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时,在罗塞塔城附近发现了一块用三种文字(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写成的黑色玄武石碑,被称为“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这块石碑给解读带来了关键性的资料。商博良借助自己丰富的语言知识,从国王托勒密的名字入手,在1830年代几乎完全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这对当时诞生不久的埃及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商博良曾指出:圣书字中约有十分之九是标音的,十分之一是象形的,三种书写形式:圣书字体[正体]、祭司字体[草体]、民用字体[俗体]、构成一个单个的体系。在这以后,统治者的名字可以认出来了,王朝和纪念物也可以各归本位了。达姆斯特泰尔把商博良研究工作又快又好的成绩比诸第一执政的功业。”([英]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译本下册第699-700页,商务印书馆2011年7月)


“商博良的发现说明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作为表意文字,有一部分字符是作为表音文字,还有一部分不发音,仅仅是对其他的词作进一步的说明。例如,克丽奥佩特拉王名圈里的名字后还有两个符号(用蓝线标出):,它们表示这个王名的主人是个女性。很快,商博良便整理出了一份古埃及文字发音表。七年后,商博良带着这份发音表来到埃及,他惊喜地发现:用他的发音表可以毫不费力地解读出大部分的作为繁体字的象形文字,这样,古埃及文字之谜就被商博良破译了。”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转帖)

“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学”造假的核心物件,为古希腊造假做铺垫


古埃及语不是“科普特语”,古埃及语早已消失
----------------------------------------------------------------------------

古埃及语既不是科普特语,也与现在所谓的闪含语系诸语言不同,古埃及语的语音早已销声匿迹了。
“由另一方面来说,古埃及语言当中的许多特点,又和闪族语系完全找不到关联,
而这些特点却很有可能来自北非早已消失的语言或方言。”
(马利林纳?贝特罗《图说古埃及象形文字》中译本第15页,台湾枫书坊文化出版社2013年10月初版)

对于某种早已消失了的语言、可能通过后来的语音模拟进行破译吗?
显然,“古埃及语言学”在方法上不靠谱。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转帖)

“古埃及象形文字”三千年无变化!
----------------------------------------------------------------------------

学者们说,“埃及象形文字”使用了3400年
埃及象形文字“自公元前3500年起逐渐形成,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纪。”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古埃及象形文字」条)

这些古埃及象形文字来自何方?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
“我们仍然找不到任何迹象可以解释这些文字符号诞生的来龙去脉,
以及它们在被使用的34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为何几乎都没有什么改进的地方。”
([英]尼古拉斯?奥斯特勒《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中译本第1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

试问,世界上有三千年不发生变化的语言吗?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转帖)

所谓古埃及最早的文字,公元前3100年前的那尔迈调色板上的文字根本就不是文字,只是些绘画,并且断代有争议

------------------------------------------------------------------------------
最早出现的埃及象形文字铭文
“象形文字最早出现于前王朝的涅伽达文化Ⅰ、Ⅱ之交的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
最典型的早期象形文字铭文就是公元前3100年的那尔迈调色板上的文字。
象形文字通常刻在石碑上,或者寺庙和陵墓的建筑物的墙壁上,有时也出现在纸草上。
但是,后来其使用范围越来越集中于纪念碑上。”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第27-28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4月第1版2010年11月4刷)

那尔迈调色板是公元前3100年的文物,那尔迈调色板上的那些图画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
对此,中国的学者们完全是作为定论来全盘接受的。

试问,果真如此吗?

那尔迈调色板上的文字,根本就不是文字,只是绘画,被西方人伪造成古埃及最早的文字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白山黑水浊衣客 2014-07-10 15:34:41
商博良破译古埃及文字有很大的巧合成分在,他发现一块碑,正面是古埃及文字,而背面是用古希腊文字对碑文做的翻译,这是使用字母文明的国家第一次对古埃及文字进行训读。也就是所有人用古希腊的字母给古埃及文字加上了拼音。商博良作为语言学家通过古希腊语言来解读出古埃及文字。这有点类似我小时候为学习英语给单词加上汉字注音道理是一样的(比如his 黑丝 woman 我们)
-----------------------------

跨语系注音,是非常粗糙的一种方式,甚至有些读音很难模拟标注。

希腊语属于印欧语系,古埃及语属于非印欧语系、非闪语系,而是属于古老北非的语言。

另外,科普特语的发音,与古老埃及的语言的发音差异,在经历了三千年的演变之后,必然有显著变化。

如果通过这样一个顺序来倒推古埃及的语言和文字,将存在两级读音误差,那么,总的误差将会偏离最初的发音有多大呢?


