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我的大学 >  【校友风采】卢永锦:27年只为心中无悔舰船梦(转载)

【校友风采】卢永锦:27年只为心中无悔舰船梦(转载)

楼主:军工院校  时间:2019-03-23 10:20:04


卢永锦,1963年出生于上海,1981年从江西考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85年免试直推攻读硕士研究生,1988年进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4研究所工作,现任704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领军人物、船舶科技英才;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历任上海市党代会代表、上海市第十届和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编者按】“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我为母校争光”。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是传承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亮丽名片。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在学校60余载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一批批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恰逢2015届毕业生即将作别母校之际,为配合“寻找过去记忆,讲述船院故事”主题征文活动,本报与校友办联合推出“校友风采”栏目,寻访学校各时期的知名校友,听他们讲述人生的成长轨迹,追忆军工往事、船院故事、工程印记,共话母校未来发展,为回归的心灵架起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为启航的青春打开一片广袤无垠的天地。

【校友故事】
旧军装与舰船梦。曾经年少爱追梦。《啊!哈军工》这本小说对卢永锦人生的成长轨迹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每一个有着报国梦、强国梦的年轻人心中,哈军工是神圣的。”1981年,年仅18岁的卢永锦怀着对哈军工的无限向往与崇敬,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选择报考远离家乡、天气寒冷的北方大学,并以优异成绩进入我校机械工程专业。
入学时,学校给每位同学都发了一套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穿过的旧军装。卢永锦将其视若珍宝,整整齐齐叠放在衣柜里。这套没有肩章的旧军装一直伴随着他走过7年的大学生活。毕业多年后,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这套洗得发白的军装的每一处细节。“每次穿上它,我都会腰板挺直,连脸上的神采都不一样。”卢永锦发现自己报效祖国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在舰船领域里闯出一片天地。从此,卢永锦的人生与祖国的舰船事业紧密相连。
“中国什么时候能用自己的技术造自己的大船?”卢永锦在大学时经常与身边的同学讨论各国舰船事业的发展,憧憬着、向往着,眼圈都会不由自主地泛红。对于像卢永锦这样心怀报国之志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地学习各类科学文化知识。早上6点起床上自习,晚上教室关门才离开,寝室熄灯后还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看书。为了实现心中无悔的舰船之梦,卢永锦努力拼搏着。
【师恩难忘】
“好老师是受用一生的财富”
“好老师是受用一生的财富,很庆幸我的大学生涯中遇到那么多好老师。”在卢永锦的印象中,哈船院的老师讲课非常认真细致,对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课后总是主动到教室给学生解答问题,与学生交流讨论。
刚入学时,卢永锦的英语成绩不是很好,尽管专业课学得好还是被分配到中班学习。当时他的英语老师就主动利用课余时间给班上几名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开小灶”。“一名女老师每天都不辞辛苦地为我们辅导到深夜,真的很不容易。”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的英语成绩就上来了,并转入快班学习。这段经历使卢永锦深刻地感悟到: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要有一颗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心,“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
“这么优秀的学生我们必须留住。”1985年,时任哈船院副院长的何水清老师主动找到已获得免试直推研究生资格的卢永锦,希望担任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何老师对待教学与科研的态度一直对我影响至今。”当时,卢永锦对何老师是既怕又爱。因为,一旦考试成绩不好被何老师叫到家里训一顿是常有的事,而逢年过节叫学生回家吃饭,或者带学生到饭店“搓一顿”也是常有的事。“工作之后才明白,老师当时的严格是对学生负责,因为工程实践就是要求一丝不苟。”何水清老师用他的严格和严谨教会了卢永锦作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所应该具有的意志品质。
卢永锦在703教研室使用计算机编程作毕业论文时,总是会碰到系里一位叫张家泰的老师,两人经常一起工作到深夜。张老师喜欢自己给自己出题目,再认真琢磨解题思路,对科学研究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他教了卢永锦很多编程的诀窍,对卢永锦日后的科研工作帮助很大。张老师身上那种对科学知识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也深深触动了卢永锦。“从事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浮躁,要守得住寂寞。”
在几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卢永锦逐渐养成了踏实肯干、严谨扎实科研精神和善于钻研、甘于平淡的科研态度。走上工作岗位后,作为博士生导师,他无论科研和行政工作有多忙,仍坚持每年带4到5名研究生。“学生既是接班人,又是超越者,是我国舰船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如今行业里唱主角的项目负责人和主管设计师有三分之二都是他的学生。
【母校建言】
“建设一流学科要有大视野”
1988年,卢永锦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4研究所工作,很快成为所里国防重点预研项目的负责人,并且一干就是27年。
工作没多久发生的一件“小事”深深刺痛了卢永锦的心,也更坚定了他致力于舰船特种装置关键技术研究的决心。船用辅机的某个关键零部件,我国多年来都依靠前苏联图纸做。有一次,科研人员发现图纸上的一处改动很不自然,但又不敢自作主张,照着图纸加工出来的部件使用后非常别扭,询问对方专家改动的缘由时招来嘲讽:“这是我们不小心画错后打的‘补丁’,你们也照搬啊?”“没有自己的船舰技术,国家不会强大,只会一次次被嘲笑!”卢永锦开始铆着一股子劲,带领同事们一次次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他不辞辛苦地走访上海交大、浙大等高校,多方调研,请教专家,反复推敲,上万次地计算,历经300多个不眠之夜,终于取得舰船特种装置关键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令国外同行刮目相看。
