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书画与诗话

书画与诗话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欣赏钓鱼舟兄分享临摹另一位大师陆俨少的大作,真是气象万千,大开眼界。


钓鱼舟临摹


陆俨少原画

陆俨少(1909年-1993年),现代画家。又名砥,字宛若,曾任浙江画院院长。擅画山水,尤善于发挥用笔效能,以笔尖、笔肚、笔根等的不同运用来表现自然山川的不同变化。线条疏秀流畅,刚柔相济。云水为其绝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云勾水,烟波浩淼,云蒸雾霭,变化无穷,并创大块留白、墨块之法。兼作人物、花卉,书法亦独创一格。

评论家认为陆俨少在山水画中独创了两种新技法,一是“留白”,二是“墨块”。所谓“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这种白痕在陆先生的作品种多数用来表现云雾,也可以被看成泉水、山径和浪花。留白要以墨色反衬,所以他又创“墨块”法,以浓墨积点成块。陆先生还擅长用长线条描水勾云,他的水纹描绘写尽了江波万态。他的勾云是以较细的拖笔中锋画云的阳面,以较淡而毛的环曲线条勾云的阴面。另外,先生画石每每空勾无皴,只用一根起伏变化的线条表现山石的结构,往往起笔墨迹厚重,直到墨色淡干飞白,才蘸第二次。

陆俨少这种颇负盛誉的云水画法和墨块、留白画法,前者他前后期都画过,但前期所画云水注重于局部笔墨韵味映衬之需,后期所画云水则纯从整体气质的需要出发。墨块和留白画法为其后期所创,在画中显然也是从整体气势出发考虑的。为了整体的气势和神韵,在笔墨面貌上必须简率突出,至于面貌上的修饰对他来说已是不屑顾及,也无所谓了。

他在1982年74岁时为人民大会堂作《雁荡泉石图》,隔年为中南海会议厅画《层峦叠翠》图。

陆俨少的艺术人生正如同他笔下的浩瀚长江,波澜壮阔、曲折流转,他曾在一幅《峡江图》中题写到“三峡束长江,欲尽江流转。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此乃自况乎?


陆俨少《峡江图》

中国绘画的文人化,入宋才日趋鲜明,倡导者之一的苏东坡(1036-1101),就最具典型性--集诗人、书家、画手于一身。尔后,诗、书、画的一体,便渐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美学风尚。中国的文人画传统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大约不会就此断绝,而陆俨少(1909-1993),作为中国文人画在当代的集大成者,则是当之无愧的。

评论家认为陆先生之所以能与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风格迥异的山水画大家,同时兼擅梅花、竹石,是与他在诗文、书法、画论等多方面的深厚学术修养分不开的。他在教导学生时更提出“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作画”的独到见解,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修养。

陆俨少的书法也享有盛誉,自然而不做作,隽逸而富有变化,书法结体奇峭而不怪诞,章法独特而出新意,流露出一种书卷气极浓的形式美,是一种潇洒自然与拙朴谨严的两者相参的独特书风,故其书法生动耐看,久视回味无穷,很值得品味。附上一幅共赏雅趣。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水晶城堡》部落留言栏2014-12-15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钓鱼舟临陆俨少《杜甫诗意图》.这幅临摹陆俨少《杜甫诗意册》其百开之一题诗为:“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画作充分表现陆俨少一贯独特的章法,用线勾云划水,先勾勒层峦叠嶂,再以墨块压挤留白为云为水,烟雾起伏画面之上,别具特色。



《晓望》原诗全文:“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这是一首羁旅诗,主要表达的是漂泊之苦和失意之悲。由“高峰寒上日”到“天清木叶闻”等诗句描写秋季清朗的天空、飘落的木叶清晰可见。“地坼”,运用的是夸张手法;而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最后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及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

陆俨少《杜甫诗意册》共有百册之多,无法一一介绍。但其中有幅题为《路经滟滪双蓬鬓,天人沧浪一钓舟》,特下载共赏雅趣。



杜甫的《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全文:“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此诗作于公元763年。从诗看这位李先生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前一年,杜甫到过那里,和他有交往。这年,杜甫曾经准备离蜀东行,写了这诗寄给他。

诗的前半篇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下半篇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其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尾联用“仲宣楼”轻轻点出。诗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荆南,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全诗由李写到自己,再由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杜甫这类的诗,往往劈空而来,一起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笼罩全篇的气势。写到第四句,似乎要说的话都已说完,可是到了五、六两句,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喷薄出更为汹涌、更为壮阔的波澜。然而它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显得气固神完,而情韵不匮,耐人寻味。



若有时间遂一欣赏陆俨少的百开《杜甫诗意册》,我们就如伴随陆俨少/杜甫二个大师漫步,体会人生沧桑寄情天地山水之间的万古情怀,沉迷其中而忘返。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1《水晶城堡》保留留言栏2014-12-16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谢谢钓鱼舟兄介绍陆俨少的《辛弃疾词意》,刚好陆和辛都是笔者特别喜欢的艺术大家。

辛弃疾共写了八首《清平乐》,这首《独宿博山王氏庵》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了这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画面,读者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

原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翻译成今天的白话就是: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呼呼作响,仿佛自说自话。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钓鱼舟临摹陆俨少的《辛弃疾词意》

根据新浪收藏讯,北京保利2012秋拍“,陆俨少的《稼轩词意对题册》以1300万的价格落槌。辛弃疾的词或苍茫悲凉,或质朴烂漫,与陆俨少心境有共鸣之处。此册二十开作品皆以诗配画的形式而成,一开作画,一开写词,画中不题诗,却无处不有诗意。


陆俨少《稼轩词意对题册》

评论家说,傲然于山水画历史长河上,开创新意的近代大师有:
- 黄宾虹(1865~1955)山水黑、密、厚、重,创多种墨法,“以明一而现千万”的妙法写浑厚华滋、意境深邃的山川神貌;
- 傅抱石(1904年~1965年)大笔一挥,细锋点睛,墨色淋漓,大气磅礴;
- 张大千(1899年~1983年),晚年一洗谨细熟练刻画之貌,泼墨泼彩,打破了传统手法中点线惯用之法,开拓了现代彩墨山水之新天地;
- 李可染(1907年~1989年)以写生入手,传统笔墨与生活紧密结合,硬是从传统束缚中开出一条生路,启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而后起之陕西石鲁,以文人画之笔墨精粹,合陕北换土高原之风貌特质,出一种前所未见之黄土高原皱,创长安画风。
- 而江南陆俨少(1909年~1993年)以笔精墨妙、变化多端、外柔内刚,以利用云水以使空间布置出奇,赖拓了山水画奇想妙构的全新之境,形成独立特异之风格。

笔者尤其喜欢陆俨少的云和水。评论家说:中年后的陆俨少渐渐化古人笔法为自己之笔法,打破古人惯用的“芝头”状,创造出自己以流畅而略带波浪纹的线条画云的阳面其创造的“勾云”“留白”、“墨块”等绘画技法,为传统之所未有,一扫柔媚之气,形成了苍润浑厚的风貌;他的山水画将云水、江河、湖海的汹涌澎湃、浩渺弥漫之势描绘得淋漓尽致。陆俨少的勾云不仅有特色,而且变化多,所以他能画任何尺幅的云图。他画勾云的长处还在于他的线条功夫好走笔如飞,畅顺飞扬,凝练重拙,流畅圆转。墨块云是陆俨少晚年独创的,他青壮年期作品以墨秀清逸为主,晚年作品以大墨块于大墨块间留下的白痕形成高光,产生云意。如他自己所说“水墨间留白痕,缭绕萦曲盘旋山际,或是云烟,或是泉水,或是阳光,前所未有,无以名之。其法先画几条大墨痕,蜿蜒屈曲,或相平行,相结合,离合顾盼。”墨块云的产生使陆俨少的画进入了新阶段新境界,进而奠定了大师的地位。陆俨少画云手段之多、之妙、之奇,空前绝后,古今卓然一家。

