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秦汉明月

秦汉明月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九节:贾谊小传

贾谊,洛阳人。生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农历辛丑年),去世于孝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农历癸酉年),去世时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就跟着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后来还作过《左传》的注释,但失传了。他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他又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末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贾谊才十八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后为汉朝廷尉),是原来秦朝名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吴廷尉了解到贾谊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优秀人才,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十分宠爱。贾谊在他门下学习,受到很大的教益。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推荐贾谊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得到了汉文帝的征召,让贾谊担任博士之职,博士是一种备皇帝咨询的官员。当时贾谊二十一岁,在博士中最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但是贾谊与众不同,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敢想敢说,因此对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说得有理有据。其他的博士们都认为贾谊说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想法。博士们都认为贾谊才华出众。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这是比博士更为高级的议论政事的官员)。
贾谊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体稳定,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他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建议,是针对汉承秦制而发的。他认为汉朝承袭了秦朝的败俗,废弃礼义,应该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他建议制订新的典章制度,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改变官名等等。改正朔,就是改变秦以“水”为德,把十月为一年之始这样的历法改成从一月为一年之始;易服色,就是改变秦的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张汉的服色应该尚黄,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但汉景帝时,廷尉,少府,中尉,长信詹事,奉常,典客,治粟内史等官名皆更改。
但是对贾谊的其他建议,文帝还是采纳的。如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弃农经商)以及“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另外一个建议是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汉文帝采纳了。但这条法令得罪了很多老臣。很多功臣不愿离开京师。当时丞相陈平已死,功劳最大、权最重的是绛侯周勃,汉文帝让周勃带个头,就免了他的丞相职务,到自己的封地去。这样一来,列侯们才陆续离开京师。由于这个建议是贾谊难免得罪了这些功臣元老。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这些老臣显贵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让贾谊当个博士、太中大夫之类只议论而无实权的官职,他们还能容忍,而一旦要让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和这些显贵们平起平坐,他们就难以忍受了。于是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就诽谤贾谊说:“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此后,汉文帝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当时交通不发达,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自不必说。更使贾谊难受的,是心中的悲愤。他有满肚子的学问,心中有远大的抱负,本想辅佐文帝干一番大事业。如今受谗被贬,受到这样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他想到了爱国诗人屈原,也是遭到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贬出楚国都城,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他想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似,就更加怀念屈原。当他南行途经湘江时,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绪联翩,就写了一篇《吊屈原赋》来凭吊屈原,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心,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沈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銛。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独堙郁兮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遰兮,夫固自缩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弥融爚以隐处兮,夫岂从螘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览德军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兮,摇增翮逝而去之。彼寻常之汙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鲟兮,固将制於蚁蝼。”(《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我恭奉天子诏命,带罪来到长沙任职。曾听说过屈原啊,是自沉汨罗江而长逝。今天我来到湘江边上,托江水来敬吊先生的英灵。遭遇纷乱无常的社会,才逼得您自杀失去生命。啊呀,太令人悲伤啦!正赶上那不幸的时代。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自在翱翔。无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圣贤都不能顺遂行事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世人竟称伯夷贪婪,盗跖廉洁;莫邪宝剑太钝,铅刀反而是利刃。唉呀呀!先生您真是太不幸了,平白遭此横祸!丢弃了周代传国的无价鼎,反把破瓠当奇货。驾着疲惫的老牛和跛驴,却让骏马垂着两耳拉盐车。好端端的礼帽当鞋垫,这样的日子怎能长?哎呀,先生真的苦闷啊,偏偏遭受了这样的灾祸!
尾声:算了吧!既然国人不了解我,抑郁不快又能和谁诉说?凤凰高飞远离去,本应如此独自引退。效法神龙隐藏于深渊而避祸自爱。韬光晦迹以隐藏所处之地,但又岂能与蚂蚁、水蛭、蚯蚓为邻居?圣人品德最可贵,远离浊世而自隐匿。若是良马可拴系,怎说与犬羊有别!世态纷乱遭此祸,先生自己也有责。游历九州寻找应该辅佐的君王,何必对故都恋恋不舍?凤凰飞翔于千仞之上,看到有德之君才下来栖止。一旦发现危险的征兆,立即振翅高飞远离。狭小污浊的小水坑,怎能容得下吞舟大鱼?横绝江湖的鳣鲟,却最终还要受制于蝼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译文)
长沙国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异姓(非刘氏)王国,从来是安分守法的王国。贾谊到长沙时,正是长沙靖王吴著(吴芮的后代)在位。贾谊当长沙王太傅,事情不多,就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学问。长沙虽远离长安,但贾谊以天下事为己任,对朝廷的政治和经济大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遇有机会,就上书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文帝三年(前177年),周勃到了自己的封地绛县(今山西省绛县)。绛县地属河东郡。绛侯周勃怕有人害他,在郡守、郡尉巡视到绛县时,常常披甲带着亲兵持兵器出迎。第二年,有人就诬告周勃想谋反。文帝一时糊涂,就把这个案子批给廷尉来办。廷尉把周勃逮捕到长安,关在监狱里,受尽了狱吏的凌辱。后来,因为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为周勃辩护,才得到赦免。贾谊在长沙得知此事,为周勃愤愤不平,就给文帝上疏,说了一番君主应该以廉耻礼义对待大臣的道理,实际上是对文帝提出了批评。文帝也很后悔,感到贾谊说得对,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凡是大臣有罪,都让他自杀,而不逮捕入狱受刑罚。
文帝时期各个王国私自铸钱猖獗。皇帝身边的宠臣邓通的“邓氏钱”和吴王刘濞的“吴钱”遍布天下,而且很多私钱成色不足,以次充好。这样,币制就混乱了。贾谊在长沙向文帝上了《谏铸钱疏》,尖锐地指出,私人铸钱遍布天下,于国于民都很不利,但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想念贾谊,又把他从长沙召回长安。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神。当时祭祀刚完,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甚至挪动座位(当时是席地而坐) 凑到贾谊跟前。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唐朝诗人李商隐很不以为然写了首诗讽刺文帝“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把他分派到梁怀王那里去当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在当时,西汉王朝的政治局势基本是稳定的,但面临两个矛盾。一个是中央政权同地方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一个是汉王朝同北方匈奴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尖锐化,在当时已见端睨。如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接连叛乱,吴王刘濞企图叛乱的消息也时有所闻;而匈奴也经常侵扰西汉北部边境。贾谊看到了其中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接连多次向文帝上疏建言。其中最著名的,是回长安后所写的《治安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方针。贾谊建议:诸侯王死后,他的封地应该分割为若干块,分封给他的几个儿子。这样,可以让诸侯王的子孙们放心,他们知道会按制度受到分封,就不会反叛朝廷了。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每个诸侯的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针对匈奴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统治者经常侵扰的祸患,应该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以争取匈奴的人民大众;并且用声色口腹的物质享受为手段,来分化匈奴贵族。但是汉文帝均未采纳。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因骑马不慎摔死了。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自责,心情十分忧郁。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贾谊在忧郁中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贾谊的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也起了重要作用。后来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分析的正确性。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正是贾谊主张的延续,只是更加激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汉王朝就乘机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力量,使各诸侯王仅得租税,而失去了直接治理王国的权力。到了汉武帝刘彻时,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其封地分为若干块,分给自己的子弟,从而实际上分散和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这更是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建议的全面实行。贾谊关于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统一铸钱的主张,汉武帝时也得到了实行。汉武帝大规模的进行了对匈奴的战争,抛弃了贾谊反对的和亲政策。贾谊的主张在汉武帝时得到了全面的采纳实施,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汉武帝十分感念他,提拔他的两个孙子任郡守。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施原 2021-01-11 14:24:02
欣赏。
加油。
-----------------------------
谢谢,正在酝酿下一章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十节:汉文帝的政治手腕
汉文帝在汉高祖刘邦之时和吕后执政时期一直是一个弱者形象,与世无争。吕后时期,赵王三易其主后吕后想任命当时的代王刘恒为赵王。赵国比代国封土更大,生活更富饶。而且代国直接面对北面匈奴的威胁,是帝国北部的防线。刘恒以“愿守代边”为由辞去了赵王的王位,在代国低调守边。后来齐王刘襄三兄弟起兵除掉吕氏集团,准备推举大哥刘襄称帝,刘恒也完全没有参与。如果强势的刘襄称帝,加上刘章和刘兴居两兄弟辅佐,皇族派必然全面压倒功臣派,所以在讨论皇位是第一个被功臣派否定的就是刘襄。当时还有刘邦的六子刘恒和小儿子刘长。刘恒常年居住在代地边疆,默默无闻,与世无争,没有像刘襄一样的兄弟互助,而且母后薄氏贤惠温婉,也没有强大的外戚同党。也就意味着刘恒即位对功臣派不但不会构成威胁,甚至有可能被功臣们掌控,于是看起来弱弱的代王刘恒被功臣派推举为帝。
低调的汉文帝称帝时经过了代国内君臣的一番讨论,又派舅舅薄昭先去京城和宰相周勃,陈平等确认后才动身赴京。到了京城附近也没有急于进城,而是让中尉宋昌先入长安观察动静。昌至渭桥,丞相以下官员都出来相迎后刘恒才驱车入京。在代邸又经过了反复的退让作秀后才继承帝位。仅仅继承帝位一事也是开了中国历史皇帝即位三推五让的先河,成为后来帝位即位时必须要做的一番政治秀。这里可以看到汉文帝除了低调外,还非常谨慎仔细,政治觉悟非常高,完全不像一个功臣派眼中的弱者。等到他继承帝位后马上做了三件事,第一,夺了太尉周勃的兵权,把京城南北军的兵权给了自己人宋昌。第二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皇宫的警卫,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第三,大赦天下,赐天下每位成年男子一级爵位,无夫无子的女人,每百家赐牛若干,赐酒若干,允许百姓痛饮五天。这是在收买民心。所以表面上看, 刘恒谦恭谨慎,体恤亲民,但实际上他的谨小慎微,步步为营,每一步都经过了充分的谋划,在吕后长期高压政治下形成了保命和低调做人的原则。但是刘恒绝不是一个弱者,而更像是一个伪善的包装。
因为刘恒的帝位来的如此意外,所以对自己的性命和帝位的保护成为了他的第一个政治任务。他的皇位是功臣派推举来的,所以非常有可能在他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功臣派不满而推举其他人选,所以第一要务是要控制功臣派,代表人物就是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和大将军灌婴,御史大夫张苍。其次就是皇位的其他候选人。因为吕后执政时期针对皇族的打压,刘邦的儿子只剩下了刘恒和刘长,孙子辈还有齐国的刘肥的七个儿子,其中以起兵弑吕的刘襄,刘章,刘兴居为首。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刘赐,刘勃。这些都是刘恒潜在的帝位竞争对手,所以一定要打压。
汉文帝是怎么动用他的政治手腕的呢?刘恒即位为皇帝后,第一个开始对功臣派动手。丞相陈平知官场之进退。文帝即位后,陈平提出周勃领兵诛杀了诸吕所以功劳更大,愿意让出丞相位给周勃,自己则称病。于是太尉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右高于左。周勃当了右丞相后,每天下朝春风得意,汉文帝常常亲自送他。“上礼之恭,常自送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这时有个小人袁盎就看不过去了,私下对汉文帝说“陛下认为丞相周勃是什么人呢?”汉文帝说是社稷之臣啊!袁盎说“绛侯是功臣,但不是社稷之臣。社稷之臣是与君王共存亡的大臣。吕后执政时,吕氏专权,这时候绛侯为太尉主掌兵权但是并没有匡正措施。吕后崩后,大臣共议铲除诸吕,太尉周勃刚好掌握兵权,有这个机会,所以才成为功臣。丞相对君主有骄横之色,陛下却谦让,这是君臣都失礼了”。汉文帝本来想找机会除掉第一功臣周勃,所以袁盎的小人谗言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周勃是武夫出身,对朝堂之事根本不在行。一日文帝问右丞相周勃 “ 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穀出入几何?” 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史记陈丞相世家》)文帝又问陈平, 陈平回答“这些问题要问主管的官员。陛下问一年叛案多少要问廷尉,一年收成多少要问治粟内史。”文帝说“那你丞相是干什么的呢?”陈平回答“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和陈平一比,这下周勃的脸丢大了, 文帝也对陈平更加欣赏。但是一个丞相难道这些数据都一点不知道吗?汉宣帝时的魏相,听说汉宣帝要发兵匈奴,上书给汉宣帝说“案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这个魏相不但一年决狱多少知道,而且具体子弟杀父兄,妻子杀丈夫这种分类案件的数目都了如指掌。可见陈平的丞相也做的不是非常到位。但是汉文帝用来敲打周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后来有人给周勃谋划说你杀了吕氏一族,拥立代王,功高震主。这样离大祸不远了。周勃一看自己也远不如陈平,于是上书辞去了丞相之位。
汉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十月,右丞相陈平因病逝世。陈平在汉文帝即位的第二年去世,对于文帝来说即忧又喜。陈平跟随汉高祖刘邦立国,也是刘邦临死前指定的丞相萧何曹参的接班人,于公汉帝国失去这样一位重臣肯定是忧,但是于私,汉文帝省却了除掉陈平的麻烦也避免了背上谋杀功臣的骂名。
十一月汉文帝再次启用了周勃,这是他第二次担任丞相。但是这一次他只干了一年零一个月就被罢免了。汉文帝想出了一个“列侯之国”的法子。什么是“列侯之国”呢?周勃被封为绛侯,封地在绛县。汉文帝要求所有的封侯都到自己的封地去,不要都在京城呆着。这样原因是汉文帝要弱化功臣派的势力。如果列侯们都在京城,免不了要经常联络聚集,互相走动,那就免不了会私下密谋些政变。但如果都回到各自的封地,就远离了政治中心,相互间消息传递也慢很多,而且当时各地的生活条件都很差,都不如京城,所以一旦列侯回到各自封地,生活困顿消息闭塞,必然被被逐出政治圈。汉文帝首先拿丞相周勃开刀,你是众臣之首,做个表率吧,你要第一个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周勃没有了陈平,一点主意都没有只好默默地离开京城回到绛县。
周勃回到绛县后心里一直非常紧张,河东郡的郡守,都尉要各地巡视,这都是例行公事,但是周勃都以为是汉文帝派人来抓他,所以每次都披着铠甲武装相迎。做公差的郡守,都尉看你每次都是战斗模式,心理上肯定不爽啊。后来果然就有人告发周勃谋反“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但是史书没有记载是谁告发的,而且到底是真的已经谋反还是欲反?反正汉文帝得到这个消息也不管你是否真的反了,直接把周勃给抓了,送到监牢里面去。这时候一个小人张苍出来狱审,给周勃定了一个“谋反罪”,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死罪。周勃赶快拜托家里人送了千金给狱吏,准备拿钱消灾。这个狱吏还真按了江湖规矩办事,在公文木简的背面写了一个“以公主为证”。这个公主就是汉文帝的女儿,嫁给了周勃的长子周胜。他想公主是周勃的儿媳妇,总可以出来帮忙作证周勃没有谋反吧,结果公主与周胜不和,根本没帮忙。
平时周勃经常给汉文帝的舅舅薄昭送钱送礼,两人私交很好。关键时刻薄昭出手相救,找了薄太后帮忙说情。周勃是帮助文帝上位的功臣,怎么会谋反呢?薄太后一听也觉得周勃不会谋反。第二天文帝来拜见太后, 太后直接拿了头巾砸向文帝,《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上记载“太后以冒絮提文帝”,太后怒斥文帝。“当年绛侯拿着皇帝玉玺军符统帅北军都没有谋反,现在难道回到小县城里面手无兵权还能谋反吗?”汉文帝慌忙解释,我已经看过审讯记录了,周勃并没有罪,我正打算释放他。于是派人放了周勃,恢复了爵位。周勃回到绛县后再无波澜,到了孝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卒。
