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内卷、消费主义、女权……2020的那些关键词

内卷、消费主义、女权……2020的那些关键词

楼主:草鱼子  时间:2021-02-04 21:15:53


2020,始于极端,终于极端。
也只有在极端状态下,人性才能显出最真实的一面,无论这种极端状态是美好还是痛楚。


一、内卷化和信息茧房


2020年我们熟悉了一个词,内卷化。这不是一个新词,但时代却赋予了它新的价值。
也许我们应该坦诚的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已经告别了高歌猛进的时代,发展的空间似乎已被“智子”锁住,无论技术、学术、意识形态、经济,还是认知,都陷入了瓶颈。

我们可以在很多领域搜索到内卷化的案例,但我最想说的还是大洋彼岸的那次世纪之选。
很遗憾,我的朋友们,尤其是前关天的朋友们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这种分裂的激烈程度,决绝程度似乎更胜于2012年由于方韩大战而引起的撕裂。

从2019年左右至大选前,我所在的一个好友群针对美国的党争,几乎永远只有一个论调——特朗普如何英明神武,白左如何愚蠢误国。他们引用了大量中文公众号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塑造出特朗普高大智慧的形象,也塑造出他的对手们愚昧丑陋矫揉造作的嘴脸。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大洋彼岸那个国家的理解全被这类信息占据,以致我也陷入了与他们相似的认知中。
说“几乎永远只有一个论调“,是因为偶尔,有那么一丁点零星的质疑,在一片特朗普的颂赞声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但仅那么点就够了,仿佛迷梦中一道突如其来的光,在看到那条短短的稍纵即逝的信息的那刻,长久养成的一个思维预警机制瞬间苏醒:当你始终只听到某一方的观点时,请对它保持怀疑,并尽快寻找另一方的观点。
在略微思索片刻后,我在群里说了这么一句话:
如果一种意见被一个国家至少50%的人认同,而我们却在一味否定它,那么错的未必是他们,而是我们。

但这句发言很快被淹没在新一波对特朗普的赞美中,我继续保持沉默,同时也开始反思,在过去那段时间,我是不是陷入了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一个必须和内卷化共同讨论的词汇。它可以解释为:只愿意接受和自我认知标准相同的事物,并拒绝任何向背的信息。简单地讲,就是在这种茧房里只能维持一种声音。
在我所在的那个群里有非常明显的信息茧房特征,大家在一种雷同的判断下自娱自乐,互相印证。
如此一来就产生了信息茧房的孪生子:内卷。更具体地说就是认知内卷。
此后,我开始搜索大量第三方和另一方的说法,交叉鉴别,删选出可信的基础信息,再用逻辑将它们编织起来,终于发现,事实和他们所陈述的相去甚远。那一直被否定的一方被严重妖魔化了。
至少,特朗普的胜算没那么大。

大选结束前最后几天,这个群始终被一股毋庸置疑的乐观精神包围,以致看到任何认为拜登会获胜的言论,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嗤之以鼻:”连***也糊涂了“。
然而事实的发展和他们的判断恰好相反,而且越来越远。那时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呢?他们多数认为:特朗普在下一盘大棋,并且他们开始相信一个又一个的阴谋论,认为拜登一方动用所有力量操控大选。
于是之后几天的剧情总是这样的:抛出一个阴谋论,然后群里有极少部分人开始辟谣;再抛出一个阴谋论,接着再辟谣……再不断信仰新的阴谋论的时候,仿佛上次的打脸从未发生过。就如网上常说的“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他们所有的信息都来自川粉一方传播的说法,所有的内容都是来自公众号、FASEBOOK、推特,内容或是复制粘贴不知哪里来的消息,或是一些出处不详的视频,几乎没有任何来自严肃媒体的信息。
但他们的逻辑倒是可以自洽的——所有的严肃媒体,包括一直同情特朗普的FOX都被利益集团收买了。反而是网上的小道消息才可信。
当越来越多的谣言被揭穿,他们最通常的应对是:“别急,好戏还没上演”。
这样的剧情终于进行到1月20日前夕的那次闹剧。那一天对他们来说,如同听到了武昌的枪声,但事实证明,那顶多只是慕尼黑啤酒馆的枪声。
当微弱的硝烟散去,什么好戏也没发生,反而使局势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他们终于沉默了,有一段时间我看不到他们再有新的相关发言。
你以为他们承认自己错了吗?不,不可能,当一个人始终陷于信息茧房,他是不可能从内卷状态解脱出来的。

