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未知学院 >  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医,让老牛来说说看(修改版)

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医,让老牛来说说看(修改版)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西医最怕感冒发烧
继续回到感冒发烧的话题,我们来看看西医最怕的是什么?大家都看过很多好莱坞的恐怖片。在那种片子里面,一个人只要在咳嗽,在发热流汗,这基本就是说,这个人得了严重的流行病了,具有可怕的传染性,人们就会不自觉的面带恐惧的躲开。这就说明西方整个医疗体系最怕的就是感冒发烧,真就是到了一种谈虎色变的状态。我们都知道,人最惧怕的就是自己搞不懂的东西,真正的能搞得懂的就不会恐惧。西医院里面的医生护士其实最不想看到的就是病人又开始发烧了,我们最常见的一个镜头就是;“护士拿过体温表来一看,颜色大变,赶紧跑出去喊:‘大夫,大夫,病人又烧起来了,这可怎么办啊’”。为何那些经验最丰富的“老西医”面对病人的发热都会头疼,难道发热真的那么可怕吗?
老牛再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除了我们人类的和动物园里的豢养动物们,大自然的里面万万千千种的野生动物们怎么面对疾病?他们感冒发烧不?没有各种抗生素,消炎药,激素类药物,动物们怎么对抗疾病?有的朋友会说,动物得病就死了得了。那样也太小看动物们了,动物们除了弱肉强食、互相捕杀造成的意外之外,动物们基本上是能够活到“天年”的,所谓天年,就是老天爷赋予每种物种的该有的寿命。在这一点上面,人类是唯一绝大多数活不到天年的动物。人类在得到了超过其他物种的智力后,就会失去了本该有的寿命,这完全符合黄老思想,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依也。有了智慧思想就会被人控制思想,也就是说人类生下来就时时刻刻都在被人洗脑控制。如果人人都是一头牛,你再怎么给他弹琴洗脑他都会牟的一声一笑而过的鄙视你。
在面对疾病上面其实动物们也和我们人类一样,不同的是各个物种之间的类型的差别。可以确切的说动物们也会感冒发烧,但是它们不需要治疗,因为感冒发烧是来帮助你的对抗疾病的,“发烧”是你的朋友,动物们依靠发热来打开身体被寒闭的通道,依靠发热来鼓动身体的阳气生发起来,来对抗驱赶病邪出表,难道我们人类真的已经不属于动物界了吗?看看我们面对感冒发烧时的那种种积极而恐慌的心态,再来对比一下动物们,到底谁更得道循真,谁更“聪明”?
我们中医,特别是纯经方中医,对于感冒发烧是非常重视的,除了上文老牛曾经提到过的,由治未病的思路,而特别重视太阳病的治疗和预后。除此之外,《伤寒论》中绝少提到治什么病?严格意义上说,病是不能治的,正如上文所强调的,能治的是症是疾,而不是病。现代中国人基本模糊了中国文字文以载道的基本属性。小者为疾,大者为病,关于病的概念,有很多种说法,从训诂学上探讨的得到的结论往往比较形而下,真正形而上的概念我们该从《道德经》中寻找智慧。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伤寒六经统病的病
从老子对“病“这个字的认识上来看,严格意义上说,病是不可能治好的,因为你不可能是圣人吧,只有圣人才能不病,不病只是一个允许你无限看齐接近的目标而已。我们都是凡人百姓,那就把眼光放到现实中来,看看伤寒论以六经统病百病的奥妙。
伤寒六经分野,其实就是把人类的所有的疾病状态大而化之了,用人类自身生而具有的六经分野来格物致知。这个生而具有的六经分野具体是怎么回事?这个概念历来是所有的中医大家们都希望去讲解清楚,可是谁也没有讲得清楚。正所谓道德经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告诉你这种形而上学的概念,怎么样命名的学问,需要你通过实践活动去悟,能悟透了,说明你开始接近圣人的要求了,那么把所有的人间事情都悟透了,你就是圣人了。
既然都讲不清楚,我们也都不是圣人怎么办?怎么学习伤寒论的六经统病的概念?伤寒论伟大的地方就在这里。你悟不到的东西不要怕啊,但是你只要去实践了就能时时刻刻的能看到啊,老牛上文说的很清楚,不要去深究天机,没有必要也不需要你去完全搞清楚天机到底是怎么微观排列的,因为那样很危险。伤寒论中说的很清楚,例如;《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你只要听话,认真的去辩证,符合这一系列症状的就是太阳病。这就是最伟大的科学,因为现实中你就能看到摸到,甚至能亲身体验到。这就是纲领,有了这一系列的症状组合的出现就是太阳病。有的人非要纠结在什么是太阳病这样的概念上,这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其实如果有更好的名称来代替“太阳病”的话,老牛本人不反对,但是古人之所以用“太阳病”这几个字来描述,一定是有道理的,这就像前文老牛和大家聊的阴阳的概念一样,它们是古代圣人们千挑万选,谨慎推敲之后的最佳选择罢了。真理藏在每个人的心中,真理也许不需要你讲出来。之所说不需要讲出来,但那是需要你去做,去实践出真知。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关于麻黄的太多话题
老牛在实践中始终大量的使用麻黄,但是关于麻黄的争论很多,老牛也有自己是用麻黄独特看法。老牛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历代中医名家们,其实是以表证的掌握与否来衡量后学者的临床水平的。一个上海的名医,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优秀的中医师,于是待他中学毕业后,送他到自己一位同行好友处学习,一边读经典,一边侍诊抄方。二年后又转到另一个同行好友学习一年,随后送他去日本读医科大学。五年后,儿子毕业回国后,就让他在父亲自己的诊所里抄方,手把手地教他辨证施治,一年后就让他在父亲诊所里另设一室独立处方,每逢疑难处可以随时请教,但规定高热患者与风痨臌瘕等病人一定要请父亲会诊,并由父亲主治,以示对患者的负责。这样过了二年,儿子渐渐成熟起来了。有一天下午,父亲远地出诊了,浦东来了一个高热半月的病人,只好由他儿子来诊治了,他儿子认为是麻黄汤证,就给病人开了四味药,立刻给病人煎好服下,并留下观察。服药后二个小时,病人微微汗出,体温稍退,由寒热并发转变为往来寒热,再诊视舌头,舌淡红苔黄腻,尚有口苦、呕恶、涎臭、胸闷等症状,于是另给柴芩清胆汤二剂。待他父亲回来,儿子讲述了以上的诊治经过,父亲听后半天不说话,好一回儿,突然喜形于色,手掌高高举起,把桌子大拍一下,对儿子说,“你有饭吃了”。意思是说儿子能独立行医了。并通知家人二天后在上海大酒店宴请儿子的二位老师及同行好友,以祝贺儿子“有饭吃了”。当时他儿子有点儿想不通,心里想:“为什么二次拜师没有请客设宴,日本留学毕业回来也没有摆酒庆祝,现在我只开出了一个麻黄汤,父亲反而会高兴得这样?麻黄汤不是十年前刚学医时就了如指掌的吗?”父亲对他的心思一清二楚,就对他说:“儿子,你记住,理论上知道了不等于懂了,懂了不等于会了,只有等到你真正地掌握了方证相对,才算你入了门,入了门才有饭吃。这有个饭吃,是指真正地凭自己的本领立身处世。”
他父亲最后的几句话是压低声音讲的:“麻黄汤象一个中医灵魂,你热爱中医的时候你就会得到它的倩味,等到你对中医失去了感情,对,主要是指对中医临床的热情减退的时候,它就会悄悄地离开了你。孩子,父亲祝愿你一辈子与中医灵魂相伴。”
这个父亲之所以这样重视麻黄汤的使用,那是因为对伤寒太阳表证的重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太阳表证的辨别最为细密,在外行人来看简直就是絮叨。一遍一遍的摆弄着各种症状的组合,告诉你何种组合是什么汤证。这恰恰说明,就算是在汉朝时代,中医的巅峰时刻,医生们正确地处理好表证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伤寒论中的表证就是太阳病,仲景对它的论述极为仔细,占总篇幅的一小半。为什么呢?陆渊雷的解释是,太阳病最难,所以要化大力气去作用心体悟。我们在仔细阅读伤寒《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时候,越往后度越会发现,张仲景经常提到此为坏病、此为水逆、此为火逆、医以火迫劫之、医反下之,下之为逆、此为未解也、等等类似的话非常多。这恰恰说明,在汉朝也有很多医生爱滥用汗、吐、下法治病,不能用心的做到“观其脉症,随证治之”。往往一个高明一点的医生接手病患,第一个任务就是先纠错上一任医生的误治。太阳病表证的误治就是一个万病之源,老牛甚至认为,伤寒表证的误治乃是所有内科疾患的根本源头。如果谈到这一点就必须结合人的后天之本,卫气胃气同源的话题了,这个留待后面老牛在对慢性病的探讨中会专门提到。
假如我们继续认真读伤寒论其他五经篇章,还是能看到来自太阳病误治导致的传经坏病,其他五经病的辨证论治,也无非一直在和太阳病的传经坏病在做斗争罢了。张仲景在对医生辩证要求中一直强调要“知犯何逆”,这个逆就是指对自太阳经传经而来的辨别。所以说一个合格的经方家纯中医,就算是再怎么重视太阳表征的治疗也不为过份。
