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聊聊自己厨子的往事

聊聊自己厨子的往事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今天是2020年2月3日,农历大年初十。往年的这个时候都是最忙的时候,正奋斗在饭店里,服务客人。今年,赶上了这个新型肺炎,彻底的闲置在家,好好的,合理合法的休息一下。
这个年过得很揪心,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看手机,关注最新的疫情动态。先是看全国的,尤其是湖北武汉的,然后是自己省份的,最主要的是看自己居住城市的。网上报道的挺全,现在的信息多发达,头一分钟发生在千里之外的事,马上就可以知道,这比以前快多了。记得当年非典的时候,还是在看报纸和电视,手机上,还没有现在这样。真的是发达呀。
非典的时候,正在一家大型的饭店工作,那个时候是餐饮业的低谷,没有什么人吃饭,饭店一百多人分成两班倒,今天这一半人上班,明天那一半人上班,家家的饭店生意惨淡,都是赔钱。好在,我们强大的祖国最终战胜了非典,取得了胜利。相信这次的新型肺炎也是一样,我们强大的祖国一定可以战胜,同样的取得胜利。当年的非典,我们没有任何的经验,都是在摸索着前行,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最后,我们胜利了。等这次的新型肺炎,我们有着抗击非典的经验,再加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都不怕困难的民族,我们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依然的、必然的战胜疫情,取得胜利。
记得在非典的时候,厨师界发起了一个号召,做绿色餐饮人,坚决不去烹饪野生动物。很多厨师都在倡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和东方美食的一些人也是聊过,同时也是和本省的一些厨师组织聊过,觉得厨师真的不应该去烹饪野生动物,就响应号召,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从心里来说,是反对烹饪野生动物的,也从来就没做过。不是说自己怎么高尚,就是不爱做,也不去做,从心里反感而已。是这么认为的,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皆有灵,那些野生动物,也是生命,也是生灵,也有灵性。其实,它们和我们人一样,都是生灵,只不过我们人比它们高级一些,有了智慧而已。另外,也许和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有关,小时候在农村,总会听到一些关于狐狸呀,黄鼠狼呀,白蛇呀,等等的带着一些迷信色彩的故事,也就对那些野生的东西有了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加上自己喜欢看佛学和一些国学的东西,也就不喜欢做用野生动物为原料来做的菜。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这次的新型肺炎是由人们吃野生动物引起的,宿主是野生动物,可能是中华菊头蝠。人们吃野生动物,自然是得有人去制作野生动物,没人做,也吃不成。在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作为厨师,真的不该去烹饪野生动物。人们是好了伤疤忘了痛,非典就是有一些野生动物传播开来的,那个时候说是果子狸,还有冷血的蛇。野生动物为了生存,经过不断地适应生存环境,已经练就了一身本领,自身不怕病毒,并且还带着毒性,而人就不行,没有那么强的免疫力,你吃它,开始的时候感觉是美味,久而久之,就被它传染了,所以就有了病。这个病,在野生动物身上不算什么,因为它已经适应了,我们人就不行,适应不了,到我们身上,就是病毒,而且还是致命的病毒。
人家野生动物活得好好的,并没有碍我们什么事,我们为了一口吃的,就吃它,结果是送了性命。我们现在吃的东西多丰富,要什么有什么,比过去皇上吃的都好,很多过去皇上吃不到的东西,我们都能吃到。既然不缺吃的,就不要去吃那些野生动物。另外我呼吁,作为厨师,就要拒烹野生动物,我们不去做,吃的人就吃不到,同时,也不会有人去猎杀了。
记得当年酒店老板买回来几条草蛇来卖,我是当时就没去上班,和老板说什么时候不卖蛇了,才去上班。老板说这蛇没事,是草蛇,就是用来吃的。我说不管有事没事,我就是不做,啥时候蛇没了,我再上班。再说酒店生意好坏,和卖不卖蛇没啥关系,卖了也不一定就有人吃。结果是三天没上班,等蛇不卖了,才去的。
要说我杀生,也是杀了不少,做厨师没有不杀生的。活鸡、活鸭、养殖的甲鱼、牛蛙、龙虾、螃蟹,等等,很多。这么多年下来,总结出一句话,有时候杀生就是放生。人总不能不吃东西吧,其实细一想想,黄瓜豆角也有生命。杀一些动物,就是给植物放生。用翟洪生的话说,抗日战争时期,杀日本鬼子,就是给中国人放生。
民以食为天,所有的美食只为果腹而已。现在条件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饿肚子了,在吃的方面,开始下大力气研究了。以前为了吃饱,现在为了吃好。什么是吃好?在厨师的角度出发,吃好就是用原始的烹调方法,将原材料返璞归真,做出原滋原味,均衡饮食,达到果腹和提升营养,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就是吃好了。说白了,就是肉得吃出肉味儿来,饭得吃出米香来,面得吃出面香来,而不是吃啥都是一股调料味,那就完了。摆在厨师面前的原材料多的数不过来,一辈子都不过来,还闲着没事去做野味,做蝙蝠,真的是没事找事。
所以说,厨师拒烹野生动物,可不是说说就完事的,要真的去旅行自己的承诺,说到做到。从小的方面讲,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道德,从大的方面讲,这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从非典到这次的新型肺炎,教训深刻呀。哪一次不是举国抗击,哪一次不是性命关天。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今天是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立春。
儿子昨天说,从今天开始,学校教练要求每天上午十点开始进行训练,是在家里进行训练,要求开直播视频,教练进行遥控指导。所以早上就早点做早饭,招呼儿子起床吃饭。
早餐熬了小米粥,炸了小馒头,拌了个咸菜,把昨天剩下的炸刀鱼热了热,又做了一个鸡蛋汤。刀鱼只剩下三块,和儿子说都吃了,别剩下,要不然浪费,晚上做新的。儿子说不爱吃,是昨天剩下的,吃着没有现做的好,就没有吃。看儿子不吃,只好自己吃了。边吃边对儿子说,知道吗,每到过年的时候,只要吃上刀鱼,就感觉过年了。儿子问为什么,告诉他说小的时候,家里穷,一到过年,能吃上刀鱼,就已经是最好的了,所以记忆深刻。
记得小的时候,家里穷,父亲早早地就离开了我们,母亲领着我们姐弟六个过日子,那时候的日子是真的穷。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也就买上三、五条刀鱼,那就是过年最好的菜了。对大山里的孩子来说,鱼,有的时候一年都见不到,就别说海里的鱼了。年三十的中午,母亲就会把刀鱼拿出来,简单的收拾一下,切成段,下到锅里炖上。刀鱼头是不扔掉的,也和鱼段炖在一起。过年的时候炖刀鱼在我们家是最好的年菜,剩下的就是炖酸菜,炖豆腐,炒个鸡蛋。鸡蛋也是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平常的日子鸡蛋是不能吃的,而是攒起来卖钱,来维持家里的日常花销。等豆腐也是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做一顿,每年腊月二十三之后,母亲就会泡上五斤黄豆,泡一天,然后就是三姐和四姐把泡好的黄豆用水桶挑着挑到磨坊,排队磨豆子。那时候村子里就一个磨坊,是过去古老的石磨,还没有豆腐加工机器。三姐和四姐就一人一个推磨杆,一左一右的推石磨、磨豆腐。
过去的年很穷、很苦,但是有盼头、有滋味。
我是爱吃刀鱼的,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而且还是唯一的男孩、小子、儿子,还是很吃香的。大年三十的晌午饭是最香的一顿饭,母亲总是把最好的、肉最多的刀鱼段给我吃,小时候不懂事,也就大吃特吃。等大了一点,好像是七岁的时候,看到母亲在吃刀鱼头,母亲吃的慢,很小心,将刀鱼头(那么小的刀鱼头)一点一点的拆解下来,把那么小的骨头一块一块的送进嘴里,用嘴含着,吸吮上面的味道,然后再把骨头吐出来,再去吃下一块。等吃到刀鱼的两个牙的时候,我发现母亲的嘴角流血了------我说,妈,你嘴出血了。母亲用手擦了一下嘴角,说没事,刮了一下,这鱼牙还挺硬。我说妈你吃鱼肉吧,母亲说你吃,妈不爱吃,妈乐意吃鱼头,比鱼肉有味。
我留了一个鱼头,等吃完饭的时候,偷偷地在外屋地(东北东村把厨房叫外屋地)吃。吃起来很困难,只有一点鱼味,骨头挺硬,尤其是鱼嘴鱼牙,根本没有肉,一个不小心,就会把嘴划破流血。我也被鱼牙划破了嘴,用手擦了一下嘴角,看着留在手上的血,说实话,那一刻,我的心不是滋味,有点针扎似的疼。
我爱吃刀鱼,也痛恨刀鱼。
母亲爱吃刀鱼,可总是吃鱼头,把最好吃的鱼肉留给了自己的孩子。
慈祥、伟大的母亲!
