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第四千七百四十八帖 读《旅心》

第四千七百四十八帖 读《旅心》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时间:2020-11-02 12:20:28
读书破万卷(4748)·《旅心》
《旅心》,现代诗集。穆木天著。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4月初版。为“创造社丛书”第8种。
穆木天(1900—1971),现代作家。原名穆敬熙,曾用笔名侔天、武子。吉林伊通人。在天津南开中学完成中学学业。1918年赴日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京都第三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就读。1921年参加创造社,在创造社刊物上发表诗作、论文及译作。1926年返国。先后在广东中山大学、北平孔德学校、天津中国学院、吉林省立大学任教。192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旅心》。1931年初到上海,参加左联,为左联诗歌组负责人。同年与杨骚、任钧、蒲风等发起组织中国诗歌会。参与编辑《新诗歌》,以极大热忱倡导革命现实主义的大众诗歌,成为当时革命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国民御侮自救会秘书长。1934年一度被捕。在此期间又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执教。1936年翻译巴尔扎克的《欧真尼·葛朗代》,为中国第一部巴尔扎克长篇小说译作。抗战爆发后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参与创立时调社,创办诗刊《时调》,出版诗集《流亡者之歌》。1938年与锡金等创办诗歌综合丛刊《五月》。积极投身抗战诗歌运动,为探索诗歌大众化,写有《抗战大鼓词》(1938年出版)。同年至昆明,任文协云南分会常务理事。1939年后在云南澄江中山大学任教。1942年到桂林,为桂林文协理事,同年出版诗集《新的旅途》。后在桂林师范学院执教。湘桂战争期间曾转徙于黔桂边境。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桂林文化界民主运动。1947年初至上海,执教于同济大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应邀到东北师范大学任教。1952年调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57年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后平反。一生著译甚丰,除诗集外,还出版有《法国文学史》(1935年),《平凡集》(散文集,1936年),《怎样学习诗歌》(1938年)。翻译有巴尔扎克小说十余种及大量苏俄文学、法国文学作品、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等。
《旅心》收录诗人1923年至1926年间的诗作31首。另附录一篇散文诗《复活日》和一篇诗论《谭诗》。这些诗多作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抒写流浪异乡的青年学子的情怀。有一部分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谭诗》比较系统地表述了作者的象征主义观点,是中国新诗史上一篇重要的论文。这些诗写于1923~1926年,其时作者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国文学部读书。诗篇最初在刊物上发表时,诗人在附记中说:这几首诗“很足以说明我这一年来心境的变化”。它既表现了“我的灰色世界破坏后的心情,亦是我的新的世界的萌芽”。诗集中充满了一个飘泊异国的青年凄苦的心情和感伤忧郁的情调。《献诗》中不乏这样的诗句:“我是一个永远的旅人”,“我心里永远飘着不住的沧桑”,“这寂寞是我的心情”,“我心里是永远的朦胧”。《鸡鸣声》又喊道:“我不知/哪里是家/哪里是国/哪里是爱人/应向哪里归/啊残灯 败颓”。人生飘泊的苦闷与内心朦胧的寂寞,构成了诗人象征主义诗篇的主要情调。如《苍白的钟声》、《朝之埠头》等诗。集中不少诗作充满了对祖国故乡风物的清新细腻的描写,山村,田园,水边,林梢,雨丝,江雪,落日,月光,钟声,蛙鸣,一派恬淡、静穆,洋溢着一个爱国青年深切动人的情思。《心响》在对故乡的思念里表达了炽热的爱国心肠。他望着九曲黄河的滚滚白浪,万里浮沙的无边荒凉,深情地做着孩子般的梦想:“几时能含住你的乳房/几时我能捆在你的怀中”。《旅心》的全部诗作多为几片风景,一点心迹,时代风云的描写比较淡薄。全诗不用标点,押韵,以四行一节为主,每行少则一二字,多则20余字。
《心响》、《北山坡上》等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故土、祖国人民的眷恋,同时体现出诗人对于祖国繁荣富强的渴望与期待。集中另一部分作品描写诗人的爱情生活。如《泪滴》、《伊东的川上》等,情真意切,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集中的一部分作品表现了诗人忧郁、寂寞的心灵世界,体现出浓重的感伤情绪。但诗人在感伤中并未绝望,相反却体现出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看不到光明,他却认定:“旅人呀 前进 望茫茫的无限”(《与旅人——在武藏野的道上》)。在艺术特色上,穆木天早期深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他执着于追求“纯粹的诗歌”,强调诗歌的“暗示性”。如: “一缕一缕的心思/织进了纤纤的条条的雨丝……/无限的雨丝/无限的心思/朦胧朦胧朦胧朦胧朦胧/纤纤的织进在无限的朦胧之间” (《雨丝》)诗人主张用客观事物的“律动”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一种自然与人的心灵的交感,从而通过有限的画面展示出无限的幽远的境界。朱自清曾评赞: “穆木天氏托情于幽微远渺之中”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穆木天的诗虽深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却并非生硬照搬,其诗中不乏现实主义气息。诗人认为:“诗歌不是在九霄天外,诗歌就在人间的国里。”表现在作品中,他的诗有许多反映现实的作品,同时一些作品较好地保持了中国的诗歌传统,语言也基本上流畅通顺,无象征派诗歌晦涩难解的通病。因此,阿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中赞美《旅心》是一部“别创一格”的著作。
作于1925年6月9日《落花》是一首笔触细微、寄托幽远的诗。诗人以“落花”为身世的象征,感到人生也如落花一样,在无可依靠的飘零中下坠。它“掩住了藓苔、幽径、石块、沉沙”,“吹送白色的幽梦到寂静的人家”,造出一个梦幻般迷离优美的境界。诗人陶醉在这美的梦境中, “不要惊醒了他/不要惊醒了落花”,然而内心深处却依然是“孤独的飘荡”。归宿的所在似有又无,既歌唱着“到处是人生的故家”,却又不能不发出“到底哪里是人生的故家”的疑问。即使在爱情的温馨慰藉中,也不免咀嚼着这孤寂飘泊的人生之感。 “我们永久的透着朦胧的浮沙/细细的深尝着白色的落花深深的坠下。”象征的描写与真实的抒情交融,表达了幽远而又朦胧的惆怅。穆木天在《谭诗》一文中曾说: “诗是要暗示出人的内生命的深密。”《落花》正实践了这一主张。诗人内心情绪与外在景物在律动中和谐,形成既细腻又深远的耐人寻味的美感效果。但在这精致的艺术形式之中,它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却显得苍白、贫乏。
评:《旅心》诗作卅一首,流浪学子抒情怀。象征主义《谭诗》述,凄苦忧郁情调在。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字数:2553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10-27 19:46:25

更新时间:2020-11-02 12:20:28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