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从历史故事和哲理故事解悟人生(指引人生的方向)

从历史故事和哲理故事解悟人生(指引人生的方向)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三人中以刘备最有贤名。至于是真的贤名还是假的,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世人都说曹操是奸雄,而刘备仁德,他们二人对待养子的态度就非常有意思了。曹操有三个养子,他们全都受到曹操的礼遇和重用,就连最不听他话的养子,曹操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观刘备,刘备只有一个养子,他一手抚养他长大,最后却将他杀死。

很多人提到刘备的时候,都会联想到刘备的儿子“阿斗”,也就是蜀汉后主刘禅。实际上早在刘禅出生之前,以为自己这辈子都生不出儿子的刘备,就已经收养了罗侯寇氏之子、长沙郡刘姓人家的外甥为儿子了,他为这个孩子起名刘封。

众所周知,刘备的亲儿子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而他这位养子刘封却是个难得的人才。

刘封自幼习武,他性格刚猛,力气过人,二十出头的时候就跟随赵云、张飞扫荡西川,所到之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军功卓著。

刘备为关羽报仇了吗?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正面杠上了曹操,他自己不敢出战,便派出了他的好儿子刘封向曹操挑战。曹操气得破口大骂:“卖鞋的小子,只会叫你的假儿子来挡你家太公么?等我叫我家真儿子来打你!”于是,曹操就派人召他武艺最厉害的儿子曹彰来迎战刘封,只不过曹彰还没到,曹操就已经灰溜溜的撤军了。

曹操不是不会打仗,相反的是他在军事方面的统筹能力丝毫不输给他手底下的那些大将,他为何不跟刘封打,是不敢还是怕掉面子?说来说去,有一点是绝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刘封很强!他强到令曹操忌惮,强到让曹操不得不搬出他武艺最出色的儿子出来迎战!

刘封的确很强,可他实力过强却成为了他的原罪,使得诸葛亮和刘备都对他起了杀心。很多人都愿意相信刘封之死的原因是他害死了关羽,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襄樊时曾多次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相助,可刘封和孟达却以上庸三郡刚占领不久,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了援助关羽,最后关羽战败被杀。这件事发生以后,刘备已对刘封有所不满,但他当时却并未处罚刘封。

次年,刘封与孟达不和,他抢了孟达演奏鼓乐的乐队,孟达因关羽一事本就害怕刘备治罪,现在又受到刘封的打压排挤,最后他只好写了封辞职信给刘备,带着部将投降曹魏去了。刘封让刘备损失一员大将,刘备对他的不满和怨恨瞬间飙升到了极点。

孟达投降魏国后,曹丕派他夺取东三郡,孟达于是写信劝刘封投降,但被刘封拒绝。不论刘备是否知道这件事,但此时的刘备绝对是猜忌刘封的忠诚度的。

后来,刘封被孟达打败,回到成都后,刘备开始跟他算总账,责备他不救关羽和欺凌孟达之罪。诸葛亮也在此时劝刘备除掉刘封,他认为刘封刚烈勇猛,刘备死后无人能制服驾驭他。当时的刘备已经有了自己的亲儿子刘禅,将来蜀汉的帝位肯定是要传给刘禅的,试问刘禅能驾驭刘封吗?

最后,刘备赐死刘封,命他自尽,刘封只能叹息道:“我后悔不听孟子度的话。”说完他就自尽了。赐死刘封后,刘备反倒是伤心起来了,为刘封而哭泣,谁又知道他的悲伤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呢?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同《金刚经》所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事:就是“事相”,我们心中的爱恨情仇嫉,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以及宏观到宇宙万物,山河大地;中所及人类的士农工商,各行各业,所想所思。和各种动物,各种植物;微观到中子,质子,电子,夸克。再有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直至无量无边维度空间;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劫,一世纪,一年,一月,一秒,等时间单位。总之,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都是“不二”的。《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就是讲的“一切都是不二”。)就是“贪著其事”里说的“事”,也就是“事相”的意思。————
还有,《金刚经》的名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中的“有为法”就是指的以上的“事”,另外还包括六道轮回,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求,有所得,另外“无明”也是有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的,“凡是有生有灭的”,这些都是“有为法”,“凡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梦幻,都是虚妄,如同肥皂泡,如同露水,如同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虚妄,了不可得。——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还请大德指正,提些意见! (请参看《金刚经感应录》,里面详细阐释了能读诵金刚经,哪怕就是只念诵了一句,也有不可思议,无量的功德和大福报!)————
“一时”。也是在大多佛经中经常存有的,但我们不可把它理解成“一个时候”或是“一段时期”。这个在佛经中的“一时”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也许有的人会问,你怎么不讲《菜根谭》的内容,而讲佛法的内容?其实,我要告诉大家,能写出《菜根谭》的明朝道人(道人:佛教和道教自古以来的修道人,都称过为之“道人”)——洪应明,本身是个学佛人,而佛教和道教主要的精神是出世的,而儒家是讲入世的。洪应明大德的这本《菜根谭》是集出世与入世的精神互为一体,如同一杯水加入牛奶一般水乳互融,我怎能不讲佛教道教和儒家呢?所以,要想更好的了解《菜根谭》的精髓,不得不扩展开来,以飨大家。————
同时,更重要的是:把精髓写出来的人,肯定是博览群书博众采长而后得的,为了更好的诠释精髓,也只能如同写出来的人一样,再次扩展开来,招纳四方!————
不过,有个问题要交待大家。那就是您要随缘随分随力的吸收,能看懂多少就看懂多少,看一遍不行就看两遍,再不行就看三遍,五遍,十遍…… 总之,一本好书是很耐看的,不是看一次就索然无味了。越耐看的书就越值得看,这是真理!————
我们再接着说。“一时”。在佛经中经常看到。但这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事。直接说,你要这么认为,你就着相了,就有所执著了。“一时”依佛教来讲,准确的说——(净空法师把“它”叫做“一心”,我个人认为很对)应该说是“一念心性”。————
说到“一念心性”,就不得不提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中国净土宗(净土宗:就是执持“南无(那摩)阿(a)弥陀佛”六字洪名,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临终仰仗佛力接引而往生西方净土,了生死而成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在佛教徒心里,是认为只要念了,哪怕只念了一句,也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何况日日称念,时时称念,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福德。请参看“南无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和福德!)————
(其实,在很多寺院的墙壁上,钟铃上,佛塔上等等,都醒目的雕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是有很大的深意的。如果你想清楚的了解,请参看: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有多少功德和福德,哪怕只念了一遍“南无阿弥陀佛”,功德和福报也是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
(很值得一说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应该念“那摩”而不是“难吴”,全称应该念:“—那摩—啊(a)弥陀佛”,不是有些电影或是电视里有念成“那摩—(o)喔弥陀佛的!请记住:应念“—那摩—啊(a)弥陀佛!”————
、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藕益大师对佛教中的“实相”,有很精要的解释。中国现任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印大师,也如是言:藕益大师对“真如实相”的解释,可以说是非常精要了!————