笔者谨挑选几幅陆俨少的《陕江险水》系列图共赏如下:其所画之水,离合聚散,屈曲流转,水势迅猛,喷薄回转,极显生气;其漩涡画法,波势湍急,转如车轮,余波四射,惊湍跳沫,一泻千里,极尽三峡奇险之状。或画平波万里,稳水缓流,用笔细柔圆和,流婉、灵巧,层层推进,逶迤、连绵,络绎不绝。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水晶城堡》部落留言栏2014-12-14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齐白石《不倒翁》画和方成的漫画


题识诗句: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上图是好友@南山樵子2011 在四十年前看到一张画报,于1984年凭记忆画出,所题诗句尚能记得,当时没有注意作者,去年经画蛇兄弟指点,说是白石老人画过此作,经查,果是白石大师作品,两相比较,虽有差别,但趣味自在。

据网上介绍,齐白石老人(1863—1957)历经军阀官僚日寇带来的灾难,对他们无比痛恨,尤其痛恨狗仗人势的日伪官僚。在抗战期间,他就画了不少“不倒翁图”,勾勒涂抹,一气呵成,简洁明快,粗犷拙朴,寥寥几笔,神态毕现,把一个个不学无术、卖身求荣、唯求不倒的贪官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然后在上题诗:“能供儿戏此翁来,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或题:“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借题发挥,痛骂官僚,痛快淋漓,令人拍手称快。表现了白石老人的幽默与智慧,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经典性的创造。

据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与艺术评论研究的郎绍君教授介绍(其专著《齐白石》获首届文化部学术研究成果一等奖),齐白石笔下的《不倒翁》最早画于一九一九年,“以单一的墨色画侧面,不倒翁戴官帽,画法拙稚拘谨,还不是后来的丑角模样。当时齐白石在日记中写到:“南湖出清道人所书之扇面求画。道人之书,其墨凸若钱厚,余亦以浓墨画不倒翁,并题记之。记云:余喜此翁,虽有眼耳鼻身,却胸内皆空。既无争权夺利之心,又无意造作以愚人。胡清空之气,上养其身,泥渣下重,其体上轻下重,虽动摇,是不可倒也。“至于”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意在嘲讽那些当官不做事的人,那应该是1922年以后的作品。



到了后来变为日后常见的“贼官”模样,“通体遍黑,面部染赫,鼻梁与折扇留白”,配以语带嘲讽的诗句,正是采“适当的漫画手法和妙趣横生的诗题”,把低能腐吏的丑陋以玩笑态度揭示出来“。

其间他亦曾将不倒翁改为:“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心中无点墨。” 转换成官员们能一直做官久远,也不去计较什么得与失,每天春风拂面,摇着一把扇子的形象。

其系列作品题诗如下,据说同题材的存世作品不超过十张。至于当前齐白石的‘不倒翁’又作为话题被重新提起,自然与当前社会怪象借画讽世有关。

其一
村老不知城市物,初看此汉以为神。置之堂上加香供,忙杀邻家求福人。

其二
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心中无点墨。

其三
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

其四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其五
为官分别在衣冠,不倒名翁却可怜。又有世间称好汉,无心身价只三钱!

其六
曾游南岳庙前山,也舍三钱买的顽,今日不嫌柴米贵,画将模样卖人看。

另有著名漫画家方成(1918年~2018年)也有很多作品绕有趣味。谨选二幅1995年及1998年)作品以飨读者,依然醇香有味。





若读者朋友读出趣味笑了出来,大可移步欣赏清朝乾隆时代的黄慎(1687~1772年)和罗聘(1733-1799)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和《鬼趣图》,那是中国早期的漫画,其中《鬼趣图卷》为罗聘的存世名作,共八幅,画家以夸张手法描 绘出一幅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堪称古代杰出的讽刺漫画。

若你还要寻根朔源,据学者研究“文人画自宋代以来,出现以梁楷为代表的“简笔写意人物画”,从形式上与现代漫画可以进行对接。此外,宋元文人的人物画,受“狂禅”之风的影响,表现一些特立独行的僧人,竭尽夸张之能事,风格幽默。嘲讽世俗,形成以“笑”为主题的创作倾向。显然的,画家因一时有感而发,画出这种表达心意的漫画作品,带有一定的社会批判色彩,在中国古来有之。

现代有成就的漫画家大多喜欢从文人画中吸收营养,增加文化内涵,确立中国特色的漫画作风。其中当属方成,他最喜欢画的是李逵、鲁智深、钟馗和布袋和尚,配上打油诗,讽喻当世。比如上图《钟馗想喝酒》题的打油诗“钟馗想喝酒,无须巧安排,后门开条缝,自有鬼送来。”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5-14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天山雪莲妙笔画虎啸,南山樵子笑谈过虎溪。其中蕴涵着无限诗情画意,让我不期而然想起两段文学佳话。(1)英国著名诗人西格夫里-萨松(Siegfried Sassoon,1886-1967)的经典诗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台湾名作家余光中将之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2)南山樵子说的“过溪忘情处,,三笑送佳宾”。不露痕迹巧妙引出东晋“虎溪三笑”知心交往的温馨故事。

莲樵诗画互映,加上东西文化对照,乐趣自现。天山雪莲笔下的威猛出松林,利爪裂顽石,铁尾扫浮云。风动惊八荒,声啸震乾坤的斑斓山中王(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铁血柔肠一刻, 这刚柔强烈对比产生出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感,就如虎溪三笑之灵犀相通的嫣然会意。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这里说一个【虎溪三笑】的故事:

话说东晋时期,有位高僧法号慧远,交游广泛,与很多名士都有往来。相传他曾住在庐山西北山麓的东林寺中,潜心研究佛法,为表示决心,就以寺前的虎溪为界,立一誓约:“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不过,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过访,三人谈得极为投契,不觉天色已晚,慧远送出山门,怎奈谈兴正浓,依依不舍,于是边走边谈,送出一程又一程,忽听山崖密林中虎啸风生,悚然间发现,早已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

据说后人在他们分手处修建“三笑亭”,以示纪念。唐英(1682-1756年)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还写有一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就是"虎溪三笑"的典故。《世说新语》与《莲社高贤传》均有关于他们的记载,在绘画史上,这一题材也颇受欢迎。

苏轼《佚老堂》亦有诗云:我从庐山来,目送孤飞云。路逢陆道士,知是千岁人。试问当时友,虎溪已埃尘。似闻佚老堂,知是几世孙。能为五字诗,仍戴漉酒巾。人呼小靖节,自号葛天民。

附上两幅皆创作于一九四十年代初期的虎溪三笑图,上图为李可染下图为傅抱石的作品。




从大师的古人诗意画,我们可以想象到画家与作品中的人物如同 “思接千载”的身旁挚友,可以同语共鸣。笔者一时情趣莹然,有感赋诗一首:

高山流水广陵曲,虎溪三笑传美名。禅莲松菊习相近,层峦云霭共一色。
峰岫峣嶷忘路遥,闲澹疏豁误暮瞑。他日扶醉上庐匡,对月邀影话天明。

这首诗的意思是形容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到庐山拜访禅宗慧远大师,这释儒道三人我以菊花苍松和莲花相喻,虽然他们的思想道修不同,但边走边聊非常投机,如同层峦云霭一个颜色没有什么不同。三人在险峻的山路和幽谧的深林中行走,豁达开朗畅谈着,不知不觉走了很多路程,而暮色渐渐也暗了下来(即虎溪三笑故事的场景描述)。这样的传奇故事好像先秦高山流水俞伯牙和钟子期之知音难得般难能可贵,亦像嵇康去世后广陵散乐曲就失传无迹可寻。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借助酒意也上庐山,邀请明月还有自己的影子同样也是三个人,通宵畅谈到天明。

