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哲学的用处(西方思想史论)代序

哲学的用处(西方思想史论)代序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注册微信公众号"哲学与文化"后一直未用,接提示说不用将注销,因此将我2015年《西方思想史论》靠头粘贴上去。
哲学的用处(西方思想史论)代序



对于“哲学的用处”这种类似的文章或论述,西方的那些大哲学家们已经说过不少了,假如在此再写一篇,还有无可能说出什么新的东西来呢?他们所说的那些今天还有哪些能值得我们继续引用呢?歌德就曾感叹自己出生得太晚了,没有多少新的可说了。歌德所说是不错的,很多东西实际上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或概念在重复,对哲学无用的嘲笑也是一样。西塞罗说过:“再也没有比在哲学家的著作中看到的东西更为荒诞不经了。”弗兰西斯·培根声称要破除哲学体系给人所造成的假相。哈佛大学的那位有名的哲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实际上并不喜欢哲学,他曾对另外一个同样有名的同事桑塔亚纳说:“如果我们不能把哲学都忘光的话,它会变成多么可恶的祸根啊!”[1] 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早年写过一篇《为何学哲学》,那上面引证18世纪贝克莱主教的话说:“哲学家们把尘土扬到自己的眼睛中,然后因为无法观看而大加抱怨。是啊,哲学家们在过去两千五百年间一直乐于此道,迄今所扬起的漫天尘云不仅迷住了自己的眼睛,而且也迷住了他人的双眼。我们的知识氛围弥漫着这样的尘埃,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会吸入。”[2] 拉康则要“与一切被称为哲学的东西断绝关系”。在历史上那些哲学家们确实是说得太多了,那些复杂的概念在哲学史教科书中纷歧多变,就像今天五光十色的广告一样,令人难以适从和判别,它们在黑格尔的时代是死人的战场,在海德格尔那里,对于柏拉图、巴门尼德、康德和黑格尔的不同哲学,我们不仅没有任何尺度,也没有权利对他们进行评价。但是,对于我们无法评价的东西,学了又有什么用呢?

杜威说要获得对那些尘埃的免疫力,避免受那些哲学左右和蒙蔽的唯一途径就如让贼来抓贼一样,是学哲学,把自己变成哲学家。不过,变成哲学家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首先是由于我们至今仍不知道什么是哲学,由此也自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的用处,否则海德格尔就没有必要在西方哲学发展两千多年并终结后还去写《什么是哲学》了。在这方面,哲学和专门科学确实是不同的,那些专门科学不需要对自己的合法性和用处作出论证,因为它们都是显而易见和明确的东西,但是哲学的用处却是很难用眼睛去看到的,是不明确或不定的,一个哲学家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或者说对此有了自己的看法,他的哲学思考才可能有一个起点,而且这个起点在黑格尔的圆圈中也包含着完成。因此一部哲学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问题反复阐述和论证的历史。我曾在1987年写有《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与形而上学》一文中,其中说到对哲学的本性及其用处的定义始终在两极之间振荡,在有的时候它把自己提高到形而上的存在,以区别于经验科学与世俗世界,这时我们可以理解黑格尔为何要将追求真理的勇气作为研究哲学的首要条件;在有的时候又下降到经验世界,这时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被拒斥了,对永恒普遍真理的信念也消失了,哲学在分析哲学中变成了科学的仆人或者被终结,这就如威尔·杜兰在《谈谈哲学的用途》中所描述的,即哲学“已经退出了为真理而战的沙场,躲进幽深、狭窄的角落里,胆战心惊地回避世间的问题和责任。……专门家对整个世界不予理睬,眼光只是盯在鼻子下的那块方寸之地。整体消失了,‘事实’代替了理解;而与理解的延续毫无关系的知识再也不能产生智慧了。各门科学、各个哲学流派都衍生出一套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理解的词语。”[3] 因此那些关于哲学的定义无论有多少种,也只不过是在这种振荡的区间和过程中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已。(未完,此为前两节)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如有兴趣或问题,欢迎交流!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续:下面粘贴的是《哲学的用处》二第一节