第一级误差:(印欧语系的,非古埃及语系的)古希腊语的发音——>(已发生读音变化的)二千年前的科普特语的发音


第二级误差:(已发生读音变化的)二千年前的科普特语的发音——>五千年前的古老埃及语言的发音

<况且,这里还做了一个前提假定且没有论证,假定认为五千年前的古埃及象形图画文字里,已经包括了部分的读音!也即,假定古埃及的象形图画文字还引入了相当多的拼音文字功能>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giga_fans

西方人解读古埃及人的古老象形文字“圣书体”,居然用简单套入的方法,把印欧语系的字母发音,强行安到古埃及三千年前的象形图画文字上。而你这个倔强的文科生,居然会很认同这种荒唐的解读法!

下面,我不妨说一说我个人对于古老象形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的一些思考和理解,当然,肯定要参考一下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古汉字的历史演变进程,另外,还借鉴了郭兄关于语言文字的很有价值的、且较专业的一些观点和论断。

要不,就麻烦你这个历史系的文科生,来挑一挑我这个理科生在有关语言文字的论述上可能存有的逻辑漏洞?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原创)

对古老象形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的分析

人类是先产生语言(发音),后出现文字(书写)的。也就是说,在文字(书写)产生之前,语言(发音)就已经足够表达完整的信息,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信息。

拼音文字的创造方法是,将语言里的发音直接书写下来(也即“书写”与“发音”直接相关联)。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所书写的文字内容不怎么直观,比较抽象化。但是,书写较简化,而且更重要的好处是,只要是语言(发声)里能表达的信息(不管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书写都能直接照录下表达出来。

但是,象形文字的创造方法则不同。古老象形文字刚开始是用“纯画图”的方式来表达信息,且一开始的“图画文字”与语言(发音)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也即,图画不依赖发音也能直接看出含义,比如,“田”字。

但是,纯画图的方式只能表达容易画图的静态的、具象化场景,而动态的、抽象化的过程就很难被直接画出来,比如,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就是动态的、抽象化的信息。

由于语言(发音)远早于文字(书写),那么,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单单靠语言的发音,就足可以表达人类所有的“具象化”和“抽象化”的场面。

于是,古老的纯象形文字开始发生了演变,引入了“图画”与“发音”相关联的概念定义(对应于汉字就是产生了“声部”,与汉语的古老发音相联系),将语言(发音)中的抽象表达能力引入到具象的图画文字中,以丰富象形文字的信息表达能力。

对于汉字而言,“声部”的引入意味着产生了“形声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的变化。因为“形声字”已经不完全是纯图画的文字了,由于“声部”的引入,使它具有了更强大的信息表达能力,因为“形声字”可以用来表达更多的场景和信息,包括那些单纯依靠画图所无法表达的动态的、抽象化的信息,比如,“想”字。

正是由于“声音”的引入(在汉字里就是“形声字”的出现),使得古老象形文字里的动态、抽象性的“动作性字”不断增多,不再是原先那种偏具象化的静止画面信息。并且,由于在象形文字里引入了声音的抽象化概念,原来的那种复杂图画的纯象形文字也可以开始逐步地走向简化了。

“文字的诞生是以“动词字”的产生为主要标志,因为出现“动词字”才能使信息不明确的图画迈入信息明确的线性语句。”(郭兄)

以汉字为例,汉字随时间的发展就是一个形声化(引入“声部”)的抽象化过程:

----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已有260多个,占已识甲骨文的28%,使得甲骨文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了;
----而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时,形声字占了80%;
----现代汉字中形声字的比例高达90%以上。

