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从赵烈文的惊人预言粗窥史易双学应用之道

从赵烈文的惊人预言粗窥史易双学应用之道

楼主:大蓄天衢  时间:2020-11-13 10:43:55
赵烈文(1832年~1894年),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常州人。是曾国藩的幕僚和学生。

赵烈文著有《天放楼集》、《能静居日记》54卷。是研究曾国藩和太平天国的核心资料之一,尤其是《能静居日记》,详细记录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后经过及曾赵二人平日里的语录事实。

预言全球一体化是天下大势

咸丰十一年(1861年),赵烈文向曾国藩递交了一篇长文,指出中国最大的祸患是西方列强。

赵烈文说:“外国夷人,政治修明,国家治理,民力富强。人人奋勉,好胜心强而以不如别人为耻,这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政务民情,险阻风俗,今天一个图谋,明天一个说法,考虑事情唯恐不明确,观察事情唯恐不细微,搜集我们的文化经典,翻译传播,兢兢业业,从未有间断过。”

赵烈文强调:“他们的志向不在小,国家的祸患,再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了。”

赵烈文接着指出:“中国之所以如此衰弱,主要原因就是崇尚虚文,学习使用繁琐苛刻礼仪,而外国方面务求专精简一,讲究实用。”

最后,赵烈文总结道:“似乎未来天下大势是'天意要开通六合'”。

”开通六合“,用当下的话术表达就是“全球一体化”。21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他的话已经应验。

预言清朝灭亡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西历1867年7月21日),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赵烈文聊天,后来赵烈文将二人的对话详细记录在了他的《能静居日记》里,其文大意如下:

曾:京城来人说,都城里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经常发生,而市肆里乞丐成群,甚至于妇女也裸身无裤可穿,民穷财尽,恐怕会有异变。为之奈何?

赵: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会否南迁呢?

赵: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

曾:本朝君德较正,或不至于此吧。

赵:君德正,然而国势隆盛之时,士大夫食君之禄报君之恩已经很多。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又太重,夺取天下太过机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曾:你不是戏言吧?

赵:当着老师您,何至以此为戏。

楼主:大蓄天衢  时间:2020-11-13 10:43:55
@ty_南山渔樵 2020-11-09 15:46:08
赵烈文终究还是旧知识分子,看法仅此而已。作为曾国藩的高级幕僚,赵烈文长期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替曾国藩筹划军饷、与洋人打交道等重大事项,其所见所闻所思,王朝灭亡的迹象已经产生。
-----------------------------
是啊。不过太平天国的人更是胡闹腾,比之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还是差的太远。
楼主:大蓄天衢  时间:2020-11-13 10:43:55
@ty_南山渔樵 2020-11-09 21:14:11
即就是这样,赵烈文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毕其一生,以布衣进入曾国藩幕府,并不曾出任外官,若有真才实学或者忧国忧民之心,出仕为官肯定可以实现部分理想,但赵烈文并没有做官,也没有诗词歌赋传世,可见充其量只是一个高级官僚的跟班常随而已。
-----------------------------
这哥们还是当过几年地方官——曾在河北磁州、易州两地做“知州”(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长)。我写此文倒不在乎他做没做官,我是想写他之所以能够做出相当超前的预测,其实是跟他知识结构有关。
楼主:大蓄天衢  时间:2020-11-13 10:43:55
赵烈文为什么能提前半个世界准确预言清朝的灭亡呢?我们可以从他的知识体系里寻找一些答案。

赵烈文的家族是江苏常州一个官宦世家,明清两朝先后出了9位进士,其父曾官至湖北按察使,可惜在赵烈文10岁时即病逝。赵烈文小时候很聪慧,4岁即进私塾读书,但科举之路却不太顺,3次赴考皆落榜。赵烈文于是断了仕途之心,专心在家讲求经世之学。放弃科举的举动颇为特立独行,此时他才22岁。

赵烈文学识广博 熟读《二十四史》

赵烈文酷爱读书、购书、藏书。不管是闲居家中,还是旅途舟次,抑或公务之余,必然随身携书,一有闲暇,便取出翻阅。他还勤于作笔记,《能静居日记》中,读书笔记的分量颇大,很多时候都是每天必记。

江浙地方人文气息浓郁,藏书家辈出。时值乱世,太平军所至之处,捣毁文庙,焚毁典籍,很多藏书家惶惶不可终日,急于抛售。赵烈文嗜书如命,廉价购入不少好书。战乱之中,人命尚难保全,还要费神费力保全书籍,可见其爱书之切。

