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寻找前人的文化足迹

寻找前人的文化足迹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5:15:11
寻找前人的文化足迹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5:15:11
《寻找前人的文化足迹》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曾经说过:“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在过去常被证明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因她的自信与开发,博大与精深,而掀开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进而把佛教推向了它的黄金时代,期间的西行与东渡,更彰显了当代几位僧人法师的人格魅力和超凡的智慧,在中印和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跨时代的历史意义,尤其放在今天的时空座标来看犹然。

(一) 寻找唐朝义净大师的足迹

就在前几天(注:2013年5月7号),我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读到一篇题为“走一趟义净大师西行之旅“的长篇报道。文中介绍有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头衔的新加坡电机工程师邓鸿瑞,他在退休前曾任职美国波多黎各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凭着多年来勤于收集相关资料,有计划地沿着少为人知的义净法师的足迹走了一遍,寻访他生活过的佛教古迹,回来后以一年多时间完成了著作《寻找义净大师的足迹》。

我们稍微知道一点,在中国佛教史上,法显、玄奘和义净是同列为西行求法高僧中成就及影响力最大的三位。前二位西天取经走的是陆路(丝绸之路),而随后在公元671从中国到印度求法的义净法师,却是取道海路从广州去印度,留学20多年,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两卷,书中对中印及东南亚的人文风俗及地理状况有所描绘,也为历史留下记录。也正由于对义净法师西行取经的事迹深感好奇和兴趣,工程背景的邓鸿瑞通过多年收集资料,自前两年退休后,即沿着当年义净法师的足迹,前后走过中国、泰国南部、印尼苏门答腊、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地,寻访了19个佛教古迹,包括古代佛教建筑物及博物院,这些历史遗迹都是义净生活过的地方,回来后写成了《寻找义净大师的足迹》。

《寻找义净大师的足迹》 共16章,从第一章叙述义净法师出身地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开始,谈到唐代广州市的海港和光孝古寺现状、古室利佛逝王国、古末罗瑜国、古羯荼国、印度古海港耽摩立底国的所在处, 及义净法师在印度停留长达10年的那烂陀寺。从第8章到第10章,先后叙说了世界佛教徒最向往的圣地菩提迦耶,义净写下不少诗篇的王舍城和灵鹫峰,以及古代重要佛教圣地的鸡足山。第11章内提到的古代阿育王创立的首都巴特那,以及拥有印度最完好的阿育王石柱吠舍离。第12章提到的鹿野苑之中华寺跟新加坡关系特别密切;第13、第14、第15及第16章分别叙说了蓝毗尼、拘尸那揭罗、舍卫城及僧迦施,其中僧迦施的古迹之一还包括了阿育王石柱。在《寻找义净大师的足迹》一书中,邓鸿瑞对前辈专家一些说法有不同观察和看法,并对比其中一些义净与法显及玄奘之间的不同记录提出存疑, 这里不予以开展谈论,但邓鸿瑞作为一个工程师关注文化交流,关注历史人性,令人深思。

