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信仰归来----道德经解读

信仰归来----道德经解读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道与神之对决,即将拉开序幕





每一位西方哲人的身后,都站着一个高大的影子,他就是神。
每一位东方圣贤的背后,都映着一个光亮的内核,他来自自然。
神之辉耀,曾照亮全球。
自然之觉醒,它叫做道。
道之归来,万年之绝尘。
当道之亮剑,当斩破一切灰暗。
我们的灵感来自于一草一木,我们的力量来自于日月星辰。
在挥手之间,我们已经沉睡千年。
在沉睡中无数性命得以湮灭。
历史轻然翻过,那些性命之凋零如同落叶。
但是这一切即将改变。
道剑即将与神剑相遇!
天地失色!
道者将开辟一时光之门,
毁灭的同时,即将掀开历史新的一页。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前言
我把道德经解读过几遍了,总觉得思路有些狭窄,联不成一个面,想让这些东西沉淀后凝练成更加清晰的东西,一晃又是两年,也只能说略有所得。以前我解读道德经,侧重于批判,因此戾气稍重。希望两年时间能缓和一些。
古往今来,研究道德经的文章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读懂老子的人为数不多,很多《道德经》解读,离老子本人原意非常远,我们眼里的老子,几乎是个超凡脱俗神仙一样的人物,充满玄机。
可是这是老子么?时至今日我们应让真实的老子浮出水面。只有让《道德经》还原本来面目,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其人之伟大。老子留下的《道德经》一文仅仅五千字,这五千字里蕴含的智慧,五万个字也难以描述清楚。读懂这五千个字,就会明白世界,读懂了这五千个字,就会明白人类。从小到大我读了不少书,唯有道德经在震撼我的心灵,越来越深刻认识到,道德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道德经》几乎能拯救人类。
感谢老子其人,给后世留下这个不朽的著作。这是我们的祖先用他的智慧给后世指出的一条光明之路。中华文明若有一人该得永生,此人应当是老子;古往今来最伟大之人,无人能超越老子。
道德经一直被误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我们应还原它的本来面目。只有真正的道德经才能给世界一盏明灯,且指引人类前进。其实道德经很简单,老子其人充满智慧且朴实近人,没有玄机,只有透彻和洞悉。读懂了老子,一切哲学书籍会犹如打通玄关,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读道德经,要有耐心,道德经字字玑珠,这五千字拓展开来,数十万字也不够。道德经有争议的地方也很多,我尽量把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道德经》不是一部炼丹弄玄之书,《道德经》研究的对象是宇宙和人类社会。曾经有一位古人,试图用他的眼睛去解读世界。然而认识世界似乎无从谈起。也许宇宙诞生可以作为解读《道德经》的初始话题。
宇宙诞生假说比较流行的有大爆炸理论、稳态理论等,总之宇宙诞生了。宇宙诞生之初,没有任何生命,宇宙中一切现象均来源于某种看不见的规律。什么是宇宙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在一个容器里放入铁渣、砂子、水、油、泥土……搅拌让之运动,这个运动中的事物可以看做简化的宇宙模型。试验里的物质凝结成的团体犹如我们所熟知的星球,团体和团体间的空隙犹如星球间的空间。这些物质或者凝结或者分解或者碰撞或者燃烧,总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会以多种形式出现,比如碰撞产生的能量会以“波”的方式释放出去,人们把它叫“声波”;热能一部分会转化为“光”,后来人们认识到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和声波类似。
光波和声波差异如此巨大,然而它们是一个东西,叫做“能量”。爱因斯坦提出能量和物质可以转化,也就是说能量和物质是一种东西,宇宙看似复杂,其实单纯,倘若隐隐符合某种规律,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事物。是谁有这个能量?这种东西说不清,道不明,但是真实存在,5000年前老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此种事物叫做“道”。
“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运行规律的总称,一切事物运行、生长、变化、死亡都是“道”的一种体现。“道”无处不在,人类对于“道”的认识永远只是九牛一毛。
当然老子没有近代天体物理知识,他不会想到大爆炸之类宇宙创始假说。老子只能从能观察到的万事万物中总结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道”。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一章 揭示宇宙之无边奥义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提出的“道”是什么?“道”我们一般称之为道路,若抽象的看可以视为规律。人是按照道路行走的,事物是按照规律运行的。
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道是可以用文辞描述的,不是我们理解的一般的道路,而是一种抽象性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来,道,其实是宇宙中一切事物运行的总规则。
用白话说,老子也许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这个道啊,是可以解释的,却不是我们寻常指的道路。

名可名,非常名。
名也是《道德经》中关键词汇,什么是名呢?我们不要把“名”狭隘的理解为“名字”或者“名分”。名在《道德经》中是“可以描述”的意思,“可名”就是可以描述之意,“不可名”就是不可描述之意。我们只有把字面意思理解正确了才能进一步了解此句背后深刻内涵。
字面意思,“名”可以描述,却不是通常所谓的名。
什么是描述呢?比如一个人,生下来并没有名字;但是父母都知道这是宝宝。
一条小狗,给它一种吃的东西,第一次给它,它很谨慎;再次给它,就不加思索了。它熟悉这种事物了,虽然它不知道事物的名称,它心里是认可这种食物的。狗不会给事物起名,它的内心可能会说,这种东西很常见,很饱腹,很好吃。包括我们认识一切事物,未必知道是什么,只要见过,就能描述。这个描述的方式,就是名。
我们闭上眼睛,不知道周围有什么。来个臭烘烘的东西,马上会说,有东西存在,而且是个坏东西。此时一个概念在你心中形成,你描述的过程就是“名”。
现在不是你闭上眼睛,是一条狗闭上眼睛。狗也能感觉到有事物存在的,而且它是有反馈的。它不会说话,它要是会说话,也会说,有个臭东西。
现在不是狗,而是一只小虫子,你走到跟前,它会瞬间跑开。虫子不会说话,假如会说话,它会说,快跑,危险来了!