假如用一句不该说的话来形容现代的中医们,当代大部分的中医根本就不会治疗太阳病,为何?上文老牛曾经提到过。“麻桂入口阳盛则毙”,这句师训太吓人了,动不动就要毙命了,老牛以及一些志同道合的经方中医,在长期的实践行医过程中,从来没有见识过一例麻黄使用中毒事件。更别说死人了。这样的话会造成后学门心理没有底,既然那么吓人干脆那还是不要用了,就算是要用也用别的的代替吧。如此这般,就把伤寒中加减化裁最多的两大类方子,桂枝麻黄汤类方子基本都弃用了,这一点很多有识之士早就做了批评,老牛就不在重复学舌了。老牛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关于麻黄的使用。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麻黄发汗的误解
使用麻黄类方剂发汗,第一点是基于方剂组合的发汗作用。我们拿麻黄汤来做例子,从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组合来看,麻黄色青味辛性温,作为君药是用来开腠理玄府,在最表层起作用。桂枝色紫味辛性温,是用来解肌推送,在内外中间起作用,麻桂在这首方剂中的作用力明显是往外的。杏仁色白味苦温,其作用的是相对于麻黄生发肝气的作用,用来潜降肺胃气机,作用是向下的,在麻黄汤中,杏仁的作用是用来维持一种平衡,防止麻桂的生发过度。麻黄杏仁的组合在伤寒经方中是常见的组合,这足以看出来张仲景是很重视人体阴阳态势力量调和的中庸之道,在方剂药物的组合和剂量的运用上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来作用于医生对病人的辩证诊断。麻黄汤中炙甘草的使用也绝非后人说的那种微量的调和诸药的作用。在麻黄汤中炙甘草的用量达到一两,是麻黄的三分之一剂量,对炙甘草的使用又能体现出张仲景对中焦脾胃的重视,什么病症该用炙甘草是能体现一个中医的治病思路的。因为对《内经》师训“治病必求于本”的坚持与否,也许正体现在医生对炙甘草的使用上。关于这一点老牛在下文,慢性疾病的探讨中还会重点谈到。
关于麻黄类方剂发汗的作用第二点,那就是基于病人是否因表被寒闭而表有留邪,对于表有留邪的病人使用麻黄是一定能发汗的,那是因为出汗说明病邪有了出路可以随汗达表了。如果不是表有留邪而是内有久病,麻黄的的使用不一定是用来发汗。在大量的麻黄使用实践中,麻黄平喘利尿的作用在三阴病的治疗中更加显著。这是针对内有久寒饮冷的提壶揭盖之法。但是就算是内有久寒,大夫要想愈病,这股病邪之气早晚要被驱逐出去,驱逐出去的路径在上焦的一定还是要靠汗法取得,在下的要靠淡渗利尿之法取得,只不过大夫要审视病人身体正气态势,选择治病步骤而已。比如伤寒厥阴病,阳气来复,驱邪达表,战汗而解就是指的这一点,出汗是邪气透表的必然途径,只不过伤寒汗法也是很有学问,比如麻黄汗法也许要求遍身泽泽汗出透彻,而桂枝汗法却要求遍身泽泽微似有汗者益佳,如何判断就要靠医生对病人阴阳态势的准确判断了。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不得不提的有关于伤寒剂量的废话
老牛花了这么多篇幅来聊麻黄,就是因为看到了麻黄的使用在现实中的扭曲现象。特别是关于麻黄剂量,更是扭曲的变态,我们看中药药典中对麻黄剂量的使用规定畜用:马、牛15-30克,猪、羊3-10克,犬3-5克,兔、禽1-3克,人用1.5克-10克,到底这种剂量能不能保证经方使用的疗效?关于伤寒论的剂量问题老牛就不多说了,因为对于汉代中药的剂量问题已经有了共识,那就是一两大约等于15克,那么麻黄汤中要求用三两麻黄那就是45克上下的剂量,就算是分三次服用,那么一次的剂量也在15克上下。而我们知道在伤寒大青龙方剂里面,一剂方药就要求用麻黄六两,就是90克啊。这在明清温病派中医眼里简直就是杀人的剂量,甚至是现实中,一些温病派中医就算是要使用麻黄也要用蜜麻黄代替,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中医不在少数。蜜制的麻黄就是被阉割了的汉子,基本变成了一个伪娘了,怎么可能还有那股子冲劲,那种独有的强悍的开表升阳破冰的药力。对此老牛深感痛心。也许这些中医们受所学限制被捆住了手脚,一生行医过程就没有使用过大剂量的麻黄,那就根本谈不上经验的体悟。有的中医也许根本就不敢使用。导致这种结果老牛感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中医在现代这个医疗体系下,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冒什么风险,不违背所学师训,或者不违背药典的规定剂量会更安全,不必负什么责任,反正薪水照拿,职称照搬。这又让我想到了明清时期的御医们,怎么越看越像现在的大医院里的中医们。那么这样岂不是我们百姓的福音了吗?我们普通百姓也可以享受皇室贵胄们待遇了啊,老牛不禁汗颜,起码老牛本人不想享受那种高贵的上帝般的待遇。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麻黄汤类方的使用价值
谈完了麻黄我们再谈谈麻黄汤类方子,这一类的方子可以笼统的概括为,伤寒论中含有麻黄的方子,因为麻黄对现代中医来说是一种很纠结的的药物,用还是不用是现代中医考虑的问题,在仲景先师时代,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纠结的心态,我们看麻黄类方子要有十几种接近二十首,这还不包括金匮要略里面的麻黄类方子。在伤寒论中仲景先师多次提到汉代医生惯用大汗大下之法治病,而且用起来很频繁用起来很随意,好像是他老人家老是在和这些虎狼医生的不负责任作斗争一样。关于这一点老牛认为,也许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情况造成了这一点,老牛上文提到过,古代特别是上古、中古的中医只能是少部分士大夫阶层的特权,既然是特权,那时又没有其他门类的中医可以选择,最关键的是碰到一些基本谈不上大医精诚的庸医,发生误治坏病的情况就很正常了。仲景先师之所以做伤寒论也有出于一种大慈大悲的情怀,看不惯这种虎狼医的不负责任,才有感而发的。
凡事要有个度,超过一个特定的范围就会出现问题了,之所以在古代医师们喜欢用大汗大吐大下之法愈病,是说明这种方法也的确很奏效。相对于古代一些医生容易把握不住那个度,做的过分了一些造成一些危害,再来对比我们现代中医,特别是自金元时代开始的温补滋阴派中医的一味填补,在老牛看来更有价值一些。因为这是老牛认为的中医失传之后的必然结果,经过唐宋时期的中医第一次大扩容之后,中医已经不存在什么艺高人胆大的真神医了。老牛对使用麻黄类方剂的感受是很深刻的,最开始是通过几个病案的诊治过程得到的体悟,这也是促使老牛下定决心,不遗余力的推销伤寒经方纯中医。这才是老牛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儒医,对人类健康和中医事业发展所应该具有的,家国天下的大男人情结。
对于麻黄类方的使用心得,主要通过一老一小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病案得来的。有意思的是一老和一小对于麻黄类方剂的使用有一个很关键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证明了麻黄类方的使用原则到底是什么?至于为何恰恰是一老一小的病案对于麻黄类方剂的使用有独到的意义,在老牛讲述完毕两个病案之后,老牛再给大家详细的谈谈。
第一个是在2007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是一个老病号介绍来的,老人是十几年的中风后遗症,但是恢复的不错,虽说腿脚不利落但是基本的生活还是能自理的。身材看起来也不像那种阳虚湿重、面白体弱的虚胖型患者。但是老人一年之前开始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不知何时发作,而且发作起来都是规律性的,每次都是在下午申时开始出现恶风、恶寒、主动关窗穿衣,言语颤抖、浑身抖动、无汗微喘,最主要是每次都伴随在左腿小腿和脚踝前面部位出现的大片皮肤红肿,局部痛疼,手触有温热感,这就是民间流行称作所谓的“游行丹毒”。本人伴随高热39摄氏度上下。平时,口不渴,大便塘泄,小便频数,食纳不错,白天没精神,夜晚起夜频频,刻诊;脉右手玄大浮数,左手沉细无力,舌苔淡白,舌体瘦小,边有齿痕。在求治老牛之前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老人每次发病之后必然要求社区医院的医生出诊,每次挂吊瓶两瓶,而且必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先锋霉素才能奏效,用药之后一段时间,每次吊水几十分钟之后,老人开始大汗淋漓,过后基本恢复常态。再次发作依法炮制依然没问题。有人会问这样很好啊,西医这样做岂不是很厉害嘛,这不是没问题了吗?但是很奇怪的是,老人的老伴无意间说出一个现象,就是最开始犯病,老人是三个月犯一次,用了头孢滴注之后慢慢改成两个半月一次,两个月一次,直到今天每个月必犯一次,而且老人比起一年多之前,看起来明显的出现面色发青、神疲气弱。这让人很疑惑,如果你是一个中医医生你怎么样看待这个病人?你会怎么治疗?
