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菜九段集(2017卷)连载

菜九段集(2017卷)连载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11.集中优势兵力痛击楚军
灭章邯后,关中的兵力就可以对外抽调了。刘邦在关中的调兵遣将有两大重点,除了要抽调人马到荥阳一线外,还要安排从关中出发击赵的人马。从历史记录上看,击赵是在击魏之后进行的,则汉军的击魏军肯定是从关中出发的。
步骤上,击楚优先,击赵在后。
各记载都记了汉破楚荥阳东之役,就是刘邦这一阶段的重要手笔。《淮阴侯列传》将破楚荥阳东记为韩信之功,实际上不是。之所以又一次断然否定言之凿凿的历史记载,因为被明确记载到参与此役并立功的汉将有灌婴、靳歙,前者此时不隶属韩信,后者则从来没有隶属过韩信,所以指挥他们作战的只能是刘邦。另据菜九考证,韩信本人一直在关中,并没有出关,其职责是协助萧何做后勤工作,他的职务就是治粟都尉嘛。所以破楚荥阳东完全是刘邦的功劳。
从汉在平定王武们之后进行对楚作战来看,是否是想用易打之敌练练手,提高部队的士气,并稳定战线。如果是这样的话,对楚作战顺利的结果,表明平定王武达到一举两得之效——既征服了广大地区,又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还可以提出个三,即整个楚汉相持线后方获得空前的安定,从前线到关中后方,从此一片通途。注意,破楚荥阳东的立功的两支部队靳歙与灌婴,也正是破王武们立功最大的部队,说明破王武对提高汉军士气有极大帮助。而士气大振的汉军一旦投入到对赵作战,赵军很难支撑,事实也正是如此。
再强调一下,破楚荥阳东与韩信一点关系也没有,当时韩信在关中而不关外,日后韩信也正是从关中出发击魏赵的,而不是从关外回到关中再出发的。
刘邦下面要做的事是灭赵,在灭赵前击楚或者有战略考虑。估计刘邦不想让楚判断汉的作战意图,所以在给楚强力打击后,突然毁灭赵,会让楚感到措手不及。因为楚受到汉的暴力打击,正不知道汉下面还会采取何等规模的作战。谁知汉的战略重心迅速转移了,在楚猜测汉下一步意图的时候,汉就可以完成将赵主力击溃的战略目标。这就是菜九猜测的汉击楚的战略意图。
12.刘邦的棋局轮廓显现
以刘邦破楚荥阳东,形成楚汉相持线为考量,可以总结刘邦的东征的得失。虽然汉伐楚失败,刘邦的收获还是大于损失。毕竟汉之疆域拓展到了荥阳一线,关外独立武装也一一讨平,关内获得安定,这时楔入河内的赵国势力的逐走,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但刘邦显然不会满足仅仅将赵势力逐走为目标,他有更大的的图谋。这个图谋简言之,就是彻底清算赵代势力,完成对北部中国的整合。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看出,刘邦不立即逐走盘踞在河内的赵国武装,确实是一着高棋。这样深入到汉境的赵军肯定会舍不得放弃已占领地盘,势必为保住这个地盘而从国内调动军事力量来增援。这样一来,就为刘邦后续行动提供了方便。
在汉军方面,既然朝歌一线只记录到靳歙的战绩,则刘邦是将对楚作战的战胜之师调到对赵决战的战场。连强大的楚军都吃足了靳歙们的苦头,赵军的前景真的不妙啊。
赵的恶梦还不止于此,刘邦在盯上深陷汉重围的赵势力的同时,也瞄准了赵之后路,在关中安排了两路人马,韩信与陈豨分别抄赵之国都与代。韩信应该是第一次独立带兵,刘邦为他配备了最厉害的曹参。这个曹参是刘邦主力阵容能力最强者,在破楚荥阳东之役,并没有动用曹参,破章邯关内之战,曹参也没有赶上。大概刘邦就是安排曹参集中精力从事抄赵后路。可能广大看官会以为曹参只是作为韩信的助手出战北方战事,怎么到菜九这里成了刘邦的重要棋子。这个问题后面会分析到。
13.韩信的战略作用
菜九近期一直没说韩信的好话,即本文行文至此,也将韩信的功劳剥离了几件。现在说韩信的战略作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话,但确实是对刘邦的战略有杰出贡献之举。在刘邦的这个棋局里,汉一举平定北方的战局中,韩信的贡献不是统帅作战,而是在战略上解决了刘邦的困扰。刘邦是决心要铲除以陈馀为首的赵、代势力的,但从关中进击赵、代,中间有魏阻隔其间,而这个魏不仅是汉之盟国,而且也陷于与赵、代势力的纠缠之中,苦不堪言。如果向魏借道过境击赵、代,并不名正言顺。估计魏豹因赵、代入侵而率魏军主力从反楚联盟回国,魏豹回国时,赵、代武装在魏的占据已成为事实,以魏之实力,要将入侵势力驱除还颇不容易。魏原本就不强壮,疆界内盘踞了异国武装,情势尴尬。当此之际,魏请汉出面主持公道当是可能性非常大的选择。估计魏确实向汉求救了,而这个求救正好与汉平定赵、代的需求碰到一起,让韩信从中看到绝佳的方案——趁援魏之际,兴兵灭魏,灭魏之后,再攻赵、代。
刘邦当然看出这是一个绝妙的计谋,但难题是魏是汉的盟国,这样的做法说不过去啊。估计韩信提出何不给魏安一个反叛的罪名,这样对魏用兵就名正言顺了。日后魏反汉的罪名大概就是这样出台的。根据菜九分析魏之情状,魏怎么可能在自己国家被侵占的情况下,再得罪强大得多的汉呢?非常不合理啊。所以菜九想破脑袋,才想“明白”,大概韩信受重用是这样一回事啊!韩信此前没有带兵的经历,因贡献出这样一个奇计,所以当韩信开口毛遂自荐愿意领兵作战,刘邦当然也就同意了。而且曹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配给韩信,名为配合,实为辅导。韩信击魏史料根本不可信,曾国藩曾有评论,此不赘。但韩信在击魏过程中肯定表现出色,令曹参满意。所以曹参在韩信击赵前就自行离去,向刘邦销号了。
魏豹虽然被汉军俘获,但魏豹的身份与其他被俘的诸侯王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汉还给魏豹安排了工作。之所以安排工作,还不是汉对魏豹就这样毫无过失地亡国了还是心存愧意的,这样的事情确实做得太绝了。日后韩信也是没有谋反的事实却让汉扣上了谋反的帽子,是不是天道好还呢?还望有识教我。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后韩信被扣上谋反帽子后,也像魏豹一样被安排了工作。最后韩信的死也是趁刘邦不在的时候,被杀害的。韩信的结局差不多复制了魏豹的结局,难道韩信的结局是他对魏豹谋略的报应吗?

14.汉赵决战推演
历史记忆只记住了背水一战,而对真正的汉赵决战基本没有多少记忆。虽然菜九率先注意到了决战期间靳歙战赵的事迹,但这样的战绩还是局部性的,不能反映汉赵战争的全貌。通过对这一段史实综合考量,菜九提出汉对赵作战可能同时开展南中北三线立体进攻的概念,并以为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多少恢复一点当时的场景。
菜九以为,自从赵对汉下手后,刘邦就开始考虑对赵一揽子解决方案。待刘邦平定了章邯,安定了关中之后,就准备实施解决赵、代存在的计划。在韩信等人集思广益之后,形成了采取南中北三线进攻方案,并且在步骤上,同时打响。所以汉军胜楚于荥阳东之后,立即就对占据汉领土的赵军发起攻击,与此同时,关中汉军也开始对魏进行由援助为掩护的进攻。汉击魏很顺利,基本上一转眼就直接面对在魏的赵、代势力了,但朝歌、邯郸一线的赵军并不清楚汉军从魏之方向向赵运动的动态。所以当陈馀的入侵军在朝歌、邯郸一线受到打击后,他很可能要求国内的部队对其增援。这样一来,韩信等击赵所面临的压力就小了很多。韩陈两路进军,目标赵、代,但主要作战过程可能是在魏境。因为国力有限的赵、代穷兵黩武,国内必然处于空壳化状态,所以韩陈两路在赵、代两地极可能没有经过苦战。至于背水一战,那只是个传说,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赵军主力早已在朝歌、邯郸一线陷入与汉的苦战之中了。
再强调一下,汉赵战争的主战场不在韩信的击赵方向上,也没有背水一战。韩信在击赵过程中肯定是劳苦功高的,但绝不会是现在被记录到的这种简单模式。战赵史料中最可信的,还就是《傅靳蒯成列传》的靳歙战赵事迹。《傅靳蒯成列传》的靳歙对赵作战记录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非常有内涵,也是该传最有价值的地方。此传基本上是未经修饰的原始记录,可视之为纯粹的干货,显示了司马迁作史时的资料来源,因其最接近真实的历史,所以更加珍贵。虽然这种资料只有片断,不可能复原整个战事,但用来动摇现有记忆模式还是绰绰有余的。只要正视靳歙事迹,就不难发现,靳歙此年战赵轨迹才是汉赵战争的主要战场及汉对赵作战的主要方向,因此就不能接受韩信史料为汉赵战争的主要构成。
菜九早先作《读〈傅靳蒯成列传〉》时作过一些归纳,将汉赵战争为那篇文字的重头戏。之所以将碎片化的《傅靳蒯成列传》记载置于大块文章的韩信破赵事迹之上,是因为赵与汉在汉三年之前就确凿无疑地处于战争状态,换言之,赵军主力应该在河内郡一带与汉军相持、对峙,而不在韩信进攻的方向上。
靳歙对赵作战在列传中只是简单地标明为汉三年事,所有靳歙战赵事迹被完整地记录于汉三年,并不知其发生在年初、年中还是年末,不如韩信史料明确标明为汉三年十月那么明晰,表面上韩信战事发生在前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前文分析提示,靳歙对赵作战先于韩信的理由更加充分,一是赵先背约,二是赵对汉有侵占,单纯就这件事而论,汉直赵曲,作战的地点与目的有收复失地成分在内。何况赵占领区还楔入到荥阳前线与关中的路途之中,属于心腹之患,肯定要率先清理掉。还应该看到,汉集团于汉二年末汉三年初即发起对赵的清算这种时机选择是比较合适的,因为楚汉战线基本稳定稳固,关中之敌彻底肃清,间夹于楚汉交战区域的立场不明的独立武装被逐一剿灭,彻底剿灭不知天高地厚的赵的时机完全成熟。考虑到赵对汉的领土侵占,此系列战事当是汉二年战事的延续。汉二年,虽然汉赵未发生大规模战事,或汉还没有对赵取得显著的战绩,但因赵的入侵在先,驱逐击破是必然的选项,所以零星的战事或曰大战的先导之战事必不可免。所以菜九以为,靳歙参加的这一连串战事,极可能始于汉二年末不晚于汉三年初,不仅是双方主力的对决,而且体现出汉方占主导局面的倾向。那么,同样发生在汉三年的对赵作战及此前的对魏作战,可以看作是配合此次对决的协同作战。估计刘邦对赵此前侵占魏地之举也了如指掌,知道纵使魏豹回国救亡,未必能一举逐走赵的侵占势力。在这种意义上,魏的实力就大大下降,所以在赵魏纠缠之际,派出一路人马,斜刺里杀过去,抄赵的后方,必然大有斩获。韩信、曹参大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遣的。所以韩信、曹参的破魏之战,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制服魏王豹后,韩信没有在魏停留,而是顺势对赵进攻;留在魏地的曹参,在魏地的作战对象也是赵将,而不是魏残余势力。这是否表明汉的战略意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魏不是重点,重点是攻赵。至于魏那么快就覆灭了,原因还是在于赵的入侵使其内部涣散,所以变得不堪一击。但刘邦清楚,魏是无罪的,所以魏王被俘后,还是安排了工作(守荥阳),这与其他任何降王都有所不同。虽然这是题外话,但不妨将靳歙战赵在韩信之前的推测作为基本事实予以确认。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15.靳歙战赵反映出汉赵战争的主战场和主要过程
被记录到的靳歙对赵作战计有七战,不可谓不多。现据列传资料按顺序胪列如下:
1.别之河内,击赵将贲郝军朝歌。这是独立作战,但肯定是受派遣。战果是:破之,所将卒得骑将二人,车马二百五十匹。
2.从攻安阳以东。这是从属于某的作战。战果是:至棘蒲,下七县。
3.别攻破赵军。又一次独立作战。战果是:得其将司马二人,候四人,降吏卒二千四百人。
4.从攻下邯郸。又一次从属于某作战。
5.别下平阳。又一次独立作战。战果是:身斩守相,所将卒斩兵守、郡守各一人,降邺。
6.从攻朝歌、邯郸。又一次从属某作战。
7.别击破赵军。再一次独立作战。战果是:降邯郸郡六县。

靳歙对赵作战的整个作战纪录概括起来就是,靳歙七度作战,三从四别,战功赫赫,朝歌、邯郸二度易手。除了6没有具体战果,其余各次都是战果辉煌,也提示战争规模相当可观。其实不论从别,就这种作战力度,已表明靳歙的作战方向上是战事频繁、规模宏大。且靳歙一人的作战频度即如此可观,整个战线上的战争规模可想而知,定其为战争的主战场及主要作战方向应该是毫无疑义的。

在用“三从四别”简单归纳了靳歙的作战形式后,菜九最早注意到的,就是里面的几个“从”字(从攻安阳以东,从攻下邯郸。从攻下朝歌、邯郸)。依照菜九的菜鸟见识,所谓从,就是从属某人,其作战任务是承担主体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别,就是受某人指派承担全部作战任务,即为接受指令后的独立作战。所以,遇到别,其功劳基本上可以归于其人;遇到从,则其战功的领导指挥之功不得归其所有。靳歙所从不止一次,而是三度,则其所从者当为主帅明矣。于是,靳歙接受谁的指挥的问题,一下子就突出出来了。一直以来,对靳歙这一系列作战所从何人一直无解。以司马迁的笔法,所谓从某而无特指时,往往是从刘邦。历史记忆中从来没有刘邦出现在汉赵战场上的痕迹,太匪夷所思了。但《傅靳蒯成列传》记有“(周緤)东绝甬道,从出度平阴,遇淮阴侯兵襄国”(《功臣表》周緤亦有类似记录),周緤为刘邦最信任之人,史称从来没有与刘邦分开过,虽然是夸大其词,但其所从多半是刘邦。此行的目的是从韩信处接受兵源,输送到荥阳前线。我一直不理解周緤的这条功劳,“从”刘邦到韩信处接受兵源,功劳应该归刘邦,怎么算周緤的功劳呢?经思考,这条资料还可作这种解读,即周緤从刘邦出度平阴,之后周緤单独到襄国接收淮阴侯兵源。因为平阴就在靳歙作战的朝歌一带,襄国,在今河北邢台,本为秦信都县,汉元年诸侯相王时,项羽改其名曰襄国,并以此为常山王张耳国都。史载,汉三年,汉将韩信破赵,击虏杀赵王歇于此。由于襄国距朝歌很有一段距离,周緤大概是将刘邦护送度平阴后,又前往襄国迎接韩信的兵源,所以功劳成立。《樊郦滕灌列传》记:灌婴“以骑渡河南,送汉王到雒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与周緤的行动内容相似,正好配成方向相反的一对:周緤是护送刘邦过河北上,灌婴是护送刘邦过河南下。这一往一返,恰好坐实了刘邦在赵的行踪——有前往,有停留,也就有可能直接指挥作战。可以肯定,靳歙的领导者即汉赵战争的汉方主帅,经过多方勘比,现在看来这个光荣称号非刘邦莫属。
汉赵战争汉方的总体情况是否大致这样:在赵汉军至少有三路人马——刘邦(南线)、韩信张耳(中线)、陈豨(北线)。刘邦的南线至少有这些将领:靳歙、卢绾、刘贾、灌婴、周緤。即以这几个人物来看,要么位高权重,要么战力超群,要么极受眷顾。那么,刘邦方向为主打方向明矣,刘邦为击赵之主帅亦明矣。
检点一下靳歙的七度作战:之1应该是揭幕战,汉是以自卫反击战的形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对赵清算战役,其发生地点就超出了赵的固有疆域。1战靳歙斩获甚大,赵军蒙受损失甚巨,汉完成了收复沦陷国土的作战目标(汉二年,刘邦东征,朝歌所属之殷国归汉,彭城失败后为赵侵占)。估计赵对汉的防线就此被突破。我以为这才是汉灭赵战争的起点,也是汉对赵作战的第一战场兼第一阶段作战。收复失地后,靳歙顺势攻入赵地,所以就有了2战。汉军大部队在赵境内长驱直入,由南向北纵向贯穿赵境,直达钜鹿以北,从朝歌到棘浦,跨越了邯郸、钜鹿二郡,这是否意味着赵军已被基本击溃,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3战应该是2战的延续或者是2战的结果,斩获更大。仅靳歙一人就有如此辉煌的战果,那么,整个汉阵营的战绩可想而知。经此一役,说赵的有生力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或不为过。之后的4战,相当于汉军从北向南包抄作战,这次是占领了赵之腹地邯郸。之后的5战仍然是继续南下作战,攻占邺,位置在邯郸与朝歌之间。之后的6战纪录非常令人费解,邯郸与朝歌正好在邺的两个方向,靳歙怎么可以这样作战呢?而且这两个地方都是被汉攻占过的,又如何会失陷?邯郸的失陷容易理解,其原为赵国都,赵的势力应该很大,汉占领后立足未稳,被反汉武装反攻得手。朝歌失陷就奇怪了,因其本为此次战争率先收复之地,赵军应该在此地损失惨重才放弃,此地没有赵的根基,且不说受到沉重打击的赵军未必有能力反攻至此,即使反攻,也未必能得手。如果受到沉重打击可能已经被击溃的赵军,居然能在气势正盛且战斗力高出一筹的汉军手中收复失地,确实是一个令人想破脑袋也想不通的问题。赵收复邯郸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如果汉在此二地得而复失,表明有赵以外的势力介入。当时的情况,也只有楚军的介入,才能达到这种效果。果然如此的话,就牵涉到楚汉的缠斗又在赵地开辟了一个战场。

