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古印度列国志】〈长篇连载〉

【古印度列国志】〈长篇连载〉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一):鸯伽

印度列国时代(梵语:महाजनपद,Mahajanapada,意为“大国”,约前600年—约前300年),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承印度吠陀时代。主要是十六大国并立争霸,这些大国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
摩揭陀国实力最强,经诃黎、幼龙、难陀、孔雀四个王朝的发展与扩张,最后由孔雀王朝在公元前4世纪末统一了印度大部,结束了印度列国时代。
十六大国,又称十六雄国,有多种说法与翻译,一般采用的版本是南传大藏经增支部,部分文献将喻尼、苏摩/苏噏摩列为十六大国。十六国中,跋耆和末罗是贵族共和国,其余为君主制国家。除了十六大国外,还有释迦、蓝摩等小国。
摩揭陀的王舍城、跋耆的毘舍离城、拘萨罗的舍卫城和阿逾陀城、迦尸的婆罗痆斯城、鸯伽的瞻波城、跋蹉的憍赏弥城和犍陀罗的呾叉始罗城,是当时的八大商业城市。此时期冶炼的铁器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在考古学领域,此时期与北方磨光黑陶文化(Northern Black Polished Ware)相对应。
列国时代是印度文化重要的发展时期,宗教与哲学蓬勃发展,剧烈的社会动荡伴随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沙门思潮,诞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有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和耆那教的创始人伐达摩那,另外还有持无作论的富兰那•迦叶,持宿命论的末伽梨•瞿舍罗,持不可知论的删阇夜•毗罗胝子,持顺世论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持七元素说的波拘陀•迦旃延。这一时代也被佛教称为“佛陀时代”。婆罗米文出现于此时代。
1.鸯伽
鸯伽(梵语:अंग),也译瞻波国,是公元前12世纪到前6世纪位于今印度次大陆东部孟加拉国一带的国家。相传该国得名于开国君主鸯伽王子。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其国周四千余里,气候炎热潮湿,民风淳朴。其首都瞻波城因遍植瞻波树而得名。鸯伽与摩揭陀国相邻,曾经在抵抗摩揭陀国的侵略中取得过胜利,但最终仍为频毗娑罗所灭。在《摩诃婆罗多》中,迦尔纳统治该国。佛教典籍《增支部》将其列为十六雄国之一。
鸯伽(鸯掘多罗国、Aṅga),都城为恒河南岸边上的瞻波(Campā)城,印度公元前6世纪时的十六大国之一。该国西邻摩竭陀国,佛祖在世时即已被摩竭陀国所灭。该国疆域包括今印度国比哈尔邦、贾坎德邦和尼泊尔国东南部平原地区,都城位置,根据《大唐西域记》卷十“瞻波国”的记载,推定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帕格尔布尔(Bhagalpur)市。
瞻波城名称的由来,传说是因为这里遍植瞻波树(瞻卜树Campaka),花开金色,香气袭人。梵语音译还有:赡博迦、赡葡、赡波、赡卜等,义译为香花树、金色花树等,即黄果兰树,英文名称:MicheliaCampaka,学名:Michelia alba DC.,属木兰科含笑属植物。
另外,佛典《阿含经》中多次提到“弥萨罗”(梵语:मिथिला, mithilā),即指古代印度“随提国”的首都,也是国家的名称。经考证,弥萨罗国的疆域与瞻波国基本相同,但是都城位置在现今尼泊尔的贾纳克布尔(Janakpur)市,印度古代国家迁都情况非常普遍,但该国迁都的先后时间顺序还待考证。
鸯伽(鸯掘多罗国),位处十六大国的最东部,恒河中游的平原地区,东、南两面是恒河下游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西部以恒河为界线,西南边与摩揭陀国相接,西北边与跋阇国相接,北至喜马拉雅山脚。
都城为瞻波(Campā,Campa)城,位于恒河南岸,在今印度国比哈尔邦帕格尔布尔(Bhagalpur)市附近,是当时南亚次大陆八大商业城市之一。
鸯伽国(瞻波国),佛陀在世时,即已被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所灭,因此有些典籍记载为摩竭陀-鸯伽国。据考证,鸯伽国的一些部族逃亡到了当时更为落后的恒河下游地区,并在此地区建立了各自的国家,构成东印度主要国家。孔雀王朝时期,这些在列国时代没有被记录的新国家也被纳入摩揭陀国的版图,随着孔雀王朝的结束,各国又再次独立。直到公元八世纪,东印度强势崛起,并建立了大一统的波拉王朝。
君主列表:
鸯伽(瓦里王之子,该国的同名建立者)
迦尔纳
巨车
Vrishasena
Samudrasena
Chandrasena
多摩梨
毛足王(萨罗十车王的朋友)
Chitraratha
Vrihadratha
Vasuhoma
Dhatarattha(摩诃婆罗多中记载)
Dhadivahana(摩诃婆罗多中记载)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二):摩揭陀1

2.摩揭陀
摩揭陀(梵语:मगध,Magádha,或译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的一个重要王国。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圣地之一。唐朝贞观年间,高僧玄奘往印度取经,曾路经此地,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专辟二卷详述。
摩竭陀国,在列国时代初期,为恒河南岸国家,东部与鸯伽国(瞻波国)相接,南至山地,西部与迦尸国相接,北面与跋阇国隔河而望。
都城:王舍城(Rājagṛha,Rajagrha),当时南亚次大陆的八大商业城市之一。佛陀在世时,王舍旧城在山中;佛陀去世后该城因火灾被毁,搬入新城,遗址在今拉杰吉尔(Rajagrha)镇,现有(新)王舍城遗址公园。公元前450年,优陀夷王统治期间迁都华氏城(Pāṭaliputra),今印度国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Batna)市。
摩竭陀国实行君主制。列国时代初期,摩竭陀国与憍萨罗国、跋阇国、跋蹉国(憍赏弥国)并称4大最强国,该国经过诃黎王朝、幼龙王朝、难陀王朝、孔雀王朝四个王朝的发展与扩张,最后由阿育王第一次统一了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结束了列国时代。
佛陀在摩竭陀国的伽耶(Gaye)城外得道,这里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佛陀得道后,最先到达的都城是王舍城,长期在旧城外的竹林精舍等处居住和宣道,因此这里也是许多原始佛教典籍的诞生地。佛陀生前,与摩竭陀国王频婆娑罗王(瓶沙王)、和其子阿阇世王(未生怨王)过从甚密,去世后,阿阇世王参加了葬礼并与八王共分佛舍利,后建塔供养(现有考古遗址)。阿阇世王还襄赞在旧城郊外的石窟中举行了佛教第一次结集。阿育王统一南亚次大陆后,以敕令的形式使佛教成为南亚地区的宗教并向全世界传播。
(1)历史
摩揭陀位于恒河中下游地区,大体相当于今印度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不同王朝统治下,摩揭陀王国的疆域有很大变化,有时以摩揭陀为核心区域的政权会扩张为囊括整个北印乃至南印部分地区的大帝国。在早期吠陀文化时代,摩揭陀尚被视为落后地区。摩揭陀的早期王朝世系均不可考,虽然往世书中保留一份极不可信的王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摩揭陀国王妖连也曾作为一个强大的反面人物出现。摩揭陀真正清晰的历史开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王)统治时期,这主要是由于佛教和耆那教文献保留许多关于他的资料。频毗娑罗统治下的摩揭陀是北印的一大强国,也是所谓“印度十六雄国”之一。
频毗娑罗时代的摩揭陀都于王舍城(今拉杰吉尔)。由于摩揭陀具备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它逐渐在十六雄国中取得优势地位。频毗娑罗在位时已经开始向外扩张,向东吞并同为十六雄国之一的鸯伽,并与西北方的憍萨罗和东北的弗栗恃建立联姻关系。在频毗娑罗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统治时代,摩揭陀进一步扩张,利用阴谋夺取弗栗恃,并迫使憍萨罗臣服。频毗娑罗和阿阇世广泛关注当时印度活跃的思想界,佛教和耆那教文献都声称他们是本教的支持者。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结集据说就是在阿阇世赞助下举办的。阿阇世之子优陀夷将都城迁至华氏城。优陀夷之后的国王据说都是些杀父篡位者,统治昏庸残暴,终于被贵族和市民所推翻。一个大臣悉输那伽被选举为新国王,开始幼龙王朝的统治。悉输那伽之子黑阿育王扶持佛教(注意--勿将他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弄混),并赞助举行佛教的第二次结集。在黑阿育王死后,他的年幼的儿子们被大将摩诃帕德摩•难陀推翻,后者建立难陀王朝。
难陀王朝是摩揭陀又一次大扩张时代,其扩张所及远远超出了摩揭陀的核心范围。尽管关于这个王朝的一切都晦暗不明,历史学家仍然确信,至少在大红莲难陀统治时期摩揭陀进行大规模的武力开拓边土。这包括彻底征服憍萨罗,向东南扩张至今奥里萨邦;根据铭文显示,大红莲难陀的权威甚至及于德干。根据传统说法,在大红莲难陀死后,王位由他的8个儿子先后继承;在他们的统治下,政权的能力逐渐衰弱。难陀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是达那•难陀,一般认为他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时的摩揭陀国王;根据希腊人的说法,这个国王拥有相当可观的军事实力。但由于他的统治非常残暴,终于导致民众暴乱,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冒险家乘机推翻难陀王朝。
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是印度第一个可以明确确定年代的王朝,这是由于该王朝与希腊化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使现代研究者可以通过能够明确确定年限的各希腊化国家留下的资料来推断孔雀王朝的情况。孔雀王朝以前的印度各王朝的具体存在时间只能靠估计,而不同学者的估计结果可能相差数百年之多。旃陀罗笈多在获得政权后立刻派兵攻打亚历山大在印度河流域留下的一些军队,夺取旁遮普,迅速统一整个北印度。之后,他阻止企图恢复希腊人在西北印度的统治的亚历山大诸继业者之一塞琉古;旃陀罗笈多与塞琉古签订和约,使孔雀王朝获得了部分中亚,实际上形成孔雀王朝对亚洲希腊化国家的优势地位。
(2)历代君主
①传说中的诸国王
巨车,妖连,偕天
②诃黎王朝
第一个完全可信的国王是频毗娑罗;频毗娑罗以后诸王的世系,来自斯里兰卡《大史》
频毗娑罗(在位52年)
阿阇世(在位32年)
优陀夷(在位16年)
阿兔楼陀
文荼(阿兔楼陀与文荼合在一起在位8年)
那伽都沙迦(都沙迦,在位24年)
③幼龙王朝
悉输那伽(龙种,在位18年)
迦罗输伽(黑阿育王,在位28年)
黑阿育王的十个儿子(在位22年)
非常混乱的历史;大红莲难陀也许没有立刻篡位,而是继续以黑阿育王的某个儿子为傀儡
④难陀王朝
据《大史》,难陀王朝总共只统治了22年;大红莲难陀的儿子的数量,是通过《大史》将整个王朝称为“九难陀”推出来的
摩诃帕德摩•难陀(大红莲难陀)
大红莲难陀的8个儿子:
达那•难陀
(3)偕天
偕天(梵语:सहदेव,IAST:Sahadeva),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人物。他是般度族五子中最小的一位,为般度的第二位妻子玛德利召唤双马童所生,与第四子无种为双胞胎兄弟。
①早年
偕天之父般度遭紧陀摩仙人诅咒,无法与女性交欢;为避免绝嗣,其妻贡蒂使用从敝衣仙人处学得的神术向神明求子,并教给第二位妻子玛德利。玛德利向双马童求得二子,第二子便是偕天。之后,俱卢族与般度族跟从德罗纳接受训练。
在般度族五人娶得黑公主后,每人都与黑公主育有一子,其中偕天之子名为闻军(श्रुतसेन,Śrutasena)。
在般度族与俱卢族的骰子赌局中,般度族最终满盘皆输,导致五人被流放十三年,其中一年须隐姓埋名。偕天发誓要亲手击败骰子赌局的始作俑者沙恭尼。在第十三年,偕天乔装打扮为吠舍牧牛人,在摩蹉国照看牛群。
②俱卢之战
战前,偕天希望由摩蹉国国王毗罗吒担任般度一方主帅,但长兄坚战提名猛光。为期十八天的俱卢之战中,偕天驾驶的战车旗帜上的图样为银色天鹅。他击败了敌方多名参战者,其中有难敌的四十位兄弟、沙恭尼以及沙利耶之子。战后,偕天被封为摩德罗国国王。
③逝世
争斗时开始之际,般度族五人偕同黑公主及一条狗前往喜马拉雅山,欲升入天国。偕天在五人中第二位倒下逝世。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三):摩揭陀2