就如1840年,即使清朝政府在所有层面都一败涂地,但他们还是相信,中学胜于西学。相信天朝上国的千年大梦依然可以延续。
为什么?因为自明以后,中国的内卷足足延续了500年。
“(夷兵)而腿足裹缠……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这是号称当时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一份奏折中的原文,林则徐尚且如此,何况他人。

内卷的时间越久,信息茧房的那层外壳越坚厚,茧房中的人越难以破茧而出。

有一次,我实在不忍心一位朋友始终困于这种茧房:放开这件事几天吧,把心思用到别出去。对方未作回应,我猜测,这规劝大抵是无用了。于是只能叹曰:你陷得太深了。
我真的很遗憾,因为在那些依然困在茧房里的人,有许多曾是我尊敬的师友,然而现在,我与他们正不可阻挡的渐行渐远。



二、主义的乡愿


很多时候,人们认可一个观点未必是这个观点符合他们的三观,而是因为,这个观点是自己某个好友坚持的。
他或者很信任这个好友,或者想保持共同话题,或者珍惜这段友谊,所以选择认同,继而选择维护。
在特朗普大选闹剧中,许多朋友便是如此。我把它称为“主义的乡愿”。

我觉得在那个群里,许多群友就是因为“主义的乡愿”而选择自己的站队,又因为认知的傲慢,对自我判断的强烈自信,最终使他们深陷于一种判断中,拒绝接受与之相反的信息。
互联网上许多争论都是由此而起,一开始是旁观,后来开始助拳,最后是助着助着自己也走到了那边。党同伐异,一个乐于思考的人也会如此。理性之外还有人情,人非草木终有所执。
我如果很珍惜一段友谊,我必然也会如此。在过往的许多争论中,我相信自己也经常陷于“主义的乡愿”。为争而争,为意气而意气,而不是为真理。
有什么解决方案吗?
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和一切思想团体保持一段安全的距离。
所以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吗?
是的。
思想是一张无限大的路网,越往前分叉越多,最终,那些坚持一直往前走的人会发现,身边的人将越来越少,直至形单只影。而能维系彼此关系的只有一种途径——宽容。


三、新社交平台的本质


当互联网浪潮汹涌来临时,我曾和许多朋友一起欢呼。认为一个全新的无比美好的时代将就此开启,人们将因为能轻易的获取大量的信息,而走出偏见,开阔思维。谬误将在无比透明的信息空间面前,无处遁形。
但当大潮真的涌来,我发现事实和我们当初的判断全然不同。
偏见不但未消除,反而越来越深。无论东西方,都是如此。海量的信息浪潮里涌动的除了真实的信息,更多的是各种噪音。
分歧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而且还在不断产生新的撕裂。

为什么会如此?
因为我们终究未能通透人类的本质。
思想是一项艰难的修炼,人类无法始终保持理性,思想需要休息,尤其在未知领域倾向于获得那些更易得到的答案。
于是有人开始不断生产这种答案:你瞧,真相就是这样,你就信了吧。如果这个答案恰恰与他过往的认知相符,那么他极可能就这么信了,而不会去自我考究。
大家都去过医院吧,是不是会非常信任医生的话?因为医学是一门太过专业的学科,普通人很难掌握,所以只有信医生,而不会自己去学习。
所以为什么一些健康养生的谣言很容易流行,因为我们急需要某个健康常识,可是我们又太不专业,所以我们难免被骗。包括我。
为什么老年人尤其容易被骗?因为思维不如从前敏捷,只能更盲目的相信那些现成的答案,比如中医养生。

