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秦汉明月

秦汉明月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秦汉明月
第一章 第一个封建王朝—秦
公元前221年,咸阳城蕲年宫,一个人来回踱着步子,时而站立沉思。此人腰际圆硬挺直,背宽且厚,鹰钩鼻,鼻梁高挺,粗眉长目,眼珠黑如点漆,眉梢时而紧锁,嘴角微微上翘,骄傲自信,志得意满之情溢于言表。今年他39岁的,十三岁登上王位至今,已整整26年,数年的杀伐攻占,曾经的青涩少年如今已近不惑之年。战国260余年的混乱局面被大秦国终结,而他就是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王,秦王嬴政。
该以怎样的制度统治天下百姓苍生?该用什么方法驾驭百官?如何防止六国余党死灰复燃?….这一切的问题该从哪里开始入手解决? 面对偌大的王庭和广袤的疆域,秦王陷入深深的思索。
首先从体制开始吧。秦王这个名字有点太普通了。在秦以前,统治者最高称号为“王”商周的君主均称为王。春秋战国,王室衰微,七雄并起,包括秦在内的各诸侯国领主都自称为王,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亘古未有的局面,需要一个表示更高地位的称号来表征我的威严。于是秦王颁布“议帝号”令。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都说“从前五帝之时疆土千里,外面是侯服,夷服,诸侯有的称臣入贡,有的却不臣服。天子无法控制他们。如今陛下您兴义兵,诛杀暴乱贼子,平定天下,这是上古以来不曾有过的功绩,这是连三皇五帝都赶不上的呀!臣等与博士商讨结果‘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尊贵,臣等冒死呈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天子之命称为制,天子之令称为诏,天子自称为朕。’”嬴政觉得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取泰皇的皇字,再取上古五帝的帝字,天子号曰“皇帝”。其他的就按照你们说的来定吧。另外我听说太古时有号没有谥,中古时周公作谥法,生时有号,死了以后根据王的德行来确定谥。这样不就是子议父,臣议君了吗?这样实在不应该,从现在起就废除谥法。我是第一代皇帝,就叫始皇帝吧,后面的子孙就按照数目,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万世,传到无穷。”
这是秦王下的第一道诏令,标志着秦帝国皇权的开始。从此,皇帝这个称号被历代最高领导人沿用,直至近代。秦始皇不仅仅更改了称号,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建立了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权利—皇权。“朕”这个词以前人们均可以称朕,贵贱不嫌。自从始皇开始,“朕”成了皇帝的专有称呼,除了皇帝,决不允许其他任何人用。以前有玉玺,从此以后只有天子的印称为玺,且以玉制,群臣莫敢用,只能称印。
当时流行终始五德之说,春秋时邹衍倡立此说。五行循环相生相克,象征朝代兴替,火(红)-----土(黄)-----金(白)------水(黑)------木(青)。周朝为火德,秦代周,水能灭火,秦当为水德。亥月属水,于是改亥月为正月,群臣十月入朝庆贺。为了加强皇权,采取严格的避讳制度。因始皇本名嬴政,政与正月之正同音,为避讳,将正月之正改音同蒸,沿用至今。衣服,旌旗,节旗都已黑色为贵,数目则以六为准,符信,法冠都是六寸,车宽六尺,六尺为一步,天子出行乘马六匹。黄河改名德水,作为水德治天下。因为水是阴性,主刑杀,所以刚强坚毅,乖戾深刻,一切事务都依法办理,苛刻而没有仁爱恩惠,这样才能配合五德之数。
确定了皇权后就需要一系列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法度来稳固朝政。秦始皇便命令王绾,冯劫,李斯讨论确定政治体制。王绾是周封建体制的拥护者,“诸侯各国刚刚消灭,燕国,齐国,楚国因为距离太远,未尝设立王,没有人去镇压,请封立几个儿子到各诸侯国为王,请陛下允许。”这种封建分封制从西周周文王时姜太公创立至今,朝廷上,各位大臣都是从战国中经历过来的,所以沿袭旧制度大都是赞同的。只有廷尉李斯一个人反对,“文王武王时所分封的子弟及同姓诸侯很多,到了后来彼此疏远,互相攻击,各个诸侯间好像仇家一样互相打打杀杀,天子都无法禁止。现在仰赖陛下的神明睿智统一了全国,分别设置郡县,中央统一管理就可以。诸子,功臣用国家的税赋重重赏赐,这样很容易管理,天下没有二心,国家才能安定,分封诸侯的旧习并不妥当。”秦始皇对李斯的建议非常满意,说道“以前天下困苦,战争不休,就是因为各地诸侯存在,幸好凭借祖先的威灵才让国家安定下来,再度分封诸侯就是自己树敌,想要安宁就会很困难。廷尉的建议说的很对。如果设置郡县,朝廷百官该如何设置呢?”
李斯继续建言“皇帝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其下最重要的官职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处理全国政务,总领百官奏事,统计地方上计考课,封驳谏诤,任官署吏及主持朝议等权能。御史大夫掌理监察,辅助丞相佐理政事。太尉主兵事,是君主最高的军事参谋,其本身不能发兵领兵,须有皇帝的符节命令才能行使职权。在朝廷内,丞相之下设置诸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并统领在殿中侍卫的诸郎官,卫尉掌宫门屯卫兵,廷尉掌刑法,治粟内史掌国家粮谷财货,典客掌归义蛮夷,宗正掌宗室事务,太仆掌皇室舆马,少府掌山海池泽税收,以供皇室。诸卿以外设置将军掌理领兵征伐,设置博士官七十二人,掌管图书典籍,并备顾问参与议政。
在朝廷外部,全国依据地形地貌分置郡,每个郡由郡守负责,并向丞相汇报。每个郡从上之下设置郡,县,乡,亭,里。每个郡郡守负责政务,郡尉掌兵事,监御史由中央派遣到各郡监视郡守及监察郡政。每郡下设若干县,县人口在万户以上的,其长官称县令,不满万户的称县长,掌管一县的政事;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掌司法和军事。县下基层设乡,亭,里。每个乡有三老,掌教化,啬(sè)夫管理狱讼及征收赋税,游缴掌巡禁盗贼;每个乡下辖十亭,亭长管治安;一亭设十里,里有里正;一里辖百家,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并实行相纠连坐法。民统称黔首。”



秦始皇一看这一套体制好像一座宝塔,朝廷在塔尖,统治权力一直可以贯彻到什伍,每个什伍是粮源和兵源的最小单位。基本沿袭了商鞅变法时在秦国所定的制度。但是丞相的权利好像太大了,如果丞相有二心皇帝就太危险了。于是秦始皇想了一个办法,设立两个丞相,一个左丞相,一个右丞相,互相制衡,首任丞相就由王绾,隗状两人担任。丞相在执掌的范围内的政务也要听皇上的,不能自理,丞相没有决策权。后来的诸卿渐渐演化为九卿,三公九卿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
依据当时的地理形势和自然区域划分,全国设立三十六郡,多以平原或盆地为中心,边缘为山地或高原。后于前214年,前212年增设五郡,共四十一郡。中国的领土在秦王朝时期有了大致轮廓。至今差别不大。


