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辽沈战役时林彪为什么会在锦州“犹豫”

辽沈战役时林彪为什么会在锦州“犹豫”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辽沈战役作为国共战争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此战的胜利,使得战争胜利的天平彻底倒向了中共,正如蒋介石所言,“东北一失,华北不保,局势也就无可挽回了”。

一般而言,辉煌的胜利会带给了指挥官无上的荣耀,尤其是像辽沈战役这样有着决定意义的战略决战。比如《剑桥中国史》是如此描述辽沈战役和他的指挥官的,“这是林彪在满洲发起的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进攻性战役,更加巩固了他在军事史家和中国公众中作为中国最伟大的军事领袖之一的声望”。但是因为众所共知的原因,大陆史学界在评价辽沈战役和林彪时,则显得较为与众不同。

大陆史学界在提到林彪指挥的辽沈战役时,对于林彪本人的赞美的声音远远小于批评的声音。这与我们常见的“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写法区别很大。当然,就写历史而言,我们应该肯定有错就应该直言不讳,而不是一味赞美的写法。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往往只针对少数人是这个态度。

不过,即使我们只是对林彪采取如此态度,这比较也是一个好的开端。可惜的是,真正的问题在于,辽沈时大陆史学界所认为的林彪的“错”真的是“错”吗?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事。辽沈战役期间,林彪得知国军增兵葫芦岛的情报,于是给军委发电报,提出需要重新考虑锦州作战,或打锦州,或打长春。

其实,对于一个因为情况变化而提出重新考虑的事件本身而言,原本并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地方。但是因为提出这个事的人是林彪,而恰巧林彪有个913事件,于是,对于这个事情自然有了重新认识。

913之后批林说林“怕”,以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对抗 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什么的,诸如此类的评价现在看起来虽然很可笑,但是如果抛开那些有着象征意义的词语,取其思路来评价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所谓失误或者错误,这样做的话貌似很客观,其实本质依然还是批林时的那一套。

其实,这个事情原本很简单,我们抛开感情因素去看看林彪为什么会犹豫,自然也就知道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时间回到48年7月,虽然辽沈战役是9月份才开始的,但是东北共军的南下作战正式开始构思却是始于7月。所以,我们看看7月份的东北共军南下作战是怎么回事。

48年7月,林彪给 发了一个电报,这个电报的意思是说,放弃长春作战,改为东北共军主力南下作战。这也是历史上东北共军第一次真正确定了南下作战的计划。当然,5月份林彪也提过一次南下作战,但是很快就放弃了。

一直以为,拜批林的著作以及衍生出来的貌似客观的文章的影响,大家都以为毛意属南下,林彪则不愿南下,最后毛尊重林彪的意见,勉强同意了打长春的作战计划。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看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对于冬季攻势后的东北共军的作战计划,毛并没有明确的意向。直到林彪提出打长春后,毛才认可并确立东北共军的下一步作战方向是长春。

一旦明确了作战方向,毛对于夺取长春是寄予了厚望。毛不但请朱总司令提出意见,而且还非常的热心的向东北介绍关内的成功经验,用徐向前攻临汾的案例来激励东北共军。甚至就在林彪正式提出东北共军放弃长春作战改为南下作战的当天,毛还给林彪介绍许世友、谭震林攻潍县的经验,希望能对东北共军攻打长春提供帮助。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小旋风089 3楼 2013-10-09 16:39:49
林彪打锦州的“犹豫”时说过,准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两个客人。
一桌菜是指五纵六十纵吗?两个客人指沈阳出来的廖耀湘和锦西的侯兵团吗?
我认为这两客人是指锦西兵团和可能来而没来的傅兵团,一桌菜指塔山的防守部队。
林彪可能收到了老蒋令傅作义增援锦州的消息。
华北兵团战斗力林彪是领教过的,秋季攻势后傅兵团又重新打通了北宁线,冀热辽部队也没了三战三捷的辉煌,冬季攻势战果有限,一篇吹捧林彪的文......
-----------------------------
不是的,林彪准备得对应东北国军的是东北大决战,结果关内增援来了,于是菜就不够吃了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小兵V5 6楼 2013-10-10 00:33:19
林彪考虑的更多是东北的战场局势,而 则是放眼全国的战场态势。位置不同,意图当然会有所差别 也是正常现象
-----------------------------
对于东北,毛基本是按照林的思路在走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在毛热切期盼东北共军拿下长春的时候,林彪却告诉毛,长春不打了,改为主力南下入关作战。随后,林彪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作战思路,以最大主力南下入关作战,相机夺取平津;对于东北,则可随东北国军主力撤退进而夺取东北。

