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看完沈从文的《边城》,想写自己的“边城”

看完沈从文的《边城》,想写自己的“边城”

楼主:傻到以前用真名  时间:2020-10-31 13:09:04

看完《白鹿原》,大言不惭,我也想写一部死后能垫枕头的小说。
再看《边城》,我觉得也不算多么无知无畏。是,他们都是名家大师,那也看怎么说道,没写出东西来,知道的人也不是那么多。用相声术语,先是人捧活,才能活捧人。
人,我是有了,素人一个。至于“活”嘛,还得好好琢磨。一个字都没见,都还不能叫打磨。写小说,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除了需要点天赋,剩下就是一个条件具备与否的问题。好的、经典的、能流传下来的小说绝不是给你胡编乱造,也不是单纯搜资料查素材,类似写《白鹿原》和《边城》这种,主观上没有一些事情阅历的积累,客观上又没在那个地方呆过,也不是写不出来,味儿肯定不够,可能相差甚远。
任何时候的鄙人的狂妄还是有些底气的,看多少而已。《白鹿原》肯定写不出来,地域文化各方面都不一样,我才知道那里的人管男人那个叫牛儿,我们这里是一个字,家禽之首。秦腔跟川剧又不一样,一个豪迈张扬,另一个除了变脸我无从体会。《边城》的距离就跟我拉近了很多,小说里那个叫茶侗的地方,一说在秀山,一说在湖南,其实小说有位置暗示,反正离我老家不算特别远,感觉熟悉又亲切。看完《边城》我就想到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小说,久得连名字都忘掉,只记得里面反复有个情节,男人正值壮年,精力旺盛,咱都懂的,但又没白嘉轩那么好的家底,他去河里抓来大鱼,找个没人的地方,直接掏出家伙塞进鱼的嘴里,以对一条无辜生灵的摧残结束内心浴火的发泄。谁的小说若有此情节,不让人印象深刻都不成,名字根本不重要。
这就是写小说的天赋,原本只是艺术性的创造,却真实得让你深信不疑,还一度“硬”跟着人物走。我打小在江边长大,还是两条江,虽不打渔,但也从未听到过如此奇闻。好在没有,否则难免去模仿,万一稍有差池,比如是条带齿的食人鱼,我又认不得,难说是它爽了我,还是害了我。跟当年纯粹追求低级趣味不同,现在看到这样的情节和描写,我表示欣赏,甚至崇拜都可以,什么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啊,神来之笔。有水就有鱼,有鱼就有嘴,有嘴就可以拿来用。如果没水只有土,那恐怕只能趴在地上打洞了,貌似香港哪部风月片还有过类似的场景。
相比之下,《边城》还是太“纯”,像是一幅山水粉彩,顶多是流动的,再去描述就俗套了,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可以涵盖,把格调从悲戚换成温暖就可以。沈从文在陶渊明之后给我们构建了另一个世外桃源,翠翠善良貌美人见人爱,但生逢乱世基本就等于祸端,被有钱有势的二老相中,也没有引发矛盾纠葛,还馋得人家唱歌示爱,演绎了一出和谐共存的美好场景。但也只能写到老船夫离世,翠翠那安全和单纯的世界是爷爷给的,爷爷没了,天就塌了。不是不可以继续写下去,写者不忍面对,看者不能接受。
边城和凤凰还都没去过,类似的地方从小看到大。河边的吊脚楼,木板铺成的地板留着缝隙,第一次走到上面怎样都不踏实。渡船也坐,没有现成的绳索拉来拉去,船都是木头的,一个人,一只浆,一杆烟,那就是一天。岸边的小镇也是石板路,两边木头房子,上面清一色是青瓦连片。临街的房子门是没有的,一块一块长条的木板向拼图那样,把最外面的墙拼严实了,门就关上了。镇上的百姓也是形形色色,开饭馆茶馆有,开碾房客房的也有,他们的穿着打扮也是《边城》里的模样,晴天黑青色粗布麻衣,脚蹬草鞋,好点的有双布鞋。赶上下雨,斗笠加蓑衣,跟脚下的青石板和旁边的木头房更是绝配。很多年以后,一个叫方文山的词人看到,提笔写下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想得过于美好,真实的里面的我的乡亲们,是淳朴善良如《边城》,还是市井市侩如《白鹿原》,那时还小,体会不深。所以,遗憾就来了,对一部小说来说,场景有了,虽然今非昔比,脑子里还残存一点。人物的形象也勉强都有了,唯独没有故事。仔细一想,故事可以杜撰,真实场景和切身体会其实才是最难编的。
还是再等等,等去完传说中的边城回来也不迟。不是为了去追忆翠翠,单纯近乎傻萌的女子对我没吸引力。小说写成都快一百年,还能让今人读看回味,一定有它的道理。或许还是因为那一个“纯”字,现实难有,只能在小说里感受,也不大可能再有那样的翠翠和爷爷。木船在河边应该可以看到,只是,河是当年那条河,水不是当年的水,鱼和鸭子更不是。仔细看那船上斑驳深印的也不是故事,就只是岁月。

楼主:傻到以前用真名

字数:1727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20-10-28 03:38:22

更新时间:2020-10-31 13:09:04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