欢迎参阅历史类帖子
跟史学大家钱穆,吕思勉,傅乐成,柏杨 读中国通史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55412-1.shtml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秦始皇收缴天下的兵器。当时兵器大部分都是以青铜铸造,收缴上来的兵器全部熔掉,铸造了钟鐻和十二个各重千石的大铜人,置于宫廷之中。秦代一石约折合现今三十七点五公斤,以此推算,每个大铜人就重达三十七吨。秦始皇这样做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为了夸耀武功、粉饰太平;二是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贾谊《过秦论》亦说:“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 十二金人的下落如何呢?《资治通鉴》中记载:“置宫庭中。秦亡,阿房宫毁,十二金人被埋废墟。”西汉立,刘邦定都长安,运十二金人至长乐宫之大夏殿。王莽夺西汉,托古改制,一曰梦有五金人起而立,以为不祥,又记金人胸前“皇帝初兼天下”之语,甚是郁闷,遂派工匠凿其胸前铭文。” 《三国志.魏书》又云: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悉椎破铜人,钟虡(jù)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廓,不磨鑢。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鐻、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 晋人潘岳《关中记》:“董卓坏铜人 ,余二枚徙清门里。” 三国后还剩了两个金人。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季龙令将军张弥把二金人运至邺都。前秦帝苻坚后又派人运回这两个金人于长安销毁。所以至隋唐后就不再有金人的记载了。从秦皇到前秦苻坚,十二个铜人历经六百多年岁月,终逃不过被销毁的命运。
除了集中管理兵器,秦始皇“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 这里的豪富包括了各国的商贾巨富和六国的宗族贵戚和地方豪族。原来的这一招也是为了防止地方暴动出现。那个时代任何反抗都需要有地方富豪支持,提供粮食,武器,战马。秦始皇迁徙富豪到咸阳就是为了把这些人放在都城监视起来。富豪离开了地方群众的支持,没法一呼百应,地方群众离开了富豪,更是没法起兵闹事,原来六国的贵族旧势力也被拔除,随着这些人迁徙至咸阳的还有大量的金银和财物,这直接刺激了咸阳都城附近的经济发展,为连年战争过后的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接下来就是统一全国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钱币,全国统一使用秦国货币。统一各国称重标准和容器的单位。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同,秦帝国使用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驰道,顾名思义,车马飞驰之道。所有的马车轮子之间的距离统一标准,全国根据马车的轮距统一驰道的宽度,相当于古代的高速公路。古罗马统一意大利的过程也是伴随着从意大利各个方向通往罗马的宽阔步道的修建,及时交通便利的需要,也是战争的需要。战马通过驰道或步道能使战争的指令快速传达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同样都城的兵力也可以快速抵达各地,对快速平定地方叛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二节:寻仙求药焚书坑儒
很多史书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那到底是不是史实呢?这个要从秦始皇的爱好说起。秦始皇喜欢到各处风景名胜游览,每到一处就喜欢刻字留碑,宣扬自己的功德,典型的好大喜功。始皇帝二十六年统一六国,二十七年就开始巡游各地。西至陇西,北地一直到鸡头山。东至泰山,渤海之滨,登上之罘山。南至琅琊山,并在山上立碑文歌颂秦的恩德,彰明朝廷甚得天下之意。齐地徐福等人上书,说海里有三座神山,叫做蓬莱,方丈,瀛洲,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希望能斋戒沐浴率领童男童女前往寻觅,为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术。秦始皇希望永远能够享受这荣华富贵,于是徐福等人的建议正和皇帝心意。于是派遣徐福去海上寻找仙人。秦始皇前往衡山,渡过长江,抵达湘山,祭拜帝尧的女儿湘君。二十九年秦始皇在阳武县的博浪沙被张良雇佣的力士用铁球砸中了副车,差点身亡,惊吓一场。三十二年始皇前往碣石,派燕人卢生寻访仙人羡门,高誓。更派遣韩终,候公,石生去寻访仙人求不死仙药。但都一无所获。
三十四年,始皇在咸阳宫设宴,七十个博士祝寿。仆射(yè)周青臣颂扬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周青臣歌颂秦始皇,淳于越批评他阿谀奉承,不是忠臣。秦始皇让大臣们议论下,丞相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焚书是为了达到统一文化思想,保证国家法治。战国时期思想,百家争鸣,尤其是儒家更是深得士子之心。秦朝从商鞅以来一直是严法酷吏,以法家为主要治国方略。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统治。李斯参透皇帝的想法,“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为了防止黔首(百姓)非议朝政,有任何反抗思想,提出了焚毁所有诗书诸子百家的书籍,仅保留秦朝的史实记录和医药卜筮种树之类和生产生活相关的书籍。收兵器,迁富豪,击碎地方上的反抗物质基础,焚书灭掉了百姓品评非议的可能,也浇灭了人民的思想火种,从精神层面打破下层造反的可能。
对于坑儒一事,有一种观点认为坑杀的并不是儒生,而是方士。什么是方士呢?当时指的是炼丹修仙之人,侯生卢生,徐福之流。据《史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各地方术之士慕名前来。韩国人卢生,侯生四处寻访未得仙丹奇药,然后向秦始皇献计说真人不惧水火,与天地久长。只有行踪不被任何人知道才能求得不死之药。始皇令咸阳旁边的所有宫殿通过二百七十条辅道和甬道相连,然后用帷帐,钟鼓,美人充塞各个宫殿,不允许任何人暴露他的行踪,如有说者就会被处死。百官商议国家大事,只能在咸阳宫中。侯生卢生私下商量:始皇帝,天性刚戾自用,善杀伐。长生不死之药肯定寻不到,我们只为了骗取些钱财,趁现在没有被发现还是赶快逃命,否则肯定被处死。于是两人逃亡而去,秦始皇知道后大怒。韩国这帮人跑了也不禀报,之前徐福骗取了巨万钱财跑到东海也没有音信。卢生侯生也是赏赐丰厚,现在还毁谤我。在咸阳的这些人我私下派人打听,他们到处妖言惑众,扰乱治安,于是下令抓捕了诸生,这些人互相检举揭发抓到了四百六十人。这里的诸生并不是儒生,而是以方术之士为主。扶苏谏言说“诸生皆诵法孔子”是因为这些术士估计也都学习过诗书礼仪,春秋战国期间这种到处游说的士人很多,所以说这些人全是儒生是不合适的。当然这些人在咸阳城内聚在一起品评时弊甚至毁谤始皇帝或者秦朝这个是很有可能的,这个正是李斯提出来希望打击遏制的。秦始皇把这些人抓起来活埋坑杀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并不是针对儒家的。但是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摆在文化统治的最高地位。后世史书为了抹黑秦国,把这些人全部说成是儒家也是政治需要。
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可能坑杀的不都是儒生,焚书一事确实有之,其暴政统治,严刑峻法是事实。始皇帝统一后荒淫无道,奢靡享受。筑长城,修皇陵,建阿房宫,每一个在当时都是浩大的工程,都需要征用大量的奴役,给当时疲敝凋零的社会和食不果腹的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三节:赵高捣鬼二世即位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又开始全国巡游。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少子胡亥陪同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就是现在洞庭湖一带,远望九疑山遥祭祀尧舜。后沿长江而下,过丹阳,到钱塘(今浙江杭州)。后又上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立石刻歌颂秦朝功德,会稽山上至今仍有大禹陵。从浙江向北经过吴地(今江苏),后经海上到达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藏马县),再到荣成山(今山东省威海市附近),算是抵达东海之滨。然后向西返回咸阳,途中到达平原津(今山东省德州市中部平原县),是古黄河上的重要渡口之一,秦始皇病倒了。
秦始皇意识到自己病重将死,于是把玉玺赐给大公子扶苏,下诏书,让扶苏尽快赶回咸阳继帝位。诏书密封好交给了中车府令赵高,并未交给使者,赵高自己扣留了印玺和诏书。七月丙寅始皇在沙丘(位于赵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境内)驾崩。丞相李斯担心始皇帝不在咸阳都城,各地诸公子及天下有变,封锁消息密不发丧。所有官员的上奏如故,找一个宦官坐在始皇帝的辒凉车中发号施令,辒凉车一种供人卧息的车,即通风而且十分隐蔽,所以可以用来藏尸。这件事只有公子胡亥,赵高,李斯和几个宦官知道。当时大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正在上郡戍边,而且和赵高等人不和。据《史记.蒙恬列传》载,赵高与蒙毅有仇。如果扶苏上位,蒙恬必然成为替代李斯成为丞相,所以第一个被处决的可能就是赵高,李斯被排挤或者被迫害致死,如果改立胡亥继承王位,则可以保证自己的地位稳固。赵高展开了一系列游说活动,在《史记.李斯列传》里面的记载了他和胡亥,李斯的经典对话展现了赵高的高超政治手腕和游说能力。
赵高首先说服年轻的二世皇帝,胡亥这一年二十岁。“皇上去世的时候没有遗命封立诸子为王,只赐给了长子扶苏遗诏。等长子一来,就会立为皇帝,而你却连一点土地也没有分封,该怎么办呢?” 胡亥说“可不是吗!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最了解他的属臣,聪睿的父亲最清楚他的儿子。我父亲当然知道哪个儿子应该嗣位,哪个儿子不应受封。现在我父亲既然不下令封赐诸子,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赵高说:“现在天下的大权都在你我和丞相李斯手里,我们要谁生存谁就生存要谁亡谁就灭亡,你何不多加考虑计划看看?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以及控制别人和被别人控制,这两样哪里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呢?”胡亥说“废长立幼是不义的,不奉父亲的遗诏,妄想嗣位为帝,或者担心兄长继位以后自己被杀都是不孝的。我自己才能薄弱陋劣,勉强依靠别人出力帮忙不算是能干。这三件都是违背道德,不为天下所心服的。我要是这样做说不定身遭不测,国家倾危,再也没有人祭祀祖宗先烈。” 赵高说:“我听说商汤,周武王杀了他们的君王,全天下都称赞他们符合道义,不算是不忠诚。卫出公杀了他的父亲,卫国人因而推重他的德望,孔子还在《春秋》上记载,不算不孝。做大事的人不可拘泥细节,盛隆的德行不必计较琐碎的礼节。凡事只顾细节而遗忘大体,必生祸患;犹疑不决必招灾害。要是能勇敢果断,连鬼神也会畏惧逃避,后来必能成功。希望你依照我的意见去做。”胡亥长叹口气,“现在皇上刚去世,还没有发丧,怎么方便拿这件事来要求丞相呢?” 赵高说“时机很重要,稍一迟缓就不允许你做任何打算了。” 经过这一番劝说,胡亥算是同意了,接下来只要再和李斯谈妥,他就可以拥立胡亥继位了。
李斯在秦庄襄王去世那一年来到秦国,秦始皇在位37年薨世。李斯如果来秦国时20岁,这时已经是57岁的高龄。赵高年龄不详,但据他自己对李斯所说,已经在秦始皇身边服侍20多年了,所以比起二十岁的胡亥,李斯更难说服。
赵高对李斯说:“皇上去世,赐遗诏给长子,叫他到咸阳汇齐,参加丧事,准备嗣位为帝。可是遗诏还没有发出去,如今没人知道皇上去世的消息,赐给长子的遗诏和印玺都在胡亥哪里。现在要决定谁是太子,就看你我两个人的了,你看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本来印玺和遗诏秦始皇临终前都给了赵高,现在他却骗李斯说在胡亥那里,这是为了要挟李斯,让他扶持胡亥。
李斯说 “怎么可以说这种灭亡国家的话呢?立定太子的事不是我们做臣子应该讨论的。”
赵高说“你估量下你自己的才能比蒙恬怎么样?你对国家的功劳可比蒙恬高?你可曾比蒙恬更有深谋远虑?你比蒙恬更不会结怨于天下?你比蒙恬谁和大公子扶苏的交情更深呢?”
李斯说“这几样我都不如蒙恬,但是为什么对我这么苛责呢?”
赵高说:“我原是宫禁里的一个奴役,侥幸因为熟悉狱法而得以进入宫廷,掌管事务,到今天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秦王罢免的功臣或者丞相是曾经两代为官的,这些大臣最后都是被诛戮而死。皇帝二十几个儿子的为人你也都知道。长子扶苏果断刚毅,威武勇敢又善于鼓舞人,然别人为自己出力。扶苏即位后必定任命蒙恬当丞相,这样你是不可能带着通候的印绶回家享福的。(通候指的就是可以由子孙继承的王侯地位)我受命教胡亥学习法令诸事已经好几年了,却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失。胡亥仁慈,敦厚老实,轻视财物看重士人,心里非常聪明但是不善于言辞,对士人非常有礼貌尊敬,秦国那些公子没人能比得上他,所以可以继承王位,你好好计划下,确定他为太子吧。”
李斯说“你回到你的本位做好你自己的事去吧。我遵照皇帝的遗嘱,自己的命运听从上天的安排,还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 废了这么多口舌,李斯没有动心。
赵高说道“安可危也,危可安也。一个人如果在安危的关头都拿不定注意,那他怎么算是出类拔萃的人呢?”
李斯说道“我李斯本来一介布衣,皇上侥幸提拔我为丞相,封我为通候。皇上给我了尊位厚禄,原本是要把国家安危的重担托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皇帝对我的恩义呢? 做人臣的就是要恪守本分的职责,你不要再说了,再说我就因此而获罪了”
赵高继续劝说:“我听说圣人处事变化无常,能够抓紧局势变化的关键顺应潮流,看到事务发展的苗头就能知道它原本的方向,看到事务的动向就知道它的结果。事务发展有本来的规律,不会永恒不变的。现在天下的命运掌握在胡亥手里,我能揣摩出他的意志想法来。况且从外部来控制内部,以下犯上都是作乱。所以秋霜降时花草凋零,春冰融化则万物复苏,这是必然的结果,客观的形势足以决定人的行为和取舍,你现在怎么还不理解这个道理呢?”
李斯说“我听说晋献公废申生立奚齐,结果换来三代政局不安。齐桓公和他的弟弟纠争夺王位,后来公子纠被杀。殷纣王杀了比干,不听忠臣劝告,后来都城成为废墟国家灭亡。这三件都是违背天理而遭到灾祸,我为什么要参与篡位的阴谋。”
赵高说“在上位的和在下位的如果齐心协力,可以保有富贵,宫内和宫外的人如果互相应和,事情自然顺手无错。你要是听我的计策就可以长久享有侯爵传给后世子孙,而你也可以像孔子墨子那样聪明智慧。可是你现在却舍弃这个好计不听,那么连你的子孙都不免要遭殃。善于自处的人是能因祸得福的,你打算如何来处置这件事呢?”
李斯已经无力改变了,于是抬头望天,垂泪叹息“唉!我偏偏生于乱世,既不能自杀来报答皇帝,要到哪里才能寄托性命呢?”最终听从了赵高的计谋,两人共同扶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李斯拥立胡亥虽然出于赵高的奸邪胁迫,但是当时的时局也不容李斯有其他想法,也许和赵高的一番推诿是故意为了欺骗赵高和天下人,示人以一种忠臣形象。从赵高的一番说辞上,可见赵高是一个文化水准很高而且也很懂得人心的宦官,和后世汉朝,明朝的宦官比起来文化水平还是远在其上的。对于戍边的扶苏和蒙恬,必须要灭口才行。李斯赵高一起谋划,写了一封假的遗诏,让扶苏和蒙恬自杀。扶苏比较正直软弱,没等确认消息真伪就在使者的催促下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于是被囚禁在阳周县(今陕西安定县北)。后来扶苏死讯传来,李斯赵高胡亥大喜过望,说明李斯还是很希望能够拥立胡亥的,这样他就可以以第一辅臣的身份控制朝廷了。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四节:秦二世的当政
二世皇帝继位时年仅二十一岁,赵高做了郎中令。二世想四处巡行,向天下昭告自己的权威。春天,秦二世在李斯陪伴下向东巡游各个郡县。到碣石海边,然后南下至会稽。看到了到处都是始皇所立的刻石,彰显了先帝的功德。于是二世也想自己刻几个功德碑,无奈李斯,冯去疾等群臣劝阻,没有刻成。为什么不能刻呢?就怕现在如果你秦二世刻了,后继的每个皇帝都刻一个石碑,这样就没法彰显始皇帝的盛德了,所以只有始皇帝才有资格。我们不能越祖。秦二世没有办法,只好听从大臣劝告,至辽东巡游了一圈就回咸阳了。
回到咸阳后,李斯就不受重用了,二世开始凡事都和赵高商量。赵高这个家伙搞政治还可以,但是治理国家的水平确实还差很远,而且他没有任何抱负和雄心,一心只想如何享受生活,铲除异己,把持朝政。二世属于阴谋即位,即位后面对一系列问题,大臣不服,兵权都掌握在重臣手里,远在京城的诸位公子虎视眈眈。赵高抓住了二世的心理,向秦二世建议,要“灭大臣而远骨肉”,按照《史记》记载“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这种残酷的杀戮和清洗行动从秦二世登基的当年就开始了,原来始皇帝的老臣都被一个个除掉,提拔了一批亲信。
二世继续营建秦始皇未完的阿房宫,修建各地的驰道,赋敛愈重,戍徭无已,劳民伤财。因为征用修建阿房宫的民夫五万人,咸阳周边都无法提供这些人的日常伙食,于是下令被征用的民夫要自带粮食。奴役人民,还不给饭吃,这下可激起民愤了。四月开始兴建阿房宫,到了七月戍卒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起义了。各地豪杰也相继起事,造反的兵勇已经到了鸿门。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五节:秦朝灭亡—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统一到二世即位,前年后不过十三年,但这段时间内人民的遭遇却空前惨痛。被战争和远戍所毁灭摧残的,不知有多少万家;幸而仅存的,被重赋和无穷尽的徭役所压榨驱使,也久无生人之趣。始皇凭着积久的声威以及对政事的注意,局面尚可勉强维持,二世却只把始皇的奢侈残暴加以发扬光大。仅死罪便有腰斩,车裂,戮尸,枭首,烹,绞等刑,此外更有夷三族,连坐之法。二世听信赵高谗言,深居宫中,赵高欺上瞒下专权自恣,加速民间叛乱的爆发。
《中国史纲》认为:“秦代政治的失败,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天下统一,秦之政治亦渐上文治轨辙,而一面仍恣意役使民众,如五岭戍五十万,长城戍三十万,阿房役七十万;此等皆为苦役,与以前军功得封爵不同。……陈胜、吴广即由此起。….”
《中国通史》载: 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兵于旧楚境泗水郡蕲县的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南)。他二人本是秦国的下级军官,因押送被征发的左兵九百人北戍渔阳,中途遇雨,道路不通,无法如期到达戍所。按当时的法律,军队误期,要全体处斩,因此二人杀掉统领的将官,激励士兵,一齐造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底层人民在秦暴政压迫下的第一声呐喊。陈吴起兵后,立即攻下大泽乡和蕲县,到陈(今河南淮阳县)时,他们已有兵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人,步兵万余人。如此众多的民众造反正反映了底层人民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民意难敌,陈胜便在陈地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以吴广为“假王”。陈胜称王后,立即遣将分途进兵拓地。主要是北上两路,西进三路,后来都各自据地称王。陈胜起义后两三个月间,各地烽烟骤起,似乎又回到列国纷争状态。