功臣派的主力还有一个前文提到的灌婴。灌婴原来只是一个卖饭的,跟着高祖起事。沛公立为汉王,拜灌婴为郎中。高祖称帝后,灌婴为大将军。吕后时也深得吕氏集团信任,任太尉,掌管军权。刘襄起事造反时候,吕禄派灌婴领兵迎击刘襄,结果他带着一出长安就裹步不前,然后和刘襄合谋准备诛杀诸吕。与陈平,周勃一起拥立刘恒为帝,汉文帝拜他为太尉。当周勃被撤了丞相之位后,汉文帝让灌婴做了丞相,干脆把太尉的职位也给撤了,直接让丞相兼任太尉,可见汉文帝对灌婴是非常信任,兵权和政权集于一身。后来汉文帝三年(前177年)灌婴带八万精兵迎击匈奴右贤王部。次年(前176年),灌婴过世。所以在周勃死后, 功臣派势力是彻底被汉文帝打压下去了。
除了功臣派还有就是皇族子弟。首先要看看刘肥的三个儿子,汉文帝即位,没有刘肥的三个儿子从齐国起兵,吕氏集团是很难根除的,也就谈不上后来的功臣派推举刘恒即位。所以刘襄,刘章,刘兴居是皇族派的大功臣。但是当初他们举兵并不是为了刘恒称帝,而是为了大哥刘襄称帝,所以刘恒即位后并没有给三个侄子太多回报。功臣派周勃封绛侯,封了一万户,陈平灌婴都封了三千户,但是齐王刘襄只是把原来吕氏夺走的齐国封地(城阳郡,琅琊郡,济南郡)重新还给齐国,并没有增加封地,所以齐王很抑郁。自己折腾了半天为他人做了嫁衣,于是汉文帝初年就活活气死了。
朱虚侯刘章当初和刘襄一起起事,他在京城作为内应,对诛灭诸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未央宫杀死了南军主帅吕产,卫尉吕更始,吕产和吕更始都是吕后的外甥。这才让周勃顺利进入京城,诛杀了吕姓全族。当初刘襄起事是答应功成后刘章会封为赵王。赵国在当时是非常大的封国,国力也非常殷实。但是等汉文帝即位后,没有兑现赵王的承诺,只给了一个城阳王。当年刘肥被吕后召见和汉惠帝一起吃饭,吕后就给酒里下了毒要杀害刘肥,结果被惠帝发现。惠帝善良,不忍杀害大哥刘肥,故意拿起酒杯一起饮酒,被吕后把酒杯打翻。后来刘肥为了逃出京城,自认鲁元公主为母后(其实是他的妹妹),并送了一座城池作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这座城就是城阳郡。所以刘章得到的城阳王和当初期望的赵王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东牟侯刘兴居本来许诺的是梁王,后来也只封为济北王。刘肥三个儿子的封地都在原来高祖时期的齐国,其实就是把吕后执政时期从齐国抢走封给吕氏集团的封地又还给了齐国而已,对于原来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来说,没有一点点扩张,所以三个人的不满是可想而知的。
汉文帝前三年(前177年)四月城阳王刘章病死。五月匈奴右贤王部攻入汉河套地区。济北王刘兴居一看汉文帝御驾亲征,正是反叛的好时机,于是举起来反叛的大旗,率先进攻军事重地荥阳。汉文帝听说叛乱后,直接派灌婴撤兵,然后派棘蒲侯陈武(原名柴武)带领十万大军进攻刘兴居。很快,刘兴居败北被俘自杀。济北国被废划归中央统治。这样皇族派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刘襄,刘章,刘兴居都已经解决了,剩下的唯一一个能威胁皇位的就是自己的弟弟淮南王刘长。
文帝前三年(前177年),淮南王刘长用大铁锥砸死辟阳侯审食其,因为审食其曾经听从吕后的命令杀死了刘长的母亲。杀人后,刘长自己主动到宫门外请罪并痛斥审食其三大罪状,汉文帝考虑刘长是为母报仇,最终赦免了淮南王刘长。汉文帝前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刘长因为谋反被镇压,审讯后押送至蜀途中在雍县绝食而亡。刘长犯下谋反罪是汉文帝一步步故意纵容最终诱使刘长走上不归路。如果直接动手除掉,恐怕社会舆论和历史评价对汉文帝不利,于是汉文帝采取故意纵容不管的方法任其发展,最终惹下大祸后趁机打压除掉。
刘长死后,前八年(前172年)封刘长四个儿子为王,刘安为阜陵侯,刘勃为安阳侯,刘赐为阳周侯,刘良为东城侯。文帝前十二年(前168年),一首歌谣开始在全国广泛流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这首歌就是指责汉文帝不容其弟淮南王刘长。汉文帝听到歌谣后觉得是不是民间认为我贪图淮阳王的土地而害死了他?于是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追封已故的淮南王刘长为淮南厉王。汉文帝前十六年(前164年),汉文帝把刘喜又重新封回城阳王,把原来刘长的淮南王属地重新封给了他的三个成人的儿子:刘安封王淮南王,刘勃封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汉文帝又用了贾谊的策略平息了百姓的悠悠之口。
汉文帝表面上的柔弱恭谦,除帑削谤,政简刑清掩盖了他对政敌的毫不留情和高超的帝王之术。中央政权暗流涌动波诡云谲,稳固了汉文帝和景帝的帝位,也成就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更正不通顺的句子和错别字
·····················································································
第十节:汉文帝的政治手腕
汉文帝在汉高祖刘邦之时和吕后执政时期一直是一个弱者形象,与世无争。吕后时期,赵王三易其主后吕后想任命当时的代王刘恒为赵王。赵国比代国封土更大,生活更富饶。而且代国直接面对北面匈奴的威胁,是帝国北部的防线。刘恒以“愿守代边”为由辞去了赵王的王位,在代国低调守边。后来齐王刘襄三兄弟起兵除掉吕氏集团,准备推举大哥刘襄称帝,刘恒也完全没有参与。如果强势的刘襄称帝,加上刘章和刘兴居两兄弟辅佐,皇族派必然全面压倒功臣派,所以在讨论皇位时第一个被功臣派否定的就是刘襄。当时还有刘邦的六子刘恒和小儿子刘长。刘恒常年居住在代地边疆,默默无闻,与世无争,没有像刘襄一样的兄弟互助,而且母后薄氏贤惠温婉,也没有强大的外戚同党。也就意味着刘恒即位对功臣派不但不会构成威胁,甚至有可能被功臣们掌控,于是看起来弱弱的代王刘恒被功臣派推举为帝。
低调的汉文帝称帝时经过了代国内君臣的一番讨论,又派舅舅薄昭先去京城和宰相周勃,陈平等确认后才动身赴京。到了京城附近也没有急于进城,而是让中尉宋昌先入长安观察动静。昌至渭桥,丞相以下官员都出来相迎后刘恒才驱车入京。在代邸又经过了反复的退让作秀后才继承帝位。仅仅继承帝位一事也是开了中国历史皇帝即位三推五让的先河,成为后来帝位即位时必须要做的一番政治秀。这里可以看到汉文帝除了低调外,还非常谨慎仔细,政治觉悟非常高,完全不像一个功臣派眼中的弱者。等到他继承帝位后马上做了三件事,第一,夺了太尉周勃的兵权,把京城南北军的兵权给了自己人宋昌。第二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皇宫的警卫,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第三,大赦天下,赐天下每位成年男子一级爵位,无夫无子的女人,每百家赐牛若干,赐酒若干,允许百姓痛饮五天。这是在收买民心。所以表面上看, 刘恒谦恭谨慎,体恤亲民,但实际上他的谨小慎微,步步为营,每一步都经过了充分的谋划,在吕后长期高压政治下形成了保命和低调做人的原则。但是刘恒绝不是一个弱者,而更像是一个伪善的包装。
因为刘恒的帝位来的如此意外,所以对自己的性命和帝位的保护成为了他的第一个政治任务。他的皇位是功臣派推举来的,所以非常有可能在他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功臣派不满而推举其他人选,所以第一要务是要控制功臣派,代表人物就是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和大将军灌婴。其次就是皇位的其他候选人。因为吕后执政时期针对皇族的打压,刘邦的儿子只剩下了刘恒和刘长,孙子辈还有齐国的刘肥的七个儿子,其中以起兵弑吕的刘襄,刘章,刘兴居为首。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刘赐,刘勃。这些都是刘恒潜在的帝位竞争对手,所以一定要打压。
汉文帝是怎么动用他的政治手腕的呢?刘恒即位为皇帝后,第一个开始对功臣派动手。丞相陈平知官场之进退。文帝即位后,陈平提出周勃领兵诛杀了诸吕所以功劳更大,愿意让出丞相位给周勃,自己则称病。于是太尉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右高于左。周勃当了右丞相后,每天下朝春风得意,汉文帝常常亲自送他。“上礼之恭,常自送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这时有个小人袁盎就看不过去了,私下对汉文帝说“陛下认为丞相周勃是什么人呢?”汉文帝说是社稷之臣啊!袁盎说“绛侯是功臣,但不是社稷之臣。社稷之臣是与君王共存亡的大臣。吕后执政时,吕氏专权,这时候绛侯为太尉主掌兵权但是并没有匡正措施。吕后崩后,大臣共议铲除诸吕,太尉周勃刚好掌握兵权,有这个机会,所以才成为功臣。丞相对君主有骄横之色,陛下却谦让,这是君臣都失礼了”。汉文帝本来想找机会除掉第一功臣周勃,所以袁盎的小人谗言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周勃是武夫出身,对朝堂之事根本不在行。一日文帝问右丞相周勃 “ 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穀出入几何?” 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史记陈丞相世家》)文帝又问陈平, 陈平回答“这些问题要问主管的官员。陛下问一年叛案多少要问廷尉,一年收成多少要问治粟内史。”文帝说“那你丞相是干什么的呢?”陈平回答“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和陈平一比,这下周勃的脸丢大了, 文帝也对陈平更加欣赏。但是一个丞相难道这些数据都一点不知道吗?汉宣帝时的魏相,听说汉宣帝要发兵匈奴,上书给汉宣帝说“案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这个魏相不但一年决狱多少知道,而且具体子弟杀父兄,妻子杀丈夫这种分类案件的数目都了如指掌。可见陈平的丞相也做的不是非常到位。但是汉文帝用来敲打周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后来有人给周勃谋划说你杀了吕氏一族,拥立代王,功高震主。这样离大祸不远了。周勃一看自己也远不如陈平,于是上书辞去了丞相之位。
汉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十月,右丞相陈平因病逝世。陈平在汉文帝即位的第二年去世,对于文帝来说即忧又喜。陈平跟随汉高祖刘邦立国,也是刘邦临死前指定的丞相萧何曹参的接班人,于公汉帝国失去这样一位重臣肯定是忧,但是于私,汉文帝省却了除掉陈平的麻烦也避免了背上谋杀功臣的骂名。
十一月汉文帝再次启用了周勃,这是他第二次担任丞相。但是这一次他只干了一年零一个月就被罢免了。汉文帝想出了一个“列侯之国”的法子。什么是“列侯之国”呢?周勃被封为绛侯,封地在绛县。汉文帝要求所有的封侯都到自己的封地去,不要都在京城呆着。原因是汉文帝要弱化功臣派的势力。如果列侯们都在京城,免不了要经常联络聚集,互相走动,那就存在私下密谋政变的可能性。但如果都回到各自的封地,就远离了政治中心,相互间消息传递也慢很多,而且当时各地的生活条件都很差,都不如京城,所以一旦列侯回到各自封地,生活困顿消息闭塞,必然被被逐出政治圈。汉文帝首先拿丞相周勃开刀,你是众臣之首,做个表率吧,你要第一个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周勃没有了陈平,一点主意都没有只好默默地离开京城回到绛县。
周勃回到绛县后心里一直非常紧张,河东郡的郡守,都尉要各地巡视,这都是例行公事,但是周勃都以为是汉文帝派人来抓他,所以每次都披着铠甲武装相迎。做公差的郡守,都尉看你每次都是战斗模式,心理上肯定不爽啊。其实皇帝真要抓人,穿了铠甲也没用啊,还是要被抓捕。后来果然就有人告发周勃谋反“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但是史书没有记载是谁告发的,而且到底是真的已经谋反还是欲反?反正汉文帝得到这个消息也不管你是否真的反了,直接把周勃给抓了,送到监牢里面去。这时候一个小人张苍出来狱审,给周勃定了一个“谋反罪”,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死罪。周勃赶快拜托家里人送了千金给狱吏,准备拿钱消灾。这个狱吏还真按了江湖规矩办事,在公文木简的背面写了一个“以公主为证”。这个公主就是汉文帝的女儿,嫁给了周勃的长子周胜。他想公主是周勃的儿媳妇,总可以出来帮忙作证周勃没有谋反吧,结果公主与周胜不和,根本没帮忙。
平时周勃经常给汉文帝的舅舅薄昭送钱送礼,两人私交很好。关键时刻薄昭出手相救,找了薄太后帮忙说情。周勃是帮助文帝上位的功臣,怎么会谋反呢?薄太后一听也觉得周勃不会谋反。第二天文帝来拜见太后,太后直接拿了头巾砸向文帝,《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上记载“太后以冒絮提文帝”,太后怒斥文帝。“当年绛侯拿着皇帝玉玺军符统帅北军都没有谋反,现在难道回到小县城里面手无兵权,还能谋反吗?”汉文帝慌忙解释,我已经看过审讯记录了,周勃并没有罪,我正打算释放他。于是派人放了周勃,恢复了爵位。周勃回到绛县后再无波澜,到了孝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卒。
功臣派的主力还有一个前文提到的灌婴。灌婴原来只是一个卖饭的,跟着高祖起事。沛公立为汉王,拜灌婴为郎中。高祖称帝后,灌婴为大将军。吕后时也深得吕氏集团信任,任太尉,掌管军权。刘襄起事造反时候,吕禄派灌婴领兵迎击刘襄,结果他带着军队一出长安就裹步不前。遇到刘襄兵后,与刘襄合谋准备诛杀诸吕。后又与陈平,周勃一起拥立刘恒为帝,汉文帝拜他为太尉。当周勃被撤了丞相之位后,汉文帝让灌婴做了丞相,干脆把太尉的职位也给撤了,直接让丞相兼任太尉,可见汉文帝对灌婴非常信任,兵权和政权集于一身。后来汉文帝三年(前177年)灌婴带八万精兵迎击匈奴右贤王部。次年(前176年),灌婴过世。在陈平,灌婴,周勃相继离世后, 功臣派势力是彻底被汉文帝打压下去了。
除了功臣派还有皇族子弟。首先要看看刘肥的三个儿子,汉文帝即位,没有刘肥的三个儿子从齐国起兵,吕氏集团是很难根除的,也就谈不上后来的功臣派推举刘恒即位。所以刘襄,刘章,刘兴居是皇族派的大功臣。但是当初他们举兵并不是为了刘恒称帝,而是为了大哥刘襄称帝,所以刘恒即位后并没有给三个侄子太多回报。功臣派周勃封绛侯,封了一万户,陈平灌婴都封了三千户,但是齐王刘襄只是把原来吕氏夺走的齐国封地(城阳郡,琅琊郡,济南郡)重新还给齐国,并没有增加封地,所以齐王很抑郁。自己折腾了半天为他人做了嫁衣,于是汉文帝初年就活活气死了。
朱虚侯刘章当初和刘襄一起起事,他在京城作为内应,对诛灭诸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未央宫杀死了南军主帅吕产,卫尉吕更始,吕产和吕更始都是吕后的外甥。这才让周勃顺利进入京城,诛杀了吕姓全族。当初刘襄起事时答应功成后封刘章为赵王。赵国在当时是非常大的封国,国力非常殷实。但是等汉文帝即位后,没有兑现赵王的承诺,只给了一个城阳王。当年刘肥被吕后召见和汉惠帝一起吃饭,吕后在酒里下了毒要杀害刘肥,结果被惠帝发现。惠帝善良,不忍杀害大哥刘肥,故意拿起酒杯一起饮酒,被吕后把酒杯打翻。后来刘肥为了逃出京城,听了一个谋士的建议,自认鲁元公主为母后(其实是他的妹妹),并送了一座城池作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这座城就是城阳郡。所以刘章得到的城阳王和当初期望的赵王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东牟侯刘兴居本来许诺的是梁王,后来也只封为济北王。刘肥三个儿子的封地都在原来高祖时期的齐国,其实就是把吕后执政时期从齐国抢走的封地又还给了齐国而已,对于原来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来说,没有一点点扩张,所以三个人的不满是可想而知的。
汉文帝前三年(前177年)四月城阳王刘章病死。五月匈奴右贤王部攻入汉河套地区。济北王刘兴居一看汉文帝御驾亲征,正是反叛的好时机,于是举起反叛的大旗,率先进攻军事重地荥阳。汉文帝听说刘兴居叛乱,直接派灌婴撤兵,然后派棘蒲侯陈武(原名柴武)带领十万大军进攻刘兴居。很快,刘兴居败北被俘自杀。济北国被废划归中央统治。这样皇族派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刘襄,刘章,刘兴居就都被解决了,剩下的唯一一个能威胁皇位的就是自己的弟弟淮南王刘长。
文帝前三年(前177年),淮南王刘长用大铁锥砸死辟阳侯审食其,因为审食其曾经听从吕后的命令杀死了刘长的母亲。杀人后,刘长自己主动到宫门外请罪并痛斥审食其三大罪状,汉文帝考虑刘长是为母报仇,最终赦免了淮南王刘长。汉文帝前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刘长因为谋反被镇压,审讯后押送至蜀途中在雍县绝食而亡。刘长犯下谋反罪是汉文帝一步步故意纵容最终诱使刘长走上不归路。如果直接动手除掉,恐怕社会舆论和历史评价对汉文帝不利,于是汉文帝采取故意纵容不管的方法任其发展,最终惹下大祸后趁机打压除掉。
刘长死后,前八年(前172年)封刘长四个儿子为王,刘安为阜陵侯,刘勃为安阳侯,刘赐为阳周侯,刘良为东城侯。文帝前十二年(前168年),一首歌谣开始在全国广泛流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这首歌就是指责汉文帝不容其弟淮南王刘长。汉文帝听到歌谣后觉得是不是民间认为我贪图淮阳王的土地而害死了他?于是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追封已故的淮南王刘长为淮南厉王。汉文帝前十六年(前164年),汉文帝把刘喜又重新封回城阳王,把原来刘长的淮南王属地重新封给了他的三个成人的儿子:刘安封王淮南王,刘勃封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汉文帝又用了贾谊的策略平息了百姓的悠悠之口。
汉文帝表面上的柔弱恭谦,除帑削谤,政简刑清掩盖了他对政敌的毫不留情和高超的帝王之术。中央政权暗流涌动波诡云谲,稳固了汉文帝和景帝的帝位,也成就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十一节:汉景帝削弱诸侯势力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嫡长子,太子刘启即帝位,为汉景帝。汉景帝即位之时,整个汉王朝主要的矛盾有两个,外部匈奴的不断骚扰和各个封国内王侯的日趋强大。文帝之时有吴,楚,燕,赵,代,梁,淮阳,河间,城阳,齐,济北,淄川,胶东,胶西,济南,淮南,衡山,庐江等十八个诸侯国。诸侯国的势力膨胀,足以与西汉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很多强国,不用汉法“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所以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国势力的冲突在汉景帝时期迅速膨胀激化。
点燃地方诸侯与中央政权之间这股战火的始作俑者就是晁错。刘启为太子时,晁错为太子家令。晁错曾向汉文帝进言“募民徙塞下” “ 使屯戍之事益省”,被太子称为“智囊”。后又提出“宜削诸侯”,虽然没有被汉文帝采纳,但是他已经被擢升至中大夫。至太子称帝后, 先提拔晁错担任内史,然后又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晁错多次请求单独与景帝谈论国政,景帝每每采纳他的意见,修改了许多法令。丞相申屠嘉因景帝不采用他的意见而自行黜退,很恨晁错。汉景帝前二年(前155年), 晁错作为内史,内史府的门东出不便,就另开了一个门南出。这个南门正开凿在太上皇庙外空地的围墙上。申屠嘉听说晁错打通了宗庙的墙,就计划上奏景帝,请诛杀晁错。有人把此事偷偷告知了晁错,晁错夜里入宫求见景帝,向景帝自首,寻求保护。到天亮上朝时,申屠嘉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景帝说:“晁错所打通的墙,并不是真正的庙墙,而是宗庙外边的围墙。是我让晁错这样做的,晁错并没有罪。” 丞相申屠嘉只好谢罪。散朝之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后悔没有把晁错先斩后奏,现在却被晁错所欺。”回到府中,申屠嘉气得吐血而死。晁错因此越发尊贵。
贾谊曾向汉文帝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方针削弱各诸侯王的势力。晁错秉承了贾谊的思路,也多次上书劝汉文帝削减其封地,但汉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所以吴王日益骄横。晁错本来就是太子的智囊,等到汉景帝即位,现在做了御史大夫,晁错的意见开始被汉景帝采纳。晁错劝说景帝削减吴王和其他王国封地。“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讨论晁错的建议,没有人敢与晁错辩驳;只有窦婴一人坚决反对。为什么晁错对诸侯削地首先提到吴王呢?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秋,淮南王黥布叛乱,刘邦亲自率兵平叛。刘邦的二哥刘仲有个儿子,刘濞,时年二十岁,跟随刘邦大败黥布。荆王刘贾在叛乱之初被黥布所杀,于是立刘濞为吴王,管理吴地三郡。在汉惠帝和高后执政期间,吴王刘濞的吴国豫章郡有铜山,可以自铸钱。刘濞召集天下亡命之人铸钱,煮海水制盐,百姓不用交税,所以吴国在当时各个诸侯国中是最富有的。
到了汉文帝时期,刘启为太子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京,陪伴刘启喝酒下六博棋。刘贤的师傅都是楚人,从而使他养成轻佻、剽悍的个性,平时又很骄矜,与刘启博弈时,为棋路相争,态度不恭敬,刘启就拿起棋盘打刘贤,不料把他打死了,汉文帝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刘濞看到儿子遗体后,以同为刘氏为何不能葬于长安为由,又把遗体送回长安。“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史记吴王濞列传》)从此刘濞怨恨刘启,竟成为后来景帝与吴王濞的冲突埋下伏笔。吴王从此称病不朝。皇帝赏赐给吴王案几和拐杖,表示照顾他年事已高,不必前来朝见。吴王见朝廷不再追究他的罪名,谋反之心也就渐渐消除了。但是,因为他国内有冶铜、制盐的财源,便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应该为官府服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另外雇人应役;每到节日时,吴王就会慰问贤士,赏赐平民百姓;其他郡国的官吏要来吴国捕捉流亡犯法的人,吴王一律不让抓捕,不把罪犯交出去。这样的政策前后持续了四十多年,吴王深得百姓拥戴。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春,封立皇子刘德为河间王,刘阏为临江王,刘馀为淮阳王,刘非为汝南王,刘彭祖为广川王,刘发为长沙王。这是把土地都封给了景帝自己的儿子, 而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势力。汉文帝时期,晁错屡屡上书建议趁着刘濞不断犯错,可以削弱吴国的面积。刘恒宽大,不忍心如此,于是吴国更加蛮横。等到刘启即位后,晁错再次提议削弱诸侯国。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楚王刘戊来京朝见,晁错借机说:“刘戊去年(前155年)为薄太后服丧期间,在服丧的居室里私下奸淫,请求处死他。” 景帝下诏,赦免了刘戊的死罪,仅把原楚国封地东海郡收归朝廷。前一年,赵王刘遂有罪,朝廷削夺了赵国的常山郡;胶西王刘卬卖官鬻爵,属于不法行为,朝廷削夺了他封地中的营陵六县之地。晁错还建议削去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孝景帝让群臣讨论只有窦婴反对。所以在汉景帝初年,晁错一下子得罪了楚王,吴王,赵王,胶西王四个实力派。