话说书中提到的唐朝义净法师,俗姓张,七岁出家,14岁时就仰慕玄奘西行求法高风,当玄奘法师卒于公元664年,义净当时29岁。玄奘大师送葬这天,方圆五百里以内的人流都涌向长安城东丈河旁的白鹿原,人数达一百余万(当时长安城内的总人口也不过百万),这在长安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义净赶回禀告师尊他想继承玄奘大师的事业,赴西方佛国求取圣法济度苍生。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他在长安和同道相约西游;翌年(671)在广州搭乘波斯商船泛海南行,到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经末罗瑜、羯荼等国,于公元673到达东印度,其后续往中印度,瞻礼各处圣迹,往来各地参学,经历三十余国,留学那烂陀寺历时十一载,研究过瑜伽、中观、因明和俱舍,最后求得梵本三藏近四百部,合五十余万颂。到了公元695年60岁时归抵洛阳,受到盛大的欢迎,并参加编写大周的《众经目录》,共译《华严经》达四年完成。从此直到(711)止,译钞经典并撰述共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贞元录》“敕荐福寺翻经”一百零七部,四百二十八卷。他所译述虽遍三藏但力行专攻律部,译事之暇,常细心地把日常重要律仪教授学徒,树立新范,学僧传习,遍于京洛,为一时所称叹。义净卒于公元713年,享年七十有九。二百七十年后即公元982,北宋赞宁法师奉旨编纂《大宋高僧传》,收入自唐高宗以来的五百多位高僧。其中赫然入目的第一位传主,就是义净大师!当代的苏辙在济南任职时,来四禅寺考察也曾留诗一首:“山蹊客车箱,深入遂有得。古寺依岩根,连峰转相楫。”此诗表明此寺兴盛是依义净大师的根基,他的功绩无法用文字进行表述,就连山峰都向义净作礼恭敬。义净法师的西游曾得到当政的武则天大力支持,在成功返回后,又受到了隆重欢迎,并被册封为“三藏法师”。义净法师或出于对武则天对佛教的支持投桃报李,用特别的方式对武则天政权的正统性进行了诠释。但当时儒家则对武后深恶痛绝,也正因为如此,义净被归类为“大逆不道”批判之列,故而有关义净法师的记载有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销毁而少有闻详。

(待续.....)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5:15:11
(二)《万里无云》:孤身女子360天寻觅玄奘,大漠之路1400年智慧依然

读了《寻找义净大师的足迹》一书的介绍,我联想起很多年前曾读过的一本图文并茂性质略同的书,题为:《万里无云》 “ Ten Thousand Miles Without a Cloud ” ,是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在2004年发行,扉页是这样介绍的: “ 孤身女子360天寻觅玄奘,大漠之路1400年智慧依然”,作者书云,是旅居英国的中国电视制版人及导演,生于60年代,具有北京大学英语系,牛津大学近代史学术背景。她只身跋涉千里寻觅唐朝高僧玄奘足迹,印证了被中国印度东南亚国家备受尊崇的传奇僧人玄奘的不朽功绩,在历史和时空交错中,感悟到佛教文化的真谛,对盛唐丰富博大的文化甚感震撼。文笔流畅趣味,稀有插图精美,值得推荐。

《万里无云》共317页,分十二章。第一章:姥姥、我与玄奘,回忆起姥姥在月光下默默的祈祷留给作者难忘的记忆。第二章:大雁塔之谜,它见证了大唐的辉煌,凝聚了玄奘的心血,经历千年风雨,躲过十年浩劫。第三章:唐僧与玄奘,写吐鲁番火焰山。第四章:失落的文明,写西域失落的古龟兹人能歌善舞的画卷在千佛洞里再现。第五章:天山历险,玄奘当年面临危险和灾难。第六章:诞生与毁灭:佛教圣地白沙瓦如今是塔利班的大本营。第七章:月光之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使到印度佛教圣地重见光明并为世人所瞻仰。第八章 :菩提树下,站在树下有了豁然开朗的觉悟。第九章:恒河之旅:科学与信仰是它的两岸。第十章; 血染黄沙,和田当时是宗教战争最惨烈的地方。第十一章:敦煌瑰宝,当年千万人顶礼膜拜的莫高神坛。第十二章:千古一人,写唐朝的辉煌和玄奘的人格魅力,把中国的佛教推向它的黄金时代。

当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特别为此联合主办了“玄奘之路”CCTV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当央视国际论坛网友这样提问作者:“您孤身一人走完玄奘之路,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她回答说:天更蓝了,云更高了,世界更大了。山川大河和千年的文化积淀给我启迪,令我兴奋,并丰富了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还想再走玄奘之路,因为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验“,她补充又说: “我想人什么时候都应该有追求,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我寻找玄奘,也是为寻找那辉煌灿烂,博大雄浑的大唐文化,因为时世造英雄,大唐成就了玄奘。我的职业是导演。我做纪录片是想告诉世人让我感动,让我思考,让我回味的人和事。但我没有想过自己会写书,《万里无云》是在我走完“玄奘之路”后给一个英国人讲我的感受时应邀而写的。现在央视这么声势浩大地把玄奘搬上银屏,也了了我的一个心愿。“