16.应付计划外的楚援赵
准确地说,汉对楚援赵也不会感到特别意外。汉在击赵前的一连串军事行动,最后是打击荥阳一线的楚军,就含有要杀杀楚军的威风的意思,为击赵打基础。因刘邦所在战线距荥阳很近,楚军援赵也应在汉的防范之中。但刘邦为击赵作了周密的准备,即使有楚援助的因素,在汉军庞大的阵势中,楚的援助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缺乏资料,只能推测。楚援助的事实可以从邯郸、朝歌的反复争夺得出。因为这些地方既然被汉攻占,赵军肯定是遭受到沉重打击后才让这样的重镇失落于汉的。既然赵军损失惨重,就没有力量从汉军手中夺回这些地方。而靳歙战事记录中这些地方肯定又失陷于反汉势力,需要汉再度夺回。发生这样的情况,必然是赵以外的势力介入,而且是强大的势力,否则不可能从刘邦手中夺得这样的重镇。估计这样的势力就是楚军,其统帅极可能是项羽,因为其他人都不是刘邦的对手。
可以推测一下楚军在什么情况下介入赵地战事的。估计到了靳歙的第4战后,赵军肯定不支,即使是在赵境内作战,赵也处于节节败退中。为了逃避覆灭命运,陈馀肯定要紧急向楚呼救。楚军没有汉军准备的时间长,因赵遭遇急迫情况,楚只能仓促上阵,大概就由项羽率领规模不大的楚军在赵地打突击。
楚介入汉赵战事,这可是个石破天惊的提法。楚会介入赵地战事吗,陈馀可是跟楚有仇啊?但这不是菜九的自说自话,有史料为证。《淮阴侯列传》记曰:“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郦生陆贾列传》亦有“楚人闻淮阴侯破赵,彭越数反梁地,则分兵救之”的记载。这两个记录印证了楚在赵地的行动。虽然郦生与韩信的历史记录因有蒯通造假的成分,其内容多不可信,且这两个史料极可能是同一来源,但有朝歌、邯郸两度易手的情况为参照,表示赵以外势力在赵地介入与汉对峙的情况真实存在。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只有楚军加入了对赵的争夺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因为赵之残军应该不会有从汉军手中夺回失地这种实力。所以靳歙史料战赵时几个地点(朝歌、邯郸)的两度攻占记录,在清楚表明汉对赵作战是长期而艰苦的拉锯战的同时,也提示赵地发生过楚汉会战。
《傅靳蒯成列传》作为汉在赵南方战事的唯一记录,其记录到的对赵作战主角也就靳歙一人,尽管如此,战争的场面相当混乱、相当胶着。也看不出到底是会战还是乱战,虽然更像乱战,因有楚汉齐地会战为参照,还是定义为会战为好。赵地已成了当时决定天下大势走向的另一个焦点,就如同韩信破齐,楚国救齐一样,赵地一旦被汉彻底征服,整个战局就会向汉方倾斜,这是楚方一定要制止的。根据灌婴在邯郸接韩信的兵源一事来看,韩信等也参加了在赵与楚会战。
复盘一下楚汉在赵地的战事。汉在邯郸的失手,可能主要是项羽的战争能力超强,楚军的军事行动有一定的突然性,汉一时不支。但汉毕竟准备充分,兵力强大,加上韩信的中路也完成作战任务,向邯郸汇聚,这样一来,汉军的兵员优势更加巨大。项羽肯定不敢碰硬,选择了撤退。但项羽也没有单纯往荥阳方向逃窜,而是突出到汉之腹地朝歌,又打了汉一个措手不及。然后又在汉的优势兵力围攻下,项羽选择了退却。换言之,项羽在赵两度得手,又两度放弃,劳师远征,劳而无功,于事无补,但让后人伤脑筋了。

17.楚援赵无果宣告了赵的灭亡
从上所述,援赵楚军没占到便宜,尽管在邯郸一度得手,但总体上是劳民伤财,一无所得。其实在项羽援赵失败前,韩信已擒拿了赵王歇,但赵之主心骨陈馀及赵军主力还在,所以还不能说赵已亡国。对陈馀及赵军来说,赵国翻盘的机会全看楚在赵的作为了。但楚对赵地战事的介入,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虽然楚也取得过阶段性战绩,也只局限于阶段性,如同给赵军打了续命针,因不能持续打,所以一旦停药,赵之溃败就不可避免了。简言之,楚军退出汉赵战场,陈馀就只能放弃垂死挣扎了。陈馀在赵全面溃败后选择向北逃窜,目的是逃回其老巢代,因信息闭塞,陈馀不知道代已经被汉将陈豨平定。完成任务后的陈豨率部从代方向南下包抄赵军,正好截获了陈馀。此功劳被记于张苍名下,张苍是文官,有冒领陈豨功劳的嫌疑。

因陈馀是汉赵战争的肇事者,其结局也有必要多讲几句,用《千古谁识汉灭赵》的内容作为补充:
《惠景间侯者年表》记乐平侯卫无择“以队卒从高祖起沛,属皇䜣,以郎击陈馀”,则皇䜣一部,亦为赵地参战者。而单独提及卫无择击陈馀,表明此人在此役中有立功表现,只是不详其所属战线。卫无择击陈馀又不言属韩信,提示韩信面临之敌非陈馀;属皇䜣,表明皇䜣所部至少是一支与灌婴级别相同军队。但除此一处记录外,没有任何皇䜣的战绩,这种无解的现象,在《史记》中比比皆是,是读史之人的遗憾。如果陈馀身处汉赵战争的南线,则皇䜣所部归刘邦指挥,卫无择之功也不必提皇䜣。那么,皇䜣会不会属于陈豨,倒是可以分析一下。皇䜣反秦时为魏将,《高祖本纪》作皇欣,曾与刘邦一起攻秦于昌邑,可能就此并入刘邦部。由于皇䜣与魏的渊源,在汉击魏时,可能将皇䜣派上阵。而击魏一役汉有多路人马参战,韩信只是其一。陈豨之击代,亦必取道于魏,所以陈豨在魏作战就毫不奇怪。皇䜣独立出来,究竟是一支独立作战部队,还是从属于哪条战线,考虑到其有在魏地作战的可能,故亦有属陈豨的可能。但陈豨因反叛被抹去功劳抹去痕迹,故而皇䜣突出了出来。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18.南部战事小结
菜九以为,一向没受重视的南部战事,即《傅靳蒯成列传》记录到的对赵作战是整个汉赵战争这段历史的唯一有内涵的真实记载。因其真实,亦因其与现有记忆不兼容,所以一旦正视这种记载,将会颠覆汉对赵作战的认识,并进而颠覆整个楚汉战争的现行叙述模式。虽然这个传记还是过于单薄,既没有展开整个战争的过程,甚至也无法区别何者为主要战役与主要事件,但这种资料明白无误地提示,赵与汉作战的地域已超出了赵的范围,战争呈持续胶着状态。菜九在《读傅靳蒯成列传》中,对汉赵战争以五个方面作了简要梳理——A.作战的性质是以自卫反击战开始的对赵征服战。B.汉赵之战是拉锯战。C.赵地发生过楚汉会战。D.在赵汉军的主帅最可能是刘邦。E.在赵楚军情况推测。虽然这样所谓的结论性的总结还不能形成共识,但至少将这段混乱不堪的历史稍稍理出了点头绪。
之所以菜九将此内容定义为南部战事,是因为靳歙所在虽然是主要战线,毕竟不是全部。而且这个战线只记载到靳歙,不代表其他人没有战功,只是战功不突出而已。注意这样记载特点,对理解整个《功臣表》大有益处。可以确定参加南部战线的重要汉将有灌婴、刘贾、卢绾、周緤。值得一提的是灌婴,此君为刘邦麾下战斗力最强者,居然在南部战事中没有战功,真不可思议。估计这样的战功与其他场合的立功,没有多少可比性,所以干脆不记了。
19.韩信在击赵战事的贡献
本来论刘邦下棋完全可以不提韩信的,但韩信一直占据了历史记忆的中心位置,还是提一下为好。
菜九决然否定了韩信的背水一战,就基本把韩信击赵的战功空心化了。那么,菜九将韩信列为定赵中部战线主帅,其功劳何在呢?菜九以为,在刘邦的灭赵棋局中,韩信贡献了包抄赵代的方案,并提出解决魏作为盟友的难题,在实际魏地作战中表现出色或胜任,经曹参审定,韩信完全可以独立作战,何况韩信的前面只有空心化的赵国之都。果然,韩信与张耳顺利地擒拿了赵王歇,完成了抄赵老巢的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之后,韩信迅速包抄到邯郸,参加了夺回邯郸的会战。如果项羽没有硬抗,也有韩信形成的声势使然。尤其重要的是,韩信在从事繁重的作战任务的同时,还完成了大量的部队训练,为刘邦至少提供了四次兵员。这对战争消耗极大的汉军来说,这样的贡献绝不在战场战胜之下。所以,韩信虽然不是历史记忆中的战神,但对刘邦事业的贡献之大,也当得起刘邦对他的褒奖。
20.棋局总结
汉灭赵一役,菜九用功不少,宏观性与全局性的内容在《千古谁识汉灭赵》等篇什里有过详尽剖析。即使是刘邦谋略内容,也在《以彭城失利为支点看刘邦的谋略》里专门做过。现在以灭赵一役再做刘邦谋略专题,相当于至少三度触及这个问题,到底是蛋炒饭,还是饭炒蛋,是无谓的重复,还是做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这个评判权当由广大看官定夺。

最后将刘邦的棋局的总结用《千古谁识汉灭赵》的结束语之“简要归纳一下”作为替代:
汉赵战事始于汉二年,大约进入五月后不久。面对赵突然对自己开战,汉方可能暂取守势,因为汉需要处理的局面也是千头万绪,估计没有立即开展反制,直到汉二年末汉三年初才开始强力反击。此前汉完成了对王武等势力的清剿,完成了关中之敌的肃清,完成了关中制度的建设,稳定了楚汉战线,这一系列动作之后,具备了对赵清算的条件。而靳歙的朝歌、安阳作战,还不能算是汉对赵的清算,而是汉对赵的自卫反击战,作战目标是收复沦陷国土。收复失地后,以靳歙为代表的汉武装顺势攻入赵地,开始了汉对赵的清算之战。这两个阶段的作战,均以靳歙的对赵作战为汉赵战事的唯一记录,我以为这才是汉对赵作战的第一战场。
汉赵战争是由赵一方发起的,赵比汉弱小,但看到汉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以为有可乘之机,起了天下之心,开始对包括汉在内的四邻进行战争行动。赵的行为不完全是误判,按照常理,汉败势确立,会很快垮台,赵就可以接手汉势力所及的广大区域。不料刘邦超级强悍,汉很快就从楚的暴力打击下稳住阵脚,在逐次平定内部之后,开始对赵实施全面打击。因实力过于悬殊,赵很快便处于下风,虽然有楚的外援,最终还是难逃覆灭的下场。

汉赵战争的首先地点,可以确定的是赵对河内郡朝歌的侵占,之后汉开始反击也应该以此为起始点。由于赵对汉的侵略已经于汉二年发生,汉的反攻及汉赵主力决战也应该在汉二年末汉三年初展开,所以理论上不存在赵军主力坐等韩信率领的汉军来攻之事实。那么,韩信从魏国方向对赵之进攻,就是一种乘虚而入的战略考量,故汉战魏的性质更像是借道,因为直至韩信战赵期间,魏地还有战斗。韩信、张耳由魏向赵进攻应该是第二战线,且面对的未必是赵之主力与主将。

由于韩信资料完全不可信,《傅靳蒯成列传》的战赵资料自然而然成了这段历史的最要害记录。因为列传的靳歙部分,特别枯燥无味,完全可以视之为直接录自朝廷档案,因而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文字记录。所以对这个传记的研究,应该能起到部分还原历史面貌的作用。靳歙的对赵作战在以往的叙述模式中基本上被模糊于整个楚汉战争过程中,一旦予以正视,就彻底冲垮了确立了两千多年的汉赵战争认知。
总而言之,汉赵战争绝非现在的记忆模式,其始于汉二年,至汉三年为其高峰,至汉四年已为其余波;是楚汉战争期间发生的次级战争,其规模仅略小于楚汉之战,是汉赵(赵代一体,可视为一国)二国全方位的角力,最终以汉的胜利、赵的覆灭而告终。
说一下战争的性质与赵的最终归属。
汉赵战争包含丰富,既是自卫反击作战,又是惩戒性质的征伐战,又是报复性的灭国吞并战,但最终应该是包含上述特点的为张耳讨还公道之战。对赵作战并不是汉主动挑起的,虽然刘邦有为老师张耳收复疆土之心,但因赵侵犯在先,战事演变成了汉对赵的自卫反击。尽管日后汉赵之战以赵被汉吞并(后又分给了张耳)为终结,但其开始部分的自卫反击性质是应该承认的。汉最终没有吞并赵的原因是,刘邦与张耳有师生之谊,所以形式上就像替张耳战胜陈馀,夺回失地,而没有像对殷与河南国一样,直接吞并。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插队第一天

小学群里经常讲下乡往事。想来也是,下乡这个事情已历40多年,确实有追忆的必要,驼子在高中群也动不动就为大官圩同学点名——虫子、篮子、瓶子、虾子、班长、橙子、胖子。
正好今天高中班第一美女镜子在群里发了工农饭店的旧照片,跟安徽省当涂县镜子家门口的那个同名饭馆长得很像,一下子让驼子联想到县里的姑溪剧场,想到下放当天在剧场召开的誓师会。
记得1976年下放的那天是元宵节,查了一下万年历,是2月14日,以前记忆为2月15了,大概是与农历十五弄混了。那天阴雨绵绵,非常湿冷,全体下放学生及学校代表、学生家长都在当涂县姑溪剧场开欢送下乡及扎根农村誓师大会,县委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大概类似会议的套路本会都有,诸如学校代表、下放学生代表、公社代表讲话什么的。驼子只记得邻居韩守本代表学生家长讲话,因为他是老军人,他的女儿韩芳据说又是本次下乡年纪最小的,1959年出生的,我们这批的主流是1957、1958出生的。韩叔叔讲了他如何支持女儿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与贫下中农结合的道路之类。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明明全社会所有人家都被上山下乡这个狗屎政策搞得苦不堪言,还要在公开场合假装衷心拥护的样子。所以现在驼子一看到热烈拥护的表面现象也只能呵呵一下,大家都懂的。明明深恶痛绝,为什么还要积极下乡?这里其实也是有利益考量的。因为当时的政策,无论招工招生参军,都从下放学生中招人,你如果不下乡,就天然与这样的机会绝缘。而这一切机会里面也有论资排辈的因素,所以很多敏捷之人,一旦落实好了下乡地点,就提前把孩子的户口落实到那个地方。在驼子这一届是一月份报名下乡,就有不少同学的户口是上一年十二月就下乡了。所以韩芳爸爸在会上的慷慨激昂当不得真,一旦出现离开农村的机会,一定不会落于人后的。有利在焉,岂肯后人?
散会之后,我们这些下乡学生拿上各自的行李就登上了开往各个下放点的卡车。驼子的车是到大官圩石桥公社的,一个班居然有4个同学到石桥,这是后来知道的,当时只知道橙子,瓶子、虾子不认识,因为当年男女同学相互不看,在一个班两年也搞不清名字与人很正常。县城关与石桥距离五十多里,那时路差,可能要开两个小时才能到。
驼子要落户的陶村大队中全生产队队长来接我这个唯一的学生。队长姓臧,名字想不起来,人长得又瘦又高,外号老豇豆,倒非常形象。听队长说,原来这个队里有知青点,有芜湖的学生十来个,后来陆续都招工走了。后来知道,其实没有走清,有一个女知青嫁在当地,真正的扎根了。不过因生产队分家,女知青划到另外一个队了。因公社所在地距生产队有十里路,在那样的雨天还真不好走。所以队长带我去了公社对面的农机站,看有没有便车回去。正好有一个正在维修中的大拖拉机要到那个方向,只好等待。时间不长,就搭上拖拉机,开到生产队边上就近下车。队长把我安顿在队里公房一间只有一张竹床的空房间里,这时才感到真的下到农村了。接下来怎么办,天都四五点了,睡觉问题解决了,晚饭怎么弄,一点章法也没有。公房里有柴有米,边上也有锅灶,如何烧灶一点概念也没有。于是驼子没头没脑地在公房前的打谷场踱步,大概丧家之犬就是那个样子。正在无可奈何之际,一个社员隔着小沟汊打招呼。看到对方笑嘻嘻的脸,驼子感到温暖。然后对方让我到他家吃晚饭,因为差不多到了吃饭的时候了。吃饭的时候,才知道当天是过小年,难怪菜摆了一桌。在这次吃饭驼子抽了生平第一支烟,也第一次喝了过量的酒,因为我一点酒量也没有,大概一两冒头就晕了。吃喝之间知道这个社员是队里的民兵排长,是家里的长子,已经成家,几个成年未成亲的兄弟还没有分家,都住在一起,其中的老三就是日后讲秦始皇孟姜女项羽故事给我听的那个青年。虽然是过年,排长家的菜并不好吃,大概是厨艺不行的关系吧。日后知道,他家的厨艺在队里没有地位。因为队里有上边来人,也不会安排到排长家吃饭。不管怎么样,排长家的一饭之恩,一直没有报答,想来也非常惭愧。
我靠,午饭吃了什么,在哪里吃的。一点印象也没有了。难道当天没吃午饭,一笔烂账。
现在想来,吃饭问题真是人生的首要问题。搞不定吃饭,就什么都免谈。驼子第二天就回家了,原因大概就是吃饭问题没有着落。在家呆了十来天才回到队里,大概在队长副队长家轮流吃了几天饭,就到县城服侍队长痔疮手术了。再回到队里,被安排到一户刚死了老人的家里。也不知道队里给了房东家什么优惠政策,反正从此就没有吃饭问题了。在房东家的日子还是很简单的,因为没有吃饭问题,生活很安定。房东对我很好,如果有同学来看望我,房东会特意多弄几个菜招待。橙子应该吃过我房东的饭。农忙时,人累得不行,为了让我吃好,房东还会拖着劳累的身体,到菜地弄点蔬菜。如果我不在家的话,估计就什么都不弄了。离开农村后,起先也是有联系的。研究生录取后,去房东家辞行,声称不混到厅局级,就不会回来看望。妈的,还真以为干部是自家定的啊。干部哪那么容易混,胖子那个时候就是干部了,到现在也没有混到厅局级吧?最终驼子连股级也没有混到也很正常。一晃一辈子过去了,好在插队第一天遇到的吃饭问题现在终于不成问题了。
补记:镜子提供照片饭店门头四个伟大的顺序与通行的四个伟大不一样,饭店的胆子太大了,这个饭店大概是浦东的,奇怪居然没有倒闭。正式的顺序应该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