(4)诃黎王朝
诃黎王朝(Haryanka dynasty),亦被译为“曷利昂伽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在前7世纪至约前413年的王朝,由统治者为诃黎族人而得名。建立之初定都于王舍城,优陀夷时期迁都至华氏城。这一时期的摩揭陀国吞并了鸯伽、跋耆、拘萨罗、迦尸等国,为后来统一印度奠定了基础。
①世系
诃黎王朝历经200余年,共经历了10位君主。第五位君主频毗娑罗是第一个完全可考证的国王。
巴哈蒂亚(Bhattiya,斯里兰卡《大史》所记载的频毗娑罗之父)
频毗娑罗(前544年~前492年)
阿阇世(前492年~前460年)
优陀夷
阿兔楼陀
文荼(优陀夷、阿兔楼陀与文荼合在一起为前460年~前440年)
那伽都沙迦(前437年~前413年)
在《往世书》中载有另一份可信度不高的世系表,将诃黎王朝和幼龙王朝认为是同一个王朝。悉输那伽在前王朝被推翻后,被贵族选举为新的统治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按这一说法,频毗娑罗之前的四位君主是:
悉输那伽 (约前684年-?)
黑阿育王
差摩达摩
刹多罗乌阇
②频毘娑罗
频毘娑罗(梵语:बिम्बिसारः,Bimbisāra,前558年-前491年),又译为频婆娑罗、瓶沙王,摩竭陀国诃黎王朝的国王,王舍城的建立者。在位期间,并吞了东面的鸯伽国,扩张了摩竭陀国的领土。是释迦牟尼的好友与保护者。
其子阿阇世王受到提婆达多所劝,发动兵变、篡位,将频毘娑罗禁锢地牢饿死。佛教传说中频毘娑罗在禁锢中悟道,证得阿那含果而入般泥盘。
③阿阇世王
阿阇世王(Ajatashatru,?-前461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国王。频毘娑罗王(Bimbisāra)与韦提希王后之子,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耆那教创始人伐达摩那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阿阇世出生时,相命师禀告他的父亲频毘娑罗王:“阿阇世日后一定会反叛。”频毘娑罗王将阿阇世摔于宫阶,但是阿阇世从高空落地,却没有大碍,只有指头受伤。
成长后,他被立为太子,与一直想要谋害释迦佛的提婆达多结交。提婆达多劝阿阇世篡位,阿阇世于是发动兵变,自立为王,并且禁锢了父母亲。饿死父亲频毗娑罗王在地牢中。自从父亲死后,他心病难安,全身生疮腐烂,于是深自忏悔,并向释迦牟尼佛皈依,从此立志为佛门护法。
立志为佛门护法之后,被释迦牟尼佛授记,在未来将成辟支佛。
在憍萨罗国国王毘琉璃(Vidudabha)溺死后,阿阇世也统治了憍萨罗国。
(5)幼龙王朝
幼龙王朝(IAST:Śiśunāga,或译为龙种王朝、幼龙王朝,音译为悉输那伽王朝;得名于其创建者悉输那伽)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一个王朝。关于这个王朝的真正历史,至今模糊不清,其起止年代和所包含的君主,也有几种互相矛盾的说法。
①历史
幼龙王朝的创建者悉输那伽(意译为幼龙或龙种)本是前王朝的大臣。在前王朝被推翻后,他被贵族选举为新的统治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关于这个前王朝是什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被推翻的是诃黎王朝(诃黎族人的王朝),即著名的频毗娑罗(瓶沙王)所属的王朝。这种说法见于一些佛教文献,如巴利文的《大史》及《大史义疏》。按这种说法,则幼龙王朝存在不到一百年(约前410年~前360年;按大史本身,只传三代、68年)就被难陀王朝推翻,是介于诃黎王朝和难陀王朝之间的一个短暂王朝。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悉输那伽接替的王朝不是诃黎王朝,而且频毗娑罗本身就是幼龙王朝的成员。这种说法见于往世书。按这种说法,则幼龙王朝的开始时间要早得多,是一个从前7世纪就已存在的漫长王朝,最后在前5世纪被难陀王朝推翻。无论哪种说法都认为幼龙王朝是难陀王朝之前的那个王朝。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前一种说法更准确。
按照第一种说法,诃黎王朝的最后一个君主都沙迦是一个无道的昏君,大约在前410年被叛乱的市民和贵族推翻。人们选举都沙迦的大臣悉输那伽为新的国王。悉输那伽不是摩揭陀人;据说他的祖先来自摩揭陀的敌国弗栗恃,该国在前5世纪被诃黎王朝的摩揭陀君主阿阇世征服。弗栗恃的政体实质上是一个多部落联盟,悉输那伽即为联盟中离车族人的后代,所以他的王朝(即幼龙王朝)也被称为“离车王朝”。新国王马上展开扩张活动,征服了西印度的大国阿槃底。阿槃底与摩揭陀和弗栗恃同为当时印度最强大的所谓“十六雄国”之一;在吞并了这些强大的邻居之后,幼龙王朝治下的摩揭陀可能已是印度最强大的政权。
悉输那伽的继承者是他的儿子黑阿育王(不要把他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弄混)。黑阿育王是佛教历史上颇为重要的人物,因为就是在他统治时期,印度各地的佛教僧团为“十事非法”之争在原弗栗恃国的首都吠舍离举行了佛教历史上的第二次结集(所谓七百结集或七百比丘大会)。黑阿育王可能对结集进行了干预,上座部的文献说他本来支持在辩论中失败的吠舍离比丘一方,而《大史》又说他在妹妹的劝告下转而支持了“正统”的一方。无论如何,佛教在这次结集后发生了严重的分裂。
黑阿育王死后幼龙王朝就崩溃了。有些文献说他死于非命。显然发生了新的叛乱,他的年幼的继承者们(据说是十个儿子)无力保住政权,王位被出身低贱的将领大红莲难陀篡夺,后者建立了难陀王朝(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前摩揭陀的最后一个王朝)。
幼龙王朝的都城是在华氏城。摩揭陀本来都于王舍城,但是在优陀夷统治时代迁都至华氏城。
②历代君主
a.第一种版本
悉输那伽(幼龙王,龙种王)约前413年-前395年
黑阿育王 约前395年-约前367年
黑阿育王的几个儿子(传统说法是十个儿子)
b.第二种版本
悉输那伽 约前684年-?
黑阿育王
差摩达摩
刹多罗乌阇
频毗娑罗(瓶沙王,影胜王)约前545年-约前491年
阿阇世(未生怨王)约前491年-约前461年
都沙迦
优陀夷
难提跋达那(按照佛教文献,这是黑阿育王的一个别名)
摩诃难丁(大难丁王,按照佛教文献,这是黑阿育王的一个别名)约前367年-约前345年
(6)难陀王朝
难陀王朝(Nanda Dynasty,公元前364年—前324年)是统治摩揭陀王国的一个王朝,首都华氏城(今比哈尔邦巴特那),建立者为摩诃帕德摩•难陀(Mahapadma Nanda)。该王朝统治时期摩揭陀统一了恒河中上流域,初步具备了帝国规模,同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虽然该王朝试图统一印度的进程被亚历山大东侵所打断,但是为其后孔雀王朝向印度河流域推进作好了准备。公元前324年,被自摩揭陀国新兴的孔雀王朝取代。
①摩诃帕德摩•难陀
摩诃帕德摩•难陀是一个出身低下的人。据一种传说,他的父亲就是幼龙王朝末王,而母亲却是一个首陀罗。另一传说认为,他的父亲是一个理发匠,而母亲是一个妓女。还有一说认为,他本人是理发匠,与幼龙王朝末王的王后有私情,二人勾结杀死国王及诸王子,篡夺了政权。从这以后,不少王朝的创立者都出身低下,这说明当时统治者与高等种姓渐趋腐朽,而下层人民的力量正在增长。
公元前364年摩诃帕德摩•难陀杀死幼龙王朝的末代皇帝,建立难陀王朝(约公元前364-324年)。难陀王朝的末代皇帝是达那•难陀(Dhana Nanda),在他统治时难陀王朝进入全盛时期,疆域扩展到今西部的旁遮普。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灭难陀王朝并建立孔雀王朝。
在难陀王朝时期,摩揭陀统一了恒河流域地区,疆域扩展到今西部的旁遮普,已经初具帝国规模。据希腊作家记载,难陀王朝有2万骑兵、20万步兵、2000战车、3000战象。还有一说是,8万骑兵、8000战车、6000战象、20万步兵。总之,难陀王朝已经准备了向印度河流域推进的力量,不过这一进程被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侵打断了。
②达那•难陀
达那•难陀,摩揭陀王国国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21年),摩诃帕德摩•难陀之子,属于难陀王朝。
达那•难陀,摩揭陀王国国王摩诃帕德摩•难陀之子,公元前329年成为国王。达那•难陀统治时期,摩揭陀王国统治了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这时,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也一度占领印度河流域。达那•难陀的暴政也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公元前321年,旃陀罗笈多攻克华氏城,达那•难陀被杀,难陀王朝结束,孔雀王朝开始。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列国时代十六雄国(六):健驮逻

13.阿槃提
阿槃提国(梵语:Avanti),又译为阿槃底、摩波槃提,释迦牟尼时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大致上位于印度摩腊婆地区。在释尊时代,它是极为强大的国家,与憍萨罗国、摩揭陀国和跋蹉国并为四强。
它是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有许多著名佛教僧侣皆出身此国,分别说部在这个地区形成。耆那教的始祖大雄也曾经在此国修行,因此成为耆那教圣地之一。
阿槃提拥有两个分国,在西北方以邬阇衍那为首都,在南方以摩酰昔摩地为国都。
阿般提国,东面与支提国隔山而望,南、西面皆为德干高原,北面与苏罗娑国、婆蹉国隔昌巴尔河而望相接。
都城为邬阇衍那(Ujiayani,Ujjaini)城,意译最胜城,音译又作:优禅尼、乌贾尼城等,今在印度国中央邦乌贾因(Ujjain)市。
在列国时代,阿般提国是南亚次大陆中西部地区最强大国家,实行君主制。公元前410年,摩揭陀国进入幼龙王朝时期,同年新国王悉输那伽(Sisunaga)征服了阿般提国,如是南亚次大陆列国时代结束。此后,随着亚历山大东征等一系列政治变化,此区域又不断恢复国家建制,到公元7世纪,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记录此地区存有邬阇衍那、摩腊婆等国家。
佛陀生前未到过此地,其十大弟子之一的迦旃延(梵语:कात्यायन,转音Kātyāyana,标准英译Mahakatyayana),以“论议第一”为人所尊崇,出生和传道于此。
14.阿湿波
阿湿波(梵语:Aśmaka)是印度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中最南面的国家,位于戈达瓦里河上游地区,都城为补怛洛迦(梵语:potalaka)。佛教经典《撰集百缘经》提及过它的一位国君——梵豫王。《往世书》中记载了它的二十五位国君,与摩揭陀国的幼龙王朝为同一时代。在《本生经》五中,以阿湿波与阿槃提的关系类比于鸯伽与摩揭陀的关系,因此佛教学者推测阿湿波可能是阿槃提的附属国。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该国也较晚才被摩揭陀国所灭。
阿湿波国,位于十六国最南部,温迪亚山脉断裂带、讷尔默达(Narmada)河以南的德干高原地区,是相对于其它十五个印度河-恒河地区的国家完全独立的文明体系,与其距离最近的是其北面的阿般提国。
都城为补怛洛迦(梵语:Potalaka或potali)城,音译又作:补多勒迦城、波坦那(Potana)城。史诗《摩诃婆罗多》则言都城名为Paudanya。无论此国都城为何,其今址均未考定。
关于列国时代的阿湿波国情况,历史记载有限,仅能推知此时当地人的语言属于泰米尔语系,而其它十五国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时期,阿湿波国被摩揭陀国收入版图,此后很快又独立。公元七世纪,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记录此地为摩诃剌他国,都城在今纳西克(Nashik)市,位于戈达瓦里(Godavari)河南岸,属印度国马哈拉施特拉邦。
佛陀生前未到过阿湿波国。随着阿育王弘扬佛法,德干高原地区佛教开始兴盛,此情况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名录的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为证,玄奘法师记录此地为阿折罗伽蓝及石窟。
15.健驮逻
健驮逻(梵语:गन्धार),又译“犍陀罗”(犍:汉语拼音qián;注音符号ㄑ|ㄢˊ)、“乾陀罗”、“香风国”等。有的学者认为健驮逻是今日阿富汗坎大哈的前身。
乾陀罗国,东南方向是居楼国,西北面与剑洴沙国相接,这里是印度河上游的五河交汇之地,南亚次大陆历史发源地之一,因处在东西文明的交汇之地,在吠陀时代已经达到高度文明。
都城为呾叉始罗(Taksasila,Takkasila)城,当时南亚次大陆八大商业城市之一,今为巴基斯坦国旁遮普省塔克西拉(Taxila)市。
列国时代,乾陀罗国为君主制。公元前五世纪,被波斯帝国所灭。孔雀王朝时,重新划入印度版图。
佛陀在世时,未到过此地。公元1世纪,这里佛教兴盛,并形成了融合西方雕塑艺术的佛陀造像制作中心,犍陀罗艺术对中国影响很大。
(1)地理位置
健驮逻是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一个古国,位于喀布尔河的南方,东抵印度河并包括喀什米尔的部分地区。故王城布路沙布逻(Purusapura)在今巴基斯坦喀布尔河南白沙瓦的西北。布路沙布逻东南几公里处,曾有大菩提树,相传过去四佛曾坐在此菩提树下。菩提树西南有如来舍利窣堵坡。窣堵坡西有迦腻色迦王佛寺。
从吠陀时代起健驮逻从喀布尔河的南方到喀布尔河口以至印度河流域都有人居住。后来健驮逻人渡过印度河扩张到旁遮普西北一些地区,因此健驮逻曾居北疆大道要冲,成为和波斯和中亚交通的中心。
(2)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家赫卡塔埃乌斯就提到迦湿弥罗国是健驮逻国的一个都市。
由于雅利安人迁移到来,中亚青铜时代文化融入健驮逻文化。健驮逻人骁勇善战,在《摩诃婆罗多》的战争中健驮逻国王曾帮助俱卢族人对抗般度族(Pandavas)人。
根据健驮逻文《佛本生经》,古时健驮逻曾是迦湿弥罗国的属国。
健驮逻国的主要都市是白沙瓦和呾叉始罗。呾叉始罗曾是健驮逻国的首都,也是古代的学术中心;《波腻文法》的作者文法家波腻尼仙和《论政治》的作者政治家考铁利亚都出自呾叉始罗大学。
(3)波斯统治时期
健驮逻和甘菩遮很快在居鲁士二世(公元前558年-530年)在位期间(或在大流士一世在位的第一年)被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所征服,组成了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十个并且是最富裕的行省。
据说居鲁士二世毁坏了位于Paropamisadae的迦毕试国(现在的贝格拉姆)的著名城市甘菩遮。
(4)马其顿—希腊统治时期
在公元前327年, 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三世入侵健驮逻国,传入希腊文化。但亚历山大的部下没有记录健驮逻和甘菩遮的名字,但却记录了其他数十个小国的方位。这排除了健驮逻和甘菩遮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发展成大的王国的可能性。
公元前326年,大多数位于从前健驮逻和甘菩遮的政权都被马其顿人征服。 一些学者认为健驮逻人和甘菩遮人是同一族群。
公元前3世记由于位处丝绸之路交通的要道,健驮逻国力鼎盛。这时候希腊人和健驮逻国王族通婚,另一方面孔雀王朝阿育王派遣佛僧人到健驮逻国传道。希腊文化和佛教文化在健驮逻国得以融合而产生特有的健驮逻文化。
(5)公元前二世纪之后
公元前二世纪,原居中国河西走廊的大月氏部落于前176年和前162年两次败于匈奴,不得不循天山北路西迁到伊犁河流域,并逐走当地斯基泰人(塞人),而斯基泰人就南下逐步灭亡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后月氏于约前135年左右间再败于乌孙迫使他们渡楚河南下占据大夏,原居大夏的斯基泰人(Sakas)被迫南迁健驮逻。
公元前1世纪,安息国王冈多法勒斯(Gondophares)统治健驮逻。
此后又百余年,贵霜帝国开国国王丘就却从安息手中夺取健驮逻。公元58年贵霜王朝第三代国王迦腻色伽一世在布路沙布逻(Purusapura)(今巴基斯坦喀布尔河南白沙瓦的西北)建立王城。迦腻色伽一世铸币使经济繁荣,这时期佛教大盛,并传入中国。
公元三世纪萨珊王朝入侵,健驮逻衰落。公元五世纪,嚈哒王多逻摩那侵略印度,毁灭健驮逻。
16.剑浮沙
剑浮沙(梵语:Kamboja)是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雄国之一,又译为甘菩遮国。该国位于印度次大陆的最西面,首都为多门城(梵语:Dvārakā)。其统治阶级原本是一个刹帝利种姓,梵文和巴利文文献经常提到。
他们是说伊朗语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二至公元五世纪跟塞种入侵印度,并控制各王国(他们有时也被认为是塞人王室)。
剑洴沙国,位于十六大国最西部,印度河上游与斯瓦特河交汇处的平原地带,西南部与乾陀罗国相接,其它各方向以兴都库什山脉山脚为界。
都城为陀跋利迦(Dvārakā,Dvarika)城,意译多门城,今址不详,可能在今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马尔丹市附近。
据考证,这里是说伊朗语的雅利安人部落的居住地,剑洴沙(Kamboja)人是阿育王石刻敕令所列各民族之一。在列国时代,该国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性,虽然实行君主制,但国王只是名义领袖,实际由各部落首领管理,贵族都是刹帝利种姓。此地以出好马和骑手闻名。公元前五世纪,被波斯帝国所灭。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归入摩揭陀国版图,阿育王在其都城附近刊布了遵守佛法的敕令。公元前二世纪,剑洴沙人与塞种人(大夏,也有观点认为剑洴沙人是塞人的王族)联合占领了南亚次大陆,建立了贵霜王朝,直至公元五世纪初,笈多王朝兴起后式微。根据公元七世纪,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的记录,原剑洴沙人的居住地此时归在健驮逻国(即乾陀罗国)名下,但此时健驮逻国也是王族绝嗣,役属迦毕试国。
佛陀在世时,未到过此地。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孔雀王朝(二):旃陀罗笈多

