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原创]那些看过的书(连载)

[原创]那些看过的书(连载)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这几天各种追剧,欲罢不能 : (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再是不愿,真遭遇上了,总得努力自救,早日走出悲苦。
被贬处州后,秦少游就去学佛,这就发生了谒告写佛书事件。他再次被贬,到了更远更荒凉的郴州。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受此打击,他就写出了非常悲苦的作品。这首《踏莎行》,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得非常空幻,完全就是绝望。雾霭沉沉,楼台消隐其中,完全无迹可寻了;月色朦朦,津渡隐匿其内,彻底消失不见了。那些“楼台”一样崇高的向往,“津渡”一样的美好追求,皆已消失不见,全部落空了,就算再怎么努力,把天涯望断,也找不到梦里的桃源了。
这里的“楼台”、“津渡”,大抵,也和“桃源”一样,都是词人心之所向,梦之所往,是一种寓托,一种假想。不如此,不足以表现他的沉痛和绝望。
怀抱着这样的情绪,别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了,也别说“花影乱,莺声碎”了,就是“飞红万点”也已经入不了他的眼走不进他的心了,他现在能感受到的,只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了。
言为心声,“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春天柳绿花红,本来是极美好的。可是,因为被贬谪,郴州大好的春光,在秦少游的眼里,齐齐失了颜色。
日暮时分,孤身在客馆之中,杜鹃啼血,声声入耳;前尘往事,一一浮现,可再也回不去了。本就料峭的春寒,因之,更甚三分。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只身在外,自然就会相思醉染,想念远方的家人和朋友。秦少游也不例外,他也想藉由梅花和书信那表达他的相思怀念之情。无奈山高水远,路途迢递,莫可奈何。
人世间,那些美好的情愫,因了这种遥不可及的远离,这种天涯海角的分别,这种黄犬音乖的阻隔,一点一点,最终把人心中的悲恨,堆砌成山。一个“砌”字,让那无重的恨,历历可见。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我身若浮萍,离开家乡,只身飘零,到了郴州。郴江本来很幸福,可以围着郴山,兀自绕流。可是,它为什么要别了郴山,径直流进潇湘去呢?
天行有常,秦少游不可能不知道。他对郴江这种非理性的诘问,实际上是对他自身遭际的一种愤慨不平。有伤,有痛,有悔,有恨,完全不能自抑的悲哀!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周邦彦•玉楼春(2019.04.27)
清真先生吸取了五代北宋以来的小令的各种长处,是集大成的一个作者。
他的小令,很有秦少游那种锐感,微波动荡,能激起你心中的丝丝涟渏,产生一种感受上的余味。
这首《玉楼春》非常耐人寻味。
“桃溪不作从容住”,在那山明水秀之处,晴川历历,芳草萋萋,桃树成林。这里,没有战争,没有苦难,有如仙境。生活在这里的人,快乐幸福,拥有的皆是美好。可是,偏有人不懂得珍重爱惜,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了。
某一天,忽然悔了。可是,“秋藕断绝无续处”。你一旦离去,想要回头,却再也回不去了。纵有满腹情思,几度愁肠,却只能空自嗟叹了。怪只怪:当时年少轻离别,回首已是百年身。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世易时移,物是人非。当时,赤阑桥畔,彼此等候,你侬我侬,恩爱甜蜜。今日,黄叶路上,旧地重游,沉思前事,落寞凄凉。当时的欢洽有多圆满,今日的独寻就有多感伤。
一个人,独自行走在黄叶堆积的路上,把往日的情思,一点一点细细丈量。每行一步,心里的失落就加深一寸。悲哀的是,往事不可追,“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于是,举目远眺,只见“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这一下就飞了起来,跳了出去,把感情带到了广远的景物之中。彼时,暮色将至,烟霭迷濛,夕阳正红,远处的青山次第排开,绵延不断,一群群鸿雁由北向南,夕阳一照,背上赤红一片。
在满天的晚霞之中,我眼睁睁地看着一只只鸿雁越飞越远,越飞越远,越飞越远……终至消失不见。只叹山重水远,怀人无踪,我纵是有心,也音书难寄。
