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

《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自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所不同。
每个人的故乡都有很多很多故事。
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出生地,也是生活过的地方。
无论你走到哪里,是天涯,还是海角,你总也走不出故乡的脚步。
那些人,那些事,是你终生的记忆。
无论你在哪里,只要有记忆,故乡总是你剪不断的思绪。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第一章 “六瘌痢头”的悲催人生

1

“六瘌痢头”死了。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走完了他的一生。
他是冻死的。
他腰椎盘脱出,疼痛难忍,一直卧床不起。
那个冬夜,他被子掉了,他孤单地在床上挣扎,拼命地喊叫。窗外寒风呼啸,他的叫声被寒风淹没。就算有人听见,我想也不会有人理他。因为他不止一次这样地喊叫,喊叫已成为了他的习惯。左邻右舍,包括他的子孙,都已经听惯了他的喊叫,见怪不怪。
第二天,他的儿媳送饭他吃,看见他在床上,一动不动,过去一看,被子掉落地上,身体早已僵硬。
他的儿媳不动声色,因为他的生死早已不再重要。对于一个八十开外的农村老人,死亡是迟早的事。他的后代子孙觉得从他的身上已经榨取不到什么价值了,他活着只是一个累赘,一个负担。早死早好。用农村人的普遍说法就是:“他这是修到了。”“修”的意思就是“修仙”。他已经“修仙”了,进入了极乐世界。
他的儿媳马上把他的死讯告诉了他的几个儿子,儿子们通知族亲里当家立事的几个德高望重的人来了。简短地开了个“口头会”,安排好一切事务。买寿衣的去买寿衣,报丧的去报丧,找乐队的去找乐队,卖菜额去卖菜,找厨师的去找厨师。
儿孙们早已集齐了,他们没有一点的哀伤,哪怕是挤出一滴泪也好。他们都没有流泪,他的儿子女儿,都没有流一滴泪。他们喜笑颜开,就像死的不是他们的父亲,而是一个不相干的陌生人。
寿衣和孝衣都买回来了。村里一个专门“装死”(跟死者穿衣)的人被请来了,据说,死人的衣服是不大好穿的,因为死人身体僵硬,关节僵直,没有一定的技巧是穿不好的。穿好了寿衣,把死人抬到正屋。在正屋靠东的墙边,摆放两个长板凳,长板凳上放着一个门板,死者就睡在门板上。头朝大门,脚朝后门。在乡下,这都是有讲究的,不能搞错。儿子媳妇们,孙子孙媳们,女婿外甥们,他们都穿上了孝衣。他的几个儿子,就是孝子,在孝衣外面的腰间,还要扎上麻绳,这就是古代所说的“披麻戴孝”。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这就是人们眼中的所谓“孝子”,其实他们根本就不孝。老人活着的时候,都没人搭理他,吃喝拉撒,没有一个儿子搭理,就说女儿吧,也是不闻不问。给她打个电话,总是问:“死了没?”等死了,她才好回来“奔丧”。
现在他们一个个面带微笑,俨然就是一个个的“笑子”,但是他们都要装出一副很“孝顺”的样子,披麻戴孝,“跪”地不起。看上去是跪,其实他们根本就没跪,只是蹲着而已。白色的孝衣遮住了他们的腿脚,客人与左邻右舍的人们根本就看不出来他们到底是跪着还是蹲着。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山海云天cq 2020-06-25 16:19:02
楼主对生活观察得很仔细,也有语言表达能力,不过这类题材的文章不受媒体欢迎
-----------------------------
本来就是自娱自乐,媒体欢不欢迎无关紧要!谢谢!问好!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在农村,都有“养儿防老”、“养子送终”的说法。一个人,无论如何都要生个儿子,如果没有儿子,那将是很严重的问题,说明你这个人“绝后”了。
“六瘌痢头”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在过去社会里,四个儿子就是四根顶梁柱。不但可以挣多点工分,在外面也不至于受人欺负。