老牛在做完了基本的诊断之后,问清楚了病人的情况之后,开出了方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二两,细辛二两(后下),生附子二两(先煎),炙甘草一两,抓二付,一次煎一付大火快煎 就煎一遍,取汁一半顿服,不汗再服另一半,汗出止服。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样高热的老年病人,心理没有底所以开了二付,要求家属在第一付吃完之后,如果再有反复可以再服第二付。并且要求病人服药后覆被取汗,要汗出透彻,手掌背需要见汗为度。也是因为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患者心理没有底,就要求病人家属要及时汇报用药情况,岂不知后来第二付药就没有机会使用了。被病人家属密封保存在冰箱冷藏室里了(后来证明连这第二付药也没有浪费)。电话叙述,在病人家属抓药煎服完毕之后,不到十分钟病人就开始出汗,连续出汗半小时左右,真可谓遍身汗出透彻,汗后体温恢复正常,腿上的丹毒也消失不见,病人家属倒是没有感觉到什么,反正都是和打吊瓶一样。但是老牛感觉到很振奋,没有想到经方的运用有这么大的立效。
这个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半年后病人家属又来电话诉说,病人又犯病了,丹毒重新泛起,接着又是寒战高热接近摄氏四十度,病人家属很害怕的说怎么会发这么高的高热。老牛心理却感觉到很欣慰,这说明病人正气更充足了,有能力和邪气产生更加激烈的对抗了,只有对抗激烈,才有更高的体温出现。其实在这一点上面,有很多家长老是害怕孩子发高热,而拼命的去降温,这是在拉偏架帮助谁啊?是在帮助病邪而不是在帮助孩子的正气抗邪?老牛原创;QQ;362944773 微信号;xinyuan_niuweng
这个老人的一诊是在开春不久,这次反复正好是在夏至前后,人体感应天时,盛夏时节,人体阳气浮越在外,内里空虚,这是一年中人体脾胃正气最弱的时候,很多中焦脾胃病人最难受的时节。老人本身就有常年的少阴病基础,又因为中焦虚弱卫气更虚就会造成这种太少两感表实证。面对这种急性高热,以及伴生的丹毒,这就是看一个中医的辩证思维取向了。老牛问起上次剩下的那付药还在吗?如果在的话就按照第一次的服用方法,依法炮制就可以了。其结果从后来的电话叙述来看,和第一次一样,只不过见效更迅速,出汗不到二十分钟就退烧了。这事也就这样过去了。病人也没再提起,直到两年过后,那个当时推荐他来的老病号又来诊的时候,才又提起这个病人来。因为是病人朋友,了解情况,说以后丹毒就没有再犯,人家也没有感觉到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和西医吊水消炎不一样的一点就是药太便宜了。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一次非凡的体验之后的感悟
病人家属和那个病号没有感觉到什么神奇之处,顶多也就是感觉到莫名其妙,怎么连丹毒也没有再发,也许认为是平时给老人吃的一些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起了神奇的功效吧。人家也没有要求老牛来帮助治疗那个慢性少阴病啊,那个在老牛眼里更加看重的少阴病证,也许将来对老人造成真正的损害的,还会是那个可怕的少阴病。在伤寒论中,少阴病死症是最多的,这个少阴病恰恰更需要重视起来。病人没有重视起来那是因为病人都几十年如一日了,在病人家属看来,少阴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那么可怕吗?比起那凶险的高烧来,到底哪个更重要?一个是慢性的少阴病,一个是急性的高烧,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因为老牛有道家思想护佑,有天之道“为而不有”的指导思想,不想做什么图财不轨的鸟神医,所以老牛对此心里很坦然,这就算是阴积功德吧。但是老牛却对此次的诊治过程,对这次经方的实践过程有种震撼的感觉。这个方子看起来很简单,因为有细辛、麻黄、附子这一类辛温剧毒的药物存在,这一类的药物存在是不符合现行中医药典的用药规范的。在医院里面那些固执的药房技师们,在那种“伟大的神圣的职业操守的”使命感下,甚至都不见得给你抓药。一般的中医院里面你是不可能见到这种方子的,因为在那个僵化的吓人的体制下,没有人敢用这样的方子。但是这都不是老牛感兴趣的,老牛感兴趣的是,之所以敢于用这样的方子,那就是对于伤寒经方的虔诚听话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所谓的一次冒险的行为带来的一次神奇的经历,想要起重疾沉疴于立效,就需要依靠这样的神奇经方。
在大部分人眼里看起来很平凡无奇的事情,如果有人能见到神奇,这就是老牛一贯推销的道家精神。老人的丹毒是一种当前西医很难理解的疾病,面对那发红发热的皮肤,他们简单到底掉的思维,使他们尽管挠破头皮,也只能有一种解释;真菌细菌感染。但是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味的靠消炎杀菌就是不能除根,到底是为什么?至于那个高烧,西医虽说也害怕,但是他们心里是有底的,实在不行我们可以上激素,头一次用激素一定百分百的能见效。但是这是西医,你不能要求他们太高,能解决问题这就是西医最终的原则。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些许使命感的中医,是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纯中医,那么你就不能看的这样简单。为何老人在用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下,疾病反而呈现一种发病频率逐渐加快的后遗症,这就是最违背《易经》思想里面的“做事以求无咎”原则(这个无咎的原则老牛会在下文着重提及),更加违背中医《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根本原则。有人会说;老牛你这是上纲上线,乱扣大帽子。老牛也承认,这种议论对一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来说,真的而有些过分了,因为围观群众坚持一个原则;“能治好病的就是好医生”。但是这话在中医从业者这个范围里就是一个很尖锐的课题,这个帽子说到比天大都有情可原。因为如果你是站在人类整个社会层面上来看,站在人类健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的角度上来看,有志之士们就会感觉到,这甚至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对事物本末的追求层面的大问题,又因为关系到千千万万百姓的身心健康,难道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重要吗?
要是真的追究这个问题的话,首先把一个问题弄清楚很重要,那就是到底病怎么样才算治好病?何谓真正的治愈?是治标不治本,解决掉病人当下的痛苦,以至于不得以伤害病人后天脾胃,以及调用后天的藏精来达到愈病的目的(激素类的药物的使用就是这样,人为刺激调用人体的藏精,寅吃卯粮,拔苗助长般的不负责任),是这种治愈方式更准确,还是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站在治病必求于本的,对待疾病的治疗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指导下的治愈更有价值?老牛坚持认为,上述原则指导下的后一种治愈方式更可取。这话看来没有什么新意,老牛在这里依然要提及本书开篇就谈到的另一个原则,那就是同心同理的原则来看问题,假如病人是你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朋友你怎么样选择?我想选择是不言而喻的,一定会选择后者的。但是在利益驱动的前提下,医院其实是希望看到老百姓们无知者无畏、勇往直前选择前者的。甚至是不惜以推动整个社会的潮流来驱赶无知的群众,像赶羊群一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医疗体系的利益后面考虑。最关键的是有一些中医医生也抱有类似的观念,放弃了做中医的基本原则,耍一些手段来忽悠玩弄病人,甚至是主动吊病人拖延病人,这样的中医更可恨!
从这个病案身上我们能看到,经方的魅力,说效如浮鼓也不过如此吧?另外最关键的是预后的神奇,面对中医的内科急症,伤寒论中那些所谓的毒药,其实都是有着强大的救急威力的“神药”。老百姓对中医都是慢郎中的错误理解,起于中医内科急救已经在这个时代难匿踪迹了,大部分急救病人都会直接选择西医,这样也造成了中医内科急症的救治神奇越加被埋没。其实这些都始自字金、元、明、清时期的纯中医失传之后,这也是对中医行业最大的侮辱。不过不要紧,是金子就不怕被埋,金子被埋起来就是期待有一天,因一个合适的机缘时运能被重新发掘,再次焕发金子辉煌的本色。现在被埋没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没有它发挥的土壤。老牛愿意做一个呐喊者,开荒牛,最先接受社会的不理解和误会,再举一次鲁迅当年的大旗(只不过的这面大旗的本质已经完全和鲁迅当年的旗帜指向是截然相反的了),做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先驱者吧。老牛再举一个小孩子的例子。来看看麻黄类方的神奇疗效。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自己顶!
如果老牛的文字能为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做出一点点的正向作用,如果能让初学中医的朋友少走一些弯路,如果能让更多的朋友少受一些西医西药的戕害,如果也能让我们身边的亲人的身体多一份健康,少一份伤害,就请帮老牛顶顶帖子,分享一下帖子,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帖子,谢谢了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先天之本不可求
先天之本到底可不可以补?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老牛要先反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秦始皇?能不能做到像人家那样可以举一国之力来求长生不死?
