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300万字长篇连载)

《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300万字长篇连载)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也提前祝各位大侠国庆快乐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芝麻开门TYT 2019-09-28 01:45:18
口令 酒干倘卖无抢红包
-----------------------------
谢谢开门兄的红包支持,感谢哈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感谢开门兄抢红包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003-赵光义诏罢河东之师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没错,此时赵光义的心头大患就是这支下在攻打北汉的大宋远征军。
就在两个月前,公元976年8月,生前的赵匡胤开始了一生中对太原城的第三次北伐。
他命令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督部署;潘美为都监;杨光义为都虞侯,郭进为河东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临,分兵五路,进攻北汉。
第一路:郝崇信、王政忠率军出汾州(今山西汾阳);
第二路:阎彦进、齐超率军出沁州(今山西沁县);
第三路:孙晏宣、安守忠率军出辽州(今山西代县);
第四路:齐延琛、穆彦璋率部出石州(今山西离石);
第五路:郭进率军出代州(今山西代县)。
五路齐发,直指北汉首都太原。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请注意这次赵匡胤派的这些战将的名字,他们都是驻守西北边疆多年的宿将,曾不止一次的攻到太原城下,实战经验丰富。
这次的主将也不是曹彬、王全斌那样的儒将,而是党进、潘美这样的骁勇善战的猛将,这些人都是宋太祖的死党,都是唯太祖之命是听、杀人不眨眼的主儿。赵匡胤派这些人就是不准备用温和的手段收服,而是准备用最凶残的手段泰山压顶,直接打败,哪怕尸骨遍野,血流成河。
以往每次大战之后,赵匡胤都会用上两三年的时间,巩固战争成果,直到这块地盘彻底被大宋同化和征服,也让北宋大军得以休养生息之后,再开始下一轮进攻,平荆湘、灭后蜀、攻南汉,打南唐,无不如此。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那这一次,赵匡胤为什么会一反常态,在攻后南唐几个月后就攻打北汉,难道是赵匡胤忘了北汉背后撑腰的是契丹辽国,打北汉就是打契丹啊,赵匡胤真的准备好了吗?
不是忘了,也显然没有准备好!
之所以如此仓促的就打北汉,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赵匡胤知道时不待我,留给自己的时间实在不多了。从洛阳西巡归来,赵匡胤最直接的感觉是整个朝廷上下自己已经失去了控制,迁都之议只是自己拿出来一试的提议,没想到,朝中大臣都站到了弟弟赵光义那边。
这个还活着的皇帝赵匡胤感到深深的不安!必须马上采取行动扭转这种局面。南方已经基本平定,乘胜追击北伐,迅速拿下北汉,才能使自己皇帝的威望再次确立。所以,派出数倍于北汉的兵力,就是为了这个深层的政治目的。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果然不出所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北宋大军就杀到了太原城下。
战争刚一开始主将党进杀了几千北汉大兵。太原城岌岌可危,契丹派出大军援救北汉。一场规模空前的血战看似已经无可避免。
契丹大军与大宋的这支远征军在石岭关发生了一场遭遇战,没想到,居然是契丹战败。让让人想不到的是契丹没有气急败坏的终止与宋太祖所谓的“和平约定”,他们居然撤兵了。这让北汉马上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如果一切顺利,北汉很快就可以被宋军拿下。但是赵匡胤的突然离世,改变了这一切。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看似只是巧合的背后,其实都是迫不得已和命中注定。
就当赵匡胤倾全国精锐攻打北汉时,却被赵光义抓住了军队远征、京城兵力空虚的有利时机,决定在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时机要了哥哥的命。
老皇帝赵匡胤死了,新皇帝赵光义该如何处理大宋这支正在攻打北汉的远征军呢?
是继续征讨,还是班师回朝?
别忘了这支军队只听命于皇帝赵匡胤,他们都是为皇帝卖命的,现在皇帝不明不白的死了,不管是赵德昭或赵德芳任何一人发出皇帝是被赵光义谋杀的,这支远征军会毫不犹豫的杀回开封诛杀逆贼!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可惜,他们一直没有等到两个皇子发出任何消息出来,虽然他们明明知道皇宫发生了巨变,皇帝都换人了,但他们却不能有任何表示,更不能在没有得到命令前主动回京。
事实上,这些将领心里很清楚是怎么回事,他们随时可以造反,但他们不能反,因为他们的一家老小都在开封城内。他们只能在北汉境内,原地待命。
虽然不断的接到前线的捷报,赵光义就是不作任何表态。他在考验这支远征军的耐性,也在消磨他们造反的可能。同样是从五代十国那个乱世走过来的赵光义当然知道军权的重要性,皇帝不无种,兵强马壮者当之。
必须牢牢控制住军队,这也许就是赵光义的高明之处。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其实赵光义也知道,如果再增派兵力,这支远征军是极有可能收复北汉的。但就是因为可能战胜,所以才把他们调了回来,南方已经平定,收复北汉之功是自己难得的机会,不能留给哥哥派出的远征军,需要从长计议。
即位之后两个月,等一切都收拾妥当,确保没有任何一点意外发生的可能性,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时,宋太宗下令,北汉暂且不要打了,你们现在可以回来了,为太祖皇帝奔丧,史称“诏罢河东之师”。
潘美、党进等人回到开封之后,他们发现不但皇帝换了,他们的顶头上司也换了,楚昭辅新领导。他们没想到的是,自己在疆场为国拼杀,刹那间天地暗换,一切都变了。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在新旧皇帝转换、最容易发生危险与动荡的时候,赵光义却把一切做的有条不紊,没有发生任何流血事件,整个国家无比地平静和安定。时间过得很快,再过几天,公元976年就过完了,如果真的是这样,赵光义即位登基的表演堪称完美。
但不知为什么,就在过年的前八天,赵光义突然提出了一项重大举措,这项举措为他登基即位的表演,留下了一个最大的败笔,这项举措不但当时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直到今天我们表示看不懂。
那这项重大的举措是什么呢?
为什么赵光义连几天的时间都等不了而迫不及待地推出了这项举措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宋朝那些人儿》有声版已在喜马拉雅更新啦!
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来听听,比看书更有趣,内容更精彩!