哀恸如夜色,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将我彻底吞噬,完全包裹。只觉“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斯人远去,就像被狂风吹过江去的云彩,杳不可寻;而我的感情就像雨后粘在地上的柳絮,再无着处。
风雨之后,物是人非,事去情留。依稀间,藕断丝连,断绝处有依然不可断绝者在,留恋处亦有无从挽留之苦。
人生,大抵如是,既有桃花流水杳然去的无可奈何,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魂萦梦牵。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斜阳冉冉春无极:周邦彦•兰陵王(2019.04.28)
据《樵隐笔录》载:“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可见,《兰陵王》当时非常受欢迎,有如今天的神曲。
为什么叫“渭城三叠”呢?这跟王维那首著名的送别诗——《渭城曲》有关。至于“三叠”,是说唱的时候有三个重叠。
可见,清真先生这首广为传唱的《兰陵王》,其实也是一支送别的曲子。
词,先从柳写起,“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折柳送别,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但凡写柳,就意味着离别,暗含着哀伤。冬去春来,柳绿花红,柔风拂面。在柔柔春风中,只见,柳色如烟,柳絮如雪,柳阴连缀成线,柳条舞之蹁跹,新绿婉然。
这些柳树在哪里呢?“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炀帝开了大运河,在河南境内,大运河就是流经汴京的汴河,可以一直能到江都,那两边的河堤,就叫隋堤。隋炀帝还在运河两边的堤岸上都种了柳树,“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隋堤上的这些柳树,绿了黄,黄了绿,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它们可曾记得,在这年复一年的春日里,到底见证了几多伤感,几番离别。
那柔柔的柳条,从树上长长地垂下来,飘来荡去,随风招展;那如烟的柳絮,上下翻飞,濛濛乱扑行人面,匆匆把行人来相送。这柳枝,这杨花,在“拂水飘绵”之中,已经与“送行色”天然契合,包含了多少离别的情感。
在这样的情状中,“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登高临远,回望京都,仕宦一途,诡谲如海,我早就心生退意,厌了,倦了。可是,知音难觅,竟没有一个人懂我心上的这一份悲哀!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隋堤上,纵有绿阴一千三百里,可是,年去岁来,多少人走了,都要在这里折一条柳枝,倘若把人们折下来的柳条都加起来,想来也有几千尺了吧。
这里,景语皆情语,周清真写得非常细腻,因为柳条愈多,说明离别愈繁。
此一段,从柳写起,切入隋堤,然后感慨“行色”,绵延开去。但是,写到了“登临望故国”,写到了“京华倦客”,便把作者的亲身经历,融入在了“行色”之中。
第二段,就主写离别的情事了,“闲寻旧踪迹”。物换星移,今非昔比。寻,就是寻寻觅觅,仔细追寻。追寻什么呢?旧日踪迹。孔子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但是,清真先生偏不,一旦得闲,他偏偏要故地重来,慢慢地、仔仔细细地、一点一点地寻访旧日踪迹。这,便包含了很深切的情感和怀念。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年去岁来,一样的离歌,一样的生别,一样的哀伤,总在重演。离别的酒又伴着离别的歌,酒筵上的灯光,又烛照着一个离别的宴会。彼时,梨花正艳,寒食将至,人们已经开始用榆柳木来取火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令人犯愁的是,曲终人散之时,也就是各奔东西之际。一会儿,等远行的人上了船,那竹篙向水中一撑,船就会如离弦的箭一般,飞逝而去了。等你缓过劲来,回头再看时,那船早已经驶过了几个驿亭。
“望人在天北”,船渐行渐南,汴京愈来愈远,你所怀念的人,也就跟着愈行愈北,愈来愈远。
一时间,“凄恻。恨堆积”。内心之中,那一份悲哀,凄切,恻然而动,让人难安。那离别的愁恨,渐行渐远渐浓深。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河岸迂回,船慢慢地前进,走了一程又一程。每经过一个津堠,就离汴京越来越远,离所怀念的天北的人也越来越远。山河岑寂,惟见一轮夕阳,斜斜地挂在天边,铺天盖地都是春光。
这一句,忽然从离愁别绪中宕了开去,纯写景色了。其实,这里放开的,正是放不开之处。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情感,在这无可奈何的消逝之中,他把那些个离愁别恨的感情完全跟那“斜阳冉冉春无极”打成一片了。