文中同学名录:驼子周跃,镜子杨静,虫子戴樱,篮子何菊兰,班长吴光明,橙子陈新,瓶子李红,虾子徐运霞,胖子隋涌。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王步高精神永存

昨天(2017年11月2日)去了王老师王步高教授家中的灵堂祭拜,王老师的遗像是生前生病之前的,阳光开朗慈祥,香案上有部分王老师的代表作。我以为王老师不止是留下了等身的著作,更是留下了不朽的精神。在缺少精神的当下,王老师的精神实为国之瑰宝。
那么什么是王步高精神?精神不像著作可以触摸看见,要精确描述几无可能。但以菜九对王老师的感受,或可提炼出王步高治学精神一二,而其他庞杂的精神现象都可以作为这个一二的傍生品质。这个一二即,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负,临深履薄的戒惧。菜九以为,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成就了王老师受人景仰的学界地位,汇聚起让人怦然心动的学术成果。
什么是道路自信?就是像王老师一样坚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用功是有效的,只管把精力投入下去,收获是可期的。在自信的同时保持足够的自我警觉,使体系开放,随时接纳更好更精准的认知。王老师的很多公开课程其实已到相当高的程度了,是业内争相效仿的标的,但王老师还是逢课必备,并随时更新。正是这样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才使得这些课程精品的层级一上再上,且始终准备轮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处在完善过程中。近日网络查找王老师信息,所有对王老师的赞美与痛悼,都透出对王老师上述精神推崇。至少,王老师的精神比他的学问更能赢得学生的爱戴。
我与王老师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同事过一段时间,同事而不同道,是君子之交、道义之交。我以为,所谓的君子之交与道义之交,应该基于人格上的感召,志向上的契合,精神上的互勉。只是王我之间,精神方面是单向的,我是受惠方受勉方。王老师的学术方向及用功不在我的兴趣范围,而他对学问的追求与用功形成了一种感染力量,一直在激励、召唤我前行。我结识王老师的时候,他的境遇很糟糕,但穷且益坚,险恶无望的小环境不能坠其青云之志。王老师绝没有因为境遇不佳就虚度蹉跎,从来没有动摇志向、放松在他认准的方向上的用功,充分利用单位刻意闲置的超长空闲充实自己。俗话说穷则独善其身,而王老师则在独善其身的基础上也兼济天下。在那段处境艰难的时光里,也正是王老师创立的江苏省中青年诗社蒸蒸日上的时候,诗社获得这样的成长,王老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应该是最重要因素。王老师为诗社的发展精心规划布局,可谓呕心沥血,我以为他提出的要求也很能体现他的一贯精神,他要求诗社要出作品出人才,每年争取进一小步,就这样,雄心勃勃的大局观确立长远目标,而切实可行的计划性保证了稳步前进,丝毫没有好高骛远的虚气,总是脚踏实地地寻求真实的进步。现在回头来看王老师的艺术创作与学术追求,何尝不是在叠进累加式的过程中逐渐壮大起来,终呈巍峨之势,成为业内赶超攀援的标志。其实,就菜九亲历,无论是诗社的日常工作,还是王老师在学术上的钻研,条件都非常不足,但王老师都以满腔热忱与饱满的激情投入进去,而这两个素质居然在很多时候成了维系事业运转的核心成分,至少春华诗社能够维持到今天,多仰仗王老师的激情推动与凝聚。
满腔的热忱、饱满的激情、旺盛的斗志、对所涉足之事的热爱与专注,这些差不多是王老师的招牌与标配,无论是从事学术、讲学,还是推动某项事业,王老师都是以此标配全力以赴,在成就了一些事业的同时,也感染了一批人,激励了一批人,带动了一批人,给社会注入一股热流,一道正气。而今王老师再也不能亲自散布他那激荡充沛的浩然正气了,再也不能点化那些聪慧的学子了,遗下的王步高精神到底能给中国多少支撑,真的不能乐观。
最后,转引一位受王老师教诲的学生听泉(吕一铮)的哀悼之辞,表达对王老师的痛悼:
上过《大学语文》和《唐宋词鉴赏》,老师讲的很有意思。虽然有些观点偏颇或是有争议,但还是一位很有特色很有激情的老教授。只可惜,再也上不到《诗词格律》了。
维丁酉九月十三午中,惊闻 王先生步高仙去。弟子一铮,衔哀致诚,遥祭曰:
呜呼!大学之谓,乃在大师。故 王先生步高,学湛道著,身正教慈。清华任教八年,满园桃李;文坛执耳一世,万字珠玑。
去岁生也有幸,忝列座中。一年闻道,才识见长。每援书叩问,先生不以生驽钝,耳提面命者凡三四。初颇自负,尝以陋作示之。而先生字句斟酌,几易其稿,是以知己之不逮远甚。后略知先生生平,更叹其德才两兼。尝课中情之所至,起而拍案,詈斥宵小,曾不以公侯为念。此真文人风骨,足侔先贤。
先生极恋杏坛,虽微恙而不意。前年在堂,犹弦歌不辍;今载回宁,又厥疾勿瘳。仲秋偶睹近像,形容瘦削,喟之良久。生等百千学子,方祈勿药,切盼重逢,一竟何辞世之速也?乃恨吾辈之至诚,不足以感其苍天!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千家传诵,百代流芳。今不能至,谨吊哀念;他日束刍,春禴秋尝。尚飨。
发布于 昨天 18:58(应该是20171101——菜九注)

之所以引王老师学生文字作结,实因为菜九才学与王老师师弟相差甚远之故,且文中的情感、评价与菜九相通。

网络百科:王步高(1947年-2017年),江苏扬中人。196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文专业。中国著名古典诗词研究学者、《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主编,师从唐圭璋教授。一生为国文推广教育贡献颇多。其主编的《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为全国“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获2002年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著有《梅溪词校注》、《司空图评传》等学术著作及高校教材四十多种。其主持的“唐宋诗词鉴赏”和“大学语文”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江苏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11月1日,王步高先生在南京因病逝世。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何谓王步高精神

菜九段 于 2017/11/3 22:51:00 将《王步高精神永存》以《何谓王步高精神》之名,在 “凯迪社区 > 原创评论”栏目又同步发了一下。后来感觉到,改动了的标题更符合纪念王老师的真实意义,因为王步高精神就是王老师留给我们这些在世者的最重要遗产。于是本着这个理念,结合网络搜索,重新打理,再做一遍,让这个作业名实相符。

在那个作业中,菜九界定了什么是王步高精神,即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负,临深履薄的戒惧。并以为,其他庞杂的精神现象都可以作为此二者的傍生品质。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王步高精神就是王老师的帅,且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让菜九来说,二者的完美结合,成就了王老师骄人的成绩与令人景仰的品德。细分来说,前者保证了前进的动力,后者保证了进步的品质。也只有有品质的进步才令人敬畏与景仰。

正因为秉持天生我才必有用,王老师才数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走有所作为的道路,并且坚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用功是有效的,只管把精力投入下去,收获是可期的。而临深履薄的戒惧,则是在自信的同时保持足够的自我警觉,绝不固步自封,使体系开放,随时接纳、融入更好更精准的认知。王老师的很多公开课程其实已到相当高的程度了,是业内争相效仿的标的,但王老师还是逢课必备,并随时更新。正是这样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才使得这些课程精品的层级一上再上,且始终准备轮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处在完善过程中。王老师的不断超越自我,已不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而是可以量化、可以度量的扎扎实实的成果集合。

做这个作业期间,新京报记者为写王老师的专题报道电话采访了菜九,也问及王老师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以及何以能达到这样高度的问题。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菜九不好评价,但菜九以为,王步高精神应该在里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王步高精神决定了王老师在退休以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成长性。一个人成就的大小,成长性的作用要远大于其他诸如天赋、机敏等等优异品质。而且这样的成长性,王老师终其一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一直保持到人生的终点,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精神以外,还有正确的方向与勤奋有决定性意义,这两者也是王老师具备的,其中方向的重要性又在精神之上。菜九以为,方向正确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而将正确方向坚持下去,则少不了精神作用。王老师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也是押对了方向,并坚持下来,这也是菜九极度推崇的原因所在。

大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可能作品赏析为多,这样的赏析往往因为有前人旧说,而容易流为沿用前说的老生常谈,见仁见智多了,深度挖掘少了。王老师大概是在前人旧说的基础上,独立进行了对作品内部的全方位开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属于科学性认知与研究性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源源不断添加这两个性的成果,教学内容也就上升到全新的水平,自然会持续性地取得全新的效果。正因为王老师独树一帜地将研究性因素融入到传统教育及讲台上,才达到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境界——既不脱离传统,又为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新内容,并调动了学习者的热情,共同投入到对作品的深度探索过程中。

记者对王老师具有的天分也很关心。菜九以为,王老师的天分固然处于中等水平的顶部,但肯定不是超级聪明者。而他取得的那些绝顶聪明者也无缘问津的成就,则当归功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艰苦卓绝的努力,兼之方向正确。其中王步高精神的作用自不待言。由此可见,王老师的天分问题,本身即是一个励志故事,也可作为王步高精神的注脚。

本来菜九将王步高精神定义为学术精神,后来也想明白了,所谓的学术精神,实为整体精神品质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像王老师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穷且益坚,不坠其青云之志,也不向恶势力屈服,其向上奋进的总体趋势从来没有改变过,既没有被摧毁,也没有被同化。纵然生命过程中不断受到恶的对待,王老师也丝毫没有受其玷污,仍然以最大的善意回报社会。凡此种种,都是这样的品质的必然表现。至于满腔的热忱、饱满的激情、旺盛的斗志、对所从事热爱与专注,这些王老师的招牌与标配,也是这样品质的必然衍生物。

王老师的状态看似俗话说的不待扬鞭自奋蹄,如果让菜九来说,他内心深处深处的鞭子从来都是高高举起着的,所以他始终呈现着高亢的奋斗姿态,大概就是王步高精神的表现形式吧。

最能反映王步高精神的,应该是 2013年09月30日中国教育新闻网王老师自己的文字:《我在清华教大学语文》。现节选如下,以收结本段。

我在清华教大学语文(节选)

出于对梅贻琦、王国维、黄万里等教授人品和学问的崇拜,我心中对清华大学一直十分向往,从东南大学退休后我应聘到这里教唐宋诗词和大学语文,转眼第五年了。对清华讲堂的敬畏,对清华学生感到震撼和自愧不如,对清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越来越深刻的体验,对清华园如东南大学般的钟情,刻下我这段人生的轨迹。

清华学生选我的课,又并非只注重考试,非考试的内容他们也都很重视,他们会到上届同学那里抄笔记,提前把我全学期的教学课件全部下载打印装订成书,以便课前预习,再在上面记本学期的笔记,把我历年教学的内容积累起来,期末有的学生把这样的笔记送给我,我感觉这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所以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不爱学语文,我觉得不全是这样,起码清华的学生就绝不是这样。

学生的学习态度又会反过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清华当老师,我对讲堂无比的敬畏。我知道,我站的讲台以前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站的地方。就大学语文而言,据资料记载,曾在清华教过大一国文的教师有:1929—1930年为杨树达、张煦、刘文典、朱自清;1932年为闻一多;1934—1935年为俞平伯、浦江清、许维遹;1936—1937年为余冠英、李嘉言;1940年为沈从文、吴晓铃、何善周;1944年为王瑶;1946年为范宁、叶金根、朱德熙、王宾阳;1947年为郭良夫;1949年为吴组缃。这些人哪一位不比我学术造诣高呢?这些大师才与清华在全国的地位相当。我如何继承他们的衣钵呢?我与上述名师学术水平有较大差距,但我可以学习他们对教学的敬业精神,为此我发明了一种“回头看”的备课法,每次上课前我都认真备课,即使这篇课文上一周在大学语文课刚讲过,到下周上课时我的课件又有新的修改补充,多的时候,一次课的PPT就多达300页,当然不是上课都要用,我遵奉的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足够多的储备。我教的大学语文课,是国家最早的一门精品课程,从教材到教学网站到课堂录像,都已进行了无数次,可以说都是烂熟于胸了,但每次备课上课我都当作新课对待,每次备课的时候,都把以前的讲稿或录像重看一遍,这样达到一个目的,保证我今天重新讲的不低于我原有的水平,站在自己过去的肩膀上。回头看,看看自己过去上课的录像,自己上课的录音整理稿,保证自己不停地在超越自己。

我还为自己制定了“教学四境界”的目标。第一是科学性认知的境界,第二是人文与传道的境界,第三是研究性教学的境界,第四是艺术而醉心的境界。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境界,我愿意和全体大学语文界的同行共同努力,开创大学语文新境界。(王步高)《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30日第2版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此情已然成追忆——缅怀王步高教授

