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85周岁施蛰存仍然瞎放屁(转载)

85周岁施蛰存仍然瞎放屁(转载)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85周岁施蛰存仍然瞎放屁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用这个标题,没有哗众取宠之意。文革时期,假货泛滥,比如,“文化昆仑”,“红学泰斗”,“草圣”,都产生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胆量达到顶峰,学术成果,也达到顶峰,无法逾越。这是学术设限。因此,文革若宣告结束,则,现在,就应该是学术打假时期。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就像现在惩办贪官污吏,老虎苍蝇,一起打。学术打假,也应该抓典型。越是名人,越应该是打假典型。

俞平伯晚年,彻底崩溃,彻底反悔,彻底认罪。周汝昌晚年,仍然坚持不懈放屁。黄裳,郭豫适,周思源,吴小如,林冠夫,都是假货。应该以俞平伯为榜样,认罪。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原文:

楼主:张子衿 时间:2012-02-05 13:31:00

附:

批《兰亭序》

施蛰存

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来历不明,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都不选此文,可知这两位六朝文专家,都不考虑这篇文章。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可知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提拔起来的。
我在中学时,国文教师已经给我讲过这篇文章,可惜我早已记不起老师如何讲法。自己当国文教师时,也给学生讲过几十遍,也记不起当时我如何讲法。大约都是跟着各种注释本,一句一句地讲下去。讲完之后,赞不绝口地,对学生说:“好!好文章!”
解放以后,我没有讲过这篇名文,不过,我学会了用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讲古文。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嘉定劳动,住在卫生学校。一天,有一位卫校语文教师拿这篇名文来问我,她说:“这篇文章上半篇容易懂,下半篇难懂。特别是其中一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到底是什么意思?”经她一问,我把全文又读了一遍。禁不住发愣了。怪哉!怪哉!从前讲得出的文章,现在讲不出了。
从“向之所欣”到“悲夫”这一段文章,是全文主题思想所在,可是经不起分析。我和那位女教师逐句讲,逐句分析,结论是对这段名文下了十二字评语:“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请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说人生短促,一瞬之间,一切都过去了,使人不能不感伤。
底下接着却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说:何况寿命长短,都随大化(自然)决定,归根结底,都是同归于尽。这一节的思想是和上一节对立的,既然知道人寿长短,同归于尽,为什么还会感伤于人生之短促?这个“况”字怎么加得上去?
再接下去,却说:“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古人是谁?是孔仲尼。不是真的孔仲尼,真的孔仲尼没有说过这句话。“死生亦大矣”,见《庄子?德充符》,作者抬出一个假设的孔仲尼来和一个跛脚驼背的王老做论辩的对立面。王老的思想代表庄周,对于人的生命认为无论寿夭,同归于尽。孔仲尼却认为人的死生,关系很重大,尽管长寿和短命,同是终尽,但这是从同的现象看,如果从不同的现象看,死生的意义就不同了。
“死生亦大矣”,虽然不是孔仲尼真的说过,但在一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注释。“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在生死之间,更重视“生”。他要解决、求知的是人的生存问题,而无暇考虑死亡问题。“仁者寿”,可见孔子并不以为“修短随化”,人的善良品德可以延长生命。颜渊早死,孔子哀恸道:“天丧予。”天使我大受损失。可知人的生与死,有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得失问题。
把“死生亦大矣”这一句的意义讲明白,就可以发现这一句写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下,简直无法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底下还加一句“岂不痛哉!”我们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
更奇怪的是,接下去又来一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我们再看上文: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是一种兴感之由。“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又一种兴感之由。
“死生亦大矣。”这也是一种兴感之由。明明是三种兴感之由,至少包括庄、孔两派的人生观,怎么会“若合一契”呢?
再读下去,见到一句“不能喻之于怀”,刚才读过一句“不能不以之兴怀”,只隔了一行,就出现重复句法,亦是修辞学的毛病。前半篇文章中有“丝竹管弦”,已经被宋朝人批评过,这里一句,还没有人指出,顺便在此批一下。不过,这不是大问题,姑且存而不论。
下面来了一个惊人的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为妄作。”上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句用的是肯定语气,这不是“一死生,齐彭”的观点吗?隔了二行,却说这个观点是“虚诞”和“妄作”,岂不是自相矛盾?
接下去,又避开了上文的论点,说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我们无法揣摩作者“悲”的是什么?因为今昔二字在上文没有启示。今是什么?“已为陈迹”吗?昔是什么?“向之所欣”吗?或者,“今昔”指“死生”吗?一般的注释,都说:今是今人,昔是古人。那么,作者所悲的是:一代一代的人,同样都有“前不见古人”的悲哀。大约作者之意,果然如此,不过应该把今昔释为今人今事与古人古事。但这两句和上文十多句毫无关系,连接不上,依文义只能直接写在“向之所欣”四句之下。因此,这中间十多句全是杂凑,迷乱了主题,岂非“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我和那位女教师讲完之后,她也同意我的讲法。她说:“我就是觉得‘死生亦大矣’这一句上下都接不通。你一分析,挑出了整段文章的杂乱。以后怎么办?怎样讲法?”我说:“照老样子讲,不要改变。这些文章已成权威,碰不得,只好人云亦云地讲,明哲保身。”
这件事,已过去二十多年了。今天看神龙本《兰亭帖》,忽然想起旧事。因略有空闲,故秉笔记之。反正我已快要“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用不到再“明哲”了。
1990年9月20日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资料:
施蛰存_百度百科

