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连载:后三国风云

连载:后三国风云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312
已报周师入晋阳 ――东西合璧


虽然高纬逃跑,可城内的士气并不低落,因为他们找到了新的天子――高延宗。由于群龙无首,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策划下,城内将士一致逼迫高延宗接替高纬成为天子。要是高延宗不当这天子,大伙都不愿为其卖命――高纬已让所有人绝望了,我们需要新的激励。

高延宗在半推半就中当了皇帝。这皇帝是临危受命,很不好的差使。高延宗必须要做这三件事:第一件是激励人心,第二件是激励人心,第三件是激励人心。唯有如此,才能让军士去舍命相拼,才有可能背城一战。

他下令,把那批围绕在高纬身边的小人全抄了家,一共十几家。此举一来惩治小人,利于提升士气;二来,不是军费紧张嘛,这十几家平时搜刮的都是民脂民膏,富得流油,不抄他们抄谁?

他下令,掏出晋阳宫的府藏,将钱财分发给将士们。重赏之下才有勇夫嘛!高延宗明白这道理:如果一旦城陷,这财富还不是全为周军所守?只要江山在,还怕千金不复来?

他下令,将高纬后宫的美女移出深宫。倒不是放回民间,而是全部转到了军营。万一破城,她们还不是被周朝的士兵糟蹋,还是早点嫁给本国的将士为好,好歹也是为国捐“躯”。

发钱,发粮,发女人,一切皆以鼓舞人心为目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这座岌岌可危的城市。而高延宗还异常亲民,四处接见普通士兵,一边直呼其名,抓着手久久不放,一边又痛哭流涕,说些“全靠大家为国捐躯”的感激话。

虽然都是高欢的孙子,可这两皇帝竟有天壤之别,众人也愿为这新皇帝出力卖命。加上晋阳是高欢根本之地,民众也异常热爱这块土地,几乎全民皆兵了。连那些男娃女童,也挽起袖子跑到屋顶,捡起瓦片石块来打击敌人了。同仇敌忾,十万儿童十万军,差不多就这意思了。

用现在的时髦话讲,高延宗要让周帝国主义陷入齐国广大人民的战争狂潮中不能自拔。

宇文邕也到了晋阳,他的军队已将此城围得如同铁桶般严密。数万周军,尽着黑衣,所有旗帜也为黑色。只有这个词能贴切地形容出这恐怖的场景:黑云压城。

从城里向外四望,城外是人山人海黑压压的一片。黑色,是一种让人压抑的颜色,意味着绝望和死亡。

对周军而言,已投入了举国之力,这场战争志在必得,一定得赢;而对齐军而言,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输了便意味着亡国。一个铁定要赢,一个打死不想输,注定了这将是一场异常残酷的血腥争斗。

高延宗让另几位将领防守东门、南门,而他自己选择了困难最大的北门,因为进攻北门的是宇文宪――北周最能征善战的将领。高延宗虽知城内空虚,却毫不畏惧,挺着他那堆大肥肉,扛着大长矛来回飞奔督战,竟然异常敏捷,左突右冲,几乎所向无前。

可守城当天,东门还是出了大问题。愿意卖命的人虽多,可抵不上一个卖身的人来得可怕。还未开打,东门的守将段畅觉得还是早点投敌比较有前途,率领千余骑兵投降了宇文邕。

有了“齐奸”领路,周军更是如虎添翼,进攻得更加猛烈。

黄昏之际,周军一举将东门攻下,终于入城,而跑在最前面的竟是皇帝宇文邕。

以前说过,宇文邕不顾千金之躯,常身先士卒。这回,他又冲得太猛了,已经深入城内焚烧佛寺了。当他这一路突飞猛进的时候,其余各门并无起色。由于夜里一片漆黑,而城东的地形又特别复杂崎岖,后续和支援部队并不清楚这里的战况,来不及过来驰援。

破城后最忌讳的就是孤军深入。而这时,高延宗和南门将领闻讯后,立即返回城中。两人分部结阵而前,两路合击单兵作战的宇文邕。

宇文邕一时猝不及防,加上兵力不足,难以以寡敌众,最后完全退却,向城外撤去。崩溃了的周军争门而出,高延宗立即下令将东城门关闭,要将城中的周军赶尽杀绝。高延宗很兴奋,因为这是唯一能翻身的机会了:一定要把宇文邕砍死,当然要是能活捉更好。到时,只要周军六军无主,自然崩溃。

由于周军混乱造成拥堵,人人互相踩踏,人群把大门堵死了。这下可好,由于死尸堆积,齐军关不了城门,而后头的周军也难逃出生天。周军在前头争相逃难,齐军在后头随意用矛戳,用刀砍,慌不择路的周军完全成了人肉包子。 没有逃出城的基本都被杀光,死者有两千余人。

待战斗结束,已至四更天,城内死尸堆积无数。高延宗急忙下令在城中寻找宇文邕的尸体。他有一种预感,确信那个长满胡子的对手,肯定埋在死尸中。

按常理而言,宇文邕一马当先冲在最里头,身边的护卫也被杀伤殆尽,而城门又被乱兵、死尸挡住,必然没有逃出生天的可能。

可当在深夜里把所有的死尸翻个底朝天时,高延宗失望了。长满胡子的尸体倒是有的,可唯独没有宇文邕。如果宇文邕没死,齐军的这场胜利相当于失败。

大胡子宇文邕是如何逃出去的?

当时也是九死一生。宇文邕身边的护卫全部被齐军杀光,而齐军的刀剑也屡屡向他击来。倒霉的是,宇文邕的外貌特征太明显了――这一长把胡子,到哪儿都是焦点。

这时再上演割袍断须的好戏也来不及了,宇文邕已被死死盯上了。

宇文邕自己都绝望了,身边护卫寥寥,前有死尸堵路,后又有追兵跟随。他的侍卫张寿在前头死命拽着马首,后头的贺拔佛恩用鞭子敲打马尾,从尸体、活人身上一路踩踏而去。后头的齐兵一直紧随,刀剑多次与宇文邕擦肩而过。

而城东一带又特别崎岖不平,宇文邕在漆黑的夜里四处寻觅回营的道路――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惊慌的时刻。幸亏新降的齐兵熟悉道路,又特别地卖力,总算逃得一命。

正是宇文邕的急于求成才险些造成全军的崩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人都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帅不能当将使,而宇文邕几乎把自己当成士兵来用了。经此九死一生后,宇文邕终于累倒了,他胆气全失――如同他父亲当年兵败后要枕在别人腿上才能安心一样。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告别一段时间。

还剩下2万字没写,对这近45万字的长篇历史评传而言,不算多了。接下来便是杨坚篡周,三国归隋了。

先留着这2万字吧。等下册出版了,全部同时一并贴上。不是为了卖书,也不是为了防盗版(也没人去干这傻事),书商对我也没要求,不过,算我体谅他们,尊重行业规则,先寄存一下这两万字。

谢谢大家的一路伴随。下册出版之日,便是我们再见之时。我会全部贴完的。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313
已报周师入晋阳 ――东西合璧



由于部队四散,手下的多数将领也很是惶恐,皆认为走为上策,应先回关中休整为宜。

这下惹得另一位将领宇文忻急忙怒喝:“破城士兵由于轻敌,才微有损伤,何足顾虑?今日,破竹之势已成,怎能放弃而去?!”

的确,这是千载难逢的破城良机。放弃的可不只是晋阳城,而是统一东西的大业。

而宇文宪和上柱国王谊说得更为悲观:一旦撤军,别说卷土重来了,估计连关中都回不去,路上就会被跟随来的齐军完全歼灭。

前面虽是刀山火海,可后面也是万丈深渊。只能进,不许退。进还有希望,退只有死路一条。

最具说服力的理由,并不是来自这群勋贵口中,而是那位刚加入周军阵营的北齐降将――段畅。段畅是东门守将,他对城内的底细一清二楚。他知道高延宗只是在死撑而已,稍微再费点力气,破城便是板上钉钉之事。如果不是对双方的实力判断得如此清楚,他当初何苦冒险要投敌呢?作为降将,他一定要立功,才能取得新主子的信任。他竭力劝诫宇文邕要顶住。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清醒的人口中。这几个人清醒,很正常;让此刻的宇文邕清醒,让他跟平时一样豪气冲天,所向无前,的确有点为难。他刚经历过九死一生,又是饥肠辘辘的,让他立马再去冲锋陷阵,这得需要太多勇气。

“丈夫当死中求生,败中取胜!”宇文忻刺激宇文邕的话依然响在他耳边。他战胜了怯懦,他停驻了战马:决不能当那个灰溜溜逃去的失败者。

鸣角收兵,明日再战!

一听闻皇帝安然无恙,四散的周军又迅速聚拢,很快又恢复了以前的阵势。 第二日,更为猛烈的进攻开始了,快得让城里的齐军猝不及防。

周军的目标还是东门,那座让宇文邕险些丧生的鬼门关。宇文邕是那种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典型。

段畅所言不虚,城内的防守果然极为空虚,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东城门轻而易举地又被攻破了。很奇怪,今天齐军不但防守的人数少,而且都是睡眼朦胧的,两腿发软的,像是被人下了药,几乎一碰就倒。

昨日还英勇善战的齐军,一夜之间,怎会堕落得如此迅速?比我们的某些干部堕落得还快呢?

