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台湾风云 >  二战之后的日本政治

二战之后的日本政治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美国的CIA专门策划与执行犹太共济会的一些惊天阴谋,如意识形态宣传,文化渗透与洗脑,暗杀别国总统。

如和平演变苏联,向苏联青年传播欧美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节目,流行文化,生活方式,腐蚀引诱青年人,败坏他们的道德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还有组织与推动全球性的西方文化洗脑,让全世界的人崇拜迷信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技术,产品,进行文化洗脑。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比如,推出一些自由民主的偶像如印度所谓的圣雄甘地, 南非的曼德拉。在全世界鼓吹什么不流血的革命,鼓吹美化英国的光荣革命。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CIA组织向全球推销打过包的西方经济学。


这些经济理论都是一些破烂货,过时的东西,西方人自已都不信,却向全球其它国家推销,兜售,让别的国家的人信!!!


这些国家就有我们中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在全世界推销传播所谓的卡耐基的成功学,大搞文化洗脑,犹太人的智慧与成功崇拜。

这就是CIA组织的全球文化洗脑计划,大搞文化崇拜!!!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再顶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历史的因果:1939年纳粹德国为什么闪击波兰? 二战之前苏德瓜分波兰为什么是有理有据的?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9月17日,苏联红军也从东部开始侵入波兰。9月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两面受敌的波兰军队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只得向纳粹德军和苏联红军投降。9月18日,从东西两面分别入侵的苏德两国军队在波兰城市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胜利会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6937100_1.html/ ]


为庆祝两国军队的胜利会师,9月23日,纳粹德国装甲军司令古德里安和前来会师的苏联红军第29轻型装甲旅旅长克里瓦什宁一起检阅了苏德两军联合举行的盛大的阅兵式。

联合阅兵一周后的9月28日,苏德签订边界友好条约,东部划给苏联,西部归于德国,而波兰则在划分后的欧洲地图上消失。

因英国、法国与波兰签订有同盟条约,9月3日,英国、法国同时向德国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但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被人忽略了的重要问题,铁友们也较少提及,为什么同是入侵波兰,英法为何只向德国宣战,而没有向苏联宣战?这不是有失公允吗?英法与苏联友好的不得了?怕伤了和气?不可能吧?英法与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是仇敌。苏联实施的是共产主义,最终目标是要消灭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英法等国不是不知道。并且事后一段时期后,英国与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居然与苏联还结成了同盟国,铁友们不觉得蹊跷吗?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说来话长,但归根结底,这一切起源都与一战末期德国与苏俄所签订的《布列斯特条约》有关。实质上《布列斯特条约》,是除《凡尔赛条约》以外,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根导火索。

《布列斯特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苏俄政府与同盟国(包括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的一份和约。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苏俄与德国等签订《布列斯特条约》的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需要。苏维埃政权正在建设之中,国内反革命活动十分猖獗,他们采取各种形式向苏维埃政权进攻,苏维埃政府迫切需要早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也就是一战,争取一个和平喘息之机,以便壮大红军,聚集力量,巩固政权。

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条约》正式签订。按照和约,苏俄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德国等(见下图,图中颜色较深部分即为苏俄割让给德国等的领土);俄军完全复员;苏俄要向德国等支付赔款60亿马克等。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但后来不多久德国就战败了,于1918年11月13日同英美法等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抢先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1922年,苏俄与德国魏玛政府签署了《拉帕洛条约》。德国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条约》中向苏俄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

那么从法理上说,当初《布列斯特条约》中,苏俄割让给德国的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仍属于苏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对于这一点,也符合当时的相关国际法准则的。

当时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明确规定,使用非法武力强加的条约属于无效。签订《布列斯特条约》的谈判,是在德国最后通牒下进行的,故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布列斯特条约》自然也属无效。

故此,英法对于苏联所谓瓜分的波兰领土,一战时期原本就属于沙俄及后来的苏俄,根据《拉帕洛条约》与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战后仍应该属于苏俄。故此,英法无理由向苏联宣战。

可能有熟悉二战史的铁友会认为,瓜分波兰,是根据《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所约定而进行的。但不要忘记了,该条约中的德国与苏联如何瓜分欧洲势力范围的协议是秘密的,事后多年才揭秘,没有迹象表明,英法等国当时获悉了这个秘密协议。