当了厨师,在厨房里,总会做刀鱼这道菜,有炸的、有煎的、有炖的、有焖的、有烧的------总是没有做出小时候母亲做的那个味道,那个年味。看到厨房厨师把刀鱼头直接扔掉,很心疼,就把刀鱼头捡起来,收拾干净,洗净。现在的刀鱼比过去大多了,鱼头也大了许多。师傅们问我捡刀鱼头干什么,笑笑,对他们说,给你们做一道刀鱼头的菜。把鱼头洗好了,放到盆里用盐和料酒腌一下,找了根白萝卜,洗好,切成厚片,然后闭上眼睛,想想小时候吃母亲炖的刀鱼的香喷喷的味道,开始制作。找一个黑铁锅,没有什么复杂的工序,就是忘记自己是个厨子,也忘记厨房里那些叫人眼花缭乱的调料,很简单,加点酱油、加点盐、放点花椒、大料、葱花、大蒜,小火慢慢的炖,用心的顿,就好像母亲过年的时候给孩子们炖刀鱼一样,慢慢的、仔细的、炖。当香味飘出来的时候,闻一闻,打开盖子,加一点葱花,再炖,再次飘香。把一锅炖好的刀鱼头端到师傅们面前,叫大家吃,品尝品尝。说实话,所有的师傅都吃得喷香,叫好。问我这是什么做法,这么好吃。
什么做法?返璞归真,妈妈做法。这是一种只有经历过之后有了感悟的感觉,也许这辈子,也就能做出这么一回好吃的刀鱼头。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做厨师很辛苦。
我那个年代,对一个大山里的农村孩子来说,要想摆脱穷困,主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念书,好好的念书,念出一个好成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另外一条出路就是出去打工。在农村有句老话“穷养猪 富读书”,念书,那是有钱人家的事,穷人家的孩子是念不起书的。就拿我家来说,家里穷,困难,困难到什么程度,我经常和小弟们说,五块钱过个年,小弟们都不相信,尤其是90后的小弟,根本就不相信,说我是闲着没事糊弄他们。克五块钱过个年,并且过得非常好,比现在有滋味多了,这是真事。我们家就是这样过的。
记得有一次回家过年,刚结婚,和老婆一起回去的。大年三十早上,母亲和我、老婆三个人一起包饺子,母亲包着饺子,说现在多好,过年吃饺子,就连平常日子,想吃饺子就吃饺子,比过去好多了。那时候,过年了,能吃一顿饺子就好不错了。那时候你们都小呢,过年包点饺子,煮熟了,你大姐不吃,说妈你吃------说着,母亲的眼泪就下来了。看到母亲落泪,心里不好受,回想小时候家里的穷困,母亲受的苦,受的累,眼泪就在眼圈里打转,酸酸的-----


家里困难,念书没有钱,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出去打工。
那时候家里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五姐在念师范,其余的姐姐们都出嫁了,五姐念书需要钱,我市重点高中考上了,没念,因为没钱。五姐念师范的钱都是借的,我知道借钱的滋味,不好受。记得那年我和我姐一起参加考学,五姐考上了师范学院,我考上了重点高中。在到村支部取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取到了两份通知书,一份是五姐的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一份是我的。当时的心情是十分高兴地,把两份通知书反反复复的看了还几遍,最后,我知道我需要做出一个决定了。于是五姐去了师范学院念书,我去了镇里普通高中念书。五姐去师范学院念书,是需要学费的,记得那个夏天,那个暑假,我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借钱。我几乎借遍了所有的亲戚,这家50,那家30,还有20的,当我把最后的50块钱借到之后,说实话,我几乎崩溃了。借钱是小,借钱时看人家的脸色,受人家的白眼、瞧不起、冷嘲热讽才是最受不了的。人家有钱也不愿意借给你,因为你穷,怕你还不起。
把五姐念书的钱凑够了,身上绷紧的那根弦也松了下来,感到虚脱了一般,浑身无力。拖着两条腿从山道上往家走,父亲的坟就在半山坡上,来到父亲的坟前,再也支持不住,趴在坟上委屈的大哭起来。
那一年,我十四岁。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有的人说贫穷能改变一个人,贫穷是一块磨刀石,贫穷能让人坚强。怎么说呢,我倒是没有太多的感觉,从小给我的感觉一切都是很正常的,吃不上好吃的就不吃,母亲贴的玉米面大饼子是最香的,也是最爱吃的,直到现在,我还是爱吃玉米面大饼子,在我的印象里,它比大米饭好吃。没有新衣服、好衣服就不穿,旧衣服穿在身上一样的遮风挡雨,但一定要干净。缺钱、没钱,水总是不缺的,洗干净了,穿在身上,一个样。用现在的话说,不要攀比,好像从小长这么大,从来就没有攀比过。记得小时候上小学念书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带饭都是用饭盒装的,我的不是,是用母亲给我准备的一块布包的,放在书包里。等到了吃饭的时候,同学们都打开饭盒,里面有大米饭,还有菜。我就打开我的那块布包,拿出我的玉米面大饼子,同时还有一个晒干的咸菜疙瘩。
不得不说一下那个晒干的咸菜疙瘩,在我们那几乎家家都有,就是每年的秋天把辣菜疙瘩放到大缸里用盐腌上,腌上几乎是一个多月,就成咸菜了。小时候的冬天家里也没啥菜,除了酸菜,就是这咸菜了。咸菜一般的情况下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切成细条,直接拌着吃。这种做法简单,咸菜本身就有咸淡,切好了,拌点葱花就可以了。那时候我家的冬天饭桌上,拌咸菜就是东方不败,几乎天天有。后来到城里打工,吃不到了,不是城里没有咸菜,二是成立的咸菜没有家里那样的,不好吃。直到现在,每年春节的时候回家,都会在家里带一些回来,一吃,还是那个味道。另外的一种吃法就是把咸菜切成小丁,把黄豆提前泡好,泡成黄豆芽,咸菜丁盒黄豆芽一起炒着吃,很好吃。所谓的炒,其实就是一起炖,炖到汤汁快没了的时候盛出来,就可以了。像这种咸菜丁炖黄豆芽,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到,因为家里的黄豆很少,也就是母亲看我们几个孩子都开始不怎么爱吃拌咸菜的时候,才会泡一点黄豆芽,给我们改善一下伙食。
黄豆芽炒咸菜这道菜在后来我改进了一下,里面加入了猪肉皮。首先把猪肉皮制净,就是把肉皮上的毛和油处理干净,然后煮熟了,切成小条,和咸菜丁与黄豆芽一起炒,炒的时候不要着急,像在家里炒的时候一样,小火,慢慢炒。不要加一些什么特殊调料,越简单越好,越家常越有味道。炒菜不是在炒调料,炒的是火候,是感觉,更是滋味。在这里需要说的是,厨师炒菜,要想把菜炒好,首先忘掉自己是一个厨师,忘掉那些高档的各种各样的调料,需要想的是最基础的东西,肉怎么做才能有肉的本来香味,青菜怎么做才能做出青菜的本来清香味来,怎么样才能够做到返璞归真、原滋原味,这才是最重要的。简单点,就拿饺子来说,我们到饭店吃饺子,就算在好吃也总是感觉不如家里妈妈包的饺子好吃,为什么?就是饭店的调料太多,太工艺化。妈妈包的饺子,那是用心和用母爱包出来的,味道自然不一样。
我爱吃母亲包的小白菜馅饺子,自从做了厨师之后,也做饺子,就一直没包出母亲包的味道来。有一次回家,母亲包小白菜馅饺子,我仔细的观察。首先母亲把面和好,放在一边醒着,然后开始摘小白菜。母亲搬个小板凳,坐在那里,八小白菜一个菜帮一个菜帮的摘洗,母亲眼神有点不好,有时候看不清菜叶上的东西,就把菜叶举到眼前,冲着光仔细的瞅了又瞅,知道认为干净了,才放下。母亲摘洗好了菜,开始给它焯水。小白菜焯完水,开始攥干。母亲一小把一小把的进行攥干,在攥小白菜的时候,我看到母亲的双手因为用力而微微的颤抖着,手上的青筋一根根的裸露出来,还有因为劳作而结了疤的口子,醒目而扎眼。看到母亲那双手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心里酸酸的,不好受。母亲按照她的流程,一丝不苟的,慢慢的,仔细的为她的儿子做着饺子,到这个时候,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做不出母亲包的饺子的味道了。母亲是用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为自己的儿女包饺子,那是一颗爱心,无私的爱心,每一个饺子都倾注了母亲的爱,所以母亲的饺子最好吃,最有味道,别人学不来。
后来很多厨师问过我,菜怎么做才好吃,我说才只有用心去做才最好吃。厨师做菜做到最后,一定是和他的做人是一样的,用心的人,才会做出好菜来。做菜就是在做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做出的菜是有情感在里面的,这样的菜就有味道,就有滋味。
把黄豆芽炒咸菜丁加肉皮这道菜做出来之后,大家吃了都说好吃,很多师傅说吃出了小时候在家吃妈妈做的味道。后来又经过几回改进,做出了制作流程和标准,开始进行店面销售。刚开始的时候,起的名字很土,叫“豆嘴猪皮”,服务员说很多客人看到名字都不点了,点的客人吃过之后都说好吃,是一道很好的家常菜,能不能把菜名改一下,好听一些,点击率就会提升了。我没有改名字,只是在“豆嘴猪皮”后面加了几个字——妈妈的味道。这道菜卖火了,有的客人吃了一盘之后,还会打包一份带回家吃。我问过常来的客人,为什么要打包,很多的客人都说带回去给父母吃,因为父母总是说这样的一道菜,做儿女的怎么也做不出来,这回好了,父母可以吃到了。说句实话,听到客人这么说,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做我们喜欢的菜给我们吃,现在父母老了,我们就要做菜给父母吃。都说父母老了,是老小孩儿,这句话非常的对,小时候父母怎么把我们养大,现在,我们大了,父母成了小孩儿了,我们就要把父母养老。这没有什么可说的,感恩孝道,本来就是天道循环,给父母养老,天经地义。



每年开春之后,天气渐渐热了,缸里的咸菜就开始放不住了,这是就把咸菜捞出来,放到外面晾晒,知道晒干巴了,成了干巴的咸菜疙瘩,就可以了。这样的咸菜疙瘩,可以吃一年,也是我念书的时候每天带饭的时候带的,玉米面大饼子配咸菜疙瘩,绝配。看别的同学吃大米饭、炒鸡蛋什么的,他们吃的很香,我吃我的玉米面大饼子,吃一口大饼子,啃一口咸菜疙瘩,也很香。很多时候,都是那些家里没有咸菜疙瘩的同学跟我要咸菜疙瘩,我都会在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多带一个咸菜疙瘩给他们。咸菜疙瘩吃起来很好吃,主要的原因是很咸,咸中有味。那种咸和盐不同,有点像腌渍的咸鱼,虽然咸,但吃起来很香。但毕竟是咸菜,不能多吃,吃多了对气管不好。我现在的气管就不好,是气管炎,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记得出来打工的时候,最开始干的不是餐饮,是力工,装卸水泥。
