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从《生活在树上》到 “形式崇拜” ——聊聊浙江满分作文

从《生活在树上》到 “形式崇拜” ——聊聊浙江满分作文

楼主:活水001  时间:2020-08-21 05:32:28

01

说实话,这篇闹腾得沸沸扬扬的浙江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里,确实有几个字不认识。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康熙字典》约有四万七千字,我约有四万两千个不认识;这位考生约有四万一千九百个不认识。
博物馆的古陶器,放在博物馆里有价值,拿到现实里用就真是垃圾货了。那些本该在沉入岁月河底的东西,就让它们被历史悄然掩埋好了。如果认为从四万两千里捞出几个就是高明,下次一准有人搞出个甲骨文来。这,并不是一种进步。
什么是进步呢?文言文转白话文是进步,新文化运动是进步。
文字是有生命力的,人们喜欢用那些鲜活的、简洁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字。有些文字因为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最终被弃用,这是合理的结局。有些文字被更好更简洁的文字替代了,有些文字不适合时代的环境被遗忘了。
同样,时代也会造就一些新词,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新的词汇出现,比如“断舍离”,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再比如“菜鸟”,意味着新手。一些老词的词义也会发声变化,比如“割韭菜”这个词,以前是指农民收获田里的韭菜,现在指强势者不合理地从弱势者身上收获利益,且弱势者无力抗拒。再比如“诡异”这个词,以前指超过常理的、极其怪异的事,但在年轻人口中,只要他们看不顺眼的,都称之为“诡异”。
文字和这个世界一样,处于变化和进步之中。在文字使用上运用考古精神,真的比尬聊还要尬。

02


用语习惯还只是形式,晦涩也好,流畅也好,只要有新颖或深刻的内容,就是好文章。有人也觉得鲁迅的有些文章晦涩,但内在的思想有价值,足以掩盖形式上的缺憾。
目前陷入舆论漩涡、被各种质疑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对文章内涵的评价是:“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
但奇怪的是,这个评论中无任何举例,哪里深刻,哪里逻辑严谨,统统没有,流于空泛。有一篇文章《虚饰文风不能助长:关于高考满分作文 ‘生活在树上‘ 的看法》,http://t.cn/A6UVTZSc对这篇作文的内容做了详尽的点评。总的观点是,议论文该满足的三个要求,《生活在树上》一个都没达到!事实的确如此。文章并没有新颖的观点、深刻的思索、特别的论证,只是将平凡的观点表达得晦涩难懂,显得与众不同。

看到网上评价,其中不乏语言行业和各个行业的高手,大比例都对这篇满分作文颇有微词,认为“不及格“才是实至名归。一位知名学者直言可以给这篇作文十分,满分一百分的话。

03

不禁想到两个现象,叫“概念炒作”和“形式崇拜”。
人们创造一个“新概念”,是因为新事物的出现,既往词汇不能概括它,从而创造出一个新词来概括。比如,“互联网”、“手机”,这样的新概念,就对应了两个全新的事物。简单地说,“新概念”对应“新事物”。
在当代,并非所有的新概念都对应着新事物,充斥着大量的“伪新概念”。这些伪新概念,完全可以用既有词汇概括,但有人为了塑造高大上的形象、或者玄虚的神秘感,使用一些新词来概括。因为使用既有词汇,受众就容易了解事物的本质,这是始作俑者不愿意看到的。“伪新概念”的目的,就是不想让受众太直接地了解本质。比如,”餐饮互联网+“,听起来特别高深莫测,直接说就是”手机外卖“。比如”TVC“,听着以为是啥新事物,其实就是”广告片“。如果一个人经常使用这类词汇跟你谈合作,那就真要当心了。
俞敏洪评价风光无限的中国互联网业: 利用人性的丑恶来赚钱,没有哪家公司,创造了影响或改变全世界的科技产品。从一个侧面也在描述本质与概念的差异。
有的人会发现,国人的聪明才智,太多浪费在务虚的概念上了。

热衷“伪新概念“的背后,潜伏着另一个现象:形式崇拜,这一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
从皇帝们自称”天子——苍天之子“开始,伪概念就隆重登场,且不容置疑。从皇帝们要求对其的名号避讳,“形式崇拜”就堂而皇之成为日常规则。加之儒术的独尊和八股的推波助澜,老百姓对形式那种深入骨髓的敬畏,成为了文化基因,一直流传不息。这个话题聊起来太长,点到为止。
我们对形式有莫名的尊崇感,但对内在本质没有追问的兴趣。

《生活在树上》运用了常人难以识别的生僻字,营造出一种高深莫测的形式感,彷佛平凡的观点变成了新颖独到的新概念,恰好符合了芸芸众生内在的“形式崇拜”。在强大的心理惯性下,给出满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楼主:活水001  时间:2020-08-21 05:32:28
附录(作文原文):

生活在树上(浙江一考生)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附录(专家评语):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当然,这样的文字,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一致给出高评。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然而,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陈建新,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

楼主:活水001

字数:3191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20-08-20 00:52:14

更新时间:2020-08-21 05:32:28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