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百度贴吧 >  平行宇宙 >  宇宙之秘

宇宙之秘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为器,“神”为用;虚实结合、有无相生的事物都可以称为“谷神”。谷神的妙用无穷,存在相生之理,生生不息,不会消亡;“有”、“无”这种生生不息的状态就是“玄”的生化之门;这个生化之门就是玄牝,玄牝之门则是“玄之又玄”,等同于“道”,是天地的根本。谷神的造化似有若无,其用却是无穷无尽。
人若是通晓相生之理,生化之道,万物可尽为“我”所用。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呢?因为“无私”。万物都是自生自灭,固执的认为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又是他,为了“所谓的我”的利益,可以有我没他,甚至为了我的利益,还要灭了你、灭了他。其实万物的生存之道不应该是竞争,而应该是另一种方式。但是由于万物看不清自我,加上“私”的泛滥,导致了“轮回”或者说是大循环的产生。天地创生万物,却又置身事外,可见“无私”。众生追逐利益的时候,圣人没有心动上前;众生在自我的圈中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圣人跳出了圈外,获得清净。圣人没有患得患失,坚守了道心,与天地相合若一,因此得以“身先”,“先”是高明。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觉悟,才使得圣人能够独立守神、长存于世。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上善”就是道。道,就像水一样。水变化作用于万物却又懂得冲和避让之道,众人都不甘居人下,喜好名利之争、光华其外,水的深藏内敛恰恰是众人做不到的,所以水是接近于道的。

善,非指一般善恶。若指一般善恶,那来一场洪水,生灵涂炭,水就罪恶了。

『善』,有通变化之能;『恶』,即不善,这里是指众人不乐于做,做了又感到为难。水,就有通变化之能,而众人是做不到的。水的存在方式很多,它为水时,看得透、通得透;它为云雾时,看不透、通得透;它为冰时,看得透、通不透。水,藏于万物之中,万物有它而能滋养生长;万物有水才得以柔,无水则僵;草木无水则枯槁,枯槁则脆,脆易折。

如果把阴阳二气看成两尾游鱼,那“道”就更加形象的比作水了。水是看的见、通的透,似有若无;这种虚实相生的特点也很接近于道。水,在先天八卦为“坎”,从“坎中满”可以看出两个阴爻中间一个阳爻,水有的不只是阴柔,水是真正的外柔内刚,它懂得敛藏。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处于能通变化之能的境地;心,化如止水深渊,幽深玄通;与万物相处,和而不害、恰到好处;将道理传播四方,众人能够心领神会并转化为信念;“清净为天下正”,天下若像水一样外柔内刚,懂得各自收敛,懂得变化之道,懂得守静为本,即得“正”,得“正”,则无不治。水之“行为处事”,能通变化之能,把握动静之机,而且它达到了“至柔”,看似是一种“谦和避让”,实则是“道之变化”,它与万物不存在纷争,所以它的深藏内敛不会凸显自己。就像常说的:真人不露相。真人为何不露相?

“尤”,在这不作过失讲,作凸显讲。凸显有什么不好呢?“天之道损有余”,凸显之后,一定会受损。举一简例:内家拳的“绵里藏针”正合“坎”一卦,外家拳硬碰硬,两败俱伤;内家拳练到至柔,可以外示安逸,内固坚强。既然刚易折,那就不要把刚显露出来,把刚藏到里面,不让它凸显。这就是“无尤”之意了。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不如其“己”,还是“已”,还是“以”?都没有错。但是结合“身退”、“天之道”,这里看作是“己”,是一种“本我”,也就是“我”的本来面目。

“持盈、揣锐、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这一切都和“身体”有关,但这一切都不是“真”的,这一切都是为“假身”这个“私”服务的。

什么叫“持盈”?把身体看做“器”,那么欲望来满足这个“器”,这就叫“持盈”,这样做,却不如回归到本我;什么叫“揣锐”?还是把身体看做“器”,而且是凶锐之器,为了满足身体这个“私”,伤的不一定是别人,也许是自己,外伤其神、内耗其真,对“本体”的伤害才是最大的,所以不可长保;当肉身灭亡的时候,金玉满堂也是带不走的;荣华富贵是过眼云烟,不必看的太重,因此而放纵,那就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的祸根。