面对“斜阳冉冉春无极”那铺天盖地的春光,清真先生所想到的,是“月榭携手,露桥闻笛”。那一晚,月色溶溶,你我携手,在有花月木的高台上赏月,还曾在一座露桥上听人吹笛……
现在,“沉思旧事,似梦里,泪暗滴”。回想当年,往日种种,历历在目。那些纷繁往事,分明就在眼前,却宛若梦一样,遥不可及。想到这里,就忍不住悲从中来,泪水涟涟。
人生之聚散离合,很多时候,都有着许多的无可奈何。一旦和政治有涉,更非人力能及了。所以,词人只有寄情山水,托寓爱情,来抒写怀抱了。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我果然是简单一点吧,只喜欢小令,不要喜欢长调了,太繁复:)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周邦彦•渡江云(2019.04.29)
《兰陵王》写的是离开汴京外放路上的悲慨,这首《渡江云》则相反,写的是外放回京路上的悲慨。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季候又回来了。天气晴好,日光照耀之下,山上的烟霭低低地笼罩着荆楚大地广阔的平原。一群群大雁结起阵势,排成“一”字或“人”字,从沙滩上飞起,乘风北去。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看着那一群群北飞的大雁,才猛然惊觉到季节的变换,春已翩然。不知不觉中,草绿了,花开了,就连荒僻冷落的山里人家,也多了几分绿意,染了三分春色。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春天来了,草儿泛绿,花儿飘香。有些草绿得晚些,花香得迟些,它们却不甘落后,开始打扮起来,涂上香气,染上颜色,争先恐后地,装点起了这万里江山。
自然,四时有序,草木无情,断做不出这些个涂涂抹抹的事来。这实在是寓托,有清真先生对人世的一份感慨在里边。
所以,他才会说:“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春天来了,道旁的杨柳也绿了,千千万万的柳条垂下来,广漠一片,纵有乌鸦藏身其中,也渐渐隐匿不辨了。
在这么美丽的春天里,清真先生和那些随阳的大雁一样,要从南方回到北方,他是什么心情呢?“堪嗟”,觉得很惋惜,实在算不得是一件赏心乐事。为什么呢?因为“清江东注,画舸西流”,这本身就很矛盾。对于外放的生活,他是知足的,从内心深处,他并不想回到京都,回到那波诡云谲的中心。但是,身在宦途,万般不由人,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乘坐的船只,“指长安日下”。
眼见着汴京越来越近,他不由得心生忧畏:“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怕只怕,酒冷宴残,兴尽人散,说不定就会有一阵狂风袭来,搞得浪潮汹涌,旗断帽湿,不能身全。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是夜,江上一轮弦月,将圆未圆;他要回的汴京,将到未到。他的船停在一个水村驿站,泊在蒹葭深处。这里没有宴会,没有乌纱,有的,只有对于未来的深深忧患。
他心中有这么多的愁恨,却无人可与诉说,想到“恨处”,他只能对着那一弯江月,看着桌上的那一灯如豆,“时时自剔灯花”。
那一夜,江天一色,江畔无人。前路求卜,前途难定。在对未来的无限担忧里,清真先生一夜没睡,在清冷和寂寞里,沉思,发愁,叹息。唯一能做的,不过是过一会儿剔一次灯花,再过一会儿再剔一次灯花……循环往复,无穷无已。
或许,正是因为看透了宦海仕途的升降沉浮,有了“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忧畏,清真先生回到汴京之后,才会敛了锋芒,淡了功名,“学道退然,委顺天命,人望之如木鸡”。
如果能有林先生那样的气节,时时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要求自己,抛弃小我,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固然是可钦佩的。但是,作为普通人,在面临生死考验时,有所权度,有所取舍,倒也无可厚非。
这实在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权且让我们在看词的时候,单纯一点,专注于词本身吧。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周邦彦•夜飞鹊(2019.04.30)
周清真以赋入词,长于铺陈的叙述和反复的勾勒,转折跳接,富于故事性。《夜飞鹊》可堪这一类词的代表。
这首词把别情写成了一个错综的故事。起笔,开门见山,交待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别离在即,在河桥的旁边,特设宴为友人饯行。夜渐渐地深了,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呢?
