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中国70个师扛不住日本7个师团,一文告诉你侵华日军真实战斗力

中国70个师扛不住日本7个师团,一文告诉你侵华日军真实战斗力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只有认清侵华日军真实的战斗力,才知道抗战时中国军队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手,才知道为了不做亡国奴,我们的先辈除了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鲜血为代价,确实再没有其他的路可以与日军抗衡。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01
来自抗日将领的回忆

林彪:从北伐到苏维埃战斗中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
中共名将林彪在《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写道:
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斗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荫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做战,如稍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


指挥平型关战斗的林彪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我们的部队仍不善做疏散队形之做战……我们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连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实在还须大大的努力。过去大半年,部队虽然得到了休息整顿的机会,在风纪、礼节与正规化上进步很多,但对战术训练还很差。今后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李宗仁: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举世罕有其匹
台儿庄会战指挥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回忆:
日本军队的长处,那也确是说不尽的。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日本将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做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陈诚:兵在精而不在多
曾分别任第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武汉会战和远征军入缅的陈诚更是对中日两军做了直接对比:
优势兵力,不能专就量言,质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抗战动员的兵力,在任何一次会战中,都比敌人多几倍。即如武汉会战,光是九战区指挥的部队,最多时有七十多个师;而敌人使用部队,据先后发现之番号计算,总计不过七个师团。其所以能以少击众者,除装备关系外,就是因为素质的优越。反过来看我们自己,部队虽多,但量的优势每为质的劣势所抵消,徒然虚糜饷糈,并无补于败亡——此“兵在精而不在多”之所以为至理名言也。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武汉会战中,王陵基军团及第三十军团孙渡、张冲两军,均因素质太差,甫经接触即溃不成军;而滇军卢汉所部,未经接触,仅闻敌机之声亦即溃散——以致连累素质较优的部队也无法达成任务,而造成全盘的失败。故素质是部队的命脉,与其多而乌合,不如量少而精,反而能在疆场上发挥战力。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02