今天如果有人问我:“中国绘画史上‘笑’果最强的作品是哪一幅画?”,我会很乐意向他推荐故宫(台北)展出的一件册页小品——宋人无款《虎溪三笑》。 其实要找到像画中人物们这样张着大口,还露出皓齿朱舌的画作,别说在东方,即使在西方画史中也是极为少见的。




下面这幅【瓷板画】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饶晓晴手制而成,亦以【虎溪三笑】的佛教传统故事为描绘对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幽深、高远之气息,增添一抹清净、无为之气。作品为独具特色的釉上彩,画面呈现出凹凸不平的变化,显得更具立体层次质感,其中果树形象异常丰满生动,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一番。



附图为清朝奚冈的山水画【虎溪雪夜图】,题识:虎溪涧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戊午嘉平月既望,蒙泉外史奚冈。钤印:奚冈之印、蒙泉外史。



这画蕴含着作者寄怀虎溪美谈的志趣与闲静淡泊的情感。查,奚冈(1746—1803) 乃清朝中期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原名钢,字铁生、纯章,号萝龛、蝶野子,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歙县(今属安徽),一作黟县(今属安徽),寓浙江杭州西湖。不应科举,寄情诗画,山水花石,逸韵超隽。曾游日本,名噪海外。乾隆时,征孝廉方正,辞不就。与宋葆淳并称“南奚北宋”。刻印宗秦、汉,与丁敬、黄易、庄仁齐名,号西泠四大家。并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西泠八家。

诗句引用的是唐朝诗僧灵一的《题僧院》“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诗题中的“僧院”指庐山东林寺。东林寺建于东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诗中描述了在东林寺中所见的冬日景象:虎溪、明月、松树、、青山、白云,而其中薜萝的薜为薜荔,萝即女萝,均为藤蔓植物;这里风景优美,犹如画卷。

查唐朝诗僧灵一(727—762)。浙江诸暨云门寺僧人,童年出家,初居会稽麻源山谷,后至诸暨若耶溪云门寺,再居余杭宜丰寺。三十六岁因病卒于岑山,工诗善文,是中唐时著名诗僧,与朱放、张继、皇甫冉、灵澈等经常诗歌唱和。作品存诗四十余首,编为一卷收入《全唐诗》。

写于2014年12月30日
http://blog.tianya.cn/post-3155598-79283556-1.shtml

诗题:峰岫峣嶷忘路遥,闲澹疏豁误暮瞑
前句“峰岫嶤嶷”语出《画山水序》,“嶤嶷”是形容山峰高峻,作者是东晋东晋末年至南朝宋画家宗炳,他撰写的山水画论著,虽篇幅不长,但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山水画论的开端,对后来的画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具有普遍的美学意义。

后句“闲澹“即闲静淡泊之意,而“疏豁”即开阔敞亮或开朗直爽之意,语出对孟浩然诗作特色的评论“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近,真彩自复内映。虽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悠悠自得之趣,亦有独长。”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钓鱼舟仿张大千《黄鹤矶秋暮》

笔者读过历来描写黄鹤楼的诗词多为写景抒情,咏史怀古者少,其中引起笔者注意的是宋朝刘过(1154-1206年)的《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诗人登上黄鹤山的安远楼,面对大江东去,黄鹤断矶竟无豪情可抒!“白云千载空悠悠”,所见只有芦叶汀洲寒沙浅流,滔滔大江不是未见,无奈与心境不合;柳下系舟未稳,中秋将到未到;黄鹤矶断,故人不见;江山未改,尽是新愁;欲纵情声色诗酒,已无少年豪兴。恢复无望,国家将亡的巨大哀感遍布华林,不祥的浓云压城城欲摧。这一灰冷色调的巅野望抒怀,真使人肝肠寸断不寒而栗。

笔者特意去查‘矶’的意思,它特指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断”字即由此而来。如果看过一些伸到水面上的石头就会知道,这些石头好象被刀砍断一样。“矶头”上缀一“断”字,便有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故云:“旧江山浑是新愁”,是为深化题旨之重笔。这种种灰黯的心绪,所为伊何?难道仅仅是怀人病酒或叹老悲秋么?还是对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

近代人康有为(1858~1927年)也写有《登黄鹤楼》“浪流滚滚大江东,鹤去楼烧矶已空。巫峡云雨卷朝暮,汉阳烟树带青红。万家楼阁随波远,百战江山扼势雄。极目苍天帆影乱,中原万里对西风“。



笔者不知道上述这几首诗词,可否作为张大千创作这幅【黄鹤矶秋暮图】的诗意注解? 但初看之下,还真的是好像缺乏那么一丁点国难当头秋暮遮眼的色调,而是多了一些张大千曾经精研仿其笔法,几能乱真之清湘老人石涛(1641~1724年)的作品味道。

笔者随画走进《黄鹤矶秋暮图》,只见色彩鲜艳耀目,清丽如新,看来张大千是直接用彩笔绘画,而不以黑墨勾勒轮廓,这曾被外界评为“没骨山水“的炉火纯青效果。但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模仿石涛笔法风格的痕迹,后者作画独特之处包括构图奇特苍古细秀妥贴,或平远或深远;以特写之景色传达深邃之境,笔情淋漓洒脱,别有豪放郁勃气势。画家对危岩奇松流泉房屋人物的刻画运笔既酣畅流利,用笔看似随和,却使描写的自然景观更加真实生动,画面空灵悠然境远。但毕竟石涛的失意身世,皈依禅宗,造成他隐遁超逸,心情孤寂,抑郁恣肆的艺术性格,却是张大千无法继承模拟的,故而作品少了几分石涛的厚重与沉郁。

石涛(1642~1707年)作为朱元璋(1328~ 1398年)后代,沦落为明末清初的遗民,作品中不可能不流露对故土山河眷念之感情。张大千(1899~1983年)他在1952年迁居阿根廷隔年移民巴西达17年,1969年移居美国旧金山10年,在晚年张大千每每思乡怀旧,黯然神伤。1979年80岁时曾自书一联“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亦凸显出艺术家隐藏自在的性格心境。

当我们再次仔细欣赏《黄鹤矶秋暮图》,在图下摆中间部分,终于看到画家拟人化地让自己跋涉千里蜿蜒山路,来到江边,顾盼之间,反映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寄托山水,画家何曾望矶而忧伤,而是满怀深意眷念着眼前这片天地渊博大气磅礴的山山水水,明净如妆的秋山巍巍,秋水漫漫,秋树郁郁,此刻画家的艺术生命由此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而承载了太多历史文化的黄鹤楼-黄鹤矶诗词意象,也确实无需在这画面出现。

我突然开始理解钓鱼舟兄为何深得其意,而决定和他一起走进画中。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年4月24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钓鱼舟画鼠送给朋友,或是同属鼠年1972年出生的,或有其他寓意,不得而知,发表于2014-11-12的《断桥村落》。时逢今年2020年是个鼠年,找出来和大家共赏。



网上有介绍:一代大师齐白石出生于1864年(属鼠),他一生画鼠无数,笔下的老鼠有的活泼机灵,有的狡猾取巧,有的贪婪可笑,个个生动鲜活;其诙谐生趣的笔墨及打油诗,体现了他那种特有的幽默和调侃意味,令人捧腹不已亦备感亲切。他曾在《画鼠》中画了一只老鼠作奔跑状,好像去做什么不光彩的事,题款:“汝足不长,偏能快行。目光不远,前头路须看分明。”尖锐有趣的话,正是对那些投机钻营、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小人物的警示,发人深省。齐白石91岁高龄时还应亲友之邀,画了一幅《双鼠觅食图》,堪称是鼠画精品。画面上两只老鼠,一座烛台,外加两只红萝卜,尤其是毛茸茸的两只老鼠,一前一后,追逐觅食,活灵活现,生活的情趣跃然纸上。