赵烈文学识淹博,于经学、医学、兵学、佛学等无所不窥。他读书讲究经世致用,非常关心洋务、河工、盐政等大政时事。曾国藩多次称赞他“博览群书”,“洞达时务”。

他熟读史书,对历史上的成败兴亡故事烂熟于心,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名著,他至少通读了5遍。27岁时,他立志要通读二十四史,在日记里写道“少时读书多不肯竟,学正史中终卷者,两汉、三国、通鉴而已。馀虽多泛览,而掩卷茫然,深自痛恨,今发愿句读《二十四史》一过,自非有故不得间止,后废业者无颜展此卷矣”。果然,从第二天起,他从《史记》开始,一部一部地读下去。无论是在朝不保夕的逃难路上,还是在军务繁忙的幕僚生涯里,甚至病榻抱恙之时,他都坚持读史,述写心得,最后顺利实现了通读二十四史的志向。
楼主:大蓄天衢  时间:2020-11-13 10:43:55
赵烈文长期研究易经 擅长卜卦

赵烈文不仅精通医药,而且长期研究易经,擅长卜卦。每遇大事难以决断之时,他都会寻求易经帮助。庚申年间,当李秀成率太平军席卷江南之时,他连续多日观察天象,卜卦后认为天下将要大乱,家乡不保,于是果断说服家人逃到上海崇明岛。

4年后,当赵烈文回到故乡常州,发现赵氏宗祠屋宇虽然还在,但墙壁倒塌,神牌、神橱不知所踪,曾居住过的旧宅也是茅草深深,街道不可辨识。洪杨之乱前,赵氏两房家族男丁有140多人,大乱之后仅存“十七人而已”。

下面举两个例子看下他是如何卜卦的。






通过例子可以看出赵烈文用的是传统的六爻预测法,并且是《周易》爻辞,《易林》爻辞一起参研。《周易》大家可能熟悉,《易林》是西汉焦赣焦延寿所作的一部易学著作,又名《焦氏易林》。
楼主:大蓄天衢  时间:2020-11-13 10:43:55
通过对赵烈文知识体系的考察我们大致可以做个推断:赵氏之所以能够把握当下窥破未来,主要靠的就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易经占断的帮助。也就是史易双学结合起来的应用之道。

把史易双学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握当下 窥见未来”?可以的,但是非常不容易。我们只要去看看二十四史(现在加清史稿是二十五史)的规模就能明白,这套学问别说弄懂,就是光看一遍就费了牛劲了。

下面我来说一说原因。
楼主:大蓄天衢  时间:2020-11-13 10:43:55
先来说易。

易,就是易经了。提到易经大家容易把它和周易搞混,其实中国的古易有三种,连山、归藏、周易,周易只占其一,另外那两种失传了。

易经在中国被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学问,都是从易经中演化出来的,经史子集、四书五经,真正的经只有一部,那就是易经。

《四库全书》提到易经有一句话,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其实易经推的不光是天道和人事,它推的是天地人三才的结合之道。

天地人三才结合之道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时、空与物三者之间的运动规律。其中,空,用易经的话语表示就是天地乾坤;时,就是日月离坎;物,“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而人为万物之灵也。
楼主:大蓄天衢  时间:2020-11-13 10:43:55
再来说史。

中国历史的本质就是掌握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史官所做的时空记录。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一下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什么?是《史记》。《史记》的写作原则是什么?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怎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不就是要掌握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变化规律么。

实际上,从上古史官的职业背景我们也能得出以上的结论。

有关于史官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颛顼时期,当时就有了南正重掌管天,负责观察太阳运动的规律,以此来制定历法。在唐虞时期,国家任命羲和掌管历法,观察天象,被认为是当时最早意义上的史官。

所以说,上古的史官,并非仅是记载历史,还是现在意义上的天文学家,负有观察天象,为国家服务的重大使命。这种现象在夏朝、商朝、周朝都一直延续下来。

最后,我们来做一点总结。

中国的历史其实是和易经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易经是原则,而历史是原则的应用记录。不掌握易经的道理,就写不出来真正的中国历史,而不读中国的历史,易经的应用也不容易落在实处。

所以,当一个人掌握了易经的天地人三才变化之道,并且还熟悉了天地人三才变化之道在几千年里的各种记录,他就具备了“把握当下 窥破未来”的能力,这个道理能说的通了吧。
楼主:大蓄天衢  时间:2020-11-13 10:43:55
忘记说了 不管咋评论 评了总比不评强

楼主:大蓄天衢

字数:26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11-09 21:09:51

更新时间:2020-11-13 10:43:55

评论数:1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