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冒辟疆著《红楼梦》学术研究(三)

冒辟疆著《红楼梦》学术研究(三)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4:42:56
冒辟疆著《红楼梦》学术研究2016年10月22——23日 高峰论坛书面交流文章
曹雪芹著作《红楼梦》 难圆其说




钱祖荣 陈乾启

《红楼梦》作者在著作中既写了“作者曹雪芹”,又写了“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之句;同时,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在第一回眉批中又特别提到,作者惯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法 ,“读者不要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受之启发,我们研究发现,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之论,实在难圆其说。
一、满清豢养的杀人魔头和间谍的后裔不可能著作《红楼梦》
(一)如果按照某些红学家的观点,把曹雪芹确认为曹寅的孙子,那么他就是“大同之屠”中杀人魔头曹振彦的五世孙。曹振彦是明末清初的辽阳人,原为红衣炮队的教官,后追随多尔衮入关,直接参与了满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指挥的大同杀戮民众的“大同之屠”。
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1648年(永历二年),义军迅速占领晋西北、晋南广大地区,直接威胁满清朝廷。次年八月二十九日,满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等率军在山西占领大部分地区后,逼近大同,遭到满清“大同总兵”姜镶反正归明后率军民踞城顽强抗击清兵。双方对峙期间,姜镶被多尔衮收买的叛徒汉奸杀害,大同城终于被曹振彦指挥的红衣炮队攻破。大同城破,全城官吏兵民被屠杀。被屠杀的无辜居民人数不详,史称“大同之屠”。清军实施大同大屠杀后,全城只剩下5个重案犯。新升任的大同知府上书顺治皇帝,称既然没有了诉主,就可以释放这5个人了。这份奏折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
“大同屠城”次年,48岁的曹振彦因战功任山西平阳府吉州知州,不久升任大同知府。顺治十二年,又升为两浙都转运盐司运使,既有权势又有钱财。最后曹振彦成为清朝三品大员,列高级官员之班。
由于曹家对清廷的忠诚,曹振彦之子曹玺被提拔为皇宫二等侍卫,其妻被指定为康熙的奶娘,在康熙到了上学之龄后,曹振彦之孙曹寅又成为康熙的伴读。当时,曹家的势力可想而知。
曹寅进入官场后的重要岗位就是江宁织造,而江宁织造实为情报站,也就是说曹寅是替康熙监视江南官场的特务和间谍。在《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收录的3119件奏折中,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所上的密折有619件之多,接近总数的五分之一。在两人的奏折中,既有地方晴雨农情、市况粮价,也有访查得知的官绅隐私、民众起事等重大问题。比如康熙四十六年的江南盗案、四十七年的废太子胤礽事件,五十年的江南科场案、朱三太子案等。而奏报与织造事务有关内容的数量很少。康熙对曹家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把曹雪芹指认为曹寅的孙子,他是万万不会著作《红楼梦》的。
有人说裕瑞写的《枣窗闲笔》中,就有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证据,我们愚钝,从文章中竟未发现相关内容。
余英时先生早在1974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办的《紅樓夢研究專刊》第十一輯上,就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和思想问题的商榷》一文,文末结论说:“我认为《枣窗闲笔》只能表示十九世纪初叶一般人对于《红楼梦》的一些传说,而没有确定的证据的价值”(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曾师从钱穆、杨联升,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者和汉学家,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居美国。余英时是公认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之一。2006年11月,余英时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9月18日,获得第一届唐奖汉学奖。)
如果曹雪芹确实是曹寅的孙子,那么他不管在生活中受到多大委屈,都不会在撰写的《红楼梦》中旁敲侧击,大骂满人是像野驴似的匈奴畜生。试问读者,请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如果是你,会这么做吗?
(二)清廷宠臣之后不会放肆著文巧骂满人,而《红楼梦》中,反映作者排满反清思想的内容俯拾皆是。
脂评《石头记》庚辰本、己卯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和蒙古王府本《石头记》等书,都在第六十三回写了宝玉借开玩笑的方式,给芳官改名的过程,就生动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宝玉说:“芳官之名不好,竟改了男名才别致。”因又改作“雄奴”。芳官十分称心,宝玉又说:“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接着佩凤说:“罢了,别替我们闹乱子,倒是叫‘野驴子’来送送使得”(程甲和程乙本《红楼梦》已经删去了上述1千多字的内容,删者意图另文探研)。由此可见,“耶律雄奴”即为谐音“野驴匈奴”,就是作者怀着刻骨似的仇恨骂北方匈奴人是畜生,是同野驴一样未经驯养和教化的野蛮的畜生。在这里,作者同样也是在骂那些长期成为中华之患的入侵外族。由此,看出了《红楼梦》是产生于明清之际的“末世”时代背景。
与历史上的匈奴有着相似历史的女真族(即后改名的满族),为中华北境的“犬戎”之族,也经常骚挠、侵犯中原地区,以抢夺人员、财物、牲畜和占据土地为兴兵目的,而满洲贵族是真正入居中原并长期统治中国的关外民族。这种“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的认识和说法,不正是作者排满反清思想的明显体现吗!!
还有,在《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中写,柳湘莲听说尤三姐曾住在贾家东府一段时间后,跌足说道:“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忘八。”《红楼梦》作者以柳湘莲情急之下的一句话,表面上看是对贾府的指责,实则是对清廷奢侈淫乱现象的一针见血的揭露。
也许有读者看了上述内容后会发问,冒辟疆是蒙古人的后裔,他怎么会写出此等言语?我等也有些疑惑。然而,蒙古族社会契约论思想和《红楼梦》中的相关内容,给我们释了疑。
蒙古族社会契约论思想,对蒙古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满清贵族统治时期,他们的社会契约论思想核心是,蒙古族人不认为清朝的皇帝是可以驾驭他们的主宰。因此,蒙古人一直不满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统治。所以,蒙古人敢骂满人。
脂评《石头记》庚辰本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也体现了这种思想,该卷回前批云:“此回可卿梦阿凤,盖作者大有深意存为,可惜生不逢时,奈何?然必写,出自可卿之意也,则又有他意。寓为荣宁世家未有不尊家训者,虽贾珍当奢,岂明逆父哉?”诸如此类,读者需细心,“作者大有深意”处,方可觉察。
还有,在脂评《石头记》己卯本、庚辰本在第十七、十八连回(俄藏本《石头记》等书在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文字为:“真似暴发新荣之家,‘滥使银钱,一味抹油涂朱,毕则大书前门绿柳垂,金锁後户青山列锦屏之类,则以为大雅可观,岂石头记中通部所表之寕荣贾府所为哉?据此论之,竟大相矛盾了,诸公不知,待蠢物(石兄自谦妙,可代答云:岂敢)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其单引号中的100多个字,在新版本中就没有了。由以上内容“滥使银钱……岂《石头记》中通部所表之寕荣贾府所为哉?”的用笔中,可以看出,作者好像在批评寕荣贾府所为,而实为抨击满清新朝及权贵,上面廖廖数语,揭示了《石头记》的作者写寕荣贾府所为,全是旁敲侧击,指桑骂槐,矛头暗中指向满清统治势力的实质。
上述排满反清的内容和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写法,是不会出自满清的杀人魔头和间谍的后裔,即北京西山的曹雪芹之笔的。
二、曹雪芹卒于乾隆“壬午”和乾隆“癸未”的两种说法都是无稽之谈
关于曹雪芹的卒年有乾隆“壬午”和乾隆“癸未”两种说法,两种说法均不可采信。