2017年11月1日下午接到王步高老师家人的公告,王步高教授已于当天中午12:10逝世。虽然对这个事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到了这一刻来临,还是感受到巨大的冲击。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由许多看不见的纽带维系着。于菜九而言,王老师是一条引以为荣的重要纽带,且有多维度的交汇,这样的纽带断裂,菜九的世界也颤抖到失衡,百感交集,夜不能寐。
关于王老师,要说的话真是很多很多。虽然对王老师最精专的学问所知甚少,但王老师每有喜悦与收获都乐于与菜九分享,所以对他的情况还是了解较多。通过每次与王老师的交谈,在备受鼓舞的同时,都能感觉到他在这条路上正走出前无古人的精彩,并且很有把握地预感到,他已突破了事业的顶部,前面一片开阔,身边一片等待收获。可就在声誉日隆、事业大成的际,中道崩殂,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吧。菜九到了花甲之年,就越来越遇到亲友突遭变故的事,就是自己也差点因心脏病死掉,便痛感命运根本不考虑人的具体情况,会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给你来一下子。王老师的情况应该更是这个样子。
今年(2017)8月8日晚,接到王步高教授的电话,让我找专家问问肝癌腹水有什么缓解之道。我这才知道王老师去年年底发现胃癌转移到肝脏了。虽然王老师的声音根本不像重病之人,毕竟从发现至今已历八月,不禁让人害怕细想。一周后,菜九探视了住院的王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与印象中的王老师大相径庭——整个人脱了形地瘦骨嶙峋,有气无力地躺在病床上——菜九真的凌乱了。王老师在菜九的印象中,几十年都是健壮硬朗,充满活力,永不疲倦,而且基本不见老,倘若谈及所从事的工作,就滔滔不绝,兴致勃勃,永远劲头十足,永远有做不完的课题,每每受到感染与带动。眼前的王老师真是判若两人,完全陌生了。到了这个程度,临床上的事也是纷乱如麻,难以论其得失。菜九对王老师比别人多一层关心,即王老师那些治学之道的独家感悟整理情况及有无整理出来的可能。以菜九对生命与王老师的理解,以为达到王老师这个层面,生命更多的是一个载体,主要服务于肩负使命的完成情况。而王老师目前的状况,抢救其学术结晶的紧迫性又岂在救命之下?只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如果病情得不到缓解,则学术抢救亦无从谈起。估计菜九这样谈工作重于谈病情的探视者也是绝无仅有的,我始终在引诱王老师早日奋起,投入到他热爱的学术事业中。这也算是菜九针对王老师的特殊情况开具的处方。菜九以为,如果王老师能在他难以割舍的事业上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会鼓舞气血,有利于治疗。而且如果王老师投入到他热爱的工作中,也会多少减轻若干病痛。当前的情况,有无数要做的事却无法做,或者也是王老师的一大痛苦。估计王老师无法正常工作造成的痛苦,也不在病痛之下。所以听了菜九不住地聒噪之后,王老师的精神似乎振奋了一下,他把菜九的意思综合了一下,示意太太记下来——身体不好了,就下一个台阶,继续前进。菜九猜想,王老师的振奋来自于看到继续他的学术事业前景,因为王老师的工作太重要了。
自从王老师到清华大学任教以来,每次与菜九见面都会谈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新体悟,尤其是对作品文本本身及其真实创作过程的认知每每突破固定见解,有些是王老师亲自从各种文献中耙梳而得,有些是得益于学生的课堂问答。这样的新体悟经王老师与作品逐一印证,对作品的理解往往会有质的提升,甚至于完全颠覆既往认知。听了王老师介绍的种种发现,菜九这个文学鉴赏外行觉得,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已将传统的作品赏析引导上了实证路线。因为菜九的业余考据也很有热情,所以对王老师的这个转化非常感兴趣,以为这样的实证基础坚实,非以往的见仁见智可比。换言之,很多作品经王老师这样考证之后,后续的讲习者还真不能撇开王老师的发现另搞一套,即使是流行了几十年几百年占据统治地位的见解,也当让位于王老师的新创见。因为王老师的很多进步是在清华大学取得的,是清华学生的水平之高令王老师打点起十二分精神,才取得这样的进步,所以几年前菜九出主意,让王老师弄一个《相长录》,寓意教学相长,将在清华的教学过程与自己的新发现过程集于一书,一是可以将这样一个特有的经历记载下来,有教化与示范作用;二是可以将新成果集中起来,以便整体出击。可能王老师因接下来的教学会有更多更好的例证,所以视菜九建议为不急之务,迟迟没有动手。何况王老师在不断打造精品课程的同时,又谋划了申报作汉魏六朝文章汇集整理这样一个重点课题。那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她不是一个简单的文章汇集,是对现存作品进行从源到流的总梳理,作者情况、传记、师承、传说,作品评价、影响,定于一版并兼及各种版本流传情况等方方面面,属于一览无遗、包罗万象的集大成之作。总规模预计三千万字以上。正好菜九刚刚完成《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的出版,里面收有冈西为人编撰的《宋以前医籍考》的部分片段,菜九以为日本人的这个文献汇编的编撰设计与王老师的设想很接近,我将纸质书与电子稿也提供给了王老师,并告诫如果真要从事这个工作,可能其他所有事都要停下来,否则根本搞不定。查了一下邮件,这是2013年寒假的事。在菜九看来,这样的煌煌巨著还真得王老师这样学术功底深厚,精通编辑业务,又特别肯下死力气的人,才能做成里程碑式的旷世功德。不过这样重要的巨著,王老师估计一时半会儿也抽不出时间来做,因为东南大学的精品课,清华大学的精品课,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的精品课程之类的事,差不多就把他的时间全部占净,而且每件事情也都不能耽搁。中国特色之一就是,只要你会干事能干事,你的事就永远做不完。也很难想象,王老师会一改其对教学内容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转向其他方面。
现在看来,王老师拼命三郎式地在讲台上下全速冲刺,除了对学术对事业的热爱之外,也充满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中国传统志士的悲壮色彩。因为无论是东南大学,还是清华大学,都给王老师提供了发挥才能施展才华的舞台,王老师人生的精彩与放大,跟这两个大学的提供舞台关系密不可分。如果说到东南大学工作,是结束了王老师的苦难,开启了王老师的辉煌人生的话;那么王老师退休后到清华大学教学,王老师的学术生涯就进入了大放异彩阶段,清华大学的讲台确实将王老师原本就有的全国影响力进一步放大了许多。所以,王老师会把两个大学的事排在人生事业最最靠前的位置上,置于他个人的学术事业之前。王老师到大学工作之前,可谓坎坷多多,菜九在江苏古籍出版社与王老师同事了将近三年时间,我见证了他辉煌前的一段磨难,也得到王老师的诸多恩惠。
菜九1988年新到单位认识王老师的时候,他正在单位背运着呢,每天拎个包正点上下班,他的办公桌一直空空荡荡,也没任何具体工作在做,真的是无所事事,非常清闲。后来才了解到,原来王老师考上了唐圭璋的博士研究生,上了几个月学后,单位变卦不支持他继续上了,勒令退学,否则停发工资。现在人可能理解不了这样的事情,那个年代如果没有单位的同意,是根本不可能考研考博的,既然同意你考,就断无反悔之理。所谓的停发工资,数额也就是月薪百元左右,现在看来不值得一提,而在当年,王老师家少了这份收入,日子还真过不下去。所以王老师只能屈从了单位,忍痛退学,抱憾终身。单位的反悔说起来也很龌龊,就是有人见不得王老师在学历上超出一筹而横生枝节。虽然王老师的梗直是有名的,但这个事情上他确实没有得罪人。而人家要整你也不是非你得罪人在先,你在学历上冒尖了,就应该挨整了。很多时候,优秀就是有罪,出众就是得罪人。王老师正好是既优秀又出众者,在典型的中国式环境中遭遇不公也不意外。最令人气愤的是,在王老师上博士之前,正好为单位创造了一个大效益,就是主持编辑出版《唐宋词鉴赏词典》,一下子为单位赚了三十多万。按王老师二千元不到的年收入,可以换算为一百五十年的收入总量,或一百五十人一年的收入,可以说,那几年单位的好日子有王老师的贡献在焉。不过既然要整你,什么功劳苦劳都全部归零。王老师退学回到单位也不安排工作,就这样晾着。菜九刚到单位的时候无所事事的状况与王老师很接近,属于打杂的,没有正经事情。当时的研究生还是比较稀罕的,单位让一个研究生打杂引起了外界的公愤。但这样的公愤又进一步害了我,本来打杂只是暂时状态,因外界有反对之声,反而强化了我打杂的状态,成了遥遥无期的常态。虽然都显得很落魄,我跟王老师的情况还是很不一样,我是外界反应的受连累者,而王老师则是直接受迫害者。
王老师的情况让人体会到单位坑人的手段也是花样百出的。我到单位的时候正赶上分房子,菜九那个打杂就包括拿房子钥匙及接洽验收维修。分房方案应该在我到单位之前就定下来了,王老师家人多,正常打分应该分大套,但单位绝对不想让这样的好事落到王老师头上,于是就把王老师的两个子女按一个打分,而正常的独生子女反倒一个人按两个人打分。这样做的结果是王老师只能分小套,而小套又不够住,于是把顶楼的一个大套拆分给三个职工,其中最小又最差的一间分给王老师。像这样挖空心思地让人不痛快,或者也作为人性歹毒的一个范例吧。我忍不住会想,如果不是因为王老师先前的房子是单位统一租外单位的,可能连分房的资格都不给王老师呢。其实王老师这样的境遇实乃师出无名,既没有处分记过的名义,也没有停止工作的正式通知,就这样变态地成立了。古籍出版社的福利本来就少,就那样少得可怜的福利,王老师也是没有权利享用的。听王老师说过,有一次发到手的电影票,居然还能要回去,宁愿作废也不让王老师看。整个就是赶尽杀绝的节奏啊。在网络百科上对王老师这一段经历用了单位留难这样的词,只是这个留难的内涵,非亲历者不能道其艰辛啊。王老师对他的磨难境遇说了两句让我铭记终身的话。一句是他不会为这样的不公与人拼命,因为他的命与那些人不是等值的。一句是人都是戴着假面具生活的,在王老师落难的时候,很多人把假面具拿下来了,露出丑陋的真面目。前一句让菜九格外惜命,后一句被我归纳为人的真面目从来不好看。
王老师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并没有被压垮,因为他经受过比这恶劣得多的场面,他“文革”中曾两度被打成“反革命”,前后被关押审查300余天;并且有过被土地雷炸伤,呼吸心跳停止,已被追认为烈士。后来转危为安,创造了一个奇迹的经历。所以在受到单位压制的王老师就利用空闲时间充实自己,并参加社会活动,由王老师牵头的江苏省诗词协会江苏中青年分会——春华诗社,应该就是在王老师受压制期间建立的,现已垂三十年矣。王老师文革前就读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语专业,1981年考取吉林大学唐宋文学专业硕士生,在古代文学方面也算是专业科班出身,他擅长的是旧体诗词写作与评论。正因为王老师的创作与鉴赏都很见功力,所以他担任这样的社会职务是实至名归,众望所归,成了诗社的主要凝聚力。听说好多省的类似诗社都经历了关停并转及各种各样的分裂另立门户,而江苏的春华诗社因为有王老师这样的主心骨,所以延续了三十多年,名号仍在,骨干队伍仍在,从来没有另立门户的异动。
菜九虽然不是文学专业出身,也好个舞文弄墨,写的是自由体,有时会拿拙作让王老师掌眼。王老师对菜九不通音韵印象深刻,几次问新诗是不是不讲押韵。新诗当然也讲押韵,只是菜九水平不够做不好,讲不好而已。虽然菜九写作没有规矩,王老师对菜九特别青眼有加,将菜九引入诗社的不久,就封菜九为理事,推举理由是出手不凡。这固然是王老师的台面话,但理事也不多我一人,水平云云,也真没有办法衡量。后来又让菜九当了常务理事,这就让菜九不安了,因为诗社骨干是旧体诗创作者,而旧体诗菜九完全不在行,所以很多活动,我都插不上嘴,常务理事也太不名不副实了,王老师固然一片美意,菜九则惴惴然焉。大概2000年之后,才淡出这个位子。在担任常务理事跑龙套的过程中,菜九也多次参加诗社组织的采风,只不过一件作品也没有提供,白蹭了许多美景。这些是王老师在其职权范围顺便打赏的恩惠,而王老师特意给予的恩惠,则彰显了王老师气节与风骨。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菜九的中共党员的转正正好赶上了重新登记时期,表面上有从严之风,所以讨论我转正问题时,就有若干同事轮番说了菜九政治上很不成熟之类狗屁不通的话,转正延期几成定局之际,还在冷宫中的王老师开始发力。他说他与各位的看法正好相反,某人不是什么政治上不成熟,而是有着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怀及深刻的见解,党组织太需要这样的人了。王老师定调之后,立即就有同事顺着这个意思强力赞成转正。终究义正辞严要胜过胡说八道,那些说胡话的同事,后来差不多也都转变到赞成的方向上来了。如果不是王老师的挺身而出,菜九段或者就会少了那个如今时时打出的老共产党人的金字招牌了。
王老师在菜九段转正问题上力挽狂澜,而其自身的处境不佳仍然一如既往,在这个单位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所以王老师调动工作的私底下运动从来没有停止。因为王老师的社会影响及学术建树,几多波折,离开出版社的目标终于在1991年上半年实现了,临走前居然上级主管部门还试图以先提拔为副社长、后作为社长备选之类的前景挽留,为时晚矣,这样的橄榄枝已不能让伤透了心的王老师回头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老师的离开,与菜九转到编辑岗位是前后脚,我正好就继承了王老师的办公桌椅,坐在王老师的位子上。只不过走的是老手,来的是新兵,菜九真正是在王老师的位子上开始编辑生涯的,个人的能力也应该是在这个岗位上发展起来的。
王老师调离出版社实在是不得已之举,实际上王老师对出版既是情有独钟,也非常有想法与套路。我记得他说过,他把那个品牌书《大学语文》的正文用小四号压扁排版,容量反而比五号字更多。我退休前最后的工作就用到王老师的这个办法,现已排出了清样,果然好用。预告一下,这套书的名称是《老年医学系列丛书》,总主编是许家仁,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出版社对王老师伤害之深,非亲历不能体会,二十多年过去了,王老师与菜九每次见面乃至在最后的病榻上,都免不了谈到当年的不公,对被迫离开出版社流露出深深的惋惜。有时菜九会冒昧地说,王老师的离开对他自己未尝不是好事。如果在出版社,也只是个高级打工仔,到社长也就到头了,不会有现在的全国性影响。现在想来,菜九的这个判断有误。因为王老师的能力完全可以在出版社的舞台上舞弄出自己的精彩,其精彩程度也未必不如他在讲坛达到的高度。像菜九这样能力低的人,很难评价王老师这样能力高的人,但也清楚地知道,作为出版人,菜九与王老师的水平相差不可以道里计。菜九自己在出版界干到退休,对于市场的把握非常低能,对赚钱一道基本上一筹莫展。而王老师则明显不同,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来没有感觉出版赢利是一件困难的事,这样的境界确实让混迹于出版界的我无比汗颜。即使离开了出版岗位,王老师仍然非常关注出版界的动态与行业走势,与出版界的联系也非常多,而且他主持担纲的出版物都为出版社带来了良好的效益。所以菜九以为,王老师如果一直从事出版工作,在残酷的市场上活得有滋有味,应该是一个大概率前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学者多,而优秀的出版家少。王老师应该是具备了优秀的出版家的潜质的,可惜命运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王老师看准了的要干的事,是会开足马力满腔热忱投入到事业里去的,所以每每能从原本根本没有路的地方开出一条通衢大道。出版上的事,讲课方面的事,无不如此,基本上体现了上手不早,起步很迟,进步很快,成果不小的特质。东南大学校歌创作、东大校史宣讲,清华百年赋的写作也都体现了这个特质。反复修改反复锤炼,每一役基本上都是从无到有,千锤百炼,终成杰作。东大校歌是王老师一个人的主创,但他在春华诗社的工作总结中常常把她当作集体结晶,这是给大家打气,当不得真的。 王老师讲东南大学校史,常常作为新生入学的保留节目,连续讲过好几年,直到退休后还要讲。
王老师跟我说过要把清华大学的校史也整理出来,但究竟整理出来了没有,情况不详,估计即使整理出来了,可能清华大学的讲堂上一时也轮不到他讲。王老师精心撰写的清华赋最终也没有入选,或者也有这样的因素。据菜九所知,清华百年赋也是王老师全力以赴没有实现预定目标的作品。网络查了一下,目前王老师的清华百年赋是定格在53稿。我印象中好像不止这么多,经邮件查看,确实是53稿。从2010.12.25第1稿到2011.3.8 截止,七十天时间写了53稿,其间还有春节,为了清华百年赋,王老师真的是很拼啊。看来他很想将此作打造成与东大校歌一样的精品,让清华园永远铭记。我是从48稿接触到王老师这个创作的,当时他设想用1908个字将清华大学的光荣叙述出来,菜九贡献了抗日军兴四个字,被采纳。之所以将篇幅设定在1908,大概是清华学堂动议创立的时间。经网络查询,最终字数为1854,与当初的设想有异,应该是写作中断的缘故。最终王老师电话告诉菜九在众多参选者中定下来用中宣部李东东的同名作,嘱菜九将这个53稿发到网上。菜九于 2011/7/21 17:31:16在凯迪社区发布此作(清华大学百年赋53 稿 【原创文学】-凯迪社区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7632871&boardid=5&replyID=29571702&page=1&1=1#29571702),这个时间应该距王老师电话时间很近,而距53稿四个多月。难道王老师在3月8日就知道最终结果而停止了写作吗?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很难想象七十天进行了53稿的王老师,会在后面的整整四个月没有任何更新升级。在破案方面有一套的菜九,在六年前的事发当时居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真是愧对王老师啊。王老师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谜,或者永无破解之日。看来事业走上快车道的王老师,也有不顺遂的时候,这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尽管愿望落空,王老师仍然会以满腔的热忱、饱满的激情、旺盛的斗志、对所从事之事的热爱与专注,这些与生俱来的招牌与标配,燃烧着自己,从事其所热爱的事业,直到病魔突然横亘在前进的道路上。
而今王老师走了,其未尽之事业可能就要成为永久的缺憾了,一念及此,菜九就格外感到人生之无奈无助。
与王老师相识相交三十年,交道不算少,了解不算多。因为了解一个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评价一个人也是这样。无论菜九对王老师如何推崇,也评价不了王老师的事业达到了何种高深程度。因为专业储备不同,发展志趣不同,关注度不同,要评价王老师的贡献与水平,是菜九无法胜任的事。但王老师对菜九的影响则从未因这些不同而有任何衰减。因为王老师的感染力非常强大,要用熊熊燃烧、滚滚向前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王老师五十多岁时告诉菜九,他从来没有夜里一点以前睡觉的,几十年如一日,这样的体力与干劲让我非常佩服,这也表明王老师的成果多于常人,是因为他牺牲了大量休息换来的。尽管我不怎么懂王老师从事的研究与教学,但深深地为他对学术对事业的情怀感染,也非常认同他今天的自己力争超越昨天的自己、让成果越来越精醇的严苛,有志效仿他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工作状态。所以菜九提炼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负,临深履薄的戒惧”的王步高精神,并将其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时时检点鞭策自己。我不知道王步高精神到底能给中国多少支撑,但我确切地知道,王步高精神将永远是我前行的动力。我甚至预见到,菜九极可能像王老师那样熊熊燃烧,直到骤然熄灭。
2017/11/14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supertitan2013 2018-12-24 23:02:46
记得多年以前读到过一个网络名人的帖子。说他原来是南京大学气象系的学生,上过韦统健老师的课。那韦统健老师(抽烟特厉害)退休前最后一堂课上宣布,期末考试免了,大家都过了,结果学生高呼万岁,呵呵。那个网络名人好像就是你,是吗?最近遇到南大的人,问起以前曾给我们上过课的伍荣生老师,说是还健在,祝福。今天看到你的帖子,联想起了以前还认识的韦统健老师。
-----------------------------
肯定不是我。我没在南大上学上班。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汉军二下彭城的猜想与解析


题记:菜九作韩信史料打理,对这一段情况弄得透熟,以为在整理韩信过程中即将这一块理清楚了。等到拙作《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正式出版后,突然觉得这一块还有问题,所以所谓透熟之类的大话还真的不能乱讲。现对汉军二下彭城始末另行打理如下。

楚汉战争期间,汉有两次攻占楚都彭城。第一次是汉二年汉王东征,以汉为首的反楚联盟于当年四月攻占彭城,后因项羽强力偷袭,汉军大败,退出彭城。时隔两年,灭齐之后,汉军从齐国方向再次攻占了彭城,即为本文猜解内容。

第一次攻占彭城的情况比较清楚,汉是乘虚而入,利用项羽陷于与齐势力在齐交战之际,攻占得手。第二次前因后果及过程,似乎还是一笔糊涂账。菜九也没有把握弄清楚,但觉得提出问题总比不作为问题好,然后尽自己最大努力,或者会使这个问题取得比以往明确一点点的概念。

彭城二次失陷于汉的事,两个本纪都没有提到,可能这也是此事件未受重视的原因所在。但此事确实发生了,而且还非常重要,时间应该在和约之前稍早一点点。这样一定位——与和约联系起来,就会觉得楚汉鸿沟和约之事真的不简单。菜九综合史料以为,如果将汉二次攻占彭城与灭齐综合起来考察,很有可能攻占彭城就是汉灭齐的真实用意。换言之,终极目标是攻占彭城,灭齐反而是顺便的事。从汉灭齐到攻占彭城可以看出,汉对楚已经有巨大优势,之所以没有提早决战,是因为汉王家眷在楚手中。所以菜九以为,汉迂回曲折攻占彭城的目的之一是营救汉王家眷,但这一目标没有实现,因为汉王家眷不在彭城,汉王家眷被项羽时刻带在身边,或者至少是在项羽能够控制的范围内。

