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菜九段集(2017卷)连载

菜九段集(2017卷)连载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周氏群雄/群星闪耀秦楚


根据百度百科,周姓始祖有周昌、周任,但只有名字符号,至于做了什么,则不得而知。估计老周家名人有事迹者,当始于秦楚之际。秦楚之际是陈胜开创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上演的威武雄壮的历史大戏真可谓千古绝响、永世传唱。菜九现在简单点评一下,周家群星在这个陈胜、刘邦、项羽搭建的历史舞台上,有哪些精彩的表演。看看菜九的这些老宗家在舞台上的戏分,也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

从理论上来说,周家群星里最有名的应该是周勃,这是上了《史记》世家的狠角。周勃以下,当数上了列传的周緤与周昌,此二人没有单独的列传,周緤是在《傅靳蒯成列传》中,周昌的传在《张丞相列传》中。这几个都是有事迹载入史册的大汉开国功臣。菜九以为,这几个汉功臣的重要性在当时的周姓群星中并非最突出者。

依菜九之见,这个舞台上最牛的周姓前贤当数陈胜时期的周章,也叫周文。周章是项燕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打着项燕旗号起义的陈胜重用周章为攻秦之统帅也是顺理成章的。本来这个重任是安排吴广的,怎奈吴广进展迟缓,陈胜只得另行安排周章攻秦。周章上任后,进兵迅速,且队伍膨胀猛烈,很快打进函谷关,兵数十万,号称百万。注意,这是有史以来首位百万大军的统帅,不管其是否真的统帅了百万之众。周章命不好,碰上了章邯。这个章邯原本是个税务官,可能周章研究对手的时候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不料章邯居然比整个秦王朝在编的军事官员都要厉害,他临时组织起人马,打了周章一个措手不及,阻滞了周章的进攻势头。周章临时拼凑起来的人马毕竟脱不了乌合之众的习性,随后在章邯职业军队的打击下,很快覆灭了。周章的成功与失败都令人瞠目结舌,他以最短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就集结起史上最庞大的军队,取得最辉煌的胜利(打进函谷关,差点灭秦),然后又最迅速惨烈地失败了。周章兵败自杀后,陈胜的其他将领在章邯面前更是不堪一击,陈胜也随之兵败身死。

陈胜时期的周市也是牛人,还是义人。陈胜让周市略魏地,周市攻占魏地之后向齐地拓展受阻,相当于建立了魏国、启动了齐国。齐赵拥戴周市为魏王,周坚决辞让,要立魏国后人为王,后来陈胜批准魏咎为魏王,周市为魏相全力辅佐。后来魏咎被章邯包围,也是周市杀出重围向楚齐告急求援。最后周市与齐援军一起被章邯击杀,也没能保住魏王咎。但周市的品德感染了魏王咎,魏王咎也算死得轰轰烈烈,为民请命后自杀。这两个周姓前贤都死在章邯手下。

这二周之后的周姓要人,还轮不到周勃。项羽阵营里的周氏前贤,重要性也超过周勃。曾受项羽重用的大司马周殷,是项羽安置在后方的重臣。有史料称“彼项王骨鯁之臣亚父、锺离眜、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则周殷榜上有名。九江国原为黥布封国,与项羽闹翻后,九江被楚占领。在楚汉战争后期,项羽委派周殷镇守九江国,以为战略后方。但周殷这个项羽最为倚重的人,在那个关键时期背叛项羽,与汉联合,从九江反了出来,向项羽武装开战了。本来项羽与汉议和,就准备先到九江地面歇脚,然后返回东土,所以周殷之叛是致命的。可以说项羽最后失败的神速,应该与周殷之反叛有绝大关系。比较奇怪的是,周殷立下如此大的功劳,居然就不了了之了,真是奇哉怪也。有些楚阵营的叛将,看不出来有什么功劳,也被刘邦封侯了,比如那个被项羽同样倚重的项氏宗族项佗,除了被俘记录,真是一点功劳的痕迹也看不出来。周殷的功劳则具体而巨大,没有封赏,真让人百思不得其姐啊。

周殷之外,楚将周兰也是相当重要的角色。刘邦反出关中,项羽击齐,委派阻滞汉军东征的将领中就有周兰,与项冠、龙且并列,当然他们没有完成阻挡汉军的任务。日后汉攻破齐国,项羽又派周兰与龙且救齐。这支援齐军受到汉军优势兵力的围攻而落败,周兰被汉将灌婴生擒。估计这个周兰不久就逃脱了,因为日后灌婴攻楚后方淮北时,又擒获了周兰,看来周兰逃脱后,又出任楚后方守备之副帅(亚将),为项佗的助手。再次被俘后,就下落不明了。不像项佗,同样是被俘,项佗封侯了。还有一个不具名的周姓楚将,估计职级也很高,在楚汉决战中被樊哙击败,所部被俘即达四千人,看来地位不在周兰之下。老周家的楚将悲啊!在楚军中个个位高权重,却基本上没有战胜的记录,有的就是战败被俘。

除了楚军的周姓将领,三秦也有将军周类,被郦商破于栒邑。联想到陈胜所部二周没有善终,看来老周家的群星只有跟着刘邦才能发达。感觉老周家在汉阵营的先人都不出众,但没有关系,跟着刘邦混,你就是个呆子,都会有前途,而且极有可能大有前途。最显赫的周勃,是真正意义上的贩夫走卒,材官引彊,重厚少文,木讷得很。周緤也只落个忠心耿耿。周昌呆头呆脑还口吃。三人中只有周勃是战功卓著,尤其是全程参与了刘邦反秦阶段的各项战事,一步一个脚印提升起来。入汉封侯,应该是实至名归。周緤在反秦阶段什么功劳也没有记录到,但因为紧跟刘邦,居然也与周勃一样,封侯了。看来傍大款并不是个新事物,只要抱住权势人物的大腿,总会有好果子吃的。周昌虽然没有功劳,也因与刘邦走得近,位高权重,当了什么御史大夫,感觉像个内务官。周昌与哥哥周苛都受刘邦信任,刘邦将看守魏豹的重任交给周苛,在荥阳失陷的时候,周苛杀害了魏豹以绝后患,这肯定是刘邦事先授意的。周苛被俘身死,成了烈士,其御史大夫职位由周昌继任。日后刘邦感念周苛的尽忠,封其子为侯。

有传者中,以周勃最受刘邦重用。汉定三秦出关东征,周勃被刘邦委以重任,坐镇关中,为刘邦镇守大后方,从记录上来看,周勃基本上缺席了楚汉战争的绝大部分战事,但并不妨碍他在受封时,比樊哙、灌婴等出生入死者更加丰厚得多。周緤在楚汉战争中跑龙套,但其地位非常显赫,《功臣表》周緤有 “楚汉约分鸿沟,以緤为信”的记录,表明他是刘邦最信任的人,并且有资格替刘邦担保协议的有效性。显然菜九这个老本家也让刘邦给耍了,看来周緤的忠厚老实在当时也是口碑很好,所以值得信赖。在《功臣表》中,进世家列传以外的周姓功臣另有四人。感觉比周緤更走运的周姓前辈应该是魏其侯周定,周定不但什么功劳没有记录下来,照样入汉时就封侯了,定三秦时为郎中骑将,追杀项羽的时候,还是郎中骑,进步很小,职位也很低,显然非常平庸,怎么就早早地封侯了呢。又让人百思不得其姐。

周姓前贤在刘邦势力的总体构成中占了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早期构成中特别突出。隆虑侯周灶以卒从起砀。博阳侯周聚以卒从起丰。魏其侯周定以舍人从沛。正好完全覆盖刘邦起义发展的过程,刘邦最早起事是起于砀、起于丰、起于沛,这三个板块的人员构成,也构成了刘邦集团的核心,而这每一步都有周姓前贤加入,亦表明他们进入了刘邦的核心。所以,即使他们毫不出色,也是可以享受尊荣的。周勃的事迹以反秦时居多,周勃的贡献与刘邦的光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计有攻胡陵,下方与,攻丰。击秦军砀东。攻砀破之。下下邑。击章邯车骑。定魏地。攻爰戚、东缗,取之。攻齧桑先登。击秦军阿下破之。追至濮阳,下甄城。攻都关、定陶,袭取宛朐。得单父令。夜袭取临济,攻张,以前至卷,破之。击李由军。攻开封。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於城武,破之。击王离军,破之。攻长社先登。攻颍阳、缑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北。南攻南阳守齮,破武关、峣关。破秦军於蓝田,至咸阳,灭秦。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攻槐里、好畤,击赵贲、内史保於咸阳。北攻漆。击章平、姚卬军。西定汧。还下郿、频阳。围章邯废丘。破西丞。击盗巴军,破之。攻上邽。东守峣关。周勃一个人的功劳就胜过老周家全部高祖功臣。尽管如此,周勃的历史名声不是来自攻城掠地,而是来自平诸吕之乱,即建国后的历史贡献是其历史地位的主要构成。战争期间碌碌无为的周昌,也是为了争孝惠帝的继承权而留下了历史名声。不得不提一下周昌在激变陈豨之反中起了相当作用,这不是什么好事。周苛的事迹真假参半,被项羽杀害是真,项羽出价收买是假。《惠景间侯者年表》另记成陶侯周信也是高祖功臣,战争期间主要为吕氏服务,没有什么战功。老周家的高祖功臣封侯者达七人之多,如果加上周苛子周成,则达八人。

当时民间有濮阳周氏,楚汉战争结束后,曾搭救季布,倒是个义薄云天之人。

如果周姓宗亲想往上寻根,此钩沉可作参考。不要老是记挂着周勃、周昌,周章、周市、周殷、周兰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鸿门宴专家亲历鸿门宴
鸿门宴是灭秦后刘邦到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项羽驻地参加的一次宴会,因为过程充满加害因素,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带有加害因素的饭局。因为鸿门宴名气大,其中隐藏的内涵远非表面呈现的那样,所以在田秉锷先生的引导下,从1997年作《千古谁识鸿门宴》起,菜九在鸿门宴上开掘出一块天地,二十年来,行文十多篇,文字十多万,也创下了一点名头,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是鸿门宴方面的专家了,而今年在鸿门宴上再次发力,使2017年成为菜九段之鸿门宴年。恰好近期大学同学相约写知青岁月,菜九突然想到在农村的时候,还真的经历了一个鸿门宴式的充满加害因素的饭局,赶紧记下来,以点缀正在营造的鸿门宴景区。

1976年正月十五那天,菜九插队落户到安徽省当涂县大官圩的石桥公社陶村大队某某生产队。这个队只有菜九一个知青,先被安排在库房、后到一户刚刚死了老人的社员家居住。菜九刚去不久,就摊上了一桩好事,生产队长要到县医院做肛门手术,菜九被公派去服侍队长,可以回家吃住。队长的手术是痔疮,据他讲,是被社员打的。原来在菜九插队前不久,队长与一户吴姓社员起了冲突,是非功过不容易讲清楚,但事后社员一家被安上了坚持资本主义道路的罪名,对他们进行了无产阶级专政,听说在公社还是大队把吴家几兄弟吊打了几天,估计还有连带的经济惩罚。而队长的痔疮也被包装为肠子出血,说是挨打后的后遗症,所有的费用,应该是那户人家出。菜九不懂医学,但因为在医院服侍,知道病名,以为这个手术与挨打没有关系。当时队长大概暗示菜九,不得把病名透露出去。估计队长这个毛病不是新病,知者甚多,被整得不成样子的吴家,当然不愿意承担这样莫名其妙的费用,估计当时有了认为痔疮跟挨打没有关系的舆论。这个过程中吴家应该也想从菜九这里得到对他们有利的说法,但菜九在这个事件中不持立场,即没有说这个病与挨打有关与否。

估计队长感受到舆论的压力,以为是菜九在里面说了些什么,至少菜九没有认同队长的说法。可能在有权人看来,不顺从权力,就是站到对立面上去了。估计对立面也是这样看的。因此,队长要争取菜九站到他那边。那个时间大概是1976年5月初插秧之前,正好在海军任连级干部的副队长的兄弟从部队回来探亲,于是正副队长加上那个军官在一个晚上约了菜九在一个社员家吃饭。饭桌上基本围绕菜九插队这两三月的表现,由军官主讲,暗示菜九年轻容易出错,要警惕云云。因为其中有不便明讲的原因,所以总是绕来绕去的车轱辘话,隐喻菜九会在人生的路上栽大跟头。这样的阵式菜九毫无准备,无形的压力非常明显,应付起来有点吃力。一个生产队也就那么一点事,菜九很快就明白吃饭的用意何在,无非是叫菜九学会站队,这样的站队有违菜九本心,实难从命。所以菜九的防御是断然否认有任何出错。菜九本来就没有酒量,那些劣质酒,再怎么推托,也免不了喝下去不少,肯定是超量了。尽管如此,菜九的立场还是不能改变。车轱辘话一直耗到半夜三更,除了差不多把菜九弄醉,没有任何成果,什么也改变不了。
所有的改变,都是鸿门宴之后,无非是减少了对菜九的照顾。知青插队对生产队是负担,尽管如此,队里还是尽量安排轻巧活给知青,全国皆然,菜九也享受过这样讨巧的事。因为这回直接没有给队长面子,所以队长也就不想照顾菜九了。接下来的早稻插秧,队长给菜九担子里铲的秧板又厚又重,可能超过普通社员了。这时吴氏兄弟就会在路上接过菜九的担子,把空担子交给菜九。这样一来,菜九只需要挑一半的路程就行了,并没有额外吃苦,队长让菜九吃苦头的目的没有达到。鸿门宴的事情菜九对谁也没有说,吴家兄弟可能是从队长加担子的举动上看出菜九没有站队,所以伸出援手。
估计吴家没有闲着,一直在造舆论,早稻插秧结束不久,大队书记到生产队召集会议,提到队长的病。队长没好气地说,痔疮,屁漏。书记显然没有跟队长沟通好,这一下等于把书记卖了,原来不是讲好的肠子出血嘛。老臧,你怎么这样讲呢?书记感叹了一下,也没有办法再搞什么了。事情到此为止了。至于是否退还医药费,不得而知。
这件事并没有太影响菜九与队长的关系。队长估计本来想占点小便宜,既然占不到,也就算了,至少不迁怒菜九了。到了防地震的时候,队长带人把菜九的防震棚搭得很大很结实,虽然菜九一天也没有住过,但还是感谢队长的关怀。队长说,我们这些人砸死没关系,你是毛主席派来的,砸死不得了。但那个吴姓社员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之间的结是解不了的。恢复高考那年,吴家老三考上了技校。队长为此特意去了公社,声称生产队劳动力紧缺,考生不得上学去。当年刚刚恢复正常,公社不敢乱来,说这是政策,若要阻拦,我们一个头都不够杀。这样吴家老三在菜九之前离开生产队。
这些鸡零狗碎,算起来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没想到居然影响到未来的人生走势。人生的密码,真不易窥破啊。

附言:吴家大嫂是菜九见过的最美的女人。吴家老大是菜九当涂中学的校友,高中毕业赶上文革,大学上不成了。回到农村学了裁缝,走街串巷,因能说会道,就把个外村美女搞上手了。菜九到生产队时,美人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就这样还比现在的顶级靓星要漂亮很多,名字好像叫陈翠萍,吴家老大叫吴景功。特意记一笔。

农村鬼事
鬼事好像都发生在农村,城里的鬼事也都是听农村人讲的,看来鬼喜欢呆在农村。菜九在农村的时候也接触过鬼事。
1976年菜九插队落户到安徽省当涂县大官圩的石桥公社陶村大队某某生产队。这个队只有菜九一个知青,先被安排在库房、后到一户刚刚死了老人的社员家居住。菜九去的时候,那个老人还在世,出殡那天菜九还远远看了热闹,觉得有点奇怪,怎么抬棺材的都是老头呢。反正那家空出了一间房,不知生产队跟那家怎么协调的,菜九就住到那家去了。住进去才知道,房东叫钱世山,只有三十六七岁,人称老山,其刚刚去世的父亲快八十岁,房东是独生子,是老来得子,所以比较受宠。房东有一子一女,儿子叫小海子,当时六岁。菜九住过去不久,女房东就会问夜里听到什么。菜九什么也没有听到,大概是没有注意的关系。房东说小海子半夜起来喝水看到爷爷回来了,就站在水缸边上。房东的水缸就在碗柜下面,正好作为与菜九住房的隔断,所以如果碗柜有动静,菜九是可以听到的。据说老爷爷回来的动静是碗柜乱响。后来,果真半夜里听到碗柜乱响,还不止听到过一次。家里不会进猫,这个声音大概就是鬼弄出来的。至于为什么小孩子能看到,成人看不到,大概是小孩子魂魄未全,处于半阴半阳,所以能见人所未见。至于为什么要老汉抬棺,道理也是这样,反正他们阳气已衰,阴气克不住他们。抬棺这样的事,换了年轻人,会对抬棺者不利,所以全是五十以上的人承担这样的事。
听到这些声音怕不怕呢?好像不怕。为什么不怕,可能是当年批林批孔闹得,记得有一句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特别牛气。其意思大概是,老子命就是大,该如何就如何,鬼都奈何不了我。菜九以孔夫子为榜样,属于糊涂胆大吧,大概如此吧。房东家门口有个水塘,据说那里也会出鬼,有一次夜归迟了,听到水塘边的草丛中有人清嗓子,用电筒照照,什么也没有,大概也属于鬼叫之类。当时月光如水,什么都清晰可见,菜九不认为自己当时有幻听。经常能听到乡亲们讲鬼故事,有声有色,并且指出几个容易闹鬼的场所,屋旮旯,山边角,大埂弯,月光不甚明亮时,小雨天。
菜九下乡第二年被照顾到了大队林场干活,就从房东家搬了出来,住到位于山边角的林场,那个地方叫老虎爪子,是山道水道的转弯处,为传说中哺乳项羽的那只老虎的前爪所化,林场就建在坟堆里。菜九一个人住的房子东南北三个方向都有坟,西边是上山的路,其实也是从坟堆穿过。在一个雨天半夜,菜九真的听到鬼叫了。乡亲们形容过经典鬼叫的声音,就是毛竹扁担挑粪桶的声音,吱吱呀呀地在菜九住房东窗下响个不停,夹杂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特别刺耳。距东窗二三十米是有一条小路的,连接着一个小桥通往对面的大埂,如果是行人的话,真是转瞬即过,而那个声音持续了不止三五分钟,不可能有什么人闲得在雨天半夜在路上驻足不前抖动一副重担。这个情况菜九还是有点怕的,不敢出去看个究竟,心想要死就死在房子里。那个画面也怪怕人的,黑咕龙东乱坟堆,风声雨声鬼叫声。好在菜九命大,鬼要叫就让它叫吧,不碍嘛事。
生产队里有个小媳妇大概得过精神病,社员说那是鬼魂附体,具体表现是几天不吃不喝,还力大无穷,几个壮劳力都按不住,精神病院也治不好,最后请了跳大神的治好了。我看那个样子很正常,不像有病的样子。跳大神的不在当地,据说是祖传的,很灵验。菜九离开农村后,听说有一个当年的姑娘出嫁后精神出了毛病,疑神疑鬼,这回跳大神的不管用了,很快就郁郁而终。看来无论是科学还是跳大神,都不那么灵光。所以所有的鬼事都说不准,孔子不言怪力乱神,亦以其难言也。菜九所见所闻,又岂易言哉。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垓下小考(修订稿)
菜九作《千古谁识战垓下》以为把垓下之战的事情讲清楚了。因为刘邦根本没有停战休兵的意思,并非临时受谋士鼓动才毁约,而是早早地就为项羽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项羽撤退进入陈下、阳夏即今天的河南太康这个地方,就会受到汉势力的全方位围攻。事实也正如刘邦安排,楚汉在陈下展开的决战,实则是汉对楚的围歼战,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菜九原以为经此一战,垓下无需再战,于是否定了垓下有战。现在看来未必。所以那个功课等于留下点小尾巴,这个尾巴还是处理一下才好。于是有必要对垓下这个地方做点考据,如果不弄清地点,垓下之战的事情就不可能讲清楚。
关于垓下,刘项二本纪的描写小有出入。《项羽本纪》只记楚军驻扎于垓下,项羽弃军逃跑于此,没有提垓下有战。《高祖本纪》记了垓下有战并项羽兵败后于此驻扎,然后弃军逃跑。菜九否定垓下有战的理由是,既然战败了,就不可能在战败处驻扎,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啊?从而否定垓下有战。菜九此论或者偏激了,没有考虑到存在垓下有战但没有驻扎这样的可能性。
先来看看垓下在什么地方。现在的较为流行的认识是垓下就在安徽灵璧。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称:垓下,安徽府灵璧县东南有垓下聚,即高祖围项羽处。这个解释出了三家注的范围,完全是另一个地方。不知泷川资言为什么不沿着三家注的内容加注?◇集解 徐广曰:“在沛之洨县。洨,下交切。”骃案,应劭曰:“垓音该。”李奇曰:“沛洨县聚邑名也。”○索隐 张揖三苍注云:“垓,堤名,在沛郡。”□正义 按: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洨音户交反。经考察,洨县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固镇县,真源县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水经注•淮水》:洨水又东南流,迳洨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郦道元晚于徐广,又早于司马贞与张守节。这一下出现了三个叫垓下的地方,相距好几百公里。怎么回事?固镇与灵璧为邻县,考虑到古今行政区域变迁,两地指认的垓下位置接近,可视为一地。网络查检,果然1965年固镇设县前,固镇垓下确实为灵璧所辖。那么至少有两个垓下。依菜九的菜鸟见识,三家注的鹿邑的垓下是垓下名字的原始出处,而固镇的垓下、灵璧的垓下则是根据历史记载即《史记》而后定的名字。换言之,鹿邑之垓下是先于楚汉决战的,灵璧与固镇的垓下之名则应该是后于《史记》的。这样一来,其中的猫腻就出来了。

三个或两个垓下,菜九倾向于鹿邑为真实的垓下所在地,鹿邑即灌婴会师刘邦颐乡的苦县。楚汉和约应该有东部汉军西撤的内容,灌婴从淮北彭城西撤就在鹿邑驻扎,估计韩信西撤也会到这个地方,此地与楚汉决战之阳夏紧挨着,两个大军决战,波及此地也很正常,灌婴甚至不要挪动地方,就可以直接与楚军开战。因垓下之战与陈下之战地点过于接近,可以视之为一战。当然,陈下之战与垓下之战也可以分开来,是一个决战的两个阶段。项羽南撤在陈下(阳夏太康)遭到汉军的伏击,被杀得大败。但项羽很快组织起残部,到了垓下这个地方,摆开阵势与汉军再战,就是史料中韩信指挥、刘邦押阵的那一场,但楚军还是遭到失败。这个地方就应该是鹿邑的垓下。如果真的有此战,则垓下之战是项羽最后的抵抗。与此前的陈下决战一样,项羽的楚军还是完全落下风,汉军取得全面胜利。但项羽并没有覆灭于战场,应该是突围出去了。只是突围后再度驻扎的地方,也被记为垓下了,黥布等各路人马全部集中到那个垓下,据说是今天的灵璧或固镇,应该是那个四面楚歌的地方了。只是那个地方当时未必叫垓下。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角度,即使世界上真有两个叫垓下的地方,项羽败于一个垓下,又突围驻扎于另一个垓下,也未免太过于巧合了。真要有这样的两个同名地点,项羽肯定不会选择驻扎,太晦气了嘛。但如果菜九理由如此过硬,后世的人们还是硬要认为这样不碍事,菜九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因为垓下与陈下挨得很近,这几处发生的大战可以视作同一个战役。项羽从围歼战突围后,本想继续原定南下方案——去九江国,但听说了城父沦陷于来自九江方向的叛军,知道九江国去不成了,才折向东面。城父现在亳州东,这样距最后的驻扎地灵璧或固镇就近多了。到了灵璧或固镇的最后驻地,项羽所部又被汉军团团围住,项羽最后弃军逃跑,残部八万人遭到汉军的屠杀,地点大概就是灵璧或固镇了。
闲话少说,垓下在鹿邑,与灵璧或固镇没有关系。只是司马迁在这个事情上一垓到底了,后人照猫画虎,将灵璧或固镇的古战场也冠以垓下之名。至于项羽最后逃跑的地点是否在灵璧或固镇,或者也不易确定。即使有大量遗迹证明,难保不是后人附会的,其实际说服力并不强。比如菜九老家巢县有个地方叫散兵,就是得名于项羽的兵到此落败,而项羽最后一战与巢县没有一点关系。据菜九所知,很多地方都有项羽最后一战的古迹,比如徐州西北郊的九里山,九里山前古战场也是名气不得了大,但项羽最后一战与那里一点关系也没有。灵璧或固镇的情况也非常类似。至多灵璧或固镇是项羽弃军逃跑处,与垓下之战没有任何关系。至于垓下歌,也是后人命名的,不代表那个地方就叫垓下。

结论:垓下的具体位置是在河南鹿邑,决战发生在那里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前面的陈下之战才是决定性战役。如果垓下有战,则为项羽徒劳无益的垂死挣扎,估计项羽发现此战无法取得上风,就开始突围了。之所以认为垓下有战规模也不大,完全是因为项羽最后弃军逃跑后,留在当地的军队居然有八万之多。是否垓下有的那战,楚汉两军没有深度交织作战,否则项羽不会保留如此之多的军队。

探秘:为什么司马迁在垓下问题上一垓到底,全然不顾其中的不谐调。菜九以为是市面上汉固陵之败的传闻误导了司马迁。所以,为了保全张良计谋及其实施效果的史料,垓下之战、项羽之败就必须安排在固陵大败之后。汉固陵大败,张良设计,韩信、彭越赶到,楚汉再战,汉终于取胜,确实非常生动,但不是真的。因为陈下之战已经是决定性的了,张良设计的场面根本不会发生。汉败固陵的记录,菜九已经在《千古谁识战垓下》中将其批得体无完肤了。固陵就是陈下,就是阳夏,就是汉预先设伏、最终大胜楚的地方。楚汉的最后一战根本不是刘邦听从谋士的建议临时兴起的,而是经过长期周密的布局,精心选择了陈下这个地点,整个汉阵营对撤退的楚军进行围歼。韩信、彭越不存在爽约,都是早已到位。从事件的过程可以看出,刘邦的设计得到完美的实现,一举击垮了楚军。受到重创的楚军根本没有可能大败汉军,所以汉军不需要重新集聚力量,再行组织战役。仍然基于安置张良计谋及其实施效果的原因,史料中城父陷落在垓下会战前的顺序或者有误。菜九的理由是,陈下的决定性战斗已经结束,楚军从垓下突围后发现这个情况,就改变去九江的计划了。既然楚已经没有力量再行决战了,黥布等后续到达的部队,也就没有参战,只是加入了围困楚军之役。
赘言:菜九写一个文字的过程中常常会跑题去写别的。其中最多的情况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一个更容易解决,或更亟需解决的问题,一般而言,这个新情况多半是包含在那个正在写作文字里面的。估计有半数情况确实会如菜九所料,很容易拿出一个小制作来,有时也会搞成一个体量上与前一制作不相上下的制作。如果不留神,这样的跑题跑远了,忘记返回来,就会造成一个烂尾工程。所以在浏览电脑时,每每会发现这样的烂尾,确实很可惜。写刘邦下棋的时候,发现为汉立了大功而没有嘉奖的周殷,就另开了段秦楚之际周氏群星闪耀文字,确实只一二天搞定;垓下这段文字也是刘邦下棋时发现垓下之战还需要把地点推敲一下。因为原来在《千古谁识战垓下》文字中基本否定垓下有战或者有误,准确的表达或者应该这样说,垓下可能确实有战,但项羽从垓下战败突围后,再次被包围的地点不在垓下,只是被误记为垓下了。这里可能是司马迁的笔法失误,造成了历史的误读。
千古谁识战垓下细目及楚汉决战史料汇集详下篇末。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2