(一)曹雪芹卒于乾隆“壬午”之说源于脂评《石头记》甲戌本的一一段眉批。甲戌本《石头记》是1754年面世的善本,在其第一回中,写有一段重要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2013年11月23日,中国红楼梦学会在河北廊坊召开了全国“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2015年10月30日,由北京曹雪芹学会、海淀区委宣传部又在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联合主办了“第六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由此再一次“权威”地表明,北京西山的那个曹雪芹诞辰于1715年,逝世于1763年,享年49岁。
可是,这两次活动给这部伟大而不朽的巨著,闹出了一个让人喷饭不绝、捧腹不止的千古笑话。即《红楼梦》的作者先在1702年死了,而在13年后再出生的奇迹。看到此处,读者不必惊诧,请看下文。
因为在脂评《石头记》甲戌本第一回中,写了“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一段话。胡适等人则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死于乾隆“壬午”年。果真是这样吗?不管“壬午除夕”3个字前后加什么标点。上述一段话,都不正应该解释为曹雪芹死于乾隆甲戌年(1754)之后,因为已面世的书上明确无误地载着这段文字,说明雪芹在该书面世之前已经泪尽而逝。否则,怎么写上书呢?连如皋师范附小4年级的小学生都看出问题来了。请注意,这段内容是问题的核心。就是说乾隆甲戌年之前的壬午年,即1702年才是曹雪芹去世之年。如果把曹雪芹说成是死于1763年,是不懂简单的算术吗?应该不是!那又怎么解释呢?如果把它解释为,有人主观故意地把曹雪芹的死日向后推迟了60年(一个甲子),有理由吗?如果读者认为没有理由,那正解该是什么?
既然把“壬午除夕雪芹泪尽而逝”这一句话,应该计算为1702年才是曹雪芹去世之年。那么,2015年北京曹雪芹学会、海淀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第六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即说明曹雪芹诞辰于1715年的举动,就与曹雪芹去世于1702年的计算结果相冲突。这样一来,曹雪芹卒于乾隆“壬午”的说法,就永远站不住脚了!而“曹雪芹卒于乾隆“壬午”之说已经成为人们酒前饭后的调侃话题了。
(二)曹雪芹卒于乾隆 “癸未”的说法,为什么也不可信呢?请看下文。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赵冈教授曾撰有《<懋斋诗钞>的流传》一文,文中说“研究《红楼梦》的学者都知道爱新觉罗-敦敏的《懋斋诗钞》是考订曹雪芹先生卒年的重要文献。因此,我特别花了点时间,把此书的流传经过追查一下,希望借此可澄清十几年来有关曹雪芹先生卒年的争论……此原抄本,曾经后人整删,而且很是残缺,是由人剪贴粘接而成。据统计,剪接共有五十一处之多。粘接时或者在中间补上自一行至一面不等的空白纸张,在纸张上用墨笔描出上下栏、或者什么也不补只在后面衬以纸张,直接把两张诗稿粘在一起,中间留下一道接缝。最末有三首诗是一行一行贴上去的••••••挖改了两处‘庚辰’字样,补上‘癸未’字样”(见附图一,为敦敏撰《懋斋诗钞》中贴补的曹寅如何成为曹雪芹先祖的作伪证据)这样的“曹雪芹卒于乾隆‘癸未’”之说,当然是不靠谱的胡说。
(图一)
三、作者巧用奇书《推背图》潜伏“冒著《石头记》”真相
1、《推背图》潜伏“冒著《石头记》”的形成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作者拟了一些类似谜语式的判词,他想让读者在理解判词含义的基础上,指出某段判词隐指谁。这种写作技巧,已经被公众认可。就连学校里拟制复习、考试题时,都有相关内容。如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上,公布了不少《红楼梦》名著阅读测试题。其中,就有关于金陵十二钗人物方面的判词内容。如:“一、填空题,7、下列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个女子的命运。①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②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等等。给出的参考答案是:林黛玉和薛宝钗、香菱、王熙凤。
而作者在撰写《红楼梦》中,采用的拟制谜语式判词的写作技巧,则是参照和运用了唐朝人写的中华预言第一奇书《推背图》的模式。传说《推背图》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编写的。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数千的中国命运和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推背图》共有六十象六十幅图,每幅图的后面都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预言了从唐开始一直到未来世界大同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事件。