吴王刘濞得到消息,担心削地没有止境,想借机起兵发难。想找诸侯中的同谋共同起事。胶西王勇壮,好逞势斗胜,喜欢依仗自己的勇武欺压其他几个齐地的诸侯王。所以吴王刘濞看准了胶西王刘卬缺乏政治头脑又容易被利用,而且可以让他去率领齐国其他诸侯王一起造反,其他人还不敢反对。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说服胶西王。为了不留下把柄,吴王没有给应高任何书信,只是让他口头上说服。矛头直指晁错,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塞忠贞贤良的人,朝廷之臣都有憎恨怨恨之心,诸侯都有背叛之意,人臣之事他已做到极点了。那时人们还都非常迷信,赶上当年出现了彗星和蝗灾,这些灾难在汉朝人看来都是上天对皇帝的不满而给予的惩罚,现在起兵正是应天而行。这些都是皇帝旁边有奸臣小人作乱,所以诛晁错就是替天行道。应高很会说,先分析了起事的原因,赶上胶西王刚刚被削了六县之地,把胶西王说的同仇敌忾,再提出行动方案,吴王率领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粮食,抗拒汉兵。最后许诺事成之后的好处,修建好了房舍等待大王前来,吴王和胶西王两分天下。有利益的事儿为什么不干?应高一番言辞,让削地后一肚子火的刘卬火上浇油,答应了起兵造反。应高回去报告吴王,吴王尚且担心胶西王不参与起兵,就亲自到胶西出使,当面和胶西王订立盟约。
胶西王派使者联合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共同起兵。等到削减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正式文书发到吴国,吴王率先起兵。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命令国内凡是年纪小于吴王(62岁)大于小儿子年龄(14岁)的男子全部入伍出征。吴国征发了二十多万人。济北王被郎中令劫持在宫中,控制着他,使他不能发兵。齐王起事后悔了,服毒自杀,违背盟约。于是胶西王为首领,带领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一起率兵围攻齐王的临菑。赵王刘遂也跟着反叛了,暗中派使者到匈奴商议联合作战的事。于是吴王,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联合发兵,七国之乱就起来了。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补充最后两张图,更清晰点的版本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更新第十一节:汉景帝削弱诸侯势力 内容
=========================================
第十一节:汉景帝削弱诸侯势力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嫡长子,太子刘启即帝位,为汉景帝。汉景帝即位之时,整个汉王朝主要的矛盾有两个,外部匈奴的不断骚扰和各个封国内王侯的日趋强大。文帝之时有吴,楚,燕,赵,代,梁,淮阳,河间,城阳,齐,济北,淄川,胶东,胶西,济南,淮南,衡山,庐江等十八个诸侯国。诸侯国的势力膨胀,足以与西汉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很多强国,不用汉法“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所以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国势力的冲突在汉景帝时期迅速膨胀激化。
点燃地方诸侯与中央政权之间这股战火的始作俑者就是晁错。刘启为太子时,晁错为太子家令。晁错曾向汉文帝进言“募民徙塞下” “ 使屯戍之事益省”,被太子称为“智囊”。后又提出“宜削诸侯”,虽然没有被汉文帝采纳,但是他已经被擢升至中大夫。至太子称帝后, 先提拔晁错担任内史,然后又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晁错多次请求单独与景帝谈论国政,景帝每每采纳他的意见,修改了许多法令。丞相申屠嘉因景帝不采用他的意见而自行黜退,很恨晁错。汉景帝前二年(前155年), 晁错作为内史,内史府的门东出不便,就另开了一个门南出。这个南门正开凿在太上皇庙外空地的围墙上。申屠嘉听说晁错打通了宗庙的墙,就计划上奏景帝,请诛杀晁错。有人把此事偷偷告知了晁错,晁错夜里入宫求见景帝,向景帝自首,寻求保护。到天亮上朝时,申屠嘉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景帝说:“晁错所打通的墙,并不是真正的庙墙,而是宗庙外边的围墙。是我让晁错这样做的,晁错并没有罪。” 丞相申屠嘉只好谢罪。散朝之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后悔没有把晁错先斩后奏,现在却被晁错所欺。”回到府中,申屠嘉气得吐血而死。晁错因此越发尊贵。
贾谊曾向汉文帝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方针削弱各诸侯王的势力。晁错秉承了贾谊的思路,也多次上书劝汉文帝削减其封地,但汉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所以吴王日益骄横。晁错本来就是太子的智囊,等到汉景帝即位,现在做了御史大夫,晁错的意见开始被汉景帝采纳。晁错劝说景帝削减吴王和其他王国封地。“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讨论晁错的建议,没有人敢与晁错辩驳;只有窦婴一人坚决反对。为什么晁错对诸侯削地首先提到吴王呢?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秋,淮南王黥布叛乱,刘邦亲自率兵平叛。刘邦的二哥刘仲有个儿子,刘濞,时年二十岁,跟随刘邦大败黥布。荆王刘贾在叛乱之初被黥布所杀,于是立刘濞为吴王,管理吴地三郡。在汉惠帝和高后执政期间,吴王刘濞的吴国豫章郡有铜山,可以自铸钱。刘濞召集天下亡命之人铸钱,煮海水制盐,百姓不用交税,所以吴国在当时各个诸侯国中是最富有的。
到了汉文帝时期,刘启为太子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京,陪伴刘启喝酒下六博棋。刘贤的师傅都是楚人,从而使他养成轻佻、剽悍的个性,平时又很骄矜,与刘启博弈时,为棋路相争,态度不恭敬,刘启就拿起棋盘打刘贤,不料把他打死了,汉文帝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刘濞看到儿子遗体后,以同为刘氏为何不能葬于长安为由,又把遗体送回长安。“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史记吴王濞列传》)从此刘濞怨恨刘启,竟成为后来景帝与吴王濞的冲突埋下伏笔。吴王从此称病不朝。皇帝赏赐给吴王案几和拐杖,表示照顾他年事已高,不必前来朝见。吴王见朝廷不再追究他的罪名,谋反之心也就渐渐消除了。但是,因为他国内有冶铜、制盐的财源,便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应该为官府服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另外雇人应役;每到节日时,吴王就会慰问贤士,赏赐平民百姓;其他郡国的官吏要来吴国捕捉流亡犯法的人,吴王一律不让抓捕,不把罪犯交出去。这样的政策前后持续了四十多年,吴王深得百姓拥戴。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春,封立皇子刘德为河间王,刘阏为临江王,刘馀为淮阳王,刘非为汝南王,刘彭祖为广川王,刘发为长沙王。这是把土地都封给了景帝自己的儿子, 而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势力。汉文帝时期,晁错屡屡上书建议趁着刘濞不断犯错,可以削弱吴国的面积。刘恒宽大,不忍心如此,于是吴国更加蛮横。等到刘启即位后,晁错再次提议削弱诸侯国。汉景帝二年(前155年),赵王刘遂有罪,朝廷削夺了赵国的常山郡;胶西王刘卬卖官鬻爵,属于不法行为,朝廷削夺了他封地中的营陵六县之地。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楚王刘戊来京朝见,晁错借机说:“刘戊去年(前155年)为薄太后服丧期间,在服丧的居室里私下奸淫,请求处死他。” 景帝下诏,赦免了刘戊的死罪,仅把原楚国封地东海郡收归朝廷。晁错还建议削去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孝景帝让群臣讨论只有窦婴反对。所以在汉景帝初年,晁错一下子得罪了楚王,吴王,赵王,胶西王四个实力派。