《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实质上是斯大林与希特勒对《拉帕洛条约》的确认与延续。

由于同样的理由,苏联在一战结束后至二战爆发前,以及二战初期,以武力与非武力的方式,先后收回了乌克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全部领土,以及芬兰与波兰的部分领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6937100_1.html/ ]


可能此段历史,少部分铁友们不是很熟悉,故在铁血社区经常有人指责苏联所谓二战时期吞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入侵芬兰并割让其部分领土,以及参与瓜分波兰等事件。

其实,凡事都有因果关系的。出现结果,一定会有其原因。所以,知名的几大宗教,都很讲究因果之间的关系。这应该是人类洞察与认知世界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吧。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布列斯特条约》: 二战爆发的另一个导火索



《布列斯特条约》不仅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也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发展方向。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莎计划,向苏联发起突然袭击,从而将二战焦点从西线转到了东线。斯大林最终扛住了希特勒的致命一击,在英美等同盟国的支持下,一举取得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全面胜利,然后摧枯拉朽般的直捣德国首都柏林,逼得希特勒霸王别姬,与爱娃双双自杀身亡,致使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

不少铁友们一直纳闷的一个问题就是,希特勒本来在西线对实施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怎么会突然停止而转而实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莎计划?这不是犯了兵家大忌吗?

原来这仍与《布列斯特条约》有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希特勒进攻英国,隔着英吉利海峡,强大的德国陆军只能是望洋兴叹;而因受战前《凡尔赛条约》的限制,相对弱小的德国海军是无法与强大的英国海军在海面上决战的。要想打败英国,只得靠大量的飞机不间断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再就是靠U型潜艇对英国进行封锁,以困死英国,迫使其不得不投降。

但飞机与潜艇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德国本身不产石油,只能靠煤炭有限的合成一点汽油,其石油主要靠罗马尼亚油田与苏联巴库油田。苏联趁希特勒与英国大战时,悄悄的向西部扩张,苏军进入了罗马尼亚,危及到了罗马尼亚油田。一旦罗马尼亚油田被苏联所占,同时苏联巴库油田停止向德国出口石油,那希特勒无往而不胜的利器:现代化的飞机、自行火炮、坦克、潜艇等统统便成废铁了,希特勒的睾丸就被斯大林捏死了,只得是束手就擒了。于是乎一举打垮苏联,即可夺取苏联巴库油田,也可保障罗马尼亚油田安全,希特勒只能赌这一把了。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苏军进入罗马尼亚,是咋回事呢?

在1940年6月26日,苏联在没有通知德国的情况下,对罗马尼亚提出了最后通牒,要求立即归还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另外还要求割让北布科维纳(NorthernBukovina),算是罗马尼亚在1918年“抢去”俄国的比萨拉比亚省而给予苏联的一笔“小小赔偿”。苏联限定罗马尼亚政府在二十四小时内做出答复;罗马尼亚对这威胁屈服了,苏军就立即从空中和陆上蜂拥而入的占领了以上罗马尼亚领土。

苏联对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的理由,也就是认为你罗马尼亚1918年“抢去”俄国的比萨拉比亚省,依据以上同样条约及国际法,是非法侵占的苏联领土,罗马尼亚必须予以归还,并且对侵占苏联领土的行为还得付出代价,那就是割让北布科维纳作为补偿。

这对希特勒比“打一个耳光”还要糟糕,因为从此苏军逼近了罗马尼亚油田,而希特勒本来是把罗马尼亚油田看作自己的油田的,因为当时海外石油来源已被切断。于是乎,希特勒对这一危险越来越感到不安,唯恐这样会影响到对英国的空袭及封锁。因而心里发毛,不得不停止海狮计划转而实施巴巴罗莎计划。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1年2月3日,希特勒批准了“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后文本。

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1月19日,墨索里尼曾拜访希特勒。在这次会晤中,希特勒谈到他和苏联的纠葛。他并未透露他的进攻计划,但意味深长地对墨索里尼提及:“以前苏联根本算不上什么危险,因为丝毫也不能危害我们;不过,现在处于空军时代,来自苏联和地中海的空袭,可使罗马尼亚油田变成一片黑烟滚滚的废墟,而这些油田正是轴心国的命脉。”

这就是希特勒批准并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的真正原因了。

希特勒实施巴巴罗莎计划后的最终后果,铁友们都知道了。那就是英国得救了,苏联最终胜利了,希特勒自杀了,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了,法国自由了,美国发财了,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为什么英国1939年对德国宣战不对苏联宣战?