其实,《推背图》中的内容,大多牵强附会。但是,在众多谜题的解题过程中总会发现与谜底相同的答案。
《石头记》作者冒辟疆则娴熟地利用奇书《推背图》潜伏了“冒著《石头记》”的真相。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作者拟制了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分别对每个人的命运进行了隐晦的 暗示。但是,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本该是12首的判词,却只有11首。原来,曹雪芹是将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个人放在一首判词中。原书中写道:“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诗的第一句和第四句是写宝钗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写黛玉的。
既然本该12首的判词只有11首,人们就得想着办法去找第12首。既然作者拟制这些判词,参照和运用了唐朝人写的中华预言第一奇书《推背图》,也该到《推背图》中去找找看。我们这样做,还真在《推背图》,而且就是第12象,其象
“谶曰:
块然一石 谓他人父
统二八州 已非唐土
颂曰:
反兆先多口 出入皆无主
系铃自解铃 父亡子亦死”
清人金圣叹的解释是:“此象主石敬塘求救于契丹。唐主遣张敬达讨石敬塘,敬塘不得已,求救于契丹,事之以父礼,贿以幽蓟十六州。晋帝之立国契丹功也,然卒以契丹亡,故有系铃解铃之兆”。
结合《红楼梦》即《石头记》的创作,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一块明朝顽石,进入清朝后,称清主为君父。原来明朝统治下的二八州,已不属于它的了。而在反清复明斗争中,政出多个朱元璋后人之口,出入缺乏主帅号令。民众要反清复明求生存,还得靠自己努力争取。否则,君父亡,子民亦死。反复读思此段内容,颇觉符合《石头记》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路。
更觉奇妙的是,“冒著《石头记》”之意,就藏在“谶曰”和“颂曰”之中。
这“块然一石”,就是指《石头记》中的“石兄”。
这“二八州”中的“二八”和“反兆先多口”中的“多口”,则组成了一个上下结构的“冒”字。
2、“辟疆”住在“江左”“大如州”
寻找《红楼梦》的作者,仅得到“冒”姓还不够,必须找到姓氏后面的名字。程甲本和程乙本《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作者的户籍示意路标。程甲本和程乙本《红楼梦》的前面部分,都有相应的插图和文字说明(见附图二)。图名为“贾氏宗祠”,遵循《红楼梦》的作者把“假语村言”可演化为“贾雨村” 言的思路,假“贾”可演化为真“冒”。在作者的意图中,“贾氏宗祠”就是“冒氏宗祠”。 宗祠的文字说明是“江左皇皇族,祠堂气象新。衣冠三代列,俎豆四时陈。鹤立金萱蔼,鹓行玉树春。莫言神叹息,终看叶振振。”这40个字的大意是,这个人家是江左的大家族,连续三代都是位列朝班的大官,祖宗四时享受香火祭祀,不用说神仙赞叹,终究他家后辈枝叶繁茂。可不像曹雪芹家没有找到后人。
“江左”,既指一个大方位,又是一个地理名词。因长江在安徽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斜流,故有江东、江西之分。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则“江左”即“江东”,它的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皖南、苏南、上海、浙江等地区。
《红楼梦》中还交代了冒家的具体范围在“大如州”。在中国古今,还很难找出第二处“大如州”(“大如州”之解,请见《再谈<红楼梦>的作者是江苏如皋的冒辟疆 ——兼与红学家王彬先生商榷》一文,此不赘述),“大如州”即如皋。
“大如州”属不属于“江左”呢?答案是肯定的。 如皋在清朝时归属于江南,江南本来属于“江左”, 如皋也就属于“江左”了。如在道光19年,《定惠寺鼎建影堂碑记》首行就刻有“特授江南直隶通州如皋县正堂……”等字样。明末四公子(桐城方以智、如皋冒辟疆、宜兴陈贞慧、商丘侯方域)中的冒辟疆就是属于江左的如皋人。
(图二)
其实,《红楼梦》作者在第一回有关女娲补天故事的叙述中,有一段至关重要的话,就交代了创作《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名字。书中写道:“……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 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这段内容的意思是,《石头记》是从“地陷东南”开写的,这“东南”的方位,与上述“江左”“大如州”的范围是一致的。这“地陷” 的意思,一是指当时社会上发生了特别重大的事件,与出现“末世”“末朝”的大事件是一致的。二是“地陷”的本意是指疆土被陷裂、辟开。这疆土被陷裂、辟开,不就可浓缩成“辟疆”吗? 冒辟疆的“字”——“辟疆”不也就自我“暴露”了吗!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4:42:56

