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灯火世界:渭岱金红话元宵

灯火世界:渭岱金红话元宵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张灯结彩话元宵。
灯火辉煌正月天,赏花灯来猜灯谜,华灯初上日,天涯共此时。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世美堂灯
张岱
儿时跨苍头颈,犹及见王新建灯。灯皆贵重华美,珠灯料丝无论,即羊角灯亦描金细画,缨络罩之。悬灯百盏,尚须秉烛而行,大是闷人。余见《水浒传》“灯景诗”有云:“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已尽灯理。余谓灯不在多,总求一亮。余每放灯,必用如椽大烛,专令数人剪卸烬煤,故光迸重垣,无微不见。十年前,里人有李某者,为闽中二尹,抚台通凄其造灯,选雕佛匠,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灯成而抚台已物故,携归藏椟中。又十年许,知余好灯,举以相赠,余酬之五十金,十不当一,是为主灯。遂以烧珠、料丝、羊角、剔纱诸灯辅之。而友人有夏耳金者,剪彩为花,巧夺天工,罩以冰纱,有烟笼芍药之致。更用粗铁线界划规矩,匠意出样,剔纱为蜀锦,墁其界地,鲜艳出人。耳金岁供镇神,必造灯一盏,灯后,余每以善价购之。余一小侯善收藏,虽纸灯亦十年不得坏,故灯日富。叉从南京得赵士元夹纱屏及灯带数副,皆属鬼工,决非人力。灯宵,出其所有,便称胜事。鼓吹弦索,厮养臧获,皆能为之。

有苍头善制盆花,夏间以羊毛炼泥墩,高二尺许,筑“地涌金莲”,声同雷炮。花盖亩余,不用煞拍鼓铙,清吹唢呐应之,望花缓急为唢呐缓急,望花高下为唢呐高下。灯不演剧,则灯意不酣;然无队舞鼓吹,则灯焰不发。余敕小侯串元剧四五十本。演元剧四出,则队舞一回,鼓吹一回,弦索一回。其间浓淡、繁简、松实之妙,全在主人位置。使易人易地为之,自不能尔尔。故越中夸灯事之盛,必日“世美堂灯”。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磨,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精戏曲,明亡后不仕,贫困不堪,入山著书以终。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著述宏富,有《夜航船》《琅媛文集》《西湖梦寻》等。《陶庵梦忆》共八卷,卷首自序所谓:“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绍兴是灯火胜地,徐渭在金瓶梅里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的元宵节。张岱是灯艺大师,在红楼梦里面,也有大量的灯的身影。红楼梦里的大明角灯是什么样子?看这篇世美堂灯里的羊角灯就可知一二。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俺印象最深的灯,是《陶庵梦忆》里的呆灯。印象最深的呆人,则是贾宝玉。呆,痴也。呆灯,就是最大的灯。难道是特大孔明灯?有多大,俺却不知道。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灯谜对联这种上不了台面的玩意,据张岱在《徐文长逸稿序》说,是自徐渭开始,收入文集。金红、四声猿这种不入当时主流的小说杂剧,也是祖师爷徐渭开辟局面的。金瓶梅的功绩,就如青藤大写意画派,都是彪斌千秋的。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在俺印象里,汤圆这东西,是南方“舶来品”。俺这地儿人们是不会制作汤圆的。北方人过节吃的是白面饺子,油煮糕,糕是金黄色的,原料是“迷的”,是一种谷物,应该是糯米的一种,比小米粒大。小时候过正月十五,从商店买回成品汤圆,十分稀罕它。
但在金瓶梅和红楼梦里,汤圆、元宵、上元,都是常见的说法。徐渭和张岱对民间风俗方言都十分精通,善于运用。所以这两本书可以当做是江南风俗画来欣赏。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红楼梦里的元宵节,已经有人写出,十分精彩。为什么金瓶梅和红楼梦都是热衷于元宵节?因为元宵节热热闹闹,和灯也很有关。元宵谐音缘消,就如烟花昙花一现,精彩绚烂如过眼云烟,大有引发人生感慨的意味。

转载:

红楼梦里居然这样过元宵节
壹休蛤
“除了吃元宵还有什么? ”每到元宵节前,总会有人来问。 按老理,不到正月十五,年都不算过完。这天的热闹程度不亚于除夕,可惜现在开工日早,年初七大家都纷纷带着收拾也收拾不起来的心去上班了。正月十五也大多是草草过完, 吃一碗汤圆,朋友圈里晒一晒, 顶多吵一下汤圆的咸甜之争。
其实正月十五是有很多讲究的。 这天又叫灯节 ,赏花灯猜灯谜,小的时候我们还拉着兔子灯在弄堂里跑来跑去。这天还叫上元日, 辛弃疾的《青玉案.上元》讲的就是正月十五在看花灯时发生的故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在这种花灯满枝头的节日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情来得太突然,诗人必须用文字记录下来, 慢慢回味。所以有后人说元宵才是中国的情人节, 而不是七夕。这个太有争论, 其实让绿老师看来,对于古代女子来说, 每一个能出门游玩的日子都是情人节。因为只有这种时候才有机会遇到心上人,所以一年中元宵节是,清明节是、上巳节是,七夕其实还真不能算是, 这个有机会慢慢说 。
那正月十五到底该怎么过呢?让我们找个案例来看吧。按现在的说法贾家应该算大大KOL , 一部《红楼梦》就是他们的朋友圈, 看看他们是怎么过这个隆重的节日的。
《红楼梦》里一共写了三次元宵节。第一次在开篇第一回,元宵节英莲丢了。甄士隐家的女公子在看花灯的时候被家人弄丢了,于是若干年后就成了大观园里的香菱。 第二次是贾元春省亲。 贾家大小姐被加封贤德妃后能回家探亲了, 选的就是那年的正月十五。第三次是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那年贾府里人最齐全,除了贾家姐妹,还来了薛宝琴、邢岫烟。贾母开家宴庆元宵,各种习俗在这里都有一一呈现。
元宵只是一个环节, 家宴要摆就摆三轮
元宵节自然要吃元宵。从宋朝开始就有有了文字记载,《岁时广记》里都有提到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只是那时候叫做“浮圆子” ,慢慢才被称为元宵。如今江南一带还是叫“圆子”,或“汤圆”,做法和北方的元宵有区别。 元宵是在笸箩里滚出来的, 而汤圆是糯米团包出来的, 口感上更糯些。
红楼梦写的是清朝的事情, 虽然曹工用了很多明代影子做障眼法,但经考证从他的出身到各种历史线索, 都是清代的故事。 所以那会子的元宵节已经有了吃元宵的习俗。
话说那一年的贾府如同往常一样张灯结彩得过春节。 到了十五贾母摆宴请家人。一顿饭,一共上了三次菜,摆了三次盘,着实热闹。宴席摆在花厅,家人流动着端出菜肴来。 每次出来先给贾母过目,再送到各处, 谁喜欢什么就留下什么,按需分配 。这种规格加入了点现在酒会的意思,有服务生端着餐点和酒水饮料在其间服务,很高级。
第一轮菜肴上来后, 大家听戏取乐。 热闹了一会,就上元宵了。这时候贾母让戏歇一歇, 大家好专心致志得吃元宵,可见贾府里对这节令吃食的重视。还让家人给唱戏的孩子们送点滚汤滚菜的吃了再唱。
吃了元宵,第二轮摆盘是三更天,子时,也就是现在的11点到凌晨一点的的样子。 看起来, 贾母也真是会玩,身子骨又好, 熬夜喝酒那都不是事。夜凉了也不怕, 撤到暖阁里继续,那里有地炕暖和得很。贾母让人收掉每人面前的案几, 并两三张大桌子, 大家挤在一起, “又亲香,又暖和。”如此一调动, 之前的碗筷菜肴自然是不要了, 家人又摆一次盘, 重新添了果馔。
第三次是在尾声。放好爆竹 ,贾母说饿了。 看看,会吃会玩,这才是高手。
这会子备的点心大多是汤羹。咸的有鸭子肉粥, 甜的有红枣粥,这么细致还是被贾母嫌弃, 好在有杏仁茶, 老祖宗满意了。 为了这宵夜,家人再摆一次盘, 再上一轮菜,“撤去残席,外面另设上各种精致小菜。大家随便随意吃了些,用过漱口茶,方散。”
好了, 不止是酒过三巡, 这席面也得来过三遍, 宴才算结束。看看这架势, 元宵节的地位得有多重要。
赏花灯猜灯谜 元宵节的布置也得风雅
正月十五赏花灯是节日里重要的活动。如今的城隍庙还是有灯会的,戏文里也有很多唱到看花灯的故事。 有折黄梅戏叫《夫妻观灯》,唱的就是这出热闹, 夫妻俩梳妆打扮好,元宵节晚上过柏子桥进城看花灯。 东也是灯,西也是灯, 南也是灯来北也是灯,看的什么灯,从一数到十,十全十美满堂红。这看的是灯,问的是情, 秀的是恩爱。灯火阑珊处有的就是情和爱。
不过这种群体性事件也是很容易出现意外的。红楼开篇就写了甄士隐家的小厮霍启抱着女公子去看社火花灯。这社火就是灯会, 没想到人有三急, 因为要去撒尿,把娃就给丢了。 “霍启“ 就是祸起!于是就有了后面的种种, 最后兜兜转转, 英莲跟着薛呆子进了贾府,成了香菱,金陵十二钗副册里排第一。
当然对于荣国府来说, 是用不着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去凑热闹的。府内满挂各色佳灯,盏盏都是精品,足以秒杀所有的灯会。第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那个元宵是为迎接贾娘娘的,大观园里的所有陈设都是为了这个隆重的省亲活动。一进院内, 两边石栏上就是水晶玻璃各色风灯。正月里柳杏没有花叶,就用通草绸绫纸绢做成花叶粘于枝上,再配上灯,池中的荷花啦、凫鹭啦都是螺蚌羽毛之类做成,连船上也都系着精致花灯, 上上下下完全是个玻璃世界。 要知道, 玻璃是雍正年间才开始在中国使用的, 是个绝对的稀罕玩意。 小说中后面多次提到玻璃灯笼作为人物故事发展的线索,这是只有富贵人家才有的。
在五十三回的元宵, 那完全是贾母带着众人自娱自乐了。那天的摆设雅致精巧,摆出珍品缨珞十六扇,应该就是绣品屏风, 紫檀透雕嵌着绣着诗词的慧纹精品,贾府原有三件,给了皇上两件, 自己留了一份, 也就年节里才舍得摆出来赏玩。 那天还熏百合香,瓶中插“岁寒三友”、“玉堂富贵”。岁寒三友是松竹梅,玉堂富贵是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组合在一起,取个喜庆吉祥的寓意。花灯更是挂满屋里屋外。 两边大梁上,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窗上挂的是彩穗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最绝的是花厅里每一席前有一盏荷叶灯。荷叶是珐琅做的, 而且可以旋转, 插上红烛后,把光打到外面去,这样屋子里就格外亮堂。
有花灯还不够, 还要猜灯谜。 元春省亲那天有正经事,节没好好过,到了正月二十一宝钗生日大家热闹了一会。 后面又聚,大家照旧喝酒猜灯谜,元春制了灯谜,派小太监送了灯来。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爆竹。聚会的时候贾母让人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然后大家把灯谜粘在上面,贾政也来凑热闹猜了一会,还准备了一大堆的礼物讨好老太太。
灯谜可雅可俗。 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贾母下午坐着竹轿去看小辈们玩乐,让儿孙做点灯谜备着好节下用。大观园里的诗社成员们做了一堆四书上的,这最会揣摩领导心思的宝钗提议“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史湘云即兴来一枝《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这断尾巴的耍的猴笑翻一屋子人。
曹公的行文里字字都有玄机,灯谜里暗藏着贾府里人的命运,红学家们早已逐一掰谎,这里绿老师就不再多啰嗦了。大节下的我们也就看看图个热闹,自家里也好做点灯谜众乐乐一下。
赏画看戏放爆竹 击鼓行令春喜上眉梢
节日是重要的, 书上说到正月里学房中放年学,闺阁中忌针,却都是闲时,所以有大把时间玩乐。贾母是个会玩的人, 所以元宵节里很多游戏都是老太太想出来领着小辈们玩。姜是老的辣, 玩也是老的会玩。
赏画, 因为刘姥姥一句戏言,老太太就给四姑娘惜春安排了活,画张院子图,还得有人在上面行乐的, 不能光是房子样子。 画了小半年,到了年下贾母来催作业了, 要派用场的。 画要赏, 花也要赏。 宝玉采了妙玉处的红梅, 老太太也喜欢。有了红梅就有了元宵节击鼓传花的说头,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 一枝红梅传到谁手里, 谁就说个笑话。
贾母还喜欢听戏, 摆夜宴的时候定了一班小戏,席间还叫出自家养的唱戏孩子来上几段。戏班子唱的是《西楼·楼会》,这是清代剧作家袁于令做的本子,演的是解元于叔夜与西楼名妓穆素微的爱情故事。家里的唱戏孩子唱的《寻梦》、《下书》,一折《牡丹亭》,一折《西厢记》,老太太喜欢听点清淡的。 这里要多说两句, 那会子贾府里演的都是昆曲。 徽班进京是乾隆五十五年的事情, 曹公生在雍正年间,乾隆二十八年左右就回到太虚仙境去了,曹府鼎盛的时候是康熙爷健在,所以贾母听的绝对不会是京剧,也不可能是河北梆子。
有戏还不够, 宴席中间还来了两个说书先生给大家换换口味。看看人家这“春晚”的水准,那才叫演出新高度呢。女先生先来一段《凤求鸾》,才子佳人的故事给老太太当场掰了谎。 改对一套《将军令》 ,听个热闹。
贾府的元宵活动是在爆竹声中收尾的。 贾家是皇亲, 所以放的烟花爆竹也是各处的进贡之物。有满天星,有九龙入云,也有一声雷,飞天十响。放烟花的时候十分讲究, 还让小厮们在院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布局好了再放,更精巧些。
好了,到这按说是年也完了,节也完了,该是聋子放炮仗--散了,可人家并不是。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里,贾政猜完灯谜走后,大家又继续玩了一会,一直到漏下四鼓,也就是凌晨一点到三点的样子了。大家彻底完累了才散去。贾母说 :“我们安歇罢。明日还是节下,该当早起。明日晚间再玩罢。”
看到了吧, 正月十五是节, 正月二十一以后也是节, 反正正月里面都是节。忌开工,忌读书,忌针线剪刀。大家继续玩乐继续新年好。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从《红楼梦》看元宵民俗
郑学富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多次对元宵节的描写,涉及到节日的一些民俗。作者曹雪芹自幼生活在南京,对南京的民俗风情是了如指掌的,从他笔下大观园里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当然也可以看到老南京的影子。
大观园内绚丽的灯会
《红楼梦》在开篇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就两次写到了元宵节,文字很简短,却说出了元宵节的两个主要民俗,也就是过会和看社火花灯。过会是民间闹元宵习俗之一,人们扮演各式杂耍人员,边行进,边表演。我国幅员辽阔,民俗也不尽相同,但是各地过会习俗大同小异。社火是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猜灯谜等闹元宵活动的通称。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当然是放花灯,所以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民间百姓元宵节要上街看灯,富贵之家则在家中就可以自办灯会。《红楼梦》的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就描写了正值鼎盛之时的贾府元宵花灯是如何豪华奢侈。
被封为贤德妃的元春回家省亲,又正逢元宵佳节,成为贾府中喜上加喜的一大盛事。为此,贾府一掷千金来布置荣国府,仅“下苏州聘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和“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费用,就花掉五万两银子。府中大批量采购来的各式花灯数量之多,甚至需要“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整个荣国府装扮得花团锦簇:“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
曹雪芹借元春的所见所闻,描写了贾府绚丽的花灯世界。先还只是个供其更衣的院子,景象已是不凡:“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
待上舆进园再看,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不仅如此,下舆登舟游园,还有另一番壮观的景象:“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幔,桂楫兰桡,自不必说。”
等到了内岸再次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四字”。在世人眼中,贾府中的花灯铺天盖地、品种多样、琉璃珠光,令人叹为观止,显然是当得起“天仙宝境”这几个字的。就连见惯皇家气派的贾元春,看到园内外如此豪华,也“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在行宫内,元宵节的气氛更是浓郁:“但见庭燎烧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熊熊燃烧的火把、遍地鞭炮的纸屑、燃放的烟火似火树银花,此时置身荣国府就像在“太虚幻境”之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元春的叹息也为荣国府走向衰败埋下了伏笔。
元宵夜宴飘落的烟火
前一次元宵节以元春省亲为中心,所以除以灯来彰显贾府的“富贵荣华”外,其他过节习俗说的不多。对贾府元宵节的工笔细描出现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和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这里描写的贾府元宵家宴,虽没有元春省亲时的豪华气派,却充溢着几分亲情。
“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的点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名茶。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
尽管是家宴,但是陈设仍是富丽堂皇,所用之物也都是价值连城的精品。元宵花灯自然必不可少,虽然没有了上一次的浩大气势、豪华铺排,仍足以让大厅内灯火辉煌,耀人眼目。书中写道:“两边大梁上,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窗格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
贾母带着内眷们在大观园里饮酒,看戏,放炮仗,观烟火,热闹非凡,其乐融融,至深夜不散。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于是大伙玩起了击鼓传梅。一人击鼓,众人传花,鼓声止时,花在谁手,便要说笑话。
时至四更,凤姐儿笑道:“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贾母显然意犹未尽,于是吩咐道:“他提炮仗来,咱们也把烟火放了解解酒。”
这便又引出了元宵节的又一个重要的民俗“放烟火”。放烟火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每逢元宵节,都要施放烟火助兴。烟火射入高空后,先是五彩缤纷的光剂燃烧,继而是一个个随开随落的“降落伞”,烟火重叠,夜空锦绣团团,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里人们观赏的重头戏。
清代的烟火名目繁多,花色品种颇杂,贾府的烟火更是讲究,皆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巧,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花炮”。贾蓉带着小厮们在院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便“噼噼剥剥”放了起来。“外面一色一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的满天星,九龙入云,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碎小爆竹。”放烟火又使贾府临近尾声的元宵节掀起了一个高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聋子放炮仗——散了”,凤姐这句无意的笑话,却在暗示贾府这个大家庭也有散的时候,正应了第一回中癞头僧所念“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绚丽的烟火降落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繁盛一时的贾府已现衰败景象。曹雪芹对元宵节的描写,既有着民俗史料的价值,又推动了故事情节,可见匠心独运。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绍兴灯景是绍兴的一道靓丽风光。千百年来,引无数诗人墨客流连忘返。

