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雨中行

雨中行

楼主:夜雨宿巴山  时间:2020-08-16 08:08:55
今年初夏的雨多得像林黛玉的眼泪,既让人怜爱这凉夏,又让人烦腻这无休止的潮湿。今天淅淅沥沥的又下了一整天,到下班时,可算雨势渐收。见已是微雨,索性徒步回家,既可活动下这困顿一天的肉囊之身,又权当是附庸下“微雨徐行”的风雅。


出办公室,见这细雨微微,让人怀念起成都春夜的雨,又想念起雨城雅安那著名的雅雨。这雨只是润身,不见湿衣。古人说的“沾衣欲湿杏花雨”也不过如此。若说要在细雨徐行得有诗意,当学陆游那般“骑驴入剑门”,只有驴的碎步正合这细雨的节奏。骑马是万万不可的,马的快蹄是要在春风里看长安的花海的。骡子也不行,骨架太大,缓行晃起来没舒适感。当然,今天的人们要想在路上骑马遛骡子,那是只可想像而不可及的事儿。雨天的路上,在人行道上但几无行人,我倒是如行走空途,看那机动车道的车流潮涌。这路侧绿化道上的香樟如洗涤过一样,洁净无尘,还有几分亮眼,树下的阶沿草(也就是麦冬)这些天喝足了水,卯足了劲地开着紫白的碎花。路边的木槿开的开,落的落,反正“槿花不见夕,一日一回新”,也没有人会心疼这花随雨陨。而连绵的雨润得行道上的砖缝里苔痕布满,倒像给这火红的地砖镶了翡翠边一样。


行至半途,东风渐起。斜雨沐面,撑伞缓行。今天的雨具多是雨伞或雨衣,旧时乡下的雨具都是斗笠蓑衣。用我祖父当年的话说,伞是城里的闲人用的,乡下人犁田耕地还要一手撑伞,难道但不用干活?每年春雨时节,祖父都会做几顶大大小小的斗笠。小时候见过祖父做斗笠,他先从房间屋后的竹林里砍下慈竹,剔净竹枝,剖竹起篾,编成帽状。先定型帽框,而帽框依成人或孩童的头型大小而定。帽框的大小须合适,太大,则风吹笠跑,太小,则无法戴进。在以帽框为圆心,再按一定比例的半径编成圆形,成型后,斜乱得铺满笠竹叶,那矮丛生的笠竹叶除了包粽子,也就这点用处了。再在外层盖上竹篾网,缝上外围边圈,就算完成了。少时无知,一直认为这斗笠是土老帽。有些执扭起来,宁可淋雨也不戴这笨拙物,往往气得祖父又生恨又无奈。倒是随着见历世事,被岁月教会了欣赏,才发现“青蓑笠,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也有几分诗意的美感。而且这手工的斗笠今天更是稀罕之物。但可惜当你觉得拙物是宝物时,倒蓑笠难寻,而会制笠的祖父也归依道山了。所以人生的真正懂得总会留有诸多遗憾。


雨势在风的狭裹之下逐渐变大,穿行回家途中的公园,候雨廊下。数天的梅雨,让湖面升平,几乎快漫过桥廊。空荡荡的公园无人影鸟鸣,这天地似乎都停顿下来听这雨曲。苏曼殊说“春雨楼头尺八箫”,我是觉得箫还在是朗月之下听为好。眼下在这依廊面湖,躲雨听音,听尺八是最好不过。尺八这唐物流传到了日本,倒是在日本保留了这空远的唐音,反倒成了中土的异域之物。无论佐藤康夫的《一生一世》还是《一滴》,都会听得让人如痴如醉。

这雨狠起劲来,看来久下不止。索性顶着风雨回家,大不了湿身而已。苏东坡都不惧“穿林打叶”,何不学学“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那般洒脱呢?这点风雨,还值得怕么?毕竟人生要经历的风雨还多着呢?

7月26日于苏州






楼主:夜雨宿巴山

字数:1226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8-12 21:35:22

更新时间:2020-08-16 08:08:55

评论数: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