摘自《HistoryExtra》

2013年7月31日星期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12801100_1.html/ ]


夏洛特·霍奇曼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描绘苏联士兵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De Agostini / W.Buss)

英国没有向苏联宣战的原因很有趣。对普通民众不知道的是,在1939年的英-波兰条约中有一个“秘密协议”,特别限制了英国保护遭德国“侵略”的波兰的义务。

当人们质疑为什么红军在波兰行动时,英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时,英国政府考虑公开协议的秘密部分。但是,他们决定不,外交部亚历山大·Cadogan先生私下解释,这样做的“只会激起人们好奇联系到其他条约的类似的秘密协议的存在…”1939年10月下议院给出了一个答案,透露波兰人“理解”“协议应该只覆盖被德国侵略的情况下。”

从一开始,苏联的“侵略”受到了与德国的侵略不同的对待。在实际的层面上,这是因为英国已经表明他们不能保卫波兰。英国驻莫斯科大使威廉·Seeds爵士1939年9月18日在秘密电报中写道:“我不明白与苏联 处于支配地位的战争将对我们来说是什么…”,“我们的战争目标在人种学和文化上与[波兰]合理的协议相矛盾。”



在幕后,英国人认为,“道德”与传统的、过时的、国家私利之间存在明显的平衡。然而,在大众意识中,这场战争仍然被认为是对所有邪恶的圣战。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二战之前的张伯伦的绥靖政策真相与英国的全球大战略


在二战列强中,英国可谓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国家。

二战前夕,英国首相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可谓二战外交史中最具争议,也最遭后人抨击的一个政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12735030_1.html/ ]


世人由于知道了历史的结局,所以往往自认为高明地指责张伯伦内阁的愚蠢,甚至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大肆批判张伯伦,将其描述成一个通过牺牲小国利益换取自身安全的损人终害己者。

更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这些观点都忽视了两个基本事实:

其一,大英帝国的外交传统向来不以道德准绳作茧自缚。英国的远东鸦片贸易道德吗?然而,这丝毫不妨碍其20年内连续两次打败清王朝。英国在印度的纺织品政策道德吗?这同样不妨碍帝国因此扫清障碍,成为全球性的纺织品出口大国。由此可见,道德本身不能解释大英帝国的政策选择,更不能解释其成败结果。

其二,张伯伦虽然在公开场合喜欢扮演一种忠厚有余的绅士形象,实则对现实主义外交熟稔于心。这一点,他留下的大量日记、信函、会议纪要可以证明。其倚重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绰号“圣狐”,同样是权力外交的超级高手。两人均把私德和事功分得一清二楚,往往在柔弱、高尚的外衣下,暗行力学外交的折冲樽俎。这样一个二人组合所推行的政策,显然不能等闲视之。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今日回顾历史,最引发后人感叹的其实在于,后人往往忘记前人进行政策选择的基本环境。这就好比溺水的人和船上的人虽然处在同一水域,感受却大不相同。所以,本文将首先还原张伯伦内阁所处的基本战略环境,继而阐明其对德政策的战略实质,以明张伯伦、丘吉尔时代英国国家战略之因革损益。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对张伯伦内阁而言,最头痛的问题在于大英帝国的持续衰落。这种衰落与德国的挑战可谓一体之两面,而这也是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关键因素之一,更是检讨英国二战大战略的起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究其衰落之源,大致可分为远、中、近三因:

远因:陆权复兴的冲击。英国的崛起是海权的崛起。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受制于低下的技术手段,海洋在人类文明史中长期发挥的是障碍职能。地中海沿岸虽有早期海洋文明出现,但严格来讲只能算是海文明,还称不上洋文明。直到大航海时代,人类才算是真正进入海洋时代。