读《绍兴灯景》
李尚飞
绍兴的灯景之所以被海内所夸,主要原因没有别的,就在于制作灯的材料极贱。竹贱、烛贱,灯也贱。正因为一切皆贱,所以家家都可以制作;也正因为贱,所以如果哪一家不能制作就引以为耻。这样,从四通八达的大道到陋巷妓院,没有不挂灯的,没有人布置棚的。棚的搭建是这样的:用两竿竹子搭成桥的形状,中间再横过一竿,然后挂上一盏玲珑剔透的雪灯,六个灯球。大街上像这样的棚子用百来计算,就是那些小巷也用十来计算。站在巷口回望巷里,灯是一个紧挨一个,密密叠叠,灯光鲜妍,如波流动,很是动人。十字街头搭上木棚后,挂一盏大灯,也就是俗称的“呆灯”,在上面题写上《四书》、《千家诗》的文字,或者写灯谜,让大家围绕在灯的周围来猜。寺院道观,则用木架作成柱灯和门额,写上“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的字样。佛像前面则用红纸做成荷花琉璃灯百盏,中间夹杂以佛塔形的连串成带的灯笼,灯火燃烧,火焰明亮。庙门前建置有高台,高台上的鼓吹整夜演奏。店肆市场比如横街、轩亭、会稽县西桥一带,街巷事先商定好,所以那儿的灯火更盛。同时,还在那儿的地面上斗狮子灯,音乐声中,放起烟火,人们都拥挤着去看。小街曲巷有空地的地方,则跳大头和尚,敲锣打鼓,处处都有人围观。城中的妇女大多结伴步行,往最热闹的地方去看灯;不去的,无论是大家还是小户人家的妇女,都坐在门前吃瓜子、糖豆、观看往来的游人,一直到午夜才散。乡村里的夫妇们在白天进城,感到新鲜的时候,指指点点,东奔西走,他们把这叫“钻灯棚”,又叫“走灯桥”。天晴的时候,每天都是这样。
万历年间,张岱的父叔辈们曾在龙山放灯,称为一时的盛事,后来就有仿效张家放灯的。过了一年,张岱祖母的父亲朱赓家,曾经塔山放灯,又过了一年,又在蕺山放灯。蕺山的小户人家也来仿效,还是用竹棚,挂了些纸做的魁星灯。结果惹来当地一些轻薄之人的嘲笑。历尽兴亡之感的张岱后来想来,就是那些小户人家东施效颦的灯,也没有那么差,也有它值得回味的地方。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绍兴灯景
张岱
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1)不能灯为耻。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2),无不灯,无不棚者。棚以二竹搭过桥,中横一竹,挂雪灯一,灯球六。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从巷口回视巷內,复叠堆垛(3),鲜妍飘洒(4),亦足动人。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呆灯”(5),画《四书》(6)、《千家诗》(7)故事,或写灯谜,环立猜射之(8)。庵堂寺覌以木架柱灯及门额(9),写“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等字。佛前红纸琉璃百盏,以佛图灯带间之(10),熊熊煜煜(11),庙门前高台鼓吹(12)。五夜市廛(13),如横街、轩亭、会稽县、西桥,闾里相约(14),故盛其灯。更于其地斗狮灯,鼓吹弹唱,施放烟火,挤挤杂杂。小街曲巷有空地,则跳大头和尚(15),锣鼓声错(16),处处有人团簇看之。城中妇女多相率步行,往闹市看灯;否则(17)大家小户坐门前,吃瓜子、糖豆,看往來士女(18),午夜方散。乡村夫妇,多白日进城,乔乔画画(19),东穿西走,曰“钻灯棚”,天晴无日无之。万历间(20),父叔辈于龙山放灯,而年來有效之者。次年,朱相国家放灯塔山(21),再次年放灯蕺山(22),蕺山以小户效顰(23) 用竹棚多挂纸魁星灯(24)。有轻簿子作口号(25)嘲之曰;“蕺山玎景实堪夸,葫筱竿头挂夜叉,若问搭彩是何物?手巾脚布神袍纱(26)。”繇今思之,亦是不恶(27)。

