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民国遗产:南京莫愁路 - 朝天宫一带的西来文化符号

民国遗产:南京莫愁路 - 朝天宫一带的西来文化符号

楼主:唱支锅子  时间:2020-12-11 19:01:37
民国遗产:南京莫愁路 - 朝天宫一带的西来文化符号

唱支锅子

今读一群友转帖,聊的是南京老七家湾回民们的掌故。看罢不胜唏嘘。

记得,儿时,朝天宫西街 - 张公桥之间,曾有条以馒头状石块拼铺出的安详小路。路两旁,中西式驳杂的民宅鳞次栉比。独有一看似大户人家的堂皇宅门,推开进去,却是座静谧、神圣感扑面而来的清真寺。如今想必,那便是这条小巷名字“礼拜寺巷”的由来了。

隔不远,更有条建成于民国,名曰“莫愁路”的现代化柏油大马路。马路朝着南北向延伸开去。在它的中段西侧,有一家寄居于一座西式洋房别墅里,以西医而跻身神州杏林的“联合医院”(后医院迁走,此处改成了派出所),和一座在当年娃娃们眼里形制宏大,三层结构,青砖木梯,教室敞亮,操场开阔的西洋六年制小学的“洋学堂”。

再往北,隔着一条“侯家桥”街巷,更有一所前身为教会学校,以“西式教育”为纲,却起名于咱典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女子中学——“明德女中”(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更名“第五女子中学”,但老人们仍会使用其惯称)。

女中斜对着的马路东侧,则由北向南地一字排开着,皆为西式建筑的“妇产医院”(现名南京妇幼保健院)、“汉中(基督)教堂”,和一座直到锅叟长大,都由耶教神学家丁光训教授居住着的深宅大院。

那会儿,在南京,以老城南为中心的边缘地带,一代又一代地,居住着不少因城市化或兵燹战火迁至的外来移民。其中,自然不乏类似历史上“衣冠南迁”中,混杂着北方草原游牧与农耕文化交织地带迁徙过来的回民。由此推测,如今仅存地名的“七家湾”,当年也应当算是他们的“定居点”(不是如今巴勒斯坦的犹太定居点哦)之一了吧。也正因为如此,“七家湾”才会在今朝,又因了牛肉馅儿的锅贴而负盛名,而重新崛起。

彼时的老南京人,都管回民们叫“教门”。他们嘴里所谓“马、达、沙、哈......”,即是从姓氏上识别回民,以防无意间冒犯,或骨子里还是以夷夏之大防,进行身份识别的一条口诀。

但勿论目的为何,那时的“教门”们,皆已然完全融入本地,成了地地道道的南京市民,乃至与老南京们难分彼此的街坊邻居了!

孰料,先长的眉毛却强不过后长的胡子——恐怕连那些混居在那一带,说起来还同出一源的耶稣教和真主教教民们自己都没想到,莫愁路上挨排排的欧式建筑竖起来之后,一哈子就把个礼拜寺巷里的清真寺压到了尘埃里。尔后短短几十年间,那座清真寺又毁于文G,“教门”们也失去了一处认祖归宗、传承其族群历史记忆和文化的场所,以致今日的南京市民们,除了七家湾牛肉锅贴外,还有几个知晓当年的“教门”们是如何创业,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在异族、异域中保守他们的精神信仰的?

而与彼相映照,且更加反讽的是,那座莫愁路上的汉中教堂,虽经历了N多场反西方的革命运动洗礼,其中包括文革中的那场“五中八八”与另一造反派的武斗,却至今仍屹立不倒......

此情此状,不知冥冥中,从亚拉伯罕到耶稣、安拉,从传统儒生到长眠地下的革命知识分子们,会作何阐发与感想?
写 于20201126
楼主:唱支锅子  时间:2020-12-11 19:01:37
胖子唱锅子的微博_微博 https://weibo.com/1865145132/profile?rightmod=1&wvr=6&mod=personnumber&is_all=1
楼主:唱支锅子  时间:2020-12-11 19:01:37
无奈,一个人畜无害的帖子,估计只因聊的是媒介嬗变中咱族群之革命叙事的随之演变,所以竟也被喀嚓~ 于是只好用跟帖+链接的方式贴出来并撩拨一哈子往井藤枝们了哈~
楼主:唱支锅子  时间:2020-12-11 19:01:37
再来一个:

楼主:唱支锅子  时间:2020-12-11 19:01:37
关天猛于虎,只好再发图:



楼主:唱支锅子

字数:1407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20-12-01 01:34:23

更新时间:2020-12-11 19:01:37

评论数: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