随着海洋由交往障碍变成交通捷径,一个全球的资源、贸易网络浮出水面。在这个时代,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最多的市场;谁能控制最多的市场,谁才能得到最大的财富。有了财富,再培养国力,就产生了一条由海而富,由富而强的新强国之路。葡萄牙、西班牙得风气之先,荷兰、英、法紧随其后,最终由大英帝国集其大成。这首先得益于大英帝国是一个岛国,无须像半岛国家那样,始终在陆海之间挣扎。其位置又恰好位于欧洲大陆与海外市场的交会点上。这令英国海军不仅可以低成本捍卫国家安全,更可以轻易控制列强的命脉线。在此基础上,英国在外交政策、产业革命、国内制度、金融建设等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操全球霸权之牛耳,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铁路的出现宣告了陆权复兴的福音。随着陆上资源的整合,德意志的统一和日后苏俄的崛起,均是把握这一时代机遇的结果。最终,终结这个时代的国家则是美国,它利用这一陆权复兴的风潮崛起于北美大陆,进而依托其“东西为大洋,南北皆弱国”的地缘格局,组建强大的海军向外扩张,从而形成了一条由陆向海的新强国之路,最终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既可以组建强大远洋舰队,又可以组建巨型陆军的国家。这就终结了传统的陆权、海权二元化格局,开启了超级大国的新模式。

作为上一轮地缘革命的受益者,大英帝国不免相形见绌,其本土过于狭小的弊端日趋明显,严重限制了其在大国棋局中的影响力。

中因:内部的离心力。大英帝国本土狭小,但海外领地广大,如能将这些海外空间充分开发,英国仍不失为一个世界超强。可惜,在民族解放风潮的激荡下,帝国的离心力越来越大。到1939年,加拿大、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已成为完全的自治领,印度和缅甸则被允许成为自治领。不仅如此,澳大利亚汲汲于成为南太平洋上的战略棋手,南非、爱尔兰内部反英情绪日渐高涨,印度和缅甸则谋求彻底独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即便是在帝国的核心——英伦三岛上,形势也不容乐观。一战的惨重代价,让大多数国民将战争视为畏途。“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很大一部分精英(不仅仅是知识分子,还有政界和统治阶层)已转而确信大战没有胜利者,所有参战国都失败了。这一观点的必然推论是在一场未来战争中也不会有胜利者——事实上任何原因、任何冲突都不能使得牺牲一国青年成为理由。1934年的‘牛津决议’(当时牛津大学学生拒绝在任何情况下为‘英王和国家’而战)突出了英国的‘出类拔萃之辈’在多大程度上认同于这种世界观。”在这种乌托邦式的国际和平主义泛滥大潮中,一战的原因被简单归结为秘密外交,推波助澜者认为,只要让外交公开透明,内受民意、外受国际舆论的制约,自可将战争消弭于无形。

事实证明,这是个一厢情愿的幻想。希特勒巧妙利用了这一点,他充分煽动战败国民众的复仇情绪,对内塑造好战的民意,同时又高摇橄榄枝,专用和平攻势瓦解敌对阵营的抵抗力量。这种宣传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英国内部舆情普遍同情德国,认为德国不过是要拿回不公平的《凡尔赛条约》剥夺的正当权利。各自治领更是一副作壁上观的态度。当捷克危机一触即发之际,南非总理赫佐格公开宣布,如果英国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卷入对德战争的话,他不能担保他的国家会给予支持。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对于又一场欧洲大战丝毫不感兴趣,后两个国家更担心的是迫在眉睫的日本威胁,为此,他们不惜向美国靠拢。这就极大削弱了英国一致对外的战斗力,甚至让领导者不得不再三扪心自问,对外战争会否加速大英帝国的解体?

近因:中等强国的群起挑战。国际政治有其残酷的一面,霸主国在其强盛之时,往往宾客盈庭、供奉不绝。一旦衰落,则每每引发中等强国的纷起逐鹿。

一战时,英国在远东有日本为盟友,在欧洲则有法、俄、意为盟友,并最终得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相助,这才得以击败德奥联盟。但是,就在一战期间,陆权复兴的影响已展示出来,英国对欧洲大陆均势的维持、塑造能力已遭到质疑。日本趁机在远东全面扩张,日渐扮演起英国远东殖民体系掘墓人的角色。沙俄则变身苏联,摆出与整个西方世界对抗的姿态。德国虽沦为战败国,但国力和民众素质不变,复仇情绪日强,再度挑战英国霸权只是时间问题。美国虽与英国同用一种语言,却一直标举反英、反殖民的旗帜。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陆海军仍在以英国为假想敌制订战争预案。世人受日后美英特殊关系的影响,往往认为两国之结盟为必然,实则只是诸多机缘聚合、外交努力的结果。