最有趣的要算是:宋朝笔记小说家类记载一则故事云:“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原文出自《独醒杂志》共十卷,宋朝曾敏行撰(1118—1175),其子续承其意成书于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杨万里在序中称“其载之无谀笔也。下至谑浪之语,细琐之汇,可喜可笑可骇可悲咸在焉。是皆近世贤士大夫之言,或州里故老之所传也,盖有予之所见闻者矣,亦有予之所不知者矣。”


宋末元初 钱选《鼠戏图》(局部)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4-11-12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钓鱼舟兄临陈大羽、叶浅予、李可染、黄宾虹、吴作人、黄丹书诸位大师作品,惟妙惟肖,让读者大饱眼福。其中犹以叶浅予的更为少见。

我知道叶浅予(1907~1995),是从他在国外报刊上的舞台速写画,印象中应该是香港出版的“文艺世纪”。当时作为文艺青年喜欢郑愁予的诗文,看到叶浅予这个名字也开始注意起来了。

网上介绍:叶浅予是中国画坛的一个传奇人物,他长期从事画教学和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国画创作,是中国漫画和舞蹈速写的奠基人;但他却是一个没有真正学过画的画家,少年成名于漫画,中年却做了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有评论家总结他生平为:少年困顿遭逢战祸,投奔抗战洪流而骤得大名;一生作画千万,书画文集数十种;一载访美,数年牛棚,四任老婆,七年秦城,根性难驯,盖棺论定。



叶浅予的代表作之一的西藏舞蹈人物作品《夏河装》,典型的民族服装有雪域帽,红毡鞋腰带和佩挂;人物的表情丰富,脸蛋白皙中还分明带有少女的绯红,显得格外青春和秀美。最精彩的是舞者的身段,舞姿和舞蹈的肢体语言有“正、转、侧”的微妙动态关系,经得起推敲和耐看。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于《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7-27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李白《客中行》

好友钓鱼舟在《断桥村落》题为《这几天的画》于2016-06-07发表了李白《客中行》诗意画,人物表情似醉非醉,欲睡还醒,随性倚靠,不拘礼俗,富有欣赏乐趣。笔者注意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著名画家笔下的李白,屹立于山巅之上,飘逸、高蹈、潇洒,但总觉得太舞台化,不真实,不食人间烟火,更缺乏细致、生动的面部表情。



作家余光中曾写诗赞誉这位诗仙李白:“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钓鱼舟兄这幅画,正契合许多粉丝对李白的诗意想象。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郁金香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全诗语意新奇,笔调轻快幽美。形象洒脱,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不羁的个性和诗风豪放飘逸的特色,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据学者考证,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当时李白初至东鲁后前往兰陵游览。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都充满了美丽。他在东鲁任城(今山东济宁)尝与张叔明、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会于徂徕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东南四十里)中。此时李白虽抱有经世济民之志,但对隐逸山林也很羡慕。在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他高歌纵酒,啸傲山林,怡情自然,怀才自负,毫无末路穷途之感。

首二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先从酒的质量来赞美酒,进一步从酒器、酒的色彩烘托出酒的可爱。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结尾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诗句直抒胸臆之语,因美酒而流连忘返,含义深长,耐人寻味,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李白与酒》
李白的一生是漂泊的,而漂泊自然离不开酒,“羁旅长堪醉”,漂泊时的思乡、孤独、苦闷,都可以在一醉中得到解脱;而漂泊时的潇洒、浪漫、豪情,也都在一醉中得到升华。酒入愁肠,也就成了大诗人所向往的境界。他的内心世界是一个自由、理想的世界,然而在现实中,却遭到权贵的排挤、嘲笑、冷遇、谗言,可是他又不甘心轻易地抛弃自己热衷的追求,于是他喝醉了,只有在酒中的天地他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喝了酒,他敢于让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为他脱鞋,敢于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指手画脚,敢于醉眼斜视九五之尊的唐玄宗。“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李白的游历生涯中,有两个伴随其始终的朋友:一个是无心可猜的明月,一个是助兴为歌的美酒。李白从“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到晚年醉酒捞月落水而去,月伴其一生。

有学者特别对李白酒中仙的诗作了如下的分析:

一、酒抒豪情壮志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组诗可以说是李白谱写的“青春奏鸣曲”。诗人形象再现了高渐离击筑,燕太子丹为荆轲以酒壮行,荆轲易水辞别,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形似咏史,是为抒情,表现了诗人对荆轲的向往思慕,抒发其人生感慨,侠骨柔情,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二、借酒作佯狂放诞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为。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这首《月下独酌》诗堪称“爱酒辩”。诗人把酒比作圣贤,说求仙不如饮酒,从圣贤说到神仙,得出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的结论。其实这是诗人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李白借酒咏佯狂放诞之歌,隐藏的却是深沉得悲感,如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用如此愤激之辞,表现了对现实的丑恶现象厌恶,抒泻了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

三、饮酒发心中的孤愤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同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人,举杯共酌,冷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饮酒只能邀明月与己影,孤独何堪啊。以乐景写哀情,以闹写静,以物为友,以群写孤,倍增其哀其寂其孤。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四、用酒化历史感慨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李白这首《乌栖曲》里的姑苏台,在被夕阳中的寒鸦栖满时,春宵宫里的西施整日欢宴醉了来衬托吴王沉湎于酒色,引发诗人对于“吴王亡国为倾城“这一历史教训的浩叹,对自己为玄宗贵妃花天酒地増趣,做个可有可无的御用写手,其景可叹,其情可哀。

五、把酒咏深厚友情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腹情。思君若汶水,洗涤寄南征。”李白想到了好友杜甫,且向知己好友倾诉孤寂吧。“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首《山中与幽人对酌》,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在这良辰美景之中,两位好友,一边一喝美酒,一边欣赏山景,就下热肠,谈笑满席,这是何等惬意的场景啊。


《陶渊明与酒》
有读者关心到底是李白的酒量好还是陶渊明的酒量好?由于没有现场PK,无法分出高低;但根据史料,陶渊明无疑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有二十首,都是酒后所题,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说陶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又说浔阳柴桑境内有陶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久不灭。以上这些都是传闻,不足为据,但也可从另一侧面反映陶渊明确是一位嗜酒成癖的伟大诗人。后人王勃有诗云:“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既上图欣赏了李白《客中行》的醉态,笔者也特意找来元朝钱选<陶渊明扶醉图>来雅赏对比一番。



这幅小品画用线细润,赋色淡雅文气,大有宋画遗风。画中三人,陶渊明倚坐于竹榻之上,醉眼朦胧。解开衣襟开散怀抱,可见适才痛饮的豪迈。人物仪态自然,举止随意。画上有画家自题“贵贱造之者,有醉辄设。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君且去。”此句出自《宋书•陶潜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不论是身份低贱还是高贵的人来造访他,只要有酒就招待。陶渊明如果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



画面右侧题字便可知此时陶渊明已有小醉意,故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君且去”。意思是我已经先醉,客人可以离去了。说其达观也好,任性也罢,总之,带着随意。除了说话口吻,画面上慵懒的身姿与稀松的醉眼,右侧的狼藉杯盏,最富情趣是陶渊明还胸腹袒露(表现出:我有什么好隐藏,连肚皮都露出来给你看),对比右侧的客人则起身正冠、双手作揖、面容恭谨,俨然学堂里“孔圣人”画像的标准姿势,礼仪周全,倍觉客套拘谨。对比之下,犹见陶渊明的率真和不凡的气度。

网上介绍:钱选(约1239-1299年),浙江湖州人,字舜举,号玉潭。因家有习懒斋,故又号习懒翁,为元代“吴兴八俊”之一。钱选出生在南宋社会气象衰微的时代,他只得终日沉湎诗画,而不愿接受元统治者的招安。正如他《题山水卷四首》中所说“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图画开”。钱选的人物画中,“隐士”题材占了很大的比例。如《竹林七贤》中七贤或坐或卧吟啸山林,还有《刘伶荷锸图卷》中人物萧闲意趣简远。而他画的《柴桑翁像》、《归去来辞图》都是关于陶渊明的,可见钱选对陶渊明喜爱尤甚,他其他画中的陶渊明,手执柴杖昂首阔步般意态潇洒,没有顶戴纶巾的儒风诗意,更多的是醉意中欲辩已忘言的真意,除了二人同为落魄文人却铁骨铮铮不汲汲于名利富贵,更有酒友知己的认同。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特来欣赏钓鱼舟临摹孙其峰竹画之艺术审美雅趣。