说了那么多只是为了说明,人类的这个惰性——思维的惰性不是互联网能医治的,反而因为信息获取的便利,会让人类更惰于思考。
思维惰性的本质是:总倾向于相信那些符合他们认知的事物。当海量的信息砸来,人们不能一一吸收的时候,他们就会从信息海洋里逃出去,逃进一个他们熟悉的港湾。他们觉得这个港湾很美好,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就可以发现,那个港湾其实就是“信息茧房”。
这些茧房有各种表现形式,比如某个微信群,某个10万+的公众号,某个“标签”,某个小组。

这就是互联网的本质,它反而固化了一些偏执的观点,因为人们只爱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物。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一些社交媒体的算法加剧了这种状况。他们根据用户过往的浏览记录向他推送相应的信息,于是当那个用户打开这个社交平台,眼前看到的全都是自己要看的。
某某人就是个坏蛋,某某事真相就是如此。某个专家反反复复的出现在他的首页,发表者他熟悉的那些观点。
在这些答案的海洋里,在这些自己非常亲切的论述里,他们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理。
而往往,那些只是他们以为的真理。

微信甚至比任何社交媒体走得更远。它可以屏蔽一些你不想看到的人的信息,保留那些你乐于看到的人,然后过了一段时间,那些被你屏蔽的人将淡出你的朋友圈。
你也可以给所有人贴标签,然后将信息发布给那些“可浏览的联络人”,于是有些人再也看不见你的信息,而有些人则一直能看见。
你还可以退出所有你不喜欢的群,只保留那些你最中意的群,在那些群里,人们只会说你爱听的话,你觉得你找到了组织,然后说“整个世界,清净了。”
然而最终,所有这一切的决定都是你编织起的自己的信息茧房,而你,也被别人编织进他的信息茧房中。茧房之间犹如两个平行宇宙,难以交集。
如果突然某一天,你看到了另一个平行宇宙的信息,你会无比惊讶——怎么世界上还有这种认知?

惊讶吗?饭圈、二次元,不都是如此吗?

有一段时间我一口气退出了很多微信群,因为那里有个人总说一些我很反感的话,我一分钟都不想看见他。
但后来我觉得,我还是要和那些意见相左的人保持必须思想的联络,我需要看见他们的观点,那些观点会像镜子一样照出我的观点,照见它我忽视的一面,而只有这样,我才能最大限度不被信息茧房捕获。


四、宪政和决断力


所有的政治学家都应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宪政和决断力,彼此该如何和平共处。
刘慈欣是个很典型的小说家,在他的笔下,人类始终处于危机状态,此时必须有强人站出来振臂一呼,让意志软弱的人们团结在他周围,共同度过难关。
在那种状态下,自由必须让渡给秩序,浪漫必须让位于纪律。
危机状态的终极形态是黑暗森林,智慧在此无用,反而智慧越高,越信奉黑暗森林体系。高级指挥面前,低级文明都只是蝼蚁。
《三体》、《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每一部他的代表作无不如此。

我一直对刘慈欣的见解持保留意见,但我也不得不承认,世界确实时而如此,就如这次疫情。在自由面前,生命似乎成了它的牺牲品。
我最遗憾的是,在疫情发生之初,一些我很尊敬的师友,以及公众号纷纷发表评论:认为某个国家疫情防控很先进,我们应该学习。一会儿是日本,一会儿是新加坡,一会儿是英国的群体免疫,一会儿是以色列,当然最多出现的是美国。
然而到了现在,这些迫不及待地言论都被一一打脸。
为什么这么急用用过往的认知去匆忙得出某个判断?在一个前所未见的事态面前,为什么不保留一些谦卑和审慎,以及客观?为什么不能再细心观察一段时间?
到了年底,我所在的城市外贸订单应接不暇,工厂日夜开工,而其他发达国家则形势依然严峻。
至少在当下,中国的防疫成果应该被肯定,暂时的秩序换来的是社会的平稳过度,以及经济的迅速复苏。