有位资深记者读了《万里无云》,在佩服作者之余惭愧自己对于玄奘知之甚少,想想现在的人真的把历史和久远的文明甩得有些远了,他认为旅游的意义不只是为了玩儿,在走出去的那刻,心里得有一种态度,或者要放下什么,或者要去体会什么,也许别人不会了解,但在自己,是有一条线牵引着的。我们没有从很深刻的民族精神来理解,只是觉得重走“玄奘路”,路上有许多东西是早已逝去的,是只能靠想象的。但也可以通过经历一些人、一些事,重温历史的足迹,在自己的人生中会有收获的。在路上,是旅途,也是一生!这是对生活的考验。人生的坎坷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着。万里无云万里天是佛家语,作者书云说:心若无云心如天。人们经历着人生路之后的感悟。写得十分深刻,特摘录分享。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5:15:11
在这里,让我也顺便介绍一下玄奘大师(602年-664年),他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西游记》等,均由其事迹衍生。《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行取经19年亲身经历的记载,全书十二卷,共十余万字,讲述途经一百一十国外,和得知传闻的二十八国情况,书中对各国介绍繁简不一,包括国名,地理形势,幅员广狭,都邑大小,历时计算法,国王,族姓,宫室,农业物产,货币,食物,衣饰,语言,文字,礼仪,兵刑,风俗,宗教信仰,以及佛教圣迹。寺庙数,僧人数,大小乘教的流行情况等等。《大唐西域记》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但并不因时光流逝而失去光辉,印度人不善于治史,他们一度甚至不知道佛陀是印度人,是《大唐西域记》帮助印度人重新发现他们的历史中有趣的一部分。印度人称此书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要介绍另一位是东晋的法显大师,他在佛教史上不独为佛教的高僧,亦是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第一人,他对民族文化的贡献与影响,可说是光耀千古。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二十岁受具足戒,慨叹律藏残缺,发愿前往西域印度寻求戒律原典。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年已60的法显由长安出发,取道河西走廊出敦煌,一路西行,经六年到达印度中部,又留六年,归程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耶婆提国(爪哇),等地,又三年才回到山东青州,前后十五年,游历三十国。法显在印度停间,用心学习梵文与梵语,抄得经律等,并坚持要把戒律流通到汉土为目的,最后独自一人回国。义熙九年,法显到京都建康,在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从事翻译,前后译出《摩诃僧只律》四十卷、《僧只比丘戒本》一卷、《僧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杂藏经》、《杂阿毘昙心论》等,共计百万余言。法显在建康居住数年后,再转往荆州(今湖北江陵)的辛寺,在此圆寂,享寿八十六岁。法显著有《佛国记》又称《法显传》,记载求法经验、见闻及游历各国的风土民情、佛教状况等,提供后人西行求法的指南。这本书是中国僧侣旅游印度传记中现存最古的典籍。书中内容保存有关西域诸国的古代史地资料,为研究西域及南亚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至今,《佛国记》仍是世人公认的不朽之作,近代并有英、法、德等译本,备受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的重视。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5:15:11
【寻找前人的文化足迹】是一篇写于七年前(2013年5月9日)的旧稿,找出来发表,主要是考虑到几个机缘巧合,一是初稿发表一年后的2014年,惊讶收到济南义净寺的留言,向书籍作者邓鸿瑞先生表达致敬之意,同时邀请大家有空前来游访。二是在六年后的2019年底,再收到一个表明是义净寺的义工,约十年前招待过邓鸿瑞先生的前期考察来访,留言询问能否联系到与笔者同在新加坡的邓鸿瑞先生,索书一本留存。笔者好不容易通过各方面的渠道,在2020年2月20日获得赠书二本。

