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论淮海战役的指挥问题

论淮海战役的指挥问题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关于这个题目,我首先阐明自己的观点,淮海战役是在军委和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指挥下完成的。对前者各方应该没有分歧,军委直接控制了淮海战役的每一步决策,特别是直接提出了第一阶段打黄伯韬兵团的策略。对于后者应该说是的分歧很大,一些所谓的“砖”家甚至提出,总前委没有指挥淮海战役的军事,甚至有人认为粟裕是淮海前线的实际指挥者,是不是这样呢?我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指挥权限问题:
1、淮海战役成立总前委前,陈邓有统一指挥权。军委在48年11月1日电告淮海前线“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也许人会说,陈邓复电要军委直接指挥,这完全是偷换概念,陈邓复电是说“请军委多直接指挥”(重点是一个“多”字),而没说“不指挥”,就算陈邓说“不指挥”,那也是无效的,因为,陈邓无权改变军委的决定,除非军委重新授权。
2、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后,根据后文大于前文的原则,指挥权自然转移到淮海战役总前委,因总前委委员并没有全部在一起指挥作战,那么自然由常委刘陈邓代表总前委行使职权。
3、军史对指挥权的定论:“为统筹淮海战役前线作战事宜和地方支前工作,有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5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5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伯承、陈毅、***3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为总前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全国解放战争史》的提法是“由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筹一切”“建立总前委统筹淮海战役前线一切事宜,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淮海决战,是军委、毛ZD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淮海战役的全胜”。就算是写第三野战军的分战史---《第三野战军战史》,提法也没有分歧:“为此,决定成立总前委,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后勤保障和战区支前工作。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以刘伯承、陈毅、***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为书记。总前委的成立,使淮海战役有了统筹一切的总指挥部”(《第二野战军战史》的提法,当然更不会有分歧。
4、据说对这个结论粟裕有分歧,声称是自己指挥了淮海战役,这个我没有考证过是否有这件事,不过他在回忆淮海战役的文章中是白纸黑字地写到“淮海战役是在军委和总前委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取得胜利的。”“军委、总前委审时度势,统一筹划,集中集体的智慧,正确指导了战役全过程”。
5、解放后苏联大使尤金受斯大林委托向毛ZD了解淮海战役,毛ZD说淮海战役是“刘陈邓指挥的”(另一个版本说是“刘陈邓粟谭指挥的”,无论哪种提法,说明毛ZD认为前线是总前委指挥了淮海战役),他们有两人在南京,你就去南京了解情况吧。
二、实际指挥
1、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刘陈邓参与了决策。陈邓最大的贡献在于否定了中央要求陈邓主力出淮南的设想。刘伯承则最先明确提出“斩断敌军中枢,形成会攻徐州之形势”的建议。可以说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央直接形成了华野策略,而刘陈邓的建议(当然要经中央确定)则形成了中野策略,这二者形成了大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总体策略。同时刘陈邓直接干预了北线作战,19日粟裕报告“决本晚向邱李兵团反击”电文中请示“是否可以,请刘陈邓指示”,刘陈邓回复“据我们观察。。。刀锋似已略形钝挫,以之歼击较黄强的邱李诚非易事”“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最好力争迅速歼灭黄伯韬,尔后将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三个兵团,争取休息十天半月,同时以尚未使用的5个纵队或3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这个步骤最为稳妥”。这份电文说明了站在总前委的角度讲了三层意思,一是否定粟裕歼击邱李的预案;二是要求粟裕重点应该考虑先扑灭黄伯韬;三是完成扑灭黄伯韬后转兵南下歼击黄维、李延年。粟裕复电“我们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放弃了原定的歼击邱李策略,按刘邓方略改为打完黄伯韬后,一部分兵力对徐州取守势,一部分兵力转兵南下配合刘邓歼击黄维。
2、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刘陈邓的建议形成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总体策略。从11月14日,刘陈邓就做出了整个战役第二阶段先打黄维的策略,这个策略和华野方向发生了分歧,华野准备先打北线邱李,并在19日向刘邓报告,被刘邓否决,23日,刘陈邓再次向中央陈述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策略“我们意见除王张十一纵队外,请粟陈张以两三个纵队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参入歼黄维作战,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更属有利。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执行。粟陈张意见亦请速告”,中央复电完全同意,并重申了刘陈邓临机处置一切的权限,自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策略被确定下来。也许有人会说,打黄维是中野的任务,没华野什么事,华野不过是帮忙而已,这是大错特错的,淮海战役是一个整体,岂能分割?刘陈邓第二阶段策略是对两个野战军作战的部署,虽说是“请”粟陈张如何如何,这不过是措辞上的问题,关键在“如中央批准,我们即照此执行”,这对华野是具有约束力的。可以说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是淮海战役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刘陈邓的决策,为定格淮海战役的走向,起到了关键的决策作用。刘陈邓这个步骤的实施,其意义在于一是彻底粉碎了敌军南线三个兵团打通津浦的作战计划,二是完全孤立了徐州集团,迫使其放弃徐州,为华野合围徐州集团创造的有利条件。
3、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也许有人会说,刘陈邓没有指挥这个阶段,是华野独立完成的,12月1日,陈老总在电话上指示粟裕“我们这里都在收拾黄维这个冤家。你们北边要把杜聿明抓住,南边要把李、刘看好”,其实就已经是代表总前委对第三阶段的目标进行了安排。完成对杜聿明的合围之后,前线将领怎么做,完全可以放手让前线将领具体指挥,毫无悬念的作战,根本没必要多干预。中央也是认为,解决杜聿明不是问题,要总前委开会的议题已经变成了讨论今后的渡江问题。