吴王刘濞得到消息,担心削地没有止境,想借机起兵发难。想找诸侯中的同谋共同起事。胶西王勇壮,好逞势斗胜,喜欢依仗自己的勇武欺压其他几个齐地的诸侯王。所以吴王刘濞看准了胶西王刘卬缺乏政治头脑又容易被利用,而且可以让他去率领齐国其他诸侯王一起造反,其他人还不敢反对。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说服胶西王。为了不留下把柄,吴王没有给应高任何书信,只是让他口头上说服。矛头直指晁错,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塞忠贞贤良的人,朝廷之臣都有憎恨怨恨之心,诸侯都有背叛之意,人臣之事他已做到极点了。那时人们还都非常迷信,赶上当年出现了彗星和蝗灾,这些灾难在汉朝人看来都是上天对皇帝的不满而给予的惩罚,现在起兵正是应天而行。这些都是皇帝旁边有奸臣小人作乱,所以诛晁错就是替天行道。应高很会说,先分析了起事的原因,赶上胶西王刚刚被削了六县之地,把胶西王说的同仇敌忾,再提出行动方案,吴王率领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粮食,抗拒汉兵。最后许诺事成之后的好处,修建好了房舍等待大王前来,吴王和胶西王两分天下。有利益的事儿为什么不干?应高一番言辞,让削地后一肚子火的刘卬火上浇油,答应了起兵造反。应高回去报告吴王,吴王尚且担心胶西王不参与起兵,就亲自到胶西出使,当面和胶西王订立盟约。
胶西王派使者联合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共同起兵。等到削减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正式文书发到吴国,吴王率先起兵。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命令国内凡是年纪小于吴王(62岁)大于小儿子年龄(14岁)的男子全部入伍出征。吴国征发了二十多万人。济北国都城城墙没有修缮完成,济北王被中央派来的郎中令劫持在宫中,郎中令控制了守兵,使济北王无法发兵。齐王刘将闾起事后,后悔了,不参加起兵,并下令封闭城门坚守不出。于是胶西王为首领,带领胶西、菑川、济南三国一起率兵围攻齐王的临菑。赵王刘遂也跟着反叛了,暗中派使者到匈奴商议联合作战的事。于是吴王,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联合发兵,七国之乱就起来了。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十二节:七国之乱
在七国之乱爆发前,晁错建议并更改了法令达三十几种,各个封国都强烈反对。晁错的父亲从故乡颍川到了长安质问晁错:“你提议削减封国的土地,离间疏远皇帝和各个封国的亲王,所有的怨恨都会集中到你的身上,这么做是为什么?”晁错说:“你说的对, 但是不这样做,中央政府就没有威严,皇家就不得平安”晁错的父亲说“刘姓的 平安的,我们晁家就陷入险境了,我要走了”。回到家后就服毒自杀了。在晁错父亲死后十余日,七国就联合叛乱了,而且将矛头指向晁错,要“诛晁错,清君侧”。
袁盎屡次直言劝谏汉文帝,不得文帝喜欢,但是他指出的问题又确实都存在。所以无法长期呆在京城,后来被调往陇西做都尉。后又迁调到齐国做齐丞相,后又做了吴国丞相。等吴王有了反意时,听了弟弟袁种的建议,离开了吴国告老回乡。在路上碰到了丞相申屠嘉,下车拜见,但是丞相拒绝了。后来袁盎到丞相府拜会,用陈平,周勃来与申屠嘉比较,劝诫丞相多听取他人进言,招揽贤士才能避免祸端。申屠嘉被袁盎说服并引为上客。袁盎素来不喜欢晁错,两人从来不同堂谈话。后来景帝即位,晁错做了御史大夫,便叫官吏查验袁盎收受吴王财物的罪名,并处以刑罚。后来诏令下来,袁盎被赦免为庶人。两人的嫌隙更深了。
吴楚国造反消息传来, 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受吴王许多金钱,专门替吴王说好话,说吴王不会造反。如今吴王造反了,应该要治袁盎的罪,他一定知道吴王的阴谋。” 丞史说:“造反事情还没发生时,如果治罪袁盎还有断绝吴造反之心的可能,现在吴王已经造反了,再治罪袁盎有什么用呢?而且袁盎只是贪财,不该会有什么阴谋。”晁错犹豫了好久未下决定,这时有人偷偷把消息给了袁盎。袁盎很恐慌,立即找到了窦婴,窦婴立即入宫报告了景帝,景帝下令召见了袁盎。袁盎入朝时,晁错正在景帝身旁讨论平叛的后勤和军务。袁盎向景帝说“吴国诚然有铸钱,制盐的财源,但是并没有吸引英雄豪杰。如果有英雄豪杰,一定会辅佐吴王刘濞走上正道不会叛变的。现在吴国所吸引的不过是地痞流氓,亡命之徒等人,根本不用忧虑。”晁错也认为袁盎的分析正确。汉景帝刘启就问“那我们用什么办法对付吴王呢?”袁盎要求屏退左右,单独和皇帝说。 最后叫晁错也退出了正殿。晁错心中怨恨袁盎。晁错退出后才给汉景帝说“吴楚两国发文,声称高皇帝封子弟们当王,各有固定的疆界。而奸臣晁错擅自处分各国诸侯,削减各国土地,所以才被迫起兵。大军西上,只有诛杀晁错,派遣使节赦免各国, 并归还各国的土地,才能重获和平”刘启听后沉默不语,很久之后才答道:“不知道他们是否有诚意,我不会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得罪天下的。”十余日后,汉景帝刘启命令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联名弹劾晁错。判处晁错腰斩,诛族。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二十九,刘启命令中尉嘉带晁错入宫。晁错穿着朝服。中尉嘉把完全不知情的晁错带到了东市拦腰砍断而死,后被诛族。然后刘启派遣袁盎出使吴国,希望用晁错的死讯说服吴国停止叛乱。汉景帝刘启对陪了自己十多年的忠臣晁错只用了十几天就下定了必杀的决心,用的腰斩酷刑而且灭族。可见刘启从来没有把晁错当成自己人,只要危及到帝位安危和个人的利益,任何人都可以牺牲,任何人都是棋子。刘启心狠毒辣,君心难测,完全不值得信任。晁错的父亲看到了,可惜晁错却看不透。晁错对政治过于理想化,虽然有些才智,但远远达不到一个政治家的水平。袁盎利用景帝面对七王之乱的慌乱误导景帝,借刀杀人,公报私仇,他的形象永远被后人所不耻。
当时担任前方指挥的校尉邓公回到长安觐见汉景帝。刘启问“你在前方知道了晁错已经伏法,吴楚联军会不会撤退?”邓公答道“吴国叛变阴谋已经筹划了十余年,削地只是导火索,杀晁错只是个借口,他们并不在乎晁错的死活。晁错主张削地,把权力集中到中央,对皇帝是万世之福,计划刚刚开始实行,就被灭族。对内钳制忠臣之口,对外替叛徒报仇,恐怕天下人的都要闭口,不敢再有任何意见了。我认为陛下做的并不恰当”刘启这时才开始后悔杀掉晁错。袁盎逃回来加上邓公的口述已经证明杀晁错是个错误,奇怪的是汉景帝为什么没有追查袁盎的过失呢?有没有可能汉景帝也想利用这个机会除掉晁错呢?晁错在朝中过于张扬,屡屡提出各种改革措施,有些建议可能并不是刘启想做的,但是在晁错的建议下不得不做,这只能留给后人一个想象的空间了。
刘启派袁盎去吴国说服吴王撤兵。袁盎和刘通到了吴国后,刘通先去拜见吴王。吴王知道袁盎是来说服他的,于是不肯接见袁盎,同时派守卫把袁盎软禁在军营里,打算任命他当将军,袁盎不肯。刘濞很生气,就把袁盎关押在军中准备杀掉。当初袁盎担任吴国国相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从史偷偷地爱上了袁盎的婢女,与他私通,袁盎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泄露而且对待从史仍跟从前一样。有人告诉从史说袁盎知道他跟婢女私通的事,从史便逃回家去了,袁盎亲自驾车追赶从史,把婢女赐给他,仍旧叫他当从史。等到袁盎出使吴国被围困,以前的从史刚好是围困袁盎的校尉司马,司马就把随身携带的全部财物卖了,用这笔钱购买了两担好酒给看守袁盎的士兵喝。喝了酒,围守城西南角的士兵都醉倒了,司马乘夜领袁盎起身,说道:“您可以走了,吴王约定明天一早杀您。” 袁盎不相信,说:“您是干什么的?”司马说:“我是原先做从史与您的婢女私通的人。”袁盎这才吃惊地道谢说:“您还有父母在堂,我不能因此连累了您。”司马说:“您只管走,我也将要逃走,把我的父母藏匿起来,您又何必担忧呢?”于是引导袁盎从醉倒的士兵所挡住的路上逃出来。司马与袁盎分路背道而走,袁盎解下了节旄揣在怀中,拄着拐杖,步行了七八里,天亮的时候,碰上了梁国的骑兵最终返回长安,将出使吴国的情况报告给了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派太尉周亚夫和窦婴出兵迎击吴楚联军。周亚夫出发准备和大军在荥阳会和,走到霸上,赵涉拦住了周亚夫的马车。建议行军不要直接东出函谷关,过崤山,渑池时经过险要的狭径一定会遇到埋伏。而是改变路线,右转南下,穿过蓝田直出武关,抵达南阳后再北上洛阳,不过多走一两天行程。到洛阳后可以得到洛阳军械库的武器,各军知道将军到洛阳的消息时,还以为将军从天而降。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平安抵达洛阳然后会军于洛阳东八十公里的荥阳。周亚夫派人搜索崤山渑池之间果然找到了吴国的伏兵,于是擢升赵涉为护军。
吴王刘濞当初起兵时,统帅本来是田禄伯。田禄伯建议出奇兵,愿率领五万人,顺着长江、淮河,逆流而上,夺取长沙国、准南国,直入武关,然后与刘濞会师关中。吴国太子刘驹对吴王刘濞说:“我们是以反叛中央来号召大家起兵,军权不可以随便给人,如果别人也反我们,那该怎么办?而且另派奇兵,吴楚主力势将削弱,并没有益处,只会伤害自己。”刘濞遂放弃了田禄伯计划。如果刘濞采纳了这个建议,对中央的汉军才是真正的从天而降的奇兵。
吴国另一位年轻将领桓将军(名不详),建议刘濞:“吴国步兵多,步兵在险地才可以发挥威力。中央军骑兵多,骑兵在平原才可以驰骋。最好的战略是:对所经过的城市,置之不理,直扑洛阳,夺取军械库跟敖仓(河南省荥阳市北敖山粮仓)的粮食,依仗黄河跟崤山的险阻,号令各个封国,虽没有攻入函谷关,天下已经掌握。如果大王(刘濞)进军不够迅速,被困在坚城之下,中央的骑兵部队赶到梁楚交界处的大平原地帯,我们就会失败。”刘濞征求一些老将领的意见,老将们说:“这个年轻人,冲锋陷阵还可以,怎知道深谋远虑?”刘濞再放弃了一个绝妙的计划。
景帝三年(前154)正月,吴军自广陵西北向渡淮河,楚军自彭城南下,两军会合后,西进攻梁,破梁军于棘壁,追击至睢阳,围攻不能下。周亚夫抵达前线淮阳后,先找到了以前绛侯的老部下邓都尉请教。邓都尉建议吴兵气势太盛,不能和他们正面交锋。但是楚兵缺乏韧性,如果能截断吴军粮草,坚守昌邑,等到吴梁交战消耗的差不多时候再以精锐之师攻击吴军疲惫之兵,一定能取胜。梁王刘武多次派使节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都不顾。率军自东进至昌邑,坚守营垒,只派轻军南出淮河,泗水交流口,然后向西迁回至吴楚联军背后,绝其粮道。吴楚联军攻梁受到相当消耗后,周亚夫将主力向南推进至下邑。吴楚久攻梁不克,遂转兵向东北,直攻下邑,寻汉军主力决战。但周亚夫依旧坚守不出,而吴楚军后勤粮草被切断,军队急于一战决出胜负。刘濞引兵攻击周亚夫东南方阵地,吴军最后一次攻势无效,很多士兵被饿死,有人开始逃亡。于是吴楚联军南走,周亚夫追击,大破楚军,楚王败死。吴王刘濞逃走,南渡长江固守丹徒打算撤退到东海国。并继续集结残兵一万余人。中央政府用重金贿赂了东海国王骆望,骆望请求刘濞亲临劳军,在劳军时骆望派人用铁矛刺杀了刘濞,骆望砍下了吴王刘濞的人头,用快马奏报汉景帝刘启。吴太子流亡到闽越国。吴楚攻梁时,胶东等五路诸王亦举兵西进,齐王后悔反叛,临时背约,其他四王转攻临淄,不能攻克。朝廷派栾布率军东进,四王全被击败。栾布发现齐王最初也参加了叛乱的阴谋,准备攻齐,齐王刘将闾恐惧服毒自杀。反叛的胶西王刘戊自杀,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被处死。曲周侯郦寄攻赵,进围邯郸,七个月不克。栾布破齐后,返军西向,与郦寄会合,决河水灌入邯郸,城墙崩塌,赵破,赵王刘遂自杀。至此,七国之乱平息。
周亚夫有赵涉和邓都尉两人分别在战前出征和战中的战术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周亚夫全盘接受并执行。 反观吴楚联军总指挥刘濞,也有两个非常不错的建议,田禄伯提出走水路出奇兵取长沙进武关和桓将军建议放弃攻城战直取洛阳均未被采纳。自古打仗兵家胜利的锦囊妙计都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每个将军账下都会有谋士出谋划策,主帅是否采纳合理的甚至是冒险的奇兵计划考验了主帅的视角和领兵水平的高下。
吴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对王侯进行了大清洗。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皇子刘胜为中山王。济北王刘志调任菑川王,淮阳王刘馀为鲁王,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从此以后,汉朝就“摧抑诸侯,不得自治民补吏”实权都在相的手里。武帝时,又用主父偃的计策,叫诸侯把自己的地方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从此以后,列国疆域更加狭小,汉初的封建就名存实亡了。”(吕思勉《中国通史》)
“平民政府必然创建,殆为当时历史趋势一种不可抗之进程。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直到景帝削平吴、楚七国之乱,平民政府之统一事业始告完成。”(《国史大纲》)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十三节:帝国的转折
最初,汉景帝刘启当太子时,祖母太皇太后薄氏,把薄家女儿许配给刘启。刘启即位后,升为皇后,可是刘启并不宠爱她。汉景帝六年(前151)太皇太后薄氏逝世,九月,刘启撤销薄氏女的皇后封号,贬作平民,囚禁皇官。燕王臧茶有位孙女,名臧兒, 嫁给槐里(即废丘-陕西省兴平市)人王仲,生了一个儿子王信、两个女儿王娡、王息。不久,王仲去世。臧兒再嫁长陵(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田家,生了两个儿子田蚡、田胜。 汉文帝刘恒时,臧兒的长女王娡,嫁给金王孙,生了一位女儿,名金俗。臧兒请巫师ト卦,卦词说:“你的两个女儿,都贵不可言。” 臧兒了解,除非攀上皇家,就不可能贵不可言,于是要求女儿王娡离婚。金王孙对这种荒唐怪事,惊骇而又羞怒交加,一口拒绝。而臧兒直接把王娡送进太子宫,献给当时的太子刘启,生了一个儿子刘彻。当怀着刘彻时,王娡声称:她梦见太阳投到她怀里。等到刘启登基,因为薄皇后没有儿子,这才指定庶长子刘荣当太子。 刘荣的娘亲栗姬,是齐国人。刘启的姐姐长公主刘嫖,打算把女儿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可是皇宫美女们,差不多都由于刘嫖的推荐,而跟刘启上床。栗姬妒火中烧,把刘嫖恨入骨髓,为了报复,立刻拒绝这门亲事。刘嫖退而求其次,打算把陈阿娇许配给刘彻,做母亲的王娡,迫不及待地一口应允。 刘嫖开始反击,在老弟刘启面前,日夜诋毁栗姬,而称赞刘彻英俊聪明,刘启自己也很喜欢刘彻,又加上王娡所声称的太阳入怀的奇梦,遂有意更换太子,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王娡知道刘启正在衔恨栗姬,怒气仍未消失,于是,她施用激将毒计,密请礼宾总监(大行)上奏章给刘启,请封栗姬当皇后。这次触怒了汉景帝刘启,因为立后意味着栗姬有夺权的企图。刘启暴跳如雷,说:“这是你应该说的话呀?” 斩了礼宾总监(大行)。