注 释
(1),以:作意动用法,即“认为”。
(2),庄逵:四通八达的道路。穷檐:茅舍破屋。曲巷:偏僻的小巷。
(3),复叠堆垛(duo):重叠堆积。
(4),鲜研:美好。飘洒:飘逸洒脱。两句联用也可作:极其美好和漂亮。
(5),“呆灯”:呆子的呆,又称“憨大”。又大又憨。
(6),《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7),《千家诗》:总集名。《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简称。
(8),环立猜射之:围在灯谜前猜谜。猜中犹如中靶心,故古称射谜。
(9),门额:大门口的标钸,上有字。横者悬者为篇;竖掛者称额。
(10),间(jian);相间隔。
(11),熊熊煜煜(duo);火光明亮而旺盛。
(12),高台鼓吹:庙前搭高台,上面敲锣打鼓,吹嗪弹唱。
(13),市廛:又称市曹。即商肆集中的地方,俗称闹市区。
(14),闾里相约:这些地方的民众相互约定。
(15),跳大头和尚:把纸糊成的大头和尚头具,套在头上跳舞。相当如今的大头娃娃舞。
(16),错:即此处与彼处声音相互错杂。
(17),否则:否是对行走的否定。在此指不走的人。
(18),糖豆:将青毛豆烧熟,炙干,再用浓糖水煮后,烘干。这是沪、苏南、浙东一带的民间小吃。士女:即男女。
(19),乔乔画画:乔:打扮。画:化妆。所以用重叠,更有生动感,即以时间來换取更美丽的自己。
(20),万历:即明神宗朱翊钧(1573-1562)。张岱生于1597年,即万历二十五年。若其亲見,此时或许是儿提时。
(21),朱相国:朱赓,字少钦,山阴(绍兴)人。万历年间屡次任礼部尚书,又兼东阁大学士,一度权倾朝野,后屡遭弹劾,卒于官。
(22),蕺山:绍兴市内三座小蕺之一。古有蕺山书院。因产蕺草而得名。蕺草者,鱼腥草也。
(23),小户效颦:小户们也相效仿,却大相径庭。
(24),纸魁星灯:魁星即古称的文曲星。
(25),轻簿子作口号:此指自以为是,信口开河的人作的顺口溜或打油诗。
(26),葫:土圆型葫芦,做人夜叉的的头。我们当年出庙会时,夜叉小鬼的上戴丝瓜筋做成妁假面具。。筱:即筱竹,细而有弹性。神袍:戏袍。纱:纱帽。
(27),繇:繇(yau)通“由”。从,自。“由今思之”与后文“亦是不恶”,即并无恶意,也仅是调侃而已。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红楼梦中关于元宵节的诗歌
字典|2018-02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元宵诗词。在被喻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曹雪芹也不惜笔墨,或轻彩,或浓墨,多处提及元宵节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了“红楼梦中关于元宵节的诗歌”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为了庆贺新春的延续,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因此,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一、闹元宵之历史渊源
“闹元宵”是古老的汉族节日民俗活动,起源于汉代。相传,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绛侯周勃等人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汉文帝为示庆祝,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所以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根据明代刘侗与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的梳理记载,唐玄宗时灯节乃从十四日起至十六日,连续三天。宋太祖时追加十七、十八两日,成“五夜灯”,南宋理宗时又添上十三日为“预放元宵”,张灯之期连达六夜。明代更是延长为前所未有的“十夜灯”。至清代,元宵庆典则基本上又回到以五日为度。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但至今仍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喜庆节日。
在这个阖家团聚、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其乐融融,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无不欢欣,热热闹闹庆元宵。《隋书·音乐志》中有记载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由此可见,元宵节的最大特点就“闹”,“闹”就是指热热闹闹意思。因为元宵节过后,气温逐渐变暖,万物复苏,农闲过去就要做好春耕的事宜,所以元宵节是人们彻底放松欢乐的一天,也是人们用欢乐的笑声和喜庆的锣鼓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一种方式。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竞相吟咏元宵之“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描写喜庆闹元宵的诗词佳作。唐朝诗人郭利贞的《上元》““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描绘了元宵节那天月色皎洁、灯火连天、香车满街、笙歌入耳的热闹景象。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写的是家家户户走出家门、歌舞乐声直冲云霄的喜庆景象。清代诗人姚明之的《咏元宵节》:“花间蜂蝶真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把元宵月夜,华灯如昼的情景刻划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中描写的民俗节日数量之多、涉及之广、描摹之细,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涉及到元宵节的情节主要有三处,即英莲被拐、元妃省亲、元宵夜宴,曹雪芹利用这三种不同视角来凸显这一节日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采用了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外而内的叙事手法,将南北、满汉的民俗文化杂糅一体,以贾府、甄家为背景,既着重描写了豪门贵族是如何度过元宵节的,也没有忽略乡绅阶层或平民阶层是如何度过元宵节的,而两种对比又繁简相宜,互为映衬,充分再现了当时社会的民风民俗,对我们了解清朝的民风民俗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闹元宵之民间剪影
《红楼梦》第一回中英莲被拐之时正是元宵佳节,本是喜庆团圆之日,曹雪芹却突出了这一悲剧性事件,是书里喜中见悲的代表性写法之一。这种描写对小说情节的推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处对元宵节的描写虽然仅仅用“社火、花灯”两种民俗一笔带过,却为后文的详写留下了无限发挥空间。而这两种民俗的描写,是当时社会中乡绅阶层和平民阶层如何度过元宵节最简短最直接的描写,也是曹雪芹带领读者第一次感受《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社火”即闹社火,又称耍灶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传统民俗。这一活动主要体现在一个“闹”字上,每逢元宵节这一日,人们列队排成长龙,扮演各种角色穿街走巷的进行表演,经过历代延续已成为元宵节的特定民俗,主要有告庙(俗称出窝)、舞狮(狮子舞绣球)、舞龙(需十几人舞动)、彩船(或称耍旱船)、高跷(高约七十公分的木质长腿)、跑驴(骑驴回娘家)、大头娃娃(传统民俗道具)、扭秧歌等,成为人们庆贺一年收获的集会,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社火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深层次文化基因,体现民族特征,是表现汉族劳动人民优秀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的民间艺术瑰宝。《水浒传》中的“黄昏月上,三街六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正是对这一元宵节习俗的生动描写。
“花灯”又名“彩灯”,民间俗称“闹花灯”,是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的传统文化产物。花灯的种类繁多,有龙灯、宫灯、纱灯、花蓝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材质分为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工艺则有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制作而成,是融合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制作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史记·乐书》记载:“汉家祭祀太一(天帝),以昏时祀到明。”据此可知,元宵节本是要灯火通宵,将五牲、供果、酒菜摆在桌子上,对月烧香祭拜,祈求天神赐福的日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演变,除了祭祀燃灯,望月夜游、赏灯观灯也渐渐成为元宵节的必备习俗之一。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即写元宵节,在这万家欢庆团圆的夜晚,甄家却经历了亲情离散的悲苦,诸钗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物英莲,就是在看社火赏花灯时被拐子拐走的,曹雪芹把元宵佳节的热闹气氛和英莲被拐的凄楚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为“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也正是这个小小故事的引入,使得读者感受到曹雪芹对人生无常的诸多感慨。本来平淡幸福的甄氏一家,瞬息之间便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的遭受一连串打击,最终走向了“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三、闹元宵之贵族狂欢
(一)暗写闹元宵之元妃省亲
《红楼梦》中第二次描写元宵节是在第十七、十八回中元妃省亲之时,曹雪芹将元妃省亲这热闹非凡的时刻融入到家家团圆的节日里,对元宵节的描写被对皇家威仪的描写掩映其中,似雾里看花,镜中望月,有种过节非节兮的感觉。但曹雪芹又能将两者有效的合二为一,断断续续却又千丝万缕,如“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早见灯光火树之中,诸般罗列非常”等,这诸多笔墨描写,把贾府“玻璃世界,珠宝乾坤”的情景写的如诗如画一般,元宵佳节的景致中显现的是皇家威仪的盛大,元妃省亲的恢弘中又时时不忘元宵佳节的气氛。
上述这些描写的意义何在?首先不能排除是贾府往年过元宵节的一种暗示,此番更为富丽堂皇只是为突出元妃省亲这一盛事。再者,两种情形的对比描写,应该也有两层深意:其一,贾府现状正是繁华着锦之时;其二,骨肉分离之元春在此时与家人团圆,或许也是终生只此一次的团圆。至此,书中第二次描写元宵节的情节告一段落,直至第二十二回,元春自出灯谜儿命大家猜,并且每人也作一个,这才是第二次描写元宵节的完美收尾,这一阶段,贾府内外处处装扮得花团锦簇,灯光灿烂,充满着一派喜庆吉祥,透露着贾府正处在荣华正好的极盛时期。
这次描写元宵节的情节中,曹雪芹虽然已写元妃省亲为主调,但也巧妙的融入了几种独特的元宵节民俗,如“拜佛”、“回娘家”、“猜灯谜”等。