也即,象形文字的发展演变趋势是,纯象形文字(“图画文字”)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占字数的比例是越来越低了(即“抽象化的过程”),并且,汉字的书写形式也在随时间而不断地走向“简化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图画象形文字的“抽象化+简化”的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而西方的字母拼音文字,其实就是“抽象化+简化”快速地走向最为极端的一种状态,从而彻底抛弃了象形文字的图画(具象)因素,而只剩下“发音”的抽象部分了。应该说,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上有所不同,所以,呈现出迥异的文字发展结果。可能是中国人比较喜欢居中有度的渐变思维吧(比如历史上中国就产生了中庸学说),而西方人则更偏爱迅速走极端的思维(历史上的西方人一旦改信基督教后就对异教徒和异端学说变得极不宽容)。

请注意!任何极端的状态,未见得就是最合理的状态。

古埃及的“图画象形文字”就属于文字的一种极端状态--具象化、复杂化;而西方的“拼音字母文字”又属于另外一种极端状态--抽象化、简单化。而现代的汉字,虽然仍叫做象形文字,但实际上,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已经逐步发展演变到了居中间的状态,介于具象、复杂与抽象、简化的两极之间(因为汉字引入了与发音有关的“声部”,从而不断增加了大量的“形声字”所致)。

有句话说得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无论是“象形图画文字”还是“拼音字母文字”,谁都有可取之处,谁都有不足之处。只有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优势,方能达到最佳的文字表达信息的效果。

所以,我并不认为只有拼音文字才是世界上最有效率、最高级的文字。实际上,现代西方的拼音文字由于“词汇量”增速过快和过多(比如,英文单词已经达到几十万,正朝向百万词汇量迈进呢!),已经大大超过了人脑记忆的最极限,导致拼音文字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知识大爆炸的局面。相反,倒是现代汉字是能够承受这种外部信息增长过快过多的局面的,这不能不说是汉字相对于拼音文字的一个很巨大的优势所在。


现在,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一看古埃及的古老象形文字“圣书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圣书体”依然保留着大量的“图画文字”(纯粹的象形图画文字),在一个古老象形文字里,如果它的“图画文字”比例超高且图形复杂,这意味着,它并没有引入较多的“声音”来表达动态的、抽象化信息,因此,也就没能产生图形简化的过程(例如,汉字的几千年演变就是一个“形声字”不断增多、图形文字不断“抽象化和简化”的过程)。

正如郭兄之前所说的:

1。“图画文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字”,而是文字诞生前的一种 “准文字”形态。

2。“图画文字”在产生“动词字”后,它就会逐渐向“线性”语句的方向转化,绝不可能还保留原来的“图画”形态。

3。线性语句已能明确地传递信息(包括具象的和抽象的),因此根本不需要靠“图画”的形式(静止、且具象化的复杂形式)来传递某些无法表达的信息(动态的、抽象化的信息)。

4。因此埃及“图画文字”不可能存在独立的“动词字”,纵使确实存在也是处于“数量极少”的萌芽状态。


*********************************************

最后我个人的结论是:

古埃及的圣书体“图画文字”(依然还是一种比较具象化的复杂图画文字),并没有引入较多的抽象化“声部”来表达“抽象性”的概念,因此,也没有发生图形文字的逐步“简化”、“抽象化”的历史演变进化过程,“圣书体”依然保持着很复杂的原始图形状态,是一种很初级原始的象形图画文字。

在古埃及“圣书体”里,即便存在有“极少量”的与“发音”有关的象形图画部分,也是和数千年以前的古埃及人的“古老语言的发音”直接相关联的,而不会是与三千年之后的科普特语(发音很可能在三千年里发生了显著变化的语言)直接关联,更不会与古希腊语(是与古埃及语完全不同语系的“印欧语系”的发音种类)的声音有紧密联系,绝不可能与现代西方的26个英文字母的发音直接一一相对照。

并且,“圣书体”肯定不属于拼音字母文字。因为,纯粹的拼音字母文字的特点,就是“抽象化+简化”。而古埃及的“圣书体”既不抽象化、也不简化,相反,其图画文字的表达方式还挺复杂的,看起来具象化得很嘛,哪里符合拼音字母文字的两个代表性的特点---“抽象化+简化”呢?“圣书体”甚至连图形简化的逐步演变趋势都没有看到!