对于林彪提出的这个全新的思路,毛大体是赞同和支持的。因为东北以最大主力南下入关作战将导致东北、华北局面发生根本的变化。

当然,毛对于这个新计划并非完全没有意见,毛的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毛认为长春是应该而且可以拿下的,所以对于林彪不打长春,毛是非常恼火的。

不过对于这一点,一直以来宣传得很少。毕竟如果大家知道,正式提出南下作战的是林彪,而对长春念念不忘的却是毛。这个事实实在太颠覆一直以来宣传的林彪看不到也不愿南下的说法。

毛另一个意见在于,毛认为主力入关作战必须首先扫荡锦(州)唐(山)一线,重创范汉杰集团,这样才能保证东北主力在华北作战。

这是毛将林彪的东北主力南下入关作战的计划的修改,之后毛在9月7日给林彪的电报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整个计划,即后来著名的《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也就是在这个电报里,毛正式将东北主力南下入关作战的第一步作战命名为锦瑜唐战役。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gdjt901 11楼 2013-10-10 16:25:16
百万大军的行动,林彪的谨慎没有错。林不是不打,而是面对敌情变化需要重新计划调整部署,而不是一味的鲁莽行事。攻锦时我林部主力辎重全部集中在锦州一线,无预备增援力量,无机动迂回空间。假如塔山守不住,侯镜如,廖耀湘,范汉杰三股蒋军集团对我林部形成合围之势,如有闪失,我军将有遭到全军覆没的危险。本着为百万将士的生命负责,为我军战略目标负责的精神,林彪的犹豫是完全必要的,也应该允许他这么做。
-----------------------------
其实,林彪在锦州的“犹豫”和作战谨慎什么的没有什么关系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匚匚匚 12楼 2013-10-10 17:19:52
站在今天来回顾辽沈战役,就会发现,无论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其实无所谓对与错。
因为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在东北怎么打都是胜,国军甚至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
只是当时,毛泽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蒋介石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东北问题一解决,百万东野入关,华北自然也就瓜熟蒂落了——又是那句老话“怎么打都是胜”。
北方问题解决了,南方还成问题吗?
所以,在1948年的秋天......
-----------------------------
陈云说,东北能有好的局面,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避免锦州决战,而是成功组织四平撤退。这两件事有一件没有做好,好局面是很难设想的

如果46年不换林彪上马,而是继续让彭真主持东北,一样会有好局面吗?

如果的情况我们可以找出很多

如果有一两件事没有做好,东北从失败走向失败,最后成为西路军也不是不可能的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林彪提出的这个新的作战计划,即南下入关作战,其实违背了之前他和毛所达成的封闭敌于东北消灭的战略目标。随着东北大军入关,东北国军很可能会撤退,这样我军虽然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东北,但是老蒋的王牌部队----东北国军主力恐怕就抓不住了。

但是毛还是认可并赞同了林彪这个南下入关的作战计划。一来因为林彪不愿意打长春,二来东北大军入关作战的前景实在是很好,可能夺取东北和华北。

当然,按照林彪的构想,东北大军一旦打开南进道路,则准备打承德、打增援,求得华北战局的迅速改变。

毛的想法则不同,毛认为如果东北大军放过锦、唐线国军,则沈、长国军一旦进出该地区,则东北国军可以支援华北国军,从而给我东北大军在华北的战斗带来威胁。所以毛希望在东北大军南下入关时首先扫荡锦、唐线。

