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我的大学 >  中国人的人格是怎样养成的?

中国人的人格是怎样养成的?

楼主:柴淅  时间:2020-10-13 13:54:59

10、君子之勤奋为学

子曰:“学则不固。”(《论语·学而篇》)
直译:孔子说:“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
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
直译: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篇》)
直译: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有这么些技艺多吗?不多。”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篇》)
直译: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篇》)
直译: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篇)
直译: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篇》)
直译: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篇》)
直译: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篇》)
直译: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四节》)
直译:孟子说:“君子想求很深的造诣是有一定的道路的,但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得到了,才能在辨别事物时处之安然;在辨别事物时处之安然,才能给与得深;给与得深,才能在处世中左右探寻到事物的本原;所以君子想要自己得到。”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四节》)
直译:孟子说:“君子的遗风,影响五代以后而中断;小人的遗风,五代以后也中断。我没有能够作孔子的门徒,但我却遵照孔子的善道教诲为学行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直译:君子说:学习不能够停止不前。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直译: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加工才能取直,金属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学习广泛,而又能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不会犯错误了。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直译:君子的生性并非与别人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学习)帮助自己罢了。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
直译:《诗经》说:“布谷鸟居住在桑树上,精心喂养着七个雏儿;那些善人君子啊,始终坚持道义;坚持道义非常的专一,专一的就像思想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荀子·劝学》)
直译:君子学习知识,要把所学听入耳中,牢记在心,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并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小人学习,只不过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而已,这样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呢,又怎么能使自己变得完美呢?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修正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是为了向人卖弄,讨人欢心。所以别人不问,自己却去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件事,却告诉他两件事,这叫做唠叨。急躁不对,唠叨也不对,君子回答别人,问一答一,如同回声回应本声一样。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
直译:学习的途径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规定了法度典章,规章而未详细说明原理,《诗经》、《尚书》记载了古时的事情,却不切近现实,《春秋》词旨隐约而晦涩,难以让人理解。仿效良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那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就周知世事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捷的途径了。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荀子·劝学》)
直译:君子知道,做学问不全面、不纯正是不足以称之为完美的,所以要反复理解以求融会贯通,用心思索以求领会通晓,效法贤师良友来实践它,排除有害的事物来培养它。不正确的东西,眼睛不看,耳朵不听,嘴巴不说,内心不去思考它。等到极其爱好学习时,就像眼睛喜爱看五色,耳朵喜爱听五声,嘴巴喜爱吃五味,心里追求拥有天下一样。因此权势再大不能压倒他,人多势众不能改变他,天下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动摇。活着是这样,死了也是这样,这叫做道德操守。具备了这样的道德操守,意志才能够坚定不移,意志坚定不移,就能够应付自如。能坚定操守,能够正确对待事物,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成就的人。天显现它的光明,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重视品德、操守完美。

君子之学如蜕,翻然迁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直译:君子的学习就像蛇,蝉等脱壳一样,很快就会有所改变。所以,他走路效仿,站立效仿,坐着效仿,他摆什么脸色、讲什么话、用什么口气都效仿。不把好事留下不做,不把要问的事拖过夜。善于学习的人彻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于做事的人彻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少不讽诵,壮不论议,虽可,未成也。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君子进则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益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荀子·大略》)
直译:学习请教不满足,爱好文人贤达之士不厌倦,就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取得巨大的成就。君子对于存有疑惑的就不说,还没有请教过的就不谈论。这样做的时间长了,知识就会一天天增加。但知道得很多而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学习得很广而没有个主攻方向,喜欢学得很多而没有个确定目标的人,君子是不会和他结交的。少年时不读书,壮年时不发表议论,这样的人即使资质还可以,也不能有所成就。君子专心一意教授,学生专心一意学习,就能迅速取得成就。君子入朝做官,就能增加君主的荣誉而减少民众的忧患。没有才能而呆在官位上,就是行骗;对君主民众毫无裨益而享受优厚的俸禄,就是盗窃。学习的人不一定都是为了去做官,而做官的人一定要努力学习。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荀子·天论》)
直译:所以,君子慎重地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不去羡慕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小人丢下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指望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君子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不去羡慕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因此天天进步;小人丢下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指望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因此天天退步。所以君子天天进步的原因与小人天天退步的原因,道理是一样的。君子、小人相差悬殊的原因,就在这里。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荀子·修身》)
直译:见到善良的行为,一定认真地检查自己是否有这种行为;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严肃地检讨自己;自己身上有了好的德行,就要坚定不移地珍视它;自己身上有不良的品行,就如会因此而被害似的痛恨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谄媚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所以君子要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