面对德、日、俄、美四强的纷起挑战,英国的盟友只有一个半,一个是可靠但力量持续衰弱的法国,半个是力量更弱却更不可靠的意大利。法国可靠,是因为法国更需要依靠英国去对抗德国。意大利算半个,是因为它既准备与英国为友,又准备与英国为敌。为友为敌,全看收益。此时的大英帝国可谓危机暗伏、强敌环伺,应对稍一不慎,内则树倒猢狲散,外则墙危众人推。这就是张伯伦面对希特勒崛起时的基本背景。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绥靖”的战略真相: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12735030_1.html/ ]


面对咄咄逼人的希特勒,张伯伦内阁显然嗅到了新一轮大战的气息。此时,留给该内阁的选择只有两个:力争避免新一轮大战,或力争赢得新一轮大战。而这两个选择本身是针锋相对的。稍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后人当然可以根据结果假定,二战不可避免,只有尽早备战,才能尽量降低损失。但是,就算有一两个当事的战略家看清这个结果,也很难让当时的大众接受这个判断。

1938年3月21日,在德奥合并已成事实的情况下,英法均已意识到下一个目标将是捷克斯洛伐克。这一天,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将一份关于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评估报告送到了外交政策委员会。这份报告的结论引发了轰动,以至于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在第二天的内阁会议上郑重将之宣读:“我们断定,无论海上、陆上或空中,我们和我们盟国所能施加的压力,既无法阻止德国侵略和蚕食波希米亚,也无法防止捷克军队不遭决定性的失败。因此,我们必将为恢复捷克斯洛伐克已失去的领土完整而进行一场反德战争,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打败德国,只有经过长期战争。我们认为,在当前世界形势下,如果发生这样一场战争,意大利和日本大有可能乘机向各自的目标推进,结果,我们必须面对的,不是一场有限的欧洲战争,而是一场世界大战。”

这个结论毫无疑问是正确的。问题是大众普遍厌战,帝国又处在衰落期,如果英国率先锁定德国为对手,必然将把选择的主动权拱手让出,令其他中等强国坐收渔利。因而,假如英国真的采取了报告开出的药方,无疑等于变相践行了俾斯麦的名言:因为害怕死亡而选择自杀。

而不愿意再打一次世界大战的人,绝不仅仅只是处江湖之远的人们。会议记录显示,“外交大臣提出并得到首相支持的政策,在当时情况下是最可行的政策,这一观点随着讨论为多数人所同意,而且赞同的人数越来越多”。

无独有偶。就在一周前,法国国防委员会也进行了一次听证会。甘末林将军就捷克问题进行了汇报,结论是法国陆军远未做好战争准备,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抗击德国的成功率极低。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正是前述环境,极大限制了张伯伦内阁的选择自由。而希特勒的高明就在于,他充分利用了一战后英法内部的厌战情绪和理想主义思潮,入室操戈,把德国打扮成“十四点建议”的弃儿、《凡尔赛条约》的受害人,进而树起德语族裔大统一的旗帜,以实现不流血征服。假如英法过早备战,只能强化希特勒的道德优势,更进一步增强英法内部的裂痕。

张伯伦夹在好战、狡黠的希特勒与厌战、单纯的大众之间,竭力寻找政策的平衡点,其难度超乎后人想象。他最终的选择是摆出“顺应”民意、舆情的姿态,默认乃至协助希特勒拿回应得之物,从而将德国的扩张限定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方向上。这个策略如果成功,将规避新一轮大战。但如果失败,则等于以粮资敌,自掘坟墓。如果说,该政策的目标在于“一定范围”,其保险措施就在于“一定方向上”。

任何政策都有风险,最高明的战略,总是在阳谋中暗藏阴谋,预留下随时转向(乃至转向反面)的弹性和暗中保险的措施。张伯伦内阁推行的“绥靖政策”,同样要作如是观。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21-02-18 08:49:16
1936年10月,德、意秘密签订了《德意议定书》,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联盟。11月,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对于这个三国阵营的出现,英国可谓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这个阵营至少按其纲领是针对共产主义阵营的,显然对英国有利。但是,国际政治有其现实一面,理想、纲领、原则往往只是挡箭牌、遮羞布、迷魂汤。三国轴心可以对抗苏联,也随时可以转向对付其他国家。