原来昨夜的那场胜利让他们欣喜若狂了。几乎所有人都涌到酒坊里狂饮去了,这场战争太压抑了,他们需要痛饮解愁。这一喝便过了头,全都东倒西歪,日照当头,他们依然躺着呼呼大睡。高延宗毫无对策。

当他们欢庆这场还未到来的胜利时,失败的厄运已经提前比胜利降临了。高延宗率军抵抗不住,跑到城北,逃脱不了被活捉的命运。宇文邕很是大度,下马紧握住高延宗的双手。昨天,宇文邕还差点命丧高延宗之手,而今天高延宗反成了宇文邕的俘虏。

面对宇文邕的过度示好,高延宗不卑不亢地回应:我这可是死人手,就不要脏了至尊的手。

宇文邕倒是很会安慰人:咱俩都是天子,本无怨恨,还不是为了拯救百姓打得头破血流的?别担心,无论如何,我不会伤害你的。

这种从帝王嘴中出来的话是不算数的,至少是不会一直算数的。


晋阳城破,北齐已近于亡国。身在邺城的高纬更加惶恐不安,不知何去何从。任城王高孝珩建议:陛下,把你宫中的美女、财宝全都捐献出来,犒劳三军!

高纬一听,不理不睬,脸变成猪肝色,心里暗骂:敢情不是你的女人,你的财宝,让我捐,没门。我宁愿留着给宇文邕,也不给这群家伙。

当初,高延宗自立当皇帝,高纬也是如此咬牙切齿:并州我宁愿给周人,也不能给安德王。

陛下,让你掏钱放血不愿意,那你出来在军中讲几句激励人心的话,鼓舞鼓舞士气。这个不费钱,讲稿我都给你写好了。记住一定慷慨流涕,这样才能打动人心啊。又有好事者如此建议。

高纬一想,这个就是浪费点口水,我乐意。我不差钱,但更不差口水。

高纬像模像样地跑到军阵前,一看底下成千上万的军士林立,一下子头晕了。背熟的讲稿一下子全忘到九霄云外去了。那大臣也的确在刁难他,即便在两三个陌生人前,高纬都会面红耳赤的。这种大场面,他更是一言难发了。

怎么办?底下的人都等着呢,总得糊弄过去吧。高纬灵机一动,突然朝天哈哈大笑起来,当场自嘲了起来。他身边的那群小人一听如此,也连忙跟着大笑。
一场本该众志成城、誓死捍卫家国的军事动员大会在这笑闹中儿戏一般地结束了。高纬们的傻笑声如同鞭子一样抽打在将士们身上。他们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当皇帝的都不当回事,傻瓜才替他们卖命呢!

一看这几个方法都不行,而每天逃跑降周的人又络绎不绝。底下的大臣怕再逃下去,邺城就要变成空城了。赏,高纬舍不得血本;激,高纬又没那本事;那么,逼这一招总会吧?

又有人出了主意:陛下,现在逃跑的都是当官的,当兵的都还向着你。你把五品以上官员的家属全集中在三台。要是官员不肯力战,就一把火把三台给烧了。这样看他们敢不敢逃?背城死战,或许能胜。

高纬还是不听,他的准备就是丝毫不准备。

忧惧之中,他碰到了最开心的事:冯小怜从北朔州回来了。胡太后先冯小怜一步回到邺城,高纬不管不顾,没有出城迎接;一听冯小怜回来了,他立即狂奔而出,把北门凿开,跑出十里之外迎接。果然是生死不相负的模范恩爱夫妻。

望气者又说了:当有革新易主之变。这家伙忒不识抬举了,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高纬听后,这个简单,想了个对应之策――不是有易主之变嘛,那我当太上皇去了,让我儿子高恒当皇帝吧。

结果,八岁的高恒成了皇帝。

不过,对现实而言,这一切都是自欺欺人,纯属于高纬自娱自乐的游戏。周军稍作休整后,又从晋阳东出太行向邺城袭来。

北齐派出的尉世辩带了千余骑兵前去侦察周军的行踪。这一千人胆战心惊,跑到太行山口,登高远望,突然看见远处黑旗涌动,黑压压一片而来。尉世辩吓破了胆,连忙撒开蹄子(主要以马的蹄子为主)往回跑。

路上,他很决绝,没有回头辨过真伪,直至跑到邺城郊外的紫陌桥方才停下来喘气。事后才知,那些所谓的周军旗帜只是一群鸟而已(乌鸦的可能性很大,都是黑色的)。这世上不只有惊弓之鸟,惊鸟之人更多呢!

面对几乎不设防的邺城,宇文邕的部队一路高歌猛进,很快杀到紫陌桥一带。在城下,两军大战了一回,周军再次轻易获胜。高纬率百骑仓皇东走,准备投降陈国。其余未走的王公大臣皆全部降服,宇文邕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邺城,完成了父亲之愿。

高纬一路狂奔,逃到青州,留下了高阿那肱防守济州。墙倒众人推,高阿那肱看大局已去,也走上了与穆提婆的一样的路――暗中投降了周军,而且这小子更坏,准备活捉高纬,献给宇文邕。

高阿那肱不断送信给高纬,忽悠他:周军尚远,路上的桥路皆已被我毁断,陛下无需过急。

高纬听了这好消息,自然也不着急,在路上直晃荡。结果等周军兵蜂一至,高阿那肱马上投降,周军继续南攻,立至青州。

当时的高纬正忙装着一大袋的金子,捆在马鞍上,带了皇后、妃子、儿子向南逃窜。结果逃不远,被周军的先锋部队全部捕获,押往邺城。高纬没想到最后出卖自己的都是自己最为宠信的人。

齐国其余的残余部队,也在齐王宇文宪等摧枯拉朽中的攻势中,被全部击破。至此,除东雍州、营州尚有两将坚守外,北齐的五十州,三百零三万户,两千万口全部易帜,成了北周的州郡,成了宇文邕的子民。

营州之所以不下,是处在东北边境,将官高宝宁又甚得人心;而东雍州处在周齐边境,却能坚守,的确是奇迹。

缘由在于东雍州行台傅伏,是当年捍卫黄河击退宇文邕的北齐良将。宇文邕返回长安时,路过冬雍州,让高阿那肱前去招降傅伏。傅伏得知高纬已被俘,仰天长哭后,万般无奈下最终降周。

而高纬也因此被宇文邕骂了一顿――因为去年,高纬只给守桥有功的傅伏加封了一级。而宇文邕认为这明显赏轻了,自己厉兵秣马三年之久,却被傅伏阻碍不能北上邺城。如此奇功,竟然只得微薄奖赏,实在是赏罚不均。

高纬等一行被押往长安城,作为战利品,和那些被没收的车舆、旗帜、器物一同陈列在周国的太庙前。高欢和宇文泰你死我活地争斗了那么多年,一直不分伯仲,今日在儿孙里得到了结果。

高欢终于输了,他的子孙,他的家族全都以狗的姿势伏拜在宇文泰的灵位前。

高纬得到了温公的称号,从皇帝变成公爵,倒没让他失落太多;其余齐国王公也一律得到象征性的封赏。在被俘时,高纬的堂兄高孝珩说过这句话:自神武帝以外,吾诸父兄弟,无一人至四十者。

的确,除了高欢自己,他的子孙们还未有活过四十的,不是暴病离世,便是便是死于非命。今日,这诅咒依然还缠绕在他们身上。半年之后,周人便诬陷高纬家族与宜州刺史穆提婆勾结造反,家族中的男丁要全部赐死。这理由找得太蹩脚,近乎荒唐,借穆提婆十个胆,他都不会造反!

高家其余之人全在辩解,只有高延宗傲然挺立,一言不发,自吞辣椒而死。他明白,对于胜利者,找一万个杀人的理由都不难;而对于失败者,找一万个清白的证据也救不了自己。

如果,他是那个胜利者,他也会如此绝情的。

可惜,不幸的是,他却生在这样一个无能的家族,让一个无能的人左右了自己的命运。

唯一还剩下高纬的两个弟弟高仁英、高仁雅,一个是白痴,一个哑巴,躲过一劫,被送往蜀地劳教。其余活着的亲属也一并发往西边充军,全部死在边境。

一个神奇崛起的家族就如此消亡,无影无踪了。当年我逐鹿天下,今日我却成了别人祭坛上的牺牲;只是那个将我上贡的人,你何时来和我同排并坐?那一天不会太远了。

还有两个跟高纬关系密切的女人不得不提。

一个是他的妈妈胡太后。所有的男人都走了,没有生活来源的她得自食其力了――靠什么活下去,只能靠身体;所有的男人都死了,她可以更加快乐,更加放荡了。国可以亡,性福生活不能亡。当了祖母又如何,老娘依然年轻,依然迷人。邺城有男人,长安城男人更多,我还怕活不下去。

她一直快活放荡到宇文家也灭绝了为止。绿帽子带得最多的皇帝估计只能是高湛了。

另一个是高纬最为宠爱的冯小怜。高纬被俘后,对宇文邕只有一个请求:求你了,把这个女人留在我身边吧!宇文邕可不是那种为一个女人发动一场战争的人。对冯小怜这个人间尤物,他轻描淡写了一句:“朕视天下如脱鞋,何况一老妪我怎会在乎?”

