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土木堡之战关键也先如何两次鹞儿岭埋伏干掉明朝精锐骑兵的

土木堡之战关键也先如何两次鹞儿岭埋伏干掉明朝精锐骑兵的

楼主:HAHAICEAGE  时间:2020-07-10 19:52:58
土木堡之战也先如何两次鹞儿岭埋伏干掉明朝精锐骑兵的?
看图片,也就十公里左右几个小山包的狭长地带,也先全军算六万骑兵好了,如何不动声色先把先锋两万包了饺子,两万死尸估计都来不及收,马上又不动声色在同样的地方又把朱能的四万骑兵包了饺子,自己几乎毫发无损.看到满地尸骨居然四万明军最精锐的骑兵还往里钻连个斥候都不派?而且这是曾经两败蒙古的部队,就在明朝投资最多于谦同学经营十几年的宣大防线核心地带,距土木堡大军和宣府守军都不远,可以说就是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主场作战,每个山包有多高每条沟有多深应该都清楚...最关键的大战只有语焉不详的记载,你信吗?讨论

楼主:HAHAICEAGE  时间:2020-07-10 19:52:58
顶顶更健康。
楼主:HAHAICEAGE  时间:2020-07-10 19:52:58
此役之后,明朝开国功武将勋集团损失殆尽,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开始接管历史,皇权失去最重要的护卫,只能开始启用宦官。
楼主:HAHAICEAGE  时间:2020-07-10 19:52:58
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干掉明朝精锐的强悍也先,不久之后就被于谦组织的鱼腩部队击败于北京城下,丢盔弃甲,比穿越剧还神奇。
用什么样的逻辑能把这些已知确凿的历史片段串起来呢?
楼主:HAHAICEAGE  时间:2020-07-10 19:52:58
步骑配合对付骑兵的战术中,己方骑兵的最重要作用,就是护卫步兵,防止对方骑兵在任何点线面随时随地形成局部优势分割包围,可以说,明军骑兵一失,土木堡步兵的命运就已经注定。怎样在鹞儿岭不费一兵一卒干掉四万活蹦乱跳会跑的骑兵呢?
楼主:HAHAICEAGE  时间:2020-07-10 19:52:58
要把各种砖家军事家战略家顶出来
楼主:HAHAICEAGE  时间:2020-07-10 19:52:58
转一些网上搜索到的文章

土木堡之战的真正悲哀在于明朝至死都没弄清瓦剌军队的虚实
绿水青山 2018-08-24

“土木堡之变”已过去570年了,狼烟早已散尽但余悲至今不息。无数国人都在一遍遍地品读着这段沧桑的历史,一遍遍地回味着当时明朝上下那股浓厚的愤懑、怨怼、悲哀、遗憾心情。因为这个事变在今天看来是最不应该发生的奇葩故事,也是影响到今后数百年中华命运特别是汉族人口命运的关键事件。

土木堡事变前的明朝如日中天,事变后则江河日下。后人看待这段历史的心情是沉重的、迷茫的,因为有很多谜团至今未解。人们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朝50万人怎么就会被2万瓦剌人杀的昏天黑地、尸横遍野,呈现出一边倒的屠杀状态,就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利索。用2万人就是去抓50万头牛羊也是十分费力的,漫山遍野的牛羊啊......

2万人击败50万人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个奇迹,同时也是个大笑话,这说明了中国军队一旦弱起来会是个什么怂样。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多次命徐达、蓝玉等大将北伐远征,明成祖朱棣更是曾经五次亲征,都大获全胜。就连后面的明宣宗朱瞻基都能以少年北巡大败兀良哈。如此强悍的明朝军队在短短二十几年之内就变成了土木堡时任人宰割的那副熊样,着实让人不解。





后世的文人学者们都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大太监王振的愚蠢和专横,却无人太多过问朱祁镇这条“衰龙”的低能和昏庸,更无人指责明朝军队整体建设的颓废,这是多么大的失误啊!更可笑的是,这位把明朝一半气数断送掉的垃圾皇帝,这位把保留明朝社稷的北京保卫战大功臣于谦杀害的昏聩皇帝,在死后被谥以“明宗”的尊号。余不知其“明”在何方?