(2)早年时期
公元前4世纪20年代,有一个名叫旃陀罗笈多的年轻人,他来到旁遮普地区,见过亚历山大,因语言冒犯而差点被处死,后来侥幸逃脱。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根本没有把这个年轻人放在心里,他想继续挥戈插向印度的腹心,但思乡心切、水土不服、疲惫不堪的亚历山大的将士们拒绝继续前进,使这个高傲的征服者不得不第一次屈从了部下,在留下了代理人之后,心有不甘地离开了这块热土,一去而不再复返。
亚历山大前脚一走,印度人民就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起义,王公们乘机推波助澜,企图恢复原来的统治。但在这些起义中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正是上文所述的名叫旃陀罗笈多的年轻人。旃陀罗笈多出身于印度一个世代养孔雀的家族,名叫莫里亚家族(另一种说法,“孔雀”的名称只是出于对“莫里亚”的音译)。
旃陀罗笈多出身于寒微还是富贵家族有不同的说法,从他能够亲会亚历山大来看,地位应该不低,但不管如何,当时的旃陀罗笈多已相当落魄,从亚历山大那里逃跑之后,一个叫桥底利耶的婆罗门的帮助又使他时来运转。桥底利耶看中了旃陀罗笈多的才能,便在他身上投资,帮他弄到了第一桶金,又利用这些钱财招募了一支军队。在旃陀罗笈多的出色领导下,这支军队发展壮大,终于在反马其顿人的斗争中成为主力。
面对印度人的反抗浪潮,亚历山大留下的代理人终于抵挡不住,带领大部分兵力跟随亚历山大的脚步撤走了。旃陀罗笈多成为这里新的统治者,建立了孔雀王朝,时间是公元前324年。他同样雄心勃勃,下一个征服目标是恒河流域的摩揭陀王国。
摩揭陀王国当时正处在难陀王朝的统治下,已经统一了恒河流域,国势正盛,据说有20多万军队,还有数千战象和战车。在气势如虹的孔雀王旃陀罗笈多的进攻下,难陀王朝的防线一溃千里。首都华氏城很快成为旃陀罗笈多的战利品。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在同一帝国的统治下,旃陀罗笈多成为这一历史荣誉的拥有者。
(3)统治时期
旃陀罗笈多很快又遇到了另一个强劲对手。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庞大的帝国被他几个部将瓜分,亚洲部分主要被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取得。塞琉古想恢复马其顿人在印度西北部地区的的统治,于公元前305年带兵入侵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
已入暮年的旃陀罗笈多依然宝刀未老,打败了马其顿——希腊入侵者。双方签订了和约。和约明显对获胜方孔雀帝国有利,塞琉古的军队撤走,并将印度河西北部地区的的一些土地也让给了旃陀罗笈多。双方缔结婚约,结成世代友好邻邦。
旃陀罗笈多打下的基业,由他的儿子宾头沙罗和他的孙子阿育王继承并发扬光大。
到阿育王时代基本统一了印度(半岛最南端除外),孔雀王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基本统一了印度的政权。
(4)宗教信仰
旃陀罗笈多是个虔诚的耆那教信徒。耆那教是筏陀摩那在公元前6世纪所创立的宗教,同印度教和佛教一样,相信灵魂解脱,业报轮回,主张非暴力、不杀生、行善积德,而对禁欲和苦行的提倡则远超过佛教和印度教,其部分教派甚至主张信徒裸体修行,以示一文不名。
旃陀罗笈多在俗世间的业绩已圆满,便转而追求灵魂上的价值。为了更好地以一个耆那教信徒的方式生活,他抛弃了王位出家,最后竟至绝食而死,时间在公元前300年。旃陀罗笈多的以身作则,也对耆那教的传播起到了作用。
(5)社会评价
孔雀王朝统一印度的时间不长。印度在历史传统上向来分多合少,即使在统一时代也存在着众多维持半独立状态的地方土邦。但政治上的分裂并不能掩盖印度各地在文化上的同一性。种姓制度、宗教信仰等都为印度所共有。
旃陀罗笈多抵制了希腊人的入侵,在文化上、政治上避免了印度成为又一个希腊化的地区,他的胜利也是印度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本土政权抗击外来入侵的重要胜利之一。
4.宾头娑罗
宾头娑罗(梵语:बिन्दुसार,IAST:Bindusāra,或译为宾头沙罗、频头娑罗,意译为适实王;?~前272年)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二位国王(约前297年~前272年在位)。
关于宾头娑罗,现代研究者掌握的资料十分有限。他是孔雀王朝建立者旃陀罗笈多的儿子,一些文献说他的母亲叫杜陀罗。旃陀罗笈多在晚年时成了一名耆那教徒,因之放弃王位到南印迈索尔一带去修行;他将王位传给了宾头娑罗,时在约前297年。据说旃陀罗笈多后来按照耆那教的习俗绝食而死。
据一些希腊古典作家模糊不清的记载,宾头娑罗承继了父亲的扩张政策,为帝国增添许多领土。希腊文献称宾头娑罗为“阿利特罗卡得斯”(Αλλιτροχαδες),这个词来自梵语“阿密多罗揭多”,意为“杀敌者”,这说明他一定有过战功。他可能曾经对印度南部用兵,攻占了温迪亚山脉以南、直到本内尔河的广大地区。
宾头娑罗与各希腊化国家维持良好关系。他曾经接待过塞琉古帝国国王(可能是安条克一世)派来的使节代马库斯。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也曾向他派出过使节。
与父亲不同,宾头娑罗青睐正命论(“邪命外道”)学派的哲学。正命论者也受到宾头娑罗的妻子达摩王后的恩宠,并在她怀孕时预言了将有一个伟大的儿子(显然是指阿育)诞生。
宾头娑罗去世于前272年。在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阿育和修私摩展开了争夺继承权的斗争,最后阿育获胜,并成为了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孔雀王朝(三):阿育王1

5.阿育王
阿输迦•孔雀(梵语:अशोक मौर्य,IAST:Aśoka Maurya,约公元前304年-前232年),常被简称为阿育王(अशोक,Aś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带来佛教的繁荣,后世称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伟大的国王之一。在多次的战争之后,阿育王在公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间统治了印度次大陆大部分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扩张到现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达到伊朗的东部,东边则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则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国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邬阇衍那及巴连弗邑。
(1)即位之初
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前273年频头娑罗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与其兄苏深摩争夺王位取胜,并把王族政敌全部杀死,在统治初期被认为是一个暴君。不久阿育王笃信佛教(有人说是受佛教徒的异母弟影响;也有说是受沙门的影响)。在约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统一印度全境。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
根据小摩崖法敕,阿育王在接触佛教后,曾经有两三年的时候不太积极,之后与僧团深入相处,约于即位后第七年皈依佛教。根据阿育王刻文中的十四章法敕记载,阿育王在即位第8年,征服羯陵伽国,当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在即位第9年开始虔诚信仰佛教,想要以和平方式扩张势力。
但似乎阿育王之后亦没完全改变暴力与专制,北传记载他曾将数以万计的分那婆陀那国的拜偶像外道屠杀,导致误杀了自己敬重的佛教长老,亦即其同母弟弟毘多输柯。据南传记载阿育王曾因佛教僧侣不与外道一起和合说戒,而屠杀了都城内的佛教僧侣,阿育王后悔之后,再没有迫害各宗教的具体记载,对佛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都予以慷慨捐助。所以后来的人都认为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称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
(2)一生业绩
阿育王统治的孔雀王朝,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威。全国被分为若干行省,行省总督通常由王子担任,但行省内部仍有着许多保持自治或半独立的部落,孔雀王朝还不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该王朝的创始人旃陀罗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是一位印度军事领袖,他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后的岁月里,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在印度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主要的帝国。
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在约在公元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时,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印度全境得到统一。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
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阿育王统治时期成为古印度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强盛时代。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宗教,政治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印度长达41年的时间。
(3)宣扬佛教
阿育王为了推广佛教,并为了要求人们遵守理法,在国内建立了许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谕,称为“法敕”。法敕多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为人诚实等,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称为“天亲仁颜大王”。
阿育王作为佛教徒大力宣扬佛法。他禁止无益的杀生,为平民建立医院,为旅客建立休息的场所,对贫民施舍,并且亲自朝拜佛陀的圣迹,建立了许多佛塔。据传说,阿育王在位期间 ,共建造八万四千座佛塔。在他即位第17年,在华氏城由帝须长老举行第三次佛教结集,使佛教成为了印度全国性的宗教。他还向周边国家派出许多传教团,使佛教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尤其是派人去锡兰的传教,使斯里兰卡至今都是南传佛教的中心。依据语言学家季羡林的考据,阿育王对外所传播的佛教,只限于上座部派别。依据北传佛教的记载,阿育王后期转而信奉大众部。
阿育王在结束战争之后,开始专注于礼佛,他广修寺庙,召集四方僧人,编撰,完善和整理了许多佛经,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印度佛教的黄金时期,此外他还派僧人外出传教。
阿育王宣布他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将尽量减少伤亡。他定佛教为国教,将他的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这些“正法”的内容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政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阿育王开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性宗教的开始。
阿育王所倡导的正法,包括以下这些基本内容:
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顺父母和对待亲戚朋友;
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
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
要对其他宗教宽容,和平共处。
阿育王在全国修了84000座佛舍利塔,多次帮助僧团,布施供养三宝。阿育王又派许多大德高僧,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弘扬佛教,这些传教高僧及大臣,东从缅甸,西到埃及、希腊化世界,都有他们的足迹,由于阿育王后来幡然悔悟,并且积极的爱护人民,保护生命,护持佛教,所以他被人们尊为——护法名王。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枕着“护法名王”的尊号离开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国祚不长,在他死后日渐衰败,只延续了半个世纪便告终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由于阿育王对佛教的支持,使他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阿育王死后不到五十年,孔雀帝国便土崩瓦解,此后从未恢复。但是佛教得到过阿育王的支持,他对世界的长期影响是巨大的。他登基时,佛教只在印度西北的一弹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时,佛教的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传向邻国。除了乔达摩•悉达多本人以外,阿育王对佛教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宗教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都大。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孔雀王朝(四):阿育王2

(4)治国方针
阿育王的后期治国方针是基于佛教的精神,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他的这种政策并不是空想主义的,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对于羯陵伽国的征战虽然对其惨状深有感触,但是仍然将其土地编入了帝国的版图。他虽然禁止杀生祭祀,但是没有废除死刑和酷刑。在屠杀分那婆陀那外道后,他的宗教政策变为宽容。
他虽然是上座部佛教徒,但后期容许其他宗教的存在,婆罗门教、耆那教都得以共存。他的这种宗教政策,也成为了以后印度君主的传统。
(5)晚年
佛教传说,阿育王曾问优波毱多谁是最大施主,优波毱多说是布施了真金百亿的须达多,阿育王晚年病重,计算一生所布施为九十六亿,要把国库财产布施出来凑齐百亿,因而被所立太子软禁,每天供给少量食物。他病死后,孔雀王朝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乱,并在四十多年后就灭亡了。
阿育王原本指定他的儿子鸠那罗为王储,但鸠那罗不久即被刺瞎。于是王位便由鸠那罗的侄子达沙拉沙继承,鸠那罗的儿子三钵罗底被指定继承达沙拉沙。
6.达沙拉塔
达沙拉塔(梵语:दशरथ मौर्य)是古印度孔雀王朝君主(公元前232年至公元前224年在位)。达沙拉沙是阿育王的孙子,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时,达沙拉沙年仅20岁左右。阿育王生前曾指定其儿子、达沙拉沙的叔父鸠那罗为王位继承人,但鸠那罗很早就双目失明。因此,大臣们便拥戴达沙拉沙为王。8年后,达沙拉沙死,由鸠那罗的儿子三钵罗底即位为王。
达沙拉沙在位时曾经向婆罗巴岩(Barabar Caves)布施。
7.三钵罗底
三钵罗底(公元前224年—公元前215年在位)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位君主阿育王的孙子,鸠那罗的儿子。他继承了堂兄达沙拉沙的王位,成为孔雀帝国第五任君主,统治着几乎整个南亚次大陆。
鸠那罗是阿育王的首席王后Padmavati的儿子。鸠那罗年轻时即被父王指定为继承人,但却在一次阴谋中被刺瞎双眼。于是他的侄子达沙拉沙便取代了他的继承权。传说鸠那罗成为王储多年后,一次带着自己的儿子三钵罗底觐见阿育王,阿育王感到不能将王位传给盲眼的鸠那罗,又看到小孙子三钵罗底不仅勇武健壮而且善于管理,于是决定让三钵罗底在达沙拉沙死后继承王位。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公元前224年,达沙拉沙死,三钵罗底正式登基。公元前215年,王位传于舍利输迦。
三钵罗底和他母亲以及孔雀家族的先祖一样,是个耆那教教徒,并且致力于其宗教的传播。据耆那教传说,三钵罗底在位长达53年,用三年半时间在全国建立了12.5万座耆那教寺庙,可以功盖阿育王。目前在邬阇衍那以及古吉拉特邦等地还留存有三钵罗底所建的庙宇。他的影响所及体现在公元2世纪的南印度克里希纳河谷地Vadamänu地方的Samprati Vihär。
8.舍利输迦
舍利输迦,古印度孔雀王朝第六任君主(前215年-前202年在位),于前215年继承三钵罗底成为国王。据传舍利输迦偏袒耆那教,是一个暴君。前202年,王位传给提婆伐摩。
9.提婆伐摩
提婆伐摩 (Devavarman或Devadharman)是孔雀王朝第七任君主(约前202-约前195年在位)。根据往世书,他继承了舍利输迦的王位,并统治了七年。其后,萨塔陀拉继承了王位。
10.萨塔陀拉
萨塔陀拉•孔雀(IAST:Śatadhanvan Maurya)是孔雀王朝第八任君主(前195-前187年在位)。根据往世书,萨塔陀拉继承了提婆伐摩的王位并统治了八年。在统治期间,国家由于入侵失去了一些领土。其后,巨车王继承了王位。
11.布里哈德拉塔
布里哈德拉塔,摩揭陀王国国王(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85年),属于孔雀王朝。
布里哈德拉塔,在公元前187年摩揭陀王国国王萨塔陀拉去世后开始统治。公元前185年,布里哈德拉塔被普希亚密特拉•巽伽杀死,孔雀王朝结束。普希亚密特拉•巽伽成为摩揭陀王国国王,巽伽王朝开始。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巽伽王朝

巽伽王朝(शुंग राजवंश)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国的一个王朝。建于前185年,亡于前73年。其主要范围包括印度东北部恒河下游地区。巽伽王朝共历10帝,首都位于华氏城。
前185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任国君坚车王(或译为巨车)为手下将军华友(或译为差友)刺杀,孔雀王朝被巽伽王朝取代。王朝初,华友压制佛教,致力复兴婆罗门教。另外,他亦一改孔雀王朝的亲塞琉古帝国立场。巽伽王朝的统治范围远远小于孔雀王朝,而且据说孔雀王朝仍然有后代在摩揭陀作为藩王留存下来。在玄奘访问印度的时代(627年—645年),摩揭陀地区有一个叫满胄王的小王公据说就是孔雀王朝的末裔,虽然可信度很低(因为当时有许多王公都冒充孔雀家族后代)。
前73年,巽伽王朝为甘婆王朝取代。
1.历代君主
华友王
火天友
婆苏逝瑟吒
婆苏密多罗(世友)
案达罗迦
Pulindaka (122 - 119 BCE)
瞿沙(妙音王)
伐折罗密多罗(金刚友)
婆伽跋陀罗
提婆菩提
2.华友王
普希亚密特拉•巽伽(?—公元前149年),亦称华友王,摩揭陀王国巽伽王朝建立者(公元前185年—公元前149年),阿耆尼密多罗之父。
普希亚密特拉•巽伽,在公元前185年杀死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国王布里哈德拉塔,成为国王,建立了巽伽王朝,孔雀王朝结束。普希亚密特拉•巽伽数次举行马祭,以维护统治。普希亚密特拉•巽伽统治时期,佛教被残酷镇压。公元前149年,普希亚密特拉•巽伽去世,子阿耆尼密多罗上台统治。
3.火天友
阿耆尼密多罗(现代印地语:अग्निमित्र,意译为火天友;?~约前141年)古印度摩揭陀王国巽伽王朝的第二个国王(约前149年~约前141年在位)。
关于阿耆尼密多罗,没有任何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资料保存下来。历史学家掌握的关于他的情况完全来自笈多时代的大诗人迦梨陀娑的文学作品《摩罗毗迦与火友王》以及非常不可靠的、历史与神话混杂的印度教文献往世书。所有这些材料的编纂时间都距离巽伽王朝很远。
风神往世书与梵卵往世书中说阿耆尼密多罗共在位8年。他的具体在位时间不详,因为整个巽伽王朝的存在时间都无法精确确定。根据《摩罗毗迦与火友王》,他是巽伽王朝创立者华友王的儿子。在华友王在世时,阿耆尼密多罗是毗底沙(在今中央邦)的总督。就在这一时期他已经表现出某种独立性(待考)。在华友王死后,阿耆尼密多罗继承了王位。
阿耆尼密多罗所在的巽伽王朝已经丧失了孔雀王朝的帝国地位,直接统治范围收缩至恒河下游的摩揭陀本土,只是一个地方强国(另有一些藩属)。《摩罗毗迦与火友王》中描述阿耆尼密多罗与另一个从孔雀帝国独立出来的国家毗达婆(今马哈拉施特拉邦东部)发生战争,阿耆尼密多罗获胜,并迫使对方承认了巽伽王朝的宗主权。
阿耆尼密多罗在统治了8年之后死去,王位由他的一个儿子继承。关于这个儿子的名字,鱼往世书记载为婆苏逝瑟吒,风神往世书则记为苏逝瑟吒。
4.婆苏逝瑟吒
瓦苏基耶什塔(?—公元前131年),摩揭陀王国国王(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31年),属于巽伽王朝。
瓦苏基耶什塔(?—公元前131年),摩揭陀王国国王阿耆尼密多罗之子。公元前141年,阿耆尼密多罗去世,瓦苏基耶什塔成为国王。瓦苏基耶什塔统治10年,公元前131年去世,瓦苏密特拉上台统治。
5.婆苏密多罗
婆苏密多罗(世友)(Vasumitra 或Sumitra,根据Matsya Purana d稿) (前131-前124年在位),巽伽王朝第四任君主。阿耆尼密多罗和Dharini之子,婆苏逝瑟吒的兄弟。
在Mālavikāgnimitram, act 5, verse 14中, 迦梨陀娑称,婆苏密多罗看守着华友王放出的献祭马,并在印度河边打败了喻尼(印度-希腊人)骑兵。
巴纳的Harshacharita 提到Sumitra(即婆苏密多罗)在参加一次戏剧活动时,被米特拉提婆(Mitradeva或Muladeva)杀死。根据不同的往世书记载,之后登上王位的是Andhraka, Antaka, Bhagabhadra或Bhadra。
6.提婆菩提
提婆菩提(Devabhuti,前83-前73年在位)是巽伽王朝末代君主。提婆菩提被他的大臣(Amatya)婆薮提婆•甘婆(Vasudeva Kanva)刺杀,据称他过度迷恋女性。在他死后,巽伽王朝被甘婆王朝取代。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甘婆王朝