总而言之,生物只要能区分出事物,那个事物就是名。名非人类特有,而是生物特有功能。
“名”归根到底是一种反馈机制,后人把这一系列的外界刺激统称为“意识”。生物的一切意识,都是“名”的体现。我们周围的一切,扫一眼,把它画下来,每个事物都能说个一二三四,那么每个事物都是“可名”的。一切事物,官名叫什么都无所谓,你只要能描述,就是“名”。你描述是借助你的意识。没有意识则“无名”可谈。
老子后文提到的“无名”就是没有意识的情况下的状态。宇宙中没有任何生命,就没有任何意识。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背后的意思需要解释一番。
比如我们研究“山”,什么是山呢?远看有凸起的地形为山。我们可以到山顶、山腰、山底。山有基础,埋于土中,山底下5米依旧为山,100米也依旧为山,10000米同样为山,那么一座山就是整个地球。
再比如地球,苛刻的讲,地球直径到底有多大?地球应包括地心、地幔、地壳,还应包括大气层,还应包括地球周边的事物,甚至月球。再甚至月球以外的东西。地球的宇宙直径要比人类认识的大太多。地球的直径可以无穷大,宇宙有多大,地球就有多大。
若从事物相关、联系、一体的角度看,一切事物都存在这个特性,人类呼吸空气,呼吸一次,带动大气运动一次,我们不能判断空气从哪里和这个人彻底无关了。
回到前面那个实验,无论铁渣、泥土、砂子等在运动的过程中,它其实是一个整体,无法把它们任何一个事物剥离开来,在运动的过程中,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宇宙中无论大至星球,小至细菌,也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宇宙万物其实是共同呼吸的一个整体。任何一个事物若想把它与外界的联系全部弄清楚是几乎不可能的。
没有生命之前,宇宙中没有任何意识,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名”。“有名”就很好理解了,有名既是生物诞生之后有了意识之后的状态。
“无名”的看宇宙万物,宇宙的万物无所谓万物,它是一个整体,混杂而不可分割。
“有名”就好理解了,有了意识之后可以称为有名,而意识为生物特有功能。生物只要能区分出一个独立的事物,“有名”就诞生了。万物做各种紊乱的运动,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易于区分,因此运动为心理活动的根本成因。
水温度低为固体,温度适中为液体,温度再高点为气体。固液气对宇宙来说,是无所谓的,无非遵循了某种规律。只有生物才能根据自身意识,来判断它们:几乎不会运动,硬度较高为固体;几乎没有硬度,运动较快为液体;几乎没有硬度,其运动不易观察,则为气体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之始大还是万物之母大?看起来天地之始大一点,但是细究应该差不多。
这句经典解读有两种:
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二种解读五花八门,关于“有无”后文会有篇幅去详细解读。现在单说第一种。
“无名”可以视为先于意识的存在,即是物质在先,意识在后;
“有名”可以视为人主观意识,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也许在好多年前,老子已经考虑这个问题,是物质优于意识,还是意识优于物质?在好多年以后,物质和意识之争已经沦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演变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正营之争。
老子说无名(没有意识)是天地的开始,有名(有了意识)是万物的母亲。也就是说,无名造就了天地;有名能区分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故我们平常称谓的“无”,欲想了解其中的深远奥;故我们常规的“有”,欲想把它度量和权衡。妙是奥渺无边的意思,引申意思为无限无边。徼是边界的意思,引申意思为可以度量的事物。
此句老子定义了,什么叫做“有”,什么叫做“无”。从意识出发,有边界的可以称为“有”,无边界无法度量的可以称之为“无”。我们能认识的事物一般都有边界。还有无数待发现的事物,这些事物一经发现,人们就会设法了解这个事物。但是未知事物是来自于“无”的,人类对于浩渺宇宙,只能永远一知半解。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两个事物起源于同一个根源而派生出的两种描述方式。就是因为根源同一而存在变化,所以称之为“玄”。玄妙变化互相纠缠,而演变为奥妙的人间,人间一切奥妙均由此出。
在通解《道德经》数次后认识到“此二者”特指“无名”和“有名”,而不是“有”和“无”。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二章 启示正义的起源和矛盾的产生根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什么,是知道不好的事物是什么;都知道善于、能够什么,是知道什么是不善于、不能够的。人之智慧诞生那么人类的是非观念诞生了。我们人类天生追求正确的事物,摒弃错误的事物,这是人类天性。
在春秋时代,美和恶是一组反义词,现在大家都知道美和丑是相对的,善与恶是相对的。这里要把“美”理解为“好的,美妙的,正确的”。要把“善”理解为“善于,擅长,能够”。那时“善良”一般用“仁、慈”等特定词汇表示,是没有“善良”这个含义的。