如藕益大师释曰:“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以上这段话的“真实义”,可以参看净空法师或是净界法师等讲解的《弥陀要解》,里面有详细的解释!————
为什么又要说这些,就是因为古德有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黄念祖大德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中云: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如来藏”就是“实相”啊!就是一切大乘经典的根本啊!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啊!————
“一念心性”就是净空法师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和佛教日常诵咏课本中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心”这个字,也就是“自性”,佛教的名相很多,有很多名相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心佛本无字,一切方便说!”么!在现今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弘法大德大安法师的《净土宗教程》中说:“由吾人‘一念心性’,竖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裹十方虚空”“心性融通世岀世间万法”。可谓已经诠释的很好了,不用我画蛇添足。可以这么说这就是“万法归一”!这和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儒释道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还没有弄明白“一心”或是“一念心性”是什么,就请看净空法师关于“佛经开篇第一句(一时)”的开示或者其它开示,都有或多或少的解释(在百度上找关键词很容易找到)。
说这些,也许您看了一时不能理解,但这些佛经中的经典偈子,看了,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至少看一遍,也能储存到阿赖耶识之中!把这些名偈记下来背下,时不时的去参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总比您在无聊中“打妄想”强!————
所以我觉得,这句“寂寞一时”,说的很圆融。————
“依阿权势者”就是那些依附权势,阿谀奉承的人。————
“凄凉万古”是指堕落的后果啊!不仅指的是会遭受千年万载的唾弃与凄凉,也是指的是“三途一报五千劫”啊!是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恶之后的堕落啊!————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达人”,就是儒家常讲的“智者”“仁者”“贤者”。或是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再或是道家的“天尊”“真人”等,不一而足!————
“观物外之物”是指“智者”的“能力”能观“物外之物”啊!一般佛教的“禅定”和一些外道的“神通”都能看到“物外之物”。(可以参看百度视频里的《生命不息》《灵修少年》等等)同时,这个“物外之物”你也可以作为象征性的名词去理解!“思身后之身”是指在六道轮回之中的“身后身“啊!不是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这么简单啊!对于佛教徒可以这么理解,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讲也可以理解为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也可以这么理解!信不信佛要看个人的善根和因缘,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么!————
说到这,就不得不要讲一讲,佛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果论!“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还有民间普遍流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是讲的这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在圣言法师的《正信的佛教》一书中说到:甚至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也要受果报!————
佛有: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我们一般见到寺院里的佛像和历史上真有其人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按《梵网经》云: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已经是第八千次了。————
报身佛只有菩萨才有资格见到,凡夫之人根本见不到!————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说的就是要把握当下啊!宁受一时的寂寞,也不愿遭永久的“凄凉”啊!这里的“凄凉”是一含两意,你可以理解成六道轮回里的堕落,也可以理解成遭受千古骂名!总之,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夕阳西下,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唧唧喳喳,问老和尚道:“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地望着这群小和尚,笑道:“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被称为高僧、智者、大师……总之,当时能用的称谓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下山了。

“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对三弟子的评价总远远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过去了,达摩祖师圆寂了。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

“又十年过去了,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都十分年轻,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着。

“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小和尚们眨着眼睛,问老方丈。

“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乐了。”

小和尚们似懂非懂,却做醍醐灌顶状。

看着小和尚的样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们也笑了,瞬间,小和尚们发现: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

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所以啊,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北宋初年,有一位年轻士子,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由于受他母亲信佛的影响,放弃了科举仕途的道路,二十二岁披剃出家,当了和尚。出家后到处游方参学,有一天,青年和尚来到汾阳参拜名重一时的善昭禅师,禅师一见面,一眼便看出青年和尚利根大器,久后必大有作为,心中甚是嘉许。于是禅师把他留在会下,让他干庙里的苦活,什么劈柴运水,烧火煮米,什么整地平沟,挑粪种菜呀都让他干,禅师从没有对他说过半句禅法佛理,而是一见面就像仇人似的吹胡子瞪眼睛,用脏话粗话狠狠地骂他。两年过去了,青年和尚默默地忍受着,心里难免有些委屈。

有一天,和尚见到了禅师,就对禅师说:“我到您这里已经两年了,您什么法也没教过我,光是叫我干活,反而使我增添了许多世俗尘劳的烦恼。时光匆匆地流逝,大事未了,己事未明,如此出家又有何益……”话音未了,禅师劈头就骂,举起手中的禅杖愤怒地追打他,和尚正想开口分辨解释,善昭禅师迅速上前,一把捂住了他的嘴,青年和尚刹那间豁然明朗,开悟了,当即说道:“是知临济道出常情。”

这个青年和尚就是后来开一代北宋禅风自称慈明老人的石霜楚圆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座下弟子开宗立派,创立禅宗黄龙派和杨岐派。

这则著名的“一捂一悟”的禅宗公案,是汾阳善昭禅师训导弟子的一个典型案例。从这个公案中对我们如何培养人才有着一定的启示。

一是要善于辩机识人。汾阳善昭是具格禅师,别具慧眼,能够识别弟子的根器,他见到楚圆和尚后,很快就知道他是可造之材,日后堪任大用,续佛慧命。于是留在了自己的座下。如今我们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一意孤行地逼迫子女参加应试教育,也不管子女是否是“读书种子”,兴趣何在,只是苛厉施压,结果造成孩子高考落第或考不上名校而自杀跳楼的悲剧。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禀赋,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材质打造不同器具。在美国,如果孩子喜欢读书,家长当然赞成,如果孩子对读书没有兴趣而是喜欢木工,家长也会支持,美国人认为如果木匠做得好能够打造精致优美的家具,是可以和当总统相媲美的,大家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二是对非常人物,施以非常手段。善昭禅师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大师,他明知道楚圆和尚是难得的人才,可表面上并没有夸奖他,宠着他,捧着他。而是用“不愤不启”的方式严格的磨砺他,对他从没有好颜色好言语,近乎苛刻的让他从事常人难以承受得的脏活苦活,在艰难困苦中琢之磨之。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一旦机缘成熟,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引起深思。

三是学人必须具备难忍能忍任劳任怨的品格。楚圆和尚出家前是个士子儒生,读了一肚子的学问,大概也没有干过多少活。出家后也曾遍参名宿,大开眼界。到汾阳会下不仅不受器重,亲受教诲,反而是“每逢必诟骂”,“任之以杂役苦活”。楚圆在两载的寒暑中默默承受,无怨无悔,最终功成名就,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如果当日不堪忍辱,愤然离去,则错过大好因缘,庶几沦为凡夫俗子。虚云老和尚曾为自己拟了一副对联,“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凡有抱负有理想的莘莘学子应当谨记。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前有只甲鱼遭遇枯旱,湖水干涸,不能到达有食物的水池。这时有只大鹤来到旁边,甲鱼求它帮助,大鹤就把它衔住飞过都邑。甲鱼一直不肯沉默,不断地问:“这是什么?”这样大鹤就开口回答,刚一开口,甲鱼就坠落地上,被人们屠食。我们不注意自己的口舌,就和这个比喻一样,随意开口诽谤或赞叹,容易成为堕落之因。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原文)

一日钦问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么。师曰。作得主。

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师曰。作得主。

复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师无语。

(译文)

有一天,祖钦禅师问弟子原妙说:“白天在众多事务的纷纷扰扰时,你的本心本性还清明吗?

原妙回答:“清明。”

祖钦禅师又问:“晚上在睡梦中,本心本性仍然清明吗?”

原妙回答:“仍然清明。”

钦禅师继续问:“如果睡深沉了,无梦无想,无见也无闻,浑浑噩噩的时候,你的本心本性在什么地方呢?”