“六瘌痢头”曾经因此自豪过,他觉得自己很争分,走到哪里都有颜面。在外面吃了彭(受了气),还可以阿Q式的来一句:“我老子四个儿子,谁怕谁?”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六瘌痢头”的四个儿子都不大亲热,老大跟老二老三水火不容,老二跟老三也是“敌人”,老四是个“混江” ,都和着, 跟老大也来往,跟老二也来往,跟老三也来往。据说,儿子不和,是因为“六瘌痢头”偏心造成的。老三说,“六瘌痢头”喜欢老二。老三和老二都是木匠,有一次,据说“六瘌痢头” 有个老亲戚是个小工头,有个木工工程,做完了可以赚个三两千块钱。本来“六瘌痢头”是准备让老三去的,结果,让老二去了,老二赚了“大钱”回来,老三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对“六瘌痢头”窝了一肚子气。从此对他恨之入骨,恨不得一巴掌扇死他才解恨。因此,老三也恨上了老二,他认为是老二抢走了他的“生意”,从此与老二形同陌路。在路上遇见,就如没看见一样,你不理睬我,我不理睬你。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老大跟老二、老三关系不好,据说是因为老大时常跟“六瘌痢头”借钱,今天借五十,明天借一百。说的是借,其实就是要。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因为老大没有手艺,完全靠出卖劳力挣钱。做同样的事,有手艺的人一天赚八十,而没有手艺的,只能叫“小工”,一天才三十,这就是差别。所以老大比起老二、老三来,过得就比较寒酸了。老大负担比较重,两个孩子读书,手头经常很紧。他看见老头干完地里的事,还做“牛行”(买卖耕牛),手里一定有几个。所以常常打老头的主意。
老二、老三见老大经常跟老头借钱,也没见他还钱,看在眼里,痒在心里。他们也试图跟老头子“借钱”,但是“六瘌痢头”似乎看穿了他们的心思,就没有借。所以他们都怀恨在心,认为老头子偏心,喜欢老大,不喜欢他们。从此对老大也恨上了,他们认为老大会“媚”老头,所以对他也没有好眼色。
老大虽然时常跟老头子借钱,但从心底里是恨他的老头子的,因为他认为老头子没让他学得一门好手艺,所以才落得如今这个穷酸的下场。他对“六瘌痢头”表面上很恭敬,背地里,对他却是恨之入骨。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六瘌痢头”的女儿也不大喜欢他,因为女儿的婚事他曾经横加干涉。以前,农村都有父母包办婚姻的陋习,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他的女儿本来自己在外面谈了一个男朋友,但是“六瘌痢头”不同意,女儿死活要跟那个男的相好。“六瘌痢头”气不
打一处来,对女儿破口大骂,骂的话真个是不堪入耳,不像是从一个父亲嘴里吐出来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对于父亲的骂,女儿不为所动。她要捍卫自己的爱情,仍然偷偷跟那个心爱的男人来往,幽会。“六瘌痢头”看在眼里,气在心里,气不打一处来,终于有一天,发了飚。在厨房里抄起一把菜刀,就要砍女儿。女儿知道父亲的脾气,知道父亲不是吓唬她,赶紧跑,“六瘌痢头”拿着菜刀追。一直追到了我家,那时我还小,只有十来岁吧,模模糊糊知道一点其中的情形。他女儿躲进了我家里,“六瘌痢头”还不放松,硬是要追进我家砍他的女儿。我的父母亲和奶奶百般劝阻,并且让他的女儿出来当面承认错误,并且保证从今以后不准跟那个男人来往。他才勉强消了气。他的女儿后来果然跟那个男人一刀两断,听从了“六瘌痢头”的安排,嫁给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六瘌痢头”的四个子女都不怎么待见他,在他卧床不起的时候,无人看管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躺在床上,哀求般的叫唤与哀嚎,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听见了,刚开始还表示同情。有人曾经低声嘀咕:“这就是养儿子,养那么多儿子,没有一个管。”