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春秋战国之传奇吴国

春秋战国之传奇吴国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卧薪尝胆、美女西施美人计、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了头、孙子兵法、吴越争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听说过,这一切都与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国家有关。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大多是参与灭商战争的功臣或参与灭商战争的自己的姬姓一族,《史记 周本纪》记载: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鲜於管,弟叔度於蔡。馀各以次受封。功臣与亲近的本家在灭商战争中都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贡献,而唯独这个国家并没有参与灭商战争,无任何贡献,但周武王却一次就给了两个王侯的爵位,待遇甚至超过了吕尚(姜太公)和周公旦,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国家又是哪个国家呢?
这个国家就是吴国。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吴,这个国家传国时间并不长,不像齐、楚、赵等,甚至还没有撑到战国时期,在它达到顶峰时,随即消失。这个国家从立国到兴盛到称霸到灭亡,不过数百年,但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它以仁义贤能立国,以用贤复仇兴国,以狂妄自大杀害贤者灭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少故事今天都已经搬上了舞台,几千年过去了,人们还在谈论他们的故事,赞叹,感叹,惋惜,气愤,同情.............。
吴国国祚较短,又非大国,太史公却将其列为三十世家第一篇,难道是偶然吗?吴国,真的值得写一写。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谈到吴的来源,还要从周文王的祖父周部落的老大王古公亶父说起,随着老大王的一天天老去,选拔继承人的议题逐渐提到日程上。老大王三个儿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小季历,
个个都是人中俊杰,既贤且能(三个儿子都这么贤能,无怪乎他们都能建邦立国,上天这是垂青这个家族啊,噫,生子当如孙仲谋!),按规则,应传给长子泰伯,泰伯也是众望所归。
然而,老大王心里考虑的事情更复杂一些。周部落在整个商王朝中,还比较弱小(小邦周),部落既要小心侍奉好商朝廷,又要应对周边一些部落的侵袭(周部落就是为了躲避少数民族部落的侵袭而迁移到这儿的),部落的生存是个大问题,因为那时候生产力低下,获得的资源太少了。部落又刚刚迁移到这儿不久,根基并不牢固。部落太需要一个强大的外部力量的支援了。
而幸运的是,小儿子季历几年前娶了商朝贵族挚任氏的女儿,并且还生下了一个健康聪明的王孙昌(即后来的周文王),由于这个儿媳的缘故,部落得到了商朝不少的恩惠。如果能把小儿季历立为继承人,季历作为朝廷权贵的乘龙快婿,关键是季历的儿子作为权贵的外孙,那么我这小小部落以后的生存发展将会不成问题。
所以,老大王古公亶父心里已经有了主意,必须将王位传给小儿季历。于是就造舆论,老大王于是经常说:王孙昌诞生时有祥瑞之像,这是个不平凡的孩子,能振兴我周部落的难道就是这个孩子吗?可是太子泰伯一向贤能,素得人心,并无失德之处,强行换掉太子,恐有不妥。古公亶父的意思是最好能让长子泰伯、次子仲雍提出来。
多年来,太子大公子泰伯,二弟仲雍勤恳任事,辅佐父亲老大王古公亶父治理部落,德才兼备,既贤且能,威信甚高。自然,周围也聚集了很多拥护太子的人,大家鞍前马后,哪一个不是盼着泰伯即位,作为拥护人,好谋个一官半职。泰伯自然也盼着在父亲百年后能够接掌部落权力,为振兴周部落做出自己的贡献。
然而,真是世事难测,父亲的主意突然变了,父亲想传位小弟季历。当然,泰伯、仲雍明白,父亲这是为部落着想,小弟季历有当朝权贵的亲戚,部落可以获取更大的好处,而且季历也很贤能,自己却无这方面的优势。更何况这是老父亲的决定,当儿子的是无法违背的。
自己如果让出来,那么如何面对自己的亲人、妻子及其娘家人、多年追随自己的部属,自己可以理解父亲的做法,可他们能理解吗?
无论如何,也顾不上了。为了周部落的生存,生命都可以献出,何况一个位子。为了能成全老父亲的愿望,为了生自己、养自己的部落的生存发展,为了让小弟季历能顺利即位,泰伯、仲雍决计逃走。(泰伯逃走,弟仲雍也要逃走,因为兄终弟及,为了让弟弟季历即位,仲雍也得逃走。)
对于这段故事,《史记 周本纪》做了如下的记载: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仲雍)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太姜生小儿子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太姜、太任都是贤惠的妻子。太任生子昌,有圣明之兆。古公说:“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长子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昌,所以两人便逃亡到了荆蛮,(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而让位给季历。
关于文王姬昌出生时的祥瑞(古人认为的),或许有,但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是季历有一个当朝权贵女婿的身份,有这个身份对于周这个小部落来讲太重要了。这两个原因兼而有之,第二个原因更主要。
这一点和晋文公出逃时赵衰和晋文公同时娶了翟部落的两个女子,为使赵家振兴,赵衰的原配坚持让这个翟部落的女子为正妻,自己甘愿为副一样,都是为了借助强大外援。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真相。孟子讲:尽信书,则可以无书矣。
据说清朝康熙皇帝由于喜欢上皇孙弘历而传位于四皇子胤禛,这个说法显然是不靠谱的,以康熙的精明智慧,又在皇位多年,这样一个成熟稳健的皇帝绝不会靠相面来选继承人。军国大事,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数千年来,负责卜卦看星象职责的属于太史一职,在国家官位中地位并不高,如果事事依据卜卦看相,那要丞相太尉等国家大臣干什么。因为相面也罢、算卦也罢,不确定因素太多。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即位,最终文王姬昌即位,泰伯、仲雍有让位之功,这个功劳太大了。这事反过来想,如果泰伯、仲雍自己不提出来,或者自己不同意让位,恐怕季历即位没那么简单,极有可能发生兄弟间的争斗,如后世李世民兄弟之争,那可真是血雨腥风。争斗的结果一个是家族事业遭受重大损失,甚至有可能家族大业走向衰败,亲痛仇快,一个是季历有可能也即不了位。
千百年来,兄弟间因为家产家业祖业产生隔阂内斗的事情也太多太多,为了部落兴旺发达,为了家族大业,泰伯、仲雍两兄弟舍弃了多年奋斗的成就、家业、利益,放弃了即将到来的王位,泰伯、仲雍兄弟真是大大的了不起,仁爱之心、仁义之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敬可佩。
天佑仁人,泰伯、仲雍逃走后,在一个新世界里又干出一番新天地。
于是,周武王在取得天下后,立即寻找泰伯仲雍的后代,结果发现,自己的大祖父、二祖父(季历是泰伯之弟,季历生文王姬昌,姬昌生武王姬发)真是仁义品德才干兼备,外逃后不但生存下来,而且还在遥远的长江下游一代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吴国,真是应了那句话了,是金子早晚会发光。史载: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荆蛮,象当地蛮人一样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以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太伯逃至荆蛮后,自称“句(gōu,勾)吴”。荆蛮人认为他很有节义,追随附顺他的有一千余户,尊立他为吴太伯。(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泰伯)。)
逃亡的周部落王子泰伯、仲雍就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一时风光无二的吴国的第一代国王。
大祖父泰伯没有后人,二祖父仲雍的后人周章即是现在的吴国最高首脑——吴君,于是周武王把堂侄子周章继续封为吴侯,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诸侯,依此来报答当年泰伯仲雍让国之功。虞仲就是虞国的第一任王侯,这个虞国就是成语假途伐虢中,被晋国顺手灭掉的那个虞国。
吴国在泰伯立国十九代后,吴国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吴侯寿梦称吴王。
吴王寿梦称王后,由于吴地地处长江下游,向东已近大海,已没有空间,为图生存,只能向西、北、南发展,向北濒临大海,空间不大,只能向西、向南发展,西面空间最大,而西面是老牌大国楚国,北面是和自己民俗一样,国土也差不多大小的越国。楚国虽大,但大而不强,于是吴国首先向西与楚国发生争夺国土之战。
吴国地处荆蛮居住之地,君主并非隨周武王一起起兵之人,故受周朝宗法制度影响不大,故吴人进取心、拼搏意识较强,又加上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河川纵横,可以说是鱼米之乡,故生活富裕,造船业发达,青铜冶炼技术居全国之冠,因此吴国虽然较小,但迅速崛起起来,在与老牌大国楚国的几次交战中,吴军异常剽悍,楚军几乎应付不了。
更重要的是,由于国际上两个老牌大国晋国、楚国争霸,晋国为减轻来自楚国的压力,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即扶持楚国敌方国家——吴国,由吴国进攻楚国,从而牵制楚国,减轻己方压力。真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啊!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于是,晋景公派逃奔到晋国的楚国大夫申公巫臣入吴,教给吴人国际上先进的车战、阵战、射箭之法,并赠送15辆国际上先进的战车,吴国军队战斗力迅速提升数个档次。从此吴国这个偏僻的蛮夷国家开始参与到中原国家的事务中去,逐渐引起国际上的注意,而此前,由于股国小力弱,又偏处一隅,吴国几乎默默无闻。此时是从泰伯开始传至十九世寿梦,吴国从寿梦开始坐大,吴国也由吴侯称为吴王。
吴楚均为荆蛮所建之国,风格上和中原国家不同,民众性格均好斗剽悍,今两强相遇,争斗在所难免。
自公元前584年至560年,吴楚战争不断,561年,吴王寿梦死去。
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zhài,寨),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寿梦生前也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避让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
前560年(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按照父亲遗意,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可季札坚决不干,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反而抛弃了家室财产去当农民,吴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前548年(十三年),王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而且因为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大家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依次渐渐传到季札身上了。
当年泰伯仲雍让位,现在这种仁义的家风又在寿梦四个儿子诸樊四兄弟身上体现出来, 这是多么的令人敬佩啊!