这样的话,就提出一个前人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汉在荥阳一线始终处于下风是真的力不敌楚,还是故意示弱?菜九以为,故意示弱的成分很大。因为既然汉能调集大量兵力从荥阳相持线的楚方背后对齐进攻,这些军队也完全可以对楚军的背后奋力一击,这样楚军未必就能抵挡得住。但汉军没有这样做,而是将楚军主力的周边搜刮一空,使在荥阳一线与汉相持的楚军主力成为孤军。让我们看一下当时的形势。

自从平定赵地后,汉就与齐毗邻了。齐可能感到汉之压力,楚也看到汉有吞并齐包抄楚的前景。在这样的情况下,楚或者会有应对汉灭齐的预案。所以到了日后齐真的被汉击溃,楚很快就组织了一支援齐军。史料中活灵活现记载韩信灭龙且为首的援齐军的那一段极不靠谱,菜九多次说过是假史,不足为凭。真实的情况龙且是援齐军,可能不是主帅,《汉书》记主帅是项它,龙且属之。以项羽对家族的倚重,这样的安排应该成立。项它,又作项他、项佗。这支援齐楚军原本就是楚之战略储备、战略预备队,它不是项羽从荥阳一线划拨的,而是以彭城守备军为主组建的。所以无论是与援齐楚军的作战,还是攻占彭城的作战,汉军的作战对象都是同一支楚军。

那么以此为基础,描绘一下这支楚军与汉军作战的过程。菜九以为,龙且所在楚军原本就是彭城的守备军,本身有镇守后方与对齐警戒之功用,所以对齐的情况应该比较熟悉。到了齐向楚求救时,楚自然会动用这支守备军作为援齐军。只是齐在汉的强力攻击下,根本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齐的核心地区陆续失陷于汉,所以齐王君臣率残部逃出齐,依附于楚。这在齐而言,也是艰难选择,毕竟齐是楚之罪人——破坏项羽分封格局的罪魁祸首就是现齐王广之父田荣。只是到汉大举进犯的那个时候,除了楚,没有任何势力可以帮到齐。当然,楚帮齐并非无偿的,龙且回答幕僚避战建议时就有“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之说,虽然那个故事不可信,但这样的对话或者成立,因为齐必然要为楚之援救付出代价,以土地换援助。这样的事在此前的战国时期就发生过,战国时期乐毅灭齐,楚杀齐湣王一事,实为楚的援齐军所为。齐襄王存身之莒,原为齐地,后来归了楚,大概就是楚援齐的代价或报酬。但正如菜九在多个文字集里说的那样,汉灭齐是会战式的,有多个汉军从多个方向进攻齐国,到了齐不能支的时候,楚之援军亦不能有作为,所以齐楚联军与汉军作战失利。《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录到有多个非韩信体系的汉军部队与龙且作战,这才造成援齐军的失败。其中高陵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就应该是汉在齐地与齐楚联军的交战。齐楚联军对汉军作战失利,楚援齐的目的没有实现,退回彭城。估计齐王君臣也一起退到楚地,至于最后田横依靠彭越,应该是彭城失陷于汉后的事了。


汉军与援齐楚军的作战地点,《曹相国世家》作上假密,《樊郦滕灌列传》作高密,古人注有称二者为一地,有称非一地,但龙且肯定没有死于齐地,而是死于彭城,这有《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丁复战功为证。虽然记载不一,但菜九决定选择彭城说。因为在齐地的记载有不实的明证,故不可信。虽然世家与列传的资料也是来源于朝廷档案,但考虑到司马迁有整齐史料的作为,可能在作传记时与市面上流行的传说作了统一处理。《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击龙且的地点只有彭城而不见其他,其中只有一个丁礼杀龙且,明确说属灌婴。但这不代表龙且是像记载中那样死于半渡受击,因为丁复的战功也是杀龙且彭城,龙且肯定没有分身术,也不会死而复生,所以应该以死于彭城为妥。灌婴究竟是否参加了最后击龙且之战,还不能以丁礼的记录为定,因为存在把两件事并为一处的可能。换言之,丁礼属灌婴与杀龙且完全可以是不同时期的事。比如吕马童也有击龙且,就没有写属灌婴,日后斩杀项羽之役,吕马童又明确是属灌婴的。而吕马童击龙且的官衔是司马,此官衔非灌婴所部所有,则吕马童应该是吕泽体系的人,但在最后追击项羽的战斗中被汉王统一征调,划归灌婴指挥。以此为参照,丁礼完全可以是吕泽所部,在某个阶段,比如最后追击项羽时归灌婴指挥。查了一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这个乐成侯丁礼,以中涓骑从砀中,资格非常老,定三秦就是侯了,比灌婴封侯还早,虽然看不出属吕泽的明显迹象,但也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因为刘邦从起砀的老弟兄有一大半归了吕泽。

还是来说龙且。龙且援齐不利,就从齐撤回彭城,但被尾随而来的汉军围困住了。问题是这些汉军是否包括韩信所部。虽然灌婴的传记言之凿凿击龙且,但列传将其击龙且列在韩信为齐王之前。韩信的列传称韩信击楚是在为齐王之后,照此说法,如果龙且不是在齐地而是在彭城被汉歼灭,则韩信所部,包括灌婴在内应该没有参加。只是龙且是从齐落败的,韩信所部应该在合击龙且的战事中起了极大作用。到了会剿龙且的时候,韩信部不可能不参与。所以韩信立为齐王后才击楚的记录不可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韩信立为齐王后才击楚的记录不可信。韩信立为齐王后才击楚的记录不可信。韩信立为齐王后才击楚的记录不可信。实际情况应该是,韩信确实向汉王申请立为齐假王了,但实际的战争行动从来没有停止。换言之,韩信没有以封王与否作为消极怠工的理由。
杀龙且一役中丁复的战功描写值得注意。《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称阳都侯丁复“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羽军叶”,与龙且有关内容不到十个字,信息量非常大。悼武王即吕泽,丁复为吕泽部下毫无疑义,这样的描述表明吕泽也参与了灭龙且之战。吕泽是刘邦的合伙人,地位远在韩信之上,如果他参与了此战,则灭龙且一役的汉方总指挥只能是吕泽,而非其他任何人。丁复此时应该是吕泽手下的重要角色,此前的重要功绩有定三秦时生擒董翳与章邯,其他时间估计也没有闲着,此役又斩杀龙且,在汉集团定天下的标志性战役中,一个人承揽了好几项,所以彭城之役后,其职衔上升到吕泽体系中最高的大司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灭龙且一役发生地点应该在彭城,汉军方面是吕泽部主导,韩信部配合。此役无论对汉对楚都十分重要,但因日后吕氏被彻底清盘,战功被隐没,造成此役的记载严重缺失。值得注意的是,丁复在彭城之役后,旋即在南阳与楚作战,这样的战事在整个历史记忆中没有留下痕迹。以丁复所部之强悍,南阳一地之楚军也非同小可。可惜历史没有留下战争画面。

实际情况大概是这样的:龙且援齐不利,败回彭城,汉军随即跟进,将龙且所部围困在彭城一带,经过激战,龙且覆灭。参战汉军基本上就是在齐汉军,吕泽所部也是完成了击齐之后,再对龙且实施歼灭的。吕泽定齐有河阳侯陈涓 “以丞相定齐地”为证。对于败归的龙且,即以吕泽一部也完全可以战胜之,但韩信部在击败援齐楚军过程中作用非常,完全应该剩胜追击,加入到消灭龙且的战役中。如果吕泽确实是汉在齐地的最高指挥官,他完全可以调动韩信部参与到灭龙且的战事中。如果吕泽不是最高指挥官,反而不好理解,人在齐地,官衔最高,其他人不买账,成何体统?

楚军方面的情况不详,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龙且所在援齐军的统帅确实是项它,那么这样的配置也可能是楚军失败的重要原因。项它显然没有什么能力,如果让龙且直接指挥楚军,未必会败得那么快那么惨。这个项它能力差也就罢了,还在战场上投降了,注意,是投降不是被俘,所以算是立功,因此被汉封侯了,为平皋侯。只是不知道项它之降是在龙且生前还是死后。如果是龙且生前就降,则其降是造成龙且最终战死的关键因素。如果是龙且战死后投降,则属于大势已去。按项它立功封侯还看,很可能是在龙且战死前就降汉了。那么,龙且之败就不是汉在战场上胜之,而是败于内部变故。但项它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又与彭城无关(平皋侯项它“汉六年以砀郡长初从” ,六年显然为五年之讹),则其降汉与否与龙且之败无关。或者《汉书》以项它为援齐主将没有根据。因为如果整个援齐军在齐败绩,又在彭城覆灭,作为主帅,项它能够幸免的难度还不小呢。
彭城之役以汉之全面胜利而告终,但因没能解救出汉王家眷,汉的战略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只是这样抄了项羽老窝的态势,为后面的约和创造了条件。换言之,如果汉在此役完成了营救汉王家眷使命,则楚汉之间就用不着和约,直接就决战了。所以,所谓的楚汉和约,实为汉彭城战役没有达到目的的后续阴谋。虽然项羽对刘邦不信任,但他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如约先释放汉王家眷。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简简单单的汉二次攻占彭城,居然牵涉到如此多复杂难解的问题,连两个基本史籍对此事件记载的可靠性都成了问题,欲使其澄清,或永无可能,只能搞成什么样算什么样了。以菜九的菜鸟识力,搞到以上样子,各位看官对付着看吧。

关于吕氏武装与垓下决战,可参见拙作《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或网络搜索《千古谁识战垓下》《刘吕关系大猜想》。

汉灭齐占彭城基本史料如下(略去韩信史料):
楚使龙且救齐。齐王与合军高密。汉将韩信与曹参破杀龙且,虏齐王广。汉将灌婴追得齐守相田光,至博阳。而横闻齐王死,自立为齐王,还击婴。婴败横之军于嬴下。田横亡走梁,归彭越。彭越是时居梁地。中立,且为汉,且为楚。韩信已杀龙且。因令曹参进兵,破杀田既于胶东,使灌婴破杀齐将田吸于千乘。《田儋列传》。
韩信已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菑,还定济北郡,攻著、漯阴、平原、鬲、卢。已而从韩信,击龙且军于上假密,大破之。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定齐凡得七十余县。得故齐王广相田光,其守相许章,及故齐胶东将军田既。《曹相国世家》。
三年,(灌婴)以列侯食邑杜平乡。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于历下。所将卒虏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降下临菑,得齐守相田光,追齐相田横至嬴、博,破其骑。所将卒,斩骑将一人,生得骑将四人,攻下嬴、博,破齐将军田吸于千乘。所将卒,斩吸。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于高密。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得亚将周兰。《樊郦滕灌列传》。
(傅宽)属淮阴,击破齐历下军,击田解。属相国参,残博。益食邑。因定齐地。《傅靳蒯成列传》。
(阳都侯丁复)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肥如侯蔡寅)以魏太仆三年初从。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 (乐成侯丁礼)以都尉击(项)籍,属灌婴,杀龙且。(高陵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中水侯吕马童)以司马击龙且。(昌侯卢卿)以齐将汉王四年从淮阴侯起无盐。(共侯卢罢师)以齐将汉王四年从淮阴侯起临淄。(棘蒲侯陈武)击齐历下军田既。(河阳侯陈涓)击项羽,身得郎将处,功侯。以丞相定齐地。 (下相侯冷耳)以客从起沛,用兵从击破齐田解军。(戚侯季必)别属丞相韩信,破齐军。《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壮侯许倩)以楚将汉王三年降起临济。 (平都侯刘到)以齐将高祖三年降。《惠景间侯者年表》。
(田横)定齐三年,闻汉将韩信引兵且东击齐。齐使华毋伤、田解,军历下以距汉。《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刘项之别狂想曲

此刘项之别指刘邦、项羽关系亲密时期的最后一别,此别无明确史料记载,但必然是确实存在的,时间应该在秦二世三年项羽取得援赵楚军指挥权,过黄河战钜鹿之前。
为什么要将无史料明证的刘项之别作为问题提出?实在是因为此别太重要了,未来的历史走向及内涵都在此别中有所涉及。几十年前读书时似乎看过,科学研究也需要想象力,当时没有理解其中的意思。现在看来,在史料缺乏的情况下,要论述这样重要的一别,还真用得上想象力呢。至于菜九的所谓想象力是猜想、狂想,还是臆想,就只能走着瞧了。
关于刘项之别,二十年前作《刘邦西进灭秦的战争线路及历史功绩辨析》就提出,秦二世三年十二月,“由项羽率领的援赵军也就在此月破秦军于钜鹿之下。刘邦部的南下正好填补了项羽部北上的真空,其协同作战的意味十分明显,而刘邦部有拱卫彭城的职责也不言而喻”。当时就朦胧意识到刘项两人应该有一会面,否则怎么配合如此默契呢?并且菜九越来越认为,刘邦在鸿门宴上“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之言,是刘邦拿早先两人的当面约定挤兑项羽。刘邦这是话里有话——尽管我有权利王关中,但现在还可以拿出来另议。这个约定固然是楚怀王安排他们出征的候时战略分工,更是在项羽斩杀宋义取得楚军指挥权北上救赵,与南下的沛公有过会合时对楚怀王战略分工的重申。
试想楚军两支大部队一个北上一个南下,基本上在同一个区域行进,会合的机会非常大,而且确实非常有必要会合。两千多年来,除了菜九,应该没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菜九明知这样的情况肯定发生,又苦于找不到明确的书证,近作韩信问题研究,从郦生的史料中突然注意到了与此有关的字句,喜何如之。这个字句藏在《郦生陆贾列传赞》中——自沛公未入关,与项羽别而至高阳,得郦生兄弟。
当然,太史公没有明确说这是项羽当了楚上将军之后的事,但那个时间地点距沛公击陈留更近。沛公击陈留时间是秦二世三年二月,距离项羽取得上将军仅仅两个月。所以将此字句与菜九要讨论的刘项之别挂钩不算唐突。
确信有过会面,并揣摩了会面的时间地点,刘项之别讨论的重点就牵涉到楚怀王的战略部署,刘项的作战规划线路。刘邦的扶义而西,线路是大河以南,应该在完成援赵楚军开路先锋任务后进行。而这个开路先锋历来没有重视,中华书局本《史记》居然把《秦楚之际月表》沛公的救赵至栗的救赵二字给擅自删除了。宋义任楚上将军,诸军皆属之,就包括刘邦军,所以刘邦起初也是援赵楚军之一部,扮演开路先锋之角色。刘邦固然肩负西征之重任,但在正式西征之前,还是很好地完成了为援赵楚军开辟通道的任务,沿途秦军所战皆靡,很顺利就将到达黄河岸边的路途彻底打通,为日后楚军主力一马平川毫无窒碍地挺进到黄河边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那个楚军主力迟迟不来。原来楚军主帅上将军宋义就是个玩嘴的,真要上阵作战就畏敌如虎,在安阳滞留不敢进军达四十六天之久,终于被战秦心切的项羽斩杀。