拿去,拿去!世上竟有这么大方的男人。要么冯小怜这半年老得太快,要么宇文邕确实铁石心肠,不是男人。

不久,高纬被处死,宇文邕又将冯小怜赏给了代王宇文达。结果这代王被迷得晕乎乎的,自己的发妻也几乎被冯小怜蛊惑致死。可冯小怜依然惦记着地下的高纬,一次弹琵琶时断了弦,还作诗一首怀念:“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

后来,宇文家也走到了头,冯小怜再次被转嫁。这时人老色衰,只能穿上粗布衣裳捣米去了。最后被婆婆逼令自杀,一代尤物,香消玉殒。

唐才子李商隐有北齐诗二首,写得很是香艳。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其二: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我很怀疑,这里的晋阳本该是平阳,估计是大才子故意夸张,特意将时空交汇,形成强烈对比吧。)


我再解释便是多余了。这诗是对这段荒唐人生、离奇王朝的最贴切浓缩的注解了。每回品读,似乎总能看到那些活生生的场景,那些活生生的人。

从去年十月宇文邕攻打晋州始,至今年三月,半年之间,曾经强大无比的齐国竟然轰然倒塌。是宇文邕太强,还是高纬太蠢,你我心中估计各有定论。

唯一可以断定的是:如果东西一统的大业已经来临,那么南北分割的历史便不会长久了。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感谢哥几个还在关注。

下册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版。郁闷。再等一段时间吧。还有两个章节没贴完,十天后,不管出版进度如何,我都继续连载吧。

为了新的东西,现正在左右为难中。

左是想写唐朝,只写最辉煌的一段,长点国人的志气,也扫扫自己的闷气。

右是写皇帝,写两三千里最有性格的皇帝。通过他们,看到我们自己,看透历史。

希望大家给点建议。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16唾手可得――得天下无易如杨坚

欲做西门庆的武大郎

当北周和北齐在经历这场生死之战时,作为第三方的陈朝在忙什么?

隔岸观火,再趁火打劫,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不是。从史书上所有的记载来看,没有找到任何该有的举动。周国的动作是快,从去年十月攻平阳,至正月便已占领邺城,到四月已经返长安献俘。算是一眨眼的功夫。

可这中间至少给了陈朝几个月的时间。

陈国最好的选择是,在北周攻打北齐时,陈顼应该料到唇亡齿寒,救援一下北齐。因为对实力较弱的陈朝而言,北齐虽是敌人,但北周却是更可怕的敌人,维持这三国鼎立的局面对陈朝最为有利,起码能保证安然活下去。

一言蔽之,只有高纬活着,陈顼的王朝才能活着;他们是敌人,可是离了谁,两人都活不了。

即便陈国不去救援,那么趁火打劫也是较好的选择。在北齐的危亡之际,可趁此占领淮北之地,与北周一同瓜分,壮大实力。

可是,陈国的反应让人难以置信,对这场关系自己未来生死的周齐之争,只有一个反应:熟视无睹。

到了十月,离北齐灭亡有半年之久了,宇文家族已在齐国旧地站稳脚跟的时候,陈宣帝陈顼突然醒悟了:该去争抢地盘了。这反应的速度只能用蜗牛来形容。

他下诏吴明彻率军进攻徐兖(今徐州一带),抢掠河南之地。陈顼对这次征伐信心很足,以为必定能一举拿下,所有劝谏的人都被他痛斥而回。

他忘了,面对病弱不堪的北齐,陈军占领淮南之地,花了两年才成;而今天他面对的是强大的北周,雄才大略的宇文邕会让他轻易得逞吗?在高纬手里不抢,非得换成宇文邕,陈顼才乐意去抢,真是个极会挑选对手的皇帝。


五个月过去了,到了第二年二月,吴明彻的部队还只是徘徊在徐州城下,一无所成。因为守城的还是名将梁士彦。

而这时,周军的救援已经到来。周军的主帅是王轨,是宇文邕最为信赖的将领之一,此人谋略很深。他并不急于与陈军决战,而是占据了清水入淮河的河口,用铁锁链条穿过数百车轮,沉入清水之中。这种类似车匪路霸,设置障碍的拦路抢劫作法虽然霸道,但很管用。

王轨不去决战,为何要在这里跟一条河过不去呢?

原来南方驴马少,这样造成有两大问题:军队骑兵少;粮运只能依赖水路。后来有人做过统计,打仗的兵员如果是七万人,那么用人负粮的话,得要三十万人,这是不可行的。一旦要发动大规模、持久的北伐战争,水运粮草便是第一要务。

这次围攻徐州,吴明彻也是带了大量的舟船前来。这些舟船不仅要运人,也且要运粮。而王轨便是在清河――陈军返回的必经之路上布下重兵,守株待兔了。

萧摩诃见情势危急,要趁着周军的障碍未建立之际,建议吴明彻要立即派兵进攻,使周军的阴谋难以得逞。这是陈军唯一能全军而退的机会了。可萧摩诃在向主帅吴明彻建议的时候,估计口气硬了点,急了些,而吴明彻又被伤病困扰,他的回答已经出离愤怒了:

“冲锋陷阵,将军事也;运筹帷幄,老夫事也。”

言下之意是我为主帅,我自有主意,你就不要越俎代庖了。十足地刚愎自用。吴明彻的态度极为蛮横,惊得萧摩诃失色而出。

十天之后,水路断绝,归途渺茫。

屋漏偏逢连夜雨,危急之时,吴明彻背上的重病又加剧了,行动极为不变。最后,徐州城下那堰坝里头的水,成了吴明彻唯一的希望。他让人毁掉坝堰,引堰坝之水注入清河,清河之水暴涨,希冀靠此运气跨越王轨设置的铁锁车轮阵。

刚开始,倒是一路顺利,可堰里的水还是不够,到了清河口,水势越来越小,白忙活一场:所有的舟船全被车轮阻碍住了。陈军进退不得,陷在清河口。而守株待兔多时的周军趁势杀入,陈军完全崩溃。

三万步兵毁于一旦,而主帅吴明彻也被生擒。不久他被宇文邕加封为怀徳公,忧愤而卒。

而萧摩诃亲率八十骁骑一路冲杀,给后头的骑兵杀出了一条血路,终于突出重围。第二日,幸运抵达了淮南,算是全军而返。

陈顼在北伐前,曾咨询过两位大臣,遭到了激烈反对。一个认为放弃舟船之利,去北地与骑兵争雄,是扬短避长;另一人认为师老将骄,不宜攻伐。反正他们传达的意思是:陛下,你老老实实呆着吧,保境安民才是长久之计。

打个很伤人的比方,你就武大郎的身板和财力,却偏偏去经营西门大官人的风流事业,那不是自讨苦吃吗?

陈顼志大才疏,终于选择在一个错误的时间(迟了半年)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本应该是齐国)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放弃舟楫之利,在平原与骑兵争雄)。

这场大败后,陈国老实很多,不再言谈北伐之事,只求自保了。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待闲暇时,回复各位。


尤其感谢那位提出“辣椒”问题的兄弟,是我写错了,已在文稿中改正。

另“APPLEIIe”虽对我有溢美之词,但着实感激,你们的赏识是我写东西最大的动力。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天妒英才

对于陈朝,宇文邕并不着急吞并,这是举手之劳的事。他眼中还有更大的敌人――日渐强大的突厥。而这两个敌人,他都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扫平。

他选择的是先北后南、先强后弱的军事策略。为了消灭北齐,宇文邕容忍了突厥很久。而突厥利用周齐两国相争,从中渔利,完全把自己当成了老子――他们的可汗的确是这么宣称的。

突厥虽与北周结亲,可暗中也在支持北齐。而北齐灭亡之后,它的残余势力也得到了突厥的支持,经常骚扰北周幽州一带。

只要突厥存在,只要这个强大的游牧集团存在,始终是北周的心腹之患。宇文邕等一切准备妥当,决意北伐突厥。

可这场大战却没有发生。

因为宇文邕突然病重了,倒在了离长安城不远的云阳宫里。四天前,他还要御驾亲征;而四天后他倒下了;再过三天,征伐部队停止了所有军事行动。

这场病毫无先兆,突如其来,一向强壮无比的宇文邕,一下子自觉来日无多。他将宇文孝伯――他最为信赖的朋友,召到身边,嘱托后事。

到了六月初一,便是停军的第二天夜里。宇文邕撑回到了长安,与世长辞,享年三十六岁。

如果再给他一点时间,这场自西晋失鹿之后的三百年分裂混战史,应会在他手里结束。而今天,几乎没有人记得他的名字。

他坚强,能在权臣手下隐忍十几年;他尊敬文士,独尊儒家灭齐之后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能得到李德林这样的才子可以效力;他有人情味,四次解放奴隶;他注重民族团结,府兵里已有一半为汉人。

他几乎没有道德上的缺陷,他是儒家尊崇的完美皇帝。


后来,五代的后周,竟然也几乎出现了一个和宇文邕同样命运的皇帝――周世宗柴荣。柴荣破北汉,破南唐,近于宇文邕灭齐击陈。可柴荣也在准备北伐契丹时,身染重疾,不幸身亡。最悲惨的是,王朝的命运也几乎一致――全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在我眼里,结束南北朝的其实是宇文邕。

可惜,天妒英才,壮志未酬啊!