前531年(十七年),王余祭死去,其弟余昧继位。
前527年(四年),王余昧死,想传位于其弟季札。季札避让,逃离开去。于是吴人说:“先王有令,兄死弟继位,一定传国给季子。季子现在逃脱君位,那王余昧成为兄弟中最后一个当国君的人。现在他死了,其子应代其为王。”于是立起余昧的儿子僚为吴王。
吴王寿梦的四个儿子有乃祖太伯、仲雍之风,仁义让国,令人可敬可配,而此时的楚国,已经上演了多出兄弟、父子相杀夺王位的惨剧,仁义让国,难道是泰伯、仲雍的家风吗?
然而,一切都会发生变化的,自此开始,吴国仁义谦让的风气已不复存在,杀亲夺位的惨剧即将上演,两个较有作为的吴王即将登上吴国舞台,他们将以区区小国挫败强大楚国,几乎灭掉国力相当的越国,以小国身份成为春秋末期国际霸主。他们取得这么大的作为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有两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帮助他们。
朋友,你见过浙江杭州的钱塘江大潮吗,那波涛汹涌的大潮似脱缰野马,呼啸向前,所向披靡,无坚不摧,见者无不惊恐,人人避之,据说,那是一位神灵在发泄着自己的不满,他就是被称为钱塘江之神的伍子胥。这就是帮助吴王称霸的第一位大人物。
还有一位就是著名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子。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还是让我先来说一说伍子胥的故事吧。
伍子胥者,楚国人也,名员(yún,云)。伍员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插叙一段: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刚即位的三年中,夜以继日的寻欢作乐,一条政令也没有发布过,还向国内下了道诏令:“有敢进谏的格杀勿论!”,此时大臣们都不敢说话,只有伍举冒着杀头危险进谏,伍举说庄王说:“希望向您进献一个隐语。”接着又说:“有一只鸟落在土山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呢?”庄王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伍举说:“鸟不飞不叫,就会被射鸟的人射杀,弓弦上的箭快要射出了,大鸟再不行动就有生命危险,就不能冲上云霄而惊动世人了”。另一名大臣苏从大夫也入宫进谏。楚庄王说:“你没有听到我的诏令吗?”苏从回答说:“我如果被杀而能而使您贤明、振作起来,这是我的夙愿。”楚王于是被感动,就停止淫佚作乐,开始处理政务,杀死了几百个罪人,擢升了几百个有功之臣,任用伍举、苏从管理政务,举国上下十分拥护。数年后,楚国称霸于诸侯,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也是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处。)
伍举成为楚国重臣,慢慢的伍氏家族兴盛起来,到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这一代,伍奢成为太子的师傅(太傅)。太傅,三公之一,地位非常之高,放在今天说,那都是排名居前的国家领导人。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楚平王的太子名建,共有两位师傅,一位是太傅,就是伍奢,一位是少傅,由一名叫费无忌的大臣担任,太傅地位在少傅之上,少傅相当于太傅的助手。伍奢为人正直,而他的助手少傅费无忌偏偏是一个道德低下投机钻营为博上面欢心而无所不为的小人。惊天动地的伍子胥的故事就是从这个小人开始的。可以说没有这个小人费无忌,就没有楚国大乱几十年,小人的作用怎么能小瞧呢,一个小人尚且如此,何况小人成群呢?
古往今来,多少正直之人被谄媚阿谀小人所陷害,多少国破家亡因小人而致,选拔人才怎么能不重要呢?一代名君李世民与一代名臣魏征的对话真是令人深思啊:
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说:“因官职而去选择人才,不可仓促行事。任用一位君子,则众位君子都会来到;任用一位小人,则其他小人竞相引进。”魏征答道:“是这样。天下未平定时,则对于一个人专取其才能,并不看重和考察其德行;动乱平定后,则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能使用。”
小人啊,你是君子的克星,宁可得罪一百个君子,莫要得罪一个小人。
费无忌虽然是太子的下属,但对太子并不忠心,因为他发现,太子不太喜欢他,比较起来,太子更多的信任太傅伍奢,费无忌想,反正自己在太子跟前是比不了太傅伍奢了,有伍奢挡着,我想出头太难,我不如直接投靠楚王,权势最大的还是当今楚王,巴结太子,何如巴结楚王。
持续的献忠心终于等来了机会,楚平王命费无忌为太子到秦国娶妻。这是个荣耀而重要的任务,交给太子师傅的助手费无忌,而没有交给太子的师傅伍奢,这明摆着是对费无忌的信任、恩宠,而显然是对太子师傅伍奢的冷落、打压、不信任,这件事我们从今天看来,显然,此时,小人费无忌已经从背后做手脚了,用现代的话来说,费无忌已经绕过了太子以及自己的直接领导太傅,直接和更高的领导挂上了线。
这就像现在安排工作,上级应该把工作安排给下级单位一把手(主要负责人),而由单位负责人再进行安排,如果上级点名直接由该单位一名副职来负责,这是极不正常的,单位上的人再傻也会明白这名副职与上级关系不一般,该单位负责人就会感到压力了。
然而,更大的问题还在后面。
秦国的女子来到楚国以后,费无忌为讨楚平王欢心,准备把该女子献给楚平王,就怂恿楚王说:这个女子漂亮非常,世所罕见,您不如娶了她,再为太子另找一个就是了。昏庸好色的楚平王竟然同意了这个荒唐的建议。
费无忌的行为当然会传到太子的耳朵里,太子当然会对费无忌气愤非常,费无忌当然不会不知道,于是费无忌就常常诽谤太子,再加上楚平王不太喜欢太子的母亲,于是就慢慢地疏远了太子。如此几年后,楚平王干脆就把太子派到遥远的边境上去守边了。
把太子外派出去,一般是对太子的冷落,因为边疆上生活条件差,关键是有危险。大家知道,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就是因为不喜欢太子扶苏,而把他派到边境上的。