这也是毛坚持首先要打锦唐一线的原因所在。

当然,首先扫荡锦唐线还有其他好处,比如占领锦唐线之后可向南北作战,再比如可以在东北国军撤退前给卫立煌集团已沉重打击等。

但是,后世出于某些需要,将锦唐线简化成锦州,将主要保障东共共军在华北作战的目的转化为关门打狗、战略决战。于是一副登高望远、高瞻远瞩的高大形象登时跃然纸上。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匚匚匚 12楼 2013-10-10 17:19:52
站在今天来回顾辽沈战役,就会发现,无论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其实无所谓对与错。
因为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在东北怎么打都是胜,国军甚至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
只是当时,毛泽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蒋介石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东北问题一解决,百万东野入关,华北自然也就瓜熟蒂落了——又是那句老话“怎么打都是胜”。
北方问题解决了,南方还成问题吗?
所以,在1948年的秋天......
-----------------------------
@风舞九天9 14楼 2013-10-11 12:40:09
陈云说,东北能有好的局面,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避免锦州决战,而是成功组织四平撤退。这两件事有一件没有做好,好局面是很难设想的
如果46年不换林彪上马,而是继续让彭真主持东北,一样会有好局面吗?
如果的情况我们可以找出很多
如果有一两件事没有做好,东北从失败走向失败,最后成为西路军也不是不可能的
-----------------------------
@匚匚匚 17楼 2013-10-11 17:37:16
成为西路军是不可能的。当年西路军的状况(人数、装备、对手、环境、中央态度等),无论谁去指挥(哪怕是林彪、粟裕),都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这是大的战略格局所决定的,不是徐向前、陈昌浩无能。
而东北不一样,即便是彭真当政的九个月里,虽然局面堪忧,但这种局面是共产党对东北局势从狂热到冷静的过程必然付出的代价,其实当年无论是谁担任第一任东北局书记,都避免不了这个代价——因为最初共军进入东北......
-----------------------------
东北面临的情况

1、老百姓支持国军,不支持共军

2、对手是国军最精锐的王牌美械军

3、己方高层和平幻想严重,战略错误不断

西路军的状况有多恶劣?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对于毛提出的首先扫荡锦唐线的意见,林彪是怎么想的呢?

对于锦州,林彪的看法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打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打锦州附近据点时,锦州派出援兵,则可以打援之后乘胜夺取锦州。当然,林彪认为这个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另一种情况是打锦州附近据点时,抓住各据点国军不让其逃入锦州,这样锦州也可能成为攻击目标。而万一没有抓住锦州附近据点的敌人,而被其逃入锦州,使得国军可以集中最大兵力守备锦州,那锦州就不能打了。

也就是说,对于是否要打锦州,林彪要看南下作战的第一步(打锦州附近据点)战果定。好打就打,不好打就不打。

对于唐山,林彪则认为,唐山敌人虽比承德少,好打,但是对于战局的影响不如打承德。

这才是毛和林彪初期的分歧所在。

后来宣传说,毛和林的分歧是林反对南下作战。这个其实蛮搞笑的,南下作战本来就是林彪提出来的,林彪为啥要反对呢?

当然,林彪提出来的南下作战,并不是辽沈决战,而是主力入关作战。同样的,赞同林彪南下作战计划的毛赞同的也是南下入关作战,而非辽沈决战。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1、老百姓支持国军,不支持共军
【共产党最擅长的就是“发动群众”“做思想工作”,只要有群众,就有共产党宣传鼓动的土壤。不怕你“思想反动”,就怕你人数太少。
彭真说:“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下旬,我军由关里调往东北的十万人已扩大到近三十万人,主要是在南满发展起来的,其中大多数是工人,其次是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贫雇农积极分子,还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
最后的结果是:共军入关十万,出关百万!
这百万人不是变戏法变出来的,都是当年支持国军的老百姓啊。】
------------------------------
呵呵,南满吗?