“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天上一弯残月,渐渐西沉,那黯淡的光辉,眼见着就要沉没了。铜烛台上的蜡烛已经一点一点地烧完了,那烛泪也一滴一滴地流干了。更深露重,那霏霏的凉露,把身上的衣服都氤湿了。
“相将离散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短暂的相聚之后,这离别的宴会就要散去了。天将欲晓,莫道行早。当津鼓敲响、参旗斜落的时候,那个人就要坐船走了。纵也再多的不舍,也还分出精神,仔细听风里有没有津鼓的声音;注意瞧树梢上的参旗星转到哪里了。
“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转眼间,那远行的人就已经上船走了。目送着船上的人儿渐行渐远,我悲哀渐染,离愁深浓。骑下的花骢马儿似是懂得我的感情,即便举起马鞭打它,它还是走得很慢很慢。
这里,明明是人不舍得离别,却不写人,只写花骢。但是,花骢行得再迟,走得再慢,也还是渐渐离码头越来越远,离那远去的人也越来越远了。
所以,“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我只能骑着花骢,走了很远很久的路,到了一片凄清的旷野,码头上人渐不闻声渐悄,我只能带着满腔愁绪,徒然归去了。
日子如白驹过隙,转瞬秋去冬往,春尽夏来,我“何意重经此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这一下子,就把别后的时光跳了几个季节。这时候,那个远行的人已经走了很久很久了,再次来到与之分别的河桥,纵然仔细追寻,也找不见当时一丝半点的痕迹了,甚至是当时走过的小路,也迷离难辨了。
举目所及,映入我眼帘的,是“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地上长满了兔葵和燕麦,落日西沉的时候,它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快和人的影子一样了。这景物,实在是非常寂寞和凄凉。我来的本意,是难忘昔日情意,“闲寻旧踪迹”。奈何此地空余接天葵麦无穷碧,陪伴我的,还是我动它移的影子。
到底,还是不舍,只有“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徘徊在当初分别时席地而坐的草地,我心里十分悲哀。湮在一声甚一声的叹息里,我只能擎起酒盏,朝着夕阳沉下的西方,把本欲共饮的酒,生生地洒在了草地上,兀自断肠。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世代怎样变幻,这样的情绪,却总有萦绕不去的隔空纠缠。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时间长了脚,跑得总是比我以外的要快!睡一觉起来就是五一了,本来还有一首《解连环》的,暂且翻篇,明天开始换辛稼轩了:) 道声晚安!顺祝所有的劳动人民都快乐:):)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辛弃疾:天凉好个秋(2019.05.27)
言为心声,读稼轩词,自然也不能跳开他的生平。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尝试着从字里行间,去回看他那金戈铁马跌宕起伏的一生。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看重运势,但更推崇能力。只要你够努力,够用心,终能找到一种方式,来自我完成。
可彼时的南宋呢?偏安一隅,苟延残喘。都会钱塘,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自古繁华。这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样的杭州,自然惹人沉醉。歌舞升平的富庶,让身在上位的皇帝和重臣,乐于现世的安稳,“直把杭州当汴州”。
辛稼轩,身为在沦陷区长大的北归人,既有济世补天之才,也有沉痛的家国之恨。他想要的,不是富贵功名,而是王师北定,一统山河。