日军装备不占绝对优势 胜在量多配套性强

首先看一下日军的单兵装备。在抗战初期、中期,日军单兵装备要强于中国军队,但与美国、德国等国陆军相比,还是有差距。日军主要的步兵轻武器还是三八式步枪,自动武器很少,而美军、德军和苏军大量配备了冲锋枪、突击步枪,是日军无法相比的。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王八盒子”)因弹簧钢质量差供弹常出问题,被称为“二次大战中最差的手枪”。
日军主要使用6.5毫米口径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其具有精度好、射程远和枪身长利用于白刃格斗的优点,但由于6.5*50毫米步枪弹单头飞行稳定,侵彻效果好,但是太过于稳定使得杀伤性不够,威力稍显不足。“三八”式步枪配有单刃刺刀,刀长500毫米。从总体来说,因为杀伤力的不足,三八步枪的性能并不出类拔萃。日军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开发了使用7.7毫米口径子弹的“九九式”步枪,但装备部队的普及程度远不如“三八”式。
日军所用轻机枪主要是人称“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1926年)式,后装备中国俗称为“拐把子”的九六年式(1936年)。歪把子机枪的优点是射击准确,但供弹不畅,加上通用的6.5毫米子弹杀伤力不足,杀伤性能不如中国各派军队主要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通用德式7.9毫米弹)。日军于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轻机枪,也因生产能力不足未大量装备。
日军的重机枪为九二式,使用 7.7毫米口径子弹,耐寒性好,远距离命中精度相当高。枪口焰很小,利于隐蔽,提高了在战场上的生存率。缺点是靠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
侵华战场上的日军没有装备冲锋枪,是拘泥于日俄战争的经验,认为“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要胜于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感到冲锋枪耗弹多且精度差,又不符合日本武士最后以刺刀决胜的观念。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再看日军的火力配置。与美德等国陆军相比,日军的火力配置无疑是落后的,尤其是坦克的使用上,日军坦克水平低、数量少,虽然跟中国军队比占优势,与欧洲战场美、苏、德各国部队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日军主要装备的90毫米九七式迫击炮性能优秀,弹道弯曲,死界很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机动、易于操作、造价低。虽然中国军队装备的82毫米迫击炮性能也非常优秀,使得日军在支援火力上并没能占据优势,但日军大量装备了50毫米口径的八九式掷弹筒(一个中队有6具),具备一定近战火力优势。
与美英苏等国相比,日本陆军装备技术水平不算高,因为战前日本军工生产的重心放在飞机、舰艇方面,地面装备则放在次要发展位置。跟中国军队相比,日本陆军武器的性能,不能说占据绝对优势。
装备性能不占绝对优势,日军靠什么战胜数倍于己的中国军队?根本原因在于,日军武器数量多、配套性强。
日本从明治维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军事工业,装备基本是自产。枪械性能虽不占优势,却因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而便于组织火力,而且能保障弹药供应。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常德会战国民党军缴获的日军武器装备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日军甲种中队编制205人,人数相当于中国军队1.5个连,但拥有步枪、轻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等。以装备水平看,已经接近中国军队的团级单位。
日军还在步兵各级编制内配备加强武器,以增强压制火力:个别加强的分队配备1具掷弹筒;在步兵小队配备3具掷弹筒;在步兵中队则配备1-2挺重机枪,有的还配备1-2门迫击炮;在步兵大队配备2-4门九二式步兵炮,另增配4-8挺重机枪(即增强一个1个机枪中队),个别大队还加强2门四一式山炮。在步兵联队配备4门四一式山炮或6-8门九二步兵炮,6门37毫米反坦克炮。
抗战初期,日军地面重武器数量也多于中国军队。日军一个师团的支援火炮有24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12门75毫米加农炮(亦即野炮)和24门三八式70毫米步兵炮。
近代特别是一战以来的武器对抗,除了单项性能对比外,还需要武器配置按作战要求力争达成最优化。日本作为一个实现了近代系统工业化的国家,在侵华战争前已基本跟上国际战争水平的要求,从而对军队装备进行配置,在陆海军之间、航空兵与地面部队及舰艇之间、陆军的步、炮、骑、装甲兵之间的武器使用能达成有机结合,战时有较好的火力协同。从这点上说,日军的军事实力达到二战时期国际先进(陆军次于德美苏英,海军仅次于美军)水平,远强于当时的中国军队。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反观中国,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杂牌军,缺枪少弹一直是普遍难题。
国民政府缺乏工业基础,国内兵工厂只能生产少量轻迫击炮、步机枪和子弹,多数武器购自德、苏、英、捷克等国,虽然多数品种质量还略优于日军装备,然而财力不足,外购数量有限。
以当时最精锐的中央军德械88师为例,全师也只有4000多支步枪,70多挺重机枪。主力部队尚且如此,其他部队就不用说了。
抗战前贵州军阀的部队中,有一部分士兵还居然是手持大刀长矛作战的,最多身上背几个手榴弹,这种士兵在贵州叫做徒手兵。

