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楼主:正方王1941  时间:2020-08-27 22:28:51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文/王正方

读了一位年轻同事饶先生的散文《我的不幸读书人生》,我跟贴道:
“袁先生感叹,真正的读书,是从现在(中年以后)开始的。这引起我共鸣。我倒觉得,读一些教科书的数理化字词句语修逻以及格言励志之类,充其量只不过是读一些基础知识和常识罢了,算不得真正的读书。就是读一些被审定的文史哲教科书,一般也很难读到书里面去,更不消说读到书外面去。读信史,读社会,读人类,读宇宙,读人生,读世道,读人心,读出心肝五脏,读出世道炎凉,读出那些假恶丑,读出那些真善美,读出一些深沉的东西,读出更加广阔的东西,读出更加隐秘和微妙的东西,那才叫真正的读书呢。从这个角度说,我真正的读书,直到老年才开始,比饶先生晚了一个世代。对此,我体会是很深很深的啊……”
我想起张潮《幽梦影》的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诚哉斯言!


回忆我的少年,大脑混沌,读书不过是向大脑里填塞同为混沌的东西而已。青年时遇到封闭时代,脑子更是一片混沌,说不上什么思考功能。老师们经历过独立思考的挫折和政治洗礼以后,也不敢再讲独立思考了。老师照本宣科,一味地填鸭,我们则沦落为被填的鸭子。后来我们更是遵循教导,努力去做“驯服工具”和“螺丝钉”,甚至主动忌讳非驯服工具的一切思维和情绪。
记得读初中时老师叫我写暑假读书笔记,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成的》,就将故事情节来一个简单地缩写,就权作读书笔记了。我读了一本书,其实一点心得都没有。直到大学毕业,老师叫我写毕业论文,我的选题是《论鲁迅反帝思想》,导师给我一个研究路径,要我通读《鲁迅全集》,又向我推荐阅读报刊上的几篇相关论文。我都照办了。我做了大量读书笔记,再做一个系统归纳,写成一万多字的笔记,便自以为已经是毕业论文了。其实,我并没从鲁迅的书中读出一点别人没有读出的东西。虽然导师指出这不过是一篇笔记而已,但限于时间和能力,我实在是已经无力回天了。
由于长期思想封闭、书籍稀少、灌输教育和自我阉割,使我的思维呆滞、思想枯竭、眼光狭窄和头脑简单,致使大学毕业后,我读书的最大本领,充其量不过是能做一点简单归纳而已,当然缩写的能力我是练出来了;但要我做更多的思考,基本上是困难的。至于要从书里读出一点别人没有读到的东西,质疑书中的内容或辨识书中的真伪,更是基本上不可能。
涨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我则更可悲——我少年读书,好像隔着毛玻璃望月,连月亮的轮廓也没能看清;中年虽有所进步,然而,“庭中望月”的感觉,大致从来没有过,仍不过是“隙中窥月”,只看到月亮的模糊轮廓罢了。
但我仍然酷爱读书,甚至嗜书如命。就这样我一直读到老年。
我到老年,“台上玩月”的境界基本尚未出现。但我有时也尚能看出月亮的某些局部真貌,为此我便获得读书的更多乐趣;有时,我也获得对书中某些内容玩味的莫大快乐。于是,我便将月亮的某些局部真貌和玩味月亮的乐趣撰写成文字,在网络或书刊发表;由此我便获得了更大的读书乐趣。
前些年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很火爆,我系统拜读了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霜冷长河》等散文集。我经过深入的思考,感到余秋雨先生确是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他有作家的灵感,也勤奋和高产;但说到底具有闪光点的作品其实并不多,他好掉书袋,有时还不小心流露些许真诚的缺失。因此严格地说,他还不是文学家,更不是官方所吹捧的什么文化大师。比如他的著名散文《永恒的坐标》,被编入教材,确有作家的灵性,也还精悍;但并非佳作,因为欠缺学者的严谨,对古代女性不准进入奥运赛场的表述,存在史实的准确性,生造别扭词语尤其多。于是,我写出评论文章《古奥运是否不准女性入场?——读余秋雨<永恒的坐标>》,在网上发表以后,读者反应还算不错。
我虽没能进入老年“玩月”的佳境,但“玩月”的情趣,我已经有所领略了。
我将进入耄耋之年,然我仍将读书不倦,盖我已享“玩月”之乐矣!
这,也是拜开放和网络之所赐。
有联曰:“居斗室,博览群书,纵横上下五千年,方知天下炎凉事;行万里,浪迹天涯,踏遍东西南北中,乃明人间是非情。”效法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将乐此不疲,直至终老。
楼主:正方王1941  时间:2020-08-27 22:28:51
我想起张潮《幽梦影》的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诚哉斯言!
楼主:正方王1941  时间:2020-08-27 22:28:51
有联曰:“居斗室,博览群书,纵横上下五千年,方知天下炎凉事;行万里,浪迹天涯,踏遍东西南北中,乃明人间是非情。”效法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将乐此不疲,直至终老。
楼主:正方王1941  时间:2020-08-27 22:28:51
有联曰:“居斗室,博览群书,纵横上下五千年,方知天下炎凉事;行万里,浪迹天涯,踏遍东西南北中,乃明人间是非情。”效法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将乐此不疲,直至终老。
楼主:正方王1941  时间:2020-08-27 22:28:51
@声细 2020-04-04 17:52:28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
-----------------------------
回声细先生:您所揭示的是刚刚开始向现代化迈进的国人既想急功近利(升官发财)又浮躁不安还耽于享受(娱乐至死)的现状;在这种心态下,只能是看看手机段子,就是看书,也只能是快餐似的读书。多数人已经没有心情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了。因此,国民人文素质日益下降。应该想得到,这样的国民多了,现代化是缺少后劲的。
楼主:正方王1941  时间:2020-08-27 22:28:51
借此地发一文,欢迎转发。——


