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关于论语的课程笔记

关于论语的课程笔记

楼主:外比于贤  时间:2020-02-15 15:44:20
在大学的时候听过一个法理学老师讲论语,印象很深。课程名称是“中西方人文经典著作解读”。记了一些笔记,整理下分享一部分出来。这门课每周一次,讲了一学期,也就是10多周。

2012-3-18
1.现代教育体系是封杀圣人、先知的,因为科技+量化指标,因为以成功为目标了。因此现代没有人文经典,也没有圣人先知,中西方都一样。但有幸有古代的经典著作,流传下来了。
2.人文经典中是真理与谎言并重的。
3.中国就是从宋代开始,写作就开始功利化,就开始假的。(科举考试)
4.从五代十国,把门阀士族都抢完了,于是选用读书人。
5.托名只是因为希望把自己的那些思想传下去,于是不说是自己写的,因为没人认识。托名是孔子写的,觉得大了点,于是说是孔子的儿子、孙子写的。
6.学外语就是翻烂一本词典,但人文经典不是词典,只能一字一句地翻来覆去地念,就像去上大学前父母在火车站最后叮嘱的那一句话。那些人先于我们睁开眼睛,看得更清楚。
7.这学期仍讲论语。
8.在海德格尔那里,真理就是去蔽

2012-3-25
1.孔子的两个形象:教师(老师)、立法者,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都面临挑战。
2.孔子的立法者形象,康有为重新塑造,《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本来想以孔子诞辰作为元年的。《董氏春秋学》托古改制。
3.但从现代革命运动(孙中山、蒋公)起,孔子的立法形象逐渐改变了,隐退了。孙中山和蒋介石他们自己的传统很深厚的,但受英美基督文明影响很深。
4.辛亥革命失败之后,陷入军阀混战。五四,在中国传统上第一次完全打倒孔子的立法者形象,孔老二的称呼就是从这时开始。鲁迅的狂人日记。
5.民国时期有人提出校正五四的思路,比如周予同,忏悔,觉得年轻时自己做的事,写的文章,不太负历史责任。
6.顾颉刚“疑古派”考证真实的孔子形象,学术平实化,消除了文化的精神的生气。孔子就被肢解,消解了,成了考试的对象,成了不是原生性、原创性的知识点,消解得比五四还严重。
7.51年开始“洗脑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孔子谁都不敢提。要说就说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8.朴素的老农民怎么就把我们统治了两千年!
9.之后批林批孔,冯友兰,就成了一个复辟的,僵化的形象。我就是在这么一种环境下学的文字。于是孔子形象全没了。
10.但是孔子的阴魂,一直都没散。不管怎么走,最后都不得不深层反思,反省,严肃面对,这就是宿命。中华儿女每一个人必须面对,比神九重要得多得多。
11.历史上对孔子的称呼:孟子说是圣之时者,通权达变;明世宗说是至圣先师(谥号);康熙说是万世师表(称号)。

2012-4-1
清明节放假

2012-4-8
1.现代科技
1.1.宋之前,周公才是至圣,孔子是先师。周公的至圣形象(立法者形象),主要是孔子阐释出来的。宋明理学之后,孔子被当作了至圣、立法者。
1.2.对孔子这两种形象的最严重的破坏,恰恰是与现代的学术有关。顾颉刚的“疑古”运动,最深刻,影响最大,使得今天已经基本上无可救药。文化大革命、五四都没太大影响。
1.3.以科技为蓝本,从西方的体制移过来的现代学术,把孔子的精神的,神圣的意义消除了,仅仅还原为先秦儒家,诸多百家之一,成了一种知识,没有了信念。和自然科学,数学一个水平了。
1.4.科学就是形成一个普遍的规律,消除了人的个性、灵性。
1.5.但现在也很少有人对这种科学对人的精神的伤害进行拯救。
1.6.这种科学很容易就学会了,引入中国之后,对孔子,圣人,是灾难性的。但西方的宗教世界无法引进,但他们的这种文化、文明根源,没有完全消失,而我们是称之为“伪科学”、“宗教科学”。
1.7.连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都是用的分析哲学。概念清楚,唯独没有生命。这样的哲学史,没有也罢。这么弄出来的孔子思想,与中国人的生活没有关系。这么弄孔子就完全比不上易经、老子。
1.8.现代学术的伤害是最严重的,而且这种做法还在做,而且做得越来越好。做得越好,孔子离我们就越远。考证得太厉害,结果把孔子给灭了。
1.9.也有人想把耶稣这么来考证,虽然现代西方人也很忌讳这个。但学术自由嘛,有什么不可以做呢。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我毁灭。
1.10.所以今天每一个人都成了现代科技的奴隶,而且还很骄傲。
1.11.这不是至圣先师考虑的问题。真正考虑的,其实是“人为何会有哀伤”这一类的问题。