参考《中国通史》地图, 陈胜称王后分兵六路攻秦。一路西进,是吴广攻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并向西分兵攻许,郏掩护周文攻函谷关。二路魏人武臣,率张耳、陈馀北上,八月进入邯郸,武臣派韩广略取燕地,韩到燕后自立为燕王。《中国通史》载:“武臣到邯郸,即自立为赵王,以陈余、张耳为将相。” 《白话本国史》载:“魏人张耳、陈馀立赵国的子孙,唤做歇的,做了赵王”。此处称王者略有异议。参考《中国人史纲》找到了答案“赵王武臣在河北邯郸称王,赵王赵歇在信都(河北邢台)称王”武臣先称王,赵歇在后。三路是魏人周市攻取魏地。东进至齐,这时旧齐王室后裔田儋已自立为齐王,发兵拒市,市败还魏,立旧魏王室之后魏咎为魏王,所以齐称王在先。四路召平东攻广陵。五路邓宗向西南攻取寿春(九江郡)。六路宋留向西南攻南阳宛城,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直指关中。


周文越函谷关进军至咸阳以西的戏水(今陕西临潼县东新丰镇),他的军队已有兵车千乘,卒数十万。当周文军逼近咸阳时,秦廷大震,仓促间无法征集军队,只得赦免在骊山工作的刑徒和劳工,以少府章邯率领应战。结果周文大败出关。秦军调动防守长城的部队增援,在曹阳大败周文,秦军直追至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农民军大败,周文自刎,所率部队也告瓦解。这时吴广正围荥阳不下,其部下田臧等因秦兵将至,吴广又骄不知兵,危在旦夕,因而假托陈胜的命令把吴广杀掉。田臧一面以少数军队监视荥阳,自率大部精兵迎击章邯于荥阳西北的敖仓,结果一战败死。章邯乘胜东进,攻至陈以西,陈胜亲出监战,军败遁走至城父,被他的御者所杀。南阳的宋留已定南阳,但听说陈胜死后,率军向新蔡撤退,途中遇秦军投降,但仍遭秦人杀害。
以上都发生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头几个月。
陈胜的势力大体被消灭,但各地的起兵者却越来越多。章邯率领着一支孤军,东征西剿,成为秦末的风云人物。最初他连获胜利,但燎原的野火烧遍中国,他顾此失彼,扑救不暇,终致走上败降之路。
傅乐成《中国通史》中对陈胜吴广失败的原因分析“陈胜一经揭竿而起,便迅速出现了胜利发展的大好形势,但领导者只顾迅速进攻,而不知及时巩固胜利,对敌我双方实力缺乏分析,却贸然分散兵力进攻秦王朝的坚城雄关,以致主力顿兵坚城,形势陷于被动,终难逃失败命运。”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订正错别字和个别错误========
第五节:秦朝灭亡—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统一到二世即位,前年后不过十三年,但这段时间内人民的遭遇却空前惨痛。被战争和远戍所毁灭摧残的,不知有多少万家;幸而仅存的,被重赋和无穷尽的徭役所压榨驱使,也久无人生之趣。始皇凭着积久的声威以及对政事的注意,局面尚可勉强维持,二世却只把始皇的奢侈残暴加以发扬光大。仅死罪便有腰斩,车裂,戮尸,枭首,烹,绞等刑,此外更有夷三族,连坐之法。二世听信赵高谗言,深居宫中,赵高欺上瞒下专权自恣,加速民间叛乱的爆发。
《中国史纲》认为:“秦代政治的失败,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天下统一,秦之政治亦渐上文治轨辙,而一面仍恣意役使民众,如五岭戍五十万,长城戍三十万,阿房役七十万;此等皆为苦役,与以前军功得封爵不同。……陈胜、吴广即由此起。….”
《中国通史》载: 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兵于旧楚境泗水郡蕲县的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南)。他二人本是秦国的下级军官,因押送被征发的左兵九百人北戍渔阳,中途遇雨,道路不通,无法如期到达戍所。按当时的法律,军队误期,要全体处斩,因此二人杀掉统领的将官,激励士兵,一齐造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底层人民在秦暴政压迫下的第一声呐喊。陈吴起兵后,立即攻下大泽乡和蕲县,到陈(今河南淮阳县)时,他们已有兵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人,步兵万余人。如此众多的民众造反正反映了底层人民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民意难敌,陈胜便在陈地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以吴广为“假王”。陈胜称王后,立即遣将分途进兵拓地。主要是北上两路,西进三路,后来都各自据地称王。陈胜起义后两三个月间,各地烽烟骤起,似乎又回到列国纷争状态。


参考《中国通史》地图, 陈胜称王后分兵六路攻秦。一路西进,是吴广攻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并向西分兵攻许,郏掩护周文攻函谷关。二路魏人武臣,率张耳、陈馀北上,八月进入邯郸,武臣派韩广略取燕地,韩到燕后自立为燕王。《中国通史》载:“武臣到邯郸,即自立为赵王,以陈余、张耳为将相。” 《白话本国史》载:“魏人张耳、陈馀立赵国的子孙,唤做歇的,做了赵王”。此处称王者略有异议。参考《中国人史纲》找到了答案“赵王武臣在河北邯郸称王,赵王赵歇在信都(河北邢台)称王”武臣先称王,后被秦军战败自杀,张耳,陈馀拥立赵后子孙赵歇称王。三路是魏人周市攻取魏地。东进至齐,这时旧齐王室后裔田儋已自立为齐王,发兵拒市,市败还魏,立旧魏王室之后魏咎为魏王,所以齐称王在先。四路召平东攻广陵。五路邓宗向东南攻取寿春(九江郡)。六路宋留向西南攻南阳宛城,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直指关中。

周文越函谷关进军至咸阳以西的戏水(今陕西临潼县东新丰镇),他的军队已有兵车千乘,卒数十万。当周文军逼近咸阳时,秦廷大震,仓促间无法征集军队,只得赦免在骊山工作的刑徒和劳工,以少府章邯率领应战。结果周文大败出关。秦军调动防守长城的部队增援,在曹阳大败周文,秦军直追至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农民军大败,周文自刎,所率部队也告瓦解。这时吴广正围荥阳不下,其部下田臧等因秦兵将至,吴广又骄不知兵,危在旦夕,因而假托陈胜的命令把吴广杀掉。田臧一面以少数军队监视荥阳,自率大部精兵迎击章邯于荥阳西北的敖仓,结果一战败死。章邯乘胜东进,攻至陈以西,陈胜亲出监战,军败遁走至城父,被他的御者所杀。南阳的宋留已定南阳,但听说陈胜死后,率军向新蔡撤退,途中遇秦军投降,但仍遭秦人杀害。
以上都发生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头几个月。
陈胜的势力大体被消灭,但各地的起兵者却越来越多。章邯率领着一支孤军,东征西剿,成为秦末的风云人物。最初他连获胜利,但燎原的野火烧遍中国,他顾此失彼,扑救不暇,终致走上败降之路。
傅乐成《中国通史》中对陈胜吴广失败的原因分析“陈胜一经揭竿而起,便迅速出现了胜利发展的大好形势,但领导者只顾迅速进攻,而不知及时巩固胜利,对敌我双方实力缺乏分析,却贸然分散兵力进攻秦王朝的坚城雄关,以致主力顿兵坚城,形势陷于被动,终难逃失败命运。”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六节:秦朝灭亡—巨鹿之战
江东项氏世代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他哥哥的儿子项籍,表字羽,于秦二世元年九月(前209年)斩杀了会稽郡守殷通后, 派人搜罗下属各县丁壮,得到精兵八千人,起兵于吴,项梁便自称会稽守,项籍为裨将。次年(前208年)三月,陈胜的第四路军东攻广陵的召平,听说陈王败走,秦兵将至,于是假托陈王命令,拜项梁为楚王的上柱国,项梁以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发。收编了东阳的陈婴,渡过淮水后黥布、蒲将军也率军归附。项梁共有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秦嘉奉旧楚贵族景驹为楚王占据彭城,项梁攻下彭城吞并了秦嘉的部队,驻扎在胡陵。同时项羽率另一军攻打襄城,襄城坚守不降,攻克以后,坑杀了全部守城军民。项羽坑杀恶习由此开始。
此时沛县另有一支起义队伍。刘邦为秦泗水亭长,为人好酒色,不事生产,但轻财好施,和易近人。一次,政府命他押解刑徒,前往骊山服役,途中跑掉不少,经过丰县(今江苏丰县)西边的沼泽地带时,索性把刑徒全放走了。刘邦与愿意跟随他的刑徒十余人,亡命于芒(今河南永城县东北)、砀(今江苏砀山县南)两县的山泽中。到陈胜起兵,沛县人杀了沛令,开城迎接刘邦,并拥戴他为沛公,招收县中的子弟,共得二三千人。其后攻打胡陵、方与,回军固守丰邑。秦泗水郡监平率兵围丰,沛公应战击败秦军。沛公命令雍齿守卫丰邑。陈胜派魏人周市攻城略地,周市说服雍齿降魏,背叛了沛公,为周市防守丰邑。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听说项梁在薛县,带了随从骑兵一百多人去见项梁。项梁给刘邦增拨士兵五千人,五大夫一级的将领十人。沛公回兵攻下丰邑,然后跟随项梁。
这时,陈胜的死讯已证实。前208年六月,有一个居鄛人范增,七十岁了。他去游说项梁说:“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史记》)项梁听了他,在民间寻访到了楚怀王的孙子,名字叫做心。项梁便在盱眙(今安徽盱眙县)建都,立芈心为楚怀王,项梁自称为武信君,陈婴为楚上柱国。章邯灭陈胜后,接着便进击魏王咎于临济(今河南陈留县西北),齐王田儋发兵来救,打了一仗战败死了。魏王咎也自杀了。魏王咎弟魏豹投奔楚军,楚怀王给他数干人,命他再取魏地,结果下魏二十余城,怀王乃立豹为魏王。项梁引兵而北向进击秦军,连胜两仗,因而志得意满。九月,章邯得到关中援军,夜衔枚击项梁,大破楚军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项梁战死。章邯既破项梁军,认为楚地不足忧,乃渡黄河北上击赵。赵国自二世元年武臣自立为赵王,二年初武臣以内乱被杀,张耳、陈余访得赵王室之后名赵歇,立为赵王,居信都(今河北冀县东北)。章邯北上后,大破赵,并夷平邯郸城。赵王败走入巨鹿(今河北平乡县)城,章邯派秦将王离,涉间围巨鹿,自率主力屯兵巨鹿西南的棘原。这时诸侯的形势,真是危急万状。怀王与项羽的楚军集中于彭城附近,赵屡次求救于楚,项梁已死,有人主张分兵两路:一路攻秦,一路救赵。怀王派刘邦,收合陈胜项梁的散卒,西进伐秦。第二路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项羽本请求与刘邦一齐西征,但怀王以他过于残暴,所过无不夷灭,恐失人心,因而要他随宋义救赵。
秦二世三年(前207)初,宋义进军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逗留四十六日不进攻,想坐观其变。项羽主张疾速渡河,与赵夹击秦军,宋义不许,项羽便杀掉宋义,代理其位。怀王得讯,乃命羽为上将军。项羽受命后,先派英布,蒲将军率二万人渡黄河北救赵巨鹿,然后项羽亲率全军渡河,渡河后破釜沉舟,“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楚兵冠诸侯,诸侯军皆坐壁上观。楚战士ー以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楚军迅速包围王离军,切断王离与章邯联系。楚军进抵巨鹿,大败秦军,俘秦将王离,遂解巨鹿之围。诸侯军见楚军英勇破敌,无不慑服,于是项羽成了诸候联军的统帅。章邯军屯巨鹿之南,败后收拾残兵,和项羽对峙。章邯派长史司马欣到关中去求救,赵高竟不见他。司马欣急了,跑回来劝章邯投降项羽。章邯无法只得投降项羽。秦军在关东的兵力就此消灭。

再说刘邦,他自二世三年(前207年)二月趁秦军主力被吸引在北方巨鹿之战,他由砀北上攻昌邑不下,转而向西进在高阳遇到郦食其,据其建议攻下粮仓陈留,三月攻下开封不下,绕行曲遇大败秦军。后南下颍川,北攻平阴,他一路未遇劲敌,到年中已到达洛阳以东地区,与张良会合,与秦军对战失利,然后迂回向南,攻略南阳,六月大破秦军攻下宛城,七月继续西进,八月,攻破关中门户武关,在蓝田再次大败秦军。

