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三敏”说了些什么?

“三敏”说了些什么?

楼主:ty_ZYP455  时间:2021-02-17 11:25:30

孔子说:“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孔子家语》品读与感悟“卷四·哀公问政第十七(之一)
春华秋实 原创
2021-02-02日
提要:
哀公问政于孔子,是由《礼记·中庸》中的一章改写而成,当中用“哀公问”做衔接,不仅是文章结构合理,文字也更为顺畅。其内容讲述儒家施政的基本原则在于得人才,而人才首先在于修身。修身就是道德修养,修身的基本要素为仁、义、礼、智。由此推导出君臣、父子、昆弟、朋友“五达道”。进而突显“三达德”:智、仁、勇。接着又提出治理国家九条原则,这些政治原则,对后世执政者影响深远。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犹蒲卢也,待化已成,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孔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文武之政(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布在方策(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方,书写用的木板)。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孔子回哀公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方略,记载在竹简上。这样的贤人在世时,他们的治国方针就能得到施行,当他们离开人世之后,他们的治国方略就会束之高阁。鄙人认为,孔子是在委婉地批评鲁哀公。周武王夺得天下后,封周公为鲁国诸侯,因周公摄相事,由儿子伯禽代父赴鲁,成为鲁国第一任国君。按理说,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是鲁哀公的先祖,本应该继承祖宗的治国方略,但他们去世后,这些方略形同虚设、束之高阁只是一种摆设而已。
“天道敏生(敏:勤勉),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犹蒲卢也{蒲卢:王肃注:‘蒲卢,蜾蠃(guo上声,luo上声)也,谓土蜂也。取螟蛉而化之以为子。为政化百姓,亦如之者也。’一说指芦苇,性柔而生长快速。根据百度搜索,鄙人认为前者注释接近原义),待化已成,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孔子说;“天之道就是勤勉地化生万物,人之道就是勤勉地处理政事,地之道就是让草木迅速生长。执政嘛,就像土蜂捕获螟蛉之子化为自己的儿子一样快速地教化民众。所以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人才。选取人才在于修养自身,修养道德要以仁为本。仁,就是爱人之心,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义的意思,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这一段,孔子告诉哀公,为政就是要获得人才。怎样获得?修身最重要。怎样修身?侍奉双亲,仁心爱人,尊重贤人。尊贤就能获得人才,这是教化民众最捷径、最快速的“高速公路”,天下人才为我之用,就像土蜂获取螟蛉之子化为自己的儿子那样快速成功。鄙人认为,此喻虽有不妥,但用在这里又非常形象。
“亲亲之杀(第一个‘亲’是爱,第二个‘亲’是亲人。杀:等差),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说:“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差别。由此又产生了礼。礼,这是政治的根本。因此君子不能不修身。想修身,不能不侍奉父母;为要侍奉父母就不能不了解人;欲要了解人,不能不知天。”这一段,孔子继续回答哀公治理国家方略。孔子讲三个内容:其一,礼的产生来自于亲爱亲人有分别,尊贤有等级。其二,知人知天。修身从侍奉双亲,尊崇贤人做起,这两件事做好了,知人知天迎刃而解。鄙人认为,孔子所述侍亲、修身、知天,自从有人类以来,或有人群聚集的地方概莫能外。
“天下之达道有五(达道:天下古今共同遵守的道理),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孔子说:“天下共同的人伦达道有五项,实践这达道的美德有三条。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条是天下共通的大道。”人伦五项的内涵:那就是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爱弟悌,朋谊友信。《孟子·滕文公上》对五伦又有注释,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作为“亚圣”,其诠释五伦也是在孔子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已。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达德:天下共同共有的美德)。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困:困苦、阻塞)。及其知之,一也。”孔子说;“智仁勇这三种品德,是天下共同的道德。实行这一目标都是一致的。有的人天生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经历了困苦磨炼才知道。最终都知道了,这是一样的。”此段文字很有哲理且排比有气势,常常被后人引用于做学问时的三种态度。尤其是末句“或困而知之”,常用于激励头脑不灵光、记忆力较差的人,只要经历过困惑、迷茫,又锲而不舍坚持学下去,最终仍能获得成功。鄙人亦有同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孔子说:“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实践(智仁勇之达德),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名利去实践,有的人被动勉强地去实践,无论哪种方式,最终能取得成功,都是一样的。”这里为了进一步理解“生而、学而、困而知之”,和“安而、利而、勉强行之”,不妨引用朱熹《四书集注》对此文字的注释:“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蓋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反之,如吕氏说:“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幾(ji阴平:细微)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总之,孔子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困而学之”,“勉强行之”,最后也能取得成功。
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孔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鲁哀公高兴地说;“您说的太好了,达到了极点。但是我实在鄙陋,还不足以成就这些。”孔子知道哀公所言谓谦辞,最后接着哀公话题讲:“一个人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有智慧,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心,知道什么叫耻辱就接近于勇气。知道了上述三者,就知道了如何修身;知道如何修身,就知道如何治人,知道如何治理人,就能完成治理国家的大事。”至此,哀公问政只是本篇的一半,但又是政治的总纲,剩下一半治国“九条原则”为细目。哀公听后说:寡人实在鄙陋呀,我怎么能完成这么重大的任务呢!孔子讲“知耻近乎勇”。若是从个人的内在修养说起,而“韩信胯下受辱,而后帅百万大军”的意思有相近之处,。一个人只要明白自己的缺点、短处又能自强不息砥砺前行,这远比于把精力放在与小人斗勇、与愚人争辩更胜一筹。《孟子·公孙丑上》所说;“自反而不缩(缩:与‘横’相对,有‘直’的意思)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说: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自己合乎正义,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这句话,与“知耻近乎勇”又有所近似。而苏轼《留侯论》所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所讲的“勇”更多地是讲一个人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大勇”和“小勇”的关系。总之,一个人若能做到“困而学之”,“勉而行之”,愚人认为就算是“知耻近乎勇”,就是一位可爱可敬的人。
春华秋实 原创(第十五篇)

楼主:ty_ZYP455

字数:328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1-02-16 01:40:01

更新时间:2021-02-17 11:25:30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