狡猾的费无忌嗅到了这个信号,楚平王已经不喜欢这个儿子了,由于受宠的新娶的秦国女子又生了一个儿子,楚王已经不愁没有继承人了,楚平王下一步极有可能换掉太子,立秦女新生的儿子。我反正已经把太子得罪透了,如果太子即位,我的脑袋不保,我必须趁热打铁,鼓动楚王换掉太子,这样我就安全了。
费无忌于是又日夜在平王面前中伤太子建说:“就因我把秦国女子送到您的后宫,太子便十分怨恨我,亦不可能对您没有怨气,您也要略加防备啊。况且太子住在城父,专揽兵权,对外结交诸侯,而且时时想打进国都。”
昏庸的楚平王便把太傅伍奢叫来责备一番,批评他没有教导好太子。伍奢心知这是无忌造谣的结果,就说:“君王您为什么因为一个小人、外人而疏远自己的儿子、亲生骨肉呢?”然而楚平王听不进去,还是认为太子有问题。费无忌建议囚禁伍奢。同时让司马奋扬召太子建回来,想杀死太子。司马奋扬知道太子冤枉,机智的他派人偷偷给太子报信,叫他快逃,于是太子就逃走了。
读者看到这里,不禁产生疑问,怎么楚平王听一个外人的话,而不相信自己的亲生儿子呢?我要说的是,楚国王室中为争王位亲人杀亲人是一件平常事,甚至儿子杀父亲,楚平王的祖上楚穆王就是杀了自己的亲父亲楚成王而即位的,楚平王也是用诈术害死了自己的两位亲哥哥才即位的。杀亲可是楚王家的老传统。故而楚平王毫不犹豫的就决定杀掉可能对自己有怨恨的儿子,这不奇怪。
伍奢还有两个儿子,费无忌决定来个斩草除根,于是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贤能,不杀掉他们,将成为楚国的祸害。可以用他父亲作人质,把他们召来,不这样将成为楚国的后患。”平王就派使臣对伍奢说:“能把你两个儿子叫来,就能活命,不叫来,就处死。”伍奢说:“大儿子伍尚为人宽厚仁慈,叫他,一定能来;二儿子伍员(伍子胥)人桀骜不训,忍辱负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来了一块被擒,势必不来。”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两个儿子,说:“来,我使你父亲活命;不来,现在就杀死伍奢。”伍尚打算前往,伍员说:“楚王召我们兄弟,并不打算让我们父亲活命,担心我们逃跑,产生后患,所以,用父亲作人质,欺骗我们。我们一到,就要和父亲一块处死。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呢?去了,就叫我们报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别的国家去,借助别国的力量洗雪父亲的耻辱。一块去死,没有意义呀。”伍尚说:“听到父亲可以免死却不回去,那是不孝;父亲被杀,作儿子的如不想方设法报仇,那是无谋划;估计能力去成就大事,那才是智慧。你快走吧,我将回楚国一死了之。”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你能报杀父之仇,我将要就身去死。”伍尚接受逮捕后,使臣又要逮捕伍王胥,伍子胥拉满了弓,箭对准使者,对使者说:告诉你们的大王,要想你们的国家不被灭亡,就赶紧放了我的父亲和兄长,如若不然,楚国将要成为废墟了。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前去追随他。伍奢听说子胥逃跑了,感叹说:“楚国危险了,将要苦于战火了。”伍尚来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块杀害了。
知子莫若父也,关于伍子胥的性格,《史记 伍子胥列传》记载,原文如下:员为人刚戾忍卼,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刚者,刚强也,戾者,暴烈也,卼(音务),惶惶不安也,查刚戾忍卼,查不到,只有一个刚戾忍诟,形容人的性格刚烈,同时又能够忍受耻辱。刚戾忍卼,看来是形容一个人性格坚强,顽强,暴烈,坚韧不拔,有恒心,有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有远大志向,意志坚强,能够忍辱负重。这样的人必然是能成大事之人。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伍子胥之妻知夫胸怀大志,非同常人,父兄被杀大仇不能不报,若随夫逃亡,自己一个女人,行走又慢,路上多有不便,若留在家中,夫君又会挂念自己,为不牵连夫君,使夫君不再挂念自己,这个刚烈的女子毅然选择自缢。一日夫妻百日恩,伍子胥趴到自己的妻子身上不禁大哭。这个昏庸的楚平王啊,无道的昏君,想当年我祖上为你的祖上楚庄王冒死进谏,使楚庄王幡然醒悟,从而重振楚国,以后我祖又有数次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作出重大贡献,而今我父兄无罪,却惨遭杀害,我妻又因我而死,此仇不报非为君子!
伍子胥擦干眼泪,带上防身宝剑,急急忙忙踏上逃亡之路。正走不远,路上忽遇一队车马簇拥一位官员迎面而来,四面空旷,躲闪不及。只好低头掩面躲在一边,忽闻车上官员惊叫:这不是子胥兄吗?
伍子胥闻声抬头,车上的官员原来是当朝大臣,自己的挚友申包胥,不禁放下心来。申包胥是伍子胥最好的朋友,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知其人观其友,两人志同道合,都是品德高尚,志存高远的仁人君子。
申包胥自然知道伍子胥一家的悲惨变故,自己位卑职小,明知伍家冤屈,却无能为力。两人不禁抱头痛哭。
伍子胥说道:今日弟既落入兄之手,就请兄把我绑了,交付楚王,弟绝无怨言。
申包胥言道:吾兄何出此言?真乃羞杀小弟,吾兄一家蒙冤,举国皆知,恨弟无能,不能解救吾兄一家。此地不可久留,愿吾兄速速逃走。
伍子胥言道:吾兄救命之恩,终生难忘,容当后报。
申包胥言道:吾兄弟之间,何足挂齿。不知吾兄以后有何打算?
伍子胥言道:你我兄弟之间,自当无所隐瞒。想那无道楚王,杀我父兄,逼死我妻,此仇不能不报,弟将浪迹天涯,统兵而回,杀掉楚王,灭掉楚国,方遂我心愿。
申包胥闻听此言,作为多年挚友,深知伍子胥的话不是随便说的,也深知自己这个挚友文韬武略,无人能比,天下无二,说到做到,凭自己就是想阻止也无法阻止。
沉吟良久,申包胥说道:吾兄大志,小弟深知,但弟作为楚国人,不能看到生我养我的家乡遭人蹂躏,兄意已决,弟无法劝阻,兄能灭楚国,弟当竭尽全力复我楚国。我弟兄肝胆相照,君子和而不同,今日一别,兄当珍重!