“功遂”,每个人都可以,但不是指事业做的有多大,获得多少名利,如果是因为做到这样再“身退”就是“天之道”,那“天道”也忒不济了。所谓“功遂”不是外功,而是内功;外柔内刚,外在的功勋再大,也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种“功”是守内,是内壮,虽然也可以把外在的事做好,但却是不显山露水的,比如你去治理天下,天下治理好了,百姓安乐却感觉不到你的存在,这才是“功”,否则都是为“利”。“身退”是在“功遂”之后,“退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能在轮回之中全身而退,这才是合了“天之道”!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载”,不光说明“营”、“魄”上了同一辆车,而且说明“营魄抱一”是运动的,是变化的。
“营”,《素问》:“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营气入脉,循行无端,它是不会停息的;“魄”,《素问》:“并精出入者谓之魄。”魄为阴神,常说的魂飞魄散,“魄散”就是指阴神消散。
“营”、“魄”,是一动一静;而“抱一”、“毋离”,是要融合营魄。所以这一句讲的是“太极”的真义,就像拳论里说的:“太极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但是真正做到“载营魄抱一”不容易,保持“毋离”更难,还是需要“内炼”的。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气如何能专?以意导气可以专,婴儿在胎内的气息属于先天法,并不需要以意导气,所以以意导气达到“至柔”,才能如婴儿胎息一样至纯。水是至柔的,能到达细微之处,所以拳论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以意导气,达到无微不至,就算至柔了。谁能做到这一点,跟婴儿一样呢?说时容易做时难,真能达到此境,可谓:夺天地之造化,复归其命、返老还童了。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修除玄鉴,能无疵乎。”
修除玄鉴,也有说涤除玄览,意思相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玄鉴,类似于浑水摸鱼。至察虽然无徒,但是将心中浑浊的思绪都澄清,如明镜回光返照内心,幽深黑暗处也是一片光明,所照所现,无微不至。“修除玄鉴,能无疵乎”,这句类似于神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但是境界上是不同的,佛家重视精神觉悟,把肉身当成一副臭皮囊。中国的禅源自于道,道家不光是心悟,更重要的是体悟,体悟的不同在于:说的出,咱就做的到。“玄鉴无疵”的境界,体悟可以称作“入微”,就是能觉察到极其细微的变化,拳论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就是入微境界。羽毛和蝇虫不能落在身上,是因为身体体会到这一丝气机的的变化并卸去了下落的力,没有着力点,羽毛和蝇虫都不能落在身上。其实在“入微”之后还有一层境界,称之为“还虚”。就像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过心里明白容易,做时困难,慧能说的是自己的精神觉悟,相比老子说的这种体悟是不同的。能达到“入微”已经非常困难, 而“还虚”是接近道的,更加难上加难。前后需要一个过程,由明入暗,暗而后能渐悟渐通,通而后能化,化而后入微,入微可以洞玄,洞玄而后还虚…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爱民活国 ,能毋以知乎。”
爱惜怜悯黎民百姓,让国家得以长久生存,能做到不用“智”吗?
人为的制定章程国法好比作茧自缚、囚笼自困。为什么这么说呢?法的出现,就是承认了“私”的存在,法是人制定的,不像天道自然;尽管法可以有约束作用,但毕竟是用强,对于不愿意的人来说是强人所难。但是“私”的发展早已不可遏制了,所以法不得以而用之,否则还不知道要出什么乱子。
能毋以知乎?而没说:不可以知。这一语气其实并不完全否定“法”,只是问能达到“无法”那样更高的境界吗?其实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让全社会都做到“德合于道”,人人都有“道”的觉悟是不能达到的。但是作为自身,还是可以实现的,把自身看成一个国家,不得以时先用法约束自己,好比受戒,渐渐讲法化为虚有,达到自然,合于先天之道。
无论活国还是修身,看以看出,高的境界是:以无法为有法。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中医上有“天门穴”,但此处应该不是指这个穴位。结合后面的“能为雌乎”,此处“天门”应为鼻。正好有一说:“鼻为天门,口为地户,天地间人中是也”。 这个倒是恰如其分,鼻主天气(呼吸),口主地气(饮食)。雌,是柔弱之意。我以为此一句是说:鼻息可以做到很微弱不可查吗?这种解释不但和前面的“专气致柔”相呼应,而且人也是存活在一呼一吸之间。生活中也有一种现象可以作为对比:有的人呼吸很重、很短、很急、很浊,而有的人呼吸很轻、绵长、和缓、清柔。我切身也有很好的感受:鼻息微弱无声,就算剧烈运动也气定神闲,当然睡觉时鼻息同样微弱,用手放在鼻孔下面也难察觉,这一点我没有刻意的练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许是因为安心静气的缘故吧。
所谓“四达”,就是“无所不极,上际於天,下蟠於地”,明白四达,不用科技去探索,行吗?当然可以,用科技探索至今,才发现知识是无穷无尽,不知不觉中掉进了科学知识的海洋,怎么也看不到彼岸。其实明白四达,最好的方法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未完待更】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玄德”,是最深的德,与道相合,也是人道的根本。其境界高于社会道德,儒家可成为“至善”,佛家可成为“如来”,道家可成为“玄德”。
“畜”与“宰”相对,意为养而无害;“弗有”,就是处无;“宰”,是刚的结果,刚容易杀。这天地间的玄德就是:“生养、处无、柔刚”。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都是用的这种方法,温而不火,少翻动干预。这种玄德体现在人的身上是一种至高境界,可以达到“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刀兵野兽都不能伤害到“我”。这是为何?前面说玄德就是:“生养、处无、柔刚”。天地间有形的、无形的事物在“我”看来就像是温顺的“小绵羊”,我都是看它们可爱,养着玩;不过它们感受不到“我”的存在,因为“我”有无上幻化的本事;但是它们并不真的是小绵羊,有的还是杀气很重的“刀兵野兽”,“我”入了虚无之境,它们伤不到“我”,就算“我”以有形之身面对,也能将其刚戾之气糅合并达到“冲和”,化于无形。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凿户牖 ,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这段话在我上学的时候,一老师把它奉为经典,作为园林专业,老师说园林造景最讲究这虚实的变化,营造出的空间更是发挥无穷的作用。其实每个人看这句话都有自己的理解。

