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行道:一个小人物读《道德经》非学术化的实践思考

行道:一个小人物读《道德经》非学术化的实践思考

楼主:清泉明月临风处  时间:2020-03-14 15:53:10
以下是我研读中国传统典籍《道德经》的一些个人思考,和大家交流,并非严格意义的学术探讨,只是希望能把老子的智慧应用在现在,应用在日常,我们这些平凡的,不通哲学的人身上,给我们的生活一些小小的智慧和启发。

第一章 隐君子也:老子生平的启发

今天我们开始来了解老子和道德经的内容。
老子是谁呢?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却是最难的问题之一。正史对这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却却着墨不多。《史记》中做了一个短暂的记载,具体内容大家自己可以去看。我稍作点整理,形成了一个老子的简单履历:

老子的履历
姓名:李耳(字聃,又名老聃,老莱子等)
寿长:大概一百六十岁到两百岁之间
籍贯:楚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
职业:周守藏室之史(周王朝国家档案馆或图书馆,国家天文台档案馆和宗教局的官员,有可能是馆长)
家庭成员:不详,儿子李宗,为魏国将军
著作:《道德经》,也可能有其它的著述,史记中记载大概有十五篇

但是这仅仅是史记考察的一个部分,司马迁说其实关于老子还有许多说法,也有说他是什么老莱子,还可能是周太史儋等不同说法。没有人能完全说清楚。他的身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史的一个谜团,连司马迁本人也一头雾水,最后说“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杨鹏(北京掌上国学院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学者)在他的《杨鹏解读道德经:大道之悟与践行之路》,评价老子是“神秘时代的神秘思想家”。这位神秘思想家虽然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关于他的生平不多的记载中获得一些启发。

我们要问的问题是,老子是怎样修成的?换句话是,为什么老子成为了如此有影响力的大家。我们若想让人生进入到更高的境界,成就自身,从老子的生平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就此而言,我谈谈三点启发

1、最大限度占有知识,你才会拥有智慧

首先,作为一名哲学家,一名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人物,老子的成就是提供了道家的智慧。哲学就是爱智慧,你想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吗?请注意,我们先从老子的职业入手做分析。

老子不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他当时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职业优势,就是他是周王朝图书馆或档案馆馆长。在那个时代,大概只有老子这样的人最大限度的能够占有知识的资源。

那个时代中最先进的知识,应该都集中在了老子那里。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得到了大量那个时代一般人所无法得到的海量的知识,因而也就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程度。

道德经虽然文字很少,只有五千字。但是我可以把它比作是钻石。大家知道钻石的结构和煤炭的结构是一样的,但是却是经过高压后凝成的。浓缩的都是精华,老子在其占有了大量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了深邃的思考,总结了一生的心得,形成的道德经,是一本智慧的结晶。

所以,我从老子的身上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要想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占有相关知识(信息)的资源,你才能有智慧。有人问我智慧和聪明的区别是什么。

我说,有知识底蕴和博大胸怀的聪明是智慧,缺乏那两个前提条件,聪明就只剩下聪明了。你可以自己去品品这话的意思。不恰当的说法就是,老子是有智慧的,而春秋战国的什么苏秦、张仪就是聪明了。想想他们有什么不同?

所以,毛泽东曾将学习比作开铺子,若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他曾提醒:“工作做得好,一定要增加他们的知识。无论党、政、军、民、学的干部,都要增加知识,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毛泽东)

当然,有知识的人不一定都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一定都有知识,只有这样,智慧才能有深度和广度。

2、人类社会中,最有价值和流传最久的是思想

思想的价值是人类传递的最恒长的东西。我们能够给这个世界提供的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我们独特的思想。

史记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在函谷关遇上关令尹喜,他勉强老子写书,老子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之其所终。”

老子给后世留下的,也就是这五千字的《道德经》,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它的,甚至连坟墓都没有留下。但是,五千言的道德经,却能够流传百世而不衰,主要就在于它高度概括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具体的内容我后面会详细和大家讨论的,这里仅将西方社会对他独特的思想的一些评价罗列在后面,供参考:

在中国文化技术中,哪里萌芽了科学,哪里就会寻觅到道家的足迹。
也许,今天不但中国而且全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地需要向孔子、老子和墨子学习。——[英]李约瑟:《四海之内》