对未来,他壮怀激烈,踌躇满志。文,他有满腹韬略,“九议”“十论”;武,他可以“壮岁旌旗拥万夫”,“气吞万里如虎”。这样一个经天纬地的人才,其性情、见解、手段,皆过人一等。
在湖南安抚使任上,他组建飞虎军,当被人以“聚敛”的名义弹劾皇帝降下制止金牌时,他敢于“藏而不发”,秘而不宣,待到工程竣工时,才公之于众。
在江西安抚使任上,遇到饥荒时,他敢“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四处购粮救饥。对于那些想要哄抬粮价的商贾,他敢用重典:“闭粜者配,强籴者斩”。
在辛稼轩的铁血政策之下,饥荒,就这样过去了。但是,他却也因此摊上了罪名,被人弹劾“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最终,被罢官斥逐,家居十年之久。
可是,他不甘自弃,“抛染东,坐看朝暾万丈红,直使便为江湖客,也应忧国愿年丰”。
求田问舍,非他所愿。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他自叹不过是一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可惜,“无人会,登临意”。
这就是辛稼轩的悲哀,在南宋那个昏暗的朝堂,他“不独无人可以共事,而且无人可以共语”,“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心头的寂寞就这样愈蕴愈深,发而为词,就是“天远难穷休久望,楼高欲下还重倚”的挣扎和痛苦。
可是,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情绪,还不能直接表露,纵算“识尽愁滋味”,也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寄寓于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只是“潭空水冷,月明星稀”。“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只能“欲飞还敛”。
儒家的传统,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天涯芳草无归路”,辛稼轩的心是沉重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也不是没有退意,“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可这些,都是短暂的,不过是他无可奈何之时的自嘲而已。那壮怀激烈的光复之志,他是用整个生命来践行的。
辛稼轩身“负管乐之才”,却“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只能寄之于词,慷慨悲歌。闲愁最苦。能力和时代,须得共生,方能共荣。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辛弃疾: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2018.05.30)
辛稼轩一生,三仕三已,蹭蹬坎懔。若是只当故事,自然精彩纷呈;可是身为主角,个中的起伏纠结,纵有词六百余篇,又岂能一一尽言。
大凡有才志的人,都杀伐果决,少了些迂回,多了些独断,辛稼轩亦如是。
当张安国阵前倒戈,杀了耿京,叛入金营时,辛稼轩可以“赤手领五十骑”,将张安国“缚取于五万众中”。他的“壮声英慨”,使“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而三叹息”。
平定“茶寇”时,他乱世用重典,“得贼则杀,不复穷竟”,短短三个月,就让“奸盗屏迹”。
创建飞虎军被人弹劾,皇帝就下了金牌诏令停建时,他敢压下金牌,责令负责人加快进度,在一个月内加紧完成,然后才回报朝廷。
任上闹饥荒时,他敢“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去购粮;也敢下铁令:“闭粜者配,强籴者斩”。为此,他甚至背负了“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残酷贪饕,奸赃狼藉”的骂名。
辛稼轩只要觉得“事有可为”,“杀身”尚且可以“不顾”,更况区区骂名!
