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所谓的“母系社会阶段”其实并不存在

所谓的“母系社会阶段”其实并不存在

楼主:自由的右岸  时间:2020-09-22 08:26:14
人类社会按照血缘组织关系可分为父系社会和母系社会两大类,父系社会是由同一个祖父的男性后代吸收外来女性组成,母系社会则是由同一个祖母的女性后代吸收外来男性组成。

目前国内的传统看法认为:在原始的社会分工中,男子从事渔猎活动,妇女从事食物采集,由于男人打猎往往得不到保障,相反采集活动比渔猎活动能够提供更充足稳定的食物来源,供氏族成员糊口度日,所以妇女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成为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基础。后随着农业的发明,男子逐渐从渔猎活动转入农牧业生产领域,男人的体力更适合耕作,成了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从而取得权力,母系社会开始进入父系社会,而中国父系社会距今大约不到6000年的时间,在此之前人类社会都是母系社会。

可以说采集、狩猎的分工导致母系社会,农业的出现导致父系社会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许多典型的母系社会如中国的摩梭人,北美的易洛魁人、霍皮人,男性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并没有转变为父系社会。而据 1969 年人类学家哈赖德研究表明,已知的原始部落大都是父系社会,母系原始部落不超过 15%,而且多半是农业社会,狩猎采集社会反而大多为父系社会。

同样原始社会中也不存在严格的女子采集与男子狩猎的社会分工,可以说在古代三餐不饱的情况下,寻找食物为生存第一要事,如果采集比狩猎更有收益,没有任何人会冒着饥饿和受伤的风险去狩猎。

最早期的猿人与在地上生活的狒狒一样,虽然也有狩猎行为,但无论男女都主要以采集为生。当时人类社会分工和其他灵长类相似,女子负责采集和养育后代,男子除采集外,还负责保卫族群、制定迁移路线、寻找并抢占新的采集点,必要时也进行狩猎活动。和所有雌性灵长类动物一样,女性也并非采集主力,除没有体力优势外,更因为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增长率,据估计,原始社会新生儿的死亡率高达 50%,旧石器时代人口百年增长率不超过 1.5‰。新生人口数量在原始社会是关系到社群能否延续的根本大事,而原始人的寿命又远要比现代人短促,进而导致妇女的可育时间大为缩减,故而原始社会普遍流行多夫多妻制,以防止因为个别男性的不育而引起其配偶女性的不孕,好让每个女性都尽可能快地怀上后代。所以原始社会的女性生育率极高,青壮年的女性大多时候都处于怀孕状态或忙于照顾幼儿,她们需要男性提供食物和保护。

到了晚期智人时代,人类智商有了本质的飞跃,发明出许多狩猎工具,人类才开始进入大规模狩猎阶段。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从事采集的收获必然大于狩猎的观点是片面的,现代农业在单位面积生产远超过畜牧业,但是原始社会采集相比狩猎则没有这种优势,因为人类毕竟不像食草动物一样可以只靠草叶为生,古代的野果块根分布不均,而且有其他动物的争夺,分散的果实采集点往往没有狩猎所能提供的食物多。一般情况下是在植物茂密的森林地区采集比狩猎更有优势,但在植物稀疏的草原狩猎无疑是主要食物来源,尤其是在沙漠和冰原地区更是如此,今天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就是完全靠狩猎为生,因为他们基本就没有什么野果块根可采集,“爱斯基摩”一词即“吃生肉的人”的意思。

而人类与猿猴的区别在最初就是狩猎与采集的区别,是狩猎让人类从采集资源丰富的森林走向便于狩猎的草原,狩猎让猿猴演化成人类,那些留在森林以采集为生的灵长类到现在仍是猿猴,人类退化了原来更适合爬树采集的猿猴特征,演化出奔跑的双脚和制造使用工具的双手,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狩猎。狩猎引领人类演化的方向,不仅是人类演化,整个旧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大都是狩猎工具的更新。