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六瘌痢头”四个儿子,他一样没水吃。一是都不待见他,二是四个儿子加一个女儿,他们互相拼。老大攀老二,老二攀老三,老三攀老大,女儿攀儿子。他们的口头禅是:“为什么要我养?得好处的时候怎么没我的份?” 就一个老二媳妇心肠还好,她虽然表面上对“六瘌痢头”呼来喝去,但是她“刀子嘴豆腐心” ,每天都是她端茶倒水,给“六瘌痢头”送饭,洗衣,做卫生。老二几次骂她傻不拉几,叫她别管,让他快点死。老二媳妇总是说:“总不能看着他死吧!”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老二媳妇对“六瘌痢头”好,妯娌们就都背地里嘀咕开了:“好什么好?都是假的!还不是想老家伙的几个?这么献殷情,非奸即盗。” 妯娌们背后嘀咕,几个儿子在人前也是这么几句话:“不是想老家伙的几个,她疯了吧?”所以在左邻右舍的乡亲们眼里,也是这么个数。人们也一致认为老二媳妇对“六瘌痢头”好,并不是出于本心对他好,而是有所求。当然老二媳妇在外面也听到过一些风言风语,她不以为然。仍然坚持给“六瘌痢头”送饭。当然在外面还会传一些更加不堪入耳的话,说老二媳妇跟“六瘌痢头”有一手,说“六瘌痢头”扒灰,很早就跟自己的儿媳好上了。一些七姑八姨的长舌妇聚在一起,低声嘀咕着这些无根无据的荤故事。一会儿低声细语,一会儿传来一阵大哈哈。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老二媳妇对“六瘌痢头”好,但是也能好到哪里去呢?毕竟不是亲身的父亲,作为媳妇,总是隔了那么一层。老二媳妇对“六瘌痢头”表面上总是呼来喝去,看上去一副很凶的样子,但是她坚持每天给他送饭、洗衣。作为一个下辈,对老人尽一份心就行了。所以无论外面疯传些什么风言风语,老二媳妇都只当做耳边风,不去管它,一心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
“六瘌痢头” 当然知道老二媳妇心肠好,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也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我这都是前生修来的福气,有这么好一个媳妇!”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2

“六瘌痢头”排行第六,人们都喊他“老六”。当然这个老六肯定不是著名的网络大V“地瓜老六”或者“本来老六”,他就是一个农村普普通通的老大爷:老六。由于他年轻的时候长过“瘌痢头”,所以人们也喊他“六瘌痢头”,简称“六瘌痢”。再加上,在乡下,人们把那种脾气暴躁、性格古怪的人叫做“瘌痢”。所以“六瘌痢”这个名字就在我们那个地方叫开了,人们都忘了他的真名,只要说“六瘌痢”,别人都知道是他。就好比一个著名作家一样,别人都只知道他的笔名,他真正的名字却不知道。比如鲁迅,别人只知道笔名鲁迅,不知道他的真名周树人。
由于“六瘌痢头”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搞不好就会对你破口大骂,甚至要打人。所以人们都害怕他,不敢跟他“斗毛”,只敢顺着他的“毛”摸。人们当着他的面都不敢喊他“六瘌痢”,只有背着他才敢喊。因为有一次人家一个新媳妇,不知道底细,当着他的面喊了一声“六瘌痢”。他当时就变了脸,把人家骂的狗血淋头不说,还要打人。幸亏有人劝阻,他才作罢。破口大骂人家没有教养,说什么有娘养,没娘教。
人们当着他的面只敢喊他“老六”。就是喊“老六”都要看他的气色好不好,如果他的心情不好,你就是喊“老六”,都有可能被他奚落一顿。他奚落你的时候,你只能听着,并且还要唯唯诺诺,嬉皮笑脸,点头称是。搞不好,你就要挨骂。
他的老伴跟他一生,就是一生挨骂过来的。“六瘌痢”有种“唯我独尊”的心态,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大男子主义”。在他那个家庭里,要他说了算。他是一家之主,他说了算。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任何人都不得违抗他的命令。他就好比一个土皇帝,他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是圣旨,他说了话,必须算数。