二人就此告别。路上申包胥不禁自思:楚国将要遭受大难了。
(注:《左传》定公四年: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伍子胥听说太子建已逃到了宋国,于是也逃到宋国,与太子建会和。但不久,宋国发生内乱,为避免波及,伍子胥又和太子建逃到郑国。郑国君臣待他们很好,但郑国太小,考虑到晋国是个大国,又与楚国关系不好,存在矛盾,想借助晋国之力打回楚国,太子建与伍子胥商议后于是来到晋国。但晋国国君给太子建出了一个馊主意。晋顷公说:“太子既然跟郑国的关系友好,郑国信任太子,太子要能给我们作内应,我们从外面进攻,一定能灭掉郑国,灭掉郑国,就把它分封给太子。”于是思想简单的太子建就回到郑国实行晋顷公的计划,伍子胥苦劝太子建不听。举事的时机还没成熟,计划泄露了,太子因为个人私事打算杀掉一个随从,这个随从知道太子的计划,就把它告诉郑国。郑定公和子产就诱杀了太子建。伍子胥为人很机警,闻讯后,立即和太子建的儿子胜逃走了。
晋国是不能回去了,茫茫天涯,逃往哪里呢?,父兄之仇何时才能得报呢?楚国虽然国政混乱,君王无道,但毕竟是个大国,一般小国是无力打败他的,而今有能力和楚国抗衡,打败楚国的,也就是秦、晋、齐了,可是秦楚相隔较远,关系较好,晋国是秦国东出的障碍,秦国还想利用楚国牵制晋国,秦楚属于战略同盟国,利用秦国是不行了。
再说晋国。晋国此时政权逐渐转到六卿手里,六卿实力不相上下,争权夺利,晋国王室已有名无实,国家即将面临大的动乱,自己的计划无法施行。
而齐国又与楚国相距太远,再说齐国偏居东方一隅,国家大且靠近大海,多年来国家很少受到外国的入侵,民众很富裕,安居乐业,进取心不强,这样的国家是不能依靠他来兴起战争,为我复仇的。
伍子胥站在高山上,远望着中华大地,思来想去,要想复仇,看来只能依靠吴国了。吴国虽然比楚国小得多,但自寿梦称王以来,积极向中原进取,整个国家从上到下,进取心很强,虽然与楚国比邻,但从不畏惧楚国这个大国,五六十年来两国多次发生战争,而且在战争中竟然胜多败少,显示出一个小国的勃勃生机,而且吴楚两国几十年相互攻战,已成寇仇之势。
最后伍子胥决定,逃奔吴国。
(注:《越绝书》记载:子胥闻之,即从横岭上大山,北望齐晋,谓其舍人曰:「去,此邦堂堂,被山帶河,其民重移。」於是乃南奔吴。)。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于是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急急忙忙向吴国方向逃去。
要到吴国,先要穿过楚国境内,而楚国境内楚平王已经下令,到处都在悬赏捉拿逃犯伍子胥,各地都贴了政府的告示,上面还有伍子胥的画像。这一路上,英雄伍子胥真是战战兢兢,担惊受怕,无奈,只好昼伏夜行,这样逃了数日,一日来到一条大江前面,伍子胥知道过江后再通过一个关口就是吴国界了。再坚持几天,就熬过去了,但这几天必须格外小心。来到江边,江面很宽,正愁无船过江,忽见从有一老者正在江中划船打鱼。不禁大喜,急忙招呼:打鱼的老人家快来渡我过江(渔丈人),我有急事,多谢老人家了。正呼喊着,忽然感觉后面像是有支队伍正在江边巡逻,不好,像是官府的人。而打鱼的老者也看到了这一幕,知道官府最近正在追捕逃犯伍子胥,眼前的年轻人虽然衣衫褴褛,但长得高大威武,器宇轩昂,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绝不是个普通人。莫非他就是伍子胥,楚王无道,残酷暴虐,民怨沸腾,我必须搭救这个好汉。白天目标太大,先让他藏起来再说,眼看天就黑了。
打鱼的老人就故意自言自语的唱起渔歌:天太亮呀,天太亮,等到太阳下山时,我和你相约在曲折堤岸的芦苇荡。
伍子胥机警过人,随即明白了老人的用意,立即和小胜藏到了芦苇荡里。
到了晚上,老者又把船划过来,唱起渔歌呼唤伍子胥:心中有悲伤啊,眼睛就会流泪,可以渡河了,芦中人还不出来相会。
于是伍子胥带着小胜上了老者的小渔船。
船过对岸,伍子胥携小胜向老人伏地叩首,谢老人救命之恩。老者见两人蓬头垢面,面有菜色,就说你们稍等,我去给你们弄点吃的,两人急忙致谢。
不一会,老人就回来了,但已不见两人踪影,就呼喊:芦中人,芦中人,快出来吃饭。原来两人已藏身芦苇荡中,两人吃完饭,伍子胥解下身上佩剑,双手递给老人:这只佩剑,是小子先父所留,价值百金,不成敬意,愿以此赠与老人家。
老人笑答曰:我听说楚王的命令是抓获逃犯伍子胥的,赏千金,千金我尚且不要,何况这百金宝剑呢?壮士快走吧,不要让追兵抓到。
伍子胥眼含热泪:那就叩谢老人家了,请问老人家尊姓大名,将来有一日小子若能回国,将报答老人家的大恩大德。
老人回答:今天我两人相遇,乃是缘分,乡野渔夫,何有姓名,日后若再能相见,你可呼我渔丈人,我呼你芦中人即可。
伍子胥言道:如此则小子告辞。还请老人家千万不要泄露了消息。
说完带小胜急忙离去。
老人划船至江心,自忖道:这个壮士固是英雄了得,疑心确是重了些,看来他是对我不放心呀,我既然搭救了他,就要好人做到底,于是老人毅然将船沉没于大江之上,自尽而亡。
伍子胥一回头看到小船在江中沉没,不禁泪如雨下,这是老人见我对其有疑心,为让我放心,而自沉于江中,是我害了老人家啊。楚王呀楚王,你这无道昏君,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二人擦干眼泪,又急急赶路。走了一天,二人已是饥肠辘辘,忽见江边上有一女子洗衣。伍子胥过去向女子讨饭,女子荒郊野外遇到衣衫褴褛的陌生人,端详来人一番,心里已知道此人很可能就是官府要捉拿的逃犯伍子胥了,于是拿出篮子中全部的饭菜给伍子胥和小胜吃,说道:我知道你是谁了,都吃了,吃完就快走吧,我们这边靠近边境,官府查的很紧,江边也不安全,很快就来人了。
伍子胥赶紧答谢:大姐一饭之恩,小人终生不忘,容后报答。
洗衣女摆手叫他们快走。
伍子胥走了几步,怕不安全,返回来和洗衣女说:大姐快把碗筷收拾起来,不要泄露了行踪。
洗衣女只是摆手,催促伍子胥快走,并不说话。
伍子胥走了几步,突然,听到后面“扑通”一声,一回头,却见那女子已投江而死。
这一幕把伍子胥惊呆了,面对此情此景,伍子胥不禁泪如雨下,俯身向江中叩首:大姐呀大姐,你为保全我二人,投江而死,您的大恩大德,伍子胥永生难忘!
