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救救孔学

救救孔学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新编《论语》详解

侯工 编著

救救孔学

——前言

一看题目,有人会感到奇怪:“孔学要救吗?危言耸听吧?”如果你感到奇怪,那才真的奇怪呢。

请问你在全國的书籍、报刋、杂志、电视有看到过“孔学”两字吗?可能你会说:“不是有人说‘孔学名高实秕糠’吗?再说儒学不就是孔学吗?”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某人将儒学定为“秕糠”,不是要将孔学往死里整吗?

再说,以儒学代替孔学,不正说明孔学已经奄奄一息了吗?那还不赶快抢救,更待何时?

说到國学,当然要从孔学说起。孔学就是孔子学说,是纯正的孔子思想。儒学决不是孔学,儒学是大杂烩——历代所谓大儒的著作多有违反孔子思想。道家也不能代表國学,道家坐而论道,退隐山林。其它学派更是等而下之了。所以代表國学的只有孔学,因为孔学是道的延伸,是现实的承担。

挽救孔学首先要正名。名不正言不顺。长期以来,孔学连个名字都没有。孔学存在不存在还是个问题,又如何教人学习呢?这正是孔学最要命的地方。如果从现在开始,有关部门再不给孔学正名,孔学将永远埋没在历史的长河里面,永世不得翻身。

除了给孔学正名外,还要重新编排和注解《论语》。在下不才,勉为其难。但在反孔恶浪面前,为了挽救孔学,“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为了天道人心,我只好豁出去了。

我以前读《论语》,觉得文章布局混乱,时而说仁,时而说礼,突然又说孝,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难理清头绪。

后来在网上看到缠中说禅的《论语新解》,大受启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对他关于儒家的观点不敢苟同。缠中说禅认为孔子是儒家杰出代表,窃以为孔子不是儒家,孔学也不是儒学,因此对缠中说禅的《论语新解》仅存的70篇文章加以改编,其余皆为鄙人所作,取名为《新编论语详解》。

鄙人认为孔学核心是道,孔学以道贯彻始终,正如孔子对曾参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有了道这条主线,我们对孔学就可以提纲挈领,融会贯通了。历代儒家完全无视孔学中道这一主线,因而步入歧途,误导国学2000多年。

最早提出道的是9700年前的伏羲。在他的著作《易》里,道是以八卦的形式提出来的。

道是指自然规律。伏羲通过长期观察天地万物的有序运行,特别是通过追踪候鸟大雁的定期迁徙,发现了自然周期变化的规律,并且运用这些规律对未来进行预测,运用在生活和生产中,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育苗,什么时候该施肥……由于万事事先都能有所准备,因而取得卓越的成效。

于是伏羲将其总结成爻辞,连同八卦图就是最初的道。

孔子年轻时候就学习并精通《易》,对道耳熟能详,并且运用得炉火纯青。

孔子多次说到说:吾道“一以贯之”。在《论语》有70多处论述道。

孔子强调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示终身守道弘道行道,至死不渝。

但是,由于历代 帝 王和其御用文人的有意隐藏和忽视,曲说孔学的核心是仁,使广大瓜民以为道是道家的专利,并不知道孔学是以道一以贯之的。

有网友说,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學《易》,可以无大过矣。”就误以为孔子50岁才学《易》。其实这里“學”是校对、验证的意思。“五十以學易”是将前半生的人生经历以及思考的心得与《易》校对、验证,总结经验,明确方向,就“可以无大过矣。”将白话文的“学”当成古文的“學”,是读书不求甚解。

孔学博大精深,早就传遍世界,大受各國欢迎,反而在中 國受的伤害最大,使其他國家感到诧异。

在中 國,反孔浪潮有明有暗:明的就直接像秦始皇,烧孔书,活埋孔学者,再如批 林批孔,砸孔庙,挖孔坟;暗的如汉和汉后 帝 王以及大儒董仲舒、朱熹之流,口头上拥孔,暗中反孔。瓜民最容易上 帝 王和大儒们暗中反孔的当。

其中特别是宋朝大儒朱熹,他为了迎合 帝 王的需要,挖空心思故意曲解《论语》,然后 帝 王又将朱熹的错误解释钦定为科举必修课和考试的标准答案,致使谬种流传,贻害无穷。

以前多种版本的《论语注解》,或缺乏逻辑性和哲理性,或断句不当,对《论语》的解释往往自相矛盾,或缺乏孔子的胸襟,不能达到孔子的思想境界,因而歪曲了孔子的原意。

更主要的是,由于注解者或受了 帝 王的招安,故意曲解,存心贬低,一概假装不知道孔子思想是独树一帜的圣学,而是将其归于“小人儒”的儒学;更有甚者,注解者故意装糊涂,误人子弟,败坏传统道德文化。

他们将孔子当作挡箭牌,有意让孔子遭受唇枪舌剑的攻击。他们以宵小之心度君子之腹,将孔子庸俗化,将《论语》贬义化、反义化,使广大民众无法理解孔子深层次思想,对孔子和他的学说产生误解,从而产生厌恶情绪。

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法家思想,将孔子编撰的《春秋》篡改为“大一 統”,又将孔子的《论语》篡改为为君主服务的“三纲五常”。

在篡改孔学的腐儒中特别以朱熹为甚。朱熹往往在节骨眼上做文章,阉割孔学的核心“道”,偏离了孔子以道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使人无法从他的《论语集注》中正确体会和理解孔子的思想。

更可恶的是朱熹假装糊涂,故意误导,例如将“道”曲解为“引导”,这样孔子的道就没有了,将“事上”曲解为“服侍君王”,这样孔子就变成奴才了;又如将“使”曲解为“役使”,这样孔子就帮君王说话了……

君王甚至将朱熹这些错误注解当作科举教科书和考试的标准答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挂羊头卖狗肉的外儒内法的官僚队伍,阻碍了中國历史进步,从而成为历代反孔恶棍的口实,致使他们可以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扣在孔子的头上,甚至将中 國落后的屎盆子也扣在孔子头上,再加上董仲舒对孔学的篡改,令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孔子蒙受2000多年不白之冤。

大家都知道,2000多年来,中 國行的是秦政,而秦政是反孔的,即使他们有时打着孔子旗号,也是打着“孔旗”反孔子。这样看来,实际上腐儒与反孔恶棍早就结成同盟,沆瀣一气,狼狈为奸,陷害孔子。

历代帝王封给孔子的虚名只不过是套路而已。

什么是儒?过往关于儒的定义基本上是贬义的:

1.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2.儒:古同“懦 ”,心之所需,也指柔弱如水的意思。

3.儒:愚也。(《广雅》)

4.儒:通“濡”。缓慢。

5.儒:儒厚(温文厚重);儒输(迂缓迟钝)。

6.儒:人之需,人们需要的。——只有这一条是中性的。

因为儒是指办理丧事的喃么佬(粤语,做法事者),是卑贱职业,名声也不好,于是孔子的反对派(如墨子、法家)就诬称孔子是儒,又污蔑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利用孔子做门面)。特别是在汉朝以后,儒家全部被历代 帝 王收编了,变成了法家代言人,与孔学格格不入。

由于 帝 王和法家长期对民众进行洗 脑,使人们分不清什么是孔学,什么是儒学,儒家与法家又是什么关系,于是随大流,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别人批儒,他就喊“打倒孔子”,别人学孔子,他就骂“儒狗”,致使普通民众良莠不分,鱼目混珠,将孔学与儒学混为一谈。总之,他们脑子里总是一片水汪汪,眼里也是一片水汪汪。

翻遍所有文献资料,从来没有发现孔子承认自己是个儒者,孔子也从来没有承认自己的学说是儒学,更不会认为自己是儒家。在《论语》中,没有记载有人把孔子称为“儒”,也没有记载孔子以“儒”为荣,甚至把自己称为“儒”的语录一条都没有。在整部《论语》里,孔子并没把“儒”当成一个可以代表自己的标签。

孔子是顶天立地的圣人,什么时候改成姓儒的了?显然是汉代董仲舒搞的鬼,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这些人给孔子带上儒家的帽子是别有用心的。目的是贬低孔子,将孔子当作羊头挂起来,好卖其 帝 王和法家的狗肉。

为了正本清源,我将《论语》的文章结构重新排列,对不当句子按照原意重新断句,详细注疏,志在还原历史上一个真实的孔子,使孔学这棵受尽摧残的古树重获新生。

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对旧的文化无论怎样注解,也不会产生新思想。此论谬矣!因为中國思想界历来被 帝 王豢养的腐儒和反孔恶棍把持,搞得乌烟瘴气,几近窒息,又何来新思想?

历史上历代统 治 者及其御用文人对孔子学说的肆意篡改和糟蹋,导致今天反孔灭孔的恶浪甚嚣尘上,民族文化威风扫地,传统道德丧失殆尽,从而引出重新编排、断句和注解《论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吾必欲倾尽全力以使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重生,因此,只有廓清寰宇,对中 國思想界第一书《论语》按照孔子原意重新排序、断句和注释,才能正本清源,还孔子本来面目,挖掘出中華传统文化之源。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新思想——这就是“温故而知新”的原理。

还有人觉得,直接引进西方新思想不就得了,何需这么繁琐?