老子是孔子前最伟大的哲学家。
《道德经》 出自何人的手笔,倒是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乃是它所蕴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确可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
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 史——东方的遗产》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

思想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古往今来能够推动人类进步和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作用的,往往首先是思想。虽然近代科技发展让人们看到了物质进步的力量,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指出: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怎样运用它 ,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 ,全取决于人自己 ,而不取决于工具。”老子的思想即使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21世纪,仍然并不过时。

一个比喻,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好像人有了电灯,而思想的力量就好像太阳,有了电灯就觉得可以丢掉太阳,这是荒谬的。同样,思想的力量是科学技术永远无法以进步的方式取代的。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因此,我们学习老子的思想,也在塑造和形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让我们重视思想的力量。


3、知行合一,言行合一的力量是强大的。

史记评价老子是真隐士,什么是隐士呢?庄子有他自己的一个解释:“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根深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这段话翻译为白话文就是:

“古时候的所谓隐士,并不是为了隐伏身形而不愿显现于世,并不是为了缄默不言而不愿吐露真情,也不是为了深藏才智而不愿有所发挥,是因为时遇和命运乖妄、背谬啊。当时遇和命运顺应自然而通行于天下,就会返归浑沌纯一之境而不显露踪迹。当时遇不顺、命运乖违而穷困于天下,就固守根本、保有宁寂至极之性而静心等待;这就是保存自身的方法。”

对照老子的生平,我们会发现,老子提倡的清净、顺道、守雌、无为、不尚争等思想,他自己就是最好的践行者。他是真的隐士。

老子绝不只是一个提供教导的人,而是一个完全践行了自己思想的人。

史记中记载的孔子问道于老子,就典型的表现了老子和孔子思想境界的不同。儒家思想是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仍然为之。而老子提醒孔子:“……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这样的真挚和洒脱,绝对是一个大智慧的人看透一切所能提供的智慧。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我想,这是一种望其顶背,景行行止的感受吧。当然,孔子也是知行合一的人,因此他按照他的思想去实践,也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至于老子能看到天下大势,不贪权,不恋名,西出函谷关,飘逸而离去,这种气度,岂不正是其哲学的最佳人格表现?!

知行合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信你所说的,行你所信的,实现思想与行为的完整人格的统一,你就是一个无敌的人!


楼主:清泉明月临风处  时间:2020-03-14 15:53:10
第二课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思想概览

《老子》一书传统上共分为共81章,上卷37章,称为《道经》,下卷44章,称为《德经》,所以《老子》又称《道德经》(正如《圣经》分新旧约两大部,又称《新旧约全书》一样)。但据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显示,极有可能顺序在古时是相反的,可能《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不过考虑《老子》书中的内容大多为箴言警句式文体,也许顺序并不那么重要。就如同考究新约圣经中福音书,很可能有一个耶稣的言论的汇集,然后再记叙中把它们夹杂在不同事迹的描述之中,先后顺序已经被打乱了。所以,在本文介绍《老子》思想时,是从整体出发,按主题分类概要介绍老子的思想,并非按《老子》本身的顺序。

《老子》虽然仅有五千余言,但其中所囊括的哲学思想却真的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学术界公认的是“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浙江古籍出版社《老子》前言)也就是说,虽然五千言《老子》,大多数是零散的警句,但是却能够系统完整的介绍老子哲学的思想。我们接下来就从几个方面来把握《老子》的主要思想:

一、道为天地母——宇宙本体论

在《老子》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提出了“道”的哲学概念,这个“道”,无形无相,无始无终,超越万有,永恒存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由道而产生万物,乃为“万物之母”。同时,道也内化在万物之中,与万物同在。道既有哲学上的本体的概念,即纯粹的自然存在的状态,所谓”道法自然“。不被外物所决定而决定外物,隐藏于万有之中而通过万有显现他自己。

但同时,又以某种人格化的方式呈现于世界之中。如”上善若水“,此“善”即显示出道是一个有品格的存在。他泽被万物,却不与万物争,虚怀若谷,不自为大,这都显示出了他的品格。那么,老子所说的“道”是否具备人格创世主(Personal God)的特征还是仅仅一个自然规律的指代抑或单纯意义的哲学上的本体呢?本文不做结论,我会在以后逐章查考《老子》的内容中去挖掘。