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好办了,因为就算是贵为秦始皇再怎么努力,最终也还会是在他的陵墓里发臭腐烂,这就是天道。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人就都一样。是人把那个先天之本消耗完毕了,那就是必须死去,甚至就连我们生存的宇宙地球都一样会死去,这是万事万物遵循的恒律,所以说人的先天之本不可求。不要迷信长生不死,这也是道家的一种宗教色彩,是超过了那个度的极端状态,老牛虽说认同而遵循道家哲学,但是更反对夸大道家的宗教化色彩。
人在其他方面都可以追求取舍,唯有先天心肾所藏精神是只能消耗,不能填补的。
老牛认为,要想活的长,活的好,唯有一条“开源节流”,面对那一定量的先天之本,自小微处重视起来,节约着花,致中和着用,人人都会够用的,就会避免中道崩卒夭折。但是老牛这样说,一定会就会有人倍感失望,既然先天之本既然不可求,那么总不能束手待毙吧?对,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先天心肾是可以调理的,通过人为的手段调整心肾达到正常的状态,这就是“补肾养心”的最高境界了,这才是中医最终极的追求。
那么要达到调整扭曲病态的先天心肾,那就得先从少阴经的表里经,太阳经层面去做。
其实不光少阴经如此,三阴经都一样,阴性是收藏在内的,而我们往往只能通过调理阳经病态症状,来达到调理三阴经病的目的,这就是为何在三阴经病条文中看到的伤寒经方,往往还都是一些三阳经病见到的方子。大部分的后世医家,喜欢用错简这样的观念,来解释这些在三阴经条文中出现的这部分方剂,其实这是他们是没有搞清楚这个道理,先入为主小看仲景先师了。
人体脏腑,阴脏属本主里,阳腑属阳主外,我们中医从来就不主张打开人的身体,只能从外在的腑症上来入手用力。这就是说,现实中只能通过人体经络的内连脏腑的功能,在阳脏主外的基础上入手、做追求,来达到由表及里,由标及本的目的。
不信你看我们中医使用的所有手段都是,推拿按跷、针灸拔罐、膏摩汤粉都是作用在阳腑之上(之内)及其相关联的经络上面的。大家有没有听过哪个个针灸大夫要给肝脏脾脏,心脏肾脏来上一针的。包括我们经方中医的看家宝的汤药,也是作用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上面的,在伤寒论中,没有什么食道、胃、大小肠、十二指肠的过分具体的辩证,只是从身体部位上来简单分类,比如心下、少腹、小腹、等等笼统的分类。甚至是整个消化系统都统称为“胃家”。胃家其实也是人体的另外一个表,只不过是相对于人体的皮肤而言的“内表”而已。所以讲伤寒论比较被大家认可的郝万山教授就有过;“承气汤类方就是在发肠道的汗”的说法,其实就是指的这个内表。中医没有一种手段是直接作用在阴脏上的,都是作用在阳腑之上的,这个道理就是如此。
由此看来,困扰大家的伤寒六经体系和内经六经体系其实本来就是一回事,只不过内经体系是直白的告诉你经络的巡行,内经体系是主管器世界的说教教化功能,属阳。而伤寒六经体系是避免说教直陈现实的,是对道世界的展示,属阴。
展示很重要,每句伤寒条文都是一个像,像就是用来给人看的,就让你看现实实践的图像,而避免了令人厌烦的说教功能,这就是老牛推崇的伤寒论微言大义的重要属性。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苓桂剂的的价值
在伤寒经方中,有一类方剂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苓桂剂,因为苓桂剂看似漫不经心,组方无力,用起来不过瘾,貌似不够显示出医生的“本领”,还是回到那个伤寒大义的原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简单中才能见到神奇。
越是简单却是可以治大病的。在伤寒论中,苓桂剂的代表有苓桂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茯苓四逆汤这一系列的汤剂。我们仔细阅读条文就会发现这些条文都是针对太少两感阴虚津液不化的专用方剂,何谓太少两感?就是三阴病人的感邪一种常见的状态,还有一种太少两感阳虚证,其适应方剂就是大名鼎鼎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之相对应的这苓桂剂,是治疗太少两感阴虚证的。
在苓桂剂中最常见的就是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严格的说他们都是一类方剂,都是苓桂剂的化裁使用。就拿最具代表性的苓桂术甘汤来看,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三两)、甘草(炙,各二两)从组方来看,君药茯苓色白味淡性平,桂枝色紫味辛性温,白术色白味苦性温,炙甘草色黄味甘性平,这首方子的组方明显是茯苓白术色白入肺布撒津液、淡渗水湿、结合苦坚入肾为主,辛甘微发肝阳为辅,用以针对体内金水不生,阳虚水泛,水饮不化,携气上冲,津液匮乏而造成的眩晕症。
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的主要区别在于,真武去甘草易芍药附子,明显是针对肾阳不足造成的气化不利的津液匮乏急症,而苓桂术甘汤是针对阳虚水泛的津液匮乏的缓症,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我们经方中医治病正是依靠药物的寒、热、温、凉、平的属性来治病的,但是现代中医派别林立,尤以温病派和火神派比较靠近两端,温病派偏爱苦寒而忽视辛凉,火神派重用大热而忽视温平,偏爱大寒大热之药治病,就有种心急气躁的感觉。
温病派则满眼皆是火,恨不得所有的苦寒之药排队去和那火热之疾厮杀。而火神派满眼都是寒冰冻结,非烈日不能融冰当前,靠一味增加大热之药的剂量来应对不甚理想的疗效。两者都有特色和适应症,但是都有失偏颇不够全面。如果你让他们用一些性平味淡的方剂药物,反而他们心里就会有一种不够给力的感觉。这其实也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中医是一门接受时刻实践检验的学问,一切以临床实践表现为准绳,容不得半点人为的过分意淫。
《中庸》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句经文本不是针对中医学指导的,但是老牛却认为很有价值,很有现实意义,特别是中医内部派别之争,人们总是爱把事情做到极端,中医的火神派和清凉派这两端都有其价值,但是都不全面。
中医这门学问的关键字在于一个“中”字。
孔子都说过;“人皆日:‘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们都说我知道这个道理,选择中庸,人们往往就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就把这个中庸之道给丢到爪哇国了。同样我们中医治病也是如此,各个都爱显摆自己的用多少味“良药”,显摆自己的方子多么华丽而多面,显摆自己用药多大的量,要不就多小的量,都在展示自己的极端,可见这些医生要的是轰动效应,要的是各种变态的“神奇”,就是不去替病人想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苓桂剂看似平平,可是老牛却视之如珍宝,因为苓桂剂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唯一克星,只有苓桂剂才能达到治愈慢性病的目的。苓桂剂正好和麻黄汤剂形成一种缓急搭配,全面掌握这两种方剂,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经方纯中医的前提。因为只有麻黄类方才能帮助医生,面对急症能做到效如浮鼓、拔刺血污、覆杯则愈。只有苓桂剂才能帮助医生,面对各种疑难杂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做到标本兼治、病去抽丝、疗效显著。
当然还有一类伤寒方剂比如大陷胸汤,抵当汤丸,十枣汤,三物白散一类的大毒重剂,这也是中医临阵愈病立效的法宝,都是属于中医武林中的秘籍的范畴。
可是老牛说句实话,这种武林秘籍在当下的中国已经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这在当下西医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而且是医患关系愈发紧张的时代(当然这个医患关系的紧张,主要是由于西医这门学问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陷造成),怎么样做到对重症治疗的免责,这种免责系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问了,毕竟要面对本就是三阴病人半死半生之间的死亡责任,中医基本都是有口难辩的。但是我们中医可以自己掌握这一类方剂的使用,在自己亲人家属的身上可以践行。这样的重症病人一般不会轻易选择中医,因为这些药物方剂的使用,需要病人家属对医生有绝对的信任感。
另外大毒重剂的使用需要高超的实践经验做前提,所以老牛就不去做过多的评说,以免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喜欢鹦鹉学舌、西施效颦之人的,不负责任的乱用。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阴平阳秘化神奇
联系到苓桂剂的使用不得不谈一个很重要的中医概念,那就是阴平阳秘的概念。
说到阴平阳秘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伊索寓言》的故事;“有一只兔子挑了一个担子,两边不太一样重,然后狐狸哥哥来了,跟它讲:‘你这边太重,我帮你吃掉一点。’那过一下又说:‘那你那边又显得太重,我再帮你吃掉一点。’然后就一路这样子帮它吃掉一点、吃掉一点,等到兔子到家的时候,两个担子都空了。”这个故事正好可以用来阐述阴平阳秘的道理。
阴平阳秘简单说就是阴阳同调,时时审视把握病患的体内阴阳态势而开出相应的方剂来。因为有过实践经验的中医,都有一个体会,就是病人在用药最开始阶段的反应是最明显的,而后再进行守方治疗,病人就会产生形同嚼蜡、泥牛入海无消息的感觉。这说明阴平阳秘没有做到,没事适时的变化方剂的结果。
那一般而论的“阴平阳秘”是说,我们人如果阴阳不平衡,那就要让多的那边少一点、少的那边多一点。有可能是消切一部分阳,也可能要消切一部分阴,也可能是这边首先填补一部分阴,或者是那边首先填补一小部分阳。可是首先,还是要分辨是虚证还是实证。如果是阴太多的阴证实证,和阳太盛的阳实证是需要先斧凿消切,反之,如果是虚证也许需要先补足那一部分缺失的阴或者阳。
打个比方,一个病人阳虚到极点了(这种病人在现实中很常见),我们有时候可以用先用泻阴实的药哦,把它的阴消掉一些,把那种沉积很紧的细弱石沉的脉给调整到虚浮起来,然后再来补阳,这样比较好补,不然那个阳会被强大的阴实证给格拒出来,而造成虚阳亢盛的态势更甚,更加炙热,这不亚于火上浇油,会造成壮火食气,会把人烧干烧焦掉的。伤寒论中一些剧毒泄泻的方药,比如上面提到过得,大陷胸、十枣汤、抵挡汤、三物白等等,这些方剂就是用来攻坚克难的,但是它们的用药原则又几乎都是浅尝则止,中病即止的。这一点恰恰说明这些方药是用来做先锋的,其作用的是专门针对那个阴实之证,过分坚固的阴寒坐实了的阴邪,一定要先把这个坐实了状态打破,就需要上述这些竣药才能做得到。
虽然病本属阴,按照“寒则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阴证不可过用寒凉,可是如果是虚证是可以如此遵行,要是实证的话却需要讲究策略在先了。
但是不管是阴实还是阳实,只要是实证,就是首先需要祛实,这是第一步。老牛之所以讲这些就是要引申出苓桂剂的重要性来,有了上述那些将军之方药的劈坚斩棘,攻坚克难的先头部队的攻击。第一步结束之后,把敌人牢固的防线打破了之后,就需要真正的占领,那就是第二步,第二步的主要原则就是病去如抽丝的缓图之计,大部队的缓慢推进占领,消灭残敌流寇,就需要利用那个非大热大寒的,和缓的温凉之性来慢慢修补。苓桂剂就是最适合干这个的。外表看似轻淡缓和但却是真正愈病的主导力量,是老子辩证法。也不离老牛一贯而推崇的“伤寒大义”,阴平阳秘化神奇。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一次戏剧性的治疗经历
