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我的大学 >  我的文字情缘 (五)入室登高

我的文字情缘 (五)入室登高

楼主:齐慕德夫  时间:2020-04-01 09:07:43
(五)入室登高



汉文字成千上万,但它们不是一滩散沙。把它们按形旁、按声旁归类,就让它们有了家庭、有了秩序,这只是秩序的初步。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呢?在汉文字的总体上呢?在汉文字的总体范围内,即在整个汉文字体系内,字与字之间,这一类字与另一类字之间,都是什么关系,都有什么联系呢?这个体系的内部结构、内在联系,是什么层次、什么逻辑呢?这是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是至今还没有人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许慎在编纂《说文解字》的时候,曾在“叙曰”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他把汉文字分作两部分,文是本,字是文孳生的。这句话概括了汉文字体系的全貌。他把9353个字分作540部,用一个字为首,并不厌其烦地在每一个部首后面说“凡×之属皆从×”。总体上看到了,局部上也做到了,但是,中间环节不完备了。在细节上,他也想把每一个字都纳入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中去,但是他没做到。有些字,他找不到生它的“文”。部首与部首的内在联系,他没找到正确的思路,弄得有些紊乱。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曰》中论述汉文字产生的时候,还提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八个字应该就是排列汉文字体系的顺序。我们的先人在造字的时候,最迫切的是要表现人类自身的,他们把自身画出图像,变成符号,演化成文字。常用字中有一半以上文字是取自人身的。眼界扩展到环境、自然界,进一步表现吃穿住行,从物质到精神。这是一个观察、认识、反映的过程。汉文字体系的总体结构也应该反映这个过程。

我把常用字分作三部分:自身、环境、生存。这也是我三卷书的标题。



2015年,我到中国文字博物馆捐赠《汉文字干支》一书,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和安阳殷墟博物馆。在殷墟博物馆一面长长的墙上看到“甲骨文写意书法集”,排列顺序是:同人体有关的字,同人体器官有关的字,同自然界有关的字,同人类行为有关的字。竟然与我这部书高度吻合。



总体架构确立了,部首之间也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有层次有逻辑的。表现人体自身的文字,是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又是从头到足。表现环境的文字,是从天空到地面,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植物到动物。表现生存状态的文字,是从物质到精神,从吃、穿、住、行、用,到娱乐、战争、占卜、祭祀。

同一物体,会形成多个文字。人体形成的字有:人、儿,还有匕、尸、卩、勹;还有:大。人手形成的字有:手、爪、又、寸。人脚形成的字有:止、之、夂、足。高地形成的字有:山、丘、阝(阜)、( )。诸如此类。同一物体形成的文字应集中到一起,从常用到非常用排列,便于认识和比较。

如此排列汉文字,让人们用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顺序,去认识汉文字,这是个创新。我们当今最常用的字典、词典,多以音序排列,这应该是从拼音文字的字书学来的。它的长处是便于查找,但是,它使一个个单字从字形、字义上脱离了与同类的联系,不便于把它放到整体中去认识,这是它的短处。

认识一个陌生人,只告诉你他的名字,是不容易记住的;当你知道他是何方人士,做什么工作,在什么单位的时候,印象就深刻多了;你如果知道了他的父母是谁,兄弟姐妹是谁,同学战友都是谁,你就记住他,不会忘记了。学习新的知识,如果只是与你已掌握的知识没有联系的点,你就不容易记住;如果同你掌握的知识连成线了,就有了联想、沟通;如果同你掌握的知识有多点交织,形成了网络,你就把它俘虏了、掌握了。学一个生字也是这样,它与你头脑中的信息点联系越多,你就越容易记住它。

汉文字体系是客观存在,而要把它完整地展现出来,却还有一个环节链接不上。有一些字,放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中的哪个里,都不合适。从许慎到现代的专家、学者,也都各持己见,没有定论。例如:

“天”字,《说文解字》解为“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会意字。《汉字形义分析字典》(以下简称《形义》)解为“象形字”。

“立”字,《说文解字》:“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形义》:“像人站在地上。”

“夫”字,《说文解字》:“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形义》:“象形字。”

“母”字,《说文解字》:“牧也。从女,象怀子形。”《形义》:“像一个妇女,屈膝,两手交于前,有人认为上面两点像乳房。”

“眉”字,《说文解字》:“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形义》:“上面是眉毛,下面是眼睛。”