(注:按《史记 伍子胥列传》记载:“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没提到老人自杀成全伍子胥事,按《吴越春秋》记述:“"渔父曰:"..........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按《越绝书》记述:“渔者渡于于斧之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子胥曰:“诺。”子胥食已而去,顾谓渔者曰:“掩尔壶浆,无令之露。”渔者曰: “诺。”子胥行,即覆船,挟匕首自刎而死江水之中,明无泄也。”又“子胥遂行。至溧陽界中,見一女子擊絮於瀨水之中,子胥曰:「豈可得託食乎?」女子曰:「諾。」即發簞飯,清其壺漿而食之。子胥食已而去,謂女子曰:「掩爾壺漿,毋令之露。」女子曰:「諾。」子胥行五步,還顧女子,自縱於瀨水之中而死。”按其他古籍《左传纪事本末》记述:“伍子胥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何况千金之剑”,伍子胥过江后,使人到江上附近寻找老人,不可得。每食必祭之,曰:江上之丈人。“从以上记述来看,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打鱼的老人,既没有贪图高官厚禄,又冒着杀头的危险搭救了伍子胥,从这一点来看,以及还记载了一位江边洗衣的女子给伍子胥提供饮食,为保全伍子胥,投江而死的事例看,两人都与伍子胥非亲非故,都是最草根的百姓,但都冒着生命危险搭救伍子胥,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楚国的政治黑暗,楚王的统治是多么不得人心,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伍子胥一家的威望,伍子胥的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兄长伍尙在楚国为官多年,几代人均以正直敢言仁义为国出力尽忠闻名,为国为民办了许多好事,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忠良好官,而今伍家蒙受天大冤屈,一门被杀,在思想淳朴的基层百姓来看,当然要搭救他,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
(注:老渔夫和洗衣女自杀保全伍子胥一事,有一定的可信度,因为在那个年代,整个西周、东周时代,受周礼的影响,人们把忠孝节义礼义信看的比生命更重要,只要承诺的事,就一定兑现承诺,所谓一诺千金,历史上专诸刺杀王僚的事,吴越战争时三千越国刑徒自杀于阵前的事,刺杀赵盾的大力士因发现赵盾非常廉洁,是一个好官,受道义束缚不能杀害国之贤良,却又无法完成已经答应晋灵公刺杀赵盾的任务,故选择头碰树自杀等等,都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另外,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楚王的暴虐无道,不得人心,人民生活困苦,官府贪污腐化,压榨盘剥人民,人民无法生存,人民希望楚王这样的统治者倒台,所以老渔夫、洗衣女都冒生命危险搭救伍子胥,希望伍子胥统兵回来,推翻残暴的楚王,楚王就像桀纣一样,人人得而诛之,所以就有后来的小小的吴国进攻大国楚国时的五战五胜,直到攻破楚国的首都,楚国士兵们显然也是没有斗志的,因为楚王不得人心,这和楚汉相争时农夫故意给项羽知错路一样。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老渔夫、洗衣女被楚国官府所杀害,楚国官府循伍子胥、小胜踪迹追踪而来,极有可能碰到老渔夫、洗衣女,询问不得伍子胥踪迹,恼怒之下,极有可能将两人杀害,这种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伍子胥带着小胜一路奔吴楚交界的韶关而去,出了韶关,就是吴国地界了,眼见就要逃出魔掌,伍子胥不禁一阵狂喜。然而到关前一看,伍子胥不禁傻了眼,韶关把守很严,伍子胥躲在草丛里,发现关前画着自己的图像,守关士兵对每一个进出百姓都严加盘问,而且还对着自己的画像仔细观瞧,看来楚王是非抓住自己不可了,韶关形势险要,城墙高大险峻,自己又带着小胜,根本无法翻越,这可怎么办?
伍子胥无奈,只得先躲起来再想办法。
伍子胥和太子建的儿子小胜躲在山上的小树林里,一连几天,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伍子胥心里烦躁,就到山上散步,正低头思索,迎面走来一老者,笑吟吟的走过来,似曾相识,又不相识。
正在发愣,老者先说话了:前面可是伍子胥壮士否?壮士勿惊,老夫乃东皋公也。原来此人乃神医扁鹊传人——名医东皋公,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名医,伍子胥听父亲多次讲到东皋公事迹,近年来不闻踪迹,没想到隐居在此。
伍子胥言道:小子与老先生素未谋面,老先生何以知道小子乃逃犯伍子胥。
东皋公言道:壮士不必猜疑,关上可是有你的画像呢?壮士勿疑,壮士一家遭遇,我已尽知,那无道楚王,真是可恨可杀,楚国就要毁在这个昏君手里。老夫年轻周游各国行医时,曾受到令祖上伍举大人的恩惠,壮士可随我来,到寒舍小住几日,关上把守甚严,老夫定要想个万全之策,送壮士出关。

伍子胥素闻东皋公的操守志向,并无怀疑,就和小胜来到东皋公的家中。东皋公每餐对伍子胥两人待以酒食,招待甚周,如此过了七天,却也暂无良策。
这一晚,伍子胥酒喝的多了一些,晚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心想我们千辛万苦,来到最后一座管卡,却被这管卡挡住,长此以往,自己在这小庄的消息很可能暴露,自己被抓,大仇不能得报不说,还要连累东皋公,父兄妻子之仇不能得报,自己枉为七尺男儿,平素自己一向以文韬武略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自负,却想不到再也无法施展,难道自己要命丧在这小小的韶关吗?
这一夜伍子胥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兄长临走时嘱托复仇的眼神,想到了爱妻与自己分别时悲伤的眼睛,想到了鱼丈人,想到了洗衣女...............
天亮了,一夜未眠。伍子胥起来洗刷,没想到站在镜子面前,自己却惊呆了!
这还是自己吗?怎么一夜之间自己的满头黑发全白了,全白了,伍子胥不禁呆呆的发愣,怎么会是这样呢,自己大仇未报,却两鬓斑白。
正在这时,东皋公来到,一见此景,先是一愣,随即拍手叫好,绝了绝了,出关的办法有了。
原来,这几天,东皋公正盘算一计,东皋公有一位朋友名叫皇甫讷,面容与伍子胥甚是相像,东皋公想让皇甫讷冒充伍子胥过关,但又怕此计不妥,正在踌躇。正好伍子胥头发变白,这样把伍子胥稍稍化妆,让皇甫讷把官兵注意力吸引过去,此计就可行了。
不几天,皇甫讷来到,东皋公让伍子胥小胜扮成爷孙模样,让皇甫讷扮成伍子胥平素的模样,先让皇甫讷先行,将守关士兵注意力引开,伍子胥再见机行事。
皇甫讷来到关前,故意在关前转悠,关前士兵注意到此人和画像上很相似,于是就来抓皇甫讷,皇甫讷被抓获后,并不分辨。这时,扮成爷孙模样的伍子胥和小胜来到关前。守关士兵已知伍子胥已经抓获,又见面前之人,手拄拐杖,步履蹒跚,腰背已驼,满头白发,明显和图像上的人年纪不符,自然盘查不严,随即放行。这样伍子胥和小胜就出了韶关,事后,东皋公找到官府,证明皇甫讷是自己的朋友,并非伍子胥,官府找来见过伍子胥的人来辨认,发现虽然有些相像,但确实不是伍子胥,只好将皇甫讷释放。
这就是伍子胥过韶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
(注:关于伍子胥过韶关,还有一个版本,据《吴越春秋》记述:建有子名胜,伍员与胜奔吴。到昭关,关吏欲执之,伍员因诈曰:"上所以索我者,美珠也。今我已亡矣,将去取之。"关吏因舍之。大意是:楚王之所以抓我,是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宝珠,现在丢失了,我将要去把它找回来。于是守关官吏把伍子胥放了。也有翻译成如果你要抓我,我就说你把它吞吃了,守关的官吏害怕被楚王剖开肚子取宝珠,就把伍子胥放了。
伍子胥过韶关白头的事情,《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均不见记载,只是在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有叙述,似为小说家之言,但据科学研究,如果过度忧虑、悲伤,也可能造成头发的急速变白。但无论如何,伍子胥逃奔到吴国是经历了许多磨难的。孟子有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伍子胥过韶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国人宁肯相信这是真的,而不管他是不是在正史中有没有记载。一般来说,我不太赞成这种没有依据或与正史记载相差太远的演义或传说,但对于这件事来说,我宁肯相信这是真的)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伍子胥和小胜历尽万苦终于来到了吴国境内。此时两人早已是分文皆无,囊中空空。小胜饿的实在是走不动了,无奈,伍子胥只得在街市中讨饭,一连数日,没想到,这一讨饭,却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人是吴国管理市场的官员——市正,此人既负责管理市场,又负责打探消息。
市正就把这个情况报告给吴王僚,说:市场上有一个人已乞讨数日了,这人身材高大,相貌奇特,虽然披头散发,一脸菜色,但双目却是炯炯有神,据我来看,此人绝非普通人,必有来历。大王最好见见他。
春秋战国时各国竞争激烈,各国都在招纳贤士,吴王僚也是一个有作为的国君,欣然同意。也可能此人有非凡才能也说不定。
在一旁的另一个人听闻此言,却不禁暗暗思忖:从其所述其人相貌看,似是楚国伍子胥。听说楚国杀了太傅伍奢及其子伍尚,他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逃了出来,发誓要为父兄报仇,莫非此人就是伍子胥?听说伍子胥文韬武略无一不精,以才干闻名,我要举大事,正愁朝中无得力亲信人才,我若能把伍子胥收纳过来,成为我的心腹,则我的继位计划就能够成功。
此人正是吴王僚大伯诸樊的大儿子,名光,在国内也是以贤能闻名。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公子光要杀掉弟弟吴王僚,自己继位吗?