三、反应总前委指挥关系的电文:
(一)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向刘陈邓的请示电
48年11月13日“待黄兵团大部解决时诱歼邱李两兵团”
“……以上部署是否可行,有何指示,均即请示……”
48年11月18日“邱李进程甚缓引敌东援歼灭可能不大”
“……以上是否有当,请示”
48年11月20日“同意先求歼黄维华野8个纵队大弧形包围徐州”
“……我们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抽出4至5个纵队,必要是还可增加3个纵队,协同中野歼击黄维、李延年……以上各案,当否请示。”
48年11月21日“监视邱李孙歼灭李延年之部署”
“。。。整个部署是否适当,请刘陈邓、军委、华东军区予以指示”
48年11月25日“保障中野歼灭黄维兵团的部署”
“……上述各纵如何使用,盼示……”
48年11月27日“围歼任桥集地区李延年部”
48年12月6日“对杜集团由追击截击调整为攻击部署”
48年12月10日“建议再由华野抽一部兵力先解决黄维”
48年12月10日“决调3纵苏11纵鲁纵参加围歼黄维”
“电话逢悉。我们决抽调……”
48年12月14日“杜集团三面固守集其主力向南突击”
“……以上是否有当,请即示复。”
除此主报“军委、刘陈邓”并列的电文:
48年11月15日“黄兵团已大部被歼邱李兵团不敢猛进”
11月16日“谭王指挥总攻碾庄粟裕指挥围歼邱李”
11月27日“十一纵七纵特纵参加歼灭黄维作战”
11月29日“提议华野负责围歼徐州之敌”
12月1日“追堵截击徐州逃敌的部署”
12月16日“黄维已歼拟就现阵地休息3天”
12月31日“建议乘敌饥寒交迫发起攻击”
并报“刘陈邓、军委”和“军委、刘陈邓”的电文:
48年11月13日“续歼东援邱清泉李弥兵团的部署”
11月18日“决本晚向邱李兵团反击”
11月26日“紧缩包围邱李孙坚决阻敌南援”
12月2日“望各纵以勇猛动作追击截歼徐州逃敌”
12月3日“截堵敌突窜道路楔入敌纵深割”
12月15日“关于战区粮食供应情况简报”
(二)刘陈邓指挥粟裕的电文:
19日粟裕报告“决本晚向邱李兵团反击”电文中请示“是否可以,请刘陈邓指示”,刘陈邓回复“据我们观察。。。刀锋似已略形钝挫,以之歼击较黄强的邱李诚非易事”“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最好力争迅速歼灭黄伯韬,尔后将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三个兵团,争取休息十天半月,同时以尚未使用的5个纵队或3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这个步骤最为稳妥”。
21日复电粟陈张“完全同意20日亥电部署。... ...望韦吉能先率4至5个纵队于23日夜前进至宿县、大店集之线,准备以3个纵队担任钳制刘汝明、李延年,而以2个纵队参加打黄维”