在鸿门宴事件,刘邦被项羽玩了一把。刘邦因实力不济,选择了退让,让项羽过了一把下棋的瘾。项羽的霸王,就是指他主持了当时的棋局,而那个机会也是刘邦做出了承让。岂知天道好还,仅时隔四年,就轮到刘邦下棋了,这一下,就下得项羽根本没有机会翻盘了。刘邦的棋局,就是最后的楚汉决战。这个决战不是像历史记忆记录到的是临时决定毁约开战的,而是刘邦早早就开始布局,并且将项羽一步一步诱导到布好的棋局中,从而一鼓击溃。其实刘邦的上述行棋内容,菜九在《千古谁识战垓下》大致说过了。那个文字主要论证垓下之战的真伪。现在换个角度,从刘邦布局行棋的题材入手,是否效果更好一点。也因为《千古谁识战垓下》已将对史料的甄别工作做完,所以此役可以直接用新得出的结论来推导历史。曾经也打算将这个部分起名《看刘邦如何玩死项羽》,玩死,跟行棋的意思也差不多,所以就叫这个名字吧。

本文小目
1.刘邦已经完全掌控局面
2.人质问题让刘邦迟迟不能发动攻击
3.和约的手筋在于麻痹项羽
4.项羽没有太多的选择
5.刘邦为项羽沿途挖坑
6.刘邦守约的烟幕弹
7.汉对楚的最后追击启动全盘阴谋
8.中心开花,项羽经受毁灭性打击
9.会战失败,项羽仍走原定计划碰壁
10.兵散垓下,项羽被彻底玩死
11.没有固陵败也没有张良计
附:中国人最不认真——天下到底几垓下
附: 千古谁识战垓下细目及7.还原楚汉最后一战

附:楚汉决战史料汇集

1.刘邦已经完全掌控局面
楚汉和约的缔结过程,就是刘邦玩项羽的过程。楚汉和约是汉四年九月定的,而和约的商谈时间则早得多。早到什么程度,应该早到龙且覆灭后,就开始酝酿。龙且覆灭的时间,月表记为汉四年十一月,实际上这个时间不是很确定,因为那段历史记载太混乱,时间点完全模糊了。估计实际时间会迟于这个记录,但也不妨以此点推算时局的走向。
在汉灭龙且之前,楚军虽然在全局上不占优,但也没有显露败象,至少在刘项荥阳一线的缠斗中,楚还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只是这样的局部优势,不足以抵销楚的全局性不利。其实从汉经历了败彭城的暂时性低谷后,汉的重新崛起的态势就始终没有改变过,即使是在荥阳一线两度失利,也没有影响这样的趋势。在平定了北方的魏代赵后,汉的疆域扩大到令楚恐惧的地步。到了汉把齐吃掉之后,汉对楚构筑起的大模样,就让项羽闻到失败的气息了。到了龙且覆灭后,项羽一下子就感受到脖子上的绳索开始勒紧了。因为伴随着龙且的覆灭,不仅楚的战争潜力被消耗殆尽,楚之后方包括国都彭城也全部沦陷于汉,在荥阳相持线的楚军就成了无后方作战的孤军,即使是表面占优,但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在总体形势上是被汉的势力包在当中了。也正因为龙且的覆灭,项羽的最终失败成了汉可以计算的事件。所以楚要在龙且失败后,正式启动议和程序。可以肯定,如果汉对楚发动攻击,胜负是没有悬念的,汉的优势太明显了。但刘邦迟迟没有对楚发动攻击,而是选择了议和。原因很简单,因为汉王家眷都在项羽掌控中。

2.人质问题让刘邦迟迟不能发动攻击
汉王家眷自从汉二年汉败彭城后,就始终在项羽掌握,而且是随身不离左右式的看管。因为和约之前,楚之老巢彭城已经被汉将灌婴等攻克,并未能解救出汉王家眷。这表明汉王家眷没有被留在后方,一直在项羽身边,在火线上。前不久,项羽还以太公的生命要挟汉王投降,并真的把太公架到火上了。所以汉王家眷的重要性,成了楚汉双方博弈的重要内容。所以,刘邦明明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还是做出以达成和约的姿态,来交换楚返还汉王家眷。这个提议有一定的诱惑力,因为此时是楚而不是汉,更需要停战。陷在汉军重围的楚军,根本没有取胜的希望,所以议和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之所以在如此劣势下,汉还愿意与楚约和,也是因为项羽手里有人质。

3.和约的手筋是麻痹项羽
楚汉议和呈现出非常诡异的现象:需要和平的是项羽,但提出议和的是刘邦。和约是刘邦发起的,和约内容也是刘邦提供的,项羽只是批准接受了这个看似对楚非常有利的和约。因为刘邦瞅准了项羽迫切需要休战,便发动和平攻势,以便迎回人质。和约是手段,迎回人质才是目的。这个过程,史料记得含含糊糊,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也只能是这样。将这个过程总结成这样,应该是菜九的贡献。
汉王派人向楚喊话:你们放人,我们休兵。和约由此而始。
如果真能休兵,项羽当然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关键是放人之后,拿什么来保证不再起战端?根本没有嘛。项羽虽然年轻,但也是老江湖了,并且以猜忌心重闻名于世,他也知道刘邦的承诺未必靠得住,一旦放汉王家眷放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约束刘邦。这个问题大概是和约久久不能达成的原因。
刘邦当然也知道取信项羽不容易,所以他要做的事就是在缔结和约时,释放最大的善意。根据和约的过程非常长,大概可以推论,这个和约不是一下子达成的,而是经过反反复复的讨价还价才谈成的。过程中肯定是汉做出越来越多的让步,越来越向着和约达成的方向行进。史称汉王先让陆贾前往商谈,没有奏效,然后派了侯公才达成约和。之所以要派几拨人去谈,这可能是汉王的伎俩,并非陆贾的会谈水平不如侯公,是刘邦对他的授权就是那么多,也就只能谈到那个程度。过程显示,刘邦出让的所谓的利益并不是很爽快地一下子提出,而是像挤牙膏似地一点点地拿出来,显得非常为难的样子,最终的成果让侯公得到了。为了取信项羽,这样做是非常必要。否则你根本不打算执行的承诺,再爽快地提出来,就会让人疑心嘛。《功臣表》记周緤的功劳有“楚汉约分鸿沟,以緤为信”的记录。表明周緤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刘邦最信任的人,替刘邦担保协议的有效性,最终菜九的这个老本家也让刘邦给耍了。看来周緤的忠厚老实在当时也是名声在外的,连项羽都知道,有周緤的担保,和约这个事情大概是出于诚心的,而不疑其他。
最后的和约内容是,以鸿沟为界划分楚汉势力范围——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照此约定,则汉退出鸿沟以东,楚退出鸿沟以西。汉在东部占有大量楚地,连楚都彭城都被占领了。而楚在鸿沟以西的地方就是项羽集团用兵之地,比鸿沟以东汉占楚地要小很多。所以这样的和约,从表面上看,楚得利很大。
和约的目的是让汉王家眷释放,这个步骤不难,释放即可。作为交换条件——楚军撤退到鸿沟东部,汉军撤退到鸿沟西部,就非常有难度。如果双方退兵的话,楚军会有麻烦,因为向东退却,会退到汉军的势力范围内,所以楚军不能直接退兵执行和约。那怎么办呢?估计和约会规定,原本完全在鸿沟以西、荥阳一线的楚军可以向南退到九江国地面,等鸿沟以东汉军撤退到鸿沟以西,然后楚军再回到汉军退出的东部地区。这大概就是刘邦给楚军画出的线路图,刘邦考虑得非常周到。可能也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估计项羽经过反复权衡利弊,觉得刘邦方面的让步也相当可观了,撤退方案也很完美了,想再多榨取利益,也未必行得通。所以,项羽就答应了下来。
史料中有韩信带兵到陈、灌婴会汉王颐乡的记录,看起来很像是在执行和约规定的西撤行动。记住颐乡这个地方,与所谓的垓下之战的垓下是同一个县,当时的苦县,现在的鹿邑县,都在河南省。垓下到底在哪里,后面会专门讨论。
估计项羽会派人到齐左近,看看汉军是否有撤军的迹象,只有在确认了东部汉军西撤的动向之后,项羽才会释放汉王家眷。这也是作为弱势一方必然的谨慎之处。不可能一签订协定,就立即执行,总要看看处于优势一方是否按照协议行动才行。
再强调一下,历史记录表明,和约的达成是换上更得力使者的结果,这固然是一个解释,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据汉根本没有遵守和约的意思,则这个旷日持久的和约过程更可能是汉施展阴谋的组成部分。因为即使不打算执行和约,汉也要表现出对和约的斤斤计较,就这样才能让项羽相信汉的诚意,刘邦玩项羽主要就体现在这些方面——要让项羽在这样的和约中得益,而且得益相当大,所以这样的利益要一点点地给,一直给到达到项羽心理满足程度为止。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和约反反复复旷日持久。至于刘邦不肯见为其达成和约的侯公,可能是演戏给世人及历史看的,旨在掩盖他的欺骗手段。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4.项羽没有太多的选择
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和约是军事斗争的一部分。与汉缔约时,项羽处在急速衰落中,他就那么放心刘邦吗?当然不是,项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局势根本不乐观,所以他对刘邦的诚意寄予一定期望。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就算扣住汉王家眷又有什么用,既不能杀又不能吃,至多只是阻挠汉军发起总攻,但汉军的步步紧逼还是阻挡不了。到了这个时候,汉王家眷在楚军手中的意义似乎不大了,因为楚之败象太过明显了。所以项羽答应刘邦提出的和约,不是他脑筋不好用,容易被忽悠,而是他的处境决定了他只能侥幸行事。
虽然汉王家眷做了项羽的俘虏,但项羽待他们并不薄,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刘项二人有结义兄弟的情义在起作用。汉王毁约反出关中的时候,汉王家眷都在东方,就在项羽的眼皮底下,但项羽并没有难为他们。直到汉王东征打下彭城,项羽反击得手后,才将汉王家眷掳作俘虏,此前汉王家眷一直是逍遥“法”外的。如果项羽在知道汉王定三秦后,立即以其家眷为要挟,会有什么效果?肯定比最后的时候好。这一步棋早就应该走,为什么没有走,可能项羽觉得不用惊动不相干的人,或者以为自己可以搞定。岂料刘邦才气并不在项羽之下,而且憋了一肚子气,形成的冲击力非同小可。刘邦手下得力者众,较之项羽方面人才有优势,所以斗转星移,强弱互换位置,刘邦成了稳操胜券者,项羽只能指望刘邦方面信守承诺。至于能否信守,也只有走着瞧。

5.刘邦为项羽沿途挖坑
虽然前面提到的刘邦给项羽划出的东撤线路图纯属猜测,但也是基于对当时局势充分推算,并且是参照了后面实际发生的事件后的猜测,所以这样的猜测应该比较接近实际。项羽最后的失败,历史记忆突出了垓下之战,实际上失败的关键事件还不是垓下有战,而是撤退方向上出了变故。比如九江地面去不成了,因为当地楚军变节倒戈了;比如陈这个中继站沦陷了,守将陈公利几临阵倒戈了,参与其事者还有楚国重臣令尹灵常。在经历了这两件事后,项羽的原本打算在陈下休整的计划彻底泡汤了,开始苦战突围了。而这一切变故,无不是刘邦在使坏。看来这一切,都是刘邦在和谈烟幕下悄悄为项羽做的局。
九江原来是楚将黥布的封国,因与项羽闹翻,投靠了汉,被项羽派兵逐走。之后,黥布在什么地方活动不是很清楚,反正是在远离九江国的地方为汉争天下而效力。到了楚汉约和时,汉突然封黥布为淮南王,即王原来的九江一带,而当时九江一带还在楚势力的控制之下。汉此举显然提升了黥布干活的积极性,很快,黥布就潜回原封地,与旧部或九江楚军当局联络勾兑。虽然黥布背叛了楚,但黥布在楚的体系里的资历非同小可,估计当地守将如周殷之流都会很给面子的。黥布工作的成果就是,在楚汉和约达成、楚军向南撤退的过程中,九江地面的楚军倒戈了。此举的后果是,项羽东撤大军,已经没有一块可靠的地盘可以栖居了。这也是项羽到了最后的宿营地(被记为垓下,实际上不是),就没有突围的意愿,而是作了弃军逃跑的原因所在。
黥布之外,汉还加强了与彭越的联盟。本来彭越就是汉的盟友,其活动范围在楚的势力范围内,所以彭越的活动就会伤害到楚的利益,因此时常受到楚的打压。在抵抗不住的时候,彭越会采取与楚约和的步骤,待缓过气来,又继续在楚的地盘里折腾,如此反反复复,对楚造成的伤害不小。但到了楚汉约和期间,汉突然封彭越为梁王,时间是汉四年九月,就是楚汉和约达成之月。此事记录在《汉书》里,《史记》彭越封王在项羽覆灭之后。《汉书》或另有所据,这个情况也符合当时的实际,因为史料有彭越为汉军决战提供军粮的记录。联系黥布的事迹看,刘邦在为决战将盟友作了最大动员。
刘邦对楚军的统战工作也在暗中进行,最后汉追击撤退的楚军,就在陈下大战一场,而楚军方面的陈公利几居然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倒戈了,其同谋者可能是楚之高官令尹灵常,这样的事情不可能是巧合,肯定刘邦早就事先做统战工作了,可能也事先约定,待到汉军与楚军在陈一带交战,已经作好变节准备的楚军就在内部作乱,这个事情史料没有说,但确实发生了,过程应该就是菜九描述的那样——在陈之楚军正是在楚汉主力交战时变节的。
加上前面说过的,以履行和约为名的东撤汉军韩信部、灌婴部,正好提前到达陈这个位置,到达这个位置的汉军或者还有吕泽部,是从南阳方向过来的。楚军向南撤退到陈这个地方,前有汉军堵截,后有汉军尾随,相当于进入了汉军的包围圈。
以上就应该是刘邦为项羽挖的坑。只要和约一签订,人质一放还,楚军一南移,这一切的一切早已精心策划好的步骤,就会在某个关键点上爆发,将不可一世的楚军打垮。这个关键点就是陈下,项羽一旦进入了这个刘邦精心谋划的伏击圈,就将万劫不复。


6.刘邦守约的烟幕弹
刘项二本纪记载,楚汉和约的内容是划鸿沟为界,放还汉王家眷,双方罢战;还记载了约成之后两军皆呼万岁,表明两军皆有罢兵的意愿。根据日后两军的动向,菜九以为,至少这个两军皆呼万岁可能记载有误。
原本以为 二本纪记载的皆呼万岁,可能只是楚军,不包括汉军。汉军因不打算执行和约故不会欢呼。但为了麻痹项羽,制造和平的假象,也不排除汉王安排部分军队做出欢天喜地的样子。这样做的用意是让项羽知道,汉军也是盼望和平的,可以让项羽放心地脱离战场南撤,因为刘邦已经在项羽撤退方向上布好了局,项羽的撤退,就是向彻底覆灭进军。如果将刘邦的阴谋分为两截,则迎还家眷为第一步,家眷接到后,就要全付心思进行第二步——歼灭项羽。
史称刘邦是在谋士的鼓动下才毁约的,这样的记载明显是误记,前面说过,刘邦在约和的同时已经在部署最后决战,所谓的谋士鼓动的记录或者是为了开脱刘邦,或掩盖刘邦在缔约之前就没有打算遵守约定的行为。因为已经完成布局的刘邦根本不可能守约,灭楚而且是即刻灭楚是刘邦的既定方针,而不是什么人鼓动的结果,否则仓促改变作战计划,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完满的结局的。至于那个与事实不符的记载,是为了夸大谋士作用的一则文学创作,不得以为信史。因为汉军根本就没有打算遵守和约,所以即使记录上是张良、陈平鼓动刘邦违约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7.汉对楚的最后追击启动全盘阴谋
史称刘邦接受了谋士的提议,毁约击楚。当时楚军已经撤离,则汉军大概稍迟了一点,就展开追击。虽然谋士提议是假,但汉对楚的追击步骤大致如此,即楚先脱离战线,然后汉才组织追击的。换言之,撤退的楚军没过几天就感觉到汉军的追击,也就知道所谓的和约是个骗局了。但撤军也是个系统工程,既然已经启动了,也不可能更改,估计楚军的前驱已经更早出发,并走到更远处了。估计汉的追击也是走走停停,因为刘邦做出决战的计划,本就没打算靠荥阳一线的汉军来完成决战,而是要调动整个汉阵营的力量,共同参与并共同见证对楚的最后一击。彭越对汉军的粮草支援,应该就是汉毁约后进行的。对于项羽这样的劲敌,并不是前方已布置妥当就可以放手一搏的,还是要集中所有的力量进行决战。估计刘邦应该把能够召集到的力量全部召集齐,这里面肯定少不了吕泽部。因为最后记录到的决战有吕泽部的靳彊、蛊逢都参加了,他们是直接赶到陈,还是先在荥阳一带与刘邦会齐,不详。但吕泽部也相当庞大,估计有提前赶到陈下的,也有到荥阳一带与刘邦会齐的,或者是在到陈的中途加入的。
8.中心开花,项羽经受毁灭性打击
因为刘邦对楚的布局是处心积虑的,所以在对楚追击的过程中,汉军会越聚越多,估计即使刘邦亲领的汉军能够追上楚军,也不急于开战,因为在计划里刘邦已为楚军预备了最好的交战地点。这个地点就是陈,今天的河南周口、淮阳一带,具体作战地点被记为阳夏、固陵,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太康,吴广的老家,与周口、淮阳很近。因为楚军也是个庞大的军队,所以作战地点分布的稍微广大一些。在这个地点,汉有从东部聚拢来的灌婴、韩信部,估计还会有其他汉军,比如从西南聚拢来的吕泽部,在以逸待劳恭候楚军呢;有楚阵营的令尹灵常、陈公利几等内应准备随时发难;楚军南下至此原本打算在陈下休整,可能会有所懈怠。这几个因素聚合起来,将极大地有利于汉军对楚的攻势。可以说,楚汉在陈下一带发生的作战,实乃刘邦早就谋划好了的,整个作战步调,完全是在刘邦预谋下进行的。项羽连选择战场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最后一战的特点。
前面提到过吕泽一脉在陈下决战的记录,刘邦所部的记录更加可观,樊郦滕灌都参加了陈下之战,其中:樊哙与灌婴的战功特别大。靳歙的功劳也很大。这些人都是刘邦的主力战将,他们全线压上,又战功很大,表明项羽所部在陈这个地方吃足了苦头。
史料说项羽在垓下驻扎,那是不可能的,不会败于此再驻扎于此。所以即使史料清清楚楚地记了垓下是项羽弃军逃跑的地方,也不能认可,项羽最后驻扎的地方不叫垓下。至于今天公认此地为垓下,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给当地加上的名字,当不得真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楚汉最后的决战之精彩绝伦在史料上没有反映出来。樊郦滕灌等汉将对楚军的胜利规模虽然很大,但楚军并没有被打垮,还是屹立不倒,还有条件与越聚越多的汉军搏杀并冲出重围。当然,这个对汉军来说的决战,对楚军只是遭遇战,落入汉军包围圈的反伏击战,这场战争是以楚军的失利而告终。如同一个拳击手,在拳击台上经受了无数暴风雨般的击打之后,最后被重重的一拳击倒。汉军在陈下的种种运作,就是在为击倒楚军准备最后一拳。而经过陈下之败的楚军,应该没有实力及底气再与汉军决胜垓下了。
汉胜陈下史料,看看是否决战级别:
《樊郦滕灌列传》记:樊哙“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灌婴“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
《傅靳蒯成列传》记:靳歙“还击项籍陈下,破之”。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曲成侯蛊逢) “以都尉破项羽军陈下”。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9.会战失败,项羽坚持原定计划又碰壁
如果换了其他任何人,在陈下这个地方遭受如此重大的打击,必然会遽然倒下。但是项羽没有遽然倒下,没有在陈下这个地方覆灭,固然表现出超强的抗击打能力,这也体现了他超强的战争能力。在陈下决战失利后,项羽还能聚拢部队,实现了突围。突围之后还能再战,这就是陈下战后的垓下战。

菜九结文至此,一直在重陈下轻垓下,或者已经让广大看官愤怒了,现作点交代。垓下在现在的河南鹿邑,与陈下决战的太康是邻县。项羽在陈下受到沉重打击后,突围到了垓下,又被团团围住。尽管有三十万对十万的决战描写,菜九以为,这个地方并不是关键性战斗,关键性战斗已经在陈下完成了。前面列出的樊哙、灌婴等人的战功就很能说明问题。项羽经陈下作战打击,应该元气大伤,不可能也没有能耐放手与汉军决战。真实的场面可能是楚军与汉军稍一接触,便设法逃离战场了。按决战楚军十万人计,到最终项羽逃跑后,楚军残部还有八万,表明楚军在垓下损失不大,因为除了作战损失,突围过程中还会有损失,比如掉队、开小差,在楚军全线溃败的情况下,掉队、开小差不会是小数字。所以根据楚军的损失不会太大的情况来看,垓下战并不激烈。估计项羽情知不敌,就再次突围了。
往哪里走呢?汉显然根本不打算履行和约,还要按原定计划走吗?看来当时项羽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只能往九江国方向去。大概走到城父一带,就发现情况不对了,因为从九江方向过来了黥布与周殷这样的变节武装,以及汉军刘贾部已经包抄到位,显然九江地面已经不再是可靠的后方,已经成了敌国。所以项羽只能改变撤退方向,向东转移,退到最后项羽弃军逃跑的地方,至于其地是否叫“垓下”,似应该存疑。
史料都说黥布参加了垓下决战,菜九以为,他与刘贾及周殷没有参加决战,只是参加了最后在所谓的垓下对项羽的合围。因为他从九江方向过来,正好迎到了突围出来的项羽。而项羽也看出九江那边肯定是不能去了,于是改变行军方向,由南下改为东进。所以项羽只有停下来,才能等到黥布等来来合围。而项羽已经从垓下突围出来经过城父一带,就不可能再于垓下被黥布等围住。
虽然项羽杀出重围,但远没有脱离危险,因为汉军一直尾随。最糟糕的是,项羽的部队越来越没有战斗力了。大概疲惫加上缺少粮草,再加上看不到前途,士气益发低落的项羽部队在所谓的垓下被汉军追上,团团围住。黥布、刘贾、周殷应该就是这个时候加入进来的。因为刘邦有召集天下共见结果的习性,彻底击垮项羽这样的强敌劲敌,更需要汇集天下之力,召集天下英雄共同见证这样的过程。汉阵营的重要头面人物应该都到场才好,诸侯中的韩信、黥布、彭越到场了,赵燕韩国也应该到场。汉军也知道项羽所部已无力再战,所以也不着急进攻,就是团团围住,谅项羽插翅难飞。这里有四面楚歌的场景,应该也是刘邦玩项羽的手段。汉军楚军都是楚人为主,汉军中从项羽部投降过来的不少,最后由灌婴统领的追击项羽的汉军,基本上是以楚军降将为主构成。所以唱楚歌一事,汉军就很拿手,不需要像弱智电视剧那样抓楚国百姓唱歌。
10.兵散“垓下”,项羽被彻底玩死
项羽毕竟是项羽,就在铁桶般的围困中,他还是带领八百精锐溃围而出。楚军弃军逃跑的恶习看来很严重,黥布战不利、刘邦战不利,都有这样的表现,现在轮到项羽了。眼看搞不定,项羽把绝大部分军队都扔在一边,只带少许人马,逃出生天。可惜,他的这一突围目的不明,以至于杀出重围后,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无非是远离汉军包围圈。这也难怪,项羽长期与刘邦相持在荥阳一线,东部的情况如何应该比较生疏了。尤其是彭城淮北陷落后,荥阳一线与东部音讯隔绝。比如真要过了乌江的话,那边情况如何,完全不知道。所以项羽最后放弃逃生,完全是看不到前途的原因,至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云云,只是托词而已,当不得真也。
虽然最终项羽放弃挣扎了,但刘邦可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听说项羽出逃了,刘邦立即让野战专家灌婴带领军官团追击。突围的项羽过了淮河就剩下百余人,再因为迷路,被误导进了沼泽地,损失了大半人马,连虞美人都走散了,项羽身边只有二十八骑。项羽觉得回天无力,临终之前还大开杀戒以泄愤。
项羽的终场谢幕只是一场大戏的尾声,之前的陈下决战已经决定了一切。项羽最后剩下二十八骑,即使八百骑都在,也是无力翻盘的。所以项羽只是最后切实感受到四面楚歌,而在刘邦的棋局中,追求的就是四面楚歌的效果。早在家眷放还之前,汉对楚军已经 形成实际包围,只不过那里项羽有完整的军队,与最后的时刻实不可同日而语。