二、清静为天下正——社会治国观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老子》只是一部讨论宇宙本体的形而上的哲学著作。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其实都非常关心社会的现实,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他们对社会的理想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老子也不例外,其实,作为周王朝的高官,他非常关心现实社会。并希望他的理想能够被推行,建立一个美好的人间。

只可惜当时的诸侯都是尚争谋权之人,在刀光剑影之中你死我活,谁还有心听取老子的建议?谁愿意失去已到手的权力?因而老子最后出走,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的建议,在当时无人能听。所以他也很郁闷,自己说:“俗人昭 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最后只好远走他乡。

谈到老子的社会观或者是治国理念,很多人只想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一个淳朴的农业社会的景象,其实老子讲的重点不是这个,这固然是他的一个理想。他的重点是统治者不要总是去骚扰人民,不要加重人民的负担,而要让人民遵循自然的规律生活,上好的统治者甚至让人民都察觉不到他的存在,认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理性的社会是一切都处在自发自为的状态中,清静而天下正。

三、无为而无不为——生活观

无为的思想可以说是老子人生观的精辟描述,但绝对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大家都知道他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在《道德经》第二章,就出现了一个理想人格的化身,与儒家“君子”、“大人”相对应的,称为“圣人”。这个“圣人”自始自终贯穿在老子的描述之中。他是一位得道之人,或者干脆说他就是道的化身。他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他“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典型的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境界。相对于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刚强,道家守雌、不争的思想,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当然,《老子》中的精辟思想还有很多,今天仅仅就几个主要的方面来做一探讨,我还是更注重《道德经》的实际应用,不费心去进行某些拘泥于字句的文本考证。在最后,我们可否从刚才的介绍中思想几个问题:

(1)我对宇宙人生总的看法是什么呢?我是否相信宇宙人生的背后有一个坚实的普遍的根基在支撑着一切呢?如果有,他(它)是一个冷冰冰的规律呢还是一个关怀我们的有情的存在呢?

(2)我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老子》的清静、无为的思想我如何理解?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吗?为什么?
楼主:清泉明月临风处  时间:2020-03-14 15:53:10
第一章 体悟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的核心观念就是”道“的观念。陈鼓应教授指出:”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第一位将道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就是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把道视为形而上的哲学范畴的人。如果这样来说,孔子所提出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不懈追求,在老子那里得到了实现。这样说来,孔子向老子问道也很正常了。
问题是,“道”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把握它呢?
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意思是,我们有限的智慧,无法把握无限的道,能够说清楚的道,那不是真正的恒久的道;我们无法用一个清楚的概念把握它,如果这样做,你一定会失败。
我想到了在圣经中当摩西在西奈山上遇见上帝时,他问上帝你的名字是什么时,上帝说:我是耶和华,其实这个词直接翻译出来就是“我是我所是”(I AM WHO I AM)中文勉强翻译为“自有永有”我觉得不恰当,其实上帝说,你没法用人头脑中的概念把握住我。
东西方文化奇妙的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在万事万物的背后,有一种力量,他的存在是我们无法用人有限的智慧去把握和理解的。你可以勉强的给它一个名字,但是你永远无法了解这个名字内涵的丰富。人是有限的,人的言语也是有限的。
既然理性的头脑和言语无法完全把握它,我们只能去体验和感受,在神秘主义中有一个词,叫“默观”,意思就是在静默中去看,去体悟。这种看未必是眼睛的看,更重要的是心灵的体认,柏拉图称其为“凝视”。这不是或言语的分析,而是心灵的观看。
老子说,去,看天地创始之时的无,想到这一切能够从道中产生的奥妙;去,看存有的一切;看宇宙万有的运行,看在这运行的万物的背后无形的规律。去细心看,观察身边的一切,去凝视,万物都在向你述说背后的“道”。
当你静心去看,去凝视的时候,你就离道很近了,你会体会到世界和人生背后的奥妙。这,不是头脑可以分析出来的,乃是通过凝视的直觉而体悟的。

实践:每天用一点时间,静下心来,凝视一株绿植或你熟悉的物件,停止头脑的分析,用心灵的直觉去感悟,它在向你呈现什么呢?