一个太监就能完全主导一场大战的失败吗?笑话!即使皇帝全听他的,即使明朝军队在土木堡的被围是因为他的瞎指挥导致,也不能把战力弱化、战斗失败的责任全放到这么一个六根不全的人身上。前面几战王振倒是没有参与,明军还不是每战必败、丧师失地?因为彼时明朝的军队经过三十年的和平休息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和一直在血与火中磨练的也先军队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此时的明朝军队就是一个”花架子“。衣甲鲜明有屁的用处?武器装备表面看上去很好却不能很好地与人契合形成强大战斗力,新式火器发给士兵很多人不能熟练使用。军无斗志、士气低落,贪生怕死者众。战力弱的就像牛羊,见了狮子老虎就土崩瓦解。一败再败,先败于大同,后败于宣府,最终在土木堡一败涂地。



最关键的是这支军队的侦查能力几乎为零,对敌人的行踪几乎一无所知,处处被动。而也先却是派出多路探子,对明军动向了如指掌,批亢捣虚,纵横驰突,如入无人之境。也先还两次在明军必经之地设伏,先把明军后卫吴克忠、吴克勤部歼灭,又又迅速转兵,在明援军必经之地鹞儿岭(今河北涿鹿西北)设伏待机,将援军成国公朱勇和永顺伯薛绶带领的4万骑兵全部杀死,最后再全面合围那些失去精锐骑兵保护的”牛羊“们。明军50万人马都全军覆没了还弄不明白瓦剌方到底有多少人,可想而知这种仗打得是多么憋屈!

事后,明朝的那些文人们开始记录这次事变,他们的这些资料最后都成为清朝编纂明史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其中关于土木堡之变中明军和也先军队的参战人数就比较混乱了。最早的记载见于刘定之《否泰录》:“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据明人刘定之《否泰录》的记载,这次战役中,“虏众仅二万,我师死伤过半”。《明史本纪第十英宗前纪》:“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顺天目录》,里面记载了土木堡之战明军伤亡的实际数字:“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看看吧!明朝直到灭亡对于此次战争的实际情况都不能弄清楚,这也许就是这场战争奇迹的真实原因。既弄不清自家有多少人参战,一处一个说法,一会五十万一会二十万,更弄不清瓦剌方究竟有多少兵力参战!刘定之的《否泰录》说敌人仅两万,这是哄鬼的说法,但却被后世广泛引用,可笑可叹!两万人连续作战,先是攻击大同外围数十城堡,后是歼灭明军后卫几万人马,又设伏歼灭援军4万余骑,最后还在土木堡围住了五十万或二十多万明军,如”斩瓜切菜“一般把他们收拾干净,还把皇帝俘虏了......哈哈哈,这简直就是外星人对地球人的屠杀啊!这可能吗??



实际上,瓦剌此次进攻应该是蓄谋已久,做好充分的准备后行动的。我推测他们早就把所有地盘都侦查好了,并且通过通商贸易的方式留下了不少探子潜伏在明朝境内,随时将明朝的一举一动告知瓦剌军队,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也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看看他的进军路线和作战方法吧,绝对的大手笔!非经百战不能炼成。此次是也先倾瓦剌全国之力分四路大举攻明。命脱脱不花可汗率东路攻辽东,阿剌知院率中路攻宣府(今河北宣化),另遣一部为西路,攻甘州(今甘肃张掖),自率精骑攻大同。东西两路是”忽悠“,牵制和迷惑明军的。中路是重点,攻击的最终方向应该是明朝首都,所率骑兵都是精锐,所以连战皆捷。

根据战斗力和战果科学推定,此次战争,瓦剌部至少出动10万人马以上,很可能在15万人马左右。东西两路各派出小股骑兵各两万余打几个小城劫掠一番就走,充分吸引明军注意力兼顾捞点外快。中路又分两路大军一正一奇,也先自率10万左右为正,阿剌知院率5万兵力攻击宣府断明军退路......如此才能在土木堡形成绝对优势的攻击形势,如驱杀牛羊一般屠杀明朝军队,所向披靡。否则2万人它是再怎么也啃不动少说也有二十几万的明朝大军的。

一次看似偶然的事变其实绝非偶然。处于三十年和平疏于武备的明朝军队和处于巅峰状态的也先军队是无法比拟的。历史典籍中的话都是文人们在那里雕琢,很多都是荒谬的、臆测的,不可尽信!土木堡之战明朝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武备极端松弛(士兵连武器都不熟悉、侦查能力极端弱化根本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有多少)、军制极端不合理(50万军队仅有4万余骑兵)、指挥系统混乱和落后(很多有经验的老将被排斥在指挥决策系统之外)、皇帝昏庸无能傻乎乎(除了会端个帝王的架子其余什么都很差劲,还丧失气节想帮助敌军叫开守军城门后又复辟反攻倒算杀害大功臣于谦等人)。