当然,要真正说明哲学的本性和用处,有些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在这里,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跳出哲学之外,即不仅仅是以哲学家的立场来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是把哲学看成人类的知识和精神的一个有限的部分或阶段,这样或许才有可能将那些纷歧多样的看法统一起来。对于一个学哲学的人,如果过度在意自己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或者除了自己研究的哲学家对别的都少有兴趣的话,那他可能早已不是哲学了。弗兰西斯•培根曾在一封信中说:“我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我的领域。”在人类的生存和成长中,那些什么哲学、科学、宗教等都不过是柏格森森所说的思维的割裂和暂时的需要,或者是庄子说的道术为天下裂的结果,而在真实的世界上,或者说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来说,有失败也有成功,有播种也有收获,它们都是连续和不可分离的,是像黑格尔所说的处于运动变化中的。当人刚来到这个世界,或者说在一切民族的创生阶段,我们看到了什么呢?那是宗教热情的时代,人由于自身的软弱,外在世界的压力,便如牛顿力学所说的在他自身激发出精神的力量和光芒,使他超出有限的存在以到达无限。当一个游牧部落在水草枯竭时,他会迁徙去寻找新的更广阔的世界,人的精神也同样如此,弗珞伊德说幸福的人决不幻想,桑塔亚纳说想象力需要紧张。当然宗教在这时往往是一种极端和非常的情况,它也类似上帝的第一次推动,或者是尼采所说的意识、精神、良心等疾患,由此使人实现了突变,偏离了原来的轨迹。在这以后当非常时期已经过去,压力已经缓解时,精神的光芒也就逐渐温和、黯淡下去,并从遥远的彼岸逐渐回到周围温暖的现实。当然,这种回归也是一个漫长、复杂或螺旋式的过程,文明在其中焕发出辉煌。它如我在《中西文化的振荡与循环》中所说的,是精神由宗教逐步过渡到理性,再过渡到经验。希腊文明是一个完整的周期,人类的那些不同的知识也在此过程中依次而产生,从宗教到哲学,然后是科学,即使是科学也与人类精神的演化相一致,有些是必然在先的,如天文学和数学,柏拉图爱好数学,在柏拉图学院门上有一行字,即“不懂几何学的不要进来。”有些则是在后的,如亚里士多德则转向物理学和生物学,这和他更接近经验事实是相一致的。在以后的希腊化时代,则更加走向技术和经验科学。在基督教以后的西方世界中,实际上也如维柯或施本格勒所说的重演了这样的过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南北朝和唐代是动荡、贵族、尚武和宗教的时代,宋明走向秩序、理性和哲学,晚明到清则是拒斥抽象的形而上学并转向感性和乾嘉学派中的实证和考据了。
这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完整的过程,人类的每一种知识或学科都在其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并与其他的知识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由此我们假如要对哲学的本性或用处作出界定的话,那些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释了。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将哲学定义为一种介于神学和具有确切知识的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是对那些不确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又和科学一样诉诸人的理性。在这之前,为罗素所不喜欢的黑格尔所说也是类似,他说哲学和宗教同样是以超越尘世的普遍和无限的存在为对象,但哲学不是通过信仰和默祷,而是“要通过思维的知识实现这种神人和合,”至于“特殊哲学的对象只是有限的对象和现象。” [4] 但是罗素所说的只是一种静态的区分,而不是把他们看成精神演变中的不同阶段的必然的产物;而黑格尔尽管把宗教和哲学都看成精神自我认识的不同阶段,但偏好那种哲学或思维的力量,而不是把它看成终将坠落到尘世或经验世界之前的暂时的状态。在从超越的理想到现实,从宗教到科学的过渡之中,哲学确乎是一种介于中间状态的东西,但这个中间状态不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是特定的精神或自然力量的展现,或者如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民族和个人演变的历史中,哲学与其他的东西一样都只能出现在特定的阶段,这就如实证主义者孔德所说,我们每一个人在记忆历史时,岂不都记得自己在儿童时是神学家,是生活在神话和幻想中,在青年时代是形而上学家,是对普遍真理和正义的信念,到壮年则是物理学家了。那么到壮年以后又是如何呢,孔德没有说,他对实证科学和进步抱以无限的信心,但在此也可以借用歌德所说的,即当人衰老以后,都自然变成虚无主义了,就像印度哲学那样。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续:下面粘贴的是《西方思想史论》“哲学的用处”(二)第三节