这些人不明白,中國思想界就像一棵树,已经有九千七百年树龄了——中華思想文化是从伏羲写《易》开始的。伏羲生活在9700年前,说明中華文明是最古老的文明,不仅是中華文化之源,也是世界文化之源。西方新思想不过是孔子思想的延伸和发展而已。

引进新思想就是新思想回娘家。

大家必须明确的是,孔学是国学代表,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和主流。所有思想都要纳入孔学的主流里。

再说,任何外来思想都必须嫁接在孔学这棵树上才能存活。现在这棵树已经被人糟蹋得奄奄一息了。虽然很多新思想要回娘家,也要找到归宿才行啊!

如果直接引进经过别人改造和发展过的新思想,由于没有依托就如无根浮萍,因而是不可能存活的。近代也曾经引进过不少新思想,多因水土不服而夭折。

有些人对自己祖先的文化还不认识,就去研读什么古希腊。对孔学一窍不通,却在大谈苏格拉底。连古希腊是否存在,苏格拉底是否真有其人都成问题,你相信他能读懂吗?他说能读懂你相信吗?真是放下金饭碗去讨饭,既可悲又可怜。

如今唯一办法是先将有病的古树救活,然后再生出新思想的枝叶,才可以引进嫁接外面的新思想的嫩芽,使中 國思想文化界焕发生机,让中 國思想文化重新引领世界思想文化的潮流。

本次编著是一个浩大工程,笔者希望能够对发扬中 国传统文化尽一点绵力,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愿有识之士明鉴。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某人将儒学定为“秕糠”更正:某人将孔学定为“秕糠”,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1.1惊天地泣鬼神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1》)

杨伯峻: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钱穆:先生說:“學能時時反復習之,我心不很覺欣暢嗎?有許多朋友從遠而來,我心不更感快樂嗎?別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鬱不歡之意,不真是一位修養有成德的君子嗎?”

详解:

我的老祖宗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的是侯姓祖先仓颉造文字的时候,惊天地,泣鬼神。意思是因仓颉创作了文字,天地造化已不能隐藏其秘密了,所以上天被感动得下了一场粟雨;鬼魅已不能隐遁其形迹了,所以被惊吓得夜间大哭。还有一层意思,预警人类虽然因此进入文明社會,但同时也将会陷入持久的文字糾紛之中。

孔子的说话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再由他们的弟子整理出来,取名《论语》,里面免不了充斥着许多孔子学生的观点,有的是孔子平时讲课的内容,如子夏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全世界的人都是兄弟姐妹),又如有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

然而也有不少学生自作聪明而偏离了孔子思想,如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师的道,只是忠恕罢了),又如宰我说的“周人以栗,使民战栗”(周朝的执政者以栗树立社,使民众恐惧),因此不能将其他人的错误观点当作是孔子的。

按照孔学的理念有下面定义:

道是自然规律。

德是对道的认识、理解和践行的心得,是人文精神的交流和传承。

仁是道在人类社会的体现,代表人类最高利益。仁又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

礼是维护人类根本利益总的规范。

乐是对人类启蒙和教化的形式和方法,也是人际和国际关系的融合剂。

义是人类为自己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忠是心于中道,为道真诚。

爱是待人如己的情怀。

恕是爱以及人文关怀的体现。

仪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形象修饰。

廉是善待他人物质和自然资源的态度。

耻是内省的自觉。

刑是礼的补充。

孔子说的话,主要是针对平民学生的,所以通俗易懂,而且头头是道,逻辑严密,富有哲理,符合大众利益,虽然长期被【帝】王明拥暗反以及腐儒恶意篡改,但是一般人都能记住,而且已经融合在生活里,所以通过民间流传至今。

如果没有历代 帝 王的干扰和破坏,孔子的道将广行天下。可惜,事与愿违。中国历代行的是秦 政 制。秦 政 制最反对的就是孔子的道(如爱民、仁政、廉耻等)。在历代 帝 王及其御用文人糟蹋下,孔子和他的学说早就被蹂躏得面目全非了。特别是在文 革,所有孔庙被摧毁,所有孔学书籍被焚烧,所有孔子塑像被砸烂、画像被焚烧,甚至孔子的坟墓也被挖开。孔子被鞭尸,然后被锉骨扬灰……孔子在天之灵惨遭荼毒。

在这种情况下,孔学还能广行天下吗?可悲的是:有人不以为耻,反而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孔学是在 暴 力下被摧残的,而不是如宵小说的是因为“腐朽落后”,瓜民因而跟着瞎起哄,其结果就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人心不古,是指失去古人的淳朴和善良。

孔学是对道的阐释,是孔子对伏羲《周易》的演绎。道在9700年前由伏羲著的《周易》提出。道是贯彻古今可以穿透历史的,只会与时俱进而不会过时。特别是孔子的智慧,是全人类取之不尽的宝库。

乌云逐渐散去。对于孔子来说,现在应是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了。

这一章是《论语》第一篇第1章,也是我的《新编<论语>详解》的第一篇第1章。 本章是整部《论语》的开张,分开是天时(对应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地利(对应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和(对应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个平台结构,合起就是人类在天地之间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总纲。

學而时習之,不亦說乎?

——學:第一层意思,从乂[yì],半宝盖表示房子,子表示人,上面两边表示左右手,中间两个乂是算筹,整个字表示拿着两个算筹进行校对和验证,对照圣人原有理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和检验;

——第二层意思,从爻(yao2),爻是由一阴一阳两个算筹组成卦符的基本符号,用来记录自然变化,表示人类学习和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也表示认知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

——谁學?要成为君子的人。學什么?學道。什么是君子?品德优秀学识渊博勇于为民众担当事业有成的人士。

——在文言文中,每个字都有着丰富的含义,但这也使得相应的理解往往很难把握,容易产生歧义和异意。

——仓颉造字时,本来想一字一义,避免混乱,但是需要很多字,一方面难记住,另方面需要很多龟甲、竹简,房子放不下。后来只好一字多义了,这样,文字纠纷就多了,因此孔子根据八卦。

——对于学习《论语》,特别要注重全面、准确地理解孔子思想。一个字、一句话的意思是根据上下文和文章总体宗旨决定的,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受历代大儒注解的影响而人云亦云。

——对文言文的把握,在方法上不能按照白话文那种西方式思维——首先假设文章的意义是如同细胞之于人体般由字符堆积起来,就如同西医对人体的概念,认为各器官是各自独立的。

——理解文言文必须首先要有整体意识,如同中医对人体的概念,所有器官是联系成整体的。比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要结合有教无类来考虑,断句应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是啊,高智力的聪明人要和低智力的愚笨人结交朋友,这是不能改变的。

上面说了學字,现在说这習字。習:是羽字下从日。羽:本意是一只拍动两翼的小鸟儿。羽加日,指的是小鸟儿在晴天里练飞。蓝天白云,雏鸟展翅,一幅多么生动的图画!

——这个習字,充满活力和朝气,如诗如画,包括了天地精华和所有生命的精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篆书误把日写成白,将错就错,一直流传下来。

——然而,简体字文字太简单了,变成“习”,原来蕴涵的意义也随之喪失了,变得索 然无味了,所以汉字简化要慎重,有的字宁愿不简化。

——學而習,就是认知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对照圣人原有理论,像小鸟儿试飞一样以蓬勃生机在现实社會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纠错进步,从而得到提高,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展乾坤。

——君子是从小人中培养的,小人就是普通民众;小人就像那练飞的雏鹰,君子就像那高空的雄鹰。学习圣人之道是小人能够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历代腐儒贬低小人,目的是制造人群分裂,从而分而治之。

其实,这三句话是一个整体,对整部《论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整个孔学的关键,是孔子讲道之始,也是学生学道之始。明白了这三句话,整部《论语》就豁然开朗了。整部《论语》是以道一以贯之的。

课堂上听老师讲道——闻道;在现实中观摩、实验和印证——见道;观察、了解和思考自然现象的过程——学道;通过反复观摩、实验和实践,才能总结出自然运行的规律,然后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道。

上述的次序是闻见学行,但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提高的过程。

当前,首先必须弄清楚《论语》究竟在说什么,澄清过去的所有误解。过去,腐儒将《论语》说成是教人做 官的敲门砖,有的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将《论语》说成帝 王治 國之术,这些都是误解。其实《论语》是一部一般人学习圣人之道修行自身,激励磨炼而成为君子的教科书,不是教人做 官,也不是治 國之术。

孔子志存高远,没有一般人想象的这么庸俗。

有人认为,单单孔学已经不能治世,必须在孔学、西学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政 治哲学理论。其实,孔学之意不重在治世,而重在道德教化。治世是道德教化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为之。