11.没有固陵败也没有张良计
估计到了这一步,广大看官会提出怎么一直在回避汉军固陵大败的事?那跟菜九吹嘘的刘邦行棋可是矛盾得很哪。广大看官有所不知,菜九正是考察过固陵战况才觉得刘邦的棋局真是高明得很呐。跟历史记忆中汉在固陵遭遇大败有所不同的是,实际上汉在固陵取得了大胜。千万不要以为菜九在信口雌黄,史料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记了汉在最后一战中的固陵是获胜。之所以广大看官记住了汉在固陵的大败,是因为有一则张良设计的故事太生动了。菜九要说的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是既没有固陵败也没有张良计,楚汉固陵作战本身就是陈下决战的一个组成部分,汉是当仁不让的胜利方。固陵之败只记载在本纪中,而汉功臣的传记则记载到陈下的大胜,《功臣表》中记载到固陵的大胜。这样的差别说明什么呢?菜九以为,本纪中的记录是迁就了张良之计的传说,而传记与表的记录则是根据档案而书。那么张良计谋的真假猫腻,并不是一件很难判断的事。尽管如此,还是要直面张良计谋存在不存在,这首先要确定计谋的前提成立不成立。
张良之计的前提是韩信等诸侯不听指挥不到场。实际情况是,韩信到场了,参加了陈下之战,有《曹相国世家》“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的记录为证。刘邦的违约是有预谋的,不是像史料所说是临时决定的。如果是临时决定,韩信不到场是正常的,因为时间上不允许一支大部队几百上千里路能短时间赶到。韩信的兵力移动,且早早到位,很可能是借履行和约之名,行预先埋伏之实。韩信所到达位置,正好与汉在陈下取得的大胜相吻合。就是韩信指挥作战的场面也表明,他绝非初来乍到,而是娴熟指挥,表明韩信与刘邦部的磨合已经完成,才有可能配合作战。如果汉在固陵大败后固守,再行使张良之计,人员路途往来,又不知要多少时间,项羽还会在原地等着让你们围歼吗?编故事的人没有考虑那么多,读史之人应该考虑啊。
其次,《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记录证明,汉在固陵不是败,而是胜——(宣曲侯丁义)“为郎骑破锺离眛军固陵”。 锺离眛与固陵的联系就应该是楚汉的最后一战,这有灵常的功劳为证。“(阳义侯灵常)以荆令尹汉王五年初从。击锺离眛及陈公利几破之” 。(汾阳侯靳彊)“击项羽,以中尉破锺离眛”。这几员汉将的战功是在最后的战役中取得的,这些作战应该与陈下作战是平行作战,很可能最后的楚汉决战是在从陈下到固陵的广阔战线上全面展开,在固陵一带作战的不是项羽,而是其干将锺离眛。即使是锺离眛也受到来自汉军与楚军内部的夹击,那么在陈下夹击项羽的就应该是陈公利几了。
最后看一下有关固陵之地望,菜九以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张良计真假的鉴别大有好处。现多以其为河南太康,也就是史料中多次出现的阳夏,与陈基本上为一地。楚汉军队都规模庞大,汉军岂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在一地又大败又大胜。以固陵与陈为一地计,在陈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汉军,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遭受惨败。关于在陈作战为决战规模,前面8部分的史料已经能说明一切。
另有集解引晋灼曰:固陵“即固始”。固始在太康南面,两者悬隔几百公里。如果楚军已经转移到南面的固始,就绝不可能再返回几百公里到垓下与汉决战。也不可能因城父陷落而改变行军方向。因为固始已经在城父南面的多的地方。所以排除了固始,则固陵与太康为一地,垓下战与陈下战为一役,亦明矣。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薛欧、王吸出武关考

《高祖本纪》还定三秦后,在刘邦本人出函谷关之前就“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这样的记录单纯来看一点问题也没有,如果参照当时的情状,就不但有问题,而且有大问题。
先来看史料:
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高祖本纪》。
再来说问题。首先这二人的任务真的是迎太公、吕后吗?当然不是,如果是那样的话,不需要大张旗鼓,派一小队精干人手悄悄进行,绝对不会惊动项羽派重兵阻截。可以断言,他们的任务就是汉集团东征的组成部分。汉之东征,目前记录到的就是刘邦一线,即函谷关线。而薛欧、王吸出武关的记录表明,刘邦为东征安排了两条线——武关线、函谷关线,两路包抄击楚。薛欧、王吸出武关的真实目的不是迎太公、吕后,而是东征。那么问题又出来了,这二人是以什么身份干这个事情承担这个任务呢。据《功臣表》薛欧为郎中入汉,王吸为骑郎将入汉。至此担任开辟另外一条战线的重任,二人的职务似乎过低了。考汉集团入汉官爵,为列侯者,除了郦食其与吕释之是文官外,有周吕侯吕泽、平阳侯曹参、 绛侯周勃、汝阴侯夏侯婴、信武侯靳歙、舞阳侯樊哙、魏其侯周定。封君者有信成君郦商、昌文君灌婴、共德君傅宽、武定君芒侯昭。肯定的军事高官有都尉成侯董渫、将军襄平侯纪通父纪成、复阳侯陈胥、东武侯郭蒙。这样一比划,汉集团不是没人啊,人很多啊,怎么安排职级很低的王吸、薛欧干这样的事呢?里面有猫腻啊。
猫腻何在?在于吕泽。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怎么样也得安排一个统帅级别的将领嘛,靳歙、樊哙这样的战将都不合适,而刘邦的合伙人吕泽,正好适合这个任务,何况要迎接的人有他的父母妹子呢。
吕泽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只知道汉败彭城后,刘邦投奔了人在下邑的吕泽。史称“(周吕侯吕泽)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那么吕泽是什么时候到下邑的。是跟刘邦一起从函谷关方向到下邑的吗,还是跟王吸他们到下邑的。如果是跟刘邦一起,感觉刘邦一线的配置过高了,两大巨头集中在一个方向上,太不经济了。根据楚军阻截汉军于阳夏来看,其地距砀很近。会不会就是王吸、薛欧所在方向的汉军击穿了楚在阳夏的防线,然后挺进到砀的。如果这样的话,王吸、薛欧所部肯定是一支重兵无疑,吕泽就应该在这支队伍中。有利于吕泽挂帅的还有王陵,但这里有传闻之讹,安国侯王陵是随刘邦入关的。虽然他不甘心居刘邦之下,但还是加盟了刘邦集团,就是在吕泽所部。当时有两个王陵,南阳的是另外一个王陵,在刘邦西进灭秦时在南阳一带加入刘邦,与安国侯于丰加入不一样。安国侯王陵在沛公击降南阳前向刘邦求情救下了张苍。所以这是搞混了两个王陵。而《功臣表》记录安国侯王陵确实有安置吕氏家属的功劳,这也是与吕泽此行动有密切关联的记载。
根据上述分析,判断王吸、薛欧从武关出发东征,实为吕泽挂帅不为离谱。武关一线虽然不是东征的主攻方向,但因为用不着刘吕两大巨头挤在函谷关一线,所以在刘邦主持函谷关方向的时候,吕泽极可能主持武关方向的东征,并且先于刘邦抵达砀。在刘邦进攻彭城之前,刘吕会师,然后作出吕泽留在下邑一线,刘邦进驻彭城的战略分工。吕泽没有与刘邦一起进入彭城享用战胜的喜悦,看来是刘邦集团为应变留下的预案。以此为据,可以大致判断刘邦集团在彭城遭受的损失没有记录到的那么大。正因为刘邦没有伤到元气,汉才能在短时间内重新集聚与楚形成相持不下局面。之所以史料最终只记录到薛欧、王吸,估计是要隐匿吕泽之功,就用吕泽的部下来冒领吕泽之功了。因王吸、薛欧二人当时的职级过低,所以被菜九怀疑到了。估计因王吸、薛欧日后战功卓著,提升较快,成为汉十八大功侯,所以化解吕泽之功的重任就落到他们身上了。

吕泽是作为合伙人与刘邦结盟的,有自己的独立武装,入关合并一处后,吕氏武装史称二队。在定三秦过程中,吕泽部至少承担了定翟之任。那么出关东征,吕泽所部是以什么样的规模随吕泽从武关出击的呢?因为日后陈豨从关中定代,靳歙一直在函谷关方向的战线作战,估计这两支人马从那个时候就此与吕泽脱节了,成为汉集团相对独立的机动作战力量,直接归刘邦指挥了(刘邦这一手是不是玩得太漂亮了)。另有丁复留守关中。三人当中,陈豨、丁复是大部队,靳歙可能不是大部队,吕泽的东征大军大概就是除了陈靳丁之外的全部人马吧。
从王吸、薛欧的历史记录(清阳侯王吸以中涓从起丰。广平侯薛欧以舍人从起丰。)可以推测吕泽与刘邦一起在芒砀山起兵后,又一起攻占了丰,因为王薛二人都是在丰加入的。之后刘吕分兵,吕泽的活动半径又大过刘邦,至少是在丰分兵的,不是在芒砀山分兵的。


史料记录到楚军为阻截武关方向的汉军安排了两个步骤,一个是在阳夏阻截,一个是安排韩王郑昌阻截。这两个安排并不合理。郑昌是项氏故人,能力大小不详,要指望他到一个新的地方,率领不熟悉的部队,对抗强大的敌人,未免太儿戏了。诸侯相王的时候,项羽没让韩王成之国,把韩国收归己有,估计也在当地布置了防守力量。郑昌就是去担任这些防守力量的指挥,可能还带去了一部分援军。如果把两个地方的军事力量集中于南阳一地,会不会对阻滞汉军东进有帮助?但是没有,最终像这样分散兵力,以致被各个击破,徒劳无功。史称刘邦让韩王信负责击韩,韩王信也是新手,虽然有军事才能,新手还是嫩了点,所以以吕泽为首的东进军应该在南阳一带对楚安排的郑昌实施打击。郑昌这样的新人在新的地方指挥不那么服帖的部队,自然一下子就垮了。所以定韩一事没有太费劲,这里有吕泽的巨大贡献。日后,吕泽的这一贡献被韩王信的功劳化解了。
汉因项羽曲解王关中之约被贬到了汉中巴蜀,就憋了一肚子气,一举攻占三秦后,又出关讨说法,肯定是来势汹汹。怎么项羽就安排不得力的人来对付强势而来的汉?这也是项羽脱不开身的关系。诸侯罢戏下后,东方随即就乱了,齐带头作乱,完全破了项羽在齐的布局,但没有立即受到项羽的惩罚。其中的原因大概是项羽要处理义帝。义帝被项羽迁到长沙,但义帝不愿意走,这就相当于给项羽出了难题,他肯定不想直接杀害义帝以背负恶名,所以在驱赶义帝一事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直到王吸、薛欧出武关前后,才指使人杀害了义帝,可能在此之前,项羽一直在安排这件事。只有杀害了义帝,项羽才算腾出手来处理作乱的齐。而这个时候汉王要从函谷关与武关方向打过来,项羽就将防御之事委之他人了。本来项羽应该亲力亲为的,因为齐的事情拖得太长了,一得空就顾不上其他了。不知这样理解项羽糊鬼似的防守有道理否。
有关吕氏武装诸事请参考拙作古史杂识之  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_闲闲书话_天涯论坛_天涯社区http://bbs.tianya.cn/post-books-99868-1.shtml及吕泽问题从头说[讨论] - 参考文摘 -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viewthread.php?tid=7847114

出自《菜九段集2017卷》(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8)260页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拉风记

拉风者,南京土话也。意思是,把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可了意地、公然夸张地一再招摇。菜九因此总结道,无风可拉的人生是悲哀的,无风可拉不自知而胡乱拉者是可笑的;有风不拉是可惜的,有风拉风太过是不妥的。

当然,拉风之类行为总也脱不了浅薄与浮夸的成色,高人及有涵养的人不屑为,比如老子、孔子从来不拉风。但世上高人少而凡人多,凡人居然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也是一种机缘,有风不拉未免辜负上苍的关爱,所以我等凡人拉之可矣。如此一想,菜九也坦然许多——因为到了菜九段有风可拉的时候,是不拉风毋宁死的,并且非拉到惹人讨厌不可。

在《历史的侧影》后记里菜九写道,经过十多年的网络锤炼,菜九的文字形成了两个品牌,一个是“千古谁识”,一个是“中国人最不认真”。这样的总结的时效性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自那以后,菜九的主要努力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进行的。因为是品牌,更因为其各自的构成,所以特别拉风。如果要仔细推敲,这两个竞相拉风的家伙不仅有连带关系,而且有先后关系,简言之,千古谁识是先于最不认真的。而且但凡千古谁识了,大多都必然可以衍生出最不认真。
千古谁识发端于千古谁识《鸿门宴》。鸿门宴乃一千古旧案,自古以来就有了大致不差的结论。然而孤 陋如菜九者,千虑一得,以为这些结论不足以概尽刘项真情。于是,在菜九的朋友田秉锷先生的鼓动下,写了《鸿门宴结局与刘项关系识论》一文。自以为是别开生面,完全绕开了以往的结论,而且还能自圆其说,着实得意了好一阵子。久而久之,这种得意之情一发不可收拾,便将文章改名为《千古谁识鸿门宴》在网络上广为发布,并以此名收入其自费出版的《古史杂识》之中。千古谁识某某某这样的句式霸气十足,根本不容讨论。差不多就等于千年以来,舍我其谁,这个事就是我说了算了。千古谁识一词由此横空出世。
不过,无论是千古谁识还是最不认真,都透露出一种惹人讨厌的超级良好感觉,显得特别的嚣张没教养。菜九为什么这么糙?这个问题很复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既然社会长期对菜九的发现装聋作哑,菜九还客气个什么劲?索性粗放一点,不嚣白不嚣。如果追究一下这个超级良好感觉,应该始于《古史杂识》的出版。除了编撰过程中又增补了一两篇之外,此书实为将以前发表过的文字集中展示。菜九的体会是,只要将自己的货色集中起来,总是有提神提气的功能。神气一提,自然就感觉膨胀。所以当年(2005年)下半年,因膨胀的感觉绷不住了,就打算从那些已发表之作中提炼出简单的叙述,这就是“中国人最不认真”批量出笼的由来。在膨胀的感觉中,菜九渐渐悟出一些歪理,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说的是喝酒,菜九以为,以喝酒为得意助兴,档次未免低了点,最好改为人生得意须拉风。菜九以为,无论是千古谁识还是最不认真,都不仅属于可以拉风,而且属于因得意而拉风,又因拉风而得意的范畴,实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的良性循环,估计即使是古代圣贤也会非常期盼吧。
菜九的拉风在“千古谁识”与“最不认真”之间切换,避免了一个题材的单调。近期在从千古谁识中提炼最不认真时忽有所得,中国人最不认真,不正是将千古谁识小型化的一个上佳途径吗?虽然拉风很快乐,但拉风毕竟是余事不是正事。钻研不是为了拉风,有所得才是正道,钻研有所得而顺便有拉风之态纯属偶然。
当菜九发现用最不认真将千古谁识小型化的门道后,有意识地连续做了几个,并且将范围扩大到千古谁识题材以外,效果还真不错。千古谁识之类的整理过程充满了千辛万苦、佶屈聱牙,完成后才能感受到快乐;而最不认真则延续了千古谁识的快乐,其过程自始至终溢满快乐。千古谁识是最不认真的基础工作,而且一个千古谁识可以裂变成若干个最不认真,所以最不认真又是将千古谁识多样化的有效法门,这样一来,又顺便壮大了拉风的队伍,使得这个队伍越发地浩浩荡荡,那个的样子真是不拉风也很拉风啊。于是乎,尽管菜九已经志不在拉风,而拉风之事仍然如影随形,这或者是天意啊。天意啊。
附记:本文缘起。
2014年,大学同学书法家祖金林兄将菜九在《灯塔》里的言志打油诗“穷经十载终成空/挥师异路谋奇功/何日得施经纶手/扬鞭凯旋唱大风”,写了几个条幅,其中一条后面有祖兄一首自题,可惜有若干不认识。揣测一下:一路走来几多坑/八十一难未曾经/劫后姑且偷闲日/不敢与君唱大风。不知对了几何。祖兄自题诗引发了菜九的歪诗之兴,连作两个戏赠祖金林。
一、
天降祖生欲拉风
特赐银钩铁划功
横竖撇点烟霞落
信手汉唐/汉魏又一雄

二、
天降祖生欲拉风
特赐银钩铁划功
横竖撇点信手得
出入汉唐/汉魏气自雄

天降与特赐,表明祖兄的书法功力在个人努力之外,更多是获之于天赋。祖兄的书法是近汉魏还是近汉唐,我不太清楚,好象祖兄说与魏更近。

由此引进了拉风的概念,当为此作之源头。并以此对号入座,发现在学术圈客串有年的菜九之超级能搞事行径亦为拉风之属——搞点名堂就趾高气扬、胡吹大气,并且名堂与趾高气扬都是货真价实的,实乃千古罕有,就算是为研究领域建立了一道厚颜无耻的风景吧。
到2017年已成者列目如下(以截止2017年底为度)
中国人最不认真——天下到底几垓下 终极版
中国人最不认真——章邯根本没自杀
中国人最不认真——历史大佬吕泽完全可以不消失
中国人最不认真——没有固陵败也没有张良计
中国人最不认真——魏豹根本没叛汉 中国人最不认真——鸿门何郄郄何来
中国人最不认真——萧何无须追韩信
中国人最不认真——韩信根本不会跑
中国人最不认真——千古忽悠鸿门宴*
中国人最不认真——触龙没说赵太后*
中国人最不认真——苏秦何曾相六国 *
中国人最不认真——刘邦没沾项羽光*
中国人最不认真——坐壁何以能观战 *
中国人最不认真——栈道何时被明修*
中国人最不认真——功高盖世楚怀王*
中国人最不认真——霸王如何别虞姬*
中国人最不认真——何智丽、郎平何错之有*
中国人最不认真——周苛凭甚守荥阳*
中国人最不认真——项羽焉能围王离*
中国人最不认真----刘项原来都读书*
注:加*号者,非2017年之作。




出自《菜九段集2017卷》(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8)265页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中国人最不认真系列
老共产党人菜九段有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中国人就最不讲认真。一般来说,只要给出一个说法,中国人往往就认了这个说法而不去较真。所以伟大领袖说的好,中国的事常常是挂起来,不行的话,可以挂个一万年嘛(此话是针对罗瑞卿事件而发)。但伟大领袖又说了,一万年太久。那么,中国的事老是这样挂着,也总不是个事。如果像菜九一样,不轻易认可现行说法,而想较个真,就可能发现事情并不像人们以前认定的那样。于是那些本可挂上万把年的事,或者也挂不下去了。
*此为以下各段的开场白,为避免重复,尽量不再出现。

章邯根本没自杀
比如章邯的结局是自杀这样的历史记录,原本也是可以挂万把年的,现已挂了不止两千年了吧,菜九觉得情况不能再这样继续挂下去了,所以出手清理一下。

百度百科称: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赵正书》显示,赵高是被章邯所杀。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直逼陈,迫陈胜遁走。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后和诸侯联军达成协议,废除秦王子婴,由秦人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获得关中之地。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章邯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汉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杀。
网络查找其他的百科,与此大同小异,这个认识大概是历史共识了。但这个认识并不准确。菜九作《秦楚纲鉴》就处理过这个问题,并将心得收入《古史杂识之  汉高祖三题》之“二、 刘邦的杀降杀俘倾向”,以为章邯不是自杀而是被俘后被杀。菜九之所以敢于逆所谓的历史公论而动,实在是因为史料中章邯之死的历史记载并非只有自杀一种,还有一种是被俘,立功者是丁复的部下朱轸。《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都昌侯朱轸)以舍人前元年从起沛,以骑队卒先降翟王,虏章邯。
汉定三秦非常顺利,汉二年十月之前基本平定,只剩下章邯固守废丘顽抗,刘邦东征未暇攻克,留给朱轸所部等围困。直到汉二年六月刘邦回到关中才举手剿灭章邯,应该是朱轸抓获了章邯。这个朱轸抓俘虏有一套,董翳也是他抓获的。公论的章邯城破自杀不成立。这个所谓的公论出自《高祖本纪》。《高祖本纪》称: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高祖本纪》在资料的客观性上显然不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这个公论是可以推敲一下的。章邯分明为都昌侯朱轸所虏,为什么《高祖本纪》言其自杀?道理大概是这样的,无论章邯有多大罪行,杀害俘虏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高祖本纪》就记录到为刘邦讳的结局,这是官方公开的说法。而《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要记录功臣的真实功劳,所以就据实而记了。作为秦之悍将,章邯双手沾满了反秦武装的鲜血,刘邦对他不仅在感情上不兼容,在理智上也不能允许他继续存在。故在俘虏不久,即将其处死,满足了刘邦及其部下感情和理智的需求。
刘邦的杀降杀俘的名气不如项羽,但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严重。审视整个楚汉战争,期间为汉军俘获的一方势力人物为数相当不少。如魏王豹、赵王歇、代王陈馀、代相国夏说、雍王章邯、齐王田广、塞王司马欣、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均属被俘。其中绝大多数均留下与章邯一样死于非命的记载。这些人都是先被俘后被杀。因为死是不可改变的最后结局,而被俘可能是死前的某种状态,上述人等皆有先俘后杀的嫌疑。这些人都是一方领袖,杀掉他们可以减少敌对势力的凝聚力。
《大事记解题》卷八曰:周文数十万之兵至戏下,二世仓皇失措,非章邯,则手就亡矣。所以犹能屈强两岁,皆邯力也。高祖自汉中东出,司马欣、董翳望风稽颡。独邯坚守废丘。攻之逾年不下。至于引水灌之,然后破,此岂脆敌哉。惜其不知所事,身名俱灭。
这是说章邯逆流而动。但章邯所为不过是各为其主,所谓的顺应大势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其实刘邦杀掉章邯倒不必顾忌名声,章邯难道还不是死有余辜吗。刘邦一忌讳,历史就乱套。广大看官记好了,章邯根本不是自杀。

没有固陵败也没有张良计

楚汉决战张良献计请韩信、彭越参加会战的错误历史认知,原本也是可以挂万把年的,现已挂了不止两千年了吧,菜九觉得不能这样再挂下去了,所以出手清理一下。
楚汉决战之前有一个著名的历史片段就是张良为刘邦设计召集韩信、彭越参加对项羽的最后一战。《项羽本纪》记载了这个桥段,《魏豹彭越列传》略同,内容附后。计谋与效果活灵活现,像有那么回事。但实际情况跟历史记忆截然相反,汉在固陵遭遇大败的情形实际上根本没有发生,也不可能发生。楚汉最后一战,明显是刘邦在给项羽做局,而项羽也走到刘邦的局中。刘邦在和谈期间就在项羽的撤退线路上做好手脚,就在陈下阳夏固陵这一带与楚军决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即使是张良设计的固陵一地汉也是取得了大胜。千万不要以为菜九在信口雌黄,史料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记了汉在最后一战中的固陵不是败,而是胜——(宣曲侯丁义)“为郎骑破锺离眛军固陵”。 锺离眛与固陵的联系就应该是楚汉的最后一战,这有灵常的功劳为证。“(阳义侯灵常)以荆令尹汉王五年初从。击锺离眛及陈公利几破之” 。(汾阳侯靳彊)“击项羽,以中尉破锺离眛”。这些是《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记录。
而在固陵大战之前,汉军已经在陈下大胜楚军,看看汉胜陈下史料,不难判断陈下之战是否决战级别:《樊郦滕灌列传》记:樊哙“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灌婴“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傅靳蒯成列传》记:靳歙“还击项籍陈下,破之”。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曲成侯蛊逢) “以都尉破项羽军陈下”。固陵与陈基本上是一个地方,所以固陵之战就是陈下之战的组成部分。张良之计的前提是韩信等诸侯不听指挥不到场。实际情况是,韩信到场了,参加了陈下之战,有《曹相国世家》“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的记录为证。刘邦的违约是有预谋的,不是像史料所说是临时决定的。如果是临时决定,韩信不到场是正常的,因为时间上不允许一支大部队几百上千里路能短时间赶到。韩信的兵力移动,且早早到位,很可能是借履行和约之名,行预先埋伏之实。韩信所到达位置,正好与汉在陈下取得的大胜相吻合。灌婴到达的位置苦县今鹿邑,也非常适合参加对陈下项羽的合击。估计韩信到达位置距灌婴不远,而时间可能稍晚于灌婴,而早于项羽。换言之,韩信、灌婴等汉军在项羽撤退到陈下一带之前就在陈下一带严阵以待了,与尾随项羽而来的汉军形成了铁锤与铁砧的态势,对进入伏击圈的楚军进行包夹围歼。韩信指挥作战的场面也表明,他绝非初来乍到,而是娴熟指挥,表明韩信与刘邦部的磨合已经完成,才有可能配合作战。即使退一万步认可汉在固陵大败后固守,再行使张良之计,那样的话,人员路途往来,又不知要多少时间,项羽还会在原地等着让你们围歼吗?编故事的人没有考虑那么多,读史之人应该考虑啊。至于计策中给韩信的封地完全文不对题又是个穿帮的事。详细论证过程可以参见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2_煮酒论史_天涯论坛_天涯社区http://bbs.tianya.cn/post-no05-454429-1.shtml。

史料:详见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2篇末。

历史大佬吕泽完全可以不消失
历史对吕泽的不认知不感兴趣已经不止两千年了吧,但吕泽的存在及其作用足以改变整个历史记载,故而菜九觉得这样的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所以出手清理一下。近年来菜九把吕泽这样一个基本上被历史彻底掩埋的人,发掘出来,勾勒出其历史轨迹,既是一个工程,也是一件功德。这些专门讲吕泽问题的功课,除了《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杂议吕泽》《吕泽问题从头说》之外,还有涉及吕泽的《汉孝惠帝的身世成谜》《清理陈豨乱象》,渐渐地吕泽问题的探求也成了菜九的一个主打版块。现仅将吕泽存在的问题,在中国人最不认真的题材下作一个小型化的尝试。
大佬吕泽从历史上消失,虽然是汉当局的一个预案,但这个预案居然得以实现则是一个很意外的事情。因为司马迁写史的时候,吕泽的事迹就完全虚化了,并且有可能有所回避,但朝廷档案中毕竟留下了为数不算太少的吕泽存在印迹。尤其重要的是,在司马迁的笔下吕泽也出场了,虽然只有一次,即刘邦彭城失败投靠了吕泽的那一次。如果根据这样的明显存在痕迹再加上《功臣表》里的记载,就完全可以发现吕泽是一支独立于刘邦体系的武装。如果再用刘邦主打战将的作战轨迹核对《功臣表》,就会发现可以划归吕泽的功臣真的为数不少,甚至于汉初十八大诸侯就有一半可以划归吕泽名下,所以吕泽所部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战将如云,差不多可以跟刘邦分庭抗礼。所以说他是历史大佬绝非浮言虚语,而是货真价实的。
吕泽在历史记载中消失缘于汉初大臣平诸吕,因为吕氏一脉被连根铲除,所以连带吕泽的功劳记载也消失了。司马迁写史的时候,吕泽存在的痕迹肯定比现在多得多,只是当时的写作条件及沉重的写作任务,可能还要加上通行的忌讳,使得司马迁没有时间与条件将吕泽的存在彰显出来。好在司马迁写史抄录了不少朝廷档案,里面还是有吕泽存在的痕迹,这些痕迹都保存在《史记》中了,我们后人完全有条件尽量恢复吕泽存在的历史。比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东武侯郭蒙)以户卫起薛。属悼武王。(曲成侯蛊逢)为二队将属悼武王入汉。(阳都侯丁复)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惠景间侯者年表》记(博成侯冯无择)以悼武王郎中兵初起从高祖起丰。攻雍丘,击项籍。力战奉卫悼武王出荥阳。所谓的二队主要出现在破秦入汉中时,从时间上推算,应该是刘吕两军在这个时期合兵一处以此区别。与二队相应的就应该是刘邦为首的嫡系部队。(河阳侯陈涓)(柳丘侯戎赐)(东茅侯刘钊)以二队将入汉。 (柳丘侯戎赐)又是以连敖从起薛者,而连敖一职似乎也是吕泽部的专属官衔,日后韩信也得了此官衔,估计韩信投奔汉先到了吕泽部落脚。查找连敖一职,又从汉功臣里找到了(广陵侯召欧)为连敖入汉。 (朝阳侯华寄)以舍人从起薛,以连敖入汉。(隆虑侯周灶)(朝阳侯华寄)以连敖入汉。 (煮枣端侯革朱)以越连敖从起薛。以这些人相类的历程为据检索功臣,还可以找出若干可以归于吕泽一脉者。再根据这些人的功劳,就可以大致将吕泽的存在勾画出一定的轮廓,如此这般反复勘比,吕泽的行动轨迹与功劳即使不能历历可数,但可圈可点之处也的确不少,较之彻底消失,吕泽的存在感是不是明显了许多。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萧何无须追韩信

萧何追韩信传说之记载,原本也是可以挂万把年的,现挂了已经不止两千年了吧,但经菜九详细考证得出韩信根本不会跑的结论,故而菜九觉得不能让这样的不实记载再挂下去了,所以出手清理一下。近年来菜九把韩信问题翻了个底朝天,否定了太多的记载,其中也包括萧何追韩信的记载,考证过程详见《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升级版)》_煮酒论史_天涯论坛_天涯社区http://bbs.tianya.cn/post-no05-419926-1.shtml现将萧何根本不会追韩信的考证在中国人最不认真的题材下作一个小型化的尝试。

不会追的前提是韩信根本没有跑。认为韩信没有跑、也根本不会跑,实在是石破天惊的提法。因为韩信这个跑很关键,关系到韩信拜将一事的真伪,韩信的跑与萧何的追应该是韩信拜将故事的核心。对韩信的跑产生疑问,当然是根据其入汉的简短过程作出判断的。韩信所谓的逃跑前的状态是什么?跑的理由又是什么?历史记载虽然是含而糊之,但大体上还是记清楚了。简言之,韩信在项羽那里感觉没有前途,故而亡楚归汉到刘邦阵营另寻出路。韩信从归汉到拜大将的时间不长,不会超过四个月,其间发生了韩信为连敖。坐法当斩。夏侯婴言于上。上拜为治粟都尉。诸事。注意,在萧何追韩信的时间,韩信是治粟都尉。韩信在楚为郎中,与入汉为连敖职务差不多。而治粟都尉则高得多了。连敖估计相当于连级干部至多副营级,比曹无伤那个左司马还要低得多。治粟都尉则绝对是高级干部,相当于师以上干部,与连级干部相比,真有天壤之别。陈平为项羽立下击降殷王这种大功劳,也就被拜为都尉。可见都尉一职确实是可以有很大担当的。韩信出任此职,应该是刘邦的钦点,表明刘邦对其才能的认可,韩信应该不会有什么不满。而且纵观整个历史,两千多年来治粟都尉只有韩信一个人,这完全是刘邦为韩信量身定制的。而那个时候,韩信还什么都没有做呢。这表明刘邦对韩信特别赏识,何以赏识?肯定是通过谈话。换言之,韩信从连敖到治粟都尉,是他与刘邦面谈的结果。刘邦通过谈话,一下子就认定韩信是个可用之才,预先就把高级职务给了寸功没有的韩信,这样的隆遇,任何人都不应该不满。韩信入汉即受重用这一事实,本身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韩信在项羽处默默无闻,入汉不久就受到赏识,又怎么会逃跑呢?试想,寸功没有,仅通过主动进言,就受到刘邦赏识而重用的韩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逃跑,也太有损韩信的光辉形象啦。求仁得仁,又何跑焉?韩信的跑很关键,如果韩信不跑,就用不着萧何去追了。但问题在于韩信会跑吗?所以套用黄永胜针对林彪逃跑一事的感叹,韩信啊韩信,你跑什么跑。真是害死人拉。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韩信跑了,萧何怎么知道的?难道韩信派人送信了吗?大概是送信了。否则萧何怎么知道?难道听人说韩信不见了,萧何就认定韩信跑了吗?不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跟熟人喝酒去了,与人斗殴受伤了,都可以不见。不代表不见就是逃跑了。就算跑了,萧何应该往哪个方向追?四面八方,选择甚难。如果追错方向,就南辕北辙,无从追上,而萧何又追上了。显然韩信告诉了逃跑的方向。当时的汉中算是荒凉之地,而且相当闭塞,栈道又烧掉了,想跑出去还真不容易。得到韩信充分指点的萧何追韩信感觉怪怪的,韩信是真跑还是假跑啊?之所以不认可《淮阴侯列传》所载拜将台故事的真实性,是因为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太多了,要让人不起怀疑亦难矣哉。就像上述不合理的跑与不可理喻的追,不知列位看官有同感否?