对于精神的这种演化,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情,本不存在什么可争议之处。但是,正由于哲学家也和通常人一样生活在有限之中,往往难以感受到这个整体,因此从这个周期的每一个点上,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观察。我们对哲学的那许多纷歧的看法,也都是由此而起的,是如庄子所说,是耳目口鼻,各有所偏,不能相通。即使是本文中的那些角度,也是19世纪以后的产物了。哲学由于处在中间的过渡中,它不同于两端,但同两端都有联系,因此就兼有宗教和科学双重因素的影响,并且常常在两端之间振荡。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来看,哲学的出现往往是宗教衰退后的产物。神学在最初往往是神秘的信仰和热情,但当热情逐渐冷却和凝结,秩序逐渐形成并走向成功,就必将用理性的方式为其信念提供组织和论证,这时宗教哲学就出现了。这也如有人所说的,即每一种宗教都是一种哲学,但未必每一种哲学都是宗教。桑塔亚那说过,宗教是梦幻中的哲学,哲学是清醒时的宗教。新儒家马一浮说自己醉时是佛,醒时是儒,当宗教继续衰退后,哲学思考的鼎盛时代就来到了,它从神学中秉受了一些东西,可以为那些受过教育的人提供一种信仰或精神家园的代替品;但又不同于神学,它处在由彼岸到此岸、道德到知识的转折点上,并为以后的科学开辟了道路。康德将哲学等同于理性思维,黑格尔在批评康德知性的同时,仍然将哲学等同于“真正的形而上学或纯粹的思辨哲学的逻辑科学”,他在《精神现象学》中说自己“正就是要促使哲学接近于科学的形式,——哲学如果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不再叫做对知识的爱,而就是真实的知识,知识必然就是科学;”在《逻辑学》序言中他也和康德一样说“哲学,由于它要成为科学”,尽管它不能再“从一门低级科学,例如数学那里借取方法,也不能听任内在直观的断言”。因此相对来说,教科书上那些像康德和黑格尔这些名气最大的哲学家,也只是由于他们在历史的过渡和机遇中更接近中道,致力于平衡或兼有两者,不那么偏向一端。后世之所以难以出现大哲学家,也只是它们在历史中已到了中年以后,不再能兼有青年时代的热情和中年人的理性了。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续:下面粘贴的是《西方思想史论》“哲学的用处”(二)第三节