宇文赟的荒唐岁月

继位的是宇文邕的长子宇文赟。在父皇的葬礼上,这位周王朝的新君,镇定地让人心寒――面无戚容,就差鼓盆而歌、欢呼雀跃了。

父皇死了,略有点人性,或稍有点演技的政客,总会愁眉不展,挤也挤出几滴眼泪来。可这位新君连戏也懒得演,他抚摸自己腿上的伤痕(腿上的伤最厉害,别的地方也多的是),痛骂:你死得太晚了!

儿子怎会对父亲有如此刻骨的仇恨,况且已是阴阳两隔?

宇文邕是一个近于完美的皇帝,可是他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人生的遗憾总是如此。


宇文邕生来强悍,任何事都要逾越他人,在育儿方面也是如此。当他希冀自己成为完美君主时,他同样以如此苛刻的教育方式要求自己的儿子。宇文赟便在父亲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偏偏宇文赟很不成器。他是个很正常的男孩,他恋美色,他贪美酒,他喜欢被小人围绕,唯一不愿成为千古明君。他厌恶父亲给他安排好的道路,他不愿去迎合父亲的期望。


宇文邕的挚友也看出了宇文赟的无能,明白朽木已不可雕,太子将来必定难堪重任。

宇文孝伯是宇文邕的族人,又和宇文邕是同学,是那种可以随意出入宇文邕卧内的知心之交。他直言快语,劝宇文邕――趁你儿子还能改变,赶紧请有识之士调教,不然你家就后继无人了。

宇文邕尚不死心,又去问乐运:你觉得太子算是何人?

回答:中人!

听了这话,宇文邕心中已是拔凉拔凉,又继续问:何谓中人?

回答:如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

原来是缺一师傅教导呀!有此二人劝诫,宇文邕也更注重儿子的教育,派了多位正直人士前去东宫教导。而他对宇文赟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完全当成下属,没有体现父亲的一丝怜悯和关爱:和别的朝臣一视同仁,无论寒冬酷暑,也不能休息,该上的朝都得上。

可宇文赟依然我行我素。玉不琢,不成器;可他经千锤百炼,还是保持顽石的原生态。即便在出征吐谷浑的军国大事中,他还是嬉戏玩闹。这让跟他一同出行的王轨(就活捉吴明彻的那位)都看不下去了,结果向宇文邕告了状。

成年的宇文赟又挨了一顿暴揍。其实,对儿子的顽劣成性,宇文邕经常使用家庭暴力,边打还边威胁:自古来被废的太子有多少人?你以为我其余的儿子就不能立吗?

而事实上,其余的儿子都不能立。二儿子和大儿子同为阿斗相,而其余的又太小太小了。

王轨更为心焦,在一次内宴会上,把玩着宇文邕的胡子打趣道:可爱的好老公,就可惜没有好的继承人!

听了这种话,一个作父亲的当然心急如焚。散宴后,宇文邕责怪宇文孝伯――宇文赟的指导老师,怪他没有说真话,自己的儿子还是如此不成器。宇文孝伯的回答让宇文邕更加难受:父子之际,人所难言。臣知陛下不忍痛割爱,所以不再开口。

原来如此。

沉默,沉默,只能沉默。

而王轨更加露骨,再次直言:“皇太子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坚(杨坚)有反相。”

宇文邕更加难受,只得无奈地说:天命若是如此,我等又能如何呢?

当宇文邕听天由命的时候,他已经无可奈何了。在这场父与子的战争中,一向战无不胜的宇文邕输了,输得彻彻底底。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在棍棒中长大的宇文赟赢得了这场战争。现在他高高在上,身边躺着他父亲冰冷的尸体――老家伙,你再也不能揍我了吧。从今天起,他要彻底地复仇。父亲留下的女人,他要尽情地享用;父亲重用的男人,他要无情地除掉。

一个都不放过。他举起了屠刀。

齐王宇文宪功高震主,是第一个要除掉的。

这位英勇的王爷被引入内室绞杀。杀完后,宇文赟又犯难了,竟然找不到合适的罪名。无奈之下又找了大将军王兴、独孤熊等几人,一同杀了,给他们和宇文宪安排了个谋反的罪名。

这几人只是平时和宇文宪走得近了一些,结果遭受了这飞来横祸。时人称之为“伴死”!


其余诸如王轨、宇文孝伯、宇文神举这些宇文邕最为信赖的重臣,也全部被宇文赟逼死。因为宇文邕怀疑他们互相勾结,全在父亲前说过自己的坏话,害自己挨了那么多的板子。王轨当时任徐州总管,如要举城降陈,易如反掌,可他还是忍住了。他宁愿身死,也不愿辜负宇文邕的重托,选择了束手待擒。


等一切障碍处理后,宇文赟开始游戏人生了。他父亲后宫仅十余人;他却要十万佳丽,尽罗天下美色充实后宫,正牌的皇后就达到五个。他父亲节省备至,穿戴不饰金银;他却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要造出比汉魏时代更为壮丽的宫殿来。他父亲南征北战,要统一江南;他虽喜欢狂奔,可纯粹只是为了游玩。

他随心所欲,不仅目中无人,而且目中无天。他当了两年皇帝便厌倦了,他要当太上皇帝。他把皇位传给年仅六岁的儿子,自称天元皇帝。

在礼乐制度笼罩下的君主时代,即便贵为皇帝,仪式规格上还得遵循许多规矩。可在宇文赟这里所有礼乐制度全是狗屁,他就是规矩。他的仪仗服饰的规模全要超过以往的帝王。

他就是天。是的,他不在自称“朕”,而是自称“天”。他自比上帝。他有很多忌讳,从此任何名称、姓氏里都不能出现 “天”“高”“上”“大”这四个字。反正这些最牛的字只允许他一人独享。

那姓高的不是麻烦了,要改姓了。对,统统改成姜姓,因为高姓从姜姓出,让你们更亲近自己的老祖宗吧。

那么,祖先里头还有“高祖”这称呼,怎么办?那就不叫高祖了,叫“长祖”。阿桂公也是如此多多忌讳,不知周先生下笔时是否从周天元这里得到了灵感?


此外还有更古怪的规定,连女人脸上的那点事他都管。除了他的女人,其余女人全部禁止搽粉画眉,严重地阻碍了化妆品产业的蓬勃发展。


他住的地方称天台,凡群臣到天台朝见以前,先素食三天,洁身一天,简直比见神仙还要隆重。


他从长安赶去洛阳,亲自驾驭驿马,一天竟然走三百里,后头的文武侍卫几百人也在后头狂奔。可怜的是,他的四位皇后也得并驾齐驱,要是走得参差不齐,便加以斥责。结果,一路上,弄得人困马乏,跌倒在地的接连不断。

重臣被杀,搞得人心涣散;大兴土木,弄得民不聊生。他和高纬之间有很多近似的地方,都保持着一颗儿童的心。而高纬是要获得人间的极乐,他却去追求上天的威严。

宇文赟自己也玩累了,玩废了。他想成为天,成为上帝,却玩不过命。从公元578年继位,到公元580年,他也突然病倒了。这时的他才二十二岁,突如其来的疾病总要绊倒这个家族。

杨坚来了

宇文赟躺在病榻上,一言难发,连遗言都说不出来了。这一刻他终于只能任人宰割了。而外面的争斗已经热火朝天。掌管皇帝遗诏的是郑译,宇文赟最为宠信的近臣。反正这皇帝已是行尸走肉了,小皇帝才六岁,未来的天下之主(辅助之臣)便由自己几个定夺了。


郑译明白自己的处境,他得罪太多人了,一旦让宗室里的王爷辅政,自己的阳寿便到尽头――差不多就等于给宇文赟陪葬了。

要不自己来,大笔一挥,在诏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可自己到底行不行,郑译也明白,陪皇帝吃喝玩乐,哄主子开心是他的拿手好戏;掌管整个朝政,控制百官众将,自己明显不是那块料。


那怎么办?得找一个实力雄厚、又颇有威望的人来担任这重任。而此人一旦上台,应该会对自己感恩戴德,那么能保证自己前景无忧。

郑译心中已有了绝佳人选――杨坚。

杨坚是杨忠的儿子,袭爵随公,德高望重,为人城府颇深。可是他相貌长得过于诡异,即便想遮掩锋芒都难。不愿显山露水的他,却为了这一副君王相在鬼门关里来回折腾了几次。

王轨、宇文宪都说过杨坚非臣子之相,早晚必反,力劝宇文邕早日除之。宇文邕没下手,只留下一声长叹。而听到这些坏消息的杨坚更加恐惧,天天韬光养晦,生怕成为焦点。

而宇文赟继位后,也非常忌惮这位老丈人――宇文赟的杨皇后(五皇后中地位最高的一位)是杨坚和独孤伽罗的女儿。杨皇后脾气好,口碑佳,却难讨宇文赟欢心。 宇文赟一和她吵架,便如此威胁:必族灭尔家。

这不是简单的气话。不久宇文赟便将杨坚召入宫中,吩咐左右:他若神色有变,立即斩杀。结果,杨坚的龟缩能力很强,任凭宇文赟试探,依然神色自若,逃过一劫。宇文赟才二十出头,和杨坚相比毕竟太嫩了一些。