https://www.ximalaya.com/youshengshu/26566048/
电脑上直接点链接就可进入。手机端APP可以直接搜索:宋朝那些人儿
特别方便,还请天涯的各位大侠点点订阅,发条好评,多多支持!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口令 大红包庆祝周末抢红包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004-宋太宗改元不逾年的深意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自从即位以来,赵光义是表面坦然内心忐忑。
有时候堵别人的嘴容易,难过的是自己的内心。
虽然大臣们好像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赵光义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皇位得来的既不光明也不坦荡。皇宫中到处都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影子,难道真的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吗?心久久踏实不下来的赵光义晚上总睡不安稳,经常在恶梦中惊醒,猜疑不安的性情自此养成。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12月22日,距离新年只有八天。宋太宗突然宣布改元开宝为太平兴国。按理说, 赵光义不是性格急躁的人,为做皇帝有耐心等上十六年,已经做了皇帝, 难道他连八天都等不及了吗?
是的,被恶梦折磨的赵光义,一天都不想再等了!
按照自古以来的惯例,新皇帝登基,如果不是改朝换代,如果不是用非常手段夺得帝位的, 从来都是沿用原有的年号直至第二年才改元。 难得赵光义是想通过改元不逾年来暗示自己的皇位是篡夺来的吗?即位时口口声声说沿袭旧制,一切都按哥哥定好的规矩来,这才过了两个月,赵光义就变得如此迫不及待地更改哥哥的年号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被恶梦折磨这个理由能让我们信服吗?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我们在今天来看,不就是改个年号吗?至于这么上纲上线吗?确实也是,放在今天确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封建帝制时代,改年号却是一件天大的事。
年号自从英勇神武的汉武帝开创以来,一直就是皇帝神圣权力的象征,东晋徐禅才曾说,“事莫大于正位,礼莫盛于改元。”正因为改元兹事体大,所以自汉武帝起对皇帝改元有很多约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继嗣新君必须在第二年才能改元,这就是所谓的逾年改元制度。
新皇帝为什么要在即位的次年才能改元呢?
儒家的解释是,这是因为嗣位的君主出于孝道,不能在当年便抛弃先帝之道,这跟孔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道理一脉相通。虽然帝位不一定是父子相传,新皇帝对于老皇帝也不一定有深厚的感情就要尽这个孝道,但新君即位逾年改元却成为历代帝王严格遵守的潜规则。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逾年改元是礼法要求,凡是不这样做的,没有不受到非议的。
明代刘定之在《宋史笔断》便称赵光义的这一行为是他弑兄夺位行为的不打自招。一反常理的改元就是最明显的证据。
对于宋太宗的不按常理出牌,南宋人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只是含蓄地指出它不合常例,出于对太宗的维护,没有做进一步批评。
但元人编撰的《宋史》就没有这个顾忌了,对宋太宗这一行为批评的非常直接:
“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异焉。 ”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然而, 宋太宗为何要干这么一件容易被人非议的事情呢?前人有过一些解释。
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洪迈曾推测说:太宗之所以当年改元,是因为开宝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那天是个好日子。至于怎么好,查遍当时所有的文献也没有任何记载。所以这个理由很牵强。
南宋朱熹的学生对宋太宗当年改元也有疑问,便问朱熹,朱熹解释说:“这是因为开国之初,人才缺乏,没有人懂这档子事,即使懂,也没人敢仗义执言。”,这个理由也很难让人接受。
虽然在当年,宋太宗并没有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在他晚年时,回忆自登基起这么多年功业时,说过一段话,却告诉了我们答案。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公元995年12月,宋太宗问身边大臣:“即位之始,览前往令典,睹五代弊政,以其习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于是远近腾口,咸以为非,至于二三大臣,皆旧德耆年,亦不能无异。 朕执心坚固,靡与动摇,昼夜孜孜,勤行不殆,至于今二十载矣。 卿等以朕今日为治如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八。
宋太宗的这段晚年总结充满了骄傲与自豪,通过这段话,我们肯定,宋太宗当时大臣们都非常清楚改元的惯例,当年改元不符合常规,朝野纷纷反对,但是宋太宗还是立场坚定地改了。理由是: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
楼主:司马寻欢  时间:2019-10-12 09:49:21
太平兴国这个年号很有深意,它的意思是“天下太平,大宋国兴”。既是跟五代十国的乱世做了个告别,也是迫不及待地宣告了一个全天下老百姓期待已久的新时代的开始。
宋太宗在位二十一年,使用了五个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个个都是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的。
第二个年号“雍熙”,是赵光义向天下宣告他将用温和的手段治理天下,改善民生。
第三个年号“端拱”,是表示心存敬畏,端坐垂拱,遵黄老之道,无为而天下治。
第四个年号“淳化”,表示用淳朴之政,感化天下。“以德服人”才是王道。
第五个年号“至道”,是太宗希望大兴文教,与天下万民共同改良大宋王朝。

楼主:司马寻欢

字数:47324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1-19 00:27:18

更新时间:2019-10-12 09:49:21

评论数:627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