原妙一时答不上话来……

(点评)

佛家说:明心见性。由此可见得,要见到性,首先要明心,要明心,首先要知道心的位置。以上问答中,最大的疑问就是,原妙禅师所观照到的“本心本性”究竟存在什么地方?

而当原妙禅师回答“清明”时,又是认定何处是清明的呢?此刻他所观察到的那个清明的位置,究竟是否代表心性所在的位置呢?为何钦禅师前两问原妙禅师能回答出来,而到第三次问到浑浑噩噩的当下时,却无言以对呢?这是需要考虑的。因为《中庸》中说,本心本性是“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的。

当原妙禅师在睡到“无梦无想,无见也无闻” 浑浑噩噩的状态中,就不知道本心本性在哪里了,由此可以推断,原妙禅师未曾见性,未曾真正照见“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的那个本质。

让我们来看看,之后原妙禅师是否能找到这个关键的位置,从而真正见性而得道呢?(感受清静、浑噩、甚至动荡的地方,原妙还没有确实的把握。)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为什么说《金刚经》威力无比,福德功德不可思议?

日期:2019/3/25 18: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叫炯尼夏智,大概是13世纪的人,他说佛经中的恒河沙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恒河岸边的沙子,一是泛指大海边的沙子。不管怎么说,以遍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作布施,功德是无法想象的。不要说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纵然以低劣的财物进行布施,也有很大功德。《宝鬘论》中说:“施乞微劣物,后世获百倍。”给乞丐一点微不足道的财物,后世也能获得百倍的功德。所以,只要相信佛语的人,都知道财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议。

但与持诵《金刚经》的法布施相比,财布施的功德就不值一提了,佛经中处处都讲了这个道理。因为法布施涉及的是智慧度,它是遣除众生无明黑暗的根本因,而财布施只能让众生得到暂时的满足,即生中吃得饱、穿得暖,无法断掉生生世世的无明。然而,现在的世间人非常颠倒,对财布施相当重视,对法布施却不屑一顾。

世亲论师把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归纳为四方面:一、获得广大福德;二、能行难做之事(将三千大千世界遍满七宝作布施,凡夫根本办不到,而念一遍《金刚经》,凡夫能够做得到,且福德超胜于彼。);三、诸天恭敬;四、等同佛身。后两个功德明天再讲,先宣说前两个功德。

持诵《金刚经》有广大福德,这是不可思议的缘起力所致。什么缘起力呢?因为这是佛陀的教言,若能依教奉行,做小小的善事也会得到极大的利益。《地藏经》中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滴,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佛陀种性经》中也说:“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念《金刚经》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但所得的功德无法衡量,大家应对此坚信不疑,这确实是佛的金刚语。

唐朝有个人生平念诵《金刚经》,后来得了麻风病,无人敢去照顾,家人不得不把他送到寂静的山里,任其自生自灭。他在那里坐以待毙,看着身体一块一块糜烂,内心特别痛苦。有一天,森林里来只老虎,他特别害怕,忽然想起《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便闭起眼睛一直念。老虎走到他跟前,用舌头舔他的伤口,他更加害怕,颤抖不已。过了一会儿,老虎走了,他睁眼一看,伤口完全痊愈了。还有,明朝有个人叫广彻,他持诵《金刚经》而获得了王位。因此,《金刚经》的功德不可小觑,即使只念四句偈,也能遣除无量痛苦、获得无量福德。佛陀的金刚语无有欺惑,它并不是一种传说,我们若能一心持诵,最终必可获得菩提果位。

受持、念诵、撰写《金刚经》有什么功德呢?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

佛告诉须菩提:“无论是谁,若能随时随地宣讲这部经,就算只有四句偈,此处也是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的供养境,他们会像对佛塔寺庙一样恭敬。何况有人全部读诵受持《金刚经》,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须菩提,此人能成就最无上的稀有之法。”

此处的字面意思比较简单,稍有智慧的人都会懂,但若没有对内容进一步分析,不太精通经论的人经常会生一些怀疑:“为什么有《金刚经》的地方,就如同有佛住世?”“念诵之人为何同佛塔寺庙一样值得恭敬?”因此,依靠佛经论典的教证分析很有必要,倘若真正明白了这一点,这就是闻思《金刚经》的收获。

这里,佛陀给须菩提讲了此经的殊胜功德。什么样的功德呢?按照鸠摩罗什的本意和汉地许多法师的解释,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凡是宣说这部经典,乃至四句偈以上,其所在之处是一切天龙夜叉供养的对境,犹如佛塔。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个人宣讲《金刚经》,他所在的地方是供养境,或者他这个人是供养境,众生应视之为佛塔般恭敬。

此处的“随说是经”,意思只能理解为宣讲,而无法包括念诵,给人的感觉是,念诵《金刚经》的人好像没有这种功德。但在藏文当中,就有“念诵”这个字眼,即无论是自己念诵,还是为别人宣说,只要是四句偈以上,该处已成了真正的佛塔寺庙,诸天人理应恭敬。所以,我觉得藏文的意思比较广一点。

为什么会有如此功德呢?一、《金刚经》诠释的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出生处。二、释迦牟尼佛在《耳饰经》中说:“末法五百世,我现文字相,观想彼为吾,尔时当恭敬。”末法时代佛陀以文字的形象应世,既然如此,《金刚经》肯定是释迦牟尼佛,如果对其恭敬,必定会获得加持。三、持诵《金刚经》的人与佛身无别,《大乘密严经》中说:“谁能持诵或携带此经,五无间罪也能净除,此人实乃真正之佛塔。”四、持诵般若经的人,是佛所派来的使者,在做如来的事业,如《妙法莲华经》云:“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因此,一位尊者曾说:“一个人的家里若有般若经、佛塔、佛像,这就成了真正的佛堂。”

有《金刚经》之处,诸天护法也会竭力护持。唐朝末年有个人,见一处非常广阔清净,遂以欢喜心在地上抄写《金刚经》。年深日久,字迹已消失不现,但天人日夜守护该地,每当下雨雪冰雹,其他地方皆被淋湿,唯有此地是干干的一片,乡民经常到这里避雨。后来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观察,得知曾有人在此写过《金刚经》,故有天人保护不为雨淋,若无知践踏经文有极大过失,于是劝乡民不可到此躲雨。

不仅书写《金刚经》的功德很大,将其带在身上也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唐朝有个人常把《金刚经》装在口袋里,魔众准备危害他时,往往是无计可施。有一次怨敌向他射箭,虽然射中了心间,却并未穿入受伤。

当然,这些功德光是口头上讲,有些人不一定相信,只有通过各种教证来说明,才会知道《金刚经》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而且,大家念诵经文时,肯定都会忆念佛陀,一旦忆念的话,佛陀就会住于你面前,《三摩地王经》云:“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

〖受持读诵〗: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唐玄奘的译本与藏文比较相合,即“受持(汉地有些讲义把“受”和“持”分开讲,受是完全领悟,持是经常忆念。)、读诵、究竟通利(究竟通利:圆满精通了《金刚经》的所有道理。),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而义净只提到了“读诵”。

唐玄奘的译本与藏文较全面。若有人讽诵、受持、书写《金刚经》四句偈,功德自是无法言说,但如果能通达整个经义并如理作意,功德就更不待言了。之所以这样说,憨山大师在《金刚决疑》中道出了原由:“以此四偈,即法身全体故,如佛住世,与弟子宣说无二故也。”

