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阳明心学启示录】阳明心学、儒释道和人生的一切

【阳明心学启示录】阳明心学、儒释道和人生的一切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内心渴望做什么,就全力以赴去做好,不论付出什么代价,不论别人怎么说。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会丢掉工作,失去家庭,会倾家荡产,但那些都不重要。因为只有尽心做了想做之事,自己的性格才能表现出来,然后回过头看,才明白,原来我是这样的人!这样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
当全力去做之后,才不再有遗憾。就如马云所说,如果想去创业,却不敢做。等老了,跟孙子吹牛说,爷爷当年如果努力,早就成中国首富了!孙子一定说,吹什么牛?早干嘛去了!
马云还说,某些人整天骂老婆,却不离婚,这是什么意思?所以只有两条路,要么离婚,要么善待。
明白了自己的真实性格,才能明白这个世界的规律。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由自己的内心想法成长为尽力做好一件事,由做好这件事去了解人类,了解这个世界。
然而现实中所做往往与尽心相反。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不想做的,但却都不得不做。这样的人生没有存在价值。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孟子曰:“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以前我一直觉得儒家思想不关爱情,但看了这句话才发现,这才是最高的恋爱秘诀。怎么才能找到那个对的人呢?其实根本不必去追求,只需要做好自己。当自己品格完善时,自然会遇到同样品格完善的异性。当自己身上毛病一大堆,想要找一个善良、真诚、有能力的对象,怎么可能?即使对方愿意,自己也会觉得不配,觉得自卑,觉得没有存在感。所以最美好的恋爱一定是积极向上的。自己努力去学习、进步、自我完善,希望能配得上喜欢的那个人。而不是自己不思进取,却总是要求对方出人头地。
如果“正己”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怎么办?事实上,自己已经很完美了,还要对象何用?正是因为有没有对象都一样,才能做到随缘、自然。所以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没有比自身的美好更快乐的事。相比而言,恋人之间的快乐根本不值一提。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每天一点正能量!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明道曰: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过,便与克下。室中率置尖物,须以理胜他。尖必不刺人也,何畏之有?

一次,程颢与程颐去朋友家赴宴,朋友请来妓女陪酒。程颐大怒,愤然而去。程颢玩得很尽兴。第二天,程颐去程颢房间里骂道,你个色狼,昨天有妓女,你还不走!你个色狼!程颢说,什么色狼?妓女?昨天我们吃饭时有妓女吗?程颐骂道,你还抵赖!一个妓女大脸平胸没屁股,一个妓女穿透视装很妖艳,如果不是我赶快跑了,一定当场失态!
程颢恍然大悟说,哦,你个色狼!
虽然宴席上有妓女,但程颢心中没有妓女。他这种境界是怎么修炼的?不但不能躲开美女,反而要经常看美女。越是看了很喜欢很动心的,越要多看。一边看,一边除掉心中产生的欲望。直到心中平静如水,看到任何女子都能坦然无私,才算修炼完成。所以,遇到喜欢的人一定要主动与之交往,直到不再动心。这就是“以理胜私”。人世间所说的爱情基本都走这个过程。为什么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因为最开始见到一个动心的异性,本身就是被迷失了心智,于是产生爱情。一旦结婚,恍如大梦初醒,发现之前看到的都是假象。这个人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还有这么多臭毛病!《围城》就讲这个问题。
只有不动心,才能看到真实的对方。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慧能:“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小时候住在农村的平房,有个宽敞的院子,记得下雨的时候满院子泛滥成河。我和姐姐坐在窗台上,望着屋后那条路上浑浊的流水,异常兴奋。后来搬到了楼上,家里有了数字电视、冰箱、空调······有了干干净净的房间,但却从未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记得几年前我刚毕业,买了个四百块的手机,后来换成了苹果手机,然而给我的感觉却是那最便宜的手机印象深刻。
一切归于虚空。俞敏洪说,一切不过是一时的新鲜感。住在普通农家,即使有些不方便,习惯了也无所谓;住在北京紫禁城,即使再恢宏气派,一段时间后一定觉得也就那样。默默无闻做个普通人,在大街上裸奔都没人看,一辈子过得也很快乐;成了最牛的明星,全民敬仰,万众瞩目,可能最初确实很有成就感,但新鲜感一过,空空如也。
《心经》:“以无所得故。”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孟子