这时秦咸阳城内由赵高一手把持。赵高陷害李斯,以关东乱事不足惧为言欺瞒秦二世。到武关陷落,谎言被拆穿,赵高弑杀二世,立二世侄子婴,改称秦王,并遣人向刘邦约降。刘邦不理,继续西进。九月,子婴刺杀赵高,夷其三族。刘邦大败秦军于霸上,直指咸阳。次月,子婴迎降,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秦朝正式结束。
且看三位大师对秦朝灭亡的评价,很是有趣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秦历可以说终于二世三年九月,到十月子婴投降时,已进入历史上所谓的“汉元年”。但事实上那时汉朝还没有建立,尚须经过四年半的纷争,才有统一的汉朝出现,因此历史又把秦朝灭亡后的四年半称作“秦汉之际””
钱穆的《国史大纲》“秦之统一与其失败,只是贵族封建转移到平民统一中间之一个过渡。秦灭六国, 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秦朝亡得这样快,全是由于内乱,所以沛公兵来,无暇抵御。在山东的一枝兵,也心变,投降人家了。秦朝是“统一专制君主”政体初成立的时代,就把什么“宰相谋逆”、“阉宦弄权”、“杀长立幼”、“诛锄骨肉”、“蒙蔽”、“弑逆”种种事情,都弄全了,这也可见得“君主政体”的流弊。”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七节:楚汉相争

敬请期待。。。。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当年的古战场是否就是如今的巨鹿县呢?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七节:楚霸王大搞分封
秦王朝虽然灭亡,但是秦兵还在。章邯率领的秦军与项羽率领的楚军经过巨鹿之战后都在关东殷墟附近。刘邦率领的汉军已经抵达咸阳居关中。
章邯派人去见项羽,打算议和。项羽考虑到军中缺粮再战不利楚军,于是与章邯在洹水南岸殷墟相见缔结了盟约。项羽立章邯为雍王,安置在楚军营中。使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为先行部队入关。秦军行至函谷关外的新安,诸侯军的官兵以前曾因服徭役、屯戍边地路过秦中,秦官兵对他们多有凌辱。这会儿,秦军投降了诸侯军,诸侯军的官兵乘战胜的机会,像对待奴隶和俘虏一样地随便折磨侮辱秦军官兵。秦军官兵多在私下议论说:“章将军欺骗我们投降诸侯军。如今能够入关破秦,还很好;如果不能入关,诸侯军俘虏我们东去;秦势必把我们留在关中的父母妻子全部处死。” 诸侯军的将领们暗中听到了秦军的议论,报告了项羽。项羽找来黥布、蒲将军商量打算处死秦军官兵,只留下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一起入秦。于是楚军连夜把秦军士卒二十多万人坑杀在新安城南。50多年前秦赵长平之战秦主将白起杀降40万赵军,这种杀降的暴行为白起后来的末路埋下了伏笔。此处杀降的项羽与白起无异。已经入关的刘邦到咸阳后,很是眼馋秦宫的奇珍异宝美女佳人,但经张良等人的劝告,又退出秦宫,驻军于咸阳以东的霸上;对于秦的珍宝财物,一无所取。当初楚怀王曾与诸将有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便以其地封为王,因此刘邦以关中王自居,宣布废除秦的苛法,仅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于是秦人大悦。刘邦听说项羽已封章邯为雍王,预备让章邯王关中,便派兵把守函谷关,拒外军入关。
项羽带领楚军和诸侯军行至函谷关,有兵把守不能进去。听说沛公已经攻破咸阳,项羽大怒,派当阳君等扣关,便进入了函谷关,到达戏水西岸。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称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占有了全部珍宝。”项羽怒气冲天率领四十万大军驻扎在鸿门,准备进击沛公刘邦。沛公有兵十万,驻扎在骊山南的霸上,按照《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两军相距不过四十里。


楚国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和留侯张良熟识。张良这时在沛公阵营,项伯趁夜到刘邦军中私下见张良。告诉张良项羽打算进攻刘邦。张良为沛公引荐了项伯,沛公说:“我入了关后对民吏秋毫无犯等待将军到来。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别的盗贼出入。我日日夜夜盼望将军到来,哪里敢反叛!请项伯向将军详细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两人约次日项王与沛公在鸿门会面。次日鸿门宴上,项羽的首席谋士范增数次举玉玦劝项羽杀刘邦于席,玦就是让大王决断,项羽未理会。范增又派项庄舞剑,意在刺杀沛公。但是项伯起来共舞阻止项庄。刘邦首席谋士张良离席,告诉刘邦的妹夫樊哙刘邦有危险。于是樊哙入席护卫沛公。须臾, 沛公离席并把携带的白璧和玉斗让张良交给项王和范增,在樊哙护卫下回到霸上军中。不多时,等项羽知道沛公已经逃回霸上时,范增气得拔剑撞破玉斗大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项王有亚父范增而不听,沛公有谋士张良而善用。两者高下立见,胜负已分。
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他入城后屠城,杀子婴,收集财宝妇女以及放火烧秦室,据说这场大火达三月不息。据说秦始皇焚书时在秦宫内仍留有六国国书和商周春秋典籍,就是这场大火让无数秦朝和古代典籍付之一炬。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也哀叹参考书目不全,“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中国上古史(夏商周)大部分不可考的罪名都挂在了秦始皇和项羽头上。
另外项羽推翻了秦始皇设立的郡县制,开始大搞分封,回到了封建制。按照吕思勉的分析“原来当时的人习惯于封建,普通人的心里,差不多以为列国分立是当然的。暴力一过,总得回复到原状……可以见得当时一般人的心理。既有这种心理,灭秦之后,自然没有一个人独占了的道理,自然还是要分封。谁应当受封呢?自然是六国之后和当时灭秦有功的人。谁来主这分封的事呢?自然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人。这都是自然之理,无待于言的。”项羽便开始自己分封诸侯来。项羽分封有一个简单但是缺乏政治思考的思路:要把好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旧部和喜欢的人强化己方势力,要把有可能与自己竞争王位的人或六国旧王族赶到边缘地区弱化。“项羽是一个毫无政治头脑的莽汉。他所建立的不是一个统一的 国家,而是一个地位都互相平等的国际联盟,连联邦的资格都够不上”(柏杨《中国人史纲》)于是就出现了如下表分封(按照《中国通史》《中国人史纲》和《白话本国史》整理):


最先受害的是楚怀王,项羽认为楚怀王对灭秦无甚战功,仅凭楚国贵族头衔而成王,对他不甚重视,另外刘邦入关楚怀王让刘邦如约称王都令项羽怀恨在心。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尊怀王为义帝,只给了湘江上游一块狭小的地盘,定都于长沙郴州,次年十月,义帝于就国途中,项羽令衡山王和临江王在江中暗杀了楚怀王。汉元年(前206)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放弃了关中肥美之地,封地在魏楚地九郡,定都彭域。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史记项羽本纪》),便是他衣锦还乡东都彭城的主要原因。
项羽猜忌汉王,不让他占据关中,借口说巴、蜀、汉中,也是关中之地。然后把沛公封在了今巴蜀汉中,却把秦国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封在关中,去堵住汉王入关的路。这三个人带着秦人在外打仗,死掉许多,民声很差,这就为后面汉王顺利入关埋下伏笔。刘邦则率领数万人前往汉中。张良出良计,烧绝自汉中西出唯一的栈道,一是防备诸侯兵从此出入,偷袭巴蜀。二是向项羽表示无还关中之打算,让他安心不防汉王。张良烧完栈道向阳翟方向进军,准备与韩王成一起归国。项羽以韩王成无战功为由,扣留并要挟韩王一起去了项羽领地彭城,到了彭城废王为侯,数月后被杀。韩国的张良因此一直记恨项羽,后来死心跟随刘邦为韩王报仇。
汉元年(前206)四月,在咸阳受封的诸王分别就国。项羽的分封把齐分为三,燕分为二,赵分为二,魏分为二,秦分为四,楚分为三(加羽本人为四),韩分为二。赵、魏、燕、齐的旧王,当初跟着项羽入关,希望能够保全原来的土地,结果不但领土缩小还被搬了家,原来这四国的封地都给了项羽旧部或该国副将,这样就故意造成了原来的各国王和主将之间的嫌隙,原来诸王的不满情绪可想而知。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八节:楚汉相争
齐王田市本来是由齐将田荣拥立。项羽攻秦,田荣不愿同往,被项羽记恨,于是田氏三人封王,独搁置田荣。五月,田荣反于齐地,羁留田市,逐田都。待田都将到临淄时伏兵袭击,田都逃往彭城。田市听说都投奔项羽,恐项羽攻齐,潜逃往胶东。田荣恨他私逃,领兵追杀田市,收编了一股以彭越为首约万余人的土匪势力,并命越攻济北王,刺死田安,于是占有三齐,自立为齐王。
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初,陈馀和张耳本来好朋友。张耳在钜鹿被章邯围,陈馀不敢救。张耳派两个人去求救,路上都死了。张耳疑心这两个人是陈馀杀掉的。钜鹿解围以后,屡次盘问。陈馀大怒,解了兵印罢兵打猎去了。项羽因他没有从入关,只封了他南皮(如今直隶的南皮县)等三县。陈馀不满,得齐国田荣之助起兵攻破张耳,迎接代王歇回到赵国故地做赵王。赵王感激他,就把陈馀封做代王。馀留下来辅佐赵王,而以夏说为代相国以守之。同年,韩广不肯就国辽东,为臧荼所击杀,其地也为荼所并。
○1汉元年(前206)仲秋时,刘邦乘齐地之乱,项羽无暇西顾,仅派百余人修筑烧毁的栈道,雍王章邯以为栈道甚长汉王不会很快出关。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八月中旬,汉大军抵达陈仓,突入关中。○2大将韩信围章邯于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皆降。○3同时以薛欧军出武关,直指彭城,被楚军阻于阳夏。刘邦假意写信给项羽,称志只在三秦,并不以楚为敌,项羽因此定下先齐后汉的方针,只派郑昌率少量兵力城,以备汉军东进。○4次月,立信为韩王,汉并徙都于栎阳(今映西临潼县东北)。汉二年(前205)正月,刘邦的势力伸展至关外,河南王申阳降汉。○5韩王成前已被项羽杀害,刘邦乃遣故韩襄王孙信和张良将兵攻取韩地虏了韩王郑昌。○6降西魏王豹,○7东渡黄河俘殷王司马卬。○8再南渡黄河到达洛阳,○9四月,以项羽杀怀王为借口,为义帝发丧,联合五路诸侯塞、翟、韩、赵、魏的兵五十六万人从荥阳出发向彭城进攻,○10进至外黄,彭越归汉,○11刘邦命他继续扰袭梁地,主力下彭城。
同时的汉二年(前205),○12项羽在城阳大破齐兵,○13田荣败死于平原,○14但接着项羽攻田横受挫,被牵制于齐地。田荣的兄弟田横又立了田荣的儿子田广,项王“连战未能下”。汉王却乘虚攻入彭城。○15项王听得,带了精兵三万,从胡陵回攻汉王。○16于雎水上,把汉王杀得大败,士卒死了二十多万人。刘邦狼狈逃回荥阳。后汉王据了荥阳、成皋,和楚人相持。有萧何留守关中,发关中的人补充军队,运巴蜀的粮供给军饷,项羽的后路(梁地)却时时为彭越所扰。刘邦败后,诸侯又多背汉与楚。

汉军出仓进攻时期作战经过示意图
田横则乘项羽还师,复定齐地,立田荣子田广为齐王。得萧何关中兵员补充后,○1刘邦复出兵武关,进至宛、叶,项羽南下救宛,○2同时彭越袭楚军后方,陷下邳。项羽东还击之,○3刘邦乘机北上夺回成皋。楚军退彭越后,○4返军复破荥阳,进围成皋,汉退守巩县,两军相持。汉王正面固守阳成皋,荥阳地区;○5汉命刘贾率一部自白马津渡河,向西深入楚地,○6以助彭越游军,断楚军成皋、彭城联系。彭越于刘邦首次东征时降汉,汉拜他为魏相国,他率兵与楚作游击战,到项羽西攻汉军,○7他乘机取魏地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外黄(今河南杞县东)等十七城,项羽不得已回师,亲自进军。彭越在梁地牵制、疲困楚军。
汉三年(前204年)初,○8汉遣韩信、张耳击赵,为避开魏西面重兵防守,汉军佯出临晋,潜出夏阳,东进下安邑,再西返破魏王豹于蒲坂。○9九月,北上破代,东出井陉险隘,入赵后,背水结阵,诱敌出击,反攻大破赵军,斩陈馀于水(今河北元氏县境)上,擒赵王歇,赵地平定。派使臣至燕,燕投降;○10继续东进,趁齐军准备归降,疏于防范之机,十月, 汉四年(前203年)破历下,进占临淄, ○11楚将龙且自彭城救齐,被韩信大破于高密,龙且战死,韩信完全占领齐国。韩信一路东行,黄河以北悉数入于汉军,在北面对项羽形成极大压力。汉四年(前203),八月,楚粮尽,两军划鸿沟(在今河南荥阳县境)为界,地分东西。
○12刘邦派随何游说英布叛楚,项羽侧背又现新的威胁,命项声攻击英布,英布兵败,退走成皋。但汉军也达到在南面牵制、分散楚军的目的,减轻了正面的压力。