鉴于此,古来汉地大德对《金刚经》特别重视,尤其是大颠禅师,一生中曾抄写1500遍《金刚经》,30遍《法华经》。要是叫我写的话,不要说1500遍,就是150遍也有点困难。因此,人的精进心确实有天壤之别。

受持四句偈有这么大的功德,精通完整的《金刚经》,定能成就最无上之法——获得如来果位,正如火中生莲一样稀有难得。而且,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实则为佛陀所在之处,一方面是末法时佛现文字相,另一方面《般若经》中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养佛,当供养般若,般若与佛无二无别。”所以天人会时时予以保护,不会受到邪魔外道的侵扰。即使有魔众危害你,只要诚心诚意地念诵《金刚经》,彼等必定不敢近前作害。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因为《金刚经》是一切诸佛的秘诀,哪里有此经典,哪里就如同有佛住世,有尊重佛弟子的高僧大德驻锡。”

般若所在之处,佛陀在那里,所有为众生指路的善知识也在那里,此乃佛的真正道场。

按照汉文的解释方法:般若所在之处,佛即在那里,尊重佛弟子的高僧大德也在那里。或者说,般若所在之处,佛陀在那里,诸天非人也会尊重佛的弟子。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原文)

钦嘱曰: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处安身立命。

师遂奋志入临安龙须。自誓曰。拌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者(这)一着子明白。

如此参修,经过五年时间,仍未悟。因同宿道友推枕堕地作声。廓然大彻。

自谓如往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

(译文)

祖钦禅师见他未悟,就嘱咐于他:“从今往后,你也不要到处去参学佛法了,也不要穷尽古今的公案去找什么心性了,你只要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每次睡一觉醒来,就马上抖擞起精神,去找找看,我刚刚在睡这一觉的时候,我的本心本性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于是原妙禅师在临安龙须这个地方住下来,自己发誓说:“我要穷尽一生好好参悟,哪怕别人笑我痴呆,我也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参悟个明白。”

如此参悟了五年,依然无法开悟。有一天,同宿舍的道友不小时将枕头推掉到地上,“咚”的一声响亮。原妙在没准备的时候,被吓了一大跳,这当下他觉察到心中气机猛然一涌,他突然间大彻大悟。(原来本心本性就隐藏在涌动的那个东西里面。)

此时原妙自言自语的说道:“曾经不辞劳苦要去见泗州参谒观音大圣(形容四处奔波往外寻找),现在全然明白,我在外面找了又找的,转了一大圈再回到故乡,才发现自我有生以来,本心本性就只是存在自己的身中,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它的面貌与行踪。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活着就应当乐观和快乐,一直执著自己的乐观和快乐是能够潜在性的帮助自己的。

不要盲目的学别人,随着自己的好的意愿和好的爱好在生活中成长,才是自然而独特的自己。

只有持续的去勤奋努力才是真理,没有所谓的成功和不成功,成功与否只不过是一种带有光环的偏见。

水深流去慢,人贵话延迟。

每个人都喜欢做领导,做领袖。每个人都在争,真不知道都用了多少心力,弄的苦不堪言。如果你是宁静淡泊的人,我要说这样最好。其实,最高的手段也正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无论走到哪里,内心都应有可以独处的一片绿洲。

把你难以启口的心事放在心里,自己慢慢溶化它,绝对不要告诉别人。不说,一定不后悔;说了,因为是难以启口的心事,多数会后悔。

这个世界没有人能使你的精神倒下,除非是你自己。

世间有了比较,才有美和丑,才有贫和富,才有高和低,才有对与错,这些全是因为你的分别心在左右你。

真正有能力的人,是精神世界中能够挑大梁的人。

不知道是谁说的了,他说世上有三种利己主义者:一种人是自己活着,也让别人活。一种是自己活着,不让别人活。最后一种是自己不想活,也不让别人活。
这话说的很精辟,其实大凡活着的人,只要不成为佛家人,不成为出世者,就都是利己主义者。不必把精力放在这样的话题上,千百年来都如此这样了,还在乎我们这一时么。不如豁达一点看待它,把形形色色的人都看成前进劳累的动物,都是为了衣食住行,也和动物一样是生存的本能,就超然一点了。

在一些很小的事情上面老愁眉苦脸,活着是一种劳累。这样的人,多数是自己老伤害自己的人。

有所醒悟,就要改变,就在当下,时不我待。

人都惧怕生死,一谈死就色变,这样又怎么能够参透生死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面对死亡的神秘,去解决了它,生命就豁然开朗了。

人生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没有食粮,精神最大的问题也是莫过于没有食粮。

当生活中发生了问题,要向内心去深思,看能不能从中得到一些领悟,而不是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就徒徒让他们一走了之。

在家和出家都是一样的,在家面对的,在寺庙也要面对。试问:从来没有入过家,又何来的出家呢?
只要放下解脱的干净利落,就都是同一样的智慧。

让自己时时处在和谐之中,就要练习出世和入世的学问,在一己的精神世界里做到左右逢源。

心灵总在思考,精神就总在成长。

善于和问题打交道的人,问题就是催动进步的阶梯。

烦恼的出没出自于心,不出于境。

对什么事物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就会被牵着鼻子走,时时当知收心。

生命的宝藏取之不竭,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宇宙。

有修养的妙语和笑语,是帮助人的黄金。

天空不过就是一种透明的物质,你发现它再蓝的美丽,不过是你心灵的自我暗示。

懂得支配你的言语,学会占有你的心情。

一件事情没有绝对的错,也没有绝对的对。角度的不同,观点就不同。

在生活中愁眉苦脸,不如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

不必观察善良的动机,要看善良实际存在的作用。

最终不灭的,归根究底是时间和真理。

不辜负真理的办法,就是很好的运用它。

全世界的学问加在一起,在宇宙中说不定都是偏见。

艺术只是一种娱乐,别把娱乐的事情弄的那么“攥尖儿”。艺术真正的使命是陶冶人的情操。

宗教的哲学是严肃的事情。

学以致用,才无愧于勤奋。

狗喜欢大便,猪喜欢饲料,人喜欢黄金。皆是同理。
你把黄金送给狗和猪,它们不喜欢不是它们的错误,是你自己的错误。

期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怕的是无所期待。

天空是晴朗的,而你的心是一片阴沉。你硬是想要天空和你一样阴沉才能得到安慰,那是你自己的错误。

你和小草,花朵,树木,猫,狗,老牛……是一样的。

爱上你的工作。

你给眼睛放漂亮的烟花看,就如同你给心灵谈一次恋爱是一样的道理,目的都是想得到预期的满足。

在生活中提炼你可贵的精神,在精神中提炼可贵的纯真。

如果你是一个不足道的卑微小人,那么天地的广阔最合适你。

天空不适合你,你就去学着适合天空。

不管是谁在指出你缺点的时候,都要用心去聆听。不然,不去聆听就是你最大的缺点。

当别人告戒你的时候,心的门不打开,比做聋子还可悲。

在天地之间,贤人常警醒自己,小人常警醒别人。

如果你为了一件小事哭泣,那么你现在就是在刁难自己。

人生总有得不到的东西,如此才是最幸福的。

如果你去追逐一些小恩小惠,那么莫大的财富就越来越远。

天空或许会笑,那是你的心里在笑;天空或许会哭,那是你的心里在哭。

人最不能容忍的是错误的教导。

财富的高低是影响我们心灵不平衡的罪魁祸首。

理解众生,是最大的慈悲。

你未来的尸骨,只不过是老鼠和蚂蚁的美餐。

心灵和谐的人,天空没有异相。

一个人心中的祥瑞,是获得自然界信号的触角。

人可以低下头,但不可以低下骨气。

在人生路上,到处都有门口等待我们去选择,不管你选择哪一个门口进去,都会得到上苍的给予的。

生活一直主宰我们的心情,从此我们要开始用心情主宰生活。

对人生不满足的人到处都是,他们全都生活在心灵的角落里。

包袱是自己背上的,卸不卸下来也要靠你自己的决定。

流言蜚语在智者的心里是一阵清风。

洞悉博大,心会广阔;洞悉狭小,心如尖角。

同样在一片天空下,你要聆听自己心灵的音符。

花开花会落,人聚人会离。

要把生气当作武器,当用则用。不可用时用了,生气是一种罪过,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你不理解自己就罢了,千万别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理解别人。