王者荣耀里诸葛亮有个法术可以叠加对敌人的伤害,伤害足够时会产生被动技能——五个或十个快速旋转的小球。有几次我玩出十个小球,所向披靡,杀人如麻。当然,跑慢了还是被打死。
生活也是一种叠加,叠加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无穷能量。马云的超级自信是怎么来的?他的自信是从小叠加的。每一次被老师、家长批评都无所畏惧,每一次打架都出奇制胜,每一次做事都坚定不移。经过无数次的叠加,才终于成为今天自信的马云。
这种叠加就是孟子所说的“养气”或者“集义”。孟子说,牛山的草木本来很茂盛,但每天被人砍,被牛羊吃,又怎么可能再茂盛?我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否定嘲笑你,老师无时无刻不在训斥压制你,如果自己没有主见,能健康成长才怪!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要认真对待。每做好一件事,就是叠加一层正能量。每一次考试都保持心平气和,然后高考、考研时才能心平气和;每一次被误解、诬陷、侮辱都能谈笑自若,遇到人生中重大抹黑时才能谈笑自若;每一次摔倒、失败都能赶快爬起来,遇到人生困境时才能立即振作。每一次的错误都主动改正,每一次的讲话都有条不紊,每一次待人都温和亲切······
最重要的是,每时每刻保持心中平静、澄澈、柔和、坦然、空无一物。
马云给日本灾区捐的钱远远多于中国灾区。面对质疑,他说,我们改变不了别人,我们捐钱是为了改变自己。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马云说,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不要说谎。我们说谎往往是迫于环境和压力,不得不说。比如,你要做一件事,不说谎就不能做,怎么办?
马云创建公司时,遇到一个问题。与客户打交道有吃回扣的传统。如果给客户回扣就可以招揽很多客户,不给回扣可能要面临公司倒闭。马云专门开了个会,最终决定:他娘的倒闭就倒闭,我们坚决不给回扣!
在这世界上活着,想要保持纯粹,需要极大的勇气。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往往会失去很多机会。看过一个北大老师的讲座。他说,中国社会叫“土著式”社会。比如,每个朝代开始时,往往有个雷厉风行的皇帝大加整治,社会活力上升,出现公平正义的风气。但时间久了,像是铁水逐渐凝固,大家开始弄虚作假,拉帮结伙,结党营私。自己人都收揽到一起,排斥其他有才能的外人。于是王朝日渐衰落腐朽,直到灭亡。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老子: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小时候最喜欢下雨。夏天的很多次,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我总会兴奋地跑到院子里,清理水道里的杂物,准备盆盆罐罐在屋檐下接水。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开心,现在才领悟到,雨水是对这大地的净化和洗礼。
雨水来自水蒸气。水蒸气来自江河湖海。水蒸气云集空中,可以变成云朵,可以摩擦产生闪电、雷声。水蒸气下降可以形成雾、霜、露。
天地之间正是依靠水蒸气来产生联系。如果没有水蒸气,天空将永远是炎热干燥的天,海永远是波浪起伏的海。水蒸气实现了天地交感,阴阳合一。
近来了解到一些道教的“炼精化气”修炼方法,突然发现,人体也像天地一般,是个自我循环的系统。人体的“气”相当于天地间的水蒸气。
自身的气可以净化身体。比如,当自己精力充沛时,可以将邪气、烦恼挡在外面。所以,身强体壮的人往往不容易多愁善感。林黛玉多愁善感主要是因为身体元气不足。如果心中有了烦恼,中了邪气,只要元气充足,也可以将这些邪气逼出体外。所以,真正纯洁的人,一定元气充足。文天祥说,天地有正气,这句话是真的。有了这股气,才能真正无所畏惧,诸邪不侵。