不重视武力、以文抑武、追求”理学“等花里胡哨文化东西的王朝,注定会在充满血性、崇尚武力进攻的野蛮势力面前惊慌失措、不堪一击、任人宰割。宋朝是如此,明朝后期也是如此。后世之人当以明朝”土木堡之变“为鉴,永不松懈战备,永远保持强大的国防实力并时常在实战中予以检验和磨练。要”将能而君不御“,以武人任武事做到军事专业化、职业化。要把保持强大武力作为保持政权气数的最重要保障抓好。同时,要少搞那些”修身养性“、”存天理灭人欲“等虚无缥缈的文弱东西,使整个民族始终斗志昂扬而不是蔫不拉几,这样才能有条件长久地屹立于众多民族之林,傲立不倒。
楼主:HAHAICEAGE  时间:2020-07-10 19:52:58


土木堡之战明军阵亡多少人?为何正史和亲历者记录的数字相差十倍
2018-08-13 11:39 真半壶老酒半支烟

关于土木堡之战,很多人都感到奇怪:明明是一场击溃战,为什么装备精良的明军,被数量只有自己十分之一的瓦剌骑兵杀了个干净?遭此重创,明军为什么又打赢了京城保卫战?翻看当时的各种史料,我们再一次感到清人编纂的《明史》不可靠:关于土木堡之战明军阵亡多少人,“正史”和亲历者记录的数字相差十倍!

咱们先来看看《明史•本纪第十•英宗前纪》:“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既然是溃败,还能死掉数十万,看来明军真的是养尊处优得连逃命都不会了。但是随后明军的表现却好像开了挂一样,把乘胜而来的瓦剌大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其中出力最多的将领之一,居然是从土木堡之战中逃回来的石亨。有人描述石亨是十分狼狈地只身逃回的,但是那人描写的京城保卫战,给石亨当先锋的,是他的侄子石彪,这个石彪一直跟着他叔叔“参谋军事,骁勇敢战,善用斧,正统末(朱祁镇被俘前),积功至指挥同知。”

其实从土木堡逃回来的,不仅仅有石亨石彪这样的武将,还有李贤这样的文官。李贤大家都很熟悉,就是那个给死太监王振建庙祭祀写碑文的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也是他鼓动复辟的明英宗朱祁镇干掉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于谦被平反昭雪,李贤也出了力。所以说这个李贤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参与土木堡之战的时候,职务是吏部文选司(最有权的部门,管文官任命)郎中。进士出身的李贤逃了回来,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逃了回来,礼部左侍郎杨善也逃了回来。杨善后来还作为使臣,到瓦剌也先那里把朱祁镇也捞了回来,据说是一分钱没花,空手套白狼弄回了白眼狼。而李贤成了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和后来的明英宗天顺帝两朝不倒翁,还写了一本《顺天目录》,里面记载了土木堡之战明军伤亡的实际数字:“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如果有人质疑李贤的人品,说文人说话都不靠谱(其实换做别人处在李贤的位置,也未必比李贤做得更好,朱祁镇让他给王振唱赞歌,他也不敢不唱),那么咱们再来找一个大老粗口述别人记录的文章。

某本畅销书里面,写着朱祁镇做俘虏期间,身边有一个叫哈铭的,后来成了世袭指挥使。这个哈铭还叫杨铭,哈铭是他的蒙古名字,杨姓是朱祁镇赐给他的。看来这位杨铭老兄是不识字的,在《国朝典故•卷之二十八•正统临戎录》里,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比大白话还大白话——看来明朝老百姓说话也不是用文言文的。杨铭“写作”的这篇“回忆录”,甚至通俗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加点括号翻译,还真看不太明白。

杨铭记载朱祁镇讲的亲身经历中,也先抓了大鱼之后就召集大小头目开会:“我每问天上求讨大元皇帝一统天下来,今得了大明皇帝到我每手里,你每头目怎么计较?”这时候有一个叫乃公的“达子(原文如此)”说:“明皇帝是我每大元皇帝雠人, 天可怜见,那颜(蒙古汗国贵族的通称,可以理解成官人、大人)上恩赐与了到手里。”可是不知道哪根弦搭错了的伯颜帖木儿(也先的弟弟)急眼了:“那颜要这等反狗似的人在眼前开口说话!”上去就在乃公脸上搥了两拳:“那颜只要万年的好名头。大明皇帝是云端里皇帝,上天不知因那些怪怒他,推下来。数万的人马,着刀的,着箭的,躧(xǐ,踩踏)死的,压死的。皇帝身上, 怎么箭也不曾伤他?刀也不曾杀他?怎么人也不躧着他……”