一个人来到省城,举目无亲,身上带的钱只够自己活十天的,如果十天之内找不到工作,就得打道回府,回到老家去。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劳务市场,那时候的劳务市场不像现在这样,在室内,有规有矩的。那时候的劳务市场就在南湖公园里,密密压压的都是人。花两块钱买一张门票,从门口进去,就好像进了农村大集里的牲口市场一样,有把自己卖了的感觉。刚一进去,门口的地方时零工区,很多人都拿着个用纸壳做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零活”两个字,有的还写着“保姆”“做饭”“护理”等,大多数是中年妇女,也有一些中年男人,但很少。在往里走,就是饭店的招聘区了。那里站的人多数是年轻人,手里的牌子写着“厨师”“水案”“抻面”“熏肉大饼”“服务员”等等。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自己手里也没有牌子,也什么不会,就站在那里,看看别人是怎么找工作和老板们如何招人的。
其实老板和干活的是很好区别的,老板的派头足,衣着光鲜,眼睛是寻找和挑剔的眼神。等打工的很明显,手里举这个纸壳牌子,脚底下放着自己的行李包,眼睛是充满热切眼神。我找个靠边的地方站着,看着。有老板过来,说找个厨师,就有十多个拿着厨师牌子的年轻人为过去,问这问那。最后,老板和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厨师谈好了,那个厨师就扛着自己的行李包,跟着老板走了。剩下没有被老板相中的厨师就又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举牌站着,等别的老板过来。这样的情景不断地发生,整整一个上午,我都是站在那看着,没有老板过来找我,我也没往前凑,过去和老板谈。因为咱是什么都不会。
中午的时候,很多打工找工作的人开始往外走了,也没有什么老板再进来了,肚子也饿了,就随着人群一起走出了劳务市场。整个上午给我的感觉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在城里人的眼里很不值钱,城里人也瞧不起农村人,把农村孩子叫“臭打工的”,打工的就打工的,还得加个臭字,很不舒服。市场外面街道两边有许多小饭店,一家挨着一家,就进了一家抻面馆,要了一碗抻面。吃面的时候听旁边的人说,下午到劳务市场招人的老板很少,一般都是上午来招人,看说话的人应该是打工好几年的,有经验,和他一起的是一个年轻人,应该是他从家带出来的老乡,两个人决定吃完饭就回住的地方,明天早上再过来。我不行,我还得去碰碰运气,因为兜里的钱不多,得尽快找上工作,给自己找个有吃有住的地方。
吃完面条,就又去了劳务市场。下午的人很少,几乎比上午少了一大半。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过来一个中年人,一看就是招人的。我还没等上前,他就朝我走了过来,来到面前,问我是不是找活的,我说是。问我装卸工干不干,我说干。他说装卸水泥,晚上干,白天歇着。我说行。他说一个月九百块钱,不管吃,管住。每天再给5块钱补助,自己买着吃。我一听,心里十分高兴。一个月九百块钱,对我来说那可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一笔巨款呀。在家一年下来,我们家业收入不了九百块钱。说实话,那一刻我的眼睛都开始冒蓝光了。
就这样,我找到了我的第一份工作——装卸工。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做装卸工是很辛苦的,尤其是装卸水泥。装水泥的车白天不能市区,只能晚上进,所以我的工作只能晚上进行。水泥大库离工地有四十公里,一晚上得来回往返两趟,拉水泥的车是十吨位的解放141加长厢,也就是说,一晚上我要和另外一个装卸工装20吨水泥,然后再卸20吨水泥。一顿水泥是20袋,一车10吨,200袋。一晚上2车,连装带卸加一起是800袋。任务艰巨呀。
车来到了水泥大库,进到大库里面,被里面的场景惊呆了。水泥一摞摞的摞着,那可不是十来袋水泥那么高,而是四、五十袋那么高,一排排的摞在一起,像个小山,至少有七八百吨。司机把车开到水泥摞跟前,司机是一个黑龙江的小伙子,是一位退伍军人,人很好,把车直接倒在水泥摞底下,同时告诉我说千万不要图省劲先装靠近车体的,要从水泥摞顶上一层一层的减着装,装的时候要眼睛机灵点,防止水泥滑坡,水泥一旦滑坡,砸到自己,轻的伤胳膊断腿,重的会立时丧命。听了司机的话,点点头,戴上防尘口罩,就开始装起来。和我一起干活的是一位50多岁的老大哥,看身体也不是很好,比我早来两天。刚开始装的时候还可以,没感觉怎么累,加上在家里也是总干农活的缘故,身体还行。可是,等装到五吨的时候,就已经浑身大汗淋淋,搬水泥袋子的手开始有些发抖了,呼吸也有些困难,由于来回的搬水泥,水泥的粉尘到处都是,防尘口罩很快就有点糊死的感觉,一呼一吸的时候,动能听到来回的斯斯声。装的速度慢了下来,和我一起干活的那位老大哥已经坐下来休息了。我知道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再装,就更干不动了,就慢慢的、一袋袋的装着。等装到还有一吨就完事的时候,已经是浑身颤抖,双腿不住的打颤了。终于全部装完,走出大库,摘下防尘口罩,大口大口的喘着气,浑身的汗被外面的冷风一吹,有凉飕飕的感觉。心里说道,真他妈的累呀。司机把车开出来,招呼着上车,坐到车上,对自己说,这才完成一个晚上四分之的工作。




等到了工地,又是一次浑身大汗淋淋,双腿颤抖。这个时候,发现两个手腕子开始有点疼了,看了看,发现已经开始往外渗出血丝了。装水泥的袋子是编织袋,装一袋两袋还没事,装的多了,手腕子就被编织袋喇得破皮了,皮一破就有血丝往外渗。看来,干什么都不容易,钱难挣呀。等把第二车水泥卸完回到住的地方的时候,天已经开始放亮了。回到住的地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水清洗自己。洗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洗不开了。脑袋出汗,加上大库里的水泥粉尘不断,水泥粉尘和汗水搅合在一起,头发已经快成混凝土了,告诉自己,以后得剃个光头。在洗手的时候,水打到手腕子上的时候,手腕子隐隐作痛,渗出来的血和水泥粉尘合在一起,已经变成了灰中带深红的颜色,司机告诉我,不要用力洗,等过几天,习惯了,就不会再出血,也就不疼了。用脸盆来来回回的给自己冲洗了两遍,简单的擦了擦,就去睡觉了。
说实话,真的累呀,都有一种不想再干了的冲动,但想想那一个月的九百块钱,忍了,坚持,继续干。这么多年以来,总结出一个道理,人真的是不是不能成功,只是人有的时候就坚持不住了,半道放弃了,也就失败了。人不管干什么,都不容易,哪有那么多容易的事呀。想挣钱,就得干活,干活哪有不累的,在家里躺着不累,可是谁给钱呀。人累一点没啥,就怕你想累而没人愿意用你累的时候,那人就算是废了。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可是真正成功的没有几个,大多数都是心血来潮、热血澎湃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设计好的路子去做,做着做着,遇到了困难,就开始泄劲,然后给自己找一个让自己可以安慰的理由,或者说,给自一个可以不再坚持下去的合理的跟别人也说得过去的理由,松懈下来,半途而废,最后,发现自己已经过了中年,一事无成,就对自己再次的安慰着,这辈子就这样了。那就真的这样了。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在家的时候,常听母亲说,人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其实真的是这样,贫穷和困苦不是与生俱来的,当它出现在自己身上的时候,等待自己的不是顺从它,而是一点一点的改变它。其实日子就是这样的,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慢慢的把日子过好,只要心里有着美好,就会往好的方向努力,日子就一点一点的过好了。这其中的秘诀就是两个字——坚持。
睡了一天的觉,到了下午六点的时候,又去装水泥了。虽然累,但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得坚持下来,因为我的兜里没钱,我得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生存下去。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五姐还在念师范,每个月都需要用钱,我必须得坚持下去。看看天,没有看到电视里说的城市里的天空如何漂亮,灰蒙蒙的,不如家里的好。就这样,我坚持下来了,自己都会感觉到,装卸一车水泥不是什么大事,开始显得很轻松起来。快到干了十天的时候,和我一起干的那个老大哥走了,他说太累了,出去找个轻松的活干。老大哥走了,就剩下我一个人,老板叫我一个人先顶着,他去招人。那个时候才知道,装卸水泥不是什么好活,几乎没有什么人爱干。脏和累不说,主要是还有危险,在我之前的一个装卸工就是因为水泥滑落,把腿砸断了。干这个活,有一身力气还不行,还要零活,眼神好使,要不然,真的很危险。
我一个人干,自然要慢上很多,都是早上快八点了,才从工地里回来,累的和一条死狗似的,啥也不想,就想睡觉。那时候就想,这真不是什么人干的活,要是有钱了,说什么也不干这操蛋的活了。自己一个人装卸水泥六天的时候,老板找来了两个人,这样,我就轻快了不少。到一个月的时候,老板找到了我,对我说,小兄弟,你的身体虽然很好,但是这个活不适合你,你太年轻了(我19岁),干这个活,伤力,更伤身子,你现在感觉不到,等你到岁数了就会感觉到了。挺喜欢你的,不想让你在干了,看你趁着年轻,还是找一个能学手艺、轻快一点的活干吧。说实话,我当时就有点懵,但是知道,自己这是下岗了。刚刚有个活干,就这么没了,得去哪里找活呀。那个老板还是很好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个好人,如果我一直在他那里干装卸工,也许真的把体格弄坏了。老板把一个月的工资给了我,还额外的给了我500块钱,说是在没装卸工的时候,我一个人顶着,就算是辛苦费吧。同时还告诉我,在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可以在他那里住着,什么时候找到工作什么时候离开。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结束了,走在省城的大街上,看着街道两旁行走的人们,一个个陌生的面孔,感觉到自己和这座城市格格不入,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和孤单。城市很繁华,也很有诱惑,但它并不属于我。在这个城市里,有着很多挣钱的地方,那是我下一个要去的地儿,我要挣钱,要在这个城市里生存下去,看看天,告诉自己,路还要走下去。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家有万贯,不会出来打工。