身体各部分的联系不是依靠血液,而是依靠气。人体之海就是精液。用意念将精液蒸腾,沿着尾椎、脊柱上升,经过玉枕穴,到达头顶百会穴,仿佛水蒸气蒸发后升到天空。百会穴的精气集中在一起,达到一定密度,就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将精气散到全身,从而让自己变得精力充沛。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程颢曰: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我一直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害怕的鬼都是人形的,而不是羊形鬼,狗形鬼?难道猪、马、牛、羊死后不会变鬼吗?事实上这人形的鬼来自我们心中,是我们内心的阴暗面。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心中看到就是鬼的形象;得到关爱时,心中看到就是神圣的形象。
为什么不能伤害别人?因为当你伤害别人,就意味着开了先例,别人随时可以伤害你。即使没有人来伤害你,自己也会提心吊胆。所以很多贪官晚上睡觉必不踏实。因为他开了贪污的先例,意味着随时接受被抓的悲惨命运。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称帝,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同样可以篡魏称帝。
因而,当我们打了别人,意味着自己可以随时被打;诬陷了别人,意味着自己可以随时被诬陷;杀了人,意味着自己可以随时被杀。因而,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我们心中所恐惧的鬼怪,就是我们曾经对他人的伤害,也就是对自己的伤害。
自己所见的一切事物都是一个个自己。善待所有事物,就是善待自己;伤害某件事物,就是伤害自己。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万物一体”讲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那么是不是不能伤害任何人呢?
陈可辛导演、甄子丹主演的电影《武侠》就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唐龙(甄子丹扮演)的父母都是杀人不眨眼的黑道首领。唐龙不想继续作恶,躲到云南一带隐居,娶妻生子,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父母得知他的下落,亲自带人来抓他。甄子丹砍掉一只手臂,与父亲断绝关系。但父母坚决不放过他,要抓他回去。他只得在血战之中杀了父母,最终过上安宁的隐居生活。
这部电影隐喻了一个人斩断罪恶的过往,回归正道,回归真实的内心。
我想,“唐龙”这个名字代表了中国人。陈可辛想用这部电影告诉中国人,要斩断血缘关系中代代相传的陋习,勇敢地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论感情还是事业,都要讲原则,有底线。有时候尊重自己的内心,只能伤害别人。比如,假如父母不同意子女的职业或婚事,子女坚持下去,就会伤害父母。但这种伤害往往不可避免,只是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给父母充分的尊重。
孔子说,只有仁者能真正地关爱人,也能真正地厌恶人。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得到好人的赞赏,得到坏人的仇恨,才算真正的好人。他批判圆滑的老好人——乡愿。谁都不想得罪,打太极,没原则,没底线,事实上是不想承担责任!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王阳明说)“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时先生在塘边坐,傍有井,故以之喻学云。 《传习录》