后面的话就不引用了,因为咱们讨论的不是朱祁镇这厮“福大命大”,而是在瓦剌人眼中自己的战果:“数万的人马,着刀的,着箭的,躧死的,压死的。”请注意,数万而已,但是回过头来看《明史》,说的是“死者数十万”,李显回忆录说的是“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清人修明史,明武宗的战功是可以不记的,但是明军的战损是一定要夸大的,这是出于什么心态,读者诸君自然心知肚明。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否定:朱祁镇这厮不但导演了土木堡惨败,还曾带领瓦剌大军叩关攻门,最后还杀了对大明有活命之恩的于谦。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说朱祁镇是“仁君”“明君”,那只能是我们脑袋进水了……
楼主:HAHAICEAGE  时间:2020-07-10 19:52:58
-----------------------
在武器装备的筹措方面,于谦也想尽了办法。当时,京城军中仅有1/10的将士有盔甲,兵器也严重不足。为此,他一方面命令工部加紧赶制,一面将南京库存兵器的2/3,共126万件调入北京,补充守城部队。还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头盔9000余项、甲5000余件;神枪(火枪)1.1万余杆、神铳(火铳)2万多只,神箭(火箭)44万枚、火炮800余门。并更换了明军的战服、军旗等。
-----------------------
这段有啥问题吗?明朝就有打怪捡装备换钱这么穿越的事了?也先居然让你们开开心心捡装备?
1/10有盔甲,也就是说绝对是没有任何经验的鱼腩军.有记载后金骑兵对付那些没有任何经验的杂牌军,通常伸手即取几千人头,己方只伤了几名军士,死了一两匹马而已.
楼主:HAHAICEAGE  时间:2020-07-10 19:52:58
-------------------
双方兵力,指挥官编辑
瓦剌军:3万骑兵,10万步兵
明军:包括神机营在内的京城禁卫军和勤王护驾的各地王军总共20万
明军指挥官:于谦
瓦剌指挥官:也先
----------------------
也先3万骑兵加10万步兵,之前能连下宣大防线数城.埋伏不费吹灰之力干掉6万明军骑兵,接着又干掉土木堡20万明军...
我的智商不够用了...
楼主:HAHAICEAGE  时间:2020-07-10 19:52:58
@你不能不让我说话 2020-07-08 21:34:45
确实历史留下的一大疑团,土木堡之变时恰逢明朝初年,明初的明军是非常强大的,几十万强悍的军队说没就没了,肯定是发生了我们所不知的故事。
-----------------------------
人人化身福尔摩斯,否则岂不是让修改历史的恶人得逞了?
楼主:HAHAICEAGE  时间:2020-07-10 19:52:58
@wjzqsyx 2020-07-07 11:47:00
看到这里,我猜楼主想说这是文官集团的阴谋
-----------------------------
我还没说呢,你要为你的言论负责哈.
楼主:HAHAICEAGE  时间:2020-07-10 19:52:58
@Leo浪神 2020-07-07 11:33:07
连军事外行都能看出问题来,明显是百胜精锐受命于另一个军事外行的强行指挥上,这个外行指挥是谁?显然是皇帝本人,不然,打了大败仗,皇帝第一个不高兴,就算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指挥的,也难逃罚责!
-----------------------------
大部分身经百战的大将都在土木堡大营中,当时前线连吃败仗,人心惶惶,你觉得明英宗会把自己的小命交给一个从没打过账的太监(哪怕同睡一床),而不听满营老将的一句话?明英宗是从太子正规培养的,知识面不会有太大的缺陷,御驾亲征可以理解,之前和之后都没有表现得很昏庸.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当估计后卫有失,肯定经过中军大帐军事会议商讨后,派出朱能带四万精锐驰援,这个策略有点冒险,也未尝不可.因为倘若朱能受阻,退回土木堡,大军依然完整,所以最关键是4万最精锐骑兵竟然被2万骑兵加10万步兵(百度数据)包了饺子,这才离奇.

楼主:HAHAICEAGE

字数:556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7-05 16:20:29

更新时间:2020-07-10 19:52:58

评论数: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