对于精神的这种演化,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情,本不存在什么可争议之处。但是,正由于人往往生活在有限之中,往往难以感受到这个整体,并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从某个特定的位置去评价和判断周围的世界。我们对哲学的那许多纷歧的看法,也都是由此而起的。这也就如黑格尔所说,即不能看到作为整体的真理,或如庄子所说,是耳目口鼻,各有所偏,不能相通,站在山顶、山脚和山腰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实证科学家或科学哲学家拒斥形而上学,那从他们的立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像河流的下游看不到自己来自上游一样。例如在宗教和哲学的关系是有过争论,但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哲学的出现往往是宗教衰退后的产物,或者说任何哲学在最初的产生中都与神学难以分离。从神学角度来看,尽管它最初是一种神秘的信仰和热情,但当热情逐渐冷却,秩序逐渐形成走向成功,就必将用理性的方式为其信念提供组织和论证,这时宗教哲学就出现了。这也如有人所说的,每一种宗教都是一种哲学,但未必每一种哲学都是宗教。桑塔亚那说过,宗教是梦幻中的哲学,哲学是清醒时的宗教。当宗教继续衰退后,哲学思考的鼎盛时代就来到了,它从神学中秉受了一些东西,但又不同于神学,它处在由无限到有限、道德到知识的转折点上,并为以后的科学开辟了道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都是如此。在这以后,当科学逐渐分化、独立和成功,危险逐渐减少,精神更多转向有限的现实时,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也如植物生长一样就逐渐衰落。这时形而上的思考虽然逐渐失去了他的用处,但如将知识作为一个动态和整体的话,哲学则为科学提供了思维的力量和源泉,它如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哲学的用处》中所说的,“每一门科学都是以哲学开始,以艺术结束的。它起源于假设,而终结于丰硕的成果。哲学是对未知事物(如在形而上学中)或不确切认识事物(如在伦理学或政治哲学中)的假设性解释,它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科学是被占领的土地,它后面是那些安全地带。……哲学看起来好象迷惘彷徨,驻足不前,那是因为她总是把胜利的果实留给自己的女儿——科学。”[5] 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也说,哲学是科学的开始,科学是哲学的终结。海德格尔在《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中,则用那种晦涩高深的学究气的语言表达了类似的东西:“要不是哲学先行于诸科学,那就根本不可能有科学,”而至于“科学在由哲学开启出来的视界内的发展。……它看似哲学的纯粹解体,其实恰恰是哲学之完成。”[6]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续:《哲学的用处》共五部分,下面是第三部分第 一节: 三
在自然科学成功的时代,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的用处确实是减退了,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就如大厦竣工以后,最初的图纸也就束之高阁了,除了维修或可能的重建中少数专业人士偶尔的查询(这种查询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批判功能),大多数人生活在间隔出来的各个舒适安全的房间里,没有必要去关心图纸和最初的设计了。最初人们需要宗教和哲学时,那是由于人在有限世界中的生存困境,因此需要突破界限,在想象和思考中去寻求那界限之外的无限或不确定的存在,需要精神的光芒去探索和照亮那遥远的东西或可能的新的家园,但现在一切已很安全,因此也没有必要去想象那未知和无限的东西了。例如对于自然的变化或出行,今天的人只需要查收天气预报和地图就行,而不需要去像泰勒斯、康德那样仰观灿烂的星辰,也不必如中国古代哲人那样仰观天文了、俯察地理了。当然今天的自然科学还没有完全停滞,还需要不断地突破界限,并在混沌和未知的无限中确立新的界限,因此仍然需要理论和哲学思考,需要探索的勇气和想象,但那些哲学问题已分散到各个具体学科中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人很难有能力像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那样去了解、综合各种学科并建立整体的图象,甚至连他们在自然哲学中的各种被嘲笑的错误也很难出现了。弗兰西斯•培根曾在一封信中说:“我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我的领域”,而今天的哲学是再也说不出这样的话了。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头3脑 2019-03-21 12:47:58
这部分所述严重偏颇拉。
“在自然科学成功的时代,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的用处确实是减退了,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只是大众事实,而不是真正事实,真正事实恰恰相反!
现今人们在现成“舒适房屋”中真滴一切都满足、米有大困惑了吗?这怕是只有忙于生计吃喝滴大众才有滴感觉或认识。
实际上,现今真正理性和探究之人士滴困惑或住房不安全感比当初更甚……,即更需要找出原先图纸查个究竟……!
事实......
-----------------------------
你说的是,不过文章还未贴完,后面还要说到哲学家不再研究自然了,自然哲学过时了,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还是重要的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当然今天的自然科学还没有完全停滞,还需要不断地突破界限,并在混沌和未知的无限中确立新的界限,因此仍然需要理论和哲学思考,需要探索的勇气和想象,但那些哲学问题已分散到各个具体学科中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人很难有能力像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那样去了解、综合各种学科并建立整体的图象,甚至连他们在自然哲学中的各种被嘲笑的错误也很难出现了。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续:《哲学的用处》共五部分,下面是第三部分第 二节:
另一方面,即使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获得了很大成功,但危险并没有完全消除。而且这危险不是来自自然的风雨,而是我们的同类,或者说来自我们自己或自己的心灵。在表面上,那些以人和社会为对象的各种知识也努力模仿科学,使自己具有科学的外表和规范,而且也似乎很繁荣,哲学作为罗蒂所说的“小写的”也要成为一门科学,也有参考文献和学术规范,成为一种与文学、艺术同一序列的文化或学科被研究,但在实际上它们都很难被看作看作知识,人的心灵是很难预测和控制的,对社会和经济变化的预测仍然是不可靠的,在法律随时被践踏和滥用,道德不断在堕落,政治变成罪恶时,那些关于政治、社会和伦理的知识又能比哲学多什么用处呢?那些所谓的知识有时是在某种价值和理想名义下的情感和想象,有时则是对个人的某种利益或本能的事后辩护。人类不断地在研究历史,一切人文社会科学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历史学,都从历史的生成中建立自己的理论解释,但实际上黑格尔早已说过,人们老是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但实际上从来就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从民众到政治家都始终是在历史的旋涡中挣扎。有的政治家表面上具有显赫的权力,似乎能主宰世界,但实际上他们也是身不由己的,黑格尔将他们的成败称为“理性的狡计”,中国古代哲人则将之归为无法摆脱的天道和命运。即使是普通的个人,当他生活在变幻的世界上,当他无法主宰自己,而那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又很难给他以切实的帮助时,他也需要在哲学中去探索,在无限的混沌中建立自己的价值、家园或知识体系。去思考那些科学仍无法证明或说明的生与死、善与恶、秩序与自由等问题。在科学和理性衰退的时代,那些迷信和崇拜之所以在复苏,也是由于类似的精神需要了。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头3脑 2019-03-23 12:42:05
以后这些东东
大多就不出来嘚瑟拉……
-----------------------------
先去学习写几个通顺\完整的句子吧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朴叔记 2019-03-24 12:57:18
能看出楼主对哲学有很深的理解。
我同时看出楼主受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很深的影响:比如从婴儿——青年——壮年……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构成楼文不证自明的前设
-----------------------------
说得是.书中有一篇专谈从维柯到后现代的历史主义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续:《哲学的用处》共五部分,下面是第三部分第 三节: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对社会和人的研究还没有成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像牛顿力学那样的可靠的理论,它还没有能力像自然科学那样从哲学的母体独立出来,因此还需要哲学给他们提供理论,画出世界地图。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中那种哲学的思考始终存在,它像杜威所说的体现在制度、规范和教义中,主宰着那些缺乏哲学的批判反思的人们,它们作为预先假定的背景和心照不宣的前提“通过教育、法律、语言、宗教和科学本身的媒介过滤给我们之后,它们占有了我们,”冯友兰1937年初在《从中国哲学会说到哲学的用处》一文中和杜为威一样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不注重哲学,但在骨子里,我们这个世界是极重视哲学的。走遍世界,在大多数国家里,都有他所提倡或禁止的哲学。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见现在的人是如何感觉到哲学的力量。每一种政治社会制度,都需要一种理论上的根据。世界有许多的国家,都要立一种哲学,以为‘道统’。……我们在那一种‘道统’里,不过我们如同呼吸空气一样,久而不觉其有罢了。”[7] 在这个世界上,国家和个人都需要哲学的帮助以建立自己的价值,像19世纪欧洲自由主义、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还有像什么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斯特劳斯的那些东西,都不过是表现了特定时代价值的需要。但这些帮助及价值也始终没有自然科学那么稳定和可靠,而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在不断变化更替。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朴叔记 2019-03-25 20:03:47
冯友兰1937年初在《从中国哲学会说到哲学的用处》一文中和杜为威一样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不注重哲学,但在骨子里,我们这个世界是极重视哲学的。走遍世界,在大多数国家里,都有他所提倡或禁止的哲学……世界有许多的国家,都要立一种哲学,以为‘道统’。
==================
冯友兰这段话反映了他脑袋里中国浆糊文化的深刻痕迹
哲学是不能被禁止的,就像数学、物理学不能被禁......
-----------------------------
这个问题一下无法讲清楚,因为100多年来国内对西学的介绍与研究很成问题,西方与东方有很大不同,但这种不同也是相对的,我贴的文字中只是简单提及:"像19世纪欧洲自由主义、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还有像什么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施特劳斯的那些东西,都不过是表现了特定时代价值的需要",有机会再详细交流.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续:《哲学的用处》共五部分,下面是第三部分第 四节:
那些人文社会科学还未能成为真正的科学,还没有占领土地,即使是似乎最具有科学性,成功用数学公式来包装自己的经济学也不行,因此仍然需要黑格尔所说的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今天那些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学生不需要去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动物学或近代的自然哲学著作了,但是那些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的学生则不行,过去哲学家的许多见解和著作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19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虽然获得了很大成绩,虽然从被终结的形而上学中吸取了不少东西,但仍然没有真正的成功,留给我们的仍然是繁杂多样的理论和文献,那浩瀚和变幻的海洋却很容易将人淹没在其中。那些人文社会科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始终没有可靠的,可被验证,通行有效的普遍理论,在那些对人进行研究的各种知识或学科中,如果没有哲学给予理论的解释和联系,那还能剩下什么呢?它可能不考虑哲学或其他的学科单独获得成功吗?有人说未来的哲学是社会哲学、文化哲学,它实际上也是表达了类似的内容。因此,未来哲学的任务仍然是解释社会、历史和他的时代,在施本格勒看来,哲学也要要尽可能面临广大和现实的世界,“一个不能很好地抓住和操控事实性的哲学家决不可能是第一流的哲学家。”[8] 但是,在一些地方许多东西虽然依然以哲学来命名,但它们实际上已经很少再关心那些事实, 而且它还可能如苏格拉底所说,由于那些“配不上的追求者” 或“许多不具完善天赋的人”,因此“使她蒙受了她的反对者加给她的那些恶名”。[9]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续:《哲学的用处》共五部分,下面是第三部分第 五节:
在今天的知识体系中,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和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限于哲学史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如尼采所说的实际上已经变成科学或历史学了。但是变成科学也是不容易的,科学的理论建购也需要抽象的哲学思考,也要解释经验事实,建立理论模型,尽管那是特定空间中的模型。在对那些历史上的经典和哲学的解读和阐释中,也需要那种理论的建构或尼采所说的多重的视角,也要对自己的视角本身进行反省和思考,在历史和现实中人们都可看到,那些视角也会转换,有时先是今文经学,偏重政治,以后又在社会变迁中过渡到古文经学,即转向历史学。但是不管如何,对哲学史的研究也是有意义的,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也是哲学本身,因为那是人类精神的历史,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一切东西在本质上都是历史,历史就是人类的自然。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认识自身和预测未来。在认识历史中,它也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积,而是也需要哲学的宏观的理论建购,历史提供事实或经验的证实,哲学则是理论模型的建立,在施本格勒看来,哲学需要历史的视角,反之,一切真正的历史著作都是哲学。两者相加才能到达科学的成功,才能让哲学走向完成和终结,假如一个以哲学为业的人为可能的终结而焦虑,那也就意味着他不再想认识和预测世界,因为哲学思维的目标如果不是为信仰辩护,那就是要将无限变为有限,使自己成为确定的知识。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在文科中,最重要的是哲学和历史, 哲学进行理论概括,历史提供经验事实, 其他的学科都是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这如同每一道菜需要菜谱和食材,每一幢建筑需图纸和材料一样。但是在今天,哲学和历史却最受冷落,而且哲学和历史密不可分,却常常被分离,学哲学的不喜欢历史,空谈理论,历史则考证细节和事实,对理论也不再有兴趣了。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一个人只要在思考问题就必定同时需要哲学和历史,例如你去相亲或与陌生人交谈,首先关心的是他的过去和历史,另外就是对其总体特征进行假设和推测,今天的哲学和历史之分离,或者说不需要哲学和历史是因为都不再思考了,
楼主:陈锐  时间:2019-04-05 06:33:16
续:《哲学的用处》共五部分,下面是第四部分第 一节:

因此,即使今天的西方哲学主要是哲学史的研究,它也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因为思想的历史也是现实和行动的历史,知和行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不可分离的。西方的历史在克罗齐所说的“当代史”中有各种复杂的解读,但实际上都不过是汤因比所说的挑战、应战成功再走向衰落的过程。按照维柯、施本格勒等人的看法,它包含两个大的周期,一个是古代希腊罗马,另一个则是从基督教到现代世界。在这两个周期中,西方的精神先是从东方的母体中吸取养料,然后把自己凌驾于东方之上,但最终会回到东方。这种万物产生和复归、文明的兴起和衰落的节律在精神上也就是依次由宗教到哲学,然后再到科学和技术控制的演变,在现实中相应的就是从小的城邦到越来越大的世界帝国。其中有某种力量凝聚然后又逐渐释放或递减,那些不同的哲学家在这个序列中都占有自己的特殊的位置,也都有自己的起源、力量和命运,并必然的过渡到下一阶段,它就像人在时间中必然要成长,青年总是要过渡到中年和老年一样。

楼主:陈锐

字数:5606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9-03-11 22:53:36

更新时间:2019-04-05 06:33:16

评论数: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