韩信根本不会跑
实际上这个段子与《中国人最不认真——萧何无须追韩信》讲的是一件事情,只是做了一些切换。为什么已经完成的论证还要继续切换呢,这不是折腾耽误工夫嘛?原因有二,一是锻炼菜九用小制作完成大制作的技巧;一是根据中国人的特点,你不把一件事驳斥到体无完肤,他们就不认你的账,甚至你做到这一点他们仍然会不认账。不认账是他们的事,驳斥到体无完肤是菜九的事。所以菜九现在继续做自己的事,开头仍然用上那个著名的固定套话:
老共产党人菜九段有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中国人就最不讲认真。一般来说,只要给出一个说法,中国人往往就认了这个说法而不去较真。所以伟大领袖说的好,中国的事常常是挂起来,不行的话,可以挂个一万年嘛(此话是针对罗瑞卿事件而发)。但伟大领袖又说了,一万年太久。那么,中国的事老是这样挂着,也总不是个事。如果像菜九一样,不轻易认可现行说法,而想较个真,就可能发现事情并不像人们以前认定的那样。于是那些本可挂上万把年的事,或者也挂不下去了。
萧何追韩信传说之记载挂了已经不止两千年了吧,但经菜九详细考证得出韩信根本不会跑的结论,故而菜九觉得不能让这样的不实记载再挂下去了。近年来菜九把韩信问题翻了个底朝天,否定了太多的记载,其中也包括萧何追韩信的记载,考证过程详见《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升级版)》_煮酒论史_天涯论坛_天涯社区http://bbs.tianya.cn/post-no05-419926-1.shtml现将韩信根本不会跑的考证以中国人最不认真的形式作一个小型化的尝试。

现实情况是,韩信的跑与萧何的追已经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菜九认为韩信不仅没有跑、也根本不会跑,实在是石破天惊的提法。因为韩信这个跑很关键,没有韩信的跑就没有萧何的追,也没有后续韩信拜将的事,否定了韩信的跑,就否定了拜将的故事。其实并不需要多少智力水平,只要对韩信入汉的简短过程作简单分析,就一定会对韩信的跑产生疑问。韩信所谓的逃跑前的状态是什么,跑的理由又是什么,历史记载虽然是含而糊之,但大体上还是记清楚了。先来看看韩信逃跑前的状态。
简言之,韩信在项羽那里感觉没有前途,故而亡楚归汉到刘邦阵营另寻出路。韩信此举不是简单的妄动,与其对刘邦的好感有关,表明其对刘邦有所期待。对刘邦有好感在那个时代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韩信因为先在项梁、后在项羽身边工作,有多次机会亲见刘邦,其好印象来源直接,而不是随大流式的盲从选择。关于刘邦的事迹及长处,韩信所知远比我们后人包括司马迁在内要多得多。根据自己的了解,韩信判断到刘邦处会有好的前途,所以才作出亡楚归汉之举。
史称,韩信到刘邦阵营又 “未得知名。为连敖”,汉功臣里以连敖职位在起义之初就加入者为数不少,感觉是个较低职阶。菜九以往的考证,根据樊郦滕灌曹周的晋升职阶中没有连敖一职,而将此职务归于吕泽部所特有。所以可以大致断定,韩信入汉之初加入的是吕泽部。韩信入汉,肯定想一下子就投靠到刘邦的主体内,但在入汉的洪流中,可能想一下子就找到刘邦也不容易,所以韩信就找了个方便的军队先加入了再说。因为不加入的话,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支军队是吕泽部,吕泽部也很大,算是刘邦的盟友,有自己的军功军衔体系,有别于刘邦本部。刘邦部实行的是秦制,吕泽是楚制,连敖即为吕泽部特有。但韩信这种没有来历的人,一上来就任此职,又像极了刘邦的做派———你原来是什么官衔,加入时仍然是什么官衔,大概连敖一职,与郎相当。果然如此的话,则吕泽的做派与刘邦相同。

韩信从归汉到拜大将的时间不长,不会超过四个月,为连敖之后,发生了韩信坐法当斩、夏侯婴言于上、上拜为治粟都尉诸事。这里面最要害的事是“上拜为治粟都尉”。我们来看看是怎么达到这一步的。
韩信犯死罪被监斩的夏侯婴救下一事,故事性太强,不像是真实发生的事。夏侯婴的传记没有提及此事,不代表没有发生,但此事过于离奇,可能是出于神话韩信才能而人为编造的。刘邦拜韩信为治粟都尉,应该是上述故事以后的事。上述故事有假,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逻辑关系应该如此,这提示刘邦肯定与韩信见面了,而且有好感,否则韩信一个新人,寸功没有,怎么可能呢?治粟都尉已是高级干部了,比曹无伤那个左司马还要高很多。需要特别提一下,都尉虽然没有大将威风,但这个职位确实不低,靳歙定三秦时也就是骑都尉,郦商也就是陇西都尉,所以这种职位是可以委以重任的。陈平在项羽处受重用,其职务也就是都尉,击降殷王这种大功劳,也就被拜为都尉。可见都尉一职确实可以有很大担当的。韩信出任此职,应该是刘邦的钦点,而不是出于夏侯婴或萧何的举荐,表明刘邦对其才能的认可。如果这样的际遇韩信仍然有什么不满,他是什么人啊,刘邦看走眼了吗?
韩信与刘邦的面谈应该是韩信自己创造的机会。韩信离开项羽到刘邦处找机会,是有备而来,憋了一肚子话,他不可能坐等刘邦来发现自己,一定是主动沟通的。因为有个人追求的韩信如果真有什么高见的话,他完全可以直接找到刘邦面谈,而且刘邦并不难见到,估计还是欢迎此类面谈的,尤其像韩信这样在项羽身边待过的人,更是刘邦亟需晤谈的对象。虽然韩信起先加入的不是刘邦主体,但在汉中这个狭小的地方,韩信很容易就能找到刘邦。何况韩信既然可以数与萧何语,为何不能直接找刘邦?萧何可能要比刘邦忙得多啊。韩信有数次向项羽进言的记录,在迫切需要找出路的情况下,直接向刘邦进言,是个合理而行得通的举动。明显的例子有郦生、韩王信、陈平、娄敬,都是因为单独找刘邦进言而受到重用的。我估计,韩信那个治粟都尉,就是与刘邦会面的结果,也完全符合刘邦的一贯做法。而无论是夏侯婴还是萧何举荐,都比不了韩信迫切心情真实。所以韩信更可能是自己而不是通过萧何找到刘邦。所以韩信这段历史不妨略去处斩的情节,略去夏侯婴这个中间人,是从连敖岗位上向刘邦直接进言,受到重视而提升,也提示两个人一下子就很投缘。

韩信投靠刘邦,能与刘邦面谈并获得重用应该是他的终极追求,从他被拜为治粟都尉,表示这个过程完成了,这个追求实现了,韩信的个人价值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郎中或连敖估计只相当于连级干部至多副营级,比曹无伤那个左司马还要低得多。治粟都尉则绝对是高级干部,相当于师以上干部,与连级干部相比,真有天壤之别。须知,日后垓下决战韩信的部下蓼侯孔藂及费侯陈贺是追随刘邦在芒砀山起义的老弟兄,在那个时候也只是左司马,被刘邦处死的曹无伤有击杀秦泗川守之功,也不过是左司马,这些人都是长期追随刘邦出生入死、战功赫赫的,而韩信什么功劳都没有,一下子就超过他们很多,刘邦给他的待遇真的不薄啊。这个时候就要讨论韩信为什么要跑了。
根据记载,韩信的跑是因为有所不满。纵观整个历史,两千多年来治粟都尉只有韩信一个人,这完全是刘邦为韩信量身定制的。而那个时候,韩信还什么都没有做呢。这表明刘邦对韩信特别赏识。何以赏识?肯定是通过谈话。刘邦通过谈话,一下子就认定韩信是个可用之才,预先就安排寸功没有的韩信担任如此高级的职务,这样的隆遇,任何人都不应该不满。这么高的待遇还要不满,这是什么人啊?人们可能以为韩信还有很多高明的见解没有说,所以有所不满。遗憾的是,这样的情况并不存在。前面讲过,韩信的治粟都尉就是与刘邦面谈的结果,韩信应该说的都说了,不会有什么保留。而且韩信担任那样高的职务,见刘邦只会更方便了,什么话不能讲,还要等萧何安排?简直是无稽之谈嘛。

韩信入汉即受重用却还要逃跑的记载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韩信在项羽处默默无闻,入汉不久就受到赏识,又怎么会逃跑呢?所以啊,寸功没有,仅通过主动进言,就受到刘邦赏识而重用的韩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逃跑,也太有损韩信的光辉形象啦。求仁得仁,又何跑焉?所以套用黄永胜针对林彪逃跑一事的感叹,韩信啊韩信,你跑什么跑。真是害死人拉。所以不能怪菜九不认可《淮阴侯列传》所载拜将台故事的真实性,确实是因为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太多了点,要让人不起怀疑亦难矣哉。就像上述分析,挖空心思将韩信的跑的不合理一一抠出,不知列位看官有同感否。
可能列位看官会说,如果不跑,怎么会拜大将?对不起,连跑都是假的,拜大将又如何真的起来?在以上链接中,整个拜大将都被驳斥得体无完肤了,此不赘。简单说一下,韩信的职务就是治粟都尉,是萧何的助手,是责任军需的。韩信的统帅角色是从击魏赵时开始的。定三秦与东征攻占彭城及彭城失败,都与韩信没有任何关系。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魏豹根本没叛汉

像魏豹叛汉而遭到覆灭的错误历史认知,原本也是可以挂万把年的,现已挂了不止两千年了吧,菜九觉得不能这样再挂下去了,所以出手清理一下。
魏豹叛汉可谓铁证如山,菜九为什么还要逆史料而动呢?这不是菜九好个抬杠,实在也是因为有更加确凿无疑的史料不支持魏豹反汉啊。菜九 作《千古奇冤话魏豹》《千古谁识汉灭赵》就是讲这个事情的。此二作通过打理魏豹之叛及汉平魏的过程,发现陈馀主政的赵、代国,在汉彭城失败后,就与汉决裂并向汉发动进攻,同时还有对魏掠地的战争行动。各种史料中有曹参击赵别将戚将军邬城的事迹、汉破代相国夏说阏与之战,这些地方是魏之腹地,汉军在魏之腹地与赵代势力作战,表明赵代对魏的侵蚀规模已相当可观。根据汉赵在魏地作战一事的记录,显示赵代对魏侵犯的事实成立。汉与赵代势力在魏作战的地方属于魏国之腹地,极可能是在魏豹归国前就被赵或者代占据了。因为如果魏豹在国内,魏国不会轻易丢失如此重要的地方。据此推论,如果魏豹真的请假回国,最主要的原因是疆土被严重侵犯,就要亡国了,而不是对汉有异心,对汉离心离德。这样一来就看出问题来了,如果魏已受到赵的严重侵犯,魏豹就根本不需要以亲人健康的理由请假。国土被严重侵犯,随时可能亡国,魏豹赶回去救亡,怎么也不能算作反叛吧?魏豹老巢危殆,还有能力开罪汉吗?魏豹的全部本钱就应该是西魏的这块封地,如果连这块地方都保不住,无论楚还是汉,都不会对他有所期待。这表明魏豹反叛记录的真实性可疑,严重可疑。这亦提示,如果言之凿凿的记载出现了一个不兼容且无法否认的事实,原有的记载立即会崩盘。赵对魏的入侵事实,已大大动摇了魏豹请假回国而叛汉的说法。而且赵对汉侵犯的河内地区,正当魏豹回国之路,他连回国都很不容易,断关断交,就显得多余了。

所以说,各记载所称之反,极可能是汉吞并魏的借口,而不是魏真的反了。魏豹既没有条件也没有意愿更没有实力,他又何尝能与毗邻的汉作对,他甚至还要借助于汉驱逐入侵的赵代势力呢。尽管如此,汉要吞并魏,就只有启用反叛这个罪名。而那些煞有介事的魏豹反叛相关故事,只是为了配合这个罪名而编造的文学故事,绝对不能再当真了。

鸿门何郄郄何来

对鸿门宴事件的误读,原本也是可以挂万把年的,现挂了已经不止两千年了吧,但经菜九详细考证,终于得窥鸿门宴的底蕴,所以出手清理了一下林林总总的错误观点。清理过程请参见拙作千古谁识鸿门宴(更新超长版)_闲闲书话_天涯论坛_天涯社区http://bbs.tianya.cn/post-books-126280-1.shtml。现将汉官方档案中对鸿门宴事件的描述——鸿门有郄作一推敲,相当于在中国人最不认真的题材下对那个超长版作一个小型化的尝试。

鸿门宴是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在《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上刀光剑影,差点发生血案,最终波澜不惊,平稳渡过。此事在《史记》中被记录在多个地方,说明惊动不小,印迹深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张良与项伯的功劳分别被记为(张良)解上与项羽之郄。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郄通隙,有隔阂意。如果司马迁是从官方档案中过录了这样的措辞,则汉之官方对鸿门宴事件是有定性的,那么有郄解郄这样的提法应该是官方定论。
难道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是因为有隔阂?那么隔阂何来?先让我们来看看鸿门宴是怎么回事。约而言之,鸿门宴的实质性内涵是:因项羽对刘邦王关中的前景坚决不接受,暴怒着要武力解决刘邦,刘邦情知不敌,便对到访的项伯承诺出让王关中的权利,并且提出了对自己的安置方案(去巴蜀)。项伯见刘邦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便替项羽接受了这些条件。刘邦到项羽处会面,不过是落实敲实他与项伯的口头约定。项羽因对刘邦提出来的方案无可挑剔,就不可能在鸿门宴上加害刘邦。日后刘邦又通过张良运动项羽与项伯,多要了汉中一郡。最终刘邦的定三秦实际上是对先前出让利益的重新索回,所以此行动称之为还定三秦。这样一来,先是项羽不认可怀王之约,后是刘邦又反悔与项羽之约,正好一个轮回。
据此可以断言,所谓的有郄,实则是项羽对先前普遍认可的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战斗号令的违反。这个郄不是刘邦造成的,是项羽不正的心态造成的,与刘邦的关系不大。难道刘邦的罪过是他率先灭秦?!显然没有这样的道理。灭秦本身就是反秦势力的最终追求,怀王之令对天下有普适性,楚将刘邦灭秦正是做好了他的本职工作。项羽生出的郄,实则是看不得刘邦立了头功。因为这个头功除了最高奖赏外,还有最高荣誉,这两样项羽都不想任其旁落,而项羽正好有实力阻止旁落的事情发生。这就是鸿门宴事件的来由。
因为与项羽本来关系很好,所以刘邦没有与兵临城下的项羽进行任何沟通。刘邦没有想到项羽看不得自己建立了头功,将拿到最高奖赏及最高荣誉,并且没有任何招呼直接就准备实行武力清除刘邦。幸亏项伯要搭救张良,让刘邦知道项羽的军事打击在即。刘邦很敏锐地意识到项羽之所以如此激烈,就是不想让怀王之约兑现。而即将到来的军事打击最多只有一夜时间,刘邦根本没有时间安排应战。刘邦虽然有十万之众,但遍布于关中广大地区,刘邦身边可能连一万人也凑不齐,所以胜负毫无悬念。幸亏刘邦脑筋足够活,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迅速想出了化解方案,就是拱让出王关中的权利,自己到巴蜀去。因为巴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关中,并且是最差劲的边陲之地,那些关中最好的地,刘邦只能忍痛割爱了。这样一来,项羽没有任何理由不答应,而且肯定不会对刘邦有任何生命威胁,所以刘邦才敢于前往项羽大营当面确认方案。至于鸿门宴上的险情连连,完全是范增背着项羽搞的小动作,纯属无理取闹。因事发突然,项羽没有预案,所以才上演了一系列惊险。也因为并非项羽本意,闹剧收场后,刘邦没有任何危险了。鸿门宴之后,刘邦、项羽经常要见面讨论把天下分配给大家的事,包括分配给项羽的,也需要刘邦同意,所以鸿门宴绝非项羽杀刘邦的最后机会。
鸿门宴一案,项羽凭借实力为王,成功毁约,虽然主宰了一切,也太厚颜无耻了。刘邦因让出关中权利,相当于被脱得只剩裤衩,成为这场交手的大输家。可笑的是广大后人,不仅不同情牺牲了正当权益的刘邦,反而觉得项羽完全可以做得更绝,即使刘邦出让利益,也要坚决实施杀害。看来中国人不仅仅是智力有问题,道德更成问题。真为智力道德都成问题的中国捏一把汗啊。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历史是一具僵尸——序《菜九段集(2017卷)》-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 http://www.xue63.com/toutiaojy/20180102G06B0C00.html

刘项原来都读书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人章碣一首诗,误导国人一千多年。以中国人最不认真的特性,估计还能再误导一万年,菜九觉得应该适当出手清理一番。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诗人这首《焚书坑》的大行其道,是在当年批林批孔时。现在看来当时推出这首诗的用意相当复杂。一是据说黄永胜在挨批斗时念了这首诗,有表明自己不屈意志的意思,叫那些嚣张的笔杆子不要太得意。一是据说借此攻击林彪从来不看书不学习。当时局面复杂,这两个情况都不见得真实。
章诗人的用意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挡不住不读书的刘项推翻他的统治。重点是讥讽焚书坑儒不管用,但因牵扯到刘项两个大英雄,难免造成英雄人物是不需要学习的效果。其实真实情况是刘项原来都读书,只是不以读书见长,属于读书少的那种。不过因为二人都是过人的聪慧,即使只读一点点书,他们包括文字作品在内的成就也非常人可及。项羽的《垓下歌》与刘邦的《大风歌》都是后世难以企及的传世作品,显然即使以不读书著称,刘项也与寻常老粗绝缘。
少年时代,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均浅尝辄止。项羽对书本承载的知识并不看重,在项羽眼里,“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就与几个大儒是幼时同学,刘邦的教育当然也不会太差。这方面只有与卢绾是同学的记载。
所以项羽、刘邦两人原来都是读书的,只不过不以学问见长。也正因为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人,所以才有可能在纷乱的局面中迅速崛起,率领群雄荡平天下。
刘项二人都被记录到有看不起知识分子的劣迹。项羽连张良、陈平、韩信都不放在眼里,刘邦则有遇儒生“辄解其冠,溲溺其中”的丑闻。两个人看起来都对知识有排斥,不过这也只是皮相之见。刘项二人在这方面是有本质区别的。项羽是只看得起自己,旁人一概看不起,如果有尊重,也是做做样子糊弄人家。刘邦对有真本事的人,从来都是看得起的,张良、陈平、韩信在刘邦这里过得就很好。比如刘邦骂陆贾“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但陆贾一说“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刘邦一下子就听出名堂,立即就收敛起傲慢的态度,责成陆贾将前朝失败的教训总结出来。所以只要你讲出些有道理的话,刘邦就会另眼相待。张良说刘邦殆天授,就是指刘邦有一种很敏锐地把握住他人提出来的有价值的意见的本事。
所以刘项不是不读书,而是对待知识的态度有所不同,而正是这个决定了他们的成败。

项羽焉能围王离
历史上的钜鹿大战,《项羽本纪》“至则围王离”一说,也有两千多年了,这样的记录是不确切的,所以菜九以为这个原本也是可以挂万把年的说法,不能这样再挂下去了。
兵法云十则围之。项羽之兵不如王离多,且王离围钜鹿亦处野外,欲围王离,项羽的兵力远远不够。何况项羽与王离之间还有章邯阻隔。
按秦军在钜鹿周边的态势,项羽的作战必当先切断章王两军的联系。实际上也正是这样。因此,项羽首先的作战对象正是章邯,其目的是将秦王朝最锐利的爪牙斩断,只要打败章邯,王离何足挂齿。在秦王朝的克星项羽面前,章邯的秦军即使是以逸待劳,也占不到丝毫便宜。看来章邯作战不利后,便退到一旁,任楚军与王离部作殊死战。所以,项羽一到就战王离的问题非常明显,不被人发现是不可能的。遗憾的是,菜九之前指出这个问题的是日本人,《史记会注考证》引中井积德曰:“是谓章邯军也,非王离。”这就比较贴切,但仍不准确。楚军少于秦军,围是不可能的。
项羽之破秦是分两步走,首先隔绝章、王军的联系,然后才实施攻击王离军。当时钜鹿战场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峙:诸侯怕章邯,章邯怕项羽,因为项羽此前对章邯的战绩是全胜。项羽的主力是在章邯甬道被绝后才渡河的。渡河后的打击目标还是章邯。章邯经不起打击而退,援赵诸侯军队就与援赵楚军一同解决王离了。
王离与章邯的关系实在是个谜,王离与章邯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没有理顺。王离是后期加入围剿叛乱战事的,其主要的战略目标是讨伐赵地的反秦势力,但在章邯加入击赵前,王离部的战果似不值得一提。而章邯则是朝廷的最锐利爪牙,他加入击赵后立即就攻下赵国都邯郸。但章邯的地位显然应在王离之下,所以章邯没有介入秦对钜鹿的作战,估计是王离捣的鬼。菜九已在多个场合讲过,两个人没有隶属关系,章邯功劳大,王离地位高,王离不是章邯的部下,章邯只负责给王离提供后勤保障,章邯不需要为王离的覆灭负任何责任。王离失败后,章邯就成了秦国在关外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周苛凭甚守荥阳
周苛为汉守荥阳的事原本也是可以挂万把年的,现已两千年过去了还挂在那里,估计还要挂下去,如今菜九看不下去了,觉得就是很搞怪的,要出手把它摘下来。
周苛拒绝楚的诱降而死的事迹,两千年来感动了无数人,激励了无数人,但菜九要说这样的记载完全靠不住。菜九这些年来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跟大家拧着来,大家都认可,菜九偏偏要出来唱反调。这回菜九唱反调的理由很简单,周苛根本没有资格承担守荥阳这样的重任。所谓的周苛守荥阳一事,发生在汉王逃跑、纪信替死之后。先把汉王有没有必要逃跑及纪信是否必须替死的真伪放过一边,来看看周苛凭什么守荥阳。菜九以为汉王逃脱后,荥阳的防卫怎么样也轮不到周苛负责,因为当时城里汉阵营的大人物有一大批,哪里轮得到让周苛这样低职阶的人主持全局。当时城里的高官有韩王信、吕泽、张良、堂阳侯孙赤,估计夏侯婴等人也在城里,滞留城中的多数汉高官估计在最后关头突围逃跑了。被记录到被俘汉方高官不止周苛、枞公,还有韩王信、孙赤,后二者投降了,项羽又应该出什么样的高价呢。所以项羽根本不可能出那么高的开价劝降周苛,被俘的汉将估计还有很多没有记录到,如果每个都要这样的高价,楚也受不了。所以这个记载不可靠。
那么周苛的烈士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周苛处理掉魏豹的记录,估计刘邦对周苛的指令只是负责看管魏豹而不及其他。魏豹自其国被汉莫名其妙地灭了以后,并没有失去自由,是作为汉统战的象征而存在,并在守荥阳一事中承担了某种责任。这表明魏豹并不是作为一个俘虏出现在汉阵营的。
何以如此?是因为魏豹的所谓反汉纯属无稽之谈。魏豹告别反楚联盟回国,不是与汉离心离德,是赵代国趁魏国空虚出兵侵占了魏之腹地,魏豹回国就是为了救亡图存。因赵在侵魏的同时,也对汉侵犯了,并占领了河内这样的要地。刘邦在稳固了楚汉相持线及平定了关内之后,就开始筹划对赵作战,主要战线由刘邦主持在河内一线开展,而委派韩信、陈豨经魏击赵代后方,顺道把魏也给灭了。这样一来,刘邦对魏豹是有亏欠的,所以魏豹在汉阵营里受到一定的优待,并分配了一些工作,绝对不是俘虏。但刘邦对他有戒心,所以可能委派周苛在有危机时处置掉。而周昌忠实是执行了刘邦的指令,在荥阳城快要被攻破的时候,将魏豹处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苛完成了任务,算是忠于职守。为此刘邦日后封周苛子周成为侯,也是恰当的。只是周若的死难,真的不是拒绝诱降而死那样的场景,更没有担任守城的重任。
荥阳的战事最复杂,根本搞不出头绪。乱糟糟的岂止是周苛事迹,就是纪信替汉王死难之事,也很不可解。因为汉王逃脱后,荥阳并没有立刻陷落,而是又坚守了相当长的时间。这样一来,汉王逃跑的必要性不成立。既然不需要逃跑,也就不需要有人替死。
关于魏豹的事可以参见菜九段[原创]千古奇冤话魏豹【原创评论】-凯迪社区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52&id=10896108及
[原创]千古谁识汉灭赵【原创评论】-凯迪社区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0960093&boardid=52&replyID=48842300&page=1&1=1#48842300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秦楚经纬后记
2017春节突发冠心病,脱险后,觉得应该把对秦末战争的总体画卷进行个性化梳理,便在一个时期加班加点打理那个总结性成果-----《历史如何由秦走到汉》。打理到一定规模后,在电脑中一下子搜索到现在这个作品的开头部分,感觉比2017年开始那个新整理更加出色。为此郁闷了好一段时间。面对明显撞车的两个本子,一直在寻找破解之道,经过思索,觉得《历史如何由秦走到汉》时间叙述的完整性比较突出,而《秦楚经纬》这个整理是以主题相贯更加突出。所以完全可以弄成并行不悖的两个制作。于是开始平行作业,同时打造两个内涵基本一样的制作。
怎么会搞了个半半拉拉就丢在一边?这样的事在菜九并非唯一,菜九的烂尾之作似乎特别多。细想了一下,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在开工之后,发现了新的兴奋点,于是丢下手头的事去做新的。而新的事情,又会产生新的兴奋点,又再丢下,再新开工。几个反复之后,那些最先丢下的,终于因为时间长了就淡忘了。原来他妈的笔耕不辍就是这样来的啊。
像《秦楚经纬》这样的整理,实乃菜九的性命所系,是绝对不会被淡忘的。估计之所以将其搁置过久还另有原因。曾经一个阶段,菜九为到底是写书合算,还是写文章合算纠结得厉害。这里的合算是指方便传播。显然,文章特别适合传播,有好多栏目都可以安放。而书就不能。在这样的心态下,一旦发现新的追逐目标,就全心身扑上去,这就造成耽搁了。有的时候是在写书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探索课题,于是赶紧结构新的目标,这样就难免与此作渐行渐远了。其实文章与所谓的专著各有千秋。虽然文章也能讲清具体问题,但要反映整个历史时期的全貌,还是以书的形式比较合适,而且文章呈现的成果,还可以在书里再呈现一次。所以,尽管写书不如写文章合算,也必须兼顾。所幸菜九搁置拙作时,并没有跑远,还是围绕那个中轴线在运转,于是另结新欢的成果也算是为此的贡献。
此作的写作起始时间,估计与《历史的侧影》前后脚,明显地感觉到思想的流畅性远胜今天,以至于现在看到此作时,难免会激动与鼓舞。因为曾经有的写作力已经在岁月中日渐失去,所以即使看到这样残缺的半成品,也会召唤残存的写作力,以高于平常的状态投入写作。虽然在写作过程中难免还会为一些文章耽搁,但还是相对集中精力,少有旁骛,以保持写作的完整性。因为与《历史如何由秦走到汉》是平行作业,写作时要注意与那个制作拉开距离,这对年事已高的菜九也是一个挑战。愿老天爷保佑,让菜九迎接挑战并通过挑战。
20170826