历史证明,凡是脱离实际,捣鼓什么治世良方的,都是闭门造车的乌托邦,必然是以主观意志代替自然规律,实践已经证明其贻害无穷。

因此,正本清源,还孔子的本来面目,是当前弘扬中國传统文化的要务,否则一切的赞誉或诋毁都毫无意义。

假如你要批判《论语》,那么首先要懂得《论语》,不懂《论语》而批判《论语》是无的放矢,曲解《论语》而批判《论语》是不学无术或居心不良。

当然,如果你要立志修身立德,成为终身行道的君子,那么当然也要不断研读弄懂《论语》了。

道家有人主张出世。出世是逃避矛盾,坐而论道。老子带头归隐,庄子宁愿像一只乌龟一样在泥浆里打滚,也不愿出来社會做点实际的事。

有的学道者终生住在道观里修行,青灯孤影,面壁沉思,或捣鼓什么长生不老的仙丹,几乎与世隔绝。

相对道家来说,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学习孔子思想,不仅对照古圣人理论,而且必须针对现实,以现实作参照。脱离了现实,没有担当,一切都是空话,这就是孔学的实践性,这是孔学与其它学派的本质区别。

有人说,孔子厚古薄今,怎么是积极入世的?其实通观整部《论语》中孔子的理论,研究的都是现实问题,即使提到古代圣贤,也是古为今用,更没有主张固守周制,而是主张变革。

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是指克服自己的错误和偏见,按照礼的规范回到道上来,而不是固执周礼。孔子认为周礼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损益而不能食古不化、生搬硬套。

这一章开宗明义阐明《论语》的宗旨——闻见学行道,并且以道一以贯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之论,何尝不是惊天地泣鬼神?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1.2人不知而不愠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學而时習之,不亦說乎?

——这句说的是天时。

——學:认知,校对;而:连词,承上继下,指學之后;學而習之,必然离不开时。时:古字旹,从之日,伺也。时包含两层意思:

(1)天时,道也,乃万事之本——所谓天时,即天道运行的规律,自然更替的时序。在人类社会,是指发展的实际形势、时局。
违反时势,或被动地跟随时势,不是君子所为;主动顺利地掌握和运用时势,是君子成功的前提条件。君子必须认识自然规律,主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君子得天时,是得行道之先机,即可运筹帷幄,稳操胜券。天时永远是第一位的,违反天时就是违反规律,必然失败。反观孟子胡说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在是本末倒置。

(2)时机,机会——學習到一定程度或者遇到适合实践的时机,就将所学习的知识和创造发明投入实践,所以有“學而时習之”。君子不是等待天赐良机,而是主动把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由此可见,所谓天时,是主动把握机会,天就会给你机会,天助自助者,因而做事顺利。

——習:实践;之:代指前面的學;說(shuo1):本意是言以(行)兑付——将思想、理论、创新学说付诸实践,言到做到,言行一致。古人一个“說”字就搞定理论和实践结合问题。后人却将言和行分开了,这是智慧退化的表现。“說”与“學而时習”的区别是:“說”之言,主要指的是自我创新出来的理论、學說,而“學而时習之”的學主要是學他人总结出来的理论、學說。

——不亦說乎: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验证是否合乎道从而得到提高吗?

——朱熹将“說”解释为“喜悦”显然否定了孔学的实践性,将其贬低为束之高阁的纯理论。

——君子必须主动因应和把握天时,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圣人经典理论在实践中验证,这样不也是同时将自己的创新理论放在实践中来验证从而得到提高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说的是地利。

——學而时習之,自己有所建树,传播开来,名闻遐迩,因而“有朋自远方来”

——有:通友,志向相同,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互助合作。 在《论语》里,友的共同志向就是同行圣人之道,将圣人之道修养身心,身体力行,再将圣人之道持续、扩展,发扬光大,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引申为百鸟朝凤,凤凰来仪。这里意思是友朋自远方来到,犹如凤凰来仪也。凤凰来仪——凤凰随乐声翩翩起舞,比喻高雅的文化、艺术通过潜移默化使民风优雅淳朴,平和而吉祥。

——有凤来仪之地,即人杰地灵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君子,就是人中之凤。朋在这里引申为与自己类似而相聚的人,不仅仅指同门,还包括所有遇到的能够进行思想交流的人。

——自:从;自远方来,从五湖四海来到;远方:遥远地方,指五湖四海。樂:yue4;各种不同樂器的五音八声相比协调而成樂,即不同声音协调和谐共鸣,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带来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和各种学术争鸣就像各种音樂一样相互印证、碰撞、协调而产生共鸣,犹如各种樂器奏成的交响樂。

——朱熹将樂解释为欣畅,那么孔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伟气概也就没有了。

——占据地利,创新学说,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朋友、同道同心协力,切磋研讨,这种思想的共鸣不也如同五音八声樂之协调和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说的是人和。

——杨钱二师的解释都把“知”当成知道,又将“愠”解释为怨恨。窃以为杨、钱两师受朱熹误导,对“人不知而不愠”都注解错了。

——人:是指缺乏智慧需要教化的人;知:通智,智慧;愠:郁闷、闭塞、蒙昧。人不知:人没有智慧。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愠:有两种声调,第一种发yun4音,表示生气、愤怒;这里发yun2音,郁结、蒙塞的意思。

——《孔子家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此诗为舜南游时所作。《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载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大意:“南风徐徐,如熏如浴,可以清除我子民的酷热,消解心中烦闷郁结;南风吹得正合时宜,可以赋给我子民财富。”

——其中的愠就是发yun2音,解释为烦闷、郁结、闭塞,引申为愚昧、不智,而这里的不愠,就是本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不愠:是使之不愠的意思,之是指“人不知”里的人。

——愠的根源在于不知。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國家、一个世界,如果由不知的人组成,那么就要生出郁结来。

——对于社會来说,一个最重要的检测标准就是不愠,即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人不知而不愠:使人由没有智慧的野蛮状态转变成为没有蒙昧的文明世界。

——不亦君子乎: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朱熹的曲解将孔学启蒙教化民众的远大理想贬低为个人恩怨了。

——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使社会由蒙昧通过教化、改造、转变成为昌明、繁荣,实现人和,最终达到大同世界,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本章孔子通过阐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分别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平台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包括理论、实践以及各种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将人不知的世界教化成为人不愠的世界。同时,孔子将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方法从个人(學而時習之)到团队(有朋自远方来)最后扩展到社会(人不知而不愠),从而使效果实现最大化。

本章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文:

孔子说:“把握天时,研读圣人的理论、学说,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经典在实践中印证,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印证和提高吗?

“占据地利,与各方朋友同心协力,切磋研讨,各种思想相互碰撞而产生共鸣,不也如同五声八音樂之和谐吗?

“营造人和,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这样做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长不大的马大哈 2019-01-23 15:13:31
弱弱的问一句楼主,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人口上千亿,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孔学的那种境界,说明什么?哭着喊着宣扬孔学的于丹,最后被证明只是用这个来圈钱,你这里却要救孔学,
-----------------------------
社会是一步一步前进的,难道比尔盖茨没有做到吗?于丹懂得孔学吗?正因为有于丹们害孔学,所以才有救孔学啊。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长不大的马大哈 2019-01-23 15:15:11
还有一点,现在宣扬的孔学是不是真正的孔学,还是被人人为篡改过的?你能考证吗
-----------------------------
我救的不是现在宣扬的孔学,而是历史上真正的孔学。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1.1惊天地泣鬼神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1》)

杨伯峻: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钱穆:先生說:“學能時時反復習之,我心不很覺欣暢嗎?有許多朋友從遠而來,我心不更感快樂嗎?別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鬱不歡之意,不真是一位修養有成德的君子嗎?”

详解:

我的老祖宗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的是侯姓祖先仓颉造文字的时候,惊天地,泣鬼神。意思是因仓颉创作了文字,天地造化已不能隐藏其秘密了,所以上天被感动得下了一场粟雨;鬼魅已不能隐遁其形迹了,所以被惊吓得夜间大哭。还有一层意思,预警人类虽然因此进入文明社會,但同时也将会陷入持久的文字糾紛之中。

孔子的说话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再由他们的弟子整理出来,取名《论语》,里面免不了充斥着许多孔子学生的观点,有的是孔子平时讲课的内容,如子夏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全世界的人都是兄弟姐妹),又如有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

然而也有不少学生自作聪明而偏离了孔子思想,如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师的道,只是忠恕罢了),又如宰我说的“周人以栗,使民战栗”(周朝的执政者以栗树立社,使民众恐惧),因此不能将其他人的错误观点当作是孔子的。

按照孔学的理念有下面定义:

道是自然规律。

德是对道的认识、理解和践行的心得,是人文精神的交流和传承。

仁是道在人类社会的体现,代表人类最高利益。仁又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

礼是维护人类根本利益总的规范。

乐是对人类启蒙和教化的形式和方法,也是人际和国际关系的融合剂。

义是人类为自己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忠是心于中道,为道真诚。

爱是待人如己的情怀。

恕是爱以及人文关怀的体现。

仪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形象修饰。

廉是善待他人物质和自然资源的态度。

耻是内省的自觉。

刑是礼的补充。

孔子说的话,主要是针对平民学生的,所以通俗易懂,而且头头是道,逻辑严密,富有哲理,符合大众利益,虽然长期被【帝】王明拥暗反以及腐儒恶意篡改,但是一般人都能记住,而且已经融合在生活里,所以通过民间流传至今。