正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吴国此时的国君是吴王僚,僚的父亲是余昧,由于当年小王子季札拒绝继位,老王寿梦制定了由大王子诸樊先继位,死后不传给儿子,而传给二弟,再由二弟传给三弟余昧、四弟季札,这样最终季札不得不继位。但是三王子余昧去世后,季札死活不继位,无奈,国人推举余昧的儿子僚继位,这就是现在的国君吴王僚。可是大王子诸樊的大儿子公子光可就不满意了,他认为既然三叔余昧既然不继位,那么当年老吴王他的爷爷寿梦定的规矩就作罢了,而应该由他的父亲大王子诸樊的嫡长子也就是他继位。可是吴国人并没有推举他,可恼的是弟弟僚竟然也没有推辞,让给他这个大王子继位。于是,公子光就埋下了要杀掉弟弟吴王僚而自己继位的想法。
我们看到这里,就明白了。吴国当年的首任国君就是周文王的大伯——泰伯,当年泰伯就是为了成全小弟周文王的父亲季历继位而逃亡到吴地的,到了诸樊四兄弟这一代,又上演了一幕兄弟四人相互谦让的感人事迹。可是到了下一代——四兄弟的儿子这一代,这个谦让的家风已荡然无存,真是让人唏嘘不止,感慨万千,唉,真是世事难料啊,看到后世子孙相互残杀这一幕,如果其老祖泰伯、仲雍,其祖父寿梦,其父辈诸樊、余祭、余昧在天有灵,又不知做何感想。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市正立即跑到市场,一问,果然是楚国太傅伍奢之子伍子胥。吴王僚心想:现今吴楚交恶,伍子胥来,对我大有利,楚国情况可以尽知矣。吴王僚就命伍子胥进见。一见伍子胥,吴王僚半是责备,半是慰问,上前拉着伍子胥的手说:伍公子受苦了,伍公子为何不早来见我,何至于流落至这步田地。
伍子胥连忙叩头:我父兄无罪,可那无道楚平王将我父兄杀害。而今我无家可归,万望大王能将我收留,替我报仇。
吴王僚答道:那是自然。楚王无道,我定为你复仇。
接下来两人畅谈三日,据说,伍子胥三天来说的话没有一句重复的(足见伍子胥胸怀韬略)。吴王僚大喜:真乃世间之大贤也。
伍子胥趁机劝说吴王僚兴兵讨伐楚国,并推荐公子光为大将。
公子光考虑:若伍子胥为吴王僚所用,以伍子胥之才智,定能洞悉我想法,则我计划难以实现,我须离间二人关系,然后再謀筹划。
于是公子光极力劝阻吴王僚:那伍子胥是为了保父兄之仇,并不为吴国考虑,现在大举伐楚并非时机。
公子光能征善战,文韬武略在群臣之上,是吴国首屈一指的大将,又是王室公子,吴王僚一向倚重。吴王僚考虑一下,公子光的说法也是对的。伐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伍子胥穷途末路来投奔我,我必须为其复仇。
伍子胥听闻自己的建议被公子光所阻,不禁心有所思:近来在朝中观察,公子光胸怀大志,文韬武略远在吴王僚之上,又颇有心机,在楚国时就听说公子光对自己未能继位耿耿于怀,颇有不平之心,公子光似不甘居吴王僚之下。吴王僚、公子光乃兄弟关系,而今兄弟有隙,俗语讲:疏不间亲。如果强行施行,有公子光作梗,恐难达到目的。当今形势,实乃危局,我须当形势稳定以后,再謀复仇大计。不如自己提出来暂不伐楚,更好。
于是对吴王僚说:现今大举伐楚条件还不成熟,再说大王为我一己私怨兴兵,劳民伤财,兴师动众,在诸侯中容易引起非议。不如将此事放缓,待时机成熟后再伐楚。
吴王僚已被公子光劝阻,此时见伍子胥也这样说,就慢慢把伐楚一事放下了。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伍子胥在朝中暗暗观察吴王僚、公子光,发现公子光心存异志,有不臣之心,但通过与公子光交谈,发现此人胸怀大志,满腹韬略,且能屈己待人,非常人也。《吕氏春秋》记载,伍子胥与公子光初次长谈,感叹的说:今后,拥有吴国的必是公子光,吴王僚非其对手。(.......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
吴王公子光有谋夺王位之心,此种危局,断不能置身其中。于是伍子胥主动提出请吴王僚赏赐一块地,自己到乡村中种田,吴王僚虽多次挽留,但伍子胥去意已决,又有公子光暗中诋毁伍子胥,吴王僚只得作罢。
伍子胥于鲁昭公二十年到吴国,不久躬耕农庄。如此时日竟然过了漫长的七年,这七年伍子胥躬耕之余继续研读天文地理兵书战策之书,磨砺自己,在长久的岁月中,自己暴躁的性格也得到了磨练,伍子胥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注:在《史记 伍子胥列传》、《左传》、《吴越春秋》中都记载为使公子光夺权成功,伍子胥为公子光推荐了勇士刺客专诸,《越绝书》中未记载。据我分析,此事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在伍子胥和楚国太子建逃亡过程中,太子建接受了晋顷公的建议,回到郑国,作为晋国的内应,密谋推翻郑国政权,结果被杀,此事伍子胥是反对的,我们这样想,如果伍子胥参与其中,则伍子胥是无法从郑国全身而退的。这种以下犯上的政变叛乱,这种巨大的危局,伍子胥身负复仇大任,绝对不会参与其中的。
大家可以想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准备谋刺太子其兄李建成时,即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事件中,李世民事前想拉拢大将李靖、徐世勣(徐茂公),但二人均不答应(《资治通鉴》记载: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如此大危局,以伍子胥之智慧,断不会置身其中。要真是这样的话,伍子胥也不会辞去官职,到乡下种田了。
既然伍子胥不会参加太子建谋取郑国的事,又怎么会参与到公子光的政变行为呢?