甘婆王朝(Kanva dynasty),又译甘华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国的一个取代巽迦王朝的印度王朝。建于约前75年(一说约前73年),末于约前30年(一说约前26年),其创建者为婆薮提婆(婆苏提婆)。甘婆王朝共历4王,最后为南印安达罗(百乘王朝)所灭。
1.历史
约前75年(一说约前73年),巽加王朝发生宫廷政变,巽伽王朝末王(提婆菩提)为一女奴所杀,出身婆罗门的伐苏迪跋(即婆薮提婆,属甘婆族)夺得王位,建立甘婆王朝。甘婆王朝是一个苟安于一隅的小朝廷。它的领土只有摩揭陀的附近地区,统治也不稳定,仅统治45年。
约前30年(一说约前26年),甘婆王朝为南印的安达罗(Andhra dynasty)灭亡。此后一个时期,北印政治情况一片模糊。
甘婆王朝同巽迦王朝一样,信奉婆罗门教。如《印度通史》在描写甘婆王朝时写道,惟其人民,则信婆罗门教。
公元前2世纪初以后,北印先后为外族入侵:大夏希腊人、安息人、斯基泰人。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不久,位于印度半岛南部的安度罗(百乘王朝)和羯陵伽宣布独立,脱离孔雀王朝,从此孔雀王朝衰落,版图缩小。此时,安度罗和羯陵伽曾一度强盛,但他们的统治难于达到北印。
2.历代君主
甘婆王朝共历4王:
婆薮提婆 (Vasudeva, c. 75 – c. 66 BCE)
菩弥密多罗 (Bhumimitra, c. 66 – c. 52 BCE)
那罗衍那 (Narayana, c. 52 – c. 40 BCE)
苏沙尔曼 (Susharman, c. 40 – c. 30 BCE)
3.婆薮提婆
婆薮提婆•甘婆(约前75-约前66年)是甘婆王朝开创者。婆薮提婆是婆罗门出身。他原先是巽伽王朝末代君主提婆菩提的大臣(Amatya)。 巴纳在其所著Harshacharita中称,在提婆菩提死后,婆薮提婆掌握了政权,他让一个女奴的女儿假扮成王后。他的儿子菩弥密多罗继承了王位。婆薮提婆热衷于赞助艺术。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百乘王朝

百乘王朝(泰卢固语: శాతవాహన సామ్రాజ్యము, Śātavāhana Sāmrājyaṁ, 摩揭陀俗语: सालवाहण, Sālavāhaṇa,英语:Śātavāhana Empire),又译为等乘王朝、娑多婆诃王朝、案达罗王朝,是南印度德干高原的一个王国。一般认为百乘王朝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世纪,另有说法认为王朝始于前3世纪。范围包括今日的安得拉邦、泰伦加纳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在不同时期,百乘王朝有不同的首都,包括阿马拉瓦蒂和普拉提须萨纳(今派坦)。此外,势力范围也曾到部分的中央邦、古吉拉特邦、卡纳塔克邦。在孔雀王朝灭亡后的时期,百乘王朝维护了德干地区的和平,并长期的抵抗来自塞种西萨特拉普王朝的入侵。
1.历史
百乘王朝的前期历史尚存争议,一说首任君主须慕迦于前1世纪推翻甘婆王朝后立国,另说他于前3世纪从孔雀王朝独立,推翻甘婆王朝的则是他的后裔。百乘王朝亦大力发展海军,更在东南亚建立了多个殖民地。[来源请求]在1世纪,他们与贵霜帝国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王朝在瞿昙弥子娑多迦尼和其子伐色湿底布陀罗•普鲁摩夷时达到极盛。
王国末期,在封建制度的冒起之下产生了地方割据的局面。普鲁摩夷四世死后,王国分裂成五部分,北部有一支百乘王朝的后裔到4世纪时才灭亡,东部案达罗地区由甘蔗族人建立了案达罗甘蔗王朝,西部地区由Abhira部族统治,东南部为原封臣帕拉瓦王朝统治,西南部地区为原封臣Chutu王朝统治。
2.历代君主
依据古印度往世书,百乘王朝共有30位君主:
须慕迦/西穆卡,Simuka (r. 228 – 205 BCE)
黑暗王,Krishna (r. 205 – 187 BCE)
室利•摩罗迦罗尼/室利•娑多迦罗尼一世, Satakarni I (r. 187 – 177 BCE)
Purnotsanga (r. 177 – 159 BCE)
Skandhastambhi (r. 159 – 141 BCE)
娑多迦罗尼二世,Satakarni II (r. 141 – 85 BCE)
Lambodara (r. 85 – 67 BCE)
Apilaka (r. 67 – 55 BCE)
Meghasvati (r. 55 – 37 BCE)
室伐底,Svati (r. 37 – 19 BCE)
塞建陀室伐底, Skandasvati (r. 19 – 12 BCE)
Mrigendra Satakarni (r. 12 – 9 BCE)
贡多罗•娑多迦罗尼,Kunatala Satakarni (r. 9 – 1 BCE)
娑多迦罗尼三世, Satakarni III (r. 1 BCE-1 CE)
普鲁摩夷一世,Pulumavi I (r. 1 – 36 CE)
Gaura Krishna (r. 36 – 61 CE)
Hāla (r. 61 – 66 CE),印度文学的经典之作Gathasaptasati的作者。
曼陀罗迦/普鲁摩夷二世,Mandalaka aka Puttalaka or Pulumavi II (r. 69 – 71 CE)
Purindrasena (r. 71 – 76 CE)
Chakora Satakarni (r. 77 – 78 CE)
Sundara Satakarni (r. 76 – 77 CE)
湿婆室伐底,Shivasvati (r. 78 – 106 CE)
乔达谜布陀罗•娑多迦罗尼/瞿昙弥子娑多迦尼,Gautamiputra Satkarni (r. 106 – 130 CE)
伐色湿底布陀罗•普鲁摩夷/普鲁摩夷三世,Vasisthiputra aka Pulumavi III (r. 130 – 158 CE)
伐色湿底布陀罗•娑多迦罗尼,Shiva Sri Satakarni (r. 158 – 165 CE)
湿婆塞建陀•娑多迦罗尼,Shivaskanda Satakarni (r. 165–172)
Sri Yajna Satakarni (r. 172 – 201 CE)
毗阇耶,Vijaya Satakarni (r. 201 – 207 CE)
Chandra Sri Satakarni (r. 207 – 214 CE)
普鲁摩夷四世,Pulumavi IV (r. 217 – 224 CE)
3.萨陀迦罗尼一世
萨陀迦罗尼一世(Sātakarnī I),萨陀伐诃那王朝(百乘王朝Satavahana dynasty)第3代王。
据纳纳卡德铭文(Naneghat inscription)载,他是西穆卡(Simuka)之子。
但据往世书传说,则是该王朝第2代国王克里希纳(krisna)之子,西穆卡(Simuka)之侄。
萨陀迦罗尼一世曾与马哈拉施特拉的恩干亚王朝(Amgiya (Ambhiya) family)联姻,娶其国王(又称摩诃刺特,Maharathi)女儿纳竭尼迦(Naganika或Nayanika),从而扩大了政治影响和军事实力,然后征服了整个德干高原地区和东、西马尔瓦高原。
又据纳纳卡德铭文载,他曾举行两次马祭,向婆罗门布施牛、马、象、村庄和黄金,以庆祝征战的胜利。据诃提衮帕铭文(Hathigumpha inscription)载,羯陵伽(Kalinga)国王喀罗吠剌(Khāravela)曾率大军进攻穆西卡城(Musika),将其战败。
萨迦迦罗陀一世在位期间,萨陀伐诃那王朝国力强盛,疆域广阔,首都仍设在波罗底湿陀那(Pratishthana,今奥兰加巴德附近的Paithan)。他死后,因受塞种人侵犯,王朝渐衰。
4.诃罗
诃罗,萨陀伐诃那王朝(百乘王朝)第七代王。该王无显赫武功,但以酷爱文学艺术著称。据说他曾创作一部700句的艳情诗集,名曰《萨波陀萨陀伽》(Sap-tasataka)。在位期间奖掖文人学士,如《故事广记》(Brihatkatha)的作者德富(Gunadhya)等人即住在其宫中。
5.乔达密补特罗•萨陀迦罗尼
乔达密补特罗•萨陀迦罗尼,百乘王朝(娑多婆诃王朝/萨陀伐诃那王朝)第23代王。从纳西克铭文可知,他曾抗击塞人(西萨特拉普王朝)、希腊人(印度-希腊王国)、安息人的入侵,恢复该王朝对整个德干地区的统治。
其领土包括黎西克(Risika,哥达瓦里河与克里希纳河之间地区)、阿湿摩迦(Asmaka,哥达瓦里河沿岸地区)、阿波朗德(阿波兰多Aparanta,孟买附近)、木勒迦(Paithan派坦周围地区)、阿努帕(Anupa,尼马尔县)、苏拉什特拉(索拉什特拉)和古古尔(Kukura,卡提阿瓦半岛北端)、毗德尔帕(Vidarbha,贝刺尔县)、阿卡尔(Akar,东马尔瓦高原)、阿般提(Avanti,西马尔瓦高原)等地。
生前极力推行婆罗门教,维护种姓制度。
6.婆私吒补特罗•波洛摩耶
婆私吒补特罗•波洛摩耶(Vashishtiputra Satakarni),萨陀伐诃那王朝(百乘王朝)著名国王,乔达密补特罗•萨陀迦罗尼之子。大约130年即位,统治15年左右。他曾与塞人联姻,娶优禅尼(乌贾因Ujjain)的塞种总督楼陀罗达曼一世(Rudradaman I)的公主。
但据朱纳格铭文载,不久后楼陀罗达曼一世(Rudradaman I)两次进攻德干高原,占领乔达密补特罗•萨陀迦罗尼生前从塞种人手中收复的中印度和古吉拉特等地。
他还抗击了波斯(安息)和希腊人(印度-希腊王国)的侵略,最后使萨陀伐诃那王朝的领土扩展到整个安度罗国。曾大力提倡和扶持婆罗门教。约于155年去世。
7.耶若师利•萨陀迦罗尼
耶若师利•萨陀迦罗尼,百乘王朝(萨陀伐诃那王朝)国王,在位时间约167—195年。据塔纳和纳西克铭文载,即位后扩张领土,重建对德干地区的权威。从其钱币在南印分布的地域来看,马哈拉施特拉和安度罗等地均在其统治之下。在位期间商业兴盛。其钱币上镌有船只图像,可见海路贸易初具规模。
他的后继者均软弱无力,无所作为。
至3世纪初,萨陀伐诃那王朝开始衰落,逐渐分裂成许多小公国。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笈多王朝(二):海护王

5.海护王
海护王为印度笈多王朝第二任君主(335—380年在位),他向海上发展势力,远至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地,都有他的使臣的足迹。海护王为代表的笈多王朝创业者,尽管在军事上雷厉风行,但在内政上却是宽刑缓政的实践者。他本人也谙熟文艺,有“诗人国王”之称。而他军事上的成就,又使他拥有“印度的拿破仑”之称。
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其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罔——法显对笈多国的描述
4世纪初,曾经辉煌的贵霜王国已经四分五裂,北印度又处在政治上的自由竞争阶段。最后是恒河上游比哈尔地区的一个小国乘机兴起,经过三代人的努力,逐渐统一了北印度,这个国家由笈多家族统治,历史上将其称为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第二任君主海护王(又译沙摩陀罗•笈多)是这个家族的佼佼者,以其文治武功获得了“印度的拿破仑”、“诗人国王”等雅号。
第一代君主是旃陀罗•笈多(320—335年在位),他的国家位于孔雀王朝龙兴旧地摩揭陀,也许是受到孔雀王朝英雄前辈冥冥中的感召,旃陀罗•笈多也立下了雄心壮志。他通过跟梨车王国公主鸠摩罗提蓖的婚姻合并了这个国家,华氏城及附近地区是公主的嫁妆。旃陀罗笈多定都华氏城,他给了笈多王国一种蒸蒸日上的战斗氛围,附近许多小邦纷纷归顺了笈多。
海护王正是这个强强联合的婚姻的结晶。他继位之后,开始大规模扩张笈多王国的领土。他首先西征,征服了恒河上游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地区,然后向东沿恒河而下,吞并了富饶肥沃的恒河三角洲。第三步是向南发展,征服了奥里萨和德干东部,势力一度扩张到帕拉瓦王国的都城,德干高原诸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小国纷纷向他称臣纳贡。海护王的重臣诃梨先那所作赞颂词的阿拉哈巴石柱刻文,至今仍留存,记述了海护王以暴力毁灭了印度西部9个部落共和国,因此震撼了整个印度的事迹。但有史论者认为,这9个国家的覆没使笈多王朝失掉了西部的屏障,后来无以抵御白匈奴人的入侵,更理智的做法是让他们称臣纳贡,或派总督去接管。当然,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话了。
海护王还向海上发展势力,远至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地,都有他的使臣的足迹。印度文化以贸易和宗教为媒介,随着他们传布到东南亚众多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土地,并扎下了根。4世纪是印度文明进军东南亚的一个关键期,除了越南北部之外,整个东南亚都几乎为印度文明所重塑。
建立了庞大国家的海护王,志得意满地举行了一次马祀,这是唯有完成大征服的国王方可以举办的婆罗门教大型祭祀,以马为牺牲,夸示征服者的巨大业绩。海护王以其军事上的成就被欧洲学者称为印度史上的拿破仑。
笈多王朝的政治制度在海护王时期也基本稳定了下来。帝国的中央地区孟加拉、比哈尔实行中央集权制,其他地区由总督或地方王公治理,维持半独立的状态,婆罗门高级僧侣在各级行政机构中占有一定地位。同印度历史上其他王朝或同时代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笈多帝国的官僚机构比较简单,往往一人兼任几个职务,而且文武不分,中央政权没有固定的军队,打仗时由各地藩臣提供兵源。但另一方面,笈多帝国的人民赋税负担低,刑罚宽缓,民风比较淳朴。
海护王文武全才,他的时间除了安排军政大事之外,还给诗情雅兴留下了闲暇,创作了不少诗作,因此获得了“诗人国王”的雅号。他重用文人,奖掖学术,扶持文化,其宫廷大臣中有不少就是著名的学者,如著名天文学家彘日和梵文诗人兼戏剧作家迦梨陀娑等。海护王信奉婆罗门教,对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他宗教也采取宽容态度。
公元380年,海护王驾崩,其子超日王(旃陀罗•笈多二世)继位。超日王同样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帝王,他继续南征北战,完成了统一北印度的大业,并将笈多王朝推向了繁荣的顶峰。不过,笈多王朝全盛时的版图面积略逊于孔雀王朝,在南部和西北部没有达到孔雀王朝那么远的地方。笈多王朝时代是婆罗门教复兴并走向繁荣的时代(复兴后的婆罗门教又称印度教),婆罗门教哲学、艺术、文学、雕塑等都留下了无数瑰宝。5世纪中叶之后,笈多帝国在白匈奴人的打击下走向衰亡。作为笈多王朝最有作为的君主,海护王在《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中位列第55位。
笈多王朝崛起的模式同孔雀王朝十分相似,都是以恒河上游的华氏城一带为中心,首先进军印度河流域,然后征服恒河中下游,最后是尽力向南发展。这也许是中古之前印度的状况决定的:华氏城周围一带是最具政治活力的区域,印度河流域与它的文化同一性较大,其次是恒河中下游,而印度南方则文化距离最远。值得一提的是,以海护王为代表的笈多王朝创业者,尽管在军事上雷厉风行,但在内政上却是宽刑缓政的实践者。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笈多王朝(三):旃陀罗•笈多二世1