第一份工作失去了,就得重新去找活干。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没有手艺,就有一副好体格,有一把子力气,外加自己年轻。得找活干,呆不起。这里不是家,也不像在家里,在家里身上没有钱,可以活着,在这里不行,身上一旦没了钱,活都活不起。当生存成了自己唯一要解决的事情的时候,问题就简单多了。找一个可以管吃管住的活干,同时还能有钱挣,如果还能学点手艺,那就更好了。这就是我的目标。
那时候农村出来打工的孩子一般的情况下就是两个选择,一个是进建筑工地做小工,一个是到饭店去干活。在当装卸工的时候就为了吃饭的事发过愁,老板不管吃,每个月给150块钱,叫自己买着吃。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好,可是吃了几天之后就发现一天5块钱根本就不够吃的。干的活累,就总是饿,吃不饱饭,就没力气干活,这是不变的道理。那个时候一碗抻面1块钱,对于小伙子的我来说,一顿饭吃两碗抻面是轻轻松松的,并且还不怎么饱。就按每天吃抻面来算,一顿两碗,一天三顿饭,六碗,一个月30天,就得180碗,那就是180块钱,150块钱根本不够。更何况,一个月也不能总吃抻面呀,有时候吃点筋饼豆腐脑,饭钱就贵了,还有的时候,给自己改善一下伙食,吃个炒菜,炒菜一般的情况下都是挑最便宜的点,尖椒干豆腐、酸菜炒粉、麻辣豆腐,这三样是换着点,便宜,菜量还大,配上两大碗米饭,吃得饱饱的。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吃饭的钱也不少,所以再找活,一定找个管吃的活干。能够管吃管住的地方,也就是饭店了。
我又来到了劳务市场。
很烦劳务市场,总感觉像是农村大集卖牲口的市场似的,人站在那里,叫人挑来挑去,挑好了,然后就是讲价钱,讲好了价钱,跟着人家走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就像一场梦一样,灰蒙蒙的梦。
这一次来到劳务市场,直接就到了饭店那个区域,没有给自己写牌子,心里别扭,就站在那里,等着饭店的老板过来。由于自己什么也不会,到饭店只能是干零活,所以也没怎么在意,那时候干零活还是很好找工作的。站了有一个小时,过来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问我做什么,我说干零活,他看了看我,对我说一个月240块钱干不干,我说干。于是,就跟他走了,连他开的什么饭店,饭店在什么地方都没问,就直接跟着走了。
农村出来的孩子都很实在,实诚,没那么多心眼。我也是一直坚信,世上好人多。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世上好人多。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好人多,但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呢?好人没有标准的定义,在每一个人的眼里,好人的标准都不同。善良、和气、实在、乐于助人、向雷锋那样的人,等等。我倒是觉得,没有时间去做坏事的人,就是好人。
跟着老板来到饭店。是一家小饭店,在北四路上。那条街都是小饭店,一家挨着一家,老板开的是一家抻面馆,店名叫“四季抻面馆”。当时在省城最火的两家抻面馆是“老四季”和“许家”,都是老字号的店面了,在省城的大街小巷都有这两家的招牌,大部分是加盟的。现在许家不行了,四季还是很火,尤其是老四季的鸡架,非常有名,来省城不吃一顿老四季的抻面,不啃一个老四季的鸡架,都是一大损失。尤其是到了夏天,啃鸡架喝老雪(老雪花啤酒),那是一道风景,更是一个时尚。“四季抻面”和“许家抻面”都是抻面馆,都卖鸡架,但是是有区别的。从口味上来讲,四季走的是鸡汤路子,汤汁清淡,滑爽,鸡架也是原味鸡汤煮的,原汁原味。许家走的是老汤路子,汤汁宽厚、香浓,鸡架也是如此,老汤酱出来的,香料味非常浓。在九十年代,人们更是喜欢比较香的东西,所以那时候许家生意非常火,四季只能屈居第二。现在人们更喜欢清淡一些,原汁原味的更叫人感觉好,所以现在就“四季”横行,霸道无比。其实做餐饮就是如此,餐饮就是做吃的给老百姓吃,一定要迎合老百姓的口味,老百姓认可了,生意就差不到哪去,老百姓不认可,那就得完蛋。
我接触的第一家饭店,就是这家很小的抻面馆,从此,就走上了饭店厨子这条路。




老板姓张,叫他张哥,抻面馆是和人合开的。和他合伙的是一个女的,个子很高,长得很漂亮,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头的大波浪长发,都叫她三姐。两个人不是夫妻,是朋友,单位效益不好,就停薪留职,出来下海经商做买卖,合在一起,开了这家小抻面馆。给我的感觉,张哥是个很有城府并且有思想的人,能和三姐在一起开店,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喜欢三姐,因为三姐确实美丽,很有女人味。抻面馆很小,就五张桌子,还是只能坐四个人的小桌子,店小,雇的人也少,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位抻面师傅。抻面师傅是河南人,好像大部分的抻面师傅都是河南人,这和打工的区域有关系,一个地方出来的人做什么挣钱,跟着出来的人也都学这门手艺,一个带一个,就形成了特点。比如那时候山东的做熏肉大饼出名,河南的做抻面,安徽的一般是木匠厉害,东北的做饺子霸道。抻面馆就张哥、三姐、抻面师傅和我四个人。我负责的就是除了抻面师傅不做的都是我的:扫地拖地、收拾桌子、清理厨房、摘菜洗菜、煮面捞面、洗碗洗餐具等等,活挺多,累倒是不累,就是磨叽。
找到了活干,暂时把自己安顿了下来,心也踏实了不少。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在中国的八十年代,就有了打工潮,农村很多人都出去到城里打工,为了生存和生活,背井离乡,艰苦打拼,用自己的双手奋斗着。等我出来的时候,是九十年代中期,确切的说是1994年。高中没有读完,也实在是念不下去了,贫穷就像一个枷锁,死死地要锁住我。我知道,继续念书,好好念书,考上大学,就是一条非常好的出路,可是,即使考上了,那念大学的钱呢?五姐念书,我可以挣钱供她,可是我念书,谁供我?人出息不一定非得念大学,念大学得过日子,不念大学也得过日子,都是过日子,只要把日子过好,就可以了。也知道念大学好,多学点知识,增加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大学毕业,找一个好工作,从此就成了城里人,是许多农村孩子的梦想。这个梦想我也有过,并且还是非常的强烈,因为在我二十岁之前的人生里,经历了许多有时自己承受不了的经历,受到了很多嘲讽、白眼、瞧不起。原因很简单,就是穷。穷不是错,它只是一个经历而已,我要在我的人生里默默地经历它,在经历的过程中,去改变它。我的家很穷,但是温暖,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任何一家的屋子比我家的草屋暖和;没有谁家的饭菜有母亲做的玉米面大饼子好吃;没有谁家有我们家和气、温馨、融洽。知道现在,我依然觉得,在我的人生中,没有感受过贫穷的困苦,那只是一场非常有滋味的经历,都令自己回味。
抻面馆的生意不是很好,张哥和三姐并不怎么在意,用他们的话说,只要不赔钱就行。北四路这条街上有很多的小饭店,一家挨着一家,都不大。靠抻面馆右边的是一家家常菜馆,挨着家常菜馆是一家熏肉大饼店,挨着熏肉大饼是一家春饼店,在抻面馆左边,是一家叫“老实惠菜馆”的小店,还有很多,都记不清楚了,只记住了这几家有着印象的餐馆。在北四路的路口,有一家大型的,档次很高的饭店,叫做“粤菜威龙”,记得那时候电视里总播一个广告,就是“食在广东 尽在威龙”,说的就是这家饭店。
住在抻面馆,吃在抻面馆,一天也没有多大的事,比装卸水泥轻松多了。抻面馆里没有炒菜,就是抻面和鸡架。一开始的时候,鸡架是张哥烀,后来,张哥也懒了,就叫我来烀。烀鸡架的料包是现成的,都是从总店花钱买的,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那时候,即使把料包拆开,我也不认识里面的药料是什么。等抻面师傅,很保守,和面的时候就把我支开做别的事情,还有,做抻面,必须要加蓬灰,是兰州的一种草,长成之后用火烧,形成一种像麦饭石一样不规则形状的硬块,很像石头,但没有石头硬,也没有石头沉。把这样的蓬灰放到一个大锅里,点上火开始熬,熬着熬着,就变成了水,像点豆腐用的卤水一样的水,熬的时候还有一种很难闻的气味,刺鼻子。把熬好的蓬灰水装到瓶子里,做抻面的时候,主要是在进行拉扣的时候,要放一点,要不然拉出来的抻面没有筋性,也不好吃。我试过,如果不加蓬灰,抻面真的没筋性,还少了一种味道,这种味道说不出来,好像却点啥,不好吃。等加了蓬灰,就又有筋性又好吃。后来,知道蓬灰这种东西有毒,现在的抻面馆都不使用了。说实话,现在的抻面也吃不到过去的那种抻面的味道了。
抻面师傅保守,也就不去惹人家不高兴,就做自己的事。一天下来,几乎不怎么说话,这个活干完了,就干那个活,等所有的活都干完了,就去搞卫生,总之是让自己不闲着,总有点活干。干活这玩意儿,得看开,在饭店工作,吃在饭店,住在饭店,外面又没有朋友,出去了也就是望望天,还不如干点活呢。再加上,干过力气活的人 ,再干饭店里的活,真的不算什么。另外,多干活,少说话,一定没毛病。那时候在饭店里干活,比现在辛苦多了,没有任何休息,不像现在,每个月还有几天休息,放松放松。另外住的地方也不行,就住在店里。晚上客人走了,收拾完卫生,就开始搭凳子,把凳子搭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的组装床,上面放上简单的被褥,就是睡觉的地方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被褥叠起来,拿到厨房,放进一个放被褥的橱子里,再把凳子恢复原样,就完事了。睡凳子很不舒服,有时候睡着睡着,凳子就分家了,不掉到地上就是好事,赶紧起来,把分家的凳子在凑到一块,继续睡。现在有时候和厨房的兄弟们说睡凳子的事,都不相信,都说我在骗他们。呵呵,那时候真的这样。