姓名:施蛰存

生卒: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

简介: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蛰存,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23年考入上海...

人物简介 人物经历 人物评价 人物著作

baike.baidu.com/ -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评论转载:

作者:zhongguoxuezhe 时间:2017-05-29 18:26:23

天涯论坛 > 教师 > 教师文苑 [我要发帖]

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之我见
http://bbs.tianya.cn/post-140-616458-1.shtml
楼主:张子衿 时间:2012-02-05 12:29:09 点击:1201 回复:2

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之我见

——兼与张瑞田先生商榷

甘泉子 张全义

张瑞田先生在《书法报》(2011年12月28日)发表《施蛰存如何批评<兰亭序>》一文,转引施先生文章的观点及主要论述,提出:“对名作、名人的再认识,再评价,是每一个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对一代人智慧的考量。施蛰存对《兰亭序》的批判,让我们懂得了对文化经典需要持什么样的态度,又需要从什么角度进行解读。”

对于张先生的上述意见,笔者完全赞同,但对于张先生所认同的施先生的批评意见,笔者颇不认同。
从《兰亭序》进入高中教材以来,笔者已经与学生有过四次深入的交流。以下就施文的主要观点,逐一予以辨正。

其一,施先生据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以及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都不选此文,认为《兰亭序》并不入文章家的法眼,进而指出,“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提拔起来的”。
笔者以为,诗文集的选编,受多种因素制约,文本水准、历史评价、时代风尚、选家的文学观念是其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某文本的选与不选,与其水准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钟嵘无疑是古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其《诗品》作为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选梁代之前五言诗人一百二十余人,分三品九级评价,为后世所公认的大诗人陶渊明仅列中品,而诗艺平平的张协却名列上品。这样的情况,在后世的各类选本中屡见不鲜。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在权威选本中的落选,留给时人与后世的,往往是争议与启示。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不选文天祥的《正气歌》即是一例。

其二,施先生评价《兰亭序》“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说: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说人生短促,一瞬之间,一切都过去了,使人不能不感伤。底下接着却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说:何况寿命长短,都随大化(自然)决定,归根结底,都是同归于尽。这一节的思想是和上一节对立的,既然知道人寿长短,同归于尽,为什么还会感伤于人生之短促?这个‘况’字怎么加得上去?”
这两节文字文意上根本不存在施先生所谓的对立。联系上文,两节文字是说原先所欣喜者俯仰之间变为陈迹,尤且不能不让人因此产生感慨,更何况个体“终期于尽”。“尤”与“况”用得极为精准,它们的呼应,使两节文字逐层推进且环环相扣。