随着人类工具的不断改进,男子的狩猎技巧不断提高,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据估计,约 100 万年前在以采集为主的时代,猿人的数量仅有 12 万左右,随着人类狩猎技术的提高,能够提供更多的食物,导致人类数量相应增加,到距今 1 万年前,以狩猎为主的人类的数量已上升到 500 多万,增长 40 多倍。正因为狩猎能带来更营养更丰富的食物,才使古代强壮的男人大多去狩猎,而把资源有限、比较安全的采集工作留给老弱妇孺,原始社会成年男人狩猎、老弱妇孺采集的分工开始形成。

显然从事采集、狩猎还是从事农业都并非母系社会形成的原因。最早提出母系社会先于父系社会存在的瑞士法学家J.J.巴霍芬在其1861年出版的《母权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母权”(matriarchy)一词,他认为早期人类没有固定配偶关系,在人人皆可是配偶的情况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最初的血缘群体(即氏族或胞族)只能按母系组成,因而存在着母亲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女性占统治地位的母权制时代。之后的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1818年~1881年)以加拿大魁北克土著民族易洛魁人的母系社会为例,进一步论证得出“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摩尔根还认为,一夫一妻制家庭取代蒙昧时代的群婚制和野蛮时代的对偶婚制,是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和特性。巴霍芬与摩尔根的看法有一定的依据,但还是有以下三点错误:

一、母系社会不等于母权社会,母系制仅指以女性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社会组织,当然已知的母系社会有不少以女性为族长,但多数是由男性成员充当首领,属于典型的母系父权社会,也就是氏族按母系计算世系,但氏族领袖则由男子担任。因为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强大的力量是保卫采集、狩猎领地范围和保护自身不被猎杀的最重要生存因素。在猛兽众多、技术落后的原始社会,无论是抵抗野兽的威胁,夺占采集的领地,还是人类种群之间的斗争都要体力更强的男人的保障。枪杠子里出政权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在古今中外,乃至自然界中都有无数例证。

如狮群就是典型母系父权社会,雌狮是狮群中的固定成员,掌握交配主导权的雄狮都来自外族,本族出生的雄狮在成年后将被驱逐出群。狮群中的狩猎工作基本由雌狮完成,而雄狮子是狮群的领袖,平时很少参与狩猎,但可优先享用食物。雄狮通过决斗获得狮群领袖的地位,至于败走的雄狮往往将被逐出狮群,因此雄狮子常常是轮换的,而母狮子的血脉在本族群一直得到延续和传递。动物界中的母权社会一般只存在雌性比雄性体积力量更大的昆虫界,而哺乳动物少有的母权群体鬣狗,也是建立在他们雌性体重通常比雄性重12%,更勇猛善战的基础上。

二、一夫一妻制家庭并非人类文明时代的标志,因为许多原始部落,比如仍处在采集、狩猎时期的非洲俾格米人连人工生火都不会,但他们依然按父系计算世系血统,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安达曼人不仅不会生火,甚至不懂穿衣,而他们也实行一夫一妻制,可见一夫一妻制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

三、实行多夫多妻制的群体也未必是母系社会,比如与人类血缘最亲近的动物黑猩猩就是典型的父系多夫多妻制社会,雌性黑猩猩在发情期内几乎与所有成年雄性黑猩猩都有交配行为,导致“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但是黑猩猩社群实行雌性外嫁制,雄性黑猩猩自始至终都居留在本社群内,而雌性黑猩猩在成年后会到其他黑猩猩社群中生活。所以,一个黑猩猩社群是由存在密切亲缘关系的雄性吸收外来雌性组成的父系社会,至于与人类亲缘较远的大猩猩则是父系一夫多妻制社会。所以说人类父系制的历史甚至可能要追溯到类人猿时代,不存在早期人类社会必然是母系社会的现象。

人类社会与黑猩猩等动物社会最大不同在于,黑猩猩等动物社会是基于其本能天性,基本是不变的,而人类会根据情况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母系多夫多妻制社会就是人类文化发展因需而变、因地制宜的产物。比如中国的摩梭族作为地处川滇交界的迁徙民族,男性常年外出赶马帮,无法维持稳定婚姻关系,所以形成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母系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民族都要经过母系社会,相反现存的一些母系社会最初也可能是从父系社会发展而来的,她们的形成可以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解释,而并非是所谓的“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

楼主:自由的右岸

字数:319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8-30 20:54:06

更新时间:2020-09-22 08:26:14

评论数: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