流行语病:“抗击疫情”“严防疫情输入和扩散”……


文/王正方

2002年“‘非典’暴发”时,我们有“抗击‘非典’”、“战胜‘非典’”的习惯说法。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暴发时,尚未给这种新型传染病正式命名;人们不喜欢说“抗击武汉暴发的新型肺炎”,因文字多,且冠以地名,于是便出现“抗击疫情”“战胜疫情”等等流行说法。例如:

1.多国“暴发”疫情……(人工智能实验室网页)

2.抗击疫情,这里有50个最新的好消息(人民日报新媒体 2020-01-28 )

3.坚信中国一定会战胜疫情(患难见真情 共同抗疫情)(《人民日报》2020-02-14,03版)

4.人民日报评论员: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新华网)

5.厦门以“速度和温度”抵御疫情守护航空门户(中国新闻网2020-03-19 17:14)

6.记者手记:巴西各地严阵以待防范疫情扩散(新华社2020-03-22)

7.刘强: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和扩散……(人民网)

8.中国积极参与抗疫国际合作(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9.“疫情是全世界共同的敌人 你投我以木桃 我报之以琼瑶”(网媒大标题,辽宁华图教育2020-03-02 14:37)



“疫”,本来是古汉语的一个单音词。《辞源》释义:“㈠瘟疫,流行性传染病的通称。《礼记·月令》:‘果实早成,民殃于疫。’”(词义㈡疫鬼,此处略)

“疫”,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双音词词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P1731)释义:“瘟疫:鼠疫/时疫/防疫。”举例词语:“【疫病】流行性的传染病。【疫疠】瘟疫。【疫苗】(释义略)【疫情】疫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疫情报告站。”

由此可知,现代汉语“疫情”这个词,是由古汉语“疫”这个词素和现代汉语“情”这个词素相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的合成词。