三十根辐条用于同一个毂,毂中间是虚无的,辐条和毂才能成为一体实现了车子行驶的功能;泥土经过配比做成的器皿,它的中间是虚无的,成了泥陶之后就具备了装东西的功能;开门开窗,屋子里亮堂堂,里面就可以居住了。所以我们拥有的这些“器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可实际上却是“无”发挥了作用,“无”才是我们需要的功能。如果毂中间不空,车子不能走;陶器中间不空,装不了东西;房子不开门窗,也住不进去。

看似一个生活的小常识,却揭示了一个大道理。有无是相生的,但真正发挥功能的是那个“无”。有,可以称之为假(借);无,可以称之为真(用)。这一章又一次暗藏天道,并且可以从中参透出人道之“借假修真”。内经认为五藏六府皆藏神,也就是我们人体也是一个房子,里面居住了我们躯体之外的“神”,当然这个“神”受到“心神”这个君主的统领。房子有门窗,人体有孔窍;人可以从房子自由出入,是不是元神也可以出窍呢?总之,世间的万物我们可以做到“乘物以游心”,却不要贪恋过多、据为己有,就连肉身之躯都不是属于你的,用完还是要还给大地的,命(神)则还给天。不过“真人”可以做到独立守神、逍遥于世,因为他的有形之躯和先天之神幻化合一了,到了这一层境界,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无有无无。

【未完待更】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好长时间不更了,都快长草了。

最近琐事较多,所以没更;

刚刚跑到鬼谷子吧,更了一点关于鬼谷子的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苟吾无身,吾有何患乎。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天下矣。”

如果一个人心态不能趋于平和,就会患得患失、宠辱若惊;无形的压力和烦恼也会困扰我们,是因为我们把无形当成了有形,来自于思想的束缚,捆绑住了身体,就好像身心都不得自由,不得轻松。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为太看重自我,自我为“私”,利于自身的就安心,不利于自身的就操心,这就是患得患失;如果将身“处无”,还有什么忧患呢?所以天下人就是我之分身,爱惜和尊重天下苍生就是爱惜自己,如此天下一心,全系于“我”身。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之不皦,其下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芴芒。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可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其实“夷、希、微”都是“小”的体现,只有大到极点才会变成这种“小”,所以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这种不起眼、不入耳、触不可及的东西却比我们想象的要广大渊博。“夷、希、微”三者都是到了极致,所以本质相同,可以将它们混同为一体。道一,上下不明不暗(混沌),绵绵若存,无法形容,从而复归于“无”。无形无相,可以称之“芴芒”。前后无始无终。执掌先天之道,就可以驾驭世间的万物,能够知晓天地之初,即道之循环周期。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古之善为士(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换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士”,从一到十,这里指能做到有始有终的人,有道的人。这个士不简单,知过去未来、天地始终。他的玄通和深邃难以察觉知晓,勉强可以作出形容:犹犹豫豫就像冬天里涉水,又感觉想避开四邻,俨然自己是天地之客,有一种冰欲融化未化时的状态。敦厚的样子像朴实的古木,空旷的样子像山谷一般,浑浑噩噩难辨清浊。如何能将浑浊的澄清,静下来会慢慢澄清;如何能长治久安,在变化之中可以慢慢显现生机。保持动静合宜,就不会满溢,不会有失。不盈满,所以能藏而不失,能执古之道,抱朴见素,不人为的生出新的花样。

保此道,此道就是强为之形容的那样。犹犹豫豫、将融未化、若朴、若谷等,都是说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无所待”,是一种极其古朴空寂的自由状态,不依靠任何事物的绝对自由,处于天地之外执掌天地阴阳的变化。

此章形容有道之士,最根本的一句是在最后“保此道不欲盈,弊而不新成”,这句话含义很深,为什么不是敝而更新?除旧布新不是人之所愿吗?我们知道宇宙的发展是由始而终,过去未来可以看成是顺着来的,新的事物越来越繁杂,科技研究越来越深,知识学问五花八门,如此发展下去没有穷尽,就会像钻牛角一样钻下去,直到走到尽头,再从新来过;但是我们只是天地一个过客,如果顺着他走,此身不会随之走到尽头就会消失,我们应该逆着走,也就是往上追本溯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就是弊而不新成。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回复 飘舟神隐2012 :回复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那就停更一段时间,暂且让它沉了吧。

楼主:飘舟神隐2012  时间:2020-05-10 23:35:39
一别数月,故地重游;蓦然回首,笑叹当时!

楼主:飘舟神隐2012

字数:12787

帖子分类:平行宇宙

发表时间:2012-12-15 00:54:00

更新时间:2020-05-10 23:35:39

评论数:61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