汉景帝七年(前150)十一月,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栗姬含恨而死。四月,立王娡为皇后。后立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汉景帝九年(前148)三月,临江王刘荣因为修建宫室侵占了太宗庙前空地上的围墙而犯了罪,景帝让他去中尉府接受审问。临江王想要写字用的刀笔,以写信向景帝谢罪,而中尉郅都禁止官吏提供刀笔给他。魏其侯派人把刀笔送给了临江王。临江王写完了向景帝谢罪的信之后,就自杀了。
汉景帝十六年(前141)正月,孝景帝崩于未央宫。太子刘彻即皇帝位。年龄仅十六。孝景帝葬于阳陵。
汉景帝平定登基初年的七王之乱后,国家政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国家减刑赋,薄徭役。七十余年国家无大事,据《资治通鉴》载“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财富积累到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国家粮仓的粮食都外溢出来,因为防止太久都腐败了。文帝,景帝统治期间,开创了中国统一政府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同时,景帝与武帝之际也是西汉王朝的重要转折点。到汉景帝为止,汉朝始终秉承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而到了武帝即位,国家开始转向对外扩张,频频发起对匈奴的战争,国家财富迅速消耗,有学说认为武帝一朝是西汉帝国由胜转衰的起点。钱穆《国史大纲》评价:”直到景帝削平吴、楚七国之乱,平民政府之统一事业始告完成。中央统一政府之权力与尊严,逐渐巩固,而后酝孕出汉武一朝之变法。平民政府有其必须完成之两大任务,首先要完成统一,其次为完成文治。汉政府之实际统一,始于景帝。汉政府文治之蒸,则始于武帝。”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十三节:景帝的后宫
最初,汉景帝刘启当太子时,祖母太皇太后薄氏,把薄家的女儿许配给刘启。刘启即位后,升为皇后,可是刘启并不宠爱她。汉景帝宠幸的是栗姬。而且刘启还立了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时人常称为栗太子。栗太子确立后,栗姬得势,作威作福,暗中设法要除去薄皇后,好让自己正位中宫。偏偏薄皇后没有子嗣,景帝又不喜,加上栗姬不断的倾轧谗言,如何保得住皇后之位。汉景帝六年(前151)太皇太后薄氏逝世,九月,汉景帝刘启撤销薄氏女的皇后封号,贬作平民,囚禁皇官。栗姬满心欢喜,总以为中宫之位唾手可得,谁知又杀出一个王美人。
故燕王臧茶有位孙女,名臧儿, 嫁给槐里(即废丘-陕西省兴平市)人王仲,生了一个儿子王信、两个女儿王娡、王姝儿。不久,王仲去世。臧儿再嫁长陵(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田家,生了两个儿子田蚡、田胜。 汉文帝刘恒时,臧儿的长女王娡,嫁给金王孙,生了一位女儿,名金俗。臧儿请巫师ト卦,卦词说:“你的两个女儿,都贵不可言。” 刚好遇到一个相士路过,臧儿就请他入室,为两女儿看相。这相士看了长女王娡后,不禁瞠目道:“好一个贵人,将来当生天子,母仪天下!”相过次女后,也称当贵,但是比姐姐差一点。臧儿似信非信,除非攀上皇家,就不可能贵不可言。刚好皇家选取良家子女入宫为妃,于是臧儿就与长女王娡密谋,送入宫中,博取皇家青睐。臧儿虽然已经嫁为人妇,但是想到富贵二字,便不顾名节欣然而往。臧儿托人向金家要求离婚,金王孙对这种荒唐怪事,惊骇而又愤怒交加,一口拒绝。而臧儿直接把王娡送入宫中,被安排侍奉太子。当时的太子就是尚未即位的刘启。不到一年,王娡生了一个儿子刘彻。王娡深得太子喜爱,宫中人称王美人。美人系汉宫妃妾之称。王美人想到自己尚有一个妹妹,于是向太子推荐,太子是多多益善,就派人带着金帛,再向臧儿家聘选次女,作了妃嫔。太子见到次女姝儿后与其姐不相上下,美艳如花。甚是宠爱。次女姝儿入宫十月后,便产下一男,取名为越,就是后来的广川王。
景帝即位这一年,景帝梦见一个赤彘,从天空中降下,云雾迷离,仿佛龙形。召术士询问,说梦兆主吉祥,阁内必生奇男,当为汉家盛主。景帝大喜,过了数日,又梦见神女捧日,授与王美人,王美人吞入口中,醒后即告知王美人,偏王美人也梦日入怀,正与景帝的梦相符。景帝等皆认为此为贵兆。后王美人得生一子,因前时梦彘下降,景帝遂取王美人子名为彘。后因彘字实属不雅,乃改名为彻。
等到刘启登基,因为薄皇后没有儿子,所以指定庶长子刘荣当太子。可是皇宫美女们,差不多都是由于刘启的姐姐长公主刘嫖的推荐,而入驻太子后宫。女人的嫉妒心占了主角,栗姬妒火中烧,对长公主刘嫖恨之入骨。这时长公主刘嫖,打算把女儿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栗姬立刻拒绝了这门亲事,因此也得罪了刘嫖。王美人却趁此机会,联络长公主,一想到可以和长公主结成亲家,于是十分巴结。长公主说及议婚情事,还在埋怨栗姬,王美人从旁附和,只说自己没福,不能为儿子得此佳妇。长公主便接着说,愿将爱女阿娇,配与刘彻。王美人于是随了心意,与长公主订立婚约。两人一个想报恨,一个想夺嫡,一起把栗姬视为仇敌。栗姬也听到了风闻,才把薄皇后挤落下台,正想自己上位做皇后,偏有两位亲家母,从旁作梗,不使如愿。
刘嫖开始反击,在老弟刘启面前,日夜诋毁栗姬,诬称栗姬崇信邪术,诅咒妃嫔,每与诸夫人相会,往往背后指责他人是非(恰巧刘嫖自己也在背后指责栗姬)。如果栗姬为后,以后可能又要发生人彘的惨祸了。景帝听到人彘二字不免心惊于是到栗姬宫内试探说“我百年后,后宫诸姬,已得生子,汝应善为待遇,幸勿忘怀。”这个栗姬情商很低,完全没有想到景帝是在试探自己。听了景帝的询问,容颜忽然改变,又紫又青,半晌不发一言。她本来就记恨后宫中其他妃嫔,此时听景帝询问,更是妒火中烧。待了多时,仍然无语,甚至将脸背转过去。景帝此时用自己百年后托孤大事询问栗姬,正是对皇后继承人的一次考察。景帝不希望自己死后后宫干政,重蹈吕后覆辙。栗姬的嫉妒小气完全不适合做皇后,于是景帝起身离去。从此心恨栗姬,不愿立她为后。长公主刘嫖也来窥探景帝心意。与景帝畅谈,称赞胶东王刘彻英俊聪明,孝顺。刘启自己也很喜欢刘彻,又加上王娡所声称的太阳入怀的奇梦,加上王美人谦和温婉,后宫中口碑甚佳,于是有意更换太子,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王美人知道刘启正在衔恨栗姬,怒气仍未消失,于是,她施用激将毒计,密请礼宾总监(大行)上奏章给刘启,请封栗姬当皇后。这次触怒了汉景帝刘启,因为立后意味着栗姬有夺权的企图,加上之前对栗姬的考察已经否定了她做后的可能性。刘启收到奏章后暴跳如雷,说:“这是你应该说的话呀?” 于是斩了礼宾总监(大行)。
汉景帝七年(前150)十一月,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栗姬含恨而死。四月,立王娡王美人为皇后。后立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汉景帝九年(前148)三月,立皇子越为广川王。这个刘越就是次女王姝儿的儿子。至此,王家两女的境遇居然暗合了多年前相士的箴言。