在智者的背后有一只犀利的眼睛。

去聪明的做事,是有规则的。

不经风雨,难见彩虹。困难是成功的基石。

智者有足够的心理空间,里面飘溢着清馨。

帮助了别人,便伸展了自己。

对人的仇恨,就是对自己的仇恨。

一等人,听了教导就明白,马上会去做;二等人,听了教导怀疑,但也去做;三等人,听了教导之后怀疑,没有去做。

对于智者,他们的心是镜子;对于小人,他们的心是盲人。

你要能觉察到:沮丧的心情会缠绕你的身心。

如果你获得了成功,招徕来别人的嫉妒是别人的错误,不是你的错误。

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你非要做到面面俱到,小心得抑郁症。

那些过去多年的坏事情,应当在你的路上早就丢了。如果你还背负到现在,是多么可怜,又多么可悲。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碎金拾趣

碎金拾趣

把一生归结成一场游戏吧!越难玩,越应该容易激起你的斗志和兴趣。

在一个地方连续不断的跌倒,肯定是个愚者。

谦虚的人瑞气融和;骄傲的人气相异样。

智慧指挥着胆略,犹如诸葛亮指挥关云长。

心事多比不上心事少,心事少比不上心事光。

天生我才比有用。这话谁都知道,可是真的有用的人不算太多。

哭泣的人不会理会天空的微笑,天空的微笑却在抚慰着所有的人。

爱情越甜蜜,你的心情就越清晰。

名登金榜,身宴琼林。直到今天也不过是同一现象。

乐极反为忧,悲极反不愁。

怎么去爱自己最爱的人?把她最希望你做到的事情做到了就是完全可以了,甚至包括她想要你的离开。

不必悲观你自己现在还一事无成,比你更糟糕的是有的人生命就会在明天结束。

希望不是自己等来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再漂亮的鲜花也不足以比心灵的美更加美丽。

是什么最容易撩动你的心灵,就说明你最需要什么。

要给自己长久的信心,不是长久的老要给自己信心。

大道至简。看似繁杂的生活也应该最好简单不过。

谁的痛处谁自己最明白,只有相同遭遇的人才有共鸣的解释权。

嫉妒别人是在伤害你自己。

比的上的就嫉妒,比不上的就崇拜。这是弱者的表现。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再攀缘金钱和财富,那么富翁们就会觉得自己活的很索然无味。

环境铸造了人的性格;智慧铸造了人的品质。

和一个个人聊天,就如同游历一个个不同的世界。

在意你的每一个问题,如果每一个问题都能被你寻找出答案,说不定你就成为了先知。

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快乐。这是一句很普通的话,但是如果你能做到,就能得到心灵的第二份快乐。

和你同在一片天空下的人,应十之八九都能做你的朋友。不然,你应反省自己的性格是否合群,或是反省自己的气度是否狭隘。

那些聪明的智者,在言语之间就能把你控制自如。

所有的小事情都蕴涵着大道理,只待你去用心发现。养成这样的习惯,当你碰到大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答案竟然能这么简单。

大多数人都不会太在意一个人的哭泣,反而会更多留心一个人的快乐。

要谦卑的站在山上,傲然的驻足山下。

有多少事情阻拦着你的快乐?如果你是悲观者名单会很长,如果你是乐观者根本就不会列这样的名单。

快乐的动机要健康,不然心灵就不会和谐。

快乐就是天堂,悲郁就是地狱。

快乐会滋生快乐,悲郁会滋生悲郁。

当下开始就要快乐,目的是从此以后一直都是快乐的。

不要把别人的蔑视当作自己成功的动力,这样会积攒戾气。

左右逢源,随心所欲。知进知退,可保无忧。

对于一些不需要得到答案的问题,意志再怎么自相矛盾也是徒劳无益的。

启迪你的心,要时常寻觅事情内涵的精髓。

智者的情感有指南针。


人类的情感全都是由外界的暗示得来。

应当学会时常安慰自己,一直勤奋不求成果是最好的安慰方式。

把自己善良的光明照耀自己。

勤劳能得到目标的召唤;懈怠时常徒劳召唤目标。

人生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评价,别人只不过是旁观者。

不好的起点是一副烂牌,但是后天的努力能扭转乾坤。

情感是你的心灵和外界一同创造出来的。

适时的把自己放大,也要适时的把自己缩小。

受到一次伤害,就是一次人生的课程。

阻止你过多的斗志,不然你会有很多失望。

人的贪欲是无有止境的,欲壑难填。不断寻找自己的贪欲,越走越险。

把心灵安放在最好的位置,莫过于善良。

过多的忧虑是来源于追究自己的私利。

查自己以动机为先,查别人以行为为断。

最徒劳无益的,是追究别人真实的动机,那是一种自我狭隘,也是一种自我沦陷。

善良的行动是在布施你的光明;邪恶的心思是在聚拢一片黑暗。

恒久的努力宜心灵静守,这是一匹千里马。心灵频频变更躁动,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在受到别人的拒绝之后,不要急着萌生怨愤,要依然快乐起来。不然,心灵就会又多了一份负担。

一动一静,心灵便有一出一入。

没有了悟的人,一直会生活在梦中。

常常进退徘徊,是你的心灵没有一个恒久的定处。

碎金拾趣(新)
人生若有想收获,就应有所放弃。有舍便有得。

要有敢于入世的胆量,和超然物外的度量。

得到精神的滋养,如同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

在遇到使你停止不前的问题时,用你的勤劳去征服一切。

就精神成长的人而言,重大的改变就意味着有重大的突破。

成长中需要改变,不改变的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有了解自己;一种是自甘堕落。

精神不可偏执一端,偏执是一种重负,一不小心自己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用真,善,美,去激发自己,是最安全的动力。

在成长中完善自己,在磨练中提升自己。

如果自己时常在不满中,那是一种自我折磨。

在你的行动之前,要有一个明确的纲领。

用真诚的笑容表达你对别人的赞扬,胜过一句修饰完美的奉承。

应当打开心灵的门,让所有的智慧容纳进来。

天空不是每时每刻都是晴朗的,心灵的晴朗可以在每时每刻。

从好的对手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智者不一定在什么时候都是智者,愚者不一定在什么时候都是愚者。

平凡的心最多的是希望,智者的心最多的是创造。

道理得来容易,难得的是运用。

有困难是必然的,我们不必对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心生苦恼。

不断的积累,能使心灵不断的富足。

哪一个天才,都离不开勤奋。

一个真正的智者,心灵拥有的应该是一个天堂,而不是一个地狱。

每个人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

过多的叛逆,多数是虚假的情愫,他们的虚荣才是真的。

不要在别人眼里才能看见自己的成功。你所做的事情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高看。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尊佛在世时,有一个女子出家修道,修习多年,得到六神通,获得无穷的力量,最后得到罗汉果。

一天,得到罗汉果的比丘尼,到城中的贵妇人家中,用出家人之语,劝说身分高贵的妇人们出家,众贵妇人回答说:"我们这些人年轻俊美,姿容艳丽,很难持戒。如果我们出家,耐不住寂寞孤独,恐怕就会破戒,而一旦破戒,也就堕入地狱中,受到各种惩罚,这怎么可以呢?"