如果没有历代 帝 王的干扰和破坏,孔子的道将广行天下。可惜,事与愿违。中国历代行的是秦 政 制。秦 政 制最反对的就是孔子的道(如爱民、仁政、廉耻等)。在历代 帝 王及其御用文人糟蹋下,孔子和他的学说早就被蹂躏得面目全非了。特别是在文 革,所有孔庙被摧毁,所有孔学书籍被焚烧,所有孔子塑像被砸烂、画像被焚烧,甚至孔子的坟墓也被挖开。孔子被鞭尸,然后被锉骨扬灰……孔子在天之灵惨遭荼毒。

在这种情况下,孔学还能广行天下吗?可悲的是:有人不以为耻,反而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孔学是在 暴 力下被摧残的,而不是如宵小说的是因为“腐朽落后”,瓜民因而跟着瞎起哄,其结果就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人心不古,是指失去古人的淳朴和善良。

孔学是对道的阐释,是孔子对伏羲《周易》的演绎。道在9700年前由伏羲著的《周易》提出。道是贯彻古今可以穿透历史的,只会与时俱进而不会过时。特别是孔子的智慧,是全人类取之不尽的宝库。

乌云逐渐散去。对于孔子来说,现在应是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了。

这一章是《论语》第一篇第1章,也是我的《新编<论语>详解》的第一篇第1章。 本章是整部《论语》的开张,分开是天时(对应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地利(对应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和(对应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个平台结构,合起就是人类在天地之间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总纲。

學而时習之,不亦說乎?

——學:第一层意思,从乂[yì],半宝盖表示房子,子表示人,上面两边表示左右手,中间两个乂是算筹,整个字表示拿着两个算筹进行校对和验证,对照圣人原有理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和检验;

——第二层意思,从爻(yao2),爻是由一阴一阳两个算筹组成卦符的基本符号,用来记录自然变化,表示人类学习和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也表示认知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

——谁學?要成为君子的人。學什么?學道。什么是君子?品德优秀学识渊博勇于为民众担当事业有成的人士。

——在文言文中,每个字都有着丰富的含义,但这也使得相应的理解往往很难把握,容易产生歧义和异意。

——仓颉造字时,本来想一字一义,避免混乱,但是需要很多字,一方面难记住,另方面需要很多龟甲、竹简,房子放不下。后来只好一字多义了,这样,文字纠纷就多了,因此孔子根据八卦。

——对于学习《论语》,特别要注重全面、准确地理解孔子思想。一个字、一句话的意思是根据上下文和文章总体宗旨决定的,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受历代大儒注解的影响而人云亦云。

——对文言文的把握,在方法上不能按照白话文那种西方式思维——首先假设文章的意义是如同细胞之于人体般由字符堆积起来,就如同西医对人体的概念,认为各器官是各自独立的。

——理解文言文必须首先要有整体意识,如同中医对人体的概念,所有器官是联系成整体的。比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要结合有教无类来考虑,断句应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是啊,高智力的聪明人要和低智力的愚笨人结交朋友,这是不能改变的。

上面说了學字,现在说这習字。習:是羽字下从日。羽:本意是一只拍动两翼的小鸟儿。羽加日,指的是小鸟儿在晴天里练飞。蓝天白云,雏鸟展翅,一幅多么生动的图画!

——这个習字,充满活力和朝气,如诗如画,包括了天地精华和所有生命的精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篆书误把日写成白,将错就错,一直流传下来。

——然而,简体字文字太简单了,变成“习”,原来蕴涵的意义也随之喪失了,变得索 然无味了,所以汉字简化要慎重,有的字宁愿不简化。

——學而習,就是认知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对照圣人原有理论,像小鸟儿试飞一样以蓬勃生机在现实社會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纠错进步,从而得到提高,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展乾坤。

——君子是从小人中培养的,小人就是普通民众;小人就像那练飞的雏鹰,君子就像那高空的雄鹰。学习圣人之道是小人能够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历代腐儒贬低小人,目的是制造人群分裂,从而分而治之。

其实,这三句话是一个整体,对整部《论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整个孔学的关键,是孔子讲道之始,也是学生学道之始。明白了这三句话,整部《论语》就豁然开朗了。整部《论语》是以道一以贯之的。

课堂上听老师讲道——闻道;在现实中观摩、实验和印证——见道;观察、了解和思考自然现象的过程——学道;通过反复观摩、实验和实践,才能总结出自然运行的规律,然后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道。

上述的次序是闻见学行,但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提高的过程。

当前,首先必须弄清楚《论语》究竟在说什么,澄清过去的所有误解。过去,腐儒将《论语》说成是教人做 官的敲门砖,有的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将《论语》说成帝 王治 國之术,这些都是误解。其实《论语》是一部一般人学习圣人之道修行自身,激励磨炼而成为君子的教科书,不是教人做 官,也不是治 國之术。

孔子志存高远,没有一般人想象的这么庸俗。

有人认为,单单孔学已经不能治世,必须在孔学、西学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政 治哲学理论。其实,孔学之意不重在治世,而重在道德教化。治世是道德教化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为之。

历史证明,凡是脱离实际,捣鼓什么治世良方的,都是闭门造车的乌托邦,必然是以主观意志代替自然规律,实践已经证明其贻害无穷。

因此,正本清源,还孔子的本来面目,是当前弘扬中國传统文化的要务,否则一切的赞誉或诋毁都毫无意义。

假如你要批判《论语》,那么首先要懂得《论语》,不懂《论语》而批判《论语》是无的放矢,曲解《论语》而批判《论语》是不学无术或居心不良。

当然,如果你要立志修身立德,成为终身行道的君子,那么当然也要不断研读弄懂《论语》了。

道家有人主张出世。出世是逃避矛盾,坐而论道。老子带头归隐,庄子宁愿像一只乌龟一样在泥浆里打滚,也不愿出来社會做点实际的事。

有的学道者终生住在道观里修行,青灯孤影,面壁沉思,或捣鼓什么长生不老的仙丹,几乎与世隔绝。

相对道家来说,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学习孔子思想,不仅对照古圣人理论,而且必须针对现实,以现实作参照。脱离了现实,没有担当,一切都是空话,这就是孔学的实践性,这是孔学与其它学派的本质区别。

有人说,孔子厚古薄今,怎么是积极入世的?其实通观整部《论语》中孔子的理论,研究的都是现实问题,即使提到古代圣贤,也是古为今用,更没有主张固守周制,而是主张变革。

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是指克服自己的错误和偏见,按照礼的规范回到道上来,而不是固执周礼。孔子认为周礼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损益而不能食古不化、生搬硬套。

这一章开宗明义阐明《论语》的宗旨——闻见学行道,并且以道一以贯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之论,何尝不是惊天地泣鬼神?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1.2人不知而不愠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學而时習之,不亦說乎?

——这句说的是天时。

——學:认知,校对;而:连词,承上继下,指學之后;學而習之,必然离不开时。时:古字旹,从之日,伺也。时包含两层意思:

(1)天时,道也,乃万事之本——所谓天时,即天道运行的规律,自然更替的时序。在人类社会,是指发展的实际形势、时局。
违反时势,或被动地跟随时势,不是君子所为;主动顺利地掌握和运用时势,是君子成功的前提条件。君子必须认识自然规律,主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君子得天时,是得行道之先机,即可运筹帷幄,稳操胜券。天时永远是第一位的,违反天时就是违反规律,必然失败。反观孟子胡说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在是本末倒置。

(2)时机,机会——學習到一定程度或者遇到适合实践的时机,就将所学习的知识和创造发明投入实践,所以有“學而时習之”。君子不是等待天赐良机,而是主动把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由此可见,所谓天时,是主动把握机会,天就会给你机会,天助自助者,因而做事顺利。

——習:实践;之:代指前面的學;說(shuo1):本意是言以(行)兑付——将思想、理论、创新学说付诸实践,言到做到,言行一致。古人一个“說”字就搞定理论和实践结合问题。后人却将言和行分开了,这是智慧退化的表现。“說”与“學而时習”的区别是:“說”之言,主要指的是自我创新出来的理论、學說,而“學而时習之”的學主要是學他人总结出来的理论、學說。

——不亦說乎: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验证是否合乎道从而得到提高吗?