张伯伦要做的就是“祸水东引”,让德国的扩张方向不断偏向东欧,加速与苏联形成面对面的地缘碰撞。大英帝国则作为平衡砝码,坐观德国在法、苏之间重演两线作战的困局。不仅如此,张伯伦奉行“绥靖政策”的另一层含义还在于,他要极力避免英国在苏联参战前先陷入战火之中。

至于远东,奉行的同样是此种策略,只要日本还没有直接对大英帝国图穷匕见,英国应竭力克制,争取让美日、苏日矛盾先激化。英国在一战后忽然斥巨资实现新加坡的要塞化,表面上是防御日本南下,实则暗藏立足马六甲海峡闭关自守之意。至于海峡以东的事务,就让中、苏、美、日四国去纠纷吧。其基本战略构想,极其类似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本质上都是一种挤压战略,缩小对方的战略空间,改变对方的扩张方向,从而扩大自己的选择弹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从这个角度讲,英国的“祸水策略”是囊括整个欧亚大陆的。

与马其诺防线一样,大英帝国的挤压战略同样有其阿喀琉斯之踵。

将苏联作为制衡德国的砝码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要想让苏联按照英国需求发挥作用,则必须进行外交经营。可是,张伯伦半是出于害怕刺激希特勒,半是害怕开罪国内的反苏派,在改善英苏关系的问题上,始终表现得非常消极无为。

“绥靖政策”在慕尼黑达到顶峰。张伯伦刻意将美苏两国排斥在和会之外,从而形成了一种英国主导下的四强(英、法、德、意)协商机制。墨索里尼获得了荣誉,希特勒得到了实利。张伯伦满足于希特勒“在欧洲不会再提出领土要求”的表态,认为自己业已赢得了“我们时代的和平”。法国虽然将信将疑,却仍希望希特勒能言而有信。

然而,事态迅速急转直下。希特勒不顾自己画下的红线,公然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彻底破坏了之前十余年德国苦心经营的和平崛起形象。当希特勒又将手伸向波兰时,英法内部的民意、舆情终于发生了逆转。

在这种逆转下,张伯伦内阁急于在民众面前改善形象,竟相继对波兰、罗马尼亚、希腊的安全作出公开保证,这3个国家也相继接受了英国的保证。其中,波兰和罗马尼亚是德、苏的共同目标,希腊则是墨索里尼的目标。张伯伦对这3个国家的安全进行公开担保,等于同时开罪德、苏、意三国,尤其起到助推苏、德合作的客观作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12735030_1.html/ ]


张伯伦当然也在考虑与苏联合作的问题,却又将合作基础建立在苏联能公开保证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安全之上。这就等于既要借助苏联的力量对付希特勒,又预先剥夺苏联的胜利果实。只有具备高度利他主义情怀的国家才会接受这样的联盟,苏联从来不是这样的国家。它的外交继承自老沙俄帝国,有着浓烈的强权政治基因。

丘吉尔看到了危险,在下院大声疾呼:“……我请求英王陛下政府从这些严酷的真理中汲取一部分,牢记在头脑中。没有任何有效的东方防线,就不可能令人满意地保卫我们在西方的利益,而离开俄国就不可能有有效的东方防线。如果英王陛下政府已经长时期地忽略了我们的防务,已经抛弃了捷克斯洛伐克及它在军事力量方面意味着的一切,已经使我们承担了保卫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义务,而未检查在技术方面的困难,现在又排斥并摒弃了必不可少的俄国的援助,从而以最糟糕的方式引导我们陷入一场最糟糕的战争,那么,这个政府就是辜负了同胞们所寄予的信任,我还要加一句,就是辜负了同胞们对它的宽大。”

相反,希特勒虽在《我的奋斗》中,对苏联和斯拉夫人展示了刻骨铭心的仇恨,却在最后时刻向现实低头,以闪电般的速度改善苏德关系,抢在德波战争爆发前与苏联结成同盟,并达成了瓜分波兰,进而瓜分整个东欧的秘密协定。大英帝国作为最后保险栓的东方战线,随之灰飞烟灭,反而为纳粹德国加持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后方。

楼主:楚天鸿烈

字数:113277

帖子分类:台湾风云

发表时间:2018-06-03 14:32:43

更新时间:2021-02-18 08:49:16

评论数:79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