比丘尼见她们有所顾虑,就说:"破戒就破戒,也没什么,只要坚定出家;入地狱就入地狱,转世仍可以从地狱中出来。一切都有因缘所定。"

贵妇人听此言,都笑着说道:"愿听详细。"

比丘尼就说:"我的前世,是一个戏女,穿各种美丽的衣服,说各种各样的戏中话。有时穿着比丘尼的衣服,戏笑一番,供人观看,因为这种缘故,那时迦叶佛就劝说我出家为尼。迦叶佛当时是一个比丘尼,然而,她自认为出身高贵,容貌端正,骄气傲慢,就破了禁戒,所以堕到地狱里,先被鞭挞,又被锤子击身......受到了种种惩罚。

后来,他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得到阿罗汉道。所以,虽然先有破戒之事,但后学法修道也能得道果。"又有一次,佛祖在寺里讲法时,有一个婆罗门喝醉了,带着醉意来到佛的住处,对佛说他要出家当比丘。佛祖答应了他的请求,就让侍者阿难为他剃发,穿上法衣,出家当了比丘。

"过了多时,醉汉渐渐醒了,他慢慢睁开双眼,见自己在佛的住处,先吃了一惊,随即又看见自己身穿法衣,摸摸头也光了,感到惊骇恐怖,转身就走开了。

"众比丘见此,就问佛祖:“佛祖,为什么要答应这个醉汉出家的要求呢?他本无此心,现在又逃到世俗中去了”。"

"佛祖回答道:“这个婆罗门,在以往的无数劫中,都没有产生过出家的心思,现在,他因为喝醉了酒的缘故,微有一点儿出家求道之心了。因为有了这种因缘,他以后一定能够出家得道。"”

比丘尼说到这里,看了众贵妇人一眼,又接着说:"像这样种种因缘,说明出家的好处,功德没有限量。因此,在凡俗中虽持五戒,但终究没有出家的功德大啊!"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临济禅师为人忠厚、老实,一开始就在黄檗会下当个粥饭僧,除了诵经、上殿、礼佛之外,不问别的事。

当时在黄檗会下第一首座陈睦州见了就问:“你到这里多久了?”“三年。”“你问过师父问题没有?”“没有,我不知道问什么。”“你为何不问佛法的的大意是什么?”

临济受到睦州首座的鼓励,便去黄檗禅师那里问法,他问话尚未问完,黄檗大师就拿棒把他揍了一顿。出来后,睦州问他如何?临济说:“我话还未问完,师父就把我打了一顿。”睦州鼓励他再去,再去又被揍。一连问了三次,临济被黄檗揍了三顿。

临济三次被打,打得他糊里糊涂,他就跟首座睦州说:“我要离开这里了,我与此地法缘不契,只好另找地方去参学。”首座说:“若要走,得向黄檗师父辞行。”

临济辞师之前,首座先到方丈室对黄檗说:“问话的后生,甚为如法,来辞,可方便接他。”临济来,黄檗对他说:“莫别往,可到高安滩头见大愚禅师。”

临济到了高安滩头,见到大愚,大愚问他:“你从哪里来?”“从黄檗处来。”“黄檗是大善知识,为何不在他那里学法?”“只为因缘不契,三次问法,三次被打,不知道错在哪里?”

大愚禅师说:“你的师父心切,为了你开悟,累得要死,你还跑到我这里问:‘错在哪里?’”

临济在大愚言语的启发之下,回想当时挨揍时的感受,忽然明白(悟)了,并且说:“原来黄檗佛法就这么一点点!”

大愚闻听,一把抓住临济,很严厉地说:“你这个尿床鬼子,刚才还在问错在哪里,现在又说黄檗佛法一点点,你见个什么道理?快说!”

临济拉起大愚的手臂,在其胁下轻轻触了三拳。

大愚放开临济说:“你的师父是黄檗,不关我的事。”

各位知道,禅是“不立文字”,不是“不用文字”。为什么“不立文字”?因为禅是一种觉受,是一种心态,是随缘而不执著任何事物。从佛、菩萨、阿罗汉、君子、小人、圣人、好人、坏人……,他们的差别不在外形,而在他们的心态。临济三度被打,一听大愚的言语启发,突然明白当时挨揍时的感受,当下万念俱消,空却了一切念头,全显无心,只有一种觉(感)受──除了“疼”,没有别的,把“疼”字去掉,换一个字就悟了。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根据因果来说,这一生能投生为大姓人家,是前世修了大福报才能投生的。如果没有修大福报,就算讨债也讨不到福报深厚的家庭中去。

所以在布施供养三宝上,就会因为过去已经造作过善业,和过去没有造作过多少善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当下的身份权势等等的差别。大姓贵族,他过去的修持比平民要多,这个基础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出发点,做同样的事情,结果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在这一品里较量的不是身份背景,而是过去生、过去世,我们是否已经在修这个善缘了?久修善缘和不修善缘在这一生会有很大的差别。

能投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家庭人员的共业召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家庭环境,不能帮助清醒,反而阻碍障碍觉醒,就算这个家族有很大的福报,也是不大合适投生到这样人家的。

所以真正的福报、最大的福报,不是人世间的物质、财富、权力、名望这些,这些所谓福报都不长久;真正能在这一生机缘成熟早闻佛法,且能听闻到就会欢喜信受,更重要的是能值遇正法,这才是真正的最大的福报。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临济禅师为人忠厚、老实,一开始就在黄檗会下当个粥饭僧,除了诵经、上殿、礼佛之外,不问别的事。

当时在黄檗会下第一首座陈睦州见了就问:“你到这里多久了?”“三年。”“你问过师父问题没有?”“没有,我不知道问什么。”“你为何不问佛法的的大意是什么?”

临济受到睦州首座的鼓励,便去黄檗禅师那里问法,他问话尚未问完,黄檗大师就拿棒把他揍了一顿。出来后,睦州问他如何?临济说:“我话还未问完,师父就把我打了一顿。”睦州鼓励他再去,再去又被揍。一连问了三次,临济被黄檗揍了三顿。

临济三次被打,打得他糊里糊涂,他就跟首座睦州说:“我要离开这里了,我与此地法缘不契,只好另找地方去参学。”首座说:“若要走,得向黄檗师父辞行。”

临济辞师之前,首座先到方丈室对黄檗说:“问话的后生,甚为如法,来辞,可方便接他。”临济来,黄檗对他说:“莫别往,可到高安滩头见大愚禅师。”

临济到了高安滩头,见到大愚,大愚问他:“你从哪里来?”“从黄檗处来。”“黄檗是大善知识,为何不在他那里学法?”“只为因缘不契,三次问法,三次被打,不知道错在哪里?”