本回提到元春出宫之前需走完三道程序:其一,用过晚膳;其二,宝灵宫拜佛;其三,太明宫领宴看灯。其中,“宝灵宫拜佛”即元宵节的特有风俗之一。宝灵宫,一般是指道家的寺观,因正月十五是道家的上元节,所以是日在道教寺观内进香祈福也就约定成俗了。久而久之,这一习俗也融入民间,不过民间的善男信女进香祈福多是在三元宫(即天宫、地宫、水宫)。另外,在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尤其河北一带,不少农村仍然保持着正月十五回娘家的习俗,《红楼梦》中元妃省亲这样重要的情节被安排在元宵节这一天,是作者受到这一习俗的影响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相撞,有待各位方家定论。
“猜灯谜”这一习俗被曹雪芹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每人所制的灯谜寓意更是和各自的结局有很大关联,这种写法也是曹雪芹刻画人物的独特写法之一。“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因这一游艺活动多在春节期间举行,故又称“春灯谜”,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猜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灯品”条云:“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其中“藏头隐语”,即指谜语。开始时是好事者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谐声”等格,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红楼梦》的春灯谜共有八首,分别出自元春、贾母等几个主要人物之手,曹雪芹赋予其奇特的预示功能,使得这些灯谜诗带有了一种神秘的“谶语”色彩,但也确是书中人物性格和文化涵养的写照,而“猜灯谜”本身也是元宵节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所以,历来文学作品中写到元宵节必然有灯有月,灯月相映才是表现元宵佳节的最佳写作手法,而曹雪芹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笔下的元宵节与众不同,“是元宵之夕。不写灯月,而灯光月色满纸矣”,是为自难自法的不写之写,这种欲说还休,欲掩又藏的写作手法,令读者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对贾府如何度过元宵佳节产生了无限好奇。批者论及此种写法是“一语带过”,但笔者以为并非如此,曹雪芹此处的欲擒故纵之法,既是为了突出以写省亲为主、写元宵为辅的独特对比写法,也是为后文细写“岁首祭宗祀,元宵开夜宴”留下无尽悬念和诸多伏笔。
(二)明写闹元宵之元宵夜宴
《红楼梦》的五十三回、五十四回是描写元宵节的重头戏,曹雪芹在此时开启了全聚焦模式,把贾府众人在元宵之夜如何摆家宴、行酒令,如何看戏赏钱、听书弹曲、莲花落、放烟火,晚辈如何敬酒等描写的精细入微,元宵节之喜庆,之热闹,之喧哗,也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戚序回后总评:“叙元宵一宴,却不叙酒,何以青菜?何以馨客?何以盛令?何以行先?于香茗古玩上渲染,儿榻坐次上铺陈,隐隐为下回张本,有无限含蓄,超迈獭祭者百倍。”邓云乡先生在《红楼风俗谭》一书中说:“《红楼梦》所写元宵,与历代数不清的文学作品中所写元宵,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即别的文学作品中,写到元宵,不外是灯市、鳌山、天街、明月等等,都是街上的热闹,出游看灯的热闹……而《红楼梦》却别树一帜,不写天街灯市的火树银花、摩肩接毂;撰写荣国府中元宵夜宴,花团锦绣,欢歌笑语。”这些都说明,曹雪芹对元宵节的描写,突破了历代文人借元宵节抒发情怀的局限性,把叙述的重点从灯市集会的广阔空间,挪至公府侯门的府中内院,从“人约黄昏后”的普通百姓人家的元宵节,转至“勋业昭日月”的贵族豪门子弟的元宵节,是其乐融融到奢华艳丽的转笔,也把贵族之“闹元宵”与民间之“闹元宵”的不同抒写无遗。
曹雪芹在描写贾府元宵夜宴中,巧妙穿插了各种欢庆方式,其中“吃元宵”、“放烟火”都是元宵节独特的民俗活动,“行酒令”、“看戏赏钱”、“说书”、“弹曲”、“莲花落”等虽不是元宵节必需的民俗活动,但也是当时贵族节庆期间所常备的庆贺方式。这些活动的描写不仅为再现了当时贵族欢度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也对贾府盛极一时的繁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渲染作用。
“元宵,亦称‘汤圆’。吃元宵为元宵节日的主要饮食活动之意。这一习尚,南北通行,而南方尤盛。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元·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一引吕原明《岁食杂记·卖节食》:‘京人……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据《红楼梦大辞典》的解释可知,元宵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属于节日食俗。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均为不同的食品,但都是元宵节的必备传统食俗,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红楼梦》中写“吃元宵”也寄托了贾府中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除“吃元宵”之外,“放烟火”也是贾府中人庆贺元宵节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民间古老的节日民俗活动,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时期,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以示庆贺。《红楼梦》中写到的烟火皆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巧,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花炮,还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碎小爆竹,凡此种种的细节描写,都凸显了贾府的尊贵奢华已达顶峰。
宴席在元宵节这一日是游乐欢会的必备,贾府自是不同于平常人家,所以在“以乐为主、以吃为辅”的元宵夜宴中,“行酒令”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酒令,即饮酒行令,是我国一种特色的酒文化,也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红楼梦大辞典》中解释:“酒宴中定饮酒次序及多寡之游戏方法。多以一人为令官,他人皆从其号令,错者罚饮。《红楼梦》中所行酒令,有赋诗、拇战、击鼓传梅、射覆、猜拳等。”第五十四回凤姐提议的“春喜上眉梢”令,被贾母赞为“对时景儿的好令”,是书中对酒令详细描写的主要场景之一,查阅《红楼梦大辞典》可知,“击鼓传梅”亦称“击鼓传花”,酒令之一种。侍者击鼓,系商人以梅花一支以此传递,一通鼓罢梅花传至谁手,则其人饮酒。“春喜上眉梢”,“击鼓传梅”之雅称,以“眉”谐“梅”字音。时值元宵,新春乍至,因冠之以“春”字。
从清代的很多笔记、诗文记载中可知,清代是我国戏曲空前繁荣与发展的一个时期,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地方官员,以及地方富甲,看戏都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在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他们都会以看戏的方式庆贺,在这些场合他们不仅会请专职戏班,还会家蓄优伶,互相攀比,这种风尚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文化风尚,《红楼梦》中的贾府也不例外。这些王公贵族、官员富甲在看的热闹开心处或每场结束时,还会向舞台上抛 币,以赏赐伶人为耀、以听取叮当之声为乐,这种行为表现了当时贵族及富甲们的生活极其奢华靡费。
在元宵家宴的过程中,为增加节日的热闹气氛,除了“行酒令”、“看戏”,曹雪芹还安排了“说书”、“弹曲”、“莲花落”等活动来应景凑趣。说书:又称评书、讲书,评词,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江南则称为评话。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弹曲”即弹词,属于曲艺的一种,盛行于我国南方。一般是由两个人弹唱,一人弹三弦,一人弹琵琶,有说有唱,称为双挡。也有一个人自弹自唱的。苏州弹词和扬州弹词,演出形式完全相同,讲究“说噱弹唱”。开书前所唱的“书帽儿”叫“开篇”。苏州弹词在创腔上流派纷呈,各有特色。唱腔分南、北流派,南腔较细腻,北腔较粗犷。“莲花落”一作“莲花乐”,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
除了上述这些庆贺形式,贾母批说书,凤姐讲笑话,都是贾府元宵夜宴非常精彩的片段,整个贾府处于一片华灯璀璨、觥筹交错、鼓吹喧阗的热闹场景中。这一个个灵动的小情节被串联在一起,在时间和空间之间灵活的跳跃,产生了从细微到宏大,再从粗疏到精细的轻松变换。在这些变换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充分呈现了贾府此时“烈火烹油”般的富贵奢华,也是对当时贵族日常生活的再现,犹如一幅惟妙惟肖地盛世行乐图。
对于第五十四回中有关元宵节的描写,戚序本回后总评曰:“读此回者凡三变”,不善读者“徒赞其如何演戏、如何行令、如何挂花灯、如何放爆竹,目眩耳聋,应接不暇”;少解读者“赞其座次有伦、巡酒有度,从演戏渡至女先,从女先渡至凤姐,从凤姐渡至行令,从行令渡至放花爆:脱卸下来,井然秩然,一丝不乱”;会读者“须另具卓识,单着眼史太君一席话,将普天下不近理之‘奇文’、不近情之‘妙作’一起抹倒”。这样纷繁复杂,却又条理清晰,读者的三层境界都源自于曹雪芹一颗独具匠心和一支生花妙笔,实是其“借他人酒杯,消自己傀儡,画一幅行乐图,铸一面菱花镜”也!邓云乡先生在《红楼风俗谭》中也曾写到:“写过年,重在礼仪,各项礼数,头头是道;写元宵,重在欢乐,各种欢乐,尽量发挥,绘声绘影。”
此时的贾府表面上流光溢彩,浮华奢侈,贾母喜开夜宴,赏灯吃酒。但有段描写不可忽视,“贾母也曾差人去请众族中男女,奈他们或有年迈懒于热闹的;或有家内没有人不便来的;或有疾病淹缠,欲来竟不能来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贫不来的;甚至于有一等憎畏凤姐之为人而赌气不来的;或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这种参差不齐、推诿不聚的现象,使读者感受到了些许尴尬,些许怅然。在这笙歌鼎沸,喜乐喧天的情境下,透露出丝丝凉意,正是由盛及衰的一种暗示。最终陪伴贾母夜宴至散,而又当得起“团圆”二字的唯有贾蓉和续妻二人,或许此年的元宵“团圆”也是贾府最后的团圆。
四、小 结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明代王磐的这首《古蟾宫·元宵》是对《红楼梦》中的元宵节最好的概括,在这富丽堂皇的侯门公府轰轰烈烈上演的,正是这“盛极必衰”周而复始、轮回不休、亘古不变的定律。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在全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曹雪芹巧妙地结合人物描写节日氛围,又借节日氛围刻画人物形象,不仅展现了当时时代的各种风尚,还充分渲染了小说中的环境氛围,促进了小说情节的承接、转化、深入。曹雪芹采用的先抑后扬、先略后详的写作手法,对元宵节进行了三次迥然不同的描写,既是亲情离散与元宵团圆的悲喜对比,也是元妃省亲与元宵夜宴的明暗对比,更是民间剪影与贵族狂欢的奢简对比,三种对比各有侧重,却精彩迭出。这种写法超越了历代文人对元宵节的理解和掌控,是书中节日描写的一大亮点,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窥探红楼文化的神奇之门。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绍兴元宵习俗
2019-02-17
午尘