二,伍子胥入吴到公子光刺杀吴王僚,经过了七年,这七年可以发生太多的事情了,公子光作为吴国公子,占据地理之便,当时吴国国土不大,以七年之长,吴国之小,他完全可以寻访到一个为己出死力的人。
所以说,勇士专诸是公子光自己寻访所得,与伍子胥无关。
伍子胥只是静待变乱后的结局。尽信书,可以无书矣。)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伍子胥到吴国后的七年,即鲁昭公二十七年,吴国发生了一件震动国内国际的大事情——现任国王吴王僚被公子光刺杀在公子光的家中。
事情是这样的。这一年,楚平王去世,其与秦女(就是本来准备嫁给太子建的那个秦国的女子)生的儿子继位,号为楚昭王。楚国处于国丧期间,新君刚刚继位,局势自然不稳,这时吴王僚认为这是进攻楚国的好机会,于是派遣自己的两个弟弟带兵前去进攻楚国,派自己的叔叔季札到晋国知会晋国,以免晋国对此有所误解。
吴军进入楚地后,战况不利,前方城镇未能攻下,却被楚军断了退路,暂时吴军不得回国。
吴王僚看到的是进攻楚国的机会,可他万万没想到,身边的一个人看到的是篡位的机会,这个人等待篡夺王位的机会已经很久了,这个人就是他的大伯诸樊的儿子、他的大伯家的哥哥——公子光。
公子光暗自盘算:吴王僚的两个弟弟都在国外,暂时无法回国,自己的叔叔季札也到了国外,吴王僚的儿子又很小,目前吴王僚在国内的亲信得力人物几乎已经没有,不在这时动手,又等何时。何况当年的王位本来就该我继承,人生哪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不考拼搏奋斗又怎能取得成功。(公子光这句话真有点现代广东人的“爱拼才会赢”),(注:《吴越春秋》:于是公子见专诸曰:"今二弟伐楚,季子未还,当此之时,不求何获?时不可失。且光真王嗣也。"专诸曰:"僚可杀也,母老子弱,弟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内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也。")于是招来勇士专诸,定下在家中邀请吴王僚,布下伏兵,专诸在上菜的时候借机刺杀吴王僚的计划,计划已定,公子光命专诸等人反复演习,以保一刺即中。
于是公子光到宫中邀请吴王僚:臣兄近日在太湖边新得一厨师,极善烤制大鱼。特请王弟到舍下品尝。
吴王僚答道:多谢兄长美意。近日对楚作战,国务繁忙,待稍过些时日,本王定当到府上叨扰。
公子光到:那臣兄就专候了。
退朝后,吴王僚和母亲聊起此事,说起自己极喜烤鱼,难得公子光一片美意,专门从太湖觅得一厨师,专做烤鱼,风味极佳。
吴王僚母亲听闻,沉吟不语,许久说到:那公子光自你即位后,常常郁郁寡欢,脸上带有怨恨的脸色,不可不防,最好别去。
吴王僚答曰:光数年来常带兵伐楚,功劳甚大,儿常倚之为国之栋梁,又是王族,儿不去赴宴怕拂了他一片美意。再说,事情已过去七年了,公子光也好像把这事忘了。这样,儿多带卫兵,多加防护就好。
于是吴王僚通知公子光说明日到你府中赴宴。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为保证吴王僚的赴宴安全,吴国的宫廷保卫措施做了精心的安排。这一安排的总原则是:全程监控护卫,营造高压威严气势,既防止外人谋刺,又防备公子光图谋不轨,同时又不让公子光过于难堪。
这一日,吴王僚穿上用棠溪(地名,以善于冶铁闻名)出产的优质坚硬铁片做的铠甲三层,把卫兵排列在道路两旁,从宫门口一直到公子光的大门,吴王僚就坐后,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士兵拿着短剑护卫,并且从宴会厅门口到餐桌两旁都密密麻麻的排列着执戟的武士,而且都把长戟的横刃交错着。(这样上菜的人就要在长戟横刃下走过,)
真个是如临大敌,这那里是赴宴呢,简直就是上战场。
(注:吴王僚对公子光这么不放心,就不该使用他,不该到其家中吃饭,疑人不用也)
在公子光府内的整个安保系统大体是这样安排的:
1,全程监控菜的制作、上传菜、就餐,各道工序工位均有保卫人员监督检查陪同,以保万无一失。
2,厨房厨师、送菜人、上菜人均由专人担任,对以上人员事前经过严格检查、甄别,发现可疑人员立即拘捕或换掉,且各负其责,不得同时担任两职,以杜绝内外的联系。
3,厨师成菜后送至厨房门口,由卫士监督送菜人送菜至宴会厅的外门,卫士命送菜人脱下全身衣服接受检查,重新给他一身新衣服,换上,再命其上菜(脱下衣服检查,换上新衣服,防备衣服中藏有武器,但卫士万万没想到,大鱼中藏有暗器)。
4,走到宴会厅门口,上菜人止步。上菜人将菜递给端菜人,由端菜人负责把菜端上去,端菜人不更换,为安全起见,从宴会开始,端菜人经过彻底检查,警卫认为安全了,就不允许端菜人出宴会厅,以杜绝和外界的联系。
这样,端菜人经过了彻底检查,没有携带任何武器,整个宴会期间,又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就很安全了。
5,为防不测,还有一项保护措施,端菜的时候,端菜人必须跪着,然后两名警卫一手持剑,另一只胳膊夹着上菜人上菜,这样一左一右,将身体紧紧靠在上菜人身体上,这样,即使端菜人心有不轨,但由于双臂被卫士夹着,也用不上力量。
这个保护措施就是离吴王僚越近,保护措施越严格。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酒至半酣,公子光看吴王僚此时戒备心理有所放松,就假装脚疼到密室包脚,实行刺杀计划。
公子光命人把鱼肠剑(古代名剑,形似鱼肠,极言其小巧纤细,而锋利无比。古之宝剑如干将、莫邪类皆出自吴越之地,吴越之地青铜冶炼技术之高足见一斑矣)藏在烤好的太湖大鱼里面,端着鱼盘,开始送菜。
送菜人走到宴会厅外门,卫士令其换穿衣服,经过检查,将菜送至宴会厅门口,送菜人止步。送菜人将菜递给端菜人,由端菜人负责把菜端上去,
由于一直是专诸负责最后的端菜,且专诸看起来比较老实,人又比较瘦小,卫士对于这次端菜自然也没有太多的警惕。没想到,突然,巨变发生了,专诸把大鱼放到吴王僚面前,双手在回撤的同时,突然猛一用力,利用手、肘、臂、肩的力量将夹持他的两边的卫士掀翻,虽然专诸跪着,但神力惊人,照样把夹持他的卫士掀翻,足见专诸之神勇(公子光多年寻访,得一勇士专诸,足见专诸之神勇超人)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专诸伸手掀开鱼肚子,抽出鱼肠剑,猛地刺向吴王僚,几乎在同时,反应过人的卫士们的剑和戟也刺向了专诸,专诸身中数剑,胸膛完全被劈开了,但他的鱼肠剑由于太锋利,专诸的刺击又太快,力量又太大,专诸奋不顾身,用尽全身气力奋身一刺,鱼肠剑洞穿了吴王僚的胸膛心脏处,这一切发生在电光火花之间,吴王僚倒地而死,专诸也死掉了。
顿时宴会厅大乱,这时公子光命埋伏的武士冲出来将吴王僚带来的卫士全部杀死。
就这样,公子光用血腥的政变杀死了他的弟弟吴王僚,取而代之,坐上了王位。公子光继位后号吴王阖闾。
(注:按《左传》所述:.......吴公子光曰:「此时也,弗可失也。」告鱄设诸(专诸)曰:「上国有言曰:『不索何获?』我,王嗣也,吾欲求之。事若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鱄设诸曰:「王可弑也。母老子弱,是无若我何。」光曰:「我,尔身也。」
夏四月,光伏甲于堀室而享王。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门阶户席,皆王亲也,夹之以铍。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执羞者坐行而入,执铍者夹承之,及体以相授也。光伪足疾,入于堀室。鱄设诸置剑于鱼中以进,抽剑剌王,铍交于胸,遂弑王。阖庐以其子为卿。
按《吴越春秋》所述差不多:十三年,春,吴欲因楚葬而伐之,使公子盖余、烛佣以兵围楚,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心动。伍胥知光之见机也,乃说光曰:"今吴王伐楚,二弟将兵,未知吉凶,专诸之事于斯急矣。时不再来,不可失也。"于是公子见专诸曰:"今二弟伐楚,季子未还,当此之时,不求何获?时不可失。且光真王嗣也。"专诸曰:"僚可杀也,母老子弱,弟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内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也。"
四月,公子光伏甲士于窋室中,具酒而请王僚。僚白其母,曰:"公子光为我具酒来请,期无变悉乎?"母曰:"光心气怏怏,常有愧恨之色,不可不慎。"王僚乃被棠铁之甲三重,使兵卫陈于道,自宫门至于光家之门,阶席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使坐立侍,皆操长戟交轵。酒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窋室裹足,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既至王僚前,专诸乃擘炙鱼,因推匕首,立戟交轵倚专诸胸,胸断臆开,匕首如故,以刺王僚,贯甲达背,王僚既死,左右共杀专诸,众士扰动,公子光伏其甲士以攻僚众,尽灭之。遂自立,是为吴王阖闾也。乃封专诸之子,拜为客卿。)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注:1,公子光刺杀吴王僚是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2年)发生的国际大事,成书于春秋末年的著名编年体史书《左传》较详细的记录了此事。