道德经开篇即提是与非。是非的重要性远比人性善恶啊,美丑重要的多。什么称为是?人类做事,美好的事物为是,善于的事物为是。动物也会判断是非。一条狗左边是肉,右边是馒头,它会选择哪个?肯定是肉了。选择馒头也没错,但是选择肉更好。同理甲生产10千克,乙生产20千克,乙做的更好;如果肉旁边有电源,吃肉一次,就电击一次,狗就会选择吃馒头。由此引申,如何把事情做得最合适为是,否则为非。一个人行为处事,事情做的合情合理且与时俱进,即是正义。人类的是非一直在变幻不定,可喜的是人类在逐渐接近真理。后来人们的选择题、判断题其实大多是选择哪个最合适。还有一些问题是在逻辑上出现了问题,属于思维意识的错误,则为大错特错。总而言之,是非的问题归根到底有两种,一种由多个逻辑组成,最终判断是否合适。另一种为单逻辑,随着认识提高形而上分析事物,查看其有无逻辑错误,只有高级思维的现代人才善于逐条分析其成因。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有和无自相互生,难和易比较而成,长和短衡量而得,高和下相盈而出,音和声共鸣而和 ,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此段老子给了几组矛盾,人们理解矛盾往往会从矛盾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它,继而此段成为解读辩证法的工具。然而矛盾诞生背后的意义鲜有人关注。
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呢?矛盾生而就有么?须知在宇宙诞生之初,是没有生命的,一切事物按某种规律去运行,无所谓冷热,无所谓高下,无所谓明暗,无所谓一切矛盾,宇宙仅仅是个统一体。
生命是在客观条件得到满足后才生成的事物,一旦超越条件范围,生命会死亡。生命一般会在-50℃—50℃之间生存,为了更利于生存,生物会进化出一些感觉器官,冷了会警示,热了也会警示。生命得到危险警示后,会自觉返回到安全区域。生命的这种现象,看起来是一种本能,实质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渐渐地,生物器官会选择最舒适的温度去生存。然而在宇宙里,-50℃和+50℃是个很小的区间范围。宇宙最低温度为-272℃,最高温度为1000亿℃以上,1000℃和10000℃对生物的感受几乎一致,那就是都很热。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冷和热,是以生物的感官为参照物而生成的一组矛盾。
矛盾是生成的,非生而就有;矛盾和生物息息相关,没有生物,一切矛盾都是不存在的。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这几组矛盾都是滋生出来的事物。只要有生命存在,这几组生成的矛盾就会存在,不仅如此,人类能观察到的一切矛盾都存在这个问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其实从有生命开始,万物就有了尺度。我们判断温度,会以冷热去区分它;我们判断体积,会以大小去区别它;我们判断事物的质量,会以轻重去区别它;我们判断距离,会以远近去看待它。总之地球上许多概念,比如冷热、大小、轻重、远近等等事物,本是不存在的;当一个生命准备判断周围事物的时候,这些概念就形成了。这些概念形成和生命有关,非生而就有的事物。“万物由心而生”。
在人类生产交流的活动中,任何的一切的语言和词汇,归根到底来源于两种特性中的一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生而就有的事物,比如牛、羊、太阳等等;一种是大小、上下等本不存在而仅仅存在于意识中的事物。用今天的话说,用唯物和唯心更容易理解。
而我们今天更多人纠结于是物质优于意识,还是意识优于物质。其实生物的逻辑思维体系里,既不是全物质,也不是全意识,而是物质和意识相互交织缠绕的综合体。生物信息的基因只有两个:物质和意识。无法把它们分开,同时也无法区别谁更优先的问题。老子此段解释了矛盾诞生的原因,同时说矛盾虽然产生于虚无但是恒久存在。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所以圣人对于宇宙规律诞生的事物,一般会顺其自然,不会横加干涉和更改。顺应自然与规律,这是无言的教导。万事万物按照规律周而复始,尊重这些规律而不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变,成功了却不把自己当做这里的主宰,就因为他能意识到自己是生养在这个土地上的,他是孩子,不是主宰,所以他就不会远离大道。
解释“无为”的观点很多,个人以为理解为“不妄为”是最精准的,比较符合老子本意。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三章 公平与幸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不推崇高低贵贱的价值观念,使人民不过多追寻名利;不过分提升某些货物的价值,让人起异心而去偷盗;不提倡可以看到的巨大的欲望,让民心因此产生乱象。一个社会应当追求公正公平,故而民间太平,这是圣人治理下的理想社会。让人们对于世界不妄为,让人们把肚子吃饱,消弱人们的野心,强壮人们的身体,使人民能够平衡欲望。让人们知道是非对错,知道什么敢做,什么不敢做;不会因为强为而让事物不得已停止最终失败,则天下没有不可治理的。
有人认为老子弄人民,而此段就是证据。他们误读了老子。老子告诉人们的都是真正的智慧,他不会愚弄人民的,他害怕人们因为错误的价值观念走向误区。
在2000年前老子都有一种模糊的公平思想。怎样才能公平公正呢?我们可以设想: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变态的价值的事物、没有不公平的政策导致的欲念,那么就是公平了。