他所追求的,是恢复中原,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主和派一统朝堂只求岁月静好的南宋,这实在是一条坎坷难行的路。
所以,辛稼轩空有吞吐八荒之慨,一生襟抱始终不得陈展。在南宋四十几年,他竟有二十余年被废家居。这是辛稼轩的悲哀,更是南宋朝的悲哀。
后来,康熙皇帝回望这段历史时,也曾感叹说“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辛稼轩的天纵之才和不逢时之憾,足见一般。
英雄失路,辛稼轩只能慨而长叹:“谁识稼轩心事,似风乎,舞雩之下。”
岁月不饶人,“可怜白发生”!“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何其无奈。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闲居带湖、瓢泉期间,辛稼轩也曾寄情山水,倾慕老庄,以求从昏暗时局中超拔出来。
回归自然,他也有快乐,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鸟好兄弟”,“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他还把田园生活纳入词里,写出了很多优美的田园词章。比如《清平乐•村居》就把南方普通农家的生活写得出神入化: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他也倾慕老庄,耽酒吟诗。“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且饮瓢泉,弄秋水,看停云”。奈何,“待学渊明,诗情酒兴不相似”。终究,他还是抛不开统一大业,去寻什么诗酒功名。
纵是“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可“布被秋宵梦觉”时,心间萦绕的,依然是“眼前万里江山”;“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遗憾的是,这毕竟只是在画里。现实却是,“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辛稼轩“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归难得”。
往昔,辛稼轩充满理想,“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南”。晚年,历尽了所有的艰难和坎坷,饱尝了各种心酸和失望之后,他细数从前,叹:“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辛稼轩“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豪气,随着这样的一声叹惜,也和年华一起,真正开始老了。
忽然,有一丝丝难过。怪我太贪心,竟然隐隐希望他能抛却年华,一直那么坚定地活着。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哎呀,竟然是整个五月!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蒋勋•生活十讲(2019.06.02)
今天,以雨之名义,足不出户,一整天都宅在家里。倒是有了时间,把蒋勋先生的《生活十讲》,从头至尾地翻了一遍。
这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对台湾经济迅猛发展之后,所暴露出来的一些或显或隐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困惑和思考。
书是根据蒋勋先生十年的电台节目辑录而成的,内容关涉新旧文化激荡之下的人性、价值、伦理、信仰,创造力和文学力,爱、情、欲……可谓博大。
单教育而言,书里,既有对家庭教育缺失的不满,也有对教育体系的失望,还有对知识分子失格的薄责,更有对艰难教育、性教育和延迟满足的呼唤……个体的多样性和标准的同一性,让人物化成了商品。
总体而言,蒋勋先生还是温和的,他只是观察一些现象,做出一些思考,没有突兀的断言。或许,这也跟这本书最初不是书,而是电台节目有关。
但是,这些现象,时隔十年二十年之后,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依然还在重现。这就赋予了这本书更多的意义,可以启发我们内省,去认真地思考和看待问题。
他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知障”就是其一。这是说,知识有时候反而为成为一种包袱,一种牵绊。因为有知识就会卖弄,反而不利于行。
所以,行深,深行,不妨一看。
合上书的一刹那,我在想,别人十年的坚守和努力,我只用一天的功夫就带过去了,实在是潦草得让人愧言。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姜夔 (2019.06.15)
人生一世,大抵都会心有所系,功名利禄是一端,山水深情亦是一端。
姜白石困踬场屋,终身草莱,遍尝寄人篱下游食四方的悲哀,他“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他的词,多写身世凄戚,家国之痛。
那首著名的《扬州慢》就是写“夜雪初霁,荞麦弥望”之时,他路过扬州,“四顾萧条”后心生的怆然。