汉军防御时期作战经过示意
汉五年(前202)初,汉王的率军欲西归关中, 陈平和张良出来阻拦。楚已经众叛亲离,此乃天意亡楚之时,若令项羽东归无异于放虎归山。汉王于是从了二人计策,背约向东追击项羽。当年范增在鸿门宴上也曾如此劝解项王,放了汉王无异于放虎归山,怎奈项王不听,如今局势反转,项王也没了谋士范增。○1汉王发兵追击至固陵。由于韩信、彭越未能前来会合,被楚军反击,汉军大败,○2刘邦被迫坚守。随后,听了张良的计谋,睢阳以北直至谷城封与彭越,由陈以东直至东海俸给韩信。○3韩信于是自齐下彭城,彭越亦自昌邑南下,刘贾、英布北上下寿春。这时,汉军复振,与其他诸军配合,○4在垓下合击楚军,项羽率八百骑突围,过淮河,奔乌江,被汉军追至,兵败自刎。天下就统一于汉。诸侯遂拥戴刘邦为皇帝,同年二月,刘邦即位于定陶附近的氾水之北。最初他定都于洛阳,五月,迁都长安。楚汉相争自此告一段落。
西楚王国自咸阳分封各地王算起,历经五年东征西讨骤然而亡。
“经过战国二百四五十年的斗争,到秦始皇二十六年灭六国,而中国史遂开始有大规模的统一政府出现。汉高称帝,开始有一个代表平民的统一政府,武帝以后,开始有一个代表平民社会文治思想的统一政。”(引自《国史大纲》)钱穆先生高屋建瓴的论断可以作为秦汉过渡的一个总结。“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国疆域之大轮廊。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大要言之,中周学术思想之态度与倾向,大体已奠定于先秦。此四者,乃此期间中国民族所共同完成之大业,而尤以平民社会之贡献为大。即秦人之统一,亦为此种潮流所促成。”秦帝国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是深远的。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二章 汉王朝
第一节:汉王朝的分封与夺权
“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平民政府必然创建,殆为当时历史趋势一种不可抗之进程。直到景帝削平吴楚七国之乱,平民政府之统一事业始告完成。平民政府有其必须完成之两大任务,首先要完成统一,其次为完成文治。汉政府之实际统一,始于景帝。汉政府文治之蒸,则始于武帝。” (引自《国史大纲》)
为什么说西汉是贫民政府之初创?吕思勉和钱穆对此均有阐释。关键看王朝核心创立人员的构成。
高祖父称太公,无名。母曰刘媪,其实也是随了夫家的姓,人称刘老太太。刘邦家里排行老三,古人按照伯仲季的名字称呼为刘季,按照现在叫法就是刘老三。后来争夺天下,取名邦。其实是村里面一个破皮无赖,每日斗鸡走狗无所事事。但是刘邦的性格豪爽,豁达。《史记》评“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后来做了秦朝一个小官,泗水亭长,负责押送囚徒和劳工去骊山修建王陵。再看汉王朝初创时期群臣,如萧何为沛主吏掾,曹参为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申屠嘉材官,陈平、王陵、陆买、郦商等皆白徒,周勃织薄曲、吹箫给丧事,樊哙屠狗,灌婴贩缯,娄敬挽车,惟张良为韩相贵胄。这里面的人员分成了三类,一类是地方上低阶小官或者吏卒,二类是底层劳动人民,但都是不务农的,靠劳力和自己的本事做些小买卖。第三类是前七国的贵族或者国家高级干部子弟,但是只有一个张良。由此可见草莽出身的刘邦依靠周围的底层人民夺取了政权。项羽是出身贵胄,堂堂楚国将军项燕之后,加上范增也是国相出身,所以西汉算是贫民政府立国。
秦国实行郡县制,各地集权于中央统一管理发布号令。到了项羽做了霸王,从郡县制回退到了封建制,分封了十八个王,政治体制的倒退其实也是西楚政权失败的一个原因。汉王刘邦在楚汉战争时,已经封过几个异姓王;汉五年(前202)二月,战争结束后各封国国王一齐上疏请尊汉王为皇帝。二月三日,汉王刘邦筑坛登极,称皇帝, 妻子吕雉称皇后。定都雒阳(今洛阳)。为了安抚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和刘氏子孙, 汉高祖封王侯有增无减。汉王即帝位后,名义上是全国统一,但事实上仍是分裂的。
当时的异姓王有七个,即韩王信、赵王张耳、楚王韩信、准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茶、长沙王吴芮。这七国占有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盘。此外他封了大批的侯,数目多至一百四十以上。汉朝初期的体制是封建与郡县并存,因为各个诸侯王的存在,也称为郡国制。王国的领土广至数郡,候国领土则大都限制在一县以内。王在其国中除享有经济权如税收及福利等,并握有相当大的统治权,王国内官员的更迭,除丞相外,其余概由国王任免。列侯则仅在其封国中享有定额户数的赋税和徭役。虽然分封了异姓诸王,汉高祖却非常担心刘氏的帝位,处心积虑要把他们消灭,而代以刘氏宗亲。因为异姓诸王大都久经战阵,擅长军事,其中不乏具有野心的人。同时他们各自拥有广大的地盘和雄厚的兵力,对中央政府,实 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其中楚王韩信和梁王彭越当初围攻项羽时曾以封地要挟汉王才肯施以援手,而且又是异姓王中实力最强的,所以最为高祖所畏忌,因此成为第一批牺性者。
楚王韩信本于汉四年(前203)破了齐之后,受封为齐王。等到攻破了项羽,凯旋路上经过定陶,刘邦突然闯入韩信大营,夺了他的印信,同时把齐王的部队纳入自己管辖。汉五年(前202)春,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指定淮河以北及以南的东部地区,都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北)。以上都发生在刘邦即帝位以前。汉六年(前201)十月,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估计也是高祖暗中指使。刘邦询问群臣该怎么办,大家七嘴八舌,要汉王发兵征讨。阴谋家陈平指出汉王的兵不如韩信的兵强,将领的指挥作战能力也不如韩信,如果带兵进攻不是相当于逼韩信起兵造反。陛下不如声称前往云梦游览,然后在陈县接见各国王侯。韩信不会起疑心,一定会来觐见,到时候一个武士就可以把他抓住。十二月,刘邦伪游云梦(今湖北省安陆市南),依陈平计,拿下了楚王韩信。带韩信回到洛阳,废王封侯,改为淮阴侯,被质押在洛阳。被捕时韩信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汉十年(前197)阳夏侯陈豨为作为相国到赵国代国边境监军。出发前向韩信告别,两人单独秘会。韩信告诉陈豨,你去监军的地方是天下精兵所在地,你又是陛下所宠幸的大臣。有人会诬告你谋反陛下肯定不信。第二次再告,陛下开始疑虑,到了第三次陛下就要带兵攻打你了。到时候我在朝中帮你起事,就可以得到天下了。陈豨很相信韩信的话,接受了韩信的建议。等陈豨到了赵国不久,被赵国宰相周昌诬告恐其谋反。陈豨知道后很害怕,韩王信就利用机会派王黄,曼丘臣等人引诱他叛汉。太上皇死时,高祖召见陈豨,陈豨借口生病不到。九月与王黄等谋反自称代王,攻略赵,代。汉十一年(前196)汉高祖带兵攻陈豨,韩信称病未跟随高祖出征,秘密派人前往陈豨处通风报信。韩信准备趁高祖离都时趁夜假传圣旨,大赦劳工和囚犯集结后攻击吕后和太子刘盈。部署完毕,只等陈豨方面回应。结果一个随从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囚禁起来。随从的弟弟向吕后告发韩信阴谋。吕雉又用了刘邦伪游云梦一样的手段,假称刘邦派信使归来,陈豨已死,让侯爵和官员们到金殿庆贺。结果韩信一进宫就被武士抓住,立即在长乐宫的钟房处决,死前说 “吾悔不用蒯彻之计”。吕雉下令屠灭韩信三族。在刘邦与项羽激战之时求助于齐王韩信,当时韩信的智囊蒯彻建议韩信据强齐,既不帮刘邦也不帮项羽,而是参分天下,鼎足而居。韩信未听,后来蒯彻佯狂为巫离去。后来刘邦回到洛阳得知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
韩信的死确是一场冤案。如果他要谋反早在楚汉相争之时就该听了蒯彻之计三分天下。后来刘邦吕雉夫妇合谋, 步步陷害韩信, 终于逼其反而借口杀之。韩信不死,刘邦睡不安寝,皇帝做的不踏实。
汉二年春,彭越带兵三万余人归汉击楚。汉王拜彭越为魏相国,封地在梁。汉四年冬,项王与汉王在荥阳对峙,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汉五年秋,彭越攻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在楚汉相争之际,彭越成为据守一方的王,实力仅次于韩信。后来汉王刘邦背盟于固陵追击楚王项羽,韩信和彭越都不肯出兵。刘邦听了张良的计谋,睢阳以北直至谷城封与彭越,由陈以东直至东海给韩信。两者才出兵,一起围项羽于垓下。破楚后,立彭越为梁王,都城在定陶。
汉十一年(前196)汉高祖带兵攻陈豨,彭越和韩信一样,称病不出。刘邦大怒,派使节责备彭越,彭越惊恐打算面见汉王。扈辄劝彭越起兵反汉,彭越不听亲自去洛阳。结果被梁国太仆告发谋反,彭越在洛阳被抓捕。刘邦开恩特赦,贬梁王为平民放逐到蜀郡青衣(四川名山县)。结果西行途中遇到吕雉从长安回洛阳。彭越向吕雉哭诉冤情,希望能被放逐回故乡昌邑,吕雉满口答应并带着彭越回到洛阳。到洛阳后以谋反罪斩彭越并屠三族,彭越头被挂在城头示众。
彭越和韩信的死何其相似,都是称霸一方的王,跟随汉王后反被刘邦吕雉二人合谋陷害。刘邦唱白脸,吕雉唱黑脸。彭越比韩信更冤屈,因为韩信被废为淮阴侯时至少还有宫中谋反的计划,而彭越确是想都没想过。二人都是呼风唤雨的军事家,不是使诈弄权的政治家。
其他的异姓王也都一个个被汉高祖消灭。韩王信(与楚王同姓名)于二年(前205)受封于韩国故地,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六年(前201),汉北徙其国于太原郡,都马邑(今山西马邑县)。同年秋,匈奴围马邑,韩王信抵不过,只好投降求和。高祖知道了就亲自领兵抓捕韩王,韩王信逃入匈奴,后来被汉朝叫做柴武的给打死了,其国遂废。
赵王张耳于四年(前203)受封于赵国故地,都裏国(今河北台县)次年,张耳死后,子敖嗣立。还娶了鲁元公主。九年(前198),高祖路过赵国,张敖出来迎接,甚为恭敬。但是高祖却“箕踞谩骂”,赵相贯高看不过就想谋弑高祖,结果事情败露被人告发了。同谋的人都自尽了,贯高也是挺身护主,只身到了洛阳,力陈张敖并不知谋反,于是保住了张敖的性命。次年废敖为侯,国除。
淮南王英布本来是项羽的降将,于四年(前203)受封于淮南地,都六(今安徽六安县)。至汉十一年(前196),因见彭越被杀,怕轮到自己,也于同年秋天造反 。次年初,逃到了江南,被吴芮的儿子吴臣骗去杀掉,其乱乃平。
燕王臧茶本为项羽所封,王燕故地,都蓟(今河北大兴县西南)五年,项羽灭亡,茶反,高祖自将击之,改立卢绾为燕王。卢绾和高祖是同乡发小,两人同日而生,从小就是好朋友。高祖杀了臧茶后就立卢绾为燕王。汉十一年(前196)汉高祖带兵攻陈豨,卢绾也派兵夹攻。陈豨派人向匈奴求救,卢绾就派了手下的张胜也去了匈奴,让匈奴别出兵救他。这是臧荼的儿子也在匈奴国内, 对张胜说“你们何必急着攻打陈豨,陈豨如果灭亡了,你们燕国也就保不住了”张胜以为然,应该让陈国作为燕国的屏障。于是让匈奴去攻打燕国,这样燕国就可以从陈撤兵了。但是张胜的想法并没有让卢绾知道。卢绾等在国内发现张胜去了匈奴后,反而来攻打燕国,就以为张胜反了。就上书汉王要杀张胜。这时张胜回来了,把事情原委一说,卢绾才知道误会了,懊恼不已,随便杀了一个人就说是张胜已经死了。但事情被发觉了,汉王就派樊哙带兵去质问卢绾。十二年(前 195)卢绾反了,逃到匈奴那边,想找机会进京和高祖当面说清楚,毕竟两个人有很深的交情。但是高祖这时已经病入膏肓,没多久高祖死了,卢绾知道后发现没机会澄清了,就一直在亡命匈奴,直到死在了匈奴国,燕国国除。
唯有长沙王因国小力弱,不为高祖所忌,得幸免于废灭。长沙王吴芮于五年受封,王洞庭湖附近地,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县)。同年,芮死,子臣继位。臣三传至著,因无后,长沙国除,其时已是文帝末年。
与消灭异姓诸王同时并行的,便是刘氏子弟的分封,他们的领地,大都是原来异姓诸王的国土。从六年到十二年的七年间,高祖先后分封了九个王国。韩信废后分期地,分楚地为楚、荆二国,立楚元王和荆王,楚元王交是高祖的同父弟,统准水以北三郡地,都彭城(今江苏铜山县)。荆王贾是高祖的从父兄,统淮水东南三郡地,都吴(今江苏吴县),十一年,荆王刘贾为英布所杀。十二年初,英布灭后,汉更荆为吴,立高祖兄仲之子濞为吴王,都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代国辖今自太原、门以东至常山境,凡三郡,都代(今察哈尔蔚县),其王为高祖之兄仲。七年,匈奴攻代,仲弃国逃归,立代王恒,刘邦的儿子,后来的汉文帝。
更立皇子如意为赵隐王,这个是戚夫人所生子。淮南厉王长是高祖的儿子。齐悼惠王肥,是刘邦的儿子。彭越灭后,汉分其地为梁、阳二国,立梁王恢,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立淮阳王友,都陈,梁阳两王都是刘邦的儿子。卢绾废后立燕灵王建,刘邦的儿子,统六郡地,都葡。
总之,到高祖临死前,异姓王国除长沙王外,全为同姓所取代。 为了防止异姓王国的再起,高祖曾与心腹大臣们举行过一次秘密盟会,订立一项重要誓约,即“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书称之为“白马之盟”。参加盟会的有高祖本人及大臣王陵、周勃、陈平等,吕后也可能参加。这次盟会没有公开的仪式时间也无法考知,但其确实性则无疑。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二节:西汉定都
立国初期除了分封,定都也是件大事。汉五年(前202)五月,高祖都雒阳,就是今洛阳。有一个齐国人娄敬,拜见汉王,分析了周公在成王时定都洛阳和当今定都洛阳之区别和利弊。三秦之地比起洛阳,背靠华山濒临黄河,四面都有险要关隘为屏障,易守难攻。如果中原列国有变故,百万兵依靠三秦肥美的土地,退守关中扼守函谷关,崤关就足与东方列国抗衡。如果能占据秦地,就好像和人争斗时扼住了对方咽喉又可以从背后攻击。刘邦征询群臣意见,因为群臣大都是崤山以东之人,都支持定都洛阳。只有张良支持娄敬。洛阳地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四面没有天然屏障容易受敌,并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地区东有崤山、函谷关,西有陇山、蜀地的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北有胡地草场畜牧的地利。倚仗三面险要的地形防守,只用东方一面来控制诸侯。倘若诸侯安定,即可通过黄河、渭河水路转运天下的粮食,西上供给京都;若诸侯发生变故,也可顺流而下,用以转运物资横扫列国。这就是所谓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张良从地理上的攻防之势和诸侯与汉王关系之势给出了迁都关中的答案。汉王接受了娄敬和张良定都关中的意见,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
五月娄敬进谏迁都关中,刘邦接受了建议,但是咸阳都城被项羽的大火烧了个精光,暂时迁都关中栎阳(陕西西安临潼)。六月大赦天下。闰九月刘邦命萧何把秦朝的兴乐宫改修为长乐宫。汉七年(前200)长乐宫落成此时未央宫尚未开始动工。长乐宫是唯一的宫殿。春天从栎阳迁都长安。刘邦搬到了长乐宫。同时萧何开始营建未央宫。