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荀子·修身》)
直译:端正谨慎而顺从兄长,就可以称为好少年了;如果还好学上进,谦虚敏捷,那就没有人能超过他了,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了。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礼记·学记》)
直译: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君子对人施教就是启发,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开启思路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开启思路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礼记·学记》)
直译:君子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不同,从而看出学生的资才的好坏,然后能做到分别情况,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教统治权术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礼记·杂记下》)
直译:君子有三种忧虑:没有听说过的东西,忧虑不能够听说;已经听说到的东西,忧虑不能够学会;已经学会的东西,忧虑不能够实行。

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礼记·缁衣》)
直译:所以,君子应该博闻,在弄清楚了以后牢记在心;应该多识,在弄清楚了以后学而不厌;应该知识精深,求其大体而实行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礼记·儒行》)
直译: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先生的衣服,大概是儒者特有的衣服吧?”孔子回答说:“我小时候住在鲁国,就穿鲁国的逢掖之衣;长大了住在宋国,就戴殷代的章甫之冠。我听人们说,君子对自己的要求是,学问要广博,衣服则入乡随俗,不求与众不同。我不知道天底下还有什么儒服。”

综合与评析:
《礼记·学记》有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的意为是: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这句话用生动的比喻,简洁明了地告诉我们,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只有经过学习才能使人冲破闭塞、脱离愚昧、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才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端端正正地做人做事。
俗话说的好:艺多不压身。意思是说,学习的技能再多,也不会压垮我们的身体,也不会给我们增加什么额外负担。所以,君子不能只有某一方面的才能,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多学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君子之志当存高远,所以不要沉溺在那些没有多大用途的小技能上,而是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决定自己志向最关键的地方,这样才能与众不同、出类拔萃。
君子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没有真正的才能。
所以,君子要善于学习:要把精神全部集中在一个点上,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要循序渐进,不能贪多嚼不烂,结果反而事倍功半;要融会贯通,才能彻底搞清楚事物的道理,不至于懵懵懂懂;要有紧迫感,不把没搞懂的地方带进梦里,不把要问的问题拖过夜;要博学多思,才不至于一知半解,进而导致离经叛道。
另外,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捷的途径了,所以君子善学在于尊师重道。对于一些大德贤能之人,就算不能得到他们的亲身教授,也可以做一名私淑弟子,遵循他们的德行修养而为人处世。
《论语·里仁》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在与人交际的时候,其中必有一些可以学习的贤能之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陷。所以,君子谦虚敏捷,还可以通过向身边的贤能之人学习来端正自己的。
君子既要重视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既要学习生存技能,也要学习品德修养;既要重视在学校课堂上专职学习,更要重视在工作和社会上自我学习。
君子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不是为了向人卖弄、讨人欢心,所以没有满足的时候,不能够停止不前,要持之以恒,要勤奋刻苦,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指望老天爷的帮助。
楼主:柴淅  时间:2020-10-13 13:54:59