有一次,他让四儿子去办一件事,四儿子认为这件事不是什么好事,不愿意去办。“六瘌痢”恼羞成怒,拿起一个竹条子就往他身上抽,他身上顿时起了几条红血印。他赶紧拔腿就跑,“六瘌痢”在后面追,一直在整个村子里追了几圈。就如在玩“老鹰抓小鸡”游戏一样。儿子在前面使劲跑,父亲在后面使劲追。儿子边跑边哭,嘴里边喊:别打了,别打了,我去还不行?父亲边追边骂:老子打死你个狗日的!你敢不听老子的话?你在敲死!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六瘌痢”的老伴叫秋香,不过要声明一点,不是风流才子唐伯虎点的那个秋香,至于她姓什么,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人们喊她“六婆”,在我们那个地方,知道她叫秋香的人屈指可数,人们都知道她叫“六婆”。“六瘌痢”打六婆那是家常便饭,自打她进了“六瘌痢”的家门开始,一声不对,就要挨骂挨打。“六瘌痢”跟六婆年轻时结婚,之前他们根本就不认识,也没见过面。完全是在媒婆的介绍下,双方家长同意了,就订了婚。她对“六瘌痢”是一无所知,是什么性格,长什么样,高矮胖瘦,小伙子长得是英俊还是丑陋,她都不知道。直到进了“六瘌痢”的家门,他才知道,原来“老六”长得还是蛮帅的!五官端正,身高一米八,魁梧得很。“六婆”曾经窃喜过,认为自己误打误撞找到了一个小帅哥,这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可惜,高兴的时间不长,她刚过门不到三天,老六有一天喝多了,回来发酒疯。无缘无故就把六婆骂了一顿。六婆窝着一肚子气,也不敢声张,只是一个人憋在心里。又没几天,老六在地里干了活回来,见六婆夜饭还没烧熟,就大发雷霆,还动手扇了六婆一巴掌。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六婆第一次挨打,也不敢声张,只是一个人低低地抽泣。受了委屈也能怎么样?遇到了一个不会怜香惜玉的主,只有认倒霉。“六瘌痢”老子天下第一,我行我素惯了的,哪里会把一个小女人的哭泣放在心上。在他的心目中,女人天生就是贱命,是用来奴役的,是用来受气的,是用来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
“六瘌痢”有时候在外面受了气,没有地方发泄,回到家里就拿自己的老婆泄气,轻则骂个狗血淋头,重则打个头破血流。老婆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如果你敢顶嘴什么的,那活该你没玩。一直要闹到鸡飞狗跳墙方才罢手。经过一段时间的的相处,老婆也摸透了“六瘌痢”的脾气。什么事都顺着他,还不时奉承他几句,给他戴几顶高帽子。要说得他高兴,就不会挨骂挨打。有时候,六婆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惹恼了“六瘌痢”,跑上去就是一个耳刮子:“老子打死你个鸡巴日的!”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六瘌痢”夫妻吵架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刚开始,左邻右舍还跑来劝阻。“六瘌痢”对邻居也没有好眼色,甚至还破口大骂:这是老子的家事,不与你们相干!谁要是再管老子的家事,老子对他不客气!就像某些外交部的官员说的话:这是我们的内政,请你不要干涉。
如果“六瘌痢”在能够当官,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你看他那副气定神闲的神气,简直就是一个威风八面的大员。他一口回绝了左邻右舍的劝阻。从此以后,他们无论打得是多么的激烈,哭爹喊娘,都没有一个人去劝架。由他们打得难解难分,你死我活,都没有一个人理会。别人就像没看见一样,各自忙着各自的家务。
有时候“六瘌痢”打得累了,就蹲在门前的一块石磨上抽上一根烟。不知道是因为寂寞,还是因为什么,他自言自语地嘀咕:“老子打成这样,都没有一个牛鸡八日的来劝一下架!”自古英雄皆寂寞,也许“六瘌痢”也曾经自比过英雄吧!他在家里是呼风唤雨、威风八面,六婆乖乖地屈服在他的淫威之下。