曹雪芹是小说《红楼梦》的文艺名,许多人把他当成真实存在的人,太可悲!!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4:42:56
正解林黛玉为什么姓林

钱祖荣


常言道:“江河有源,树木有根”。遵循此理,一个中国姓氏的问世,自然也有一段典故,林姓也不例外。至于《红楼梦》的作者为什么要把女主角林黛玉定为林姓呢?学术界众说纷纭,却都是盲人摸象,未能圆满解读。其实,作者在书中已经有所暗示,且容笔者分步剖析。
一、林姓根源于古代忠于国家的名臣比干
“林”字是一个会意字,本义为丛聚的树木,即树木很多。其字形,很像两棵并排在一起的树。现在的“林”字主要指树林、林木、森林。
林姓最早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期,是商朝王族比干的后裔。
商朝末年,比干冒死进谏,被纣王挖心而死。比干的夫人陈氏带着身孕逃到牧野一带避难,在深山石洞里生下了孩子,取名为坚。后来陈氏投靠周王室,周武王因为比干的儿子坚是在林中出生的,就赐他姓林,从此有了林姓。
林姓的发源地应为牧野,即今天河南淇县以南、卫辉以北的地区,但因比干庙在卫辉,所以林姓人就把卫辉作为自己的姓氏发源地。
而《红楼梦》的作者把林黛玉定为林姓,则看出当年作者对处于灾难中的国家和人民,满怀热血芹(谐音雪芹)意。