在抻面馆干了十来天,渐渐地也就平稳了下来。和张哥与三姐熟悉了,也就彼此相互的认可了。在那里,也认识了一些人。右边隔壁的厨师,一个山西的小伙子,比我大五岁,很瘦,很精明的样子,戴个眼镜,说话的时候有点傲气,总到抻面馆来,一来就说他的光辉历史。他说他的,我做我的,做多就是笑笑。熏肉大饼的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女的,大伙都叫她李姐,很热情的一个人,生意也不怎么好,她也不怎么管饭店,更多的时候是出去打麻将,听说打麻将很厉害。她雇了一个女厨师,还有一个做熏肉大饼的女的,还有一个服务员。做熏肉大饼的和服务员是一起的,是姑嫂俩。三姐和李姐两个人比较熟悉,两个老板熟悉,自然两个饭店的打工的也就很熟悉,李姐饭店做熏肉大饼的和服务员也总到抻面馆来,渐渐地就成了朋友。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李姐家做熏肉大饼的姓王,比我大,叫她王姐。等她的小姑子比我小,小丫头很乖巧,叫英子。说是姑嫂俩,其实王姐还没结婚,她和英子的哥哥是从小定的娃娃亲,两家关系比较好,父母们就这样定下了,等孩子长大了,彼此没什么意见,也就顺理成章了。我问过她们,怎么英子的哥哥没出来打工,英子说她哥哥在家念书呢,应该是要考学。等王姐没说什么,眼神里有着一些落寞。英子毕竟年龄小,比较活泼,没事的时候就往抻面馆跑,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哥呢。有时候三姐就调侃我,说哪天把英子领回家做媳妇吧,也就笑笑。那时候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里困难,说不上媳妇的。出来打工挣钱,有的在打工的时候就认识了朋友,搞上了对象,领回家,结了婚,有了媳妇。在老家,如果谁家的小子出去打工领回来个媳妇,那叫能耐。
也许我是过早成熟吧,二十来岁给人的感觉是二十五、六的,除了脸上显得成熟,自己感觉心里也很成熟的,在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说我根本就不像个学生,而是个已经结婚成家的大老爷们。其实我自己也是这么感觉的。我的高中并没有念完,念到高二的时候就出来打工了。我打工的目的很清晰,就是挣钱,供五姐念书,同时改变家里的贫穷,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等出来娶媳妇这事,是排在后面的。当人处在青春期的时候,哪个少女不怀春,那个少年不揣鹿,心里都有那种渴望,尤其是在外面打工,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目光所及之处,自然胆子就大了起来,和异性交往,也就自然起来,不必担心像在家里一样,在乎别人的眼光,有时候还会说三道四。这也许就是放飞自我吧。
人到了什么年龄段,只要是发育正常的,智商正常的,不痴捏呆傻,就会考虑那个年龄段应该考虑的事情,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一样。
其实真的要说媳妇,得说像王姐那样的,虽然只是普通长相,一个普通人,但这样的女人过日子,会一心扑在日子上,叫人放心。最后我找的媳妇就是王姐这样的,真的很能过日子,现在我都没有我媳妇厉害,人家已经成为公司的副总了。英子也是第一次出来打工,问她为什么没有在家继续念书,她说她得了一场病,在家里养了半年,再上学的时候,就跟不上了,所以就不念了。看她说话的时候有点不连贯,还有点遮掩,就知道是在说谎,也没再问,说什么就是什么吧,就当那么一听就完了,没必要非得刨根问底。英子很喜欢唱歌,长的很好听,很多时候,晚上下班之后,张哥和三姐都走了,抻面师傅也回家了,王姐就和英子来到抻面馆,一起聊天。另外张哥把家里的录音机拿到了店里,英子就会放她喜欢的歌,跟着唱,我和王姐随和着。有时候隔壁的厨师会过来找我打麻将,就说不会给拒绝了。他也不走,总是没话找话的和英子聊天,看得出,他是看英子小,长得又很漂亮,想发生点什么。英子不怎么爱和他聊天,就不再唱歌,安静的坐着,低着头,什么也不说。这个时候王姐就会领着英子走,回自己的饭店了。


王姐岁数大一些,其实也没大多少,就比我大三岁,但是出来打工已经3年了,在这块上,她是前辈。做一手很好的熏肉大饼,她的老板李姐很是喜欢她,很多的时候李姐不在,饭店就王姐说了算。王姐带着英子,也是为了英子好,看得出,英子给人的感觉很是乖巧,其实内心是很狂野的那种,或者说,就是一匹很难驯服的小野马。英子总想自己出去干活,不想在王姐身边,王姐不让,更多的是不放心,一个小姑娘家,怕出点什么事,回去之后很难向家里人交代。她们俩总是因为这事闹别扭,有时候我就得调节,所以,我也捞了个好人缘。
其实我倒是很怀念当时那段日子的,活得很简单,没有什么杂念,一天天的过着,很清闲。都是小店,没几个人,打工的和老板关系处的也是非常的好,没有什么隔阂。晚上下班也很早,客人走光了,就关门闭店,各个饭店的打工的开始出来,聚在一起,聊聊这聊聊那,挺好的。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我把干装卸工时挣的钱邮给了五姐,自己留下个“过河钱”。所谓的“过河钱”就是现在人们讲的储备资金,万一哪天下岗了,手里有点钱,好生存下去。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着,直到身体出现了症状,一下子把钱全花光了,才无奈的没了过河钱。
李姐的熏肉大饼店生意也不是很好,没有多少客人,来了客人,李姐一个人就能忙过来,雇英子一个服务员就显得有点多余了,可是英子和王姐是一起的,不用英子王姐也跟着走,李姐就一直把英子留在店里。英子总想自己出去干活,不想和王姐在一起,王姐没办法,就叫英子回老家,自己和家里人说,如果家里人同意,就可以。于是,英子就回了老家。自从英子回了老家,隔壁的厨师也就不来抻面馆了。
王姐每天还会过来,因为下班之后,她那里也是自己一个人,挺孤单的。王姐过来,有时候会帮我洗洗衣服,有时还会带一张大饼过来,给我解解馋。王姐说英子家里挺好的,父亲是老师,哥哥头一年考大学没考上,今年复习继续考。王姐和英子的哥哥是两家大人在一起口头上定的婚事,这两年两个人都长大了,虽然都没反对,但是两个人的心思开始不一样了,用王姐的话说,人家考上了大学,是不会娶她一个打工妹的。只是两家人关系一直都挺好的,没有说破而已。等英子在家,是很疯的,家里人也是无奈,把她交给了王姐,让王姐领着出来打工。和王姐说你是一个好媳妇,并且是贤妻良母型的,谁娶了你谁享福。王姐说我就是个受累的命,干活行,说话不行。我问她以后准备怎么过。问王姐,其实也是问自己,自己以后怎么打算,还是挺迷茫的。
在抻面馆干,是不怎么累了,有吃的,也有住的,但是钱真的是太少了。我干零活,一个月240元,在那个年代,算是高的了,还有一个月150、180的。但那时候的钱真的劲花,10块钱能买很多东西,不像现在,10块钱连一包好烟都买不到。像王姐那样的,做熏肉大饼,一个月450元,有的是500元。厨师小饭店的一般的都是500元,好一点的600元一个月,再厉害一点的厨师,挣得更多,只是没见过,只是听说,当时想自己能够当上厨师,一个月挣600块钱就行。只是在抻面馆,除了抻面就是鸡架,没有炒菜,学不到。我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道理,也不着急,慢慢来,至少已经进入到饭店里来了,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王姐说她准备再打几年工,给自己攒点钱,然后找个合适的男人嫁了,再生个孩子,就算完事。王姐说的,和很多打工的女孩子想法一样,很简单,很实际。王姐问我准备干什么,我说我想学厨师。王姐说想学厨师的人太多了,都知道做厨师挣得多,就都想学厨师。学厨师可不容易,首先你得找个人带你,要是没人带你,你连厨房都进不去。她问我,你认识厨师吗?你老乡啥的,或者是出来打工的,你的啥亲戚啥的。我说没有,也不认识厨师,这是第一次出来打工,来这之前做装卸工了。
90年代的时候,从农村出来到城里打工,学厨师的人很多。那时候很多大一点有点名气的饭店都招收学员,学员是没有工资的,有的还要给人家交学费。这条路对我不行,一是没钱,二是得挣钱,因为我需要钱。那时候想进饭店去学习,不认识里面的人是进不去的,不像现在,根本没有几个孩子想学厨师,饭店缺的不是厨师,厨师一抓一大把,饭店现在最缺的就是小弟,家家都缺。过去的厨房里师傅是大爷,小弟得把师傅伺候好了才行,要不然就会换掉,有的是排队等着学习的。现在的厨房,小弟是大爷,你得把小弟伺候好了,要不然人家一个不高兴,立马扔下一句话“爷不干了”,转身走人,潇洒之极。说实话,这也是一种必然,我那个年代,家家的孩子多,困难,出来打工是条出路,很多时候,怕下岗,一旦下岗了,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断了,所以就老老实实的工作,不敢惹事。等现在不同了,时过境迁,现在家家的条件都好了,都是一个孩子,在家里都像个宝似的,根本就不缺孩子出去打工挣的那点钱,而出去打工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家不爱上学,家里又管不了,父母没办法,才让出来打工的,挣不挣钱无所谓,只要能锻炼锻炼孩子就行,有的父母还每个月给孩子打钱,恐怕孩子的钱不够花,委屈了孩子。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我把干装卸工时挣的钱邮给了五姐,自己留下个“过河钱”。所谓的“过河钱”就是现在人们讲的储备资金,万一哪天下岗了,手里有点钱,好生存下去。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着,直到身体出现了症状,一下子把钱全花光了,才无奈的没了过河钱。
李姐的熏肉大饼店生意也不是很好,没有多少客人,来了客人,李姐一个人就能忙过来,雇英子一个服务员就显得有点多余了,可是英子和王姐是一起的,不用英子王姐也跟着走,李姐就一直把英子留在店里。英子总想自己出去干活,不想和王姐在一起,王姐没办法,就叫英子回老家,自己和家里人说,如果家里人同意,就可以。于是,英子就回了老家。自从英子回了老家,隔壁的厨师也就不来抻面馆了。