2,公子光对谋刺王弟——吴王僚,做了长期的策划准备,但由于保密工作好,吴王僚作为一国之君竟然毫不知情。这说明吴王僚的情报系统太不称职,本人也太疏忽大意。
3,作为谋杀行动的主要人物专诸,据说是伍子胥在民间流浪乞讨时发现的一个勇力绝人而又对寡母、妻儿非常关爱、对家庭非常在乎的人物,可能有一定演义成分。但本文还是认为专诸是公子光自己寻访得到,与伍子胥并无关联。
4,鲁昭公二十七年,吴王僚趁楚平王死去,楚昭王年幼又是刚刚继位,国内政治形势不稳定时,派出两个弟弟统兵攻打楚国,没想到被楚军阻断退路,暂时无法回到吴国,而另一个王室中的重量级人物——四叔季札也被派到了晋国,此时国内吴王僚并无既忠于自己、又才干超人、且位高权重影响力大的重要位置上的大臣,也即此时吴王僚很孤立,没有强大的外援,如果吴王僚两个掌握兵权的弟弟有一个在国内,公子光肯定不敢动手,因为即使他谋刺吴王僚成功,自己也难逃一死,他的目的是夺权而不是拼命,显然,他是不会这样做的。吴王僚的防人之心几乎没有,看来他只是一个思想单纯对人有爱心无害人之心也无防人之心的一个好人、老实人,他也许是一个好丈夫、好兄弟、好朋友,但显然,作为一个一国之君,一个官场中的人,一个政治家,他绝对是远远不称职的。
官场上的用人真是一个大学问,关键位置重要位置必须由自己的亲信且能力较强敢担当的人担任且绝对不能到脱离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地方去,晋朝的实际创立者司马师临终对其弟司马昭说:“吾今权重,虽欲卸肩,不可得也。汝继我为之,大事切不可轻托他人,自取灭族之祸。”古往今来,任何粗心大意的统治者被人谋夺了皇位的比比皆是,官场、政治上的风险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5,关于威信很高的王室上一辈——吴王僚、公子光的四叔季札,实际上王室之间的矛盾由他而来,由于季札不继位,所以才有兄弟依次继位,最后轮到季札,迫使季札继位的做法,四兄弟中的老三余昧死后,老四季札死不继位,才有老三之子吴王僚的继位,从而埋下老大之子公子光的杀机。追根溯源,应该说责任还在老王寿梦,在选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果断,最终埋下大祸根,就像历史上著名的宋宣公十世之乱一样。
谋刺吴王僚时,季札不在国内,实际上就算他在国内,无兵无权,恐怕也难有作为,回国后,公子光又假惺惺的让位于季札,季札当然明白公子光的用意,但现在对公子光毫无办法,只能接受既成事实。因为再乱下去,受害的还是他们自己家族。)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公子光继位后,号阖闾,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他继位后,立即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把首席功臣专诸的儿子封为卿(古代高级官员,大概相当于副国级级别),一件事把伍子胥请回来,拜伍子胥为行人(注:行人:古官名,掌接待诸侯及诸侯之上卿之礼),负责接待国宾,外交事务,并共商国是(吴国刚刚发生大的动乱,而且是宫廷政变,所以在国际上的影响不小,君王易位,国际国内政策是否有变化,敌、友关系是否要变化,国际上肯定都在关注,所以阖闾把重要心腹大臣伍子胥安排在这个位置,凭伍子胥的能力和父祖声望足以搞定这些事)。
伍子胥向阖闾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一、由于国家刚刚遭受动乱,君主之位虽然在道理上应属于大王,但毕竟属非正常继位,为安定民心,大王要施惠于民,与民同乐,吊民伐罪,屈己待人,选贤任能,裁撤庸吏,减少税收,宫中要厉行节约,减少支出。
二、国际上继续保持与晋国盟友良好关系,团结受楚国欺压的小国,须知敌人的敌人是我之朋友,仍然以楚国为最大敌对国,另外,还需提放越国。目前对我国形成威胁的就是楚、越,越国虽小,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我之威胁越来越大,要想伐楚,必先伐越。楚虽大,但国政昏乱,国力和进攻性不强,越虽小,但国君贤明,国家安定,国力处上升时期,国民进攻性强,越国终将成为吴之最大威胁。
三、我国虽立国较长,但濒临长江、大海,时常遭受水患,又要提放楚越之进攻,故当务之急,是铸造一座坚固大城,大城铸就,可防水患与兵灾。
四、当前国内将领不少,但缺少有大将之才之人,兵众不少,但缺乏训练,战力不强,故要寻访统兵大将,训练兵卒,以备将来攻守之需。
吴王阖闾一见伍子胥之建议,大为赞叹,伍子胥之建议,条条为国之急办之事,若振兴吴国,必须大用、重用伍子胥。
啊,让我们暂时回到现代。亲爱的朋友,不知您到过苏州没有,那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城市呀,观前街、拙政园、狮子林、剑池、虎丘........,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您知道是谁建造的吗?又是营造于何时?
您应该猜到了,苏州古城是伍子胥亲自策划建造的,距今已2500多年。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已成为长江中下游举足轻重的经济文化大市,苏州(中新)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最早的一批工业经济开发区,拥有多家外资企业,每年为国家创造大量税收,仅苏州工业园区2019年的数据统计,建园25年来(1994年2月建园),苏州工业园区实际利用外资315亿美元,累计创造税收8000多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超1万亿美元。苏州旅游也成为一个热点,据统计,2019年国庆长假7天,苏州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4亿元,苏州园林、苏州经济已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吴越春秋》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即是探测土地土质,探测水文地下河道,观察上天,效法大地,依据天地运行间的规律,而建造的,大城的周长长达四十七里。不仅有外城,也有内城,有河道,也有陆路,根据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分设八个水城门、八个陆城门,每个城门构造装饰不同,寓意也不同。(注:纪录片《回望勾吴》对此有较详细的介绍)
建造完毕,吴王阖闾非常满意,将此城命名为阖闾城,阖闾城即苏州古城。
阖闾城的建设,表现了伍子胥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过人才干,《回望勾吴》称赞伍子胥:文韬武略,无人可及。信然。伍子胥之才干、毅力、韧性古今少有也。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05-12 19:04:41
吴王阖闾当政的第一年,楚国的忠直大臣郤宛被奸佞小人费无极(就是陷害伍子胥父子的那个)诬陷,掌权者令尹子常昏庸贪贿,偏听偏信,将国之栋梁郤宛杀害(又是一个和伍奢一样的冤案)。郤宛威望甚高,是一个忠直且亲和力很强的国民心目中的好官员,故郤宛被害后,民众都为其鸣冤,舆论矛头直指奸臣费无极,当权者令尹子常无奈将费无极杀掉。费无极这个祸国殃民的奸佞小人终于走完了其可耻的一生。

郤宛被害时,他的儿子伯嚭侥幸逃出,为保性命,伯嚭逃到楚国敌对国家——吴国,并发誓讨伐楚国,报杀父之仇。

伯嚭像伍子胥一样,以才干出名,但为人贪财好色,好大喜功,吴王阖闾早闻伯嚭家族之名,立即任命伯嚭为大夫。

伯嚭的到来,为最终击败楚国又加一砝码,但最终因此人,伍子胥被杀,吴国被越国灭掉,此乃后话。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字数:3914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12-30 18:09:21

更新时间:2020-05-12 19:04:41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