老牛在这里在举一个现实中比较特殊的案例。
在两年多之前,一个病人来求诊,这个小伙子岁数不大28岁,已婚。但是给人第一眼看起来就有不足之像,面色无光而灰,发焦色黄,言语声低,精神萎靡,体型瘦弱。刻诊,脉沉细微玄,右强左弱,舌淡白有齿痕,自述大便长期带血,轻微的脱肛,阳痿早泄,因病性生活几乎废绝,久治不愈,睡眠不佳,食纳平平,大便长期溏泄,小便短少频数,夜尿三次以上。看到这里,老牛说;“这个问题,说不严重也挺严重的,毕竟才28岁,说严重也不算严重,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见,吃几副中药调理一下就行了。你这是属于水寒土湿木枯证,木枯而血虚风动,血虚而妄行,不循常道而出血,肝脾气机下陷,脾胃阴阳失和,阳气生发不遂,肝气抑郁横逆克伐脾胃,造成脾胃后天气血生化不遂,造成阴阳俱虚的症状。
治则健脾利湿,疏肝解郁,温暖肝肾,升达肝阳,”这时老牛就开始开方子,接着老牛又问有没有过激素抗生素病史,病人轻描淡写的说:“有,”又问:“用过什么激素”?老牛边开方子边听病人说,“因为吃饭睡眠不太好医生给用过口服甲地孕酮激素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中西药,中药还有“大黄蛰虫丸”长期服用。”说到这里老牛的方子基本都开完了。方子是这样的;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生白术三两,生姜二两,干姜二两,法半夏二两,麻黄一两,细辛一两,炮附子一两,阿胶一两打粉溶服。五付,水煎服,日三服。
听到这里老牛就问:“你为何要用激素啊?”病人说:“我是直肠癌啊。直肠末端有一肿瘤,用手伸进去就能摸到,医生建议手术和化疗,因为多少了解一点中医知识,所以没有选择手术和化疗,一直用药物治疗,已经一年多了。”老牛很讶异。
病人说其实不想说自己是癌症病人,打算吃吃中药看看再说,老牛跟他说:“其实你说不说自己是癌症也没有关系,因为经方中医根本就不关心是否是癌症,古代中医根本就没有癌症这个概念。
问你有没有抗生素激素使用史,那是因为有过抗生素和激素史的病人治疗起来会更麻烦,会更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扶助正气”。病人说:“那好,你改方子吧”。老牛说:“为何要改方子啊?”病人说:“你开方子的时候,我还没有告诉你我是直肠癌啊!”老牛笑笑说道:“方子不用改,但是可能疗程要加长,这个方子本来需要5付一个疗程,还是改成10付一个疗程吧,你吃完了这一疗程再来,视情况再诊。”
最后这个病人至少来了五六次,每次都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变化,从第三诊开始酌情加黄连栀子清上郁热,以及调理脾胃的豆蔻、砂仁、等等简单的变化化裁。嘱咐病人多适量运动,饮食要有营养,不可太清淡,不可酗食寒凉,别管那些西方营养专家们胡说,这么年轻全靠那一口吃,没有饮食就没有气血的化生,没有气血的化生哪里来的正气的回复,没有正气谁来抗邪驱邪。
这个病人的状态的确是在好转起来,特别是第一个疗程过后,病人感觉浑身有精神有力气啦,随后的几次复诊每次都有一些积极的变化,人变的有精神有血色了,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起来,老牛也一直鼓励病人坚持下去。
直到最后一病人次来的时候,病人开始抱怨,为何几次去做检查,肿瘤一会大一会小的老是变化,是不是药不对症啊?老牛给开了最后一次方子之后,病人就没有再来,也许病人已经忘记了第一次的用药之后的惊喜,这种惊喜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开始习惯这种惊喜了,就慢慢忘记自己之前的状态了。也许是病人等不及真正的愈病,也许是病人对老牛这种不温不火的治疗方法开始厌倦了都不可知,反正是病人不来了说明不再信任你老牛了,就别再自圆自话了。
很快这个病人就被慢慢淡忘了,直到前几天,老牛在一个菜市场上再次看到了他,这已经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病人穿着一套运动衣,在选购蔬菜,据观察,状态还好,直到现在,老牛心里多了一些安慰,毕竟一个癌症患者还健在,还没死,还在买菜,那么不管病人后来都病急乱求过什么医生,毕竟老牛心安理得,心安理得在你曾经辅助过病人的正气,帮了正义的忙了。
就算病人不能体会你的良苦用心,不能理解病去如抽丝的艰苦历程,不能用道家的思维来看待对待自己的疾病,不能理解医生诊治愈病过程不亚于指挥一场大战役那样复杂,可是你还能奢求病人都是哲学家圣人吗?
老牛很欣慰这种状态,这就是又一次的“阴极功德”的形式,一个道家中医一个纯中医就该如此行事。
正如老牛开始所说,中国人现在的养生进补热正在中华大地上风行,好像谁都需要补一下了,这其中除了西医概念的补钙、补维生素之外,中医概念的里的补肾补阳的观念也开始流行。但是这种滋补需要讲求策略啊,上面说过一味的填补是只能把人补坏的。不管你是补阳还是补阴,不管你是补肾还是养心都要有一个先后主次顺序,特别是要搞清楚阴阳体用之间的关系,阴平阳秘就是指导思想,这是当今试图进补的老百姓,甚至是具体操作进补的医生们,在用方潜药之前首先应该具有的概念。
乱吃补药造成的危害,要大大超过“人吃五谷岂能无病”之病的危害。这对于当今社会大量的药源性疾病的产生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老牛在此多费一些口舌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老牛原创;QQ;362944773 微信号;xinyuan_niuweng
聊完了太阳少阴病。再进一步谈谈似乎在现实中似乎更常见的一种疾病状态,阳明太阴病状态。
太阳病隔日便传经,而阳明太阴病不同,相对于太阳少阴病是人体的窗户的比喻,阳明太阴病也许是更重要的后门的吧,这就使得阳明太阴病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内经素问中甚至有一篇专门的“太阴阳明论”。
金元时期的大医家李东垣还著有专门的一篇著作《脾胃论》,这就能看出人体后天脾胃的重要性了。我们实践派经方中医更加看重的,也是太阴阳明经中的中土脾胃的概念。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万物复归的中土
在太阳病传变的第一路径,就是阳明病,阳明病相对于太阳病的重要性那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有一句话;“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句话就是仲景先师告诉我们的,阳明经病不再传变的规律,也就是说,现实治疗中医生如果能把病邪引入阳明经而一泻了之,这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汗、吐、下三法就是中医的三大法(严格说经方中医治病驱邪就是这三大法,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这个三大法宝是用来打开因病闭塞的身体的,给邪气一条出路的方法。这个大法不亚于大禹治水的意义。
人体参天地之化育而生,四肢九窍皆效法天地而生,大禹治水是一改其父亲鲧多年用堵的方法来治水的失败教训,而转而用疏导的策略来治水。类比大地上发生了水灾,就意味着一个人中土被湿困的病态,一样需要疏导淡渗水湿在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本就没有必要怀疑。大禹靠体悟来指导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其实是一种拟人化的隐喻,也满含着古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诠释,对我们经方中医诊治病患也具有相同的启示。
太阴阳明属土,土性易壅,恰恰适合疏导,治病也一样,不管是面对何种病患,如果医生能做到处处重视顾护中土,我想仲景先师在天之灵也会欣慰,因为这也是《伤寒论》中体现出来的另外一个伤寒大义。
在很多伤寒方中都透露着一种时时刻刻顾护中土重视中焦的理念。我们看伤寒论中用到炙甘草的方子的有多少?
研究过伤寒方的都知道,大部分伤寒方中都有炙甘草这味中药,而且用量往往不小,而直接用生甘草的方子却寥寥,这是何故?我们都知道生甘草色黄、味甘、性平入中,本来就已经味甘了,但是为何还要用甜味的白蜜来炒炙一下,赋以炙甘草以特殊的性味。大家都吃过焦糖排骨吧,还有大家爱喝的可口可乐当中都有焦糖的成分,既然是糖为何还要炒焦来用?这是因为焦糖比正常的糖颜色更黄、味更香。味甘本就入中,色焦黄更加入中、味焦香更能醒脾,这就赋予了比生甘草更强的入中的个性,也就是说炙甘草比生甘草更甜更焦香更能入中。
在当代中医,特别是以温病派滋阴派为主导的中医当中,极少有人用这个炙甘草了,更别说大量使用了。就算是用生甘草也是几克几克的用,作用号称调和诸药,这真的是中医失传的又一个铁的证据。
我们就拿最常见的伤寒桂枝汤来看;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看看这个比例。三两和二两之间的差距就说明这个炙甘草就根本不是调和诸药的意义。人们学中医总是爱人云亦云,就是不去深入的思考一些为什么,当今的中医不爱用炙甘草到底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甘草的本性是甘缓的。至于有的中医认为甘草的主要作用是解毒,那就更扯了,只不过甘草能缓和药性,能使一些峻药烈药表现的更从容一些,虚人更能接受一些罢了。更不用说中医用药就是用的药物的偏性,药性越偏,往往药力越强更能解决大问题。所以我们常说的甘草解毒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完全正确。
上文曾经谈过,人体其实是不喜欢横冲直闯的不讲理的治疗方法的,特别是虚人三阴病患者。除非是少见的三阳经急症(真到了三阳经急症,伤寒论用药从不用甘草)。这就是老子思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的道理。 联系到中医治病,在医生求取疗效的心态下,现实中的结果往往是“快就等于慢,慢就等于快。”这就如同我们利用黄土的敦厚和缓的个性做叫花鸡一样,慢慢闷熟而达到目的,还不流失精华,这既是制作叫花鸡的秘诀也是治病用药的秘诀。
老牛现实中是有深刻的体会的,如果你开方子故意舍弃甘草,这多多少少有点功利心,本无可厚非,本身作为一个医生也是希望一出手就药到病除,立马见效的。这对于一个想通过一诊而迅速帮助病人建立起信心的医生,这样的小小的自私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炙甘草更强的甘缓作用,药效就会很直接。
但是这种直接针对一些实证急症(三阴病也有急症)是有价值的,比如说大承气汤就不用炙甘草,真武汤也不用甘草,那些泄水重剂,甘遂巴豆一类的统统不用甘草,就是要发挥这些毒药的个性为用。而调胃承气汤就需要大量的炙甘草,苓桂术甘汤也需要。这是因为所针对的证不同,比如,大承气汤病人需要赶紧通腑泄热急下存阴而救人,而调胃承气汤就不需要那么急迫,反而要兼顾病人胃津的丧失。
再比如同样是治疗眩晕,病人身为振振摇,振振欲擗地的,有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两个代表方,但是这两者最大的差距还是体现在对炙甘草的取舍上面。没有炙甘草的真武汤证明显是针对急性发作的眩晕急症重症的,而苓桂术甘汤是适合慢性眩晕的治疗。如果一个急症病人需要你立效的时候你搞的慢慢吞吞,而一个需要慢慢持续给药的病人你又搞突然袭击,这些都是违背以人为本的经方中医治病原则的,由此可见关于炙甘草的使用,是最能体现仲景先师用药精准而胸怀慈悲的伤寒大义的。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自己顶!