名将之后,袭位公爵,皇帝重臣,皇后之父,顶着这么多光环,杨坚很难遮掩自己的光芒。他很想逃离长安城这个是非之地,离开这个无法无天的女婿。即便外放做一任地方诸侯,他也心满意足。每天在刀口上过日子,是个人都受不了。

凑巧,他靠打点自己的老同学郑译,结果获得了扬州总管的职位。可惜,临行前他却得了足疾。真够倒霉的,杨坚只能继续留在长安城了。

可还是天意,幸亏没去成。郑译老早看上了自己这位老同学,和其他四人把杨坚拉到宫中,让他辅政。此时的杨坚毫无把握,生怕陷入这场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坚决推辞――其实,他想想,即便他真的推辞了,他能有活路吗?只要和最高权力沾染过,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大胆拥有它,要么成为它的牺牲品。

见杨坚犹豫,旁边的刘昉威胁道:“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

到了这份上,杨坚终于答应了。当天,一代魔王宇文赟辞世,他没有留下遗诏。而郑译和刘昉自己写了遗诏,任命杨坚总管中外兵马事。不过这任命遭到了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名人颜之推的弟弟)的极力反对,他不愿在遗诏上签字,他认定赵王宇文招才是辅政的绝佳人选。

不过,反对无效。郑译等人见强迫不成,直接替他代签了。至此,杨坚已毫无退路了。他走到了风口浪尖,骑虎难下。做不了霍光,做王莽也好!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其实,还有个念头。想把这段历史改成小说,让人物形象更鲜明,情节更紧凑。

不过,之所以不敢立即动手,觉得题材很好,而自己却难驾驭,糟蹋了好题材。语言、情节、人物的处理都有大难度。

听听各位的意见。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除了这一纸自说自话的诏书外,杨坚拥有的资本不多,他并不强大。

他明白,郑译、刘昉等人出个奸计,害害人是轻而易举的,要是真正地谋划军国大事,明显不堪重任。这两人要亲近,要笼络,但不能重用。离开他们,疏远他们,会败事;可是要是依赖他们,更会一事无成,输得更快。

他得寻找那些有真才实干的帮手。

李德林是第一个他要笼络的人。

李德林是北齐的大才子,文采、智识都超越他人。他的分量有多重呢?宇文邕打下邺城,夸奖了李德林一番:“我打下北齐这江山,唯一的收获就是得到了你。”李德林给杨坚的回答是五个字:“愿以死奉公!”


第二个被杨坚看中的是高颎。

高颎此前一直默默无闻。他父亲本是北齐旧臣,后投奔关中,成为独孤信的僚佐,也随之改姓独孤。高颎虽然能干,但苦于根基浅薄,无人赏识,也一直沉沦下僚。

而杨坚慧眼识珠,知道高颎通晓军事,足智多谋,自己要站稳脚跟,非得用这种人才不行。杨坚派了心腹前去邀请高颎入伙。这闹不好可是杀头的买卖,但高颎知道杨坚是成大业之人,欣然答应:“愿受令公差遣。即便令公大事不成,高颎亦不惧灭族之祸!”

就这样,高颎也上了贼船。

事后证明,杨坚果然目光长远,这左膀右臂找得太对了。

轻易扫除

杨坚的对手主要是这两批人:宗室和外任实力派诸侯。

他决定先除掉宗室的力量。

由于宇文赟将父辈的五位亲王全部外放,所以京城并无年长的亲王给杨坚找麻烦。宇文赟最年长的兄弟是宇文赞,可见识极短。刘昉送了几个美女给他,然后哄他说:当朝天子幼小,怎堪大事?大王是众望所归,先等时局安定;然后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

这种骗小孩的伎俩竟然在宇文赞里起效了。宇文赞回到府中享用美女去了,天天等着有人请他当天子。

其余五王,本都在藩地。杨坚以千金公主送嫁突厥为由,一并召入长安。此招甚毒。只要一王留在原地,和地方势力联合,都会引起惊天之变,非数万人马难以讨平。而一旦召入长安,仅需一吏而已。

五王进入长安之后,成为笼中之鸟,虽然策划了几次谋杀,都被杨坚躲过。最后全部束手待擒。假使,宇文宪尚在,怎会有如此窝囊结果?

真正让杨坚头疼不已的是那些诸侯。旧齐之地的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都先后起兵反对杨坚。其中,司马消难与杨忠是好友,被杨坚尊为叔父,他的女儿嫁给当朝小皇帝――司马阐。王谦是王雄(被斛律光射死的那位)的儿子,也是名将之后。

而三人之中,资历最老、实力最为雄厚的当属尉迟迥。他是宇文泰的外甥,军功卓著,他在河北统管数州,底下的部队有数十万之多。尉迟迥最大的毛病是年龄过大,反应迟缓;而底下出谋划策的文士资质平庸,出的都是笨主意。

如今三地(相当于今天的四川、河北、湖北)揭旗,要是并州(今山西)再叛变的话,杨坚就等于是孤家寡人了。而并州刺史李穆很有远见,送上十三环金带(只有天子能佩戴的),坚决依附杨坚。这让杨坚心里很是安定。而后梁的皇帝经几番权衡之后,认为尉迟迥昏老、司马消难和王谦是庸人之才,坚信杨坚定能篡周,也归附了杨坚。

为对付尉迟迥,杨坚起用的是什么人?韦孝宽、宇文忻、梁士彦等人。这几人都是良将,不过根底不深。对他们而言,造反没把握,索性还是跟着多数人走为宜。杨坚迟早要篡权,可现在代表的依然是皇帝。

此时的韦孝宽已是七十二的高龄,而杨坚还是起用了他担任主帅。这种危急时刻非用老将不可。韦孝宽的手下良将云集,梁士彦、元谐、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杨素全在帐下。

当年,宇文邕进攻北齐的时候,韦孝宽曾毛遂自荐要求作为先锋。可宇文邕拒绝了他,理由是韦孝宽年纪过大,不适合再去长途奔袭了。在平齐之战中,韦孝宽一直留在玉璧,无寸功可立。

而宇文邕在凯旋之时路过玉璧,从容对韦孝宽说:“世人皆称老人多智,善为谋略。然朕只和少年一道,一举平贼。公以为如何?”

面对这种炫耀,韦孝宽并不示弱,对曰:“臣今日衰老,只有诚心而已。然当年少壮之时,亦尽力效忠先朝,平定关右!”

说这话时,韦孝宽已经奔七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只靠回忆当年的勇敢之举,他肯定还是心有不甘。可没料到了七十二的高龄,杨坚又起用了他。

在大战之前,韦孝宽和尉迟迥已打过一个小回合。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而那次,处于下风的韦孝宽赢了。当时,尉迟迥尚未谋反,但反相已现;而杨坚却让韦孝宽前去代替尉迟迥的相州总管之职。这明显是把韦孝宽往火坑里推。

不过什么事难倒过足智多谋的韦孝宽?

韦孝宽带了数人前往邺城,他也知道这一趟凶多吉少。这时,他先以老病作为借口拖延行程。这一路越走越胆寒,各种蛛丝马迹已表明尉迟迥必反无疑。

最后,他终于得到了尉迟迥造反的确切消息,无论如何也得逃离了,便立即南下。一路下来,他将经过的重要路桥全部毁掉。每到一驿站,便将驿站里的马匹全部驱走,然后吩咐驿站:蜀公(尉迟迥)将至,宜速备酒食款待。

如韦孝宽所料,后头的追兵果然快速追来――尉迟迥派了大将梁子康率领数百骑兵猛追而来。结果一到关键路口,桥路皆断;一到驿站,又无良马可换。再加上驿站供奉十分丰厚,好久好肉地招待,追兵们所经一处便停留一回。韦孝宽靠计谋安然逃出生天。

而今天韦孝宽成了杨坚任命的大元帅,率关中大军要和尉迟迥真刀真枪地干一场了――这两老头加起来,年龄都超过一百四了。

虽然高欢、斛律光一代名将最终都败在韦孝宽手下(一被气病死,一被冤死),可对于尉迟迥,韦孝宽并无十足把握。他虽然打了一辈子的仗,可这回是第一次当大元帅。以前,他是出主意的,而今天他要拿主意了。

尉迟迥手下重兵不下十万,多是关中精锐,虽然父母妻儿俱在关中,可却心甘情愿为尉迟迥卖命。

而韦孝宽手下的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虽名义受他指挥,可都首鼠两端。对他们而言,实力强的一方才是最好的选择。他们虽在韦孝宽的营中,可对尉迟迥送来的金银也照收不误。

由于沁水暴涨,韦孝宽和尉迟谆(尉迟迥的儿子)的部队隔水相持,等待进攻时机。韦孝宽给杨坚捎去密信,希望派人解决军心不齐的问题。这很难办,这三人也是猛将。在杨坚入主中枢之前,大家差不多平起平坐。如今,杨坚靠着挟持天子之威,众人才听命于他。

如果,杨坚逼得急了,这几人完全可以临阵倒戈;管得松了,打仗时又不肯出力,不利于士气。很是为难。

为了使军心不致涣散,在李德林的劝诫下,杨坚决定派一重臣前去监军。监军的作用便是盯着那几个三心二意的人,既给他们压力,不至于出工不出力;又要安抚,不至于临阵逃脱。

可谁适合担任这个角色呢?