西方经典政治学早就阐述过决断力和宪政之间的关系。它们必须同时存在。互为依存,因为共同体时而会发生危机,需要必要的决断去处理某些紧急事务。
那么宪政该处于何等地位?是不是必须为了可能出现的某次危机,而将宪政始终置于决断之下?
对此,我依然认为应该是相反,即应该在宪政框架下形成决断的形式,毕竟自由,才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目的,而不是为存在而存在。除非人类承认,他们并不比其他生物更高级。
但这是个复杂的技术问题,至少到目前位置,我没有看到理想的答案。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没有一个及格。
中国的方式未必最好,但我觉得,至少有值得东西方共同借鉴之处,并作为宪政的必要补充。


五、消费主义和人的自我约束


年末有一部DC的大片被舆论界批的体无完肤,就是《神奇女侠1984》。
最激烈的批评家认为,影片输出的三观问题严重,为什么人类的梦想在影片中如此自私而不堪?难道人类不该有梦想?

可是我却很认同《神奇女侠1984》,因为看到这部片子我想到了一个当下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消费主义。
2020年,对网贷的反思从所未有的彻底。由于年轻人获得网贷太过容易,原本做梦也得不到的事物,原来遥不可及的梦想,在轻松获得网贷下,几分钟就能实现。最新发布的IPHONE,最好的球鞋,最好用的护肤品,最新款的衣服包包,还有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都触手可及。
然后呢?轻易获得的消费力被轻易挥霍,但收入却始终跑不赢不断加大的消费和债务,于是不得以债抵债,利息越滚越高,直至无以解决,早早成了失信一族和破产一族。

人们未必能管理好自己的梦想,尤其是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年轻人。
当性成为自由,人们不再去约束性;当消费成为自由,人们也会放纵消费。梦想时常和欲望纠缠在一起,心中的道德律是个艰难的事物,人们终其一生,或也难以获得。
还有些梦想,本身或许无可厚非,比如财富和权力,但是该如何获得它们呢?这就会存在问题。
《神奇女侠1984》其实不是在否定那些梦想,而是在否定梦想获得的方式,许多人性的阴暗面会在人们不顾一切去追逐梦想的时候,不经意地出现。
它们是人类无法逃脱的深渊,你可以视而不见,但它们不会因此消失,反而会因为你的疏于防范,悄然占据你的世界。
梦想最理想最安全的状态还是“梦想”最初的状态——你可以为了它不懈努力奋力奔跑,但如果它们被轻易获得,反而会适得其反。

因此有时,你需要一样东西去约束你的梦想,就是在你的梦想和现实存在冲突的时候,在梦想和你的终极利益,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你需要一个“神奇女侠”向你大喊一声:快醒来,那暂时还不属于你。
我觉得,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所在——承认人性的缺陷。


六、女权问题


近期的一集《奇葩说》设置了这样一个议题: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
这是个有问题的议题,一些老练的辩手都发现了,但很遗憾,在那一集里,即使黄执中、陈铭这样的高手都没有把问题说透。

彩礼又叫聘礼,是男方家庭给予女方家庭的,因为旧时女人出嫁即成了他家的人,故聘礼最终的获益方只是新娘原有的家庭,而与新娘本人无关,和新娘新的家庭无关。与之相应的是嫁妆,是女方家庭给男方家庭的,这才与新娘有关。
但在辩论中,正反方都把彩礼和红包混淆了,彩礼成了婆家给新娘的礼物,这从根本上混淆了议题的本质。
彩礼既然是一个家庭给另一个家庭的,因此彩礼所指向的婚姻也成为两个家庭之间的一场“交易”,而不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完全脱离彼此家庭后的独立婚姻。
因此彩礼这个词本身就是与“独立女性”冲突的,因为彩礼所指向的婚姻本身就不是独立的。一个存在于一场不独立的婚姻里女性居然声称自己的很独立,这不是很荒唐吗?