6.旃陀罗•笈多二世
旃陀罗•笈多二世(梵文:चन्द्रगुप्त विक्रमादित्य;英语:Chandragupta Vikramāditya;?-415年),即超日王,一般认为是传说中的“毗克罗摩阿迭多”,印度笈多王朝第三代君主,380年到413年在位。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母亲是达妲维。
超日王在位期间,笈多王朝达到鼎盛时期,该时期也被认为是印度的黄金时代。继承其父沙姆陀罗笈多王大远征之伟业,灭亡西萨陀普诸省,并吞马拉瓦、乌詹、普拉雅格等地,入笈多王朝。除印度半岛南部及西南部外,版图及于印度大部分地区。期间东晋僧人法显到访印度,并三进当时的都城华氏城,在城外的大乘寺庙学习律法3年。
(1)人物生平
维克拉马提亚,在印度语中意为超日王。他曾是印度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素以勇武豪迈的先驱者形象在印度民间流传。因其蜚声海内的知名影响,历史上曾有多位印度地区的国王将其名用作头衔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笈多王朝的第三代伟大国王——旃陀罗笈多二世。
旃陀罗笈多二世生活在公元4世纪中期的印度,大约在公元376年成为笈多王朝的国王。他的父亲是奠定笈多王朝帝国霸业基础的强力君王萨摩陀罗笈多,母亲则是王后达多•德维。
根据中国传统的宫廷观点,他是一位纯粹的嫡皇子,出身不可谓不尊贵。在他很小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目睹或耳闻过父亲南征北战的辉煌业绩,从而奠定了他日后作为王朝领导者继续开疆拓土、创建盛世的雄心。
超日王的帝王生涯从一开始就颇具传奇色彩。年轻时的旃陀罗笈多,并非萨摩陀罗笈多所立王储,继承后者王位的是他的长兄罗摩笈多。但此君在与毗邻的西部总督区的斯基泰人交战时失败,被围困在一座山间堡垒中,最后不得不以献出自己美丽的王后德鲁瓦德维为条件得以让塞王撤围。
被激怒的笈多王后,向正在军中服役的王弟旃陀罗笈多求助。智勇双全的超日王便带领麾下的数百名将士,全部化妆成女人前往敌营。之后,旃陀罗笈多更是自己假扮为王后,借机将斯基泰国王刺杀。他的英勇无畏赢得了臣民的拥护,也促成了自己之后的篡位之举。至于美丽的王嫂德鲁瓦德维,则顺其自然地嫁给了英武不凡的小叔,她还为后者生下了未来的王储鸠摩罗笈多一世。
超日王继承其父沙摩陀罗•笈多大远征之伟业,笈多帝国在其统治下,臻于极盛。他采取与南北邻国修好之策,集中力量征服印度西部的塞迦国家(起源自塞种人),合并了马尔瓦、古吉拉特等地,领土扩至阿拉伯海沿岸,控制北印度东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并将邬阇衍那城(马尔瓦,今印度国中央邦乌贾因(Ujjain)县城)作为行都,将都城迁从毗舍离城迁移至华氏城。笈多王朝的版图从印度河扩展到孟加拉湾,从北部山区扩展到纳巴达河,除印度半岛南部及西南部外,领土扩大到印度大部分地区,成为该王朝最盛期。
另外超日王还大力提倡文化艺术,优待学者诗人。其宫中有九位著名学者,号称后宫“九宝”。这九位学者是:剧作家和诗人迦梨陀娑、天文学家彘日、名医丹文塔里、耆那教圣人克沙帕纳卡、字典学者阿马拉•辛哈、数学家桑库、诗人贝塔拉•巴塔和加塔•卡尔帕拉、文法学者瓦拉鲁奇。
在超日王时期,中国高僧法显游历印度,著有《 佛国记》(原名《历游天竺记传》),有些印度僧人也在此时来到中国。
(2)对外
由于曾经雄霸北印度的贵霜帝国衰退,纳伽人(贵霜人后裔)势力被超日王的父亲海护王征服,让长期面临北方威胁的恒河印度人,得以腾出手来,对付西面的对手。
在西方面对三大势力,分别是西北印度河流域以东地区的马拉瓦人及卡提阿瓦人(卡提阿瓦半岛),他们臣服于笈多王朝。西部沿海地区古吉拉特的塞种人(西萨特拉普王朝),与笈多王朝敌对。
这些来自北方的征服者后裔,是笈多王朝扩张之路上最难对付的敌人。他们是在公元前2世纪中期从中亚迁徙至印度河流域,曾力压南印度强权安度罗王朝长达两个世纪,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即使如今早已势衰,依然有实力仍然让笈多王朝不敢小觑。
为了打败这一强劲的对手,旃陀罗笈多二世采取了拉拢盟友共同对敌的政治策略。他娶了库伯拉纳伽的公主作第二任王后,以安抚印度中北部的诸纳伽省长。后者是萨摩陀罗笈多时代被征服的地区首领。不久又把女儿普拉巴瓦蒂笈多嫁给了南印度强国瓦卡塔卡(伐迦陀迦王国)国王鲁德拉塞纳二世(楼陀罗西那二世)。此举不仅为自己在进攻西部总督区,消除了来自南方的隐患,也让两大强国从此建立起同盟关系。
公元388年,旃陀罗笈多二世正式发动了对斯基泰人的西征。长期以来,西部总督区的武装以中亚斯基泰骑兵为核心,并有少量印度-希腊人的武装作为辅助。随着征服区域的扩大,大量印度本土的刹帝利武士与普通步兵也加入进来。但长期的印度式生活,却让斯基泰人和希腊人逐渐被消磨掉了祖上所为人称道的强大战斗力。而旃陀罗笈多二世手里的笈多军队,却在一波波北方大兵的入侵洗礼下,改进了自己的武装系统。
相比过去依赖大象与战车作战的古典式印度军队,笈多王朝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自己的骑兵力量。虽然印度人从孔雀王朝开始,就已经在很多地方引进了中亚式的骑兵部队。但这些地方大都位于印度河流域,时常被外族的强势君主吞并或笼络。笈多王朝则在争取他们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骑兵大军。过去让印度人难以应付的重装骑兵与游牧式轻骑兵,也开始在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笈多壮大起来。笈多王朝的将领们, 也借此依靠恒河地区的充沛资源,维持着远多于西部总督与末代贵霜的骑兵队伍。
当然,传统的印度步兵与战象,依旧在笈多王朝的军队中占据着不小的比重。由于骑兵这一战场机动力量的提升,他们也不会像过去一样,经常遭到对手的分进合击。在此情况下,战象无与伦比的正面威慑力与印度步兵的弓箭远射火力优势,得以充分施展。那些曾经被波斯帝国、希腊将军和贵霜大王们征召的辅助部队,越来越多地投靠到恒河中心之下。
正是依靠先进的军队,旃陀罗笈多二世与末代西部总督,进行了长期拉锯战。388年起,超日王先后征服马尔瓦(摩腊婆)、古吉拉特及卡提阿瓦半岛,领土扩至阿拉伯沿岸,控制北印度东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到公元409年时,基本上消灭了斯基泰人的地区王权。许多斯基泰地方大员,也成为了笈多治下的小共同体。在笈多军队此后的征战中,他们也将上马持枪,为超日王而战。
吞并西部总督区,是超日王一生事业的巅峰。胜利同时也给笈多王朝国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可观财富。
由于西部总督区掌控着印度西北海岸的贸易路线,后者可直接通往遥远的地中海世界。征服该地也意味着将北印度东西部的贸易线全部掌握在手中,从而刺激经济迅速增长。旃陀罗笈多二世此后发行的大量铸造精美的金币即为明证。
此时的超日王,声望达到了高峰。从恒河口到印度河口的广大北印度地区直接为其掌控。旁遮普和拉贾斯坦的部落向他称臣纳贡。德干高原上的大瓦卡塔卡王国则间接听从他的号令。笈多王朝几乎再现了600年前阿育王时孔雀王朝的极盛版图。这也是笈多王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
为了加强对整个帝国的控制,超日王将首都迁至华氏城(今巴特那),并在马尔瓦(马尔瓦高原)建立行宫。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笈多王朝(四):旃陀罗•笈多二世2

(3)政策
超日王治下,北印度一带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印度古典文化表现得灿烂辉煌。
东晋时著名佛教僧侣法显,曾在此期间访问印度。亲眼见识到旃陀罗笈多属下印度人民的富足安乐的生活。他在自己的《佛国记》中,描述了一个拥近乎乌托邦的理想国度。当地不仅有好的政府和大量慈善举措,人民本身的行为也很节制。虽然他对当时北印度民间生活的记载,不可避免带有过度美化之处。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反映了超日王时期当地的社会风貌。
旃陀罗笈多二世在文学领域同样建设很大,继承了父祖对古典梵文文学的庇护,十分鼓励作家的创作。他在宫中雇有一群诗人,号称九大宝石。这九位学者是:剧作家和诗人迦梨陀娑、天文学家彘日、名医丹文塔里、耆那教圣人克沙帕纳卡、字典学者阿马拉•辛哈、数学家桑库、诗人贝塔拉•巴塔和加塔•卡尔帕拉、文法学者瓦拉鲁奇。
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学巨匠迦梨陀娑。此人既擅长史诗描述,又精通戏剧创作。流传最广的作品便是浪漫的古代爱情故事《沙恭达罗》。该剧还因歌德的推崇,而在后来的西方文学界广受好评。
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宗教政策也很宽容。虽然他本人是一个虔诚的耆那教徒,但并不反对佛教、印度教的传播。他曾委任一些佛教徒担任宫廷顾问,还慷慨捐资修建佛教寺院和大学。这才有了法显以及后来的玄奘,在印度当地目睹的佛国盛况。
甚至在当时,印度的科学发展也可圈可点。当代被应用于各行各业的阿拉伯数字,很可能就是在旃陀罗笈多二世时期被发明出来的。只不过后来通过入侵的阿拉伯征服者,传播到东西方各地,才被命名为阿拉伯数字。印度的天文学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井喷式发展。
文化娱乐方面,关乎两性问题的神作《印度爱经》,在其统治时期被整理出来。后来传遍世界的国际象棋游戏,最早也诞生于笈多时代的印度。
旃陀罗笈多二世的上述文治武功,让他在笈多王朝诸王中独树一帜。尽管他的父祖和子孙在某一领域上的成就或许还在其之上,但综合比较都没有如后者般深刻地影响着印度历史。
他建立的许多政治框架,在两个世纪之后仍然被更著名的戒日王所沿用。他的文学政策更是为世界培育出一幕幕经典的作品。无怪乎有些现代评论者叹息,在其漫长的统治生涯结束后,虽然笈多王朝依然延续了一个世纪,但它那显赫的黄金时代却终究一去不复返。
7.鸠摩罗•笈多一世
鸠摩罗•笈多一世,古印度笈多王朝国王。旃陀罗•笈多二世之子。号称摩哂陀迭多。曾一度向南扩张,并举行马祭仪式,保持了帝国的完整。国家繁荣兴盛。统治后期受到纳马达河流域布什耶密多罗部落的进攻。幸有王子塞建陀•笈多挽救,方免于难。此为导致王朝衰落的最初一击。
8.塞建陀•笈多
塞建陀•笈多,古印度笈多王朝国王。在其父鸠摩罗•笈多统治后期,曾挫败纳巴达河流域的布什耶密多罗部落的进攻,并因此被立为王位继承人。即位后忙于对付哒人频繁的军事侵略,多获胜利并收复失地。为此他效法先王旃陀罗•笈多二世,号称超日王。还曾指派大臣波罗那达多(PARNADATTA)负责维修位于卡提阿瓦吉尔纳尔丘陵的大水库,该水库曾因长期受雨水冲刷而决口。与哒人的战争耗尽了帝国的人力物力,不得不靠降低金币的纯度来维持财政。死后帝国转衰。
9.佛陀•笈多
佛陀•笈多,古印度笈多王朝国王。系普鲁•笈多(PuruGupta)之子。在位期间除卡提阿瓦、班德尔汗德等边境省份外,基本上保持了帝国的完整。后期因宫廷权力之争、边区省督割据自立和哒人等外敌入侵,加上对外贸易衰落等,帝国迅速崩溃。
10.那罗僧诃•笈多
那罗僧诃•笈多(Narasimha Gupta),古印度笈多王朝国王。约于6世纪初继其兄佛陀•笈多(Buddha Gupta )之后即位。号称幼日王(Baladitya )。
在位期间因王室内乱、藩臣割据、外族入侵,其直接控制区仅限于摩揭陀及其邻近地区。曾一度向嚈哒王米希拉古拉(Mihirakula,又名摩酰逻矩罗)称臣纳贡。
后在马尔瓦(摩腊婆国)统治者耶输达尔曼(Yasodharman,耶输逵尔曼)及穆克里人(穆克里王朝)等帮助下,将嚈哒人逐出印度。扶持佛教,曾在那烂陀建一佛寺。死后帝国即告瓦解。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印度-希腊王国(一):历史

印度-希腊王国(Indo-Greek Kingdom)有时又称希腊-印度王国。
于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间,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诸多国家,起源于希腊-巴克特里亚国王德米特里一世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年入侵印度北部,之后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印度部分与王国分裂,建立许多松散的且不同王朝的小国,并统称希腊-印度王国。疆域横跨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各一部分,而像是旁遮普的呾叉始罗、今日的锡亚尔科特和查萨达 (Pushkalavati) 皆为当时的重要都市,印度-希腊王国历任30多位希腊化君主,并且经常相互交战。
经历两世纪的统治,印度-希腊王国在语言、符号、宗教艺术和建筑上把古印度、古希腊两个丰富文化融合一起,之后再扩散影响其他地区,时至今日仍可以感受到这种印度-希腊式文化,尤其在佛教艺术上。
1.历史
当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26年在印度西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并建立许多希腊殖民地如布西发拉斯(今日的杰赫勒姆)。之后,更企图准备继续向印度东部的难陀王朝进军,但他的军队由于长年战争早已精疲力竭而不肯东进,被迫撤退的亚历山大留下一部分军队保卫在印度的疆土。在亚历山大逝世后,其中许多留守部队随总督欧德摩斯和培松离开印度,去参予继业者战争。这给了新兴的孔雀王朝一个大好机会,旃陀罗笈多随即攻占许多希腊建立的军事要塞和城市,前305年,更迫使塞琉古帝国的塞琉古一世放弃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区域从阿拉霍西亚直到印度的原属希腊的领地,让当地许多希腊移民受到孔雀王朝的统治。直到前200年左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德米特里一世继位,乘着孔雀王朝衰败之际大举南侵印度,包括阿拉霍西亚、健驮逻和喀布尔河河谷都回归希腊人统治,奠定了印度-希腊王国的基础。
当时的印度人称呼希腊人为Yavana(可能是从爱奥尼亚转化而来,当时泛指希腊化时的希腊人),并记录当时Yavana入侵西北印的马图拉、无敌城(Saketa),甚至入侵到印度恒河流域如、般遮罗(Pancala)、华氏城。根据印度史料记载,当Yavana国王Dimita(德米特里一世)在华氏城以南七十公里处的王舍城时,听到羯陵伽国王迦罗卫罗(Kharavela)军势强大和英勇,随即撤退至马图拉来保存它意志消沉的军队。
尚未把新征服领土整合在一起,德米特里在公元前180年左右随即逝世。似乎经过一段混乱时期,王国可能陷入内战,曾可能是德米特里的一位将军阿波罗多特斯一世在印度宣布独立于巴克特里亚之外,他统治著西旁遮普到犍陀罗,可算是第一个真正仅统治印度地区的印度-希腊国王。之后,巴克特里亚国王欧克拉提德一世击败一位印度-希腊君主,于公元前170到公元前150年统治印度北部一部分,而米南德一世是下一阶段相当重要的印度-希腊国王,似乎发起第二次对印度地区的入侵,他在印度-希腊诸国中统治疆土最大,已发掘出的钱币也是数量最多最广。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记载:
“ 希腊人不仅占有巴塔林(Patalene,印度河三角州)一带并连绵到海岸,包括索拉什特拉和信德的那些国家