根据鉴赏家介绍:同是竹子,在不同的气候会呈现出多种形态,因此画竹中有风、晴、雨、雪的许多变化。‘晴竹’一般是竹子的最经常状态,枝叶上无负担(如雨、雪可压得竹枝下垂),所以呈自由自在的状态;仰叶竹画法大半是用“叠人法”,就是通过一个个双叠人的叶组成单位,组成大片竹叶。画‘风竹’不仅要表现出风势,更重要的是刻画出竹子那种敢于逆风挺立的性格和雄姿。若是‘雨竹’其特点是枝俯叶垂和水墨淋漓,表现“雨意”,主要是用破墨和泼墨法,随浓随淡,忽浓忽淡,或浓破淡、或淡破浓、浓淡兼施。

现代诗文对竹文化有独特深入描写的,要数范景中的《有物曰竹》,洋洋数万言,谨节录部分文字共赏于下:(网上介绍范景中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在文章中提到唐朝的王维(701~761年),因为长期生活在竹洲花坞,与友人浮舟往来,写下不少咏竹名篇。他的名篇《竹里馆》,淡雅之中,别饶华气,落笔既不声张,也不用力,而兴象纷呈,水流花开。写新竹的诗句“闲居日清静,修竹自檀栾”,吐属悠然,如微风入襟。他招友赏竹的小诗,只一句“看竹到贫家”,就足以成就咏竹诗中最清纯最简朴的文字。

有一次冬夜,他看雪观竹,坐对之际,神思骤来,诗句忽然从心中闪现:“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气象似乎愈是阔大,愈能见其净洁,真如香雪万片洒落人巾帻间。他去世后,司空曙(720-790)深为其遗文所动,不禁引笔展楮,悄然灯前,怀古悲歌,赞美他的高洁:“闭门唯有雪,看竹永无人“。

在王维等人的影响下,对竹吟诗几乎成了某些文人生活的日课,宋代诗人史弥宁甚至说:“竹君门外私相语,两日无诗羞杀人。”他过访友人之宅,也不忘把竹间的清碧之韵拾进诗囊。周晦叔所宅之左,一坡隐然而高,有竹万个,架小轩于翠雾苍雪间。日弹琴读书其下,轩外鸣泉清驶,若与弦诵之声相答。爱其境胜,为赋一绝:”竹根碧涧落寒声,竹外双溪抵镜明。满袖天风吟不彻,坡头直有许多情”。

这种水竹双清的尘外声色,明代诗人程嘉燧(1565~1644)记录从余杭至临安的见闻时,把它表述得袅袅流动,宛转成文:”竹光娟娟袭人,有沟水带之,或鸣或止,与竹声乱,琮铮可听。几十馀里,径折竹穷,复与溪会。溪益深阔,道行溪之后,皆高岸,溪流所激啮,多崩坼。树根时踞颓岸,半迸出水上,偃蹇离奇,多桑多乌臼。溪左皆平沙广隰,溪竹深秀,桃柳始华,时见人家隐林间。估客乘筏顺下,悠然如行镜中。溪流曲折明灭,远水穷处,爰有高山入云。黛色欲滴,与丛林交青,深溪合翠”。

郑板桥(1693-1765)乾隆二十三年作《兰竹石画册》,自谓:“我亦狂涂竹,翻飞水墨梢;不能将石绿,细写鹦哥毛”。然而他以文字捕捉竹的色泽却细丽有情致:“茅屋一间,新篁数干。雪白纸窗,微侵绿色。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纸上,绝可怜爱”。他看阳光一波三折,穿过竹叶,带着翠绿的竹色,透过壁窗的白纸,曼妙的变移,真是风情万般的几波春水。

有些诗人则在花气隐约间点染出绿竹红树,在淡淡秋光的映照中,飘起一种罕见的风雅之美:“流水几曲,夕阳乍沉;娟娟修竹,微风吹襟。美人何处,时闻玉琴;疏花隐红,寒烟满岑。绿竿千个,中有茅屋;好风入怀,漫卷诗书。环佩绰约,红隔修竹;蒹葭一水,秋雪明秀“。他们在竹边水际,静心赏会,于自然的微细之处拾取诗意,写出月下竹上的联翩之句,让我们一览明月的清辉如何洒向竹林,洒向一丛丛黛色纷披的竹叶,又把清影投向流光辉丽的竹干,最后碎满一地,飘飘闪闪,像梨花落在二十四桥繁星下的点点细波之上。兴到清远时,也会引导我们去倾听竹石间的林中水滴,他们笔下的濯红泉、研花水、剪翠微,都是竹子唱出的天乐。有时也忽作变徵之声,如哀玉凄响,恻恻含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情心、宽容和知己之过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郑板桥从萧萧的竹声听出劳苦者的凄怆,以简朴的七言短句去传达那一严肃主题,撰写了一首崇高庄严的咏竹绝唱。

小注:扬州瘦西湖附近的《个园》景点,我猜是《竹园》的意思,片片竹叶,呈现个个独立思考的姿态,竹身独有筒青,笔直有节,中虚无求,每次宁静冥想或岁月风雨之后,颜色好像就更深了一点,那沉沉着墨绿涂抹的林子,在五彩花色之外,无忧地绿着,每次路过扬州那里,我都要到那里停留片刻。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5-25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书画-诗话》纯属文字山水游,论道天地间,欢迎大家常来茶叙。好友@南山樵子2011 琴棋书画见风雅,侠气剑胆诗中求。胸藏万里河山壮,目瞻千古大江流。这次打算以古诗句配上天山雪莲与书香剑冷好图好画,继续渔樵耕读传奇。

笔者借此谨引几句旧词致贺共勉:生有涯,学无涯,有涯或无涯,跨越靠天涯。月有情,思无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可枯,石可烂,两情若相悦,芳草满天涯。人有缘,心有梦,诗书图文画,相伴到天涯。江上月,杯中酒,两忘烟水里,天涯多故人。心有曲,思无泪,相识燕归来,天涯喜相逢。潮有信,雁无迹,家书寄何处,天涯明月在。花有语,梦无眠,倚楼抬望眼,天涯是故乡。竹有节,潭无影,古月照今尘,一剑走天涯。花自开,水自流,星河几度秋,万里天涯路。织梦天涯,唱响青春。只要月常在水长流,当举杯高歌,心与天涯共此时。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欣赏南山樵子好诗,配上书香剑冷好图。特草拟对联一幅助兴:

上联:鱼游天涯,风拂菡萏,书画美景多。
下联:樵歌琴幽,书香剑冷,诗话耐寻味。
横批:就等你来。

请常来【书画-诗话】作客,品茗山茶闲聊桑麻梅菊,坐赏鸟鸣天籁诗词书画,尽显渔樵耕读雅趣。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致意@南山樵子2011 请问作画者书香剑冷-剑胆琴魄或是同一人?两幅画作都是五条鱼,显然不是随性偶然,而是特定寓意“五福临门”(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因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尤其是送字画给亲朋好友,多含风水祝福寓意。笔者也听过茶余饭后闲聊有提到:家中或办公室养鱼,最好是一三五七九单数,若有折损,可视作挡灾。

据笔者观察和了解,最普遍的还是《六鱼图》和《九鱼图》(‘鱼’在此处发音为‘如’),其中究竟有何说法?