2.人性
2.1.孔子有意识地把“人性”纳入考虑。大地之子,精神突破。
2.2.孔子有两个极端。
2.3.第一,特别地忧虑,焦虑。而且自己也明确知道自己的这种感觉。在我们今天是视为一种病,有意识地加以克服,逃避。但孔子不是,孔子是拥抱它,这才是真正的人性,而不是兽性、神性。
2.4.孔子他妈颜徵在,非常懂礼,给孔子买的玩具都是与礼仪有关的。孔子的出生是不合于礼的,但孔子是把这种不合、耻感,纳入到历史、传统传承之中的,并非逃避,反其道而行之。反倒是高度紧张、谨慎。死前最后一句话是“丘也殷人也”。
2.5.第二,孔子喜欢乐,是音乐的天才,天赋极高。一听到高质量的音乐,就完全沉浸其中。
2.6.不难感受到,孔子基本的心理特质是焦虑,只有乐才能暂缓。
2.7.再说孔子对人性的把握。阳货十七:“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公治长第五:“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里“文章”是讨论古文献、典籍。而“闻”与“达”相关,说的是理解、把握。“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不是很少说,而是一个主题,整篇都在说,只是“我们难以理解和把握”。
2.8.整个论语,可以视为对“中国人”成人的定义,讨论人性,成人问题。是成人论、人性论、仁道论。
2.9.郑乐,过于放肆,刺激。武乐,过于庄严,压抑。
2.10.“志”、“教养”。“诲”不是教训、训斥、训导,而是启发式的,点到为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就不再说了。
2.11.与其说孔子是一个教师,毋宁说孔子是一个同学、朋友。他并不高高在上说教,而是对话,但也不是散漫的,而是有方向的。
2.12.孔子的人性论,就是,自我意识,自我升华,自我反思,始终开放,始终向上。从不认为人性的高度有上限,有极致——从未见到圣人,从未见到好德如好色者。不承认任何先验,先天(不语怪力乱神),孔子知道这些东西厉害,只是觉得人性更重要。
2.13.老子,或其他人,在人性方面都不及他,这个意义上,孔子是中国唯一的先知。
2.14.成人两个规则。第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已列入联合国的人权宣言)。第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是自我成人,自我坚持规则,实践,方向,努力。
2.15.这么一来,所有人就没有什么层次之分,就消除了身份。这是“仁”的本义。
2.16.对于“礼”,孔子不再是立法者,而是很低调,很谦逊,接受现状。孔子的人性论确实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感,是在历史的思维框架下展开的,但他也不是复古主义者,不是反动、没落、拉历史倒车。而是学习——不是从无到有,而是有一个出发点。总得要直面现实,一开始,不管愿不愿意,都在这个地方。这就是“礼俗”。
2.18.论语,就是中国人的原型,雏形。
2.19.孔子不诅咒历史(习俗、经验),也不预测未来。
2.20.要突围,要自我解放,必须要了解历史,摸清脉络。要回溯、把握,要清醒认识。
2.21.晚晴张之洞,担心的就是中国人的人心败坏。洋枪洋炮不担心学不会。张之洞非常懂西方的。
2.22.“正名”,“吾乃殷人之后”。
2.23.孟子走的第一章,内圣。荀子走的第二章,外在规定,礼的形式。

