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秦汉明长城疆域考 (四)

秦汉明长城疆域考 (四)

楼主:ty_周老1  时间:2021-04-06 00:18:23
秦汉明长城疆域考
(四)
秦汉明长城功过评说
宁夏周兴华
有专家称:“由于明代立国久远,不断完善和修葺的长城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以前诸朝。明朝依靠长城成功地遏制了元朝残余的南下,持续巩固了北京作为‘大一统’中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客观上为清朝进一步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故不能简单地将明长城与其他诸朝长城相提并论。只有把明长城放在中华民族交融和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大背景下,才能理性地认识其在民族交融中所拥有的特殊意义和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田澍 马维仁:《明长城资源的多学科整合与长城学的构建》,原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对秦汉长城与明长城的历史地位与功过评判,前提必须是要根据长城作为保家卫国的国防军事工程这一根本属性,看其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中,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愿望,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是否比前代提供了新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等进步因素。所有这些,都必须以史为证,不能以个人爱好凭空评说。
一、长城专家称:“今天人们所说的长城,主要是指明长城”。
质疑:长城专家应知,中国长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是以秦始皇的万里长城为首选!据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国家文物局网站)。中国长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以秦始皇的万里长城作为中国大一统王朝早期的、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之瑰宝入选的。按孙中山先生的评价:“(秦始皇)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及我民族同化力强固之后,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其初能保存孳大此同化之力,不为北狄之侵凌夭折者,长城之功为不少也(孙中山:《建国方略》)。”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功绩实与大禹治水等同。自古以来,中外人士说长城,开口即说秦始皇、汉武帝的万里长城,可见其功绩、名声、影响之大!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国家文物局网站)。明长城与秦汉长城相比,是从阴山、辽东、漠北、西域一线大范围后撤、内缩,大范围丢疆失土的长城。今天人们说长城,如果“主要是指明长城”,那就是忘掉了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基本疆域的秦汉长城的丰功伟绩!那就是数典忘祖!
二、长城专家称:“由于明代立国久远,不断完善和修葺的长城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以前诸朝……故不能简单地将明长城与其他诸朝长城相提并论”。还说要理性地认识明长城“在民族交融中所拥有的特殊意义和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质疑:长城专家应知,秦汉长城与明代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与地位大相径庭:秦汉长城首创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鼎盛时期的基本疆域;明长城则是丢掉了中国传统疆域半壁江山的边墙。
秦始皇长城、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皇长城辽东段是在战国燕长城基础上修缮增筑的。《魏略》载:“(箕子朝鲜)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馀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满潘汗”即“沛水(浿水)”,今大同江。“其後燕有贤将秦开,为质於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卻千馀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集解】韦昭曰:“地名,在上谷。”【正义】按:上谷郡今妫州)至襄平。(【索隐】韦昭云:“今辽东所理也。”)