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杜甫《江村》美感分析

杜甫《江村》美感分析

楼主:太史妙意  时间:2021-01-08 16:18:30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是老杜诗歌中少数全然卸下忧国忧民的重担而纯粹体验到的自然之美闲适之乐的作品,这无疑是十分独特的。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美感角度对此诗进行一番分析,希望可以由此产生更多的读解此诗的灵感与途径。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这里的“清”不仅仅是视觉感官意义上的清,而且反映了老杜此时心境的轻盈通透;人只有在内心安宁的情况下,才能仔细地观照外物的本质特性,并做出如其本然地把握与反映。与此同时,江与村庄的关系也被情态化了,清明澄澈的水环抱着村子,构建了一种自足温润的美学空间,村子于此有了“家园”之意。在丰美而蕴藉的家园之自得中,诗人对一切事物之存在形态产生了别有会心的领悟——幽。幽,首先是被夏日酷烈气象的逆反,于暗昧间于无人知晓之际,一切事物都获得了优美自足而互相冥合的生存情态,丰润的生命潜流无声涌动。幽,超越了具体而缓慢的感知觉过程,乃深层次之审美直观,具有直抵事物本质特征。这是写对美感的总体上的领悟和概括。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首联是先写水,再写村子陆地,颔联则由陆地转入河流,结构衔接上的自然正是心理情态上的自然的反映。同时,水乃流体,属阴,陆地乃实体,属阳,因此,此处实质上在潜意识上积淀着传统哲学之“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世界观,也是一种中庸中和而自适的生命美学。这里的景物描写隐蔽了观照主体,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认为这主要是为了反映万物自由自在得其所在的生命情态,主体此时仿佛如同镜子,明净地反映了生物的去来与亲近,从而与外在自然达成同构,外物具自然感,吾亦具自然感冲淡感,主客同归于自然。正如陶渊明所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此处的美学结构在中国则为“天人合一”,在西方则为格式塔心理学之“异态同构“。另外,这里选取的景物的也是颇具匠心的。老杜没有写花,也没有写树,而是选择了一种动物:鸟。为什么呢?鸟得以克服重力自在地往来天地的本质特征,恰恰象征着诗人此刻卸掉一切负担,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从而与天地自然接通的无限舒适的心境。此联主要写自足和谐的自然美感。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颔联是对自然的描绘,是自然审美,颈联则转入了人,转入日常生活审美。那么日常生活为什么美呢?棋,在古代属于一种陶冶性情的智力游戏。按照席勒的说法,游戏是人过剩的精力的抒发宣泄。而过剩精力的存在,则明证着生活的余裕,时间的余裕,不仅仅没有物质上的局促匮乏,更没有精神上的动荡烦杂。人,只有在此刻才能自由,才能以一种审美的眼光观照一切。于是,孩子敲针钓鱼的动作就显得那么富有情味,充满了童真童趣。“画”、“敲”写出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生动”,具有一种动态之美,渲染出生活生活之所以为“生”的活跃感灵动感。此联与颔联可谓动静相生,诗人于此又感受了一种心灵上的完满与和谐。这里主要充满情味的日常生活美感。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尾联揭示了诗人之所以有此闲适心境的重要原因:有朋友接济物质生活。诗人终于不用再到处漂泊,寄人篱下,不用再担心生计问题。此处老杜“微躯此外更何求”的知足心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两者有根本不同,颜回的知足与快乐,是由于心中有道,日日修身有所进境,所以并不看重物质生活;老杜这里不仅明显体现出对物质的依赖,而且他的知足更多源于久经战乱多年漂泊忧国忧民的身心疲惫感与辛酸感。即便如此,诗人还是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与闲适。对美感产生原因的指示,又一次明证了生产劳动先于并决定审美,不仅为审美感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审美感的产生提供了精神动力。

楼主:太史妙意

字数:1543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1-01-08 05:42:29

更新时间:2021-01-08 16:18:30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