2012-4-15
1.再论人性
1.1.西方的主题:罪。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1.2.神义论下,人都是不完满的。人义论下,人们相信人都是理性的。人的理性万岁,能力无边。但其实人是非常有限的。
1.3.于是就有一些被边缘化了的,“不正常”的人。这些疯子,麻风病人,是不是话语霸权的结果?
1.4.孔子是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诠释,把天子->君->臣->士倒了个个,变为了士->臣->君->天子。把责任加到了士阶层之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5.“士”从此不再是一个最低等级的贵族,从而有了尊严,自我重塑,“志”。
1.6.典籍:经验性的,生活性的,历史、现实。自我成人论,自我努力。不是先验的善恶。没有任何先验的规定,跟西方非常不一样。唯一有的,就是在礼制之下权变。
1.7.实在的自我确信,孔颜乐处,忧乐圆融,这么一种人性论,是孔子开创出来的。
1.8.轴心时代,把人性本身纳入考虑。
1.9.孔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第一,人生的意义。内心信念,笃定,独行。洞察力——知人、知言、知世。第二,心灵境界。朝深度走,朝高度走。提升洞察力。历练、磨练。其极致(“吾与点也”,“言志”)是平和,和顺,平宁静美。第三,终极关怀。“道”的关怀、意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历史王道。鲁迅:“总有不倒的脊梁”。要这种历史王道消失了,那就“哀莫大于心死”,这个文化就死了,生命就萎缩了。

2.庄子
2.1.庄子是第一个总结诸子百家的人。“天下篇”。
2.2.《庄子》里主人公其实是孔子、颜回、子贡。这不是嘲弄。
2.3.庄子是要把孔子从政治中拉出来,升华出来,走向大自然的审美人生。
2.4.孟子是想把孔子拉到政治中去,塑造成一个政治立法人生,与庄子刚好相反。
2.5.这两者都是正道,不害人的。
2.6.荀子->李斯->韩非,是一个思想运动,比庄孟晚得多了。把孔子的这两种形象都消除了,塑造了一个绝对理想主义,理智主义的孔子形象,甚至达到了冷酷。与秦始皇绝对相对,冷冰冰地立法对抗:孔子复兴礼乐,秦始皇面向未来,废除礼乐。
2.7.都知道,中国的大秩序,文化(孟子)与个人的心灵追求(庄子),必定要发生历史性对抗、分裂。
2.8.孔子希望弥合这种分裂,高贵的谎言,“诗乐代俗”。秦始皇是强力用法,用政治代替民俗,“以吏为师”。这就是儒法之争。孔子的雄兵百万就是两千多年历史的重新发掘,阐释,连秦的暴政也无法与之对抗。

2012-4-22
1.批判,是以自然法(神的标准)来评判现实法。
2.《厚黑学》是最大的乡愿,混混的教主,中国人现在最大的理想,可悲。心黑得发亮,连自己都感觉不到了。
3.周汝昌的红学。
4.离骚,汉赋,楚辞。
5.不必四大名著,去掉红楼梦吧,就三大市井名著。太委屈红楼梦了。
6.本人美学、文学水准,远超过专业(法学)水准。
7.西游记中唐僧就是一个乡愿(装的)。最大的乡愿。
8.文革时,梁漱溟顺命、顺道;冯友兰顺时、顺势。

2012-4-29
缺(去重庆出差?)