汉都城长安位于今陕西西安的西北,渭水之南。汉朝的渭水比现在图上所示位置靠南五公里,刚好紧靠着城门和东市西市城墙,部分城墙残留至今,城墙周长25.7公里。所以长安城并不是正方形,在西北方是沿河而建。考古学家们根据各种史料和发掘成果基本搞清了长安都城的结构。城内构造,南面大部分是宫殿区,占城内三分之二面积,包括未央宫,桂宫,明光宫,长乐宫,北宫等。未央宫大约是两公里见方的正方形,其中前殿区至今残留着当年的长方形夯土基,前殿就是正殿,是汉高祖主要起居治国之所。
北部是一般民居,也叫汉代坊。
西北角是市场区,著名的“长安九市”就是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为了方便管理,汉代坊(民居)和市场严格分开,且交易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开闭市的时间也有严格限制,下班时间一到无论买主还是商人必须离开,然后兵卒把大门一锁。百姓采购日用物品食物主要在东西两市。所以有了现在的“东西”一词,代指所有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的物品。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三节:智囊刘敬
西汉王朝迁都关中到定都长安,前文提到,始于齐人娄敬的一次建议。此人在迁都建议得到张良首肯并被高祖接受后, 被赐姓刘,拜为郎中。于是后文都以刘敬称之。翻阅史书,这个名字出现的次数不亚于张良韩信,看来是个重要人物。
汉五年(前202)五月,高祖都雒阳。齐国人娄敬,被征调到陇西当兵,路过洛阳挣脱了车上的绳索投奔了同是齐国人的同乡虞将军。通过虞将军的引荐得以拜见汉高祖刘邦,献计迁都关中。
○1汉七年(前200)刘邦率大军讨伐韩王信,在铜鞮(山西省沁县南)大破韩王信。韩王信逃奔到匈奴汗国。同时赵国曼丘臣,王黄等拥立故赵国后裔赵利为赵王,与匈奴汉国左右贤王和韩王信的溃败部队一起在山西晋阳(山西太原)一带反击汉军。高祖派出十次特使去刺探匈奴动向,得到的答复都是匈奴汉国兵都是老弱病残,马匹也都是瘦弱不堪,最后一次派娄敬前往观察。娄敬还未回来, 高祖认为机不可失,带领大军快速向北推进。先锋刚刚越过句注山时娄敬回来了,并警告高祖:“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资治通鉴.汉纪》)○2高祖听了大怒, 臭骂刘敬打击士气,扰乱军心。直接把刘敬囚禁在广武监狱里。高祖带兵先抵达平城,主力仍在后面。○3匈奴汗国冒顿单于突然率领40万骑兵出击,趁刘邦在白登巡视的时候把白登团团围住,整整七天七夜, 刘邦在城内汉军与外界失去联系,最后陈平用计秘密派出使节,贿赂了冒顿单于的皇后阏氏。冒顿与王黄、赵利约定了会军日期, 但是黄、利兵不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有勾结,于是解围了城的一角。刚好赶上天降大雾,西汉使节往来没有人觉察。陈平命令士兵用强弩弦上射两只箭,为高祖开出一条逃往路线,刘邦从城角悄悄溜出才回到平城。回到平城后,西汉大军亦到,匈奴骑兵才退去,白登之围被解。汉兵随后撤回到广武,刘邦释放了刘敬,同时擢升关内侯,号建信侯,封二千户。

汉八年(前199)秋九月,匈奴汗国冒顿单于再次骚扰西汉北方边境。刘邦征询刘敬的对策。刘敬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和亲建议,就是皇族公主下嫁给外国君王。后面两千年的历史中,和亲政策被历代君王用了再用,汉,唐,清都为了避免战事或者拉拢外族而使用了和亲政策,而且这三个朝代都是强国时代,所以和亲并不是国力孱弱的标志,他只是在特殊时期使用的一种怀柔手段而已。按照刘敬的建议应该是嫡长公主(鲁元公主)下嫁匈奴汗国,吕后日夜哭泣,给刘邦吹枕头风,加上刘邦也不舍得,另外当时鲁元公主已经嫁给了赵王张敖,最终刘邦物色了一个民间女子假称是嫡长公主。
汉九年(前198)冬,刘邦派刘敬护送假的嫡长公主前往匈奴汗国和亲,顺便考察敌国国情。刘敬归来又给刘邦提出了建议:“匈奴汉国的河南白羊、楼烦王,距离首都长安最近的距离只有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抵达秦中(关中)。关中战乱刚刚结束,民少地肥,可以容纳大量的移民。当初推翻暴秦全赖齐国的田姓大族,楚国的昭、屈、景大族一起起事。现在虽然建都关中,但是地广人稀,东方六国的强族一旦叛变,陛下恐怕就无法高枕而卧了。现在可以把东方六国的大族,豪杰及名家迁徙到关中,平时可以用来抵抗北方蛮族,万一东方诸侯国反叛,也可以有兵力东征。这就是强本弱末的方法。”刘邦接受了刘敬的建议,十一月,迁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杰十余万口入关中,同时发给他们良田美宅。
太史公评价“刘敬脱輓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敬从一芥草民跻身公侯之位,善于把握时机又有智谋,而刘邦善于识人敢于用人。白登之围后刘邦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又向刘敬道歉厚加报酬可见其胸襟开阔。但是他对待外姓王侯却又赶尽杀绝。对于没有威胁到刘姓传承的人才刘邦是大胆擢用提拔,对于可能威胁到刘汉帝国的任何王侯,一律铲除。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四节:匈奴崛起
根据《史记》记载匈奴在夏王朝时就已经有了。“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其后历经商周而不衰。到了战国时,匈奴侵犯北方边境。后有赵国大将李牧戍边,匈奴南下之势有所遏制,不敢侵犯赵国边境。“当时的匈奴,都是些分散溪谷的小部落,只有河套里的一个部落稍微绝大?这个部落便是秦汉时候的匈奴。”后来秦统一六国后,秦将蒙恬率领十万之众北击匈奴, 黄河南部地区土地悉数收回。当时匈奴单于首领头曼无法战胜秦国,只好弃河套地区北徙。十余年后秦大将蒙恬死后,中原内乱,秦所派戍边的兵士都逃跑了,于是匈奴势力渡过黄河南岸,侵扰活动又开始多起来。
单于有位太子叫冒顿,后来单于所爱的瘀氏生了个小儿子。单于就想废除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于是便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冒顿到月氏当了人质后,而头曼却急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偷了月氏的良马,骑着它逃回匈奴。头曼认为他很勇猛,就给了他一万骑兵统领。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部下骑马射箭的本领。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斩首。” 首先射猎鸟兽,有人不跟着一起射击目标,冒顿就把他杀了。不久,冒顿以响箭射击自己的良马甚至心爱的妻子,左右之人有不敢射击的,冒顿就把他们杀了。过些日子冒顿用响箭射击单于的良马,左右之人都跟着射。于是冒顿知道跟随他的人都是可用之人了。他跟随单于头曼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头曼,他左右的人也都跟随响箭射死了单于头曼,于是把他的后母阏氏及弟弟和不服从的大臣全部杀死。冒顿自立为单于。建立匈奴汉国。柏杨《中国人史纲》中对汉国的定义是:“元首和中央政府迁移不定,也就是没有固定首都的国家。史书上称为行国,对元首和中央政府临时的所在地称为王庭。”
中国爆发内乱了,他们就南下;中国的王朝向北方出击的话,他们就退回草原。冒顿单于东灭东胡、西攻月氏,向南兼并楼烦王和白羊王的土地,恢复了被蒙恬夺走的土地。南下到达汉帝国的河南(鄂尔多斯)。冒顿又征服了北方的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诸国。冒顿单于带领北方匈奴向四面扩张,东到辽东半岛,西到西域,南部收回被中国秦朝夺去的河套地区,缔造了史上最强的游牧骑马帝国,进而对成立伊始的汉帝国的北边构成威胁。《史记》载“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
汉朝刚刚平定了中国时,为了防御匈奴韩王信当时被封于太原以北的代地为王,建都马邑。此时冒顿的部队人数已超过三十万。 汉七年(前200),强势的游牧帝国单于冒顿,将代王韩信围困在了马邑。代王韩信被围之时要求与冒顿和解,此举引起汉帝国一方的怀疑,于是他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发动了对汉朝的叛乱。韩王信投降了匈奴。匈奴兵与代王韩信兵一起向南越过了句注山,攻打太原,直到晋阳城下。高帝亲自领兵前去迎击匈奴,于是发生了《智囊刘敬》一节提到的白登之围。
代王韩信做了匈奴的将军,与匈奴一起侵扰代郡和云中郡。汉九年(前198),高帝就派刘敬送汉朝皇族公主与冒顿单于和亲。汉十一年(前196)九月,汉将军陈豨谋反,代王韩信的部将王黄,曼丘臣被杀后陈豨军大败。陈豨军叛变时,燕王卢绾在十二年(前 195)也反了,后来逃到匈奴那边,直到高祖死也没有机会回到汉国。
高祖死后,孝惠帝、吕太后执政时,匈奴有骄横起来。惠帝以宗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当时,冒顿正强大,写信派人送给吕太后,措词极为亵污傲慢。信中写到“听说了你死了男人,刚好我也死了女人,可以娶你当小老婆,从此匈奴和汉朝成为一家。”吕太后看了大为愤怒,召集将相商议要杀掉匈奴来使,发兵攻打匈奴。经过中郎将季布劝说最终派张释送去回信,“我已经年老色衰,不能再侍奉你了,愿意用年轻的公主代替”。汉朝送给匈奴车马,后冒顿单于还礼与汉朝和亲息兵。从此以后经过老上单于(冒顿的儿子,前174年立)和军臣单于二世(老上单于的儿子,前161年立)都与汉朝时战时和,到伊稚斜单于(军臣的兄弟,前126年立)和汉武帝时期,形势就变了。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五节:高祖刘邦最后的日子
汉十一年(前196)秋天英布造反,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出征平定了叛乱,英布率领残余兵力逃向长江以南。返回长安途中经过故乡沛县(江苏沛县),刘邦与父老乡亲摆酒设宴,引吭高歌。一边击筑,一边吟唱出流传至今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宴会持续了十天以上。沛县和高祖出生地丰邑都得到了免税的恩典。因为在七月亲征淮南王布时中流箭负伤,十一月返回长安,由于四个月在外奔波使其伤势恶化。到了夏季四月二十五日,刘邦在长乐宫逝世(年六十二岁)。五月刘邦埋藏在长陵(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公里)。长陵是高祖的陵墓。汉代皇帝陵从即位的翌年开始建造。长陵应该是从汉高祖七年(前200)迁都长安时起选定陵址,开始动工。至他死去仅仅六年时间。长陵位于秦咸阳宫北侧成阳原上,隔着渭水位在长安长乐宫的正北。长安未央前殿建于高土台上,由此也可以远眺长陵。 高祖在沛县时曾对故乡人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史记・高祖本纪》)就心情来说,也许高祖更希望葬于故乡,魂归故土。