11、君子之富贵有道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
直译: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
直译: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篇》)
直译: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篇》)
直译:(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
直译: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义,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章句下》)
直译:齐国有一个人家中有一妻一妾,她们的丈夫出外,一定是酒足饭饱才回来。他妻子问他跟谁在一起吃喝,他说全是富贵人物。他的妻子告诉妾说:“丈夫每次外出,都是酒足饭饱才回家,问他跟谁吃喝,他说全是富贵人物,但家里从来没有显赫的人来过,我要去偷看丈夫所去的地方。”次日清早起床,偷偷地跟着丈夫到他所到的地方,遍城的人没有一个站立着跟她丈夫交谈的。后来到了东郊的坟场里,丈夫便走到祭扫坟墓者那里乞讨剩下的酒肉;不够饱,又四处张望转向别家乞讨。这就是他酒足饭饱的办法。他妻子回来后,告诉妾,说:“所谓的丈夫,是我们仰望为终身的依靠,如今竟然是这样。”妻子与妾一起讥讪丈夫,并在庭院中相对哭泣,而她们的丈夫还不知道,逶迤斜行着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夸耀。在君子看来,人们所用来追求富贵腾达的办法,其妻妾不感到羞耻,也不在庭院中相对哭泣的,真是太少了。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修身》)
直译: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看重道义就能鄙薄王公贵族;内心省察自己,就觉得外来的财物轻微了。古书上说:“君子支配外界事物,小人则被外物所支配。”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身体劳累,但内心感到安适的事,就去做它;利益少但意义重大的事,就去做它;侍奉暴君违背礼仪而显达,不如侍奉穷困的君主而按照礼仪治理国家。所以好的农民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再耕种,好的商人不因为亏本就不再做买卖,有志向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而怠慢道义。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埶也;安燕而血气不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荀子·修身》)
君子对利益的追求不斤斤计较,他能较早的避开祸害,惶惧不安的避免耻辱,他对于道义的奉行是勇往直前的。即使身处贫困,君子志向是远大的;即使身处富贵,体态容貌却非常恭敬;即使生活安逸,但精神并不松懈懒惰;即使劳累疲乏,但容貌依然端庄;发怒的时候也不过份地处罚人,高兴时也不过份地奖赏人。君子虽然受到贫穷,但志向是远大,这是因为他要尊重仁德;虽然得到富贵,可是容貌是谦恭的,这是因为他不依势作威;虽然安逸,但精神并不松懈懒惰,这是因为他明通道理;虽然身体劳累,但容貌依然端庄,这是因为他爱好礼仪,注重礼节;发怒时、高兴时的赏罚不过度,这是因为礼法战胜了私情。《尚书》说:“不要有所偏好,要循古代圣王的正道;不要有所偏恶,遵循古代圣王的正路。”这句话说的就是君子能用公理正义战胜个人的欲望。

综合与评析:
君子财富观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在君子看来,财富并非罪恶,而且还可以用来帮助他人,所以追求财富也并非耻辱之事。但是,获取财富一定要符合道义,不能违背社会伦理和道德,更不能违反法律法规,而使用的时候也要使用在正当的地方,掌握一定的限度,不能纸醉金迷,挥霍无度。
君子深明大义,不受外物的支配,不耻于贪图富贵的人。
在君子看来,富贵不是用正当方法得到的,就不会去享用;贫贱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摆脱的,就不会去脱离;虽然身体劳累,但内心感到安适的事,就去做它;虽然利益少但意义重大的事,就去做它;不会违背道义而求富贵显达,只会遵循道义而固守贫贱平庸。
君子谋求道义,重视学识、才能、品行的修养,并不在意居住的房子是否简陋,吃的穿的是否粗劣。君子不因为贫穷而怠慢道义,就算是穷困潦倒,也会坚持正道,绝不会胡作非为的。
君子不怕生活中的困窘,只担忧道义不得伸张。
君子志向美好,看重道义,自然就不把富贵权势放在眼里。君子不耻于那些为了追求升官发财而不择手段,行径卑劣,专干见不得人勾当的人。君子固守正道,无时无刻不在坚守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君子能用公理正义战胜个人的欲望。君子对利益的追求从不斤斤计较,能较早的避开祸害,能惶惧不安的避免耻辱,而对于道义的奉行却能勇往直前。君子即使身处贫困,也不改远大志向;即使身处富贵,言行举止却非常恭敬;即使生活安逸,但精神并不松懈懒惰;即使劳累疲乏,但容貌依然端庄;发怒的时候,不会过份地处罚人;高兴时时候,也不会过份地奖赏人。
楼主:柴淅  时间:2020-10-13 13:54:59