第二章 圣人之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在《老子》的第二章,老子在提出了一个“道”在万有中运行的普遍规律,也即我们常说的“对立统一”的规律之后,特别提出了一个观念。即”圣人“。正如儒家的君子大人,佛家的成佛或菩萨,“圣人”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有道之人的典范,老子希望统治者都能效法这个圣人,在治理国家中顺道而为。当然,普通人也应该效法圣人,依道而行。
为何老子把“圣人”的理想人格放在对立统一的规律之中讨论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老子讲的这个对立统一的规律,首先呈现在人的“知”中,也就是在人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当中。人类的认知和其他动物的认知有一个很不同地方,就是人类的认知能够发现事物中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规律,然后根据这个规律做判断,这就是一个“是非之心”。
而且老子在一开始就先说出了一个纯碎发生在人意识层面的内容,即美。当人有了美的意识的时候,人马上就有了对照的,知道什么是不美了。还有善,也是一个价值层面的内容,人一做价值判断就有对比,就如同自然律中有和无,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音和声一样,他们总是相伴相生,对立却又统一的。有这个的时候,就会有那一个,有那一个的时候,必然有这一个。
圣人知道这个律的时候,他就不会运用强制的力量去消灭某个对立面了,也不会闭着眼睛否认对立面的存在。而是学习在对立和统一中,去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让事物进入自然发展的状态,尽量不去阻挠和干扰道的自然运行。他要通过顺应对立统一的规律,无需强行作为,也无需多言教诲。只是以观察者的角度默默的看着事物自然产生,但他不强行主动开始,防止揠苗助长;看着事物发生,但他不贪有,而是照着事物的天性去栽培;看着事物运行,但不强行去把持;看事物发展的结果,成功后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他顺时而动。一切都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不强迫事物必须照着自己的心意发展。“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圣经马可福音4:28)这样的人是有大境界的人。
当然,这并不是说圣人是懒人,什么都不做,对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处于一个放任的状态中,而是说他把握事物的规律,顺应事物的规律,做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我们也得以享受顺道所带来的正确结果。就如教孩子学习,孩子天生喜欢玩,注意力不够集中,你非要不准他玩这个玩那个,一定要他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悲惨的。但是你如果把握住孩子的心理和生活规律,寓教于乐,在玩乐中让他成长,并且每次安排游戏和学习的时间不要过长,提起他自己的兴趣来。你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管”孩子,而是成为他的陪伴者,和他一起成长。这样的结果一定是美好的,这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

实践:在处理任何事物时,学会先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和思想,想它如何开始的,会如何发展,好的结果会是什么?坏的结果又会是什么?你要怎样参与其中,顺时而动呢?
楼主:清泉明月临风处  时间:2020-03-14 15:53:10
第一章 体悟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的核心观念就是”道“的观念。陈鼓应教授指出:”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第一位将道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就是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把道视为形而上的哲学范畴的人。如果这样来说,孔子所提出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不懈追求,在老子那里得到了实现。这样说来,孔子向老子问道也很正常了。

问题是,“道”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把握它呢?

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意思是,我们有限的智慧,无法把握无限的道,能够说清楚的道,那不是真正的恒久的道;我们无法用一个清楚的概念把握它,如果这样做,你一定会失败。

我想到了在圣经中当摩西在西奈山上遇见上帝时,他问上帝你的名字是什么时,上帝说:我是耶和华,其实这个词直接翻译出来就是“我是我所是”(I AM WHO I AM)中文勉强翻译为“自有永有”我觉得不恰当,其实上帝说,你没法用人头脑中的概念把握住我。

东西方文化奇妙的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在万事万物的背后,有一种力量,他的存在是我们无法用人有限的智慧去把握和理解的。你可以勉强的给它一个名字,但是你永远无法了解这个名字内涵的丰富。人是有限的,人的言语也是有限的。

既然理性的头脑和言语无法完全把握它,我们只能去体验和感受,在神秘主义中有一个词,叫“默观”,意思就是在静默中去看,去体悟。这种看未必是眼睛的看,更重要的是心灵的体认,柏拉图称其为“凝视”。这不是或言语的分析,而是心灵的观看。

老子说,去,看天地创始之时的无,想到这一切能够从道中产生的奥妙;去,看存有的一切;看宇宙万有的运行,看在这运行的万物的背后无形的规律。去细心看,观察身边的一切,去凝视,万物都在向你述说背后的“道”。

当你静心去看,去凝视的时候,你就离道很近了,你会体会到世界和人生背后的奥妙。这,不是头脑可以分析出来的,乃是通过凝视的直觉而体悟的。

实践:每天用一点时间,静下心来,凝视一株绿植或你熟悉的物件,停止头脑的分析,用心灵的直觉去感悟,它在向你呈现什么呢?