走出芒砀山,刘邦的前沛公时代

前沛公时代特指陈胜起兵后、刘邦为沛公前那个狭小的时段,这个时段向来没受到注视,菜九以为里面也还是能解读出不少内容的。
菜九段作《千古谁识沛丰邑》,以为汉高祖里籍是秦代丰县,并为这种丰究竟为县为邑问题,与坚持丰为县以下区划的广大网友吵得不可开交。虽然丰不可能是县以下区划非常明显,菜九的理由无可辩驳,但人们不认可,非要以为太阳绕着地球转,你还真拿他们没有办法。不过即使说服不了反对者,也还是另有收获——受此启发而有了新的研究线索,如题。
本文小目
1.起兵于沛,并非刘邦举义旗之始
2.丰不仅不属于沛,可能也不属于泗水郡
3.刘邦占丰前的行踪猜想
4.刘邦占领丰的状态
5.刘吕分兵于丰猜想
6.沛公不守沛

1.起兵于沛,并非刘邦举义旗之始
在正史中,刘邦的正式起兵以其为沛公为标志,《秦楚之际月表》以秦二世元年九月为沛公初起。 《秦始皇本纪》的沛公起沛、项梁举兵会稽郡也是这个意思。《曹相国世家》《绛侯周勃世家》都明确说高祖之为沛公初起。虽然有如此之多的正史如此认定,我们还应该看到,其实刘邦在为沛公之前就起兵了,只是规模不大,旗帜不鲜明。比如攻打沛的时候,刘邦的架式就是兵临城下了,这不是起兵又是什么。换言之,在攻占沛之前,刘邦已处于起兵状态。当然,因为之前动静太小,都没有人知道你,不算就不算吧。但刘邦内部的军功评价体系是严格算的,起于砀、起于丰、起于沛是严格区别的,这一点需要提醒人们注意,因为与丰的属性有绝大关系。而起于砀、起于丰,就是正宗的前沛公时代。有两个起兵参照系,还能说刘邦是起于沛吗?

2.丰不仅不属于沛,可能也不属于泗水郡
即从刘邦的前沛公时代也能看出丰的性质——县还是乡,甚至归属哪个郡。
刘邦被后人钉死为沛人,一是源自他在沛当官,二是他为沛公,三尤其是人们认为丰至少是泗水郡的。按菜九的考察,丰可能真的不属于泗水郡,而是属于砀郡,这是受楚怀王任命沛公为砀郡长而不是泗水郡长的启示。如果丰是泗水郡的,刘邦部又斩杀了秦泗水守,任命刘邦为泗水长也很顺理成章,而以刘邦为砀郡长,隐含刘邦的籍贯是砀郡的,这就是丰为砀郡所属的原因。
就是刘邦攻占沛之前的状态,也表明丰与泗水郡关系不大。《高祖本纪》: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注意,在沛诸人对刘邦的定义为诸亡在外者,还不是造反者。但萧、曹等人议事的时候,刘邦已经起兵了,并攻占了丰,只是沛县方面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丰沛可是近在咫尺啊。根据近在咫尺原理,如果丰沛都属于泗水郡,沛当然没有不知道的理由,如果丰隶属于沛,沛更应该知道了。而情况正相反,刘邦确实占领了丰,而在沛诸人确实也不知道。从这个现象上来看,说丰既不属于沛,也不属于泗水,还真不是在说胡话呢。所以,后人以为汉的沛郡是秦的泗水郡的延续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二者并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至多只是范围大致相近。

3.刘邦占丰前的行踪猜想
刘邦是早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就逃亡了,躲在芒砀山一带没有作为。刘邦历来是人气王,愿意追随者众。史称樊哙与高祖俱隐,表示刘邦藏身的芒砀山一带,有家人前往联络。卢绾的记录也像时常与刘邦同在(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此外,应该还有吕泽。吕泽难道会像夏侯婴一样,是刘邦的另外一个马仔。存疑。为什么提出吕泽也在刘邦逃亡时前往交通?是基于两者日后同时起兵,如果之前没有联络,这样的同时是不可能的。《淮南衡山列传》里说有客鼓动高祖反,高祖称稍待之。这个客会不会是吕泽?不能排除。《功臣表》里吕泽的身份就是客。刘邦选择等待是正确的,虽然民怨沸腾,但刘邦的人手也实在太少。刚刚逃亡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估计日后增加也非常有限,人多生活都成问题。菜九去过芒砀山,山不大,估计人多还藏不下,生活来源也很成问题。待到陈胜起兵于大泽乡,造成天下动荡,刘邦才获得走出芒砀山的机会。估计吕泽即使此前没有与刘邦共同隐藏,也应该于陈胜起兵后就快速赶到刘邦处会齐,共商大计。

奇怪的是,陈胜起兵于蕲,攻打下陈,定都于陈,蕲(今安徽宿州)、陈(今河南淮阳)距刘邦逃亡处都非常近,而且陈胜事业声势惊人。以刘邦之机警,不可能不知道陈胜举义旗创造了灭秦的时机。而陈胜之起打破了秦的铁腕统治,为刘邦的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刘邦压抑了好几年,应该在这个时候大有作为大显身手嘛。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刘邦与蓬勃壮大的陈胜武装有什么联系,刘邦并没有融入陈胜武装,也没有迅速发展,估计只是悄悄地向丰发展了一下。刘邦占领沛是九月,占领丰应该是九月之前,七月之后。再把时间范围收小一点,估计应该是八月或九月初,时间不会太长,太长的话,沛会知道。

樊哙从刘邦隐,又游走于沛,表明他应该对刘邦的行踪非常清楚。而萧、曹与樊哙有联系,居然不知道刘邦已经起兵,真是怪事。樊哙召刘邦并没有走到芒砀山,走到丰,就发现刘邦们已经占领了丰,樊哙就加入了队伍,这样他的资历就早于那些于沛加入的,但他并没参加刘邦所部攻占丰的行动。

4.刘邦占领丰的状态
如果丰属于砀郡的话,应该是砀郡的边缘地区。砀郡的中心地区估计已被陈胜占据,像丰这样的地方就风雨飘摇了。所以刘邦攻占丰的时候未必有多少人手,其能够得手,实在是因为丰太脆弱了。盘点一下刘邦攻打丰的人手,没有确切数字,但不妨从《功臣表》的记录中推算。《功臣表》中起于砀者,当是刘邦事业的原始股东,他们是(芒侯昭)前元年初起砀。(甯侯魏選)以舍人从起砀。(蓼侯孔藂)以执盾前元年从起砀。(费侯陈贺)以舍人前元年从起砀。(隆虑侯周灶)以卒从起砀。(河阳侯陈涓)以卒前元年起砀。(棘丘侯襄)以执盾队史前元年从起砀。(东茅侯刘钊)以舍人从砀。(博阳侯陈濞)(台侯戴野)以舍人从起砀。(乐成侯丁礼)以中涓骑从砀中。计有十一人之多。至于(曲城侯蛊逢)以曲城户将卒三十七人初从起砀,应该是刘邦出山后的加盟者,非原来的弟兄。由于后来的战事频仍,人员折损率很大,人员幸存加上立功几率,这十一个人至少需要百人以上的基数才能成活成立。当然,这些从起砀者并不一定是最早追随刘邦躲藏者,应该包括刘邦出山啸聚举义时招纳的。所以刘邦攻占丰之前应该已经有几百人了。《高祖本纪》称刘邦占领沛之前已有数十百人,即不到一百人,数字不确。攻丰之前应该就超过百人了,乃至数百人了。攻占丰之后,人员又扩大了。《功臣表》记载了这样的人(清阳侯王吸)(纪信侯陈仓)以中涓从起丰。(煮枣侯赤)以越连敖从起丰。(广平侯薛欧)(斥丘侯唐厉)(猗氏侯陈遬)以舍人从起丰。(博阳侯周聚)(鄢陵侯朱濞)以卒从起丰。 (安国侯王陵)以客从起丰。(张侯毛泽)以中涓骑从起丰。(博成侯冯无择)以悼武王郎中兵初起从高祖起丰。这些人至少是在攻占丰之后立即加入的。而且上述人之外,还应该加上吕泽、卢绾、雍齿这样肯定加入者。从起丰与从起砀的功臣二十多人,早于从起沛者,这样的资格不可忽视。如果丰隶属沛,这样的记录就容易被混淆,所以从起于某地的某地,应该是个县级区划,偶有例外者,是无法与从起丰这样的高频相比拟的。

《封禅书》称,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这应该是占领丰之后攻打沛之前的事。这样的仪式及规模显然不能与攻占沛之后的祠蚩尤,衅鼓旗相提并论。祠蚩尤,衅鼓旗,才是大干一场的架式。这样的现象与刘邦的规模及心态有关。估计攻占丰之后,刘邦的人数应该达到千人规模,可能对攻打沛县没有把握,刘邦选择了观望,但又派吕泽外出略地。

5.刘吕分兵于丰猜想
菜九以为,吕泽没有与刘邦一起攻打沛,他在刘邦本年以外的轨迹上活动了。攻打沛已经是当年的最后一个月,如果吕泽参与攻打沛,可能就没有时间在刘邦轨迹以外活动了。之所以将吕泽的略地定于此时而不是更早,是因为起于丰者,又有半数应该划归吕泽,而且王陵不愿意加入刘邦又确实加入了,只能是加入了吕泽。起于砀者也有半数划拨给了吕泽。所以吕泽与刘邦的关系真是相当密切。这个时候因为队伍的规模不大,估计还没有涉及如何定位部队的爵位职务体系。等到刘吕两人分头行动,又各自扩大了规模之后,为了方便管理就各自建立了军功体系。因为没有相互通气,刘邦用的是秦制,吕泽用的是楚制,等到二人合军一处时,两个体系又不能兼容,于是就索性分成两块了。两家分开后的再度合兵,应该是击斩泗水守那次。两家分兵后,刘邦继续在丰观望并招纳人众。所以樊哙来召之时,刘邦的人手绝对不是什么数十百人的百以下规模,而一定是包括吕泽有近千人规模。也正因为有了如此规模,加上萧、曹可以内应,刘邦才敢公然反秦。如果只有百十号人,你往沛县城墙下一站,稀稀拉拉的,对方也不买账啊。《汉书》看出这个不足百人的规模实在说不过去,所以写成几百人。
6.沛公不守沛
刘邦攻占沛的过程相当轻松,说明之前的谨慎似乎有点多余。沛虽然比丰重要,不代表那里的守备部队有多强大。沛令原本就是想投机,事到临头又反悔。而当地守备的主力,也只是当地百姓,被征用守城。所以刘邦一封招降书,就让守备部队反戈一击,杀了县令。经过一番推让,刘邦出任了沛公,并举办了隆重的开张仪式,正式打出对秦作战的旗号。而前沛公时代,刘邦是悄悄地扩张势力,还谈不上对秦开战吧。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出任沛公之后,就立即撤出了沛,退守丰。这也表明沛太显眼了,如果力量不是足够强大,会抵御不了来犯之敌。估计这不仅有沛比丰重要,为秦必争的原因,而且沛可能是秦泗水郡的中心地区,而丰是砀郡的边缘地区,且砀郡的秦势力基本已被清除,泗水郡的秦势力可能还很强大。所以刘邦的谨慎是有道理的。这样的谨慎也是刘邦这些年赖以生存的法宝,若要改变这样的谨慎,要等到刘邦的势力真正强大起来,而为沛公,就是刘邦开始强大的起点。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历史大佬吕泽发掘记

历史大佬吕泽从历史上消失,是汉当局奇迹般地得以实现的一个预案。但因为当局早年办案的粗糙,还是留下很多可以还原吕泽的线索,只是两千年来这样的还原没有人去做而已。十多年来,菜九陆续做了一点吕泽史料的钩沉工作,近日居然受到东平吕氏后人的感谢,估计吕氏后人对祖先的事也是不甚了了,而菜九的钩沉使吕氏后人颇有荣焉,所以才会有遥谢之举。
历史大佬吕泽有多大,菜九以为应该比尽人皆知的汉三杰还要大,而且大得不止一点点。汉三杰的声名显赫得益于历史大佬吕泽的消失。在大汉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吕泽的贡献应该仅次于刘邦,而远过于其他任何人。至于刘邦在史料中有因人成事的成色,都是文学描写,并不能当真。
历史大佬吕泽的消失是汉初刘吕党争的结果。吕太后开启以吕易刘工程,大封吕氏子侄,开罪了汉的开国功臣,所以吕太后一朝归天,众功臣立即发难将吕氏灭族。吕泽的事迹与贡献也在这以后成了忌讳,能不提就不提,能抹平就抹平。只是吕泽实在太大了,实为刘邦事业的合伙人,所以抹平了吕泽,吕泽体系的存在还是抹不平的。高祖功臣中就有大量的功臣档案资料透露属于吕泽体系,菜九就是据此才得以发掘出吕泽的存在及其行动轨迹。
菜九进入历史研究领域纯属偶然。早年看过一本《国家间的政治》,里面讲到国家的实力可因为领导人的意志品质而有所增强。因此想考察一下领导人的意志品质在秦统一过程中的作用。《史记》较强的可读性,使得这种阅读自然而然延伸到汉统一,发现了一些名堂,于是陷了进去。吕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关注到的。看《功臣表》,吕泽的记录怪怪的,连多少人户都没有,评价倒是奇高——发兵佐高祖定天下——这样的表述像平起平坐嘛,怎么所有史料中没有相应的记录呢?这样大的功劳怎么没有进入汉初十八功臣呢?当然,原因很容易想到,因为灭诸吕,事迹被销毁了。既然事迹都没有了,就不用操他的心了。估计后世史家都是这样的心态,所以吕泽被漠视两千多年。但菜九仔细看《功臣表》,越看越有味道。先从那些属悼武王者,知道吕泽是一支独立的部队;又从丁复为大司马一事知道吕泽有独立的军功体系,与刘邦没有严格的隶属关系,相当于一支友军。有这两个不容置疑的原因,菜九就要恢复吕泽的存在印迹了。于是乎,自1999年作《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始,陆续作了《吕太后的婚前协议》《汉孝惠帝的身世成谜》《清理陈豨乱象》《杂议吕泽》《吕泽是刘邦害死的吗》《吕泽问题从头说》等涉及吕泽专题,把吕泽这样一个基本上被历史彻底掩埋的人,还原出来了一部分,基本结束了吕泽的掩埋状态。菜九的种种努力彰显了吕泽的超级重要,还真不能因为事迹都没有了,就不用操他的心了。如果把被埋没的吕泽引入现在的历史记忆,许多记录就要重新评估。所以菜九的吕泽挖掘,相当于一个级别较高的地震,把整个楚汉战争记录震得支离破碎,重新构建应该是必然的。
历史大佬吕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而现行历史评判体系中没有吕泽的容身之处。一旦把吕泽植入历史,势必动摇乃至颠覆现有的历史叙述体系。可以断言,吕泽至少承担了刘邦集团三分之一的作战任务及成就,只要正视这样的比例,历史贡献及历史评价在所难免的重新洗牌,将是何等的波澜壮阔,其场景不免令人神往。比如菜九在近期的韩信研究《淮阴侯列传考察报告》(正式出版作《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中,也较用心地植入了吕泽研究,作为评判韩信史料真伪的衡器,确实也能说明问题。可以预期,以吕泽为考量,将催生出无限的历史研究课题,而这些课题又必将使吕泽的存在更加明晰化。




寻找淮南王英布

近年来因公因私去六安几次,时间关系,都没有访古。近日(2017年9月)在六安时间宽裕,就想到较为熟悉的古人英布是六安人,想看看有无英布的遗存。同学徐祖传告知有英布墓在小东门。在菜九印象中,英布是六安人,因叛乱战死,未必会葬在六安。中国人好附会的优良传统,没关系还会拉上关系,而有英布这样关系确凿的古人,六安人民这样拉关系也很正常。因近期在秦楚之际用力甚多,到了如此重要的秦楚人物故里,岂能不拜访一下遗存处?尽管英布是否确实葬在这里不能确定,但看看英布墓这样的实物,以吸附相关所识,还是很有意义的。
打车几度,居然那些司机根本没有听说过六安还有英布墓。有的司机告诉我,这是第一次听客人要到这个地方。这太让人奇怪了。印象中六安最拿得出手的应该就是秦楚之际英雄英布。英布《史记》有传,即《黥布列传》——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司机不知道,只能由客人提供线路,通过网络查找,原来六安还有更加著名的人物皋陶。不过皋陶肯定是传说人物,其真实性与英布还是不能相比的。网络提示,英布墓地在小东门淮王街文庙街东段恒泰小区头上。于是司机恍然大悟,有概念了,直接把我等载到墓葬旁。
墓地在背街的小十字路口上,今年(2017)四月刚刚翻新好,一个大土堆用砖砌圈起来,弧形墙上的浮雕镌刻了英布的英雄业绩。碑刻的说明文字大致为,英布,又称黥布,六安英家洼人。陈胜起义后,英布聚众举事,投奔项梁叔侄,秦灭后,被项羽封为九江王,都六。刘项相争,英布又叛楚归汉,刘邦封之淮南王。都六。高祖11年,布叛汉自立,战败,在江西被长沙王吴臣诱杀,其尸体被其部属潜送回六安安葬。2005年12月立为六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布这个人的历史评判颇不易做,菜九以为功过参半是其特色,且功其功,过其过,均属不容忽视者。英布的功劳基本上都在反秦时期,其崭露头角就是在陈胜覆灭之后,正是英布给了气势正盛的章邯当头一击,挫其势不可挡之势。虽然此战功不是决定性的,但力挽反秦武装之颓势,此功劳之大,或过于其钜鹿下援赵楚军先锋官作为。史称,楚军与秦军作战之所以越战越强,英布常常以少胜众是重要原因。然而过了反秦这一段,英布似乎就一直在干坏事了。先是积极坑杀秦降卒,后是追杀义帝,实乃罪大恶极。尤其是追杀义帝一事,项羽原本是安排临江王、衡山王做的,但人家根本不干,于是乎这样的为非作歹就轮到英布了,他不但干了,过程还特别穷凶极恶,实在太过分了。
其实英布的传记在《史记》中也算是比较精彩的,只是其中一些特别生动的还特别不靠谱。英布因为属于真正造反的,所以汉政权或者削除了他在反楚阶段的功劳,造成其功劳缺失。至于英布怎么与项羽闹翻的,又怎么加入汉阵营,史料中那些生动活泼的记载根本不可信。原因很简单,真实场景中汉使者怎么可能在劝说词里提到杀害义帝的罪过呢?所以历史不载之史实之精彩,应该远过于这样天花乱坠的记载。
可能正是因为记载不完整,才造成后期以编造不靠谱的假史作为补充的普遍现象。比如政府立的碑文所称英布的生与葬就不见于史。安徽省六安市淮王街英布墓 _入围作品 _光明网 http://topics.gmw.cn/2017-01/10/content_23444680.htm引经据典称“英布死后,刘邦将他肢解八块,首级葬于原六安市水电局家属区(今淮王街旁,恒泰小区内),英布墓处是英布的祖茔,他的祖父英继尧就埋在这里,英布墓埋的只是英布的首级”。并据《六安州志》所载“武庙大殿下,即葬布处”“英布墓在儒学东岗”,解放前这里是关帝庙。正殿右侧院内原竖有石碑一座,高约2.5米,宽0.7米,上镌阴文楷书“汉九江王英布之墓”,乃清朝末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书写。要让菜九来评判这些有鼻子有眼的记录,完全不可靠。试想,连英布的汉淮南王都能写成九江王,这样的记录再多,又能有多少可信度呢?
可以肯定,中国人有编造故事习性,且本事不小、路子也很野,只是编造的经常不好。比如下面这段百度百科“刘邦死后,儿子登基,是为惠帝。新皇即位追赠一批开国功臣时,其中就有英布的名字。几经周折,才查到当时英布被杀的情况,经查才知道吴芮这位好总兵,将英布尸身安葬于当年英布立寨屯兵的英山尖山中,英布墓也不另行迁葬,免得死者不安”。像这样看似来头很大的文字,真要推敲,就不值一哂。但可以肯定,这样的文字肯定可以大行其道,广为流传,与此性质相近的内容也会占据人心。
据说现在的电视剧里,英布的勇猛被章邯看中,准备让他在镇压陈胜武装中大显神威,但英布逃离了。实际上英布是在陈胜之前就落草为寇了,是第一个江洋大盗。这样的史实又哪里不如后世的胡编乱造呢?但是以中国人最不认真的习性,真正的历史败给胡编乱造,或者说人们多数记住了胡编乱造的历史,已经不是什么未来前景,而已经是既成事实了。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走访大泽乡
2016年11月中旬,由朱长刚师弟主持的“安徽省第三届新安膏方研修班”在安徽宿州市举办。菜九是膏方外行,但也借蹭会之机跑去与师兄弟们见见面。本来安排了会议结束后就近考察皇藏峪,菜九搞楚汉战争研究,知道刘邦起义前曾在那里躲藏过,现多传说是被项羽打败后躲藏,中国式的附会真教人无法可想。但不论怎样,这种楚汉大佬遗迹当必看无疑。谁知会议进行到一半,夏黎明师兄有公务在身要提前离会,亲自驾车回合肥。菜九临时心动,可以搭夏师兄的车顺道去看看大泽乡嘛。
还多亏是搭便车,涉故台作为大泽乡起义遗址,虽然是一个当地景点,但并不热门,连旅游专线也没有,没有自己的车还真去不了。也多亏有车载导航,我们才七扭八拐,由省级再县级再乡级公路,好不容易找到了涉故台。涉故台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大泽乡镇涉故台村,作为1961年就确定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涉故台给人的印象是简慢。有个院落,也有大门,当天不收门票,只有一个负责照看的老太太。菜九问老姐姐照看这里有多少收入。回答说没几钱,只够买馍吃。对比一下当年汉高祖为陈胜安排三十户守墓世代不用交租那样的规格,真是遥不可及啊。当然,你也可以说汉高祖的举措是尊重老领导,而陈胜与省政府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能给馍吃就不错了。
从院落大门到那个台不足百米的路中间有涉故台铭刻台与陈胜吴广起义浮雕,那个涉故台也只是高出周边两三米、约三四亩大小的平整土基。网上说高三米多到四米多,近七亩地大小。即便是七亩地,九百人要在此地驻扎也拥挤了些,集中于此开会的大小则足够。台四周有一些碑刻,有遗址、旧址石刻,及名人题辞石刻。从台上环视四周,一片开阔,无险可据,亦表示此台毫不起眼。在菜九看来,陈胜起兵于此透出满满的天意。
大泽乡,秦末属蕲县(蕲县建制保存了1500年左右,至元代废止,并入宿州),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这里打响了向暴秦统治反抗的第一枪,最终灭秦,这是广为人知的事。而此地亦是秦统一中国时灭楚的关键战役发生地,知道的人就很少了。秦始皇第一次派李信率二十万兵马攻楚,被楚将项燕杀败。后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万兵马攻楚,就在大泽乡所属的蕲县破楚将项燕而灭楚,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壮举。宋人王应麟感叹说:“秦之破楚也,王翦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之灭秦也,陈涉起于蕲大泽中。同此地也,出尔反尔,天道昭昭也。” (《困学纪闻》卷二十)楚灭于此又兴于此,难道不是一种宿命吗?王翦杀了项燕,而项燕的孙子项羽又反过来活捉了王翦的孙子王离,更是报应不爽啊。项燕死而楚亡,王离禽而秦殆,真是天道好还啊。
其实在大泽乡、在陈胜,宿命的事还不止这一个。秦始皇为了将家天下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下去,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但陈胜这个层面根本不入秦始皇的法眼,最后就是陈胜这样没有被防范的人带头闹事了——毫不起眼的人,在毫不起眼的地方,掀起了冲天狂涛,吞没了秦王朝。
陈胜及其伙伴九百人,因朝廷征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因连日大雨,被阻滞于大泽乡,已经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按秦朝法律,“失期,法皆斩”,现在多认为,陈胜因此被迫造反。这种观点根本不对,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更正常的选择是逃跑,然后躲起来。黥布落草为寇,项羽、张良隐藏民间,韩信更是流落民间,即为此类。刘邦例子与陈胜更接近,因他押送的人不愿意服劳役,在半路上都跑光了,刘邦随后也只好躲藏起来了。逃跑就是当时的主旋律,毕竟没有人有胆量直接对暴秦开战啊。但天要亡秦,就会有奇迹,在前途绝望的情况下,大泽乡没有发生大规模逃亡,真乃天意啊,这九百人就成了起义的基本力量。陈胜的九百人在当时其实不是个小数字,而且不是乌合之众,基本上都是有战场经验的老行伍。所以陈胜之众一攻下陈(河南淮阳),立即分兵,九百人中产生了众多将领,迅速将秦关外之地多数光复。
为什么大名鼎鼎的刘邦、项羽、张良都不敢对秦开战,只能选择忍气吞声、东躲西藏,而陈胜就敢了呢?难道就因为他拥有九百人?也不尽然。关键是他天才式地发明了反抗暴秦的理由——秦二世少子说。将秦二世置于不合法的位置上,会达到鼓舞己方、瓦解敌方目的。陈胜起兵后迅速席卷天下,与此发明有绝大关系。所以刘邦尊陈胜为圣人,司马迁作《陈涉世家》也将陈胜与商汤、孔圣相提并论,破了暴秦设的局嘛,不是圣人而何?日后刘邦对陈胜的尊奉又远过于六国诸侯,也有将陈胜当圣人供奉的意思。陈胜与刘邦并不是直接上下级关系,刘邦是陈胜传人楚怀王的部下,陈胜与刘邦更多的是事业开创者与继承者的关系。陈胜开创的灭秦大业,由刘邦收功,而刘邦事业的正义性又主要来源于灭秦。刘邦明确表示过要等圣人为起开道,才随后而起的意愿。《淮南衡山列传》里记有刘邦躲藏的芒砀山时期,有客鼓动高祖反,高祖称稍待之、有圣人将起于东南,间不一年陈胜起兵的记录(客谓高皇帝曰:“时可矣。”高皇帝曰:“待之。圣人当起东南。”间不一年,陈胜、吴广发矣。)。由此看来,反秦大业陈胜开辟,刘邦收功,也是一种天意呢。