23日:“我们意见除王张十一纵队外,请粟陈张以两三个纵队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参入歼黄维作战,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更属有利。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执行。粟陈张意见亦请速告”
24日刘陈邓致电粟陈张”至少先以3个纵队进至......地区,并以1个纵队进至.....断黄维与李刘联系,并准备以强大部队由浍河以南地区向西出击歼敌”
25日“........望粟陈张唐即布置歼击李延年作战”
27日给中央及粟陈张电文“已告粟陈张立即开始歼击李延年、刘汝明部署........关于包歼李、刘,即由粟裕负责处理”(如果说其他电文用词还比较客气,这一份电文直接就是命令口吻了)
四、总前委的指挥核心
总前委的指挥核心自然是刘伯承,也许有人会说***是“书记”啊,我觉得这个认识是有偏差的,78年后,***也没担任过 ,但他却是第二代核心,可见核心和书记并不能划等号,我之所以说刘伯承是核心,理由如下:
1、刘邓之间:军事上是以刘伯承为主的,这一点从中野老人们的回忆可以看出来,军事上由刘伯承下决心,政治上则是邓管事,两人互相支持,互不干预。
2、刘陈之间:成立总前委后,***提出自己年轻,多值班,但指挥上还是两位司令员下决心。陈毅是中野的副司令,他的指挥权限自然不可能超过刘伯承。
3、解放后,毛ZD曾在***复出的文件上签字,其中一条是“战争年代协助刘伯承指挥,有战功”,可见战争年代刘邓之间军事上谁作主,在最高领袖那里都是有数的。
4、在军委电令上总前委的委员和常委排序,均是“刘陈邓”次序。
5、90年代拍成的历史电影《淮海战役》召开正式军事会议时,大家不知道注意到座位的安排没有?刘伯承一个人座中间,陈邓携众将领两边落座。也许有人说,电影也拿来做证据?请注意这不是一般意义的电影,是由江**亲自题写片名的历史题材电影,基本可以相当于纪实文学,而且,这部片子是在二代核心时代拍成,如果当年刘邓并排座,而拍电影把他拍到了边上,这种电影能通过政审吗?共产党因为是实行集体领导,所以,排序是至关重要的,天下大乱,共产党领导人的座位也不会乱。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证据就是总前委的合影照,这个也能体现总前委委员之间的先后次序。
五、淮海战役的关键点
淮海战役是粟裕提出来的,这个不假,但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不过是占领两淮,吸打援敌的常规战役计划,根本不是决战,为和实际的淮海战役向区别,一般称为“小淮海战役”计划,从小淮海转变成大淮海有这样几个关键点:
1、陈邓反对中央出淮南计划,这对形成两个野战军直接的战役配合打下了伏笔。
2、中央修改粟裕占领两淮、吸打援敌计划为先歼7兵团,为对形成大淮海走出了直接的第一步。
3、2日刘伯承最先明确建议“斩断敌军中枢,形成会攻徐州形势”形成了大淮海战役的雏形(粟裕齐辰电落于刘伯承之后)。中央于9日下决心斩断敌军中枢,与敌进行大决战。
4、刘陈邓先打黄维建议,承上启下,定格了大淮海战役(既粉碎了南线敌军打通津浦路企图,又迫使杜聿明放弃徐州,最终被围)。