之后,施先生对“死生亦大矣”提出质疑,以《论语》中的“未知生,焉知死”为例指出:
孔子在生死之间,更重视“生”。他要解决、求知的是人的生存问题,而无暇考虑死亡问题。“仁者寿”,可见孔子并不以为“修短随化”,人的善良品德可以延长生命。颜渊早死,孔子哀恸道:“天丧予。”天使我大受损失。可知人的生与死,有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得失问题。把“死生亦大矣”这一句的意义讲明白,就可以发现这一句写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下,简直无法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底下还加一句“岂不痛哉!”我们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
紧随上文的“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同样紧承上文,逻辑清晰。这儿的“死生”属偏义复词,偏于“死”。人不免一死,焉能不痛!施先生之所以面对此句“简直无法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我们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是因为忽略了这篇文章产生的独特时代背景与思想世界。
魏晋时期战乱频仍,瘟疫流行,使得生命极其脆弱。“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因传染病于同一年英年早逝。司空见惯的非正常死亡,使得生者对于死亡,既痛且惧。这就像同样是丧亲之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要远胜于黑发人送白发人;经历过灾难的幸存者,对于死亡的惧怕,要远胜于常人。
施先生论文忽略了知人论世的原则,所以才会脱离文本,花较多的笔墨去阐发“孔子重视‘生’”,“孔子并不以为‘修短随化’,人的善良品德可以延长生命”。

至于施先生对《兰亭序》之后语句的指摘,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因对前文的误读,使得这种指摘完全没有道理。笔者以为,在之前的关键问题厘清之后,再理解后面的文字,其实并不困难。鉴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史上,越是经典的作品,越容易引起争议,这正是经典文本的魅力之一。鲁迅先生有言:“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意大利思想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Eco)更有极端的说法:“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有不盲从成见,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严谨治学,才能有所发现。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我们非常欢迎论据充足、论证严密的新颖观点,但这种观点的产生,应该立足于立论者严禁的治学态度,忠实于文本,而又能够知人论世,以历史的观念去阐释,否则,很容易流于误读、过度阐释,甚至是恶搞。时下许多所谓的惊人之论,之所以经不起时间的考量,其原因正在于此。

施先生治学宏福,学贯百家,而又以长于属文、立论严谨著称。这样的大学问家,不轻易立论,一旦立论,往往很难有所纰漏,所以容易为学界信服。但是,智者千虑,或有一失。在独立思考的道路上,不盲从质疑权威的权威,更能考量一个思想者的智慧。

2012年2月1日初稿,次日定稿。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举报 | 5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 赞

鱼哥唱碗: 2017-05-29 20:18:50 评论
我也觉得施氏那十二字评语下得轻率。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名人,应该德高望重,德艺双馨。应该严格要求。不能瞎放屁,误导群众,传播谬种。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资料:

竹堂 孟会祥

赠甘泉子

乙未十月十二日,甘泉子张全义先生自沪归陇,取道郑州过访。是日大雪,停一日,十四日辞别。恨两日之间,余无片刻之暇,唯晚间相聚而已,颇觉歉歉。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张掖甘泉子,肝胆如虹霓。忽谓将枉驾,一日三秋兮。来时天雨雪,雪深路已迷。辗转终相见,执手醉如泥。佐酒少甘脂,吟诗多话题。感君担荷重,弘道振河西。舍身为蜡烛,躬亲为人梯。他年陇原上,兰蕙绿满畦。嗟予陷琐些,遑遑复栖栖。既已见君子,胶胶闻鸡啼。君行我未送,怅望暮云低。野草明年发,天涯各凄凄。

附甘泉子诗二首:

中州霰雪谒孟夫子竹堂

拜谒才一面,神交已六年。凌风竹更瘦,澡雪发愈斑。腹笥何满箧,枢机尽雅言。江天赓好意,为我报平安。2015.11.23

返甘道上别中州诸师友

江天雪雾客中州,好慰归程莫酿愁。哪道平平仄仄里,青衫泣下浔阳楼。2015.11.25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张全义博客_新浪博客

张全义,字近仁,号甘泉子,笔名子彧,堂号清泠堂、心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省中语会理事,省级骨干教师,省级青年教学能手。甘州国学书院院长。 写作方向:语文教学论、...