老子还有一种芸芸众生的幸福观念,什么是幸福呢?我们可以设想:肚子要吃饱,身体要健壮,不要有那些不切实际的野心,懂得知足;懂得世界的博大,于是懂得了虚心,就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于是不断进取。
人的社会里,肯定有能人、贤人,要有制度把贤人选拔出来,选拔出他们不是让他们凌驾于众人之上。难得之货本身就有价值,任何价值大不过人的自身,故为了价值去杀人放火是有问题的。要减少一夜暴富的机会,而让人们蠢蠢欲动甚至为非作歹。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四章 道使万物同在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就是道首当其冲,这里可以理解为坚持大道,坚持宇宙规律和真理,因此人们受益颇多用之不竭。宇宙规律多么深远啊!犹如万物之宗始,挫去尖锐的东西,化解集中的纠纷,柔和事物的瑕疵。精湛深远啊,只能感觉到有种东西似乎存在。人类多么渺小,而决定这一切的宇宙又是多么的博大。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仿佛在仙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万事万物有庸钝的一面,也有锐利的一面;有光耀的一面,也有瑕疵的一面。道决定的万物,不会任由事物某种属性无穷放大。既不会让事物极度锐利,也不会让事物极度庸钝;既不会让事物光耀无穷,也不会让事物瑕疵至一无是处。
关于世界起源,有神论者会把神作为万物之宗始;而道家是无神论者,道才是世界的起源。有神论者会把一切规律托付于神。道家认为一切规律来源于道。道的作用就是“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后万物同在。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五章 万物平等,因此人当建设平等社会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对于无论人类还是万物,不会有过多爱怜,把万物当做刍狗(用于祭祀的草扎的狗),反而一视同仁,天地对于万物都是公平的;圣人对于人民,不会过于爱怜谁,青睐谁,不会讲究血缘族亲,亲情友情,把百姓当做刍狗,他也是一视同仁。能公平的对待人与万物,自然能公平的对待人与人。
天地之间犹如风箱,人们拉动它,会进入空气,推动它,会让空气溢出。虚空的时候才能够进入空气,气满时越是拉动它,空气跑的越是快。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中会横生许多变数,不如不去改变这一切,人类生于天地,应遵重自然界的一切。
相对于“人类就是地球的主宰”这种观点,老子显得略微保守。我们周边许多人都会有这种思维:一旦成为领导就会肆意摆弄下属;一旦为官一任,就试图改造周边一切;一旦认为统治了地球,就认为自己主宰了所有。殊不知,就算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也要去尊重地球。理解老子,不能把老子视为保守主义者。老子要这样理解:既要领导人民,也要去尊重人民;既要去发展创造,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通篇《道德经》无不体现了这种思维,老子的选择总在区间之内。
此段“刍狗”也有很大争议,把万物和人民比作刍狗多少有些难以理解。老子其人,是超越善恶的。他的语言要综合分析,比如他说不争,不要以为真的不争了;他说礼是乱之首,不要以为完全不要礼;他说无为不要理解为无任何作为。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六章 要维系生物链的完整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谷神”有人说是山谷之神,中国神话传说里似乎没有这个人物。通读全文,谷神应理解为食物之神。道生天地,天地生食物,生物链生生不息。我们处身在这个食物链的自然界里(谷神),这个自然界,好比我们的母亲,给我们食物,供我们生养繁育后代,这是我们生存之根。这一切多么可贵神奇连绵不绝,因为自然界养育一切又用之不竭,那么我们更应该维护这一切,要尊重大自然。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七章 精神传承为长生之秘诀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会擅自改造这一切,所以它能长久。
此句背后的隐忧是,人类有智力,人类喜欢不追寻道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设想,肆意去改变世界。老子希望人类效法天地,天地生万物是道在起作用,所以天地能够长久;人类智力要多了解道,智力创建要依道而来,所作所为才有意义,才能长生不败。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于是统治者不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之前,才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国家稳固;也不会把不是自己的事情度之至外,于是处处少不了他,人们更需要他。是因为他无私么?反而因为公正付出他获得了最大的好处。