被废太子刘荣,既失储位,又丧生母,辞行就国江陵。江陵就是临江国都,本是栗姬少子阏的分封地。刘阏已夭逝,遂将临江封给了刘荣。刘荣到国后,因王宫不甚宽敞,于是想增改宫殿。宫外又无空地,只有太宗文皇帝的宗庙,与王宫相近,还有一点余地空着。刘荣未加考虑,便在宗庙旁空地构造新宫。偏偏被他人告发,说他侵占宗庙余地,无非是投井下石。景帝知道后,征令刘荣入都。刘荣入都前,按照规矩,在北门外设帐祖祭。祭毕,上车准备出发,不料忽然听得豁喇一声,车轴无故断裂,不由的吃了一惊,只好改乘其他车驾。江陵父老,因刘荣在江陵一年有余,却还仁厚爱民,所以多来相送。此时见车无故断轴,大都猜测此去不祥。于是互相痛哭流涕道:“我王恐不复返了!”刘荣到了都城,偏偏景帝派了著名的酷吏中尉郅都,绰号苍鹰来审案。这郅都也是因为景帝认为他不避权贵,特加倚任。刘荣遇到郅都好似阎罗王一般,余生也觉没趣,何苦向酷吏乞怜,于是打算写一封书信给景帝谢罪,然后自杀了事。向狱中吏卒借问写字用的刀笔,而中尉郅都禁止任何人提供刀笔给他。后来魏其侯窦婴知道了,派人把刀笔送给了临江王写了一封绝命书。写完后,就自缢而亡。景帝览书信后,并没有多么哀伤。只命令用王的礼仪殓葬了刘荣。途人经过见之,无不为临江王呼冤。
景帝的后宫之乱也随着临江王刘荣的死而宣告平静。汉景帝十六年(前141)正月,孝景帝崩于未央宫。太子刘彻即皇帝位。年龄仅十六。孝景帝葬于阳陵。
汉景帝平定登基初年的七王之乱后,国家政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国家减刑赋,薄徭役。七十余年国家无大事,据《资治通鉴》载“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财富积累到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国家粮仓的粮食都外溢出来,因为防止太久都腐败了。文帝,景帝统治期间,开创了中国统一政府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同时,景帝与武帝之际也是西汉王朝的重要转折点。到汉景帝为止,汉朝始终秉承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而到了武帝即位,国家开始转向对外扩张,频频发起对匈奴的战争,国家财富迅速消耗,有学说认为武帝一朝是西汉帝国由胜转衰的起点。钱穆《国史大纲》评价:”直到景帝削平吴、楚七国之乱,平民政府之统一事业始告完成。中央统一政府之权力与尊严,逐渐巩固,而后酝孕出汉武一朝之变法。平民政府有其必须完成之两大任务,首先要完成统一,其次为完成文治。汉政府之实际统一,始于景帝。汉政府文治之蒸,则始于武帝。”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历史类书籍真是多, 断代史,编年史,野史,正史,新说,杂说。。。粗粗整理了一下为了写这个帖子参考的相关书籍,虽说是照本宣科,可是这个本有点多,有点杂。司马迁写《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史书都是博采众长,史实就摆在那里,你不能篡改,可以扩展想象,但是不能不合逻辑。你可以成一家之言,直抒胸臆,但是各家观点各有千秋,总需要历史去检验谁的观点略高一筹。但是尊重史实我个人认为的一个基本准绳。所以说的难听些,不抄今书,便抄古书,因为历史不是我们臆想出来的。营养成分吗? 看你的体质喽。哈哈

我的参考书目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柏杨《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梅毅《秦汉:帝国的崩溃与新生》
林剑鸣《秦汉史》
[日]鹤间和幸 / 马彪《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3》
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司马迁《史记 : 韩兆琦评注本》
《白话史记(上中下)》 新世界出版社
[美] 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哈佛中国史丛书
傅乐成《中国通史(上下册)》
钱穆《國史大綱(上下)》
钱穆《秦汉史》
吕思勉《中国通史》
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
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无冕女皇吕后》
[日]陈舜臣《陈舜臣十八史略:易水悲歌 : 神话时代 — 秦》
[日]陈舜臣《陈舜臣十八史略:大风起兮 : 西汉——东汉》
[日] 陈舜臣 《中国的历史》
邹纪万 《中国通史 : 秦汉史》九州出版社
郭志坤《秦始皇大传》
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美)史景迁 《大汗之国 : 西方眼中的中国》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十四节:耿直男周亚夫和袁盎
前文提到太尉周亚夫对平定七国之乱立下了战功。但是也是因为在期间梁国国都睢阳被吴军围困,梁王刘武多次向周亚夫求援,但是周亚夫并未理睬。出于战术的考虑,周亚夫死守昌邑直到吴国粮草殆尽之时才发起反攻并歼灭吴军。在此期间,梁国损失惨重。虽然最终战胜了吴国,但是梁王刘武因此而记恨太尉周亚夫,常常在窦太后面前谗言周亚夫之短。
后周亚夫被迁升为丞相,景帝颇为看重他。景帝前元七年,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时,周亚夫和太子太傅窦婴都站出来反对景帝废太子。但是景帝并未听从。窦婴自知得罪了景帝,因此声称有病,辞去了太子太傅职位。但是周亚夫并未辞官,汉景帝也因此而疏远了他。
梁王刘武因为平定七国之乱有功,所以得赐天子旌旗,常常不顾天子法规,骑马出入宫中,违反了禁令。袁盎上书指出梁王之错。梁王还想修建一条从睢阳直通太后的宫殿长乐宫的直道,又被袁盎等进言景帝制止。窦太后在一次酒宴上想让汉景帝死后传位给弟弟刘武,景帝在酒宴上随口答应下来。次日招大臣等商议此事,袁盎进言“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以生祸乱,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故《春秋》大居正。”袁盎和众大臣的再次阻拦,让梁王刘武十分嫉恨。梁王派人密谋刺死了袁盎和一起反对他的十几个大臣。汉景帝派人抓捕凶手不得。派田叔和吕季主前往梁国调查搜捕梁王宠幸的羊胜,公孙诡二人。此二人正藏在梁王宫中,最后在韩安国的劝说下,梁王让二人自杀后交给了田叔。刘武谋杀国家高官,内心恐惧于是派邹阳到京城走动,希望能让景帝赦免自己的罪过。邹阳找到了王美人的哥哥王信,说“如果梁王刘武被景帝抓捕杀害一定会让窦太后伤心,同时会累及没有帮助梁王的皇亲国戚。到时候您作为皇帝的小舅子,没有帮梁王求情,也没有战功,一定会被太后责备,从此被疏远。不如你去劝说皇帝从轻处置梁王,就说“古代舜的弟弟象总想谋杀舜,等舜即位为天之后,把有卑这个地方封给了象。仁慈之人对兄弟手足,不会隐藏愤怒,不会有宿怨,彼此间只有浓厚的亲情,所以得到了后世的称颂。对梁王应该和舜帝对待他的弟弟象一样。”王信就按照邹阳的话说给了汉景帝,景帝因此怒气消解。后来梁王主动进京伏斧质于宫门外谢罪,景帝并没有处罚梁王,只是用梁王的两个宠臣充数了事。
窦太后因为在刘武的事件中王信曾给梁王求情,于是请求景帝给王信封侯。外戚集团已经在暗中勾结了。景帝并不想封侯给王信,于是说要找丞相商议。耿直男丞相周亚夫站了出来,用当年汉高祖刘邦的白马之盟“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直接粉碎了王信封侯的期望。景帝假借周亚夫之手拒绝了太后的请求,同时也让丞相周亚夫得罪了太后和皇帝的大舅哥王信。周亚夫得罪的除了直接干系的两个人,还有皇后王美人,真是一石三鸟啊。
后来匈奴王徐卢等六人来投降,汉景帝刘启打算给他们封侯爵。丞相周亚夫再次反对。“他们背叛了国家,向陛下投降。如果陛下封给他们侯爵,以后怎么责备臣子不忠?”刘启并未采纳周亚夫的建议,直接给徐卢等六人封了侯爵。周亚夫于是称病回家。稍后汉景帝免除了他的丞相职务。
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汉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和他一起进餐。故意在他面前放了一大块肉,即没有切开,也没有放筷子。周亚夫心里不是滋味,于是请旁边管理宴席的官员-“尚席”给他一双筷子。景帝故意要刁难他,提前和尚席说好了不要回应周亚夫的任何要求。景帝说“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知道皇帝动怒了,赶紧脱帽起身谢罪。这是刘启冷冷的说“起来吧。”周亚夫不敢久留,赶紧退出了皇宫。景帝看着周亚夫出门,说了句“此鞅鞅,非少主臣也。”意思说他这个一肚子委屈的样子,将来可做不了幼主的臣子。此次赐肉事件,汉景帝刘启应该已经对条侯周亚夫动了杀机,只是还没有充足的理由或者借口。
偏偏不久以后,景帝就找到了周亚夫的小辫子。周亚夫的儿子采买老爹死后的陪葬品,于是向政府的营造部门购买了一些作废的铠甲和盾牌,命工人搬运,但是却没有给工人支付工资,估计平时也经常剥削穷苦劳动力。于是其中有工人向政府举报了周亚夫的儿子,因为牵连到前丞相,所以官员呈报给了皇帝刘启。刘启下令严厉审判。法官到了周亚夫家,周亚夫愤怒至极,拒绝回答问题。后廷尉审问他,“你为什么叛变?”周亚夫说我儿子只是买了些陪葬品而已,怎么是叛变呢?但是廷尉却说“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你活着的时候不在地上叛变,死后也会在地下叛变的。于是周亚夫被投入监牢,五日不吃不喝终于饥饿吐血而死于狱中。
周亚夫死后,景帝封王信为盖侯。另封周勃的另一个儿子周坚为平曲侯。
1965年在杨家湾汉墓四号墓南出土了兵马俑。杨家湾汉墓判定为周勃与其子周亚夫的墓葬。墓中发现一级陪藏品,骑兵俑5800件,步兵俑1800件,还有战车,舞乐俑等合计近3000件。与秦始皇兵马俑不同在于形制很小,而且骑马俑是骑马的姿势。秦兵马俑的骑兵俑不仅与实物同样大小,而且马与牵马骑兵是分开的。杨家湾骑兵俑则不同,只是将兵佣的上半身另外组合在马佣的背上,骑兵的下半身是画在马佣身体上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第四章刘氏王朝的诞生)