blog.sina.com.cn/u/262... - 百度快照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施蛰存

从“向之所欣”到“悲夫”这一段文章,是全文主题思想所在,可是经不起分析。我和那位女教师逐句讲,逐句分析,结论是对这段名文下了十二字评语:“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鱼哥唱碗: 2017-05-29 20:18:50 评论
我也觉得施氏那十二字评语下得轻率。
-------------------------------------------------------
施蛰存经过多年思考,下此结论。浅陋之人,怎么思考,也没用。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转载:

楼主:jzchenshuxin 时间:2017-05-30 22:03:43 点击:83 回复:4

海子如果不死,他的诗不会走红,戈麦不死,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人,余秀华没有残疾,恐怕也炒不到现在这么热。
现在的诗坛一片混乱,缺乏最起码的诗歌艺术判断标准,诗坛已经成为破烂市了。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转载:

作者:zhongguoxuezhe 时间:2017-06-01 05:45:37

现在的诗坛一片混乱,缺乏最起码的诗歌艺术判断标准,诗坛已经成为破烂市了。
----------------------------------------------------------
小日本入侵,瞎折腾;文革,写大字报,瞎折腾;这么折腾,我国人,文化水平,能高吗?兰亭序,能读懂吗?施蛰存,85周岁,仍瞎放屁;文革,产生“红学泰斗”,瞎放屁。必然的。后40回,能读懂吗?统计数据,能看懂吗?懂得尊重吗?我国人,素质,能不受影响吗?
俞平伯晚年,彻底崩溃,彻底反悔,彻底认罪。活化石。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白蕉_百度百科





姓名:白蕉

生日:1907年11月3日职业:书画家

简介: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名馥,字远香,号旭如。后改名换姓为白蕉。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出身于书香门第,...

简介 生平 特色 诗书画 评论 著述

baike.baidu.com/ -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85周岁施蛰存仍然瞎放屁

用这个标题,没有哗众取宠之意。文革时期,假货泛滥,比如,“文化昆仑”,“红学泰斗”,“草圣”,都产生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胆量达到顶峰,学术成果,也达到顶峰,无法逾越。这是学术设限。因此,文革若宣告结束,则,现在,就应该是学术打假时期。

就像现在惩办贪官污吏,老虎苍蝇,一起打。学术打假,也应该抓典型。越是名人,越应该是打假典型。

俞平伯晚年,彻底崩溃,彻底反悔,彻底认罪。活化石。周汝昌晚年,仍然坚持不懈放屁。黄裳,郭豫适,周思源,吴小如,林冠夫,都是假货。应该以俞平伯为榜样,认罪。

热热闹闹的红学,其实,是一堆泡沫。参见俞平伯晚年自曝内幕。

冯其庸代表红学会,发明“无名氏”,维持残局。不肯缴械投降。维护那点尊严。

名人,应该德高望重,德艺双馨。应该严格要求。不能瞎放屁,误导群众,传播谬种。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姚鼐 编辑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文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转载:

作者:郑午然 时间:2017-05-30 23:31:32

闲闲书话,是一个读书人成堆的地方;也是一个温良、怯懦的地方。实际上,差不多算是当代知识阶层的一个缩影。方方最近描述得很准确: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


举报 | 225楼 | 打赏 |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批《兰亭序》

施蛰存

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来历不明,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都不选此文,可知这两位六朝文专家,都不考虑这篇文章。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可知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提拔起来的。
-----------------------------------------------------------------
姚鼐,是古文高手。
吴氏兄弟,也是解读古文的高手。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姚鼐,是古文高手。
吴氏兄弟,也是解读古文的高手。都是有信誉的,品牌。
楼主:zhongguoxuezhe  时间:2021-02-28 23:26:45
批《兰亭序》

施蛰存

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来历不明,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都不选此文,可知这两位六朝文专家,都不考虑这篇文章。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
------------------------------------------------------------------
“不选此文”原因,往往是很多的。未必是你理解的那样。

楼主:zhongguoxuezhe

字数:14124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7-05-30 14:56:15

更新时间:2021-02-28 23:26:45

评论数:22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