六、最后谈谈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
1、粟裕的齐辰电虽然落于刘伯承之后,且是在敌军已经有总退却的迹象时提出(实际上粟裕的判断并不准确,敌军并非是向南总退却,而是向徐州集中和我军决战。而刘伯承策略则是无论你是否退却,我均斩断你的中枢,孤立徐州,更为准确),虽然没有刘帅那么料敌机先,但也反应出了随机应变、顺势而为的用兵原则,一帅一将观点趋于相似,无疑对中央的决策形成影响,促成了小淮海向大淮海的转变。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刘伯承是指挥核心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五大吉祥 2017-08-18 13:27:12
毛如是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为什么不说邓或陈、刘立了第一功?
-----------------------------
理解为作战之功。指挥全局的是刘陈邓。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纠正主楼一处错误,刘帅提出截断徐宿路建议是11月3日。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刘伯承当时虽然远在豫西,但却是洞若观火,一眼就看出""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的全局形势,11月3日直接向军委建议截断徐宿路,形成会攻徐州之形势。

在粟裕围攻黄伯韬的同时,准备下一步歼击邱李,并在18日进行了部署,得到军委的认同并要刘陈邓照顾南线之敌。但刘陈邓19日复电指出,华野歼击黄伯韬刀锋已钝,继续打依托徐州的邱李,诚非易事,容易形成僵局,同时,中野单独阻击南线三个兵团,也不容易,所以,计划乘南线三个兵团还没抱团,先拿南线的黄维和李延年下手,达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不等军委指示,粟裕于20日复电刘陈邓“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并按刘陈邓的计划做了部署。军委接到刘陈邓报告后,也进行了战略调整,要求粟裕歼击李延年。

23日,刘陈邓见李刘缓进,而黄维突出,下了最后决心,以华野对徐州和李刘防御,先歼黄维,不等军委指示,已开始调兵遣将。

24日11时粟裕复电刘陈邓,完全“遵命”执行。15时军委复电,同意刘陈邓23日计划,并再次赋予刘陈邓“不用请示”的临机处置一切权限。

26日,军委指示粟裕在阻击李刘的同时,如有机会歼灭李延年一个军。

完成对黄维的合围后,因对速歼黄维比较乐观,27日,刘陈邓做出了“包歼李刘”的决定,并命令和授权粟裕负责执行。李刘惧怕被歼,迅速后撤。

围歼黄维比预想困难,12月1日,刘伯承纵观全局提出了“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策略,并由陈老总直接和粟裕通话,指示粟裕“北边把杜聿明抓住,南边把李刘看好”

粟裕指挥华野完成对脱离徐州的杜聿明合围。

至此,整个淮海战役被完全定格!

由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对淮海战役把握最为准确的就是刘伯承,可以说整个局势的发展,完全在刘伯承的预料之中。可谓料敌机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淮海战役过程简述:
48年9月24日,粟裕提出小淮海战役建议,这个建议其实标题是后加的,准确来说根本不能叫淮海战役建议,因为,共提出了下一步行动的4个方案,所以,在我看来标题还不如改为“济南战役后下一步行动建议”更为恰当。


9月25日午时刘陈邓电告军委和粟裕,建议采取粟裕建议第一案,即攻占两淮吸打援敌的淮海战役方案,同日19时,军委复电,同意进行淮海战役,兵明确提出第一个目标是歼灭黄兵团。从这里可以看出确定进行淮海战役是刘陈邓的明确主张,军委采纳,并改变了首战目标。

10月14日军委主发刘陈邓并告粟陈张“加紧完成淮海战役准备”,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军委让刘陈邓统一指挥战役的意图,否则,此电应该主发粟陈张。

为配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目标,刘帅率领两个纵队分别吸引3兵团和12兵团到伏牛山和豫西,使其远离淮海核心战场,这是淮海战役第二个重要步骤。

陈邓方向的使用则一直没有定论,10月22、23日给陈邓两电,要求攻取宿县、蚌埠,孤立徐州。但25日就改变了决定,要求攻取蚌埠,并渡淮南进。同日,陈邓复电反对“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这是第三个重要的决策步骤,这为之后两大野战军直接的战役配合,形成大淮海局势打下了伏笔。