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史记· 匈奴列传》 )。”《史记·朝鲜列传》载:“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俭)。”《盐铁论·卷第九·伐功第四十五》载:“燕袭走东胡,辟地千里,度辽东而攻朝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二十六年,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战国燕全盛时已在古朝鲜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灭燕后在燕长城基础上又修筑了“辽东外徼”。关于“辽东外徼”,《史记·黥布列传》载:“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司马贞《史记索隐》说:“徼,塞也。以木栅为蛮夷界”“徼谓边境亭鄣”,汉称长城多为“塞”“亭鄣”“徼”。据此,“辽东外徼”即秦始皇辽东郡外界之长城,亦即汉复修之“辽东故塞”,皆指秦始皇长城辽东段。卫满“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浿水,【前漢书·地理志】:“浿水,出遼東塞外,西南至樂浪縣,西入海。”浿水即今朝鲜大同江。卫满“居秦故空地上下鄣”,即居住在秦始皇长城(上下鄣)附近的空地上。卫满“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说明秦始皇长城尚在“浿水(今大同江)”之东。卫满“都王险(俭)”,即建都于今朝鲜平壤。平壤城卽汉之朝鲜县,《隋書·高丽列传》曰:平壤城,亦曰长安城,“南臨浿水”,说明平壤城在“浿水(今大同江)”之东北。《淮南子·人间训》载:“秦皇……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挽车而饷之。”《水经注·河水三》载:秦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晋太康三年地记》载:乐浪郡“遂城县有碣石山,长城所起。”乐浪郡遂城县,在今朝鲜平壤市西南江西北咸从里。唐《通典·边防一》载:朝鲜,“始全燕时尝略属焉,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朝鲜属战国燕之地,燕筑长城,戍守之。“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王卢绾反,入匈奴。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魋,杜回反。)蛮夷服而东走出塞,度浿水,击破朝鲜王准,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蕃、朝鲜诸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在浿水之东。)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蕃、临屯皆来服属,地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武帝元封三年,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之。朝鲜人相与杀王右渠来降。遂以朝鲜为真蕃、临屯、乐浪、(音郎。)玄菟四郡。《通典·边防二》载:“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成县,长城起於此山。今验长城东截辽水而入高丽,遗址犹存。”顾祖禹《读史方舆·北直一》云:“秦筑长城,起自碣石。此碣石在高丽界……今犹有长城遗址,东截辽水入高丽。”乐浪郡治卫氏朝鲜都城王险城(在今平壤大同江南岸),辖朝鲜北部。遂成县治在今朝鲜平壤市西南江西北咸从里。遂城碣石山在今朝鲜平壤西南浦北之龙岗。上世纪末朝鲜考古界发现并命名的“大宁江长城”总长约600里,段落残高有达7~10米的,其走向是沿昌城江、大宁江而至清川江下游北岸的博川。朝鲜考古学家己在平壤南方的碣石山上发现了一段“障塞”遗迹,证实了秦始皇长城经过这个地区。古籍记载与考古调查证实,古朝鲜遂城碣石山为秦始皇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
汉代长城、疆域西控今新疆罗布泊、库尔勒等古西域。汉武帝时期开通西域,史载汉代长城西端“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渠梨)稍筑列障,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为便……严敕太守、都尉明烽火,选士马,谨斥候,蓄茭草(《汉书·西域传》)”;汉代长城东端抵朝鲜与秦皇长城辽东段同地入海:史载“窃见北边自燉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有吏卒数千人(《汉书·赵充国传》)”,《史记·朝鲜列传》载:汉兴,“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朝鲜古清川江、今大同江)”。《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二年夏,“朝鲜王攻杀辽东都尉,乃募天下死罪击朝鲜”“遣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将应募罪人击朝鲜。”