在印度也记载许多米南德的事迹,并描述他最终皈依佛教,佛教经典《弥兰陀王问经》即是他向一位僧侣那先比丘问道的集子。
公元前130年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遭受游牧民族塞克人和大月氏入侵而灭亡。虽然印度-希腊诸国有兴都库什山脉相隔而幸免,但米南德逝世后的一连串内战,进一步削弱希腊人的力量,使许多区域渐渐遭印度人夺回,推测之后西部的印度-希腊国王可能跟巴克特里亚欧西德莫斯王朝或欧克拉提德王朝有关,东部则可能是米南德的后代。又因从公元前130年游牧民族入侵巴克特里亚,断绝与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联系,之后也几乎没有历史文献记载有关印度-希腊诸国的事迹,现代对这之后的历史重建主要靠考古和钱币发掘。
约公元前100年到前80年间,塞克人开始从德兰吉亚那入侵今日巴基斯坦南部并逐渐侵入印度-希腊王国,约公元前80年年间塞克人首领毛伊玆更建立印度-塞人王国,此后印度-希腊人只能在旁遮普西部残喘,直到在公元前10年左右最后一位君主被印度-塞人灭亡。
2.艺术
印度-希腊王国的艺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除了在钱币上保持着希腊在人物雕刻上的优秀工艺外,还有生动的希腊式佛教艺术,并把古典希腊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为一体,促成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发展,例如犍陀罗的雕塑揭示了希腊艺术对它的影响,“人神”的概念明显地是从希腊神话文化中启发出来的。
在艺术上来说,犍陀罗的风格以曲发、盖着双肩的披衣、鞋子或凉鞋和叶型装饰板为主。而希腊佛教艺术更受到接下来的印度-帕提亚人、印度塞人、贵霜帝国、印度—萨珊人和笈多王朝的继承和发展。之后这种佛教艺术扩散至南亚、东南亚、中国、韩国、日本,直至今日。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印度-希腊王国(二):阿波罗多特斯一世

3.重要君主
(1)阿加托克利斯
阿加托克利斯(公正者),(古希腊语:Ἀγαθοχλῆς, Δίκαιος )印度-希腊王国国王。
阿加托克利斯统治期间约为公元前185年到公元前175年间,统治在印度到巴克特利亚间的帕洛帕米萨达(Paropamisade)省。阿加托克利斯或许是德米特里一世之子亦可能只是个副王,甚至可能是个篡夺者。统治期间与潘达雷昂同期或可能继承他的王位。关于他的史料很少,大多从钱币得来。
阿加托克利斯曾发行一套有关王朝家谱的钱币,把它与从亚历山大大帝到Antiochus "Nikator"(可能指的是塞琉古安条克一世)到巴克特利亚王国开创者狄奥多特一世、狄奥多特二世、欧西德莫斯一世、德米特里一世到潘达雷昂连结一起,来强调他的正统性。而有一说阿加托克利斯其实可能是个篡夺者,因为很显然的狄奥多特血缘上与欧西德莫斯一点关连都没有,甚至还推翻掉它的王朝。
就像同期的潘达雷昂和欧西德莫斯二世一样,他曾发行白铜合金的钱币,但此技术之前仅中国持有。
最终阿加托克利斯似乎遭受已篡夺巴克特利亚的欧克拉提德一世攻击而被杀。
(2)阿波罗多特斯一世
阿波罗多特斯一世(救主)(希腊语: Απολλόδοτος ο Σωτήρ),印度-希腊王国国王。统治印度-希腊王国西部和南部,范围从旁遮普的塔克西拉到信德,甚至可能到巴利加萨。
①印度-希腊王国统治者
阿波罗多特斯一世并不是首次统治印度的国王,但他是第一位统治范围仅在印度的君主,因此可视为印度-希腊王国的建立者。根据学者W.W. Tarn的论述,阿波罗多特斯原为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德米特里一世的一位将军,在前180年左右跟随德米特里一世入侵印度,不确定阿波罗多特斯有没有皇家的血统,但后来的学者们大多数同意W.W. Tarn的分析。目前对于这位国王的身世还相当模糊,毕竟他的钱币没有提供很多线索。
阿波罗多特斯可能把王位传给安提玛科斯二世,或是这两位国王同时并存,安提玛科斯二世统治的范围靠近西部,更接近巴克特里亚。另外,在庞培•特罗古斯(Pompejus Trogus)的著作中提到这两位国王是相当重要的印度-希腊王国统治者。
②钱币
阿波罗多特斯一世和后来的米南德一世两者钱币发行量是印度-希腊王国统治者中最为庞大的,阿波罗多特斯所发行的钱币主要发现在旁遮普、信德、古吉拉特一带,显示出希腊人最南扩张至古吉拉特。同样在一份有关于一世纪印度洋商业贸易上的文献《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提到,古吉拉特境内的巴利加萨战略要地上,遗留许多希腊人曾经到来的建筑,如神庙、军营、城墙等等。斯特拉波也记载希腊人占领印度河三角洲的巴塔林(Patalene)一带。同时很可能信德也在阿波罗多特斯一世的手中,但不清楚阿波罗多特斯是否进军至古吉拉特,当时那里归百乘王朝管辖。
阿波罗多特斯发行许多双语的印度式四方硬币,上头除了常用的王室头衔外,还刻着有象征意味的动物,虽然不太清楚这些动物代表什么意思,上头的圣象很可能是塔克西拉的象征物,或是那可能是头白象,在佛教中据说摩耶夫人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腹中,从而怀了释迦牟尼,因为当时佛教是印度-希腊王国境内的主要宗教之一,因此很可能与佛教有关。
相同地,钱币上另一头圣牛很可能是Pushkhalavati这座城市的象征物,或者可能是头神牛,祂是湿婆的坐骑,象征印度教,当时印度教也是重要宗教之一。公牛往往代表男性的勃起状态,加强湿婆“创造”的象征。若是如此,那之前钱币上的大象也加强它是宗教象征上的解释。另外,根据佛学专家阿勒弗莱德•福舍表示,公牛也可象征佛陀的诞生,因佛教徒的卫塞节是在发生在太阳行至金牛宫处的满月期间,同时也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道、涅槃的节日。
一些阿波罗多特斯一世较早的钱币直接与佛教象征的大象有关,像是如窣堵坡顶上有一颗明星,这图形在孔雀王朝和后来的古宁陀王国(Kuninda kingdom)钱币上也可看到。阿波罗多特斯一世还尝试发行许多不同重量标准的银币,直到他决定一个比阿提卡标准轻点的币制,此币制被称为印度标准,盛行约一世纪之久,尽管后来的统治者用敲打压印的圆形钱币取代阿波罗多特斯式的传统印度四角钱币。他还发行若干铜币,上头有阿波罗和祂的三脚架,这也流通了几百年。
③巴克特里亚式钱币
阿波罗多特斯也发行一小系列的四德拉克马,他打算运用在巴克特里亚境内,且为单一希腊语的阿提卡币制。为了达成目的,阿波罗多特斯一世明确雇用了巴克特里亚的希腊刻模师,来打造自己精美写实的肖像,肖像透露出当时阿波罗多特斯已步入中年,头戴马其顿式小帽(kausia)。钱币反面是雅典娜女神的坐姿,手上有着尼刻栖停。从亚历山大大帝的继业者利西马科斯首创之后,这样的钱币模式在希腊化世界相当普遍。另外,在这种钱币上,他并没有使用他的称号“救主”。
(3)安提玛科斯二世
安提玛科斯二世(胜利拥有者),印度-希腊王国国王。统治范围包括旁遮普和喀布尔河河谷。目前统治年代仍有争论,Osmund Bopearachchi建议应为公元前160年到公元前155年间,且米南德一世可能继承其位。
安提玛科斯二世可能与把他父亲废黜的欧克拉提德一世相互对抗。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印度-希腊王国(三):米南德一世1

(4)米南德一世
米南德一世(救主)(希腊语: Μένανδρος ο Σωτήρ),或译弥兰王,为印度-希腊王国国王。约在公元前155年到公元前130年间统治印度-希腊王国,他统治下的印度-希腊王国国势来到最高峰,他也是最为重要的印度-希腊国王,任内希腊式佛教蓬勃发展,可能增信佛教。
米南德出生于高加索的亚历山大,他成为国王后掌握了印度旁遮普地区全境,他的王国从东边的喀布尔河谷至西边拉维河流域。古印度的作家记载了米南德一世曾发起远征拉贾斯坦邦,向东远攻至恒河流域巴特那华氏城。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记载了米南德征服的印度部族比亚历山大大帝降伏的还多。
由于大量出土米南德的钱币,可以推测他的王国商业繁荣且在位长久。另外他也是佛教的资助者,佛教经典《弥兰陀王问经》又译《那先比丘经》,就是记录米南德一世与那先(Nāgasena)比丘有关佛教教义的问答集。米南德约在前130年逝世,佛教经典认为他晚年皈依佛门,并把王国交给儿子后出家,但西方作家普鲁塔克却说米南德是在征途中于军营中辞世,因为米南德受人爱戴,王国境内的城市均分他的骨灰,分别各建纪念塔安置,很可能类似窣堵坡(佛塔)。
①征服印度
米南德出身于希腊移民家庭,也因为印度-希腊王国从巴克特里亚王国分裂出来,西方史料多称这些国王是巴克特里亚人或希腊人。据佛教经典《弥兰陀王问经》记载,米南德自述出生于高加索的亚历山大邻近的小城。然而,关于他的身世和统治时间学者们有些分歧,猜想他可能是德米特里一世的王族或是原本是位将军,然而《弥兰陀王问经》提到米南德据有王家血脉,父亲也是国王。一些学者猜想阿波罗多特斯一世可能是他的前任者,但从钱币学上推测,米南德更有可能从安提玛科斯二世手上继承王位。佛教经典描述米南德自幼就博览全书,相当聪敏,懂得各式各样的知识,也对兵法相当熟习,精通战斗作战技巧。并说他从父亲手上接下王位后以正法治理国家,对国家管理之事明察通达。
米南德在即位不久发动对印度中部的远征。学者塔恩(W.W.Tarn)认为他攻至印度孔雀王朝旧都华氏城,企图以此地做为他的新帝国首都。古希腊文献对远东希腊人的记载相当少,但米南德是少数被古希腊作家提起的远东希腊国王,其中斯特拉波引述阿提米塔的阿波罗多罗斯的文章,说那些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征服的超过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并说米南德一世与另外一位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国王德米特里一世并列,他们把领土深入了印度。
“ 那些在巴克特利亚独立的希腊人,在这个富饶的国度很快的变得相当强盛,主宰的领土不仅包含阿利亚,还远至印度。就像阿提米塔的阿波罗多罗斯所说的,他们降服的部族超过亚历山大时所降服的,尤其是米南德,有些部族是他亲自降伏,其他部族的是在德米特里时,他是巴克特里亚国王欧西德莫斯之子。他们所占领的土地不只到巴达利拿(Patalena)一带,还甚至连绵到海岸,包括索拉什特拉和信德的那些国家。总之,阿波罗多罗斯说那些巴克特利亚人所拥有的阿利亚不过是全部领土的一个小陪衬,他们的领土甚至远到与丝国和弗林尼相接。

—— 斯特拉波 11.11.1
斯特拉波同样也认为这些希腊人远攻到孔雀王朝旧都华氏城,该城又称巴连弗邑。
“ 那些亚历山大之后的人,攻至恒河和巴连弗邑(Pataliputra)。 ”
—— 斯特拉波 15.698
印度史料另一方面也记录了希腊人攻击萨基(Saketa)、般庶(Panchala)、马图拉和华氏城的事迹。尤其是印度哲学家波颠阇利于前150年左右于《瑜伽往事书》(Yuga Purana)提到一些入侵的记载,该书以预言的形式来描述印度的历史事件。
“ 在征服了萨基特、般庶地区和马图拉之后,邪恶且英勇的耶婆那人(指希腊人)将兵临花座之城(Kusuma dhvaja,指华氏城),那时巴连弗邑的厚土墙将会倒塌,整个国度无疑将陷入混乱,最终一场大战将会来到,伴随着树似的机具(指攻城机具)。 ”
—— 波颠阇利 瑜伽往事书 5章
②与欧克拉提德对抗
然而,北方巴克特里亚王国欧克拉提德一世开始发动战争入侵米南德北方的疆土[2],迫使米南德放弃印度中部的征服。从《瑜伽往事书》中,记下了希腊人短暂统治印度中部的内容,但之后因自身本土动乱而被迫自征服地彻离,并且陷入残酷的内战。然而,米南德似乎无法立即把欧克拉提德的军队击退,失去部分国土,其中包含米南德的家乡高加索的亚历山大。尽管失去兴都库什山脉、喀布尔河谷以及一部分印度的领土,米南德仍就保有足够的力量与欧克拉提德一世继续对抗,学者波比拉赫奇(Bopearachchi)认为很可能此时米南德是以北旁遮普繁荣的城市奢羯罗为首都,波比拉赫奇推测这个时期米南德与比丘那先(Nāgasena)进行对话。在佛教经典《弥兰陀王问经》中米南德提到很想念家乡亚历山大的一切,暗示他无法回去,因为此时该地掌握在欧克拉提德手里。
“ 那先问王:“王本生何国?”
王言:“我本生大秦国,国名阿荔散。”
那先问王:“阿荔散去是间几里?”
王言:“去二千由旬合八万里。”
那先问王:“曾颇于此遥念本国中事不?”
王言:“然恒念本国中事耳。” ”
—— 那先比丘经 下卷
最终米南德趁著欧克拉提德被刺杀,巴克特里亚动乱之刻大举反攻,不仅收回原先的失土,还把疆域往外至帕洛帕米萨达(Paropamisadae),并巩固印度-希腊王国在北印度的疆土。
米南德一世的统治相当长久且成功,大量发现他的钱币出土显示国土辽阔且繁荣,甚至远至巴克特里亚境内也出土他的钱币,同时他的钱币也是全印度-希腊国王中最多且范围最广。一、二世纪间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提到米南德一世对印度的影响。
“ 到了今日,古老的德拉克马仍在巴利加萨(Barygaza)流通,从这边来的钱币上刻着希腊字母的铭文,这些事物是亚历山大、阿波罗多特斯、米南德统治之后所留下的。。 ”
—— 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 47章
米南德也是第一位印度-希腊君主在钱币上引进雅典娜•阿尔基德摩斯(Athena Alkidemos,人民保护者雅典娜)肖像。雅典娜•阿尔基德摩斯是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的守护神,而后来的印度-希腊君主许多采用米南德这种形式的钱币设计。
③米南德与佛教
a.弥兰陀王问经
在该经文中,记录了国王米南德向那先(Nāgasena)比丘询问有关佛教教义上的问题,阐扬许多佛教教义与哲理,是佛教重要经典。最初梵文版有关米南德问道的集录已经散失,流传今日的有中文的《那先比丘经》及巴利文的《弥兰陀王问经》两种版本,其中中文的《那先比丘经》被认为与初始版最为接近,虽然巴利文版本经文在最初段与后半经文可能是后人所添加,但前半主体经文与中文本大致一致。经文中提到,米南德外出有500名耶婆那人(指希腊人),有一位朝臣可能希腊原名叫德米特里。在经文中,米南德被描述成很有智慧的国王。
“ 有前世故知识一人在海边,作国王子,名弥兰。弥兰少小好读经,学异道,悉知异道经法,异道人无能胜者。弥兰父王寿尽,弥兰立为王。王问左右边臣言:“国中道人及人民谁能与我共难经道者?”。边臣白言:“有学佛道者。人呼为沙门。其人智慧妙达。能与王共难经道”...........其王弥兰以正法治国。高才有智谋明于官事。战斗之术无不通达。能知九十六种道。所问不穷人适发言,便豫知其所趣。 ”
—— 那先比丘经 上卷
巴利文版本的《弥兰陀王问经》更具体描述米南德的才艺,包含律法、天文、哲学、数学、音乐、医药、兵法、数论、因果论、诗歌、魔术、历史等等十九项杂学。另外他也擅长辩论,是难以驳倒的辩论者。在巴利文版最末,提到米南德因那先的智慧而大澈大悟,决定出家皈依佛门。随后他把国政交给儿子后遁世出家。
“ 复次,因欢喜长老的智慧,他将国政交与儿子,离家而出家,既增进正观,他遂证取阿罗汉果。 ”
—— 弥兰陀王问经 跋
然而,这很难相信米南德最后皈依佛教出家,较早翻译的中文经文并无此段内容,加上巴利文经文多处经过不同时代地添加改写,一些学者认为很可能此段巴利文经文遭到后世佛教徒添加。但无疑,如同其他希腊化时期君主,米南德会尊崇当地信仰,并资助佛教信徒寺庙与建筑。
b.其他印度资料
在印度中央邦东部巴路特(Bharhut)的佛教窣堵坡,有着前二世纪浮雕,呈现一名非印度籍战士人像,他有希腊人般的卷发,头系着象征王家的头带,很可能是一名印度-希腊国王,很可能是米南德一世的雕像。这浮雕右手持常春藤,而常春藤是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符号代表,另外他身上的衣物上有一排层状几何图形,是典型的希腊化风格。他的配剑上有佛教三宝的符号。浮雕今藏于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Indian Museum)。
一个在巴焦尔特区所发现的佛教舍利子圣物箱上,有一段敬献的铭文上写着:“于迦剌底迦月(Kārttika)14日,在米南德大王(Mahārāja Minadra)的统治下(某年),释迦牟尼的(肉体遗物),这曾赐予生命.....被建立。
在米南德统治时期希腊佛教传教似乎蓬勃发展。根据古代斯里兰卡的史料《大史》记载,记载着前二世纪高加索的亚历山大有一位希腊籍大法护(Mahadharmaraksita)带着三万名比丘来到斯里兰卡,参加该国国王建造大窣堵坡的奠基仪式。
“ 从耶婆那人的城市阿荔散(Alasanda)来了一位耶婆那人长者大法护(Mahadharmaraksita),他带着三万比丘。