如果老牛的文字能为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做出一点点的正向作用,如果能让初学中医的朋友少走一些弯路,如果能让更多的朋友少受一些西医西药的戕害,如果也能让我们身边的亲人的身体多一份健康,少一份伤害,就请帮老牛顶顶帖子,分享一下帖子,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帖子,谢谢了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上
继续回到中焦太阴阳明经证的话题上来,我们都知道内经有一篇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读读这一篇经文。
谈到这里,此老牛还要稍微谈一谈关于《黄帝内经》的话题,就是关于《黄帝内经》素问失传的话题,这个话题中医界争论已久,各种声音都有,老牛本人也是认同失传的观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内经》可以肯定的是唐宋时期仁人志士增补编修的,并非是张仲景本人看到过的那本《黄帝内经》,甚至连我们看到宋本《伤寒论杂病论》本身都不可能张仲景的原本,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其实这个问题就连最严谨的考古专家也不敢断言是非曲直,所以老牛又得搬出同心同理的价值观来评判。首先你要研究评判中医这门学问中的《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那就绝对不能呆在家里只翻书。因为就算是你能翻到的书也都是失传过的东西,这就像以讹传讹一样,用一个错误的假设去证明另一个错误的结论一样愚蠢。
唯一能判断真实的标准就是实践。
所以说一群纸上派中医研讨的这种课题真的没有意义。可如果是一个时时刻刻在运用经方辨证论治指导的,实践派中医就不一样了。就如同老牛开篇所言,中医是一门最接地气的学问,所以判断《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的真伪,只能依靠不断的逐篇逐条的去实践,不要被眼花缭乱的理论所迷惑,最高深的学问往往是最简单的,正所谓大道至简。就在日常的行医诊病过程中,时时刻刻的把经典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在日积月累而漫长的平凡实践过程中积聚力量,以等到突然开悟的那个质变的时候,但还是需要一些气运机缘的到临才能做到的。
基于上面所说,老牛是这样看待《伤寒杂病论》的;其实在伤寒杂病十三篇中,在老牛看来除了那三阴三阳的六篇正经条文之外,其他的几篇都有后人的手笔在里面。张仲景除了在各篇的篇首做几句概括性的表述之外,大量的议论和讲解都值得怀疑,因为这是有悖于仲景先师的道家属性的,过多的说教性的言论,是不符合张仲景的时代特征的,的的确确是后人续貂之笔为主。
这一点在金匮要略中会看的更清楚,甚至是都明确注明出自某某书某某人,这更加说明了整部伤寒论中大部分议论的内容都不可能是张仲景本人的原作,这一点确凿无疑。但是我们要客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现实证明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方剂都在实践中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而且是很确切的疗效,如果是一个对伤寒论正经条文方剂熟悉的朋友,在读《金匮要略》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其中大部分的方剂都是伤寒正经方剂的化裁变化使用而已。所以说金匮要略有实践价值。
但是要研究伤寒大义,伤寒正经条文却是唯一可以依靠的证据。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个人铁口的任何一个研究讨论的结论,其实都值得推敲,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可能招来分歧,这其实就不是一个道家人物的行为准则、
所以说仲景先师是不可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的。这一点又反过来证明了老牛一致的观念,仲景先师的弟子王叔和算是为中医的传承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他不是张仲景,不可能把张仲景所有的形而上学的知识完全复制过来。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王叔和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从他重新编撰的这本《伤寒杂病论》来看,他基本做到了忠实于先师的一贯价值观,尽量少的多陈列条文,少参与一些不必要的议论,充分尊重恩师的伤寒微言大义原则。
现在看来,至少这一点我们今人是很值得庆幸的。我们只能通过同心同理的标准来审视王叔和的行为,他是试图认真的再现老师的意图,但是王叔和是从中医巅峰时刻走下来的第一步,但是这第一步并非没有价值,万事不可求全,求全也不是道家人物该做的,退而求其次,矬子里面拔将军,也是值得我们后人认真研习的。
这就是老牛看待古代传统文化一贯的观念,要想在一个行业里面有所成就,最终必须研究这个行业里面的圣人经典之作,因为那是大树的主干,只有紧紧的,时时以此干为标准,刻刻以此干为参照,才不会离经叛道远矣。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下
《黄帝内经》现在的版本估计可能部分都是出自宋朝文人的手笔,我们也要重视宋代文人的起码的修养,可以断定的是其中精华的部分是有传承的,不可能是后人口吐莲花隔空抓物出来的,在一些地方过多的演绎一番也是存在的。
甚至其他的两大经典《难经》和《本草》也都具有相同的命运。
老牛是绝对认同这一点的,但是就如同我们今人研究清朝历史一样,毕竟时代相隔不远,还有长寿之人的眼见为实做补充,至少比我们相隔几朝几代的后人要看的清楚的多。我们要求看到真正版本的伤寒论和内经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么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就没有追求了,完全放弃了吗?
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有病人的需要,就有中医生存的土壤。
学习伤寒论,我们只能通过深研伤寒正经条文,少在概念上做过多的追求,一切以实践为标准。
研究内经,要贯穿起来看,把握内经的总的原则。那就是怎么样透过茫茫几万言的内经言论,找到大道至简的天人相究的大义。其实整部内经就是在不厌其烦的讲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利用黄帝和他的几个主要的教师大臣之间的对话,来阐述大自然气运与人体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任何一本经典著述都有一个流传千载的大义存在的,这个主干上会繁生很多枝杈,而且越往外分支越会流于浮华,这些浮华的枝叶,也许更加适合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但是枝叶的价值永远不可能于主干竞争。那些眼光短浅的中医后学们,往往开始比较看重对枝叶的研习(对医术的追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越往后研习,经过不断实践的分清泌浊之后,这些浮华的理论只能得到纸上派中医的推崇,实践派的经方中医最终必然会抓住中医的主干(对医道的追求),伤寒大义的。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太阴阳明论的启发
以上专门谈了学习经方中医,怎么面对中医经典著述的看个人法。现在继续回到阳明太阴病,上文说过内经有一篇太阴阳明论,专门阐述脾胃之间的关系,这一篇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正好是能切合伤寒论中重视中焦保津液的指导思想,文中提到;“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这一段经文说的很直接,说明脾为三阴,是最大的阴,是最能代表三阴经病的代表,三阴经的代表太阴脾是为阳明胃行其津液的,那么同样少阴肾是为太阳膀胱行其津液,少阳厥阴亦相同。
刚才到津液,那么什么是津液?这个中医的概念很让初学者苦恼,但是如果搞不清楚什么是津液,那么研究伤寒论的概念几乎不可能,那么什么是津液哪?
伤寒论中的津液,指的是就是阳作用在阴上的表现。
说句大实话,就是一个人津液得通,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这都必须依靠津液来交通(人体所有器官也都是依靠津液实现功能)。
那个津液源源不断的供给的状态就是阴阳合和的标志。
假如津液不足,影响了局部器官的功能,就会在人体循经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出现(六经辨证本来就是经方中医的解剖学)。正如内经拿脾胃来做例子;“其脉贯胃属脾络嗌”就是说依靠经脉的畅通来实现津液运输通道的实现,太阴经是串联起胃经和人的咽喉部位的。
正常的情况下“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这句经文说明阳明是所有脏腑津液运输动力的源泉,阳明是化气生精的,总督一身阳气的化生。阳明胃腑的饮食入内化生精微的能力出现问题,是造成个人慢性呕吐厌食症这是精神类疾病的基础。
太阴脾经经气不利,是很多慢性病,比如以糖尿病为主的各种病变的基础。不能为胃行津液,也就是说就算是阳明胃的功能正常,化生的气血充足,太阴经出现问题也会造成不能运化送达各个脏腑为用的问题,这些本该送达四肢九窍的精华,积聚在中焦,是造成中焦局部肥胖以至于造成各型糖尿病伴随症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道理,上文谈到过的太阳少阴之间的关系,膀胱太阳腑是司气化生津液的,少阴肾经是为膀胱经行其津液的,肾气的生发是膀胱气化之津液的输送动力。这个膀胱府气化生成的“津液出焉”是非常关键的,是实现人体水液代谢的二次气化利用的。
现实中很多慢性疾病,比如心脏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消渴症,以及各种咽喉部位的病变,都和这个膀胱津液的缺失有关。其中也有膀胱经期不利不司气化的小便不利证,也有少阳肾经经气不升的消渴症有关。三阴经少阴经气为开,厥阴经气为枢,太阴经气为合。所以少阴经证往往更多见一些,是阳经传变到三阴经病的入门。
那么同样少阳胆腑也是化生少阳之津液,那个厥阴肝经也为其行津液,少阳经胆腑化生的津液其实相对于我们人体来说同样重要。
胆经属阳木,其疏泄功能的要求是最强烈的,一旦这个要求受阻,人的饮食、消化、睡眠、情致就会出现障碍,很多的情志病要依靠少阳经来入手调理。不但如此,整个人体一身之阳气的生发要靠胆经作为开始。
而厥阴经病是三阴经的开合枢,也是说厥阴经气是双向可逆的,如果在厥阴经层面上能更好的顾护人体阳气的生发之性,能激发出厥阴肝经体阴而用阳的个性,那么那个恢复了的阳气就振奋起来驱邪达表甚至能“战汗而解”。如果厥阴经气不能振奋起来,造成一切扶阳的努力功亏一篑,刚刚生发起来的阳气又被强大的阴寒邪气所战胜,那么病邪就会深入一步,到达太阴经层面深藏起来。
所以说,厥阴少阳经层面的时机把握很重要,因为病邪在开合枢这个期间呆的时间最短暂,机会也是稍纵即逝,一经过传变就会在更深一层长期盘踞坐实。
其实很多严重的癌肿病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病的,西医在这个时机检测到量变化生质变的证据了(形成实质性的症瘕积聚)。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了,但是面对这种看得见的存在,中医认为是可逆的,治疗得当完全可以逆转消除这些病变。可是西医往往认为只要出现了具体的病变,就是不可逆转的,必须针对其做出相应的治疗干预来。或者用药物靶向消杀,或者直接动手术割掉,试图一了百了斩草除根。
但是说实话,这一些治疗手段的使用,却往往事与愿违不说,反倒是帮助了病邪,因为化学药物和手术严重的伤害了病人的正气,正气更加无力抗邪,这就是为什么癌症病人越接受西医治疗死的越快的道理。
也就是说愿望是好的,时机是对的,但是手段却是错误的。我们经中医要重视这一时期的病人的症状,也就是说,厥阴经证的出现很重视这个时机。
为何在伤寒论厥阴经病条文中我们极少看到“厥阴病”这个概念?那是因为这个时期太短暂,往往一天就传经了。
我们看到的条文几乎都是“伤寒”或者“下利”开头,仲景先师的本意是提醒各位医生,不要错过短瞬即逝的厥阴经证时机,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只有这样,阴阳脏腑表里和谐,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我们人体的各个脏腑正常功能的实现。
说到这里,也许有内行人会问;老牛你为何不谈手经而独谈足经为例?