“704所有30多个专业方向,涉及学科门类众多。作为一名项目总师,需要广泛涉猎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才能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中从容应对。”卢永锦时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在特种液压装置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着。他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向专业技术骨干请教,向工作在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请教,向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请教,向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请教,向海外专家请教,不遗余力地提升着自身的学术视野和专业技术能力。在谈到学校的学科建设时卢永锦认为,“专业广而不精是不行的,建设一流学科要有大视野,不仅要瞄准行业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更要善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提高创新能力。”
视野决定飞翔的高度。卢永锦现在主要负责亿元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制工作,承担着重点关键设备的技术抓总工作。2012年,他主持的项目在海上适配性试验中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各级领导与专家们的高度评价;2013年,由他带领团队研制的舰船特种装置,首次在电视上亮相,以蔚蓝海洋为背景,他和同行们在舰船上接受首长检阅。宽广的视野使卢永锦的舰船之路越走越宽。
【校友寄语】
“不作‘小绵羊’,要当‘领头羊’”
“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踏实肯干,专业技术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但在综合能力上则略为逊色。”卢永锦笑言:“所里面有些大学的学生是‘官迷’,一门心思地想进入管理层,而我们哈工程的学生则更愿意在一线打拼,成为科研主力军。”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卢永锦认为,学生要学会自觉地、创造性地学习。大学期间不仅要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更要勇于创新,打破框框的限制。“不要拼命地想去实现导师的想法,而应该善于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激发出导师思想的火花。”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如果能够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毕业生工作后就会上手很快。”卢永锦经常会参加一些高校的学生论文答辩,他发现,一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像他以前上本科时候的“大作业”,缺乏“精雕细刻”和实践检验。“很多的研究生都是批量生产出来的,这也是一些研究生毕业后到工作单位不适应的主要原因。”卢永锦认为,学校要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衔接,就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到科研院所或工厂实习的机会,在工程实践中锻造人才。
“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作‘小绵羊’,要努力在技术上争当团队中的领头羊。”伴随着我国舰船技术的进步,卢永锦从一名毛头小伙子变成所里的中坚力量。他坚忍不拔地埋头于关键技术的攻关中,充分发挥“领头羊”意识,勇挑重担,咬紧牙关,带领团队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
从表面上看,卢永锦所从事的工作不过就是在办公室里画画图纸,敲敲键盘而已。其实内行的人都知道,这种“平淡”的背后却潜藏着危险。因为这一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野外试验,而试验一旦失败,结果将是毁灭性的。曾经有一个科室的几个年轻人就是因为害怕其中的危险而集体跳槽。作为项目总师,卢永锦不仅要主动承担责任,帮助下属释放压力,更要带领团队披荆斩棘、排除万难,保证任务顺利完成。正是卢永锦的身上的这种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精神使他成为所里“特种液压装置”的学科带头人。他所承担的重点研究项目得到了军委领导和海军首长们的高度评价。
在卢永锦办公室的手边始终放着一只船模,凝聚着他心中无悔的舰船之梦。27年与舰船相伴,卢永锦从一位技术人员到一名科研管理者,乃至科研项目的掌舵人,卢永锦凭着永不言败、勇攀高峰的信心与决心,为我国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洋不懈奋斗着。正如他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所言:“舰船事业如生命般不可舍弃。”
记者手记:浓浓校友情 处处是感动
“流水不因石而阻,情意不因远而疏。”在短短1个小时的采访中,卢永锦师兄谦逊儒雅、平易近人的品格,以及他对母校深厚的情谊和拳拳赤子之心深深感动了记者。
尽管因卢师兄工作繁忙,采访总是被中途打断,但他仍然坚持耐心地回答了采访提纲中列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饶有兴味地回味了自己在哈船院的那段青葱岁月。采访中,卢师兄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他用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回报社会,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誓言,并努力将这份感恩传递给母校的后辈们。
采访结束后,当采访组的车子驶离704所的时候,送别的卢师兄仍然向着车子离去的方向微笑、招手,依依不舍,这份浓浓的校友情是时空无法阻隔的。
在采访稿件完成后,为了配合报纸出版的时间节点,有重大接待任务在身的卢师兄晚上加班加点修改稿件、搜集旧照片。当记者收到“稿件已修改完毕”的回复短信时已是深夜10点,感动再次涌上心间。
楼主:军工院校  时间:2019-03-23 10:20:04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创建于1953年,陈赓大将担任首任院长兼政委。1970年“哈军工”南迁与分建。南迁长沙部分发展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留守原址部分发展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53.9-1966.4)

—>哈尔滨工程学院(1966.4-1970.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0.6-1994.4)+长沙工学院(1970.6-1978.6)

—>哈尔滨工程大学(1994.4~至今)+国防科技大学(1978.6~至今)

楼主:军工院校

字数:4357

帖子分类:我的大学

发表时间:2019-03-22 18:55:21

更新时间:2019-03-23 10:20:04

评论数: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