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未知学院 >  《韩非子》卷44说疑诗解3是举非罚贤进奸退

《韩非子》卷44说疑诗解3是举非罚贤进奸退

楼主:情真意深义薄云天  时间:2021-01-23 23:29:13
《韩非子》卷44说疑诗解3是举非罚贤进奸退

题文诗:
若周滑之,郑王孙申,陈公孙宁,仪行父与,

芋尹申亥,随少师与,晋阳成泄,越种干与,

竖刁易牙,十二人者,之为其臣,皆思小利,

而忘法义,掩蔽贤良,阴暗其主,挠乱百官,

而为祸难;辅供君欲,苟得悦主,破国杀众,

虽不难为.有臣如此,虽当圣王,尚恐夺之,

况昏乱君,能无失乎?有臣如此,身死国亡,

为天下笑.謟谀之臣,唯圣王知,乱主近之,

身死国亡.圣君举贤,内不避亲,外不避仇.

是在而举,非在而罚.贤良遂进,奸邪并退,

故一举而,能服诸侯.其在记曰:尧有丹朱,

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管蔡.

五王所诛,父兄子弟,所杀亡身,残破其家,

害国伤民,败法之类.观其所举,或在山林,

薮泽岩穴,或在囹圄,緤绁缠索,或在割烹,

刍牧饭牛.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

可以明法,便国利民,从而举之,身安名尊.

【原文】3
若夫周滑之、郑王孙申、陈公孙宁、仪行父、荆芋尹申亥、随少师、越种干、吴王孙、晋阳成泄、齐竖刁、易牙,此十二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思小利而忘法义,进则掩蔽贤良以阴暗其主,退则挠乱百官而为祸难;皆辅其君,共其欲,苟得一说于主,虽破国杀众,不难为也。有臣如此,虽当圣王尚恐夺之,而况昏乱之君,其能无失乎?有臣如此者,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故周威公身杀,国分为二;郑子阳身杀,国分为三;陈灵身死于夏征舒氏;荆灵王死于乾谿之上;随亡于荆;吴并于越;知伯灭于晋阳之下;桓公身死七日不收。故曰:謟谀之臣,唯圣王知之,而乱主近之,故至身死国亡。

圣王明君则不然,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是以贤良遂进而奸邪并退,故一举而能服诸侯。其在记曰:尧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诛者,皆父兄子弟之亲也,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国伤民败法类也。观其所举,或在山林薮泽岩穴之间,或在囹圄緤绁缠索之中,或在割烹刍牧饭牛之事。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利民,从而举之,身安名尊。

【译文】3
至于西周的滑之、郑国的公孙申、陈国的公孙宁、仪行父、楚国的芋尹申亥、随国的少师、越国的种干、吴国的王孙额、晋国的阳成泄、齐国的竖刁、易牙等,这十二个人作为臣子,都是见小利而忘法纪,进则埋没贤良去蒙蔽君主,退则扰乱百官而兴祸作乱;都辅佐他们的君主,迎合君主的欲望,假如能取得君主的一点欢心,即使败坏国家、残杀民众,也不难办到。像这样的臣子,即使是圣明君王也伯被夺权,何况昏君乱主,能不失去权柄吗?有这些臣子的君主,都身死国亡,被天下人耻笑。所以周威王被杀,国家分成两半;郑君子阳被杀,国家一分为三。陈灵公死于夏征舒之手,楚灵玉死在乾溪之上,随国被楚国所灭,吴国被越国吞并,智伯被消灭在晋阳城下,桓公死后六十七天不得收殓。所以说:阿谀奉承的臣子,只有圣明君主才能识别,而昏君乱主却去亲近他们,因而落到身死国亡的地步。

圣王明君就不是这样,选拔臣子时,对内不回避自己的亲属,对外不排除自己的仇敌。正确的,就据以任用;错误的,就据以处罚。因此,贤良的人就得到进用,而奸邪之臣都被斥退,所以一举就能使诸侯臣服。在历史典籍的记载中,尧时有儿子丹朱,舜时有儿子商均,夏启时有儿子太康等五人,商场时有孙子太甲,武玉时有弟弟管叔、蔡叔。这五个帝王惩罚的,都是自己的父兄子弟一类的亲属,为什么要使他们家破人亡受到惩罚呢?因为他们祸国殃民,败坏法治。请看圣王选拔的人,有的隐居在山林洞穴之中,有的囚禁在监狱桎梏之中,有的从事宰割烹调、割草放牧、喂牛等活计。然而明君不嫌弃他们地位卑贱,因为他们的才能,可以彰明法度,有利于国计民生,据此选拔他们,君主地位得以巩固,声望得以提高。

楼主:情真意深义薄云天

字数:1529

帖子分类:未知学院

发表时间:2021-01-22 01:23:53

更新时间:2021-01-23 23:29:13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