将陈胜、吴广起义定义为农民起义是一种历史误读,要让菜九来看,将其定义为兵变或者更合适。之所以将陈胜起义定义为兵变,是因为其主要构成与行事模式更符合军队特征。至于人们习惯称其为农民起义,是因为在人们的印象里陈胜是一个农民,人们只记住了他在与乡亲们(可能就是那些陈胜为王后来探望他的乡亲们)同在田里耕作时说“苟富贵,毋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场景,好像他一直以来就是个农夫,这与他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倒是符合的,但与其日后的行为模式又不符合。一个农民能指挥得了千军万马吗?其耕作的地点在陈,即今河南周口市至漯河之间的阳城(淮阳),其地当时汉代属汝南郡,而不是属颍川郡地在今河南登封东的阳城。因为前者属楚,后者属韩,陈胜为楚人,其家乡阳城必然是楚地。陈胜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地点在安徽宿州一带,其地在河南淮阳以南,而他是在赴渔阳(今北京)途中路过大泽乡的,表明其出发地又要南的多。问题是陈胜一介农夫怎么会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被抓起来了呢?
看来,农民只是陈胜出道前的身份,其后肯定有从军的经历。那么,陈胜所从之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应该是楚将项燕统帅的楚军,楚将项燕最后被秦击破于蕲,即大泽乡所属之县。陈胜所在的部队战败,且战且退,最后溃散逃到南边,也就在南边安顿下来了,最后再与他的战友们一同被秦政权抓了差。所以,陈胜等人当是从南方某地出发北上,途经大泽乡而起事,很有一点旧地重游的味道。他们可能想起当年的失败,抓住了遇雨失期的契机,打出老长官项燕的旗号,奋然而起,向暴秦展开狂风暴雨般的攻击。陈胜起义形式与日后的作战模式,也与项燕连续七战破秦将李信的模式极为相似。因为陈胜及其部众对项燕的作战风格极为熟悉,攻下陈之后,就四面出击,在推翻暴秦在关外的统治力量的同时,几路人马捣秦之老巢——关中,并一度打进函谷关。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肯定地说,陈胜不仅是旧楚军人,并且不是一个小兵挞子,而是有一定职阶的军官。因为陈胜的同伴都有军队的经历,可能也有相应的军阶,在等级制意味较为浓厚的军旅背景中,没有一定的职阶,即使你装神弄鬼说你“陈胜王”,恐怕也没有人会坚定地跟随你。陈胜在这一队戍卒中的身份就是个头目——屯长,这个身份不仅佐证了他的行伍经历,也印证了陈胜原先在旧楚军队中的不低职阶。有鉴于此,涉故台边上建的那个“鸿鹄苑”,其附会意味,其不伦不类,就滑稽可笑了。
菜九与夏师兄徜徉于涉故台时,难免要脑补陈胜两千多年前在此举义的壮怀激烈的场面,遥听“等死。死国可乎?”“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落地有声、纵贯千古的话语。恍惚间穿越回去,感受由陈胜开启的时代——在包括刘邦、项羽在内的英雄豪杰对暴秦统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陈胜这个旧楚军人与他的昔日战友,在他们当年失败的地方纠集起来,向暴秦统治发动了猛烈进攻。之后,由陈胜的传人楚怀王、刘邦、项羽完成了灭秦大业,确定了历史的走向。正因为这样,司马迁才会给予陈胜极高的评价:“桀纣失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太史公自序》)
文中学术观点的具体考据可参见拙作《千古一王陈胜王》,任意搜索既得。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刘吕关系大猜想


刘吕关系,就是刘邦与吕泽的关系。作为一个真实巨大存在,吕泽长期不被关注,就像从来不存在一样。从作《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1999)开始,老共产党人菜九段在吕泽问题上用功甚多,似乎终止了历史对吕泽的不感兴趣不认知的趋势,使得历史大佬吕泽终于结束了消失状态,渐渐开始浮现在历史的视野之中,成为评估当时局势的重要参照。把吕泽这样一个基本上被历史彻底掩埋的重量级历史人物挖掘出来,确实算一个小功德,在带来一点小欣慰小得意之余,也带来更多的纠结。这个纠结不是吕泽为什么消失,也不是吕泽如此大的功劳怎么止于封侯,而是他与刘邦到底是怎么搞到一起的,两个人到底怎样看待对待对方?这两个问题尤其是后一个问题应该是他们关系的核心问题。现有历史应该没有这两个方面的任何线索,而缺了这两个方面,吕泽问题就永远讲不清楚。
这些年来,为了发掘这样的核心问题答案,陆续做了《吕太后的婚前协议》《汉孝惠帝的身世成谜》《清理陈豨乱象》《杂议吕泽》《吕泽问题从头说》等等吕泽问题的专题研究功课,因为没有直接凭据,只有猜测当道——用与吕泽相关人员的记录推测吕泽的事迹与地位。连蒙带猜,无中生有,渐渐地,菜九的打捞开始见功了,吕泽问题有了一些自问自答的答案。尽管这些答案猜测意味很浓,但毕竟比毫无答案好了很多,至少在这样不断的探求中,吕泽的形象也渐渐清晰了起来。于是乎,这方面的功课成了一个菜九得心应手的核心版块,很容易就会将其他方面的探究引入到吕泽探求上,也会将吕泽的所谓发现引入其他研究。比如近日(20170906)作《走出芒砀山,刘邦的前沛公时代》时,就运用了这样的相互引入,并且在这样的相互引入过程中突然发现上面两个问题的一点线索,觉得较之以往的猜测,这次的猜测更加可靠,可以展开来讨论一下刘吕关系是如何建立与发展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作业按序猜测刘吕关系,但每每要用后面的事实推导前面的事件,这既是老中医菜九段的专业基本训练,也实在是因为没有可以推测的前面事件史料造成的。只是这样的做法难免会让不了解这方面情况的读者感到莫名其妙,特别告白一下,并表示歉意。
本文小目
1.是吕泽嫁妹而不是吕公嫁女
2.吕泽也是人气王
3.起兵前刘邦与吕泽共商大计
4.刘吕分兵的战略谋划
5.刘吕由分兵而分家
6.刘吕之间也有不痛快
7.刘吕两部实际上也不分彼此
8.刘吕之间的一道梗
9.吕泽的待遇过低
10. 因不明不白的死让吕泽变得不明不白
11. 吕泽之死的后果令人毛骨悚然

1.是吕泽嫁妹而不是吕公嫁女
吕泽嫁妹是没影子的事,为什么放着言之凿凿的吕公嫁女不认,而要推重那个没影子的事?因为言之凿凿的吕公嫁女史料非常不靠谱,也根本不能采信。
菜九作《吕太后的婚前协议》否定过吕父善沛令一事的记载,以为可能是别有用心的人在刘吕斗法期间制造的一个传说,并不能得到相关记载的支持。因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的官场上,体制内需要很讲政治的萧何、曹参、夏侯婴之流,不可能与夺县令所爱的刘邦继续保持良好关系。而刘邦如果在官场上受挫,对其以后的发展一定会有不小的影响的。所以这个记载非常不合理。凡是不合理的地方,就应该存疑,进行追究,要么去疑,要么得出新的事实。一追究,果然菜九怀疑有理,而且问题大了。根据鲁元公主的年纪(鲁元公主嫁张敖的时间应该以汉四年为宜,时龄不小于15岁),刘吕联姻时间甚至可以上溯到秦灭楚之初,那个时候刘邦可能还不是亭长。所以吕后嫁刘邦一事或者根本不像记录到的那么玄乎,吕后之妹吕嬃嫁给了樊哙,樊哙的社会地位比亭长又低了若干,不过是个杀狗的,与社会闲杂人员也差不多。吕嬃嫁给樊哙,吕雉嫁给刘邦,都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完全无关吕父的高瞻远瞩。
为什么史料中不著一字的吕泽嫁妹就比吕公嫁女可靠呢?因为吕公嫁女之不靠谱已如上述,而吕泽与刘邦渊源非常、关系密切则有太多证据。这样的界定虽然史无明证,但可以从史料中抠出来。史称吕泽发兵佐刘邦定天下,则吕泽始终处于刘邦的领导之下当无疑问。刘邦躲藏在芒砀山中并起兵于此,而吕泽武装的构成中就有这样的成员,且为数不少。这个情况表明,吕泽至少是与刘邦一起起兵的。没有吕泽从刘邦隐的记载,但有樊哙从刘邦隐的记载。根据明确的樊哙行踪,樊哙也不是一直隐,而是奔走于芒砀山与沛县之间,这样吕泽也知道刘邦躲藏之地,也就可以去交流。刘邦已落魄如此,吕泽还要去交流去追随,表明吕泽对刘邦的忠贞是五体投地级别的,绝对的铁杆粉丝。从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刘邦一直是人气王,成名的粉丝有夏侯婴与任敖,表明刘邦有巨大的磁场,吸引住了吕泽也很正常。所以被深深吸引的吕泽,成为刘邦忠实的铁杆粉丝,而把妹子嫁过去,也符合铁杆粉丝的作为。
史料中吕后带儿女在田间劳动遇到相面的事是假史,刘邦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就逃亡了,惠帝还没有出生,不可能有相面之事。秦始皇三十七年即最后一年东巡的时候,刘邦就藏得更深一点以免落网,惠帝出生于秦始皇三十七年。且不说刘邦已经逃亡,即使没有逃亡,刘邦起兵于秦二世元年,也不可能有机会出现田间劳动的事。菜九没由来地说这个事,旨在表明,史料中写得明明白白的事未必可信,史料不载而为菜九猜测的,也许与实情更贴切。那么,吕泽嫁妹的可能性胜过吕公嫁女,又何疑焉?

2.吕泽也是人气王
作为刘邦的铁杆粉丝,吕泽并不是一个平庸的人,也是个才情很高的人,一个在当地仅次于刘邦的人气王。所以刘吕关系要素除了吕泽对刘邦的仰慕之外,也有刘邦对吕泽的惺惺相惜。刘邦的长处是知人善任,所以吕泽的不凡才情肯定会被刘邦发现,并愿意深为结纳。这应该是刘吕关系的深层根据。捋一下这样的关系:吕泽因刘邦超级才情而生仰慕之情而追随刘邦,甘为驱驰;刘邦通过交往也非常欣赏吕泽的才情,从而深度结交。所以菜九以为,终吕泽一生,他对刘邦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度。这样的关系始终贯穿于刘吕二人之间。而吕泽嫁妹应该是这层关系的附带。刘邦不事家人生产,经济条件应该不行,根本没有能力娶老婆。这样的状态娶了人家姑娘,总会有点不好意思。是不是在这个心理基础上,加上吕泽不凡的才情,刘邦愿意或只能平等对待吕泽这样一个追随者。在吕泽而言,即使刘邦愿意平等相待,他还是愿意处于从属地位,因为他对刘邦的心悦诚服是始终不变的,这是一个忠实粉丝的心理底色,毫无办法。所以即使吕泽势力空前强大,也丝毫没有脱离刘邦单干的企图,这样的推测非常符合忠实粉丝的特质。
之所以说吕泽也是人气王,是因为一些不愿意追随刘邦的人,最后通过加入吕泽而成为刘邦集团的中坚。如果吕泽没有过人的才情,那些不愿意追随刘邦的人也不会乐意加入啊。这样的人有王陵与雍齿。吕泽的非凡人气还表现在他吸纳了陈豨与丁复。
陈豨的加入非常有说服力,因为《功臣表》称(阳夏侯陈豨)以特将将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此年刘邦的作战轨迹根本没有到此地,所以陈豨所从起者非刘邦,只能是加入了刘邦阵营的友军吕泽。刘吕分兵后吕泽部规模不详,但规模不大则是肯定的,大不过陈豨的可能性相当大。当时陈豨有五百人众,起兵的资格甚至早于吕泽,非常明显的实力派,但陈豨愿意加入规模小于自己的吕泽一事,已充分说明吕泽负有过人且耀眼的优良品质,才能吸引陈豨这样的强人。除此而外,不可能有别的解释。陈豨绝非泛泛之辈,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起步就有五百人,也是个领袖群伦的人物,居然愿意归顺吕泽,一定是吕泽的能力明显高于陈豨,所以才能让能力不如者心甘情愿供其驱策。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吕泽的能力是强于陈而弱于刘的,这样的一个关系链可能是解开几个人相互关系的关键。

陈豨这样加入吕泽的形式与事例,对菜九梳理刘吕关系有极大的启发。吕泽对刘邦始终心悦诚服,表明刘邦的领袖风范又高出吕泽一大截。这里是不是有一个能力级差在起作用?因为能力低者对能力高者的绝对服从,即使能力低者的实力超出能力高者,能力低者也会自愿选择服从。陈豨加入吕泽之后,加上吕泽从各地收拢来的人手,吕泽在与刘邦会师时,极可能实力在刘邦之上,但吕泽丝毫没有另起炉灶的打算,仍然在刘邦的旗号下作战。说起兵员一事,可以比较的是张良与韩信,张良起兵就有百十号人,似乎规模始终没有扩大;而韩信则是只身加入到项梁部。据此,至少可以认为,张韩二人的领袖气质比不了吕泽。
丁复的加入,也是彰显吕泽非凡人气的重大事件,其意义不亚于陈豨的加入。赵将丁复加入了吕泽的时间是在诸侯成功救钜鹿存赵国君臣之后,丁复不在本国效力而投奔吕泽,正说明了吕泽的人气在其生活年代也是知之者众的。

吕泽才能过人的评价当否,还可以用吴广的经历作为参照。吴广就是因为才能不足以服众,才被部下杀害的。事实是吴广在攻秦受阻于洛阳城下起就无所作为、寸功未立了,这与其最终遭部下谋杀的结局有绝大关系。而吕泽的秦末战事中,所部日益壮大,显然与其过人的才气有关。
3.起兵前刘邦与吕泽共商大计
《淮南衡山列传》里记有秦始皇生前,有客鼓动高祖反,高祖称稍待之的记录。虽然这个记录是孤证,但刘邦逃亡在外,考虑谋划反叛的事也很正常,毕竟逃亡好几年啊。《功臣表》里吕泽的身份就是客。菜九以为,《淮南衡山列传》里这个客极有可能是吕泽。虽然刘邦与体制决裂了,但决裂不代表要谋反。所以商量谋反这样的大事,一定是与心腹之人。而吕泽这样才情不凡的铁杆粉丝就很适合讨论这样的事。史料中没有吕泽追随刘邦的记录,但既然樊哙能去,吕泽自然也能去,否则就没有办法同时起兵于芒砀山了。当时的场景可能是,刘邦带领十来个人躲藏在芒砀山一带,吕泽会不时前往探望交流,商量一些对时局的看法,《淮南衡山列传》里记录到的就是这样的片段。
刘邦选择等待是正确的,虽然民怨沸腾,但刘邦的人手也实在太少。刚刚逃亡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估计日后即使有增加也非常有限,因为人多生活都成问题。菜九去过芒砀山,山不大,估计人多还真藏不下,生活来源也很成问题。除了人手少之外,刘邦想反也没有题材。当时秦始皇为了家天下能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下去,已预先防范了一切反叛的可能性。结果反叛的这个题材是陈胜想出来的,就是将秦二世置于不合法的境地。陈胜起兵于大泽乡,造成天下动荡,刘邦才获得走出芒砀山的机会。估计吕泽即使此前没有与刘邦共同隐藏,也应该于陈胜起兵后就快速赶到刘邦处会齐,共商大计。刘邦藏身的芒砀山与陈胜定都的陈(今河南淮阳)近在咫尺,但刘邦并没有向陈胜靠拢,也没有丝毫融入陈胜的迹象,估计这样的行动轨迹就是刘吕二人共同商议的结果。
在我们后人看来,陈胜起兵席卷天下,以为关中以外基本沦陷于陈胜武装,实际情况错综复杂。客观来看,应该是陈胜主导的反秦势力在关外占据了主流,但秦的势力也不小。刘邦起兵后的发展方向,正是向关外秦势力的中心地带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邦没有与陈胜融合,实际上是在寻求独立发展的机会。如果以刘邦起兵于秦二世元年八月计,即比陈胜迟一个月,到陈胜覆灭,时间长达五月,陈胜势力一直没有发展到刘邦活动区域。只有周市攻丰显示了刘邦活动区域的各方交争情况,而那时周市已脱离了陈胜。无论是刘邦还是吕泽,他们在自己的活动区域活动并发展顺利,也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当然,这些日后的行动并非刘吕二人最先共商大计的内容,他们不可能预料到陈胜起兵后的形势发展。但到了真正面临起兵及之后的发展局面,他们二人倒是极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成共识——背向陈胜所在的方向发展。
再强调一下,为什么提出史料中不存在的吕泽于刘邦逃亡时前往交通?是基于两者日后同时起兵。所谓的同时起兵,实际上应该是吕泽赶到刘邦所在地,两人一道起兵。如果之前没有联络,这样的同时是不可能的。
4.刘吕分兵的战略谋划
根据吕泽部的人员构成及秦二世元年加入刘邦集团功臣的参加地点,推测吕泽应该没有参加刘邦攻占沛县的战役。因为吕泽部构成中起于丰者为数甚多,则分兵应该是刘吕二人攻占丰以后、攻打沛以前的事。
这样的态势表明,攻占了丰的刘吕部,并没有攻占沛的胆量,这是因为丰的重要性远不如沛,估计攻沛刘邦力有不逮,但不攻占沛又心有不甘。在这种情况下,二人商议决定由刘邦留在丰观望,等待出现攻占沛的时机,而吕泽率领一支人马在周边略地,以收集兵员。这就是刘邦集团中有功臣于刘邦活动轨迹以外加入刘邦事业的由来。这样的人包括陈豨与靳歙。
问题是分兵的规模如何定。菜九以为,刘吕分兵可能有这样的考虑:刘邦在丰是在熟悉的环境里,扩张容易,而吕泽外出略地是到陌生的环境去,穷家富路原理,吕泽带走的人应该更多。这就是出身芒砀山的老革命多半是在吕泽部的原因。
《功臣表》中起于砀者,当是刘邦事业的最初加入者,包括起义前就追随刘邦躲藏者,他们是(芒侯昭)前元年初起砀。(甯侯魏選)以舍人从起砀。(蓼侯孔藂)以执盾前元年从起砀。(费侯陈贺)以舍人前元年从起砀。(隆虑侯周灶)以卒从起砀。(河阳侯陈涓)以卒前元年起砀。(棘丘侯襄)以执盾队史前元年从起砀。(东茅侯刘钊)以舍人从砀。(博阳侯陈濞)(台侯戴野)以舍人从起砀。(乐成侯丁礼)以中涓骑从砀中。计有十一人之多。据菜九考证,这些人半数以上肯定划归了吕泽,他们是蓼侯孔藂、费侯陈贺、隆虑侯周灶、河阳侯陈涓、柳丘侯戎赐、东茅侯刘钊、博阳侯陈濞,就达七人之多。并非吕泽只带了这些人,如果考虑到后来的战事频仍,人员折损率很大,人员幸存加上立功几率,这七个人甚至于需要百人以上的基数才能成活成立。至于(曲城侯蛊逢)以曲城户将卒三十七人初从起砀,应该是刘邦出山后的加盟者,非原来的弟兄,也应该整体归了吕泽。史称刘邦攻占沛之前只有百十号人,这样的说法不确切,菜九估计刘邦攻沛之前如果加上吕泽的人,应该有千人之众。
还可以分析一下起于砀起于丰的功臣走向,估计其中有半数以上归了吕泽,这说明刘邦对吕泽的发展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的。按功臣的归属比例,说创业初期吕泽带走的人众,超过了刘邦留下的人手,这应该是一个有根据的猜测。菜九固然好个猜想,但一般来说也不是瞎猜想,总有一定的依据。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5.刘吕由分兵而分家
这里的分家并非各奔前程,而是形成了两个不兼容的军功体系。前面说了吕泽外出略地带走了较多的人马,这些人马在后来成功的略地扩张后,规模大增。可能规模增大之前这部分人马并没有固定的军功体系,规模大了之后,没有一个体系就很不好管理,所以建立一个实用的等级制度就是势在必行的了。当时的通讯手段缺乏,吕泽在建立这个体系的时候没有办法与刘邦沟通,就依据楚制而建立了一整套军功等级制度。正好刘邦所部也是迅速扩张了,也需要建立一整套军功体系,他也没有办法与吕泽交换意见了,他建立了秦制军功体系。等到两部分会师,开展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就发现再融合起来会遇到管理方面的问题,正好还有分开的战略需要,可能就暂时不合并,仍然按两个部分行动。这也可以解释,虽然吕泽武装的势力也是超级大,但始终没有意愿成为当时的一支独立政治势力,其所有的行动,都是在刘邦行动的框架下开展。所以吕泽集团在形式上的独立,是历史形成的,其实质不是独立,而是为了自己方便。

