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从寒山拾得对话想到的

从寒山拾得对话想到的

楼主:雪林213  时间:2020-12-27 16:54:53


寒山和拾得这两位唐代的高僧,有许多故事和传说。他们有一段经典对话,因为睿智的哲理而传世不衰。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再看他。
对话很好理解,但是解读却不尽相同,真心持赞同态度的恐也不多。那为什么还能传世不衰呢?我想大概因为拾得的回答洋溢着满满的超然与洒脱。拾得的办法救人不救世。既不明争,也不暗斗;不生气,不斗气;看似消极,其实源自高度的自信。所以我认为这种态度是可取的。
国人的哲学思维其实是一直传承没有间断的。比如拾得回答寒山的这段话,看似佛家的思辨,更多的反倒是来自老子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说:刚毅果决敢作敢为,往往惹祸被杀;谨慎小心勇于自我克制,往往能够自我保全。这两种做法,一个有利,一个有害。自然法则是不战而胜。自然的罗网广大无边,疏落但是没有任何遗漏。各位比较一下,看看拾得的那段话是否也是这个意思?
前面我已经说了,“勇于不敢”的态度可以救人,但是不能救世。所以不能把“勇于不敢”的范围无限扩大,我要说的也仅限救人而已。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寒山拾得的好问与妙答。寒山为了表达自己所受伤害之深,在“我”之前一连冠以八个修饰词——谤、欺、辱、笑、轻、贱、恶、骗,几乎罗列了所有能够引起我们不快甚至痛苦的原因,所以说他问的“好”;拾得回答时同样在“他”字前面也连用了七个动词来修饰——忍、让、由、避、耐、敬、不要理,都是不借外力可以做到的,所以说他答得“妙”。
按民间传说,寒山是文殊菩萨化身,拾得是普贤菩萨化身。佛教的菩萨好比道家儒家的神人圣人。因此,寒山和拾得的上述对话,应该可以归入圣贤的至理名言。各位可能要问了:那又怎样?我借一段现成的话来回答一下。
“圣人能够看透凡人的隐情隐秘,凡人却看不透圣人的作为;凡人和圣人之间有一层永远无法沟通的天然界隔。圣人不屑于理会凡人争多嫌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难以遵从圣人的至理名言来过自己的日子。
凡人绝对信服圣人的圣言而又不真心实意实行,这并不是圣人的悲剧,而是凡人永远成不了圣人的缘故。
凡人永远也看不透眼前一步的世事,而圣人对纷纭的世事洞若观火。”(择自《白鹿原》)
这段话,是我看过的对凡人圣人的差别最为透彻的分析。圣人之所以比凡人活的从容,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我们凡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王阳明被誉为儒家最后一位圣人,他是当得起圣人二字的。立言、立功、立德谓之三不朽,成就一样便可名垂青史,王阳明三样都做到了。那么他有什么样的境界呢?他父亲是状元,他自己也极聪颖,年少便有才名。十九岁参加浙江乡试一考便中,成为举人。人们都认为他参加会试,考中进士是手到擒来的事。可是他二十二岁、二十五岁两次会试都落榜了。他自己也稍有失落,但是很快就调适好了心态。因为他的志向不是进士,而是读书做圣贤。参加科考只是完成父亲和家族的心愿,所以二次落第后,王阳明察觉自己的少许失落后感慨道:“吾不以不及第为耻,吾以不及第动吾心为耻。”这就是他的境界。其实,圣贤的心态是相通的。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轼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痛苦与快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被别人毁谤、侮辱、笑话、轻贱甚至欺凌也是会发生的;在追求人生目标过程中,得意与失意就像孪生兄弟会一直纠缠相伴。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学圣人,起码要踮起脚尖,望望他们的项背,或许可以让我们的心境平和许多,不过多的为外界所牵引。
中国人的精神导师之一庄子,一辈子生活在贫困之中,甚至常常饿肚子,但是庄子从未潦倒。贫困但是绝不潦倒!这是庄子为所有中国人做出的榜样;
做到三不朽的王阳明,在连续两次会试落第后说:世人都以落第为耻,我以落第让我感到失意而羞耻。这为追求功名者给了一个标准答案;
面对寒山遭遇的种种不友好,拾得给出一连串应对的办法,其实也就四个字——不要理他!这为所有遭遇人际困境的人给出了可行的解决之道。
总之一句话,我们要力争做到——我的心境我做主!



楼主:雪林213

字数:1699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20-12-24 18:00:41

更新时间:2020-12-27 16:54:53

评论数: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