杨坚本要派自己的老朋友崔仲方前去监军,此人文武兼通。可老崔一口推辞了――我父亲还在山东(沦陷区)呢,我去了不是把他放火上烤呢?

又找了刘昉,结果这家伙却有自知之明:我没打过仗,就免了吧。一口拒绝了。

又找了郑译。郑译说:我母亲年纪太大,我可是孝子,我得留家里照顾她。



疾风知劲草,关键时刻,这几个狐朋狗友全指望不上,杨坚很是忧愁。时间不长,来了一人――主动请缨的高颎。高颎本不是杨坚的备用人选,这回纯粹是他毛遂自荐。

与前三人拿那些小事推诿不同,高颎立即上路了。家中的老母亲也没有去辞别,只是派人告知了一声而已。

对杨坚而言,这场是生死之战;而对高颎而言,能不能扬名立万就靠这场战争了。事实证明,高颎的到来非常管用,营中三心二意的人没了。

由于高颎已在沁水上架桥,尉迟谆见已不能阻拦敌方大军北上,便心生一计――决定稍微后撤,打算等到韦孝宽半渡之时,发动突然袭击。可是韦孝宽的反应比他想象得还要快,在他后撤的同时,韦孝宽立即擂鼓,全军奋进,趁机渡河,没有给尉迟谆任何偷袭的机会。

大军正要继续前行的时候,高颎突然说:慢,等我办了这事再说。

他下令将沁水上刚搭建的桥烧掉,不留一点后路。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不给自己留后路,也是不为了给敌军留后路。果然,逼上绝路后,众军齐力奋战,尉迟谆大败而走。而尉迟迥布置的埋伏也被韦孝宽轻易扫除,关中大军直接杀到邺城底下。

决战终于来临。

邺城下的决战

邺城之下,尉迟迥有劲卒十三万。他的侄子青州总管尉迟勤已派来三千骑兵前来救援,另有五万主力尚在途中。一旦合兵,后果不堪设想。

而尉迟迥虽然年近七十,却依然宝刀不老,穿甲临阵,横刀立马,异常英武。他自己专门统有一支近万人的亲信部队。这些全部头戴绿巾,身穿彩色战袍,在尽穿黑衣的周军部队里,显得格外惹眼,号称“黄龙兵”。

这场战争也是好玩,双方交战人数有十几万,而观众也多达数万人。邺城的民风果然淳朴,上回北齐亡国,没看到战争场面的热闹;这回,城内的百姓、士人全跑到前线来观赏战斗来了。

反正对邺城人士而言,都是关中人,狗咬狗,无所谓胜败的,有热闹可看便心满意足了。

孝宽当即发起进攻。尉迟迥不顾年老,仍披甲上阵,其部属拼死力战。韦孝宽军进攻受挫,被迫撤退,形势愈加危急。

这时行军总管宇文忻却找到了破敌之策。宇文忻下令朝这群凑热闹的观众射箭――没想到运动员破坏规则,直接把球踢给观众席了。这些人手无寸铁,又无障碍护身。被一阵乱射后,人群立即狂奔,互相踩踏,闹声如雷,造成了整个大败亡的局面。

如此一来,宇文忻让士兵高喊:贼败矣!激励众军士气。一看到敌众后撤,周军又重振旗鼓,趁势杀向尉迟迥的部队。而尉迟迥的军队不知所措,以为后军大败,皆纷纷撤退,退入城中。

不久,城破。尉迟迥逃至楼上,掷弓于地,自刎而死。被追来的周军砍了头颅。而小城中依然有士兵顽抗,结果被韦孝宽全部坑杀。其余尉迟迥的残部也被擒获。不久,山东一带皆平。

这一场两个老人之间的战争,以韦孝宽的完胜结束。而韦孝宽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用一场主动的胜利证明了自己攻城拔寨的能力:我不只是个防守将军,我不只会运用阴谋诡计,真刀实枪我也所向无敌。

就在当年,韦孝宽辞世。

此次叛乱牵连了邺城这座城市。自曹魏以来,邺城已做过数次都城,为繁华重镇。杨坚为了斩草除根,竟下令将邺城全部毁掉,宫城及民居悉数焚毁。邺城完全成了历史的名词,被尘埃层层覆盖。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司马消难和王谦的叛乱更容易剿灭些,消难南逃,王谦被斩,两地全部平定。顺便说一句:年轻时,司马消难从东魏跑到西魏;年老了,又从北周逃到陈国;临终时,又从陈国被押回长安。他算是周游各国的佼佼者了。

至此,已经无人可以阻挡杨坚前进的步伐。公元580年,他下令恢复汉姓,所有改成复姓的人全部改回单姓。普六茹坚成了杨坚。姓名改了,地望不改,大家都还是关中人。其实,无所谓汉化了。经历宇文家的几十年统治,汉化的路已经走得很久了。府兵里的人员早已胡汉参半。

在杨坚手里,宇文家族的势力被连根拔起,没留一个活口,异常残酷。不过,从后头他善待陈家人来看。这只是不得已的选择。

十二月,他受王爵。到公元581年二月,他受禅,登基,建立隋朝,年号开皇。自古得天下,无易如杨坚者。从临危授命,到君临天下,只花了他半年左右的时间。

最亏的是杨坚的女儿。她本是周国的太后,可如今被成为了隋朝的乐平公主,降了好几级。当初父亲入朝辅政的时候,她还异常高兴,不用担心大权旁落;可父亲篡权之后,她很是不满。杨坚很是愧对这个女儿。他老是想方设法把女儿嫁掉。当时的乐平公主还很年轻,二十上下的花样年华;结果,公主立誓不从,方才罢休。

幸运的还有陈朝,已无路可退的陈家人又由此苟延残喘了几年。


17三国一统――盛世呼之欲出

用人之道
隋朝于公元581年建立,而灭陈时已是公元589年,中间耽搁了九年。而当年,宇文邕在灭北齐之后,心中的设想是两三年便击败突厥、平定陈朝。统一来迟了点。因为对于刚坐稳位置的杨坚而言,守天下比攻天下更为重要。

杨坚名气很大,夸他的人都认为他最大的功业,是结束了自东汉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状态,开创了隋唐盛世。可他真的如此强大,和秦皇汉武一样吗?

他脾气暴躁,有时会拿大棍子打人,甚至要亲自在朝阁前杀人。不过在听了大臣的劝止后,他一般会收手,还会道歉,听得进别人的劝告。他异常勤奋,酷爱工作,在宫中加班是家常便饭――最残酷的老板往往都是自己。他会妒忌,不过在用人之时,也能推心置腹;他意志坚强,能将事情判断明晰,善于听取意见。

但平心而论,公子哥出身的杨坚,在资质上只算个中等之才。论学识,他并不好学,连他自己被臣子用典故取笑之后,他都会如此自嘲:朕虽不晓书,亦知卿言之不逊。而当李徳林执意地劝阻给宇文家族留一些活口时,他会痛骂:君书生,不足与商议此事!而到他执政的后期,他更是下令关闭了全国的学校,原因只是学生太多,太懒散。

论攻伐行伍,他更没有可炫耀之处。只是仗着他爸爸的军功,他才得以挤入将军行列,没有军功可以为荣。

但帝王最重要的本事是什么?

学富五车?能征善战?足智多谋?

都不对。答案是会用人。而杨坚却恰恰有这个本事。

隋朝之所以下启盛唐,成为与秦汉比肩的盛世王朝,并非杨坚一人之功,而在于他底下那重要的几个辅助大臣。

杨坚知道在什么时候结交什么样的,用什么样的人。

他潜龙在渊的时候,结交的是郑译这样的朋友。这种狐朋狗友式的人物八面玲珑,内部消息多,在帝王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杨坚靠他们,便能准确知道君主的想法,免得犯路线错误的毛病。而当他一飞冲天的时候,需要大施本领、澄清天下的时候,他便去寻找真才实学的人物。而郑译和刘昉之流便被搁置在一边,用美女佳肴伺候,让其离开权力枢纽。

贤臣云集

而这八年,高颎依然是杨坚最为倚重的大臣。“出为良将、入为良相”,高颎就是这种文武双全的典型代表。

在杨坚执政的二十年里,他亦伴随了二十年。朝臣中无人说过他的坏话,很难得。在他失宠时,很多将领都为他说话,而且为此受罚,这在落井下石成风的时代,非常难得。

杨坚也尊敬高炯,在朝堂之上只喊独孤(高炯父随独孤之姓),从不直呼其名。高颎曾常坐在朝堂北厅一棵槐树下料理朝政。而这棵树的位置很突兀,有关部门嫌它占道,便要砍掉它。而杨坚特地下令不能砍:这是独孤的树,要留着,让后人看看,这是如何为国鞠躬尽瘁的朝臣。

结果这棵槐树便成了爱国教育主义基地了。

替隋朝修订法律的有高颎,这工程很浩大,天下万民皆受其利。而他还是新都洛阳的总设计师,该城也是在他的监工下完成。要是没有了洛阳,隋唐的繁华要大打折扣了。

他最大的功绩还是在于财政方面,后世的杜佑(唐宰相,《通典》的作者)把他与管仲、商鞅并称。这不是过高的评论,隋朝在589年的时候纳税人口是589万户,而到了606年,已经到了890万。