二、明季出现忧国忧民的“东林党”中有个“林”字
东晋时,名僧慧永在庐山西林寺(苏轼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东建成东林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觉得无锡南门保安寺的周围环境,与郁郁葱葱的庐山东林寺颇为相似,于是选择该地为研究和传授学问的学社,定名为“东林”。
在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10岁登基。即位前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明神宗执政后,28年不上朝,其怠政行为,使司礼监成为代替皇帝批阅奏折的权力机构,宦官集团的权力高度膨胀。由此引来名目繁多的政治团体起而攻之,其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东林党”,它由遭贬的一位个性操守闻名于世的忠臣吏部郎中无锡顾宪成首倡。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与弟弟顾允成等人协同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农历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东林会约》。顾宪成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书院中轮番讲学,宣扬“公正廉洁”的政治主张。妇孺皆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之语,就出自东林书院门口的对联:这句话是由东林书院的创办人顾宪成写的,且作为东林书院的宗旨。“东林党”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的普遍响应,一时名声大振。东林书院逐渐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不久,“东林党”被“阉党”压制,“东林党”人的下场悲惨至极。多人被捕下狱,杨涟受尽酷刑,最终被铁钉打入脑中而死;史书中记载左光斗狱中的惨叫声“昼夜不息”,最终也一命呜呼;除高攀龙投湖自尽外,近20名入狱者全部惨死狱中。
当年,阉党还编造出一本《东林点将录》,先是收录了“东林党”108位官员的名单,后来增加到309位,其中大多数被革职,也有不少人死于狱中。
“东林党”人表现出了士大夫的率直、坚毅、果敢的品质,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为了实现理想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的瑰宝,万古流芳,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虽然学术界对“东林党”的评价存在争议,但由明史专家张显清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明代政治史》认为其主流思想应该肯定。其中说:“从主观上说,东林一方投入到党争之中,目的是要挽救朝廷的政治危机”,“如果说党争无补于时政,那么东林党只是无心之失,不应受到过多的责备。相反,诸邪党以及阉党他们处处与东林为敌,加重了朝政的紊乱,破坏了正常的统治秩序,使国政在非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因此他们应负最主要的责任”。
由此观之,《红楼梦》的作者佩服“东林党”的德行,给林黛玉取了“东林党”中有代表性的“林”字作为她的姓氏。
三、林黛玉家乡姑苏与无锡“东林”的关联
小说人物林黛玉的家乡在哪里呢?作者写为姑苏。《红楼梦》第二回在介绍林如海时写道:“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由此看出,林如海祖籍是姑苏,因工作调任到扬州时,女儿黛玉才五嵗,也就是说黛玉在五嵗前是住在祖籍姑苏的。



无锡东林书院与姑苏有何关联呢?东林书院位于惠山脚下,当年惠山属于吴郡,东林书院当然也属于吴郡。唐朝陆羽《惠山寺记》曰:“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
吴郡,是东汉时期的郡名。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始置,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治所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有源于此,当年无锡东林书院属于姑苏之域。
四、在《红楼梦》中贾母暗示“林”家死绝了的含义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写林黛玉的丫鬟紫鹃,跟贾宝玉开了一个黛玉要回苏州老家的玩笑,惹得宝玉旧病复发。贾母安慰说:“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你的,你只管放心罢。”
赫赫扬扬的荣国府的老祖宗贾母将自己金尊玉贵、娇生惯养的亲生女儿贾敏,嫁给了书香之族、钟鼎之家、由探花郎升至兰台寺大夫的林如海,生下了出类拔萃的林黛玉。可是贾母为什么却说一句非常绝情的话呢?
当然,面对当时情况,贾老太太也许出于安慰宝贝孙子,而采取了应急措施。然而,我们又不能排除作者采取了把历史真事隐于其中的曲笔之法。
按作者惯用谐音之法推而广之,《红楼梦》既然讲的是大明王朝的“贾(家)王(亡)薛(血)史”,而其中发生在林黛玉家乡姑苏“东林党”的典故里,就有一群特别的“林”姓人物,为了使大明江山延续绵长,忘我呈辞献策。结果,事与愿违,他们几乎被杀戮殆尽。一个正直的巨著作家,怎能不把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史迹,撰刻于“字字皆是血”的鸿篇钜制中呢!

楼主:老卡枪

字数:910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10-29 02:05:00

更新时间:2020-11-13 14:42:56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