—— 大史 XXIX
虽然三万名比丘有点夸张,但这代表当时在印度-希腊王国内具有相当庞大的希腊佛教徒团体,且希腊佛教徒具有显赫地位,可能是在米南德时期发展而来。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印度-希腊王国(五):吕西阿斯

(5)祖罗斯一世
祖罗斯一世(公正者),他是印度-希腊王国国王之一,统治时间有些歧异,学者Bopearachchi认定他统治时间大约在前130年-前120年间,是在米南德一世逝世以后。但后来两枚祖罗斯一世的钱币出土,显示米南德一世曾把他的钱币拿来造币(overstruck)[1],因此祖罗斯一世应与米南德一世同期,且两人是敌对关系。学者R.C. Senior修正他的统治时间约在前150年-前135年间。
祖罗斯一世可能从米南德一世手中夺取帕洛帕米萨达、阿拉霍西亚等一带,统治范围在北印度。他可能属于欧西德莫斯王朝。
祖罗斯一世的银币样式与德米特里一世之子欧西德莫斯二世相似,两者反面同样都是海克力斯直立像,右手持月桂花环或是头冠,左手拿的橄榄木棒,左手臂上披着涅墨亚狮子皮。然而,另一款祖罗斯一世的钱币作工没那么精细,在这一款中海克力斯头上有一个小的尼刻女神。祖罗斯一世也打造稀有的镀金银币,上头同样有他的肖像和海克力斯。
祖罗斯一世也发行印度式的双语钱币,正面是希腊文,并刻上自己的称号“公正者”,反面以巴利语对应,称号是用"Dhramikasa",意味“法的拥护者”,可能与佛教的法(巴利语:dhamma)有关,这个巴利文称号是首次出现在印度-希腊王国的钱币上。另外,也发现少量单语式、阿提卡标准的四德拉克马钱币。
他的青铜钱币是印度式,四方形,特别是上头有海克力斯的木棒和塞种式弓袋出现,这种弓袋适合较短的反曲弓使用,这代表祖罗斯一世很可能与游牧的塞种人有交流,或是有结盟关系,很可能这些塞种人是大月氏或是日后进入印度的印度-塞人。
(6)特奥菲卢斯
特奥菲卢斯(公正者),是印度-希腊王国国王,他短暂统治过帕洛帕米萨达一带。他很可能是祖罗斯一世的亲属,目前只能从钱币考古上得知特奥菲卢斯的一切。另外,在巴克特里亚有一些同样署名为特奥菲卢斯的钱币,很可能是另外一个同名同期的君主,但有争论。
关于特奥菲卢斯的统治年代,学者Bopearachchi认为应在前90年左右,而学者R.C. Senior则把特奥菲卢斯置于前130年间,这两位学者一致认为特奥菲卢斯与尼西亚斯大致上同个年代。
就像祖罗斯一世一样,特奥菲卢斯在他的印度银币上有着海克力斯的木棒,海克力斯是欧西德莫斯王朝很常见的象征。他的称号是希腊语的“公正者”,巴利语“法的拥护者”。钱币上的花押字大部分与尼西亚斯相同。
然而,在巴克特里亚发现一款截然不同的钱币,这种钱币数量稀少,阿提卡标准,署名同样是特奥菲卢斯。钱币反面是女神雅典娜和尼刻,称号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称号Autokrator,“统领”,钱币上也使用不同的花押字。这些现象在印度-希腊人的钱币中很少发生,而学者们多认为这些属于同一个君主特奥菲卢斯,学者Bopearachchi指出,必须认知到这两种钱币的肖像相似,且对头带有相同的刻画处理法。
但学者Jakobsson不同意这个观点,并反对印度-希腊国王特奥菲卢斯为了境外巴克特里亚流通他另一款钱币,如果要境外要流通,特奥菲卢斯会使用国内、境外都相同的钱币。他认为称号“统领”的钱币不是为了境外流通才制作,而是属于另一个同名的巴克特里亚国王特奥菲卢斯所有。Jakobsson认为存在一个短暂的巴克特里亚青年王公特奥菲卢斯,在游牧民族入侵时,他还统治巴克特里亚的一部分。
(7)特拉索
特拉索(大帝)(希腊语: ΘΡΑΣΟΝΟΣ),是是印度-希腊国王,统治旁遮普中部和西部一带。学者Osmund Bopearachchi初步判断他的统治时间在前95年 - 前80年,但学者R.C. Senior却认为他的年代较前,可能是米南德一世之子或是其继承人,因为发现他钱币时跟它一起出土的都是早期印度-希腊国王的钱币。
直到1982年学者R.C. Senior在印度Surana发现特拉索的钱币才确认这位国王的存在。他的钱币样式类似米南德一世,它同样跟米南德相同样式的雅典娜女神,钱币上的画押也与米南德其中一个画押相同。钱币上特拉索的称号是“大帝”,这个称号之前只有欧克拉提德一世才敢使用,然而用在特拉索身上实在名不其实,从单一款式的钱币暗示这位年轻国王特拉索的政权弱小且在位短暂。
似乎在米南德一世逝世后的混乱局面中某位将军扶持特拉索登上王位,并且认为选用这种夸大的称号可以扩大势力。
(8)尼西亚斯
尼西亚斯(救主)(希腊语: Νικίας),是印度-希腊国王,统治帕洛帕米萨达一带。他稀少的钱币中多数在今日的巴基斯坦北部发现,可推论他的政权在喀布尔河谷算是弱小。尼西亚斯很可能是米南德一世的亲属。
关于他的统治时间有歧异,学者Bopearachchi认为在前90年 - 前85年,主要是从尼西亚斯缺少阿提卡标准的钱币推论。而学者R.C. Senior从钱币贮藏地发掘来推测尼西亚斯的统治年代在前135年 - 前125年。无论哪一个说法是对的,从尼西亚斯钱币上的肖像得知他统治时已经上了年纪。
尼西亚斯的钱币是印度本位,正面是他的肖像,反面有三种:
一个步行国王,面部朝右。.
正面的雅典娜女神,根米南德一世钱币上雅典娜的相似。钱币上还描绘闪电。
骑上马背上的国王像,安提玛科斯二世的钱币曾经使用过相似的图案。
另外,虽然尼西亚斯统治印度-希腊人在西部的疆域,但没有阿提卡制的钱币被发现。他钱币上的画押与特奥菲卢斯和菲洛克塞努斯(Philoxenus)相同。
(9)吕西阿斯
吕西阿斯(不败者),他是印度-希腊国王,有关他的记录全靠考古。钱币考古学学者Bopearachchi认为他的统治年代在米南德一世和祖罗斯一世之后,约在前130年 - 前120年间,而另一位学者R.C. Senior也差不多如此认定。
①统治
学者Bopearachchi认为吕西阿斯的统治区域从帕洛帕米萨达到阿拉霍西亚一带,然而吕西阿斯的钱币曾在旁遮普被发现,可能吕西阿斯的疆域在一段时期内遍及印度-希腊人范围,或者,早期的学者认为可能他与安提奥西达斯(Antialcidas)有某种程度联合,毕竟他与安提奥西达斯的钱币有共同的画押。
吕西阿斯很明显宣称是德米特里一世的子孙,他的钱币反面与德米特里一世同样有戴冠的海克力斯,他的称号“不败者”也仿效德米特里,钱币正面同样也是头戴大象头套。吕西阿斯的钱币样式跟米南德一世的截然不同,稍前十多年的祖罗斯一世的钱币反面与吕西阿斯相似,加上祖罗斯很可能是米南德一世的敌人,因此吕西阿斯与祖罗斯一世很可能属于另一个不同米南德的王朝。吕西阿斯统治开始的年代,大约是米南德一世的幼子特拉索被杀之时,很可能就是吕西阿斯所为。
尽管他的钱币象征意味雄厚,但在政策上可能趋向防御性质。当时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刚因游牧民族入侵而灭亡,虽然印度-希腊人设法避免相同遭遇,但巴克特里亚灭亡的结果让印度-希腊人更孤立于希腊化世界。
②钱币样式
吕西阿斯发行许多双语的钱币。在他不同款式的银币中,吕西阿斯的头饰在之前几任国王钱币中都有出现过,如大象头套、可能是公牛角的头盔或是有鳞甲的科林斯式头盔、马其顿式圆帽(kausia)。他也以投持长枪的姿态出现过。他发行的钱币反面通常是戴冠的海克力斯,手持木棒,还持象征胜利的棕梠叶。
吕西阿斯也发行安提卡本位的四德拉克马钱币,并发行一些小面额的钱币做巴克特利亚境内流通用,如他曾发行半德拉克马钱币。另外,他的印度式方形铜币上有海克力斯和大象。
③与安提奥西达斯
在吕西阿斯的铜币中,发现它的正面是吕西阿斯的币式,而背面采用安提奥西达斯的币式。在早期一些学者如W.W. Tarn等,以两位国王曾经某种程度上结盟来解释这种情况,然而后来发现安提奥西达斯一种新铜币有相反的安排,抵触这个假设。
近来有观点认为这一款钱币是骡币(mule Coin),代表其中一位国王拿着另一位国王一个面的钱币模具,与自己另一个面的钱币模具一起打造,可能是不正确的overstruck,因此这不能算是有同盟关系,但仍可提供这两位国王统治时间是相近的。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印度-帕提亚王国

印度-帕提亚王国为公元1世纪前后的一个王国,由冈多法勒斯王朝及其他一些中亚君主统治,疆域约为今阿富汗部分、巴基斯坦以及印度西北部。大多数时期,冈多法勒斯王朝都居于塔克西拉(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但在王朝最后几年里,首都在喀布尔和白沙瓦之间变动。虽然王国铸造的硬币多启发自安息帝国,但他们本身可能属于居住在帕提亚以东的伊朗人部落。并无证据显示所有国王都冠以“冈多法勒斯”(意为“荣耀获得者”)。此外,王国还以世界遗产——佛教僧院塔克特依巴依而知名。
1.历史
冈多法勒斯一世起初可能为今伊朗东部锡斯坦统治者。大约在公元前20年代,其征服了原印度-塞西亚王国的领土,这一切可能发生于印度-塞西亚王国重要统治者阿泽斯离世之后。冈多法勒斯所统治的区域囊括了阿拉霍西亚、锡斯坦、信德, 旁遮普以及喀布尔谷,但应未超过旁遮普地区东部。他自称为“众王之王”,此头衔恰当地反映出王国内部松散的结构:许多小王朝仍旧存在其中,得以保全,来换取他们对冈多法勒斯及其继任者承认与效忠。西萨特拉普王朝踞于古吉拉特,可能就与王朝相邻。
冈多法勒斯去世之后,王国开始分裂。Sarpedones(可能为前者之子)成为“冈多法勒斯二世”。尽管冈多法勒斯二世宣称自己为主要统治者,但其统治仍旧摇摇欲坠。他在信德、旁遮普东部、阿富汗南部的阿拉霍西亚发行了货币。之后冈多法勒斯的侄子Abdagases继位,但不久之后即为Orthagnes篡位,后者成为冈多法勒斯三世“伽达纳”。之后伽达纳的儿子Ubouzanes继位。公元20年后,Sases夺回Abdagases的位置,成为“冈多法勒斯四世”。塔克特依巴依的题字正是他所书。
此外,还有一些不甚知名的国王,如曾短暂篡位的Sanabares,再如也叫做Abdagases的国王等。
但是印度-帕提亚王国再未企及冈多法勒斯一世的高度,公元1世纪中期,丘就却治下的贵霜帝国开始蚕食印度北部的领土。到最后一任国王Pacores(约在公元100年之前)时,仅残余锡斯坦及坎大哈。
2.文学记载
在一些古老的文学作品中对印度-帕提亚王国亦有所提及。在圣经《新约》有关多马的故事中提到,多马曾在印度宫廷中为国王冈达法尔做过木匠。其中冈达法尔应该即为冈多法勒斯。
古希腊哲学家提亚纳的阿波罗尼乌斯曾前往印度,并于约46年到往塔克西拉。他描绘了此处希腊风格的建筑。在交谈中,冈多法勒斯提及自己从其父那里学得一口流利的希腊语。
《厄立特利亚海航行记》提到,冈多法勒斯于信德地区作战,在印度河河口一带,斯基提亚的重要城市明纳伽拉落入在帕提亚人手中,后者驱逐每一个异邦人离开。
对于战争的时间,塔克特依巴依题词中有两个记法,其一为Guduvhara国王26年(推测为冈多法勒斯),另一个为未知纪年103年。
3.考古研究
在其货币及犍陀罗艺术品中,印度-帕提亚人被描绘为身着交叉的短夹克及宽松的长裤。他们的夹克装饰有一排排奖章等。他们通常头发浓密,并带有头带(这种做法在公元1世纪主要由帕提亚人采用)。
在犍陀罗发现了许多石制带有雕刻的圆盘,代表着印度-帕提亚王国的艺术。这些雕刻结合了希腊和波斯的风格,被认为是帕提亚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但其只在印度-希腊王国、印度-塞西亚王国和印度-帕提亚王国相对应的考古层中发现,在之前的孔雀王朝及之后的贵霜王朝并未发现。
4.冈多法勒斯一世
冈多法勒斯一世为巴基斯坦西部印度-帕提亚王国的建立者。根据现代研究,其统治时间应该为公元前20年至前十年。但Bopearachchi认为应当是公元21年至40年。
通常所给的都是后一个日期。根据巴基斯坦马尔丹附近的塔克特依巴依佛院一块由冈多法勒斯铭刻的石头记述,他于公元20年即位。
冈多法勒斯自印度-塞西亚王国的阿泽斯手中夺取了喀布尔谷、旁遮普地区及信德省。事实上,还有许多附庸国倒向了冈多法勒斯。其王国疆域虽广阔,但是只维系在一个松散的框架内,在其死后即开始瓦解。王国都城为犍陀罗城市塔克西拉。塔克西拉位于旁遮普,今日伊斯兰堡以西。
恩斯特•埃米尔•赫兹菲尔德认为,冈多法勒斯代表着苏伦家族。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贵霜帝国(上):建立