1937年抗日勇士赤膊在上海与日军对峙,这名勇士不久便死在日军枪下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几十万川军武器装备也是极为缺乏,如台儿庄作战的川军,出川以后步枪和手榴弹都严重不足,一些新兵是赤手空拳的。川军没有武器就无法在战场上与日军作战。为了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他们迫不得已在山西抢劫了阎锡山晋军的军火库。
更要命的是,中国军队的武器配套性很差。
仅步枪一项,中国军队装备的就有上百个品种,一个型号的步枪就衍生出十几个不能通用的变种。恐怕连国民政府自身都无法准确统计当时中国各地到底装备有多少种枪械火炮。虽然在19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军备整顿,提倡用统一制式武器取代势力的杂乱武器,但实际无法做到。军备整编后,中国军队依旧装备杂乱:仅步枪在标准化后仍有4个主要口径,分别是6.5mm,7.62mm,7.7mm,7.92mm,标准化前更是拥有有13个口径。且即使口径相同的步枪,弹药也未必通用,如7.92mm子弹就有3种长度。
国军在手枪方面光个毛瑟手枪就有20多个各国型号(含自制型号)并且有7.62mm,7.63mm,7.65mm,9mm,11.25mm等口径。勃郎宁手枪也有多个型号,口径从6.35mm,7.65mm,9mm,11.43mm都有。此外还有各种型号、各种口径的柯尔特手枪,鲁格手枪,瓦尔特手枪,伯莱塔手枪,史密斯转轮手枪,南部手枪,共11个口径。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日军在徐州会战中缴获的国军各型火炮和弹药输送车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国军的火炮也口径繁杂,3英寸至6英寸级别就有70mm,75mm,76mm,76.2mm,77mm,81mm,82mm,88mm,102mm,105mm,107mm,115mm,120mm,122mm,140mm,149.1mm,152mm,155mm等口径,且火炮口径虽然繁杂,但总数却少的可怜,全国总共800多门火炮却有近40个口径,平均每个口径竟才20多门。对于炮兵的后勤供应来说,可以用无法措手来形容。
各地军阀的自制武器更是各显神通,毫无制式标准,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各地军阀还根据自身情况对所产枪械还大多加以改造,导致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的零配件与弹药不能通用。
主战武器装备品种口径纷繁复杂的状况不啻是后勤保障的噩梦,并直接导致中国军队整体协同战力异常低下。
抗战期间日本陆军装备技术水平并非国际一流,而中国军队手中进口的武器性能并不差,甚至有一部分高于日军。
日本作为近代化的工业国家,建成了完整配套的军工业,装备基本系自产,无论是装备的统一性,还是后勤补给的方便程度,都大大优于中国军队。当时日军的枪械性能虽不占优势,却因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而便于组织火力,而且能保障弹药供应。
中国军队的武器受制于进口,仅枪支便来自十几个国家,有“万国武器博物馆”之称。这种装备混乱对后勤保障是一种灾难,战时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还受制于出售国能否及时供应弹药。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对非工业化国家在军事装备上的压倒性优势的充分体现。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抗战时一张中国军队阅兵时小憩的照片,90%以上的士兵低于基本营养标准,士兵虽然敏捷性不差,但体力和耐力较差,由于体内没有基本的脂肪储备,无法应对高强度对抗。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1944年10月,魏德迈担任蒋介石的总参谋长后,发现士兵无力行军,不能有效作战,而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处于半饥饿状态。由于后勤、补给工作不良,后方军粮不能按期送达第一线,导致前线部队常常断粮。

中国士兵体检时的照片,其暴露的肋骨、基本没有肌肉的腿,很可能在一次高强度冲锋后死亡。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欠发、克扣士兵粮饷,更是国军部队的普遍现象。加上军粮、军盐掺杂掺假,士兵食不果腹。军服不能按季节发下,士兵夏季尚有穿冬季军服者。前方缺乏药品,伤兵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因伤不及救治而致死者占死亡率之大部。