彼时,“暮色渐起”,他在这由远而至的苍然暮色里,见“寒水自碧”,听“戍角悲吟”,发今昔之叹。
姜白石是有关怀国家的志意的,兵燹之后,在春风十里荠麦青青的背后,他看到的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往昔的繁华热闹,歌舞喧阗,转眼成空。名都已然空城,虽然“二十四桥仍在”,但是没了桨声灯影,满楼红袖,有的,只是“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是姜白石关怀国家的情感。他的词里,更鲜明更强烈的情感,是他对少年时游历合肥期间一段爱情往事的追忆和怀想。
爱而不得,实以为憾。相遇有多美好,分别就有多悲哀。聚自从遇上了这个女子,往后余生,他都用来怀念,一刻不曾忘怀。
相遇时,合肥满街梅和柳;分别时,恰在元夕前后。所以,姜白石的词,执着地写梅,写柳,写元夕,写相思,写人生的伤感,爱情的绝望。
历尽了人世沧桑,对过往的人事,却欲罢不能,总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哀哀别离,垂垂容颜,千帆过尽的苍老与深情,别有一种迫人的沉痛。少年情事老来悲,叹只叹,“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年华易逝,红颜易老,姜白石其人,深情如斯,其词,专情如许。在他的词作中,有近四分之一,吟咏的都是合肥情事,追忆的都是当年曾经。
在“辇路珠帘两行垂,千枝银烛舞僛僛”的元夕之时,在“东风历历红楼下”,姜白石心心念念的是什么呢?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是“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
活着的痛苦,爱情的绝望,万般的无奈,人世的沧桑,纵是隔了时空,也时有回响,依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将了未了(2019.07.03)
在酷暑炎炎蝉鸣声声中,终于看完了南宋的最后两位词人:吴文英和王沂孙。
从呵气成霜的隆冬到褥热难耐的盛夏,一路磕磕绊绊,好歹把晚唐五代到北宋南宋的词,粗粗过了一遍。
依着词史,虽然看得囫囵,但确有好多词人词作,让人向往和喜欢。一朝得闲,再细细读,慢慢翻。
天热,人躁,蝉鸣声声,愈增烦乱。可是看到王碧山的《齐天乐•蝉》,了解了那个齐后化蝉的老故事之后,再听窗外的那嘶嘶蝉鸣,阵阵知了,竟觉着丝丝的冷寒。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岁月匆促,人事沧桑,只道寻常。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最近,忽然好想重看《史记》啊:) 奈何人懒!
楼主:穆易小七  时间:2020-02-21 14:45:03
慎勿为好
近来无事,开始翻《世说新语》。原有一个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年前,又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个版本。
见惯了名士风采,巧言舌辩,有些厌了。今次,是从《贤媛》开始看的。
印象深的,一个是徐允妇,一个是女儿出嫁时劝女儿“慎勿为好”的赵母。全文如下:
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邪?”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赵母何许人也?据注引,赵母是颖川人,桐乡令东郡虞韪的妻子。赵母聪慧博学,孙权敬其文才,诏入宫省。作《列女传解》,赋数十万言。
这搁在三国或者任何一个时代,赵母的学问和见识,无疑都能让她站在金字塔的顶端,睥睨寰宇,俯瞰众生,成为有学问有见识的女性楷模。
重重光环之下,她也是一位母亲。在女儿即将出嫁时,她谆谆告诫:“慎勿为好!”
这话,颇有些费解。初看,我也不过是草草一眼,一扫而过。现在,长了年岁,经了世事,细细咂摸,方才明白,赵母,诚不欺人也。
只有真正有经历有灼见的女人,才会把世事,看得这么通透,把人心,把得如此精准。
可是,少不更事的女儿,未必体会得到赵母的苦心,听得进赵母的叮咛,于是反问“不为好,可为恶邪?”
赵母闻言,说:“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为妇之道,好恶之间,睿智如赵母,也只能说不为好,更不可为恶。至于应当如何,到底,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至少,记载里没有。
倒是创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说山训》里一则类似的故事,曾给出过答案:
有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尔行矣,慎勿为善!”曰:“不为善,将为不善邪?”应之曰:“善且由弗为,况不善乎?”此全其天器者。
为与不为之间,不过是全其天器,顺乎本性。一言以蔽之,能遵本心,不勉强别人,也不为难自己,足矣。

楼主:穆易小七

字数:91497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7-03-23 19:42:00

更新时间:2020-02-21 14:45:03

评论数:2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