《六鱼图》
“六”在传统含义上,有统一与和谐的象征。但到了现代,则象征走好运,事业顺利,譬如“六六大顺”。所以送《六鱼图》意在祝福对方大展宏图事业兴旺。

《九鱼图》
有说“九”取其长长久久之意,而“鱼”取其万事如意。所以送《九鱼图》意在祝福对方家庭美满如意长寿。《诗经小雅-天保》当中出现了九个如字,都是寓意吉祥如意的事物,所以“九如”就成为了后世人对他人祝福最崇高的境界,而发展为今天常见的“九鱼图”,原诗九如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

《书画-诗话》意在品茗山茶闲聊桑麻梅菊,坐赏鸟鸣天籁诗词书画,欢迎来访朋友参与点评。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饭后钟声 谢谢深夜留言,谨致意问好。

这‘藏果洞’我联想起远沙漠深处千年无语的敦煌藏经洞。至于‘相忘于江湖’,我想起《天龙八部》的歌曲“两忘烟水里”:女儿意,英雄痴,吐尽恩义情深几许。塞外约,枕畔诗,心中也留多少醉。磊落志,天地心,倾出挚诚不会悔。献尽爱,竟是哀,风中化成唏嘘句。笑莫笑,悲莫悲(凝悲忍叹)。此刻我乘风远去(无可奈)。往日意,今日痴(从今痴泪),他朝两忘烟水里。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与樵子共赏秋韵冬雪



笔者久仰@南山樵子2011 的诗词书画风雅才气,曾经邀请加盟共襄《断桥茶座-渔樵耕读》栏目。当时笔者曾赋诗表达相识心意:“南山樵子卧龙居,琴棋诗画天下知。三顾茅庐寻路难,草堂春暖探访迟“。随后与南山樵子在断桥村落时有唱和,笔者亦留诗记其事:“耕读青山千古愁,搔首甘为孺子牛。断桥茶座何所事?挥毫落纸天地游”。

及后笔者写了《到唐诗宋词里寻找文化情境之秋韵》以及《唐诗宋词中寻找踏雪寻梅的乐趣》诸篇,樵子亦引吭高歌诗情挥洒,分享了多首自己的《秋韵冬雪》诗词佳作,一时笔者顿觉寒舍蓬荜生辉,雅趣横生之余,欣然写下赏读感言,谨摘录几则,让更多朋友一起欣赏南山樵子的风华才气,并留记一段文人酬唱逸事的美好情谊。

(一)南山樵子有几篇早期的《杂咏诗》。
(1)《避尘世》:
秋风凉,梧叶苍。月移花影上幽窗。七碗玉川茶飘香。素手调琴说周郎,叹世事沧桑。
(2)《伤别离》:
秋风凉,荷叶苍。紫燕离巢去他乡。远树烟云两渺茫。为何好事难成双,唉、暗里空思量。
(3)《叹人生》:
秋风凉,鬓发苍。半生蹉跎梦一场。拙志守定五柳庄。一卷诗书酒千觞,醉卧夕阳。
(4)《田园乐》:
秋风凉,豆叶苍。炊烟袅袅归牛羊。稚子厨下煮黄粱。新谷酿酒邀客尝,浊酒醉残阳。

细读樵子这几篇早期的杂咏诗,从时序转换不觉已秋凉,有感而发抒心怀。当初避尘世伤别离的‘只见梧苍荷残’,而今移景入镜,‘惊见鬓发苍染’,田园里豆叶亦枯干;但这些外在的秋景败象,并不影响诗人内心之脱俗离尘恬淡豁达与高风亮洁的抱负和情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之情,洋溢连篇诗意语境。

首篇《避尘世》表面上似是在叹世事沧桑,其实心静无波,闲来品茗赏月,茶香花影里,素手调琴,回想当年,赤壁周郎,英姿焕发,拓展的境界为之一开,给予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第二首《伤别离》写年少离乡背井如紫燕离巢,远树烟云充满憧憬和迷茫,筹怀满志驰骋舞台虽然令人缅怀,但亲情乡思两难成全,每每想到这里,总是暗里神伤。

第三首《叹人生》虽自喻“半生蹉跎梦一场”,其实心慰不为尘网所误,看来诗人欣赏五柳先生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气,过着‘一卷诗书酒千觞’与世无争的恬淡生活,人生走到这里,无忧无求,自在自得,有闲情可以醉卧夕阳。

第四首《田园乐》描写在秋凉的日子里,诗人更是情致欢愉放怀高歌:高梁高,红了梢;谷子黄,弯了腰;豆叶苍,干的荚..... 好友远道来访,吩咐‘稚子厨下煮黄粱’,拿出新谷酿酒,邀请来客品尝,几轮浊酒,对盏尽饮,醉到在一抹残阳夕照里.......



(二)再来欣赏南山樵子的《秋趣》诗句:“清晨看日圆,静夜赏月明。心闲寻雅趣,忘却白发生”。

笔者觉得这‘忘却’的境界要比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以及杜甫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更加潇洒隐逸出尘世外。辛词的“可怜”意喻“可惜”,是对自己烈士暮年的一种慨叹,也是对世事的一种无奈。正所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原词如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评论说:“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同样感叹岁月流逝的,还有陶渊明《杂诗》的第一首:“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己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彼邻。盛年不常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三)欣赏南山樵子的《浪淘沙:秋雨》:“帘外雨沙沙,冷透窗纱。西风阵阵摧黄花。荷叶怎经凄雨骤,空自嗟呀。枯树立寒鸦,令人愁煞。茫然思绪乱如麻。遥见路人魂断处,浪迹天涯”。

致意樵子,这秋雨西风摧黄花,枯树寒鸦令人愁;但是,何处秋窗无雨声啊?近代王国维亦有诗句:“空庭相和秋雨”。这空庭中悲切的虫声,相和着淅沥的秋雨,苍凉的意境,让人横生闲愁无数。而多情的纳兰性德则说:“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



(四)拜读南山樵子的古风《秋风秋雨辞》:“冷雨洒荒郊,凄风动篷茅。山高接云脚,雾低压林梢。滚滚江流近,茫茫山路遥,江口渡船横,村头酒旗飘。鶴向芦丛隐,雁来江弯漂。残荷枝离离,疏竹叶萧萧。行人早投店,宿鸟晚出巢。樵子收斧晚,渔父罢钓早。.屋漏愁绪多,裘薄睡眠少。充饥煮山芋,驱寒烫村醪。山妻连针线,稚子续歌谣。呵手研浓墨,拂纸挥轻毫。画得广厦庇,天下无蓬蒿”。

樵子引用《古风》诗体,颇有曹丕《燕歌行》的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风采:“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末句:“呵手研浓墨,拂纸挥轻毫。画得广厦庇,天下无蓬蒿。”更把境界提升到一个豁达胸怀的读书人服务社会的宏志。引用诗典巧妙不露痕迹。如杜甫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亦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思为我岂是平凡之人)。

赏秋不是附庸风雅避世,更显诗人入世大有作为的情怀,是为祝贺亦为敬仰。



(五)欣赏南山樵子的《秋夜》:“清夜纳凉话牵牛,菊前品茗解闲愁。一缕茶香入云去,随风化作满天秋”。

樵子这纳凉,少不了《望星空》(这同名歌曲也好听),吸引眼球的当然是明亮高悬的牵牛星。这牛郎啊,耙耕了整整一年,辛苦地把天空打理得如此亮丽迷人,也真该休息休息了。诗人正有此意,故而闲情品茗,却又觉得夜空无月对酌少了留影成三人的情趣,只盼望这一缕茶香入云去,随风化作满天秋。诗情自此不再受拘束,而是飞向更广阔的境界,与满天的秋化为一体。当然,倘若诗人再看得仔细点,这繁星闪耀的银河旁边,还有织女星啊。(开个玩笑)。