王姐每天还会过来,因为下班之后,她那里也是自己一个人,挺孤单的。王姐过来,有时候会帮我洗洗衣服,有时还会带一张大饼过来,给我解解馋。王姐说英子家里挺好的,父亲是老师,哥哥头一年考大学没考上,今年复习继续考。王姐和英子的哥哥是两家大人在一起口头上定的婚事,这两年两个人都长大了,虽然都没反对,但是两个人的心思开始不一样了,用王姐的话说,人家考上了大学,是不会娶她一个打工妹的。只是两家人关系一直都挺好的,没有说破而已。等英子在家,是很疯的,家里人也是无奈,把她交给了王姐,让王姐领着出来打工。和王姐说你是一个好媳妇,并且是贤妻良母型的,谁娶了你谁享福。王姐说我就是个受累的命,干活行,说话不行。我问她以后准备怎么过。问王姐,其实也是问自己,自己以后怎么打算,还是挺迷茫的。
在抻面馆干,是不怎么累了,有吃的,也有住的,但是钱真的是太少了。我干零活,一个月240元,在那个年代,算是高的了,还有一个月150、180的。但那时候的钱真的劲花,10块钱能买很多东西,不像现在,10块钱连一包好烟都买不到。像王姐那样的,做熏肉大饼,一个月450元,有的是500元。厨师小饭店的一般的都是500元,好一点的600元一个月,再厉害一点的厨师,挣得更多,只是没见过,只是听说,当时想自己能够当上厨师,一个月挣600块钱就行。只是在抻面馆,除了抻面就是鸡架,没有炒菜,学不到。我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道理,也不着急,慢慢来,至少已经进入到饭店里来了,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王姐说她准备再打几年工,给自己攒点钱,然后找个合适的男人嫁了,再生个孩子,就算完事。王姐说的,和很多打工的女孩子想法一样,很简单,很实际。王姐问我准备干什么,我说我想学厨师。王姐说想学厨师的人太多了,都知道做厨师挣得多,就都想学厨师。学厨师可不容易,首先你得找个人带你,要是没人带你,你连厨房都进不去。她问我,你认识厨师吗?你老乡啥的,或者是出来打工的,你的啥亲戚啥的。我说没有,也不认识厨师,这是第一次出来打工,来这之前做装卸工了。
90年代的时候,从农村出来到城里打工,学厨师的人很多。那时候很多大一点有点名气的饭店都招收学员,学员是没有工资的,有的还要给人家交学费。这条路对我不行,一是没钱,二是得挣钱,因为我需要钱。那时候想进饭店去学习,不认识里面的人是进不去的,不像现在,根本没有几个孩子想学厨师,饭店缺的不是厨师,厨师一抓一大把,饭店现在最缺的就是小弟,家家都缺。过去的厨房里师傅是大爷,小弟得把师傅伺候好了才行,要不然就会换掉,有的是排队等着学习的。现在的厨房,小弟是大爷,你得把小弟伺候好了,要不然人家一个不高兴,立马扔下一句话“爷不干了”,转身走人,潇洒之极。说实话,这也是一种必然,我那个年代,家家的孩子多,困难,出来打工是条出路,很多时候,怕下岗,一旦下岗了,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断了,所以就老老实实的工作,不敢惹事。等现在不同了,时过境迁,现在家家的条件都好了,都是一个孩子,在家里都像个宝似的,根本就不缺孩子出去打工挣的那点钱,而出去打工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家不爱上学,家里又管不了,父母没办法,才让出来打工的,挣不挣钱无所谓,只要能锻炼锻炼孩子就行,有的父母还每个月给孩子打钱,恐怕孩子的钱不够花,委屈了孩子。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我说话比较直,有朋友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都不知道怎么管了。现在的孩子是挺难管,难教育,主要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谁是爹。现在的孩子,一家就一个,这两年好了,放开了二胎,有的人家有两个的了。不管是两个还是一个,从出生的那天起,就给孩子灌输了他是爹的理念。,不难管才怪呢。也就是最近十来年吧,厨房里也好,前厅也好,现实80后进来,80后还好些,说的话有时候还能理解,等90后,实在是难管。一般的情况下,90后来饭店工作,都是父母陪着来的,还没等说干活的事,当父母的就先说了,说的无非是两条,第一,孩子小,没干过什么活,尽量教孩子少受累;第二,就是孩子脾气大,有时候不听话,多担待点。等要说第三的时候,你看那孩子就不耐烦了,开口说好了,你先回去吧,我知道。然后当爹当妈的就有着不舍的回去了。说实话,当孩子不知道谁是爹的时候,他就会以为在家里他是第一,什么都得围着他转才行,在孩子的理解里,这是正常的。
碰到这样的孩子,一般的情况下都不是让他们马上工作,而是做最基本的感恩和孝道培训,让他们知道到底谁是爹、谁是儿子,应该怎么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在这方面,花了很多时间。我自己就是一个打工的出身,从我自身的经历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人要是学好很难,如果学坏,那太容易了。当一个人第一次走进社会的时候,他所遇到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对他以后的人生很重要,遇到个好人,还行。如果遇到个坏人,能成什么样就不可预知了。俗话说“跟啥人学啥人”,就是这个理。尤其是刚从校门出来的十六、七,二十来岁的孩子,人生观还没确定,再加上现在的社会诱惑那么多,一个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有人说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干活就行,在家他爹妈都管不了,你能管了呀。这确实是实话,但我还是不那么认为,人家爹妈把孩子交到咱们这里,咱们就有责任把人家的孩子带好,就算带不好,至少不能让人家的孩子学坏。说到这里,其实还真有一件值得自己骄傲的事,那是我接受一家省城的大型餐饮的时候,有一位父亲把他的孩子带过来,叫在厨房上班,挣不挣钱无所谓,只要能不惹祸就行。一看那孩子就是个叛逆,在家没少惹祸,当爹的实在是没办法了,才送到饭店来打工。那时候离过年还有三个月,这孩子就在饭店呆了三个月。我想,那三个月,是他终生难忘的三个月。我记得第一次培训的时候,孩子就满脸泪水,第二天,就把头发剪了,杀马特的头型不见了,头发也变成了中国人的黑色。第二次培训的时候,那孩子变得认学了,开始认认真真的学手艺了。过年的时候,饭店正常营业,不放假,因为每年过年的时候,饭店都是最忙的时候,营业额都是平常的两三倍,能达到每天十五、六万,我把第一次出来的孩子都放了假,因为孩子第一次出来打工,都很想家,尤其是年三十的晚上,鞭炮声一响,有的孩子都会放声大哭,听到孩子的哭声,心里不好受,所以就把第一次出来打工的孩子放假,叫他们回家和父母过一个团圆年。
记得那是大年三十,我还没到饭店,就接到那个孩子的电话,在电话里,孩子的父亲很激动的说,谢谢你,谢谢你,谭师傅。我开始有点懵,就问怎么了,孩子还没到家吗?孩子的父亲说,到了,到了,昨天晚上就到家了。我说到家就好,你们一家人就好好的过个年,乐呵乐呵。孩子的父亲又说谢谢。紧接着说,谭师傅,你不知道,十八年了,我是头一次听到我的儿子跟我说,爸,早上好,并且还给我鞠了一躬。说着,电话那头的声音哽咽了,我知道,孩子父亲的眼泪下来了。原来是这么回事,三十早上一起来,孩子的父亲习惯性的出去打扫院子,孩子的母亲去做饭,孩子还躺在热炕头上睡觉。按照夫妻俩一贯的认为,这孩子不到饭菜做好端到桌子上是不起来的,可是孩子很快就起来了,到厨房洗脸刷牙,碰到母亲在做饭,就习惯性的说了句“妈,早上好!”然后继续刷牙。孩子没感觉到什么,可是当妈的却愣住了,这是自己的孩子吗,怎么变得会问好了?等孩子洗完脸、刷完牙,就帮妈妈把桌子放好,把菜端到桌子上,等孩子的父亲扫完院子回到屋里的时候,孩子就对自己的爸爸说“爸,早上好”,还鞠了个躬,然后很自然的坐在那,个爸爸倒了杯酒,开始吃饭。这个当父亲的当时也是和他老婆一样,刹那间蒙了。当父亲的转过身去,眼泪就流了下来,十八年了,一直把孩子当成祖宗似的供着,今天,终于收到回头钱了-----当孩子的父亲说完这些的时候,我笑了,说,这回知道自己是爹了吧。
得这么说,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我们没有让孩子知道谁是爹谁是妈而已。一生下来你就拿他当祖宗养着供着,那他就觉得自己是祖宗,认为他是爹。现在的生活条件是好了,过去根本就没法和现在比,可是当父母的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和过去应该是一样的。不要说自己忙,没时间,其实不妨好好的感觉一下,时间是什么,时间到底在哪里?一句话,一个人的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那个年代想不花一分钱进厨房学厨师真的很难,何况我还不想花钱。王姐说她以前在一家比较大的饭店干活,那里的厨师是四川人,饭店卖的也是川菜,他们四川人非常和,用的都是四川人,就连切菜的水案都是师傅从四川老家带过来的,什么东北人、河南人根本就不用。听了王姐的话,我点了点头,确实认可。王姐笑着说不如和她学做熏肉大饼吧,可以免费教我,我笑了,说还是想学炒菜,当厨师。现在没机会,以后会有的。王姐也说以后她要是到大一点的饭店干活,如果厨房缺零活什么的,就找我。说实话,很感谢王姐,有她这句话,心里都是暖暖的。
王姐干活的熏肉大饼店那个女厨师走了,李姐雇了个男厨师,这个厨师挺年轻的,和我的年纪差不多少,也就大了两三岁。和男厨师在一起干活,王姐觉得别扭,好在那个厨师不在店里住,要是在店里住,王姐就尴尬了。在那个年代,饭店打工的住的条件都不是太好,小饭店都住在店里,搭板凳睡,如果有包房的,就在包房睡,那算是比较好的了。只有比较大一些的酒店,才会有寝室。很多小饭店,雇得都是男厨师,女服务员,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女服务员住包房里,男的就住在大厅里,很不方便。当然,方便了那些厨师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服务员。如果拿现在饭店对员工的待遇来说,和过去比,简直就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说的有点夸张,但确实比过去好的不是一点半点的。现在的饭店,不管大小,都有寝室,寝室里都有淋浴、网络,洗衣机等,各种设备设施齐全,那个时候,这些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有一天,晚上快十点了,刚想睡觉,看到店门外有人在走动,有点像王姐,就打开店门,走了出去,一看,真的是王姐,就喊住了她。王姐听到是我,就走了过来。我问都快十点了,怎么不睡觉,还在外面走。王姐说到里面再跟你说吧。就和王姐一起进了店里。王姐说今天那个厨师也在店里住,不老实,她就出来了。我一愣,就问,那个厨师不是不在店里住吗?王姐说是呀,可是今天他和老板说自己和别人合租的房子到期了,那个人不租了,他也不租了,就住店里了。我说那不扯淡吗,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住一起,也不方便呀。再说,那男的能老实吗。王姐说在别的店里也和男的住过,但都隔开的,人家也都老实。这个厨师不老实,刚开始的时候还行,过一会就过来拉我,我一来气,就出来了。说到这里,就明白了之前发生了什么,有些生气,就说,王姐你在这,我过去看看。王姐说你过去看看也不解决问题,他不走,就算老实了,我不是还得回去睡。我说那也不行,我得过去,警告他一下。等我过去的时候,那个厨师已经不在了,没见到人。喊王姐过去,王姐见那个厨师走了,想了想,就把店门锁了,跟我回到了抻面馆。