46年中国共停战,林彪坐了一把手,出台了77决议,大量干部下乡,发动群众,剿匪,共军修身养性了几个月

结果国军一进攻,南满可怜到只余四县

林彪派陈云和肖劲光去坚持南满

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才撑过了国军进攻

国军一来,东北老百姓就能把共军寄存在家里的东西交给国军

没有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老百姓敢支持你?能有日后的百万大军?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2、对手是国军最精锐的王牌美械军
【最初进入东北的是国军十三军、五十二军,这两个军是不是国军“最精锐的王牌”,恐怕值得商榷。十三军是美械、五十二军是半美械。
东北共军早期的溃败,基本上都是败在这两个军手里。但是那时的失败,不是因为什么“王牌”“美械”,而是共军自己无能——部队来自四面八方,一盘散沙;很多部队步行千里,未得休整即投入战斗,因此疲惫不堪;更有甚者,有些部队空着手就来东北了,枪都没有,打什么仗?
在自己不堪一击的情况下,对手实力如何,已经无关紧要。】
--------------------------------
共军初期只是败退,但基本没什么损失

直到四平保卫战,才导致很多部队伤了元气

当然,如果早期就打锦州决战,或者真化四平为马德里

东北共军可能就真的灭了

另外,47年的时候,国民政府的一半军费就已经都扔在了东北

对手实力如此强大,自己一盘散沙,而且因为错误的战略导致元气大伤

单是这条的结局就是西路军





3、己方高层和平幻想严重,战略错误不断
【己方高层和平幻想严重,难道对方高层和平幻想不严重?莫非楼主真的相信宣传所说:蒋介石处心积虑想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只是蒋介石的“幌子”“圈套”?
战略错误不断。到底哪一方战略错误更多、更严重?
共产党进东北后,真正的属于战略方向性的错误大概只有一个,就是表现在1945年10月23日中央指示东北局:“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
1945年11月28日,中央指示东北局:“苏联由于条约限制,长春铁路沿线各大城市将交蒋介石接收。我企图独占东北,无此可能”。
中央从犯下战略错误到改正错误,时间是:一个月零五天。
至于先后两战四平等等问题,第一不属于战略上,第二是不是错误还很难说。
反观国民党,首先从战略着眼点,就没有认识到东北的重要性。
其次,蒋介石最初部署的接收东北,是建立在苏军移防的基础上。所以,蒋介石一直幻想着苏联应该根据“雅尔塔协定”和1945年8月签订的“中苏条约”,苏军把整个东北完整的、和平的移交到国军手里。
第三,国军在东北开始时打打停停,失去了很多战机——比如五个月的对峙期,比如共军四平大撤退,国军追到松花江南岸就停了等等,这都给共军休养生息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最后,国军在东北前后三任最高指挥官没有一个合格。第一任杜聿明,墨守成规、毫无主见,完全没有一个最高指挥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度,一再贻误战机。再看看此人在东北之前的远征军的表现和东北之后的淮海战役的表现,对他的指挥能力应该一目了然。
第二任陈诚,陈诚到东北后毫无战略眼光,完全被林彪牵着鼻子走,导致新五军被歼,东北国军分崩离析,彻底被分割于几个孤立的据点里。陈诚的无能,连国民党内部都无法容忍了,当时的立法委员罗蘅,在立法院上提出“杀陈诚以谢国人”之提案,就是最好的写照。
而且杜聿明和陈诚,都与他们最优秀的部下——孙立人和陈明仁——斗得不可开交。这两位最高指挥官,把国军最能打、共军最怵头的两个战将赶出东北,国军不败,天理难容!
至于第三任的卫立煌,本身就是个匪夷所思的人选,他的战略意图与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完全不合。两个人居然用好几个月来互相说服对方,但还没等谁说服谁,辽沈战役已经爆发了,即便这样,两人依然吵个不停。这样的将帅,还能打仗吗?
战略错误不断,谁的错误是连续不断的,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3、己方高层和平幻想严重,战略错误不断
【己方高层和平幻想严重,难道对方高层和平幻想不严重?莫非楼主真的相信宣传所说:蒋介石处心积虑想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只是蒋介石的“幌子”“圈套”?
战略错误不断。到底哪一方战略错误更多、更严重?
共产党进东北后,真正的属于战略方向性的错误大概只有一个,就是表现在1945年10月23日中央指示东北局:“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
1945年11月28日,中央指示东北局:“苏联由于条约限制,长春铁路沿线各大城市将交蒋介石接收。我企图独占东北,无此可能”。
中央从犯下战略错误到改正错误,时间是:一个月零五天。
至于先后两战四平等等问题,第一不属于战略上,第二是不是错误还很难说。
反观国民党,首先从战略着眼点,就没有认识到东北的重要性。
其次,蒋介石最初部署的接收东北,是建立在苏军移防的基础上。所以,蒋介石一直幻想着苏联应该根据“雅尔塔协定”和1945年8月签订的“中苏条约”,苏军把整个东北完整的、和平的移交到国军手里。
第三,国军在东北开始时打打停停,失去了很多战机——比如五个月的对峙期,比如共军四平大撤退,国军追到松花江南岸就停了等等,这都给共军休养生息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最后,国军在东北前后三任最高指挥官没有一个合格。第一任杜聿明,墨守成规、毫无主见,完全没有一个最高指挥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度,一再贻误战机。再看看此人在东北之前的远征军的表现和东北之后的淮海战役的表现,对他的指挥能力应该一目了然。
第二任陈诚,陈诚到东北后毫无战略眼光,完全被林彪牵着鼻子走,导致新五军被歼,东北国军分崩离析,彻底被分割于几个孤立的据点里。陈诚的无能,连国民党内部都无法容忍了,当时的立法委员罗蘅,在立法院上提出“杀陈诚以谢国人”之提案,就是最好的写照。
而且杜聿明和陈诚,都与他们最优秀的部下——孙立人和陈明仁——斗得不可开交。这两位最高指挥官,把国军最能打、共军最怵头的两个战将赶出东北,国军不败,天理难容!
至于第三任的卫立煌,本身就是个匪夷所思的人选,他的战略意图与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完全不合。两个人居然用好几个月来互相说服对方,但还没等谁说服谁,辽沈战役已经爆发了,即便这样,两人依然吵个不停。这样的将帅,还能打仗吗?
战略错误不断,谁的错误是连续不断的,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