他一根一根地抽烟,低着头,默默无言,他是在沉思吗?冷不丁,从他嘴里冒出一句:狗日们的都悄悄看老子的笑话,看老子打老婆,都搁不得老子,希望老子家破人亡是不是?老子偏偏就不如你的意。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六婆受了一辈子苦,每天在地里勤扒苦做,回家还要受“六瘌痢”的气,对她横一眼,竖一眼。搞不好,就是一顿臭骂,搞不好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几十年,六婆都忍了下来。不忍能怎么样呢?在以前的那个社会里,男尊女卑的。男人就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女人嘛,只不过是个生孩子的工具,是个附庸。虽然也有人在提妇女的权利,但是在乡村,有谁又在注重妇女的权利呢?一个女人,遇到一个好的男人,还好。如果遇到了像“六瘌痢”这样的人,你能怎么着?有人肯定会说,离了吧!但是在那个时代,离婚的很少,再加上离婚是件很丑的事。你一个女人,如果要离婚,那么肯定是你有问题。大家看过小说的,一定知道,有“休妻”这个说法,就是说只有男人可以不要你。你没有权利不要男人。你要离婚,你肯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所以,那个时代的农村妇女,是很少离婚的。好不好,都要凑合着过。万一过不了,就只有一条路,自杀。那个时代自杀的女人比较多,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吧。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六婆曾经自杀过,只不过,自杀未遂。那天,她下地里干活。清晨八九早她就下了地,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才回家。干了一整天,精疲力尽且不说,六婆连一滴水一颗饭都没有进嘴巴。她要死要活地蹒跚着回家,浑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她急急忙忙冲进厨房,拿起水瓢在缸里舀了一瓢水,咕咕噜噜地灌进了肚子。揭开锅盖一看,锅里空空荡荡,一粒米饭都没有。原来“六瘌痢”今天没下地,他一个人去街上买化肥,趁机在街上吃饱喝足,也没买什么食物回来。他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六婆见烟火没进灶门,而“六瘌痢”却一个人睡在堂屋的竹床上打呼噜,脸上红光满面,一看就知道是喝了酒的。六婆推醒“六瘌痢”,问他怎么没做饭。“六瘌痢”见六婆吵醒了自己的瞌睡,气不打一处来。爬起来就是一耳光扇过去:“你把老子瞌睡都吵醒了,你个王八日的在敲死!”六婆本来就饿得筋疲力尽,现在还被“六瘌痢”扇了一个耳光。气得浑身发抖,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转。她也不吱声,也不还手。跑进房里拿出一瓶农药就灌进了嘴里。
“六瘌痢”见六婆喝了农药,当时也是吓得慌了,赶紧喊来几个儿子,把她送到了保健室。保健室的医生弄了一大盆淡红色的液体,用一个塑料软管从她的鼻孔插进胃里,再把一个漏斗连在塑料软管上,然后把红色液体往漏斗里倒。红色液体就使劲地往她的胃里流,然后又从她的鼻子和嘴里吐出来。
后来才听说,这是在洗胃,那个红色液体叫高锰酸钾,我们这里的乡亲叫它“灰面洋”。其实高锰酸钾还有个名字叫“灰锰氧”,乡亲们把字音读变了,就成了“灰面洋”。
幸亏六婆喝的是低毒农药,才没有被毒死。她有幸捡回来了一条命。
就是从喝农药开始的几天,“六瘌痢”对六婆殷情了几天,六婆以为他变了,心里以为自己的丈夫“浪子回头金不换”。暗自庆幸自己喝农药喝对了。
哪知好景不长,“六瘌痢”又恢复了以前的大男子主义。对六婆仍然是嘴巴加拳头。
都死过一次的人了,六婆也接受了这个现实。把所有的苦都吞进了肚子里,默默地忍受。用六婆自己的话说就是:“活一天算两个半天!”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二爷布衣 2020-07-02 17:34:38