(六)南山樵子的《散曲:佳人登高》有诗云:“时逢重九强登山,黄叶衔霜飞漫天。小径倾斜莲步软,意珊然,一半儿蹒跚一半儿喘”。

这秋天的树叶,就是画家的调色板,有深红色、粉红色、淡红色、金黄色、浅黄色、淡黄色、橙色…美如童话,美如梦境。唯独南山樵子的《佳人登高》一出镜,这莲步轻款,一半儿蹒跚,一半儿喘,确实独占秋韵鳌头,惊艳绝妙。

笔者特赋诗一首记趣:“竹韵天籁藏东镇,诗汛情怀满断桥。南山秋深登高处,菊满襟,一半儿醉酒,一半儿痴”。

今日既逢重阳佳节,谨选录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助兴为乐:“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有诗无酒不成敬意,再附上清末民初名画一幅共襄雅趣。画者号称青山樵子,与南山樵子相映成趣。



画家顾吉庵(1857-1931)号青山樵子,江苏扬州人,多才多艺,诗、词、曲、骈文、绘画俱工,精于菊艺。乃当代继臧谷、萧畏之与陈履之的艺菊专家。顺便解释一下题识“斗酒双柑听好音”的含意。查,这题识原出后唐冯贽编辑的《云仙杂记》引《高隐外书》:戴顒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这双柑斗酒自然是春游清雅活动的饮食用品,听好音则指黄鹂声,晏殊有云:叶底黄鹂一两声,到了王安石《菩萨蛮》就变成:“黄鹂三两声”。我则说来听:南山黄鹂四五声,再浮一大白。祝前来《茶聚赏诗》的朋友们,重阳节快乐。

(七)南山樵子发来多首诗词作品共赏:
《渔歌子:秋》庭院深深锁碧秋,菊残菊盛岁月稠。蝉声住,月如钩,隔帘听蛩语幽幽。

《秋原》:衰草掩古道,黄叶漫山冈。田野横小径,苍山隐斜阳。枯枝栖寒鸦,荒滩闲牛羊。万籁具萧疏,寂寥天地长。

《长相思》 (一):秋声寒,风声寒。万木萧疏尽凋残,荣枯一梦间。白露天,寒露天,秋色萧煞夜色阑,雨声入绣帘。

《长相思》 (二):梧叶苍,荷叶苍。篱下枝头菊正黄,风吹满院香。栀子香,桂子香,枝吊榴实笑斜阳,倾酿宜尽觞。

《月夜笛韵》:新果时蔬一壶酒,举杯邀月上层楼。遥对星汉横短笛,吹落寥廓一天秋。

笔者特喜欢南山樵子附载的这几首诗词。
《渔歌子-秋》描写诗人在深秋庭院,看透秋菊在岁月里盛开残落的大自然现象,一如人生的得失起落,泰然自若处之;蝉声如纷沓尘世喧闹停止了鸣唱,而窗外弦月如钩,隔帘的蛩语幽幽,在秋夜里犹显清亮,宛如诗人自己的轻轻吟唱,勾画出诗人清幽恬淡高雅不群的心境。

《秋原》描写诗人秋天登上原野,一望无际的秋景万籁萧疏,灌眼入目的尽是衰草古道,黄叶山岗、田野小径、苍山夕阳、枯枝寒鸦 荒滩牛羊....... 诗人以‘漫、横、隐、栖、闲’等形容词描绘自己,静看时序转折历史在岁月里悠悠老去的坦然心境,诗人最后仰天长啸叹道:“寂寥天地长”,是呀,不老的是:诗人穿透时空之超然视野。

《长相思》二首蛮有诗词歌谣的韵味,在一片秋色萧煞叶落荷残的寒意里,仍有雨声入绣帘来慰问,而篱下枝头菊正黄,风吹满院栀桂香,枝吊榴实迎笑斜阳,这些秋实丰收可以倾酿宜尽觞,描绘诗人默默耕耘自有回报的欢愉尽兴心情。

《月夜笛韵》诗句高雅,气象万千,境界悠长,描绘诗人好雅致,准备了新果时蔬一壶酒,登高楼举杯邀月,一时豪情焕然,拿出短笛,遥对星汉,信口横吹几回,竟然惊天动地,吹落了寥廓一天秋。

(八)秋去冬来,南山樵子发来两首隆冬赏雪诗作:
(1)风止山河静,广寒降琼瑶。菊瘦残香冷,临窗烫村醪。
(2)风铺飞絮满长街,琼玉拥翠压枝折。轻卷珠帘惊寒雀,瞩儿莫扫阶前雪。

我们知道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喜欢喝酒赏雪,比如《西楼喜雪命宴》亦留有“堆花压柳桥,四郊铺缟素,万室甃琼瑶”等描写雪景诗句。又比如《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酒钩送盏推莲子,烛泪粘盘垒葡萄。不醉遣侬争散得?门前雪片似鹅毛”。白居易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其实就是写自己。在传中说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常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做过这样的比较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

由于我也是喜欢田园恬静山野自在的情趣,故而特别激赏南山樵子诗作的境界和情操,比如风止山河静,心静湛明,则悠然见南山;菊瘦残香冷,那就临窗烫村醪,十分接近陶渊明的品味。苏东坡也有首自我消遣的词作《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这一壶酒自然是村醪浊酒,宋辽的郭应祥《菩萨蛮》有云:“寒醅醉易醒,风味浑如昨”。在这菊瘦残香冷的日子里,风止山河静,手持一杯,欣赏飞絮拥翠压枝的雪景,即使轻卷珠帘,也怕惊动寒雀,特别嘱咐孩儿莫扫阶前雪。诗人显然从大自然的画境,融入天籁无声皆有声之心境,而梅花就在风轻云淡的寻觅处,可见无见,似见还见的惊艳里,传来阵阵冷冷幽香,多令人赞叹的境界啊。

(九)
赏读南山樵子分享的一首2007年旧作《雪》:“亿万斯鹅下玉阙,乱羽纷纷漫天落。掩却红尘三千界, 重新装扮旧山河”。拜读整首诗作,笔者只觉得画面恢弘壮阔,格调豪迈高亢,气势如虹扑面而来。



首句:“亿万斯鹅下玉阙,乱羽纷纷漫天落”。诗人巧妙地运用天鹅(仙鹤)从仙人高居云端的宫阙飞降而下,数量是亿万只,以漫天乱羽飘落,来形容大雪纷飞的壮观场面,大胆得让人惊呆。

历来世人咏雪称著的有东晋谢道韫的:‘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要么就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 形容雪花像鹅毛一样飘落,也有诗人借芦花的洁白轻盈飘飞来形容,而像毛润之则挥毫大笔勾勒出一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画面。

这“亿万斯鹅下玉阙,乱羽纷纷漫天落”相比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有“万古云霄一羽毛”是何等视觉上对比的冲击啊。笔者生长在赤道岛国的新加坡何曾见过,只能想象张艺谋电影‘英雄’一片中万箭齐发,让人震撼的场景。

樵子的诗作或可媲美宋朝张元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后者也是以大胆的想象,把雪花描绘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将洁白美好的雪比作“玉龙”,数量是三百万,气势豪迈,最后击败敌军取得胜利。而这破败之鳞,伤残之甲,满天飞舞,就成了人间的飘雪。这和《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时恰逢大雪,诸葛亮的老丈人倒骑毛驴吟了一首:“纷纷鳞甲飞,疑是玉龙斗”两者如出一辙。

第二句:“掩却红尘三千界, 重新装扮旧山河”。这“红尘”在古代时的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它是指以前土路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借喻名利之路和这世间上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这红尘有多大呢?“三千界”一词泛指大地疆域万物,清朝孔尚任《桃花扇》诗云:“便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铁鞋踏破三千界”,也有说“红尘万丈”,如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之说,这成也好,败也好,谁都逃不过三尺黄土;故有诗云:“阡陌红尘,终究一场繁花落寞”,这田间的小路,东西南北纵横交错,就如我们的人生在世,悲欢离合,坎坷苦难,到最后所有的繁华都凋零,只剩下一片冷落寂寞。