——朱熹将“說”解释为“喜悦”显然否定了孔学的实践性,将其贬低为束之高阁的纯理论。

——君子必须主动因应和把握天时,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圣人经典理论在实践中验证,这样不也是同时将自己的创新理论放在实践中来验证从而得到提高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说的是地利。

——學而时習之,自己有所建树,传播开来,名闻遐迩,因而“有朋自远方来”

——有:通友,志向相同,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互助合作。 在《论语》里,友的共同志向就是同行圣人之道,将圣人之道修养身心,身体力行,再将圣人之道持续、扩展,发扬光大,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引申为百鸟朝凤,凤凰来仪。这里意思是友朋自远方来到,犹如凤凰来仪也。凤凰来仪——凤凰随乐声翩翩起舞,比喻高雅的文化、艺术通过潜移默化使民风优雅淳朴,平和而吉祥。

——有凤来仪之地,即人杰地灵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君子,就是人中之凤。朋在这里引申为与自己类似而相聚的人,不仅仅指同门,还包括所有遇到的能够进行思想交流的人。

——自:从;自远方来,从五湖四海来到;远方:遥远地方,指五湖四海。樂:yue4;各种不同樂器的五音八声相比协调而成樂,即不同声音协调和谐共鸣,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带来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和各种学术争鸣就像各种音樂一样相互印证、碰撞、协调而产生共鸣,犹如各种樂器奏成的交响樂。

——朱熹将樂解释为欣畅,那么孔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伟气概也就没有了。

——占据地利,创新学说,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朋友、同道同心协力,切磋研讨,这种思想的共鸣不也如同五音八声樂之协调和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说的是人和。

——杨钱二师的解释都把“知”当成知道,又将“愠”解释为怨恨。窃以为杨、钱两师受朱熹误导,对“人不知而不愠”都注解错了。

——人:是指缺乏智慧需要教化的人;知:通智,智慧;愠:郁闷、闭塞、蒙昧。人不知:人没有智慧。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愠:有两种声调,第一种发yun4音,表示生气、愤怒;这里发yun2音,郁结、蒙塞的意思。

——《孔子家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此诗为舜南游时所作。《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载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大意:“南风徐徐,如熏如浴,可以清除我子民的酷热,消解心中烦闷郁结;南风吹得正合时宜,可以赋给我子民财富。”

——其中的愠就是发yun2音,解释为烦闷、郁结、闭塞,引申为愚昧、不智,而这里的不愠,就是本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不愠:是使之不愠的意思,之是指“人不知”里的人。

——愠的根源在于不知。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國家、一个世界,如果由不知的人组成,那么就要生出郁结来。

——对于社會来说,一个最重要的检测标准就是不愠,即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人不知而不愠:使人由没有智慧的野蛮状态转变成为没有蒙昧的文明世界。

——不亦君子乎: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朱熹的曲解将孔学启蒙教化民众的远大理想贬低为个人恩怨了。

——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使社会由蒙昧通过教化、改造、转变成为昌明、繁荣,实现人和,最终达到大同世界,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本章孔子通过阐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分别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平台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包括理论、实践以及各种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将人不知的世界教化成为人不愠的世界。同时,孔子将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方法从个人(學而時習之)到团队(有朋自远方来)最后扩展到社会(人不知而不愠),从而使效果实现最大化。

本章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文:

孔子说:“把握天时,研读圣人的理论、学说,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经典在实践中印证,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印证和提高吗?

“占据地利,与各方朋友同心协力,切磋研讨,各种思想相互碰撞而产生共鸣,不也如同五声八音樂之和谐吗?

“营造人和,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这样做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1.3大道无言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17.19》)

杨伯峻: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道:“您假若不说话,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道:“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钱穆: 先生说:“我想不再有所言说了。”子贡说:“夫子不再有所言说,教小子们何从传述呀!”先生说:“天说些什么呢?春、夏、秋、冬四时在行,飞潜动植百物在生,天说些什么呢?”

详解:

一般人以为,是老子最先提出道的,其实不然。那么是谁呢?是伏羲。伏羲在中国最早的经典哲学著作《易》里就提出了道。

《易》也称《周易》,是专门论述道的。 “文”是指最初的象形符号;“字”是将“文”演绎成为音形意体系。

伏羲八卦称之为“古文”。最古老的“天”文就是乾卦、“地”文就是坤卦、“雷”文就是震卦......“文”还具有修身行道文化的内涵。

有人以为《周易》是周文王写的,所以叫《周易》。其实周是周期的周,不是周文王的周。“易”是变化,“周易”是周期变化规律。

伏羲是用“文”写《周易》的,而周文王是将伏羲的《周易》的“文”演绎成“字”,后来再由孔子修定为《易传》。

老子只是用《周易》的道来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而已。

自然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在中國文化里,道就是天。人们常说天意难违,天意不可违。天意指的就是道。道是不可违的。

《水浒传》里,宋江一伙说“替天行道”,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天行道。如果宋江能够替天行道,那么谁敢保证他不会胡作非为?如果他胡作非为,天还可以惩罚他吗?如果不能,他比天还大吗?如果能,又如何替天行道呢?

历代的天子,也只能做天的“儿子“,一切还是要听天的,也不敢说替天行道。哪个天子违背了天意,也要被上天惩罚。

宋江又没有三头六臂,吹什么牛B?其实,宋江一伙所谓的替天行道、劫富济贫,无非不是为了不必劳动,又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要过上这样痛快的日子,那么只有走杀人越货暴力血腥这条路了。

历史上所有土匪强盗都是这么干的。他们是替天行道吗?

当然,每个人对道的运用都有不同的理解:老子的用道是无为而治;庄子的用道是逍遥自在;孔子的用道是践行仁爱;而宋江的用“道”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各种用“道” 摆在一起,就可以评判优劣了。

道可以运用不同,但只有《周易》的道才是正宗。有人误以为孔子50岁才学《易》,因而孔子不得道。其实整部《论语》里孔子的言论都是《易》的运用和发挥。

孔子在上课时就经常解说《易》,他在讲解“艮卦”时就指出“君子司不出其位。”能说孔子年轻时没有学《易》吗?如果孔子不得道,能有这么高的境界和成就吗?

大道至简。孔子的道才是正宗的道,孔子在《系辞》里说:“一阴一阳之为道”,简接说明道出于《易》也。

道就是自然规律。孔子的用道,就是道德教化和承担。

有一条要记住,评判真理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人类的最高利益。孔子的道是符合人类的最高利益的,所以风靡世界,被誉为圣人。

在自然界,有高山,就有深海,不可能万物齐高,有严寒,就有酷暑,不可能到处都是春天。

在人类社会,也不可能人人平等,必然有贫富差异。贫富差异就是天意,保护私有财产就是顺从天意。如果谁富就打倒谁,那么谁还敢做老板?没人做老板,穷人去哪里打工?个个窝在家里,就等天上掉馅饼?多吃点大头菜,做做白日梦是可以的。

如果大家一齐贫穷,就可能像孙二娘那样用人肉做馒头了。

劫富济贫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这显然是逆天的。若要顺天意,就应该让更多的人成为富人。

再富的人都要消费,只要一消费,就拉动经济发展,也就回馈到社会了。如果他不消费,那么财富就在世界上,你也有一份。如果國家有宽松环境,说不定你就致富了,赚个老板当当,不是很爽吗?

社会上只要富人多了,就有更多富人纳税,提高社会福利,这样才能真正济贫。

孔子可贵之处在于:虽然孔子承认人类存在各种差别,但是不能以这些差别作为选择标准,而应该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这便是人类社会的道,也就是孔子倡导的仁德。

可能有人会说:“征税不就是劫富济贫吗?”这里关键在“刼”字——刼是抢劫,是暴力,是强迫,而征税是契约行为。你认为征税不合理,可以不干,没有收入就不用交税,没人强迫你去赚钱的。

人类要遵循的主要有三个天意:

第一个天意是施仁政。背离道的政权是暴政。实行暴政的秦朝只有15年。不仅秦始皇开创的帝业被颠覆,而且连秦始皇的嬴氏也被灭全族,漏网之鱼也都纷纷改姓。
秦后中国历朝历代为什么总是不能长远,就因为不在道上,违背天意,不符合自然规则。

第二个天意是现代人类发展不能太快,要悠着点,欲速则不达。太快必然发生经济危机和环境污染,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败坏道德、恶化生存环境,人类反受其害。

第三个天意是科技不可乱用,一切必须遵循伦理道德。特别是核能,凡是使用核能,不管用于战争还是和平,最终都会灭绝人类——或灭绝于核战争,或灭绝于核污染。

替天行道固然不对,天人合一也是错误的。人只有依天道而行,而不可能天人合一。如果天人合一了,那么人不变成天了吗?

