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第四千四百0一帖 读《乡曲》

第四千四百0一帖 读《乡曲》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时间:2020-04-16 12:13:42
读书破万卷(4401)•《乡曲》
《乡曲》,现代长篇叙事诗。杨骚著。初载于1936年6月5日上海《文学界》月刊创刊里。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7年8月出版单行本为“国防诗歌丛书”之一。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4401)•<乡曲>》。
杨骚(1900—1957),现代作家、诗人。原名杨古锡,字维铨,曾用笔名浮石、一骚、北溪等。祖籍福建龙溪,生于福建漳州。1918年于福建省立第八中学毕业后赴日留学,1921年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此期间,开始发表文艺创作,寄往国内报刊发表。1925年离开日本赴新加坡道南小学任教,课余进行诗歌和戏剧创作。1927年回国,在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初,结识了鲁迅。此后,他经常向鲁迅请教生话和创作上的各种问题。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与蒲风等人发起组织中国诗歌会。抗战爆发后,回福州与郁达夫等人组织文化界救亡协会,并当选为常务理事。1938年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9年,参加了作家战地访问团,到中条山、太行山前线访问半年。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为了斗争的需要,曾先后到新加坡参加抗日活动,1950年到雅加达任《生活报•笔会》编辑等,积极宣传抗日。1952年9月回国。从1953年起,历任广州作家协会副 、作协广州分会常务理事等职。他的主要作品有:评论集《急就篇》,诗集《心曲》、《受难者的短曲》、《春的感伤》、《乡曲》、《半年》等,戏剧有《迷离》(二幕诗剧)、《他的天使》等,还有情书集《昨夜》(与白薇合著)。
《乡曲》1936年4月修改定稿于上海。全诗共分四部:一、在写信,二、黎明,三、骚动,四、锄声。在乡间的妹妹阿梅给在城里的哥哥写信,倾诉家乡的苦难:天灾人祸、苛捐杂税“吸尽了我们的心血和骨髓”,把农村搞得“田废地荒”全面破产,说,“我们非捣烂吃人的他们这一窝,我们便永远要当牛马都不得活”。以下各部分写农村的旱灾饥荒,贫苦农民骚动,进城打开地主陈爷的粮仓抢粮,官府派兵弹压,贫苦农民石头和老三率领人们抵抗。全诗用现实主义手法颂扬了“奴隶们……勇敢的叛逆”和胜利。是诗人的代表作。
这部叙事长诗以南方某地农村的旱灾为背景,描写广大农民在“田野荒废”生路断绝时,为了活命愤起暴动,反抗地主兵匪的剥削和压迫。他们涌进镇上地主家抢粮,但遇到反动的保安团的镇压,终于失败。诗中的女主人公阿梅,在丈夫惨遭杀害后,变得更加坚强。她发誓: “我再也不会流泪暗哭,我们得打碎这乌黑的天地”。作者本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对贫富悬殊的阶级对立作了激愤的揭露和抨击,并指出只有进行革命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诗的格调清新刚健,富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语言也较为凝炼。但由于作者对农民生活不够熟悉,有些斗争场面写得概念化,削弱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量。
用诗的形式正面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这在杨骚还是第一次。在作者笔下,主要人物的刻画是成功的。农民领袖老三由沉默至暴怒,性格发展颇有层次,他勇敢而机智,地主陈爷的诡计逃不过他的炯眼,保安团的钢枪摧不毁他的意志,最后壮烈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通过这一英雄形象的刻画,诗人热情歌赞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形象地为人们指出了团结起来、前赴后继,向黑暗社会不懈斗争的真正出路。诗人在描写宏大的斗争场面的同时,注意气氛烘托,并穿插了一些细节,使故事的表现更加有声有色。
1934年创作、1936年修改完成的长篇叙事诗《乡曲),堪称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值得称赞的篇章。它以朴素的形式,坚实的诗句,生动地表现了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下,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农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觉醒、斗争。诗篇通过农村妇女阿梅给城里的哥哥写信,展现了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干旱使得整个故乡田废地荒,全村的人吃草根、树叶,走投无路,而繁重的苛捐杂税吸尽了农民的心血和骨髓。阿梅实在活不下去,要和丈夫老三一起到城里来找哥哥。而觉醒了的农民老三,当村里革命的领头人、忠厚刚毅的阿福被官兵提去活活打死后,更激发了他的斗志,他毫不畏惧,东奔西走,揭露土豪劣绅勾结官兵,作威作福,压榨农民的罪恶:“他们指上闪耀的钻石是我们的汗滴;她们脸上鲜红的胭脂是我们的血液。他们吃的是我们的肉;她们穿的是我们的皮。我们终年在做活,但始终在饿……我们非捣烂吃人的他们这一窝。”点明了造成贫困的根源在于阶级剥削,表达了摧毁这吃人制度的坚强决心。
黎明时,阿福的父亲林伯伯被迫走上死路,村里的人都异常悲痛、激愤,老三号召群众起来斗争。材子骚动起来了,人群举起了锄头和铁锹:
成百整千的人头象山泉奔涌,
在那蜕蜒从村里走入镇上的路当中,
哦,这奔涌的洪水将冲破一切堤防,
哦,这巨大的流火将烧毁一切野原!