这个问题常读中医经典的都知道,那是因为足经行走全身上下具有代表性。手经循行部位往往很短少。这样说,那么手经就没有价值了吗?错,手经的价值是一样的,只不过作用范围小,临证需要分别辩证而已。
其实学中医很多人就是希望老师面面俱到讲的明明白白。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一旦具有这种想法,一则是说明自己不爱思索,不愿意动脑经去思考,一切都希望得到现成的,其实越现成的东西越没有价值。二则也断绝了自己举一而反三的自学的路径,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才是大学之道,老师的作用不要流于类似现代教育的讲师制度,高级人才是不需要讲师的,他们需要的是“导师”,需要在关键点上弹拨一下足矣,这点对中医这门学问尤为重要。老牛原创;QQ;362944773 微信号;xinyuan_niuweng
在儒教经典论语中孔子明确说过;“能举一而反三者,可以为师矣。”要知道古代经典基本都是写在竹简丝帛之上的,很昂贵而耗费资材的,三千弟子不可能人手一本。所以那个时代的学问传承更加重视学生的体悟能力的培养。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这就说明孔子这个大教育家看重的是什么?学习中医其实是一样的。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关于太阴阳明病“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提出的理论,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了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依赖于脾胃气机升降出入的功能实现。
而如今以西医治疗为主的现实中,一个中医能见到的太阴阳明病,要不就是缠绵经年的慢性太阴经病,这样的病人很常见,只要表现在太阴脾经湿被困。要不就是阳明胃经病,更多见到的是大量的胃寒呃逆的胃气上犯病人。现实中因个体程度的不同而显得更多,有的人从小到大一直都有胃气上逆的表现。在人的一生之中,怎么样对待后天脾胃,成为一个人的身体能否长治久安(保持健康)的主要决定性的因素。
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是很多慢性病的最原始的出发点,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因为这个人体后天之本(脾胃)是一部人体发动机,人体整个气机的运转,以及化生气血精微都要靠它的功能来实现。
正所谓“肺从胃降,肝随脾升”,中焦脾胃的运转是带动人体功能实现的主要动力,所以人体的脾胃其实是非常的强大、超级抗造、特别耐用的。为何这样说,因为人的生存就需要这口胃气,“一份胃气一分生气”嘛,而且这个胃气需要持续使用一辈子,碰到一个长寿的人,怕是要使用一百多年,那么你想想,它是不是很强大、抗造、耐用啊?其不强大就不足以承担这么重的任务。
在伤寒阳明病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就是“阳明病法多汗”,而阳明病的多汗明显不是桂枝汤的表虚漏汗,表虚漏汗一般伴随着轻微的畏寒怕风,而阳明病的外证多汗往往都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多汗,甚至是“但头汗出”,“手足沮然汗出”这一类汗出。大家发现没有?这些汗出都是集中人体的末梢部位,都是脾胃所主的四肢末梢的部位。造成这些汗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脾胃“阴阳绝离,精气乃绝”,胃气不能潜降,胃气上壅一定会造成肺气的不能清降,这些汗明显是被逼出来的汗。
阳明病属二阳,所以阴盛之人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汗出的。而太阴经病多下利,大家看是不是很有意思,脾胃气机升降出入一失司,那人体就是两头受罪了。
上面是胃气不降主导的末梢汗出,下面是脾气不升造成的肝脾气机下陷的下利,一上一下阴阳绝离的否卦态势形成,这个人就受不了了。所以说怎么样求得保持人体脾胃功能的正常运作,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阳盛之人病邪就会入阳明,阳虚之人病邪就会传太阴,正是这个道理。
现实中脾胃更多的是和人的饮食睡眠有相关,很多人会说:“老牛啊,你说脾胃说和吃饭有关系我们都信,脾胃怎么又和睡眠扯上关系了啊?”其实这个问题很重要呀,大部分的时方派中医认为人的睡眠是心血亏虚的表现,所以就喜欢用酸枣仁汤来治疗睡眠障碍,但是经方中医不这样认为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何谓精气神
精:生命活动的本原及物质基础,是体内精华物质的总称,是构成生命体,产生并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有不同的名称及类别。依据来源,精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命的本原物质。后天之精,源于清气和水谷,化生于肺脾胃,是人出生后赖以生存的物质源泉。依据功能,精可分为生殖之精和脏腑之精。生殖之精,是具有生殖能力的精微物质,贮藏并旋泄于肾,是人类繁衍及与生殖有关的功能、性别征象的物质基础。脏腑之精,由吸入的清气和饮食的水谷化生,藏于五脏,其余者输藏于肾以备用,是诸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依据内涵范围,精又可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
广义之精是形而上的概念,泛指构成机体和机体内贮藏的精华物质;狭义之精是形而下的概念,特指与生殖有关的精微物质。精气神学说中的“精”,是“广义之精”。《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此精,不仅指生命的本原物质,还包括构成人体、维特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华物质,如张志聪注:“夫神气血脉,皆生于精,故精乃生身之本,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可见,精气神学说中的精,是涵盖了上述各种类别的“精”所形成的综合概念,是与气、神相对应的特定名词。
气:生命机能的动力和能量运动,气原属哲学范畴,被古代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气的概念引入医学领域,便赋予了特定的生理学意义。因此,哲学中的气与中医学的气,虽有相承关系,但却是两不同的概念。《内经》中的气有多种含义,从其共性而言,有如下特点:第一,运动不息。《灵枢?脉度》:“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说明气是不断运动,流行不止的,在人体内有规律地周行全身。一切生命机能都在气的运动变化中完成,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可见,生命的存在,以气的运动为前提,气的运动停止,便是生命的终结。所以《素问?五常政大论》日:“气止则化绝。”第二,无固定形状。《灵枢?决气》日:“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指出气虽具有多种功能,但它却象“雾露”般的无固定形状。第三,有征可寻。《素问?气交变大论》日:“善言气者,必彰于物。”说明气虽然无形可见,但却可通过一定的物质运动形式表现出来。
根据上述特点可知,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但它不是有固定形状、肉眼可见的物质形态,而是无形有征的能量运动。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能量也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也属物质范畴。因此,中医学的气,可定义为:广义的气是指大自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是包括所有微生物细菌尘埃的气,从人体内微观层面来看,是人体内具有生命活力的动气、不断运动、无形有征的精微物质。它既是人体的重要生理组成部分,也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神: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外在征象。《内经》论神与先秦诸子同出一源。“神”字本义指北斗的斗柄,后衍生出万物“主宰”之意。《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灏笺:“天地生万物,物有主元者日神。”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古人对自然界众多复杂的事物和现象无法解释,认为有变化莫测的力量主宰着自然及人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神”是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自造”而成,并不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因此,神可以被认识、被观察。
《内经》作者是坚定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引入“神”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含义:第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日:“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谓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即神明。第二,指生命活动的主宰。《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说明神是决定生命存亡的关键,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只有具备了“神”,才能发育成为有生命的人。种主宰生命的“神”,一旦失常,便会影响生命活动。甚至导致生命机能的丧失,所以,《素问?玉版论要》:“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张介宾注日:“神者,阴阳变化也,易日: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转,运行不息也。回,逆而邪也。神机之用,行百环无穷,故在天在人,无不赖之以成化育之功者,皆神转不回也。设其回而不转,则至数逆、生机失矣,故曰神去则机息,又曰失神者亡也。“第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神机运动,可通过外部征象表现出来,凡视听言动、形色舌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都是神的具体体现,故中医学将生命活动的外部征象,即信息反映,亦称作“神“,并据此判断生命机能的得失存亡,如《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又日:“理色脉而通神明。”第四,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素问?八正神明论》:“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日神。”说明人对外界事物的体察、领悟、见地、把握、理解等意识思维过程皆属于神的内容之一。
以上关于“神”的四种含义,前者属于哲学范畴。后三者又相互关联,可分不可离。神居内则为生命活动的主宰,现于外则为生命活动的征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为强调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特征而分化出来的,其意义可涵盖于“主宰”、“征象”之神中。因此,《内经》中人之“神”的三个含义实为三位一体。
精气神三者的关系我们不去做过多的研究,了解了起码的概念,我们就会发现,就最基本的要求做起应该是时时刻刻的,护精、养气、敛神。