正月十五古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夜、元夕。据《史记》记载,是日原为汉家祀太一的日子,自黄昏达旦,百姓多于是夜出游观灯。后来祭祀之义渐去,而观灯之俗渐举,至唐遂成风俗,流传至今。
绍兴元宵灯事历来较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宋时越中放灯街衢,观者云集,城中人流潮涌,官府因而弛禁城门。及至明代,其势更猛。当时,这里竹贱、灯贱、烛贱,因贱而家家可以自己动手制灯,而且往往以不能制灯为耻,所以一到元宵,绍兴城内大街小巷,均悬满彩灯。古人放灯,本只十五一夜。绍兴则在明万历年间已推迟五日,提前两日,即于十三日起,家家门前架棚悬灯,至二十夜方撤棚卸灯。
明清之际,绍兴尚有放灯龙山、蕺山和塔山之举,谓之“灯会”。明朝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记载有万历二十九年(1601)绍兴龙山灯会盛况:“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而男女观灯者,多得不计其数,“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第二年,“朱(赓)相国家放灯塔山,再次年放灯蕺山。”绍兴城内的三座名山,年年成为元宵放灯之所。
到了清代,越中元宵灯节更盛,并兼有斗豪夸富之举。据嘉庆《山阴县志》记载:“元宵前二日,官府弛禁,纵民偕乐。朱门画屋尽出器币以矜豪华。其寺观庵宇悬诸花灯,街市结棚张采,作烟楼月殿,穷奇竞巧。珍玩咸备,箫鼓讴歌,喧闹彻旦,男女游观于道,竟五夕乃已。”
近年,灯会又趋兴盛,成为大众新春联欢或庆祝节日的一种形式。元宵之夜,城区主要街衢比户悬灯,琳琅满目。灯彩内容从“五谷丰登”、“观音送子”、“如来念经”等发展为表现建设成就的文字或图案,灯内的照明亦从蜡烛等改为电源灯。
旧时,绍兴的元宵除张灯外,乡村还须演戏,俗称“灯头戏”。演戏场数无定规,一般演三五夜,多者演至月底,经济比较富裕的村落有连演十八日者,俗称“十八日灯头戏”。所以元宵前后是戏班生意最火旺的时期。有些村子则通日敲锣击鼓,以代演戏,俗谓“灯头锣鼓”,有的村庄还有“跳大头和尚”和搭花台之举。
绍兴民间迄今还有元宵节吃汤团、喝元宵酒之俗,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是为昔日“上灯汤团落灯糕,正月十五吃元宵”之沿袭。嵊州等地以正月十四餐吃菜年糕,以祈清目,俗称“亮眼汤”,此俗流传至今。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家乡绍兴的元宵节
作文
元宵节,是春节中的一个高潮,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可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高楼林立,元宵节的味道自然淡了许多。可在我的家乡--绍兴,可就别有一番韵味了。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西汉,正月十五日已经收到了重视,是汉武帝祭祀“太一”的活动,不过元宵节正式成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传入,起着重要的作用。
元宵节在正月十五举行,那是,昌安古镇便会举行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
花灯会。家家户户都会糊纸灯,各色的纸细细的木条子,陈列在木桌上。人们先把木头框架绑牢实,有个大致的形状,再把纸糊上去,用画笔稍作点缀,一个活灵活现的花灯便做成了。这事儿很简单,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每当一个花灯落成,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帮他们把纸灯挂在门前的钩子上,花灯呈整齐的一列向前绵延,好看极了。
到了晚上,花灯中点上烛,整条街在一瞬间亮了起来,观者便更多了。红火的花灯,配上绍兴特有的粉墙黛瓦的民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却也别有一番韵味。花灯各式各样,有兔子样的,有荷花样的,有汤圆形的,也有一律画着精彩故事情节的。可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要数墨池中的大白鹅了。大白鹅漂浮在墨池上,通体白色,透过烛光的照耀,竟有些半透明,橘红色的嘴是扁平而长的,观者围在湖边,伸手便能触到。
在这一天,人们还必须吃元宵啊!一家人团圆,围坐在桌前,一人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捧在手中,一口咬下去,粘稠的外皮微微开裂,甜甜的馅儿滑入口中,细细品味,和家人谈谈心,也是一种美好幸福的生活。
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心愿--新的一年阖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花灯和元宵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都是必不可少的。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绍兴人如何过元宵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今天三味君给大家盘点一下咱们绍兴人元宵节的习俗,并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分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不仅绍兴,中国很多地方也在流传。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同时口中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2-21 23:29:33
娜奥米帕金斯:


《红楼梦》与《陶庵梦忆》对应物品之

羊角灯

《红楼梦》里多次写到了羊角灯。贾府里的灯具多种多样,第53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所写到的灯就有玻璃芙蓉彩穗灯,錾珐琅的活信可扭转的倒垂荷叶彩烛灯,各色宫灯,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

羊角灯自然是用羊角制成的。羊犄角能有多大呢?怎么将其制成灯呢?古本《红楼梦》里,第14回是这样写的:“凤姐出至厅前,上了车,前面打了一对明角灯,大书‘荣国府’三个大字,款款来至宁府。”明角灯就是羊角灯。“通行本”则删去了“大书”两个字。显然,程伟元、高鹗他们没见识过可以在上面“大书”文字的羊角灯,依他们想来,那灯上能有三个描红格子般的“大字”也就很不容易了。

出于同样心理,古本第75回写到中秋节“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的描写,到了“通行本”里,后半句变成了“挂着羊角灯”。高鹗续《红楼梦》,因为见识毕竟短浅,第87回写林黛玉喝粥,想不出该配什么佐餐,便写下了五香大头菜拌麻油醋,这真令读者发笑。但你续书捉襟见肘倒也罢了,怎能擅改张岱的原文呢?
(娜奥米帕金斯发现羊角灯和张岱的关系,但是却掉进了脂本的圈套。羊角灯小巧玲珑,如何大得起来)


陶庵梦忆(卷四)世美堂灯

---陶庵梦忆

儿时跨苍头颈,犹及见王新建灯。灯皆贵重华美,珠灯料丝无论,即羊角灯亦描金细画,缨络罩之。

悬灯百盏尚须秉烛而行,大是闷人。余见《水浒传》“灯景诗”有云:“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已尽灯理。余谓灯不在多,总求一亮。余每放灯,必用如椽大烛,专令数人剪卸烬煤,故光迸重垣,无微不见。十年前,里人有李某者,为闽中二尹,抚台委其造灯,选雕佛匠,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灯成而抚台已物故,携归藏椟中。又十年许,知余好灯,举以相赠,余酬之五十金,十不当一,是为主灯。遂以烧珠、料丝、羊角、剔纱诸灯辅之。

而友人有夏耳金者,剪采为花,巧夺天工,罩以冰纱,有烟笼芍药之致。更用粗铁线界划规矩,匠意出样,剔纱为蜀锦,墁其界地,鲜艳出人。耳金岁供镇神,必造灯一些,灯后,余每以善价购之。余一小傒善收藏,虽纸灯亦十年不得坏,故灯日富。又从南京得赵士元夹纱屏及灯带数副,皆属鬼工,决非人力。灯宵,出其所有,便称胜事。鼓吹弦索,厮养臧获,皆能为之。有苍头善制盆花,夏间以羊毛炼泥墩,高二尺许,筑“地涌金莲”,声同雷炮,花盖亩余。不用煞拍鼓饶,清吹唢呐应之,望花缓急为唢呐缓急,望花高下为唢呐高下。灯不演剧,则灯意不酣;然无队舞鼓吹,则灯焰不发。余敕小傒串元剧四五十本。演元剧四出,则队舞一回,鼓吹一回,弦索一回。其间浓淡繁简松实之妙,全在主人位置。使易人易地为之,自不能尔尔。故越中夸灯事之盛,必曰“世美堂灯”。


羊角灯vs明瓦灯、羊角大灯
程本:黛玉道:“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没有?”两个婆子答应:“有,在外面拿着伞点着灯笼呢。”黛玉笑道:“这个天点灯笼?”宝玉道:“不相干,是羊角的,不怕雨。”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下来,命点一枝小蜡儿来,递与宝玉道:“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叫他们前头点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宝玉听了,随过来接了。前头两个婆子打着伞,拿着羊角灯,后头还有两个小丫鬟打着伞。宝玉便将这个灯递给一个小丫头捧着,宝玉扶着他的肩,一径去了。

脂本:黛玉道:“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着没有?"有两个婆子答应:"有人,外面拿着伞,点着灯笼呢。"黛玉笑道:"这个天点灯笼?"宝玉道:"不相干,是明瓦的,不怕雨。"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递与宝玉,道:"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命他们前头照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宝玉听说,连忙接了过来,前头两个婆子打着伞,提着明瓦灯,后头还有两个小丫鬟打着伞。宝玉便将这个灯递与一个小丫头捧着,宝玉扶着她的肩,一径去了。

程本:贾母笑道:“此时月亮已上来了,咱们且去上香。”说着,便起身扶着宝玉的肩,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当下园子正门俱已大开,挂着羊角灯。嘉荫堂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烛,陈设着瓜果月饼等物。

脂本:贾母笑道:"此时月已上了,咱们且去上香。"说着,便起身扶着宝玉的肩,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


红楼梦里的灯

两边大梁上,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窗格、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廊上几席,便是贾珍、贾琏、贾环、贾琮、贾蓉、贾芹、贾芸、贾菱、贾菖等。