今年过年去小学同学家玩。走进他们村时,看到以前一片臭气熏天的池塘竟然被修整得焕然一新。他告诉我,他们村新换了村长,立即拨款修了这片池塘,水非常清,还养了鱼。我问,这些水哪里来的?之前都是污水。他说,把池塘底部的污泥挖开,就有地下水泉了上来。我惊叹不已。
从此,我对他们村的印象大为改观。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中,内心必定会堆积大量的污泥。只有将污泥清理干净,才会有清泉涌上地面。
以前总是以读书多为荣,但现在我以读书多为耻。读了书,不能应用在生活中,不能改变自己,又有何用?所以现在很后悔过去读了大量水平很低的书,浪费了大量时间。以前总喜欢瞎忙,每天把时间排得很紧张,不浪费一分一秒。后来发现,真是在瞎忙。做的事情都不重要,甚至有害。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程颢)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后十二年因见,果知未也。

程颢之前喜欢打猎,现在觉得没有这个爱好了。周敦颐说,不要说得如此草率。喜欢打猎的心只是潜伏了,并没有完全除掉。一旦有一天此心萌动,就和以前一样了。程颢在十二年后见到别人打猎,果然心喜,情不自禁。
有人戒烟靠打卡,每天计算戒烟多少天,这完全是在害自己。每天都计算,每天都想到吸烟的事,长此以往,对吸烟的印象反而越来越深,越难戒掉。
人世间最好闻的是新鲜空气。烟草不好闻,它靠刺激感官来吸引人的注意。当自己真正感受到空气的美好时,烟草自然失去了吸引力。同样,很多人喜欢喝酒、饮料。但人世间最好喝的饮料是白开水。当自己感受到白开水的美好时,酒、饮料自然失去了吸引力。有的和尚为了戒色,跑到深山的寺庙居住。然并软,心中好色,跑得再远,终究不免是色鬼。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易经》

小时候玩过很多游戏,跟王者荣耀都不同。其他游戏多是通关游戏,过了第一关,再打第二关,无所谓胜败,只有时间长短的问题。但王者荣耀是关乎胜败的游戏。每一局都会判定胜利或者失败。我觉得这胜败的判定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毕竟人人都有好胜之心,都希望获得胜利,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然而古代哲学却致力于泯灭好胜心,不追求他人的认可。孔子说,他人不了解我,我也不为此苦恼,不就是君子吗?庄子形容宋荣子说,全世界的人都夸奖他,他也不更加勤奋;全世界的人都嘲笑他,他也不沮丧。
年轻人最希望得到他人认可。在家听话,希望得到家长认可;在学校努力学习,希望得到老师认可;待人友善,希望得到朋友认可。然而,只想得到他人认可,往往会丢掉自己。因而,即使追求他人的认可,首先也应该保持自身的独立。
一朵花的绽放,不求他人欣赏。因而在闹市绽放,在幽谷绽放,没有区别。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王阳明:“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一心二用。比如,我们读书时,心中想的都是当下看到的文字,读过的文字已经消失不见,这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消失不见。全世界只剩下眼中看到的这段文字。因而,对我们来说,除了映入我们心中的这段文字,整个世界都是不存在的。这叫“心外无物”。以“心外无物”的状态来做事,才能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如果心烦意乱,眼睛读着这段文字,心中想着某人说的话,还挂念着明天要完成的任务······各种画面、语言充满脑海,这叫“心外有物”。一旦心外有物,就无法专心做事,难以把事情做好。
就如一面光洁的镜子,用它照一棵树,镜子里就是一棵树;用它照一辆车,镜子里就是一辆车。这就是“镜外无物”。除了镜子正在照的这棵树或这辆车,对镜子来说,整个世界都是不存在的。如果用镜子照树时,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山、水、房屋、大地等等,都进入镜子。这镜子也就坏掉了。
同样,这样的心也是坏掉的。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或问为学以亲故,不免业举之累。
先生曰:“以亲之故而业举,为累于学,则治田以养其亲者亦有累于学乎?先正云“惟患夺志”,但恐为学之志不真切耳。” 《传习录》