对于先天之精我们要节约着用,对于后天之精我们要使之不断的积累化生。养生就是养精的这个过程。但是我们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黑白颠倒,熬夜晚睡,恣意纵欲,不知节制,电脑电视,伤精耗气,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滥用药物,毒品泛滥,化学制剂,如影相随,…..。这些现代社会的恶习处处在戗伐着我们的健康,有些是我们能自己控制的,有些确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但是要养生就是要和这些最基本的伤害的我们精气神的这些作斗争,只有正确的认识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才能有机会找回我们的健康。老牛原创;QQ;362944773 微信号;xinyuan_niuweng
除了有机会找回自己的健康之外,我们该清醒的认识到以上的那些恶习其实归根到底都是在纵欲的范畴之内,只要是牵扯到欲望,那么修心的重要性始终是最高境界的,清心寡欲是治疗一切疾病的灵丹妙药,也是真正意义上愈病的基础。再对症的药方也不及生活中寡欲的疗效,养生的最终极目标还是在这个修心上。修炼自己的强大的心神清明,使得“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27 03:27:05
经方中医怎么看待糖尿病上
糖尿病被现代医学称为不可能治愈的“沉默的杀手”被现代医学誉为不治之症。这种病的在现实中的发病范围很广。用人体血糖的持续高企作为诊断依据。
但是这种诊断忽视了人体血糖值是随时变化的这一规律。
人体是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部机器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产物,而是几十万年天人之间和谐演化出来的一套完美系统。中医的子午流注学恰恰是在阐述这种变化的规律,其科学与否显然是得不到现代科学的认同的,因为谁也不能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拿出来证明这个理论。
感受气血的流注,人体本身是最好的见证者,我们早上起来在辰时(即早上七点到九点)是胃经当令,我们的身体会在这个时间会把气血集中在胃系统,这个时候吃饭是最科学的,而且是吃多少都不会积食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或者早些时候吃早饭是很重要的养生要诀。我们只拿这个胃经当令来简单举例,人体气血的流注恰恰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在各个脏器系统为王的时期人相应的去干什么这就叫做循之天道,就能做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效果。
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的定义本来就是错误的定义,《灵枢?五变篇》:“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这些定义是本着中医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定义的,人体自调节机能为什么要自动的升高血糖?这个问题怕是西医无法回答的,因为他们只能用类似:“因胰岛素分泌缺乏,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像这种微观分析看似很有道理,但是这种看似科学的诊断之表面现象下,忽视了这个问题的本质;那就是人体自动检测到肌体重要的组织器官缺乏营养了。这种缺乏营养的表现,可能是因为局部微循环不畅导致,也可能是人体产生营养的器官,储存营养的器官失调所致。那么人体这套系统的指挥官下达命令,必须提高血液的含糖量来应急,其实所有的糖尿病初发阶段都是这种应急状态的体现。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血糖是个什么概念?按照西医的说法是①血糖的主要去路是在全身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人体利用消耗。②进入肝脏变成肝糖元储存起来。③进入肌肉细胞变成肌糖元贮存起来。④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⑤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中医却认为血糖其实就是“阳气”在血液中的体现,气为血之帅就是说明这个阳气的作用。我们中医有阳虚的概念,那就是机体阳气不足,各个器官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变化。
《素问?调经论篇》:“阳虚则外寒。”这些关于阳虚的诊断依据其实说到家很简单,就是能量不足的各种体现。阳虚这个概念是中医里面相对于阴虚而言的,是指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最概括的定义。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糖尿病人的表现,儿童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常见发病对象,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见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如果我们用中医辩证来看,多尿多饮显然是肾水嘶寒,肾阳不足,膀胱经气化不利的表现,小孩子最大的身体隐患来自于后天脾胃的不健全,也就是说很多小孩子的病根源就在于此。
脾胃是中土,专司人体气机阴阳的升降,如果脾阳被伤,造成土湿困脾,必然会造成心火不能下济肾水,造成肾水嘶寒,引发多尿,膀胱经气化不利又能造成口渴欲饮。脾阳受损也能造成肌体营养物质的供给不足,人体自动调节机制反应为饥饿欲食。虽说这1型糖尿病是多指小孩子的,但是我们现实中却能看到很多成年人也表现出多尿多饮的症状。
如果象小孩那样急性发作,说明也许是外部因素和小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畸形脾胃阳气受损。可是有的成年人却常年表现出这样症状,这种比较轻的小便不利很多成年人都存在,甚至于很多人把这种轻度的小便不利当成了正常现象而被忽视。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大量的存在于成年人当中,因为病情不够引发血糖的大幅升高,病情相对比较轻,这就引起了大部分人的忽视。但是如果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来看,即说明这种趋势不治将来会造成更严重的病情恶化,又说明现在这种状况是完全可以在初始阶段控制住甚至完全治愈的。老牛在这里要说的就是不要轻易的忽视了这个阶段对于一个糖尿病人的重要性。
西医认为2型糖尿病会引发广泛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2性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那么看完了西医的诊断我们再用中医的辩证来看这个2型糖尿病。心脏病的症状心悸,心律不齐。脑血管病的中风脑溢血,肾病综合症的高蛋白尿和水肿,眼睛的视网膜病变,下肢的缺血性坏死等等表现。
在经方中医看来,这些发病位置基本属于重要脏器或者人体各个末梢,也就是说,要不就是人体消耗气血最多的地方,要不就是气血运输最远的地方。
经方中医辩证的太阴病甚至是和少阴厥阴的三阴病合病,病人中焦脾胃的功能是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一系列的表现都说明饮食精微的化生出了严重的问题,人体气血化缘不足时糖尿病致病的根本原因。可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状,原因也很简单,伤于寒就是根本原因。有的朋友认为糖尿病是现代病,古人几乎不得糖尿病,这个认识是绝对有问题的。伤寒论中的很多条文所描述的症状,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糖尿病。
脾肾阳虚心肺阳气受损是现代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断基础,肺、脾、肾是水精输布过程中的主要脏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故有通调水道,散布精微的功能,如外寒侵袭,风水相搏,肺气壅滞,失去宣肃功能,则可导致水肿;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转输精微,上归于肺,利水生合,若寒邪困脾,脾不健运,水谷不归正化,水湿内停,泛滥肌肤;肾为水脏,司开合主二便,如水寒土湿,肾气不足,则开合不利,水液代谢障碍,便可出现小便异常和水肿。若脾阳虚,脾气下陷,肾气不周,升运封藏失职,则水谷精微随尿外泄。水肿消退后,尚可见脾肾阳虚,久病的甚至阴阳两虚,最严重的可能表现阴虚阳亢等证。若水病及血,久病入络,则又可见瘀血阻滞之证。最终会造成严重的心阳不足,如心阳亏损,会造成体内水邪愈加泛滥,如心阳虚不能镇水,造成水饮上泛,寒水凌心,严重的造成局部心肌缺氧的心梗心衰。等等症状的出现都是一派阳虚的表现。
最开始的糖尿病初起可能只是脾肾两脏的虚损,但是大量的错误的治疗却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造成最后五脏皆损的严重后果。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正确的中医治疗肯定会很好的控制住病情的,轻度的类似于1型糖尿病的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2型糖尿病也可以控制住病情的发展,至少不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造成患者的严重伤害。
现代社会上流行的,西医倡导的靠控制糖的摄入量,以及靠注射胰岛素等激素类药物等错误的治疗方法是造成病人严重肌体损伤的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现在大部分糖尿病病人的很多严重并发症,是长期使用化学药物造成的药源性的损伤,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物摧毁了人体中焦气机的表现。
人体是需要血糖的能量来维持器官的正常运作的,如果脾胃的吸收化生饮食精微的也就是造血的机能被抑制住了,可想而知肌体会更加变本加厉的升高血糖,这就是现状,各种降糖控糖类的药物和饮食习惯是大错特错的。甚至主流媒体的广告都在不遗余力的给老百姓洗脑,糖似乎是糖尿病人最大的敌人,真的是很可悲啊。呜呼哀哉,有多少人死于无知啊。
我们试想为什么大自然给我们很多甜美的食物,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动物的都喜欢甘甜的食物,甜蜜的生活是所有人的追求,没有谁愿意主动的去吃那些苦涩的食物。这是因为甜味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一种信号,是一种能量的信号。服从于本能也许是养生的第一妙义。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这就是真正的养生,符合天道的需求就是各种生物的本能。老牛原创;QQ;362944773 微信号;xinyuan_niuweng
可是我们可怜的糖尿病病人几乎是被完全杜绝了香甜的食物,吃下去的不再是是香醒脾,甘入脾的富含能量的食物,而大量的苦寒败胃,苦寒伤脾的药物饮食大行其道,而且像胰岛素类的激素类的药物是靠盗取人体先天之本的方式来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用激素其实就是在寅吃卯粮,更是变本加厉的伤害病人的行为。从这上面来看,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可以说是阴阳倒置,是非颠倒的现状。这就造成糖尿病人终身服药,终身依赖的现状。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字数:208220

帖子分类:未知学院

发表时间:2017-05-24 06:04:12

更新时间:2021-03-27 03:27:05

评论数:24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