日军的厨房,可见食材品种虽然不甚丰富,但却保质保量。更能看到日军士兵强壮的身体和肌肉。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就是这样一直身体和文化素质均可用低劣来形容的军队,在另一个战斗力构成的重要因素:训练上,也远远被日军甩在背后。
日军的训练相当严格。据昭和十五年(1940年)日军颁发的《步兵操典》规定,步兵单兵及大队以下步兵分队训练主要内容包括:
单兵教练,即单兵队列(包括射击、投弹和动作),单兵对歩、机枪的射击和掷弹筒的使用。
中队教练,包括队形、战斗、分队、小队、中队的进攻、防御。
轻机枪和自动炮教练,包括密集队形、射击、分队、小队、中队进攻、防御,以及夜间战斗。
步兵炮、速射炮教练。
大队教练,包括进攻、防御、追击、退却,以及夜间作战。
抗战初中期参战的日本士兵,从训练上大体上要接受将近一年的军事训练。
前5个月是新兵集训,训练课目包括队列、刺杀、射击及拉练。在这期间最少要有一次在严冬条件下的五天野营拉练,训练士兵严寒耐力及夜间应战能力。
接下来2个月是常规单兵综合素质训练,强调小队、中队一级作战协调。在这期间每天必须有30公里以上行军耐力训练。并由教官掌握其中强行军比例,但不得低于每日5公里的强行军。
新兵在转入小队、中队级协同战术训练时,大都加入该部队老兵的“私货”。这些“私货”练起来都很苦,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枪长瞄,打夜间100米外香火头,避弹奔跑及针对避弹奔跑的射击方法,狙击与反狙击术,突发情况下防守与反击的动作等,都是在战场上非常实用的技术。
再接下来的1个月是中队、大队级作战训练。新兵从这个月开始接受野战射击训练,游泳训练及强化刺杀训练。除此之外,另有每天40公里的行军。
最后2个月搞大队、联队级作战协同,高级技战术动作及火线机动。
经此训练,抗战初中期的日本普通士兵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单兵作战技能。
日军《步兵操典》规定:新兵入伍以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训练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每年用于训练的步兵子弹则为1800发。在这种严格要求和训练条件下,日军射击水平普遍较高,通常每个中队(连)优秀射手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英国军事评论员给日本军队军事素质的评价是:装备B级,战术水平A级,单兵射击技术A级。
据一些抗战老兵回忆,许多日军士兵在乘车行进时举枪射击,仍能较准确地打中百米内的人形目标。而普遍受过基础教育的日本兵在受到长时间严格训练后,对技术兵器的操作、保养水平更是远优于中国士兵。
到战争后期,日本在战争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兵源枯竭,不得不扩大服役年限,征召了许多“胡子兵”和“娃娃兵”,老的老,少的少,且训练的时间、质量都不能保证,军事素质就大打折扣。
国民党征兵主要靠强抓壮丁,川、黔、滇军部队还多是大烟枪不离手的“双枪兵”,其精神面貌可想而知。由于财政困窘,当权者珍惜所购武器却轻视人命,加上士兵经常开小差,因此舍不得消耗弹药对其进行训练。
当时外国来华人员感到很奇怪的一件事,便是“国军”士兵手中能有先进的德、美枪支,却赤脚穿草鞋,连一双极便宜的防护脚的胶鞋都不发。士兵如此不受珍爱、缺乏训练又充斥文盲的部队,使用武器的效能肯定不会高。
由于后勤、补给工作不良,国军士兵还要承担繁重的杂务。据估计,一般部队因领粮、领草、搬运、打柴、磨麦等,每星期竟难得三天的训练。一个连往往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人力,经常在打杂。新兵入伍后半年,还不知如何瞄准,如何使用表尺与目测距离。国军士兵的射击技能远不如日军,大多数士兵打仗时只是胡乱扳放。
楼主:朝阳天下2015  时间:2019-11-16 10:41:04
战斗情绪的热烈高涨,以及勇于牺牲,本为国军士兵最大的长处。冲锋和白刃战,也是国军最有可能取得胜利的方式。但直到日军素质一落千丈的的抗战后期,国军士兵的劈刺技术还是比不上日军,二、三个士兵尚不能敌过一个日本兵,原因固然有国军士兵营养不良,体力太差的原因。而劈刺技术训练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冲锋与劈刺的战斗技能,平日不注意训练,每遇近距离与敌交锋,只知一味喊“冲”、喊“杀”,如同儿戏。
国军士兵不但技能差,且不沉着,往往过早发射,甚至一发现敌人,即到处放枪,无异暴露自己的位置,给敌炮以良好的射击目标。投掷手榴弹,大多失之过早,常被敌人掷回。由于缺乏沉着应战的工夫,日军在攻击国军高地时,常在远处大声呼叫,诱使国军过早投弹或射击,以消耗国军的弹药。
徐永昌反省国军屡战屡败的原因时,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关于战事,致胜条件太不够,固无法使之有利,但如超过限度之败,则又完全为官兵训练太差,风气太坏所致。”
“训练太差,风气太坏”,确是国军弊端的经典总结。这里风气之坏是严重影响战斗力的又一重要因素。

楼主:朝阳天下2015

字数:565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3-20 23:50:57

更新时间:2019-11-16 10:41:04

评论数:44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