*********************************************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不是同一个语系的两种语言,发音的种类及语法规则都不一样,西方人哪能随意地相互套用游戏规则。。。

比如,日语的发音种类少,汉语的发音种类多,结果,日本人学说汉语很吃力的,而中国人能很容易地说日语。但是,日语的语法和汉语的语法差别较大,故而,中国人学日语又会在语法上觉得比较吃力,也即,发音容易、语法吃力。

古埃及语和印欧语不是同一个语系,发音种类或语法规则肯定差别较大,两种语言文字如果并不是近亲也不相似,怎能直接套用同一游戏规则呢?西方人的这种直接套入法,思维绝对是机械的和静止的,以这种僵硬代入的方法来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能有多少正确性呢?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对语言文字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的郭兄的观点:

古埃及的“图画文字”还不是真正的文字,个人认为它应是表示一个特定事件、传说、观点或意图的图画,因此特定的图画与其对应的特定寓意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图画与语言结构无关,并不会随着语言的演进而变化。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郭兄的观点:

我仅就“图画文字”和“拼音文字”的发展演变谈谈个人的看法,文字的发展演变不仅受到文字本身发展规律的限制,它还受到语言类型的限制,并非族群思维不同所致。就文字本身而言,文字都是源于图画文字,而且大多数的原始部落都拥有规模不等的图画文字。
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绝大多数的部落却始终停留在这个阶段,极少数的部落能独自发展出拼音文字,而华夏部落则发展出了方块字。实际上,文字发展方向不同的根源在于各个部落所使用的语言类型不同。人类语言是由屈折语(印欧语)→黏着语(土耳其语)→孤立语(汉语)逐渐演变而来。

屈折语具有复杂的词形变化,黏着语具有简约的词形变化,而孤立语则没有词形变化。由于屈折语的语音结构复杂且存在各种格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无法由方块字形态来表达的,因此只能以音素的文字形态来与语言的语音结构相对应,因而必然走上拼音文字的道路。此外,绝大多数的语言由于词形变化太多,语音结构过于复杂,因而始终停留在无文字的状态,最终须从其他文明引进文字才能迈入文明阶段。

汉语没有词形变化,而且语音结构非常简单,因此汉字应是先由图画文字发展为象形字和假借字(以同音的名词字来表示某动词)两种字体。在这个基础上,它才逐渐发展出象形、假借和形声字等字体。理论言之,未来汉字的最佳形态是象形字(含指事字和会意字)、拼音字和形声字三者以合理的比例混合使用,如此它在阅读、学习和应用三方面的效率将比单纯使用拼音字高出数十倍。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有人说,“但是西方破译象形文字就是假设象形文字是表音兼表意的动词字啊!换句话说,是一种字母文字和图画文字杂交的东西。西方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打上了补丁。”
--------------------------------
我的原创分析就是想通过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汉字在三千多年里的演变进化过程来说明,古老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并没有包含很多的发音,而基本只是纯图画文字罢了。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另外,我还有一个疑问,之前一直没说,那就是关于古埃及文字的“僧侣体”。

“僧侣体”据说是为了方便在纸草上书写,发展出来的草书,看起来很像是文字而不是图画。如果僧侣体是圣书体的演变进化的简化结果,那么,复杂图形的圣书体还有一直保留三千年的必要吗?就如同中国汉字里的隶书、楷书(汉隶唐楷)出现以后,商代的甲骨文显然就没有存在的任何必要性了,因为字形太复杂了,谁能长久地记得住?

可是,在古埃及文字里,“僧侣体”与“圣书体”居然是并行存在的,而且长达几千年之久,这难道不奇怪吗?

我从不怀疑“圣书体”的真实性,因为它们被雕刻在年代久远的神庙里。但是,“僧侣体”则不一样,据说是用来写在纸草上的文字。大家都知道,纸草的长期保留非常困难,距今五千年以上历史的纸草文物,有见得到吗?那么,距今四千年、三千年历史的纸草文物能见到实物吗?我印象中,好像只有距今约两千年左右的纸草文物有见得到(如果没记错的话),也就是希腊化时代的文物里才有写在纸草上的文字吧。

这就奇怪了,那个写了三种文字的罗塞塔石碑,也应该是希腊化时代留下的文物吧,怎么这么巧合呢?都是希腊化时代的。

如果“僧侣体”文字,只出现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纸草文物上,若是没有更久远年代(比如距今三千年、四千年或五千年)的纸草实物出土(且上面写有“僧侣体”文字),现代人又是如何得以推断和计算“僧侣体”的具体出现年代的呢?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文字发展的几个基本事实(郭兄):