太史公评价“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周亚夫把窦太后,王皇后王娡,梁王刘武,皇后的哥哥王信以及皇帝的姐姐刘嫖都得罪了。最重要的是得罪了皇帝本人。景帝的刻薄寡恩在杀晁错之时就已经显现,窦婴作为国舅能够及时退隐,躲避了杀身之祸。但是周亚夫却因为过于耿直忠信却看不到皇帝的杀机。袁盎也因为过于耿直而得罪了梁王终招致杀身之祸。
周勃周亚夫父子对汉王朝有两次大功。周勃帮助汉文帝刘恒登基,周亚夫帮助汉景帝判定七国之乱。但是文景二帝却两次以“谋反之罪”处决了周家两位功臣。如果文景之治是经历过数十年战乱之后百姓的春天,那么对于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们,文景二帝期间却是一场寒冬。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更改错别字-------------
周勃周亚夫父子对汉王朝有两次大功。周勃帮助汉文帝刘恒登基,周亚夫帮助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但是文景二帝却两次以“谋反之罪”处决了周家两位功臣。如果文景之治是经历过数十年战乱之后百姓的春天,那么对于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们,文景二帝执政时期却是一场寒冬。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十五节:汉武帝罢黜百家
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1年正月甲子48岁的汉景帝刘启离开人世,16岁的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是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长达53年之久,几乎占西汉全部历史的四分之一时间。经过汉初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继位时,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社会呈现出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随着经济生产的发展,西汉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统治阶级不断完善封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建设。
汉武帝在登上皇位以后,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罢黜百家”。这是他以后数10年不断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开始,也是汉代统治思想变化的重大标志。
“从汉初到武帝即位以前,西汉统治者皆奉行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这套统治策略,对除秦苛政之弊,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封建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反映在对内对外的统治政策上,自不免有其姑息,妥协的一面,由这种姑息妥协,而产生如下三个后果。1.在无为而治之下,农业生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政府对农民控制得较松,许多农民为逃避税负而脱离户籍。2,在地主阶级内部虽代表地方割据势力的异姓王早已被消灭,同姓诸侯王的势力也从根本上削弱,但仍有一些皇室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大商人的势力膨胀,有的甚至"无人君礼"《史记梁孝王世家》3.在西汉王朝妥协退让政策下,匈奴势力一天天扩大。主张无为的黄老之学显然已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西汉王朝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加强专制。”(林剑鸣《秦汉史》)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冬,10月,刚即位的汉武帝“诏丞相,御史,列候,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书武帝纪》),而此时,身为丞相的卫绾上奏“所举贤良,或治,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资治通鉴汉纪》),经卫绾一提出,当即得到武帝的批准。说明他们在罢黜百家这一点上完全一致。罢黜百家实际是以儒家思想代替黄老之学,因为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唯有儒家思想适合于巩固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在统治阶级内部不少人,包括田蚡和窦婴在内的朝廷上大多数大臣及皇室贵族都倾向于儒学,以太皇太后身份摄政的窦太后却是笃信黄老之学。由于窦太后还在摄政,因此尽管朝廷中多数人力主以儒学代替黄老之学,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罢黜百家没有任何实际措施,不过是一纸空文。”(部分摘录自林剑鸣《秦汉史》)
建元二年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及郎中令王臧又奏请,上书不必事事上奏东宫,即太皇太后。想趁机免去窦太后摄政之名,但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惹得窦太后大怒“此欲复为新垣平邪” (《资治通鉴汉纪》)。赵绾及王臧反被关押下狱,被逼自杀。汉武帝继位五年后的建元五年(前136年)春,汉王朝正式设立五经博士,五经就是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诗》《书》《礼》《易》《春秋》,建元六年前135年,宫中最后一个坚持推行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窦太后死去,“罢黜百家”才得开始真正实现,儒学代替黄老之学,被奉为至尊的地位。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设太学,他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并兴太学。“武帝一朝政治上重要改革,举其要者,第一是设立五经博士。博士并无政治上实际任务,只代表着古代贵族政府军人政府下一辈随从的智识分子。因此其性质极杂,占梦卜筮皆得为之。武帝从董仲舒请,罢黜百家,只立五经博士,从此博士一职,渐渐从方技神怪旁门杂流中解放出来,纯化为、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的学者。”(钱穆《国史大纲》)
除了设立博士之外,汉武帝还依据儒家建议,进行了另外三个改革。
1. 行封禅之礼。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 济北王以为汉武帝要封禅,上书献泰山及其附近地域,汉武帝接受,并用其他县地偿还济北王。汉武帝正式封禅泰山,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元封二年第二次泰山封禅。从元封元年至汉武帝死前2年,共22年间,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祭祀8次。频繁程度大大超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

2. 太初改制。太初(前104年-前101年)是汉武帝的第七个年号。汉初使用从十月朔日开始的日历制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渐觉这种日历年度和人们习惯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汉武帝命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人议造汉历,并征募民间天文学家20余人参加,最后选定了邓平、落下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正月开始,到冬季十二月年终。这才有了现在的农历(阴历)
3.建立年号。汉武帝不是第一个使用年号的帝王,确是第一个经常改动年号的帝王。他在位53年,一共使用年号12个平均每四年换一个。
1. 建元(前140-前135) 武帝一年始
2. 元光(前134 -前129) 武帝六年始
3. 元朔(前128-前123) 武帝十二年始
4. 元狩(前122-前117) 武帝十八年始
5. 元鼎(前116-前111) 武帝二十四年始
6. 元封(前110-前105) 武帝三十年始
7. 太初(前104-前101) 武帝三十六年始
8. 天汉(前100-前97) 武帝四十年始
9. 太始(前96-前93) 武帝四十四年始
10. 征和(前92-前89) 武帝四十八年始
11. 后元(前88-前87) 武帝五十二年始
12. 汉后元二年(前87), 武帝五十三年始。 武帝死,终年71岁
随着儒学的大行其道,儒家的两大政治观点“一是变法和让贤论,二是礼乐和教化论”(钱穆《国史大纲》)渐渐占据主流。由此催生了武帝一朝官吏选拔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变化,这一变化影响巨大延绵到东汉直至魏晋。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lixkernel 2021-03-08 16:59:46
第十五节:汉武帝罢黜百家
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1年正月甲子48岁的汉景帝刘启离开人世,16岁的太子刘彻继位,。。。。。

更新错误。武帝终年70岁
-----------------------------
12. 汉后元二年(前87), 武帝五十三年始。 武帝死,终年70岁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lixkernel 2021-03-08 17:00:23
第十五节:汉武帝罢黜百家
-----------------------------
更新部分内容
-----------------------------

3.建立年号。汉武帝不是第一个使用年号的帝王,确是第一个经常改动年号的帝王。他在位53年,一共使用年号11个,从建元到元封,每六年改元一次;从太初到征和,每四年改元一次。出土宝鼎的 一年为元鼎。此前的四个年号都是后来追加的。泰山封禅一年为元封,改定历法一年为太初,因旱灾对天祈雨的一年为天汉,征讨夷狄取得天下和平的一年为征和。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十六节:汉武帝时期的改革变化
汉武帝即位后锐意改革,在政治上大胆采纳儒家的建议,使西汉王朝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继罢黜百家,设立五经博士之后。最重要的举措是广开仕途,改变了汉帝国的选官办法。
第一个是公孙弘的建议,设立太学的同时为博士设立弟子员五十人。这些子弟跟随儒学大家学习六艺,每年考课,成绩优异的可以充任皇帝身旁的郎官,次者可以得到小吏职位。元朔五年(前124年),汉置博士弟子员后,每年进行考试称为"射策"。所考内容是经学,这是教育制度和仕进制度直接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自此渐渐有文学入仕一正途,代替以前之荫任与赀选,士人政府由此造成。” (钱穆《国史大纲》)
第二个是董仲舒的建议。沿袭文帝时的举“贤良”。即“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的简称。“其制初意,似仿战国招贤,于世胄赀选外别开一格。” (钱穆《国史大纲》)如晁错、董仲舒、严助、公孙弘,皆贤良也。“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武帝推行举孝廉的开端。举贤良,举孝廉都是察举制的一种,皆是从下至上推举国家需要的人才。
第三个是征召。汉武帝时,皇帝亲自召见,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重者皆可征召。比如东方朔。
以上三个途径为汉武帝招揽了很多人才,汉代不少著名人物,皆出自武帝时期,如班固所写“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笃行者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落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帅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蝉,其余不可胜纪。”
西汉初年的官僚体系沿袭秦朝旧例,以丞相为主,而且丞相一职多由功臣或者他们的子弟充任,其他人无法染指。朝廷内外大事,甚至帝王的家事也要听从丞相的建议,名相如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等。到了汉武帝时期,丞相一直可以从各种不同地位的人才来选拔,有外戚,儒生,列侯,军人,宗室等等。而且武帝开始渐渐摆脱丞相的约束。首先是皇帝有意扩大尚书的职权,更多的依靠其办事,尚书不过是六百石之小官,其地位是与皇帝与丞相间一个传达使。其次汉武帝重用侍从之臣,让所谓天子之宾客参与谋议。以尚书令为主,有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因为被武帝信任而授予侍中头衔的一些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共议军国大事,掌握实权,成为决策集团,渐渐成为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变成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元朔五年(前123)汉武帝任命侍中起家的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的大将军成为居于丞相以上的显赫职位。与此同时,以公孙弘为丞相,但这位丞相与以前的丞相有所不同,将军的作用在政治生活中日益重要,而丞相的作用显著下降。所以一般史书以卫青为大将军的元朔五年为中外朝形成的标志。由大将军尚书等官组成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作用远不及文景帝及其以前,重要职权与地位远逊于从前。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为大将军,但极少干预正事仍只是武官之首,以霍光为代表的大将军开始干预政事。“但是中朝官中最重要的职位是尚书。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4人分四曹,正式组成宫廷内的政治机构。武帝时期及以后参与中朝的侍中,给事中,常侍等,不像上述人数那样固定,其实体的组织机构仍是尚书,以后即使大将军秉政也兼领尚书之职,所以尚书乃中朝之核心。” (部分摘录自林剑鸣《秦汉史》)
除了中央官僚系统的改革,地方政府机构也进行了改革。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设刺史一职,正式设立刺史制度。刺史是皇帝派去各个地方的代表,主要任务是监视地方官和地方豪强。与后来钦差有类似之处。
“在武帝时代,丞相只是摆设,实权掌握在御史大夫手中,而且担任御史大夫的多是法家代表。赵禹,张汤,桑弘羊都有过人的才干,办事凌厉无前。当时为了讨伐匈奴,必须使国力高度集中,他们便是这种政治原则的执行者。他们所负的最重要的任务有二:一是严密防止国内叛乱,一是尽量地开发资源。” (傅乐成《中国通史》)
西汉时期主张礼法并用和德主刑辅,西汉的政治家的法律思想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反对单纯的用法或刑罚进行统治,而是把礼教和德化同刑法配合起来使用并以礼教为主,董仲舒则把这两种策略:礼仪教化即德教,刑罚即法治,构成为系统的理论,他认为首先必须进行德教其次才是刑罚。汉武帝时,条定律令主要是由张汤和赵禹二人制定。张汤西汉时,长安杜陵人,生于汉文帝时期,自杀于汉武帝原鼎二年前115年,他一生虽历经文景武帝三代,但他主要政治活动是在汉武帝时期先后任长安立茂陵位,武帝时任侍御史,太中大夫,廷尉和御史大夫,他对诸侯王和官僚的处罚都非常严厉,比如在处理陈皇后的巫蛊事件,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的谋反事件中都严格执法,深得武帝信赖,被称为“酷吏”,是汉武帝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张汤很是清廉,死时所剩财产不过五百金,当时物价一匹马值一百金。“下葬时以牛车宰棺,连放置随葬品的椁室也没有。2002年5月,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发掘了一个小型土洞墓,为张汤墓。墓中出土了两枚两面印,刻有“张汤,张君信印”,“张汤,臣汤”。墓虽已遭盗掘,但还是出土了铜镜和武帝时的五铢钱。正如《史记酷吏列传》所记,是一个非常朴素的墓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汉武帝时为打击不法的地方豪强和宗室贵族先后启用一批酷吏,他们在皇帝的支持下以残暴的手段镇压和削弱了许多剥削地方民众,为害地方与封建政府对抗的豪强。后来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在元朔二年(前127年),春正月颁行“推恩令”,采取法律手段,削夺了诸侯王势力。推恩令就是准许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可在王国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样各诸侯国因为分封而更加弱小,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部分摘录自林剑鸣《秦汉史》)“汉制每年八月,皇帝大祀宗庙,诸侯必须献金助祭,名曰“酎金”。文帝是规定“酎金”每千口献金四两。武帝便专在这件事上挑剔,凡列侯所献酎金成色与数目稍有不合,便取消爵位。总计武帝一代,以推恩所封王子侯多达175人,而因罪被废的则达113人,其中以坐酎金失侯的占大多数。”(傅乐成《中国通史》)
汉武帝时期一改过去文景帝时期的精打细算作风,各项开支大得惊人,尤其对匈奴的战争需要巨额的经费维持,使政府的经费开支猛增。元朔六年前123年,继同匈奴开战的第十个年头,掌管经济的大司农,就向皇帝报告"臧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汉书食货志》。造成西汉政府财政危机的另一个原因,是汉武帝个人好大喜功和穷奢极欲的生活,挥霍掉了大量钱财,浪费了无数的劳动力,汉武帝兴造离宫别馆,建筑壮丽的宫室,以供其腐朽的生活。另一方面外事征伐,内事兴作,耗费了巨量的财资。武帝轻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不惜耗费巨资寻仙访道,求天封禅,耗费了巨量的人力财力。
在开发资源方面,武帝时期开始卖官鬻爵。元朔六年(前123),政府增设“武功爵”十一级,每一级定价十七万千,人民买爵至第七级就可以任命为吏。另外还有“赎禁锢”“免赃罪”等敛财政策。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桑弘羊的建议把盐铁等进行官方垄断经营,获取了大量的收益。推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就是在各地方设立均输官,直接收取地方的出口产品然后官方再贩卖至其他地方,平准就是政府对各地物品贵卖贱买平准物价。还有为了打击富商大贾,向工商业者,手工业者及有车船的收取税赋称算缗。如有不如实呈报财产收入者如果有人揭发,揭发者可以得的被揭发者的一半财产作为的奖励,称告缗。算缗和告缗对商贾之家打击极大。《汉书.食货志》载“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氐皆遇告。…分遣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往即治郡国缗钱,得民财以亿记,奴婢以千万数….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武帝晚年征和四年(前89)武帝才算有所收敛,他遣散方士。发布著名的“轮台诏”,表示不再务边功,禁止增加租赋,使百姓尽力务农。此后也不再出击匈奴,与民休憩。
汉武帝在经济生活领域的改革,逐渐将原来的富商巨贾财富侵蚀殆尽。社会上新兴的富人阶级,渐渐转向,从商贾豪奢之人转向了仕人。读书人为代表的仕人阶层崛起,加因举孝廉的官僚体系改革,读书仕人开始遍布整个官僚体系,使儒家学派成为整个朝堂上的唯一体系。同时因为官位开始代代承袭,由此而形成了门第。西汉,东汉延续四百年,到东汉时开始出现累世公卿。如东汉则有四世三公的杨氏,杨震为太尉,子秉、子赐(司徒)、子彪四世皆为三公。又有著名的四世五公如袁氏,袁安为司空,又为司徒,子袁敞任司空、孙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袁隗分别担任司空及太傅,四世五公,比杨氏更多一公。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十七节: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自陇以西有归诸、绲戎 (今甘肃天水县) 、翟、豲(huán)之戎 (今陕西南郑县) 。岐、梁山、泾、漆以北有义渠(今甘肃宁县、庆阳县)大荔 (今陕西大荔县) 、乌氏 (今甘肃泾川县)、朐衍之戎。(今甘肃灵武县)而晋北有林胡 (今陕西马邑县) 、楼烦之成 (今山西岚县) 。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莫能相一。”
北方匈奴为游牧民族文化,南方的秦汉中原地区为耕稼文化。北方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食物以牛羊等动物为主。中原文明地区人民筑城耕种,北方有小麦,南方有水稻,以米,面,菜,肉为主要食物。因北方游牧民族物质较中原地区民族更为匮乏,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便经常侵略南方的城市和人民。导致匈奴与中原的对峙关系从夏商周三代而来,一直到秦汉时期。《第四节:匈奴崛起》提到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非常强大,尤其秦末中原地区内乱,北方各民族却逐渐统一于匈奴的统治。匈奴南侵,把丧失于秦的河南地全部收复,并夺取中国西北的若干要塞。东北的燕,代等国也经常受其侵扰。汉时匈奴的南侵更加频繁,对汉朝边疆的伤害和威胁也越来越甚。
在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下,从吕后,汉惠帝以下的各代皇帝,因为西汉王朝无力抵御匈奴入侵,所以不得不委曲求全,对匈奴都采取妥协政策。用和亲,开放关市和两族首领结盟的方式换取边境的安宁。汉景帝五年(前152),汉再次派遣公主嫁给军臣单于,并与之互通关市。汉朝从高祖到武帝,与匈奴始终采取和亲政策,持续了六十多年。到汉武帝时代,这种不平等关系才得到根本的改变。
汉武帝刘彻即位时,雄踞于北方的匈奴正是军臣单于统治时代(前161年至前126年),匈奴富有极大的侵略性,不断向中原侵扰,同时还向北,向西扩展势力将当地的民族征服或赶走,成为北方草原各族的凶悍敌人。匈奴将原居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月氏国及乌孙国先后赶到伊犁河畔,以及康居以南的妫水(阿姆河)北岸。又征服楼兰,呼揭等西域30余国成为这一地区最大的征服者。汉景帝时期,匈奴只“时小入盗边,无大寇”,汉武帝继位的最初几年,双方仍保持着和平状态,汉对匈奴给予种种优待,贸易上也是匈奴占尽便宜,但这种和平亲善的现象仅仅是表面的,暴风雨前的平静下潜伏着即将爆发战争的危险。从太初四年前101年汉武帝伐匈奴的诏书中,就可以看出汉代统治者胸中积郁着多么强烈的仇恨:"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该诏书对高祖时平城之围,吕后时遭匈奴的书信羞辱还耿耿于怀,战争在等待着爆发的时机,汉王朝的武帝正为迎接这一时机的到来,而做着积极的准备。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刚刚继位,就派60岁的公孙弘出使匈奴,显然是为了侦查敌情,了解匈奴的情况有计划的进行备战。同时把将军李广调任为未央卫尉,把名将程不识调为长乐卫尉,安排加强首都和宫廷的保卫,一旦需要可直接率兵出征。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又来向汉请求和亲,许多大臣对此表示反对,大行王恢就提出:"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史记韩长孺列传》,但大多数朝臣仍不同意与匈奴开战,汉武帝也不主张与匈奴立刻决裂,决定答应匈奴请和亲的要求。次年元光元年前134年,任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驻守云中,任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驻守雁门,这一刻将他们调往前线,其目的不言而喻。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十八节:张骞出使西域
以地理的角度去看,北至天山山脉(北山),南至昆仑山脉(南山),西至帕米尔高原(葱岭),东西约两千四百公里,南北约四百公里的范围就是汉代时所称的西域。现在这一地区大部分被塔克拉玛干沙漠覆盖。西域三十余国附属于匈奴,匈奴西边的日逐王,设置“僮仆都尉”,管领西域常居于危须,尉犁,焉耆等国,向诸国征课赋税,“备其逋租,高其价值,严以期会”(《汉书・西域传》),压榨得十分残酷。而河西之地亦为匈奴占据,遮断中国与西域的通路。武帝听说原居于河西地区的月氏国被匈奴赶出了祁连山附近的水草肥美之地,匈奴老上单于还把被他杀死的大月氏王的头盖骨制成尿壶,大月氏人虽遭匈奴如此攻击和欺侮,对他们恨之入骨,但无可奈何。自为匈奴吞灭后,一部分国人远遁西域,另建大月氏国,对匈奴时思报复。大月氏离开敦煌原地后,究竟迁徙到何处,当时并不清楚,对于神秘而遥远的西域情况,所知也甚少。要达到联络大月氏的目的,必须派人亲赴西域寻找。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悬赏招募自愿承担这一任务出使西域者,汉中城固(今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勇敢地应募。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月氏,目的是联合月氏围困匈奴,以断匈奴右臂。仅继位三年,就派张骞去联络月氏,可以看出汉朝一直没有放松反击匈奴的准备。
张骞带着汉王朝派给他的堂邑氏奴甘父等一百多个随从人员,踏上那陌生、遥远而神秘莫测的旅程。他刚离开国境出陇西,即为匈奴所获,带至匈奴单于王庭。单于扣留住张骞,但不把没有杀害,而且给他们匈奴女子为妻,又生子。匈奴对待汉朝归降的大将或使节的策略,均为其娶妻、生子,其目的无非是笼络他们,以便为匈奴所用。如后来的李陵、李广利投降匈奴。然而,张骞在十余年中“持汉节不失”(《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被拘留了十来年后,才趁机逃出,张骞等向西奔走数十天,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大宛国。大宛国王对汉朝的富饶早有所闻,想与汉朝通使而不得,见张骞来到十分高兴。张骞对大宛国王说明来意,并答应他回国后,将送给大宛丰富的财物。于是大宛王便派人将张骞送至康居,又由康居转送至大月氏。张骞虽历尽千辛万苦找到大月氏,不料在这十几年中,大月氏的情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月氏经过老上单于的扫荡,国土尽丧。于是促成月氏人的西逃,没有逃出的则奴役于匈奴,称小月氏。西逃的月氏人最初建立大月氏国于今伊犁河流域一带,其地本塞国地。到张骞为匈奴所拘时,大月氏又遭受乌孙国的猛攻,于是大月氏更向西移,鸠占了大夏的国土,于妫水(阿姆河)北岸重建国家。大夏人则集中于妫水之南,臣属于大月氏。原先塞国地盘,遂为乌孙所据。及张骞至大月氏,月氏人因环境优裕,已失去复仇之念。张骞在大月氏,大夏逗留了一年余,也没有达到结盟的目的,于是返国。返回时,张骞选择了另一条路,即“沿南山”今塔里木盆地的南边和柴达木盆地,欲从羌人地区绕回。这样走,可能是有意避开匈奴的势力范围,以免再次被拦劫。但孰料这一路也在匈奴控制之下,张骞又被匈奴扣留。一年以后,恰逢匈奴内部发生争夺单于地位的斗争,国内大乱,张骞オ与堂邑父一同逃回长安。从建元三年(前138年)出使,于元朔三年(前126)返国,奉使前后历经十三年。他出国时,同行者有一百余人,回来时则只剩下他主仆二人。他虽未达成使命,但西域内部的情形,却以大致为汉所明了。西汉王朝与西域的关系也从此正式开始:“张始开西域之迹。”(《汉书・西域传》)汉武帝封张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并根据他们带回的报告,确定了以后对西域的战略方针。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张骞的报告。对当汉武帝说来,张骞的报告最大的吸引力有二:一是西域之地域广大,物产丰富,如大宛之马以及大夏、条支、安息等国的土产异物,这是推动汉武帝急于打通河西走廊的原因之一。二是得知从蜀地还有一条路可通西域,这是促使武帝通西南夷的动力。司马迁评价张骞通西域为“凿空”,可见评价之高。
敦煌莫高窟323窟北壁西侧绘有初唐时期的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共由4组画面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个画面有清晰的榜题,表现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右边一行人拜别武帝后,出了国境踏上漫漫长途,进入茫茫戈壁,人影越来越小,远处抵达大宛城。城内有一佛塔,两人立于门外。