估计刘吕两军是以刘邦为轴心,外出作战的吕泽无论作战线路有多长,最终都要回归到刘邦左近。斩泗水守之役,斩李由之役,吕泽都参加了,而且所部立功不小。在不停的作战征伐中,吕泽部得到巨大的扩张,其势力应该超过好几个重要诸侯,比如韩王成、魏王豹。更超过当时的独立武装,比如彭越,日后被汉击败的王武、邢说,加入汉阵营的陈武,这些都是当时没有归属的实力派,吕泽的势力只会比他们大,而且大得不止一点点。尽管如此,吕泽丝毫没有谋求单干的意图,仍然愿意以刘邦集团的组成部分出现在历史的背景中,绝没有任何单干迹象。这样的表现是否可以用粉丝对偶像的忠诚来归类,菜九也没有把握,难道除此而外还会有更好的理由吗?望有识教我。至少菜九觉得,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解释之前,用粉丝对偶像的忠诚来界定吕泽对刘邦的服从,确实可以解释很多现象。
反秦阶段,刘吕两军共同经历的重大政治军事行动有,项梁立怀王;怀王掌权部署作战立项羽为鲁公,沛公为砀郡长;这里面都没有吕泽的事。菜九以为,沛公为砀郡长这一次,肯定对吕泽会有安排,曹参、周勃都有重用,更何况吕泽。日后到了项羽分封,也没有将立有大功的吕泽切割出刘邦集团。这也表明吕泽从来没有丝毫独立的迹象,项羽分化刘邦集团的理由也不充分。
反秦阶段,非常值得一提的吕泽事迹是援赵,怀王安排刘邦为援赵楚军开辟通道,吕泽也作为刘邦一部浴血奋战,王陵的功劳有定东郡,傅宽加入地横阳,这些地方刘邦的主体没有留下作战痕迹,难道吕泽又是刘邦的先头部队?应该在定东郡后,刘吕两部又再度分兵,吕泽过河救钜鹿,应该也是刘邦的战略谋划,而不是楚怀王的命令或吕泽自己的自说自话。从吕泽在钜鹿下没有与王离作战的记录来看,他与刘邦在能力上还是有差距的。不过即使这样,吕泽在当时估计也是声名显赫的,因为赵将丁复就是在诸侯成功救钜鹿存赵国君臣以后,放弃了在本国效力的机会而选择了投奔吕泽。雍齿也应该是在这个阶段加入到吕泽,而成为刘邦集团的一员。
刘邦西征路上,记录到刘邦夺取陈留之后有一个向白马突击的行动。起先没有看出刘邦对此方向的无谓作战有什么意图。及得发现吕泽部出击到了河北,才恍然大悟,原来此举在于接应吕泽部回归。因为自那以后,刘邦就要开始著名的西征,没有吕泽部的参与怎么得了,毕竟吕泽部也是刘邦集团的重要构成啊。吕泽从钜鹿回归刘邦,在抵达白马之前,在邺吸纳了丁复。班固在《汉书》中说丁复加入的地点为薛,纯属臆改《史记》,大概班固以为刘邦部没有过河救赵,他就没有想到,既然雍齿可以在赵加入,丁复在赵加入又有什么奇怪。刘吕合军后,入关势力大增,这时吕泽的势力更大了,自从两军会师西征开始,就长期在一处,合并后为了便于识别,吕泽部被称为二队。这个二队也表明吕泽始终是刘邦集团的组成,从来没有异样。《功臣表》里面那些被标识了二队的,无疑是吕泽的部下,这样的功臣数量也相当庞大,表明吕泽部的规模庞大。
让我们来猜测一下,作为一个集团,为什么刘邦一直让这样两个体系并存呢。菜九以为,虽然两军合并,但如果要把两个体系抹平,必然要重新考评对应的战功与职阶,有一定难度,还是要花很多时间。而合军后面临的形势,没有给出从容的时间。综合当时的状况,可能刘邦认为这样两个体系并存也有其便利之处,毕竟吕泽的壮大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独立作战及扩张的任务。刘邦这样的超级武装集团一旦开展军事行动,必然要分成多路作战,而正好有这样的天然分割状态,恰似为后续行动作好了准备,非常适应后面的作战。比如入汉中后决意东向争天下,那么在争天下这样的大规模战争中,整个集团武装天生不能集中在一处,既然已经有两套体系、两大部分,天然就为征战天下的过程建立了方便的分割。所以干脆各管各的,免得合在一处后,遇事还要不断再度分开,不断临时调配。这样一来,吕泽继续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也非常符合发兵佐高祖定天下的历史评价。
日后东征的时候,刘邦走函谷关一线,吕泽走武关一线,正好形成两路包抄。史料上讲王吸、薛欧出武关,实则是吕泽出武关。王薛二人的职级过低了(王吸为骑郎将入汉。薛欧为郎中入汉,他们没有封侯,连将军也不是,当时的侯数量都不止十人,将军人数就更多了),以他们的名义出武关,原本是为了掩盖吕泽之功,这样一来,正好坐实了他们是吕泽的直接部下。刘吕两部在刘邦进驻彭城前会师,大概就在这次会师时,决定了吕泽留在下邑一带驻守,刘邦进驻彭城。所以刘邦在彭城失败后能迅速翻身,即得益于吕泽所部保存完整,刘邦集团还有足够的力量与项羽集团周旋。
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有过刘吕两巨头都集中在荥阳与项羽对阵的记录。刘邦弃城出走后,荥阳并没有陷落,吕泽还在城中,估计刘邦离开后,荥阳的防务归吕泽掌管,史料有称归周苛管,完全是误导,荥阳城里比周苛职务高的人太多了,根本轮不到周苛主事。从这个迹象上来看,刘邦的出逃是不必要的,难道那个记录不真实?应该有这样的考量,刘邦的出逃可能不是坚守不住,而是另有追求。荥阳城破时,吕泽由部下冯无择保护突围,估计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危在旦夕的险情。汉军收复荥阳后,估计吕泽没有再返回荥阳,而是在其他战线上作战。吕泽部下丁复战龙且,陈涓击齐,表明吕泽有可能是汉击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韩信部配合作战。需要指出的是,韩信入汉的时候开始就是在吕泽部落脚,职务是连敖。难道让韩信指挥刘邦集团的嫡系击齐是因为他与同时击齐的吕泽有渊源吗?待考。
吕泽部的最高军事将领丁复击龙且之后,又在叶作战,应该看作整个吕泽部在南阳郡方向作战。以吕泽集团的规模,作这样的大跨度大范围移动作战——从最东部移到最西部,表明吕泽部劳苦功高,又能力非常,也表明现有历史记录根本反映不了楚汉战争的艰巨与复杂性。关于楚汉战争,荥阳以外的战事记录真是太少了。看来菜九以往判断楚方面只玩个项羽的观点未必正确,因为楚汉绝非只在荥阳一线作战,其他地方估计也是战事胶着。荥阳以外的地方,即使汉占上风,楚也不会轻易被打败,这也是楚汉战争相持不下数年的原因所在。因为汉军分成几大部分,吕泽至少承担了一个部分的作战,所以吕泽在对楚作战中一定是居功至伟的。楚汉最后决战,吕泽部也赶到陈下的固陵,被记录到战锺离眛。项羽集团也是个庞大的武装集团,吕泽部在最后决战的主要作战对象应该是锺离眛。最后决战的记录,肯定为吕泽部下的曲成侯蛊逢以都尉破项羽军陈下。汾阳侯靳彊击项羽,以中尉破锺离眛。应该与曲成侯为同一战。可能的部下宣曲侯丁义为郎骑破锺离眛军固陵。因为刘邦主体没有固陵之战的记录,所以丁义应该归吕泽。同时也表明刘吕两军在作战时是协同分工的,也表明楚汉最后一战是在陈下的广大区域里展开的,战事之惨烈,规模之宏大,远非我们后人所能想象。
6.刘吕之间也有不痛快
综前所论,刘邦吕泽特别投缘,刘吕两方的合作基础深厚,合作的主流是相互默契,相得益彰,但也有不痛快的时候。菜九以为这个不痛快应该是雍齿之叛。此事不仅是一个不痛快,也是一个难解之谜。
刘邦立为沛公之后,与吕泽合兵,共斩了泗水守之后,刘邦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突然遭遇了一个挫折,就是根据地丰被守将雍齿带入了魏国阵营。这个雍齿原本也是地方风云人物,对在刘邦手下不是很服气,遇到魏国来招就背叛了刘邦,另谋高就了。
刘邦对此很头痛。因为双方都是熟人,反而没有办法下手。其实吕泽部的构成倒是有办法驱逐雍齿的,因为吕泽部在丰沛以外取得了不少人员加盟。比如陈豨与雍齿就没有任何瓜葛,如果陈豨开始对雍齿驱逐作战,雍齿也会抵挡不住的。但这一幕没有发生,没有发生的原因大概是吕泽置身事外了。吕泽之所以采取如此立场,估计吕泽与雍齿交情匪浅。所以刘邦即使知道吕泽部有条件可以完成驱赶雍齿之任,吕泽态度暧昧,刘邦也就不开那个口了。所以虽然是粉丝,但也有自己的底线,对朋友的忠,并不会被对偶像的忠诚所覆盖。对此刘邦或者会有不爽,估计也能认可吕泽这样的做人原则。所以刘邦只能到处央求各路人马借兵完成驱逐雍齿目标。直到项梁肯借兵,刘邦才得以完成这一宿愿。日后在吕泽率部救赵的时候,雍齿又加入到吕泽。记录中诸侯不敢击王离,则吕泽也没有直接与秦军作战,难道他过河的目的就是找雍齿吗?存疑。此是后话。
吕泽部无论在战泗水守、战李由之役都立了大功,但那时都是与刘邦在一起的,并没有独立作战。刘邦在与项梁合作前,有两次对章邯作战记录,都取胜了;与项羽联手作战时,也两破章邯;作为援赵军先锋时,有对王离作战记录;这些作战,吕泽都参加了。只是吕泽离开刘邦后,吕泽部虽然过河救钜鹿,但毕竟没有与秦军接仗。这里是否因为能力问题,胆气不足,不要说战章邯,连战王离也没有,这至少表明吕泽的作战能力还是不如刘邦的,至少刘邦不在场,吕泽没敢啃硬骨头。也表明此前二度破章邯,起关键作用的是刘项,而非其他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吕泽像对待偶像一样对待刘邦了。因为能力有高下,因为原有的崇敬之情,吕泽即使翅膀硬了,实力强了,对刘邦也不可能有取而代之之心。

7.刘吕两部实际上也不分彼此
吕泽部在刘邦集团虽然有二队之称以资区别,如果有需要,这样的界限可以随时打破。在历史记录中,可以看出有明显吕泽部的将领,直接在刘邦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军事行动,建功立业。这表明吕泽部在向刘邦本部输送力量,至少在入汉以后,一直是吕泽向刘邦部输送。这样的输送主要体现在楚汉战争中,这些部队,如陈豨部、靳歙部、傅宽部加入到刘邦体系,这些是较容易辨识的,不清楚的肯定还会有一些。这样做的结果是刘邦越来越壮大,吕泽则受到削弱。难道吕泽对此没有任何想法?这些人是怎么变到刘邦圈子里去的?难道刘邦在挖角方面有一套?这样做没有障碍吗?或者换言之,这样做在内部是否合适?很难设想,这些是怎么办到的?以前想破脑袋也想不通刘邦是怎么让吕泽没有任何抵触做到这一点的,现在引入偶像与粉丝的概念,一切疑问豁然开朗:因为吕泽在刘邦的事业中没有自己的诉求,一切服从刘邦的实际需要。由于二者不分彼此,所以这样的行动毫无阻力,或者不能视之为刘邦挖吕泽的墙角。刘邦部,吕泽部,是历史形成的两个自然分部,并不是分家,只是便于识别,便于管理,完全是一家人。所以刘邦可以直接处死吕泽的部下曹无伤,根本不需要考虑吕泽的感受,也可以直接重用吕泽的部下韩信。韩信去楚归汉之初加入的就是吕泽,后来通过交谈得到刘邦的赏识,就脱离吕泽到刘邦这边来了。不过韩信当时只是下级军官,爱投哪里都没有人介意。
楚汉决战时,韩信手下的孔将军、费将军都应该是吕泽的部下,应该是在芒砀山时期加入的刘邦阵营,后来被分配到吕泽部,入关时任左司马与曹无伤相同。从最后决战此二人担任的重要角色来看,不像是刚刚加入韩信,如果刚加入,配合上会有问题。所以此两人应该是早就安排到韩信部队了,而这样的调配可能也就是韩信成军时,从吕泽部直接划拨的,表明韩信的远征军是以吕泽部为主组成的。这表明两军实为一军,只是分成二个部分。以此为考量,刘邦从吕泽部抽调人手,也没有任何障碍。

加入到刘邦部的吕泽人马,实力最突出资料也最突出的是陈豨与靳歙,其情况可以据正史记录分析而得。陈豨,肯定是加入了吕泽,之后又跟刘邦关系更好。刘邦先是把代交给他,最后成了整个北部疆域的核心领导。这个关系又是怎么弄成的?估计是投缘及刘邦更高于吕泽的人气。靳歙从资料上看,更像是随陈豨起义者,靳歙原来应该是吕泽所部,其加入刘邦阵营的地点宛朐与陈豨相同,所以更是陈豨所部,也不知怎么就成了刘邦的机动主力?从定三秦开始,靳歙就从属于刘邦作战了,东征的时候显然不与吕泽一路,在战那些独立诸侯过程中战绩辉煌,战赵的时候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一直是刘邦阵营的重要机动力量,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终其一生,靳歙在朝廷始终没有受重用,这也是怪事一件,估计跟他原先的出身有关。像这样的重要资源被从吕泽管辖下调出来,说明吕泽在刘邦的事业中丝毫没有自己的追求。
从吕泽部被称为二队来看,其规模应该小于刘邦本部。但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二队被抽调到刘邦本部的批次甚多。那么这个二队究竟有多大,还真是个谜,像这样不停地抽调,这个吕泽部还是相当庞大,这既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吕泽能力超强的明证。
8.刘吕之间的一道梗
刘邦、吕泽情投意合,相知相交甚厚,尤其吕泽全力追随刘邦打天下,功勋卓著,其贡献远非什么汉三杰可以相比。但因为孝惠帝的原因,可能各自内心世界有点大小不一的波澜。关于孝惠帝的来历,菜九有专文讨论其可能非刘邦血脉。刘邦逃亡两年后,孝惠帝出生。虽然刘邦有可能窜回家播种,但到底如何,也只有刘邦自己心里清楚。根据刘邦彭城失败逃命到安全地带后痛殴夏侯婴一事,菜九推测刘邦或者真希望孝惠帝死于非命,这就是菜九怀疑孝惠帝血缘的重要证据。
到底怎么回事,吕泽大概也是心里有数。如果孝惠帝确实不是刘邦的血脉,吕泽作为一个忠实粉丝,会怀有一分严重的愧疚的。这个情况是否可以解释吕泽何以一直死心塌地追随刘邦,根本没有闹过待遇的根据。在刘邦而言,即使吕泽不计较待遇,他也不能装呆,不能太亏待吕泽,至少以孝惠帝为继承人应该是保证吕氏利益的最大落实。而封吕泽父与弟为侯,也算是对吕泽的酬谢,虽然这样的酬谢远远不够,但毕竟刘邦尽了这份心。只不过无论吕泽有多么忠心,无论吕泽贡献有多大,孝惠帝可能不是刘邦血脉一事总是让刘邦不痛快的,看在吕泽忠诚及实力的份上,刘邦不好意思也不方便动孝惠帝。正好吕泽在平定韩王信的战事中因公殉职,才给了刘邦废除孝惠帝继承权的机会。因受大臣阻挠,刘邦的意图没有实现,而那个未遂意图又深深得罪了吕后,所以日后吕太后掌权后开始了以吕易刘行动,刘邦几个儿子都被迫害致死,如果不是吕后驾崩,以吕易刘还真能成功呢。
无论如何,刘吕两家最后闹到不能并存,肯定违背了刘邦、吕泽的意愿。令司马迁感叹不已的张耳、陈馀以刎颈之交始而以反目成仇终的历史剧,到刘邦、吕泽身后又上演了一遍,在其悲剧意味堪比张陈故事之外,还把整个汉初的历史搞得一团糟。
9.吕泽的待遇过低
作为刘邦事业最重要的合伙人,吕泽在历史上声名消失,与他的待遇过低有一定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刘邦的整个事业是与吕泽共同完成的,理当由二人共享天下。但是没有,至少吕泽在表面上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且不说刘邦的部下韩信、卢绾封王了,即使封侯吕泽也不突出。从《功臣表》上看,吕泽封侯的时间都不是第一位,相当于第二批,太搞怪了嘛,晚于曹参、靳歙,早于樊哙、张良等。吕泽可是靳歙的老上级啊,刘邦事业的最主要合伙人啊,怎么什么出风头的事都没有他的份呢?
当然,我们曾经说过,刘邦确立孝惠帝的继承者地位,可以视之为对吕泽贡献的最大尊奉。但既然有分封功臣之举,完全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突出吕泽超凡的贡献嘛。如果说,韩信的封王有特殊的历史原因(韩信主动开口讨要),吕泽不能参照,至少在清理了臧荼、空出燕王位子的时候,应该考虑一下吕泽嘛。但没有,刘邦把这个机会封了卢绾。卢绾固然是刘邦的铁哥们,但其与刘邦的关系应该超不过吕泽,而且卢绾的重要性与贡献根本不能与吕泽相比。所以天下大定之后出现这样的机会,刘邦真应该考虑吕泽。出于前述原因,可能吕泽会推辞,但是因为有吕泽的存在,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群臣推举卢绾的情况。
既然连没有功劳的卢绾都封王了,刘邦于情于理都应该给吕泽安排一个王,这对刘邦来说不是一个难事。其实除了燕之外,齐地因韩信迁为楚王,也处于无王状态,安排吕泽不那么困难嘛。而且吕泽那个周吕侯的封地就在齐。所以最理想的处置是韩信甫一迁走,就安排吕泽为齐王,这一幕并没有出现原因,估计是吕泽自己推辞掉了。所以齐王一位一直空着,刘肥封齐王的时候,吕泽还活着呢。
如果真如菜九推测的那样,吕泽屡次推辞刘邦的奖赏,这样的做法倒是可以推敲一下。菜九以为,或者吕泽出于对孝惠帝的来历不明的愧疚,吕泽与刘邦达成某种协议,为了保障孝惠帝的地位,吕泽或者会提出本人可以一律不参加论功行赏。这当然是猜测,而且即使这样,操作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因为有些事情不能放在台面上讲。你不重封吕泽怎么昭告天下?联系到刘邦于彭城惨败后立即立刘盈为太子,这有因加大对吕泽倚重,安吕泽之心的考虑。而到天下大定,距那个时间又过去了五年,但刘邦的处境比那个时候稳固多了,所以吕泽才提出这样的交换。刘邦在这个问题上不仅有对朝野交代,也有对自己交代的问题。把吕泽只是普普通通封侯,怎么看也说不过去啊,何况在侯里面也看不出有任何突出之处。封了多少人户,毫无迹象啊。当然这些痕迹可能是灭诸吕后给消除了,即使这样,把吕泽夹在中间的分,怎么解释都解释不通啊。
不论菜九如何推测,但还是觉得,怎么看吕泽的待遇都显得过低,这是刘吕关系里最大的问题,且无法解决。因为不管吕泽如何谦让,如何觉得自己的无偿贡献理所当然,对任何安置无怨无悔,刘邦对吕泽的论功行赏无论如何都显出远远不到位的成色。
前面分析过,吕泽的功劳与规模都超大,但天下打下来之后,这两个超大都没有得到体现。所以刘吕关系最摆不平的,应该就是吕泽的待遇,而且实在无解。
吕泽没有封王,封为周吕侯。按注释者的意见,是周与吕两个地方,表示这两个地方都归他管辖并享用其住民的供奉。虽然没有标明户口多少,但这两个地方加起来能不能超过一万户,是很可疑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吕泽的封户显得过少了。所谓排名第一的曹参的封户超过一万了。吕泽比曹参贡献不知要大多少,少于一万户,显然没有这样的道理。那么就要考虑所谓的周吕只是标明出来的两个核心地区,不代表是吕泽受封的全部,这样一来,吕泽的封户就会超过曹参。而曹参的所谓功劳第一并非真实的历史,只是灭了吕氏之后的编造史。为什么要毫无根据地加大吕泽的封侯户数?因为吕泽的部下丁复的户数已经七千多了,吕泽不超过丁复几倍怎么行呢?
吕泽不是唯一被删除受封户数的,同等待遇的还有陈豨,依菜九的菜鸟见识,陈豨的重要性也要超过曹参,曹参长期镇守齐地,陈豨则更长期镇守北边,其受封户数绝对少不了。有吕泽与陈豨两个例子,功臣的功劳排名恐怕不能接受现行模式。至于所谓的汉初十八功侯,吕泽与陈豨都不能列名其中,其可信度又有多少呢?说不定韩信被废王为侯之后,也是有受封户数的,只不过不知道根据什么标准,给删除了。
可以肯定,缺了吕泽记录的历史肯定是不靠谱的历史,像吕泽与陈豨列名《功臣表》却没有具体受封户数,几千年来没有人指出,也是怪事。但这样的记录已经昭示现行评判体系不那么可信。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10. 因不明不白的死让吕泽变得不明不白

以上因吕泽而紊乱的历史记录,应该归咎于吕泽不明不白之死。完全可以说,自从吕泽不明不白的死了,历史才开始变得莫名其妙了。
吕泽的死没有专门记录,从《功臣表》推测死于汉八年。《吕太后本纪》称死事,即因公殉难。查了一下,此年只有对韩王信有作战,并且刘邦也参加了这次作战(高祖东击韩王信余反寇于东垣),其地在赵。刘吕两大巨头出战韩王信,表明韩王信非常难对付。但因为韩王信没有在此役中降伏,而是又持续了几年,所以此战属于没有结果者。根据刘邦离开战线的情况,表示战事并不艰巨。难道吕泽是在刘邦离开后遭遇不测的吗?难道在吕泽负责期间,汉军遭遇了惨败吗?历史记录丝毫没有透露出此年汉遭遇败绩的迹象,事实上可能也不会有败绩。如果汉遭败绩,则韩王信之反将反势嚣张,下面的征战会不消停,而事实上后面几年还真没有什么大的动静。所以吕泽即使是战死,也是一个意外,表明吕泽在作战时是身先士卒的,其死亡并没有造成汉与反叛的韩王信的势力消长变化。
按吕泽的身份地位,他的死而且是战死,轰轰烈烈的国葬是免不了的,不可能悄无声息草草了事。只是因吕泽其人其功日后被彻底埋没,那个我们后人无缘见识、肯定盛大的国葬,应该被历史记录给寂然无声无息了。

因为吕泽之死,可能必须重新审视韩王信之叛的规模与危害。根据记录,韩王信在反叛之初已经受到汉的重创,应该构不成太大威胁。汉虽然有平城之败,也是刘邦率先头部队轻进的缘故,并非汉的实力不及匈奴。所以汉以吕泽挂帅平韩王信之残部,本身就是牛刀杀鸡,何况之前刘邦也在,对付韩王信,大汉的两大巨头都出马了,也太抬举韩王信了。那么韩王信还是残部吗?吕泽的能力应该高于韩王信,面对韩王信之余烬,怎么会战死呢?难道后世低估了韩王信?这样的问题真的无解。、
往战争年代追溯,吕泽是出武关东击楚的,韩王信被派去收复韩国,也是走的武关线,难道韩王信是在吕泽的帮助下才顺利收复韩国的吗?真有这样的可能。虽然刘邦许诺要让韩王信王韩,但让韩王信带领汉军收复韩国,还是不那么顺。所以韩王信下韩国一事,应该有吕泽的功劳。如果这样的话,韩王信应该承吕泽的情,对吕泽感恩戴德。所以击韩王信余部,刘吕两大巨头同时出征,可能就有让吕泽进行统战的目的。只是这样的统战可能在刘邦离开之后进行,并且增加了吕泽死于非命的一些选项。吕泽啊吕泽,本来就是千古之谜的吕泽之死,还要搞得谜中有谜、案中有案啊。

11. 吕泽之死的后果令人毛骨悚然
难道要追究吕泽是怎么死的?这又会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菜九在几个地方说过,刘盈的继承权是吕家利益最大化的象征,是刘吕联姻的重要保证,估计也是刘邦得吕泽死命帮衬的依据。即使刘邦对其血缘有疑问有不爽,但还是要保证原有协议的延续,至少吕泽在世时是这样。而吕泽一旦离开人世,顿时生出变故。这个变故就是刘邦开展了广为人知的变更太子的行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逞。

从阴谋论角度来讲,由于废太子事件是紧接着吕泽之死进行的,吕泽之死就令人遐想无限。这样的历史好恐怖。会不会是为了废除太子刘盈,才造成吕泽之死,以便为废除太子扫清障碍。这样的猜想令人毛骨悚然。那么,拷问吕泽是单纯战死的吗,就成了应有之问。
吕泽看似不是单纯的战死,是不是刘邦对吕泽之死难逃干系?但吕泽之死与刘邦无关的理由也很过硬。首先吕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团,盘根错节相当庞大,动吕泽就绝非动一人的事,造成的震动,建政未久的汉未必能承受得起,就在当年刘邦斥责萧何建宫室时还说“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况要在胜负难测的与韩王信的外战中做这样的事,更加凶险无比。刘邦有什么控制事件风险的手段吗?估计没有。刘邦有什么精准的定点清除手段吗?还是没有。以当时粗糙的技术手段,想完成如此精确的暗杀行动,难于登天。连作案手段都没有,又如何作案?所以,看似很有作案动机的刘邦,实际上与吕泽之死无关。

如果是刘邦作案,那绝对要谋划周全。比如得手之后怎么办。估计就不是动太子的问题,而是先铲除吕后及吕氏余党,完成之后再动太子。我们没有看到动太子以外的任何类似举动,只看到吕后反而由此从台后走到台前,开始参政了。所以吕泽之死应该归之于太出乎意料的偶然事件。顺便说一句,据菜九粗糙的统计,出身吕泽部的功臣往往比刘邦集团的嫡系多传几世,说明他们一是没有遭到清算,二是都非常谨慎,所以吕泽之死与刘邦没有关系。大臣清除诸吕也基本没有动吕泽一脉的功臣。

既然刘邦没有害死吕泽,那如何解释后面一连串的政局变故呢?更可能是,吕泽之死纯属意外。刘邦本来对刘盈的血脉疑惑甚多,非常不爽,但也只能认命。没有想到吕泽战死了,刘邦一下子看到事情的转机,所以紧接着就动手废除太子。这样的机变能力,刘邦完全具备,鸿门宴事件中,刘邦居然就在接待项伯的短暂时间里,一下子把所有的稳妥方案提了出来,使得事件趋于平静,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但在废太子一事上,刘邦没有那么顺当,因遇到极大的阻力,刘邦就只有认命作罢。日后吕太后做过头了,激起了广大功臣的愤怒,众大臣灭诸吕,除了将吕氏一脉斩草除根外,还将吕泽的痕迹从史料中剔除。这大概就是后人基本上不知道吕泽的原因,也是吕泽之死没有记录的缘故。

吕泽让人变戏法似地变没了,而没有吕泽的汉初政局,才真正拉开了超级大戏的大幕——标志性事件是废太子与陈豨之反。而陈豨之反又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叛,韩信、彭越是莫须有之反,黥布是真反,真是精彩纷呈。因为现有历史记忆根本没给吕泽这个巨大存在留下位置,一旦引入吕泽因素,所有的记录都将变形。也因为吕泽本身没有任何文字,所以很多戏文无法解读,很多事件也只有用猜想来推解,舍此之外,别无他途。可以断言,包括吕泽事件在内,这一段历史欲求有所清晰,必将是各种形式的猜想当道,并且还将一直进行下去,谁让历史本身无解呢?
最后参照今天的模式,脑补一段大汉朝廷为吕泽之死发布的告丧文字以为本役之结束:大汉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 军,大汉军队的缔造者与伟大统帅吕泽同志,因与反贼韩王信余党交战作战身负重伤,医治无效,于某年某月某日与世长辞。吕泽同志的殉职给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广大干部群众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吕泽同志的遗志,为了实现大汉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汉灭赵——谁让赵喜欢裸奔

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奔,原本是一句俏皮话。菜九研究楚汉战争发现,用这个俏皮话来形容汉灭赵也非常适合。有关汉灭赵,菜九早有《千古谁识汉灭赵》拆解过了,现在以此俏皮话为由头,作一个小型化的归结。史料显示,刘邦彭城失利后,此前加盟以汉为首的反楚联盟的包括赵在内的诸侯纷纷与汉决裂,此举属于史称诸侯“皆去汉复为楚”(高祖本纪)的范畴。这样的记载表明,原先的盟友都与汉处于敌对状态。只是菜九经考察,没有看到多数诸侯对汉的冒犯,只看到汉对他们的打击;只有赵有侵占汉之领土的记录。当然,没看到不等于那些诸侯没有冒犯汉,但至少赵是属于人赃俱获者。待到刘邦失败的狂潮退去,裸奔的赵就无遮蔽地暴露在屹立不倒的强大的汉的炮口之下。
以上一大串开场白可能会让广大看官莫名其妙。因为按照历史记忆,汉经背水一战而灭赵,又来哪门子赵冒犯汉啊?按这样的历史记忆,则汉是侵略方,赵之灭亡乃是抵抗失败所致。实际情况即如菜九开场白所述,是赵侵汉在先,汉灭赵在后。因为几千年都没有人提过赵犯汉这样的事,广大看官或者以为是菜九别出心裁,故作惊人之语。实际上菜九是从《傅靳蒯成列传》靳歙在朝歌地区对赵作战的记录看出赵对汉的侵占的。因为朝歌地区在汉彭城失败之前被汉立为河内郡,是汉的腹地。这表明是赵侵汉在前,而不是汉把赵拖到自己的地盘上痛殴,估计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发生过灭人之国之前先把别人拖到自己地盘上痛殴的事。所以在汉之旧境发生的汉赵战事就是赵犯汉在先的明证。
据菜九推测,赵侵汉动用的武装力量原本是加入以汉为首的反楚联盟的那支赵军,因刘邦邀请赵加盟只是借助其声势,实际作战不需要他们上阵,所以他们驻扎在远离前线的地方。当赵军知道汉在彭城遭遇惨败,立即就对驻扎地区及左近地区进行侵占。这样高级别的军事行动,应该是赵国最高首脑作出的。陈馀扶佐赵王歇由代王为赵王有功,是赵代两国的主心骨与实权人物,对汉作战这样的重大行动应该是他在主持,所以陈馀应该在朝歌一带。这个地点既便于指挥赵对汉的侵占,也便于与楚沟通。因为陈馀逐走项羽分封的常山王张耳,迁赵歇由代王为赵王,赵歇又封陈馀为代王,这一系列行动都是严重破坏项羽分封格局的。项羽对陈馀、赵歇应该很恼火,但会看在他们与汉为敌的分上,暂时不予计较。即使是不计较这样的姿态,也应该是陈馀出面进行沟通的成果。