1.人类在约十万年前就已经具有了画图的能力,因此古埃及的“图画文字”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递信息形态。

2.人类的语言原有万种之多,目前还保有6000多种不同的语言,而其中拥有自源文字的语言一只手即屈指可数。

3.文字的诞生是以“动词字”的产生为主要标志,因为出现“动词字”才能使信息不明确的图画迈入信息明确的线性语句(句子)。因此“图画文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字”,而是文字诞生前的一种 “准文字”形态。

4.绝大多数的“图画文字”都没有发展为真正的文字,古埃及的 “图画文字”就是一例。

5.“动词字”的产生需要语言进化程度和外在社会条件两方面的配合才有可能,而且“动词字”数量的增加也是相当缓慢的。


由此可知,古埃及的“图画文字”不仅古老,而且它最终并未发展为真正的文字,因此它要比动词字众多的殷商甲骨文更原始几千年至数万年。

“图画文字”在产生动词字后,它就会逐渐向“线性”语句的方向转化,绝不可能还保留原来的“图画”形态。因此埃及“图画文字”不可能存在独立的动词字,纵使确实存在也是处于数量极少的萌芽状态。

线性语句已能明确地传递信息,因此根本不需要靠“图画”的形式来传递某些无法表达的信息。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转帖)古埃及象形文字破译之谜:主要是作为表音文字


古埃及圣书体(繁体字),它主要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多见于神庙、纪念碑和金字塔的铭文的雕刻,而僧侣体(简体字)则多用于书写于纸莎草纸上。

“商博良的发现说明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作为表意文字,有一部分字符是作为表音文字,还有一部分不发音,仅仅是对其他的词作进一步的说明。例如,克丽奥佩特拉王名圈里的名字后还有两个符号(用蓝线标出):,它们表示这个王名的主人是个女性。很快,商博良便整理出了一份古埃及文字发音表。七年后,商博良带着这份发音表来到埃及,他惊喜地发现:用他的发音表可以毫不费力地解读出大部分的作为繁体字的象形文字,这样,古埃及文字之谜就被商博良破译了。”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处于原始图画状态的准文字,表音的元素其实是很少甚至全无,不可能是表音文字!


处于原始图画状态的准文字,表音的元素其实是极少甚至全无,不可能是表音文字!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转帖)  “古埃及象形文字”乎?“罗马象形文字”乎?

据以上说法,古埃及文最常用的象形符号约七百个,到罗马时代增长到了五千多个。

原来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本来只有“几百个字符”;

到罗马时代却发展到了数千个字符,这样一来,岂不可以说是“罗马象形文字”了!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zt

古埃及象形文字字符:常用700,晚期(罗马时代)5000;
中国文字字数,汉代许慎说文540(初文), 解字9300(孳乳)。

中国文字的历史,虽然有初文、孳乳之别,但在其演进过程中,
初文随时孳乳产生指事、会意、形声的合体字,
并没有初文几千年不变,到了晚期突然出现大量孳乳的情况。

可见古埃及几千年间只有几百个字符,而到了罗马时代一下子出现几千个字符,
这样的情况不符合文字演进的规律。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zt

“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学”造假的核心物件,为古希腊造假做铺垫
----------------------------------------------------------------------------

释读“埃及古文字”的唯一依据是“罗塞塔石碑”,而“罗塞塔石碑”是西方“古埃及学”造假的核心物件。

1.发现时间可疑
2.发现经过可疑
3.碑文内容可疑
4.碑文形式可疑
5.释读方法可疑
6.考释人员可疑
7.释读结果应用可疑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开启古埃及文明的钥匙,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罗塞塔石碑,居然有伪造的嫌疑!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古埃及人究竟属于什么种族?

欧洲的分子人类学家可以告诉你

基于对现代埃及人口分析,消除外国元素之后,可以合理地假定认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古埃及人主要属于单倍群E1b1b,也即古埃及的主体人群与北非的其它国家,比如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的主体人群的基因是相一致的。

故而,古埃及人五千年前的古老语言,应该属于北非地区的古老语言,既不属于印欧语系,也不属于闪语系。

楼主:gtfz99

字数:134990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更新时间:2020-04-15 08:24:18

评论数:115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