贵霜帝国(梵语:कुषाण राजवंश;巴克特里亚语:ΧΟϷΑΝ;英语:Kushan; 亦称“库沈”或桂霜帝国) 是曾存在于中亚的古代盛国(约公元1世纪至3世纪),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曾拥有人口千万,被认为是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与汉、罗马、安息三个同一时期的帝国并列。
1.建立
前130年,月氏人南下征服大夏,把大夏分给与五个部族,每个部族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前一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约16—65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丘就却打败了开始衰落的安息,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喀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2.强盛
丘就却死后,其子阎膏珍(65—75年)继位,又南下进兵印度,占领了恒河上游地区,任命一个将军进行统治,帝国仍定都中亚,当中《汉书》说是监氏城,《后汉书》说是蓝氏城,具体地点不详,有说即是大夏首都巴克特拉。阎膏珍还铸造金币,从货币上的人像看,他是信奉印度的湿婆神。
之后,迦腻色伽一世(约78—102年)继位,他是贵霜帝国最著名的君主,根据罗巴塔克铭文记载,他是阎膏珍之子。迦腻色伽一世时,又南征印度,占领了娑枳多(Sāketa)、桥赏弥(Kauśāmbī)和华氏城(Pataliputra)并远至室利•瞻波(Śrī-Campā)。令贵霜帝国的疆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迦腻色伽一世又将都城迁至犍陀罗地区的富楼沙(即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使这一地区成为帝国的统治中心。在100年时贵霜帝国的统治下的人口达到一千零二十万人,在180年时,贵霜帝国统治下的人口达到1380万人。
迦腻色伽一世曾与东汉发生过一次战争,据《后汉书•班梁列传》著,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贵霜副王谢会率兵七万人攻班超,汉军人少,坚守不战,谢攻班超不下,四处搜掠又无所得,粮草出现问题。班超推断谢会向龟兹求援,就派兵埋伏要道,谢果然不出所料,结果求援士兵全被杀掉,班超将消息告知谢,谢自知已无出路,便派使者向班超请罪,要求放还,班超同意,两国关系又重修好,自此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两国保持和平关系。
3.经济和文化
贵霜帝国地处中亚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国丝绸、漆器、东南亚香料、罗马玻璃制品、麻织品等贸易中转站。从其铸造的金币可以知道其与罗马帝国的商业关系。另外,这些金币所表达的各种希腊宙斯和胜利女神奈基、罗马、祆教祭坛、耆那教的公牛、印度教和佛教神祇可以证明贵霜对发扬于当地的宗教和艺术的宽容和融合的关系。凭借贵霜在中亚丝绸之路上的活跃,他们也为发源自古代伊朗的摩尼教和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教会东传中国开通了道路。语言文字方面,早期使用希腊文字和语言,后来创制自己的婆罗米文与吐火罗语。一些学者认为,贵霜皇朝是希腊后裔建立的帝国。
贵霜帝国前三位国王,丘就却信佛教,阎膏珍信婆罗门教,迦腻色伽一世又信佛教,其中以迦腻色伽一世对佛教的支持和宣扬最大。由于迦腻色伽一世是通过暴力使帝国达到极盛期,为了巩固统治,需要缓和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因此强调种姓的婆罗门教就不如不承认种姓差别的佛教有效,又因为迦腻色伽一世不是印度贵族出身,在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下不能占有适当的位置,因此迦腻色伽一世就选取以佛教管治帝国。迦腻色伽一世下令修建富楼沙的大讲经堂,还雕刻了一批佛像,又把一批出色的佛教学者招到自己身边,包括胁尊者,世友,众护,马鸣等。迦腻色伽一世又在胁尊者的提议下召开了一次佛教结集大会,因为当时佛教内部已有许多不同学派,对教义解释不尽相同,这次会议由世友主持,经过讨论,对经、律、论三藏都重新作出了解释。贵霜帝国一时成为了佛教中心,由于贵霜帝国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与东方汉代中国有密切商业来往,佛教也由此传入中国。
贵霜帝国时期也是佛教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由于皇家鼓励书面写作和文字文学,大量之前一直以口诵传承的经典开始书面化。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客观上为大乘佛教的传播打下基础。此时大乘佛教兴起超过小乘佛教成为佛教主流。然迦腻色伽一世对佛教采取大小乘兼容的政策,其中世友尊者就是部派佛教学者,马鸣菩萨则是大乘佛教学者,佛教从贵霜帝国传入中国时也是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一同传入。不过,总的来说,以后大乘佛教主要从北方传入中国,再进而传到朝鲜和日本,而上座部佛教则向南传入斯里兰卡,再而进入东南亚诸国。
4.衰亡
贵霜帝国内有着许多社会结构不同的地区,包括商业发达的城市,也有农业及游牧的地区,贵霜帝国面对不同地区,只得采取不同统治方法,对中亚的一些小邦,如花剌子模,只要其纳贡称臣,就允许其保持半独立的状态,对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各邦,征服后往往杀其君长,再命副王统治,可见贵霜帝国本身不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实体,要靠经常的反复征服来维持。迦腻色伽一世晚年时欲北进,然国内人民已对战争政策无法容忍,相传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用被闷死了他。迦腻色伽一世死后,贵霜帝国实力大减,在2世纪时,帝国仍勉强维持统一,3世纪时,受到萨珊王朝攻击和印度北部的地方势力兴起而渐渐衰弱,最终帝国瓦解成若干小邦。现在印度贾特人是他们后人。
5.历代君主
由于过去历史学家不能解读佉卢文,而各国的史料的内容又有矛盾,所以,过去一直都未能就贵霜王朝的各个君主整理出一个有系统的列表出来。
赫拉欧斯(1年—30年)
丘就却(30年—80年),首位贵霜皇帝(45年~77年)
阎膏珍(80年—105年)“无名王”索特尔•麦格斯(意为“伟大的救世主”)
阎珍(105年—127年)
迦腻色伽一世(127年—147年)
婆湿色伽(151年—155年)
胡毗色伽(155年—187年)
韦苏提婆一世(191年—最少至230年),贵霜王朝最后一个君主
迦腻色迦二世(226年—240年)
婆什色迦Vashishka(240年—250年)
迦腻色伽三世(255年—275年)
韦苏提婆二世(290年—310年)
Chhu(310年?—325年?)
Shaka I(325年—345年)
Kipunada(350年—375年)

楼主:麟剑  时间:2020-09-20 19:40:12


贵霜帝国(下):迦腻色伽一世2

(4)征战四方
对一个军事帝国的新任君王而言,迅速站稳脚跟、安抚贵族势力并攫取国民威望的最好手段,就是对外战争。迦腻色伽自然亦不能免俗。如果不能在战争中表现强势,那么他很可能被内部的贵族集团和地方上的实力派所共同抛弃。历史上,他之所以为佛教势力所推崇,很大程度与其军事征伐也是分不开的。
在新国王的心目中,最适合他扩张势力的对象首先是富裕而又软弱的北印度诸邦。因此他显然沿袭了先王的政策,继续对印度特别是恒河流域的各邦国施加影响。相对于曾经诞生过孔雀王朝的印度文化核心区,贵霜人所在的西北方在军事技术上有着一定优势。
巴克特里人本土贵族、斯基泰游牧部落、大月氏传承的力量,都是驰骋一时的骑兵好手。一些不断投靠北方势力的印度地方贵族武装与所剩不多的希腊遗民团体,也很好地适应了这种军事革新。坐拥这些军事资源的贵霜人,不仅可以有地区内最多的具装铁甲骑兵部队,更可以调集大量游牧轻骑兵与步兵,甚至是印度人赖以作战的大象。凶悍的刹帝利武士、犀利的印度步弓手与希腊步兵,很好的成为了主力骑兵的辅助力量。
所以在即位伊始,迦腻色伽就在著名的拉拔塔克铭文上向北印度诸邦宣告贵霜国王对后者无可匹敌的支配权。他首先将帝国首都从北方的巴克特里亚城,搬迁到印度河流域不远的白沙瓦。此后数年,不断组织对恒河流域腹地的远征,兵锋直抵华氏城下。在此之前,仅有希腊人的德米特里一世(战绩存疑)和米南德一世,曾经从西北方攻入恒河流域。那些盛极一时的帕提亚人与斯基泰人,则根本没有摸到恒河流域。
值得一提的是,迦腻色伽在军事上的最高成就,并非征服那些看似孱弱的北印度王公。在与同为世界强国的两大邻居博弈中,他也获得了值得一书的胜利。
首先与贵霜军队对垒的是西面的帕提亚人。虽然这时的帕提亚帝国,已经因为罗马入侵和内部纷争,成为了四分五裂的贵族领地联邦。但任何帝国内七大家族的任何一家,都还保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帕提亚国王沃洛吉西斯四世(沃洛加西斯四世)在公元148-151之间,发动了针对贵霜帝国的东征。显然这是在西部面对强势罗马进攻后,希望从东方弥补损失的结果。历史上,七大家族之一的苏伦家族,就曾经在北印度地区建立过霸权。但此时的贵霜帝国,已经在军队数量和军事技术上,都反超了江河日下的帕提亚。面对步骑兵完整,势力雄强的迦腻色伽,沃洛吉西斯四世的东征自然一败涂地。
在西部顶住了帕提亚人的进攻后,迦腻色伽又推动了向东的势力扩张,目标定为费尔干纳以东的广大西域地区。
西域诸部自从西汉宣帝以来,就一直被纳入汉朝的都护府之下,被视为两汉王朝的直属禁脔。虽然至东汉中期中原对西域的控制日渐松弛,但能取得至少是西域西部一些城邦国家的称臣纳贡。这里同样也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之路,对依靠贸易为重要收入手段的贵霜来说,意义重大。迦腻色伽的祖父维玛•塔克图,就曾派遣大宛的副王谢,领兵数万入侵帕米尔高原以东。但因为后勤问题与东汉方面的坚壁清野战术,最后不了了之。
但随着迦腻色伽的新一轮攻势展开,曾经不得不在汉朝与匈奴间改换门庭的西域小国,纷纷开始承认贵霜的宗主权。汉朝与匈奴双方,则再也没有足够实力将贵霜人从西域驱逐。
(5)佛教名王
当然,作为佛教徒所尊崇的一代名王,迦腻色伽的声望更多来自于其扶持佛教的精神领域。他一直热心资助僧侣去建造寺庙、解读佛经,并以一个佛教保护者的形象出现。
当时的贵霜宫廷,还广聘佛教大家来教育自家的王子。迦腻色伽的某位老师僧伽罗叉,就是一位佛教法师。贵霜军队进攻恒河地区的华氏城后,也强迫城主交出佛教大师马鸣。
迦腻色伽甚至在克什米尔召集众多僧侣,亲自主持了一次佛教结集大会。这种大型宗教会议的目的,在于帮助出台具有统一规范的佛学经典。对《发智论》的注解,就是这次大会的成果。其意义就好比后来基督教的尼西亚大会。
得到大力支持的佛教,也在当时成为了帮助宫廷控制帝国的重要助力。首先是提倡和平的宗教本身,有了安定人心的作用。其次,大量开建的佛寺,成为了铜矿贸易与葡萄酒贸易的中转站。这种重要的资源与商品,从印度河口的港岸出口。也会从首都白沙瓦附近的开伯尔山口,流通于次大陆与中亚之间。大量贸易收入充裕了佛寺,也为贵霜提供了丰厚的收入。
但值得注意的是,迦腻色伽并非仅仅尊崇佛教这一种宗教。在众多贵霜国王当时发行的钱币上,经常会出现很多伊朗系与希腊人的神祗。既有某地区信奉的守护神,也有来自波斯的拜火教神。他本人登基时的石刻铭文,就用希腊语宣称,权力来自于伊朗的娜娜女神。
当然,这并不妨碍佛教在单方面上对迦腻色伽的传奇加成。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关于他降服恶龙的传说记载。据说当时在兴都库什山中存在恶龙,因为前世孽缘,经常兴暴风雨,摧拔树木。迦腻色伽大怒,兴兵讨伐,准备将龙池填埋。龙王显出神通,声震雷动,沙石如雨,军马惊骇。迦腻色伽请求佛法加护,随即两肩起大烟焰,吓得龙王臣服。
(6)时代红利的受益者
相比出众的军事资历和传奇的宗教体验,迦腻色伽时代的经济繁荣却往往被世人忽略。除了由佛教寺院们控制的铜矿与葡萄酒贸易,还有更多其他商品从帝国内外流动,这其中就有著名的奢侈品——丝绸。
由于贵霜王朝的发源地巴克特里亚,正好位于东亚、中亚与南亚三个地区的交界处,所以丝绸之路的大部分贸易都需要经过当地。北印度的谷物、水果、手工艺品和武器,通过商路和干道运抵遥远的北方中亚地区。作为交换,南方富庶的印度河流域则获得了皮毛、乳制品、牲畜和纺织原料。贵霜人正是利用这笔财富,组建了强大的军队,并在帝国盛世享受着便捷的国内物流。
但让贵霜人更上一层的财富,源自当时的国际地缘政治发展。自公元1世纪晚期以来,由于罗马人为了避开帕提亚主导的高税额陆路商贸,加大了对海路贸易的投资。一船船的西方金银,从地中海沿着红海和印度洋季风航道,直接流入贵霜境内,从而促进了帝国的经济发展。包括迦腻色伽在内的几代贵霜国王,能在当地缺乏黄金的环境下,不断发行足量优质的金币,就是得益于从罗马输入的大量贵金属。
随着帕提亚帝国在罗马人的攻击下衰退,陆上贸易的成本进一步提升。地中海与阿拉伯地区的商人,更多地利用海路到东方贸易。这种国际经济动脉迁徙,也进一步促成了贵霜人的繁荣与帕提亚人的衰退。迦腻色伽的盛世,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吃这层时代红利的结果。
(7)繁华落幕
不过,和阿育王一样,尽管迦腻色伽的成就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巅峰,但后代子孙并没有继承他的勇猛果敢的精神。在他死后,贵霜帝国虽然仍然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富强,但积极发展向上之势却不曾再现于世。王朝内部的倾轧和斗争,逐渐取代了团结向外的开拓行为,边远属地乘机纷纷独立。
迦腻色伽死后不足百年,国际形势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贸易份额流失与持续战乱,帕提亚帝国已经虚弱到无法压制地方势力的地步。随着新的萨珊王朝在波西斯的山区崛起,穷困潦倒的帕提亚王朝被推翻。受到威胁的亚美尼人派出使节,准备同贵霜联合夹击这个新波斯帝国。
结果,在穷疯了的波斯军队打击下,亚美尼亚与贵霜纷纷战败。志在夺回丝绸之路控制权的波斯人,甚至一路东征到印度河流域。贵霜帝国至此从世界霸权的位置上跌落。巴克特里亚本土被各山头的当地贵族把持,集体倒戈为萨珊波斯的附属国。
原先的贵霜王庭,则成为退守旁遮普农业区的一个地方小国。失去压制的恒河流域,则在外部文化与技术的洗礼下,诞生了新一代的笈多帝国。
最终,在公元5世纪中期。贵霜帝国中央的最后势力,被从北方入侵的新征服者白匈奴消灭。这块地方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北方白匈奴与南方笈多王朝的拉锯战现场。今人对于这些纷乱嘈杂的往事,已经记忆模糊。但迦腻色伽王的盛世,却依然在佛教经典中流传。

楼主:麟剑

字数:7017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8-10 12:05:37

更新时间:2020-09-20 19:40:12

评论数: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