老蒋检讨的国军的战略错误是什么?

不该将国军最精锐的部队派到东北

派最精锐的部队去,47年就消耗了国军一半的军费

这都叫不重视,啥叫重视?

至于国军将领的错误

林彪在夏攻之后就闹闹掌握了战争主动权,换谁去都一样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至于共军的战略错误,那太多了

独霸东北--表现就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还要锦州决战

好容易听了林彪的话,做长久打算,部队分散,建根据地,剿匪

结果因为和平谈判,立马就集中起来打仗

打仗还不能主动进攻,只能自卫不能进攻

同意国民党自由增兵东北,中共却不能增兵东北导致弱小的东北共军单独面对强大的国军,得不到关内的增援

因为和平在即,要死守四平,保住东北地位,结果一战伤了元气,幸亏林彪撤得快

上述任何一个错误,都可以导致西路军的下场

连续犯了如此多的错误,最后成为百万大军,这不是运气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火神迦具土 21楼 2013-10-12 21:20:21
回复第5楼(作者: @小兵V5 于 2013-10-10 00:33)
林彪考虑的更多是东北的战场局势,而 则是放眼全国的战场态势。位置不同,意图当然会有所差别 也……
==========
-----------------------------
毛和林彪考虑问题的视角差不多

毛和林彪在战略上没有分歧

毛和林不同的作战思路导致了他们的小分歧

非常小的分歧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匚匚匚 28楼 2013-10-13 03:53:59
楼主不太懂当时的 历史 ,有些信口开河了。
东北共军不可能成为西路军,这是战略格局决定的!
四平保卫战后共军大撤退,本打算放弃哈尔滨,可是国军却不敢要!!
我让你打你都不敢打,我都认输了你还不下手,怎么可能成为西路军???!!!
1946年7月29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直到1948年11月才恢复)。从1938年到1949年,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援助总额为8亿美元,大部分在抗日战争时已消......
-----------------------------
国军不敢要哈尔滨?