笔者猜想诗人不只是要掩却红尘的物欲纵横,功名利禄,幻象迷惑,更寓意掩却世间所有的丑恶,这句“重新装扮旧山河”也寓意脱胎换骨,句子里的“旧山河”,就是巧妙借用岳飞满江红的“待重头 收拾旧河山 朝天阙”承接前句“掩却红尘三千界”表达了积极向上争取胜利和追求美好的意愿。

难得欣赏一首绝妙好诗,令人拍案叫绝啊。

整理于2015年12月26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一)
欣赏好友南山樵子《咏兰》诗,承蒙点名邀赏,也来说几句,纯属茶座雅谈添趣。

“孤芳生幽谷。冰绡着蕊黄。傍溪细叶秀,倚石蕙枝香。风姿尚新雅,清韵蓄素妆。多少风骚客,争写君子芳”。

首句“孤芳生幽谷,冰绡着蕊黄”。形容兰花高洁不群,独坐芬芳,生长在幽谷,不与闹市繁花争艳夺妍。 冰绡即白色丝绸,此处特指花瓣。

次句“傍溪细叶秀,倚石蕙枝香”。这兰花叶态细长优美,花朵清雅幽香,傍溪倚石而立。常见的兰花品种有:(1)春兰(草兰,山兰):一茎一花,黄绿色,具芳香,冬春开花。(2)蕙兰(九节兰,夏兰):一茎生花7-10朵,淡黄色,有芳香。(3)建兰(秋兰):总状花序,着生3-12朵,淡黄绿色,具芳香。樵子这里吟咏的特指“蕙兰”。

第三句“风姿尚新雅,清韵蓄素妆”。形容兰花质朴文静、淡雅高洁,朴素含蓄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

末句“多少风骚客,争写君子芳”。这“君子”之称,特指“兰、梅、竹、菊”合称“四君子”,古人通常以“ 兰章”喻诗文之美,以“ 兰交”喻友谊之真,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这骚人墨客画家争相吟咏兰花的孤芳高洁,但总把兰花写得可怜兮兮,如王士慎的《冯女郎画兰》“丐得骚人笔下妍,玉池清照影骈娟。一从弱质辞空谷,冶叶倡条尽可怜”。又如袁士元《题赵子昂墨兰》“王孙宴罢碧澜堂,翠羽琼蕤结佩裳,欲寄灵均无处所,至今遗恨满潇湘”。我个人还是喜欢(唐)杜牧诗云“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

(二)笔者也对樵子的集古诗句题《兰花》感兴趣,尤其押韵(栽,开,来)绝妙佳偶自然天成。

手培兰蕊两三栽,(元)余同麓
孤根不与众花开。(明)董其昌
自从画得湘兰后,(明)徐渭
开窗时有蝶飞来。(明)闻彭

笔者简单翻阅了网上介绍咏兰古诗多达150首,其中元明清占了123首,而之前含唐宋只有27首,看来赏兰栽兰,在元明清尤为盛行,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

首尾两句原诗来处,网上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是元朝余同麓创作的《咏兰诗》“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也有说是明朝文彭的诗作(文彭是文征明长子,不姓闻)“偶培兰蕙两三栽,日燠风微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开窗时有蝶飞来。”

原诗“坐久不知香在室,开窗时有蝶飞来”。带有几分哲理味道,说明了一种现象,即人在室内“不知香”,显然是人的嗅觉丧失了对香的感知;正如古语所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其实对声音来说也是如此。清初诗画家龚贤有一首题画诗《涧屋听泉图》:“结屋远朝市,移书载酒樽。枕头当落涧,听久不成喧。”睡觉时,头的朝向是飞泻而下的涧水,可是听不到泉水喧闹声,或许因为“听久”的缘故。又譬如:看久则不觉新,经久则不觉奇。

集句改为“自从画得湘兰后,开窗时有蝶飞来”。富有语境韵味,其字句表面上的意思是:自从画了一幅‘湘兰图’挂在那里,蝴蝶误以为是真花,开窗时兰香四溢,把蝴蝶都招引过来了。其原句出自明朝徐渭《水墨兰花》“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但这里的湘兰(1)既不是指一种叫‘湘兰’的兰花(2)也非生长在湖南的兰花,(3)而是有位画家名叫马湘兰,善于画兰,自从兰花被湘兰画过后,就再不能给俗人画了,道出画兰高手们的士人风范,不损兰香的一种品格。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谢谢来访支持【书画与诗话】:让我们一起,凝望着连绵巍峨的山莽云彩蓝空,在奔流不息的文学江河浅滩上,高举钓杆,坚守一片宇宙恒古的静穆。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谢谢好友@南山樵子2011 邀请赏菊,愚兄不才闲聊雅谈几句,意在抛砖引玉。

(一)出自柴门有清名,
“柴门”是指用树枝编扎或杂木为门。这里有两层含义(1)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2)亦指贫寒之家,即陋室。柴门显然是与高墙深院的朱门相对应。

樵子在这里把菊花对比“朱门”之国色天香的牡丹,出身‘柴门’的菊花,只有“清名”而已。

唐朝杜甫就有一首题为《柴门》的诗作:“……..茅栋盖一床,清池有馀花。浊醪与脱粟,在眼无咨嗟。山荒人民少,地僻日夕佳。贫病固其常,富贵任生涯。老于干戈际,宅幸蓬荜遮。石乱上云气,杉清延月华。赏妍又分外,理惬夫何夸。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书此豁平昔,回首犹暮霞”。

这“柴门”原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院门,因其简朴低矮而得名,有诗云“野老离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这自谓“野老”颇有些隐居田园的意味。杜甫幽居草堂的生活是散淡而低调的,少有访客,所以柴门“不正”(不面向大路),而是“逐江而开”。

王安石也有一首《即事五首》:“渐老逢春能几回,蓬门今始为君开。莫嫌野外无供给,更向花前把一杯”。但前两句显然是借用杜甫的诗句。

(1)杜甫《客至》有云:“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意思是: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不曾迎客而打扫,这次只为你的到来,家中草门首次打开。

(2)杜甫《绝句漫兴》之四:“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二)不惯折节陶令风
樵子连连用典,这句特指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却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陶渊明。

这“陶令风”之使用可见李白《赠崔秋浦》诗云:“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怀君未忍去,惆怅意无穷。崔令学陶令,北窗常昼眠。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

菊花,她确不像牡丹那样富贵华丽,也无兰花那样幽谷孤芳,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

唐朝元稹《菊花》有诗云:”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咏菊诗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此处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就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王勃亦有”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的诗句,充满季节好友相聚的喜悦。李商隐写了12首《菊花》其中忆菊不离思念心中无以言表的恋人之苦:”一季西风未尽思,秋心最记傲霜时。黄花灿灿篱枝绽,瘦影纤纤山月知。蝶叶翩跹摇梦远,冰魂缱绻念君痴。诗中宿怨经年叹,憔悴潇湘待约期“。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4 19:24:30
(三)自经黄巢吟咏后,顿使寒蕊豪气生 。
一般人写菊,倾向以‘淡菊如烟“收尾,譬如:淡淡的岁月,如烟袅袅而去;淡淡的心情,如菊静静开放,喻守着一杯淡茶,一份宁静,恬适的生活。

樵子再次用典,提到唐朝及第不成、横刀立马之黄巢写了《咏菊诗》,而让这秋寒傲蕊的菊花,顿然豪气衍生,似是借诗言志。

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句以菊花香气冲天比喻义军浩浩荡荡,正气凛然弥漫长安。尾句“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多黄色,一语双关,隐喻长安城为身披黄金盔甲义军所占领。

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晚秋时节,风声飒飒,寒风中的菊花,蕊寒香冷,连蝴蝶都难得一见,孤芳只有自赏,倘若黄巢能当个司春之神,他一定会让菊花与桃花在同一时间开放。


楼主:薛依云

字数:135034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10-21 21:39:58

更新时间:2021-03-04 19:24:30

评论数:2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