2012-5-6
1.革命
1.1.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在四人帮粉碎之后,写《孔子传》,把孔子的形象恢复得很好,花了几幅孔子像,附在书之前。
1.2.“革命”是儒家提出来的概念。儒家的革命,与我们今天的意义刚好相反,指的是汤武革命,恰恰是恢复原有的秩序,不是个人利益、权力、家族、欲望之争,是要恢复原道,有道的世界。
1.3.法家不赞同这样的革命的含义。
1.4.文革时是把这种真正的革命的含义丢掉了,把“复辟”抽离出来,与革命成了对立面了。
1.5.中国受法国大革命,美国革命影响非常大。
1.6.西方革命这个词,revolutionary,最早也是出现在自然科学里,和儒学里本是一致的。天体运行的秩序和轨道,天象混乱,重新恢复。但后来就不再是与正道相关了,成了一种理想主义的革新,与历史的断裂,武力、暴力、斗争,勇往直前,而不是理论。
1.7.中国的传统,战乱的时候,要么当隐士,要么是讲史、讲故事,讲故事很安全。当时就有人评价“迂腐而不懂世事”。直到近代也一样,今天也一样,心理都没变。
1.8.今天的正道,矿藏、科技,不就没有人把我讲的当一回事吗。但最后说不定发现,那些科技什么的,其实跟你自己没关系。还就是这门课,还有点意思。

2.选择
2.1.要是没有孔子,这个文明早就完蛋了。
2.2.孔子的三条道路,在30岁时,第一次选择:一、革命;二、趋炎附势;三、仁学。
2.3.选的是仁学。但这恰恰是最虚无,最无把握,最没底的。不是主观的追求,不可规划。
2.4.各行各业,都可以立志(物质世界的目标),只要下功夫,有恒心,下狠心,都可以做成。
2.5.要我自己选,我一定不会去学文科,一定是学工科。
2.6.忧伤一定是与虚无有关,深渊,永远看不到希望。
2.7.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8世纪到前2世纪,中国是西周到战国结束,有孔子。西方这个时候是荷马史诗,梭伦立法,到罗马帝国建立,有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是世俗理性的极致。
2.8.雅思贝尔斯列的五大先知,还有佛陀,是出世的;还有以赛亚。
2.9.孔子是最入世的,一点也不带神秘性,最想做官。
2.10.孔子的第二次选择:周游列国。为什么?仅仅因为鲁国关系没搞好?不那么简单。仅仅这样,后面十四年走不下去的。后面回去的机会也不是没有。
2.11.西方一直就是戏剧化思维——冲突、紧张。正剧,喜剧,悲剧都是。一开始写就要想到结局,一种“剧”的描述。
2.12.天安门毛 纪念堂,不收钱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也不收钱。“面子”。中国人还好好一点面子,不然不堪设想。就既没有公园了,也不可能不收钱的。
2.13.孟子、荀子、杨雄、王充,都为孔子修鲁国国史辩护。
2.14.孔子离开鲁国,没有路线图,没有想到哪里去。这不是司马迁的三条理由能解释的。任何世俗、物质的理由都是解释不了的,只能从精神、生命意义上来解释。
2.15.第三次选择:修订鲁国国史。聖:耳听天道,口述大道。
2.16.《庄子》的田子方和山木,可以看一下。孔子对颜回说的“哀莫大于心死”。

2012-5-13
1.忧伤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不知道生产些什么。只能是科技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同质化,消除人格,人性。
1.2.科技是物质性的东西,没有生命的。只是欲望。现代科技也就在于满足生命体的欲望,不断产生新的欲望,膨胀,调用生命体的欲望。
1.3.那拉氏(慈禧),中国人第一个玩汽车的,袁世凯给筹钱买的。那拉氏不愿坐,因为认为司机不能坐她前面。其实是对文化的生命感很敏感。
1.4.调动内需,拉动内需,等于说是调动你的欲望。这是总理天天要考虑的问题。
1.5.欲望是同质的,每个人都应该反省,自己其实都有份,都不是那么干净,都在作恶。
1.6.古典主义,等于民主法治。电影后天里面,图书馆里烧书,税法可以烧、尼采的书、圣经不能烧。这是文化自然而然的体现。
1.7.孔子永远是一个流浪汉,永远不得安宁。现在都没安魂。
1.8.沈从文《边城》里面的翠翠,老爷爷,那种忧伤的痕迹,一定是跟孔子有关。现在的文学中,翠翠哪去了?凤凰城里还有翠翠吗?忧伤的消失,一定与科技有关。