元封三年“夏,朝鲜斩其王右渠降,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武帝灭朝鲜,以高句骊为县。”汉代疆域以朝鲜流经平壤的“浿水为界”,“复修辽东故塞”,戍守秦皇长城辽东段。汉代浿水与鸭禄江无涉。鸭绿江汉朝称马訾水,唐朝始称鸭绿江。《通典·边防二》载:高句丽,“武帝元封三年,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之。朝鲜人相与杀王右渠来降。遂以朝鲜为真蕃、临屯、乐浪、(音郎。)玄菟四郡。(今悉为东夷之地。)昭帝时罢临屯、真蕃以并乐浪、玄菟。自内属以后,风俗稍薄,法禁亦浸多,至於六十馀条。”两汉时期,朝鲜内属汉朝,管理法规多达六十馀条。《通典》载:“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城县,长城起于此山。今验长城东截辽水而入高丽,遗址犹存。”《后汉书·郡国志》载:“玄菟郡(今朝鲜咸镜道)辖六县,治高句骊县”“乐浪郡(今朝鲜平安南道)辖十八县,治朝鲜县”,其中秦皇长城从碣石山入海段所经的朝鲜县、遂城县、增地县均在乐浪郡。由此可证朝鲜遂城碣石山确为秦皇长城东端起点;汉代长城北线越过阴山远在秦皇长城之北:史载“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汉书·匈奴传》)”;汉代长城南疆管辖交阯、九真、日南(今越南北部、中部)三郡,继承了秦朝疆域(《后汉书·马援传》)。由上可知,秦汉长城首创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鼎盛时期的基本疆域,是中华民族位居泱泱大国、多元一体的典型象征。
明长城是中国大一统王朝中最不争气的长城,是丢掉了中国传统疆域半壁江山的边墙!明长城北线从秦汉长城阴山至辽东一线大范围南撤至延绥至蓟州一线;明长城东线从秦始皇长城朝鲜清川江入海口处内缩至河北山海关一线;明长城西线从汉长城今新疆库尔勒、罗布泊至玉门关一线内缩至甘肃嘉峪关一线。晚明更甚,明代河西长城西段东退至甘肃“松山新边”一线,致使宁夏河西汉长城西段自然废弃,西疆尽失;明长城北段南退至宁夏“平罗新边”一线,致使宁夏河西汉长城东北段(宁夏镇远关旧北长城)自然废弃,北疆丢尽。终明一代,早期基本上是沿“九边”长城(指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诸镇管辖的长城)一线的古长城驻军守边,不断修补利用这些古长城。后来,“九边”长城中的一些段落守不住后,明朝便后退内缩,在“九边”长城以内的腹里之地另筑“新边墙”,弃明朝故土于“新边墙”之外,如:甘肃镇长城内退至“松山新边”后,致使西疆“盖弃地犹六七百里云”(《五边考》);宁夏镇长城内退至“平罗新边”后,便放弃了宁夏北部疆域;延绥镇长城在延绥大边基础上再内退至“河东新墙”等,弃故疆于“河东新墙”之外。
除上述“九边”长城不断内迁失地外,明朝还在另筑的“新边墙”以内继续大步后退,在腹里之地再筑“重险”,作为二道、三道防线为守护关中、保卫京都作最坏的打算,建筑最后的屏障,将其称之为“二道边”“三道边”“内边”“内关”“重险”等。在西北地区:明朝除黄河以北长城防线外,又在黄河以南六盘山北麓新建了由固原镇管辖的“固原内边”“徐冰水新边”等长城,总长近1500里,号城“关中重险”,但其防御功能微弱。在京都地区:明朝从蓟州镇分设增修了昌(平)镇长城,紧靠北京,说是保卫京都;在战国中山长城基础上增修了真保镇长城,该长城北起河北紫荆关,南至山西平定县故关,东连昌平镇长城,两镇长城总计约1200余里,说是加强京畿防护。现今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八达岭长城即是昌(平)镇长城的典范工程,也是明代长城建筑的典范工程。
八达岭长城的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艺术及其景观确实很好看。但历史学家站在号称“北门锁钥”的八达岭长城上,首先看到的不是“满眼风光北固楼”,而是凝望亡明京都,沉思亡明历史:雄关漫道的明长城建筑在天子脚下的八达岭上,大明皇帝却吊死在紫禁城里的煤山树上!明长城是守住了秦汉疆土?还是维护了李自成、满清与大明王朝的“和平”共处?其对历史的积极作用哪点“远远超过以前诸朝”?
秦汉长城是中国大一统王朝开疆拓土的典型代表!明长城则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不争气的长城!明长城丢掉了中国西北、正北、东北的绝大部分江山社稷,实际控制的疆域只有两京(北直隶、南直隶)及关内十三省(布政使司):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几乎丢掉了中国秦汉至清代传统疆域的一半!这也就是前苏联攻击中国历史疆域应以明长城为界的胡说八道!明长城的丢疆失土与秦汉长城的丰功伟绩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长城专家鼓吹的明代“长城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以前诸朝”,长城是“和平”的象征等研究结论于史无证,属信口开河,牵强附会。

楼主:ty_周老1

字数:528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1-04-05 17:02:18

更新时间:2021-04-06 00:18:23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