据《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秦汉帝国》载“在咸阳市窑点乡三义村附近有两处坟丘,现在被认为是长陵的遗址。遗址附近 出土了“长陵西神”等瓦当。两处坟丘,大小基本相同。东边一个:东西150米,南北130米,高30.7米;西边一个:东西153米,南北135米,高32.8米。大致呈横长的长方形,顶部平坦。十八世纪清朝陕西巡抚毕沅在所立碑中曰:高祖长陵在东,吕后陵在西。然而,由于成书四世纪的《关中记》记曰“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所以还是依据此说为妥(盖因西高东低之故)。坟丘虽彼此分开,但是在同一陵区夫妇合葬的新葬式。 长陵东侧并列着的是陪葬墓。据文献记载,萧何、曹参、王陵、周勃等埋葬于死后远离故乡的高祖长陵附近。他们与高祖的关系于死后仍在继续。这里见不到秦始皇与吕不韦、李斯、蒙恬之间的那种关系。另外,皇帝与皇后陵墓规模几乎相当的现象,也是秦始皇陵所没有的。其实,本来秦始皇的皇后是否存在都不清楚。皇帝制度的确是从秦始皇那里继承而来的,但变化也是明显的。这在陵墓制度上也有所反映皇后陵一般比皇帝陵要小。吕后陵与皇帝陵几乎大小相等的现象,就皇帝与皇后陵墓来说无法理解。应该从皇帝陵与皇帝死后掌握政权之太后陵相互并列的角度去考虑。太后在高祖死后,又将儿子惠帝葬于安陵,然后将自己的陵墓建在高祖长陵旁边。显然这并非高祖的意志,而是高祖死后,吕太后掌权时她按照自己的意志、与高祖长陵并列建造的。可以说这是太后显示自身权力的产物。”


司马光《资治通鉴》评高祖“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司马迁《史记》评高祖“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六节:吕后掌权
高祖死后子盈嗣位,是为惠帝。惠帝是高祖八子中的唯一嫡子。惠帝为太子时,高祖一度想废掉他,改立戚夫人之子王如意,理由是刘盈“仁弱”,“如意类我”(《史记.吕太后本纪》)。恐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吕后色衰爱弛,而戚夫人年轻貌美。首先反对的就是吕后。吕后搬动文武大臣为她说情,同时用了张良的计谋,以刘盈的名义请了四位老人-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为刘盈张目。这四位因为不愿意当汉臣,长期隐居于陕西商山,所以时称“商山四皓”。刘邦对这四人十分敬重,曾求之数年而不得。一次刘邦设宴,刘盈陪席,四位长者也紧随其后。当刘邦得知这四位就是“商山四皓”时,大惊问道“吾求公数岁,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商山四皓”则趁机说“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刘邦闻言才彻底打消了废太子的主意,后刘盈顺利即位。他生性忠厚,但相当儒弱,由吕后主持国政。吕后为人刚毅,执政时期采取黄老的“无为而治”方针, 社会稳定,《史记.吕太后本纪》载“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汉惠帝元年(前194)为了除掉刘盈潜在的皇位继承者,吕太后开始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动手。吕太后下令把戚夫人关在宫中永巷里,剃去头发,带上刑具,穿上土红色的囚服,做舂米的苦活。她又派使者去召赵王刘如意,使者三次往返,赵相周昌对使者说:“高帝生前把赵王嘱托给我,赵王年纪小,我听说吕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去一齐杀掉,我不敢让赵王去。而且赵王也病了,不能接受命令。” 吕太后听到后大为愤怒,便先派人去召周昌。待周昌到了长安,才派人再去召赵王。赵王前来,还未到达时,汉惠帝听说吕太后要对赵王动怒,便亲自去霸上迎接赵王,与他一起入宫,自己带着赵王同吃同住。吕太后想杀掉赵王,但找不到机会。冬十二月,惠帝清晨出去打猎,赵王因为年纪小,不能早起同去,吕太后趁机派人拿着毒酒让赵王喝下。惠帝回宫时,赵王已经死了。吕太后又下令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眼珠,熏聋耳朵,喝哑药,把她丢在厕所里,称为“人彘”。过了几天,吕太后召惠帝来看“人彘”。惠帝见后,问知这就是戚夫人,便大哭起来,他派人向吕太后请求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史记.吕太后本纪》)从此患病,一年多不能起身。惠帝从此后每天饮酒淫乐,不理政事。太后为了控制惠帝,甚至让鲁元公主的女儿嫁给了惠帝,也就是叔叔娶了外甥女。这是很少见的近亲结婚。
吕后杀掉赵隐王如意后,又杀了赵幽王友,赵共王恢。燕灵王建死后,她又派人杀了他的庶子,割了齐国的琅琊和济南二郡,封给了吕系之人。
惠帝死于七年(前188年)秋天八月十二日。发丧时,太后哭了,但没有流泪。留侯的儿子张辟疆做侍中,当时十五岁,他对丞相说:“太后只有孝惠帝这么一个儿子,现在去世了,她哭得并不悲伤,你知道其中的缘故吗?” 丞相说:“是什么缘故?” 张辟疆说:“惠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惧怕你们这些大臣。你现在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帅南北军,等到吕氏一帮人都进入朝廷,在朝廷中掌握实权,你们这些大臣才能摆脱灾难。”丞相按照张辟彊的计策去做了。太后很高兴。吕氏的权势从此开始崛起。惠帝死后吕后连续立了惠帝的两个幼子恭和弘为帝,二人各在位四年,都称少帝(前187~前180),由吕后临朝称制。据说这两位傀儡皇帝,实际上都是外人之子,是从宫外送入宫,冒充惠帝儿子的,其母均被杀。如此,继惠帝的七年之后,是吕太后掌权的八年。
太后称制元年,想要立诸吕姓族人为王。征询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的意见。耿直的王陵回应当初高帝和大臣们杀白马立下的誓言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太后就不高兴了。陈平、周勃则回应“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太后喜,罢朝。(《史记.吕太后本纪》)十一月,太后废王陵相权,拜为帝太傅。陈平被拜为左丞相。王陵遂称病归家,如果不称病退隐很有可能重蹈韩信彭越覆辙。
吕后对封王之事一直很慎重。先立孝惠帝后宫所生的儿子刘彊为淮阳王,刘不疑为常山王,刘山为襄城侯,刘朝为轵侯,刘武为壶关侯。然后追封已经死去的吕后长兄泽为悼武王,其父吕公为吕宣王。继而,分封了沛候吕种、扶柳侯吕平等列侯。最后,终于封自己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建成侯吕释之去世,因为袭封的儿子有罪,被废黜了,封他的弟弟吕禄为胡陵侯,后封赵王。吕后二年,常山王刘不疑死了,改封襄城侯刘山为常山王,改名刘义。这个刘义在第一个少帝被杀后,于吕后四年五月丙辰,被立为帝,更名叫刘弘。吕王死,太子吕嘉代立为王。此后相继诞生了梁王吕产、燕王吕通。吕后四年,封吕媭为临光侯(就是樊哙的老婆),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此后,吕王嘉居处骄恣,被废,改由吕产为吕王。
“1999年,山东省济南市东的章丘市,发现一座大型汉墓。称为洛庄汉墓的墓葬被认为是吕台的墓。吕王吕台仅数月而亡,王国由其子嘉继承。吕太后一手扶植吕王,有着重大的政治意。这是一座具有三十三个大型陪葬坑、三辆大型马车、十ニ匹陪葬马的大型墓葬。”(引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秦汉帝国》)

随着吕氏一族的封王,宗室系与外戚系的斗争愈演愈烈。七年正月,赵王友被后宫谗言,被太后饿死。梁王恢被徙为赵王。吕产徙为梁王。赵王令吕产女儿为赵王后。赵王本来有喜欢的爱姬,被王后杀死,后赵王自杀。徙吕禄为赵王。
高皇后八年(前180) 七月,太后病重,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任北军将军;吕王吕产为南军将军。太后告诫吕产、吕禄说:“吕氏之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辛巳日,太后崩,以吕王产为相国,吕禄女为帝后。这时政变就起来了。齐悼惠王肥有九个儿子, 此时硃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都在长安,联系了齐国的哀王刘襄,让他起兵诛灭诸吕,自己在京城内部接应。然后吕氏一族的吕禄,吕产让灌婴去迎击哀王,结果灌婴是功臣系的,带兵走到荥阳后和齐哀王的兵联合了。这时京城内的周勃、陈平等用计劫持了郦商,然后让他的儿子郦寄去说服吕禄吕产交出兵符。吕禄掌握着上将军的印绶。“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籓,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足下何不归将印,以兵属太尉,请梁王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 (《史记.吕太后本纪》)郦寄经常与吕禄郊游打猎,听了郦寄的话犹豫不决。陈平又找了襄平侯纪通拿着符节假传指令给北军太尉。太尉又令郦寄说服吕禄曰:“帝使太尉守北军,欲足下之国,急归将印辞去,不然,祸且起。”吕禄信了郦寄的话,遂解了印玺,把兵符给了太尉。太尉周勃进入北军,对士兵说:“跟随吕氏的露出右肩,跟随刘氏的露出左肩。”这是所有人都露出了左肩,太尉周勃带兵进了未央宫。跟随太尉一起进宫的朱虚侯刘章发现了吕产,在郎府的厕所中直接杀吕产。随后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在周勃、陈平的谋划和率领下,吕氏一族全被杀光。功臣系和宗室系联合铲除了外戚系。
周勃、陈平等功臣讨论谁可以继承王位。大家都认为立贤最好。齐悼惠王是高祖长子,他的儿子现在是齐王,也就是高帝的长孙。但是他的母家舅舅驷钧是恶人,所以他当齐王又会出现吕氏一样的外戚专权。代王刘恒是高祖的中子,高祖平定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这时已经二十四岁。代王之母薄氏慈爱仁厚而且没有外戚势力,不会重蹈吕氏覆辙。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文帝。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七节:吕后时期的政治
吕后专权及吕氏之失败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的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在今天看来,既不能用封建“正统”观念,斥责吕后“纂夺”刘氏政权,也无所谓“统一”与“分裂”、“集权”与“割据”之间的斗争。从历史事实中证明:不论是刘氏掌政,还是吕氏掌政,在汉初几十年中奉行的政策没有根本的不同。尽管吕后专权及吕氏集团和汉代功臣集团在斗争中曾留下惨不忍睹的历史记录,但毕竟未影响西汉的统一局面,与文帝期间发生的王室集团内部的七王之乱有很大差别。
惠帝的执政的七年中,外交上没有作为,内政上也没有诸侯的反叛。代替惠帝执政的是吕太后,有一个较为明显的举措是修筑了长安城的城墙,高祖时尚无城墙。惠帝时还建立了市场、仓库。选择雨水少的春季,征调附近十四万以上的农民,用夯筑法筑起了长安城的围墙。所谓夯筑,就是在两侧夹板之间填土,从上面夯实的简易施工法黄土土质即使不烧制,也有不渗水的效果。每年一个月的工程,进行了将近六年。围墙完工后,历经两千两百年直到现在,长安城城墙的夯土层仍然完好保留着。边长约六公里,周长有二十三公里。之所以呈现出非正方形的不规则形状,是因为城墙是后来围起来的。又由于当时的渭水在今天的位置以南,所以沿河一段的西北城墙是斜向延伸的。(引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秦汉帝国》)
惠帝之初,仍以功臣萧何为相国,至二年(前 193),何死,另一功臣曹参继任,曹参原任齐国丞相,他信奉黄老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战国人好假借黄帝之名以立说,所谓“黄老”学说,实际上就是老子的政治学说。黄老学说以“清静无为”作为理政的原则,结果齐国大治。曹参相后,一切循萧何所定的旧规,竭力避免苛政和劳民,以休养生息;对外族保持和平关系,对诸侯王国也采放任政策。所以有萧规曹随之说。
在吕后主政的十五年中,她始终遵循着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与民休息。《史记.吕后本纪》载“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她的若干政治措施,也颇值得称述,例如惠帝即位之初,就把田赋减低为每年征收十五分之一。这办法虽在高祖时制定,但一度废除,至是又行恢复,比起秦代半数以上的征课来,不知轻了多少。此外秦代的苛法,也有若干被取消,如惠帝四年(前191)废除“挟书律”,以及吕后元年(前187)废除“三族罪”及“妖言令”等。
汉初所以推行无为政治,原因约有二端:一是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汉初儒学衰微,除专治一经的秦国博士外,并无名动一时的大儒如孟子一类的人,同时汉人更承袭了秦人的轻儒之风,例如高祖即经常对儒者横加轻藐和侮辱。道家在战国末年虽是显学,但其本身并无一套政治制度。至于汉君臣,大都出身于低层社会,本身没有创立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廷除承袭秦法外,无其他的途径可循。二是自统一直至汉初的二十年间,人民因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及精力早已消耗殆尽, 举国上下莫不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而道家的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参考林剑鸣的《秦汉史》,略有删减)
1968年9月,咸阳市东北出土了“皇后之玺”的玉印。那天,韩家湾公社狼家沟大队社员孔祥发十四岁的儿子孔忠良在放学回家途中从水沟的土中发现了这块白色而光泽的东西,带回了家。父亲孔祥发知道这是文物,将其交到陕西省博物馆(秦波《西汉皇后玉玺和甘露二年铜炉的发现》,《文物》1973年第五期)。玉玺现在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玉玺呈边长2.8厘米的正方形,高2厘米,重33克,印面刻有“皇后之玺”字样。穿绶的印钮为虎形,侧面有云纹。秦波推测:由于玉玺发现于长陵陵邑所在地,本来可能是吕后陵旁边便殿的玉印,赤眉之乱时因便殿被烧而埋入土中,又在吕后陵被盗后混入水沟,最终被发现。