老子心目中的政府为服务型政府。既要管理和服务社会,又要因社会制度的良性循环而获得拥护,从而追求政治的最大稳定。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八章 政府如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世上至高水准的政府莫过于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利于生物生存,从不和万物争夺什么。水居于最低洼处,万物都不会如此的,这是众物所背弃的。好比一个国家的政府,急民所急,忧民所忧,为人民服务,人民想不到的,会走在前面,人们都欲求的,从来不与之争利,这才是接近天道的体现啊。
居住善于选择地理位置;思考问题能够深度考虑;交与朋友应有爱心;说到要做到言而有信;政事应善于治理;做事应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应善于选择时间。一个做实事的政府,一个从不和人民争利的政府,人民爱戴他,故而他就没有太多忧心事。
历史里此章解读一般和修身有关,如水之善,不争之德。有无数人坐在水边苦苦思索,企图需找到灵感,也许他们有点心得,也许他们的心得都是空言,遇到问题身不由己本性暴露。切记老子这句话是有针对的,天下什么能利万物不争?个人绝对做不到,能达到这一步的只有政府。春秋时期人们道德匪夷所思,诸位可能听说过画地为牢,人自觉地呆在一个圆圈里坐牢,没人管也不逃跑,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但是这种社会在民风淳朴的前春秋时期曾降临这块大地。老子心目中的政府,善于帮人民选择安全且交通便利的地域去居住;心地淳朴,不把坑蒙诈骗的愚民之术视为智慧,只把目光久远透彻洞察的观点视为智慧;和人交往,要把最大善意放在前面;言而有信不得欺诈百姓;遇到矛盾善于找到问题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做事能者居之,不推三阻四,不拖泥带水;行动善于选择时间,正在农忙,不得杂役。天灾人祸,减赋免征。这才是政府的如水之德。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九章 度和智慧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一贯用锐利面解决问题,那么刀器可能不会长久。金玉满堂,不知道如何将钱财散播出去,会变为守财奴最终无法守藏;如果富贵了变得骄横,会遭到怨恨给自己留下祸根。事情成功便要身退,是天之道啊。
量变到质变,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矛盾一直在发展变化。比如个人资产,月收入两千,这时候资产太低了,连维持温饱都成了问题,这时候要想法提高收入;当月入二十万的时候,会需求多样,可能会面临社交、责任义务等各种困扰;当坐拥亿万财富时候,就需要雇佣军队去保卫财富了,一旦保卫不了,连命都会丢掉。
很多人把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视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个人认为这样理解有种一厢情愿的意味,非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事物在每个阶段会有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好比气球,吹得越大,爆炸的可能性越高,为了预防气球爆炸,就要把气球的大小固定在一定范围,这时候气球就不会出现问题。
一只碗,只能盛一升水,你让它盛三升水,它就会溢出两升。怎么办?只给它加一升水才是正确的。
道德经此段应带给我们几个思索:
1.事物发展变过过程中,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发展至高级阶段,会有系统崩塌风险。
2.万物有度,了解了度,才能掌控万物。
3.老子提出的问题是有条件的,非普遍存在的问题,诸位大可不必仇视名利和财富,只需要知道名利和财富也有负面作用即可。一般人感觉不到的,是因为普通人永远达不到那个阶段。须知道德经是写给少数圣人看的,要想看懂道德经,需要帝王的眼光。
4.老子的脉搏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不要读到“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就不敢锐利了,读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就敌视钱财了。这种一根筋的解读方法会让老子背上骂名。老子是让诸位了解事物发展有阶段,而非褒义或者贬义的绝对。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十章 被动承受和维护大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人的肉体和精神能合二为一,言行一致么?
犹如婴儿一般,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几乎纯净的没有瑕疵么?
抛弃错误的观念让真理得以浮现,最终在人事方面去追求完美么?
国家统治者和圣人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尊重人类自身的规律,做到不矫枉过正么?
大自然的一切变化,能被动的承受这一切而不试图改变么?
真的理解了宇宙和自然之道,焉能需要那么多无知的知识么?