坐下来之后,对王姐说,现在也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你不害怕呀。王姐说这有啥怕的,和你都熟悉了,你就是个小弟。我说小弟也是男人。王姐就笑,说你不会欺负我的。已经晚了,就给王姐也搭了凳子,和她说将就着凑合一晚上吧,可以聊天,聊累了,就睡了。
和王姐没什么想法,也许是先入为主的想法吧,她是英子的嫂子,虽然没结婚,但就是那么认为的,再加上一直叫她王姐,当成姐姐对待,她也像个姐姐似的,也挺照顾我的,就没啥想法。王姐说,对你不害怕,说我刚开始见的时候有点吓人,光着个头,面相挺凶的,像个逃犯似的。我还真没有仔细的看过自己,人就是这样,有很多东西是自己的,自己确不知道,都是别人告诉自己的,比如长相,比如人品,比如自己的名字等等。而决定一个人的往往就是这些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东西。我说是吗?还真的不知道。王姐说是的,你就像个逃犯似的,一开始还真的觉得你不是好人,还叫英子不要和你说话。我说我就那么不像个好人?王姐说一开始是的,但是和你处时间长了,发现你还是挺好的,是个实在人,不那么吓人了。我说是吗,我自己倒是不知道。王姐问我为什么剃个光头,就告诉她之前装卸水泥的事。王姐说真想摸摸你的光头,我说那还不容易,想什么时候摸就什么时候摸,也不收费。王姐就笑。
那天还聊了很多,像王姐问我准备找个什么样的媳妇,我说不一定。王姐说你找的媳妇还真的不好猜,像英子那么粘你,你都没感觉。我说不是没感觉,是英子不适合做媳妇,以后英子啥样谁都不知道,能管了她的男人不会很多。我说关于娶媳妇这事到不怎么上心,唯一的要求就是找个女的,生个儿子,就可以了。王姐说为什么得生儿子,生女儿不行么。我说我有五个姐姐,为了要个儿子,才有了我,一脉单传,我也得把我们家的香火延续下去,就得生个儿子。王姐说这个很难,谁能保证就一定生儿子呀。我说是呀,不能保证,就走一步看一步吧。
那个时候很简单,没有太多的想法,自己穷,还没到考虑娶媳妇的时候,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改变贫穷这件事。关于儿女私情,就是个顺其自然,再说,那个时候对于成家立业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还不清晰。等对欲望,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欲望,有,但不是很强烈,主要是还没有碰到叫自己心动的人。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在九十年代,饭店打工的人大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文化水平都不高,家里生活困难,穷困,孩子多,在家没什么出路,就出来打工。我家那里是辽西地区,十年九旱,老一辈都是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平整的土地没有多少,也就是所说的洼地,不多,大多是山地,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种庄稼没有多少收成。我家有我、五姐加上母亲三口人,一共十二亩地,一年下来从地里也收成不了多少,更多的时候是入不敷出。那时候还有“三角债”,在我们村,我家欠的“三角债”最多。那时候有钱的叫“万元户”,我们家也是,只不过是欠“三角债”的万元户。每年一入冬,村组长就会挨家挨户的收“地流钱”,也就是地税钱,我家拿不出来,只好拿粮食抵,那也不够,村组长就说过年把你家的地收回,不要种了。听到村组长说这话,就气的不行,母亲倒是不太在意,说收回就收回吧。剩下的什么也不说,等村组长走后,就会问母亲过年咱家没地种了,怎么办?母亲就说,啥没地种了,就是说说,现在都是新社会了,还有不让老百姓种地的事?他就是说说,咱家的情况他又不是不知道。
我们家困难,村里是排名第一的,乡上也是知道的,之所以会穷,因为父亲年轻的时候就有病,参加不了劳动,也就是不能上生产队出工,不出工就没有工分,也就没有任何收入,再加上有病,治病需要钱,家里没有钱,只能在生产队里借,生产队里没有,就到公社里借,欠了债。母亲给我讲,那时候父亲在村里是挂了名的,叫“老病号”。再加上家里孩子多,都是女娃,没有男娃,没有男劳动力,姐姐们到生产队出工,挣不了多少工分,每年下来,还要欠生产队的,就很穷了。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就和我家差不多,但是人家比我们好一些。父亲在我六岁的时候去世了,留下了母亲和五个孩子,那时候大姐已经出嫁了。日子就更加的困难了。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从家出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什么一定要混出个样来,或者是挣多少多少钱,没有那些想法。就是告诉自己得出去打工挣钱养家,在家里干活,挣不到钱。至于娶媳妇,没想那么多。
王姐第二天告诉我,她们老板又雇了一个女厨师,把那个男厨师打发走了,这样王姐每天睡觉也就安全了。那个时候小饭店对厨师的要求也不高,只要会炒菜就行。其实那个时候进饭店吃饭的客人对饭菜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做熟了有滋味几乎就可以了。那个时候是饭店做什么客人吃什么,现在不行了,是客人吃什么饭店就得做什么,客人都是美食家,对饭菜口味的要求也是与日俱增,从这方面来讲,也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表现。
我在抻面馆里继续着自己的工作,日子也很平静,但是想学厨师的念头一直在大脑里转着,刺激着我也困扰着我。
这个时候,英子从老家回来了,回来之后,没有回熏肉大饼店上班,而是在五爱市场那里找了个服务员的工作,那是一个比较大的饭店,她准备叫王姐也过去,因为那家店也卖熏肉大饼。正好赶上王姐店的老板李姐也不想做饭店了,觉得做饭店累,不如做她以前做的服装买卖轻松,于是李姐就把饭店兑了出去,王姐就和英子一起去了五爱市场那个饭店。
说实话,王姐和英子是我出来打工开始,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留给我的记忆也是最深刻的。王姐和英子走的时候,给我留了五爱市场那个饭店的地址和电话号码,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有传呼机,传呼机很贵的,谁有个传呼机都是个小富豪了,当然,这是指打工的,不是说那些老板。我记得我有传呼机的时候,都是零几年的事了。对王姐和英子有点不舍,看得出她们也是一样,但这是没办法的事,相逢是缘,分开也是缘,只要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有缘,还是会再见面的。
王姐和英子走了之后,我遇到了我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三姐有个河南老家的表弟,叫卜志毅,在省城的饭店打工,之前回老家相亲去了,回来之后直接到了抻面馆。
他出来打工好几年了,开始的时候和我一样做力工,后来才到饭店干活,比较聪明、好学,可以配菜了,简单的菜也能炒。由于和三姐是亲戚额,不用担心住的地方,所以找工作也不是很急。三姐叫他到家里去住,他说不用,就住在饭店里。晚上我俩住在一起,我就问他厨师的事,他就和我讲厨师的事情。在他那里我对厨师才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厨师是分做什么菜的,他给我讲中国有八大菜系,川、辽、鲁、粤等等,厨师都是从零活、学员做起的,先是学员,然后是学着做点零活,也就是打杂的,然后是学着杀杀鱼,收拾收拾海鲜,表现好了,被师傅相中了,就可以去学着配菜了,等配菜干的差不多了,和师傅打好关系,一般的情况下,是拜师傅为师,师傅就可以带着在灶台上过过油、过过水,炒点简单的小毛菜,这叫贴灶。再之后,一来二去的就炒菜了,也就是厨师了。我问他现在是什么程度,他说小饭店可以炒菜,到大饭店就是配菜。他这次准备找个大一点的饭店去配菜,再好好练练自己的手艺,争取找到一位好师傅,好好的带带自己,然后再出来炒菜。当时很羡慕他,都可以到小饭店炒菜了,那可是我对厨师的第一感念,真的挺厉害。我说我也想学厨师,他说可以呀,等他找到好的饭店,如果缺干零活的,就叫我过去,到时候好好干,学不学的成,就看我自己的了。我高兴地直说谢谢。当时就想自己这是遇到贵人了,没想到一直觉得很难的事,就解决了。如果真的有机会进他说的那样的饭店干零活,工资低点都没关系,好好干,任劳任怨,一定可以学到东西的。