不论中考、高考还是考研,最怕的不是学习的内容难,而是因为考试而丧失了心志。
在学生时代,成长比学习更重要。我们在学校中,被老师、家长灌输,好像除了考试,这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存在,我们唯一的任务就是考个好成绩。事实上,那些一旦考不好就难以承受的学生,就是被这种观念给毒害了。
真正想要考个好成绩,必须在学习的同时增强心志,促进内心的成长。考试不仅仅是学习的问题,而是一种思考、谋划,一种与出题者的斗智斗勇,仿佛带兵打仗。如果带兵打仗时只会挥舞大刀砍人,不会使用计谋,必定难以获胜。因而程颐说,考试最怕“夺志”。
马云高考时,第一年的数学考了个位数,第二年考了四五十分,第三年考了九十分。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自己内心的成长上,去思考如何解题,思考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提高分数。不被失败动摇,不被老师、家长动摇,坦然面对失败,才能静下心来思考。
这样做的好处是,考试完成时,不但考了好成绩,还修炼了强大的内心。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王阳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马云在一次大会上说,教授只会总结,不会做事,我们电商大会最好不要请教授。然后他忽然想起台下就有位教授,忙向他道歉说,对不住了!
其实不只是教授,很多人都擅长说话,不擅长做事。我父亲说话时天上飘满了牛,但让他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没门!
为什么一些人喜欢说,不喜欢做呢?因为他们认为说出来就相当于做了。比如,我父母想要我努力学习,他们要做的就是嘴上说说,但相应的任何行动都没有,甚至在行动上阻挠我学习。比如,我买了很多书,我妈说,花那冤枉钱,买了书有什么用?能吃还是能喝?
说一套,做一套,两者甚至完全矛盾,这是普遍现象。当年文章自夸是好男人,吴秀波演了《北京遇上西雅图》,后来无不啪啪打脸。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正这一不良风气。
记得一次上课时,我和老师关于知行合一争论不休。老师说,知行是不可能合一的,因为所有人说的和做的都不一样。我想,当然了。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知行合一,才需要我们努力去追求。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还有必要提这个观点吗?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古代好朋友结拜的传统大概源于孔子和颜回这段对话。像桃园结义一般,要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颜回说,你还在,我怎么敢死呢?意思是,即使死,也要和你一起。
孔子这句话与颜回相同。可以想象,当孔子见到颜回还活着时内心的喜悦,仿佛电视剧中两个人抱在一起大哭。一人说,我还以为你死了!
短短两句话就将两人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想了想,在所有看过的故事中,不论兄弟友情还是男女爱情,没有像孔子和颜回这种真挚的生死之交。
后来,颜回死了。孔子哭得很悲痛。有人质问他,你不是讲“哀而不伤”吗?现在哭得这么悲伤,怎么解释?
孔子说,我很悲伤吗?但如果不是我为颜回如此悲伤,还能有谁呢?好像说,我和颜回的感情,哭成这样已经算很克制了。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慧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人是很有意思的动物。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错误,看别人却一清二楚。比如,一个人如果没有批判精神,不反思,只是把与自己相同的判定为对,与自己不同的判定为错。这是最低智慧。如果一个人有极强的反思和批判精神,能看到任何人、事的错误,这是中等智慧。如果一个人坚定不移地完善自己,即使能看到别人的缺陷和错误,也不在意。这才是上等智慧,也就是慧能所说的“不见世间过”。这三种境界很难做到,但很容易分辨。
“不见世间过”并非指看不到别人的错误,而是根本不在意。他的唯一目的是提高自身道德境界,别人有什么错误对他来说没用,因而可以不在意。
但想要做到不在意别人的错误,首先要具备批判精神,看清楚所有人的错误。比如,有个人喜欢吹牛、撒谎,说话没有一句真话。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他这个缺点,却总是把他的话当真,那必定总是被骗。但当自己认识到这个人说话不靠谱,时间长了,习惯了,他说什么都一笑了之,不再当真。此时才是“不见世间过”。
楼主:苏旷天  时间:2019-04-04 22:29:44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墟,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支离叔曰:“子恶之乎?”
滑介叔曰:“亡,予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随着年纪增大,身边见到的生病的人越来越多,死亡气息越来越浓。一次,我乘车回家时,遇到初三的语文老师。她说,我们初三的班主任生病了,数学老师也生病了,没再上课。
见到的每一个生病的人,都是另一个自己。未来的自己也可能得这种病,也可能如此面对死亡。人生很短。30岁之前往往懵懂无知,50岁时可能就已经重病缠身。最好的时间只有20或30年。
已经有几个亲戚去世。随着年龄增大,那些长辈必然会一个个离开。而自己也会进入中年,进入老年。然而这就是大自然的变化。不论年轻,还是成熟,还是衰老,没有好与不好。自然而然走过一生,仿佛太阳从日出到日落。日出很美,繁星满天的夜晚或许更好。

楼主:苏旷天

字数:809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3-19 01:51:54

更新时间:2019-04-04 22:29:44

评论数: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