所以只能是天人相应。天人相应不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听天由命”,而是人主动地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自觉地按照规律办事,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被动,也不僭越。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41章》)——这是老子关于道的描述。

大白:非常洁白;若:选择,引申为对比;辱:黑;大白若辱:与黑对比才能显出洁白;大:广大;方:宽阔;大方:广大宽阔;隅:城墙;无隅:没有围墙,引申为没有边界;器:人造物体;大器:巨大器具,引申为伟大事业;大器晚成:完成行道的伟大事业需要足够的时间。大音希声:巨大的声响但是听不到;大象无形:巨大景象但是看不见。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道是洁白的,它必须与黑对比才能显示;如果道辽阔宽广,必然没有边界;要在践行道的事业上取得成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道发出巨大声音但是听不到;道有巨大景象但是看不见。

在这里,孔子以天无言来比喻大道无言,与老子论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更加具体,更加形象。

孔子在这一章,就是通过动植物按照一年四季有规律的周期变化来说明道的奥妙——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虽然大道无言,但是以其对世界的排布显示威力,使万物都能循道而行。

子曰:“予欲无言。”

——予:我;欲:想;言:从丶从一从二从口,指有条理的阐述。言不是一般的说话,而是阐述思想、理论,这里特指说道。无言:不再说道;如果像杨、钱解释的“说话、言说”就不通了,难道孔子不再说话了吗?而不再说道是可以的。

——杨、钱解释来自朱熹,这里可以看出朱熹在装糊涂,目的是隐去“道”,使孔学成为无道的胡说。朱熹将无言解释为不说话,是在污赖孔子言而无信,因为孔子总是要说话的。

——孔子说:“我想不再说道了。”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孔子,老师;如:如果;则:那么;小子:我们学生;何:如何;述:循也——《说文》,遵循;焉:呢;

——子贡说:“老师如果不再说道,那么我们遵循什么呢?”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请注意,根据上下文,在“天何言哉”前面应该加上“述天焉(遵循天道啊)!”原文因其意不言自明,故省略,今人悟性稍逊,翻译时应补上。

——何:什么;言:说;哉:吗;四时:四季;行:运行;百物:指各种各样动植物;生:生息繁衍;

——孔子说:“遵循天道啊!天说什么了吗?四季在运行,动植物在生息繁衍,天说了什么吗?”

孔子开头就说:“予欲无言。”是为了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欲擒故纵。他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大道无言,万物循之。

孔子的意思是说:过去我说的这么多,都是在传道布道,而你们却当作耳边风,我也不想再说了;在天的面前,我说得再多也相形见绌。你们只要看看天是如何运行的,动植物是如何遵循天道的,一切奥妙都在其中了。

你们要遵循的不是我,而是天道啊。

天是至高无上的,道也是至高无上的。

这一章孔子通过以天来比喻道——大道无言,充分证明孔子是精通《易》的,而且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从学生笔记的《论语》分析,孔子是在30岁前精通《易》以后才招收学生授道传道解惑的,否则会有人跟他学习道吗?

这章孔子通过以天比喻道,使学生明白大道无言,万物循之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像伏羲那样善于观察自然,发现自然运行规律,然后依道而行,才能成功。

断句如下: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白话文:

孔子说:“我想不再说道了。”

子贡说:“老师如果不再说道,那么我们遵循什么呢?”

孔子说:“遵循天道啊!天说什么了吗?四季在运行,动植物在生息繁衍,天说了什么吗?”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1.4唯道为大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8.19》)

杨伯峻:孔子说:“尧真是了不得呀!真高大得很呀!只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够学习天。他的恩惠真是广博呀!老百姓简直不知道怎样称赞他。他的功绩实在太崇高了,他的礼仪制度也真够美好了!”

钱穆:先生说:“伟大呀!像尧的为君呀!高大呀!只有天能那么高大,只有尧可与天相似,同一准则了。广大呀!民众没有什么可以指别称说于他的了。高大呀!那时的成功呀!光明呀!那时的一切文章呀!”

详解:

有人认为现在提“历史上历代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对孔子学说的肆意篡改和糟蹋”是违背了孔子的中庸思想,統 治者與被統 治者的对立正是孔子极力反对的,这是“一分为二矛盾对立”极端思想的产物,如果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审视历史,就会陷入非黑即白非正即邪的怪圈之中难以自拔。统治者也不是铁板一块,秦始皇和隋炀帝并不能代表唐太宗和隋文帝。

其实“历史上历代統 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对孔子学说的肆意篡改和糟蹋……統 治者與被統 治者的對立”是既定的歷史事實,是任何人改變不了的,也不會因为出了唐太宗和隋文帝而改变,这只是程度轻重上有不同,而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这是因为当國 家政 權由周朝的分封制转变秦始皇式帝 王專 制后成为一人独大,權力過分集中,又不受制約,而權力是最强腐蚀剂,任何人都经不起腐蚀。

年轻时李世民为了奪取最高權 力,发动玄武门政變,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满门抄斩,寸草不留,以武力要胁李渊交出皇權,已是不孝不悌,残忍至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了帝 位完全没有道德底线,给后人开了个坏头,以后宫庭内互相殘杀层出不穷,使最高權力机关成为絞肉機。

晚年的李世民照样逃不掉權力的腐蚀,暴露本性,声色犬马,追求长生,服食丹药,结果中丹药之毒而死。这就说明,統 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是不可能遵行孔学的,而“統 治者与被統 治者的对立”也是由統 治者對被統 治者的壓迫和剝奪造成的。虽然也有处于缓和时期,如汉朝、唐朝、宋朝的初期,但是不能抗拒權力的腐蚀,往往在中后期因政 治腐 败而变得风雨飘摇。

所谓中庸,是按照中道而行的意思,執 政者循道而行称为中庸,过之和不及称为无道。孔子对卫灵公沉迷色相和阳虎的乱 政、暴 政称为无道。可见中庸不是无原则地和稀泥。

孔子思想,其核心是道。道起源于伏羲的《周易》,继承于尧舜,发扬于商周。孔子以道一以贯之,形成系统,成为中华文化之干。

孔子专门研究了尧舜等先贤对道的传承和践行,特别推崇尧帝。

这一章,就是孔子以感叹诗的形式赞美尧帝的,因为尧帝始终遵循天道,品德高尚,以身作则,勤政爱民,建功立业,制定了公序良俗、典章制度,成为千秋万代道德的楷模。

杨钱二师将这一章充满激情的诗篇当成一般的聊天形式,根本没有突出孔子内心对尧的真诚崇拜之情,特别是第一句断句,将尧放在后面,实际上就将其贬低了。

正确断句应该是:“大哉尧!”这是“尧大哉”的倒装句式,突出了尧这个人物的高大形象。这不是孤例,在《论语·八佾3.4》就有“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一章以诗的格式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

大哉尧!
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

焕乎!
其有文章!

大哉尧!之为君也!
——开头一句是“尧大哉”的倒装句式。尧:(约前2377—前2259年,)中國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大哉:伟大啊!之:代指前面的尧;为:尧的治理作为。

——他命羲和测定历法,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大力发展农业,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开民主之先风。

—— 君:修行端正,品德高尚,功业昭著的典范式人士。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巍巍:高山状,形容品德;乎:赞叹词;唯:唯一,尊崇;天:比喻道;为:以~为;大:至高无上;唯天为大:尊崇道以道为至高无上;则:动词,以~为准则;之:代指道;“唯尧则之”是“尧之唯则”的倒装句式,即尧以道为唯一准则。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荡荡乎:大海貌,形容胸怀;民:民众;无能:无法;名:形容;焉,代词,指尧的胸怀。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巍巍乎:巍峨啊;其:代指尧;有:表示大、多;成:建立起;功:功业,绵绵功绩恩泽后世。

焕乎!其有文章!
——焕:光亮,鲜明,绚丽;其:代指尧帝;有:丰富;文:典章制度;章:通假彰,彰显;文章:昭彰雅化,富有文采,民风敦厚淳朴。

本章孔子通过赞美尧帝,表达了唯道为大的思想。

白话文:

孔子感叹道:

尧!伟大啊!
千古一君!
千秋万代的典范。
发展农耕,仁政爱民!

崇高啊!
那矗立的高山是尧的品德,
他尊崇至高无上的道,
以道为唯一准则!

浩大啊!
尧的胸怀就像那宽阔的大海!
民众对他纷纷赞美,
却无法形容他的关爱!

巍峨啊!
尧建立的丰功伟绩!
犹如山脉一样,
绵绵深恩润泽后世!

绚丽啊!
尧的道德教化典章制度,
昭彰雅化,富有文采,
民风又是多么敦厚淳朴!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1.5持道始终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子曰:“朝闻道,夕 死 可矣!”(《论语·里仁4.8》)

杨伯峻: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 死 去,都可以。”

钱穆:先生說:“人若在朝上得聞道,即便夕間 死 ,也得了。”

详解:

这一章承接1.3《大道无言》和上章《唯道为大》的脉络,前两章解决了什么是道的问题。

道是抽象的,因此孔子借具体的天、天意、天命、天道等来表示道。

本章解决如何坚持行道的问题,孔子又用具体的朝夕和 死 来比喻抽象的持道始终。

因为道由圣人伏羲首先发现,后经黄帝、周文王、孔子等圣人演绎,特别是由孔子编写《易传(十翼)》完善地保留、继承了伏羲的《易》道 ,所以又称道为圣人之道。

然而,这句简单的话,却被腐儒解释成“早上闻道,晚上 死 了也值得”之类莫名其妙的玩意儿。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请问:既然闻道就 死 是值得的,为什么要等到晚上 死?闻道即 死 不是更爽吗?上午中午干什么去了?如果在上午中午 死 去,那还值得不?非要晚上 死 吗?