金瓶梅里的灯
第四十二回 豪客拦斗玩烟火 贵家高楼醉赏灯

「星月当空万烛烧,  人间天上雨元宵,

乐和春奏声偏好,  人蹈衣归马亦娇

易老韶光休浪度,  最公白发不相饶,

千金博得斯须刻,  分付谯更仔细敲。」

话说西门庆打发乔家去了,走来上房和月娘、大妗子、李瓶儿商议。月娘道:「他家既先来与咱家孩子送节,咱少不的也买礼过去,与他家长姐近节,就权为插定一般。」月娘道:「庶不差了礼数。」大妗子道:「咱这里少不的立上个媒人,往来方便些。」月娘道:「是孔嫂儿,咱家安上谁好?」西门庆道:「一客不烦二主,就安上老冯罢!」于是连忙写了请帖八个,就叫了老冯来,教他同玳安拿请帖盒儿,十五日请乔老亲家母、乔五太太,并尚举人娘子,朱序班娘子、崔亲家母、段大姐、郑三姐来赴席,与李瓶儿做生日,并吃看灯酒。一面分付来兴儿拿银子早往糖饼铺,早定下蒸酥点心,多用大方盘,要四盘蒸饼,两盘菓饼,团圆饼 ,两盘玫瑰元宵饼 ;买四盘鲜菓;一盘李干、一盘胡桃,一盘龙眼,一盘荔枝;四盘羹肴:一盘烧鹅 、一盘烧鸡、一声鸽子儿、一盘银鱼干;两套遍地锦罗段衣服,一件大红小袍儿、一顶金丝绉纱冠儿,两盏云南羊角珍灯,一盒衣翠,一对小金手镯,四个金宝石戒指儿。应伯爵来讲李智、黄四官银子事,看见,问其所以。西门庆告诉与乔大户结亲之事:「十五日好歹请令正来陪亲家坐的。」伯爵道:「嫂子呼唤,房下必定来。」西门庆道:「今日请众堂官娘子吃酒。」十四日早装盒担,教女婿陈经济和贲四穿青衣服,押送过去。乔大户那边,酒筵管待,重加答贺。回盒中回了许多生活鞋脚,俱不必细说。且说那日院中吴银儿,先送了礼来,买了一盘寿桃、一盘寿面、两只烧鸭 、一副豕蹄、两方绡金汗巾、一双女鞋来,与李瓶儿上寿,就拜干儿相交。月娘收了礼物,打发轿子回去。李桂姐只到次日纔来。见吴银儿在这里,悄悄问月娘:「他多咱来了?」月娘如此这般告他说:「昨日送了礼来,拜认你六娘做干女儿了。」李桂姐听了,一声儿没言语,一日只和吴银儿使性子,两个不说话


谢希大道:「你这等写着,还说不滑稽?及到水里石头烂了时,知他和尚在也不在?」祝日念道:「你到说的好,有一朝天旱水浅,朝廷挑河,把石头乞做工的夫子两三镢头,坎得稀烂,怎了?那里少不的还他银子。」众人说笑了一回。看看天晚,西门庆分付楼上点起灯,又楼檐前一边一盏羊角玲灯,甚是奇巧。不想家中月娘使棋童儿和排军人抬送了四个攒盒,多是美口糖食,细巧菓品;也有黄烘烘金橙,红馥馥石榴,甜蹓蹓橄榄,青翠翠苹婆,香喷喷水梨;又有纯蜜盖柿 ,透糖大枣 ,酥油松饼 ,芝麻麻象眼 ,骨牌减煠 、蜜润条环 ;也有柳叶糖 ,牛皮缠 ;端的世上稀奇,寰中少有。西门庆叫棋童儿向前问他:「家中众奶奶们,散了不曾?还在那里吃酒?谁使你送来?」棋童道:「大娘使小的送来,与爹这边下酒。众奶奶们还未散哩。戏文扮了四折,大娘留住大门首吃酒,看放烟火哩。」西门庆问:「有人看没?」棋童道:「挤围满街人看。」西门庆道:「我分付下平安儿,留下四名青衣排军,拏栏杆在大门首拦人伺候,休放闲杂人挨挤。」棋童道:「小的与平安儿两个同排军,多看放了烟火。众奶奶们七八散了,大娘纔使小的来了,并没闲杂人搅扰。」西门庆听了,分付把桌上饮馔,多搬下去,将攒盒摆上。厨下拏上一道菓馅元宵来。两个唱的,在度前递酒。西门庆分付棋童回家看去。一面重筛美酒,再设珍羞,教李铭、吴惠席前弹唱了一套灯词双调新水令:

「凤城佳节赏元宵,遶鳌山瑞云笼罩。见银河星皎洁,看天堑月轮高,动一派箫韶,开玳宴尽欢乐。」

〔川拨棹〕「花灯儿两边挑,更那堪一天星月皎。我到见绣带风飘,宝盖微摇;鳌山上灯光照耀,剪春蛾头上挑。」

〔第七兄〕「一居厢舞着唱着共弹着,惊人的这百戏其实妙。动人的高戏怎生学,笑人的院本其实笑。」

〔梅花酒〕「呀!一壁厢舞鲍老,仕女每打扮的清标。有万种妖娆,更百媚千娇。一壁厢舞迓鼓,一壁厢躧高撬,端的有笑乐。细氤氲,兰麝飘,笑吟吟,饮香醪。」

〔喜江南〕「呀!今日喜孜孜开宴赏元宵,玉纤慢拨紫檀槽。灯光明月两相耀,照楼台殿开,今日个开怀沉醉乐淘淘。」

唱毕,吃了元宵,韩道国先往家去了。少顷,西门庆分付来昭将楼下开下两间,吊挂上帘子,把烟火架抬出去。西门庆与众人在楼上看,教王六儿陪两个粉头,和来昭妻一丈青,在楼下观看。玳安和来昭将烟火安放在街心里,须臾点着。那两边围看的,挨肩擦膀,不知其数。都说:西门大官府,在此放烟火,谁人不来观看?果然扎得停当,好烟火!但见:

「一丈五高花桩,四围下山棚热闹,最高处一双仙鹤,口里衔着一封丹书,乃是一枝起火,起去萃山律;一道寒光,直钻透斗牛边。然后正当中,一个西瓜炮迸开,四下里人物皆着。觱剥剥,万个轰雷皆燎彻。彩莲舫,赛月明,一个赶一个,犹如金灯冲散碧天星;紫葡萄,万架千株,好似骊珠倒挂水晶帘泊。霸王鞭,到处响亮,地老鼠,串遶人衣。琼盏玉台,端的旋转得好看;银蛾金弹,施逞巧妙难移。八仙捧寿,名显中通;七圣降妖,通身是火。黄烟儿,绿烟儿,氤氲笼罩万堆霞;紧吐莲,慢吐莲,灿烂争开十段锦。一丈菊,与烟兰相对;火梨花,共落地桃争春。楼基殿阁,顷刻不见巍峨之势;村坊社鼓,彷佛难闻欢闹之声。货郎担儿,上下光焰齐明;鲍风车儿,首尾迸得粉碎。五鬼闹判,焦头烂额见狰狞;十面埋伏,马到人驰无胜负。总然费却万般心,只落得火灭烟消成煨烬。」

「玉漏铜壶且莫催,  星桥火树彻明开,

万般傀儡皆成妄,  使得游人一笑回。」


说话唱了,看看晚来,正是:

「金乌渐渐落西山,  玉兔看看上画阑,

佳人款款来传报,报道月移花影上纱窗。」

西门庆命收了家火,使人请傅伙计、朝道国、云主管、贲四、陈经济,大门首用一架围屏,围安放两张卓席,悬挂两盏羊角灯,摆设酒筵,堆集许多春檠菓盒,各样肴馔。西门庆与伯爵、希大,都一代上面坐了。伙计、主管,两边打横。大门首两边,一边十二盏金莲灯,还有一座小烟火。西门庆分付,等堂客来家时放。先是六个乐工,抬铜锣铜鼓,在大门首吹打,动起乐来。那一回铜锣铜鼓又清,吹细乐上来。李铭、王柱两个小优儿,筝、琵琶上来,弹唱灯词画眉序:「花月满春城」云云。那街上来往围看的人,莫敢仰视。西门庆带忠靖冠,丝绒鹤氅,白绫袄子。玳安与平安两个,一递一桶放花儿。两名排军,各执揽杆,拦挡闲人,不许向前拥挤。不一时碧天云静,一轮皓月东升之时,街上游人,十分热闹。

楼主:messiyun

字数:2410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2-19 05:53:28

更新时间:2019-02-21 23:29:33

评论数:1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