道生养万物,人创造万物,就算创造了它,也不认为完全拥有它;有所作为即使成功了也不随心所欲操持它;帝王对臣民,人民对动植物,即使有绝对优势,也不能以主宰的身份出现,这才是最好的道德。
老子的这一系列问题非常博大。我仅仅打算在人的灵肉合一角度讲一些,其它问题简单说几句。天门开合,就是一切自然现象,都应“雌”(被动的去承受)。明白四达,其实是一种知;这种知在老子看来是一种无用的知识。是人类横生出来的知识。我们人间知识太多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真正的知识。有的东西完全是谬误堆积而成,很多东西让人眼花缭乱,用一生去学习那些无用的纷乱的知识对于人是极其苛刻的。学了道德经,就会有目标的追逐真正价值,迷人眼的伪价值会被淘汰。
孩子能够精神和肉体合二为一,大人反而不能。人倘若被妄知左右,会变成精神动物,精神动物是藐视肉体的。我们提倡的哲学是以肉体为基础,尊重肉体发展来的哲学才有可能充满人文精神。而不是通过精神来欺骗和考验肉体,让肉体经受一些非人道的折磨。
人由动物脱胎而来,归根到底人是动物的一种。既然是动物就难以摆脱动物的特性。有些学问会把动物性单独剥离出来,认为它不是人性,甚至粗暴的称之为兽性。兽性在人类看来,就是不受人欢迎的恶,但是这些恶无法根除。只有让它保留和发展才是对的,而且它们已经被人类赋予了新的意义,赋予了“人”的涵义。比如动物的撕咬,人类把它演化为战争,因为战争又演化出勇敢、坚韧等英雄品质。我们看待问题,好比看待一只蝴蝶,蝴蝶再美丽,它曾经是个蛆虫。
在生灵世界里,人最根本的东西是大脑,好比一只鹰最根本的东西是眼睛、翅膀和利爪;一头狼最根本的东西是獠牙和矫健的四肢道理类似。这是它们赖以生存的东西。人什么也没有,只有大脑,大脑让人有了活下去的资本,同时大脑也是人类最厉害的武器。大脑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可以制造出工具,所有的动物世界的武器,都无法和人类的大脑抗衡的。大脑让人类强大,同时出现了两个特质:1.人类的社会性;2.人对于自然界的侵略性。有了社会性才有道德和法律。但是道德和法律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依旧是大脑。什么是人呢?人是利用大脑制造工具,改造自然界生产物质的同时利用物质自我改造的一种生灵。人类利用创造出来的物质,日益强大,对于其它生物的侵略也日益强悍。人终于成了地球的主人。但是人要生老病死,人无法摆脱肉体凡胎,这是人的悲剧,人依赖肉体说明了,人依旧是动物。人的近义词是动物,人的反义词才是神。把人按神的标准来要求的做法是根本谬误的。
我们要牢牢把握我们的感官,为之提供一切服务,为之寻找一切道德。多少年来,人们和自己的肉体作对,和自己的生命过不去,这种做法多么野蛮也不道义。人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囹圄里,享受犹如吸食海洛因般的精神快感,这是有欠缺的,人的精神必须和肉体感官协调一致的才是最高快乐。而不是让精神对于肉体产生欺骗。比如说儒家提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用精神欺骗肉体,认为只有能经受住精神欺骗的肉体才可能有所作为,这种不人道做法缺乏科学依据。人应追逐温良的环境:肚子饿了就要吃饭;身体病了就要休息。有的人认为人的意志品质必定通过战胜肉体才有可能培养。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提法。人的精神品质是可以通过体育等项目挑战自我来实现,绝不是空着肚子。
一个恶劣的环境,让人觉得理所应当,甚至看做人生的一种福祉,不能不说某种学问多么逆天。多少励志小品和恶劣环境有关,多少年以后,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吃苦耐劳的民族,还是“忍”字诀横行的一个民族,只要刀子没有放在脖子上是还有缓冲余地。一条狗,饿它几天,会急的偷鸡杀猪。而中国人,却默默感谢上苍给他的灾难,他认为,只有灾难面前,他才是幸福的。中国人不是人族,而是神族。也难怪幻想成仙的人多。但是,真能成仙么!恐怕连一个最基本的普通人都做不了了。
我们周围许多人都喜欢按照自己得意愿来改造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处理的事物,包括人类自己和赖以生存的地球,这种信心主宰一切,没有禁区,没有盲点。但在2000多年前,《道德经》曾发出过疑问:人类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尊重人类自身的规律,做到不矫枉过正么?大自然的一切变化,能被动的承受这一切而不试图改变么?真的理解了宇宙和自然之道,焉能需要那么多无知的知识么?这些疑问,至今看来依旧震耳发聩。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十一章 有无之妙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起,有了车轮中空的地方,于是有了车的作用。把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我们建设房屋,有了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事物存在的价值,是“无”发挥了作用。
老子对于有无的思考真的很玄妙。世间一切事物是在有无之间。我们理解无,不要视为一无所有,不要把有和无对立起来。我们在空间里和鱼在水里道理类似,鱼如果说它周围是无的,我们都会认为它在闹笑话。固然人类也别认为周围一无所有。关于有无的系统研究后文会详细解说。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十二章 价值是什么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花花世界的各种颜色,让人目眩;各种声音让人神往;各种味道让口舌舒爽;在骏马上骑猎,让人心驰荡漾;金贵的物品让人们起了各种欲念。圣人(统治者)一般不会贪图这些感官享受,平常人却一般在物质和感官里寻找快乐,圣人明白世界的大道,只求温饱为前提,不去纯粹追求这些感官享受,他有高于感官刺激的更高追求。
老子反对纯粹的感官享受。人类是精神与肉体合二为一的生灵,人得最大快乐是身心合一。我们物质追求的快乐,无非是眼睛舒爽,口味舒爽,耳朵舒爽,这不是人类的全部追求,人应当有更高标准,这个追求在哪里?就是大道,大道决定的人类的身心合一,以及身心合一带给人们的快乐。
一般人们追求的物质享受,无非:耳、目、口、鼻等感官,让这些感官得到享受,是一般人的追求,但是这是人类的全部么?显然不是,感官的刺激无非一种低级需求,人应当有更高的标准,当然有个前提是,要吃饱穿暖。除了吃饱穿暖是硬需求,其他一切追求可有可无。
我们大多数信息,都和眼睛、耳朵、口舌有关:如建筑物我们看起来觉得壮美,是眼睛的结果;厨师受欢迎,是口舌的结果;音乐动听,是耳朵的结果。
是眼睛、口舌、耳朵贵呢?还是金银玉器、美食、音乐贵呢?人类总是掉在价值的泥潭里。试想,假如人类就不曾有过眼睛,会去珍视钻石么?就是有了眼睛,所以发现钻石稀少而且可贵。为了钻石,人们付出性命去拼杀,归根到底,钻石的价值来自眼睛的赋予,为了眼睛舒爽,人类连命都可以不要,是否舍本逐末?