这些解释流传千年,却无人质疑,个个呆若木鸡,真把《论语》当儿戏,将孔子当傻缺了,这明显是和孔学、《论语》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由于古文都没有标点,因此断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断句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随心所欲吗?不能。可以按照字面望文生义吗?也不能。
正确的方法应该依照孔子的原意来断句。孔子原意是有迹可寻的,因为孔子的思想是以道一以贯之的,不可能自相矛盾。

有人以为,古文没有标点,后人可以随便断句,各取所需,又有人以为古文没有一定意思,完全是垃圾,这些都是错误的。

原来的断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错在哪里?错在把“【死】”真当【死】将《论语》给搞【死】了,又把“朝、夕”真当早、晚,将孔子的博大精深的圣人之道萎缩成为渺小的个人私道,继而将孔子个人的直面担当弱化成为为了个人心灵的满足,最后将孔子振聋发聩的经典之论做成了庸俗的心灵鸡汤。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朱熹的意思是:如果能够闻道,即使在朝夕这么短的时间内【死】去,也没有遗恨了。

于 丹将孔子思想的真谛简单归结为“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就完全否定了孔学“道”的精髓。

这就是古往今来腐儒们的拿手好戏——古有朱熹,今有于 丹。

旧式断句就错在这里。所以断句和理解起码要在孔子心胸境界的高度上,不在这个高度上,就是贬低了孔子,那还不如不解释。

朱熹如此乱解,千古以来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正确断句应该是: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喻抵千言。朝:一日之始,比喻一段时间的开始;闻:接受到,以耳朵、鼻子等器官接受信息,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首先要闻其道,再见其道。道不闻不见,则无由学与行。

——道:自然规律;夕:一日之终。比喻一段时间的终结;“朝、夕”不是指早晨、晚上,是比喻手法,代表了时间上的开始到最后,空间上的由近到远,社会上由此及彼。可:可以。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就是从闻道始就坚持道,至【死】不变的意思。

——【死】:也不是指生命终结,而是比喻固守,坚持到底,一以贯之;固守,就是直面担当。

——朝闻道夕【死】,光闻道而不“【死】(固守)”,是不能行圣人之道的。历史上的腐儒们,一般通病是光闻道不“【死】”,更可恶的是迎合【帝】王心意,曲解《论语》以售其奸,打着“孔旗”反孔子,贻害中华。

——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听孔子说话,关键在神会,靠的是悟性,往往意在言外,所以要多个心眼,千万不要【死】脑袋一根筋。

——如果“【死】”是【死】去的意思,“朝、夕”是从早到晚一个白天的意思,孔子闻道后也只有一昼时间就【死】了,那么他闻道还有什么意义?难道闻道不是为了行道吗?行道一昼就完了吗?

——可见这样的解释与孔子思想格格不入。按说进士出身的朱熹不至于这样愚蠢,只能说明他假装糊涂,别有用心。

——从闻其道开始,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一以贯之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大同世界而不动摇,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

要做到这一条并不容易。道在人类社会体现为仁,代表人类最高利益。仁是施爱于人,不分彼此,不分等级,意味着勇于担当,敢于付出,不惜牺牲,持道以恒,以维护人类最高利益,而不是心血来潮,一时的兴趣。

这就是孔子关于终身固守于道之理念在本章的阐述。

如今社会盛行玩世不恭。特别是年轻人,在道德修养方面,在正确道路征途上,少有坚持到底的,多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甚而一曝十寒。

没有【死】守精神,又如何能够修得正果?有人认为这样难以操作,其实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孔子以朝夕和【死】作比喻,来说明自始至终【死】守圣人之道的重要性——持道始终,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

孔学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而且一以贯之的整体,是不允许阉割篡改胡乱解释的。孔子的原意是什么,就应解释成什么,这才叫做正本清源。

如果偷心不【死】,不走心,不用心,就不能坚持下去。或受诱惑,或困于名利,或囿于己见,是不可能终身行圣人之道的。只有自闻道始,持道以恒,一以贯之,才能成功。

最近有个网友说:“赞同你的某些观点,尊重你的研究成果。孔子思想的确需要重新整理,但要扣紧孔子的核心思想——中庸,也就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董仲舒和朱熹在弘扬孔子思想上的作用毋庸置疑,不能将他们归于反孔队伍,他们的人品也值得肯定,他们的错误只是对《论语》某些章节的理解有误,并非图谋不轨蓄意为之,至于他们的解读被人利用不是他们的过错,从道德与人品上否定他们就是走了极端。此外你说‘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对孔子学说的肆意篡改和糟蹋’这就违背了孔子的中庸思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立正是孔子极力反对的,这是‘一分为二矛盾对立’极端思想的产物,如果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审视历史,就会陷入非黑即白非正即邪的怪圈之中难以自拔。统治者不是如你想的那样铁板一块,秦始皇和隋炀帝并不能代表唐太宗和隋文帝,还望你三思。”

我对这个网友之论不敢苟同。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依道而行,中庸就是按照中道而行,中心是实践,而不是什么离开道的“不偏不倚不走极端”。

董仲舒和朱熹在弘扬孔子思想上的作用总体上是负面的,他俩阉割了孔子依道而行的核心思想,他们是被 帝 王招安后为 帝 王出谋献策,因此成为将孔学篡改成外儒内法的帮凶。

从他们装糊涂故意曲解篡改孔学,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严重损害等重大事件中证明他们的人品是恶劣的。

朱熹对《论语》的曲解,对于进士级大儒是不可能犯的低级错误,除了故意没有其它解释。其实他们是处心积虑迎合 帝 王需要的,目的是得到 帝 王赏识谋个一官半职和“青史留名”。

他们以不择手段歪曲孔学而效忠 帝 王的行为,因而自我否定自己的道德与人品。只能说他们自己走了极端,已经不在道上了。

“历史上历代统 治 者及其御用文人对孔子学说的肆意篡改和糟蹋”是既定历史事实。孔子反对的是统 治 者漠视被统 治 者的权益,只有统 治 者尊重被统 治 者,真心为被统 治 者谋求福祉,才能避免统 治 者与被统 治 者的对立。

这才是孔子依道而行的核心思想,也只有这样做才是中庸。

在历史上唐太宗如凤毛麟角,且不说他弑兄杀弟篡夺父亲 帝 位之残忍,即便他有些政绩,也是吸取前朝无道败亡的教训不受腐儒影响才取得的,其中也是发挥了孔学的作用,遵循了自然规律。

晚年的李世民照样逃不掉 權 力的腐蚀,暴露本性,声色犬马,追求长生,服食丹药。

李世民对印度方士的到来十分欢喜,厚礼相待,请至金飚门宫内配制丹药。还命兵部尚书崔敦礼率一批人马,协助古印度方士炼丹,结果中丹药之毒而【死】。

唐朝最后传至唐懿宗与唐僖宗,这两个是著名的无道昏君,完全背离圣人之道,政 治腐败发展到了顶峰,加上赋役繁重,激起民愤,终于灭 亡,这就是不能持道始终的结果。

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朝闻道夕 死,可矣!”

白话文:

孔子说:“君子从闻圣人之道开始,自始至终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此道之行,直到成就不愠的大同世界而不动摇,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老装13犯李贽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李贽知道皇帝行的是秦政,为了迎合皇上,他赞扬第一暴君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又称篡夺皇权既淫乱又暴虐的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可见其政治取向是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的法家,目的是巴结皇上。

秦政和法家与孔学形同水火,皇家对孔学不能见容于世,必欲灭之而后快,这就决定李贽是个反孔小丑。

李贽徒有虚名,其实不学无术,孔儒不分。中国传统文化,孔学是精华,儒学是糟粕。李贽利用反儒的名义,将孔子也反掉了,从而从根本上扼杀了中 國傳統的文化,顛覆了中 國優秀的傳統道德。從李贄開始,中 國道統就開始直線下降,是對當時世界資本主義潮流的反動。其實他的主張已經被朝廷採用,朝廷為了掩人耳目才把他抓起來,並沒有 殺他,並且決定釋放他回福建老家,是他覺得無臉見家鄉父老而自 殺的。

李贽写的《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是他装B的证据: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作为一个“思想家”,却没能搞清楚词义的变迁。孔子那时候的“异端”和明朝的“异端”是同样的意思么?

那么孔子所说的“异端”是指当时反对孔子的一端,但绝对不是老子和佛教,而且孔子认为攻击异端是有害的,应该与异端和平共处,因为异端与本端互为存在的条件,没有异端,本端也不可能存在。

孔子曾经四次与老子一起探讨伏羲的《易》道,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友谊,况且两者的道同源于《易》,老子怎么可能是异端?

至于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才传到中国,东汉才正式由官方引入,先秦诸子并无佛一说。故孔子所说的“异端”怎么可能是佛?