大愚禅师说:“你的师父心切,为了你开悟,累得要死,你还跑到我这里问:‘错在哪里?’”

临济在大愚言语的启发之下,回想当时挨揍时的感受,忽然明白(悟)了,并且说:“原来黄檗佛法就这么一点点!”

大愚闻听,一把抓住临济,很严厉地说:“你这个尿床鬼子,刚才还在问错在哪里,现在又说黄檗佛法一点点,你见个什么道理?快说!”

临济拉起大愚的手臂,在其胁下轻轻触了三拳。

大愚放开临济说:“你的师父是黄檗,不关我的事。”

各位知道,禅是“不立文字”,不是“不用文字”。为什么“不立文字”?因为禅是一种觉受,是一种心态,是随缘而不执著任何事物。从佛、菩萨、阿罗汉、君子、小人、圣人、好人、坏人……,他们的差别不在外形,而在他们的心态。临济三度被打,一听大愚的言语启发,突然明白当时挨揍时的感受,当下万念俱消,空却了一切念头,全显无心,只有一种觉(感)受──除了“疼”,没有别的,把“疼”字去掉,换一个字就悟了。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顿悟渐修

他说打坐坐了半天没有得定,想悟道又悟不了,半辈子的光阴过去了。刚才讲到诸葛亮的话“遂成枯落,悲叹穷庐”对不对?“将复何及也”,怎么办?他讲的是重要的问题。譬如我们人睡着了,或者死亡了,这一段一片无明,什么都不知道。如何从无明转到明呢?讲禅宗就不跟你谈打坐了,禅宗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不一定是打坐来的哦!不从禅定来哦!由打坐到开悟这叫做渐修。南宗的五宗是讲顿悟,不是渐修这个路子。

古人比方禅宗如一根竹子里头的虫,这条虫要爬出这个竹子时,是一节咬一个洞,咬了第一节后,爬到第二节再咬一个洞,爬了几十个节才跳出了竹子,这是渐修来的成果。顿悟的禅宗呢?竹子里这一条虫,不是一节一节爬上来,它横的咬个洞出来,就一直爬到顶,这个比方是顿悟。修禅定是渐修,修到大彻大悟,很稳当,工夫一步一个脚印。



修南宗的禅宗呢?就是“横超顿出”四个字,从横的跳出来了叫做顿悟。所以讲禅宗,我不但回来大陆没有讲过,在台湾也很少讲。只有三四十年前,像杨麟他父亲杨管北老一辈子,少数十几个人打七,专门讲禅宗。但都过去了,这几十年我没有动这个。

中国的文化整个衰落了,程度差了,不谈了,准备老死带走,不用棺材,跟着生命就消失了。今天古道触动了我这个,才又提出来。

讲禅宗,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禅宗临济宗的五祖法演,宋代的大禅师,这是禅宗的公案,不叫故事。儒家叫学案。这两个名词要记得。公案是没有秘密,是公开讲的,记录古人悟道的经历。后来儒家学禅宗叫学案,所以语录啊、学案啊、书记啊,都是禅宗的名词。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学通三藏,知识广博。百丈禅师圆寂的时候,指示他到师兄沩山灵佑那里去继续参禅学道。香严依言前往。...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学通三藏,知识广博。百丈禅师圆寂的时候,指示他到师兄沩山灵佑那里去继续参禅学道。香严依言前往。

\

有一天,灵佑禅师对香严说:“我听说你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你聪明伶俐的地方。我现在想问你没出娘胎时的本分事,你试着说一句,让我预测一下你的未来。”

香严想了好半天,才说出几句,但都被灵佑否定了。

香严说:“还是请师兄为我说说吧。”

灵佑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甚至会埋怨我的。”

香严只得退回僧室。他把自己收集的各地禅师的语句都翻了一遍,竟没有一句现成的话可以来应对,不由地感叹画饼不能充饥,于是把这些笔记都烧掉了。

香严哭着告别灵佑师兄,说:“今生不再学佛法,就做个长期行脚的吃饭僧算了,免得劳心役神。”

香严来到南阳,看到慧忠国师的遗迹,便留在这里。有一天,他正在割除草木,随手扔出一块碎石,那石头恰巧打在竹竿上,发出清脆的声音。香严愣了一下,突然省悟了。

他立刻回到房中沐浴焚香,向着灵佑禅师的方向遥遥叩拜,由衷地说道:“师兄实在慈悲,当时如果对我说了,哪有今天的开悟?”

禅师启发弟子,是逼他自省自悟。香严受此逼拶,明白了依靠书本、依靠他人是无用的,绝望之下,一把火烧了笔记,决心不再学佛法。但也正是在这种绝境中,抛石击竹的偶然一声,撞开了他大彻大悟的智慧之门。

画饼不能充饥,悟道全靠自己。在觉悟真理的过程中,常常是绝境逢生。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五灯会元》中记了这样一段公案: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于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于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这个故事出自《佛说黑氏梵志经》,读原经启发更大。

“佛告梵志:佛不谓卿舍手中物。佛曰所舍,令舍其前,亦当舍后,复舍中间,使无处所,乃度生死众患之难。

佛于是颂曰:

仁当舍其本,亦当舍其末,

中间无处所,乃度生死原。

内无有六入,外衰不得前,

放置于六情,乃成无为疾。

黑氏梵志闻佛所说,心自念言:不见吾我,则了心无。心者本无,应病与药,鄙心开解。如盲得目,聋者得听,真为普见,审一切智。今已值佛,德不可訾。

寻即来下,稽首佛足,退住一面。佛应心本而分别说,显示道场,演三脱门。于时辄住不退转地,无一忧患,叹佛功德,……”

第一,经中讲舍前、后、中。六根、六尘、六识是一种解释,也有人解释成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不过,对比后面颂子,《五灯会元》讲的应该更符合原意。

第二,这段说法分两个阶段。佛先说舍前后中间后,黑氏梵志悟到“心者本無”。然后“佛应心本而分别说,显示道场,演三脱门。”三脱门是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在般若类经中常见。然后,黑氏梵志“住不退转地,无一忧患”。

第三,“无一忧患”就是《心经》说的:“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所以,“住不退转地”肯定是证实相般若的境界。

第四,这段对话很有禅宗风格,按禅宗语录的习惯,下面应该是“黑氏梵志言下大悟”。“言下大悟”是什么境界呢?根据这部经,“言下大悟”大约对应于教下“住不退转地”。《五灯会元》说是“证无生法忍”,这比不退转地高了很多,经中没说那么高。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小偷和死囚的脱逃

有个人来问五祖演禅师:“师父,学佛开悟,大彻大悟成道,什么是修行的方法啊?”五祖演说没有,禅宗是根据《楞伽经》来的,无门为法门,也就是没有方法的方法。当然这个问的人听了一头雾水,不懂。

五祖演很慈悲,他说我告诉你一个故事吧!禅宗的故事很多的,都是大学问。有个高手的小偷,天下第一偷,他儿子说:“爸爸,你年纪也大了,我也想做小偷,你把偷的本事传给我。”这个小偷就讲,你不要走这条路了,好好做个人,不要学这个。这个儿子一定要学,小偷说:你真要学吗?下了决心?儿子说不了决心。“好!晚上跟我来。”这个老小偷带着儿子去偷一个富贵人家,高深大院里头进去了。