项羽杀掉宋义,取得了援赵楚军的指挥权后,就火速进兵。项羽此举并非贸然进兵,而是有足够的情报支持这样的行动。估计在项羽滞留安阳一带的时候,已将北上通道彻底打通的刘邦,在这个期间也不知派出过几拨信使到宋义处通报情况,催促进军。所以夺权后的项羽对刘邦的动态应该非常清楚,不排除项羽夺权后主动派员与刘邦取得联系。项羽出击前驻扎的安阳比较靠近彭城,项羽北上,会使彭城老巢失去屏障,所以,项羽的北上与刘邦的南下不是什么巧合,而是一种战略默契。虽然刘邦的南下,并没有下到彭城,但他南下的架势使得彭城左近的秦军不敢妄动。菜九猜测的刘项之会面,就是在北上南下的途中完成的。此前因楚军主力迟迟不来,刘邦等不及了,就让搭档吕泽率部过河看看有什么便宜可捡。而他自己还记着楚怀王的安排,没有过河。得到项羽准备北上的消息,刘邦就准备南下,估计在各自动身前还预先约定了见面地点。夺权后的项羽大概是一面向楚怀王禀报宋义对反秦事业不忠,不得不出手斩杀;一面与刘邦取得联络,准备进军。
脑补一下刘项这一会面的场面,与当初结为兄弟的时候大不相同了。当初项梁方败,刘项丧胆,根本无暇分析敌我优劣,只知道抱团取暖。在楚怀王的调教下二人大彻大悟,知道下面的仗应该怎么打了。楚怀王在闲置于台的卧薪尝胆期,看出了反秦的关窍,秦方面就玩个章邯,胜过章邯就能胜秦,而楚军正好有能胜章邯的刘项。大概楚怀王把这样的重要发现灌输给了刘项,刘项二人何等聪明,一点就透。果然,刘邦将因项梁之败的惶恐不安一扫而空,强力出击,战无不胜。项羽虽然没有作战,但其思考的时间更长,天分又高,下面应该怎么做,更是了然于胸了,所以斩杀宋义前一大段形势分析甚是精彩。到杀宋义后,重兵在握,意气风发的项羽挥军北上,与同样意气风发的刘邦会师于刘邦的南下途中。项羽刚当了上将军,还没有培养出官架子,见到刘邦肯定亲热中透出踌躇满志,哥,看我怎么收拾章邯。刘邦肯定也为项羽高兴,兄弟,我们可以南北进兵,夹击函谷关。大概刘项二人就在这个时刻对楚怀王的战争规划作了确认,因为楚军主力就在这兄弟二人掌握,他们有条件指点江山、规划未来。虽然秦军主力尚在,但在刘项二人看来,收拾这些秦军也就是多费几番手脚的事,根本构不成障碍。此时距项梁之败不过四月,距誓师出征也就两个多月,局面改变不多,而整个气象已经完全改观,刘项二人胜券在握,他们完全可以憧憬将暴秦打翻在地的前景,并尽情地畅想未来。可惜,真的很可惜,这样的场面没有被记录下来。这样的场面日后被刘邦在鸿门宴上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作了概括。没有概括的内容肯定还有。比如刘邦会对项羽说,兄弟,我马上要西征了,我的兄弟吕泽还在河那边,你见到他就让他快点回来,我在白马津等他。当然,真实的情况不可能这样,因为刘邦不可能提前几个月知道与吕泽相会的地点。真实的情况是,刘邦拿下陈留后,就前往白马津,应该在那里迎回了吕泽。
本来白马只是菜九猜测吕泽回来的地点,后来考察韩信真伪发现,丁复加盟刘邦的邺,正好就在白马的河对面,所以菜九经常蒙对事,运气不要太好啊。丁复放着赵国不效忠而选择加入吕泽,肯定是对吕泽的人品与能力、或者也包括刘邦的人品能力高度认同在内。吕泽在河北还收拢到了雍齿。这个雍齿因以刘邦的老巢丰降魏,造成刘邦几个月无心对秦作战,而吕泽居然袖手旁观,没有为收复丰出力,估计吕泽此举,有与雍齿有深交的因素在起作用。雍齿与刘邦的关系也应该不差,否则刘邦就不会把看守后方的重任交付于彼,谁知道雍齿会鬼迷心窍投靠了毫无前途的魏。此时通过吕泽,雍齿又混迹于刘邦的队伍之中了。
还是来说刘项会面吧。既然刘项有过会面,而且项羽对刘邦的能力是充分了解、非常认可的,如果不认可刘邦的能力,眼高于顶的项羽绝对不会与刘邦结拜兄弟。但刘邦当时的实力也太小了,用郦生的话来说,就是不满万人,这点人马要打进关中,还是难于登天的。所以项羽钜鹿胜秦后没有火速进军,估计与他对刘邦规模的了解有关。这个过于优势的心态害惨了项羽,造成他落后刘邦入关的被动局面,只好靠蛮干胡来威逼刘邦拱手相让王关中的权利。
就是疑似记录到刘项此别的《郦生陆贾列传》的攻下陈留,是刘邦发达的一个重要关口,因为这里粮食仓库很充实,为刘邦部的扩张提供了足够的军粮,加上迎回了得到扩张的吕泽部,这样一来刘邦部很快就兵强马壮了。虽然刘邦此时此刻比起项羽,还是规模不如、处境落后,但因为抓紧进军,又措施得当,最终抢在项羽前面灭秦了。
刘邦在鸿门宴上拿早先两人的当面约定挤兑项羽会难道不会有危险吗?就算有,也不会大。因为当时项羽突然不需要动刀兵就可以达到主持宰制天下的目的,又因为从准备拼命到握手言欢的剧烈转变,一下子变动太大,幸福来得太强烈了,处于适应期,还来不及琢磨刘邦的话里有话。即使这样的话听了不爽,但比起现实的得利,这样的不爽又算得了什么呢,就装没听出来意思,蒙混过去吧。
为什么这样重要的一别在历史中隐没不见了,估计与刘项相得的时间比较短而闹翻的时间非常长有关。因为闹翻了,对之前的关系密切也不愿意提了,而且这个闹翻的内涵特别复杂,两个人都有不是之处,里面的账真的很难算。如果不是项羽要烹了刘邦老爸,逼得刘邦用我爹就是你爹来挤兑项羽,他们关系融洽的事实都会被彻底埋没。而一旦正视两人这重要的一别,历史的扑朔迷离是不是稍稍有点清晰了呢。想来广大看官自会有明见。
有关鸿门宴:因项羽对刘邦王关中的前景坚决不接受,暴怒着要武力解决刘邦,刘邦情知不敌,便对到访的项伯承诺出让王关中的权利,并且提出了对自己的安置方案(去巴蜀)。项伯见刘邦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便替项羽接受了这些条件。刘邦到项羽处会面,不过是落实敲实他与项伯的口头约定。日后刘邦又通过张良运动项羽与项伯,多要了汉中一郡。具体内容可以参见拙作《千古不散鸿门宴》。
关于吕泽,可参见拙作《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及《古史杂识之  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
本文所涉地名:
安阳一 古邑名。在今山东曹县东。
白马 秦县。今河南滑县旧滑县城东。
钜鹿,古城名。在今河北平乡。
陈留 秦县。在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
于台,江苏省 盱眙。
彭城,江苏徐州。
邺,今河北临漳一带。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漫议丁复

丁复是秦楚之际近似被隐没的重要人物,菜九从此人身上发现了巨大的价值,据以作《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先刊于《徐州文史资料19》(1999),后收入自费出版的《古史杂识》(2005)中。此文大概是明确提出吕泽部的存在及吕泽作为刘邦合伙人身份的最早文献。因为菜九将吕泽作了这样的定性,可以说,现在吕泽的存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秦楚之际历史记载正在被重新审视,对丁复的发现,功莫大焉。
如此重要的人物,基本被埋没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史记》无传的丁复有多重要?菜九以为丁复至少比《史记》有传的樊郦滕灌傅靳周的功劳大。丁复的资历比不上樊郦滕灌傅靳周,即加入刘邦阵营时间迟于诸位,而作为功劳大小的重要参照、其受封户高达七千八百戶,则远过于诸位。武将中受封户超过丁复的只有曹参与周勃,而丁复的功劳也未必低于二位。朝廷档案里记载到丁复消灭的标志性敌酋有董翳、章邯、龙且,数量超过曹参的魏豹、田广,质量权重更非魏、田可比。这样一类比,可能任何人都会觉得丁复这样的人居然没有单独记录太不可思议了吧?题外话是,周勃在楚汉战争中似乎没有什么功劳,怎么受封户能超出丁复,难道就凭与刘邦关系特别好吗?
功劳如此之大,如此不受重视,当然要追究一下原因吧。一个可能的因素是丁复的事迹在市面上没有流传,只有档案事迹,所以被忽略了。其实傅宽也没有什么事迹流传,所以失载丁复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过这个丁复比傅宽功劳大得不止一点点,司马迁又录了朝廷档案,应该会有印象,所以丁复没进列传,还是让人想不通。究竟怎样,就是一个千古之谜了。
千古之谜也不妨碍我们讨论其内涵。 十年前菜九作《千古谁识战钜鹿》,就在篇末作了《附:关于丁复事》。通过丁复加入刘邦的地点,石破天惊地提出刘邦部有过黄河救钜鹿的行为(《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阳都侯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因刘邦一脉过河救钜鹿一事,两千年都没有人注意到,班固也不认同,他的《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就把丁复的来历改为“以越将从起薛”,其实质是否决了其为赵将的可能性,但班固没有想到的是,既然雍齿可以以赵将的身份重新加入刘邦集团,就不能排除丁复也以赵将的身份加入。所以班固想当然地以为司马迁的“以赵将从起邺” 系 “以越将从起薛”之讹,可惜,这是他的一厢情愿。两个字都错的可能性毕竟不大,何况丁复的楼烦将较能说明其原为赵将的出身。楼烦为边赵之胡人称呼,楚汉战争中两军都有楼烦将。顾炎武就肯定了丁复之楼烦将身份这一点,并以此说明楼烦将的出处。所以丁复从起邺比从起薛更见合理性。
邺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东,而刘邦的主体并没有到达此地,所以丁复加入的是与沛公部关系紧密的吕泽部。菜九在《刘项之别狂想曲》一文中称,刘邦杀到黄河边,完成为援赵楚军开辟通道使命后,因等不到楚军主力跟进,就让搭档吕泽率部过河看看有什么便宜可捡。而刘邦击白马,有迎回吕泽的意图,丁复加盟刘邦的邺,正好就在白马的河对面。注意丁复加盟的时间与地点。丁复放着赵国不效忠而选择加入吕泽,肯定是对吕泽的人品与能力、或者也包括刘邦的人品能力高度认同在内。丁复是在邺加入,此地距钜鹿有点距离,或者秦围钜鹿时,丁复不在包围圈中,属于散兵游勇。那么丁复的选择就是超级明智。因为跟对了人,他的才华才得以施展。如果他没有加入刘邦,可能就在历史中消散了。汉文帝时常怀想的钜鹿被围时表现出色的赵将李齐,并没有留下任何事迹,就这样一个令汉文帝神往不已的人,因肯定没有追随刘邦,就成了一个无法定位的历史符号。所以丁复加入的地点,必须承认,因为这个地点记录了丁复的正确选择。
丁复以赵将的身份加盟刘邦,表明他不是一个人,可能带领了若干军队,这个特点对丁复的地位影响很大,日后沛县起义的元老朱轸划归其领导,就是丁复加盟后地位不低的体现。加盟之后,丁复的功劳不详,他的突出作用是在定三秦阶段体现出来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阳都侯丁复)別降翟王。意为丁复是独力承担了攻打翟国的任务,别,表明此任务是有上级的,其上级是吕泽。这样的记录表明,至少三秦中的翟是吕泽部承包了。三秦中翟应该是最弱小的一支,所以丁复或吕泽部的作战还不仅限于翟。根据日后丁复部将朱轸擒获了章邯一事,菜九以为丁复在击降董翳后,加入到战章邯的战事中。在章邯未灭汉就东征且汉王的多数重要将领都出关的情况下,看守顽抗的章邯的人选,菜九推测为陈豨领着丁复、郦商配合萧何承担此任。选择丁复的理由是日后朱轸擒获了章邯,郦商是因为肯定没有参加东征,而陈豨牵涉其中并无根据,就是从他地位高,与刘邦关系铁,并从关内出发击代诸事上推测的。丁复虽然能力足够,毕竟是新加入者,资历尚浅,信任度不够。这样的重任是需要有地位相当高的人承担的。正好陈豨资历最老,是刘邦集团的原始股东;地位最高,是侯,丁复、郦商还不是,但二人都通过战争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承担大任的。这样的配置,虽然拿不下章邯,至少章邯也翻不了天。
为什么不是丁复的老上级吕泽在主持这个事呢?因为当时吕泽已经走武关线东征挺进到下邑,人根本不在关内。所以用陈丁等人盯住章邯并镇守关中,也体现了他们地位重要,责任重大,能力非凡。但他们奈何不了章邯时间长达八月,生擒章邯之目标,还是要等到刘邦在彭城失利后回到关中完成的。刘邦并没有从关外带什么军队回来,就用原来留守的人员就完成了消灭章邯的大事。刘邦的能力显然比部下要高出不止一筹,在秦楚之际的特定时段只有刘项能吃定章邯,其他人包括韩信都不及章邯。
章邯被擒后,丁复的功劳簿直到战龙且及彭城才有变化。那个战事的时间应该是汉四年的事,距擒拿章邯都快两年了,很难设想丁复这样能力超强的战将会闲置太长时间。考虑到章邯成擒后,汉对赵代魏有战争行动,则丁复是否会被派到北方作战,比如再与陈豨配合,战代?这只是一个不能确定的可能性。荥阳战事急,丁复会不会完成擒获章邯战役后,就随刘邦抵达荥阳呢?这个可能也不能排除。荥阳以外的战事也很激烈,比如南阳方面似乎一直没搞定。现在的史料造成这样的印象,从韩王信打败韩王郑昌后,似乎南阳就成了汉阵营的可靠后方,实则不然。到汉五年与项羽最后决战前,南阳一带一直有战,丁复的战功破羽军叶,就是明证。考虑到作战的连续性,吕泽部的作战重点是南阳,也不为无据。只是吕泽起先也与刘邦一起在荥阳与项羽相持,刘邦出逃后亲自去了南阳,之后荥阳城破,吕泽大概是在从荥阳突围后去了南阳。不详丁复会不会在荥阳的包围圈中,是从包围圈突围后到了南阳,还是从来不在包围圈内,一直在南阳一带作战?
历史缺失的记载太多,后人只能无奈地猜测,菜九所能做的,就是让这样的猜测尽量沿着可见痕迹进行。需要指出的是,丁复在擒获章邯后缺失的时间,真的无解。有解的是有记录的战彭城与杀龙且,而且最重要的是属吕泽。有网友非要将这个战彭城龙且安放在汉二年汉攻占彭城时,此定位肯定错误。因为那时丁复正在围章邯,而且吕泽并没有抵达彭城,而是留在下邑,以应付不测。所以丁复的这个战彭城只能是汉四年汉灭齐之后的事。而且此战丁复还不是独立行事,又是与战翟一样,是在吕泽领导下完成的。由于龙且部有援齐军的成色,那么吕泽部此役与韩信部是什么关系?简言之,吕泽与韩信有统辖关系否,即使是临时的统辖关系是否存在?毕竟两支规模很大的汉军,在同一个地域作战,没有一定的上下级关系,会造成局面的混乱的。吕泽位高权重,不可能归韩信指挥,只能是韩信在某一战役或某一战役的某一阶段受吕泽节制。这样的提法,估计又要让人瞠目结舌了。但不这样的话,又能怎样呢?所以菜九必须再重复自己刚才的话——历史缺失的记载太多,后人只能无奈地猜测,菜九所能做的,就是让这样的猜测尽量沿着可见痕迹进行。
丁复所在汉军是从什么地方进入战场的?如果是从齐地进入战彭城战场,那么在齐地作战之前是从哪里进入的齐地的?韩信从赵攻齐很明确,吕泽部从哪里进入就一点也不明确。根据龙且有在齐作战痕迹,其最终覆灭应该是从齐地败退回彭城,又被尾随而来的汉军再度围困,寡不敌众,战败身死。虽然龙且之死,被记在了几个人的名下,比如(乐成侯丁礼)以都尉击(项)籍,属灌婴,杀龙且。但丁复的大司马——吕泽部的最高官衔是在龙且战死后取得的,则杀龙且之功应该归丁复独有。乐成侯丁礼的属灌婴杀龙且,很可能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事,比如追击项羽时属灌婴,而杀龙且时,真有可能属丁复,如朱轸一样。朱轸擒章邯没有讲属丁复,实际上应该还是在丁复的指挥下作战的,因为朱轸那时还是低级将领。
彭城功劳之后,丁复旋即又在南阳破楚军。彭城在东,南阳在西,地域跨度颇大,丁复所部流动作战能力超级强啊。难道此前战齐战彭城,也是从南阳一带奔袭过来的吗?很有可能呢。至于在叶破项羽军是项羽亲自指挥的楚军,还就是一般的楚军,也不易辩明。因为项羽主要是在荥阳与汉王相持,估计不便分身到南阳。确实那段时间楚军战事不顺,周边纷纷失陷,项羽非常憋气,加大了对汉军的打击力度。汉王败出成皋应该就在那段时间,所以项羽没有到南阳。是不是应该有这样一问,在南阳一带与汉军苦苦相持数岁的是什么样的楚军及其将领呢?吕泽、丁复战南阳,汉王也去过南阳,黥布也在那一带,楚军在南阳主持局面的是什么人呢?这又是一个不解之谜了吧?这个谜至少表明,以前菜九以为楚方只玩一个项羽的观点严重有误。
丁复的战争记录也到此为止了,可以肯定,丁复加入了最后的对项羽的围歼。因为丁复是吕泽所部的最高军事首长——大司马,则参加陈下会战的吕泽部应该主要是在丁复的指挥之下。吕泽部在最终的决战里也是有战略分工的,他们的作战目标是锺离眛部,作战地点是固陵,就是所谓的汉王大败的地方。因吕泽部被记录到大破楚军于固陵,则所谓的汉王惨败固陵招集韩信、彭越的记载不实。
丁复在汉初十八功侯里排名第十七,班固作《汉高祖十八侯铭》,入选人与汉初十八功侯出入甚大,丁复甚至都没有列名。真不知道班固是以什么标准确立十八人的,感觉随意性很大,因为丁复的功劳地位,决定了不论以什么名目,都不会落选,而其最终落选,只归之于随意性了。以班固的选目为参照,汉初十八侯这样的排名也是莫名其妙的。据说十八功侯是出自吕后当政时期,但现行排名不会是吕后时期的顺序,因为丁复怎么样也算是吕泽一脉的,功劳又如此之大,不至于排到如此后的位置上。所以现存十八侯排序不可能是吕后主持的排名。按丁复的受封人户,没有理由排这样后,如果是根据名气,是后人想当然编排的倒是有可能的。因为《史记》流传后,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印象深刻程度,再参照《功臣表》弄出个排名。丁复名气一点没有,但功劳非常大,也被人们注意到了,所以排成这个样子。
最近有网友反感菜九推重吕泽各说,以为丁复虽然属过吕泽,因功劳太大,最终可以超越吕泽。菜九当然反对这样的观点,即以丁复所部的朱轸类比,这样的观点也不成立。朱轸擒获了董翳、章邯,功劳大得不得了,但这两个功劳恰恰都给丁复加分了。所以丁复的所有功劳都是给吕泽加分的,而不是因丁复有功,就会排名到吕泽之前了。从古至今,绝无这样的事。丁复作为加入很晚的人,其进步之快,也令人印象深刻。吕泽所部的规模体量比刘邦本部估计小不了多少,十八侯中吕泽一脉的人差不多也占到一半了,丁复这样的后加入者,居然在庞大的吕泽部得到了最高的军事职务,说明他的贡献非比寻常。
再说个题外话,朱轸在丁复手下立了两个大功,说明朱轸在丁复处的进步飞快。作为最初起义的革命元老,朱轸划归丁复时只是个普通军卒,短短一年,就两个大功,最终朱轸封侯时间很早且排名相当靠前。
丁复的漫议大致如此,功劳贡献非常大,没有进入列传,不止是丁复个人的损失,也是历史记载的重大损失。虽然菜九根据相关记载作了最大限度推演,但与真正的历史记录还是不好比的。即以靳歙传记中的功劳统计为例——凡斩首九十级,虏百三十二人;别破军十四,降城五十九,定郡、国各一,县二十三;得王、柱国各一人,二千石以下至五百石三十九人。这种录自朝廷档案的战功,丁复的档案中应该也有且非常详细,与常胜将军靳歙相比,丁复的战功只会更加靓丽,并且省得菜九辈瞎猜。
附:从史汉丁复史料类比看班固臆改史记之失