此外,他还是打仗的能手。在与尉迟迥的一战中,他已成名。后来征突厥,伐辽东时,他都是实际的主帅。而在灭陈的战役中,他依然担任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反正一句话,所有的军国大事都离不开高颎。

可他并不贪恋权势,也不嫉妒他人,相反非常乐意为国举荐人才。他举荐的几位都极为重要:苏威、贺若弼、韩擒虎。

有这样一个贤臣相伴相随二十年,杨坚执政的轨道再偏也不至于脱轨。唐太宗在得了皇位之后,对隋朝的遗老极为敬仰高颎很是惊诧;可他在了解高颎的事迹之后,也只能信服。

高颎不是书生,比书生更通达,做事上更有效率;他并非武士,却比武士更懂得军略。典型的实干家。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独孤家的女儿

而凑巧的是,皇帝杨坚背后也有一个很厉害的女人。她对杨坚的影响,并不亚于前面提到的三个男人。她便是当朝皇后独孤伽罗,独孤家的七女儿。

独孤伽罗身份高贵,姐姐和女儿先后都当过皇后,如今她自己也成了皇后。她十四岁嫁给杨坚时,杨坚便被她控制得牢牢的――两人发了这样的毒誓:只允许独孤给杨坚生孩子,别的女人都不行。杨坚本也是好色之徒,可在独孤手中毫无办法。后来,杨坚因宠爱的一个小妃子被独孤偷偷杀害,气得半夜策马狂奔,一代君王竟然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泄愤――“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

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自由主义者死命争取的自由,仅指泡妞的自由而已。别的自由,杨坚还是有的。

其实,除了善妒,独孤的优点还是很多的。她聪明,爱读书(杨坚不好这口),常有妙计,杨坚对她是言听计从。在杨坚窃取帝位的关键时刻,她会深情地鼓励他:“夫君,现已骑虎难下,努力为之!”让杨坚一往无前。

杨坚当了皇帝去上朝,她也亦步亦趋跟在后头,至阁而止。又让宦官在前头探听朝政,随即匡正。杨坚下朝后,两人又一同返回宫中寝食。非常典型的夫唱妇随的恩爱夫妻模范。

后头藏一个女人对自己指手画脚,对帝王而言,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可杨坚也不避讳,很享受这种感觉。朝中也是尽知,称之为“二圣”。

可独孤也很低调,也很聪明,有自己的底线:从不让亲朋好友进入权力的漩涡。因为这正是杨坚的忌讳所在,他的帝业是怎么来的?

独孤很节省,宫里头常用的东西很少。有回,杨坚要赏赐一个现成织好的衣领,宫里头竟然遍寻不见。可独孤伽罗是一个有道德洁癖的人,是一个在男权世界里孤军奋战的女权主义者。一个道德自律过强的人,同时也会苛求于他人。独孤估计是最愿意推行一妻一夫制的人――最大的限度是男人可以娶妾,解决生理问题,但不能同妾生子。要是为此冷落了自己的原配,那便是罪不可恕。他的老公、他的太子,乃至大臣高颎都为此吃过苦头。此处不再详述
杨坚对这个老婆的感觉,史书用了这两个字形容――宠惮:又爱又怕。有独孤这种坚强、聪明、严格的女人管束着,杨坚还能走什么歪路?

此外,李德林也是重臣之一。不过,他由于过于书生气,遭到了杨坚的训斥,自此品位不进,但作用依然不可忽视。

李德林带来的是北齐文士的儒雅之风,汉儒气息浓厚(隋唐的文化事业基本是继承北齐的,尽管它腐朽、堕落,可它却繁荣,多项制度都远比北周完备、先进);苏威继承的是父亲的遗志,为父亲当年张弛有度的梦想努力奋斗,他代表了关中地区的原有文士的想法;而高颎更为特别,他的家世和周齐两国之间都有渊源,他的想法更为通达。

有这些人保驾护航,整个隋朝的事业蒸蒸日上。

等国内的一切准备妥当,杨坚把目光投向了北部――愈加强大的突厥。突厥 沙钵略可汗在千金公主的煽动下,率众四十万,对隋朝打了一仗。结果被杨坚设计,引起突厥内乱;沙钵略可汗腹背受敌,陷入困境,只得向杨坚求和。千金公主也成了杨坚这个灭族仇人的干女儿――被改为大义公主。

强大的突厥,已经向大隋朝王朝低下了它高傲的头颅;而地促人少的陈朝,却依然愚蠢地保持着天朝上国的尊严。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陈叔宝的荒唐岁月

这十几年的时间,陈朝的变化只能用这几个字来形容:愈加堕落。

陈顼派吴明彻北伐大败之后,完全成了守势,无力反扑。北周又趁机南攻,连广陵这种长江北岸的重镇也落入宇文家族手中,南北之间再次划江而治。陈朝由此也成了南朝四王朝中疆域最为狭小的。这时,若是碰上刘裕和陈霸先这种气吞如虎的开国君主,估计、或许、可能还有点渺茫的希望。

可偏偏,继承陈顼事业的却是败家子陈叔宝。

陈叔宝便是大名鼎鼎的陈后主。叫后主的全是完蛋的:蜀后主(刘禅)、李后主(李煜)。而且凡是末代君王,名声总比实际上的还要差一点。陈后主之所以被人牢牢记住,倒不是他是南北朝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而是跟李商隐和杜牧的两句诗有关:“地下若缝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看来,都是后庭花惹出的祸端。陈叔宝,陈顼的太子,在四十二个兄弟胜出,着实不易。可如魏征所言,他却“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位喝蜜长大的皇帝对民间疾苦一无所知,对国事也极为厌恶。他只想逍遥过一生。

他造了临春、结绮、望仙三阁,各高数十丈,连延数十间,饰以金玉。他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居望仙阁。宫殿里头积石为山,引水为池,中间杂植奇花异草,所有梁木全采用名贵木材。每微风暂至,香闻数里,宛若人间仙境。唯有穷奢极欲可以形容――连杨坚伐陈的檄文里也把陈后主的奢靡当成极大的罪状来控诉。

杨坚任用的是高颎、苏威这种贤臣,陈叔宝宠信的是施文庆、沈客卿这样的小人。而且朝中的宰辅江总也不亲临政务,与都官尚书孔范等人时刻团结在陈叔宝周围,日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在后殿常有文学集会,那一刻,无论君臣、男女其乐融融,不分尊卑贵贱,大家都是文学青年,都是诗人,为了崇高的文学理想,各自赋诗赠答,自夕达旦。

而著名的亡国之曲代表作――《玉树后庭花》便在这种应酬答唱中诞生。宫女千余人每天排练这首曲子,还要分声部学习,此起彼伏,声势极为壮观。

高纬弹的是琵琶,走的是文艺青年路线;陈叔宝玩的是诗歌,算是文学青年。两人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就看命运是否殊途同归了?

有了陈叔宝撑腰,这批文臣更加嚣张,完全不把武将放在眼里。孔范认为自己文武双全,竟然厚颜无耻地对陈叔宝自吹自擂道:“外间各位将领,起自行伍,匹夫而已。深见远虑,岂其所知!”

一句话把武将全贬得一文不值了。陈叔宝半信半疑,问了周围几个人,全迫于孔范淫威,都一致赞成这回答。结果,武将的地位迅速下降。只要稍有过错,带兵打仗的权利都被剥夺,部队全让文官接收。即便像任忠这样的老将,他的部曲(私人部队)也被孔范几人瓜分。

文官每天忙于应酬答唱,武将被肆意踩在脚下,一旦大敌来临,还有谁去抗敌,谁来捍卫?

由于母老虎看家,杨坚实际上等于只有一个女人;而陈叔宝左拥右抱也忙不过来。龚、孔二贵嫔,张、薛二淑媛,还有袁昭仪、何婕妤、江脩容,一大堆,尽是天下美色。不过,他最为迷恋的还是张丽华张贵妃。

张丽华出身很低贱,兵家之女,本是龚贵妃的侍女,结果被陈叔宝临幸,生了儿子陈深。张丽华发长七尺,光亮无比,在保养头发上无人能匹――活到今天不知能接拍多少洗发水的广告。她的眼神更为迷人,左顾右盼之时,光彩溢目,照映左右。

除了漂亮之外,她还是个聪明的女人。她不从独占陈叔宝,一旦有漂亮的宫女,便立即进献给皇帝。如此一来,陈叔宝也能换换口味,图个新鲜,更加宠爱张丽华;而其他得宠的宫女也是感恩戴德,极为感激张贵妃的大力举荐。

陈叔宝懒得上朝,经常在宫中决定朝政。旁边两太监在一旁口述,他在椅子上批注,而张丽华便是坐在他的怀中,一同决议――果然是坐怀不乱。张丽华的文字功底好,而记性也一流,能帮得上陈叔宝的主。
陈叔宝的正牌皇后倒是一正经人,每天念佛讼经,常劝谏陈叔宝。不过,毫无效果,陈叔宝老寻思着要废掉她,再立张丽华。后来国事变化,废后不成。

宫中天上人间,外头民怨沸腾:由于陈叔宝大兴土木,入不敷出,沈客卿担任税务官以来,掘地三尺地搜刮税款,竟然比往常多出十倍的收入。如此竭泽而渔,陈朝还有多少气数可言?