进去以后打开人家秘密的仓库,仓库里头有个木头的柜子,一把锁锁着。这个小偷进来就把柜子打开,里头都是金银珠宝。他叫儿子进去,当然夜里不讲话,比一下手势。这个儿子一进去,小偷就把柜子关上锁起来,然后大叫“有小偷喔”!这一下全家都起来了,不得了,小偷在哪里啊?一家子夜里起来捉贼,发现仓库门开了,那个重要的柜子还锁住的,没有事啊。

这个儿子锁在柜子里,现在不是偷东西,是要逃命啊!这个儿子恨自己的父亲害他。哦!忽然想到学老鼠叫,学老鼠在柜子里爬。吱、吱、吱,手指头在木头上面抓。家里的人听到了,不得了,珠宝柜里有老鼠,赶快点个蜡烛,把锁打开,那个小偷儿子“呼”一吹,把蜡烛吹熄就跑了。

逃回家里,看见父亲躺在床上睡觉说:“你回来啦?你怎么回来的?”儿子说:“哎呀!你怎么搞的?把我锁在柜子里头,没有办法,只好学老鼠叫,他们打开柜子,我把他们的蜡烛吹灭就拼命逃跑了。”老小偷说:“好了,你本事都学会了,做小偷没有一定的方法,能逃走就行了。”

所以你学禅,你怎么开悟?没有方法,随便你怎么开悟都行,这就是禅宗。可是你怎么学啊?所以我说我一辈子没有讲过禅宗。



还有个公案,用样的道理,关于学佛怎么样叫做大彻大悟成道。有两个人坐牢,都是判死刑的,想逃出这个牢狱。其中一个想办法拿个钻子,慢慢打地洞,慢慢挖了很多年,从洞里逃出了牢狱。佛说的,我们这个三界如牢狱,我们整个世界的人,就关在这个牢狱里头,成佛就是跳出地世界这个牢狱。这个打地洞的,用了多年工夫挖、挖、挖,结果逃了出来,这是小乘的,个人跳出了生死牢笼了。

另外一个死刑犯,看他挖地洞逃出去,就笑他没出息,自己在牢里跟管牢的人变成好朋友,常常弄些好酒好肉来请这个管牢的人。我们普通叫牢头,法律的名称叫典狱长。多年下来,典狱长什么都相信他,有时候把这整个牢里的钥匙都交给他管,等于死刑的犯人变成副典狱长一样。他也管管又还给他。过了一阵子,有一天,这个死刑犯又请这个牢头大吃大喝,喝醉了。典狱长说,“我醉了,今天夜里你管吧”,把全牢的钥匙都交给他,喝得醉醺醺的,把领章、阶级、军服都拿了下来去睡觉了。这个坐牢的人,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了,穿了他的衣服,带上领章,拿上钥匙把整个牢狱都打开,自己出来了,把所有的人也都放掉了,这就是大乘的菩萨。所以禅宗没有一定的方法,你看学禅宗跟你讲这些,你怎么开悟啊?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时间:2020-08-21 02:56:13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说夹山

古道讲听了下午的课,问这个一念无明,怎么样打破。你不是参了洞山吗?所以我叫你印出来洛甫见夹山这一段公案。洛甫是临济的弟子,这一个公案太长了,我先讲重点,你们去研究,不懂明天再问我。因为古道参禅的问题,我就说一下夹山悟道的公案。有人跟我认识是走这个路线来的。他参禅学禅宗,当时到上海来见我,打坐坐得很好,我就给他讲上海的禅宗祖师公案,就是华亭船子禅师。上海有个地方叫华亭镇,是湖泊填出来的。当年这个祖师是在华亭划渡船的。

这一段公案很精彩,我跟他讲了这个故事,他就在我前面打坐。我说夹山禅师当年没有悟道以前,是个大法师,坐在上面讲经说法。有人问夹山,如何是法身?

悟道成佛了就具备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我们肉体生命以外的一个不生不死的生命。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报身,一切众生的子子孙孙,都是一切众生的化身。



当时有人问夹山,如何是法身?夹山祖师答话,就是禅宗讲法了,不像我这样啰嗦。他说“法身无相”。那人又问,如何是法眼?夹山禅师就说“法眼无瑕”。这是上千人一起公开地对话、讨论、问问题;这个法师回答是一流的。下面有个和尚叫道吾禅师,坐在最后的位置听课,他是开悟得道了,故意来教化这个法师的。他听了在后面扑哧一笑。夹山这位大法师坐在上面,看到有一个和尚在下面笑,赶快下座到这个和尚前面来说,师父啊,我的讲法错了吗?认识错了吗?就是认知的问题。道吾说:道理对,你工夫没有到,可惜没有好老师。

夹山是大法师,学问也好,受不了了。“师父啊,那请你指点我。”“不行,我不是你的老师。”“那天下的名师在哪里啊?”他说有啊,有一个好老师,此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只这样讲,你要找这个老师,你找不到的。你看唐宋的知识文化,这两句话就是没有一栋房子,没有一片土地,这个家伙住在船上。夹山禅师一听,“啊,师父带我去见他!”见他就要跑上海去了。夹山是在湖南耶!那个时候走路要几个月去找名师。这一段你们自己去研究,我简化了。



后来夹山见到船子禅师,对话妙不可言,都是最高深的哲学、科学与文学。然后夹山禅师又问问题,船子和尚拿船桨一下就把他打下水去了。夹山是个大法师耶,那还得了啊,大教授被他打不水去了,头刚刚一出来,船子和尚说“你说”。等他一开口,又一桨把他按下水去了,一共三次之多。最后一次按下水去,他头一出来,“你说,懂了没有?”点头了。就把他捞上来了。

还有一个人也是这样参禅用功,打下水,然后问他,你懂了没有?那个头刚刚出来,又三次按下去,那个水喝得差不多昏头了,问他,你悟了没有?悟了。悟个什么?“伸足就在缩足里”,这个脚要伸开就在缩脚里头。

说是夹山,我简单地讲,不是全盘的,全盘的精彩得很。所以你讲禅宗的教育,演电影也演不出来啊,这是中国的文化,古代的精华。夹山开悟以后,大禅师全国知名,再出来讲经说法,有人又出来问,师父啊,如何是法身?“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法眼无瑕”。还是这两句话。为什么上次讲就错误,这一下就对了?这些详细资料我不谈,你们去研究。



后来夹山有名的一个法语,教你们怎么打坐,怎么样修行,怎么悟道。到上海来见我的这位,在这个上面得了一点好处,进门了。法语怎么讲呢?“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你们现在打坐,参这个境界看,当时我跟他讲,夹山后来的法语最精彩了,打坐得定、慧都在当中。“目前无法”,眼睛前面没有东西,什么都没有,一切皆空了。“意在目前”,你说一切皆空了,意在目前,等于说第二句又否定了。“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非常精彩。我现在讲到他当年来跟我见面,然后得了一点好处,现在不晓得他有没有耳目之所到,还是目前有法、无法,我都没有追问了。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字数:23134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20-08-13 18:13:54

更新时间:2020-08-21 02:56:13

评论数:1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