金银宝器的变态价值在老子眼里是比较可笑的。他希望人们不要去人云亦云,去舍本逐末,老子眼里只有一样最有价值,就是人类自身。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十三章 价值之源为人类自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在不平等社会,要宠辱不惊,风淡云轻,不能得势也惊,失势也惊,是谓宠辱皆惊。在平等社会,若是受到高于众人的待遇说明不平等政策有所抬头,此事需要重视;若是有受辱现象,说明道德系统出现了问题。什么叫重视大的疾病仿佛重视生命一样?我的身体上天赋予,我爱惜我的身体和自然赋予的一切,如果这些失去了,我还有什么得失是值得担心的呢?如果失去了依附自然的本性,人类失去的东西更多。所以如果治理天下,先要热爱自己,只有遵循大道的人才会珍视人类自己,这样的人天下都可以托付给他。
什么是成功?依附大道即是成功,其结果可能会很短,也可能会很长,长至生命终点也看不到结果。人们要目光久远,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故不能以成败论宠辱。成败带来的荣辱无法和身体相比,身体是一切的本钱。所有的得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之于世充满不可预见的东西,但是只有一条,冥冥中人们遵守某种约定,此约定就是大道,遵守大道人们就无所谓失败,而是必然成功。人生本一无所有,期间人活得过程必然有所创造,只要遵守大道这些创见无论大小都是成功。个体倾其一生可能对于一些伟大的事业完成之微末,看不到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他只要按照大道来的,那么他就是成功。
不去单纯追逐那些感官上的东西,人类前进的矢量标里,感官享受要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上的,人类若单独的把物质享受当做知识,这样的人类是没有希望的,让这样的学问主导世界,会给世界带来灾难。为何,大道不允许人类这样狂妄。
这一章和44章可以对照。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身体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一切外来价值都是身外之物。身体是最重要的。人们之所以宠辱皆惊,是因为太在乎身外之物。明白身外物和身体的关系,于是身外之物不再举足轻重。自己的身体更加重要,爱惜自己身体的人也是尊重自然的,爱惜人们生命本能的人,天下可以托付。在古代,得病很麻烦,一个小病就有可能丧命。预防疾病犹如珍惜生命。 贵大患若身,(最重视的莫过于重视生命)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我最害怕的是我有身体)。 及吾无身,有何患。(如果没有了身子,我就再也没有怕的了。也就是说,外来的一切价值无法和身体作比较)。身体才是真正的得失。身体健康了,一切外来得失,风淡云轻。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十四章 无的组成和道纪的提出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前面举过一个例子,鱼儿在水里游和人在地面走原理类似,水在鱼儿的眼里就是无,大气在人的眼里也是无,是真的无么?老子对此深度思索后得到一个结论,这个世界有许多超越感官觉察的事物是存在的,人类暂时无法觉察而已。人类判断事物,一般为眼观、耳听、触摸,当然还有鼻子闻,嘴巴尝,这一切之外仍然有事物。
于是老子就说:视而不见的,叫做夷,今天我们知道有肉眼观察不到的光波如紫外线等;听不到的声音叫做希,比如超声波之类的;触摸不到的,叫做微,比如大气等等。这三种事物无法觉察和判断,故人们把它汇为一体。它的上限大至没有边界,它的下线微末至不可觉察,打算讲述这些事物却又无法描述,于是把这些事物归于无。它的状态是没有状态的,没有事物既是它的形象,这些事物可谓恍恍惚惚。追究其源不知其头,追究其末不知其尾。
我们要拿更古以来的大道,来抵御今天人类不按大道行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能追溯至万物起源,且按照这些规律来行为处事,才是遵守道的纪律。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十五章 道者的行为模式和人类创新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以往遵循自然之道的人,是很玄妙的,知识深不可测。人们尊重这样的人,又无法完全用语言形容他,只说他走路时候非常小心,好比冬天行走于冰面上,他害怕破坏这一切;他对待自然界的保护犹如防御敌国,尽心尽力;他从未把自己当做土地的主人任意更改,而像一个过客,拘谨也客气且十分尊重;洗涤衣物用水非常节约,好比水不够用要等冰雪融化一点一滴让其物以致用;他的工具都是最自然的工具;他的心胸阔达如山谷;他敦厚踏实不肯投机取巧看起来不聪明。谁能使浑浊之水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的大自然充满生机?是道啊。保持这个“道”的人心有敬畏所以不会自得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他明白世界需要掌握更多的东西,所以只有这样的人创造的东西才是对于世界有益的。