楼主:lixkernel  时间:2021-04-02 21:56:21
第十九节:与匈奴初次交火卫青立功
经过七年的准备,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西汉开始了全面反击匈奴的战争。雁门马邑人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汉武帝献策,匈奴与汉和亲已 将马邑作为诱饵,假装送给匈奴,待其主力来后,汉军则出兵围攻必能获胜。对这一建议,西汉朝廷中有两派意见,大行王恢认为可行,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不可行,最后武帝决定采用聂壹计策,王恢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
当年六月,汉武帝派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率车骑、材官三十余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之中。令聂壹逃入匈奴向单于佯称:我可将马邑令、丞杀死,以城降匈奴。然后又回至城中将死罪囚徒斩首,悬其头于城下,伪称“马邑长吏已死”令匈奴派兵速来。匈奴信以为真,单于率十万骑入武州塞(在今朔州境内,汉属雁门郡)。还未到马邑就见牛羊牲畜布满原野,而无人放牧。这原是汉军为诱敌而设,谁知做得太露骨,引起匈奴怀疑。于是攻城外门亭捉得雁门尉史,怕死的尉史将汉方的计谋向单于招出。单于大惊,急率兵还,庆幸未中计,特封尉史为天王。汉朝的三十万大军空埋伏了一阵,无功而还。武帝一怒之下欲杀王恢,王恢替自己辩解,甚至向丞相田蚡行贿求免一死,终不得武帝宽恕,最后被迫自杀。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但是从此以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 (《资治通鉴》)。汉帝国也加紧筹划公开与匈奴交战。结束了“和亲”的和平时期。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三月,武帝刘彻亲去霸上祭祀。回京时路过平阳公主家,便进去休息与平阳公主闲聊。平阳公主,本称阳信公主,因嫁与平阳侯曹寿为妻(曹寿即曹参曾孙),故亦称平阳公主。公主见武帝前来,开宴席相迎,同事安排了十几个年轻女子陪刘彻喝酒。皇后陈阿娇一直没有生子,平阳公主特地采选良家女儿,蓄养家中,趁着武帝的酒兴一并叫唤出来,任令武帝自择。偏武帝左右四顾,略略评量都为看中。后另召一班歌女进来弹唱,其中有一个曼妙歌喉打动了武帝。武帝端详多时,目不转瞬,那歌女早已察觉,与武帝眉目传情。平阳公主从旁打趣,故意向武帝问道:“这个歌女卫氏,色艺何如?”武帝听着,才问公主道:“她是何方人氏?叫做何名?”公主答称是平阳卫子夫。公主体贴武帝圣意,即命子夫随着武帝,同入尚衣轩行男女之事。武帝赐千金谢过平阳公主,将卫子夫一同带入宫中。回宫后,武帝刘彻对卫子夫宠爱有加,无奈忌惮皇后陈阿娇和丈母娘刘嫖只得将卫子夫置入冷宫不常得见。几乎一年的光景,陈皇后才渐渐疏忽了卫子夫。武帝刘彻得以再次临幸卫子夫。卫子夫得以怀孕龙种。陈皇后得知后,又常与母亲窦太主刘嫖密商,总想除去情敌卫子夫,却不得机会。
听说卫子夫有一个同母的弟弟卫青,于是派人逮捕了卫青。卫子夫的母亲本来是平阳侯家的婢女。嫁给了卫氏,生有一男三女,长女名君孺,次女名少儿,三女名子夫。后来丈夫死了,仍在平阳侯家作佣,与家童郑季暗中勾搭私通后生一子名青。但是郑季已有妻室,不能你再娶卫氏。青随了母姓,郑季收留了青。令青牧羊,视作仆人一般,郑家其他子女也一味欺负他。青寄人篱下,苟且偷生。后来成人后,不愿再受郑家奴役,便寻访生母。生母卫氏乞求平阳公主收留。平阳公主召卫青进见,却是相貌堂堂,身体强健,于是让青做了骑奴。每当公主出行,卫青即骑马相随。青思虑郑家与他没有情谊,不如改从母姓,与郑氏断绝亲情,因此改名为卫青,自取一个表字,叫做仲卿。
卫青做骑奴时认识了好几个朋友,骑郎公孙敖等,引荐他进入建章宫当差。没想到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与陈皇后和窦太主做了对头。自己突然被人抓去,险些人头被砍。好友公孙敖等,召集骑士,急往抢救,得将卫青夺回,一面托人转达消息给武帝,武帝听后不禁气愤,索性召见卫青,并任命他为建章监侍中,并且封卫子夫为夫人,后来又擢升卫青为大中大夫。就是青同母兄弟姊妹,也一并加恩,共享富贵。就是营救卫青的公孙敖,也获邀特赏,超任大中大夫。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入上谷,在边境杀了数名吏民后逃去。武帝派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与这些老将同时出击匈奴的,还有年轻的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每位将军各率万骑出击匈奴。这次行动是卫青初次率兵与匈奴作战,但就在这次初试锋芒中,卫青脱颖而出,表现了军事将领的指挥才能。同时出击的几路大军中,公孙贺出云中无所获,公孙敖出代郡被匈奴打败,损失七千人,名将李广出雁门败得更惨。他受重伤被匈奴生俘后,匈奴在两匹马间架上一个网,李广躺在上面。走了十几里后,李广装死,趁敌人不备之时突然跃起,然后借机勇夺匈奴战士的弓箭和一匹快马,然后疯狂南奔逃回。只有卫青首战建功,他率兵出上谷,直到龙城,斩杀敌人七百名,被赐爵关内侯。这是卫青的第一次崭露头角,也是汉武帝决定反击匈奴的第一次告捷。
同年秋天,匈奴数此在边关抢掠,渔阳地区受害严重。于是武帝派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驻军队守卫渔阳。

楼主:lixkernel

字数:10717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07-14 07:33:00

更新时间:2021-04-02 21:56:21

评论数:5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