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母亲的诗

母亲的诗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1-31 19:22:42
母亲的诗
过去很长时间,知道母亲是一个好妈妈,好校长,后来得病在家,又经历文化大革命,二三十年,也是一位坚强的老人。却从来不知道,妈妈年轻时,曾一名文学青年。当年她在江苏第二女师读书时,甚至还在小学读书时,就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诗文画作,现在发现的就有七件(一画、三文、三诗),三件校刊上的,或许可以说是作业练习。另外投寄发表在校外刊物《少年》《知新》上的诗文,总可以称的上文艺青年的创作了吧。
《杂诗》一首和另外二 首小诗一起发表在1923年的一期《知新》上。那时侯,新诗还在“尝试”阶段,文艺青年写的多数还是五言七言的古体诗近体诗。这三首也是。下面就是《杂诗》全文。
沪上甫来黎黄陂,大盗窃国入京畿。
人民元首竟堪逐,共和政治自此非。
愧有电文报章载,裁兵宪制天下欺。
项城走卒无良者,阿瞒后裔已可知。
爪牙满布防人讨,更谋结党多树私。
世有军人不识丁,总统不识实所稀。
中国总统却如此,故尔友邦莫不奇。
军人素称爱国者,耶徒玉祥洛阳吴。
今忽大变所怀志,低首下心把曹扶。
军人扶曹岂足责,沽身议员实可诛。
仅为区区五千元,不惜猪仔被人呼。
一己名誉固丧尽,中华国体焉有余。
且看孙文定粤局,北连奉张浙合卢。
义旗共举来征伐,大好山河仍还吾。

一九二三年,作者是二十多岁的女学生(那时后师一年级生,或相当于现在中师一年级)。这是一首时事诗,写的是民国元年到十二年这段时间的当代史。当代史不大可能进入学校的课本,即使现在的中学生,历史课本上有这一段记载,可能也不一定能认得出这诗中提及的当时民国军政人物姓名吧(袁世凯,黎元洪,曹锟,冯玉祥,吴佩孚,孙中山,张作霖,卢永祥)。即使知道这些人这些事,可能也就是从课本上学到的一些知识。这首诗对当时不可一世的军政当局人物,有的讥刺批判,有的寄以厚望,最后结以大好河山仍归吾,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身份和感情。这充分证明,作者非但是文艺青年,还是革命青年。
再看看另外两首诗。
赋得山中一夜雨
一夜萧萧意,泉声入远湾。
如何千点雨,不隔万重山。
毓秀苍松色,含滋翠柏颜。
红尘从此净,白水自相环。
处处烟云密,瀯瀯壑谷间。
四围成画本,抚景老僧闲。

幽人乐与竹盘桓,暑日闲来我亦欢。
暂借古人诗一句,森森竹里复生寒。
《知新》1923年第6卷第1期

那首《杂诗》饱含青年的热情和时代气息,这两首竹和雨,比较的悠闲,透出传统的诗情画意。《青春之歌》里塑造了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对立的形象,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在一九二三年一个文艺青年身上,却可以兼备着这两种气质!
一九二三年,母亲还是在校学生,一九二六年毕业做小学教师,还要过几年才结婚,然后有了大哥和我----,一九二三年之前,她在刊物上发表的诗文,现在我们找到六篇,那这以后好几年里,会不会还有其他诗和文章写出来,而还隐 藏在什么地方?
母亲写这首诗,时年二十二岁.现在我外孙是二十三岁了,他在美国上的大学,毕业后工作过一年,又考回到学校读研究生了。但是如果拿这几首诗给他看,当然他是写不出来,恐怕连读明白也做不到。而且他们这些青年所关心所喜爱的东西,自然也和外祖奶奶那时的青年大相径庭了。时代在进步,但是遗漏掉的东西或许也太多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1-31 19:22:42
新华社记者钱行,她与毕明迩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不过我读到过她的作品,她未必知道毕明迩吧。关版说的百度上知识,是不可靠的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1-31 19:22:42
说到格律娴熟的诗,这诗的格律,当年应是学校里要教的,不像现在一些人写古体诗近体诗,只是自学成才,知道要用韵,不知道要讲平仄,所谓用韵,也不过是差不多,不规矩的。懂的人看得出,不懂的人或许也不明白。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1-31 19:22:42
时代在进步,但是遗漏掉的东西或许也太多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1-31 19:22:42
军人扶曹岂足责,沽身议员实可诛。
仅为区区五千元,不惜猪仔被人呼。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1-31 19:22:42
母亲的这些诗,将收入即将出版的家庭档案一书。见另帖。

楼主:毕明迩

字数:1504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7-02-22 03:57:00

更新时间:2021-01-31 19:22:42

评论数:3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