菜九在与网友争辩刘邦出生地丰为秦县的时候,编了个无耻的段子—— 《汉书》意改《史记》,鲜有不出错者,班固一思考,司马迁就要笑。司马迁不发笑,菜九也忍不住要笑。因为班固把沛丰邑的丰解读为县以下的乡,全然没有考虑沛除了县还有郡的属性。所以在萧何的传里,直接把《史记》的沛丰人的丰给省略了。这样一来,严重误导了后人,以为丰就是沛以下的乡。实际上除了沛丰邑一处外,丰根本没有任何县以下气息。而这个唯一的包容关系,还可以是郡以下县的描述。在漫议丁复史实时,菜九发现,这个无耻段子也可以用到班固对丁复的记载上。
两书的《功臣表》丁复的段落不大,先史后汉列举如下(先列史料,再逐一列举班固的改动),班固之改动,及其改动之失误,当一目了然。

史:阳都 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入汉,定三秦,别降翟王,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羽军叶,拜为将军,忠臣,侯,七千八百户。六年正月戊申,敬侯丁复元年。
汉: 阳都敬侯丁复: 以越将从起薛;至霸上;以楼烦将入汉;定三秦,属周吕侯;破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项籍叶,为将军;忠臣,侯,七千八百户。
1. 以越将从起薛,替换以赵将从起邺之失误已如前述。
2.班固为什么删除了丁复别降翟王的功劳呢,这样的内容显然不会是衍文,删除得毫无根据。
3.用属周吕侯替换属悼武王,不算错,但无必要,无论是周吕侯还是属悼武王,都是吕泽后来的称号,不是当时的官衔。
4. 用破龙且彭城,替换杀龙且彭城,为重大失误。班固大概以为龙且死于韩信的所谓潍水之战,但那只是个传说,根本不可信,当时根本没有实施这样作战的技术手段。丁复之功,是司马迁从官方档案中抄出来的,最为可靠。班固以自己对当时历史的认知,径改《史记》,殊为可笑。
5.用破项籍叶,替换破羽军叶,更是大谬。司马迁说破羽军即破楚军的意思,到了班固破项籍,就是战胜项羽的意思。而项羽那个时候根本不在叶,不在南阳。
丁复不足百字的档案记录,班固作了五个改动。除了一个3没有必要不得分不减分,其余四个都造成历史的误读。以此为据,菜九的笑,似乎也不太无耻。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班固一思考,司马迁就要笑(终极版)
附记:菜九体会,轻慢前贤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所以菜九行事尽量注意不蹈前人覆辙。但凡事都有例外,在被人刺激得老羞成怒的情况下,就会口无遮拦,犯下自己都看不下去的过错,如题。不过既然错已犯了,索性就把班固在学术上造成的危害集中讲一下。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班固一思考,司马迁就要笑,这是菜九在作《千古谁识沛丰邑》时,因与坚持丰为县以下区划的广大网友吵得不可开交而编的无耻段子,段子全文是:《汉书》意改《史记》,鲜有不出错者,班固一思考,司马迁就要笑。司马迁不发笑,菜九也忍不住要笑。
班固说沛丰邑,本来是非常谨慎的,直接搬司马迁的原话,但到萧何这里不谨慎了。因为班固把沛丰邑的丰解读为县以下的乡,全然没有考虑除了县以外,沛还有郡的属性。所以在萧何的传里,把《史记》的沛丰人的丰直接给省略了。这样一来,严重误导了后人,以为丰就是沛以下的乡。实际上除了沛丰邑一处外,丰根本没有任何县以下气息。既然在沛丰邑这个唯一的包容关系中,丰还可以是郡以下县的描述,兼之丰没有县以下气象,那么直接就可以断定班固错了。
其实,丰这个乡啊县啊的问题如果深入追究,还可以发现《千古谁识沛丰邑》没有涉及到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比如,丰可能不仅不属于沛县,甚至不属于泗水郡,换言之,丰与沛甚至是两个省的两个县,又如何隶属得起来?刘邦在攻占沛县之前,已经攻占了丰。如果丰属于沛县,则沛县不应该不知道这个情况,而事实上沛县不知道刘邦攻占了丰,还以为他人在芒砀山呢。楚怀王以刘邦为砀郡长而不是泗水长,也提示丰与沛不是一个省的地区。雍齿占领的丰,只是丰的中心地区,丰的其他广大地区没有占领,所以刘邦收砀兵攻下邑后,又回到丰驻扎,那个时候雍齿还没有赶走呢。所以丰绝对不是小地区,是一个与沛平起平坐的县级区域,且可能不属于一个省。这么多这样明显的县级特征,班固视而不见,将丰改为县以下区域,实在太鲁莽了。所以观念与菜九相左的众网友因有班固意见撑腰而嘲弄菜九,菜九反过来嘲弄他们的靠山班固,也算是正当防卫吧。

菜九对班固的成见并非与网友交锋时才有。大概二十年前,菜九作《秦楚纲鉴》时,处理丁复史料的史、汉分歧时,就形成了班固用功不靠谱的定见。
丁复是秦楚之际基本被埋没的人物,但从其军功受封七千八百户的记载来看,丁复对刘邦阵营的贡献要超过《史记》有传的樊郦滕灌傅靳周。刘邦阵营如此重要人物,居然处于埋没状态,难免引发菜九的好奇心。于是丁复其人成了菜九打开秦楚之际学术宝库的钥匙,点开吕泽存在的魔杖。至于因此发现了班固在史料上闯的纰漏,则是意外收获,如果不是网友撩事,根本不会以班固的名目敷演成篇的。
班固改史的前科,最明显不过的正是对有限的丁复存世史料,作了处心积虑的改动,可谓步步惊心。可惜,班固的这番用功对其威名只有减分的负面效应,殊为可叹。菜九在《漫议丁复》(载《菜九段集2017卷》)中考证过这个问题,现撮其精要,略述如下:

为什么菜九对丁复如此重视,原因很简单。武将中受封户超过丁复的只有曹参与周勃,而丁复的功劳也未必低于二位。朝廷档案里记载到丁复消灭的标志性敌酋有董翳、章邯、龙且,数量超过曹参的魏豹、田广,董、章、龙的质量权重更非魏、田可比。这样一类比,可能任何人都会觉得丁复这样的人居然没有单独记录太不可思议了吧?因为丁复如此重要,所以菜九对班固篡改司马迁的记录印象深刻。丁复的资料只见于《功臣表》,现比较《史》、《汉》二书的记载,将班固对《史记》的改动剖析如下:
史:阳都 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入汉,定三秦,别降翟王,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羽军叶,拜为将军,忠臣,侯,七千八百户。六年正月戊申,敬侯丁复元年。
汉: 阳都敬侯丁复: 以越将从起薛;至霸上;以楼烦将入汉;定三秦,属周吕侯;破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项籍叶,为将军;忠臣,侯,七千八百户。
1. 班固用以越将从起薛,替换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这里有他的考量。因为这个以赵将从起邺是在至霸上之前,邺在黄河以北,史料中刘邦没有过河的迹象,所以班固认为赵不对,邺也不对。实际上史料中两个字,而且是两个关键字都错的可能性毕竟不大,班固大概从来没有想过,既然雍齿可以以赵将的身份重新加入刘邦集团,就不能排除丁复也以赵将的身份加入。所以班固想当然地以为司马迁的“以赵将从起邺”系“以越将从起薛”之讹,可惜,这是他的一厢情愿。何况丁复的楼烦将较能说明其原为赵将的出身。楼烦为边赵之胡人称呼,楚汉战争中两军都有楼烦将。顾炎武就肯定了丁复之楼烦将身份这一点,并以此说明楼烦将的出处。所以有楼烦将身份的丁复从起邺比从起薛更见合理性。 菜九正是通过丁复加入刘邦的地点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东),石破天惊地提出刘邦部有过黄河救钜鹿的行为,刘邦没有过河,但他这一脉有人过河了,并根据丁复从属于吕泽这一点,将刘邦系的过河人选锁定为吕泽。
2.班固为什么删除了丁复别降翟王的功劳呢,这样的内容显然不会是衍文,删除得毫无根据。翟王是丁复部下朱轸俘获,后来朱轸来俘获了章邯,也应该算作丁复的功劳。
3.用属周吕侯替换属悼武王,不算错,但无必要,无论是周吕侯还是属悼武王,都是吕泽后来的称号,不是当时的官衔。
4. 用破龙且彭城,替换杀龙且彭城,为重大失误。班固大概以为龙且死于韩信的所谓潍水之战,但他不知道那只是个根本不可信的传说,当时根本没有实施这样作战的技术手段。丁复之功,是司马迁从官方档案中抄出来的,最为可靠。班固以自己对当时历史的认知,径改《史记》,殊为可笑。杀龙且彭城,表示此役之后,便不再有龙且其人;破龙且彭城,则此役之后,龙且还可能存在。二者之区别岂容混淆?
5.用破项籍叶,替换破羽军叶,更是大谬。司马迁说破羽军即破楚军的意思,到了班固破项籍,就是战胜项羽的意思。而项羽那个时候根本不在叶,不在南阳。
丁复不足百字的档案记录,班固作了五个改动。除了一个3没有必要不得分不减分,其余四个都造成历史的误读。以此为据,菜九的笑,似乎也不太无耻。

丁复之外,再提供一个班固错改《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记录。
《史记》中汾阳侯靳彊参加刘邦集团的地点为:从起阳夏。到了《汉书》变成了:从起栎阳。对此,早年菜九作《也谈陈下之战》提到这个问题,略如下:
《史》、《汉》异文,未必《汉书》优于《史记》,《汉•功臣表》称靳彊从起栎阳,时间为前三年。《史记》作从起阳夏,时间是前二年,即秦二世二年。事实上,沛公军汉元年十月至霸上,此前不及至栎阳。而沛公于前二年破李由军于雍丘,其地与阳夏甚近,故靳彊于前二年加入沛公军的可能更大一些。鸿门宴时,刘邦所从四将之一有靳彊。如果靳彊为由秦地加入的新人,受此重任似不合情理。
毫无疑问,这个又是班固出错的例证。

菜九段以为汉高祖里籍是秦代丰县,且理由无可辩驳,但人们不认可,而且是强烈不认可。他们不认可菜九的重要原因无非是,你个菜九段难道比班固还要正确吗?菜九被逼无奈,才编了那个无耻的段子,并在好几个地方用过。虽然这个话很刻薄,但也是紧紧咬住了班固出错的特点——根据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想当然地改造或增补史料。

沛丰邑问题应该是菜九涉及秦楚之际问题中小得不能再小的问题,绝对不可能搞错。网友们想用班固来压制菜九,本身就不可能成功。他们相信班固超过相信菜九自有他们的道理,他们不知道的是,找班固的差错不是一件难事,早在十几年前菜九的《古史杂识》之《〈汉书〉辨误二则》就指认了班固的两处绝大错误。所以菜九有总结称,凡是《汉书》与《史记》不一致的时候,基本《汉书》错。这是菜九的发现,别人要抢这个功劳,菜九不会答应。
在《古史杂识》的那个作业里,指出了班固的两大错误属增补出错。其一是《汉书•高帝纪》有“汉王怨羽之背约,欲攻之,丞相萧何谏,乃止”,整个故事完整记录在《汉书•萧何曹参传》。详细考据百度搜索即得,此不赘述,下同。只简单说一下。这个材料司马迁肯定也接触过的,之所以没有采用,是因为封给刘邦的汉中还是通过张良争取来的,争取到手,算是如愿以偿了吧?绝无再动怒动武的可能。其二是《汉书•高帝纪》记载魏王豹之反,汉王遣郦生劝阻之事。菜九指认其伪的理由是,灌婴根本没有参与对魏作战,项它也不在西魏地,仅此二人之误记,即可定其为伪。估计司马迁也是出于菜九般的考量而未将此记载录入于《史记》中。现在知道,魏王豹根本不是反汉,是回国救亡图存,更不可能与汉对立了。具体考证可参见拙作《千古奇冤话魏豹》《千古谁识汉灭赵》等篇什。
班固之增补失误远不止这些。紧接上条伪史(即魏豹反汉), 《汉书•高帝纪》与《韩彭英卢吴传》又记了一条司马迁不收的传言,即韩信虏魏豹后向汉王“请兵三万人,愿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汉王与之”。这样东南西北乱指一通的说辞是典型的策士言论,多半不靠谱,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实际上也确实没有出现韩信东南西北作战的事,何况现实中是韩信不断给刘邦提供兵员,而不是相反,所以司马迁又没有收载。
像这样的假史,菜九倾向于归咎于蒯通的编造,而这个蒯通被班固特意专门立传,所立之传为《蒯伍江息夫传》,此传的蒯通部的长度都超过《魏豹彭越列传》了,而且还没有收入与蒯通相涉的全部资料。就是这个传里《史记》无而《汉书》有的蒯通史料也是假的。班固能看到蒯通在齐举贤的资料,司马迁肯定也看到了。如此生动的史料司马迁为什么不用?完全可以置于曹参的传记嘛。定天下后的曹参史迹还是颇为生动的,估计不收这类史料,还是因为其不靠谱的关系。毕竟司马迁看到的类似史料远远不止这种,估计司马迁有条件与理由判断这类史料与当时情状不合,所以尽管生动,还是选择了放弃。让菜九来推测一下司马迁放弃的原因,估计还在于蒯通的身份。如果蒯通真如其传所称为曹参信得过的人,曹参岂能不安排一个职位给他?而刘邦逮捕蒯通的时候,只称其为“是齐辩士也”,则蒯通其时没有任何功名当无可怀疑。
像这类《史记》无而《汉书》有的史料,表明这是直到班固时代还在市面上流传的成文篇章。班固见到司马迁没有收入《史记》的资料大喜过望、如获至宝,赶紧收入《汉书》中,他大概没有想过司马迁不收的原因。试想,如果司马迁知道班固的作为,能不笑吗?
班固在《高帝纪》里,还把韩王信的说辞安在淮阴侯韩信头上了。韩王信的说辞在韩王信传里也有,安到淮阴侯头上,就是班固的想当然了。班固之类想当然是传人不绝的,就像现在的中华本《史记》的《秦楚之际月表》,把沛公救赵至栗的救赵直接删除了,把项羽都江都直接删除了。为什么删除,还不就是不知道沛公系人马也有过河的迹象吗?不知道义帝迁出彭城之前,项羽不方便都彭城吗?这就是想当然出的错。难道想当然也是中国特色?难怪生活中每每看到在不可以想当然的时候想当然,班固的做法不过是为这个悠久传统添一注脚。这里牵涉到后世的整理者如何对待前人作品,径改肯定不对,如果司马迁出错那是司马迁的事,你想当然地改,出了错就得负全责。


信奉班固、打压菜九的人,应该归于这样一类人,他们过于坚信后面的东西会好于前面的,后人会对前面的失误有所校正。他们很少认识到后人也可能歪曲歪解前面的东西。前面提到的班固,提到的中华书局《史记》,岂能脱此指控?所以在菜九看来,有关班马差异之班是后出转精的主流的观点、说法、看法,似乎过于想当然了。不知菜九以上列举班固之失,对自己的观点是否构成支撑,相信广大看官目光如炬,自有分晓。
另外,菜九论沛丰邑这把屠刀,让一大堆汉儒血肉横飞,此岂菜九之本心哉?菜九不得已矣。有时候觉得怪对不住那些大儒的,但一想到他们歪曲司马迁,心里也坦然许多。何况说班固让菜九笑,完全是那些与菜九争执不休的网友闹的。本来丰为秦县这一事实,菜九早就发现,而前贤的失误处,菜九偷偷摸摸记了下来,根本不想声张。总有些人非要不停地翻那些错误,并且想用这些错误战胜菜九,最后连累了班固,也连累了颜师古等前贤。所以,在菜九向前贤赔不是的同时,请各位也更加努力地赔不是。
在检点自己过失的同时,也不能不强调,班固这样的学术大佬一旦出错,其危害远远大于菜九这样的无名之辈出错。像《〈汉书〉辨误二则》之一那条错史,引发了无数后世评论,甚至天府之国也是由此而来,不指认出来行吗?有网友戏称“千古一篇沛丰邑,美名流芳今世间”。那么,源自《千古谁识沛丰邑》的对班固的戏谑,是否也会流传下去呢,委之于天可矣。
2017年12月初稿
2018年7月终稿
(出自《菜九段集2017卷》)
楼主:菜九段001  时间:2020-07-22 10:18:00
千古谁识沛丰邑