“肩”字,《说文解字》:“膊也。从肉,象形。”《形义》:“会意字,从月(肉)从户。”

“胃”字,《说文解字》:“谷府也。从肉,象形。”《形义》:“象形字,上像胃,下为肉。”《细说汉字》:“象形兼会意。”

“身”字,《说文解字》:“躬也。象人之身,从人,厂声。”《形义》:“像人而突出肚子。”《细说汉字》:“象形字。”

“卒”字,《说文解字》:“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形义》:“像衣加一形。”《细说汉字》:象形字。

“开(開)”字:《说文解字》:“张也。从門,幵声。”《形义》:“会意字,古文开的两旁为两扇门,中间一横为门栓,下面为两只手,表示用双手拉动门栓开门。篆文将表示门栓的一横断开,表示门已打开。楷书繁体作開,简化字作开。”

这一类的字还有好多。它们是怎么造出来的,该如何称呼呢?

这些字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都有“象形文”做基础。

“天、立、夫”,都以“大”为基础。“大”是正面站立的人形,做偏旁时多表示“人”。“肩、胃”以“月(肉)”为基。“身”以“人”为基。“母”以“女”为基。“眉”以“目”为基。“卒”以“衣”为基。“開”以“門”为基。

二是都在“象形文”上增加了“符号”。这个“符号”是由物象形成的,却不是文字,没有独立的音、义。“天、立、夫”,都是在“大”上增加“一”,但这不是数目字的“一”,而是表示天空、地面、簪子。“卒”是在“衣”上增“一”,,“開”是在“門、廾”中增“一”,也都不是数目字“一”,而是分别表示完结、门栓。(開也可看作会义字,从閂从廾。閂同栓,是門加一,一也是门栓)。“身”是“人”上增加隆起的腹部,表示怀孕。“母”是“女”增加两“丶”,表示乳房。“眉”的“目”上是眉毛。“肩”上的“户”是肩膀,不能当作门户之“户”。“胃”上的“田”是胃囊,不能当作天地之“田”。

依据这两个特点,我把这一造字法概括为“形符”。这一方法造出来的字中含有原始符号,我把它们称作“形符文”,并同“象形文”归为“文”的层次。有了“形符”,所有的汉文字都可以在造字法中找到适当的位置了。有了“形符文”,整个汉文字体系就链接起来了。我把“指事”纳入“形符”之中,造字法就是“象形”“形符”“会义”“形声”四种了。语文出版社出我这部书的时候,责任编辑问我,“形符”与“指事”有什么异同?我说,“形符”格局更大些,包括了“指事”。

“形符文”不是“象形文”,它的形体中已有“象形文”,并以之为基。它也不是“会义字”,因为它的“符号”不是独立的字,不能做形旁。它也不是“形声字”,因为它没有声旁。

汉文字体系的链条完整了,那么,它的整体面貌是什么样子的呢?它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联系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把它归纳为这样一段文字:

汉文字体系是由“文”和“字”组成的。“文”是“干”,“字”是“支”。“文”是“母”,“字”是“子”。“文”包括“象形文”和“形符文”,“字”包括“会义字”和“形声字”。

“象形文”是描摹实物形状形成的。

“形符文”是在“象形文”上增加“符号”形成的。

“文(也有字)”可以做“字”的偏旁,表义时是形旁,表音时是声旁。

“会义字”是形旁同形旁组合在一起形成的。

“形声字”是形旁同声旁组合在一起形成的。

不计标点符号,区区131字。经过近20年地艰苦努力,我把深奥的浩繁的汉文字知识,变得如此简单了,这让我自己也不敢相信。

我按着这一思路,编撰出百万字的书,取名《汉文字干支》,五个字反映出这部书的特点,从整个汉文字体系着眼,解析3500个常用字。

我填出《沁园春·<汉文字干支>完稿》,抒发感受:

契甲铭金,纸上毫端,铁画银钩。载三坟五典,百家诸子;诗词曲赋,白话红楼。篆隶传承,行真楷草,一卷兰亭誉五洲。观寰宇,觅文明古域,独我风流。  只身探险源头。幽深处风光不胜收。适沧桑遍览,耕耘历尽;积存有备,饱暖无忧。大任天来,当仁未让,理顺干支志已酬。汉文字,破迷茫渡海,送尔轻舟。

楼主:齐慕德夫

字数:3363

帖子分类:我的大学

发表时间:2020-03-25 01:19:25

更新时间:2020-04-01 09:07:43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