这段文字缘分,让笔者心有戚戚焉。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5:15:11
问好@ty2028188 @msc9999 谢谢两位点赞鼓励,赠送天涯分。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5:15:11
《万里无云 Ten Thousand Miles Without a Cloud 》 的作者,是旅居英国的中国电视制版人及导演的书云,花了360天时间只身跋涉千里寻觅唐朝高僧玄奘足迹,印证了被中国印度东南亚国家备受尊崇的传奇僧人玄奘的不朽功绩,在历史和时空交错中,感悟到佛教文化的真谛,对盛唐丰富博大的文化甚感震撼。

看了11楼的玄奘之路起点之勒铭纪念石图片,我决定找来全程路线图,看看唐朝的玄奘及现代的书云是如何一步一脚印为我们留下精彩的文化足迹。悠扬的驼铃声,阳光吹拂沙石的声音,一直回荡在我恍恍惚惚的梦里不曾散去。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5:15:11
工程博士出身的邓鸿瑞在其著作《寻找义净大师的足迹》一书的后记末句,引用美国诗人弗洛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年)的诗句结束他的文字:

金色的林子里有两条岔开的路,
很遗憾!我,一个过路的人。
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
伫立了好久,我向一条路尽力望去,
直到它打弯,视线被灌木丛挡阻。

于是我选了另一条道,这一条也不差,
也许我还能说出更好的理由,因为
它绿草茸茸,还不曾被人们践踏、
虽然说到这一点,一经我走过
同样难免把斑斑的足迹留下。

我找到Robert Frost 这首The Road Not Taken《未选择的路》。全诗最后并没有指出诗人最终的结局是选择那一条路,只是说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那是义净和玄奘法师走过的路,那是邓鸿瑞和书云走过的路......我们通过文字认识了他们。

作为常人,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也经历了许多痛苦和磨难。一路走来,在旅途中不断回想起那条未选择的路。要是我走那条未选择的路,也许我就不会这般痛苦?诗人写出了常人漫长人生路中的种种迷惘和惆怅。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5:15:11
另介绍常书鸿写的自传《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他是第一代敦煌学家,即敦煌石窟艺术保护与研究的先驱者。从上世纪40年代起,常书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经妻离子散、命运浮沉的种种不幸和打击,义无反顾地组织大家修复敦煌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壁画精品,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世人介绍敦煌艺术,培养了一大批敦煌艺术专家和研究学者。他于1994年在北京病逝,时年90岁,按其遗愿把骨灰埋葬在了莫高窟,生前他是敦煌的守护神;去世后也永远守护着莫高窟。

常书鸿,1904年出生于杭州,1927年赴法国学习油画,1935年他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第一次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之后又在博物馆里,看到了敦煌卷子画,深为敦煌艺术的高度成就,感到“十分惊异,令人不敢相信。

他在回忆文字《铁马叮咚》中写道,他当时“倾倒于西洋文化,而且曾非常有自豪感地以蒙巴那斯的画家自居,现在面对祖国的如此悠久的文化历史,真是惭愧之极,不知如何忏悔才是”。这也是促使他结束法国的几年学习早日回国的原因之一。

他在书中也提到在莫高窟有一座倚崖高楼,就叫“九层楼”,檐角都挂着铎,叫做“铁马”,不管冬夏,白天黑夜,都在微风中摇曳作响,尤其寒冬静夜,清越的铃声穿过林杪,幽远宁静,渲染出一种动人心魄的历史感,更为难忘。常书鸿听了几十年,现在听不到了,只得在窗前挂出一串铃铛,聊胜于无而已。

楼主:薛依云

字数:6124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5-09 20:03:49

更新时间:2020-05-19 05:15:11

评论数: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