可见李贽的B装大了,是个老装B犯了。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老装13犯李贽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李贽知道皇帝行的是秦政,为了迎合皇上,他赞扬第一暴君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又称篡夺皇权既淫乱又暴虐的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可见其政治取向是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的法家,目的是巴结皇上。

秦政和法家与孔学形同水火,皇家对孔学不能见容于世,必欲灭之而后快,这就决定李贽是个反孔小丑。

李贽徒有虚名,其实不学无术,孔儒不分。中国传统文化,孔学是精华,儒学是糟粕。李贽利用反儒的名义,将孔子也反掉了,从而从根本上扼杀了中 國傳統的文化,顛覆了中 國優秀的傳統道德。從李贄開始,中 國道統就開始直線下降,是對當時世界資本主義潮流的反動。其實他的主張已經被朝廷採用,朝廷為了掩人耳目才把他抓起來,並沒有 殺他,並且決定釋放他回福建老家,是他覺得無臉見家鄉父老而自 殺的。

李贽写的《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是他装B的证据: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作为一个“思想家”,却没能搞清楚词义的变迁。孔子那时候的“异端”和明朝的“异端”是同样的意思么?

那么孔子所说的“异端”是指当时反对孔子的一端,但绝对不是老子和佛教,而且孔子认为攻击异端是有害的,应该与异端和平共处,因为异端与本端互为存在的条件,没有异端,本端也不可能存在。

孔子曾经四次与老子一起探讨伏羲的《易》道,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友谊,况且两者的道同源于《易》,老子怎么可能是异端?

至于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才传到中国,东汉才正式由官方引入,先秦诸子并无佛一说。故孔子所说的“异端”怎么可能是佛?

可见李贽的B装大了,是个老装B犯了。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老装13犯李贽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李贽知道皇帝行的是秦政,为了迎合皇上,他赞扬第一暴君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又称篡夺皇权既淫乱又暴虐的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可见其政治取向是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的法家,目的是巴结皇上。

秦政和法家与孔学形同水火,皇家对孔学不能见容于世,必欲灭之而后快,这就决定李贽是个反孔小丑。

李贽徒有虚名,其实不学无术,孔儒不分。中国传统文化,孔学是精华,儒学是糟粕。李贽利用反儒的名义,将孔子也反掉了,从而从根本上扼杀了中 國傳統的文化,顛覆了中 國優秀的傳統道德。從李贄開始,中 國道統就開始直線下降,是對當時世界資本主義潮流的反動。其實他的主張已經被朝廷採用,朝廷為了掩人耳目才把他抓起來,並沒有 殺他,並且決定釋放他回福建老家,是他覺得無臉見家鄉父老而自 殺的。

李贽写的《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是他装B的证据: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作为一个“思想家”,却没能搞清楚词义的变迁。孔子那时候的“异端”和明朝的“异端”是同样的意思么?

那么孔子所说的“异端”是指当时反对孔子的一端,但绝对不是老子和佛教,而且孔子认为攻击异端是有害的,应该与异端和平共处,因为异端与本端互为存在的条件,没有异端,本端也不可能存在。

孔子曾经四次与老子一起探讨伏羲的《易》道,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友谊,况且两者的道同源于《易》,老子怎么可能是异端?

至于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才传到中国,东汉才正式由官方引入,先秦诸子并无佛一说。故孔子所说的“异端”怎么可能是佛?

可见李贽的B装大了,是个老装B犯了。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道与易的渊源

从已有的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看,中华文明始于9700年前的伏羲,伏羲追踪大雁迁移寻得天地秘密而作《易》,创作了八卦。

华夏文明至黄帝已趋兴盛。为了补充完善《易》,黄帝在战胜蚩尤后带着部队又追踪大雁,再一次演绎《易》。使其逐步发展和完善。

在商朝末年,为了战胜荒淫无道的商纣王,文王第三次演绎《易》,将其运用到为周朝建立基业上,因而为战胜商纣王打下坚实的基础。

春秋时期,《易》的思想广泛传播。这时出现两个杰出人物。

一个是老子,老子研读《易》后写下《道德经》,老子之书在许多地方与《周易》相合。其中尤其关于“道”的思想,源远流长,世代相袭。老子承继了由《易》所开启的有关“道”的思想。宋代学者邵雍曾指出:“老子知《易》之本。”以此说明道家与《易》早有密切关系。

魏源把这一点说得很透彻:“老子道,太古道;书,太古书也……老氏书赅古今,通上下。上焉者,羲皇、关尹治之以明道。”指出了老子思想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因此弄明白《易》是理解老子《道德经》的基础。

另一个是孔子。孔子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曾经四次到老子处和老子共同探讨《易》道。孔子写了《十翼》,第四次演绎《易》,使其臻于完美,直到今天仍然无人可以超越,所以怀疑《十翼》出于他人之手是无稽之谈——还有谁的水平高于孔子?

孔子《十翼·系辞传》谈及“道”处有二:一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二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是对《老子》42章万物生成论的一个概括。有关道和器的问题,在《老子》书中已经隐约提出,马王堆帛书《老子》有云:“道生之……而器成之(在今本51章)”,可见老子与孔子之间是相通的。

有人说道超越《易》,也是醉了——《易》是道之源,道是流,流怎么可能超越源?那流不成逆流了吗?

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老、孔时代,形成了道学易、孔学易及术家(卜筮)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书,《易》以卜筮之书独存,然《易》学至此盛极而衰。三支易学的这一总趋势,到先秦以下乃由隐而显:透过淮南子,道家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孔学易被儒家篡改而名存实亡,流传于世的成了儒家“易”,致使今人孔儒不分,令人不禁扼腕叹惜。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老装13犯李贽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李贽知道皇帝行的是秦政,为了迎合皇上,他赞扬第一暴君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又称篡夺皇权既淫乱又暴虐的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可见其政治取向是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的法家,目的是巴结皇上。

秦政和法家与孔学形同水火,皇家对孔学不能见容于世,必欲灭之而后快,这就决定李贽是个反孔小丑。在文 革,李贽又成为批 林批孔的武器。

李贽徒有虚名,其实不学无术,孔儒不分。中国传统文化,孔学是精华,儒学是糟粕。李贽利用反儒的名义,将孔子也反掉了,从而从根本上扼杀了中 國傳統的文化,顛覆了中 國優秀的傳統道德。從李贄開始,中 國道統就開始直線下降,是對當時世界資本主義潮流的反動。其實他的主張已經被朝廷採用,朝廷為了掩人耳目才把他抓起來,並沒有 殺他,並且決定釋放他回福建老家,是他覺得無臉見家鄉父老而自 殺的。

李贽写的《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是他装B的证据: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作为一个“思想家”,却没能搞清楚词义的变迁。孔子那时候的“异端”和明朝的“异端”是同样的意思么?

那么孔子所说的“异端”是指当时反对孔子的一端,但绝对不是老子和佛教,而且孔子认为攻击异端是有害的,应该与异端和平共处,因为异端与本端互为存在的条件,没有异端,本端也不可能存在。

孔子曾经四次与老子一起探讨伏羲的《易》道,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友谊,况且两者的道同源于《易》,老子怎么可能是异端?

至于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才传到中国,东汉才正式由官方引入,先秦诸子并无佛一说。故孔子所说的“异端”怎么可能是佛?

可见李贽的B装大了,是个老装B犯了。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不抵抗吖 2019-01-30 07:23:20
儒家的非礼勿言,导致记录历史按自己的观点记录,把自己想说的充分发挥,不想说的尽可能回避。
这事实上,也属于一种说谎。
如很多老人告诉你一件事,他习惯于只是按自己的观点,选择性地告诉你他想告诉你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而不是客观地告诉你事情的整个经过、过程,让你自己去判断。
儒家思想,导致中国人习惯于说谎,让中国人成为了一个说谎的民族,乃至于产生大量的岳不群。
-----------------------------
这里研究孔学,不研究儒家。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不抵抗吖 2019-01-30 07:23:20
儒家的非礼勿言,导致记录历史按自己的观点记录,把自己想说的充分发挥,不想说的尽可能回避。
这事实上,也属于一种说谎。
如很多老人告诉你一件事,他习惯于只是按自己的观点,选择性地告诉你他想告诉你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而不是客观地告诉你事情的整个经过、过程,让你自己去判断。
儒家思想,导致中国人习惯于说谎,让中国人成为了一个说谎的民族,乃至于产生大量的岳不群。
-----------------------------
这里研究孔学,不研究儒家。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不抵抗吖 2019-01-30 07:51:29
儒家思想最大的问题,在于承认不平等。
它导致其弘扬的道德观,在几千年之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不符合,乃至于动摇了根基。
这就要求儒家必须对自己的逻辑进行全面的修正,必须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委身于大众队伍中求同,让自己与大家平等,而不是以教师爷自居。
这点在教育上表现尤为突出,老师高高在上,把学生当成崇拜者,而不认为学生与老师应该是平等的。唯有平等,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才不会把自己的......
-----------------------------
这里研究孔学,不研究儒家。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19-02-12 08:40:03
@拾月金秋 2019-01-30 12:14:26
中国百家争鸣,,,楼主知道几家啊
-----------------------------
这里研究孔学,不研究其他。

楼主:侯衍锋

字数:51897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9-01-23 03:09:14

更新时间:2019-02-12 08:40:03

评论数:7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