第二节 齐家

1、君子之孝敬父母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
直译: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篇》)
直译: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直译: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棺木似乎太好了点吧!”
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章句上》)
直译: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荀子·礼论》)
直译:礼,对待生死是很严谨的。生,是人生的开端;死,是人生的终结;能够按礼正确的对待生和死,那么为人之道也就完备了。所以,君子严谨的对待生与死,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原则,这是礼义的具体规定。重视人的生存但轻视人的死亡,这是尊重他有知觉,而懈怠人没有知觉,这是邪恶的人的原则,这是一种背叛。如果用这种行为来对待奴仆和小孩,君子尚且感到羞愧,更何况是侍奉君主和父母呢!死亡,只有一次而不能再来一次,臣下所以敬重君主,子女敬重父母,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所以,活着的时候,侍奉不忠厚、不恭敬有礼,这叫做粗野;死去后,丧葬不忠厚、不恭敬有礼,这叫做轻薄。君子鄙视粗野,而以轻薄为耻辱。

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礼记·杂记下》)
直译:作为君子,既不可强迫他人抛开丧亲之悲痛,也不可忘掉自己丧亲的哀痛。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礼记·祭义》)
直译:曾子说:“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耀父母,第二等的孝是不辱没父母的名声,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曾子的学生公明仪向曾子问道:“老师您可以说是做到了孝吧?”曾子答道:“这是哪儿的话!这是哪儿的话!君子的所谓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办的事办了,同时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已的所作所为都是合乎正道的。我只不过是能赡养父母罢了,就怎么能说是做到了孝呢?”

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礼记·祭义》)
直译:君子对于父母,在他们活着时要尽心奉养,在他们去世后要虔诚祭享,终身牢记不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有一辈子的丧事,这句话是指忌日来讲的。每逢忌日这一天,什么事也不做,这并不是说这一天做事不吉利,而是说这二天全部心思都在想念父母,根本就谈不上做其他事。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礼记·祭义》)
直译:君子缅怀父母以至于远祖,不忘掉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对他们是有多少敬意就拿出多少敬意,有多厚的感情就拿出多厚的感情,竭心尽力以报答自己的亲人,不敢有丝毫的保留。

子云:“于父之执,可以乘其车,不可以衣其衣。君子以广孝也。”(《礼记·坊记》)
真译:孔子说:“对于父亲的同辈,可以乘他的车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这样作,就是把对父亲的孝道扩展到父亲的同辈。”

综合与评析:
在孝敬父母方面,古今观念在根本上没有变化,但在形式上有较大差别。
在今天,我们依然认为:应该严谨地对待生与死,重视人的生存但轻视人的死亡,是尊重人有知觉,而懈怠人没有知觉,这是邪恶的人的行为,是对人的一种背叛。
我们还依然认为:父母之恩重如山,孝顺父母是人品的基本表现,是仁义的根本所在,活着的时候,侍奉不忠厚、不恭敬有礼,叫做粗野;死去后,丧葬不忠厚、不恭敬有礼,叫做轻薄,而君子无不鄙视粗野,并以轻薄为耻辱。
但是,在怎样做才算是孝顺父母方面,我们现在有了不同的看法,不再认为孝顺父母就是百依百顺和无条件服从,而是要有所作为让父母开心,做事合乎正道让父母放心,终身不做有辱父母的事,尊重父母,悉心赡养,有所沟通,有所协调,进而实现和和美美的家庭关系。
在服丧方面,我们虽然重视生前孝敬,但逝后也要有一定的仪式,不然不足以寄托哀思之情。只是,身后尽孝重在真心缅怀,而不必拘泥于形式,也不必苛求时限,更不必为了服丧而服丧。而在殡葬方面,适宜即可,不能为了面子,为了显摆权势和财富而过度铺张浪费,要知道“逝者已矣”,只有铭记心中才是最好的祭奠。
另外,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现在看来有些言重了,我们应该有所批判地接受。这句话充分表达了父母对于子女繁衍后嗣的强烈愿望,身为子女的要能予以谅解和重视,但是结婚生育有时候事关机缘,所以不可强求,更不宜上升到人性道德的高度来评判。
总之,孝顺父母要谨记:生前一句暖心话,抵过身后一副黄金棺。

楼主:柴淅

字数:107589

帖子分类:我的大学

发表时间:2020-09-19 18:21:42

更新时间:2020-10-13 13:54:59

评论数: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