与汉相比,赵要弱得多。但汉遭受了楚的暴力打击,极有可能垮台。所以赵代主事者陈馀就把宝押在汉行将垮台上,才发动了对汉侵占。不仅侵汉,赵代武装还对魏也进行了大肆侵占,因为魏军主力也被魏王豹带到反楚联盟,国内非常空虚。从汉赵战事延伸到燕境来看,表示赵对燕有也有侵占,难道燕军也加盟到反楚阵营、造成国内空虚了吗?没有史料,只得存疑。反正汉遭遇惨败让赵的胃口大开,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汉不仅没有从楚的沉重打击下一蹶不振,而是表现出令人恐怖的强悍。汉在遭遇彭城惨败之后,不到一个月就站稳脚跟了。赵对汉的侵占也应该在这段时间完成,表明赵下手非常快,而汉也迅速定下应对方案。受挫后的汉似乎从失败中看到另外一种发展契机,先是一举扫平错落在楚汉战线与关中之间的散在诸侯,再平定关中三秦武装的残余,落实好制度建设,稳定住楚汉战线,然后就要收拾唯一对汉动手动脚的赵了。之所以汉没有将驱逐入侵的赵军放在优先地位,看来汉的图谋更大——不仅仅是要把赵驱逐出去那么简单,是要借此机会一举彻底解决赵代的存在,并且把决战战线确定在河内地区。这样的决定对赵极其不利,因为此地原非赵境,赵在此没有根基,而且在汉的包围圈里。对汉而言,在此决战远强于在赵地逐城逐地战斗。也许以陈馀为首的赵代势力,为了保住已侵占领土,还会从国内大肆抽调军队,以与汉军的报复抗衡。
按说汉在赵占领期间逐一清除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异己势力,赵就应该感到形势不妙了。以事后诸葛亮的立场为赵计,他们应该赶紧回收,在自己的固有疆土上对汉防御。但赵好不容易占领了传统疆域以外的地区,怎么舍得放弃呢?或者赵预计汉面临楚的强大压力,可能不会对赵进行彻底解决。所以赵可以侥幸行事。显然赵打错了算盘,因为你裸奔,就让你裸奔到底,汉将对楚作战放在一边,专心对赵决战。

刘邦既然要彻底解决赵代问题,就安排了南中北三线全面开战的作战。其中最关键的战役应该是在刘邦所在的南线展开。另外两路人马取道魏境——北部陈豨击代,中路韩信击赵。因为魏被赵代势力侵占,魏豹从反楚联盟中脱身回国救亡,估计还会向汉求救求助,因为魏甚至没有能力驱逐入侵的赵代军。可能汉在关内组织了两支名为援魏军实为远征赵代军,以援魏的名义进入魏境,对风雨飘摇的魏致命一击。这两支汉军,一支是韩信率领的中路军,负责攻赵之国都灭赵;一支是陈豨率领的北路军,负责定代;定魏之战,这两支汉军都参与了。韩陈两路的记录要么缺,要么不可信,相对而言,刘邦所在的主要战线反而可确定者多得多。至少可以确信靳歙与灌婴这两大汉军野战主力全力投入了对赵决战。灌婴只记录到在河北护送刘邦回洛阳,没有记录到其他战功,估计其他战功不甚出色,不等于没有。记录最详细的是靳歙的战功,靳歙对赵作战计有七战,不可谓不多。现据列传资料按顺序胪列如下:
1.别之河内,击赵将贲郝军朝歌。这是独立作战,但肯定是受派遣。战果是:破之,所将卒得骑将二人,车马二百五十匹。
2.从攻安阳以东。这是从属于某的作战。战果是:至棘蒲,下七县。
3.别攻破赵军。又一次独立作战。战果是:得其将司马二人,候四人,降吏卒二千四百人。
4.从攻下邯郸。又一次从属于某作战。
5.别下平阳。又一次独立作战。战果是:身斩守相,所将卒斩兵守、郡守各一人,降邺。
6.从攻朝歌、邯郸。又一次从属某作战。
7.别击破赵军。再一次独立作战。战果是:降邯郸郡六县。
靳歙一人经历的战争的场面就相当混乱、相当胶着,规模宏大,战果辉煌。靳歙一人就达到如此宏大的地步,靳歙所在战线的规模可想而知。可以确信,此线之外,赵代武装不会有太多的抵抗力量。在强大汉军的立体进攻下,赵与代注定难逃亡国之命运。
可以将刘邦定赵代的棋路作如下总结:
●刘邦的终极目标是一举平定魏赵代。目标赵代,灭魏只是顺便的事。
●刘邦先放过对汉侵犯的赵,打击其他地方武装。
●赵军主力已经在汉之河内及赵之邯郸一线与汉激战,汉军主帅就是刘邦。
●韩信的目标是抄赵后路,顺便灭魏,但理由不正当,所以魏豹被俘后还安排了工作,与其他被俘人员不同。
●韩信击赵是乘虚而入,没有遇到赵军主力,更没有背水一战,因为赵与汉早已于朝歌邯郸一线激战,陈馀不可能呆在后方。
●陈豨与韩信同时出兵,目标定代。
●楚汉在赵地的会战被湮没。楚曾在朝歌、邯郸两处得手,旋即被汉夺回。赵地对楚作战的汉军指挥是刘邦,战胜的对手是项羽。因为朝歌、邯郸有反复争夺战,遭受失败的赵军是不可能从汉军手中收复朝歌、邯郸的。只能是增援的楚军才能完成这样的战果。但楚汉军事实力悬殊太大,楚军即使夺回二城也不可能坚守。
●楚救赵失败后,陈馀选择了向代逃窜,最后落入陈豨所部之手,立功者张苍可能冒领了陈豨之功。
菜九这些惊世骇俗的观点主要来自于《傅靳蒯成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当然没有讲到菜九这般直白,是菜九总结出来的。《傅靳蒯成列传》大概是《史记》中最无趣的篇章,估计是司马迁直接从官方档案中截录而成,所以干巴巴的。但就是这样没有任何水分的史料是最有价值的,据此史料可以矫正很多史识,揭示赵汉战争的本质又是其中最有价值者。
现以菜九《千古谁识汉灭赵》的段落作结:《傅靳蒯成列传》记录到的对赵作战是整个汉赵战争这段历史的唯一有内涵的真实记载。因其真实,亦因其与现有记忆不兼容,所以一旦正视这种记载,将会颠覆现行的汉对赵作战认识,并进而颠覆整个楚汉战争的现行叙述模式。虽然这个传记还是过于单薄,既没有展开整个战争的过程,甚至也无法区别何者为主要战役与主要事件,但这种资料明白无误地提示,赵与汉作战的地域已超出了赵的范围,战争呈持续胶着状态。在那个作业中,菜九作《读傅靳蒯成列传》对汉赵战争以五个方面作了简要梳理(A.作战的性质是以自卫反击战开始的对赵征服战。B.汉赵之战是拉锯战。C.赵地发生过楚汉会战。D.在赵汉军的主帅最可能是刘邦。E.在赵楚军情况推测)。回到本小文,即使赵不侵占汉,也难逃被汉灭的命运。因为陈馀逐走的张耳是刘邦的老师,刘邦为老师讨还公道是迟早的事。只是这样以裸奔为名突出赵对汉的侵犯,彰显了赵的灭亡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本文基本功课可参见
●读《傅靳蒯成列传》
●千古奇冤话魏豹
●千古谁识汉灭赵
●千古谁识李左车
●千古谁识背水阵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由林散之勾起的杂忆

看美女冠军初中同学吴益华转发的2017-10-14郭爱德公众号《魂归当涂》,非常受教育,也颇有触动。尤其是从郭先生的雄文中知道很多李白、李阳冰的当涂掌故,作为当涂人,汗颜之余,更多滋润。因《魂归当涂》提到当代草圣林散之,就想到一些往事,拉杂记之。
当涂有林的救命恩人张县长,当年镇压反革命期间,张县长在和县主持某些工作,林散之就在枪毙名单上,张县长惜其才,就将枪毙命令押后执行,拖着迟迟不枪毙,然后等到了周总理的赦免通令,可能时间长达几个星期。所以林感激张的救命之恩,对张县长求字要求是有求必应。家父与张县长是牌友,知道这个掌故,看到住在老人委的张县长家林大师的墨宝甚至有金箔装饰的,甚为眼热,便托张县长向林大师讨要墨宝。林大师写了一幅毛主席的《娄山关》题赠,并且裱好了。草圣题写时,漏写了“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从”字,旁补“托從字”,菜九揣摩几个月才知道什么意思。时为一九七四年,正值林鼎盛时期,当时这样的字在日本就要一千元人民币,相当于县里一个工人近三年的收入。想起来了,张县长名字叫张仁,名如其人,不仅林大师受其仁,菜九家得草圣瑰宝亦受其仁矣。
将这段往事发给同学书法家祖金林,也令祖兄感慨不已。即刻回复:这是事关草圣的可歌可泣的秘史!张县长能抗法留人,可见当时社会病状之一斑。你讲的那幅草圣带有故事的书法应为国宝了,价值太大了。目前,林的真迹都在收藏中,市面上几乎全是伪作,但也价格不低。并嘱菜九“庐江真面目不宜示人。否则很快就有伪品流入市场。”
很快,菜九又从记忆深处钩沉轶事一则,告知祖兄:再讲林散之的事。林家就在我单位附近,南京玄武门。美术出版社办公室主任郑必宽也是小书法家,经常去拜访林老。林老很谦虚,有一次就用铅笔写了小郑的字比我好。小郑主任高兴死了,赶紧收藏。这是草圣亲自说的,权威说法。
祖兄旋即回应:以愚之管见,林散之与齐白石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齐以卖字画为生,林不卖字画。二人都是有诗画书三绝之称谓,绝也者,冠绝一时也。然坊间有齐以画出而名、林以字为誉之论,此岂真识书画圣者耶。愚以为,二人的诗画书,其分量之重,都不是一般人能望其项背的。因齐要卖钱之故,说其一生字画一万多幅当不为过,但今之真迹常作价千万元,上亿元之作也有。林多交流馈赠,其作品之量显然很难达到万幅。最终,不以卖字为生的林散之作品的市场价,与齐白石也不遑多让。听说圈内有一艺人,聪明绝顶,早年,他到林之家乡或生活过的地方去搜买林之真迹,果如其所料,收获颇丰。又闻早年,在合肥,又有一字画商人,年仅二十出头,冒死前去求林写字,不料草圣即赠以字,且落款为:赠XX小弟。是年草圣比求字者长三十多岁。日后郑必宽之遭际,足见林散之平易近人,不重俗礼之风致正其自然本色也。
由郭爱德先生雄文到祖金林兄陈说草圣事迹,让菜九觉得,艺林掌故其实也很有搞头,关键是要让作者自己出入于这些掌故当中。郭爱德先生做得就非常好,由古及今,由人及己,知识铺排得恰到好处,牵动读者随之起落,并顿生敬仰之心。郭爱德先生是第一次读到,令人大开眼界,受用无穷。英雄出自草莽,岂虚言哉。网络查找郭爱德,只有一个与此雄文相配。此郭先生当为林州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1967年9月出生,比菜九小了一大截,佩服,佩服。
又及:美女冠军见到上述文字后,想到家里遇到的艺术浩劫,记下来见证那个该死的年代:文革中红卫兵到我们家从阁楼上拿下来书画烧了一天一夜、我那时上小学二年级。我父亲说有很多珍贵真迹!我们家前庭后院的雕龙画凤的阁子门窗被砸的惨不忍睹!有一本(一千八百担)是原北大校长吴祖缃签名赠送给我爷爷的、我小时候看过是写我们祖籍泾县茂林的!
菜九按:吴祖缃有北大经历,好像没当过北大校长。

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1

《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1》说的是刘邦在灭赵战争中的种种作为。可能人们认为灭赵战役完全由韩信彻底搞定,关刘邦屁事。但菜九要说的是,灭赵战争从酝酿到实施主要是刘邦的事,至于韩信,在此役中有作用,但与刘邦的作用相比要次要很多。
本文小目
1.引言
2.消失了的一盘大棋
3.刘邦的棋路简述
4.千古漠视赵侵汉
5.刘邦本来对赵就不爽
6.赵的如意算盘
7.野心大,赵要克服的困难更大
8.刘邦放过冒犯的赵军不打
9.击赵前刘邦先战易攻之敌
10.刘邦平定章邯安定关中
11.集中优势兵力痛击楚军
12.刘邦的棋局轮廓显现
13.韩信的战略作用
14.汉赵决战推演
15.靳歙战赵反映出汉赵战争的主战场和主要过程
16.应付计划外的楚援赵
17.楚援赵无果宣告了赵的灭亡
18.南部战事小结
19.韩信在击赵战事的贡献
20.棋局总结

1.引言
先论说一下本文的缘起。
菜九此前已经写了《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2》,揭示了刘邦在楚汉最后一战玩弄的种种手段。为什么1还没写就直接写2呢?因为菜九发现刘邦玩手段的内涵向来不受重视,并且历史记载把在最后的决战中的刘邦描绘成一个傀儡,谋士讲什么,刘邦就动什么。实际情况是整个过程都是刘邦为主导的,吹得神乎其神、天花乱坠的谋士谋略反而是虚假不实的,而刘邦的种种谋划过程却被掩盖在不真实的谋士谋略故事中了。一旦发现这样的不实记忆,菜九迫切地觉得需要揭穿。于是乎,菜九在《千古谁识战垓下》的基础上,结构了《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2》,并在那个过程中又弄出三个小体量的《中国人最不认真——没有固陵败也没有张良计》《垓下小考》与《中国人最不认真——天下到底几垓下(终极版)》,形成一个碾压板块,可以在网络之上呼啸一过,感觉非常之爽。说这些没用的话,旨在表明,即使是旧作翻新,也是大有前景的。

那么,《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的1》又是什么呢?菜九以为这个1就是刘邦在汉赵战争中的种种手筋,其精彩程度绝不在2之下。与2相同,这个1也是长期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的。菜九在完成了2之后,自然觉得再任这个1这样掩埋下去显然不合适,所以抓紧打理出来。
其实无论是2还是1,都不是新用功,都是在旧有功课基础上变换角度重新排列原有发现。之所以要在旧有题材上多费一遍手脚,将有限的生命看似无谓地消耗一次,实在是无名小卒的无奈。因为无论把事情讲得多么透彻,只要你是无名小卒,广大看官都懒得看一眼,至多也就心不在焉、不得要领地胡乱粗看一过,于是乎菜九枉费心机的若有所得就成了多余的话。所以为了让菜九那些自以为透彻无比的功课广为人知,在已经完成全景式交代的基础上,使出浑身解数,挖空心思,切换重点,力求打造出吸引不同人等不同视角的题材,自然而然成了菜九这样的无名小卒的常用手段。如果菜九不是无名小卒而是学界大佬,这样的事情自然会被后学小子们做起来。不过估计他人出手还达不到菜九水平,那样的话,菜九亲力亲为也没有什么不好。菜九愚不可及地认为,通过突出不同的重点,展示不同的侧重点,或者有可能使无名小卒的所谓发现得到多一点的社会传播与社会认同。不是说有志者事竟成吗?
再者,抛开无名小卒的无奈内涵,无论是2还是1,虽然都不是新用功,但在旧有整理基础上,对刘邦的高明产生了新的认知,揭示了一个伟大人物的英明决策,对于时代走向的至关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2还是1,都从多余的赘述,变身为有意义的阐述,又何疑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1的神奇与令人拍案叫绝,较之于2棋中对项羽玩的那几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2毕竟还有一个长期谋划的过程,而1则绝对是即兴之作,是从走第一步棋开始就看到后面的所有变化了。正因为如此,1过程中那个从来没有受到重视的汉对赵的立体绞杀战——三线进攻蕴含之精彩绝伦,也是旷古未有。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7.野心大,赵要克服的困难更大
实际上,赵对汉的侵犯有一定的局面难度。前面说过,赵与代都不是项羽分封的格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陈馀与赵、代也是项羽的罪人。如果陈馀在与楚达成和解之前就侵汉,就等于一下子把当时两个最强大的势力得罪了。所以,菜九估计陈馀在对汉动手的同时,可能也要与项羽取得沟通。在项羽而言,陈馀虽然也是有罪之人,但这个时候正好与汉作对,对项羽是有利的。所以项羽可能暂不追究陈馀破坏局面的前科。这样的沟通应该是在侵汉过程中,或侵汉得手后,楚对陈馀有所承诺。如果没有楚的撑腰,赵、代势力真要赖在汉之腹地,恐怕也没有这样的胆量。这样的赵楚沟通史料不载,但日后汉赵战事中有楚势力介入的事实支持这样的推论。
现在的行话是风险与机会并存,对赵国与陈馀来说,强大的汉在彭城遭到楚的暴力打击,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赵真有可能极大地扩张开来。所以除了趁机占领汉之疆域外,赵也就近对魏进行侵占。正好魏国武装力量的主力被魏王豹带到反楚联盟去了,国内兵力空虚,赵在侵汉的同时,也对魏进行侵占,占领区深入到魏之腹地。根据日后汉赵战事有在燕地的记录,提示赵对燕也有所侵占。
所谓的利令智昏,应该指的就是陈馀这样的作为。当然,这样的评语也是成王败寇的,如果刘邦彻底覆灭,此举就是得风气之先了,占得先机了,捷足先登了。陈馀的选择是撞大运的行为,人生不能没有梦,说不定会梦想成真呢?如果从能力与实力上来说,陈馀的赵冒犯刘邦的汉,就是以卵击石。不过,如果刘邦之汉在楚的暴力打击下就此灭亡,则另当别论。所以,陈馀为了将赵之疆域扩大到前所未有之境,拼死赌一把,把宝押在刘邦必将覆灭上了。只可惜人算不过天,刘邦正值鸿运当头,彭城惨败给了刘邦新的机会。陈馀不仅是赌错了方向,而且还加速了自己的覆灭。
赵与楚即使私下有所勾兑,但赵与楚有汉隔离,楚对侵犯了汉腹地的赵军实际上是爱莫能助的。所以,楚赵勾结,并没有立即对侵汉赵军产生实质上的好处,犯汉赵军还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刘邦似乎不急于收拾这些胆敢来犯之敌。

8.刘邦放过冒犯的赵军不打
赵军进犯,汉军完全可以一稳住阵脚就即行反击,将来犯之敌尽行驱逐。那样的话,就不叫下棋了。就是把明明很容易驱逐的赵来犯军放着不打不驱逐,才是下棋。赵弱汉强,这是不争的事实,赵之所以敢于趁乱侵占汉之疆域,应该是基于汉行将完蛋的判断。如果刘邦不是超级强悍,赵的这个判断不算离谱。
这里要交代一下刘邦行棋的背景。基本攻占三秦后,刘邦以项羽分封不公的名义伐楚,一出关就将项羽封的河南国与殷国灭国,招得志同道合的魏加盟。因为魏豹原先生活并为其占据的梁地被项羽相中,把魏豹支到他从来没有生活过的西魏地为王,梁地落入楚之掌握。打回老家是应有之义,所以魏豹与刘邦一拍即合。赵代加盟的情况已如前述。这两国之外,还有很多散在的没有受到项羽分封好处的诸侯,也纷纷加入刘邦为首的反楚阵营。到了刘邦遭遇彭城惨败后,这些诸侯就开始与刘邦之汉疏远,史称去汉复为楚。这样的定义过分了,实际上只是与汉保持距离,还没有与汉为敌。与汉为敌的当然有,那就是陈馀主导的赵、代势力。
史料对刘邦的彭城惨败绘声绘色,真给人汉会就此一蹶不振的感觉。实际上汉在彭城遭遇的失败声势浩大,实际损失还是汉能够承受的。这样的损失类似于章邯杀败项梁对楚的打击。如果正视项梁之败,实际上只是损失了首脑机关,楚军的主力刘邦、项羽、黥布等毫发无损。刘邦的彭城之败,损失还弱于项梁之败,汉之首脑刘邦还在,汉之主力曹参、灌婴、靳歙加上吕泽部都还完好无损嘛。所以刘邦在惨败之后迅速站稳脚跟,并在荥阳一线击败楚军,将楚汉战线稳定在荥阳一线。估计刘邦的转危为安也就是一个月左右的事,溃败的狂潮退去,就看出谁在裸奔了。那些与汉疏远的诸侯处境就尴尬了,而陈馀为首的赵代犯汉势力更是罪不容诛了。
在刘邦之汉转危为安的过程中,赵、代犯汉势力显然是罪大恶极者。如果首恶必办,刘邦应该站稳脚跟后,立即兴兵将入侵的赵势力驱逐出境,治赵带头裸奔的罪过。但刘邦根本没有这样做,他先以讨伐反叛的名义,对散在于汉势力范围内的诸侯王武、邢说之流进行军事扑灭。

9.击赵前刘邦先战易攻之敌
史料没有直接记录到刘邦在彭城失败后做了什么功课,有之,则是张良献计任用韩信、彭越、黥布而为刘邦采纳的记载,而这一所谓史实又根本不可能发生。
之所以断然否定言之凿凿的张良计,简单地说,当时韩信还没有显露才华,彭越充其量只是汉阵营的盟友而不是可以支配的人手,黥布则处于与汉没有任何关系的独立状态,张良怎么可能出这样的馊主意让刘邦指望这三个或才能未显或没有任何把握支配的人呢?即使张良犯浑,刘邦也不会接受啊。虽然否定了这唯一有所谓谋略的记载,但捋一下彭城惨败后的汉方动态还是可以看出刘邦的功课都是些什么内容。
前面讲过,击灭王武、邢说等诸侯是汉遭遇惨败后的最早军事行动。菜九一直怀疑这样的行动应该在楚汉战线稳定之后进行,但各记录都在破楚荥阳东之前。如此,则楚汉相持局面还没有形成,汉正处于刚刚溃败的惊恐之中。在这样的情形下,进行这样的不急之务,应该是刘邦的重大谋划。推测一下刘邦出于何等的考量,为什么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就急忙对这样的无害诸侯下手?可能刘邦从彭城溃败,逃跑到下邑与吕泽会合后,就得知赵、代势力对汉的侵占。而与赵、代势力类似的诸侯,是否会采取与赵、代相似的举动,刘邦还没有把握。既然这样的诸侯已经与汉疏远、骑墙观望了,下面就不能指望他们有什么帮助了。所以汉方迅速捏造了“诸侯去汉复为楚”的罪名,以便讨伐他们时在道义上占得先机。与那些诸侯相比,即使刚刚经历惨败的汉也实在是强大太多了。好像没有费什么周折,就将以王武为首的散在诸侯消灭了。
想想王武之流也真够冤的,他们原来只是散在的小股地方实力派,因项羽的分封的阳光没有普照到他们,所以成了刘邦反楚统战对象。刘邦反楚打出分封不公的旗号,他们选择了加盟,聚在一起数量也相当可观。等到刘邦败出彭城,他们大概不想再趟浑水,又回到原先的独立状态,但这个时候成了刘邦剿灭的对象。如果这些诸侯在被消灭之前真如汉定的罪名那样与汉为敌,可能汉应付起来也很费力。而实际情况可能是,他们从反楚阵营中游离出来,继续经营其各自的地盘,与反并不相干。但刘邦为了完全控制楚汉战线后方地面,就以反之名义对这些前盟友开刀。汉军参战被记录到的有曹参、灌婴、靳歙,这几人是汉阵营战斗力最强的,足见汉为了解决这些前盟友是不遗余力的。因为汉军主力大举压上,对王武等人的平定非常顺利。从此,自荥阳到关中,全是汉之势力范围,只有赵占领区成为汉势力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注意,刘邦的棋路虽然诡异且一举得手,但在道义上并不占优。因为人家只是进入了骑墙观望状态,还没有与汉为敌。可能那些诸侯以为采取不结盟态势,回到与汉结盟前的状态,应该是安全的,就当之前的结盟没有发生。但到了这个时候,这样的事,势力弱小的诸侯说了不算,是强大的汉说了算。说你反,你就是反,而且转眼之间就扑灭了,是非功过哪个来追究。
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陈馀之流看到汉对无过错诸侯的手段,就应该逃之夭夭了,陷在汉的重围里会有什么好结果?但是人的贪念,哪里会把吃下肚的好处吐出来呢。所以,估计陈馀之赵代势力惴惴不安地呆在汉之腹地,进一步的冒犯肯定是没有的,但对拔腿逃跑想法的拼命克制肯定会有。可能他们想凭侥幸,以为汉没准会不追究呢。一般来说,入侵的赵代势力为了保住占领区,会从国内向占领区增兵。只是赵代的兵力远不如汉军强大,增兵的作用非常有限。正好刘邦并没有打算立即对赵作战,所以赵代势力或者会产生他们的增兵起作用了的错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击平王武等人应该是刘邦最早启用以反叛名义清理实力派的举措,从此开启了以反叛罪名清理实力派的行为模式。日后刘邦屡屡启用这个模式,频频得手,但也将历史搞得一团糟,这又是题外话了。也无论王武等人是否真的反了,反正以反叛名义清剿他们方便得很。

10.刘邦平定章邯安定关中
按史料称其于汉二年六月回关中,那么,在平定王武过程中,刘邦可能没有参加。因为在平定王武们的战事中,看不出刘邦的作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场面,应该是刘邦在做出相应部署后,就将具体作战交给自己的得力干将们曹参等操作即可,而他自己入关去办更重要的事。对刘邦而言,收拾王武们只能算是小打小闹,根本不用他费心费力。刘邦在关中要办什么呢?从记录上来看有灭章邯与立太子。
关中属于新定之地,为了伐楚,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做,甚至章邯还盘踞在废丘负隅顽抗。这个章邯也是人杰,当时除了刘邦、项羽,别人都拿不下他。刘邦从汉元年十月出关到汉二年六月入关,时间长达八个月,章邯也就在关中坚持了八月的抵抗,在此期间,关内汉军奈何不了章邯。只有等到刘邦回到关中,才宣告结束。而刘邦一出手,章邯立即就擒。如果以章邯作标杆衡量当时作战能力的排名,很能看出点名堂。从历史战绩看,直接打败章邯的,也只有刘项,其他人,包括韩信,都不是章邯的对手。所以拿下章邯后,刘邦立刘盈为太子,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看来刘邦绝非草莽,前线战事繁忙,也没有忘记后方的种种巩固措施。

楼主:菜九段001

字数:21501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01-06 16:01:18

更新时间:2020-07-22 10:18:00

评论数:9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