老杜的先南后北,北是哪里知道吗?

“美械”无敌吗,美械真无敌,东北就不会落到林彪手里

当然美援是好东西,为了美援,国军没少在美国人面前委曲求全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共军原先计划去东北的是20万,不是30万

后来的之所以不能去,不是因为没有装备

事实上,当时东北的装备很多,还能运到山东支援关内

不能去的原因是国共签订了停战协定

全国停战,停止军事调动

当然,国军可以增援东北

因为东北不在停战协定规定的范围内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至于东北的装备多

一是捡来的,二是缴获(比如辽沈之前,东北火炮的缴获量全军第一,这也得益于东北国军装备好),三是自己造,四是苏联和朝鲜的援助

另外,东北的武器弹药不但装备自己,也不断地支援运往关内

至于东北国军的军费高的问题

记载这方面的材料太多了

东北军费占当时总支出的比例,有具体的数字

连如此基本的材料都质疑,大概可以质疑一下太阳是不是绕着地球转了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所以那些为林彪辩护,说什么春季南下条件不成熟,说什么林彪要考虑后勤,说什么林彪要谨慎,东北战局影响大什么的,说什么林彪不了解国民党的矛盾,说什么林彪为了练兵才借长春拖延等等,这些其实也是非常搞笑的事。

毛压根本就没想过东北决战,何来林彪怕战略决战?

当然,毛和林有分歧,但是毛和林的分歧不在于南下入关作战这个大思路,而在于具体的作战选择。

毛希望扫荡锦、唐线,夺取锦州和唐山,从而保证东北军在华北的作战。

但是林彪的想法则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北线的胜利,能野战的就不去攻城,大据点能打的打,不能打的就放过去,耗大力量去夺取大据点,对战局的胜利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比如此前东北的胜势,就不是通过打大据点去实现的。东北通过消灭分散之敌,结果敌人只剩下几个大据点,结局要么逃跑,要么被消灭,胜利是板上钉钉的,而付出的代价却极小。

对于入关作战而言,拿下锦州的战略意义并不大,因为东北主力入关之后,一旦沈长国军南下,锦州还是抓不住。

所以,林彪对于锦州的态度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放过去,而对于唐山,林彪认为打唐山对于华北战局的影响不如打承德。

这就是毛和林当时的分歧,这个分歧并不是战略上的分歧,毛林只是在东北主力南下入关作战这个作战思路下具体作战方向上有点分歧。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2020-08-12 16:43:44
从上述可以看到,毛和林在最初设想的南下作战,并不是什么东北大决战,而是以东北主力南下入关作战。那为什么最后却是东北大决战呢?

因为战场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而最初的变化正是来自林彪。

在东北大军正式开始南下的时候,林彪改变了以最大主力南下的原定计划,林彪将主力南北分置,南面主力对付锦瑜线各点,北线主力则对付沈、长国军。

平心而论,林彪的这个新计划,是不太符合用兵之道的。用兵之道讲究集中力量,但是林彪这个新计划无疑分散了自己的力量。

所以,毛对于林彪这个新的变化,明显是有意见的。毛在9月7日电(就是著名的《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里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置沈、长于不顾,以最大主力南下,首先扫荡锦唐线。

毛的想法很明确,集中最大力量首先求得锦唐线作战胜利。一旦夺取锦唐线,则利于我军南北机动。向南可威胁华北,向北可攻击东北。

而分散力量的后果可能会造成北线兵力浪费(沈、长国军不敢出城,无敌可打),南线力量则不足的局面(尤其锦州城坚人多),所以不如放弃北线,专心南线。

俺个人觉得,毛的这个作战思路,简洁而明确,力量的使用也很合理。

楼主:风舞九天9

字数:1637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10-08 20:59:00

更新时间:2020-08-12 16:43:44

评论数:2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