2.法国
2.1.法国的法语达到极致,是雨果。雨果不懂英语,雨果为他儿子翻译的莎士比亚写序,写成了一本书,其实是在写他自己,写他自己是天才。认为歌德不行。
2.2.雨果其实主要是个诗人,更多地写了法国人的历史,法国人的爱恨情仇,尤其是恋爱。描写法国的普通人的生活,描写出了美。把人们平时羞于言说的,觉得丑恶的,让人们觉得美。国葬是感谢他把法国人的生活述说出来了。
2.3.现在的大学生,还有几个能把论语读通顺呢?那还是口语。
2.4.英语有莎士比亚,德语有康德、黑格尔。
2.5.中国现在的教育,是有问题的。不好好学中文,读经典,反而去考英语。不管其它有多强,都不可能是一个有出息的民族。

3.为政篇
3.1.为政第三章,说的是尚书。
3.2.清华的宫鹏,在Nature上发表文章,说中国人之所以没有科学思维,受两个人毒害影响最大:孔子和庄子。理由是,此二人都是审美的,都不好奇,教我们宁静,丧失新奇感,教人读诗经,不去考证。结论是,要不把这两个人给灭了,中国之后就没有希望了。
3.3.为政第二章,讲的是孔子自己如何删定诗经的。“思”是语助词,“一言”也就是一个字的意思。
3.4.刘笑敢,北大的,考证庄子。
3.5.周游列国,最重要的是隐士。
3.6.“北辰”不是北极星。天象为的是安定感,安全感。天,“所”,黑暗。讲的是无欲,不是无为。礼崩乐坏最重要的根源是欲望膨胀。

2012-5-20
1.诗
1.1.顾准,在一个荒谬的时代,给民族守灵的人,应该感激他。
1.2.《雨果诗集》有一首著名的哲理诗《麻葛》,写的是先知,列了50多位,有阿基米德、牛顿、毕达哥拉斯。(在雨果文集第九卷中有)
1.3.20世纪有一位法国诗人纪德。
1.4.西方文学评判标准,第一还是诗,第二是剧作家。
1.5.悲惨世界里,十万字的滑铁卢战役。专门搞历史学的人需要拜读。

2.隐者
2.1.论语本身就是对孔子的一个技术化的解释,肤浅的解释。不过是先知留下的一个痕迹罢了。
2.2.孔子的意思是,这一切都可以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2.3.孔子周游列国,是想告诉所有人,任何人都有一样,应该感受到一种力量,一道光,像一颗星星,候鸟。表现强大的生命本身,与世俗斗争。
2.4.没有一个先知不是流浪汉。
2.5.司马迁对孔子离开各个国家动机的洞察是不够的。司马迁只是说发生了什么事,争吵。
2.6.微子十八讲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真正动机——道。
2.7.我到各个学校走其实就是类似这种。
2.8.在天地间默默传递,走的本身就是道。“是知津也”,自己应该知道怎么走。
2.9.连鸟兽都有自然秩序,“同群”。
2.10.孔子绝不是骂隐士,隐士也绝没有骂孔子。都是得道之人,怎么可能像个愤青?
2.11.“隐者也”,避人,避世,但心中还有人道,还没有变得冰冷。“桃花源记”很类似的,第二次找就找不到了。

3.吾与点也
3.1.中国没有戏剧,对戏是瞧不起的,末流都算不上。而西方,戏剧比政治都还重要,悲喜剧。
3.2.颜回把孔子说得像鬼魂一样,太会说话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3.3.“吾与点也”,简直是把中华民族的魂都收了。
3.4.荀子对儒生做分类,陋儒、贱儒、大儒、小儒、雅儒与俗儒。
3.5.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他读过论语。例证:20年代小学文凭应该读过四书。
3.6.只要有歌唱,就有忧伤。

楼主:外比于贤

字数:7283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2-15 03:43:53

更新时间:2020-02-15 15:44:20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