因此那集《奇葩说》很失败,辩论的内容也确实划入“奇葩”,欧阳超、女团辩手,甚至包括我很喜欢的傅首尔,她看着稿子读了一大段关于独立女性的鸡汤,却没有一句是指向辩题本身的,而颜如晶根本就耍起了小女生的无赖,满嘴的“任性”和“我就要”,难道连小女生的无赖都要被贴上独立女性的标签吗?
在这一集《奇葩说》里,可谓是“独立女性”一词被黑得最惨的一次。只有那位教授哲学的嘉宾,把问题稍稍说清楚了一些。
学哲学的逻辑功底到底不一样啊。

独立女性一词也被讨论到如此面目全非,女权主义的舆论生存环境自然更为艰难。
我一直觉得当下的中国是不适合讨论女权主义的,因为逻辑教育未深入人心,所以问题也会被扯得七零八落,离题千里。

女权主义的批评者总是莫名其妙地把女性的消费主义和女权主义混为一谈。认为女权主义就是既要这个又要那个。他们树立起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对象,然而自顾自的加以攻击。
然而中国的女权主义本身的话语环境自然也极不理想,或者说权利一词本身在当今的中国就缺乏平和开放的讨论环境,所以中国的女权主义者很难把真正的女权主义说清楚。
女权主义的本质只是平权,但这个词对当今的中国也太超前了,所以完全没法深入讨论。

独立女性相对简单一些,但居然也被一个相对有一定思想性的节目讨论得面目全非,何况女权主义?

独立女性这个议题其实和当今中国也很遥远。中国的女性普遍陷在消费主义陷阱里,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个矛盾。
无限的消费欲望和有限的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对大多数普通女性来说,结局只有两个,要么放弃消费主义,要么被一段能满足她消费欲望的婚姻(或感情)捆绑。
否则,她们就要陷入网贷的陷阱,继而处于破产的边缘。
因此,她们如何可能实现独立呢?她们中幸运的一部分找到了一个爱她们的,愿意为她们付出一切的男人。但过来人都知道,这种人在男性中属于稀有动物,千年等一回,可遇不可求。而且这些女性也不独立,她们离开不了这个家庭。而那些等不到的,更只能在苟且的环境中过往一生。
楼主:草鱼子  时间:2021-02-04 21:15:53
结语:BBS在今天的意义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曾不确定可以在哪里发表。
我自己的公众号以城市研究为主题,我夫人的公众号讲的是时尚和文艺,我合作的公众号都是以地产为主。
至于今日头条,它的客群,它对内容垂直性的要求,和它飘忽不定的审核标准(和从业人员素质关系极大)都让我觉得,并不适合在那里发表。

但幸好还有天涯。
曾经我们认为BBS是一种古老的,不合时宜的互联网平台,它的便捷性、交互性都不及微信、今日头条等这些新兴平台。
但我认为BBS的存在依然有意义。它不依靠算法来筛选信息,让所有信息都尽可能公平的呈现;它为发帖制造了一定门槛,多少杜绝了低质量的发言;它保留了版主审核的权力,防止粗制滥造的信息大量出现;它也有一定的宽容,让有价值的信息能保有一席之地。
我觉得越是当下这种时代,BBS越有存在的价值,而不是相反。

至少,这次发帖,还能让我找回些许当年的感觉。

楼主:草鱼子

字数:706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21-01-27 17:41:18

更新时间:2021-02-04 21:15:53

评论数: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