由此可知,“疫情”的词义,就是指疫病(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情况。

细究起来,“疫情”的内涵,大致包含如下两个要素:

一是流行性传染病。文言叫“疫”、“疫疠”,口语叫“瘟疫”,现代汉语叫“疫病”、“流行性传染病”。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在“疫情”的释义中,特别使用了“疫病”这个现代汉语词汇。

二是在一定的地域(地区、国家、全球)内,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这种流行传染病的动态情况(发生、发展、变化等)。这种动态情况,必然包含发病地域、时间、发病人数、确诊人数、收治人数、治愈人数、死亡人数、病症症候、流行路径和速度、病毒或病菌追踪和研究情况、药物使用和研发情况,等等。应该特别强调的是,这些情况一定是动态的,例如疫病在一个地区开始被控制,是“疫情”出现拐点,疫病在一个地区完全归零,则是“疫情”的最佳情况。

既然“疫情”是流行性传染病的动态情况,那么,我们可以说“疫情严重(严峻)”、“疫情堪忧”、“疫情减轻(缓解)”、“疫情出现拐点”;我们可以“应对疫情”:“调查疫情”、“汇报疫情”、“掌握疫情”、“控制疫情发展”(“管控疫情”)。

但是,我们如何去“抗击”“抵御”和“战胜(攻克)”这种动态的“情况”呢?“抗击”“情况”,动宾搭配不当,不合语法;“情况”不能“抗击”,逻辑不通。(见例2.3.5.8.)

至于“防控疫情”,说“控制疫情”可通;但能说“预防疫情”或“防御疫情”吗?(见例4.)

说“严防‘疫情’的输入和扩散”(见例7.),更是语法逻辑不通,因为严防“输入”和“扩散”的不是“疫情”,而是“新冠病毒”或“新冠病毒肺炎”。

甚至说“‘疫情’是全世界的共同敌人”,“情况”竟然是“敌人”,这语病岂不是病得太离谱了吗?(见例9.)

这些语病的要害,是把“疫病(瘟疫)”说成了“疫情”,即把“新冠”说成了“疫情”。

如上所述,“疫情”这个词起码包含两层基本含义,如果我们摒弃“疫情”的第二层含义,而用第一层含义来取代第二层含义,显然是不妥当的。

如果我们说“抗疫”、“抗疫防疫”、“抗击疫病”、“战胜疫病”,“抗击新冠”、“战胜新冠”,“严防新冠(‘新冠病毒’)的输入和扩散”,皆通;说夺取“战疫”决胜,尤佳。

关于“疫情”这个词,我们自然联想到结构相同、词素“情”含义也相同的一系列词语:病情、伤情、灾情、行情、墒情、国情、敌情等。只要做一下类比,就不言自明了。

“病情”“伤情”是病者伤者个人的伤病情况(包括动态情况),“灾情”是受灾地区灾害的情况(包括动态情况如次生灾害等)。这三个词语与“疫情”一词的含义类似,用法相同。难道我们可以说“抗击(阻击)(战胜)”“病情(伤情)(灾情)”吗?“行情”,是指市场行业的商品或金融证券的价格情况。“墒情”,是指土壤中的含水量的情况。行情和墒情,就更不能说“抗击”或“攻克”了。

至于说“疫情爆发”,杜永道先生(《语言文字报》原主编)回答读者提问说,他主张写成“疫情暴发”,而不主张写成“疫情爆发”,因为“爆发”常指“战争”“火山”或重大事件。(《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3-14 07版)杜先生此说有理。可是,“疫情暴发”也是不太通顺的;如果说成“新冠病毒大暴发”,正如以前说“‘非典’大暴发”一样,不仅通顺,而且形象生动。

2020-03-23 00:45写于锦里西宅

楼主:正方王1941

字数:4291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20-04-02 07:33:44

更新时间:2020-08-27 22:28:51

评论数:3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