沛丰邑,出自《高祖本纪》,说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籍贯。《高祖本纪》开篇即曰: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汉高祖籍贯是丰还是沛,自古以来就是个非常绕人的问题。所以,古代的学问家为此给了大量关注,费了不少笔墨,对此作了明确解释,如唐人颜师古曰:沛者,本秦泗川郡之属县。丰者,沛之聚邑耳。此为颜氏综合前人见解的定论,说的明明白白,代表了古代学者的共识,绝对没有歧义。从颜氏开始,这已是一个牢不可破的界定,延续下来,影响深远。前贤们为什么如此定,据司马迁文意,沛丰有着明显的包容关系,兼之没有明确说丰县,而沛呢,谁都知道是一个县级单位,所以人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丰,只是沛县下边的一个行政区划,姑且按古人说为乡邑吧。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沛丰有包容关系,沛又有郡县之分的成分,所以一直有人认为《高祖本纪》的沛丰邑,是沛郡丰县的意思。在刘邦的家乡一带,丰耶沛耶,更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看来大师泰斗们的界定并不能箝众人之口,所以不买账者代不乏人。就连百度也无视颜师古的界定,其对《高祖本纪》的白话翻译曰: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人。这个百度啊,真是深得菜心呢。因为菜九也认为沛丰是郡县关系。菜九不是人云亦云者,不认可颜师古的界定倒不是刻意与古人过不去,而是因为菜九看到史书里刘邦时代对丰的表达,除了“沛丰邑中阳里人”一处之外,丰完全体现为一个县级单位。
菜九因读史而否定丰的乡邑界定,很有人不以为然:颜师古还不如你?其实这与颜师古如不如我,一点关系也没有。难道颜师古就不会错?即使班固错了,菜九也照纠不误,何况颜师古?纠正颜师古的错误,也丝毫不表明菜九比颜师古高明还是低明。颜师古所为,不过是对古书的解释,解释错了也很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菜九以为,颜师古如果也像菜九一样综合考虑了司马迁对丰沛的提法,或许就不会下那样的结论啦。所以,与“颜师古还不如你”相同,荀悦还不如你,班固还不如你,应劭还不如你,那些前辈大师专家还不如你,等等说法,均当作如是观。印象中沛丰有隶属关系的提法,在《史记》中只有两处,除了本纪之外,就是萧何的世家,亦称其为“沛丰人也”。
坚持丰属于沛县的人,包括颜师古在内的那些前辈大师专家,主要是着眼于有明显主从关系的“沛丰”字眼。其实在刘邦时代,“丰沛”的提法更多。比如:“周市东略地丰沛间”(《秦楚之际月表》)。“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樊郦滕灌列传》)“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皇之业,统理中国”(《郦生陆贾列传》陆贾对赵佗语)。“今陛下收丰沛,起卒三千人”(《刘敬叔孙通列传》娄敬语,会注本。中华本作“起丰沛,收卒三千人)。“高皇始于丰沛,一倡天下不期而响应者不可胜数也”(《淮南衡山列传》伍被语)。《汉书注校补》卷一引《三辅黄图》云:“太上皇微时佩一刀,长三尺,上有铭字难识。传云高宗伐鬼方时所作也。上皇游丰沛山中,寓居穷谷。有人冶铸。”显然在当时,丰与沛更多的是平行关系。
即使用《史记》相关篇章也能证明丰是县级区划。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绛侯周勃者,沛人也。此笔法与陈涉者阳城人也、吴广者阳夏人相同。这种笔法基本上是专门为丰这样的县级区划定制的。众所周知,刘邦起义的最早加入者有三种形式,分别是起于沛、起于丰、起于砀。这里的沛、丰、砀,应该都是县级单位。(清阳侯王吸)(纪信侯陈仓)以中涓从起丰。(煮枣侯赤)以越连敖从起丰。(广平侯薛欧)(斥丘侯唐厉)(猗氏侯陈遬)以舍人从起丰。(博阳侯周聚)(鄢陵侯朱濞)以卒从起丰。 (安国侯王陵)以客从起丰。(张侯毛泽)以中涓骑从起丰。以上《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博成侯冯无择)以悼武王郎中兵初起从高祖起丰。《惠景间侯者年表》。所以雍齿以丰叛归魏,刘邦很难受。因为雍齿为魏守丰,才有了沛公引兵攻丰,四处请兵以攻丰,最终借项梁五千人攻丰,雍齿逃。凡此种种,都表明此丰绝不是一个小的行政区划。

而且雍齿为魏守丰,“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也明确表明了丰与沛无隶属。否则,如果丰本来就是沛之一部分,这样说就不合适。就好比徐州人说到云龙区找人没找到,又回到徐州。北京人说到王府井找人没有找到,又回到北京。江苏人说到苏州办事没有办成,又回到江苏(合适的说法应该是江苏人到山西办事,没有办成,又回到江苏)。显然没有这种道理。
刘邦起义前后的史料亦可证明丰的真实区划。
1.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到丰西泽中而纵囚。(这个丰也更像是个县级区划。与秦军战萧西,笔法一致。否则的话,就是到沛西泽中纵囚了。)
2.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此三地均应是县级区划。)
3.(樊哙)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刘邦起义攻下沛之前,已攻下丰。丰是刘邦最早的根据地。)
4.(合阳侯刘仲)高祖兄,兵初起侍太公守丰。 (相当于在家参加了革命)
5.方与反为魏,(曹参)击之。丰反为魏,攻之。(方与、丰都有反为魏的经历。也是县级的平行关系。)
丰为秦县乃至秦以前县,亦可得到刘邦后人的佐证。《高帝纪赞》引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丰公之称,显然是个县级官员才可享用的。而魏迁都或秦安置魏之余部于丰,也表示丰不是个小的聚邑。正因为丰不是个小聚邑,周市才会志在必得,否则魏也不会开出那么高的价码引诱雍齿叛降。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中有吕后之兄建成侯吕释之,于“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的记载,表明刘邦在丰与沛都有家室。估计是刘邦父母及妻小居丰,而其岳父母居沛,另外刘邦在沛可能还有临时住所。所以我们不妨认为刘邦是一个在沛县工作的丰县人。
刘邦在沛的工作经历非常明显。刘邦为泗水亭长的就职地点是沛县,所以他可以与当地的干部打成一片,也因此参加了所谓的“沛县县令举办的招待会”,并且在当地有一定的口碑,才会被推举为起义后的沛公。攻占沛县之前,沛令听取萧何、曹参的建议“召诸亡在外者”回来主事,也证明了刘邦在沛县的任职经历。
为什么刘邦这个丰县人要到沛县任职?这与沛的地位有关。沛与丰在秦代都是县级区划,但沛的重要性明显高于丰,比如泗水郡在沛大概有派出机构,萧何与其打过交道可证明。《萧相国世家》:“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集解》徐广曰:“沛县有泗水亭。又秦以沛为泗水郡。”骃按:文颖曰:“何为泗水郡卒史。” 苏林曰:“辟何与从事也。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文颖曰:“泗川,今沛郡也,高祖更名沛。”《索隐》如淳按:“律,郡卒史书佐各十人也。”表明人在沛县的萧何,有着隶属泗水郡工作性质。那么,萧何与刘邦一样,也是一个在沛县工作的丰县人。所以无论刘邦是平民还是小吏,都得到萧何这个丰县老乡的关照。所以就像在枣庄的人很愿意到徐州工作一样,沛县的工作环境强于丰县,沛的重要性亦高于丰。刘邦起义走出芒砀山,首先就攻占了丰。刘邦当时的势力还很小,取丰没有费事,表明丰的守备力量薄弱(《封禅书》: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但他还未敢贸然攻沛,直到樊哙来招。樊哙为沛令招刘邦,并没有走到芒砀山,走到丰县就可以了。攻下沛之后,刘邦的势力才达到二三千人规模。这大概也可作为丰不如沛重要的依据吧。
可能人们会将汉十二年高祖还乡只之沛未之丰认作是高祖里籍属沛的理由。“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十馀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这种资料证明不了丰隶属沛。难道豁达大度的汉高祖会特意把属于沛县的丰抠出来单独不予特惠?也许人们愿意相信,反正我是不信。至于刘邦只在沛停留而不去丰,清人以为,高祖之故里中阳里之父老乡亲均在汉七年时,被刘邦整体搬迁到关中郦邑,以解太公的思乡之情。其地后更名新丰。郦邑是秦县,改名新丰,恰恰表明丰原本就是个县级单位。那里的百姓早已享用了汉高祖的特惠,到了汉十一年“夏四月,行自雒阳至。令丰人徙关中者皆复终身”,换言之,不仅是在新丰的老中阳里人,即使是在整个关中的丰人,都享受终身不交租子的优惠政策。至于留在丰县的乡亲们则因受为雍齿守城牵连的缘故被刘邦排除在外。此时沛县的父老乡亲体恤地恳请,得到刘邦的批准,使得丰也得到沛一样的待遇。这个待遇较以往的优惠更大大提升——世世代代不用交租子,真是皇恩浩荡啊。
回到司马迁“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的论述上,此句可以读为“沛,丰县中阳里人”。那么,沛在司马迁之前是什么样的状态呢?通过网络查询很容易就找到:“沛郡:中国古代的郡名,治所是相县(今安徽淮北市境内),是中国西汉时期设置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管辖21个县:相县、肖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鄼县、谯县、郸县、铚县、竹邑、蕲县、符离、谷阳、洨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它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属于包含关系”。“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分 泗水郡南部为 沛郡,泗水郡北部被分置为楚国。治所仍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为了与沛郡区别,沛县又被称之为小沛,《三国演义》中还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地理单元。据此,我们以为,司马迁的叙述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后人始终拘泥于沛是一个县级区划,从而将丰下降到了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康熙字典》:【前汉•地理志】丰县,属沛郡。汉代的县多从秦沿用下来,丰亦不例外。那么,“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的沛,不是指沛县,而是指沛郡。这样一来沛与丰的关系就理顺了。

综上所述,无论在秦代还是西汉初,丰与沛一样,都应该是县,隶属于沛郡(秦为泗水郡)。这种关系不仅是汉初,而且持续到司马迁时代,直到现在。
饶舌两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实在是小之又小的问题,但看到很多人还陷在其中苦苦挣扎,菜九又何惜费点绵薄之力。此番用功,当胜造几级浮屠矣。
因与众群友争吵不休,故将《汉高祖里籍是秦代丰县(菜九段版)》重新润色,更为此名。屠刀集里又添新丁矣。谨此感谢争吵诸友。
附记:
最近跟徐州两汉文化考古群 /秦汉历史文化考古群的群友为这种丰为县为邑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承蒙群友庶吉士(654700381)归纳,问题大致有四或五,倒也省了我一番手脚:一、汉纪。二、郦食其兄弟籍贯。三、史记萧何沛丰人,汉书萧何沛人。四、沛郡成立时间是景帝三年后。五、丰沛并提不代表即使行政区,而是丰邑城和沛邑城,不代表丰县、沛县两个行政区。
庶吉士等群友以为丰为乡邑之事早已定论,根本不需要提出。群友们以为这五座大山大概要压得菜九喘不过气来,但在菜九看来,掀翻这五个问题太轻而易举了。现答辩如下:
其实,群友们强烈反对菜九的原因,是因为《汉纪》明确记载丰立县时间。他们自以为有《汉纪》撑腰,便对菜九列出的“刘邦起义前后的史料亦可证明丰的真实区划”的12345置之不理,不屑一顾,以为只要荀悦的资料在,就不需要多费口舌。荀悦的资料又怎么样呢?其曰:
(汉高帝)十二年冬十月(BC195年)。
上还过沛。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置酒。上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上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叹息曰。游子悲故乡。吾万岁之后。魂魄犹思沛。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人世无所与。又以丰比沛。既至长安,立丰县。丰之枌榆故庐社。皆如旧制也。及至长安,立丰县。(前汉高祖皇帝纪卷第四)
菜九以为,这样的资料充其量是个孤证,也可以说其有所本,更可能是荀悦误读了史汉,误解了比的意思,以为是立了个县呢(把丰县与沛县享受同等待遇,误以为辟成二县)。群友们还有一个观点,荀悦是汉人,又是为刘汉宗室写刘皇家事,岂能有错。这个理由根本不成立。汉末距汉初三四百年,对当初的情况又如何能了如指掌。在资讯比汉代发达的民国年间,梁启超谈史之难有曰:结束不到三十年的甲午战争,欲得一称心史料而不可得,也有很多事情模糊了(大意)。如今的资讯比百年前更发达得多,我们尚且没有把握对几十年前发生的事说明白,那么菜九怀疑荀悦搞不清几百年前的事,又有什么奇怪呢。正如菜九连自己爷爷的名字也不知道一样,刘汉后人对祖上的事不清楚也再正常不过了。荀悦为刘汉皇室效劳的时间应该在董卓之乱后,皇室蒙尘,估计档案资料也失散得差不多了,皇室拿什么来核实荀悦的著作都很成问题呢。菜九有个大胆的观点,即秦以前加上汉初的历史以司马迁班固为准,晚于他们出现的所谓历史记录,基本上可以不予理睬。诸位以为荀悦这样的资料,是否要归于不予理睬之类呢?
郦生兄弟的籍贯,食其作陈留高阳人,郦商直接就写成高阳人,似乎可以跟卢绾的丰人也等量齐观。其实不然。郦生的高阳酒徒非常有名,使得高阳的名望印象深刻,所以在传记中加了一笔。至于郦商只出到乡而不提县,应该是司马迁的笔误。因为当时的写作条件所限,没有可能改来改去。这也是唯一一个只出乡而不出县者。高阳这个地名估计还比较普遍,加上陈留,以资区别。像沛丰既然有中阳里,或者也有高阳里。所以将郦商这一条定为笔误,应该说得通。陈留在此亦有可能是作为郡出现的,高阳属杞县,所以特意强调一下。
至于《史记》萧何沛丰人,《汉书》萧何沛人,更是《汉书》意改《史记》的铁证,而非丰归沛县管辖的例证。《汉书》意改《史记》,鲜有不出错者,班固一思考,司马迁就要笑。司马迁不发笑,菜九也忍不住要笑。拙作《古史杂识》有专篇讨论过《汉书》的两条错误,表示找班固的错不是一件难事。刘邦、萧何的沛丰,是因为二人的特殊重要地位,决定他二人是有这样资格可以把籍贯出到详细一些的。否则,曹参、周勃诸人怎么没有出到所谓的乡。真要严格起来,只有刘邦有资格列得详尽,其他人可列可不列,萧何的列,也可归于多此一举之列。大概司马迁对萧何比较推崇,所以规格较其他人高一些。
其实群友们列举的景帝时代才有沛郡一事,不仅不能否定司马迁的笔法,恰恰提示了沛丰的关系更可能是郡与县的关系。要证明司马迁“沛丰邑中阳里人”的沛肯定是县不是郡,必须提供沛郡是司马迁死后才有的,如果提供不了,就必须保留其是郡的选项。而《史记》对丰沛的处理,更表明他们是平行关系,而没有隶属关系。科普一下,《史记》以今名谈古事并不鲜见,刘邦项羽相会于新丰鸿门,这个新丰,就是郦邑。入汉之后才改的。而将丰加诸郦邑之上,本身就表明丰此前就是个县级单位。否则就叫郦邑新丰啊。
对于丰沛并称,群友以为可以是沛县以下的沛邑与丰邑。这就叫做强作解人、超级搞笑了。明白无误的并列县级区划,非要弄成县以下乡镇,也许你们是真心相信,反正我不信。估计与我一样不接受者,不会在少数。当时的人为什么不说沛丰,非要说成丰沛?群友们说 “沛丰,丰沛你知道沛丰拗口”,怎么我一点也不觉得拗口。以拗口为由否定丰是独立的县,理由太操蛋了吧。还是举大家熟悉的徐州为例,刘邦在鼓楼、云龙之间窜来窜去,不像话嘛。怎么样也应该在沛县、新沂之间窜嘛。所以,丰沛必然是没有隶属关系的两个区划,与沛丰中阳里意思不同。
另外,群友们以为,说来说去,你还是老钻这个牛角尖。邑的概念不清楚。网络查找,邑的字义,主要有①旧时县的别称;②居民聚居的地方;这种分歧。认为丰是县以下区划者,多是采用了解释②。其实在秦代、汉代,邑更多的是作为县一级单位而出现的。邑在古代的主流就是县。栒邑、马邑、下邑、襄邑、安邑、竹邑、洛邑、郦邑,如果不是颜师古辈画蛇添足的注解,根本不发生这样问题。尽管群友们列举前贤注(吴仁杰曰:史记世家列传所载邑望,大抵书某县某乡,或略之则曰某县,鲜有列郡县名者。如萧何,沛丰人;陈平,阳武户牖人;项羽,下相人;陈涉,阳城人。此类是也。至汉书文景以来,诸臣传始兼列郡县名。如《史记》张释之但曰堵阳人,卫青但曰平阳人。《汉书》则曰南阳堵阳,河东平阳,此类是也。帝纪比世家列传加详故县邑里名皆具。高纪所著县邑乃史记本文,则知所谓沛丰邑者,沛县之丰邑,非用汉事纪录然也。)试图给丰是沛之乡邑定性,但其引用的邑之历史,仍然洗不脱邑为县的身份(春秋传:都曰城,邑曰筑。则都大而邑小。至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故县有仍用“邑”名,如栒邑、左邑之类为多。今地理志(指《汉书》地理志)沛郡属县有丰,而不云丰邑。此足以知,纪所云丰邑非县名。曰:史家纪事必用当时地名,秦无沛郡,沛县属泗水郡,若全记郡县必云,泗水沛矣。时萧何曹参王陵周勃樊哙夏侯婴周緤周苛周昌任敖皆同县人,而卢绾传则独曰丰人,又曰与高祖同里也,师古说是。 以上是清末考据大师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对沛丰邑中阳里的考证,有一定道理。)看来,古人都被沛而不是泗水绕住了,怎么想不到新丰鸿门呢。何况吴仁杰下的措辞是“鲜有”,也就是不敢断言的意思,此乃前贤谨慎之处,莫可忽之。可能群友们以为菜九老是网络查找太低端,菜九也从来不否认自家的知识力确实低端,只好利用方便的网络途径,不过沛啊丰啊这样的问题,网络还是可以提供有价值元素的。
如果还有什么遗漏,可能是群友们认为按秦汉惯例,下层官员不能出本县任职。菜九以为规定是规定,实行是实行,古今一体,鲜有例外,秦政初建,到处缺人,将就了吧。何况秦只存在11年,刘邦于秦始皇三十五年与秦决裂时,秦只存在了9年;到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后就不算了,什么规定都没有用了。
附言:人们说司马迁少写了个郡。菜九以为,实则是多写了一个邑。因为除本纪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地方有丰邑之称。
(出自《菜九段集2017卷》)

楼主:菜九段001

字数:21501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01-06 16:01:18

更新时间:2020-07-22 10:18:00

评论数:9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