11月1日,军委命令整个战役由陈邓统一指挥。

11月2日,陈邓提出了“钳制邱孙两兵团新的作战方案”,共提出三个方案,并表示“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有人理解为这是放弃指挥,是完全错误的,电文很清楚“当负责指挥”,只是请军委“多”直接指挥而已)

刘伯承当时虽然远在豫西,但却是洞若观火,一眼就看出""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的全局形势,11月3日直接向军委建议并告陈邓,截断徐宿路,形成会攻徐州之形势(只此一案,别无他选,第一次提示会攻徐州)。

11月7、8日,粟裕见敌军有总退却迹象,向军委和陈邓建议抑留敌军与徐州及其周围歼灭之。(实际上敌军并未退却,而是集中徐州与我军决战,不需要“抑留”,而且粟裕的手段是“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去实施,显然也打得太远)。

11月9日军委决定攻占宿县与敌决战,这是第四个重要步骤。显然刘帅更加料敌机先更加准确。如果军委在刘帅提出建议后,就采纳的话,孙元良兵团都有可能被直接干掉,而成为淮海战役第一个覆灭的兵团。

11日我军只斩了孙元良的尾巴7000余,并包围宿县。同日,华东野战军包围黄伯韬。

11月14日,刘陈邓向军委建议”歼击黄维为上策“

11月16日,我军攻克宿县,军委电令成立总前委,统筹淮海一切事宜。

在粟裕围攻黄伯韬的同时,准备下一步歼击邱李,并在18日进行了部署,得到军委的认同并要刘陈邓照顾南线之敌。但刘陈邓19日复电指出,华野歼击黄伯韬刀锋已钝,继续打依托徐州的邱李,诚非易事,容易形成僵局,同时,中野单独阻击南线三个兵团,也不容易,所以,计划乘南线三个兵团还没抱团,先拿南线的黄维和李延年下手,达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不等军委指示,粟裕于20日复电刘陈邓“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并按刘陈邓的计划做了部署。军委接到刘陈邓报告后,也进行了战略调整,要求粟裕歼击李延年。

22日华野全歼黄伯韬。

23日,刘陈邓见李刘缓进,而黄维突出,下了最后决心,以华野对徐州和李刘防御,先歼黄维,不等军委指示,已开始调兵遣将。

24日11时粟裕复电刘陈邓,完全“遵命”执行。15时军委复电,同意刘陈邓23日计划,并再次赋予刘陈邓“不用请示”的临机处置一切权限。确定第二阶段打黄维,对徐州和李刘防御,这是第5个重要步骤。

26日,军委指示粟裕在阻击李刘的同时,如有机会歼灭李延年一个军。

完成对黄维的合围后,因对速歼黄维比较乐观,27日,刘陈邓临机决断,做出了“包歼李刘”的决定,并命令和授权粟裕负责执行。李刘惧怕被歼,迅速后撤。

围歼黄维比预想困难,刘伯承纵观全局提出了“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策略,12月1日,由陈老总直接和粟裕通话,指示粟裕“北边把杜聿明抓住,南边把李刘看好”。这是第6个重要步骤。

粟裕指挥华野于12月4日拂晓完成对脱离徐州的杜聿明合围。

至此,整个淮海战役被完全定格!包围黄维后总前委开会的议题已经变成了渡江战役。49年10月十日杜聿明集团被歼灭。

由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对淮海战役把握最为准确的就是刘伯承,可以说整个局势的发展,完全在刘伯承的预料之中。可谓料敌机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没谁否定粟裕指挥了华野作战,也没人否定华野歼敌多,但粟裕又在谁的指挥下作战?本文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的部队无论歼敌多少,也都是在刘陈邓的指挥之下。就好比,孟良崮战役,你粟裕会和前线统一指挥的叶飞去比谁歼敌多吗?要论歼敌,当然是叶飞歼敌多了。我甚至可以推出,孟良崮就没富裕什么事儿了。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权限比平津战役总前委权限大。根据军委命令,淮海战役总前委统筹一切(包括本由地方负责的后勤),根据军委的规定,总前委需要地方做的(含中原/华东/晋冀鲁豫中央局/华中分局),只需以通知方式通知地方局执行。而成立平津战役总前委的命令则规定,平津战役总前委和华北局平行,双方需以函往来。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总机叫汉阳 安排做事最起码要用”请“的措辞,命令做事本人给你出示一个:”关于包歼李刘,即由粟裕负责处理“。呵呵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总机叫汉阳 @实话实说aty 《粟裕文选》夹带了私货,看看这个资料:



《粟裕文选》省了这个非常重要的电文。24日这几份电文说明了以下问题:
一、中央还没批准刘陈邓23日第二阶段计划,刘陈邓就已经开始排兵布阵了,说明刘陈邓具有战役的临机决断权(中央16日电令赋予的)。
二、刘陈邓具有对粟裕的指挥权
三、粟裕完全服从刘陈邓的指挥,在军委还没有批准刘陈邓计划时,就“遵命”执行。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真相历史2015 粟裕派兵前,给总前委的电文是“电话奉悉”,然后说派哪些部队,也就是说奉刘陈邓的指示二派兵。这是命令,不是帮助。我可以理解叶飞是帮助陈粟攻下了孟良崮吗?呵呵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真相历史2015 如果你理解粟裕只是客气,那么,刘陈邓人家可是理直气壮哟“关于包歼李刘,即由粟裕负责处理”,人家有那个权限,你粟裕还必须遵命执行。至于粟派怎么理解完全不重要。呵呵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 真相历史2015

再来给你说说粟裕“遵命”前的背景:21日中央给粟裕的指令“ 华东野战军今后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歼灭李延年”,粟裕进行部署,中央23日复电“ 同意歼灭李延年的部署〔1〕”。

继续提问:如果刘陈邓没有对粟裕的直接指挥权限,粟裕是听命军委还是听命刘陈邓?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真相历史2015

一、根据解放军内务条例,临机处置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和上级联系不上。
二、除此,上级授权,粟裕没有。成立总前委后,只有总前委才有。

你的回答不成立。继续再选正确答案!!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真相历史2015: 最关键是军委命令粟裕打李延年,粟裕进行了部署,军委同意部署的前提,刘陈邓使用临机处置权,否定军委的策略!!粟裕“遵命”执行。粟裕有这样的权力吗?呵呵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军委命令非常清楚:”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剥夺了粟谭的临机处置权限,只有刘陈邓才有临机处置的权限!!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总机叫汉阳:以你的语文水平这句话能看懂不?

”望华野、中野全军,在刘、陈、邓、粟、谭五人总前委(邓为书记)统一领导之下,争取新的大胜利。“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蓝色射手星

你这份电文是主发”刘陈邓“的,最后一句是”以上各案,当否请示。“,粟裕有两个婆婆,真是恼火啊。

军委指令粟裕先打邱李,粟裕进行部署,报军委和刘陈邓------19日刘陈邓否定,指令先打黄维,对徐州,李刘阻击-----20日粟裕调整部署向刘陈邓请示,并抄送军委-----21日军委指令粟裕打李延年-----粟裕进行部署打李延年----23日中央批准粟裕的部署----23日刘陈邓反对此计划,继续提出先打黄维计划-----24日起刘陈邓不等军委批准开始调兵遣将。11时粟裕”遵命“执行,15日中央批准电才到。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刘陈邓起了主导作用!!!!!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5-10 14:05:20
@蓝色射手星 需要给你说明下的是,刘陈邓19日否定先打邱李的部署,提出的计划不是最后的定型计划,是要粟放弃打邱李后,转兵南下,协同中野打黄维,李延年(本身就是黄维优先)。所以,粟裕20日的部署,既有协同先打黄维的部署,又有打李延年的部署。军委根据前线的方案,决定粟裕先打李延年。刘陈邓23日计划是最后方案,所以,没等军委批准就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了。

楼主:舰船过客03

字数:972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8-17 19:07:25

更新时间:2019-05-10 14:05:20

评论数:27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