一个人在外面举目无亲,能够遇到这样的好心人,就是贵人了。另外在那个年代,出来打工的孩子还是很朴实的,说话办事都带着农民的那种实在与厚道,一副热心肠。卜志毅在抻面馆住了几天,每天白天都到外面去找工作,晚上回来。头两天都不是很顺利,他说找他的都是小饭店,不愿意去小饭店炒菜,就没去。我也挺替他着急,因为他找到好工作,我也有希望。有一天晚上他问我喝不喝酒,我说会喝。他就炒了两个菜,和我喝起酒来。这些年过来,觉得酒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润滑剂,没有什么事是一场酒解决不了的。这句话也就自己说说,不能在老婆面前说的,会被训诫。几杯酒下肚,话也就多了起来。他说他家里条件挺好的,是自己念书不好,初中毕业就不念了,在家里和他父亲学瓦匠,觉得累,就出来打工了。出来的时候家里不同意,是自己偷着跑出来的。在外面干了几年,就不打算回老家,准备在外面干了。在饭店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服务员,处了对象,可是那个服务员又和一个厨师好上了,所以一来气,就有了回家相亲这件事。我问他相亲相得怎么样,他说不行也得行呀,要不然家里就不让出来了,都二十四了,再不结婚,就找不到媳妇了。是的,那时候农村结婚都早,过了二十多没结婚的没几个,不是家里穷、条件不好,就是自身有毛病的。我的老家也是这样,二十岁结婚是非常正常的事,现在有点改变了,但是结婚的年龄还是很早的。这也是一个习惯与传统。我是三十岁才结的婚,二十多岁的时候,没处对象,家里人着急,老母亲和姐姐们就在家里张罗着给我找对象,叫我回家相亲。我倒是有回家相亲的经历,但是都没成,其实是希望自己在老家说个媳妇的,母亲岁数大了,我又在外面打工,说个在老家的媳妇,可以在家照顾母亲,挺好的。可惜没那个缘分,相过两次亲,都没被人家相中,也就断了那个想法。
没过几天,卜志毅找到了一家比较理想的酒店,叫“博林酒店”,老省城人都有印象,是林业局的下属单位,那个时候还允许企事业单位有自己的第三产业。他走的时候,把酒店的电话号码给了我,告诉我有时间可以去找他,同时还答应我一旦那里缺零活,就叫我过去。说的我非常感激。
我是一个月之后离开抻面馆的。离开抻面馆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三姐的丈夫找了几个哥们,到饭店里闹事,三姐的丈夫对三姐与张哥在一起合作开饭店一直耿耿于怀,能够发生这样的事是早晚的。三姐当时的情绪很激动,那几个哥们准备动手打张哥,我拦着,这几个哥们骂我臭打工的装什么大瓣蒜,把我惹毛了,结果就是两败俱伤。那时候打架几乎很少有赔偿的,如果只是动动拳脚,没动什么刀子、棍棒,也就是个鼻青脸肿,打完了也就完事了。打完架,和三姐、张哥说,你们这事早晚得解决,这也不叫个事,加上饭店也不挣钱,倒不如好好的把事解决好,再想下一步。家里不安定,在外面干啥都干不好。
我就离开了抻面馆。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从抻面馆出来,走到大街上,抬头看看天,头上的天空晴朗,太阳也很热。想想自己该往哪去?认识的人不多,能够称得上朋友的就是王姐、英子、卜志毅。首先给卜志毅打了电话,他说晚上可以到他那里去,现在他那里不缺零活,他叫朋友们帮着找找。放下电话,心里还是挺高兴地,至少晚上有地方住了。没有给王姐和英子打电话,准备直接过去看她们俩。不想到劳务市场去,实在是不愿意站在那里让人家挑来拣去,有一线希望,坚决不去劳务市场。
从家里出来快四个多月了,还没认真的看一下省城,正好现在有时间,就坐公交车,好好的欣赏一下城市的街景。出来的时候刚过完年,一转眼,已经是春暖花开的五月份了,时间过得好快。有时候就会感慨,还没怎么过呢,就已经人到中年,快奔五十的人了。回想一下自己走过的人生,就是弹指一瞬间。时间真的是一把杀猪刀,给与我们的是不断增加的年龄,还有刻在脸上的沧桑。时间也是治愈伤痛的良药,多少刻骨铭心的伤痛都会在渐渐流逝的岁月中,抹去那痛断肝肠的伤悲,留下值得的、耐人回味的记忆。
随着公交车的行驶,看着车窗外面移动的风景,没有觉得有什么好看的,除了高楼还是高楼,剩下的就是往来的人流了,总是觉得不如家里的山山沟沟有韵味。五月份的家里,该是铲地的时候,地里的小苗刚长出来,嫩嫩的,风一吹过,随风摇摆。这个时候需要铲地,把垄沟里的土培在小苗的根部上,让小苗结实起来。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是早上早早地起来,拿着书包和锄头,来到地里,开始铲地,等到了快要上学的时候,就去上学。平均算,一天能干2个小时的活。我出来的时候,告诉母亲把地都包出去,不要自己种了,母亲的眼神不是很好,年轻时坐下的病根,怕太刺眼的太阳光,如果阴天,母亲会好些,舒服些。家里留下母亲一个人,心里也实在放心不下。想起家里,外面的街景就没什么看头了,倒了两趟车,来到了五爱市场。
五爱市场在东北很有名,是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有很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人都在五爱市场批发服装,运到自己的国内去买。九十年代的五爱市场还不是很规范,就像一个超大型的农村大集,一进去,首先是熙熙攘攘的人,然后就是嗡嗡、嗡嗡的说话声。男人是不爱逛市场的,就按照英子留给我的地址,找她和王姐工作的饭店。
记得那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来到王姐工作的饭店的时候,饭店里几乎没有什么客人了。王姐和英子见到我很高兴,英子吵着要一起吃个饭,我也是饿了,就找了一家小吃部。当知道我不在抻面馆干了之后,王姐问我准备干什么,是不是还去劳务市场找活。我说先不了,就和她说了卜志毅的事。英子说如果找到活干,一定要告诉她,我说是的。吃过饭,英子说要照相,王姐说照相也行,她得回去换件衣服,王姐回饭店换衣服去了,剩下我和英子。英子说,哥,你是不是喜欢我姐。我说没有,那可是你嫂子。英子看看我,说我回老家的时候,有一天你和我姐住一起了,是不是,我姐都和我说了。说完就紧盯着我,看我怎么回答。我笑了,用手摸了摸她的脑袋,说你这小脑袋瓜整天的想什么呢,要是我和王姐真的睡到一起了,那王姐还会和你说?他能和你说,就是说没那回事。英子听了,似是而非的点点头,说我看也是。然后她摸了摸我的头,说还疼吗,都青了(打架打的)。告诉她说没事了,早就不疼了。然后她很认真的问我是来看她的还是来看王姐的。我说是来看她们俩的。她说不相信,一定是有个人非常想让你看,你才过来的。我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她,看了一会儿,对她说,小丫头,你真的很漂亮,要是再打扮打扮,化化妆,和明星没什么两样。大哥告诉你一句话,要好好珍惜自己,保护自己,在这里,多听王姐的话,她不会让你上当的。
说话的时候,王姐换完衣服回来了,就在附近找了一家照相馆,照了几张相。当时相片取不出来,得过几天才能出来,就叫王姐到时候来取,我有时间再来看她们,到时候取两张。那个时候没有手机,也拍不了照,只能去照相馆。现在多好,手机有拍照功能,还能美颜,随时随地都能拍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在虽然如此进步,但是我还是很怀念过去的那些时光。现在是有手机可以拍照了,但总是感觉没有放在影集里的相片珍贵,让人有回忆、有记忆、还有淡淡的逝去的追忆。除了相片,以前,通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在外打工的人和家里联系的方式大多是写信,那时候收到一份家书,心情格外激动,会反反复复的看好几遍,亲情和友情在那一刻显得弥足珍贵。现在不一样了,书信越来越短,就变成了现在的短信,并且还是群发的。
照完了相,和王姐与英子溜达了一会儿,快到王姐她们上班的时候,就分开了。

楼主:ty_谭国华808  时间:2020-07-26 17:11:55
晚上我到了卜志毅干活的地方——博林酒店。当时省林业局下面一共有两家大型的酒店,博林和爱林,当我当上厨师之后,博林酒店的厨师长是我的大师兄,爱林酒店的厨师长是我的二师兄,我的三师兄后来就不做餐饮了,我是师傅最小的徒弟。见到卜志毅,他热情地招待了我,并且告诉我他的朋友给我找了一个大酒店干零活的工作,第二天就可以去上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请他喝了顿小酒。卜志毅给我的印象一直很好,热心肠,没啥说道,好人一个。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很想念他,可是已经没有任何联系了。那时候大家都没有手机,家里一般的也没有固定电话,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在哪干活,就留哪的电话号码,等不干了,就没了联系方式,茫茫人海,只能期待有缘再聚了。
在第二天,按着卜志毅给我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我找到了那家酒店。酒店在三台子,在九十年代,三台子在省城是个特殊的地方,被称为“小香港”。之所以特殊,是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战斗机制造基地,也就是兵工厂,就是这个兵工厂,养活了三台子的人。这里飞机制造厂的厂长,和地级市市长的级别一样高,不归地方管,直接归国家军工部管。在那个年代,三台子有自己的房产处,和市里的房产处同一级别,现在没有了,都归市政统一管理了。说三台子是“小香港”,除了它特殊的军工背景之外,还有这里离市区有点远,这里的人去市区,叫“上市里”,这里的人很彪,爱打架,当时的治安不是太好,有很多人都不爱到三台子来。这么说吧,晚上一过了七点,打车去三台子,出租车司机都不爱拉,因为经常碰到不给钱的。有的不但不给钱,还会挨顿揍。现在这种现象早没了,都是和谐社会,一片欣欣向荣。
由于三台子的地理位置好,现在许多住在市区里的,都在三台子这里买房,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人们不爱来的地方,成了香饽饽。
来到了酒店,见到了厨师长,厨师长是一个很瘦的年轻人,年纪不大,也就比我大四五岁。他告诉我要干什么活,干到什么程度,是么时间上班,什么时间下班,守什么规矩等等,然后就安排我的住处。住的地方在离酒店不远的一个集体寝室,说是集体寝室,其实是飞机制造厂的一个单身公寓。过去三台子这样的房子很多,都是五几年前苏联帮着建的,统一的三层楼,有个大走廊,左右两边是住户,十八平米的房间。飞机场的单身员工住在这里,如果有结婚的,没有房子的,也会住在这里,只要你看到门口放着煤气罐的,那就是结婚的小两口在那住。这样的单身公寓很多,还有一种,那就是三家一个厨房,一个门口里面住着三户人家,共同用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我在和老婆认识之后,就是租的三家一个厨房的房子,一住就是十年。
安排好自己的住处之后,就开始了我的酒店零活生涯,开始了我学厨师的第一步。



楼主:ty_谭国华808

字数:1046267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20-02-04 03:45:20

更新时间:2020-07-26 17:11:55

评论数:26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