第二章 圣人之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在《老子》的第二章,老子在提出了一个“道”在万有中运行的普遍规律,也即我们常说的“对立统一”的规律之后,特别提出了一个观念。即”圣人“。正如儒家的君子大人,佛家的成佛或菩萨,“圣人”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有道之人的典范,老子希望统治者都能效法这个圣人,在治理国家中顺道而为。当然,普通人也应该效法圣人,依道而行。

为何老子把“圣人”的理想人格放在对立统一的规律之中讨论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老子讲的这个对立统一的规律,首先呈现在人的“知”中,也就是在人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当中。人类的认知和其他动物的认知有一个很不同地方,就是人类的认知能够发现事物中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规律,然后根据这个规律做判断,这就是一个“是非之心”。

而且老子在一开始就先说出了一个纯碎发生在人意识层面的内容,即美。当人有了美的意识的时候,人马上就有了对照的,知道什么是不美了。还有善,也是一个价值层面的内容,人一做价值判断就有对比,就如同自然律中有和无,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音和声一样,他们总是相伴相生,对立却又统一的。有这个的时候,就会有那一个,有那一个的时候,必然有这一个。

圣人知道这个律的时候,他就不会运用强制的力量去消灭某个对立面了,也不会闭着眼睛否认对立面的存在。而是学习在对立和统一中,去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让事物进入自然发展的状态,尽量不去阻挠和干扰道的自然运行。他要通过顺应对立统一的规律,无需强行作为,也无需多言教诲。只是以观察者的角度默默的看着事物自然产生,但他不强行主动开始,防止揠苗助长;看着事物发生,但他不贪有,而是照着事物的天性去栽培;看着事物运行,但不强行去把持;看事物发展的结果,成功后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他顺时而动。一切都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不强迫事物必须照着自己的心意发展。“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圣经马可福音4:28)这样的人是有大境界的人。

当然,这并不是说圣人是懒人,什么都不做,对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处于一个放任的状态中,而是说他把握事物的规律,顺应事物的规律,做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我们也得以享受顺道所带来的正确结果。就如教孩子学习,孩子天生喜欢玩,注意力不够集中,你非要不准他玩这个玩那个,一定要他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悲惨的。但是你如果把握住孩子的心理和生活规律,寓教于乐,在玩乐中让他成长,并且每次安排游戏和学习的时间不要过长,提起他自己的兴趣来。你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管”孩子,而是成为他的陪伴者,和他一起成长。这样的结果一定是美好的,这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

实践:在处理任何事物时,学会先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和思想,想它如何开始的,会如何发展,好的结果会是什么?坏的结果又会是什么?你要怎样参与其中,顺时而动呢?
楼主:清泉明月临风处  时间:2020-03-14 15:53:10
第三章 无为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或有人对老子或道家思想有一种偏颇的看法,认为道家思想就是消极避世,不问红尘。实际上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实际上都非常关心政治,关心社会的治理,他们针对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你死我活的社会现实,为统治者开出了一味又一味的药方。老子也不例外,作为周朝上层社会的官僚系统的一员,他更愿意他的治国之策被统治者所采纳。所以,在道德经中,老子反复出现了他理想中治理社会的建议,称为“圣人之治”。
道德经绝对不是一本单纯的哲学著作,只讨论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相反,正如杨鹏先生在他的《杨鹏解读道德经:大道之悟与践行之路》中指出老子的宇宙观和他的治理观是统一的。“老子是着眼国家治理的人,老子关于宇宙奥秘和人性的思考,最终都落实在他的治理措施上。”(《杨鹏解读道德经:大道之悟与践行之路》第93页)而老子所提出的治理观,即“圣人之治”的核心就是“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而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管理者什么都不做,放任自己管理下的社会或社团处于无序的状态吗?当然不是,否则还要管理者做什么?在道德经第三章中,老子对无为而治有一个有趣的描述。他提醒管理者,不要去刻意标榜贤能,贵重奇珍异宝,显耀引起欲望的事物,以至于人产生追逐名利、偷窃占有的欲望和思想的混乱。换句话说,不应该挑起人的虚荣攀比之心,让人因为追逐外在的名利而产生不良的动机和行为。
经常看到一些企业组织,大搞什么先进评比,绩效考核,竞聘上岗,销售竞赛、年终红包等五花八门的激励手段。当然不是说这些不好,可是天天如此,让人追逐的都是外在的攀比和虚荣,却很少沉下心来思考一下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远像、团队的契合度等深层次的,得以使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性的东西。其结果是无法长远的。最典型的就是传销式的文化,靠灌鸡汤、打鸡血和赚大钱推动的组织,就是邪教式的洗脑组织,其实是长不了的。
无为而治,就是要去除外在的虚荣和追名逐利的组织文化,让人虚其心,谦卑下来;同时实其腹,即增加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获得感,以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满足他们。弱其志,使他们在组织中不要争强好胜,而要注重团队协作,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强其骨,提升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能力和技巧。使他们不要去崇尚奸诈的智慧和不满足的贪欲,那些投机取巧、自以为聪明的人不能够胡乱作为。这样,组织的运行就处在一种和谐和稳定的状态中,而且有助于培养以使命为共同目的,以价值观为共同根基的组织文化。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