这几年唯一让陈叔宝不安的是:陈叔宝听闻杨坚容貌貌不凡,便让派去的使臣从长安带回了杨坚的一副画像。结果画卷一展开,杨坚的面容却吓着了陈叔宝――拿走,拿走,我不愿再见此人!

不想见画像也可以,那么就见真人吧!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这几日无瑕回复各位,抱歉;感谢花开、浪子等数位老友。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不堪一击的陈军防线

公元587年,后梁君臣两百余人离开江陵,前往长安朝拜杨坚,结果一去不返,从此长留长安。因为此时的杨坚羽翼已丰,后梁地处长江中上游,要灭陈,江陵必须完全成为属地,不能继续搞独立王国。残喘了23年的后梁至此消亡。 不过,后梁的家族里出了一名女子,还当了杨家的媳妇――她便是隋炀帝杨广的萧皇后。

存在也好,灭亡也好,夹缝中的小国,永远只是颗小棋子,生死全为他人所摆布 。

前些年,杨坚一直对陈朝示弱,奉行隋陈两国友好往来的政策。这友好好到近似讨好的地步。举个例子,隋朝即便抓了陈朝偷渡来的间谍,也是好久好肉招待,然后让其衣锦还乡,遣送制度极为优越。

陈顼死了那回,隋师当时正在入侵。不过杨坚还是以礼不伐丧为由,撤了军,还遣使前去凭吊(当时的主敌还是突厥)。与陈叔宝书信往来时,杨坚也从不摆大国天子的架子,谦虚到谦恭的地步,结尾会写上“杨坚顿首”之类的客套话(“顿首”用在下对上、平级之间,表示非常尊敬的意思)。

这一切让陈叔宝盲目自大,愈加飘飘然,以为陈国这个弹丸之地,足以抗拒整个隋国。而杨坚在巩固国内统治和击败突厥之后,已无需再去麻醉陈叔宝了。

由于江北和江南农作物的收割存在时间差。杨坚便趁江南收割之际,派部分人马前去骚乱,陈朝为保住口粮,只得派重兵防守。隋军便解甲休整,趁陈军松懈之时,再前去骚乱。

如此三番五次骚扰,陈军疲惫不堪,习惯了“狼来了”的情景,对隋军的任何动作不再理会。而隋军一旦全军出击,陈军必然不备。这条毒计又是高颎所献。

骚扰了那么多回,真狼终于现身了。公元588年三月,踌躇满志的杨坚下诏伐陈――在斯一举,永清吴越。并抄诏书三十万张,内容为陈叔宝的二十大罪状,全部散发至江南地区――瞧这宣传工作深入人心的,三十万份,得要多少人手啊!

而到隋师真正出动已等到了十月。这场是灭国之战,不仅为争一城一池的得失,杨坚丝毫不敢马虎。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出永安,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蕲州刺史王世积出蕲春,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江,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青州总管燕荣出东海,长江沿岸从东到西全部出动,总兵力达五十一万八千,足以让陈朝顾此失彼。

全军皆受晋王杨广调遣,而高颎担任的是杨广的长史(近于参谋长角色)。

杨素在上游永安的舰队极为庞大,最大的舰船叫“五牙”,有楼五层,高百余尺,可容战士八百人。而杨素容貌雄伟,又异常挺拔,常站在舰船之首。陈军见之都害怕不已,惊呼:清河公即江神!(杨素封清河公)

杨素的部队虽非主攻部队,但下游的隋军要一举攻下建康,没有中上游的策应,几乎不可能。杨坚之所以在中上游投入如此巨大的兵力,便是要断掉中游的陈军去救援建康之路。

可这次杨素的部队几乎没遇到阻击,浩荡的长江江面,陈国赖以生存的生命防线,竟然无一战船。

战船都去哪里了?为了营造接客的排场,全被拉到建康去了。怎会有如此荒唐的事情呢?原来,当时后梁灭国时,还有萧家的两位王爷不愿降隋,便带了十万人投了陈朝。结果陈叔宝为了营造排场,让梁人见识见识大陈国的国力,竟然下令沿江的舰船全跟随这两位王爷返回建康。

这投降的王爷倒做了隋军的先遣队,一个口岸一个口岸扫来,将陈军沿江的战船全部扫荡一空,片船不留。

没有船,一旦建康有难,长江中上流各州的援兵当然不能驰援。自毁长城的好戏虽多,但类似陈叔宝如此愚蠢的举动,古往今来,仅此一件。没有中上游驰援,建康已等于孤城。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隋军已经动地而来,各地的紧急战报也雪片一般飞往建康,但陈叔宝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因为所有战报全让施文庆等人扣下了。直至建康城外间谍骤多,陈叔宝才稍有知觉,但在众小人安慰吹捧之后。他又自高自大了:“王气在此。齐兵三来,周师二来,无不摧败。杨坚又能如何?!”而孔范等人也在吹嘘长江的天险之利。陈叔宝也点头称是。

抵抗隋军,唯一的依靠竟然是王气、天险。可江陵王气黯然收,天险已与他人用,长江之险早已沦为平地了。而陈朝君臣依然歌舞不断,完全不顾时局。

继续喝酒,奏乐,吟诗!

而此时下游的贺若弼已从广陵(扬州)渡过长江杀往江南,向建康之北挺进;而韩擒虎只率五百人渡江,由于守军醉酒,被隋军轻松搞定,向建康之南进军。陈朝赖以生存的长江防线竟如同纸糊。

外围战火连天,可到了第三日,陈叔宝才下诏抵抗。那些平时被文官欺凌的武将,重又被说服、鼓动拿起了武器。这回真是全民抗隋,和尚、道士、尼姑也全被武装起来,走出寺庙、道观,拿着武器准备抵抗。

贺若弼攻拔京口(镇江),一路军令严肃,秋毫不犯,军中有人在民间买酒的也立马斩首。跟以往的南侵战争不同,这次隋军都是人民军队的风范。这不是两个民族,也不是索虏(南朝对北朝的蔑称)和岛夷(北朝对南朝的蔑称)之间的战争,只是两个汉人王朝之间的战争。

此战,无关于道义,无关于民族气节,无关于民族生存,无关于汉文明的存亡,更没到亡天下的高度,只是简简单单的大鱼吞小鱼而已。

贺若弼眼里倒是有一个对手,但不是陈叔宝,而是他的同僚韩擒虎。陈叔宝算不上对手,只算是他的猎物。他一定要赶在韩擒虎这个对手之前,赶到建康,生擒陈叔宝。

而陈军摆出的相当于长蛇阵。最南的是鲁广达,老将任忠、樊毅、孔范夹在中间,而萧摩诃在最北边。这个战阵极怪,长达二十余里,各将心中各有算盘,各自为阵,互相之间全无接应。

更可怕的还是军心。五将中,唯一要以死报效的只有鲁广达。孔范根本不会打仗,只会拍马屁和害人;任忠的部曲被夺走,一向被文官欺压,也无战心;万人敌萧摩诃已七十多了,不过他的身体虽能撑得住这场战争,可他的心已不愿再战了:这场大战还未开打,陈叔宝已勾引了他的老婆,两人在床上战斗过了。

这种奇耻大辱所有男人都难以承受的。所以萧摩诃也毫无战意,在战前更是懒懒洋地要求悬赏,说得非常赤裸裸:以前打仗,为国为己;今日之事,兼为妻儿。

带着这心思,怎能抵御隋军的骁勇部队?

贺若弼登上蒋山,望着山下的陈军,心中已有对策,立即发动进攻。陈军众人无战意,唯有鲁广达在那里死扛,竟然也把隋军打退了四次。贺弱弼手下被杀死二百七十余人,他靠燃放烟雾才得以逃脱。不过,隋军并无重大伤亡,转而又重振旗鼓。这时,贺弱弼看出孔范是个软柿子,专门移兵前去攻打孔范。孔范这个饭桶一看隋兵前来,立即溃逃。

其余各部一看这里溃逃,也一哄而散,战阵全乱。贺弱弼是自行先期决战的,手下军队并不多,人员上还是陈军远占优势。可陈军已人心惶惶,将无战意,兵无战心,所以才一败涂地。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听书商说,下个月估计能出版了。一旦上架,我会把剩下的全部贴完,并告知大家一声。留这么一丁点,就是个仪式,给自己个交代,告诉自己这事总算完了。

下一步是把这段历史改成小说。写了个开头,还算满意。到时和大家一起分享。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我已将小说发在煮酒网上,感兴趣的童鞋可赏光指导。9月1日,不管实体书能不能出版,我都会将余下的全部贴完。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42371.shtml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庹政9 回复日期:2009-08-15 22:09:49
恭喜赵王!!
有件事挂在心上,总是吊着,不仅赵王不爽,俺们粉丝也不爽。

赵王放下这件事,甩开膀子,开新书!!
不过是不是有点可怕?
写小说,抢俺的饭碗啊!!
====
老兄客气了,我写小说的水平更一般。你的可是铁饭碗。

楼主:赵王2000

字数:59025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7-06-11 22:09:00

更新时间:2021-02-17 10:50:41

评论数:905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