-----------------------------
谢谢!问好!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六婆一生勤俭节约,穿得都是打着很多补丁的衣服,一件衣服穿十几年,最后确实是不能穿了,都舍不得扔。六婆心灵手巧,会一手针线活,她把那些不能再穿了的旧衣服剪成一片片,用来做尿布。等什么时候有了孙子,还可以派上用场。尿布用不完的,就用来做鞋衬,就是把那些破布巾用浆糊粘在门板上,糊了一层又一层,大概要糊上四五层吧,等它干了。就成了一大块布块。把这个布块再用做鞋的模子照着剪下来,就可以用作鞋衬了。“六瘌痢”也很节约,他的衣服上补丁更多,一个补丁摞着一个补丁,一个补丁摞着一个补丁,一个补丁摞着一个补丁。他的整件衣服完全是补丁连缀而成的,看上去就如《射雕英雄传》里面丐帮的百结衣。他成年累月穿着一双草鞋,这是他自己打的草鞋。“六瘌痢”也心灵手巧,多才多艺,他用几根稻草左一拧右一拧,几下一双草鞋就大成功了。他穿着自己做的草鞋,总有一种成就感,毕竟他穿着的是自己得意之作。就如一个作家看着自己的成名作一样,既高兴又有成就感。
“六瘌痢”和六婆的生活很艰苦,在那个饥荒的年代,他们吃草根,吃树皮。六婆忙完了地里的事,就背着一个背篓到处去挖野菜。其实野菜也不好挖,因为挖的人太多了,到处都找不到。有时候挖到一棵荠菜,那都是如获珍宝。有时候,连树皮都吃光了,怎么办?肚子饿了,就喝水。有一次,“六瘌痢”不知在哪里弄了一块棉饼回来,六婆饿得是在是没法了,拿起棉饼就咬。由于棉饼太硬,把六婆的门牙都咬掉了一颗。“六瘌痢”说,这棉饼不能吃生的,要烤了吃。于是就拿来一个大斧头,把棉饼砍成小块,然后把这个小块棉饼拿到灶里去烧。只听灶里传来噼里啪啦的声音,不一会就会闻到一股棉饼特有的香味。棉饼终于考好了,六婆一口气吃了两块。肚子是填饱了,但是接踵而来的,却是肚子不舒服。六婆双手捂着肚子,面色苍白。“六瘌痢”问哪里不舒服,六婆说肚子胀得不得了。“六瘌痢”说你太吃多了,吃急了,肚子里面有气,哪个叫你那么贪吃的?胀死了活该。

楼主:王永贵  时间:2020-07-26 17:58:52
上世纪八十年代,饥荒的年代终于过去,一般人家基本上都吃上了米饭。可是“六瘌痢”和六婆还在吃糠,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小糠生活”吧。因为那时候,我还很小,跟着“六瘌痢”的四儿子一起玩耍,在他家里看见他吃糠。就是把米糠和青菜一起煮,米糠与青菜的比例大概是七比三,反正大部分是米糠,小部分青菜。我见他用碗盛着吃,不时皱着眉头,看样子不是很好吃。他吃完了米糠糊糊,然后身手矫捷地到饭架子上摸出一个粑粑来。我一看,原来是麦麸做的,闻起来还挺香的。他撕了一小半给我,让我吃,我看看,摇了摇头。我认为那不是人吃的东西,因为我家养着几头猪,每天给猪吃的就是米糠和麦麸。过后,我还在小伙伴之间取笑他是猪。因为他吃米糠和麦麸。小伙伴们也跟着我起哄,追着他喊猪,虽然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喊他猪。
“六瘌痢”生活艰苦是出了名的,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大家都知道“六瘌痢”舍不得,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他家每天只吃两顿饭,每顿饭就一碗咸菜。“六瘌痢”一碗剩饭,几撮咸菜,淘一碗水,吧唧吧唧,吃得有滋有味。有几次,“六瘌痢”半吃饭边对我说:“这咸菜淘水饭好吃啊,想起以前闹饥荒,一粒米都没有啊,现在是好生活啊。人,要知足啊!像你们年轻人,都要知道爱惜粮食啊!粮食是血汗,不能糟蹋!”说着说着,碗里有一粒饭掉到了地上,“六瘌痢”赶紧捡起来放进了嘴里。然后他对我说:“人是铁,饭是钢,两餐不吃饿得慌!”

楼主:王永贵

字数:15688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20-06-25 01:20:58

更新时间:2020-07-26 17:58:52

评论数: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