皇后玉玺的发现地现在叫韩家湾乡狼家沟,位于长陵以西15公里处。西边是惠帝的安陵,断定这块埋于土中的皇后玉玺为吕后之印,是有疑问的。因为所谓吕雉的皇后时代,仅仅是刘邦即位称皇帝至他去世的八年。而在此后其子惠帝以及两个少帝的十五年中,她一直是皇太后。若以皇太后下葬的话,收入陵庙的按理应该称“太后之玺”。为什么出土的是“皇后之玺”,没有人做出解释。王后御玺与太后御玺,都是有其作用的。按说吕太后也一定应该有太后之玺的。吕后与高祖合葬的先例,是在秦始皇、秦二世之前的庄襄王与宣太后。最早实行太后摄政的宣太后,与非亲生儿子昭襄王合葬于芷阳。惠帝的张皇后陪葬于安陵,并没有修建坟丘。现在安陵西侧的小坟丘据说是后世建造的。从玉玺发现的位置来看,也有可能是这位张皇后之玺。(引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秦汉帝国》)
关于吕太后的评价,自文帝即位以后至王莽时期,再至东汉时期,吕后的名声越来越坏。她死后二百年,在赤眉之乱中,叛乱军掘开吕后陵、暴尸凌辱。然而,虽说是叛乱军,也并非就一定胡乱盗掘皇帝陵的。据《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记载:“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皇帝陵等陵墓中穿着玉衣的遗体不腐败,埋葬以后犹如生前状态。这绝不是夸张,在地下深埋密封的椁室中,没有外面空气进入,如果保持一定湿度、气温的话,棺木和尸体就不会产生腐败菌。尸体保存两千年以上虽属罕见,保存一百年、二百年应该是可以的。赤眉军并非偶然发现吕后尸体。他们明显是有目的地盗掘吕后陵的。因为赤眉军所信仰的城阳景王乃高祖的孙子刘章,正是吕太后的仇敌。那之后,复兴汉王朝的光武帝刘秀,从高祖庙中撤去了太后的牌位,而将薄太后作为高太后予以祭祀。薄太后是文帝的母亲薄夫人。另外,光武帝祭拜了西汉十一个皇帝,其中没有包括吕后执政期间的两位少帝。
司马迁对吕后的评价比较客观,各有优劣。前文提及《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吕后施政褒义居多, 但是对吕后作为帝后和太后的作为则不免恶评:“高祖犹微,吕氏作妃。及正轩掖,潜用福威。志怀安忍,性挟猜疑。置鸩齐悼,残彘戚姬。孝惠崩殒,其哭不悲。诸吕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菹醢,支孽芟夷。祸盈斯验,苍狗为菑。”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八节:汉文帝时期
文帝刘恒即位前为代王。前179年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派人通知代王入京即位,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人,群臣大多反对“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原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只有中尉宋昌支持代王进京,认为称王的消息可信。代王派太后弟薄昭(也就是代王的舅舅)去拜见绛侯,薄昭归来认为丞相太尉等大臣确实是要立代王为皇帝。于是代王开始与各位大臣一起出发去长安。到了高陵暂时整顿车马,让宋昌先入长安观察动静。昌至渭桥,丞相以下官员都出来相迎。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太尉周勃乃跪着献上天子玺符。代王谢绝,要到代国府邸再接受。 当时各个封国在都城长安都有专门的府邸专门给王侯们进京时居住。群臣跟随代王至代邸,又上演了一出谦恭礼让的好戏后,代王刘恒才同意接受各位大臣的请求,代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 然后才即天子位。和当初刘邦即位时接受诸位王的请求一样,推脱礼让一番后才肯扭捏的上位。刘邦出演的一出好戏成为后来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即位前的必选节目,虚伪至极。代王到了当天傍晚落座未央宫,颁布即位诏书,大赦天下,赐所有百姓升爵一级,女子每百户赐牛与酒,允许宴会五日。当时百姓是不能私自聚会饮酒的,“诸三人以上无故群饮者罚金四两”,禁止三人以上的宴会饮酒。这种五日的群饮宴会只有国家指定的日子才被允许。
汉王朝由此开始了二十三年的文帝治世。文帝时代有着从元年至十六年的年号,不过在第十七年,即文帝三十八岁那年,有人献上刻有“人主延寿”字样的玉杯,为此文帝改元,所以前半称“前几年”,后半(前163~前157年)称“后几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木牍有“十ニ年二月乙已朔成申”的记录,因为是同时代的文字,所以仅称“十年”。汉文帝在位期间,重农务实,推行农业改革,法制改革,军事改革。对百姓,王室成员和诸多官员都他怀着一个慈悲心,轻徭薄役,废除肉刑,促进了汉王朝的社会稳定和财富积累。但在财政政策上还是存在很多违反经济规律的做法,对后世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汉文帝即位初年(前179),废除一人有罪,妻室收没为官府奴婢和互相连坐之法。二年(前178),削减皇帝卫队的马匹把多余的都送给了各地驿站。文帝亲自籍田务农,开垦皇帝,鼓励百姓重视农业。同年废除了诽谤妖言罪。诽谤是指毁谤他人,妖言是指散发蛊惑人心的奇谈怪论和谣言。
汉文帝十三年(前167)五月,齐国太仓令淳于意医术精湛,一些地方官吏甚至朝廷官员都想把他留在身边专门为官府服务。当时,赵王、胶西王都来请他去。他不肯依附权贵,采取迁移户籍和到全国各地行医的方法来推托,得罪了一些权贵。有人因为没有到他的医治向皇帝告了一状,被判施以肉刑,于是被关押在长安诏狱等候施刑。太仓公没有儿子,有五个女儿。最小的女儿缇萦随父亲到了长安,上书给皇帝:“我父亲为官,齐国地区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犯法应当受刑。我很伤心已经死去的人不能复活,身受刑罚的人肢体不能再恢复如初,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无路可走。我愿意被收入官府为奴婢,来替父亲赎罪,使父亲能改过自新。”幼女的话感动了文帝。汉文帝看后,哀怜这么她就能为父分忧解困同时感叹肉刑之残酷,于是下诏废除肉刑。肉刑是指那些损伤了身体而不可能恢复的刑罚,包括了黥(q íng 面部刺青),劓(yì割鼻),剕(fèi断脚趾),腐(损害生殖器的宫刑)刑。这些肉刑是和劳动刑罚一起施行的,劳动刑罚如:“城旦舂”就是男子筑城,女子舂米的劳役,“鬼薪白粲”就是为了供奉宗庙而入山伐薪,舂米做饭的劳役。“隶臣妾”是做奴婢的劳役。“司寇”是从事国境警备。文帝废除了黥刑,劓刑,剕刑,保留了腐刑,改为剃头发,戴足枷,鞭打之刑和劳役刑,不再对身体造成永久伤害。在汉景帝阳陵的刑徒墓地曾发现大量戴着手铐脚镣的遗骨。同时根据汉朝《具律》,黥,劓刑可以用金一斤(约二百五十克,值一万钱),剕,腐刑可以用金一斤四两(一斤等于十六两)赎罪。司马迁就是因为家资不够赎罪最终被施以腐刑。
文帝实际上也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汉与匈奴、南越的紧张关系仍在继续。“匈奴和汉朝的兵衅起于公元前200年,韩王信既降匈奴就引导他入寇,高祖自将击之,被围于平城,七日乃解。于是用刘敬的计策:一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二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三约为兄弟,以和亲。从此以后,经过老上(前174年立)和军臣(前161年立)二世都和汉时战时和,到伊稚斜(前126年立)手里形势就一变了。”(吕思勉《白话本国史》)根据《史记》和《资治通鉴》记载,文帝期间,匈奴犯边六次,每次间隔三到五年。汉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侵北方,在河南地区抢掠民财,杀害人民。文帝派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带八万五千骑兵出击匈奴,匈奴右贤王逃走。汉文帝六年(前174年),冒顿单于死,儿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刚刚即位,汉文帝派遣宗室翁主(宗室王侯所生女儿为翁主,皇帝所生女儿为公主)与老上单于和亲。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再次骚扰边境,太子家令晁错上言兵事,提出了用归降的胡、义渠、蛮夷等部族的骑兵与汉军的步兵联合,再配以甲衣,利剑与匈奴抗衡。同时分田地,给予耕种器具,鼓励百姓向边境迁徙,同时提高民兵的战斗力,让平时居住在边境的民兵成为戍边的主力。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天,匈奴老上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死了北地郡的都尉孙印。皇帝派遣三位将军驻扎在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驻扎在渭水北面,统率战车一千辆,骑兵十万。皇帝准备亲自带兵出击匈奴,后被皇太后坚决拦阻才取消了亲征的计划。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出兵攻打匈奴。后把匈奴逐出边塞。汉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匈奴连年入边侵犯,杀掠人民,牲畜甚多,在云中郡,辽东郡多达万余人受害。汉帝国利用和亲再次平息兵戈。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冬天,匈奴三万人侵入上郡,三万人侵入云中郡。皇帝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驻扎在飞狐;以从前的楚国丞相苏意为将军,驻军句注;将军张武屯守北地;以河内郡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扎在细柳;周亚夫为前大将军周勃之子。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屯兵霸上;祝兹侯驻军棘门,来共同防备匈奴。数月后匈奴人撤走,汉军也撤军。北边匈奴的骚扰要直到后来的汉武帝才算是解决,在文帝一代仍然以和亲或小规模的战事为主,双方都没有大规模的兵力损耗。
汉文帝通过的怀柔手段让南越国归属了汉国。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吕后掌控朝政,开始和赵佗交恶。她发布了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赵佗担心吕后可能会通过长沙国来吞并南越国,“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资治通鉴汉纪五》)于是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并出兵攻打长沙国,在打败长沙国的边境数县后撤回。两年后(高皇后七年前181年),吕后派遣大将隆虑侯周灶前去攻打南越国,但由于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越一带炎热和潮湿的气候,纷纷得病,连南岭都没有越过。一年后,吕后死去,汉朝罢兵。赵佗凭借着军队和财物结纳的方式,使闽越、西瓯和骆都纷纷归属南越,领地范围扩张至顶峰。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他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昆弟赏赐了官职和财物。汉文帝任命汉高祖时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陆贾到了南越后,向赵佗晓以利害关系,赵佗被再次说服,决定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一直到汉景帝时代,赵佗都向汉朝称臣,每年在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
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后七年六月己亥,崩於未央宫,谥号孝文帝,葬于霸陵(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的东北角)。孝文帝主张薄葬。鉴于前朝帝王陵墓被盗掘的事实,汉文帝担心自己的陵墓-霸陵被盗。(汉文帝)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经过深思熟虑后,汉文帝最终决定“因山为陵,不复起坟”,也即依山凿挖墓室,使得地宫无封土可寻。如此一来,虽然工程量浩大,但却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陵墓被盗掘。霸陵陵园史称“盛德园”,内建寝殿、便殿等。但没有发现陵园的遗迹。据记载,霸陵在白鹿原原头的断崖上凿洞为玄宫,内部以石砌筑,并有排水系统,墓门、墓道、墓室以石片垒砌,工程十分浩大。据估计,后来排水系统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门后来被水冲开,墓室结构遭到破坏。
汉景帝刘启即位,丞相嘉等奏报景帝:“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 ”(祖宗一词由来)《资治通鉴汉纪七》
景帝评价文帝:“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史记.孝文本纪》)
司马迁评价汉文帝:“孝文在代,兆遇大横。宋昌建册,绛侯奉迎。南面而让,天下归诚。务农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綈衣率俗,露台罢营。法宽张武,狱恤缇萦。霸陵如故,千年颂声。” (《史记.孝文本纪》)

楼主:lixkernel

字数:10717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07-14 07:33:00

更新时间:2021-04-02 21:56:21

评论数:5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