实践:你所带领的组织或团队,有哪些工作是华而不实,或者只是挑起人的自私、攀比和内部斗争的欲望呢?怎样才能尽可能的删除这些活动并把大家凝聚到组织共同的使命和价值观之上?

第四章 不知谁之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们又要跳跃到老子形而上的论述之中。道德经的思维形式和表述模式常常是跳跃式的箴言,我们要适应。不过,联系前面的内容,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圣人的无为而治,必须是顺应大道,一个人如果对道没有认识,他就很难做到无为而治。今天很多治理者之所以治理上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术“,甚至可能他们的”术“太多,反而使自己和组织都处于混乱之中。他们治理的问题可能出在根本不晓得”道“的问题上。归根结底,是道决定了术,而不是术决定道。
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头认识宇宙人生背后的那个”道”。老子在这段内容中主要告诉我们三件事:道的无穷与深邃,道的实存与隐秘以及道的先存。
首先,道,是无穷与深邃的。“冲”本为”盅“。引申为空虚。(饶尚宽译注《老子》)道看起来似乎是空虚的,但是越是空虚,也就越能容纳,无穷的空虚就是无穷的容纳。它又是深邃的,在它的无穷和深邃中,隐含着万物万有的开始。我联想到圣经所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圣经创世记1:1-2)“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圣经约翰福音1:1-2)东西方文明又奇妙的交汇于此了。
不过我更注意的是这里对我们人生的启发性,任何创造的工作都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无到有,从空虚到实存;二是从混沌到出现光明和秩序。任何组织的管理者都绕不开这两个问题。如何面对这两个问题,实现组织的变革和发展,突破和更新,我们可以继续思考,学习道德经中的智慧,这里先按下不谈。总而言之,这是道运行的规律。
其次,道离我们不远。它“收敛锐气,解除复杂,调和光芒,进入尘世”,是能够被我们所接近和了解的。道家素有“道在屎溺”的说法,这并没有降低道的神圣性,相反,恰恰说明道的无所不在,同时也让我们看见道的品性。圣经中记载耶稣基督降生称之为“道成肉身”(Incarnation),本来是上帝之道的他,却成为了一个农家之子,降生在马棚之中,安放于马槽之上。但最终却成为改变世界的救主。证明一个有道的 圣人一定是一个朴实而谦卑的人。今天有多少领导者愿意放下身段,走入他所治理的人群中,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而以仆人之心来领导众人呢?
谦卑,永远是通向伟大的道路。
最后,老子发出感叹,深远而隐秘啊,我不知道他是谁的儿子,或者说他是谁产生的啊。好像他与上帝在太初之先就共在了!这与刚才我们所引述的约翰福音1:1的内容完全可以对应的。难怪林语堂先生说:老子和耶稣在精神上是兄弟。这个先存的大道,是万有存在的根基,无论你给它起名叫什么,都改变不了我们必须认识道,顺应道,才能成就人生这样一个定论。你愿意谦卑下来,像老子一样,去聆听大道所传递给你的信息吗?
实践:谦卑下来,去和一些你平常觉得不入流,不起眼的小人物对对话,倾听他们的话,了解他们的生活。体悟什么是“和光同尘”,什么是真正的谦卑。

楼主:清泉明月临风处

字数:11598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20-02-19 06:27:40

更新时间:2020-03-14 15:53:10

评论数: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