暴动的群众冲到镇上,用锄头砸开了土豪的谷仓,农民的米袋里装满了粮食:“这是饿鬼们第一次吐出的恶气,是奴隶们第一次勇敢的叛逆,哦,是饿鬼们奴隶们第一次的胜利。”作者以雄伟的气势,展现出农民反抗斗争的怒潮,粗犷的诗行中,奔腾着革命的热情,坚强的意志,反抗的力量。
诗的末章,作者以沉痛的笔触,揭露了敌人的狡猾和凶残。土豪伪装投降,却暗中找来保安队,包围了暴动的队伍,顿时枪声砰砰,暴动的带头人老三被打死了,反抗失败了。然而诗篇却形象地说明:农民的反抗斗争是武装的反革命镇压不了的,血的洗礼,唤起了千百万群众的觉醒。通过暴动,阿梅的觉悟提高了,变得坚强了,她不再离开苦难的故乡,而要跟乡亲们一起,“打碎这乌黑的天地。”这钢铁般的誓言,反映了人民革命的潮流势不可挡。在国民党反动派严酷统治的岁月里,在乌云压顶的恶劣环境中,写出这样铿锵有力的诗句,表明了作者鲜明的革命立场和大无畏的斗争勇气。
全诗结构完整,以事件的发展为序,分“写信”、“黎明”、“骚动”、“锄声”、“短简”五章,又以阿梅的信贯串全诗,开头和结尾两封信,清晰地反映出一个农村妇女觉醒的过程,“骚动”和“锄声”,淋漓酣畅地表现了农村动乱的现实。诗的格调高亢,刚健有力。尽管诗句的提炼不够,诗的意境、诗的韵味较差;但同他早期的那些低吟爱情,悲叹失恋的诗作相比,确是一个新的飞跃。
杨骚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战士,他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一二八”事变时,他曾参加上海各界慰问团,到宝山路一带前线慰问英勇抗日的十九路军。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热心于救亡工作,在报纸上发表抗日救国的文章和诗篇。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时。他是宣言起草人之一,被选为常务理事,积极组织吓展救亡活动。不久,组织遭到反动派的破坏。他辗转到达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他主张在抗战中,“文要成阵,诗要成营”。这诗营“只有统一的目标——抗战的大旗,只有统一的行动——拿笔杆当做枪杆用”。他热情地号召:
唱吧,昂然的诗人!
用你高音的喉咙,
多来一首“边区自卫军”,
唱破屈辱的和平梦!
吹吧,勇敢的喇叭手!
用你雄壮的宫商角微羽,
多来一条“义勇军进行曲”,
吹散妥协投降的空气!
扫吧,健康的小说家!
用你无情的铁笔,
多来一篇“华北烽火”,
扫荡敌人的兽迹!
演吧,团结的剧人!
用你钢般的阵容,
多来一出“战斗”,
演出我们的“民族光荣!”
他认为“文学是武器”,要让每个字都变成手榴弹,每杆笔都成为重机枪、高射炮。作家的心血应流在后方前方,诗人的呐喊要震动东洋西洋。1939年,他参加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奔赴战地,到中条山、太行山一带访问,经历了六个月的战地生活,跋涉万里,不仅为以后的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在途中和战地随时进行创作,为宣传抗日发出了战斗的呐喊。
“皖南事变”后,大批进步文化人分散到东南亚去,揭露国民党反共阴谋,宣传中国人民团结抗战。杨骚先疏散到香港,后到新加坡,主编闽侨总会的机关刊物《民潮》半月刊。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参加了新加坡文化界组织的抗日保卫新马运动。1924年2月,新加坡沦陷前夕,他随抗日文化界撒退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在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岁月里,尽管他精通日语,但他不说一句日本话,没有在侵略者面前露出一丝一毫的媚骨,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1946年6月他重返新加坡,到东岭中学教书,协助编辑《大战与南侨》一书。后来担任《生活报》的代总编辑兼副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对祖国的新生,时时表现出抑制不住的兴奋。1952年9月,他挈妻携子返回祖国,掸去身上的异乡尘土,就扑在渴望已久的祖国怀抱里,开始新的创造性的劳动。1953年杨骚到广州,参加华南的文学领导工作,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常务理事。曾回到福建的泉州、漳州一带农村体验生活,准备创作反映侨乡生活的作品,后因病未能如愿。他虽在病中,仍与洗东合作,写出了童话故事《苹果姑娘》,儿童独幕话剧《弟弟的“百宝箱”》。另外还在《作品》等刊物上发表短诗。1957年1月15日病逝于广州。作协广州分会的同志,举行了一个朴素庄严的仪式,把这位忠诚的爱国主义战士,安葬在广州银河公墓。
评: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田废地荒悲惨景。村里革命领头人,忠厚刚毅死于官兵。
激发老三斗志坚,毫不畏惧走西东。捣烂吃人这一窝,摧毁制度迎黎明。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字数:3700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4-14 15:45:49

更新时间:2020-04-16 12:13:42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