所谓创新,是在尊重自然界的前提下的创新,创新不是改变自然,相反只有尊重自然界的创新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人类智力无限,若把智力用在毁灭自然界上,人类会自取灭亡。所以创新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看,对于人类都是有益的才能叫创新。
老子不因循守旧,他看的很远,他鼓励后人的创新,显然这些创新都是有条件的。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十六章 学习和思考为道者之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人类应当思考深远,先保持安静不要轻易躁动;万物发展变化的各种规律要再三思考是否研究透彻了。芸芸万物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大道赋予其规律这个根本原理。研究根本原理就需要安静;会安静研究学问就是使命;当学问好了,使命完成了才能变成一个不违背常识的人;知道知识的作用才是一个明白人。如果没有常识和知识,这些人的行为就是胡作非为,这是凶兆的体现。知道让懂得常识的人让其做事能容得下他,那么就是公正的;公正的就是全面的完善的;全面的完善的就遵循天地的;遵循天地的就是遵循大道的,遵循大道就是长视久生的,终身不会违背这个原则。
“致虚极,守静笃”,这一句经常被人当做“心法”来练习高深内功。我想老子其人是没有功夫的,他若知道自己一句话被人误解成他都不懂的东西也许会啼笑皆非。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十七章 道之社会为服务型政府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统治者,好像不存在一样;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侮他。统治者不够诚信,人民才不相信他。统治者应该是悠闲的,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说我遵循自然之道所以我必会成功,当然也要感谢领导是好样的,对于人民是信任的,把人民看做国家的财富。
这一段应和第八章对照的看,统治者应当和水一样,处于最低处,服务于社会,这样的统治者是感觉不到的。但是如果统治者高高在上,让人民膜拜,这样的社会不会强大到哪里去。可惜的是老子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实现,即使过了五千年,再看他的文字,依然不显得过时。
楼主:老头子2018  时间:2019-09-24 16:13:11
第十八章 道与仁义孝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当今人们不再遵循大道了,而是讲究“仁义”来了,其实掌握自然之道的人们仁义天存,无需提倡;人们提倡的智慧不再是认识宇宙,而是违背自然的反自然文化,让人们虚伪起来,让伪装的智慧横行,这样的世界是大伪的世界;人们追求一些违背自然规则的名利,让亲戚朋友互相争斗,于是提倡孝道和慈爱了。殊不知,遵循大道就是遵循慈爱;伪学横行,才会国力衰微,这时候,忠臣出现了。
老子反对把仁义、智巧、礼等事物极力提倡的,他甚至有一种担心,背弃了自然之道的社会,会有看不见的灾难。我们人类一切成果,都是遵循大道的结果,遵循大道,才是智慧,而不是智巧。尊严荣耀应当给予智慧之人,而不是给予“礼”“仁义”“血统”之人。只有让智者获得更多,社会才能健康。这里不要把 “智慧”理解为现代的“智慧”,那时候的“智慧”指的是坑蒙拐骗的智巧,人类若把智力用在坑蒙拐骗上,这是对于上苍赐予人类智力的亵渎,人应当真实,只有真实的人,才可能把智力用在正途。
智慧之于宇宙,用得好会和宇宙合而为一共同发展;用的不好会有毁天灭地之能。因此真的智者均会考虑人类该”如何善用智力”这个问题,同时会得到一个结论,人有智力所以不可随意撒谎。
道生万物,道生仁义、智慧、孝慈、权力、财富等等一切,因此一切事物均以道为核心来运作才是善的。如果人类不把道当做核心,把仁义当做核心会发现人类会虚仁假意;把智慧当核心会发现谎言遍地;把权力当核心会出现等级阶差;把财富当核心就会为富不仁。总之一切一旦失去了道这个核心,所出现的一切现象都会与道为敌。
一切生成物均为人类服务,一切生成物用的不好均会伤害人类自身。比如仁义、孝慈、权力、财富、智慧都有这个问题。老子超越善恶,他一方面反对仁义、孝慈、权力、财富、智慧等出现的负面作用;一方面对失去“道”这个核心表示痛心;另一方面对于人类为了应急危难而采取的本末倒置的方法表示无奈。

楼主:老头子2018

字数:10082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9-12 20:17:57

更新时间:2019-09-24 16:13:11

评论数:105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